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对依法治国有关问题的认识》2500字
对依法治国有关问题的认识
[ 钟伟苗 ]——(2006-7-5) / 已阅14941次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式载入宪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4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任务,即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今年,中央政法委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政法各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由上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正在坚定不移地逐步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进程。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人员,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通过学习培训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关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十分重要,这是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前提,是正确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下面笔者就依法治国的有关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
依法治国具有深刻的内涵。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的阐述,依法治国理念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必须首先维护宪法的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三)严格依法办事。这是法治区别与人治的重要标志,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要贯彻职权法定原则、有权必有责原则、用权受监督原则和违法受追究原则。
对依法治国深刻内涵一定要作全面正确的理解,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实践中甚为流行的一种不符合依法治国实质内涵的“法制工具论”。所谓“法制工具论”的实质就是指把法制置于人治之下,从根本上否定法制的前提性和普遍约束力,视法制仅仅为管理的工具,当管理手段缺乏时,要求增加管理职权的立法呼声十分强烈;当管理手段受到法制限制时,则对法制弃之唯恐不及。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并不缺乏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的先例,著名的如战国的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等,如果按照“法制工具论”的观点推论,我国历史上的这些“变法”都可以称为“依法治国”了,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我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把自己、把国家机器摆进去而受法律制约。如果“法制工具论”能成立,那么中国共产党在1997年才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基本方略,其先进性也就无从体现了。
依法治国的“国”字,应该是指国家机器和公民二个层面。如果认为只指公民,那就是“法制工具论”。历史和事实无数次地证明,如果不先治好国家机器和官员,那国家是很难治好的。因此,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二、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
我国现行约35000多件法律法规规章中,约占80%的属于行政法范畴。而且行政权具有最为活跃、最为广泛的特点,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有人戏称行政权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事实上,行政权也是最容易膨胀、最需要控制,又最难控制的国家权力。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一)行政权大量地侵犯国家立法权。如有关行政主体超越职权立法、部门利益“法制化”;行政主体不依法行政等。(二)没有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职能交叉造成管理混乱。如行政机构职能配置缺乏法律论证,职能设置不科学造成交叉;设置许多没有法律依据的临时机构行使行政职权等。(三)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挂钩。(四)地方政府行为存在大量行政违法。(五)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导致行政程序不规范、不统
一。(六)有的领导干部学法不守法。
在现实社会中,最具有迷惑性的做法是,政府机关在依法行政的口号和旗帜下,偏面地强调加强行政权、保障行政权、扩大行政权,在制定的行政依据中大量地塞进反映本部门、本地区利益的内容,有的甚至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还强令下级遵守和执行,又美其名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这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政违法。是“法制工具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表现。
行政权的特点和上述现实状况表明,行政主体能否依法行政成了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之所在。
三、对依法行政基本涵义的理解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事行政行为,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从这个基本涵义出发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条:第一,“法”本身一定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就是说法本身必须是合宪的。第二,行政活动一定要借助法律手段,以提高行政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依法进行的行政行为会遭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阻力)。第三,行政活动要受到法律的规制,以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
对自然人和行政相对人而言“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对国家机关和行政主体及行政人而言,“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这是法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但是不是意味着,行政主体的任何行政行为都得遵守“法有明文规定”,否则就是不依法行政呢?其实也并非这样的简单。在行政法学界有三种学说比较有名。(一)全部保留说。要求全部行政行为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权力保留说。要求权力性行为要有法律依据(权力由法律保留给自己),非权力性行为不需要法律依据。(三)侵益保留说。侵益行为要有法律依据,授益行为不需要法律依据。目前行政法学界对第二种学说大多持赞同态度。笔者也同意权力保留说。例如,行政机关召开机关工作会议,这当然也属于行政行为,但此行为不涉及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是一种非权力性的行为。非权力性的行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只有象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规范等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行政行为即行政权力性行为才需严格遵循“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规则。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大问题。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检察院
作文二:《有关依法治国的例子范文》9000字
有关依法治国的例子范文
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下面是xx带来的2017年两会依法治国心得,仅供参考。
有关依法治国的例子范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
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它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为人民群众树立守法的榜样。(3)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
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讲执法要严格,即正确、合法、合理、公正、及时。(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基层司法人员,我们要切实做到从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关依法治国的例子范文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认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本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与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把全国“两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深入学习,领悟思想
认真学习“两会”文件,通过学习研究,把精神熟悉,吃透,学好,反思去年的工作,明确今年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要使得全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全局意识和科学发展观意识,始终团结和围绕在以****为指导的党中央代表上来,让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步学习,同步提高,同步推进。
广泛宣传,扩通渠道
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抓好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也可开办宣传栏,摘要党员干部的心得体会和重要精神,印发学习资料,让干部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快捷,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传媒,在网络上、播音器、电视台和报刊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们,可以让党员干部带头下乡做宣传,更能与困难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无形中扩大了对“两会”的宣传。
贯彻落实,转变方式
在领悟精神的基础上,要懂得如何在老百姓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找到使用政策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不能让好的政策空有其文,未闻其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因人制宜要围绕大局,统筹规划,推动各项工作,树立“为民当先锋”,“比思想、比学习、比能力、比奉献”的意思,勇挑重担,克难攻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奉献出微薄之力。
2017年两会精神学习体会:同心共筑中国梦
3月上旬,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回应了社会对国家未来的期盼,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为实现中国梦吹响了前进的冲锋号。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但个人的梦想是建立在国家繁荣昌盛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中国梦息息相关。中国梦也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人的梦。你有梦、我有梦、员工有梦、企业有梦,员工梦想更加美好的生活,企业梦想变得更大更强,财富更多,事业更持久!实现梦想是我们共同的孜孜追求。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在谈到如何实现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
持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这条道路,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建设成今天的繁荣昌盛;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XX多年保持近XX%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XX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中国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XX%的贡献,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走中国路让企业改革创新发展
今年是重庆市公路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业)走过来的第35个年头。回顾企业35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企业一步一个新台阶,是改革让企业有了发展壮大的今天。
企业的前身是1978年为解决重庆市交通系统家属、子女回城就业而组建的集体企业(原名重庆市公路工程队),隶属于重庆市公路局(原重庆市公路养护总段),沿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从借贷3万元、借用4间房起家,开始艰难创业。至1987年,企业年产值从十几万元上升到百余万元,先后拥有了自己的20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2017年“两会”精神学习体会2017年“两会”精神学习体会。
这10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三大困难却使企业举步维艰,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已近尾声,企业要自己到市场“找米下锅”;二是企业人才缺乏,刚组建时上级派驻企业的管理和工程技术骨干陆续返回原单位;三是传统的用工、分配制度及旧的思想观念更是让企业经营管理受之制约。
1987年在中国掀起了第一轮改革大潮,企业以勇于吃“螃蟹”的精神,改变了企业领导由上级任命的传统模式,公开招聘经理,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率先走上了改革之路。此举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企业的整个管理工作从长期受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影响中逐步转变,一切按经济规律办事,瞄准市场,拓展业务,开始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1997年,企业的年产值由10年前的百余万元上升为6000多万元,固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员工的收入及福利待遇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也得到提升。但是,作为集体企业,传统的思想观念、产权结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责任心差、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企业怎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进一步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1998年,企业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全体员工达成共识,不进则退,宁愿置死地而后生,也决不坐、等、靠。为表示与员工共奋斗、同患难,董事长(原总经理、党支部书记)首先辞去全民所有制干部身份,自断后路,带领企业成功地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的全体员工成为了企业的股东、“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
2002年,企业根据《公司法》进一步改革规范为股份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了经营层与决策层的分离,企业完全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企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20xx年至20xx年,为满足抵抗风险、资金流转、市场竞争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企业完成了两次增资扩股,企业的注册资本增加到3亿元,注册资本的扩大,使企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企业拥有公路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的国家总承包双一级资质,企业年生产能力超20亿元。企业的发展之梦紧随国家之梦一直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路上坚定前行。
20xx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梦想。确定近期目标,规化远景方向,向管理型企业转型,企业再次扬帆起航。
20xx年3月3日,全国两大在北京召开。对于中国人来说,两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国
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在这些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
37载峥嵘岁月!37载艰苦创业!37载爬坡上坎!37载励精图治!37载自强不息!37载顽强拼搏!从当初的白手起家到今天3亿元的注册资本,企业经历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艰辛,直到今天,企业经营者仍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不但要考虑企业生存,还要考虑企业发展,甚至押上全部身家财产,为此,他们别无选择。他们要继续追逐梦想,梦想将企业建设的更大更强,创造更多的财富,准备尽快进入OTC市场,转板登陆A股市场,使企业向进一步规范化、现代化、持久化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企业发展让员工梦想成真
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企业、与国家紧密相连。曾记得35年前,家境贫困的我们,梦想找到一份工作来自食其力,但四处碰壁的残酷现实却摆在了大家面前。是企业的成立,给予了我们发展的平台,让我们的梦想得以实现。生存的需要演绎了梦想的追逐,在工作中学知识、学业务、学技术,我们梦想成为有用之人;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能一展个人抱负,我们梦想在建设强大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加工资、评职称、有房、有车、安居乐业,我们梦想……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是国家给了企业发展之梦,是企业的发展让我们的梦想成真。
梦想的绽放,焕发出绚丽的光彩。随着企业35年的不断发展,磨练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企业先后培育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XXXX余名,其中高级职称XXX余人,中级职称XXX余人,项目经理XXX余人,二级建造师XXX余人,技术工人XXXX余名……他(她)们活跃在各个岗位,为祖国建设不断增光添彩。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是企业员工的梦想。自1993年国家推行社会保障体系以来,企业率先让全体员工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1998年,企业为了改善员工的居住条件,购买和修建了200多套福利房,为老员工们分配了住房,解决了住有所居的生活关键问题。截止20xx年3月,企业已经办理退休的员工达225人,全部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失有所助、伤有所保、育有所得的梦想。
回顾这35年,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同时,给员工带来了实惠,让员工也享受到了企业发展的红利。员工的收入、待遇持续增长,生活和谐稳定,企业作为平台,成功地帮助员工们实现了诸多个人梦想。
你的梦,我的梦,同心共筑中国梦
“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融入于国家梦、民族梦、企业梦,并集国家之力、民族之力、企业之力,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工作。正如**所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唯有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企业的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共同建设企业、建设民族、建设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够实现。
实现中国梦要有“中国精神”,实现企业发展也要有“企业精神”。作为企业,通向梦想的
道路注定不是坦途,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我们只有深刻总结企业35年的创业实践,牢牢把握机遇,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励精图治,才能迎来企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我们只有永远保持和弘扬改革创新、朝气蓬勃、知难而上、敢于担当的企业精神,才能创企业发展百年之梦。
为共同实现中国梦,我们还必须紧密团结、戮力同心、群策群力,和企业、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实现梦想的力量才会无比强大,我们才会拥有广阔的梦想空间。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共同之力量,以共同之奋斗,追求共同之目标, 我们才会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才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才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勤奋托起梦想,让梦想照进现实,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我们这代人就一定能担起时代使命,不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重在一个“实”字
两会会议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大会。3月13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后,14日,最高法院召开全国法院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在我看来,人民法院作为司法裁判机构,其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关键还是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扎实做好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贯彻会议精神重在一个“实”字。
司法公正要扎扎实实。公正司法始终是司法为民的题中之义,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坚持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例如,近来“医闹”事件频发,医患矛盾深重,人民法院应积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司法公开要实实在在。司法公开仍应当作为重点工作,作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阳光司法,努力实现以公开促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按照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是创新司法公开形式,提升司法透明度的有力手段,努力向社会传递法治正能量。
司法便民要确有实效。司法便民利民工作仍要不断推进,继续完善诉讼服务中心、立案信访窗口的功能和工作流程,创新开展节假日预约办案、巡回办案、网上办案等工作,在山区、偏远地区设立巡回法庭,进一步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司法改革要着眼于实际。司法改革是推动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由之路,要继续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解决审判权运行中的行政化问题。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范司法强制措施等工作,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少年法庭建设、知识产权法院和资源环境审判机构建设。
人民法院队伍要成为一支在新形势下经得起考验,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队伍,就要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切实改进司法作风。“两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报告,充分肯定了最高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成绩和努力。放眼将来,最高人民法院贯彻两会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我们期待最高人民法院的真抓实干!
