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朱自清抒情写景散文》2600字
朱自清抒情写景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的散文。写景抒情,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请欣赏关于朱自清抒情写景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朱自清抒情写景散文【1】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君,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
1 / 5
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君还常常通着信,,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
2 / 5
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朱自清抒情写景散文【2】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 / 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
4 / 5
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5 / 5
作文二:《谈谈朱自清的写景散文》1700字
谈谈朱自清的写景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叶佩婷学号:2012101254
说到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那篇《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总是很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所谓散文,都是形散神不散。作者在写散文的时候,总是想在散文中表达自己的某一种心境或是某一种感情。那么接下来我将以自己在阅读完朱自清的散文的感想来谈谈我对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看法。
一.好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都是很受人喜欢的,他对于所描写景物的那种细腻与精致都让人叹为观止。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用到的辞藻都是非常地华美,但却不显得浮华。我们在阅读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时,总是能某一瞬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那些文字就变成了真实的场景幻化在你的眼前,让人心旷神怡。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里很喜欢用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我们知道,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都能使文章所描写对象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比喻和拟人像朱自清那样运用得那么自如。朱自清所写的文章里的比喻拟人不仅能准确地描写出景物的特征,而且还使所描写景物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加美妙。可以说,朱自清在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描写了岸上的垂杨树迎风摇曳的样子;在《温州踪迹·绿》中说到梅雨潭的潭面时候就写道:“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而在《荷塘月色》中描写到荷塘里的荷花的姿态的时候,他是这么写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得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们可以看到,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很喜欢用“美人”来比喻和拟人,这个“美人”总是适时地出现在每个美好的场景中,通过“美人”这一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于眼前景色的喜爱。
朱自清喜欢用比喻和拟人来形容出自己眼中看到的美丽景色,用心思观察到
景物的细致之处,并运用最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将景物描写出来,
这大概也是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二.心境的变化:隐逸到平实
朱自清的性格是比较敏锐和内敛的,他在默默承受生之残酷的同时却又无可奈何,使得朱自清在独处的时候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逃开这一切,去寻求精神上的隐逸之所。他或隐于对自然美的感受中,或隐于对女性美的感性想象中,或者就干脆寓女性想象于自然感受中,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荷塘月色》便是朱自清在月夜所作的一次精神隐逸。他写道:“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暂时离开妻儿,独自出门散步。这荷香月色与现实世界相对,作者需要暂时的精神逃逸来缓解心灵压力。在朱自清的精神漫游中,它成了朱自清暂时的心灵休憩之所,慰藉着朱自清由现实
牵扯而产生的精神困顿。在文中对荷花、月光树影的出色描写中,朱自清放开了平时的理性枷锁,尽情地去享受感觉得盛宴。一个个比喻纷至沓来,荷香月色的世界变成了一个轻灵的女性化的世界,既纯洁又感性。它满足了作者暂时摆脱现实牵扯的愿望,又在艺术的世界中满足了作者对女性感性美的欲求。朱自清的这些欲求不敢再现实中表现出来,所以他才想摆脱现实中的压抑,而把自己的欲求隐藏于自己的写景散文中。
而随着朱自清年龄的增长,他的心境也趋于平衡,对自然的态度也渐趋于冷静。《欧洲杂记》各篇对欧洲各个城市的描写中,作者都是采用冷静的态度对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进行描写,没有多含杂其他的情感,只是客观介绍欧洲各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地势状貌。而在《谭拓寺戒坛寺》中写到朱自清来到谭拓寺所看到的景色时写道:“墙外先看见竹子,且不想进去。又密,又粗,虽然不够绿。”相对比之前的《绿》、《荷塘月色》,这里作者所用的辞藻明显地较为平实与简单,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可见,朱自清此时的心境已从年轻时的隐逸隐藏变得平实自然了。
以上就是我对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浅薄理解。
作文三:《朱自清写景的散文诗》5600字
朱自清写景的散文诗
篇一:谈谈朱自清的写景散文
谈谈朱自清的写景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叶佩婷学号:2012101254
说到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那篇《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总是很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所谓散文,都是形散神不散。作者在写散文的时候,总是想在散文中表达自己的某一种心境或是某一种感情。那么接下来我将以自己在阅读完朱自清的散文的感想来谈谈我对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看法。
