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如梦令》4400字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 “ 醉游 ” 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 “ 沉醉 ” 的程度, “ 陶醉 ” 的感觉。
3、通过 “ 想象心灵的动画 ” 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交流 :
再过三个月就彻彻底底告别童年了吧 ? 回忆自己 12年的生活,有没有特刺 激、特过瘾的事儿让你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偷偷地笑?
你有诗人的气质! 宋代词人李清照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 就常常做些出格的, 你们敢想却不敢做的事儿。
一、切入:在比较阅读中指向词的情愫。
1、认识李清照吗?(提醒《夏日绝句》,齐背)
2、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 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 (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 大的时候写的。
3、 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 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 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 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 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 (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 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 长仄短)。
——气势不一样。 (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为什么要 这样读?)
引导:宋代的诗, 往往用来表达志向, 来说明道理, 比如朱熹的 (观书有感) 、 比如陆游的(示儿)。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 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
1、怎么才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呢?
[如果忽略形式: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要特别注意音乐中的??(节拍、韵 律等)。
如果指向内容,就让他先来疏通句意,再把意思读进词里。
处理方式:学生说出其中一点,就让他示范读一遍,教师用评价、用指导把朗 读引向深入。]
2、交流,不求面面俱到。
谈到形式:
节奏:(前面已经渗透过朗读指导,带过。)
语气:语气语气,拆开了就是语加气,你用气息带动声音读读看。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干净地收。
评价:这种节奏、语气、韵脚的把握让声音有了旋律,有了诗意,有了音乐 的美。
谈到大意:
①先自己看看注释,小组交流一下,能不能 自己搞清楚诗句的意思。
关注:溪亭、兴尽,藕花。
② 考“常记”,指向“醉酒”:还有没有读不懂的?
常记就是??(常常记起。)
这个不过比你们大一两岁的女孩子,什么事儿让她常常想起、念念不忘? (呼朋引伴,聚会喝酒:“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 不知归路”。)
板书:美酒 。偷他教育部长爸爸的茅台、五粮液 ,够出格,有六一班 xx 之风! ③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怎么读?(突出溪亭)
强调喝酒的时间怎么读?(突出 日暮)
强调喝醉酒本身怎么读?(突出沉醉)
你看, 重音不是单纯地加重声音, 而是用它把前后的词语、 意思都凝聚起来。 齐读——评价有没有把意思读进词里。
三、解词:在多层“沉醉”中歌唱少年的情怀。
2、醉态:她醉成了什么样子呢?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①假若咱们班的宝宝们(列举几个文静、口碑好的女孩子)呼朋引伴,到桃 花岛去喝酒,醉得忘记了回家,小男生看到,你会怎么说?
被张老师看到,会怎么说?
采访女生:你当时心里什么感觉?
②朗读,评价标准:有没有通过重音(“沉醉”),把感觉凝聚在一起。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 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采访男生:你还看到她醉成什么样子?(读词句,想象说)
⑴你强调了 “晚” , 为什么强调它 ?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 ②天色晚, 看不清。 ⑵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
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③这傻 小子看迷了,分不清哪里是你同学,哪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了。
⑶猜猜看,女孩子们注意到青青荷叶与映日荷花了没有?辩论。
注意到:身不由己,被吸引——不是心灵在指挥着手和脚,而是手和脚在指 挥心灵;
没注意:因为误入,因为争渡,因为心急,引向“醉态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⑴ 采访女生:你干嘛那么使劲地划?(越划越乱,越乱越划。理解“争渡”) 可是,你的桨怎么会突然停了下来?(鸥鹭)
备用追问:你怎么不关注 “惊起一片青蛙、 一片野鸭、 一片大白鹅?” (鸥鹭姿态的优美,颜色的光洁)
⑵ 让我们想象一下:日暮就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
视觉上, 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 (关注色彩:绿叶、 红花、 白鹭、 余霞 ,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 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 沁入心脾的是??; 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 还有惊 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⑶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 交织着, 你的心底, 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 (欢 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板书:沉醉 。)
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仅仅是他爸爸的酒吗?(板书:美景。 景不醉人人 自醉)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 ,看着,也跟着 陶醉了。齐读《如梦令》。(板书: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读者)
⑷ 你听——(《如梦令》配乐朗诵)——配乐齐读——播放蔡琴《如梦令》, 尝试跟着唱和。
三、拓展:在对照阅读和自填自唱中品味童年的欢乐。
1、拓展阅读:
⑴ 年少的李清照是那样放纵着她的青春,白天醉,夜晚也醉,池塘醉,在家 里还醉。
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自己读读看!
