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1200字
----------------------------------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都带有幻想色彩。有古言:“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立之“灵明”为宇宙的根源。恰是那一抹隐忍的悸动,轻描淡写地道出了华夏民族的幻想力。
中国神学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无一不将天人合一,幻想力将古代的神学发挥到了极致。而中国古代的幻想力却能概括着世界的进步,如火药、造纸术、司南、印刷术等,中国古人最终让幻想成为现实,这样的幻想力是西方国家不曾有的。
要论中国人的幻想力,应该是在古人秀灵的点点笔墨里吧~
汉字是我们民族最传神的印记,凝练的文字惜墨如金,却成了文人骚客们笔下的才情。“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的清明了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的怡然自适。谁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鸿鹄之志,再顷刻间绽放,伟大抱负,注定了这个少年能将自己的幻想得以实现。他笑着告诉天下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情万丈。
在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幻想力渐渐退--------------------------------------------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
----------------------------------最新精选范文公文分享-----欢迎观看-----------------------------------------------
化了吗,一位记者拿着一张画了圆圈的纸,去采访幼儿园、小学、中学和中老年人,问那个圆圈是什么,小孩子的答案丰富,然后是小学生、中学生而中老年人却是如实回答。如果说是幻想力再退化,为什么不说中老年人说的是实话,是一个人的基本诚信。对于一个乞丐来说每天都应该还幻想,我能吃一顿大餐,对科学家来说每天都应该在幻想,我能造出一个高科技的东西,让人们开开眼界。不是中国人失掉了幻想力,而是你有能力幻想什么就可以实现什么,如果只是幻想不能成为现实,那不就是白日梦吗,
中国人本就没有失掉幻想力,中国人的幻想力如一朵墨梅,清香远飘;如竹雨绽放翩翩落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便静静绽放于华夏的土地之中,然掠过一阵清香,那便是中国人的幻想之香,沁人心脾,源远流长。
--------------------------------------------最新精选范文分享--------------谢谢观看--------------------------------------
作文二:《(秦鹏)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1400字
,秦鹏,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作文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中国人自古富于极强的幻想力,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无一不将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幻想力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于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简直就是污蔑。我想,幻想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幻想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大家都很熟悉一则故事:一位记者拿着一张画了囿圀的纸,去幼儿园,小学,中学,政府办公楼采访人们,问那个囿圀是什么。孩子的答案最为丰富,其次是小学生,然后是初中生,而办公人员甚至说要开会讨论了才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幻想力在渐渐枯萎。而如今,中国人们幻想力缺失的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要论中国人的幻想力,应该藏在古人灵秀的点点笔墨里吧。汉字是我们民族最传神的
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印记。凝练的文字惜墨如金,却造就了点睛的比喻在熠熠生辉。“
是无比无奈的杜甫悲伤的臆想,隐隐透着一股凛冽的酒气。而唐温如则把“西风吹老洞庭波”“满船清梦压星河”绣在了绢上。易安唯恐蚱蜢舟盛不了自己过于沉重的哀愁,黛玉想用彩线收去面上的泪珠斑斑而无能为力。鱼玄机瞥见落花想要钓上人头,高适进眺笛声送得梅花一夜满关山。
文字,书法……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被束之高阁,外来的文化被磨灭了本有的光辉,这都是谁的错?没有人继承,还是继承人的作品被大多数人忽视?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是一
个巨大的消磁器,把无数幻想的吸引力褪去。快速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埋藏了质朴的心灵。
我们的幻想力在萎缩,我们的知识就会退化。孩子们应该保护自己可爱的幻想,使之不被侵蚀。成年人更应珍惜自己不他人的幻想,让每个人都能见到自己身边的幻想力。 【写作指导:小学生怎样做“看图口述作文”】
“看图口述作文”就是通过观察画面,进行口头看图作文的方法,也可以叫做看图说话。“看图口述作文”练习方便,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必要基础。
那么,怎样练习“看图口述作文”呢?
