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25、黄鹤楼送别》1700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5、《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
一、拼音小关卡。认真拼读,把汉字写准确。
1. 妈妈去外地出差了,虽然是zàn shí( )分别,可是我对她真的是zhāo sī mù xiǎnɡ( ),wéi yǒu( )每天晚上跟她通电话,以解相思之苦。
2. mù( )色渐浓,大地像是被罩上了一层深灰色的mù( )布。
二、词语游艺厅。
1.先选词填空,再写出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仰望 远眺 凝视 端详
(1)登高( ),远处的船已经成了一个小黑点。
(2)( )夜空,已是繁星点点。
(3)他仔细( )这张照片,陷入了回忆之中。
(4)他们久久地( )着,谁也不想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句子。
(1)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
(2)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
(3)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 )
(4)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
三、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 , 。
四、积累展示台。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1.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________,号________,被称
为”________”。他曾经写诗自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可以看出他作诗的同时喜欢________,也表现出了其狂放不羁的性格。
2. 王勃,唐朝初期诗人。“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是他的名句。他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得豪迈、大气,显示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绪,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友人的依恋和惜别之情,显示出另一种风格,也成为千古绝唱。
3.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这两句话属于________句式,这种句式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五、语段欣赏屋。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________,您的诗篇________。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_______________,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按照原文填空。
2. 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3. 在李白眼里,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4.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说说你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古诗文中还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四句。 , 。 , 。
作文二:《25.黄鹤楼送别》1400字
25、黄鹤楼送别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的只识不写,理解“依依惜别、脍
炙人口、伫立、凝视”等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
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
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二.课堂助学
1.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 文包诗 黄鹤楼。
2.预习反馈
3.整体感知(一)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步骤:
A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能否用文中语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B对照插图,展开想象,描绘所看到的景色,说给同桌听。
简介李白和孟浩然
整体感知(二)
理清文章脉络: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课文写了两个场景,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是那
两个场景?并给课文分段。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
第一个场景(1-3)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一边喝酒一边说话。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一下吗?(饮酒饯行,饮酒话别??)
第二个场景(4-5)李白站在江边目送朋友远去,吟出了一首诗。(吟诗送别)
4.合作探究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习步骤:
A默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B小组内两人进行合作,一人读诗,一人读文,然后交换内容再读一次,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C再读这首诗,背诵.
小结:大家读得很有韵味。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写送别的情景的呢?这将是我们下接课学习的内容。老师相信,爱读书爱思考的你们一定能做学习的主人。
三.当堂训练
四.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温故预习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搜集另一首李白的送别诗
2.你知道孟浩然代表作请写出两个
3、背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查字典解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二.课堂助学
1、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2、合作探究
学习步骤:
A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哪些地方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的依依惜别?用笔划出,写下感受。
B理解王勃的名句,说给同桌听。
C再积累古诗文中写朋友离别、友情长存的句子,丰富积淀,深入感受惜别之情。 指导:
①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是说孟浩然的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是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原因。“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写出了李白心中的万般惆怅。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为: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就是远在天涯,也好像
近如邻居。
③送别诗
④“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表现出孟浩然对朋友的深情永远铭刻在心。
⑤六个“您”,“夫子” “兄长”和“老师”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敬仰。
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 ⑦“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⑧过渡: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⑨“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
4、分角色读对话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当堂训练
四.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作文三:《黄鹤楼送别教案》2100字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会认“檐、捺”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孟、饮”等6个生字,并且能够组词。理解
“按捺不住、脍炙人口”等词语的意思。
2. 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感。
3. 能够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古诗的意思。
4. 能够搜集一些其他的送别诗,并挑选其中一首,写成类似《黄鹤楼送别》的文包诗。
5. 能体会诗人和好友分别时不舍的浓浓情意。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能够练习课文内容,说出古诗的意思。 难点:体会朋友分离时不舍的情感。
三、 教学准备
1. 课前预习课文
2. 多媒体课件的准备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但愿人长久》,有谁记得,这是一篇什么形
式的课文?(文包诗)。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
2. PPT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朋友间深厚的友谊)
3.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
是《黄鹤楼送别》。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PPT 展示“飞檐凌空、按捺不住”等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情?(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
3. 这一问题对应了我们课文中的哪一段啊?(第一段)
4.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5.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饯行”是什么意思。(为即将远行的亲友摆酒设宴)
6. 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
(三)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过渡:暮春三月,美景如画,而李白却要为他的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如何展现这种离情别绪的呢?
