作文一:《《春望》读后感三篇》2500字
精品文档
《春望》读后感三篇
引导语:《春望》这首诗很多人都学过,而有关《春望》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春望》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
1 / 5
精品文档
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春望》读后感 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副长长的战争图画。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两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当权利至高无上的帝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到了近代,则更是内忧外患,战火连绵,人民得不到安宁,国家得不到发展。
二场鸦.片战争,我国不仅失去了最大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而且还割地赔款,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和无数金
2 / 5
精品文档
银珍宝。
抗日战争,虽然是一场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保护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但同样也给人民带来了无穷苦难。日本强盗在中国实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内战,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中国真正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贫困国家。
只到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只能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
《春望》读后感 《春望》选自杜甫写的《全唐诗》,杜甫是宋朝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字子美,字号是少陵野老。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各种悲惨的场面,由此感慨万千。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3 / 5
精品文档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春望》读后感三篇]相关文章:
1.红岩读后感三篇
2.红岩的读后感三篇
3.解密读后感三篇
4.暑假读后感:名著读后感【三篇】
5.《边城》读后感400字范文
6.《论语》读后感600字三篇
7.丑小鸭读后感三篇
8.《飘》读后感1000字三篇
9.【推荐】《小海蒂》读后感三篇
4 / 5
精品文档
10.暑假推荐《红楼梦》读后感三篇
5 / 5
作文二:《《春望》读后感》1800字
《春望》读后感
引导语,相信很多人都学过《春望》这首诗,那么有关《春望》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春望》读后感,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
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春望》读后感,二,
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副长长的战争图画。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两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当权利至高无上的帝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到了近代,则更是内忧外患,战火连绵,人民得不到安宁,国家得不到发展。
二场鸦.片战争,我国不仅失去了最大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而且还割地赔款,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和无数金银珍宝。
抗日战争,虽然是一场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保护领土完整的
正义之战,但同样也给人民带来了无穷苦难。日本强盗在中国实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内战,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中国真正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贫困国家。
只到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只能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
《春望》读后感,三,
《春望》选自杜甫写的《全唐诗》,杜甫是宋朝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字子美,字号是少陵野老。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各种悲惨的场面,由此感慨万千。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
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春望》读后感]
作文三:《《春望》读后感范本》1400字
《春望》读后感范本
引导语:《春望》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有关《春望》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春望》读后感(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春望》读后感(二) 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副长长的战争图画。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两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当权利至高无上的帝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到了近代,则更是内忧外患,战火连绵,人民得不到安宁,国家得不到发展。
二场鸦.片战争,我国不仅失去了最大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而且还割地赔款,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和无数金银珍宝。
抗日战争,虽然是一场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保护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但同样也给人民带来了无穷苦难。日本强盗在中国实
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内战,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中国真正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贫困国家。
只到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只能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
[《春望》读后感范本]相关文章:
1.《寻找鱼王》读后感范本
2.一则读后感范本
3.《白杨》读后感范本
4.数字城堡读后感范本
5.《药》读后感范本
6.读后感作文的范本
7.围城读后感范本
8.《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本
9.《羊皮卷》读后感范本
10.《套中人》读后感范本
作文四:《春望读后感心得》1900字
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春望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篇一:春望读后感心得
《春望》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
1
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副长长的战争图画。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两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当权利至高无上的帝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到了近代,则更是内忧外患,战火连绵,人民得不到安宁,国家得不到发展。
二场鸦片战争,我国不仅失去了最大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而且还割地赔款,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和无数金银珍宝。
抗日战争,虽然是一场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保护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但同样也给人民带来了无穷苦难。日本强盗在中国实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内战,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中国真正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贫困国
2
家。
只到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只能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
篇二:春望读后感心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3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篇三:春望读后感心得
《春望》选自杜甫写的《全唐诗》,杜甫是宋朝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字子美,字号是少陵野老。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诗
4
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各种悲惨的场面,由此感慨万千。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5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6
作文五:《关于春望的读后感400字》2100字
关于春望的读后感400字
春望本诗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为此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一些关于春望的读后感400字优秀例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春望的读后感400字篇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
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关于春望的读后感400字篇2
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副长长的战争图画。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两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当权利至高无上的帝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到了近代,则更是内忧外患,战火连绵,人民得不到安宁,国家得不到发展。
二场鸦片战争,我国不仅失去了最大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而且还割地赔款,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和无数金银珍宝。
抗日战争,虽然是一场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保护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但同样也给人民带来了无穷苦难。日本强盗在中国实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内战,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中国真正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贫困国家。
只到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只能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
关于春望的读后感400字篇3
《春望》选自杜甫写的《全唐诗》,杜甫是宋朝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字子美,字号是少陵野老。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各种悲惨的场面,由此感慨万千。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看了关于春望的读后感400字"的人还看过:
1.《军犬黑子》读后感400字两篇
2.为人民服务读后感400字5篇
3.琦君散文读后感400字两篇
4.查理九世读后感400字5篇
5.报效祖国的读后感400字3篇
作文六:《春望》3100字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 学会诗歌赏析 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 歌的“美点”??