一、借助问题。就是自己针对画面提出一些问题来看清画面所展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弄懂所看图画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如下面这幅图,我们可以借助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谁是主要的等等问题,搞懂画面的具体内容。
二、多用描述语言。要多用描述的语言把画面所展示的内容说出来,不仅要说出画面上有哪些景、物、人,更要说出这些景、物、人是怎样的。如上面这福图,我们可以抓住两个送水女少先队员的神态、带着的东西及动作等进行具体描述。
三、发挥联想。凭借图中所能观察到的形象、动态及各种标志进行想象、推测,这样,才能把画面内容说得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如从上面这幅图两个女少先队员的表情、手势,我们可以联想她们可能会说些什么,以及心情怎样等。
四、前后延伸。“看图作文”的画面是静止的,只是一瞬间的景象。我们在“看图口述作文”时,就要想想发生在画面前边的事和后边的事,选择适当的、重要的内容,充实到口述作文中去。如这两位送水的少先队员是哪个学校的,是谁,她们为什么要到田头去送水。这是发生在画面前边的事,需要说明。又如她们把水送到田头怎么样,收割稻子的叔叔、阿
姨会说些什么。这是发生在画面后边的事,也要作些交待。这样,才能使看图口述作文有头
有尾,有来龙去脉。当然前后延伸的部分,只能是最必要的内容。不能说得太多。
作文三:《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700字)作文》3000字
精选作文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700字 ) 作文
中国人自古富有极强的幻想力,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 。 。 。 。 。 无一不将天人合一,认定胜天的幻想力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 力,用于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以全部,简直就是污蔑。我想,幻想力比学到的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幻想力却能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最终将幻想力成 为现实。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一位记者拿着一张画了圆圈的纸,去幼儿园,小学, 中学,政府办公楼采访人们,问那个圆圈是什么。孩子的答案最为丰富,其次是小学生,然 后是初中生,而办公人员甚至说要开会讨论了才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随 着年龄的增加, 人们的幻想力在渐渐枯萎。 而如今, 中国人们幻想力缺失的情况也令人担忧,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要论中国人的幻想力,应该藏在古人灵秀的点点笔墨里吧。汉 字是我们民族最传神的印记。凝练的文字惜墨如金,却造就了点睛的比喻在熠熠生辉。飘弃 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是无比无奈的杜甫悲伤的臆想,隐隐透着一股凛冽的酒气。而唐温如 则把西风吹老洞庭波满船清梦压星河绣在了绢上。易安唯恐蚱蜢舟盛不了自己过于沉重的哀 愁,黛玉想用彩线收去面上的泪珠斑斑而无能为力。鱼玄机瞥见落花想要钓上人头,高适远 眺笛声送得梅花一夜满关山。 文字,书法 &&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被束之高阁,外来的文 化被磨灭了本有的光辉,这都是谁的错?没有人继承,还是继承人的作品被大多数人忽视? 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是一个巨大的消磁器,把无数幻想的吸引力褪去。快速而丰富的物质生 活埋藏了质朴的心灵。 我们的幻想力在萎缩,我们的知识就会退化。孩子们应该保护自 己可爱的幻想,使之不被侵蚀。成年人更应珍惜自己与他人的幻想,让每个人都能见到自己 身边的幻想力。六年级 :王浩
篇一:(秦鹏 )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秦鹏) 中国人失掉 幻想力了吗作文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 了吗
中国人自古富于极 强的幻想力,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无一不将天人合一,人定胜天 的幻想力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 失掉了自信力,用于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简直就是污蔑。我想,幻想力比知识 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幻想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 源泉。
大家都很熟悉一则 故事:一位记者拿着一张画了圆圈的纸,去幼儿园,小学,中学,政府办公楼采访人们,问 那个圆圈是什么。孩子的答案最为丰富,其次是小学生,然后是初中生,而办公人员甚至说 要开会讨论了才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幻想力在 渐渐枯萎。而如今,中国人们幻想力缺失的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要论中国人的幻想 力,应该藏在古人灵秀的点点笔墨里吧。汉字是我们民族最传神的印记。凝练的文字惜墨如 金,却造就了点睛的比喻在熠熠生辉。 “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是无比无奈的杜甫悲伤 的臆想,隐隐透着一股凛冽的酒气。而唐温如则把“西风吹老洞庭波” “满船清梦压星河”绣 在了绢上。易安唯恐蚱蜢舟盛不了自己过于沉重的哀愁,黛玉想用彩线收去面上的泪珠斑斑
而无能为力。鱼玄机瞥见落花想要钓上人头,高适远眺笛声送得梅花一夜满关山。
文字, 书法??祖先 流传下来的瑰宝被束之高阁, 外来的文化被磨灭了本有的光辉, 这都是谁的错?没有人继承, 还是继承人的作品被大多数人忽视?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是一
个巨大的消磁 器, 把无数幻想的吸引力褪去。 快速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埋藏了质朴的心灵。 我们的幻想力 在萎缩,我们的知识就会退化。孩子们应该保护自己可爱的幻想,使之不被侵蚀。成年人更 应珍惜自己与他人的幻想,让每个人都能见到自己身边的幻想力。
【写作指导:小学生 怎样做“看图口述作文” 】
“看图口述作文” 就 是通过观察画面, 进行口头看图作文的方法, 也可以叫做看图说话。 “看图口述作文” 练习方 便,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必要基础。
那么, 怎样练习 “看 图口述作文”呢?
一、 借助问题。 就是 自己针对画面提出一些问题来看清画面所展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弄懂所看图画的 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如下面这幅图,我们可以借助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画了 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谁是主要的等等问题,搞懂画面的具体内容。
二、多用描述语言。 要多用描述的语言把画面所展示的内容说出来,不仅要说出画面上有哪些景、物、人,更要 说出这些景、物、人是怎样的。如上面这福图,我们可以抓住两个送水女少先队员的神态、 带着的东西及动作等进行具体描述。
三、 发挥联想。 凭借 图中所能观察到的形象、动态及各种标志进行想象、推测,这样,才能把画面内容说得生动 形象、具体感人。如从上面这幅图两个女少先队员的表情、手势,我们可以联想她们可能会 说些什么,以及心情怎样等。
四、前后延伸。 “看 图作文”的画面是静止的,只是一瞬间的景象。我们在“看图口述作文”时,就要想想发生 在画面前边的事和后边的事,选择适当的、重要的内容,充实到口述作文中去。如这两位送 水的少先队员是哪个学校的, 是谁, 她们为什么要到田头去送水。 这是发生在画面前边的事, 需要说明。又如她们把水送到田头怎么样,收割稻子的叔叔、阿
姨会说些什么。 这是发生在画面后边的事,也要作些交待。这样,才能使看图口述作文有头有尾,有来龙去 脉。当然前后延伸的部分,只能是最必要的内容。不能说得太多。
篇二:《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吗》读后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 1934年“七·七卢 沟桥事变”之后, 8月 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 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先 生在 9月 25日 53岁诞辰时,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此后发表于 1934年 10月 20日 《太白》
半月刊篇三: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曾写过这样的 文章,揭露出中国人的种种丑语陋习。他在文章中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但中国人真 的失掉自信力了吗?