一(好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都是很受人喜欢的,他对于所描写景物的那种细腻与精致都让人叹为观止。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用到的辞藻都是非常地华美,但却不显得浮华。我们在阅读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时,总是能某一瞬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那些文字就变成了真实的场景幻化在你的眼前,让人心旷神怡。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里很喜欢用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我们知道,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都能使文章所描写对象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比喻和拟人像朱自清那样运用得那么自如。朱自清所写的文章里的比喻拟人不
仅能准确地描写出景物的特征,而且还使所描写景物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加美妙。可以说,朱自清在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描写了岸上的垂杨树迎风摇曳的样子;在《温州踪迹?绿》中说到梅雨潭的潭面时候就写道:“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而在《荷塘月色》中描写到荷塘里的荷花的姿态的时候,他是这么写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得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们可以看到,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很喜欢用“美人”来比喻和拟人,这个“美人”总是适时地出现在每个美好的场景中,通过“美人”这一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于眼前景色的喜爱。
朱自清喜欢用比喻和拟人来形容出自己眼中看到的美丽景色,用心思观察到
景物的细致之处,并运用最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将景物描写出来,
这大概也是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二(心境的变化:隐逸到平实
朱自清的性格是比较敏锐和内敛的,他在默默承受生之残酷的同时却又无可奈何,使得朱自清在独处的时候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逃开这一切,去寻求精神上的隐逸之所。他或隐于对自然美的感受中,或隐于对女性美的感性想象中,或者就干脆寓女性想象于自然感受中,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荷塘月色》便是朱自清在月夜所作的一次精神隐逸。他写道:“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暂时离开妻儿,独自出门散步。这荷香月色与现实世界相对,作者需要暂时的精神逃逸来缓解心灵压力。在朱自清的精神漫游中,它成了朱自清暂时的心灵休憩之所,慰藉着朱自清
由现实
牵扯而产生的精神困顿。在文中对荷花、月光树影的出色描写中,朱自清放开了平时的理性枷锁,尽情地去享受感觉得盛宴。一个个比喻纷至沓来,荷香月色的世界变成了一个轻灵的女性化的世界,既纯洁又感性。它满足了作者暂时摆脱现实牵扯的愿望,又在艺术的世界中满足了作者对女性感性美的欲求。朱自清的这些欲求不敢再现实中表现出来,所以他才想摆脱现实中的压抑,而把自己的欲求隐藏于自己的写景散文中。
而随着朱自清年龄的增长,他的心境也趋于平衡,对自然的态度也渐趋于冷静。《欧洲杂记》各篇对欧洲各个城市的描写中,作
者都是采用冷静的态度对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进行描写,没有多含杂其他的情感,只是客观介绍欧洲各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地势状貌。而在《谭拓寺戒坛寺》中写到朱自清来到谭拓寺所看到的景色时写道:“墙外先看见竹子,且不想进去。又密,又粗,虽然不够绿。”相对比之前的《绿》、《荷塘月色》,这里作者所用的辞藻明显地较为平实与简单,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可见,朱自清此时的心境已从年轻时的隐逸隐藏变得平实自然了。
以上就是我对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浅薄理解。
篇二:《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无极县七汲学区 王立英
《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讲完这一课,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
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是导入新课巧妙。“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是理清课文结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三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比较到位。我选取的教学内容为五幅春景图中的两幅:春草图和春花图。其中有两个句子是教学重
点内容。“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的处理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从小草的情态、质地、颜色等方面分析的很透彻,使学生体会到了小草的生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闹”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里,除了语言上的表述,还找了几名同学模仿了蜜蜂和蝴蝶的“叫声”及“闹声”,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深刻理解作者
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建设人
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还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篇三:写景的散文单元
第三单元:写景的散文单元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是写景的散文,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一幅幅美的画卷,唱出了一曲曲美的赞歌.心动了吧,一起看看?
朱自清的《春》,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描绘了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敏锐的心灵细腻的笔触,满怀喜悦的夸赞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临描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山水冬景图.
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以绘画长卷的形式,想我们展示江南竹乡的景物和村民生活,反映出了作者对生活在竹乡的村民深深的挚爱和无限眷恋.
