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文哲季羡林-阅读理解》2500字
(一)阅读《文哲季羡林》
文哲季羡林①
①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
②1996年6月,我客居京城。一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
③来到北京大学,校园里湖光塔影,苍松翠柏,那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朗润园。在花木扶疏、幽静绝尘的林阴下,一位气质儒雅、神情安详的白发长者正在漫步。他一身极普通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圆口黑布鞋。东河兄说那就是季老。
④坐在阳台上,后湖景色尽收眼底,一阵轻风拂过,湖水荡漾,垂柳摇曳。稍事寒暄,便随兴倾谈。我向先生谈到他的散文:“没有真情,就没有散文,您的散文深沉隽永、大朴无华,是每个特殊阶段的人生感悟,写景、抒情、怀人、纪事,每一篇都堪称范文。”先生说:“您过奖了,一来我本身就是研究语言的,二来中国是世界散文大国,从古到今各种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纷然杂陈,散文家人才辈出,我的散文只能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已。” 我又好奇地问:“您研究古梵语和吐火罗文,听说懂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全世界也只有几个人?”季老说:“这两种都属印欧语系,我的德国老师用了20年的时间才把它读通,后来又教给了我,懂这种文字的人在英国、法国、美国都有,但人数不多。”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可以的话,让我拜在您的门下,做您研究梵文和吐火罗文的学生吧。”先生说:“完全可以,不过你得先补课,那比背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难呀。” 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先生蔼然可亲,没有一点大师的威严,和我们交谈时,像拉家常般缓缓述说、娓娓道来。这之后,只要有机会来京,我总要去先生家看望他。
⑤季老住着门对门两套房子,东边一套三间装满了各种版本的藏书。西边一套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外,也全是书籍。就在这陋室清居,先生一灯荧然②,心如秋月,把对亲友的思念、劳动人民的同情、祖国的赤诚和对生活的挚爱,化作了一篇篇不朽的华章,凝聚出一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闪耀着独特的人格之美和智慧之光。
⑥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求他题字的人很多。一次,我在先生书房中,看到他书写的陶渊明诗句,心折于其中蕴涵的睿思和禅意,请先生也为我书写。不久,我就收到季老的两帧条幅。其中一幅是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那字写在洒着细细银箔的宣纸上,显得古朴峻秀,极有韵致,而内容又是勉励我刻苦学习的,我舍不得装裱,一直珍藏着。
⑦1998年底,甘肃正在筹建兰州碑林,我们请季老写一篇《兰州碑林记》。几天后我如约去取,季老叮咛说:“字的行间距离你们到时候再调整,作得不好,写得也不好,献丑了。”在向先生告辞时,他要出门送我,我执意不允,在屋里向他道别,然后替他关上了门。那天刮着大风,天很冷。当我上车准备离开时,猛然看到季老由助手搀扶着已经站在台阶下送我,我的心陡然一惊,立刻让司机停车,跑下去劝先生回屋,助手说:“你赶快上车,你不走先生是不会回屋的……”一听此言,我顾不了许多,转身上车,让司机加速离开。回首望着仍在凛冽寒风中目送我的先生,顿感静穆庄严,心头一热,不禁潸然泪下。
⑧2002年11月,我又约好去看望多年未曾见面的季老。先生眉鬓霜染,清癯③如鹤,举步蹒跚。我们谈到他将一生珍藏的孤本、善本等书籍和珍贵字画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事,先生说:“我做了一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身旁仅有的就这些东西,捐赠出来大家用、大家看,我就放心了。”我问先生:“您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现在还写作吗?”他毫不犹豫地说:“写,去年底有一次突然便血达四、五次,但我文章照写不误,只要能思想,我就会一直写下去……”临别时,先生赠送我一套装帧精美的《季羡林文集》,并在首卷上为我签了名。我欣喜不已,倍感先生的情笃谊厚。文集共24卷,皇皇八百余万言。这是他耗费无数心血,终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成果和思想精华,是留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⑨回到兰州不久,在和北京一位友人通话时得知,季老身患重疾,动了手术,上次我去看望他时,他刚刚从医院回到家中……我异常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几天,兰州下着漫天大雪,天地一片迷茫,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站在古老的黄河岸边,遥望京城,临风寄意,企盼来年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未名湖畔与先生再次重逢。
(有删改)
注:①季羡林先生(1911—2009),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学术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人们尊称他为“东方鸿儒”、“国学大师”。他的散文淳朴恬淡,内涵深厚,读之有如高山流水、梵钟悠韵,给人以甘之如饴的精神享受。②荧然:光微弱貌。③清癯(qú):清瘦。
13.作者在回忆季老的过程中,也写了季老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14.阅读第⑦⑨段中的画线句子,分析作者“陡然一惊”、“异常震惊”的原因。(3分)
答:
15.除了选取典型事例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特点,请以第③⑤⑥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一)共14分
13.答案:①蔼然可亲(博学) ②赠送条幅
③出门送别 ④无私奉献(执着追求)
(共4分。每个要点1分)
14.答案示例:
第⑦段“我”没想到近90岁高龄的季老在寒冷的天气坚持出门送我并执意目送我离去,所以“陡然一惊”;第⑨段“我”没想到刚刚手术后的季老拖着虚弱的病体接待“我”,所以“异常震惊”,“我”从中感受到国学大师良好的礼仪素养和风度,感受到他对晚辈的尊重和提携。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5.答案示例:
第③段描写了北大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致,烘托出漫步中的季老儒雅的风度;第⑤段写季老家中家具简单,藏书丰富,从侧面表现出季老心无旁骛,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治学上。第⑥段写季老送我的题字“古朴峻秀,极有韵致”,从侧面写出了季老底蕴丰厚和气质高雅。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突出了季老的特点。
(共7分。“人物特点”3分,结合文章内容3分,语言表达1分)
作文二:《文哲季羡林》2100字
文哲季羡林 ① 张亚杰
①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
② 1996年 6月,我客居京城。一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 望季羡林先生, 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 听到季羡林的名字, 我怦然心动, 脱口说道:“去! 当然去。”
③来到北京大学,校园里湖光塔影,苍松翠柏,那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我 们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朗润园。在花木扶疏、幽静绝尘的林阴下,一位气质儒雅、神情 安详的白发长者正在漫步。他一身极普通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圆口黑布鞋。东 河兄说那就是季老。
④坐在阳台上,后湖景色尽收眼底,一阵轻风拂过,湖水荡漾,垂柳摇曳。稍事寒暄,便 随兴倾谈。我向先生谈到他的散文:“没有真情,就没有散文,您的散文深沉隽永、大朴 无华,是每个特殊阶段的人生感悟,写景、抒情、怀人、纪事,每一篇都堪称 范文 。”先 生说:“您过奖了,一来我本身就是研究语言的,二来中国是世界散文大国,从古到今各 种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纷然杂陈,散文家人才辈出,我的散文只能说是一种探索和尝 试而已。” 我又好奇地问:“您研究古梵语和吐火罗文,听说懂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全世 界也只有几个人?”季老说:“这两种都属印欧语系,我的德国老师用了 20年的时间才 把它读通,后来又教给了我,懂这种文字的人在英国、法国、美国都有,但人数不多。”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可以的话,让我拜在您的门下,做您研究梵文和吐火罗文 的学生吧。”先生说:“完全可以,不过你得先补课,那比背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难呀。” 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先生蔼然可亲,没有一点大师的威严,和我们交谈时,像拉家常 般缓缓述说、娓娓道来。这之后,只要有机会来京,我总要去先生家看望他。