作文三:《依法治国作文素材例子》23700字
依法治国作文素材例子
篇一:2015高考作文素材
2015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对作文题目的关注与讨论又成为社会焦点。记者采访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专家,对今年的语文作文题目做以分析。
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总计16套,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作文试题坚持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命题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对考生积极面对人生、体味文化传统、理解高尚人品、追寻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同时,作文在命题技术上稳中有进,部分试题在提高作文的测试功能方面作了新的尝试,主要体现出四大特点。1坚持立德树人,试题立意体现育人导向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二卷作文,利用材料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
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命题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加强创新能力考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
会刚柔相济的修养问题,又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题“老实与聪明”、湖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安徽作文题“显微镜下看蝴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高
考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在如何调动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作了深入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2精选材料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3激发深度思考,突出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较中说理论证,既让不同学习风格和
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如江苏卷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出对智慧探讨的话题,既打开写作思路,又可以引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和深度思索。题目本身并不复杂,但要阐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浙江作文题对“人品与文品”、全国汉语文作文题“阅读意义的反思”等试题都给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这类思考强度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才有可能将写作向深度展开。从这些试题可见,目前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4加强功能设计,材料型作文题更加成熟通行的材料作文测试形式尤其是事件类和事理类这两大题型,经多年实践已基本成熟。今年作文题的设计,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全国一卷和二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浙江作文题引用古人“文如其人”的精炼概括,要求考生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加
大了事理与哲理表达的难度。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总体而言,201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甄别考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发挥“言为心声”的表达特质。将当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融入作文试题的材料,使作文的考试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中青在线北京6月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2015年高考今天上午结束了语文学科的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专家,对全国高考语文的作文试题进行了权威解读。
2015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总计16套,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作文试题坚持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命题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对考生积极面对人生、体味文化传统、理解高尚人品、追寻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同时,作文在命题技术上稳中有进,部分试题在提高作文的测试功能方面作了新的尝试,主要体现出四大特点。
特点一:坚持立德树人,试题立意体现育人导向
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二卷作文,利用材料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命题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加强创新能力考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符合
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柔相济的修养问题,又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题“老实与聪明”、湖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安徽作文题“显微镜下看蝴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高考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在如何调动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作了深入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特点二、精选材料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
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
“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特点三:激发深度思考,突出考查独立思考能力
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较中说理论证,既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如江苏卷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出对智慧探讨的话题,既打开写作思路,又可以引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和深度思索。题目本身并不复杂,但要阐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浙江作文题对“人品与文品”、全国汉语文作文题“阅读意义的反思”等试题都给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这类思考强度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才有可能将写作向深度展开。从这些试题可见,目前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
特点四:加强功能设计,材料型作文题更加成熟
通行的材料作文测试形式尤其是事件类和事理类这两大题型,经多年实践已基本成熟。今年作文题的设计,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全国一卷和二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
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浙江作文题引用古人“文如其人”的精炼概括,要求考生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加大了事理与哲理表达的难度。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总体而言,201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甄别考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发挥“言为心声”的表达特质。将当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融入作文试题的材料,使作文的考试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我们相信这样的命题理念将发挥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7日是高考第一天,首考科目——语文的作文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今年高考全国有18个省是统一命题,其他省份仍然是自主命题。从各地的作文题来看,“材料作文”是今年的主流,同时更加放开了文体限制,有的地区甚至可以写诗歌,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量、思考力和想象力。
北京:微作文和大作文
作文题:微作文三选一:?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乱涂乱贴、违禁吸烟、
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不限。?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大作文二选一:?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点评: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顺义区教研考试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刘德水等专家认为,今年北京的题目有几个特点:
第一,考查学生的想象力,给不同阅历的学生更多选择。如大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要学生写一种喜爱的植物、动物或器物,首次放开了全部文体,可写诗歌,实现了写作文体上的全开放。而微写作第三项要求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考验考生的想象力及抒发感情、表达感悟的能力。
第二,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如“微写作”中,让学生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章节或者片段,并陈述理由。这几本书有的是课外阅读书目,有的是当代文学名著,但均未进入教材。这道题意在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名著。第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记叙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要求考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选择一位“心中英雄”,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赋予了试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陶冶爱国情操等丰富内涵。
上海:造就和谐自我
作文题: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胡晓明:上海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趋势,我想归纳为两点,一是由外向内,越来越多地从关注外部的社会热点,转向年轻人的生命成长;另外一个趋势是由文向质,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这更多地要靠平时的阅读积累。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当中如何去培植柔软素养,音乐美术文学艺术很重要。另外做义工,利用暑假时间去关心弱势的群体,为老人做些事情,为父母尽点孝心,这都是有助于自己的柔软的那个部分成长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环境,要在如何培养柔软的心方面,多用心。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表示,今年的题目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体现两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考验学生的思辨力。有时代性,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对健康人格培育、生命情怀的关照具有意义;写作空间很大,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可以从多角度切入。
广东:感知自然
作文题: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
篇二:作文素材-法
以上所有的案例或许都有点极端,但它们却有一个共通点,为什么所谓“讹人”的都是老人,这可能是对“治病养老”最焦虑
的一群人。
的确,道德沦丧,与个人的温饱程度没有绝对的关联,但却可能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2600多年前的治国之道,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让老百姓遵循道德规范和荣辱观的前提。
讨论人性善恶,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毕竟,善念恶念,每个人都有。有时,也只不过是 一念之差。
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才能让普通公众在 摔倒的老人 面前 勇敢起来,而不是冷漠围观。比照小汽车的第三者强制险出台相关险种,能行吗, 一、管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制、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诸侯各国的思想家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大论战。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在治国方略的选择和运用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核心的是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最早提出“法治”主张的思想家是时任齐国国相的管仲。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治国理论,即以法治国的主张。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丰富而有影响力。《管子》主张以法治国,执法公正,同时,也非常重视“德”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充分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管子》治国理民的思想方略。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 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
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从心理上把握住
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确定名分。止争:止息纷争。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
“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
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释义: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三、 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
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1、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释义:除了君主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
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2: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释义: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饬官吏,威慑民众,消除荒淫怠惰的行为,禁止欺诈虚伪的风气,没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罚重,低贱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贵的人;法律严,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释义: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4、“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释义: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5、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释义: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权,上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6、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释义:明确地行赏),则民劝功(释义:劝勉立功);严刑,则民亲法(释义:重视刑罚)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
7、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释义:治理臣民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只有用法律。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社会稳定,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就会发挥作用。(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
8、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
释义:表彰个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势;听信于仁义说教,就败坏了法制
9、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释义: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给私家谋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律。
10、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
释义:峻法是用来禁止过失、排除私心的,严刑是用来执行命令、惩罚臣下的
1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释义:法律不会奉迎显贵臣子,就像墨绳不会避绕木头的弯曲之处一样。
四、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1、名言: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释义: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 禁奸止过,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
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所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其乱也
——《商君书?赏刑篇》
其他:
1、?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清.纪昀《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2、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东汉.虞延
3、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4、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5、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 —— 西汉.桓宽《盐铁论》
6、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清末(设立了法制却不善加执行,等同于无法的社会。)
上下5000年,中国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法律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法律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思想家也是法的大家,也是政治家。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有很多,如: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德主刑辅等,至今仍对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法律思想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续。对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的理解要去粗存精,有些内容已和现代的法治理念不相适应,要辩证分析。我提供的上述内容仅仅沧海一粟、挂一漏万。
篇三:谈法治文章素材(非常全面,可打印)
人民论坛谈四中全会释放信号:规则 底线 法治
核心提示: 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果击穿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成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至上规则。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党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统一。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只能在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之下,而不能在其之上。
苏荣也好,**也罢,这些所谓“老虎”,就是破坏了这个至上原则,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意志、集体意志、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之上,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没有遵循,没有原则,为所欲为。这不仅背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违背了宪法和法律的原则,破坏了法治的权威。继而言之,法治不仅要有权威,也要有纠偏功能。对于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或者是执政一行的“宰辅大臣”,在其执政过程中的种种政策、行为、做派等,都要有及
时纠偏的功能,也就是行为纠偏功能。一旦有人出现僭越、滥用权力等偏差,法治应当发挥其强有力的纠正偏差功能,以免养虎为患。
第二,底线规则。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果击穿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从近期打出的形形色色的“老虎”和“苍蝇”来看,很多都是击穿了这个底线,胆大妄为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对这样的“老虎”和“苍蝇”当然不能姑息纵容。从历朝历代来看,吏治不仅必须整顿,而且需要经常整顿。为官清廉是政治清明、文明的重要内容。这才能真正维护执政党的长期利益、根本利益、整体利益。讳疾忌医、轻描淡写,只会放纵歹人歹行,最终失信于民。所以,党中央当前采取的反腐措施,可以说是于民有利、于党有益、于国有益。
第三,践行法治。无论是至上规则还是底线规则,都仅仅是规则,而不是事实。法大于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关键是要落实在实践中、行为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法律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只做不说,不是法治;只说不做,同样不是法治。只有既说又做才是真法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法治。
怎么来验证这个“做”呢,那就是对违法者的惩治。人们是通过结果去验证规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打“老虎”也罢,打“苍蝇”也罢,都是在做。法治建设不仅是建章立制,更重要的是践行法治。这既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是我们法治建设实
践的经验总结。
人民论坛: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核心提示: 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
关于法治中国
《决定》摘录:
?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 。
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这些改革举措,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如果说,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必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更为根本和更加长远的影响。这不仅在于它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更在于这是第一份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备法治化特征的指南和纲领。可以设想,未来之改革必定滋养于法治,未来之中国必定享誉于法治的成就,未来之人民必定受益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红利。
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意义非凡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进行论述,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心议题是改革、发展和稳定,改革是必由之路,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其他问题往往都处于边缘位置,这是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因此,尽管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就决定走法治道路,尽管在十五大上就正式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尽管在1999年就把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写进宪法,尽管中央近年来始终强力推行法治,但是在改革发展稳定面前,法治很难被置于至上位置;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压倒性地位面前,法治很难处于强势地位。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被定格为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人们习惯于讲“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其潜台词在于,当关系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事情与法治发生冲突的时候,法治得服从被保障的事业。
把法治视为绊脚石,这是在改革发展稳定与法治之间发生的一场并不美丽的误会。笔者曾提出,如果说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那么依法办事就应当是第一要求。就法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还提出,如果改革是最大的时代主题,那么法治就应当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改革。
全会《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进行论述,意味着法治是改革内在的内容,而不只是外在的保障;法治本身就处于时代主题的中心,而不是被忽略的边缘;法治是开展
各项工作的轨道,而不是可以随意突破的条条框框。因此,可以这样说,全会《决定》从根本上树立起法治的极大权威,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传统认识。
对“法治中国”应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诠释
十八大后,****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命题,全会《决定》对推进法治中国
建设作出了部署安排。有些同志认为,法治中国不过是依法治国的另一种说法。笔者以为,法治中国具有比依法治国更加丰富的内涵:“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升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是中国政治文明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
其一,法治中国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提出的法治概念到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经典论述,从古希腊、罗马到后来的英国、美国及欧洲大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人类法治文明结出了以下累累硕果:(1)规则治理;(2)良法为治;(3)主权在民;(4)人权保障;(5)权力控制;(6)法律平等;(7)法律至上;(8)司法公正;(9)程序正当;(10)人人守法。对这些人类反复甄别并传承下来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我国都可以充分借鉴。
其二,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其本质特征与基本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等。
其三,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中国的法治建设从古至今大体上经过了“以法治国”、“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重视法治建设,基本上停留于“以法治国”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逐渐地强调法制建设,进入“依法治国”阶段。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从法治中国命题被提出来以后,中国开始从“依法治国”阶段向“法治中国”阶段升级,具体表现为:从有法可依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升级;从强调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向强调体制、制度、机制、规则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体系升级;从依法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升级;从法律面前的平等向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的升级;从规范执法行为向从行为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一体规范的升级;从事前授权、事后纠错的控权方式向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体系的升级;从注重私法权利向不仅注重私法权利而且注重公法权利保障的升级;等等。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攻坚克难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攻坚克难: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正如****所说,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也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
就。但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遑论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提高立法质量,必须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三是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优化司法职权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
权益的法律援助。
四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济制度。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六是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
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
在改革初期,我们更多的是用具有短平快特点的红头文件推进改革。然而这种方式日益显现出弊端和
不足:一是缺乏前瞻性,顶层设计不够;二是缺乏系统性,改革方略的整体化配套不够;三是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往往朝令夕改,使人无所措其手足;四是缺少权威性,往往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而一旦遇到难题,常常会因“硬度”不够无疾而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可供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允许试错的限度越来越小,不能再推延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此背景之下,****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这个方法是什么,对此,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给出的回答是要“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换句话说,在当前的形势下,深化改革必须依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有人认为,改革就是变法,法治则要求守法,二者明显是对立的,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际上,与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改革与法治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如果说改革必然
要试错,那么法治的作用就在于纠错以防止出现一种全局性、长期性的失误;如果说改革就要付出代价,那么法治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成本,规避不必要的代价;如果说改革就必然有风险,那么法治就是规避风险、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不二法门。
以法治化的方式贯彻落实《决定》,当务之急在于:第一,要尽快使《决定》内容法律化。改革措施中有很多新突破,与现有法律规定不一致。凡涉及国家制度层面的,建议以执政党的名义提出、经最高权力机关作出决定,把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解决合宪性、合法性问题。第二,要高度重视制度群的构建。从制度学的角度看,核心制度要有制度群的支撑才能落地生根,否则就容易形成“半拉子”工程,改革成果也难以巩固。第三,要高度重视“反向制度预设”。要考虑新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并针对可能带来的弊端和新问题建立相关制度,这样既可以防止改革“翻烧饼”,又可以抑制改革可能出现的负能量和负效应,使改革的效能最大化。
人民日报名家笔谈:法治政府建设要警惕形式主义