《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 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 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 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 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 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 )
杜甫, 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 “诗圣” ,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 学过他的《登高》 (学生回忆),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 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 不幸 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 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诗人 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 (课件显示 )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 (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 (课件显示 )
(五) 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 给 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 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 体会诗歌的精妙。 (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 对以往岁月的回忆, 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 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 只写了山河 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 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 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 这是一种什么写 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 废墟的场面, 残垣缺瓦, 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 一个 “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 继而一个 “深” 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 草木深, 不仅表明人迹罕见, 而且说明抛荒已久, 明为写景, 实为写感。 简单的一个 “破” “深” 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意思是由于战乱,都 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 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 和花的感时恨别, 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 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 “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 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 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 战火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 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 句写出了消息隔绝、 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因而成了千古传 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 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 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 “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 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 4 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 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 “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 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 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 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 步步推进, 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 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 沉思, 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 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 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 望军官, 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 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 面对遍地 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 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课件显示 )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 (课件 显示 )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自由朗读几遍全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五、全班背诵全诗。
作文七:《春望》300字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下午)好!今天我朗诵的诗歌是《春望》,下面请跟我朗诵一遍。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
下面我们一起赏析《春望》,请同学们认真听。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这首五言律诗各联结构严整,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诗歌赏析就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一遍。
今天的诗朗诵到此结束,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作文八:《春望》5900字
《春望》(五言律诗)赏析
杜甫(唐)
一、朗读节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诗歌大意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
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三、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
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四、诗歌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
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五、诗歌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两联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
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通过花和鸟两种事
物来写春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和互文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前四句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
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家动乱,战火不息,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
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结尾两句,写诗人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
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六、写作特点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
顿挫”的艺术风格。
七、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
野老,世人称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 (《石壕吏》
《新安吏》和《潼关吏》)和“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八、试题
1《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3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4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9、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1、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春望》
5、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6、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7、安史之乱
8、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0、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1、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D
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忧国思家的情怀。4 B
《春望》练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 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3.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4.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5、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6、你怎样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
7、首联中" 破" 、" 深" 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8、赏析千古名句"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9、" 国破山河在" 中" 破" 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0、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春望》紧扣一个" 望" 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 的内容是:__,__;" 望" 中所想的句子是:__ ___, 。
12、《春望》的主题是__; 。