如此一句, 只能用来 形容那些极少数的没有上进心、没有同他人竞争思想的懒惰国人,并不能用来概括如此范围 之大的中国人。如果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力,那么,如今的中国何来立于世界之林一谈? 眼前的中国, 虽说在 国外有着许多刻着‘中国制造’的产品,但这些就能代表中国人是在不思进取、停懈于原地 吗?错误!如果你们这样想,那就说明你们只看到了中国阴暗的一面。可中国的曙光将黑暗 驱逐得只留一席之地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极富想象力、 创造力的民族。 古代中国与 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可是共同号称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如果中国人失掉 了自信力,何来的资格与其他四大文明发源地相竞争?如果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能进入世 界强国的行列吗?
如今的中国, 不乏各 种人才以及林林总总的发明,单看一位湖北省的普通女大学生就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再看 我国的战略导弹系统,如果我们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何来的世界强国一说?!
湖北荆州荆州区八 岭山中学初二 :罗庆昂
篇四: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 学 案 (2013年 12月版 )
1
2
3
4
作文四:《(秦鹏)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1500字
(秦鹏)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作文
中国人失掉 幻想 力了吗
中国人自古富于极强的幻想力,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无一 不将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幻想力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 力,用于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简直就是污 蔑。 我 想,幻想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幻想概括着 世界 上的进步,推动着 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大家都很 熟悉 一则 故事 :一位记者拿着一张画了圆圈的纸,去幼儿园, 小学 , 中学 , 政府办公楼采访人们,问那个圆圈是什么。 孩子 的答案最为丰富, 其次是小 学生 , 然后是 初 中 生, 而办公人员甚至说要开会讨论了才有标准答案。 从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 的增加,人们的幻想力在渐渐枯萎。 而如今, 中国人们幻想力缺失的情况也令人担忧, 中国 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要论中国人的幻想力,应该藏在古人灵秀的点点笔墨里吧。汉字是我们民族最传神的 印记。 凝练的 文字 惜墨如金, 却造就了点睛的比喻在熠熠生辉。 “飘弃樽无渌, 炉存火似红。 ” 是无比 无奈 的杜甫 悲伤 的臆想, 隐隐透着一股凛冽的酒气。 而唐温如则把 “西风吹老洞庭波” “满船清梦压星河” 绣在了绢上。 易安唯恐蚱蜢舟盛不了 自己 过于沉重的哀愁, 黛玉想用彩 线收去面上的泪珠斑斑而无能为力。 鱼玄机瞥见落花想要钓上人头, 高适远眺笛声送得 梅花 一夜满关山。
文字,书法……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被束之高阁,外来的文化被磨灭了本有的光辉, 这都是谁的错?没有人继承, 还是继承人的作品被大多数人忽视?繁重的 工作学习 压力是一
个巨大的消磁器,把无数幻想的吸引力褪去。快速而丰富的物质 生活 埋藏了质朴的 心灵 。 我们的幻想力在萎缩,我们的知识就会退化。孩子们应该 保护 自己 可爱 的幻想,使之 不被侵蚀。成年人更应 珍惜 自己与他人的幻想,让每个人都能见到自己身边的幻想力。 【写作指导:小学生怎样做“看图口述 作文 ” 】
“看图口述作文” 就是通过 观察 画面, 进行口头看图作文的 方法 , 也可以叫做看图说话。 “看图口述作文”练习方便,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必要基础。
那么,怎样练习“看图口述作文”呢?