将依法行政列为政绩考核中的一项硬性指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精细化,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的规范化建设,是当下许多地方建设法治政府时应重视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为客观准确评价法治政府建设的现状,最近,中国政法大学
“全国法治政府评估”课题组,对包括直辖市在内的53个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测评,发现各地法治政府建设发展并不平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本次评估主要针对行政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社会矛盾化解、公众满意度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300分。根据评估结果,被评估的53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188.87分。若以总分的60%为及格线,有36个城市得分及格。
评估结果表明,53个城市政府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相关制度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但也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地方政府对依法行政的组织推进工作呈现模式化、套路化,停留于口头承诺,缺乏实质举措;部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过于简略、粗糙,多宏观和原则性规定,少可操作举措,对行政权力刚性约束不足;一些制度,如行政问责等,有规定无落实,实际中运用非常有限;部分制度如行政审批网上办理、投诉举报处理,实际效果低于其形式规定。部分建设举措停留于应付上级要求、显示“政绩”上,不能有效提升行政权的规范程度。这同时也导致,本次评估中公众的满意度评价普遍偏低。
就行政决策而言,相当数量的城市没有出台行政决策程序规范,部分城市的规定也是形式大于实质;对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流于形式,对决策刚性约束不足;专家的论证缺乏独立性,易被操纵;重大决策民主程度低,人大监督与公众参与明显不足。在政府信
息公开方面,一些地方离法定要求差距明显,没有做到常规化和长效化,公开信息碎片化、短期性和滞后性问题严重;政府部门财政预算、决算等关键领域信息公开不足;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缺乏日常维护,更新不及时,等等。
****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选准突破口,稳步推进。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建立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机制,使依法行政真正列为政绩考核中的一项硬性指标。对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加大督促和指导,通过签订责任书、诫勉谈话、巡视,以及输入精通法律的干部和人才等方式,推动当地法治政府建设。
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还需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精细化,改变当下法治政府建设多宏观原则性规定、少操作性制度安排的现状,确保方案切实可行、切中要害,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的规范化建设,完善专家评估论证,完善决策的公众参与。同时,还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并通过加强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等方式,形成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外部压力。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持法治反腐,建设廉洁政治
法理昭彰,有腐必惩。9月22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薄熙
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综观整个**案,从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到开庭审理,再到法院宣判,整个过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彰显了法治精神和司法正义,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惩治腐败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是我们党坚持倡导的反腐思路。**案的查处过程,始终都贯穿着依法反腐的基本理念。无论是依党纪国法的查办过程,还是对案件的依法指定管辖;无论是控辩双方充分质证、法院公开透明审理,还是依法作出一审判决,都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始终以法治精神为依归。正因如此,对**案的依法查处,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护。这同时也有力表明,坚持依法反腐,既体现一种政治文明,也凝聚着普遍的社会共识。
律己廉为首,治国法为先。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对**的坚决依法惩处充分表明,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都要依法严惩。实践证明,反腐败越坚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越能发挥震慑力。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只有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依纪依法严惩腐败,才能正党风、顺民意,才能聚党心、得民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要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
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务必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时刻警醒拒腐防变,带头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务必坚持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当做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8月22日至26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整个庭审过程公开、透明、依法,程序和实体都经得起事实、证据和法律的检验。这再次表明我们党和国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对**的查处,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到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从依法指定管辖,到公开透明审理,纵观整个案件查办过程,从一开始就沿着法治轨道逐步推进,法治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我们党反腐败的基本思路,也是我国司法文明进步的有力体现。
在这一案件公开审理过程中,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准许媒体和各界人士旁听,新闻媒体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同时法院积极探索司法公开方式,设立新闻发言人、开设官方微博、向媒体及时披露信息,确保案件审理公开透明。司法机关依法告知并保
障被告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在近5天的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充分行使举证、质证和辩护权利。特别是,法院依法举行的庭前会议,针对案件管辖、回避、公开审理、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听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明确了庭审质证、辩论焦点;在案件重要犯罪事实、重要情节质证环节,除了当庭依法举证、示证,法院还要求证人出庭作证,这些都体现了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完善司法程序、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要求。对检察机关起诉的三项罪名,法庭严格遵照法定程序,深入调查了大量证据,并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彰显了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的司法理念,体现了对程序正义、实体正义的追求。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对**一案的审理充分表明,惩治贪污腐败,我们有党纪之严,更有国法之束。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近期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都表明,对于贪污腐败,不管涉及谁,不管涉及哪一级,我们都会坚持一切皆断于法。这种对法治的共识,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一步,体现在反腐倡廉的每一个环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用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
人民日报社论:以法治促改革 以民主聚力量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增强了改革信心,凝聚了改革共识,明确了改革任务,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决心,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我们向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会议充分肯定各国家机关过去一年来的工作,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彰显了矢志推进改革的勇气和担当,体现了以人为本、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客观理性,部署任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是一份求真务实、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报告。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把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作为重要任务,更加注重提高立法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监督实效,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凝聚人心、增强合力。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尽心履职,奋发有为,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人大代表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不断深化改革,治理才会臻于完善;依靠宪法和法律保障,改革才得以深入推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抓紧修改完善同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监督力度,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以法治引领改革、以改革推进法治的良性互动。
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发扬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来推动。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这是时代赋予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不断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有序参与渠道,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代表人民依法
进行监督,就能为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凝聚起攻坚合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60年光辉岁月。展望未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去担当,更宏伟的目标召唤我们去实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以法治促改革,以民主聚力量,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壮美新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六谈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迈出了新步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推进,民主形式不断丰富,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得到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继续得到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十六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继续完善经济领域立法,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逐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继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制定和修改法律达62件,特别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预计到2008年初我国现行法律将达到230件左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从2003年到今年6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法律议案29部、制定或修订行政法规122件。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减少,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决策进一步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有超过70,的市县政府出台了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政府行政审批项目中央一级共取消和调整1806项,省级政府取消和调整2(2万多项,均超过原项目的一半以上。管理方式正在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的转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司法为民,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司法行为得到规范,司法监督得到加强。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让司法更加重视人权保障;3171个法律援助机构和1(2155万名法律援助工作人
员,让法律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的保护;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让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得以落实。全社会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民普法规划让人们对法律的需求由单纯接受,转变为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法治实践。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树立起法律权威,生活靠法律规范,纠纷靠法律解决,权益受侵害时依法维权,逐渐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个特征在政治建设领域表现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尽管我们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任务还很繁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但我们坚信,只要遵循这一基本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我国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法治语录
打铁还需自身硬。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话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详细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详细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道:“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详细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道:“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详细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道:“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详细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到:“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
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
作文四:《依法治国作文素材》16500字
依法治国作文素材
篇一:作文素材-法
以上所有的案例或许都有点极端,但它们却有一个共通点,为什么所谓“讹人”的都是老人,这可能是对“治病养老”最焦虑的一群人。
的确,道德沦丧,与个人的温饱程度没有绝对的关联,但却可能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2600多年前的治国之道,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让老百姓遵循道德规范和荣辱观的前提。
讨论人性善恶,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毕竟,善念恶念,每个人都有。有时,也只不过是 一念之差。
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才能让普通公众在 摔倒的老人 面前 勇敢起来,而不是冷漠围观。比照小汽车的第三者强制险出台相关险种,能行吗, 一、管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制、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诸侯各国的思想家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大论战。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在治国方略的选择和运用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核心的是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最早提出“法治”主张的思想家是时任齐国国相的管仲。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措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治国理论,即以法治国的
主张。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丰富而有影响力。《管子》主张以法治国,执法公正,同时,也非常重视“德”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充分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管子》治国理民的思想方略。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 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
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从心理上把握住
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确定名分。止争:止息纷争。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
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
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释义: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三、 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
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1、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释义:除了君主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2: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释义: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饬官吏,威慑民众,消除荒淫怠惰的行为,禁止欺诈虚伪的风气,没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罚重,低贱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贵的人;法律严,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释义: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4、“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释义: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5、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释义:没有制度、规则、法治的约束,没有人民的主权、治权,上下一日百战的戏会没完没了地上演
6、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释义:明确地行赏),则民劝功(释
义:劝勉立功);严刑,则民亲法(释义:重视刑罚)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
7、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释义:治理臣民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只有用法律。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社会稳定,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就会发挥作用。(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
8、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
释义:表彰个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势;听信于仁义说教,就败坏了法制
9、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释义: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给私家谋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律。
10、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
释义:峻法是用来禁止过失、排除私心的,严刑是用来执行命令、惩罚臣下的
1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释义:法律不会奉迎显贵臣子,就像墨绳不会避绕木头的弯曲之处一样。
四、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1、名言: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释义: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 禁奸止过,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所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其乱也
——《商君书?赏刑篇》
其他:
1、?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清.纪昀《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2、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东汉.虞延
3、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4、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5、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 —— 西汉.桓宽《盐铁论》
6、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清末(设立了法制却不善加执行,等同于无法的社会。)
上下5000年,中国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法律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法律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思想家也是法的大家,也是政治家。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有很多,如: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德主刑辅等,至今仍对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法律思想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续。对中国古代法律格言的理解要去粗存精,有些内容已和现代的法治理念不相适应,要辩证分析。我提供的上述内容仅仅沧海一粟、挂一漏万。
篇二:作文素材及范文
2015年中考作文题目、素材预测
(一)一年来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在中国大地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国家也抓捕和惩治了一批老虎和苍蝇。
1:忏悔
忏悔是一种勇气,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勇气,一种敢于认识过去错误而感觉痛心的情感体验。
2: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3:“得与失的意义 4:生活因平凡而精彩
(二)只要希望在,就永不言弃 (三)守望的距离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困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周国平
(四)感恩 (五)奉献(六)初三生活 (七) 时间都去哪儿了 (八)修剪自己(九)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十)关于梦想
话题
作文素材------奉献
名人名 言
1.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2.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 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裴多菲
4、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巴金
5、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巴 金
6、 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 -------泰戈尔
7、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 ,,茨巴尔
6、 贝壳虽然死了,却把它的美丽留给了整个世界。——张笑天
【精彩素材】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初二辍学,后进入某银行担任出纳,带薪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后到广州闯荡,两年后来到深圳。1994
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开始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36岁的丛飞,唯一的职务是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是一份没有薪水的社会工作。作为一名职业歌手,丛飞以唱歌为生,但他又是一名五星级义工,10年来他为社会进行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达到3600多小时。作为一名著名歌手,丛飞的商演频繁,本可以过上富裕生活,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爱心市民”、“深圳市爱心大使”等称号。2005年4月被诊断为胃癌,进入深圳市人民医院治疗。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6年4月20日晚8时40分病逝,年仅37岁。据悉,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9时35分,深圳眼科专家取走了丛飞的眼角膜,专家说,这将使三个人受益。丛飞生前曾多次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
精彩素材2】,科学之光,两弹元勋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
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国。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 精彩素材3】,历史人物,留取丹心照汗青德祐元年,蒙古铁骑如摧枯拉朽直逼临安。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起兵勤王,并将全部家产拿出来充作军费。其友人劝他说:“你以这万余乌合之众,去抵挡元朝三路大军,何异于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说:“我最恨的就是国家一旦有急难,征召天下之兵,而无一人一骑入关。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准备以身相徇,就是为了使天下的忠臣义士因此能闻风而起。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这样才可能保住江山社稷。” 可是,经过多年艰苦的抵抗奋战,文天祥最终还是兵败被俘。元朝大将张弘範逼他写信招降在厓山继续抵抗的张士杰,他坚决拒绝。 元朝皇帝忽必烈“既壮其节,又爱其才”,希望说服文天祥叛宋降元。他召文天祥上殿,对文天祥说:“你若能像对宋朝一样对我,就立即以你为中书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我惟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说:“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文天祥昂然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文天祥从容就义,舍身成仁,时年仅四十七岁,浩气丹
心,永存史册。优秀语段示例:?你看那高高的钻天杨,树身粗壮,枝叶繁茂,巍然屹立,风雨攻不垮它,洪水淹不没它,是什么支撑着这个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树根。树根深深地埋藏在地底下,不断吸取着水分、养料,供给枝叶的生长需要。尽管你在赞叹大树的繁茂时几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尽管你在赞美树的价值时忘了这价值从何而来,可它依然默默地吸取着、奉献着,从不想钻出地面显耀自己。相反,为了有更多的水分,更丰富的养料,它总是越扎越深,越扎越远。树根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它的奉献比起春蚕,比起蜡炬,却有着更深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社会、国家、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舍生忘死,在史书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三国时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代林则徐在流放伊犁的途中,写下了“苟利国家年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不朽诗句,都是奉献精神的典型体现。正是无数代人的奉献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不休息、为了工作不惜牺牲家庭、耽误自己的的青春、带病坚持工作,南京年仅24岁的女教师杨慧香消玉殒,突然永远地倒在了讲台上就是最好的例证。尤其是在抗击非典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少个人、企业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他们争上“前线”,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患者的健康,同病毒做斗争,他们没有闪耀的光环,没有诱人的报酬,没有高额的回报,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把一切奉献给了他们忠诚的
事业呢,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行动。他们的思想达到了一种境界――让更多的人平安,让祖国平安。
范文 : 雪落无声
大地奉献了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花蕾,所以花儿能从容的绽放;蓝天奉献宽广的胸怀,包容着雄鹰,所以雄鹰能展翅翱翔;绿树奉献了繁茂的绿荫,庇护着鸟儿,所以鸟儿能自由歌唱. 古往今来,多少人被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成为人们永恒的回忆.在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她是伟大的一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之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她就是李丽.一岁患小儿麻痹,四十岁再遭厄运,终身以轮椅为伴.她的奉献是巨大的,却是那么默默无声的.
奉献着便美丽着.辛弃疾的心里,激荡着非凡,奉献着带血的诗章,栏杆拍遍,北固亭上黯淡神伤;曹雪芹,一袭潇湘,枸杞石头梦的惘怅.黛玉葬花,黄叶村之食粥者翻涌着泪花,他们的奉献完全没有底色,因为他们把生命与青春抛洒在属于自己的天堂,飘飘洒洒,温暖人间.这无声息的奉献是美丽的,照亮了无数人的梦想、希望.
奉献是快乐的付出,不需要回报.它是柳永的"一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惆怅,是杜甫眼见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心中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是范仲淹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是刘胡兰英勇就义,留下了"生的伟
大,死的光荣"的美名.如果没有蔺相如不辱使命的捍卫国家尊严,就不会有完壁归赵的千古佳话;如果没有昭君一心为国家传递民族文化,就不会有出塞着后的民族融合;他们的行为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好诠释.他们不要回报,只是快乐的付出,因为在他们心里,奉献是光荣和快乐的.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二十二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短暂的十六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他是李剑英,在一次返航训练中,遇鸽群撞击,此时只有跳伞才能保住性命,但跳伞后飞机失控,会坠入村庄,伤害村民,十六秒的时间内,他选择了迫降,从而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换救了多少个生命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然而这就是一个死重于泰山的例子,于是他的奉献是有价值的,值得人深思的.
人们的奉献就如这雪花落在地上一般,虽然无声无息,但它融化了以后,滋润的却是万物!雨露奉献给了花草,化为烟云;
小溪奉献给了江河,源远流长;
太阳奉献给了大地,生机勃勃;
把我们奉献给社会吧,做一个最美丽的花朵!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雪落无声.