13. 、请展开想象,描述"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4. 、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望中所见," 草木深" 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 、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 、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 、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答案1.国破或:破(2分)2.C (2分)
答案:3.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4.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5. 答案: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6.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7. 答案:" 破"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8.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9. 答案:" 破"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0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11.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12.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3.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4. A
答案1.国破或:破(2分)2.C (2分)
答案:3.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4.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5. 答案: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6.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7. 答案:" 破"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8.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9. 答案:" 破"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0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11.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12.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3.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4. A
答案1.国破或:破(2分)2.C (2分)
答案:3.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4.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5. 答案: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6.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7. 答案:" 破"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8.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9. 答案:" 破"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0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11.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12.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3.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4. A
答案1.国破或:破(2分)2.C (2分)
答案:3.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4.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5. 答案: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6.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7. 答案:" 破"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8.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9. 答案:" 破"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0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11.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12.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3.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4. A
答案1.国破或:破(2分)2.C (2分)
答案:3.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4.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5. 答案: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6.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7. 答案:" 破"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8.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9. 答案:" 破"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0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11.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12.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3.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4. A
答案1.国破或:破(2分)2.C (2分)
答案:3.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4.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5. 答案: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6.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7. 答案:" 破"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8.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9. 答案:" 破"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0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11.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12.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3.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4. A
作文九:《春望》3800字
《春望》《泊秦淮》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正确背默古诗词内容,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正确梳理并牢记相关知识点。
3、感知诗词中的内容,能够从意境、修辞、语言(炼字)和表达技巧等角度根
据语境对古诗名句进行赏析。
4、感受作品内容理解诗词主旨,激发爱国情怀。
复习重点:
1、能正确梳理并牢记相关知识点。
2、感知诗词中的内容,能够从意境、修辞、语言(炼字)和表达技巧等角度根
据语境对古诗名句进行赏析。
知识清单:
1、诗词题材类别:伤今怀古、咏物言志、写景抒情、战争动乱、行旅送别等。
2、.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
表现手法。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手法。
(1).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描写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曲笔、象征、对
比、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
(3).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对偶、比喻、拟人、
双关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说明:以上在赏析时要紧扣主旨)
3、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1).理解内容题 :①词义理解主要来源课下注释。 ②重在叙事的,概括发生
了怎样的事情。 ③重在画面刻画的,描绘画面内容。
(2).领悟思想感情题:紧扣主旨,注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3).赏析名句题:紧扣主旨从意境、修辞、语言(炼字)和表达技巧等角度根
据语境对古诗名句进行赏析,但须看清赏析角度。
复习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前面我们从不同方面体会了爱国情,《枣核》中的游子思乡,《最后一课》中
的热爱自己祖国语言,还有不辱使命的晏子,更有热切报效祖国的钱学森。今天
我们来复习《春望》、《泊秦淮》,再次感受我们国家古代诗人是怎样作诗来表达
自己的爱国情的。
2、板书课题:复习《春望》、《泊秦淮》
二、出示复习目标:
1、正确背默古诗词内容,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正确梳理并牢记相关知识点。
3、感知诗词中的内容,能够从意境、修辞、语言(炼字)和表达技巧等角度根
据语境对古诗名句进行赏析。
4、感受作品内容理解诗词主旨,激发爱国情怀。
三、复习《春望》
(一)根据《春望》复习提纲自主复习
1、正确背、默《春望》(全默)
2、作者:是”,
与“诗仙”李白合称“ ”。
3、知识点回顾:(动口动手、写关键字)
(1)主旨:
(2)首联:“破”、“深”妙处?
(3)颔联中的“泪”是作者流泪还是以拟人方法写花儿流泪?谈看法说理由。
(4)颈联:包含的思想感情?
(5)尾联:如何理解“白头”这一形象?
(6)结合全诗说说“望”字的含义?
(二)合作探究
1、组内交流,组长负责解决,仍不会的做上标记。
2、师生互动
(1)背默题强调易错字.
(2)作者常识及知识点回顾前五小题学生口述。
(3)结合全诗说说“望”字的含义?教师引导:从诗的首联、颈联看,作者望
到了哪些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这些景物本为国都繁华、山河壮美、
草木葱郁、花艳鸟鸣,处处一片生机,而在诗中却“国破”“草深”(人迹罕至)
“花溅泪”“鸟惊心” 】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以景衬情,表达诗人睹物伤怀,
感伤时事的悲苦心情】再看诗的颔联、尾联,亲人难聚、国家难宁,忧国思家、
白发徒生。可见“望”字的含义有二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凄凉②诗
人心中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板书: ↗国破 草深 花溅泪 鸟惊心 (景)
《春望》“望”
↘亲人难聚 国家难宁 忧国思家 (情)
小结:借景抒情,情注全诗。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
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四、复习《泊秦淮》
(一)学生据复习《春望》的方法试列《泊秦淮》复习提纲。【要求:1、自主复
习知识点 2、列提纲 3、答案做到心中有数 4、组内交流时做好补充笔记】
(二)、找一学生展示其《泊秦淮》复习提纲
1、正确背、默《泊秦淮》(全默)
2是。
3、知识点回顾:(动口动手、写关键字)
(1)主旨:
(2)诗歌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笼”字有何妙处?