⑤季老住着门对门两套房子,东边一套三间装满了各种版本的藏书。西边一套除了一些简 单的家具外,也全是书籍。就在这陋室清居,先生一灯荧然 ② ,心如秋月,把对亲友的思 念、劳动人民的同情、祖国的赤诚和对生活的挚爱,化作了一篇篇不朽的华章,凝聚出一 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闪耀着独特的人格之美和智慧之光。
⑥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求他题字的人很多。一次,我在先生书房中,看到他书写的陶渊明 诗句,心折于其中蕴涵的睿思和禅意,请先生也为我书写。不久,我就收到季老的两帧条 幅。其中一幅是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 前梧叶已秋声。”那字写在洒着细细银箔的宣纸上,显得古朴峻秀,极有韵致,而内容又 是勉励我刻苦学习的,我舍不得装裱,一直珍藏着。
⑦ 1998年底,甘肃正在筹建兰州碑林,我们请季老写一篇《兰州碑林记》。几天后我如约 去取, 季老叮咛说:“字的行间距离你们到时候再调整, 作得不好, 写得也不好, 献丑了。 ” 在向先生告辞时,他要出门送我,我执意不允,在屋里向他道别,然后替他关上了门。那
天刮着大风,天很冷。当我上车准备离开时,猛然看到季老由助手搀扶着已经站在台阶下 送我,我的心陡然一惊,立刻让司机停车,跑下去劝先生回屋,助手说:“你赶快上车, 你不走先生是不会回屋的??”一听此言,我顾不了许多,转身上车,让司机加速离开。 回首望着仍在凛冽寒风中目送我的先生,顿感静穆庄严,心头一热,不禁潸然泪下。
⑧ 2002年 11月,我又约好去看望多年未曾见面的季老。先生眉鬓霜染,清癯 ③ 如鹤,举步 蹒跚。我们谈到他将一生珍藏的孤本、善本等书籍和珍贵字画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事,先 生说:“我做了一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身旁仅有的就这些东西,捐赠出来大家用、 大家看,我就放心了。”我问先生:“您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现在还写作吗?”他毫不 犹豫地说:“写,去年底有一次突然便血达四、五次,但我文章照写不误,只要能思想, 我就会一直写下去??”临别时,先生赠送我一套装帧精美的《季羡林文集》,并在首卷 上为我签了名。我欣喜不已,倍感先生的情笃谊厚。文集共 24卷,皇皇八百余万言。这 是他耗费无数心血,终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成果和思想精华,是留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 财富。
⑨回到兰州不久,在和北京一位友人通话时得知,季老身患重疾,动了手术,上次我去看 望他时,他刚刚从医院回到家中??我异常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几天,兰州下着 漫天大雪,天地一片迷茫,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站在古老的黄河岸 边, 遥望京城, 临风寄意, 企盼来年在那 “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未名湖畔与先生再次重逢。
注:①季羡林先生(1911— 2009),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 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 12国语言。他的学术研究“梵学、佛学、 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人们尊称他为“东方鸿 儒”、“国学大师”。他的散文淳朴恬淡,内涵深厚,读之有如高山流水、梵钟悠韵,给 人以甘之如饴的精神享受。②荧然:光微弱貌。③清癯(qú):清瘦。
13.作者在回忆季老的过程中,也写了季老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
14.阅读第⑦⑨段中的画线句子,分析作者“陡然一惊”、“异常震惊”的原因。(3分) 答:
15.除了选取典型事例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特点, 请以第③⑤⑥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 150字)(7分)
作文三:《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2200字
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17.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19.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7.【答案】(4分)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2分)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2分)
评分标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4分)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2分)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或“关注民生”等)的情怀。(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得分。
19.【答案】(4分)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2分)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得分。
20.【答案】(6分)参考示例:①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③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
评分标准:每点3分,答2点即可得满分。
这篇“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作文四:《成功(季羡林)阅读答案》1400字
成 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
?
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
+
()
+
()
=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是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而继晷,恒兀兀而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大学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悉的。
王国维的《人间诗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
(3
分
)
答:
+ + =
成功
2
.本文开头通过
,引出“
”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
(
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
分
)
3
.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
.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
B
.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C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4
.请你解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名言的大意。
(4
分
)
5
.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例加以反驳。
(4
分
)
参考答案:
1.
天资 勤奋 机遇。
2.
设问 成功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干事业
(
或:要获得成功必须勤奋
)
3.B
4.
人越来越消瘦也不后悔,为了她
(
或“心中的目标”
)
即使憔悴不堪也是值得的。
(
或:为思念她而消瘦是值得的,尽管衣服显得宽大了,也始终不后悔。
)
5.
有位外国人,说话结巴,但他刻苦努力,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予成为有名的演说家。
作文五:《夹竹桃(季羡林)阅读答案》23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夹竹桃(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请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作者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很多“妙处”,结合全文概括这些“妙处”。
文章多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章第①段谈到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全文是如何围绕这句话展开的?请梳理文章的思路。
阅读答案:
【小题1】(1)句式整齐,使语言具有整饬之美;(2)“嘟噜”一词的使用,具象而传神地写出花的繁盛和生命力;(3)口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平易风趣。
【小题2】①让人享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②给人带来快乐,奇妙有趣。③生命力顽强,有韧性。④引起童年的幻想。⑤见证了“我”的成长。⑥见证中缅人民友谊。
【小题3】(1)以院内诸花衬托夹竹桃。院内诸花虽美不胜收,却开开落落,衬托夹竹桃从春到秋,长开不败的韧性。