将奉献延续
宁静的清晨,微微的海风吹拂着那位人鱼公主单薄的纱衣,宛
若天使般轻柔??
她踏着沉重的脚步,向船舷边走去。行走在船上的甲板上,每走一步,就像是针刺一样,她觉得她的心在碎裂,好痛,好痛,但她还是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知道,昨夜,是她看到他的最后一个夜晚。
她手中握着小刀,走进了王子和新娘的房间,然后,她把帐篷上的紫色帘子掀开,看到了那位美丽的新娘正躺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轻轻地弯下了腰,在王子的额头上亲了一吻,接着,她凝望着远处——橘红般的朝霞渐渐出现,淹没了星星月亮??
黎明时刻,这意味着,她将要失去生命。她想起了儿时和姐姐们、鱼儿们嬉戏,听老祖母讲述人类世界的种种,不知多少个夜晚,她站在窗户旁边,透过深蓝色的海水朝上面凝望,她感受到,微弱的星光撒满了海洋;想起了,她第一次浮出水面的那种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达,好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想起了,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很奇妙;想起了,为心爱的人,失去人鱼的象征,但是那种痛楚根本比不上现在,因为,她现在的心更痛;想到了,姐姐们为了救自己,甘愿把秀美的头发交给女巫,换来那把小刀,用来刺死王子;想到了只要在日出之前刺死王子,自己仍能过上三百年的岁月,但却不能因为嫉妒之心而刺死自己心爱的人??
想到这里,她微笑地转过头,再一次凝视着王子,此时泪水已经模糊了她的双眼,一刹那间,她手一伸,把小刀远远的扔向大海,她选择了放弃。
最后,她从船舷跳进了大海,她的身体融化成了蔷薇色的泡沫。太阳从海里徐徐地升高,阳光暖暖的,照在冰冰的泡沫上,发出了七彩的光芒??
她来到人类世界的几个月里,感受到了纯真的爱情和友谊,可怜的人鱼公主,你曾经像我们一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奋进,然而你忍受着恐惧和无比的痛苦,但却能勇敢地坚持下来,创造了一个不灭的灵魂——奉献。
奉献之美在心中酝酿着芬芳,让我们将奉献延续??
范文 :让梦飞翔
光,照在镜子上,镜子把它聚积折射在我身上。我,在这光束织成的小天地中来回穿梭,编织一个个彷徨不定的青春之梦。
——题记
一个没有月亮的暗夜,我走在灯影下,忽然闻到一股陌生、悲寂的气息。郁闷随之而来。好想长大,走过这无聊、乏味的豆蔻年华。我以窗为镜,一个平凡的身影出现眼前,痘满面,身材走样,哎,活脱脱一个丑小鸭~
蓦然似乎听到一个来自遥远地方的声音在呼唤,我贸贸然回首。被眼前美轮美奂的景象惊呆了,流星,呀,流星~我想许个美丽的愿望,可是许愿的时间已经在诧异中悄然逝去,流星划破无边的夜空,消失在天的尽头。我不觉落泪了,怕是这自怨自艾的脆弱的心灵碎
了,碎成了这滴落的泪珠吧。我惋惜这易逝的、短暂的美丽,是
否我的生命也应该如此璀璨一回,这样的灿烂,我曾经有过吗,
我被自己囚禁在自卑的牢笼里了,找不到走出来的方向。心痛得麻木,茫然,痛得不知所措。我就这样呆坐在窗前许久、许久??
不知过了多久,曙光照开了我惺忪的睡眼。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窗外新鲜的空气,走到镜前,舒展双臂,长长地伸个懒腰。仍旧平凡无比的我,忽然间,展开一个奇异的笑容,镜中的我似乎陡然亮丽了起来,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充满了生长的激情与活力。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流星璀璨光芒照亮夜空的那一瞬间??
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张开手掌,把金色的阳光小心翼翼地捧着,两手弯曲,折合成心形,对着镜子、对着自己~
让梦飞翔我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间,忧伤、自卑是我的衣裳,
有一天,曙光照射在我的身上,击碎了我的忧伤,于是我张开了翅膀,冲出自我的牢房。任由丝丝阳光,编织新的梦想。我展翅飞翔,与梦想同行~
温暖人间
我生活在平凡又温暖的人间,温润地雕琢我那平凡而温暖地生活。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又真实,甜得蜜里调油。
春天的手
小时候写作文,写到春天就是春姑娘。没成想,春天还真是水做的姑娘,转眼就泪雨绵绵。我正在外面踩着雨,任凭雨水亲吻我的头发,就被她拽进了走廊:”真是的,你本来身体就不好,还
专门出来淋雨~”
我刚要张嘴反驳,手心却传来她坚定的温度。我把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心里边暖暖的。
篇三:2015年九大时政作文素材
2015年九大时政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如何出彩,真情实例、合理布局、卷面工整、文章完整~后面三个可以临场发挥,可以依靠平时练习做的更好,而真情实例就必须要经过平时积累,临场发挥不仅浪费时间,如果没有平时积累想发挥恐怕也非真情实例~
要积累,就别错过那些明显告诉了你是“作文素材”的文章,2015年九大时政作文素材,让你的作文不仅高大上,更有丰富的内涵~
1.海外网:**最近又用了哪些古典名句
(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出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重洋,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建交42年来,中澳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两国成为好朋友和战略伙伴,两国人民从中受益良多。
—2014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
【原典】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释义】志同道合的人,即使隔山隔水也不觉得遥远;志趣相悖的人,即使近在眼前也不觉得亲近。
(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出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澳分别地处北半球和南半球,分属东西方文化,两国关系能达到今天的高度,最重要的经验是双方遵循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合作实现共赢,以交流筑牢友谊。
—2014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发表署名文章《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
【原典】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释义】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三)“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出处】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正是两国人民源源不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汇聚成了中澳友好关系之海。我深深感到,中澳关系发展在两国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础。—2014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的演讲
【原典】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
归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释槛囚鲍叔荐仲战长勺曹刿败齐”
【释义】高大的房屋建筑的建成,不是靠一棵树的木材原料就能做到的;大海之所以辽阔,不是靠一条河流的水注入进来就能形成辽阔态势的。
(四)“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出处】中新关系具有开创性、示范性意义。中新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规划了宏伟蓝图。中新两国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充分展示了两国务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毛利族谚语说:“你我篮子在一起,大家生活更美好。”让我们携手合作,谱写中新关系发展新篇章,更好造福两国人民。—2014年11月20日**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会举行会谈
【原典】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先秦)《周易 系辞上》
【释义】二人齐心协力,凝聚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能斩断金属;志趣相投,同心同德的人互相交流,就好比闻到兰花的香气。
(五)“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
【出处】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2014年11月21日
**在斐济《斐济时报》和《斐济太阳报》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原典】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隋)王通 《中说?礼乐篇》
【释义】以权势作标准交朋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便随之断绝;以利益作标准交朋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出处】我们要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正在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脚踏实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岛国人民也在努力振兴民族经济和推进区域合作。双方完全能够将彼此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014年11月21日**在斐济《斐济时报》和《斐济太阳报》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原典】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释义】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
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2.**总理赞誉严复传递三大讯息
据日前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据报道,工作人员说,《政治学》等经典名著都由严复首次翻译引入国内。**补充道:还有《国富论》和《论法的精神》。他指着展柜内的《天演论》说,严复的翻译确实做到了信、达、雅,这本书我插队时也读过。**赞誉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具体而言,**总理考察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至少向外界传递出了三个方面的讯息。
其一,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伟业,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开民智”至关重要,人人“放眼看世界”至关重要。当今,我们有必要在开放先驱博大精神的辉映、感召下,强有力地推进开放进程。**总理赞誉严复,并不单纯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其更代表了一种导向——当今,严复终生的秉守、追求,并
未取得成功,当下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完成严复未竟的事业,有必要人人成为“放眼看世界”的严复。
其二,中国将全方位地向世界敞开心胸,将成为现在和未来,世界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中国的开放事业,历经上个世纪最后20年的风风雨雨,以及新世纪迄今依然不平静的历程,纷争、
讼论依然未完全平息。中国走什么路,依然严峻而现实。严复认为,即便尧、舜、孔子生在今天,他们也会向西方学习。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重要的在于:“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变革——“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
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为是,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果,一如严复曾引赫胥黎所言:“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这,或许就是**总理吁请所有中国“记住严复”的肇因。
其三,赞誉严复,是一种汲取、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中国的反腐败,目的还是为了开放,为了将中国引向现代文明国家。而,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反腐败的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理赞誉严复,着实是在为后反腐败时代、后变革时代的中国计,是在为中国的未来计——在当下大力反腐败的同时,不忘未来发展,筹谋未来发展,布局未来发展,起步未来发展。
这,或许就是严复浮出当今现实水面的深层内涵。(祝振强)
3.公祭日:以国之名悼,以历史之名缅怀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今天,站在历史的凭栏
处,人们以某种肃穆仪式追忆逝者、缅怀英灵。悼以国之名,祭以民族之大义。
民族劫难,无法因时间消逝而抹去;历史疤痕,也被许多人的记忆存档。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场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屠杀,让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让山河为之泣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亦是中华民族永远消不掉的伤痕。
77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可对那些死难同胞的悼念、追思,却丝毫不能因时间河流的冲刷而淡去光色。与追悼逝者伴随的,还有对这场屠杀关联命题的思考,如民族复兴、和平愿景、人道尊严等等。而这些,都始于对历史的铭记,正如某句名言所说的: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也正基于此,让铭记历史找到一个可倚靠的栏杆,让激越情绪得到一个集中迸发的出口,成了我们“以史为镜”“汲取教训”的方式,也是抚慰逝者的必由路径。
如今,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标注着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钟鸣响,唤醒我们或已沉睡的民族历史记忆,也在传达历史痛感中砥砺我们前行。随着今年2月全国人大对公祭日的立法确认,13亿人民终于得以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寄托哀思,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共同祭奠中,我们可宣示正义的音量,也凭吊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站立着的从来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他们的苦难指控着每一份指向无辜者的罪恶,也提示
着战争的残酷。我们无法轻易将其简单化约为一个抽象的群体,只能把他们经受的人道主义灾难写进史书。公祭日是为“溯及过往”,更是为了提醒今人:勿忘历史。一如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铭记历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当然,这不是什么历史宿怨的低回,
也非民族主义的发酵,而是让我们能穿透时空迷障,去打探到历史的幽深之处,对灾难进行记忆的温习,进而知耻而后勇,化痛感为前行的动力;究其旨意,也绝非培养什么仇恨,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而恰恰是让我们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护和平。
诚然,我们无法穿越到历史现场中去,去亲历、见证那些罄竹难书的恶,可擦拭掉记忆石碑上的尘埃,至少能让历史被看见。它有利于将罪恶的指证存照,据了解,随着国家公祭日临近,新征集的7602件珍贵文物、《南京大屠杀辞典》等著作及大屠杀死难者姓名,都以较为丰富翔实的确凿事实,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杀的真相,也让罔顾公义、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不攻自破,让为军国主义招魂者无法讳认那一段历史。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抚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为了照亮未来,让未来不必罩上历史悲剧的阴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远。而今,我们集体为过往的逝者悼念、缅怀,在记忆苦难的仪式感召中记住那些伤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推力,既不忘来时的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
4.“亚洲版奥斯威辛”应被全世界记住
77年前南京那个最冷的冬天不仅应该被中国人铭记,更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伤痛记忆。12月13日起,时为中国首都的这座城市陷落后的一个多月里,侵华日军血腥屠杀了30多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强奸抢劫、焚烧破坏,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77年后,中国将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那场灾难中的死者,在13日举行国家公祭。这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固化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日本侵华罪行史实,并将其上升为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记忆。
由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决定设立的这个公祭日,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77年后才来临的以国之名的公祭,正是要与当前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针锋相对作斗争,尤其是警示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正视历史,妥善处理现实问题。
南京大屠杀事件被称为“亚洲版的奥斯威辛大屠杀”,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一例。南京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早已将日本军国主义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但一段时期以来,日本右翼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抹黑幸存者,甚至将南京大屠杀诬为虚构,辩称为是为镇压俘虏叛乱,
试图将真实的历史记忆彻底抹去。他们还参拜供奉有侵略并屠杀中国人的日本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他们甚至篡改历史教科书,企图将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从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年轻人的记忆中抹去。不少日本人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却只记得日本是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认为二战中日本是受害国而非加害国。否认南京大屠杀及其他战争残暴行为,实际上成为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进而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突破口。
中华民族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伤痛,在国家层面集中祭奠死难者,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符,也符合国际惯例。二战后,美国、俄罗斯、波兰等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形式祭奠遇难国民,加强民众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
令人遗憾的是,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认知度比起二战中的其他一些惨剧,要低得多,没有获得相应的历史地位。
在西方,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及东西方阵营的长期对峙,南京大屠杀历史一直没有引起国际社会足够关注。今天,许多人不了解这场灾难。
今天,欧美国家的一些人对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贡献刻意漠视,在中日历史和领土主权争端中采取纵容日本一再破坏战后秩序,这就是新的绥靖政策。这是遗忘历史的表现。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必将重蹈覆辙。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
因此,在明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中国举行国家公祭,是对日本右翼的警示,更是要让这段惨痛的历史在全人类的记忆中扎根,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从而维护世界和平。
随着越来越多亲历与见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衰老、离世,以国家公祭的方式掸去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上的灰尘也十分紧迫。
中国人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逝,社会之风俗道德才可以渐渐笃厚起来。在当今中国,举行这样规格的公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等主张相契合,不单是对死难者的祭奠,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唤醒,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此间观察家指出,中国强化民族记忆的目的不是为了渲染仇恨。正如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所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5.聚焦传统文化引发热烈反响
中央电视台2月27日在北京召开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研讨会。
中国现有村庄约60万个,其中古村落约有5000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界定为传统村落的有1561个。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部分村落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从中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实地走访,真实记录,一
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村落的千百年传承,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古今故事。第一季60集节目于2015年1月1 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每晚20点黄金时间首播,目前已播出50多集。节目播出后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上海观众赵韬说,《记住乡愁》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维系社群,立规范,建秩序,可供今天大都市中的社区借鉴。深圳观众郝丽萍说,《记住乡愁》是对正在快速消失的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史诗般的记录,很有史料价值。南非观众陈一凡说,节目每集或以一个村庄,或以一个家族,上溯祖宗之德之源,平叙当世安详和谐,深究根源,娓娓道来,展现了一种安详、和谐、质朴、怡心怡性的乡村生活。
与会专家学者对纪录片《记住乡愁》给予高度评价。古建筑学界专家认为《记住乡愁》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记住乡愁》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家认为,在传统古村落中留下了许多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宝贵智慧和经验,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6.邹碧华留下的法治遗产
作文五:《4%AF彻实施宪法依法治国的有关问题(下)》15600字
十二,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现行宪法规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并 把它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固定下来。 它重申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项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并第一次列专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 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业、 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 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除了重申全国人代会有权修改 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外, 还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 监督宪法的实施, 制订和 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代会制订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解释法律。