一、 借助问题。 就是自己针对画面提出一些问题来看清画面所展示的 时间 、 地点、 人物 、 事情; 弄懂所看图画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 如下面这幅图, 我们可以借助图上画的是什么 时间, 什么地方, 画了哪些人, 他们在干什么, 谁是主要的等等问题, 搞懂画面的具体内容。 二、 多用描述语言。 要多用描述的语言把画面所展示的内容说出来, 不仅要说出画面上 有哪些景、物、人,更要说出这些景、物、人是怎样的。如上面这福图,我们可以抓住两个 送水女少先队员的神态、带着的东西及 动作 等进行具体描述。
三、发挥联想。凭借图中所能观察到的形象、动态及各种标志进行 想象 、推测,这样, 才能把画面内容说得生动形象、具体 感人 。如从上面这幅图两个女少先队员的表情、手势, 我们可以联想她们可能会说些什么,以及 心情 怎样等。
四、前后延伸。 “看图作文”的画面是静止的,只是一瞬间的景象。我们在“看图口述 作文”时,就要想想发生在画面前边的事和后边的事, 选择 适当的、重要的内容, 充实 到口 述作文中去。如这两位送水的少先队员是哪个学校的,是谁,她们为什么要到田头去送水。 这是发生在画面前边的事,需要 说明 。又如她们把水送到田头怎么样, 收割稻子的 叔叔 、阿
姨会说些什么。 这是发生在画面后边的事,也要作些交待。这样, 才能使看图口述作文有头 有尾,有来龙去脉。当然前后延伸的部分,只能是最必要的内容。不能说得太多。
作文五:《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700字800字》800字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作文 700字800字 作文网
中国人自古富有极强的幻想力,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无一不将天人合一,认定胜天的幻想力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于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以全部,简直就是污蔑。我想,幻想力比学到的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幻想力却能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最终将幻想力成为现实。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一位记者拿着一张画了圆圈的纸,去幼儿园,小学,中学,政府办公楼采访人们,问那个圆圈是什么。孩子的答案最为丰富,其次是小学生,然后是初中生,而办公人员甚至说要开会讨论了才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幻想力在渐渐枯萎。而如今,中国人们幻想力缺失的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要论中国人的幻想力,应该藏在古人灵秀的点点笔墨里吧。汉字是我们民族最传神的印记。凝练的文字惜墨如金,却造就了点睛的比喻在熠熠生辉。“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是无比无奈的杜甫悲伤的臆想,隐隐透着一股凛冽的酒气。而唐温如则把“西风吹老洞庭波”“满船清梦压星河”绣在了绢上。易安唯恐蚱蜢舟盛不了自己过于沉重的哀愁,黛玉想用彩线收去面上的泪珠斑斑而无能为力。鱼玄机瞥见落花想要钓上人头,高适远眺笛声送得梅花一夜满关山。
文字,书法……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被束之高阁,外来的文化被磨灭了本有的光辉,这都是谁的错,没有人继承,还是继承人的作品被大多数人忽视,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是一个巨大的消磁器,把无数幻想的吸引力褪去。快速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埋藏了质朴的心灵。
我们的幻想力在萎缩,我们的知识就会退化。孩子们应该保护自己可爱的幻想,使之不被侵蚀。成年人更应珍惜自己与他人的幻想,让每个人都能见到自己身边的幻想力。
六年级:王浩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 王浩 700字-800字
作文六:《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3800字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教案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兴隆初中
教学内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积累字词: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
②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③了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①学习驳论文的知识。
②梳理课文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特点和具体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
回忆初中学过的的鲁迅的文章。我们的先生的散文里体会先生对童年自由的向往,对长妈妈、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在本册第三单元里我们刚刚领略了先生小说的无穷魅力,今天我们走进先生的杂文世界,一起学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
二、学习目标:
①朗读驳论文,抓住语气,梳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的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方法。
③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主要语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写作背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他见了东北三省之后,有相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片著名的杂文。)
三、学生读课文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
①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确有不懂得举手老师作答。三分钟后看随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老师经学生存在的疑问(字词)书写在黑板上。学生作答
慨叹(kai )玄虚(xuan )脊梁(ji )前仆后继 (pu)省悟(xing)
倘若(tang) 诬蔑 (wu mie) 搽 (cha) 骗(kuang)
②学生自学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纠正、点评,找出文中不懂得字
词。学生解答
玄虚 省悟 为民请命 诓骗
2、出示自学指导二
①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本文所提出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
的依据又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 第一点中的几个论据)
②作者针锋相对的提出正面的观点又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加以论证的?
(有没有失掉自信了的中国人在 举例论证)
教师巡视 分组指导
3、自学指导三
学生四人一组依据课文段落中心交流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提纲。
(老师巡视、分组指导、 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不久: 只希望“国联”
2) 现在:一味的求神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
直接反驳: 发展的是“自欺力” 论点:有没有失掉自信了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友英雄,他们是
中国的脊梁
㈢、总结问题;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
地底下
三、解决疑难10
1、主要完成刚才安排的自学练习,重点解决(一、二部分)。
2、老师精讲自学(二、三部分)的题,结合学生的疑难重点解决。
四、当堂训练1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训练题
1.给下列词中加粗的字注音。
慨叹( ) 省悟( ) 家谱( ) 搽脂抹粉( )( )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 ) jī梁( ) kuāng骗( ) wū蔑(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
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
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
“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
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
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
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
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 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
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
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
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
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
己去看地底下。
6.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7.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
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1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课文
五、安排作业:继续完成课文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 借助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1、 辨析课文中出现的“中国人”的含义。
2、 理解重点字词:“状元宰相” “地底下是什么意思”。
3、 依次为文中列举的四种人分别举一个例子。
4、 揣摩文中的语言用词的特点。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的求神拜佛,怀
古伤今”中的从买嘲讽一味的词语。
总:自我炫耀,夜郎自大
只:依赖兴杰明的稻草一样
一味:不能自拔顽固不化
5、 找出文章中的使用的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分析
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 老师针对上文中自学的问题解答,老师精讲本驳论文的特
点 。
总结驳论文与立论文章的特点与区别。
四、 课堂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基础字词
(一)重点字识记
搽 玄 虚 省 悟 渺 茫 脊 梁 诓 骗 (二)重点词语掌握
地大物博: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二、文学及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
先 ,或 (驳论点),或 (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 并加
以论证。
三、课文掌握
(一)根据文体填空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
作者因为 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 。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答: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答: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4、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
答:
五、 小结全文
六、 安排作业
语文资源与学案 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作文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540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长兴县和平中学 陈龙美)
师 :77年前的 9月 18日, 也就是 1931年的 9月 18日, 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大营, 袭击沈阳 城,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作为中学生,重温这一段历史很必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 (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写本文的背景,先请课代表为大家介绍一下。
“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 行“法会” ,祈祷“解救国难” ,一时悲观亡国论调四起,**也有“三日亡国”的论调。 1934年 8月 27日上海《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 “民族自尊心和自 信力,已荡然无存” 。为了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 于同年 9月写下了这篇杂文。
师: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针对悲观的亡国论调,鲁迅 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在第二单元里我们已经学过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 ,对议论文也有 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谁能告诉大家论点和论据之 间有何关系?