(3)最后两句作者在斥责歌女吗?如何理解?
(4)结合全诗体会“寒”字含义?
(三)分别找生口述,师做必要强调。【(3)表现手法:用典、曲笔】
(四)重点引导:“寒”字含义,首句写景,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
着水边的沙滩,迷蒙冷清中透着凄凉。再看后两句国家将亡,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依然点歌《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令人心寒,心生悲凉。
板书: ↗景色冷清 迷蒙冷寂 (景)
《泊秦淮》“寒”
↘国家将亡 担心忧虑 (情)
小结:这两首诗都表达了“爱国情怀”,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这两首诗,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六、反馈训练
1、同桌俩互背这两首诗的主旨。
2、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春望》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
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选角度)
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自选角度)
七、归纳1、学法归纳:(如何自主复习?如何赏析名句?)
2、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该怎样把“爱国”二字落实在行动中?
(①热爱自己祖国语言,努力学习。②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注重学习,学习好了,报效祖
国,回馈社会,把祖国建设强大了,社会建设美好了,就是最好的爱国!
板书: ↗国破 草深 花溅泪 鸟惊心 (景)
《春望》“望”
↘亲人难聚 国家难宁 忧国思家 (情)
↗景色冷清 迷蒙冷寂 (景)
《泊秦淮》“寒”
↘国家将亡 担心忧虑 (情)
《春望》《泊秦淮》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正确背默古诗词内容,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正确梳理并牢记相关知识点。
3、感知诗词中的内容,能够从意境、修辞、语言(炼字)和表达技
巧等角度根据语境对古诗名句进行赏析。
4、感受作品内容理解诗词主旨,激发爱国情怀。
知识清单:
1、诗词题材类别:伤今怀古、咏物言志、写景抒情、战争动乱、行
旅送别等。
2、.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
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
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描写抒情表现得
尤其突出。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曲笔、
象征、对比、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
借景抒情等。
(3).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对偶、比
喻、拟人、双关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说明:以上在赏析时要紧扣主旨)
3、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1).理解内容题 :①词义理解主要来源课下注释。 ②重在叙事的,
概括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③重在画面刻画的,描绘画面内容。
(2).领悟思想感情题:紧扣主旨,注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3).赏析名句题:紧扣主旨从意境、修辞、语言(炼字)和表达技
巧等角度根据语境对古诗名句进行赏析,但须看清赏析角度。
(一)根据《春望》复习提纲自主复习
1、正确背、默《春望》(全默)
2、作者:是(朝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
“”,与“诗仙”李白合称“”。
3、知识点回顾:(动口动手、写关键字)
(1)主旨:
(2)首联:“破”、“深”妙处?
(3)颔联中的“泪”是作者流泪还是以拟人方法写花儿流泪?谈看法
说理由。
(4)颈联:包含的思想感情?
(5)尾联:如何理解“白头”这一形象?
(6)结合全诗说说“望”字的含义?
(二)据复习《春望》的方法试列《泊秦淮》复习提纲。【要求:1、
自主复习知识点 2、列提纲 3、答案做到心中有数 4、组内交流
时做好补充笔记】
(三)反馈训练
1、同桌俩互背这两首诗的主旨。
2、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
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
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
染力。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春望》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选角度)
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自选角度)
作文十:《春望》3500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注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破:被攻破。深:茂盛;茂密。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感时:感伤时局。恨别:悲伤,悔恨离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惊:使……惊动。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短:少。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创作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
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词句注释
⑴ 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⑵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⑶物候:指自然
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⑷淑气:和暖的天气。⑸绿蘋(pín):浮萍。⑹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⑺巾:一作“襟”。
创作背景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2]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