在全国人代会闭会期间, 在不同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 对全国人代会制订的 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宪法规定, 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 制订行政 法规, 发布决议和命令。 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 行政法规的遵守和 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订地方性法规。 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 宪法增加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必须 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为了保证法制的统一,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订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 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订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 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宪法还规定,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权, 不受行政 机关、 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另外, 宪法还规定了法制教育和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 员的监督权。 可以看出, 现行宪法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到具体措施, 从立法、 执法到守法、 法制教育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宪法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
十三,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行宪法明确规定, 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建设, 推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这是前三部法律所没有的。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关于科学、教育、文化 建设, 宪法增加规定,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 举办各种学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发展中等教育、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并且发展学前教 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 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 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还对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医疗卫生、体育、文学事业、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出 版发行等事业做了规定。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 宪法增加规定,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 道德 教育, 文化教育, 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订和执行各种守则、 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
主义的公德, 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 共产主义的教育, 进行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反对资本主义的、 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这些规定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搞好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十四,完善了立法体制和立法监督。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 唯一机关, 从而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立法体制, 这种立法体制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问题, 于 是 1955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单行法规的权力,扩大了 一点国家立法权行使机关的范围。
1979年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国家宪法、法律、政策、法 令、 政令不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订和颁布地方性法规。 从而把立法权限扩大到省级人大及 其常委会。
1982年宪法,对我国的立法体制进一步完善,它规定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制订和修改 刑事、 民事、 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制订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订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 律制订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 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 命令在本部门 的权限内发布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 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地方性法规。
这些规定初步形成了我国立法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些框架后来又得到了扩展和补充。 1982年在修改地方组织法时,增加规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 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拟定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提经省、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订。 省、 自治区、 直辖市及省、 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 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规章。
1982年 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组织法重申,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 决定,主管部、委员会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规章。 1986年 12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 18次会议再次修改地方组织法时,对地方立法权再次做了扩展和补充,规定省、自治 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根据本市的具体情 况和实际需要, 在不同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和本省、 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 可以制订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行。
另外,从 1981年开始,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增加了授权立法,它成为我国 立法体制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这种授权立法主要是 1981年 11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 21次会议授权广东、 福建两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 1982年 4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
制订暂行的规定或者是条例。 1988年 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授权海南省人大及其 常委会可以制订法规。 1989年 4月,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权深圳市可以制订深圳特区 法规和规章。 1994年 3月,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权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 分别制订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
这种授权立法的特点, 是制订地方性法规时为规定不同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和本省自 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 这样, 使被授权的地方有较大的立法自主权, 其立法可以 有更大的灵活性,所制订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等级也提高到与省一级的地方性法规相同。 民主立法也是我国立法体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952年 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就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可以制订本自治区的单行法规, 1954年宪法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可以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1982年宪法和 1984年 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都规定, 民族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订自治条例和单 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 自治县的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是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军事立法也是我国立法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也分几个层次。 首先是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 比如,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 罪暂行条例, 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这个条例的内容纳入刑法,作为第十章,成 为刑法的一部分。
1990年 2月,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12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1997年 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2003年 3月通过的立法法对军事立法的其他层 次也做了规定。 立法法规定, 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订军事法规, 中央军事委员 会各总部、 军兵种、 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 命令在其权限范 围内制订军事规章。 军事法规、 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军事法规、 军事规章的制订、 修改和废止颁布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规定。 还有一部分军事法规、 军事规 章的制订权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授予的, 也就是法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或者 有关总部制订本法律的实施细则,这也是授权立法的一部分。
最后,还有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全国人大分别与 1990年 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 1993年的 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法基本 法。 它们分别规定香港立法会和澳门立法会可以制订在本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法律, 香港、 澳 门行政长官有权签署和公布法律, 香港行政长官可以制订附属法律。 澳门行政长官可以制订 行政法规并颁布执行。 香港、 澳门分别于 1997年、 1999年回归祖国后, 这个规定已经生效。 这样, 按立法法所规定的立法主体划分, 我国的立法体制发展和完善成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制订基本法律。
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法律,对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第三,国务院制订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订军事法规。
第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地方性法规。
第五, 省、 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 地方性法规报省或者是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第六,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 治区制订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成效。 自治州、 自治县制订的报省或者是自治区的人大 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第七,国务院部、委员会制订规章,这个规章也简称叫部委规章。
第八,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以及省、 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 大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订规章,这个规章也叫地方规章。
第九,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订军事规章。
第十,授权立法,主要是授权经济特区制订法规和规章。
第十一, 特别行政区立法, 主要是指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订法律和行政长官 制订附属法规或行政法规。
2003年 9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通过的立法法,确定了我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层次, 按法律效率等级划分,我国法律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个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
第二个层次,国务院制订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订的军事法规。
第三个层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所在 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该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 自治地方人大 制订的自治条例和单行调离, 自治区制订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自治州、 自治县制订的 报省或者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这就是我们国家从立法主体到效率等级的立法体制。 关于立法监督, 主要是指立法过程中的批准和备案, 现行宪法在放宽立法权, 建立多层 次的立法体制的同时,加强了立法监督,主要是加强和批准和备案工作。例如,现行宪法、 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都规定, 省五、 自治区、 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地方性法规要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省、 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地方性法规要报省、 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 同时由省、 自治区 的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自治区制订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 自治县制订 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立法监督还包括如果发现立法有违反宪法法律的, 可以由有关机关撤销这一立法, 有了 这些立法监督的规定, 就可以保证立法的质量, 保证法制的统一。 立法监督体系和程序的建 立与完善是现行宪法对完善我国立法制度的重大发展。
十五, 国家领导人员实行任期限制制度。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废除事实上存在的国家 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为此, 现行宪法总结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并借鉴国外的经验, 规定 了国家领导人员的任期限制制度, 这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副委员长、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十六, 确定了我国计划生育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两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和保护生态环境 是我国的两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现行宪法在总纲中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 宪法规定说, 国家 推行计划生育, 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 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 保护林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长期忽视了人口的计划增长, 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给人民生活水提高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滥砍滥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森 林和物种锐减,乱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沉降,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了大气,河流、湖泊、海 洋, 噪音污染了城市等等。 迫切需要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宪法的有关规定使我们这两项基 本国策有了宪法依据, 得到宪法保障。 大大推动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 开展。
十七, 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 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 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同时规定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在 我国境内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 实行特殊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度的行政区域。 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但它享有高度的自制权。 这一规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 一国两制的具体化、 法律化, 为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后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 为解决台湾与 祖国统一后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香港于 1997年回归祖国实行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 澳门于 1999年回归祖国实行澳人制 澳, 高度自治, 香港、 澳门都保持了繁荣稳定, 事实证明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是符合我国 实际的,是切实可行的,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十八,规定了我国的行政区划。除 1975年宪法外我国其他三部宪法都对行政区划做了 类似的规定,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分 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自治区、自治 州、 自治县是民族自治地方。 现行宪法增加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这样按现 行宪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区划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大量的一般的普通地区, 一类是民族自治 地方,一类是特别行政区。我国行政区的层次基本上是三级,既省一级,县一级,乡一级。 有的省自治区下设自治州,市,州市以下设县、自治县不设区和市。
市辖区再往下一层设乡、 民族乡镇。 这些地方行政区划的层次是四级, 有的省、 自治区 下设行政公署, 也就是专区或者叫做地区, 盟。 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不是一级
行政区划。 有的县、 自治县下设区也是县、 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不是一级行政区划。 十九, 确定了宪法的宪法地位, 修改解释监督和实施保障。 现行宪法确定了宪法在我国 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律地位,它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国各族人民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 动准则,并且赋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这是宪法第一次明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对于宪法作为国家的 根本大法的地位, 现行宪法在它的有关条款中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和说明。 宪法还规定一切法 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否则这些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就无 效, 就必须修改或者废除。 还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 团体, 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 的特权, 都不得有违反宪法的行为。 还规定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依 据。 现行宪法特别规定国务院只能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 制定行政法规, 发布决定 和命令。
修改宪法是全国人大的职权, 1954年宪法还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 体代表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现行宪法重申了这一条。 还增加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才能进行。
关于宪法的解释 1978年宪法就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这一职权,现行宪法重申了 这一规定。关于监督宪法的实施, 1954年宪法, 1978年宪法都规定是全国人大的职权,现 行宪法把这一职权扩大到全国人大常委会, 也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负责监督宪法的实 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决定和命令, 以及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关于宪法的实施,现行宪 法规定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的遵守和执行, 现行宪法还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代 表必须模范的遵守宪法, 在自己参加的生产、 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的实施。 这样宪法 的实施就有了切实的保证。
第二十,宪法还规定了我国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这就是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 容。
下面我想讲一下关于落实宪法精神, 坚持依法治国的问题。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 我想先 回顾一下关于人治和法制的争论。 人治还是法制是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历史上治理国家长期争 论不休的问题。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 当时有些进步思想家提出了法制的 要求。 个别国家, 个别历史时期也曾短暂实行过法治。 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高 举起法制的大旗。 但是资产阶级上台以后并没有真正的实行法治而实行的是金钱政治, 是钱 治。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 我们党在没有掌握政权之前, 在革命根据地, 在解放区也存在