1.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他们之间的心情如何?(依依惜别之情)
2. 有没有将这种心情表现出来?(没有)
3.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藏)
4. 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将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的?用文中的话回答。(李白和孟浩然一
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 比较“仰望”和“远眺”
6. 教师小结: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借赏景来掩藏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齐读第二段
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7. 小组交流:分别对李白和孟浩然说的话进行讨论,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 李白:“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兄长和老师。”(敬仰之情)
“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不舍之情)
9.孟浩然:“王勃说得好······永世不绝。”(宽慰之情)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出自王勃的哪首诗?(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永世不绝:永远都不会断绝。
10. 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和不舍,孟浩然对李白的安慰。
11. 面对好友的离开,李白做了什么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布置
1. 尝试背诵古诗。
2. 预习四五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2. PPT 再次展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精读课文
1.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并划出文中与古诗相对应的句
子。
2.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朗读的效果。
3. 同桌讨论划出的句子,指名学生回答。
4. PPT 展示对应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对应: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对应: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5. 过渡:诗歌的后两句对应的是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自由的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思
考:此时李白有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6. 试着写出含有“看”意思的词语。
7. 此时杨柳和沙鸥仿佛也受到了李白的影响,他们有什么表现?(杨柳依依、沙鸥点
点)
8. 在此情此景的触动下,李白饮食抒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9. 理解“按捺不住、脍炙人口”的意思。
10. 齐读四五两个自然段,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惜别之情。
(三) 拓展延伸
1. 简单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相识相知的故事,以及李白写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赠孟浩
然》(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礼拜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进一步加深对李孟二人情谊的理解体会。
2.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四) 作业布置
1. 背诵古诗
2. 搜集其他的送别诗,挑选其中的一首尝试着写成《黄鹤楼送别》类似的文包诗。
五、
1.
2.
六、 课堂练习 试着写出含有“看”意思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赏景藏情
李白 举杯话别 孟浩然 吟诗抒情
依依惜别
作文四:《黄鹤楼送别教案》3300字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
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初步设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
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轻轻地跟着唱。
2、这首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鹤楼送别》这一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呢?
3、离别是失落的,离别是忧伤的,离别又是落泪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
这种情感。就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
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好友孟浩然吧!
4、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听录音示范读
(2)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
能试着读出节奏感,读出诗的韵味来就更好了。
评价语:字字响亮,句句清晰,读诗就应该这样读。有谁还愿意读读。
通过预习,你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真不错。
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3)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这首诗,你还有哪
些地方不理解?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二).诗文对照,体会别情。
1、谈话激趣: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学贵有疑。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我想通过认真读课文,很多问题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决了。
2、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
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读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在边上写
批注。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古诗的前两句。
(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理解诗意
(1)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长江边的景色真美啊,谁来读好课文的第一小节?
全体女生一起读
(3)大家再来关注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下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谁能连起来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意说一下。
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2、这么美的景色,谁看了都会陶醉的,可此时的李白和孟浩然呢?他们是不是
也陶醉在这美景中了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自然段,找出描写李白和孟
浩然此时心情的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
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2)他们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怎么样?(藏)
(3) 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离别的时刻越来越近,这藏在
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说——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
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
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从李白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 李白敬仰孟浩然,舍不得他离开 〉
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大诗人李白对好朋友孟浩然很敬仰,又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
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开呢?
从"孟夫子??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敬仰孟浩然。从"今天您就要??满饮此杯
吧"看出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去。
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
用了这么多个您,看来,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2)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李白素有诗仙
之称,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白如此敬仰呢?说说你了解的孟浩然。
会背他写的诗吗?
(3)打开我们的专题学习网站,看一看孟浩然的资料。
(4)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4、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
极了,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2)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5、 分角色朗读、表演。
(1)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
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两个人,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在表演之前,我
想请同学们先来想一想,在表演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评价语: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之间肯定还有很多的话要说,很多的情要诉,除
了演好课本上的内容外,我们还可以展开想像,如果你就是李白或孟浩然,你还
会对对方说些什么?