⑵ 对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 发现?
(《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所有的《如梦令》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旋 律,甚至,一样的充满欢乐。)
2、自填自唱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想抓住自己童年的尾巴,寻找自己那份独一无二的, 放纵的,自由的国王。比如课前让你们深深沉醉的那些事儿。
⑴ 拿起笔来,尝试一下,你能不能谱写出一曲自己的《如梦令》呢?
⑵交流, (板书:美丽的作者,)用蔡琴的曲调,或者自己的曲调唱和。 课后作业:走进李清照,走进她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
这个自填自唱的尝试比较难, 适合而止, 如果在课堂上, 可以提供几组带韵 脚的指向孩子们生活的词语,供他们选择。
板书:
如梦令
酒 景
沉醉
心情 人(读者、作者) 《渔歌子》教学设计 之五
浔中中心小学 彭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 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 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 —— 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 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 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 —— 《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 “ 词 ” 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 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 “ 词 ” 画
1、什么叫 “ 不须归 ” ?为什么 “ 不须归 ” ?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 的大画家。 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 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
他的 “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 。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 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 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 、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 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 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 想像, 此刻的你, 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闻到了什么?
5、 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 你有什么想说的? (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 “ 钓 ” 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 青箬笠,绿蓑 衣 ” 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 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 志和渔父歌》 。 “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 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 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 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 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 “ 志和 ” , 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
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 心志平和 ” )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 —— (读全词) 。
五、回归主题,升华 “ 词 ” 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 吟诵这首千古绝唱 —— 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词中景物
作文二:《如梦令》2100字
【古诗鉴赏题集】
如梦令(本篇为2011年中考诗词篇目)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这首词选自《漱玉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她的作品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等。
2.其文学创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她的名言佳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重要注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作者以“昨夜”、“卷帘”写出自夜至晨的时间变化。
2.“试问”的“试”字道出这名女子关切却又害怕,不忍却又想一探究竟的矛盾心理。“却道”的“却”字一方面写出侍女对于花事变化的无动于衷,另一方面也写出女子对侍女答话的诧异。“知否,知否?”运用叠词,刻画出女子带着埋怨、启发的口吻。
3.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女子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成功地使用拟人的手法,用以形容晚春时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表达出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
4.主旨: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四、习题:
【第一组】
1. 本词中“浓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表达了词人对“卷帘人”回答“海棠依旧”的失落。
B.表达了词人酒醒后对“卷帘人”反复追问之情。
C.表达了词人对风雨后海棠花凋零的惋惜和无奈。
D.表达了词人酒醒后想知道风雨后海棠花的急切心情。
(答案:1.酣睡。2.C 分析:A错在失落。B错在“追问之情”,应是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D错在这句并非是酒醒后询问侍女的话)
【第二组】
1. 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2分)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作品描写了一名女子和侍女间的对话。
D.作品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答案:1.李清照;易安居士 2.B 分析:B中的“春色怡人适于观赏”错误,当时是晚春时节,春天正悄悄逝去)
【第三组】
1.这首词描绘了(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昨夜雨疏风骤”中“疏”是疏远的意思。
B.“浓睡不消残酒”是说沉睡了一夜,酒还没有全醒。
C.“却道海棠依旧”解释为(侍女)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D.“知否,知否?”流露出对侍女埋怨责怪的情感。