生 :论据促进论点。
师:是论据证明论点。
师:为了证明观点,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生:摆事实、讲道理
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统帅论据(材料) ,论据证明论点。
常见的论证方法:摆事实(举例论证) ,讲道理(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学生齐读幻灯片内容。 )
师:那么,论证方式呢?
生:立论、驳论
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般先提出论点,再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反驳片面的、 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从而表明自 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是一篇立论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篇驳论文(板书) 。通俗的 说,驳论文就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而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的议论文。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吗?老师检查一下。 (出示幻灯)
玄虚 xu án 渺茫 mi ǎo 诓骗 ku āng 脊梁 j ǐ抹杀 m ǒ省悟 x ǐng 搽 ch á前仆后继 p ū
师 :文中有两个多音字要注意区分(抹、省)
(生齐读一遍幻灯内容)
师:请同学们拿起书 , 听老师朗读这篇课文。 (师读生听)
师:这是一篇驳论文,请问 :①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②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③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要点。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
师:驳论文首先要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请问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文章把对方错误的观点摆出来,这在驳论文中叫做树靶子。
师:他们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据有哪些?
生: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师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 (板书)
师:这些论据能证明他们的论点吗?请同学们默读 3— 5节,看作者是如何剖析的?如何有 的放矢的打靶?
生:不能证明。因为他们不信国联、不信地信物,而是信佛,这是他信力。 师:“国联”书 上有介绍,它是一个国际政府间组织,成立于 1920年。 “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国联也指出 日本侵略中国是不合法的, 但语气很温柔, 书上是这么说的 “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 殊利益。 ” 这多么令人发指呀!当时国民党当局还信国联, 一些社会名流也信国联。 要算信, 也只能说他们有过“他信力” (板书)
师:现在连国联也不信了,改为求神拜佛,有神佛保佑了。书上也有相关解释,我们一起来 读一下。 (生读注解)
师:对这一举动,鲁迅是怎样评价的? 生:“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 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 (齐读)
师:鲁迅指出了他们信神佛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什么问题?
生 1:麻醉自己。
生 2:自欺欺人。
师明确:在内外交困之际借此转移人民的视线,麻痹人民,他们在发展着自欺力(板书) 师结 :我们看,在剖析过程中,他们的论据按照正常推理应该证明的是他信力和自欺力, 而不是失去了自信力。 这就说明了他们的论据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的, 那么他们的观点就站 不住脚。既然论据不能证明观点,那对方的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 (生看板书)
师:我们恐怕很难期待这些自欺欺人的社会名流做出什么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事,那我 们看这里的中国人,在 3~5节中有几个中国人,这几个中国人是什么含义。 “那也只能说 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这里的“中国 人”作何解释呢?
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官僚、社会名流。
师:能不能指所有中国人?
生:不能。
师:第 5段的中国人含义同上。
师:我们看第 4段文字有一个特点,包括第一段都有一些文字加了点,这个点在标点符号 上叫什么?
生:着重号。
师:加着重号是为了着重指出, 你能体会鲁迅在这两处加着重号有什么用意呢?(提示:我 们看这两处文字都与什么内容有关?它的本质是什么?)
生:与求神拜佛有关,本质是自欺欺人。
生:着重号。
师:加着重号是为了着重指出, 你能体会鲁迅在这两处加着重号有什么用意呢?(提示:我 们看这两处文字都与什么内容有关?它的本质是什么?)
生:与求神拜佛有关,本质是自欺欺人。
师:看到这样的内容,我相信所谓的社会名流如芒在背,很难过的,那么只能采取下策,删 去。鲁迅先生在编入自己的作品集《且介亭杂文》 时又加上了,堂堂正正的加上了一行行着 重号。就是为了表达对国民党的不满、讽刺。
师:我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第 4段,特别注意加点文字。读出对反动派的嘲讽。
(一生读后齐读)
师:国民党官僚悲观失望,自欺欺人,求神拜佛,确实让人失望。那么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 力了吗?看鲁迅先生如何回答,快速默读 6-8节。
(生默读课文 6-8节) 师:鲁迅先生在批驳了错误观点之后,正面又亮出了一个怎样的观 点?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生齐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也就是“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 (板书)
师:作者这样说,他的论据是什么呢?
生答后师板书: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师:按你的理解,他们具体指哪一类人?(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埋头苦干”具体指哪一 类人?
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项事业,不畏艰难奋斗不屈的人。
师:就是不为名不为利的人,如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等。 师:“拼命硬干”具体指哪一 类人?