评价语:你们表演的太好了,就像李白和孟浩然真的来到我们课堂上一样。
(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过渡: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书本上的语言理解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那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什么意思呢?
1、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2、“孤帆”是什么意思?众所周知,长江是连接东西部的纽带和桥梁,来往的船
只肯定很多很多,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么做
的?
(1)学生交流(贮立江边,凝视远方)
什么叫伫立?谁能用动作来解释?
站一下就走了吗?请这位同学来再来做一做,现在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什么叫凝视?你上来凝视一下。对了,眼睛动也不动一下,一直看着就叫凝视。
(2)是呀,孟浩然登上小船,渐渐远去,李白——白帆随着江风越行越远,李
白——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
(3)谁再来说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是啊,李白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
敬佩,感情深厚。
3、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做小诗人,接下一句?
唯有一船看得见。唯见孟夫一条船。一心只送孟浩然。
4、真了不起!为我们班的小诗人鼓掌吧!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连岸
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人有情,景也通人情,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其
中的一句话说完整。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说——————;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在说——————;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剩下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
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3)想象可以使我们更深地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们还可以通过我们的朗
读将这段真挚的友情表现出来。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将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心读出来。
三、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过渡: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
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大家再读这首诗,一定会饱含深情,让
我们大声地读吧。
1、诗即是画。一首诗歌就是一幅动人的图画。所以我们要把诗读好,就应该边
读边想象画面。按照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再试试。 评价语: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你读得非常有感情!
很美 老师还想听一听,请你再读一次,好吗?
2、同学们读得真棒,让老师也陶醉在你们的声音里了,让我们把这一切都记在
脑海里吧!能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吗?
3、如果配上音乐,肯定会更棒。你可以在音乐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
试着朗诵一下。
评价语:听你读诗,我觉得是一种享受。
你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真不错。
三、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谁愿意接受小博士的挑战?(小博士提问):同
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板书设计
送 孟浩然
25、黄鹤楼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别 李 白
作文五:《《黄鹤楼送别》教案》3400字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及深厚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体会他们深厚的友谊。
课前谈话:
师:咱们这是第几次见面了?再见是朋友,愿意再跟我打声招呼吗?(指多名)
师:很高兴再见到你!
师:看得出来,你也很想再见到我!
师:听得出你已经把我当朋友了!来,咱们握握手!
师:能再见到咱们五(3)班的这么多好朋友啊,我心里可真高兴!待会儿让我和你们一块儿来继续学习这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好吗?还记得是什么题目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上课!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整体回顾。
1、齐读课题,整体回顾。
师:上节课,咱们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全诗)
2、自由读诗,交流体会。
师:来,大声读,看看诗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自读古诗,交流体会:依依惜别)。 师:的确,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四行诗里都有所流露。(板书:依依惜别)而课文也就是对这首诗的解读。咱们来对照着看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一、二两行诗句的意思?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三、四行的意思?(1——3自然段,4——5自然段)
二、送别话别,感悟惜别。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相应的地方作上记号,旁别还可以简单的写写你的感想。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找准第二自然段)。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①你是怎么理解依依惜别的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②那李白是在什么情景下为孟浩然送别的呢?(板书:送别)
(暮春三月,黄鹤楼)
师:(出示烟花三月图片)在这美丽的暮春三月,假如你就站在这黄鹤楼上,你会做些什么? (和朋友拍照片;欣赏美丽的风景??)
师:是啊!黄鹤楼可是咱们家乡的名胜古迹,也是“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最喜欢游览的景点之一。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能用动作演示一下吗?(动作演示)一会儿看上面,一会儿又望远方望远方。他们是真的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
(不是的,他们都是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③师:面对这样的美景,他们却浑然不觉,全然不顾,这正是因为他们——(生接: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出示第二自然段,
引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他们话别时的哪些情景也打动了你的心?(板书:话别)
(1)、“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永世不绝。”
①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是呀,“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千多年前可不比现在这么方便,相隔两地的朋友要再见一面可是遥遥无期啊!