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又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异域风情图,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在语言大师的笔下平添了忧郁的诗意.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会用美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9.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饱受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在《初春小雨》
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要共同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朱自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带着下列任务,听配乐朗诵:
标记段落序号。
标记难读字词
谈听朗诵后的感受:听完以后,用“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你觉得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解决疑难字词,交流听读感受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根据你的理解,尽量读出感情来。(参照课后“思考与练习”
第一题)
3.根据老师的提示,试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
5.在“绘春”部分,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受:
品析“春草图”
1.自由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准,读流利。
2.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嫩、绿、多)
3.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并思考:各自读的内容分别从哪个角度来写春草的,(正面、侧面)
4.读出本段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并说说理由。
5.美读,试背。(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五、拓展延伸,布置预习:
作者笔下的春草是如此惹人喜爱,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的人们又如何呢,请大家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美读赏析其他几幅春景图,下节课大家再一起来交流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部分,初步感知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
二、精读第4段: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感受春花图的美,一边标记句序。
2.小组合作,自学下列内容:
(1)这段写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
(2)第?句的内部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第?句是实景吗,
(4)第???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有什么好处,
(5)第?句中的“闹”字改成“叫”字好不好,说说理由。
(6)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一段,
3.试背这一段,能背其中一两句也行。
三、精读第5段:
1.自由朗读第5段,思考:
(1)这一段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2)“风”本来是无形、无味、无色的,这里作者却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本段作者从哪些方面的感受来写春风的,
(3)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美读。(高兴的感情)
四、研读第6—7段:
1.参照前面的学习方法,充分自学,尽量从多方面品析“春雨图”和“迎春图”。
2.展示自学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合理的评价,并适当补充。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根据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诵读、品味、感悟了几幅优美的春的图画,具体感知了美的意境和语言的魅力。请同学们小结一下:
1.这节课我们学到的阅读方法:
2.我能背下的内容:
六、作业:
1.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 ( )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像母亲的手抚摸着
你。 ()
(5)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2.古代诗人也爱写春,试着将“春风、春江、春色、春意”四词填入诗句中。
(1) 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暖鸭先知。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闹。
(5)野火烧不尽, 吹又生。
作文四:《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2400字
【摘要】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杰出散文家,尤其是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艺术成就极高,被誉为“白话美术的模范“。他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形象美感;音乐美感;画面美感;情韵美感。 【关键词】 朱自清 写景散文 修辞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总之,“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尤其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笔中有画,文里含情,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缜密漂亮”的笔法,描写“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纯正质朴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艺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读者久诵不厌的美文佳作,这是与他善于调动娴熟的语言艺术技巧,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其至情,从而使作品产生耐人玩味的修辞美感分不开的。 大致说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象美感;(2)音乐美感;(3)画面美感;(4)情韵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最明显的修辞美感 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满生气、花枝招展的“春”姑娘,这些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风本是无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却把风吹飞烟所形成的飘忽不定的样子,说成是微风“用手挽着影子”,把风停烟聚说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带儿似的”“服服帖帖的缩回来”,或者是另有双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作者用“挽”“缩”“织”“夺”等动词,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无情的事物拟人化,这就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又薄又细的瀑布被微风吹起的奇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2 音乐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修辞美感 “散文是心灵的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词语的意义,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叠词这种修辞手法用得极为普遍,朱自清继承了这一修辞传统,把它用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韵味无穷。