(答案:1.春末夏初/晚春/暮春 2.A 分析:A中的“疏”是稀疏的意思,没有疏远之意。)
五、考题链接:
2011届一模卷A卷
1.词中的“肥”和“瘦”分别形容和2分)
2.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昨夜雨疏风骤”是说夜晚风雨交加,难以入眠。
B.“浓睡不消残酒”是说自己酒喝多了,而人消瘦了。
C.“却道海棠依旧”充分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的感情。
D.“绿肥红瘦”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时令特点。
(答案:1.绿叶(茂盛);红花(凋零) 2.D 分析:A错在“难以入眠”;B错在“而人消瘦了”;C错在“词人喜出望外的感情”)
2011届长宁一模卷
1.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是(2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昨夜雨疏风骤”写出了昨夜雨大风急。
B.“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C.这首词通篇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构思巧妙。
D.全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情绪。
(答案:1.绿叶繁盛,红花凋零 2.D 分析:A错在“雨大”,应是“雨小”B错在“作
者一夜未眠”,应是“女子沉睡一夜” C错在“通篇”)
2011年中考试卷
1.“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2分) ...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答案:1. 酣睡/沉睡 2. B 分析:“海棠依旧”是“卷帘人”对女子的回答)
2012届一模卷B卷
1.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是(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浓睡不消残酒”是说一夜沉睡,早晨酒意仍没有全然消退。
B.“试问卷帘人”句表达了欲知花事却又不敢直面残花的怯意。
C.“绿肥红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说话人对海棠的关切。
D.小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来抒发作者的伤春之情。
(答案:1.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2.C 分析:此处并无夸张手法)
作文三:《如梦令》2400字
《如梦令》导学案
九年级 语文 主备于晓曦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2、掌握画面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3、理解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画面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预习学案
一、作者名片
1、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然而好景不长,遭遇靖康之变,两人躲避战乱于江南,南渡不久,丈夫病死,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最后,怀着对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和孤寂中死去。
李清照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擅长的还是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 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2、词风: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少女怀春;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卿卿我我;(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丧偶后的李清照,孤独、寂寞、悲凉的度过下半生。丧偶后,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悲凉凄惨。(后期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的词也是婉约 派的,诗是豪放的。
二、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三、朗读:在宋代有一位大文学家,叫朱熹。他在写的一本书《朱子家训》中,把读书的方法概括的非常精确。他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自由读《如梦令》这首词。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四、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本首词
五、整体感知:
这首小令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
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六、探究问题
1、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晨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花经过了一夜的狂风疏雨,现在怎么样了。
2、“昨夜雨疏风骤”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一句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画面:本是春花盛开的季节,却偏偏在昨天夜里,刮
起来狂风,下起了急疏雨,让人心生怜惜。
3、“试问”一词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试问”表明了女主人是明知故问,体现了女主人活泼的性格,同时也将女主人关心花事却
又不忍听到花落的矛盾心理。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明确:傻丫头啊,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5、“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1)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贴切自然。 (2)拟人。“肥”和“瘦”把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态拟人化。形象生动。 “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6 炼字
1.试: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2.却:“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绿肥红瘦:“绿”字代指绿叶,“红”代指花朵,“肥”暗含“多”意,“瘦”暗含“少”意,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而更深一层,绿肥红瘦微妙地道出了感伤的情怀:爱花惜春,伤感红颜易老,惜别怀人的烦闷,就于这灵动的句段中流露出来。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朗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完成练习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么会误入?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7)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操