这个问题。 当时我国党提出来反对人治, 这是我们同国民党斗争时为动员群众提出的一个重 要的政治口号。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们在一个时期逐步放弃了法治的思想和口号, 有一种错 误的说法说什么人治,法治,也也是人制定出来的,还得靠人去执行,最终还是人治。这种 思想占了上风,所以 1957年把法治说成是资产阶级口号,是与党的领导闹对立,而持这种 法治观点的专家、 学者也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 在这种左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形势下, 我们 党内也仍然有人,有很多领导同志坚持法治的思想。例如 1963年 6月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 上**总理就说, 要搞出一套制度来, 人治不行, 第一还是法治。 **总理的这个法治 思想与当时的左的观点相对抗, 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贯彻。 **时 评法批儒表面上推崇法家和法治, 实际上人治达到了顶风。 **使全国人民从无法无 天的灾难中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 这种体会集中体现在**同志在 1978年 12月的中央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同志说, 要使我国的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 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要改变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是法, 不赞成领导人的话 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了的现象。他还提出了法治的十六字方针, 也就是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这十六字方针后来被写入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公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 族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从现在起应该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 委员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公报还在**后第一次使用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 义法制的提法。 应该说**同志的讲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给我国近代的这种人治和法 治的争论做了结论。那就是肯定了法治,否定了人治。
当然, 当时用的是法制的制度的制, 还没有用治理的制。 当时之所以仍然用法制, 是因 为当时的迫切任务是立法,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这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直使用法制这一提法, 能提出这一任务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了。而且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可能再提别的口号,别的问题。
三是实际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是把法制当做法治来使用和解释 的,理论上、实践上都没有提出要区分它们的客观要求,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都不足。 四是法治仍然是法学理论的一个禁区, 左的思想的禁锢还没有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彻底 打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仍然是用制度的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近二十年我国的法治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 主要是立法 不断加快。 以全国人大和及其常委会为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除修订 颁布了新宪法,并对宪法做了四次修改外,截止到 2004年 5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共 制定了 459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其中法律是 317件,法律解释是 10件,有关法 律问题的决定是 132件。这个时期国务院还制定了行政法规 1000多件,各级省人大、省会
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一共 6000多件。
为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 2010年也就是今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 务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情况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一度时间我国的社会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恶化的 趋势, 刑事犯罪, 经济犯罪日益严重, 这样 1982年 3月和 1983年 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 作出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犯罪的决定。 关于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掀起了严打 的第一次高潮。 1986年又掀起了严打的第二次高潮, 1989年, 1990年又掀起了第三次严打 的高潮。在连续几次严打的基础上,从 1991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连续进行了这些严打活动和坚持不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使社会治安恶化的趋势得到了遏 制。
第三个情况是从 1986年开始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各做了一个进行 普法教育的决议,在全国开展了三次普法教育,大大提高了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四个情况是 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这在我国法制建设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因为它在全党统一了党大还是法大还是政策 大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1982年宪法把党的这个主张变成了国家意志,它规定各国全 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业事业单位组织都必须以 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这就是说任何人, 任何组织, 任何政党包 括中国共产党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五个情况是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就是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既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根据这个讲话的精神, 中央提出了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的方针,由此各地先后提出了依法治理的口号。 司法部总结了各地依法治理的经验, 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 通过长期宣传这个口号逐渐深 入人心。
第六个情况是七届、 八届全国人大都发现执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 认识到立了 很多法,有法不知道,知道不执行,这些法也没有用。因此提出了执法和立法并重的口号, 并开展了全国执法检查,全国各级地方人大也全面深入的开展了执法检查。
第七个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市、 农村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 从自己的亲 身实践中日益认识到法律、 法规在经济交往中的重要性, 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开 始比较自觉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八个情况是随着开放的日益扩大, 出国的人员在增多, 境外人员入镜也在增多, 发达 国家的法制的情况,先进的经验大量传入我国,大大推动和促进我国向法制国家发展。 另外境外的企业家、 商人到我国投资办企业经商都提出法律环境的问题, 都要求必须得 到法律保护。 这都要求我们加强法制建设, 要使我们的法制同国际接轨。 这些情况说明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然有需要向前发
展的任务,需要向法制国家这个目标迈进。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人民、知识界,特别是法学界各级领导干部, 特别是党中央比任何时候都开始重视法制,研究法制,所以从 1985年开始党中央开始听取 法制讲座课。 1986年的 2月 6日党中央听取了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 和实践问题的讲座, ****在听完法制讲座后说,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是**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 会事物的重要方针。
这个时候, 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口号, 用的是制度的制, 以 后**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多次讲到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国家的方针仍然用的 是制度的制,法制国家。
这一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 标纲要, 也把这个方针列入。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制度的制还是治理的治, 大家做 了深入的研究,进行了探讨和争论,最后基本弄清了法制制度的制和法治治理的治的概念。 许多人都开始更加积极的宣传法治, 并在起草十五大报告时带进了这个报告中, 在起草十五 大报告中也展开了讨论, 最后党中央接受了这种提法, 在 1997年 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 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理的治的决策, 并把它确定为今后我国的治国 方略。 由此可以看出, 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 它的产生是有重要的历 史原因、社会背景、国际环境、现实原因,有它的必然性。
所以, 我们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必然的。什么叫依法治国, 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呢?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这个提法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十五大报告说, 依法治 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 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 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公民、法人、国家机构、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单位和组 织都必须依照法律办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里我想说的是, 依法治国的法是广义的法,首先是宪法,但是也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还应该包括县、 乡政府制订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企业、 学校、 群众自治组织等制订的规章制 度。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些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 依法治国, 首先是依宪治国。 我国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很好的宪法, 目前人民群众关注的所有重大问题在宪法中都有规定, 所以, 成为焦点、 热点问题或者是宪 法的有关规定还落实的不够, 或者是没有落实, 或者是根本就是违宪。 全国人大的第一项职 权就是修改宪法, 第二职权就是监督宪法的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和各级人大及其常
委会的第一项职权就是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也都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 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这是第一个条件, 就是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 地方各 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履行职权, 要在宪法实施过程中监督宪法的实施, 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 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
第二, 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实现有法可依。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的任期内, 我国基本 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当然现在还缺少一些重要的法律, 比方说民法典、 期货交易法, 这个还需要制订。 但是过去制订的很多法律已经实现了十五大 所提出的要在 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今年已经到期,可以说这 个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第三,行政执法、司法执法必须严格公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 十五大为了做到这一点, 提出了建立执法责任制和错案、 冤案追究制,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都应该建立执法责任制,建立错案追究制和执法过错追赏制。
第四, 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和实行监督的民主环境。 大家都知道, 不受制约, 不受监督 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我国的监督形式有党内监督, 就是纪律检查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 督, 包括各级人大和常委会的法律监督、 工作监督。 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 还有行政 监督, 就是监察机关的监督, 还有司法机关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司法监督, 还有各种传播媒 体的舆论监督, 还有群众监督。 这些监督形式需要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 作监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只有人大的监督和各种监督形式相配合, 一起发挥作用, 才 能使依法治国更加有效。
第五, 要有一支廉洁、 公正、 敢于和善于依法办事的执法队伍, 包括在行政机关和司法 机关都需要建立这样一支司法队伍。
第六, 需要全民的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 要使广大人民群众、 广大干部群众都有依法办 事的自觉性,对于国家来说,要做好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四个环节,对于公民来说,要 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做好这四个环节,这是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
2006年 4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1次会议通过了第五个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确定了到今年这五年普法教育的重点, 只有认真贯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提高依法办 事的自觉性,使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行政和司法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 理人员和各方面的人士都执行宪法和法律,才能做到依法治国。
第七, 第五个普法教育决议所指出的, 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提高 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全面开展地方和行业依法治理工作, 深化乡村、 社区等基层依法治 理, 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区的建设, 开展专项依法治理, 使得宪法和法律要六进, 就是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在我们国家,形成一个遵守宪法 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个治国方略的落实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的重要 意义:
第一, 这是我国民主法治理论, 民主法治思想, 民主法治观念的又一次解放和突破。 我 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民主法治理论和指导思想有四个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 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全会前后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解决了思想路线的问题, 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路线转变为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 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主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 严, 违法必究, 开始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把它放在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阶段 是党的十二大党章和 1982年宪法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解决了党大还是 法大的问题, 使全党从依靠政策走上既依靠政策也依靠法律的轨道, 走上了依法办事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 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使全国人 民明确了民主法治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把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政 治体制改革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彻底摒弃人治的管 理办法, 使我国从长期存在的依靠长官意志, 依靠强大的行政传统管理的习惯势力, 从这个 习惯势力下解放出来, 变成依靠法律, 依靠制度, 依靠规矩来管理国家和各行各业, 各项事 业。第四个阶段是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对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 2004年在宪法中增加规定国家尊 重和保障人权, 这个规定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增强人民的凝聚力, 推进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外交斗争中的地位。 这是第 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并于 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在了宪法中,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转变,也是一次思 想的大突破、 大解放。 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个战略决策从市场经济战略 决策的提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个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 一个解决了上层建筑的问题, 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行政命令, 行政计划。 靠计划手段来解决经济当中的问题,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基本特点是民主、 人权、 法治。
计划经济的法律是以义务为本位的, 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以权力为本位的, 市场经济要求 的是尊重和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从民主集中制的角度来 看,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实行民主集中制, 但前者偏重集中, 后者强调民主, 计划经济是 领导者发扬民主, 侧重点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对人民群众来说, 这种民主给人一种外力支 配的感觉, 市场经济是强调公民、 法人固有的民主权利, 是以人权为核心的民主, 侧重点在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计划经济以政策为主, 以领导者为主导, 存在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 事实上的不平等,市场经济以法律为主,公民、法人为主导,人人平等。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法治人权,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的是无 产阶级民主、人权和法治,我们现在所实行的就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人权和法治。
第三个意义,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 真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措施。当前,我们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例如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要贯彻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要防止股市、 房市的泡沫问题, 要切实保 障知识产权的问题, 还有有扫黑、 打黄, 有打击走私贩卖吸毒等等。 各方面体制改革的深入 发展,只能在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中才能实现。
第四个意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抱着。 党中央, **同志, **同志, **同志多次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 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民主政治的 核心就是保障公民的政治、 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权利, 现在的民主政治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民 主政治的区别在于过去是以义务为本位, 强调管理, 强调服从, 是与计划近来相适应的民主 政治, 现在我们提出的民主政治是以权力为本位, 强调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权利, 是与市场经 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过去,我们是以说服、教育、号召来实现发扬民主,现在以法治来保 障民主。
第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办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教育、 法律、 法治都不是万能的, 应该既依靠法律, 也依靠道德, 既依靠法治, 也依靠教育, 例如我们党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 法治、 法律和教育两者必须结合, 不可偏废, 必 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所以,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五大也明确指出,法治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相结合,同步推进。 第六, 依法治国、 依法办事、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手段。 针对我们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 要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查处大案要案, 纠正部门和行业 不正之风, 党中央提出的措施主要是加强教育, 发展民主, 健全法治, 强化监督, 创新体制。 这些措施一个都不能缺少。所以,依法治国,依靠法律手段才能真正解决腐败的问题。 第七, 依法治国, 依法办事才能真正维护公民法人的正当的合法权益, 建立正常的市场 经济秩序。
第八, 依法治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或者是跨越式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 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提出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 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中央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提出社会主义民 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政治、 经济 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这个目标的实现是跟我们贯彻宪法精神,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密切相关的, 只 有认真贯彻实施宪法, 落实宪法精神,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才能实现党中央
所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文六:《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依法治国方略的论述解读》5800字