如:“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又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黄黄”形容灯光透过玻璃所呈现出的清淡、晕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笼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浓密;“缕缕”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状。这四个叠音词的运用,不仅把夜幕方垂时,秦淮河灯光水色的朦胧美景描画了出来,而且增添了一种舒缓的语气,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 (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形成了他散文语言舒疾相间,高低错落的回环美。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他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双声叠韵词,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请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马克方场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中国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乡。(《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绿》) (1)、(3)句中的“仿佛”、“参差”、“斑驳”都是双声词;(2)、(4)句中的“苍茫”、“晶莹”都是叠韵词。利用特殊的语音关系,朱自清将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 (三)轻声和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轻快,婉转流畅 轻声和儿化是现代汉语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文学作品中适当运用一些轻声儿化词,可以使语言变得活泼自然,增强作品的亲切感。朱自清在《春》中使用了大量的轻声和儿化词: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文五:《朱自清写景散文修辞美感论文》4500字
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
【摘要】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杰出散文家,尤其是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艺术成就极高,被誉为“白话美术的模范“。他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形象美感;音乐美感;画面美感;情韵美感。
【关键词】 朱自清 写景散文 修辞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总之,“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尤其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笔中有画,文里含情,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缜密漂亮”的笔法,描写“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纯正质朴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艺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读者久诵不厌的美文佳作,这是与他善于调动娴熟的语言艺术技巧,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其至情,从而使作品产生耐人玩味的修辞美感分不开的。
大致说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象美感;(2)音乐美感;(3)画面美感;(4)情韵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最明显的修辞美感
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
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满生气、花枝招展的“春”姑娘,这些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
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风本是无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却把风吹飞烟所形成的飘忽不定的样子,说成是微风“用手挽着影子”,把风停烟聚说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带儿似的”“服服帖帖的缩回来”,或者是另有双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作者用“挽”“缩”“织”“夺”
等动词,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无情的事物拟人化,这就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又薄又细的瀑布被微风吹起的奇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2 音乐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修辞美感
“散文是心灵的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词语的意义,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叠词这种修辞手法用得极为普遍,朱自清继承了这一修辞传统,把它用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韵味无穷。如:“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又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黄黄”形容灯光透过玻璃所呈现出的清淡、晕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笼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浓密;“缕缕”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状。这四个叠音词的运
用,不仅把夜幕方垂时,秦淮河灯光水色的朦胧美景描画了出来,而且增添了一种舒缓的语气,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
(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形成了他散文语言舒疾相间,高低错落的回环美。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他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双声叠韵词,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请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马克方场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中国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乡。(《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绿》)