(2)以他乡的夹竹桃衬托家乡的夹竹桃,表达自己对家乡夹竹桃(或“家乡”)的留恋。
(3)以蒲甘古城的荒寒衬托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中缅人民的友谊。
【小题4】(1)先回忆故乡城市的夹竹桃使人宾至如归 ;(2)再写到家中夹竹桃与院子里的花,赞美夹竹桃的生命力;(3)然后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想使人沉醉;(4)最后写夹竹桃见证了中缅友谊。
解析:
【小题1】答出两点得4分
【小题2】答出四点得6分
【小题3】答出两点得6分
【小题4】答出4点得满分
作文六:《《听雨》阅读答案季羡林》1900字
《听雨》阅读答案季羡林
(“128815”);《听雨》阅读答案季羡林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下雨,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在中国,听雨本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
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19(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1(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2(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19(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2分)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2分)(答欲扬先抑不得分)
20(?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采。(1分)?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1分)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或“关注民生”等)的情怀。(2分)
21(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2分)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2分)
22(?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
作文七:《马缨花季羡林阅读答案》2000字
(08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佬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阅读答案:
14、(4分)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菜”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
(1)(2分)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2分)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
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6、(6分)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8分)
第一问(4分):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每答对第一点给2分,第二、三两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
第二问:(4分)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②作者通过写对观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作文八:《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1500字
成 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 + =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是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而继晷,恒兀兀而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大学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悉的。
王国维的《人间诗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8.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3分)
答: + + = 成功
19.本文开头通过 ,引出“ ”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20.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
B.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C.马克思与恩格斯在geming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21.请你解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名言的大意。(4分)
答:
22.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例加以反驳。(4分)
答:
参考答案:
18. 3分天资勤奋机遇。
19. 3分 设问 成功 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干事业(或:要获得成功必须勤奋)
20. 3分 B
21. 4分 人越来越消瘦也不后悔,为了她(或“心中的目标”)即使憔悴不堪也是值得的。(或:为思念她而消瘦是值得的,尽管衣服显得宽大了,也始终不后悔。)
22. 4分 有位外国人,说话结巴,但他刻苦努力,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予成为有名的演说家。
作文九:《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1700字
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
(“128815”);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
成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成功
“天资”,我本想用‘‘天才”,但是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而继晷,恒兀
兀而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大学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悉的。
王国维的《人间诗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c众里寻他千百#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25(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3分)
答: =成功
26(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成为著名数学家。
B(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C(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D(曹雪芹在家庭遭到巨大变故后而著《红楼梦》。
参考答案:学优网整理
25(天资 勤奋 机遇。
26(B;图报”或“懂得感思”即可得2分,还能答出执著、善良等即可得3分)
8、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 =成功(3分)
9、本文开头通过设问,引出“”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衣带渐宽终不悔”,强化文章的中心其实就是要强调(2分)
10、作者在第?段引用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有什么作用,(2分)
11、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你同意吗,请结合事例说说你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学优网整理
8、(3分)天资勤奋机遇。
9、(3分)成功(1分)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干事业(或:要获得成功必须勤奋)
10、(3分)论述了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11、(4分)不同意。虽然天资很大情况下是先天造成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和奋斗也可以使原本没有天资的人具有比一般人更优越的天分。比如说,海伦凯勒原本是残疾人,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写作获得了伟大的成就,鼓舞了更多的人。(有自己的论点,得2分,结合恰当的事例,得2分)
作文十:《忘季羡林阅读答案》9400字
