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4900字
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自屈原沈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於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曰: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翺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堙郁兮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弥融爚以隐处兮,夫岂从螘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惪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微)〔徵〕兮,摇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鱣鱏兮,固将制於蚁蝼。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闲暇。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策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请问于服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菑。淹数之度兮,语予其期。」服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意。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句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错缪相纷。大专盘物兮,坱轧无垠。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迟数有命兮,恶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兮,品庶冯生。述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亿变齐同。拘士系俗兮,攌如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翺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遰葪兮,何足以疑~
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翻译:
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汉朝有个贾生,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时,经过湘水,写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侯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赋文这样说: 我恭奉天子诏命,带罪来到长沙任职。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唉
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哎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
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自引退。效法神龙隐渊底,深藏避祸自爱惜。韬光晦迹来隐处,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异于犬羊类~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一旦发现危险兆,振翅高飞远离去。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大鱼,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支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赋文写道:
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阳西斜的时分,有一支猫头鹰飞进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边停下,样子是那样的自在安闲。奇怪之鸟进我家,私下疑怪是为啥。打开卦书来占卜,上面载有这样的话,“野鸟飞入住舍呀,主人将会离开家”。请问 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我;是凶,也请告我是什么祸殃。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 鸟听罢长叹息,抬头振翅已会意。 嘴巴不能说话,请以意相示自推度。
天地万物长变化,本来无有终止时。如涡流旋转,反复循环。外形内气转化相续,演变如蝉蜕化一般。其道理深微无穷,言语哪能说得周遍。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当年吴国是何等的强大,但吴王夫差却以此而败亡。越国败处会稽,勾践以此称霸于世。李斯游秦顺利成功,却终于遭受五刑。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祸对于福来说,与绳索互相缠绕有什么不同,天命无法详解说,谁能预知它的究竟,水成激流来势猛,箭遇强力射得远。万物循环往复长激荡,运动之中相互起变化。云升雨降多反复,错综变幻何纷繁。天地运转造万物,漫无边际何浩瀚。天道高深不可预测,凡人思虑难以谋算。生死的迟早都由命,谁能知其到来时,
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其中聚散或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成人亦为偶然事,不足珍爱慕长生。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小智之人顾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通人达观何大度,死生祸福无不宜。贪夫为财赔性命,烈士为名忘死生。喜好虚名者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而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百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愚夫被俗累羁绊,拘束得如囚徒一般。有至德的人能遗世弃俗,只与大道同存在。天下众人迷惑不解,爱憎之情积满胸臆。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舍弃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在那空旷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将身躯托付给命运,不把它看作私有之体。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是长休息。内心宁静就如无波的深渊,浮游就如不系缆绳的小舟。不因活着重已命,修养空灵之性不拘泥。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
他担任九卿之职。
太史公说:我读完《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之后,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伤不已。当我到长沙时,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泪,由此更加想见他的为人。后来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又责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华,若是游事诸侯的话,哪个国家不能容纳他呢,而把自己弄到这种地步。读过《服鸟赋》之后,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作文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3200字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扣留怀王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了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导致怀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自己)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有一天能觉悟,楚国坏的习俗有一天能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的局势中挽救过,在一篇作品(《离骚》)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兰听说了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我)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借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国。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3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三:《侯方域《贾生传》原文及译文》2500字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侯方域《贾生传》原文及译文
侯方域《贾生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1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素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将近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
2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
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3 ---------------------------------------------------精美文档 值得收藏----------------------------------------------------
作文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2300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12881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
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扣留怀王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了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导致怀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自己)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有一天能觉悟,楚国坏的习俗有一天能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
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在一篇作品(《离骚》)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兰听说了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我)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借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国。
作文五:《侯方域《贾生传》原文及译文》1700字
侯方域《贾生传》原文及译文
(“128815”);侯方域《贾生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
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
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素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将近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
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
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
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作文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24400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下文是关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
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
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quot;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以求和解。楚怀王说?quot;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土地,请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宠臣勒尚,通过他编造一套诡诈的言辞去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兵去追张仪,但已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昧。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与楚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就象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扣留了怀王,强行要求他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求。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
留,仍旧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大都怨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人秦而未能返回。
屈原也由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楚国,心里怀念着怀王,从末放弃回朝任职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改变以往错误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国家的振兴,反复思考着君国大事,在一篇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多次表现出来。然 沼谖蘅赡魏危 荒芑厝ァS纱丝杉 惩跏贾彰挥芯跷颉?