生:指革命志士。
师:举个例子。
生:岳飞
师:在 1894年就有抗日英雄邓世昌,还有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关天培等。 师:“为民请
命”具体指哪一类人?
生:指同情人民,为人民伸张正义的人。如梁启超。
师: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是这方面的典范,如杜甫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 。
生:范仲淹,欧阳修等。 师:“舍身求法”具体指哪一类人?
生:指追求真理,甚至英勇牺牲的人。
师:“法”如何理解?
生:指“真理、正文” 。
师:举个例子。
生:李大钊
生:布鲁洛。
师:他是中国人吗?不是。 (生答)
师:舍身求法的人还有 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的孙中山, 百日维新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等。 师结:这些人都是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板书)
师:那我们看,在鲁迅写文章的那个时候,在 1934年,鲁迅专门特指了哪一类人?同桌之 间讨论一下,文章第 8节的“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
生: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师提示:当时是谁领导的中国革命?当时执政的政府是——国民党 (他们的妥协, 在抗日
上十分地软弱, 也引来了民众的不满。那么此时在黑暗处,甚至在地下,领导着中国民众在 追寻一条抗击侵略、独立自强的道路的——)
生:是共产党人
师小结:鲁迅称共产党人为同志,他也为自己能够他们的同志而感到自豪。 所“说中国人失 掉了自信力,用以??诬蔑” 。以上种种论据足以证明中国人有坚定的自信力,中国人没有失 去自信力。论据证明论点,他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地底下” 。 “状元宰 相”和“地底下”一定是个比喻的说法,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生:“状元宰相”指 国民党反动派。
师:当时应指为国民党反动派做事的——
生:国民党的政客文人。 师:“地底下”指哪些人呢?
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师: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 命人民是当近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希望。 我们有信心,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等人的亡国论调就是谬论!再看背景。 师:他们散布悲观论调其实是司马昭之心,是在麻 痹广大人民。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没有。
师:再看黑板板书。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批驳当时这种错误论调的。 (指板书)他先直接反 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 论证过程错误, 那观点就是错误的; 再摆事实证明我们 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来间接反驳了错误观点。先破后立(板书) ,破立结合,彻底驳倒错误
论点,既破又立,破立结合,这是驳论文显著的特点,也是它常用的写作手法。
师:当时在枪林弹雨中,我们伟大的革命作家鲁迅先生,他不畏强暴,为民请命,热情赞扬 了中国的古今脊梁。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6~9节,希望同学们的声音越来越洪亮。 生齐读 6-9节。
师:鲁迅文中所说的“脊梁”在今天也有它的现实意义,那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呢?
生:为国事整日繁忙的国家领导人。
生:朝气蓬勃的少年。
生:努力工作,艰苦奋斗的人。
师结:他们都是热爱祖国的人。希望我们的学生也热爱祖国,争做朝气蓬勃的少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我认为我这堂课的预设较成功。成功之一,这堂课我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课文 背景, 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立场观点作了一个铺垫。因为这篇文章写于 “九一八 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已有 77年了,当时那种悲观主义、失败主义论调深刻地反映了 时代的、 阶级的心理, 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 鲁迅对这一论调深入剖析是极有战斗 意义的。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成 功之二,和学生一起温习议论文的知识。 因为学生对议论文, 尤其是驳论文刚接触,还不是 很了解, 这样做也是贯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顺利地为下面学习驳论文做好铺垫。 成功 之三,示范朗读非常成功。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在对文本语音、语速、节奏等的处理中来 点燃学生的心理,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体验和领悟文本内涵。
2.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紧紧扣住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指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和 论据, 通过对比敌方的论据和我方的论据, 直观、 形象地让学生领悟到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先破后立, 既破又立, 破立结合, 这是驳论文显著的特点, 也是其常用的写作手法。 最得意之处就是精心设计了板书, 提纲挈 领地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学习重点。 课后很多老师私下和我交流, 他们都说听了我这堂课 知道以后该如何执教驳论文了。 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我抓住了驳论文的核心——批驳对方 的错误观点进而树立作者正确的观点。 鲁迅先生写这篇杂文就是为了批驳当时笼罩在中国各 个领域的那种悲观亡国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这应该是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3.精读重点语段, 以此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体味作者语言犀利、 力透纸背的语言特色。化繁为简,抓住关键语句来品读。如对国民党及社会名流“求国联” “求神佛” 举动的深层理解, 引导学生读课文下的注解, 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 料,并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文章,不全面的地方我稍作补充。引导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同时也激发学生想要学习文本的兴趣。 不足之处: 1.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声音响亮,但语速偏快了些,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不充足。毕竟学生与作者不是同一时代,他们的体验不可能一下子就很深刻。
2.朗读指导不够,我认同赵老师的看法。这也是课后我反思时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因 为指导学生朗读曾经是我最骄傲的。 尽管我范读很好, 但非常遗憾的是我没从技巧上指导学 生, 以至学生的朗读热情不高涨。 尤其是文本深入剖析后完全可以让学生齐读全文, 在整体
朗读中领悟、理解作者鲜明的立场,对国民党反动派辛辣地嘲讽,对共产党人热情地赞扬; 遗憾地是我只让学生齐读第 6-9节,等于肢解了文本,破坏了整体性。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 老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多, 但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少。 虽也让学生讨论、探究,但教师的主导意识可能太强了。
一堂课下来, 尽管有很多遗憾,但是我不气馁。 因为我认为教书是良心工作,从教以来一 直赞赏叶老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只要我一直热爱教育事业,不违背 良心,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认真钻研新课标,踏实奋进,不断充实自己,就能做好。 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作文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80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编写:九年级语文组 审核:晋红军
【温馨寄语】
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法指导】
1. 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批改后,指出共性问题,学生纠错。
2. 小组合作,完成合作交流部分,展示成果,并质疑探究。
3. 知识构建,谈谈自己的收获。
4. 当堂达标反馈。
【知识链接】
1、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自主学习】
1、注音
搽( ) 玄虚( ) 省悟( )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合作探究】
1、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3、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4、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班级展示】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部分题目演板)
【质疑探究】
听或看完小组的展示后,提出疑问,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再次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自己要在阅读课文后能生成一些问题,老师提出问题除外。
【自悟自得】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从驳论文的写作特点、鲁迅的爱国情怀等任意一方面来谈均可)
【达标反馈】
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 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课后反思】
作文九:《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7400字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导学时数:
三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喜事不断,中国