②听君一番话,你认为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坚强,内敛,重感情。第一层,理解孟浩然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第二层,理解毕竟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③带着你的理解,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过渡:那在李白的眼里,孟浩然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2)、从“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兄长和老师。”
①“令人敬仰”、“誉满诗篇”。
·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李白用了多个“您”,说明他值得人尊敬。
·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真可谓良师益友。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②有人品、有才学的人,的确令人敬仰,难怪李白会称孟浩然为夫子。你也敬佩他吗?来,带着你和李白这无比的敬仰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这样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伤心,能不难过吗?(齐读:“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②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齐读)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让我们最后一次与孟夫子告别,送出我们无限的祝福吧!(再齐读)
(4)、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兰舟未发,已盼君回。”让我们一块儿来重温这感人的一幕吧!老师读旁白,一、二组同学读李白的话,三、四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4、小结一、二行诗句: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诗,相信一定会比刚才读得好。(出示一、二行诗,齐读)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相信你对他们的离别之情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板书:离别)
2、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①理解“伫立”、“凝视”。
师:李白就这样久久地站立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帆船驶向天边,仿佛也融到这幅美景中,成了这景中的一处了。你能猜猜此时他心里正想些什么吗?
(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
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边谈边读。
②理解“孤帆”。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想必江上也一定是白帆片片。可李白眼中,却仅剩一“孤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4、师:孟浩然看着友人久久的伫立岸边,他又会想些什么呢?(指多名交流)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啊!
5、师:他们以诗相识、相知,终成知己。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相聚终有一别。用李白的话说,这正是——(出示三、四行诗句,齐读)用孟浩然的话讲,他们的友谊——就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他们的眷恋之情吧! (配乐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
师: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此时,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课件出示全诗,生齐读,师评:看来,你们也和李白一样抑制不了,按捺不住了)
师:认真学习了前面的课文,相信你已经能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了吧?先与同桌交流交流,好吗?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4、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千古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谁愿意来背诵这首诗的?(听得出,你的心情与李白一样激动;的确是首好诗,老少传诵,脍炙人口)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2、学生汇报: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千金易得,知己难觅。短短的两节课,能让我结识到你们这些朋友,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可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待会儿铃声一响,我也要和你们分别了,有什么想对我说的吗?(??)
①我也舍不得你们!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咱们相隔得并不远,更何况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总有机会再见的!
2、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也送你们两首诗,就当是离别的礼物吧!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生齐读)
下课!朋友们,再见!
作文六:《黄鹤楼送别教案》4900字
五上第 七 单元 课题 25 黄鹤楼送别 第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1.抓住关键语句品读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激发学生珍教学 惜人间美好友谊的情感。 目标
2.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诗句意思,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 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重点
教学 抓住关键语句品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难点
【课前先学】
一、查找资料我能行
搜集孟浩然的著名诗篇,并摘抄两首。
二、品读感悟我先行
1.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
准备
2(找出文中能体现朋友间依依惜别情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3. 想一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然后写下来。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
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 学情 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终于、凝视、伫分析
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
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1
思考与调整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
(二)字词巩固
1.出示词语、图片,引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三)指读古诗
1.这番离情别意,被李白化成了这样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出示古诗,指名读。
2.这深深的离别之情,你能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吗,(板书:依依惜别)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这份情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词语、成语概括有效地复习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品读感悟
(一)抓字眼,感受惜别之情
1.自学提示:
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哪个字眼饱含了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深
情,把它圈出来并说说感受。
2.自主阅读
3.交流共享
(1)指名回答。
(2)藏,就是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
交流: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
(3)烟花三月,正是黄鹤楼边最美的季节,但他们无心欣赏
出示训练题:
李白虽然仰望蓝天白云,心中想的却是
孟浩然远眺江上景色,心中记挂的却是
2
(4)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指名读。
(5)小结:这真是“眼前美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藏”啊~(出示)
(板书:藏在心底)
过渡: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出示李白的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二)品对话,感悟深情厚谊
1.自学提示:
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
情感,
2.自主阅读
3.交流共享
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预设一】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1)哪些字眼饱含了李白的敬仰之情,交流:
孟夫子: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可见李白非常尊敬孟浩然。
您:这段话中,李白一连用了6个“您”,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兄长和老师:
李白当年28岁,孟浩然却已经40岁了,诗名早已满天下。李白带着自己的诗稿不远千里,去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一起饮酒作诗。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也给了李白很多的指导。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和老师)
指名读李白的话,感受尊敬之情。
(2)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诗人。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孟浩然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指名交流)
这些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难怪李白赞叹道,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孟浩然的诗篇令人赞赏,他的人品更是令人敬仰。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赞美孟浩然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出示,齐读)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3
注释: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他才华横溢,高尚的人品天下闻名。少年时放弃做官,淡泊名利。年老时又归隐山林。
?看看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李白敬仰孟夫子什么人品,
(3)指名读李白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适度拓展,增加了阅读积累,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预设二】李白不忍离别
(1)除了敬仰,你还从李白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忍离别)从
哪儿体会到的,
(2) 带着你的感受,谁来读一读李白说的最后一句话。
(3)这杯中盛满的仅仅是酒吗,还有什么,
(4)生举杯齐读李白的话。
4.解诗意,悟别情:
过渡: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出示: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指名读)
(1)孟浩然引用了王勃的这句诗,你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2)指名朗读孟浩然的话。
(3)万语千言都在这酒中,这真是:不忍离别终需别,万语千言酒中浸。
(板书:浸在酒中)
(三)巧补白,体验依依别情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师配乐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1.自学提示:
这一段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传递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
情,把它圈出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主阅读
3.交流共享
【预设一】伫立
从“伫立”一词中感受到什么,
4
【预设二】凝视
(1)“凝视”就是---这篇课文中还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一个是仰望,一个是远眺,这三个词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2)用动作演示三个词语。
(3)像这样表示看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说几个吗,
【预设三】杨柳依依
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你知道柳丝代表什么吗,
4(悟情意:
(1)送别友人,无限留恋。此情此景,李白将它化作了两句诗,这段话对应的是诗歌中的哪两句话呢,
(2)指名朗读这两句诗
(3)女生读诗句,男生读对应课文,再次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
5(诉别情:
此时此刻,白帆远去,江水东流,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你会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写一写)
出示:白帆远去,江水东流,李白满心的惆怅和失落,他默默地想:
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意境。】
(四)吟诗句,回味离情别景
出示古诗,齐读。
刚才我们通过诗文对照,已经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那么前两句诗的意思呢,
1.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语句,并把它们画下来。
2.自主阅读
3.交流共享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对应语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
5
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2)(课件出示)请女生读文,男生读相应的诗。
4(学到这里,相信这首诗里的一些难懂的字词你也读懂了,谁来说一说。
理解字词意思:孤、唯、之等。
指名读古诗,齐背古诗。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真是:江水滔滔情不绝,深厚友谊诗中吟。
(板书:吟在诗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将故事和古诗对照起来阅读,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三、课堂总结:
(配乐)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里送别,见证了这份(结合板书:藏在心底,浸在酒里,吟在诗中)的依依惜别情。
【设计意图,在优美的倾诉别情的歌声中,结合板书总结全文,让学生更为深入地领悟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藏在心底
依依惜别情 浸在酒里
吟在诗中
【教后反思】
6
作文七:《黄鹤楼送别教案》3100字
25、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类情调的送别诗。诗中虽传达出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对孟浩然的敬仰,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最终别离时,李、孟的对话更可见李白的敬仰与惜别之情。孟浩然则把此情埋在心底,反而去快慰自己的好友。东下扬州,孟浩然去的繁华都市。李白虽觉难舍,却也十分向往,向往扬州,更向往孟浩然,向往他的人品、学识、向往能与他在一起。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过《少年王勃》等一系列“文包诗”的文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学生们很难体会到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适时点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人物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朗读感悟法
2、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上节课,我
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初步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惜别
之情(师板书:惜别之情),其实,许多古人在分别之时,往往把满腔
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屏幕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生齐读古诗。
2、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具体体现惜别情深的,(生
回答师板书:动作 语言 景色)。 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课文,
细细地从这三方面去体会他们之间深深的惜别之情。
二、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悟情,教师巡视指导。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
吗, 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 抓住“藏”字来理解。这个“藏”用得好啊~好在哪,生结合书本、
资料说说。
(2) 课文:一会儿,,一会儿,,,
(3) 资料:(李白个性豪放,不喜欢挥泪撒别的小儿女之情,孟浩然也??)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么美的景色,观赏的人心情该会多么愉快呀~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他们是在干什么,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伤感。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指读: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交流A、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兄长”、“老师”——(结合资料:古代有长兄如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4) 如果我们对孟浩然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的话,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李白