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青春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曾拥有,都会拥有这段宝贵的时光。如果你善待青春,青春就会大放异彩。反之,如果你轻视挥霍它,你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应。经过勤奋,努力与拼搏的青春将结出诱人的果实。不要总以为时光还多,消磨青春,那样留下的只会是遗憾。只有你充分享用青春,努力过了,拼搏过了,你才能大声地说:无怨的青春,无悔的年华。
作文四:《如梦令》7700字
如梦令》教学反思
八桥中心小学 姚倩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这首诗词的教学和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紧密联系,因为很多的诗词和作者得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情趣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只有走近作者,才会为课搭建起丰厚得文化平台,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厚度和力度。
4、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法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课堂上能设计一段对此的写话训练,效果会更好。
沉醉在“婉约”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曾几何时,我与古人李清照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读本科时的那次论文选题吗?记得当时指导老师看到这个选题是眼睛一亮——《李清照词酒意象初探》,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为什么要去关注这位旷古才女词中的酒?拟或是本能地觉得这样一位封建时代的才女,婉约柔美,充满了古典的气韵,那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柔肠百结,她怎么非要用酒来表达呢?对这种不合常理的不解?拟或是词中实在是酒意阑珊,那种酒醉酒香酒意酒味,或浓或淡,多得都快溢出纸面了:“美酒”传递欢乐意趣;“愁酒”蕴藏落寞感伤;“闷酒”倾诉国恨家愁;“苦酒”流露凄苦情怀。读她的词,品她词中的酒,发现这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在用酒传递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沉、细腻的感受。透过这一个个鲜活的“酒意象”,我们读到了她曲折、传奇的人生,感受到了她婉约性格背后的豪放。
于是,在结束了学业后,淡淡清词裹着淡淡酒香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挥之不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至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你课如清词,人如清词,属婉约派。于是有师长提醒:何不上一首清词,用课来诠释一下婉约。于是便有了上清词的初衷。
迷失在“厚重”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当有了上清词的初衷后,便开始了选材。当然,那首“绿肥红瘦”的绝美小令便成了我的首选,可试教下来,觉得学生离它太远,绞尽脑汁,最后连越剧《红楼梦》中的“葬花”片断都用上了,但学生还是体会不到主人公爱花、惜花的闺阁情感。于是,第一次忍痛割爱,放弃“绿肥红瘦”,只能让孤独的清照独自去浅吟低唱、愁肠百结了。
意外中,发现浙江的《现代语文》教材里有这首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小语教材里居然有清照的作品!再次激起了我上清词的兴趣。于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痛苦打磨后,便有了“义乌版”的李清照词。记得刚设计完教案,我的心是满的,因为自我感觉整个课的结构是圆融的、完满的。
美酒
美景
美丽的意外
美好的生活
醉
美酒————————苦酒(简单拓展《声声慢》)
以上的流程设计,分两部分: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略读《声声慢》,初步感受“苦酒”意象。试图通过“美酒”、“苦酒”意象的体会,使学生在读懂词人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的欢乐和痛苦情感的同时,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清照早期生活的幸福美满和晚年生活的孤苦无依,从而渗透诗酒文化。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品出词中课中的语言味、情感味、文化味,使课的情感、意韵“曲径通幽”,变化回旋,有厚度、有浓度。尽管,事先有专家向我提出,把《声声慢》引入小学课堂是否合适?但我思虑再三,还是不忍割舍,觉得没有了《声声慢》,就没有了“酒意象”,没有了对“酒意象”的品味,那就背离了我教清词的初衷,就没多大意思了。最后,为了避免争议,我把课型界定为“欣赏课”。尽管如此,课堂上学生与《声声慢》的情感距离还是明显,师生情感不能同步。(尽管没要求解读,只是粗粗感受词里传递的愁苦情怀。)为了追求课的厚重感,对课境的追求是“求全、求满、求浓”,上完后,细细反思,觉得是迷失在了自作多情的厚重里了。五年级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能承载这么多的苦和愁吗?“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啊!
豁然于简约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为时一周的时间里,我调整教案,一周后,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礼堂,又执教了此课,于是有了“浙大版”李清照词。与“义乌版”比较,“浙大版”的李清照词“削枝斩叶”,“删繁就简”,回归简约。
1、变线型设计为板块设计。
“义乌版”的清词,主抓一个“醉”字切入,用的是演绎法,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属线型设计。“浙大版”的李清照词,主抓“读胖”“读瘦”两个板块,简化目标、简易内容、简单流程设计。在“读胖”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每个孩子言说的是他自己心中的风景,那风景,已不纯粹是客观的、物化的,而是主观与客观融合的结果。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唤醒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强调身体性参与。这也是体验学习,这种体验使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读瘦”一环节,引导学生读出词眼,学生对词眼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暮、兴、醉、惊、记。在找到词眼后,再让学生联系词的内容说理由,在词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再一次细品这些词眼,感受到了这些字的与众不同。这是多元解读后的曼妙生成。最后,老师用逻辑的力量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因为看日“暮”美景,所以“兴”尽忘归,沉“醉”其中;因为沉醉,所以“惊”起一滩鸥鹭。这美丽的意外永久地“记”在脑中,挥之不去,便把它写成文字记录了下来。“读胖”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感性阅读;“读瘦”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属理性阅读。
2、变拓“意”为拓“言”
“浙大版”改拓展《声声慢》为另一首《如梦令》,让学生感受《如梦令》这种词牌的语言特点,学生通过比照阅读,惊喜地发现《如梦令》这种词牌字数相同、句式一样、韵律相同的特点,而把对作者的身世介绍全部隐去。直入语言本体,变“拓意”为“拓言”,虽然课堂“情味”淡了,但“语味”浓了。
在今日的教坛,老师们的观课口味越来越重,就像今天有很多人爱吃“麻辣烫”一样。从“义乌版”到“浙大版”的调整,在对课“削枝斩叶”、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课境追求也在悄然变化:淡淡清词淡淡吟,让我的课“绿叶”(实实在在,回归孩子的需要,回归语文的本体。)再繁茂些,“红花”(架空的情感渲染)再稀少些。“绿”,虽然没有“红”的绚丽夺目,但它养眼,怡心,是生命的颜色。“绿肥红瘦”,何尝不是一种致高的语文境界呢!