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
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
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
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
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作者鲁迅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
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
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
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
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
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
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
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二.课前准备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kǎi)叹 xǐng)悟 kuāng)骗
wū)蔑 zhī)粉 jǐ )梁
mǒ)杀 mā)布 mò)角
pū)后继 zǎi)相 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
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三、自学交流
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国联;
③一味求神拜佛;
2.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五、拓展延伸:
读1-5段,思考;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
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
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
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
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六、巩固提高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说: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深刻把握文章内涵。 三、自学交流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
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
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
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
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第1段 “公开”一词的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3. 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
章逻辑力量。
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
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
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四、合作探究
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
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
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
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
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
同、李大钊等。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
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五、拓展延伸: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
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六、巩固提高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
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
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
板书设计: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人 ┃ ┗ 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吗
10、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流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约 分钟)
1.介绍作者:邓拓,笔名马南屯,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的杂文重史识、 史论,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短小精练。
2.文章从一出戏说起,引起读者兴趣。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论点和结论,并提示学生:找结论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题目。从本文的题目看,主要在“何尝”两字上下功夫。
1.通过听讲,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要记住作者的笔名。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风,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2.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表明作者论点的句子在第三段第一句话。文章就是围 绕吴汉有没有杀妻而展开议论的。通过分析“何尝”二字,可以看出吴汉没有杀妻。
3.提问:文章题目其实是一个设问句,这样用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3.回答: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二、分析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及作者的论据(约 分钟)
1.提问:作者先说许多人看过一出戏,以此来开头有什么好处?
2.让学生读文章的第二段,看这个戏的 主要剧情,了解作者认为它在哪个主要情节上不符合历史事实,然后才能 知道作者是怎样用论据推翻它的。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情节还有很多, 试让学生概括出来。
3.提问: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很多,为什么作者选中杀妻这一情节展开论证?组织学生讨论,并提示学生联系第三段思考:这是不是无关紧要的,涉及到什么问题?
1.回答:使看过的人马上想到剧情,没看过的人对此产生兴趣,起设趣的作用。
2.读完后对剧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概括出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他娶了王莽的女儿,捉住刘秀报功;他与王莽有杀父之仇;他使王莽的女儿自刎,其母命令他杀妻,等等。吴汉确实是起兵反莽,后来的确成为中兴名将。
3.联系第三段最后一句,回答:作者认为 这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关系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在人们心中的一 地位。说到底是历史观的问题。
三、分析论据.看作者是怎样论证的(约 分钟)
1.提问:作者的论据分布在哪几段?
2.提问:作者从哪些书籍的原始资料中寻找依据?第四段从《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从第五段找出原因,这说明什么呢?
3.提问:作者在从《后汉书》找到了吴汉的生平和家庭夫妻关系之后,为什么
1.回答:分布在第四、六、七、八段。
2.回答:作者从《后汉书》和《东观记》寻找证据;他为亭长,并非总兵;而且对他和王莽的关系根本没提,因为作者想找出 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想使读者更加信服。这说明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3.回答:作者其实是在旁征博引,使读者更加信服,因为如果单独从一本书上找 又举出《东观记》中的文字作证明?
这为什么不是多余的?
4.作者在第七段介绍刘珍是为了说明什么?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作证,只 有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出了自己对编写戏剧的态度,作者用“虽然??但是 ??”,这表明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前者还是后者?
证据,显得缺乏说服力,这样可以使它们相互印证。
4.回答:是说明刘珍的《东观记》的可靠性,以使读者更加信服。
5.作者从他的人品来说,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忠孝是最大的美德,杀妻一事表明忠孝,一定会上书的。这是很有力的推断。最后一段作者用这组关连词, 表明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1.让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1.回答教师的提问。
2.讲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2.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效组织论据的方法。3.学习并掌握组织论据的方法。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熟悉本文内容(约 分钟)
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讲到的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难理解的文言字句,一一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大意。
3.让学生回答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文章最后一段和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关系?