的这段话。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孟
浩然,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他有许
多诗歌流传至今其中《春晓》家喻户晓。他曾经做过官,后来因朝廷
日益腐败,他不愿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所以辞官,归隐田园。 (5) 交流:诗篇誉满天下。
生读资料(孟浩然一共写了260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比如说《春晓》.。)
生简单交流感悟孟浩然的很多古诗。
,6, 孟浩然当时40岁左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
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为——兄长和老
师。
B、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 (7) 如父亲、兄长般的孟浩然即将远行,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读读这
句话,要读出心中的不舍。
师: 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8, 孟浩然在这时候是想劝慰李白。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
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
(9) 李白,读。
(10) 屏幕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
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
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
情,只见岸边——(引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1) 交流自己关注的词句。
(12) A、借景抒情。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
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
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13,引导生关注“渐渐”一词。
,14,友人登船时,李白依然凝视——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凝视—
—,,生读师演示:白帆渐渐远去的情景,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
白仍然凝视——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李白还是凝视——(生读师演示:
白帆渐渐远去的情景,
师:这一江春水带走了什么,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齐读
全体学生起立,想象自己站在江边,默送孟浩然离去。(课堂安静无比,学生沉浸在不舍、难过之中)
师: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终于写下了(屏幕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深情朗诵。
师: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
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
生诗文对照读、感悟。
齐读,背诵。(这首诗会背吗,齐背,送给孟浩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三、积累拓展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
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生说师出示有关课外送别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关于送别的古诗。
五、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动作
依依惜别 语言
景色
作文八:《25黄鹤楼送别》4100字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5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体会“飞檐凌空、俯临长江、”等词语 所表现的黄鹤楼的独特之处,领略作者用词的精炼。
2.学生自学字、词、句,通过检查交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 精读课文,借助重点词、句想象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友人间深 厚的感情及依依惜别之情。 以朗读为依托, 学生可粗略感受中华古典文学的意韵,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是师者爱国情感中不可少的情节, 在课堂里 和学生一起品味, 让孩子们浸润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中, 感受古典文学的通达, 成 学生品读之美,何乐而不为?)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与朋友依 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指名读等 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讨论、交流、演一演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练习单。
教师:
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
(一)述前情,铺垫导入: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首诗用语浅显 易懂,学生可以初步领会诗的内容,相信学生会说出自己的认识,学有所思,定 有所得。 )
2.李白、孟浩然的故事是这样的:(课件展示)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识, 那年李白大概 28岁,而孟浩然 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 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 来到江夏(今武昌) ,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 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设计意图:必要的情节介绍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主要人物有个大体了解, 必 竟是古时候的事情, 这样的铺垫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体会诗人心情有帮助。 ) 2.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一起去看看当年友人话别的场景。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3.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出示预习单,自由练读,指名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伫立江边 俯临长江
指名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3.检查朗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 多读几遍。边读边思,把感想、疑问记录在旁,做批注。
(2)指名分段读课文,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地方读。
(3)点评:他读得怎么样?师相机正音。
(4)生背诵古诗。
4.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共有 5个自然段,分成两段。
按故事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话别。
第二段(4、 5)诗成。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围绕三月美景,楼台气势,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1.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 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指名读。
2. (多媒体突出) “饯行” ,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3.想像着暮春三月时,长江边的烟雾、繁花美景,品味、朗读第一自然段。
4.认识黄鹤楼:
出示图片:出示(黄鹤 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欣赏图片后,指名读句子。
学生互评,怎样才能读得有气势。
交流突出: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举手说说词语的意思,并要求给表示动作的字加上着重号。
短短 8个字, 就让人领略了黄鹤楼的壮观, 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值得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文意兼得,我的理解是多关注一下作者行文用语的 精妙之处,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 )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感悟体会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1. 学生自读课文二自然段。 划出让你有所感触的句子或词语, 把你想到的, 感受到的记在旁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
过渡: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是怎样的?两人心情如何?哪些词、 句让你颇 有感触?