学习方法还可以这样获得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信息大量涌现的今天,掌握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教学应当抓住的根本东西就是教会儿童学习,即培养儿童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专门进行学法指导,但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很可能与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有关,如果课堂学习时学生能合理地运用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肯定。我们来看著名特级教师张志芳《小珊迪》课堂教学实录:
师:你能抓标点来体会,这种感受很细腻。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能够及时指出学生成功的原因,肯定了这个学生抓住标点来体会的方法,也使其他学生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运用方法就会由现在的无意识到将来学习的有意识,何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赵明仁、王嘉毅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指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评价语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T:如果你能读懂一个词,哪怕是一句中的一个词,都是收获。学懂哪句说哪句。
S:我来给大家解释第一句。
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
生: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他的朋友常去溪亭边去玩。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李清照和他的朋友常去溪亭去看太阳下山。
师:太阳下山的美景。
生: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玩到很晚,一直玩到兴尽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里知道每天玩?你们看注释1,这首词记得就是李清照和他的朋友们一次郊游的经历。
生:误入藕花深处,就是他们撑着小舟要回家,不小心误入池塘里。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师:在古代的时候许多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好酒助诗兴,李白斗酒诗百篇。沉醉,亦是陶醉,也是酒醉。
生:他们在荷花池里玩,惊起了一滩鸥鹭。
生:他们在那里拼命滑,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鸥鹭。(我的思考:学生理解的准确吗?教师为什么不置可否呢?为什么不联系词中的关键字来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词意呢?)
三、走进文字,想象画面,感受女词人的内心里世界。
17:15
T: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把词读“胖”了。如果把他们都下来的话,你们说这篇文章长不长?你看,这首词才几个字啊!数一数,除去词牌名和词人。33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咱么的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学古诗词,还要有另外一种本领,现在,我们还要把他读“瘦”了。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轻轻地读词,想一想。
(默读,思考: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我的思考:教师引领学生在初步了解文字的意思的基础上,给了学生一个很高的站位,整首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培养学生的是什么能力呢?这不就像我们阅读的教学的归纳、概括地能力吗?)
生:我觉得是兴尽晚回舟的“兴”字,因为这是李清照以前游玩时的情景,他们玩得很高兴,我觉得是“兴”
生:我觉得是“常记溪亭日落”的“记”字,因为写的是李清照和朋友们游玩的情景,记下来的。
生:我觉得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因为风景很美,作者沉醉在风景里了。(我的思考:教师给了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品味、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来自主学习,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
T:我觉得你们刚才说的都很有道理的。(板书:记、兴、醉)不过,我们先照这位男同学的思路来学,来品一品这个醉字。。课文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围绕“醉”字展开的?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再来出声地读一读。(教师引领学生用“醉”统领全文的情感基点,从而从文字中读出感觉。)
(学生再读。22:44)
学生没有举手。
师:咱们先把1、2句一块来读一读,好吗?
(学生齐读。)
师: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生:“不知”。因为沉醉在里面了,根本就不知道要干什么。
师:不知道回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也可能是不想回家了。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这句。)
生:沉醉,因为她沉醉在这么美的美景当中了。
师:想一想,她在什么样的地方喝酒赏景?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这个词语,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我的思考:教师开始引领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逐渐走进文字之中。)
师:把这画面说的再美一些。
生:湖水是那么清澈。
生:这诗句让我想起来一个诗句,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的思考:在学生依据文字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引领学生交流,而是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把脑海中的画面和学过的诗句联系了起来,这是什么能力呢?1、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表达能力的培养;2,把画面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这是简化语言的过程;3,积累、运用诗句的过程。)
师:读一读,特别读好这个溪亭。
(学生读)
师:咱们古诗就是这样,一个词就是一幅画面。我们在这样的亭子里面,眼睛看到美景,还有浓浓的酒香味。那真是全身心的享受。一起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
师:还从哪里读出沉醉?