篇一:忘季羡林阅读答案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选自《怀旧集》,有删改)12.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13.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14.品析语言。(5分)(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注】加点词语:造化小儿15.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16.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17.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12.(4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 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3.(2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14.(5分)(1)(3分)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修辞1分,分析2分)(2)(2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
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15.(6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 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意思对即可)16.(4分)“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 “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17.(4分)①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 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篇二:忘季羡林阅读答案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 2.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 3.品析语言。(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 4.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
中的作用。(6分) 5.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 6.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 1.(4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3.(5分)(1)(3分)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修辞1分,分析2分)(2)(2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 4.(6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意思对即可) 5.(4分)“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4分)①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三:忘季羡林阅读答案
《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
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2.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
??????????????????????????????????????????????????????????????????????????????????????????????????????????????????????????????????????????????
13.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
??????????????????????????????????????????????????????????????????????????????????????????????????????????????????????????????????????????????
14.品析语言。(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 ?????????????????????????????????????????????????????????????????????????????????????????????? ?????????????????????????????? ??????????????????????????????????????????????????????????????????????????????????????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 ?????????????????????????????????????????????????????????????????????????????????????????????????????????????????????????????????????????????????????????????????????? ?????????????????????????????? ??????????????????????????????????????????????????????????????????????????????????????
15.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 ?????????????????????????????? ??????????????????????????????????????????????????????????????????????????????????????
16.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
?????????????????????????????????????????????????????????????????????????????????????????????????????????????????????????????????????????????????????????????????????? ?????????????????????????????? ??????????????????????????????????????????????????????????????????????????????????????
17.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
?????????????????????????????????????????????????????????????????????????????????????????????????????????????????????????????????????????????????????????????????????? ?????????????????????????????? ??????????????????????????????????????????????????????????????????????????????????????
《忘》:福清教育网整理
12.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14.(1)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修辞1分,分析2分)
(2)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哲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
15.“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了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
16.“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
“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2)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世境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四:忘季羡林阅读答案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
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2.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
答:
13.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
答:
14.品析语言。(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答: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 答:
15.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
答:
17.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文哲季羡林-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