1.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用课本上的原话回答。
2.就不懂的地方向教师询问,也可以自己查词典等等。
3.自己概括,只要言简意赅,言之成理就可以;文章开头和最后是前后呼应或对应关系。
二、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1.提问:作者是怎样组织论据的?试让 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再作出回答,教师可以进
行必要的引导:引经据典,步步为营。
2.作者在论证时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作者在哪一段中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段分析。
3.把以上作者的论证过程向学生交代清楚后,提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态度怎样?
1.回答:作者先是用最一般的原始材料论证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到杀妻的情节,然后又研究和这个情节有关的章节,再举出可以和其观点相印证的其它史书的资料来论证。
2.回答:好处是论证充分严密,使读者信服;第四段用摆事实的方法,第六段、第七段和第八段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只是有的段落侧重二者中的一种。
3.回答:作者十分注重论据的充足性、论 证的充分性、逻辑的严密性,很显然,作者治学严谨。
三、找出作者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作者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他对编写戏剧的看法或态度,让学生找出来在哪一段。
2.提问:作者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问题,在文中 哪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应持的态度?
3.提问: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可组织学生讨论。
1.回答:表明作者态度的段落是文章的最 后一段。学生找出并读出来。
2.回答: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来,“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应采取客观的 事实求是的态度”。
3.积极讨论,回答: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治学严谨等。
本节总结
本课通过对一出戏剧的剧情的介绍,指出该剧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合之处。作者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我们从中要学习他的论证方法和分析论证过程,
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吴汉何尝杀妻论点:论据:结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课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短小精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的范例,学习本文主要学习它的论证过程,看作者怎么组织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议论文整体结构。
练习设计
2.填空。
邓拓笔名是——。
答案与提示:马南屯。
3.谈谈你对历史剧编写的看法。
◆个性练习设计
1.文章的题目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答案与提示: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它本身就是答案,读者一目了然。
2.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写议论文应注意什么?
答案与提示:论据的充分性,论证的全面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等。
3.谈谈你对评价历史人物的看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
分析本文最主要的应该是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通过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主要是组织材料和逻辑论证的过程。在论证过程中,自己要自圆其说,不要有漏洞。
补充资料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191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1930年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1961年,邓拓以马南屯为笔名,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他们在这里发表了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针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66年,邓拓由于被四人帮等诬陷,含冤自尽。
作文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60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作于九一八事变 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 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 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 题, 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批 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课文分析 :
第一部分 :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1--2)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 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 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 盲目骄傲, 夜郎自大。 (“总”含有“一向”的意思 )2、 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 ) 把这三者联贯起来, 其态度是 : 由自夸到崇 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题的论点。 (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 都不过是“公开” 的、 表面的东西, 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 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第二部分 : 驳斥对方的论证。 (3--8)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 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 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 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 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3--5)
“他信力”、 “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 用“自”和 “他”, “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 这是一种修辞手法, 这两个新 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第二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 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 文章 用两个假设复句, 第一个假设复句, “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 是退 一步讲, 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 那就是相信自己, “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 精神麻醉的路。 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 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 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 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 它揭露了上 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 这是三、 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 既失掉“自 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 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 这 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 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 揭露反动派凶 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 (6--8)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 承上启下, 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 人在”。 先承接上文, 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 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 色, 从古就有, 于今更甚。 “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 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 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他们在哪里?为 什么?
一种是不求名利, 埋头苦干, 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 推动历史前进的广 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 如毕升、 李时珍等。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 起而反抗 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 岳飞、 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 不顾个人安危, 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 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 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 度评价。
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 斗争更伟大。 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 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 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 “抹杀” 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 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 那简直是诬蔑。 ”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 观点十分 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在这一层中, 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 对“中 国人”作了阶级分析, 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
第三部分 (第 9自然段 ):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 向英雄人物学习, 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同时写出作者鲁迅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 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一部分, 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 剥去敌人的伪装, 彻底粉 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 同时指出“状元宰相”与“地底下”的地位不同、 立场不 同、 对待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 的, “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 这里运用了比 喻, 含义是 :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 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亲自到 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赏析
一、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首先用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告诉我 们不满足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接着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了创 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 然后再用道理论证论证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 关键在于 是否关注普通的想法或是闪念, 并推敲和充实, 最后总结上文, 得出我们要成为 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结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图算是一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 (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举例论证)”
第二部分 (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 (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四部分 (13):总结全文,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前后相照应,使文章结构 完整,浑然一体,点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设问的多次运用。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 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又是一种常用句式。 在议论文 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如文章的开头, 先列出四个图形及思考题, 随即提出设问:“对于上面这个 问题, 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接下来, 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 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 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推而广之,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而是 多种多样。”
又如课文第 4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 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呢?”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
还有第 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 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进行了分析回答。
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 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主题结构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 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 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 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 还要持之以恒。 以及怎样
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 努力保持好奇 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写作特点
1、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2、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性强。
3、采用举例论证的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4、多处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标明的主张或观点; (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只有一个, 其余为分论 点) ;
论据: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1,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2,比喻论证。 3,举例 论证。 4,对比论证。一般议论文结构: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 论) 3,解决问题(结论)一般是以纵式或者是横式出现的。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 主的文章。
汲取:吸取
渊博: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 博学多才 。
创新:创造新的,革新。
推敲:形容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反复思考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牢固 不易动摇
轻而易举:形容做事毫不费力
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认真。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 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 证明很有效用。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只文艺、科技活动中富有创造性的突发式思维状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中国人失掉幻想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