生:日暮。
师:美不美?什么样?
生:晚霞瑰丽。
生:太阳倒映在湖里,仿佛有两个太阳。
师:又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句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太阳红红 的,很可爱。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看——(教师播放课件)黄昏十分,太阳慢慢落下去,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诗句——欣赏这样的美景,品尝这样的美酒,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带着浓浓的醉意读出这样的情。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她和谁在一起?
生:好朋友。
师:他们一起喝酒、吟诗。这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醉了,美酒,美景,李清照享受着美景,享受着美酒,享受着友谊,享受着诗情画意,享受着这样的快乐,陶醉在这样的美丽当中。再来读。
(生读)
师:还从那句词中读出?
S我从第4句的“误入”。因为他们喝酒喝醉了,回家划船乱开就开到了荷花从去了。
S:我从“晚回舟”当中体会到。因为如果他们不醉,不可能那么晚回去。
T:你来读读!
师:读下句。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5:32
生:我听到了鸥鹭叫的声音。
师:从哪个词听出?惊起。读一读
生: 我听到了划浆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李清照和她的朋友的笑声。
S:我仿佛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T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S“争渡,争渡”,热闹的场面仿佛看到了。
T:你来读读。
T;你还看到了什么?
S:鸥鹭飞向天空。
师:怎样飞? 很慢?
生:很快的。
师:多少?
生:一滩。
师:真多,读一读这场面。
T:场面多壮观啊!你们听(音乐起,老师讲解)。李清照他们笑哇,叫哇,那场面太欢快了,这时候一河滩的鸥鹭冲出来飞向天空。那是大自然的奇观啊,是一瞬间的奇观。这真是美丽的意外啊。他们高兴么?读出他们的高兴劲。
生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40:02
T:看着美景,品着美酒。看着这美丽的意外。看的她心都醉了。我们从词的”背后“去了解她为什么这么开心?请你快速读一读,这些资料。(我的思考:教师的用意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读懂文字,那么,诗人的高兴由美景、美酒、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起,已经很自然了,教师出示资料,出否有牵引的嫌疑?但是,看到后面的课堂,我想,盛老师的目的是用两首词来对比,来放大——感受李清照一生的心境的不同) (教师出示资料补充)
生:生活非常优越。
生:丈夫也是文学爱好者。
师:生活优越,生活美满,所以,年轻的时候的李清照的一直陶醉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学生读,教师范读)
四、提炼出酒,顺着这个主题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感受女词人不同词所表达的不同的心境。——感受文字的奥妙
师:这难忘的交游的经历她忘的了么?这??所以是“常记??暮“
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
生:非常香,非常甜。
生:醇。
生:快乐的酒。
生:美酒。
生:乐酒。45:49
师:李清照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49首,有许多都写到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听一听,体会体会和这首词有什么不同?
46:57
(教师出示配乐朗诵。)(我的思考:教师出示这首配乐词,引领学生寻找女词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词表现出来的不同心境,教师的两首词的呈现方式都是配乐朗诵,可见,教师是很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有点剥夺学生初读的意味。)
师:这首词也写到李清照喝酒,哪一句?
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师:此时此刻她喝的是什么酒?
生:闷酒
生:苦酒
生:孤独的酒。
生:愁酒??
师: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
(教师出示,学生再看资料:北宋末年,金入侵,李清照流亡南方,而且丈夫也因病去世,孤苦伶仃。)
生:因为北宋末年经常打仗,丈夫因病去世了。
生:她非常孤独。
生:开始时是优越的生活,后来国家灭亡,在外面漂流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她的孤独和愁苦?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来表达自己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师:一醉解千愁。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3:58
生; 燕过以,正伤心,正是旧时相识。
生:乍暖换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痛苦绝望的心情只能用这叠词表达,来读。
(学生读)
师:你体会到了他的心情是那样的?
生:忧愁
生:无助。
生:悲伤。
师:化作一行行心酸的泪。
(生再读第一句)
师:寻觅什么?
生:寻觅佳人
生:往事的回忆。
师;(深情地)从快乐的少女到孤独的老妇,她饮尽了生活中的甘辛??让我们再跟他幸福的回忆一次吧!
(配乐朗诵《如梦令》)
总结。读李清照的词,她的才情、酒香、流光异彩。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出酒是味道。
我的思考: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了主题教学。最近几年,窦桂梅,王文丽一些老师等都在研究,那么,他们这些课有同与异在哪里?