(1)、(3)句中的“仿佛”、“参差”、“斑驳”都是双声词;(2)、(4)句中的“苍茫”、“晶莹”都是叠韵词。利用特殊的语音关系,朱自清将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
(三)轻声和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轻快,婉转流畅
轻声和儿化是现代汉语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文学作品中适当运用一些轻声儿化词,可以使语言变得活泼自然,增强作品的亲切感。朱自清在《春》中使用了大量的轻声和儿化词: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
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段文字描写了春花竞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本身就有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作者又用了具有口语色彩的儿化和轻声词,就更增添了文章的音乐色彩,读来给人明快流利的音乐美感。
3 画面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第三个修辞美感
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而且也是欣赏美丽的画儿。他在《“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一文里,描写了这样一幅海棠花图:“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作者在此巧妙地使用了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略略地加以点染,描绘出一幅气韵生动、细腻传神的艺术画面:皎洁的月色洒在地上,野外一枝海棠花。嫩绿色的叶,扶着“红艳欲流”的花,雄蕊是黄色的;花枝被微风吹着,摇曳多姿。上下错落着的花叶,在月光的掩映下,一浅一深。
散文家秦牧曾说:“譬喻,语言艺术之花!”巧妙使用比喻,不仅能
够增加文章生动活泼的气氛,而且能给人自然清新的画面美感。朱自清在他的写景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生动而又和谐的艺术画面。请看下文:
“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者在描写秦淮河的夜景时,为了把迷人的秦淮光景生动传神地勾画出来,运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用碧绿的河水比喻湛蓝的天空;把柔软细长的柳枝,说成是美人的臂膊;而月光透过柳树照射到作者脸上,则像是小姑娘害羞地偷看。光光的老树像“精神矍铄的老人”,天边发亮的白云,像美丽的贝壳。这样一比,就给人一种朦胧柔和,纯净淡雅的美感。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画面描写,不单是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是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春》)
你看,风吹到人的脸上,好像母亲的手抚摸着,那么亲切,那么温柔!远处田里,新翻的泥土味夹着花草的芳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好像一杯新酒,多么纯粹,多么清甜!更让人陶醉的,是在“繁花嫩叶”的树丛中,鸟儿正筑窝巢,将开始新的生活,它们不时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起欢乐的曲儿,与叮咚的山泉和习习的风儿应和着。山坡上,碧绿的青草地,一顽童放牧着牛群,牛儿起劲地吃着草;牧童手拿短笛,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起春的乐曲,笛韵悠扬,回荡在天地间。
好一幅充满诗意的春色图。这由春草、春花、鸟儿和牧童构成的画面,也隐含着作者对“人间春色”的赞颂。
4 情韵美感,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中很容易体会到的一种修辞美感
笔者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并不是单纯追求辞采,卖弄文字技巧。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透过字里行间所流溢出来的自然淳朴的情思。不仅他的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小品情浓似酒,就是他的那些写景叙事散文也意酣如饴。他的散文有一种“至情”,时时地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心。朱自清散文中表达对客观景物的感情,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直抒胸臆,或融情入景,或情随景生,情语
景语,二位一体。如他在《绿》中这样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作者游览梅雨潭“醉人”的绿时,心与绿交融在一起,仿佛“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为了说明绿的着实可爱,他用“醉人”“奇异”等词语加以修饰,更突出地表现了“我”对绿的喜爱之情。正因为喜爱它,所以我要“张开两臂抱住她”;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妄想”。这就把作者那种想真正体验“绿”的美而又不能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完全与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了。
综观朱自清早期的写景散文,我们不妨说,他既是一位善于运用笔墨描画自然风景的大师,也是一位热忱宽厚、情感丰富的作家。他的散文处处有一种吸引人的音乐美和画面美,并通过真实情感的抒发,给读者展示出一个个令人陶醉的美的形象。我们读他的散文,不仅为文中的“至情”所感染,而且通过对他文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水的欣赏,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分析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作品的艺术风格。
作文六:《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美》4200字
标签: 美育美学
艺术魅力
写景技巧
文化
杂谈
读书藏书
历史名人
春秋文子
分类: 美育美学
朱自清是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早期散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显示了“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实绩。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在散文创作中,他提倡“写实”,但并不迴避表现自我;他注重观察生活,又善于抒发情思;他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又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传统。在朱自清早期散文中,有不少写景的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这些散文写得委婉动人,诗意浓郁,在状物写景的艺术技巧方面,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
朱自清在“五四”时期就提倡“写实的文学”。他认为“写实”,首先要写得逼真,而“‘真’就是自然”。要写的逼真自然,就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体察,抓住它的特点,捕捉形象。朱自清在写景时,笔到之处,无论山水风雨、一草一木都能显出它的特征,自然逼真。如写春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这里,风混和着土、草、花等各种气味,在一定的湿度里酝酿,是从田野里送来的春风;雨细而密,形成一层薄烟,是最寻常的春雨。这样的景物描写犹如清水芙蓉,得天然之势。