十七大报告 [有关依 法治国方略的论述裾读 1 】贵 州省 贵 阳市职 业技 术 学院 冉 志 党 的十七 大报 告指 出依法治 国是社 会 主义 民主政 治的基本 要求。 强调各级党组织 治意识强 ,法治意识淡,决 策随意 、权 力腐 败、长官意志 , 首长工程等无一不体现着人 治的恶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 官员贪污 腐化 , 滥用职权 , 行政效率低下 等问题 日益 突出,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 毒化 了我 们 的社 会风 气。长此以往 , 改革开放的成果 就 会被断送 ,所以早在 8 O年代**就指 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是不行的 , 如果政治 体制不 改, 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最终也得不 到巩 固 。 开辟了道路 , 创造 了前提条件 , 而依法行政 又 是 依法 治 国 的 核 心所 在 ,这 是 因为 : 和全 体党 员要 自觉 在宪法 和法律范 围内活 动 ,带头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 明了中 表 国共产党 依法 治国的坚强信念 。l O年前 , 党的十五大确立 “ 依法治国 , 是党领导人 民 治理 国家的基 本方略” ,标志着党的治 国理 念和执政 方式发生根 本性转变 ,1 9 9 9年 3 月 ,依法 治国, “ 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 从 国家权 力分工 的一般原理 来看, 行政 权 是国家权 力中最活跃 的部分 , 它的一切活 动最具主动性特 点,因此 , 依法行政是依法 治 国的关键 。 与立 法权 相比 , 行政权最具主动性 , 在 我 国,行政机 关是权力机 关的执 行机关 ,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及其 常务委 员会制定 的一 百 多个法律 中,有 8 %要 由行政机 关来实 0入宪法 ,具有 了最高 法律效力 I 02年 1 0 2 1 月 ,党 的十六 大报告提出新要求 :“ 发展社 会主义 民主政治 ,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 领导 、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来。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 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 把 依法 治国作为 一项 治国方略 写入我 国宪法 ,实现 了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所谓 依法治 国,就是广 大人 民群众在党 的领导 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 通过各种途径和 施。 因此 , 从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中的法律 , 主要在于行政机关 的依法行政 。 与司法权相 比,行政权最具 主动性 , 司 法权 的运行奉行 “ 不告不理”的原则 ,因而 具有被动性 。 非基于当事人和主管机关的请 形式管理 国家事务 ,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 管 理 社会事 务 ,保证 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 法进 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 法律 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入的改变而 改变 ,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 变 。 法治国 , 依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 ,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 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 是国家长 治久安 的重要保障 。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 治 国,建设社 会主义 法治国家” ,写入十六 大修改后 的党章 l十七 大报告强调 “ 扩大社 会主义 民主 , 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发展 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 多 求, 司法机 关不得 径 自审判 , 而行政权的运 行具 有主动性 ,最 好的政 府, “ 最大的服务” , 它必 须从人 民的整体 、 根本和长远的利益出 发 ,积极主动 的满足人 民各方面 的要 求。 从世界范 围看 , 由于社会事务愈来愈复 杂 、广泛和专业化 , 行政权愈来愈具有扩大 的趋势 ,其 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 第一 、行政机关拥有 了一定 的立法权 , 在 十 八 、十 九 世 纪 , 政 机 关 仅 仅 是 执 行 议 行年的实践表 明, 光有物质文明的发展 , 精神 文明 、 治文 明原地踏步 , 政 那么物质文明发 展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 , 以在建设物质文 所 明的同时 , 我们还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 文明和政 治文 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就是 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 明的重要 内容 , 它直接 关系到我 国改革开放事业 的兴 衰成败 , 也直 接关系到 国家 的长 治久安。 中共 中央** **在纪念新宪法颁布 2 O周年的讲话 中 法律 , 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就是依 照宪法 和法律 的要 求 , 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公 共事务 , 使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领导人的改 变 而改变 ,真 正实现 国家的长治久安。 依法治 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这 一会制 定法律 的工具 , 它不能制定任何法律规 范 。但是 ,2 0世纪 以后,议会为了更好地 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 要, 开始大规模向行政机 关授权立法 。 第 二 、行 政 机 关 拥 有 了一 定 的 司法 权 , 在 十 八 、十 九 世 纪 , 政 权 是 不 能 染 指 司 法 行 领 域 的 ,2 世 纪 以 后 开 始 改 变 ,行 政 机 关 O把依法治 国提到 了新 的高度 , **总理上 任后 的第一 次记者招 待会上 把依法行 政作 为本届 政府推 进政治 体制改 革的一项 重要 治 国方略 的提 出和确定 , 是我国政治体制 改革 中的一个 重大举 措, 是具有制度性意义 的一次重大变革 。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内容。 一济, 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而重大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 国的重 要内容 的意 义 。 拥有 了解决各种争议的权 力。 目前 我 国 的 行 政 机 关 亦 拥 有 一 定 的 行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 会明确提出 :“ 依法 执政是 新的历 史条件下 党执政 的一个基 本 方 式 。 ”依法治 国,就是要求国家立法、司法和 行政等一切 国家权力活动都要 “ 坚持有法可 依 、有 法 必 依 、执 法 必 严 、违 法 必 究 “ 。这 一政立法权和行政 司法权 , 这正好顺应了世界 范围 内行政权力扩大化的趋势 。 第三 , 行政机关拥有了一定的 自由裁量 权 ,在十八 、十九世纪 ,议会往往通过制定 依法 治国作 为一种 治国 的方略 已经写 原则要求一切 国家机关 、 各政党 、 社会团 入 了我国宪法。 从一 九一一 年辛 亥革命 封建 帝制被推翻至今 , 民主共和的观念巳深入人 心, 皇帝虽然没有 了, 中国几千年封建历 但体, 其他社 会组 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循宪 统一 的法律 对某项事情 作 出明确具体的规 定 ,行政机关 只能 照规定 办事,没有选择 的 余地 ,这就是羁束 行政 ,2 世纪以后,议 0 会在立法时总是预 留一定 的空 间, 由行政机 关灵活把握 ,由此产生 了自由裁量 。 法、 法律 、 法规 、 规章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 的规范性文件 的规定 , 正确行使 自己的权力 或权 利 。依法 行政 乃是依法 治国的重 要内 容, 依法 治国方 略的确立,为实现依法行政 史留下的封建余毒根深蒂固 , 夜之间不可 一 能扫荡得千千净净。 具体 到政治生活领域人 1 921. 。18小作家选刊 ( 0 教学交流 ) 广—————一?总之 ,在 国家权力 中,行政权最活跃 , 最具主动性 ,而且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 、 广泛化和专业化 ,出现扩大的趋势 。因此 , 依法行政就成为依法治 国的重心 。 国际社 在 会 中, 0世纪 以后的国家一方面被称为 “ 2 行 政 国” 另 一 方面 被 称 为 “ 治 国 ”这 说 明 , 法是因为: 依 法行政有助于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 大 量案件 表明, 缺乏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和 纠错 。 监督 行政权 力是行政法 的重要作 用之 一,行政监督是依法行政的一项内容 , 它是 制约是产生权 力腐败 的制度性根源 。 我们施 行依法 行政 , 就是要从制 度上铲 除权 力腐败 产生的源头 。 政治发展的规律 表明, 没有制约 的权力 国家追求法 治和效能的产物 , 现代宪法制度 下 的监督制度 、 是外部监督和 内部监督的有 机统一 , 外部 监督是 民主的直接体现 , 包括 公 民基于 宪法基本权利 , 一般社会责任和不 同国家机关之 间基于宪法职能的监督。 如权 利机关 的监督 、司法机关 的监督 、 社会舆论 了依法行政 和依法 治国的密切关 系, 依法行 政是依法治 国的关键所在 。 . 必然导 致腐败 。处于转型期的发展 中国家 , 国家权力缺 少对权 力拥有者 的监督和制约 , 当权者也根 本就没有依法行政的意识。 结果 二 . 法行政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手 依段 十七大报 告明确提 出要 “ 确保权 力正确 行使 ,必须让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调要 完善对权力 的监督 和制约机 制。 力是一柄 权的监 督, 这是 行政监督的主导方面 , 而来 自 行政机关 内部的监督则 是基于首长 负责制 的领导权 和基于 民主 集中制的 层级 制约权 的监 督,是行政监 督的基础方面 , 通过行政 内部监督机制运作 的公开化 , 行政相对人对 行政机关 的某项具体的行政行为持有异议 , 他 首先可 以通过行政 内部的监督机 制提 出 是大量官 员在缺少权 力监督和 制约 的前提 下,把公共权力当作私有财 产任意支配 , 置 人民利益于 不顾 , 官员们是否廉洁 , 完全取 决于他们 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 , 这是极其危 险的。 所谓依法 行政 , 就是指行政机关 的一切 双 刃剑 ,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 然产生腐败 , 这 是一 条 自 不变 的政 治定律 , 古 早在 2 0 0 多年 前法 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伏尔泰 、 卢梭 、 孟德 斯鸠都 有过类似性 的思想 。 权力腐败是社会 腐败 的核心, 它正毒化着整个社会 , 恶化着 主人和公仆之 间的关 系, 酝酿 着对抗 性的冲 突,因此 ,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杜 绝权力 寻租 ,使权 力走 向廉 洁和高效 。 行政管理活动都要依法进行 , 法无授 权不得 行, 法有授权才可为 , 法律没有让政府做的 事情 , 政府决不能做 ,行政机 关必须依法设 立, 行政执法的主体 资格必须依法取得 , 取 行政复议 , 实现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 的 监督 , 如果对行政复议的结果仍不满意 , 他 还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 而实现 从 对行政机 关的司法 监督 。 样一来 ,外部 和 这得行政执 法主体资 格的执法主 体也只能 在 法定的范围、 幅度内从 事执法 活动 。 法有授 权必须行。凡是法律规定政府要做 的,政府 必须去做 ,不做就是不作为 。政府的职权 和 公民的权利不同。 公民对 自己的权利可以行 使, 亦可以放弃。但政府对 自己的职权必须 内部对 行政权力 的层 层监督对 于制止和 纠 正国家行 政机关职权性 违法 以及 防止国家 公务员滥用职权就 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 而 从 在 制度上 防止权力腐 败无疑是具 有重要意 义 的一步。 所 谓权 力腐败 , 就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 反国家 法律 , 规定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谋取 私利 的行为 ,简单的讲 , 就是以权谋私。 在 当前腐败 已经 成了严重 的社会 问题 , 不解决 这个 问题 ,势必严 重影 响国家的发展进程 , 甚至 引发社会动乱 。因此 ,** 、** 综上所述, 只要 我 们 按 照 十 七 大 报 告 指 履行 , 不能不作为, 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行为程 序化, 一切行政行为都要纳入到 法定程序的轨道, 换句话说 , 就是要用行政 法律程序来约束行政 管理活动 。 按照行政程 序法的要求 , 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采取的 方法 、措施都必 须贯彻公开原 则和听 证原 则,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党的执政理 念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执政过程应该 让群众知道、参与和监督 , 这就保障 了公民 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依 法行政 ,一定要让权力 “ 阳光运行” ,把失 误降到最少 t即使有失误 ,在党 内、群众 、 出的那样 坚持用制 度管权 、 管事 、 管人, 建 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 又相互协调的权 力结构 和运行机制 , 健全组 同志 多次反 复指出, 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 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 。 腐败的产生,有着深刻 的经济 、政治 、 织法制和程 序规 则. 保证国家机关 按照法 定 权限和程 序行使权 力、履行职责等。完善 各 类公开办事制度 ,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 信力 ,加 强对领导干 部特别是 主要领导干 部 、人财物管理使 用、关键 岗位的监督 ,同 时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增强监督合力和实 效 。 了保证人 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 为 民谋利益 , 只有坚持依法行政 ,实现依法治 国, 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腐败 ,进 历史、 文化等根源。 铲除腐败是个长期的历 史过程 , 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需要从各方 面不 断作 出努 力, 但就 目前而言最关键的一 条, 就是建立、 建全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 制。依法行政 , 就是要建立一种使公务人员 不敢 腐败、也不能 腐败的机 制。 我国 的行政法体 系既 是规 范行政 权力 的法 , 也是监督行政权力的法 , 依法行政是 从制度上消除权力腐败的有效手段 , 这主要 媒体和社会等各方监督下 , 也能及时发现并 而从制度上杜绝权力腐败的根 源。 . ≯ ≮ 2 02 1. 01 8小 作家选 刊 ( 学交流 ) 0 教
作文七:《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依法治国的讨论》3400字
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依法治国的讨论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建设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策》,必将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结合习**提出的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该怎样实现依法治国的有关讨论。
关键字:十八届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讨论
一、引言
今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建设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策》,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规范。所谓依法治国, 就是指依照体现人民意志, 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应依照法律进行, 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一句话, 依法治国, 就是依照表现为法律形式的人民意志来治理国家。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法立法, 政府依法行政,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受法律的切实保护, 国家机关的权力受法律严格制约。依法治国最基本的标志是, 它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同时法律又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 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的遵守。历史证明, 依法治国, 是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1]。
一、依法治国必要性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于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与落后绝不是社会主义。这就需要否定行之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并且依法治国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最后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稳定, 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1]。
二、依法治国之依法执政
在**提出的“中国梦”,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在这个时期党的该如何依法执政,如何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的路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前进。一个优秀的政党其领导方式必然是与时俱进、因时而异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该而且也确实具有不同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的确定与确立,是以它所面对的历史任务、自身的政治地位与历史方位作为依据的。当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党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转换,否则就可能成为自己正确行使领导权的严重障碍,给自己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其执政方式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当今中国的执政党,同西方国家执政党主要是直接管辖国家最高行政大权的情况不同,它对全部的国家政权机关、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生活实行领导,是领导国家的党”。作为执政党,手中执掌着政权,具有将人民意志上升为法律的独特便利。通过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然后严格依法办事,成为社会守法的模范,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法治的必由之路。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体现了党的根本主张,我们党就应当在自己指导立法和拟制政策中,加以贯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党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它就从一个革命党转而成为执政党,它对人民、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作用转而通过其执政得以体现和实现。这时,作为执政党的依法执政就对其领导权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向执政党转换的客观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法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推进法治发展的历史必然。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是内在统一的应该认为,依法治国必然提出依法执政的要求,依法执政必将推动依法治国。它们实际上是从执政党执政方式和国家权力运行方式两个方面提出的宏大主题。在现代政党政治国家,没有依法治国就没有依法执政,没有依法执政也同样没有依法治国。要处理好党政关系。党应通过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办法来实现川司家事务的领导。该政府办的事, 要交政府办; 该司法机关办的事, 要交司法机关办。党要改善执政方式。执政党, 顾名思义, 必须到国家内部去执政, 而不应在国家之外执政。
五、依法治国之反腐倡廉
从腐败的态势来看具有高频持续化的特征。这种高频化的特征可以从这一阶段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案件、人数以及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对我国这一阶段清廉指数(CPI )的评估获得充分体现。如查办的案件和人数,1992-1997 年这一时间段中,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 731000 多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有 669300 多人;1997-2002 年这一时间段中,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 861917 多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有 846150 多人。从腐败的主体来看具有高位趋势化的特征。这一阶段从所查处的腐败主体的职位来看,高位化明显增多,不乏一些省部级干部。特别是在以**为领导核心的领导班子执政后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3]。在被查处的55名高官中,副国级以上共3人,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共7人,中纪委委员1人。中央部门和国家机关等共计12人,军队系统2人,央企高管共5人。地方的“大老虎”来自全国19个省份,其中,山西为“重灾区”,累计7名“老虎”落网; 其次为江西和四川,分别有3人; 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海南、云南、内蒙古等7省份各有2人; 其余9省份均为1人。目前仅北京、上海、山东、吉林、河北、浙江、福建、甘肃、宁夏、西藏、新疆、黑龙江等12省份未出现省部级以上高官落马。特别是最近对**、**这些有重大问题官员的调查,这提升了党的形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六、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
社会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既不能不搞依法治国, 亦不能操之过急。任何其它国家依法治国的经验都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系, 但断难简单搬用。中国的依法治
[4]国是独特和漫长的, 我们只能在探索中渐进。中国目前处于改革的深水期,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要根据依法治国稳步推动各种改革。有鉴于此中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出发, 一味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必将天下大乱。而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地位, 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目前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特有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 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这一时期的依法治国只能
[5]采用渐进的方式, 谨防欲速则不达的法治浪漫主义; 在依法治国的途径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先从国家政权体制外的基层组织的依法治理活动抓起, 然后再从体制外到体制内、从下到上逐层推进; 在依法治国的动力方面, 中国不存在一个中产阶级, 而是一个农业大国, 因此, 依法治国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因此, 要认清中国的政治发展, 我们既要把握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找到合适的测度标尺, 又要认清中国政治发展的固
[6]有逻辑, 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前无占人的伟大创举, 也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 工程。**同志在讲中国梦的时候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这句话说明,中国梦要落到中国道路上,只有把这条路走好,才能使这一
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之下, 通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大路上大步向前,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伟大事业, 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建设成为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的伟大国家。
参考文献;
[1]王家福, 李步云, 刘海年, 刘瀚, 梁慧星, 肖贤富. 论依法治国[J].法学研究,1996,18(2):3-9;
[2]卓泽渊. 依法治国中的依法执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1(4):4-16;
[3]朱庆跃.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
[4]郝铁川. 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J].中国法学,2002;
[5] 刘武俊. 2005年中国法治亮点巡礼[J]. 中国改革. 2006(01);
[6]杨帆. 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3).