我首先想到的是“主题教学,用什么做牵引的线呢?”1、情感主题,在两篇文章或几篇文章中寻找情感相通处。2,事物主题,文章写物相同处,如本课中两首词都有“酒”,王文丽曾经上过一节《风筝》,也是按照这样的文章之中有相同事物,因而来放在一起一节课来处理的。
注意:1,第一首一定要读充分,第二首略读,进而两首词(或文章)做比较;2、一篇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阅读的方法,二篇放手自学,交流。让学生在第二篇文章的学习中自主运用所学方法。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主题教学的课,如丰南教师董军梅的《七步诗》,相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就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教学的。
作文五:《如梦令》1400字
《如梦令》教学设计
城西小学 仝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 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 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 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导学单设计:
1、自己练习朗读,读出词的节奏、韵味。
2、胖读词句,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小组合作弄懂词义。
3、美读词句,想象画面,描绘画面。
4、瘦读词句,抓住词眼。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 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3. 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 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老师范读)
5. 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美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 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 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 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 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四、瘦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 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 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 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五、移读,感知如梦令词牌名
1、出示两首《如梦令》,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2、欣赏歌曲《如梦令》。
作文六:《如梦令》4900字
如梦令》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3、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4、初步了解李清照早期词和晚期词的知识,并学会鉴赏、分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李清照的词。课前你们已经做了手抄报,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2、《如梦令》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出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听配乐范读。(请同学们放开声音,带着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感觉来读一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指名读 齐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我们不仅要把词读通、读顺,还要读懂它。请大家在小组内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2、讨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你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说给大伙听听。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兴尽”)
4、同学们,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长)是啊,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33个字)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生读全词)
三、找准词“眼”,品读悟情
1、我们读懂了词的意思,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瘦”。把它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2、生读
3、交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4、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5、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这首词,想一想,是什么让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
画面1:“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你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2、交流: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喝酒、聊天、吟诗、对对子、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时间、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过渡: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藕花深处
1、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过渡: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画面3:一滩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 (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这可真是个美丽的意外!此时,李清照心里该是多么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划句)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
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6、拓展: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期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四、感受李清照的后期作品
1、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打开《传统文化》76页,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2、 听配乐朗诵。
3、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4、生读。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五、探询凄苦原因
1、请同学们读一读《传统文化》75页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2、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3、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4、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5、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六、课堂总结:
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
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七、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后反思】 “美酒”“愁酒”皆是情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
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
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中,追溯原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拓展补充中找到了答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作业供学生选择——背、画、写,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朗读上下的功夫还是有点少,整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是不是应该只让孩子在反复多读中去感悟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作文七:《如梦令》900字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
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如梦令》练习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浓睡”是指 ,“卷帘人”是指 。
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
3、“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肥”、“瘦”分别 形容 。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 修辞手法。
5、这首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 的细腻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惜 ,惜 。
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 .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浓睡”的意思是睡得很久,睡的很香。
B.“卷帘人”的回答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C.“知否”三句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嗔怪、启发。
D.作者在此种以花自喻,赞叹自己青春如花。
8、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答案:
1、酣睡 侍女
2、写出了春天晚上 ,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3、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设问
5、一个年轻女子伤春、惜花;春;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6、B
7、D
8、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作文八:《《如梦令》》700字
我经常记起在溪边亭子游玩的时光。那天,我约上几位好姐妹去溪边亭子那而玩,忽然看见不远处的小溪里开满了姿态各异的荷花,看着一位位如亭亭玉立般的荷花,我真想身临其中和它们一起嬉戏。于是便叫上姐妹们去湖上泛舟。
来到这荷花池,我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的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韧的像的婴儿笑脸洁白纯洁惹人喜爱。这时一只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立在荷花上,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山头。”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夏日荷花图》
看着这美妙绝伦的美景,我也深深陶醉其中,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姐妹们也和我一样,被这些荷花深深吸引了,于是我便拿出千年酿酒打算和姐妹们好好享受一番,没想到我如此不胜酒力,才喝了几杯,就明显大醉了,坐也坐不稳,只感到自己的身子飘飘悠悠,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大家快活的赛过神仙!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才想起该回家了。可这时,依然还有些醉意,早把回家的路线给抛到九霄云外了。姐妹们开始了一个游戏,比赛谁先到家。我使出浑身解数,就的这个冠军非我莫属,一路上跌跌撞撞,好像一位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没想到我竟把小船摇到了藕花深处。
此时,我惊出一身冷汗,顿时酒也醒了,看到四周被荷花笼罩了,我顿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拼命划动着船桨。突然一群在荷花深处的水鸟一跃而起扑棱棱地打着翅膀,溅了我一脸的水,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
姐妹们发现我还没有回去,便告诉了爹爹。多亏了爹爹同姐妹们一同寻找,但他们找到我时,我已在小船上进入甜美的梦乡......