(1)学生发言,相机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 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默读交流,品味语言背后的感情。
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发言,同学补充。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不忍触动。怕什么? 学生发言。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一 句, 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不忍离别之情吧! (设计意图:情到深处就剩一个 “怕” 字, 这样的情景只能让学生自己体会, 如果生活中有过近似的经验就好理解了。 ) (3)过渡:既然是送别,有再多的不舍得,终究要话别。李白先打破了沉 默,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 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 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4)自读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
预设 1李白对孟夫子的尊敬:“您”不是用“你”
预计 2孟浩然是个人品高尚、诗才满腹的人,李白很敬佩他。
预设 3李白不舍朋友远离,不知何时能再见,以酒敬友,不忍分别。
(设计意图:所谓预设不过是师者的读书感悟, 若学生没有体会到, 引领学 生想一想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 )
(5)李白端起酒杯,道出心中所想,孟浩然是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句子。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红字突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1)这句话让你有什么感触吗?
(2) (点击出示)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 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 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3)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 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4)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5)师生合作演读对话:
引导语:现在我是孟浩然,你们都是李白,举起酒杯,说出你心里的话吧。 学生做动作读李白的话,老师做动作接读孟浩然的话。
2.精读第二部分,品味诗作一气喝成的精彩和感人的友情:
过渡: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孟浩然已然乘船 远去——出示课文配图: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 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 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教师配图朗诵
(1)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 .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
(3) . 为好朋友送别, 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 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 首诗里—— (多媒体出示古诗)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4) .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5) . 在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伴音乐读)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 ”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 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介绍读书。
(四)故事收尾:
1.师叙述:十年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 然》 ,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钦佩。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 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 ” 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 少之又少。 而这段黄鹤楼送别也成为千古佳话, 流 传至今, 《黄鹤楼送别》也成了送别诗作里的名作。 (设计意图:故事有始有终, 我想把这段话放在这里, 用以结束对新课的学习, 让这堂课看起来更具整体感。 )
2.交流课下收集的送别的古诗。
3. 课下同学们多读有关友情的诗, 了解一下诗里的故事, 记在读书笔记里。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附《黄鹤楼送别》预习单
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 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 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 。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 在教材上描红, 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 看 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 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飞檐凌空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伫立江边 俯临长江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 (词) 典尝试理解; 自己不能 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2.你知道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句吗?给大家展示一下。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 感悟作者行文的特点, 在此 基础上, 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 让他们经验的感悟中解读文本, 了解 诗人的所思所想,并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表现出来。
不足之处: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对学生不同的阅读个性关注的不够。 教学建议:本课教学要注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感受 诗人间的深刻感情。
作文九:《《黄鹤楼送别》教案》1200字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作文十:《黄鹤楼送别教案》1300字
《黄鹤楼送别》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语。
3(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通过朗读,初步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下面两首诗我想每一位同学都会背吧
多媒体出示《望庐山瀑布》《春晓》,齐声背诵
2(背得不错,像这样人人都称赞的千古流传的好诗,我们可以找个词来形容。(多媒体出示教学:脍炙人口及意思。)
3( 你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吗,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及两人之间的友谊
(多媒体介绍李白、孟浩然及两人的友谊)
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朋友孟浩然,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提醒:“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4.朗读题目
5( 黄鹤楼知道吗,简介黄鹤楼(地处湖北武汉江南三大名楼)(通过多媒体图片学习“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静静听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听完是怎样的感受,结合题目说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检查读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分组出示并教学)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
依依惜别 一饮而尽 顺江东下伫立江边 凝视远方 按捺不住
A一读:读正确 理解词义(1、相机教学生字:暮、饮、伫、捺)
(2、在教学“凝视”理解区别“仰望”“远眺”) B二读: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C三读:读出画面、读出故事
(2)检查读诗:读正确、读出诗味
三、诗文共赏,理解课文
1、过渡:诗句会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如果再用心多读诗句、多读课文,这首诗的意思相信你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把诗句写在后面。
2、交流: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相机教学“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环节:先找准——再读好——最后男女分读诗句和课文
3、背诵古诗
4、描红生字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通过自己的朗读和体会,我们学会了课文的生字词还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课文中的古诗我们也熟读成诵,知道诗句的大概意思。那么,诗人送别友人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课文是怎样表现的,这是我们下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今天的作业就是读读课文,去体会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