朱自清认为,要使景物显得自然逼真,还要写得“气韵生动”,“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话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象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好的写景,在于写得活,能传神,如画一般美。朱自清在创作实践中,在精雕细刻的同时,在“活”字上下尽功夫。譬如在《荷塘月色》里,他真把那一角死菏塘写活了。那田田的叶子中间,花儿“有嬝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还送来了缕缕清香;忽而微风吹过,叶上呈现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叶下脉脉的流水,于是那菏塘“却更见风致了”。在作者笔下,花叶含情,流水有意,写真传神,臻于化境。又如那篇《温州的踪迹·绿》里,写浙江仙岩梅雨潭的瀑布: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轻风起又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而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来,再也寻它不着。”
瀑布从岩上溅出的水花如“飞花碎玉”,远望那水花“象一朵朵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些是从观察中寻绎;又从感觉上深入一层体验:“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当那“杨花”偶尔有几点在身上,作者不说“落”,也不说“溅”,而是说“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水花在身上消失,又不说“消失”,而是“倏的钻了进来,再也寻它不着”。通过作者细密的观察、深入的体验,把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刻画入微,写得情趣横生,令人解颐。
描写景物固然要符合景物的特点,写得自然逼真,但同时要写出作者感情的波澜,独特的情思,这种独特的情思与客观景物的形象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便产生了诗情画意,。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作者早期的写景散文,诗意浓郁,可说是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譬如在上文提到的那篇《绿》里,当作者见到那一汪碧绿的清水,便把自己胸中最美好的情思倾注其间,一面描绘,一面赞叹: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得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触化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当作者“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时,神与物游,也就禁不住如痴如醉,于是一面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加以刻画,着意渲染;一面寄托情思,抒发自己将有的感受。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感情的渲泄比较显豁。另一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把自己深沉的感情蕴含与景物描写之中。在《荷塘月色》里,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头烦闷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的美景,最后以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那种徘徊怅惘的矛盾心里。例如其中写到月色时说:“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地方,场景的移动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都是作者郁积于胸中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荷塘月色》中,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惆郁闷之情融化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之中。总之,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掩饰,不造作,更不卖弄,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流露;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一切的真情都显示出“活脱脱的”个性。他说写文章“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全部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刻意地追求自己的独特发现,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构成诗情画意的一个特色。
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各类景物无不带着多种色彩,作品的画面没有一处是单调的、平板的、模糊的。在各类景物的描绘中,主体景物总是安放在突出的地位。他善于借用我国传统的烘托映衬的手法来处理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在那篇写自己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文章里,海棠绿叶,“在月光中掩映着”,红艳的花,黄色的蕊,“衬托在丛绿之间”,那枝上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妩媚的海棠,淡淡的月光,高踞的八哥都互相映衬而集中在画面的焦点上──寻找那卷帘中的人。
在朱自清的笔下,无论天地、山水、花木、鸟虫、或衬染,或辉映,或虚摹,或写实,总是表现得主客分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开头是用虚景来衬写实景的。作者从想象中明示秦淮河上“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衬染出由桨声和灯影构成朦胧而又迷人的眼前景色。文章处处扣住那河上的灯影,那汩汩的桨声,那沉沉的河水,那清辉的月色,那悠扬的笛韵……这一切都与河上的灯影组成一幅幅和谐而多种色调、多种情味的画面。
用景物来反衬人物的心情也是我国传统的创作经验。在《荷塘月色》里,当作者伫立在夜阑人静的塘边,忽然传来一片蝉声蛙鸣,使周围凝结住的宁谧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但作者却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闹境反衬四周的宁静,而在蛙声蝉噪的闹声中,作者那种烦闷结郁的心境却显得格外突出。在《背影》里,整个画面敷的全是冷色,在灰暗素淡之中只有那一篓朱红的桔子,用了较为显眼的暖色。但那桔子,在离情别绪的气氛下,父子俩都无心品赏,这就格外反衬出当时的凄凉神情。
为了写出自然景色的生机,朱自清总是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作静态的描摹,或是静动配合,或是以动写静,根据对象的特点而变化运用。在荷塘的面上,那田田的荷叶,那打着朵儿的白花,还有那缕缕的清香,这些都是静态的景。写过了这些,作者还去捕捉那微风吹过荷叶时的活泼情状:“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叶的静态美和它的动态的风姿交织着写景,色便显得丰富多彩,生意盎然。把静景作动势的刻画是作者所着急追寻的。他说:“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譬如那梅雨潭旁的亭子,作者这样写:“这个亭子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通过比喻,一笔把亭写活了。“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赋月光以音响,把月光写成动态,如闻其声,表现力是很强的。
把静物作动态造型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在《欧游杂记 巴黎》中有一段写一尊胜利女神的雕像:
女神站在冲破而进的船头上,吹着一支喇叭。……衣裳雕得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软软的衣裳,光影的准确、衣折的精细流动;加上那下半截儿被风吹得好象弗弗有声,……那身子在摇晃着,挺进着,一团胜利的喜悦的劲儿。还有,海风呼呼地吹着,船尖儿嗤嗤地响着,将一片碧波分成两条长长的白道儿。
在这里,那挺进着的身子,那弗弗有声的衣裳,还有呼啸的海风和嗤嗤作响的碧波,这些动势的刻画包含着作者丰富的联想,把女神的英雄神采表现得栩栩如生,如亲历目睹。它既是客观对象再现,也是艺术的创造。
朱自清散文中的写景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成份是善于运用美妙的比喻,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与作者共享登临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例如那山中瀑布,飞流急下,水珠如“飞花碎玉”,远望象朵朵白梅,随风飘散,轻若杨花,倏然在怀中消失,活泼动人,激起人们对祖国胜境神往之情,那秦淮河上灯下的水影确是变幻奇特,一会儿它象“梦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一会儿却象“黑暗张着巨口”,要把“船吞了下去”;一会儿又闪闪不息,蜿蜒曲折,“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胳膊”。作者随物赋形,各个比喻构成一幅幅迷人的情景。朱自清在运用比喻描摹景物时,并不满足于表现视觉形象,爱把无声的景色描摹成好象有声音,在视觉里仿佛获得听觉的感受。如他把荷花在微风中送来的缕缕清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那月下光和影的和谐的旋律好象“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读者在欣赏荷塘景色的同时,仿佛听到隐约的歌声和优美的琴声。这些创造性的比喻,表现了艺术的含蓄,使景物形象具有优美动人的风采。
朱自清早期由写诗转为写散文以后,一贯主张写作应从生活出发。他说自己“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他的写作态度严谨,例如为了证实月夜有无蝉声这一细节,曾作了多次的观察和反复的推敲。学习朱自清写景艺术技巧,我们应该从这些地方着手,沿波讨源,这样也就不至于舍本而逐末了。
作文七:《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文化意蕴》8900字
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文化意蕴
第26卷第5期
2006年lO月
湛江海洋大学
JournalofZhanjiangOceanUniversity
Vo1.26No.5
0ct2006
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文化意蕴
萧玉华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从江南士风这一视角解读《荷塘月色》以及朱自清写景散文.并从中透析朱
自清散文创作的深层文化心理
和文化渊源.'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江南士风;政治文化
中圈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995(2006)05—0091--05 OntheCulturalImplicationofZhuZiqing'SEssaysonScenery XIAOYU—hua
(DepartmentofChinese,HanshanTeachersCollege,Chaozhou521041,China)
Abstract:Theprehensionontheprose"TheMoonlightofLotus-coveredPond"writtenb
y
ZhuZiqingisalwaysdifferent,ThisfocusesonthemonpracticeofJiangnanintecll
ec—
tualtoananlyse"TheMoonlightofLotus—
coveredPond''aswellasthedeepsenseandsourceof culturewhichwasposedbyZhuZiqinginhisprose. Keywords:TheMoonlightofLotus-coveredPond;ZHUZi—
qing;monpracticeofjingnaninte—
cllectual:politicalculture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带来意识 形态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使得文学批评走出了为 政治理论同化的藩篱,最终回到文本本身,论者可以 自由地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也是如此.仅仅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就有见仁见 智的纷纭和热闹,由此引发的商榷和争论亦不鲜见. 本文从江南士风视角来探讨包括《荷塘月色》在内的 朱自清的写景美文的文化意蕴.
1
士风,亦即文人文化形相,古代文化史中的"士 风",正如《颜氏家训》中所说:"学达君子,自为节度, 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1指的是一种风 度节操.现代人谈及"士风",在很大程度上指在特 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人士大夫普遍的思想观念, 行为风度以及价值判断等[2340b[妇1卯.自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儒家学说在两 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了主流和正统地位, 士人文化思想在儒学基础上渐趋一统,士人也在汉 代士大夫化."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士不可 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等便成为其 鲜明品格,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以儒家思想学说为 价值追求几千年来,文人士大夫在"出世"一"人 世"的困惑中辗转沉浮,在"兼济天下"一"独善其身" 的矛盾中演绎悲喜剧.总体来说,传统文人士大夫 还是倾向于"经世致用"的"出世"关和"兼济天下"的 理想的,以期实现自我抱负和人生理想.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负载着儒家道德理想与精
神情操.着名学者余英时指出:"无可争辩的,文化 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 收疆日期:2006—06—13
作者简介:萧玉华,男,1971年生,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
92湛江海洋大学第26卷
务."[2]1同样无可争辩的是,士所传承的自然是以儒 家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遗憾的是,自"士"阶层产 生以来,他们自身的经济地位的非独立性决定了他 们政治地位和文化品格的非独立性,"从而决定了他 们在思想倾向上总是游离于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 间"[]2.这其实也给江南士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 可能空间.
江南士风最初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风南 渡"之后,据余英时先生的论述,魏晋名教危机导致 了魏晋士风的演变,"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 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就行为言,其特色则 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的一种'任诞的风 气"[1].?.可见,江南士风在其形成之初就与传统的 以儒家思想为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士风存在着极 大的差距,其中充满着矛盾.在"出世"与"人世",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选择中,江南文人 更倾向于后者.其思想根源于对政治的失望,尤其 在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之际,这种矛盾在魏晋名士 所表现出的名士风度中初见端倪,经历代反复演绎, 江南士风在晚明达到极致.