作文九:《《如梦令》》2700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并用课件打出课题)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问卷帘子的侍女,外
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2、悟情感
课件展示题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词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略加思考,找学生谈一谈。老师明确,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小结:同学们,词中一问一答,问得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自问自答,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一番景象,两般心情,个中情致,耐人寻味。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发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伤春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摇曳多姿。
过渡:同学们,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历代评论家对它总是津津乐道,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词句
课件展示题目,该词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其中“绿肥红瘦”尤其为人称道,请谈谈它的妙处。(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
找两位学生谈看法,请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看法谁的比较好。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叶子茂盛,“瘦”形容花的凋谢,是两种状态的对比。作者运用借代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技法指导:解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把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词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第三、用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总之:先说词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技巧、修辞及表达效果。
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词。
(小结:同学们,我们赏析了诗词,初步掌握了赏析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小试牛刀。)
四、中考链接
课件展示题目:
一、2006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回答问题。(4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一语,新颖传神,成为“暮春”景象的代用语。
②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略
二、2009年贵州省遵义市初中毕业统一考试
如梦令李清照(6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略
三、1996年统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略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四个环节学习了李清照的这首妙语天成、凄婉而又含蓄的千古绝唱,了解了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在今后的诗词阅读中有所提高。 课后作业:
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大伟
作文十:《如梦令》1000字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译文
黄昏时的庭院,纤月当空,两人情话绵绵,醉意也渐渐消减。现在,情人已长久未来相会,不知那人心,是真情? 还是假意?旧恨新欢,旧情新怨,交织在一起,说不清,理还乱。有谁能见到我忧伤思念,长夜难眠,脸上红泪涟涟,浸湿了珊瑚枕函。
注释
①纤:细小。
②语密:缠绵的情话。
③翻:反,却。
④珊(sh ān )枕:珊瑚色的枕头,即红色的枕头。
⑤泫(xu àn ):流泪。
创作背景
苦闷的职业加之痛失爱妻,使纳兰性德深陷苦海当中怨天无门,他尤人不果,只能将所有的愁苦都寄托于笔端,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词。
鉴赏
这首词的前两句“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是对往日感情的回忆。那个时候,正好是黄昏,一轮新月笼罩整个庭院,虽然没有落霞孤鹜,却有长天秋水。词人十有八九是因为心有牵绊,所以就借酒消愁,但是恋人却翩然而来,悦然相伴,说着绵绵的情话,情意真是缠绵,原本浓浓的醉意都被这些缠绵给驱散到九霄云外了。这回忆的甜美,如饮醇醪。这大概是那些富贵人家原本就有迟眠晏起,俾昼作夜的好习惯,况且纳兰性德是个公子,白天要在书房读书,要学习骑射,放学归内时,差不多天色已晚,因此所写诗词都以“夜景”居多。
后面一句“知否那人心”把词人从美好的回忆里带到了残酷的眼前。真不知道离别后,恋人心里怎么想,说不定早就把自己忘了,虽说“旧恨新欢相半”,事实上很有可能迷上新欢,而忘记旧恨。这里仿佛句句都是埋怨的语气,声声都是质问了。有道是多情自古空余恨,埋怨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词人只好幽独孤单,相思彷徨,以泪洗面而不能入睡。
““红泫”二字足以看出纳兰性德思念之孤楚。描写恋人约会只用了“纤月黄昏庭院”六个字,描写被抛弃的悲哀也只用了“珊枕泪痕红泫”,可以说简约精练到了极点。整首词词人之悲伤已自不待言,然而亦是空惆怅,徒奈何,所以只能对浩渺苍天发一声:谁见?谁见?以决绝之问收尾全篇。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