作文八:《宪法和贯彻实施宪法依法治国的有关.doc》11200字
嘉宾:欢迎来到汇群干教网。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宪法和贯彻实施宪法,依法治国的有关问题。大家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的贯彻实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是一切立法的依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在介绍宪法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立法实践。大家知道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制订宪法的工作,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制订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个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体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的是单一制和共和制。
宪法大纲还规定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及一切劳苦大众。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体是工农兵代表大会,还规定了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其中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委员会是中央一级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地方包括省、县、区、乡是执行委员会。
宪法大纲还规定代表实行选举,乡实行直选,区、县、省执行间接选举。宪法大纲还规定,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实行一型合一的原则,可以看出我们党在瑞金所制订的宪法大纲已经具备了我们现在所实行的宪法的基本原则。
1946年的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制订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这是我们党所领导的制订的第二部宪法性文件。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确定建立人民代表会议,协商、指导、聘请、选举等多种形式产生代表。这是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所制订的两个宪法性文件。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的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这次会议上,制订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制订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以后1975年的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订了第二部宪法,1978年的3月,召开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订了我国的第三部宪法,1982年12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制订了我们国家的第四部宪法,也就是现行宪法。
1982年宪法制订以后,我们国家的立宪和修宪工作做了根本的改变,从过去制订一部一部的新宪法改为通过修正案的方式来完善宪法。这样从1982年现修宪法制订以来到现在一共通过了四个修正案。
第一个修正案是1988年的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一共有两条,第一条是肯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补充,允许私营经济发展。第二条,是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1993年的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一共有九条,主要内容:第一,增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高度为民、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个主要内容,是把实行计划经济改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个主要内容,
是规定了国有企业和具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第四个主要内容,是把国营这个概念改为国有,把农村人民公社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五个主要内容,是把县级人大和政府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1999年的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一共有六条,主要内容:第一,增加规定了**理论;第二,增加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第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具体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改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四,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五,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补充改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把反革命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2004年的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一共有十四条,主要内容:第一,增加规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二,在统一战线这个规定中,增加规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三,增加规定对土地的征收、征用和补偿。第四,增加规定了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保护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和补偿。第五,增加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第六,把戒严改为紧急状态,与国际上的提法一致。第七,国家主席的职权增加规定了进行国务活动。第八,乡镇人大的任期也由三年改为五年,使各级人大和政府的任期一致起来。
这样四个修正案一共有31条。
下面我想主要介绍一下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介绍一下宪法的若干要点。
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这个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原则;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国家的基本任务,这是第一个要点。
第二,规定了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也就是社会性质。宪法规定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也叫国家性质。我们国家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国体。
第四,规定我们国家的政体也就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再加上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我们国家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里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五,宪法规定我们国家的国家结构是单一制的国家和共和制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这是我们国家的结构。
第六,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些基本国策主要是:民族平等政策、法制统一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政策、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策、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策、实行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的基本政策,或者也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
第七,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这主要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还实行自然资源、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农村和城郊土地部分自然资源实行具体所有制,保护、支持、引导、监督、管理非公经济,保护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制度,保护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自主权,保护外企等各项政策。
第八,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主要是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权利,人身权利包括:人身、人格、住宅、通信还有劳动和休息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自由,包括妇女、儿童、婚姻、家庭、华侨、归侨侨眷被保护的权利等等。
第九,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这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民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织和职权。这里有一点我想强调一下,就是我们国家实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家主席共同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具体元首制度。
这是我国现行宪法的几个要点,我想在这里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下面我们把宪法的基本内容做一点概述。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重要思想,这集中的突出的体现在宪法序言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现行宪法还有一系列规定。例如,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宪法确定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工作的重点和方针必须适应这个基本特点作出重大的改变。为此,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阐明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现行宪法充分体现了改革精神,并把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宪法里固定下来。例如宪法序言规定国家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这里的各项制度包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制度。这种完善只有通过改革来实现,宪法还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体现了下方权力,以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精神。它规定了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和民主管理,规定了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减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作用,恢复和改革了国家主席制度,增设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国家最高领导人,包括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副主席、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的任期限制制度。实行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恢复乡级政权组织,在农村实行政社分开,增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势的经济合作。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成功的经验,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宪法把这些成果和经验用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第四,重视和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过去的前三部宪法都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后,列为第三章。现行宪法把它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列为第二章,并把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列为最前面的一条,这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保护人权的重视。关于公民的权利,现行宪法增加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为了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宪法增加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说外国势力的支配。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宪法增加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者是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还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关于公民的控告及其对这一权利的保护,宪法增加规定,公民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是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是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是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关于公民的劳动权,宪法增加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就业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关于社会保障,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关于妇女权益的保护,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权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宪法把保护国外华侨的权益修改为保护华侨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关于公民的义务,宪法除规定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和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保卫祖国、服兵役、依法纳税和劳动义务外,宪法还增加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另外宪法还增加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现行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真正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在我国不可能存在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的人,或者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的人,因此宪法增加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体现了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完整性、一致性和科学性。
第五,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统一战线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之一。1954年宪法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做了明确阐述,它说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度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1975年宪法大大简化了这一规定,并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改称为革命统一战线,规定发展革命统一战线。
1978年宪法对这一条做了一些扩展,规定我们要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团结爱国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革命统一路线。
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了详尽的阐述。它规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列入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人员之中,实际上就把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了进去,以更广泛,更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斗争中。从人统一战线到革命统一战线,再到爱国统一战线,即反映了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统一战线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目前,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除此以外还有无党派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都是参政党,互相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这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马列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政治协商是新时期统一战线活动的主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基本的组织形式,现行宪法写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可以更好的,更充分的发挥作用,可以促进其巩固和发展。
第六,建立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并实现这种权利。现行宪法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例如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其人大常委会成员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机关可以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并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的安排使用。自治机关可以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的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的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可以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而国家对待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规定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
企业的时候,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
根据现行宪法的有关规定,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对这部法律做了修改。在我国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七,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也就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关于基层民主,现行宪法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规定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增加规定国有企业、具体经济组织都实行民主管理,特别是增加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是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新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这些规定贯彻了现行宪法第2条所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精神,提高了基层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程度。
第八,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根据中共十五大的精神,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使这一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归根到底就是依照宪法治国,正如宪法所规定的,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充分体现了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在我国的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民主、法制、人权是宪政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法制还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2004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用以指导国家未来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治国的理念。
第九,明确尊重和保障人权。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尊重和保障人权都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方针,也是新中国一贯的方针。中共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方针写入宪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今后更好的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提供了宪法保障,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在国际人权事业中的交流与合作。至此,宪政、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三大要素,民主、法制、人权在我国宪法中都已齐备。当然,我国的民主法制人权不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的民主法制人权,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权,与前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说人权入宪,并且写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最前面的一条,说明国家对人权的重视。这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政治文明建设史上,宪政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第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最根本的活动原则,前三部宪法都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里的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全国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现行宪法把这一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里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一,包括这些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是民主集中制关系,即国家权力集中于国家权力机关,正像宪法第二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包括这些国家机构内部运行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内容,现行宪法第一次做了明确规定。
宪法第三条一共规定了三项内容: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尽管民主选举有间接选举和直接选举之分,但都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的,这是民主的方面。选出的全国与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国家或地方的重大事项,制订法律或地方性法规,决议决定全国或地方人民群众或其他国家机构都要贯彻执行,这是集中的方面。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就是说人大代表必须从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选民或者是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
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就是说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组织和设置都由人民代表大会做出规定,这些国家机关的基本职责和基本活动原则,活动方式都由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来规定。这些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或者称组成人员、工作人员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免或决定任免来产生。这些国家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就是必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法律、法规、决议、决定,并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自己的工作,由人民代表大会对其工作作出评价,不足之处督促其改进。
第三,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是集中的方面,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民主的方面。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既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又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获得成功。
十一,确立了国家经济制度。我国几部宪法都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突出的是良好个特点。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现行宪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七、第八条规定,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家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些基本
特点,基本认识,基本政策,现行宪法始终坚持毫不动摇。
1999年宪法修正案对我国国家经济制度做了更完善的表述,即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和模式,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基本制度,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水岭,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所以现行宪法修改了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与此相配套和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宪法修正案对现行宪法多次修改,最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一规定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使它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合宪性,也为国家制订出台促进它进一步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了宪法的依据。
现行宪法还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是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是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国家保护他们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现行宪法经过多次修正案的修改,确定了农村的基本经济体制,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流树。这使农村的经营体制更完善,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了农村安定团结局面的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的最大利益。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后顾之忧就是私有财产的保护问题。这个顾虑不打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同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拥有的私人财产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群众对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财产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所以,2004年宪法修正案最重要的修改之一就是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增收或者是征用,并给予补偿。这给广大人民群众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拥有者、经营者吃了定心丸。
现行宪法还规定了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民主管理制度。规定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例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等经济政策,规定了城乡土地制度,自然资源的
所有权,合理利用及其保护制度等等。这些规定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文九:《论文: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依法治国方略的论述解读》4300字
论文: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依法治国方略的论述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信念。10年前,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1999年3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入宪法,具有了最高法律效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十七大报告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光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原地踏步,那么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所以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兴衰成败,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共中央****在纪念新宪法颁布20周年的讲话中把依法治国提到了新的高度,温家
宝总理上任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把依法行政作为本届政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的方略已经写入了我国宪法。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被推翻至今,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皇帝虽然没有了,但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留下的封建余毒根深蒂固,一夜之间不可能扫荡得干干净净。具体到政治生活领域人治意识强,法治意识淡,决策随意、权力腐败、长官意志,首长工程等无一不体现着人治的恶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毒化了我们的社会风气。长此以往,改革开放的成果就会被断送,所以早在80年代**就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是不行的,如果政治体制不改,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最终也得不到巩固。
把依法治国作为一项治国方略写入我国宪法,实现了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
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使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和确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具有制度性意义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要求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等一切国家权力活动都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原则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循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或权利。依法行政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为实现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所在,这是因为:
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原理来看,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一切活动最具主动性特点,因此,依法
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与立法权相比,行政权最具主动性,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一百多个法律中,有80%要由行政机关来实施。因此,从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中的法律,主要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与司法权相比,行政权最具主动性,司法权的运行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因而具有被动性。非基于当事人和主管机关的请求,司法机关不得径自审判,而行政权的运行具有主动性,“最好的政府,最大的服务”,它必须从人民的整体、根本和长远的利益出发,积极主动的满足人民各方面的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社会事务愈来愈复杂、广泛和专业化,行政权愈来愈具有扩大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行政机关拥有了一定的立法权,在十八、十九世纪,行政机关仅仅是执行议会制定法律的工具,它不能制定任何法律规范。但是,20世纪以后,议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大规模向行政机关授权立法。
第二、行政机关拥有了一定的司法权,在十八、十九世纪,行政权是不能染指司法领域的,20世纪以后开始改变,行政机关拥有了解决各种争议的权力。
目前我国的行政机关亦拥有一定的行政立法权和行政
司法权,这正好顺应了世界范围内行政权力扩大化的趋势。
第三,行政机关拥有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十八、十九世纪,议会往往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对某项事情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行政机关只能照规定办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是羁束行政,20世纪以后,议会在立法时总是预留一定的空间,由行政机关灵活把握,由此产生了自由裁量。
总之,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最活跃,最具主动性,而且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广泛化和专业化,出现扩大的趋势。因此,依法行政就成为依法治国的重心。在国际社会中,20世纪以后的国家一方面被称为“行政国”,另一方面被称为“法治国”这说明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密切关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二、依法行政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有效手段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调要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权力是一柄双刃剑,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是一条自古不变的政治定律,早在200多年前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都有过类似性的思想。权力腐败是社会腐败的核心,它正毒化着整个社会,恶化着主人和公仆之间的关系,酝酿着对抗性的冲突,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杜绝权力寻租,使权力走向廉洁和高效。
所谓权力腐败,就是指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国家法律、规
定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简单的讲,就是以权谋私。在当前腐败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同志多次反复指出,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
腐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根源。铲除腐败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不断作出努力,但就目前而言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建立、建全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依法行政,就是要建立一种使公务人员不敢腐败、也不能腐败的机制。
我国的行政法体系既是规范行政权力的法,也是监督行政权力的法,依法行政是从制度上消除权力腐败的有效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依法行政有助于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大量案件表明,缺乏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是产生权力腐败的制度性根源。我们施行依法行政,就是要从制度上铲除权力腐败产生的源头。
政治发展的规律表明,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国家权力缺少对权力拥有者的监督和制约,当权者也根本就没有依法行政的意识。结果是大量官员在缺少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前提下,把公共权力当作私
有财产任意支配,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官员们是否廉洁,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极其危险的。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指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要依法进行,法无授权不得行,法有授权才可为,法律没有让政府做的事情,政府决不能做,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设立;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必须依法取得,取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执法主体也只能在法定的范围、幅度内从事执法活动。法有授权必须行。凡是法律规定政府要做的,政府必须去做,不做就是不作为。政府的职权和公民的权利不同。公民对自己的权利可以行使,亦可以放弃。但政府对自己的职权必须履行,不能不作为,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行为程序化,一切行政行为都要纳入到法定程序的轨道,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行政法律程序来约束行政管理活动。按照行政程序法的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采取的方法、措施都必须贯彻公开原则和听证原则,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过程应该让群众知道、参与和监督,这就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依法行政,一定要让权力“阳光运行”,把失误降到最少;即使有失误,在党内、群众、媒体和社会等各方监督下,也能及时发现并纠错。
监督行政权力是行政法的重要作用之一,行政监督是依法行政的一项内容,它是国家追求法治和效能的产物,现代
宪法制度下的监督制度、是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的有机统一,外部监督是民主的直接体现,包括公民基于宪法基本权利,一般社会责任和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基于宪法职能的监督。如权利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这是行政监督的主导方面,而来自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则是基于首长负责制的领导权和基于民主集中制的层级制约权的监督,是行政监督的基础方面,通过行政内部监督机制运作的公开化,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某项具体的行政行为持有异议,他首先可以通过行政内部的监督机制提出行政复议,实现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如果对行政复议的结果仍不满意,他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从而实现对行政机关的司法监督。这样一来,外部和内部对行政权力的层层监督对于制止和纠正国家行政机关职权性违法以及防止国家公务员滥用职权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从而在制度上防止权力腐败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按照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等。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同时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为了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只有坚持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国,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腐败,进而从制度上杜绝权力腐败的根源。
作文十:《十八大有关依法治国》1700字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要求。“依法治国”方略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15年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韩山师范学院法学博士刘高勇认为,报告丰富了中国法治理念内涵,强调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从制度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等,多措并举,相互促进,“依法治国”方略达到新高度。
早在1997年,十五大报告就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刘高勇指出,十八大报告依法治国举措亮点频现。其中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就是要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抵御权力对司法的干预,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同期声】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副主任 刘高勇:十八大再一次明确了一点就是法治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对公权力运行范围的确定,还有对公权力运行程序的确定。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法律大还是权力大的问题。
报告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提出了各种具体举措。刘高勇认为,这些举措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同期声】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副主任 刘高勇:第一个是就是要拓宽各种渠道,让人们来广泛监督,包括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第二个是真正发挥人大真正的作用。这一次就特别强调,在人大里面提高一线工人、劳动者、知识分子的比例,还有一点我感到特别振奋就是提高专职代表的比例。用专职的代表全心全意地去做,倾听民声,联系群众,反映问题,这样的工作我觉得可能对我们中国的法治运行,特别是权力的监督起到真正的作用。
刘高勇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非常值得期待。通过完善程序法治,健全公开制度,将公权力活动的各领域、各阶段公之于众,随时接受各方面监督,必将能够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对依法治国有关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