做君王的,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无能,没有不希望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然而历史上国破家亡的事相继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却又好几代见不到一个,这是因为他们所称的忠臣并不忠,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怀王由于不了解忠臣的特点,所以在内被郑第二篇:《《渔父》原文及翻译》
《渔父》原文及翻译
渔父(fǔ)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糟:酒糟。歠(chu?):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1]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19.不复与言,复:再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
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第三篇:《离骚-注释、解义,原文译文对照版》
《离骚》屈原(全文,白话翻译,注释,讲解,完整版赏析)
【作品简介】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为什么叫“离骚”,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创作年代,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离骚鉴赏】
第四篇:《古代汉语(王宁版)书本课后题
阅读译文》
原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书本第39页)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翻译: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其所谓贤士并不贤。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而怀王是如此不明,那里配得到幸福啊~
原文:《列子?说符》选(书本第56页)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恶侯使视盗, 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 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 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翻译:
晋国苦于强盗太多。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看出强盗的相貌,看他们的眉目之间,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真情。晋侯叫他去查看强盗,千百人中不会遗漏一个。晋侯大为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全国的强盗都没有了,何必用那么多人呢,”文子说:“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强盗,强盗不但清除不尽,而且郄
雍一定不得好死。”不久一群强盗商量说:“我们所以穷困的原因,就是这个郄雍。”于是共同抓获并残杀了他。晋侯听说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郄雍死了。但收拾强盗用什么方法呢,”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有灾殃。’况且您要想没有强盗,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强盗呢,”于是任用随会主持政事,而所有的强盗都跑到秦国去了。
原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选(书本第71页)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翻译: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
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选(书本第88页)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翻译:
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怕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原文:《论语?季氏》选(书本第101页)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翻译: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世说新语?政事》选(书本第120页)
陶公性检厉,勤干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
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翻译:
陶侃本性检点、认真,工作勤恳。担任荆州刺史时,吩咐负责建造船只的官员把木屑全都收藏起来,多少不限,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用意。后来到正月初一贺年时,正碰上连日下雪刚刚转晴,正堂前的台阶雪后还是湿渌渌的,于是全用木屑铺上,就一点也不妨碍出入了。官府用的竹子,都叫把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讨代后蜀,要组装战船,这些竹头就都用来做了钉子。又听说陶侃曾经征调过当地的竹篙,有一个主管官员把竹子连根砍下,就用根部当做铁足,陶侃便把他连升两级来任用。
原文:《列子?说符》选(书本第134页)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
(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翻译: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分析:子列因为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利
思害,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原文:《世说新语?言语》选(书本第151页)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
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垴坼。
翻译: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
曰:“然。”
翻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日向赵简子敬献斑鸠,简子十分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客人问他什么缘故,简子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有恩德。”客人说:“老百姓知道您要释放它,因而互相争着捕捉它,被杀死的斑鸠就更多了。您如果想要它们生存,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捕捉了又释放,恩惠和过错并不能互相弥补。”简子说:“是这样的。”
原文:《战国策?齐策》选(书本第178页)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
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翻译: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原文:《山海经?北山经》选(书本第194页)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翻译: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原文:《庄子?外篇?秋水》选(书本第208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原文:《新序?杂事》选(书本第233页)
昔者,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翻译: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原文:《战国策?齐策》选(书本第253页)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第五篇:《文言文小翻译》
第六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
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
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
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文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出自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
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扣留怀王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了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导致怀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自己)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有一天能觉悟,楚国坏的习俗有一天能改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默认分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借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国。
第七篇:《《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屈原贾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随属:连续。?醨(lí):淡酒。?温蠖(hù):昏聩。【《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举贤以自佐B、举贤以自佐,举世皆浊而我独清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何故怀瑾握瑜D、是以见放,而自令见放为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
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屈原)博 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甚 任 之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夺 之 屈 平 不 与 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屈 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6、请翻译上段文字。参考答案:1、D(D项中两个”见”都表示被动。A项中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中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2、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3、A(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B项中的”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4、A(A项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
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5、(屈原)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文章《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出自://
作文七:《贾生》1400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
?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赏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
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作文八:《贾生》3800字
贾生?李商隐(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贾生》由创作,被选入《》。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
【原文】
《贾生》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4、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5、虚:空自,徒然。
6、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韵译】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贾生介绍】
贾生,名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
【评析】
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
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免费八字算命(.66281.)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 李商隐题跋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
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英汉对照】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JIASHENG
Li Shangyin
When the Emperor sought guidance from wise men, from exiles,
He found no calmer wisdom than that of young Jia
And assigned him the foremost council-seat at midnight,
Yet asked him about gods, instead of about people.
手相算命图解
://.66281./xiangxue/shouxiang/10053.html
面相算命图解
://.66281./xiangxue/mianxiang/10116.html
八字算命
://.66281.
作文九:《古诗贾生诗人李商隐情感赏析》1000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 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作文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doc》2300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
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is97.,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扣留怀王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了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导致怀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自己)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有一天能觉悟,楚国坏的习俗有一天能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在一篇作品(《离骚》)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兰听说了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我)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
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借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