江南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特征,这种个性特征相对于中原主流文化则尤为突 出.江南文化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秦
统一中国以后,大量中原人士移民江南,东晋以来的 "玄风南渡",一方面,中原文化时时冲击着吴越文 化,另一方面,吴越文化也吸收融合了中原文化,逐 渐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自身优势和个性 特征的江南文化.所以,江南文化与中原主流文化 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但又在较大程度上异质于主 流文化,二者之间相互交织而又相矛盾,真所谓"剪 不断,理还乱".江南文化是主流文化之树上的一根 绚烂的树枝,它一定程度上依傍于这株大树,但长得 又有点"斜",不过江南文化又不像西部文化那样居 于边缘状态,与主流文化存在更大的冲突和矛盾. 有人称江南是"中国后花园",也有人说是江南是"中 国文人的最后营垒",其实这些说法都可以从江南文 化与中原主流文化的相互关系上得到解释.在中国 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原文化又往往以政治文化姿态 出现,这样一来,江南文化的个性特征与主流文化的 矛盾就更加明显.作为江南文化中的精英文化—— 文人文化,正如江南文化之于传统主流文化,江南士 风与传统士风也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江南文化新源,无疑来自北方士阶级 文人文化的'进入'."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玄风南 渡",将"北方文人放诞精神的种子,植人江南温暖, 湿润的土壤和空气里,而生长繁育出新果实."[5]l. 江南士风注定了对中原传统士风的叛逆性,但这种 叛逆又不可能是革命性的,并不彻底,有时会出现l "欲拒还迎"的矛盾,或许,"游离"一词可以比较好地 概括出江南士风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复杂而又微妙的- 关系状态.朱自清就是例证.魏晋文人,名士的个 性化还仅仅体现在言行举止的"狷""狂"姿态上,到
了晚明,政治的空前黑暗和专制,士大夫文人的理想 和人生观都遭到极大挫伤.此时的江南文人只能退 而求"独善其身".而晚明社会环境令江南文人似乎 连"独善其身"亦不可得."晚明不是六朝,并没有适 合隐士生存的温床,再加上社会价值的转变,纯粹栖 身山泽的隐士已很难出现了."[6在元末萌芽的商 业经济的发展,到晚明已成繁盛之势.商业经济的 繁荣,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冲破了传统的儒家"重 农轻商","崇义绌利"的观念,江南士风的"道德的成 分在淡化,物欲的要求在滋长,实即正从宋儒'存天 理,去人欲'的精神枷锁中挣脱出来,回复到人的自 身"[小..士商关系的变化,士人"弃儒从商",重"治 生",士人的"重财尚利"的观念已经相当普遍.这与 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德者本也,财者末 也"等观念相对立.可见,"晚明江浙地区与商品经 济相辅相成的思想形态在逐渐产生,这种肯定人的 物质需求为基点的新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取代或改 造以伦理道德为第一性的传统观念.这种思想形态 的变化表明当时社会内部演变的深刻性"[7]z..种 种因索的遇合,使得江南士风极具世俗化色彩.其在 晚明是以一种空前绝后的极端形态呈现,比之魏晋 六朝文人的放诞,清谈和狷狂,晚明士风更注重崇尚 及时行乐,纵情声色,在追求物欲和感观刺激中寄寓 人生.从李贽到袁宏道,张大复,张岱等等,他们"为 自己设置了一个自适性情的自由天地,然后在其中 品味山水自然,草木虫鱼,品味美食,茶事,以及品味 世俗人情,等等,以此清闲遣兴,作为疏离社会政治 生活的一种'寄寓'-[s]2B-29.晚明江南士风的"适情- 任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中,同样
也投射在晚明小品创作中.-
2
"文化具有连续性.正像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 水平这样一些规则和行为模式,可能会持续几个世 纪.……我们看到,尽管所有具体的文化每一代的
第5期萧玉华: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文化意蕴93 承担者完全不同,但它都会作为一个整体传给新一 代,从而,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把这种过程叫做社 会化..]m
'有学者指出,传统名士气在五四知识分子身上 有所投射与回归[口..其实这种名士气,主要是江 ,
南文人文化形相.周作人,郁达夫,俞平伯,朱自清 等人身上及其创作中皆有所体现,只不过个性不一, 表现形态自然也各异:周作人冲淡平和,俞平伯雅致 洒脱,郁达夫放达任诞,朱自清含蓄委婉."郁达夫 放诞,朱自清拘谨.两人个性迥异,创作风格也无法 类比,但情调的压抑和感伤却如出一辙."砷.以此 来观照《荷塘月色》以及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方能理解 其意蕴之真正所在.
在政治文化语境中,江南士风的形成及其在五 四时期复归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昭示着文人士大夫 (知识分子)"自我"与个性的回归.郁达夫在谈及五 四散文时说:"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 人'的发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 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 文都来得强"[10].这里所谓"'个人'的发现"和 "个性",与江南士风存在极大关联.五四散文作家
大部分是江南人.现代散文经周作人,鲁迅,郁达 夫,朱自清等人的创作实践而发展成熟,其成就堪与 小说等文体争高下.鲁迅认为:"(五四)散文小品的 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 着挣扎和战斗……"【"]5柏不难发现江南士风在其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朱自清论之,其散文除了表现 出儒者温文尔雅的文人风范的一面外,江南士风品 格在朱自清血液中流淌着,也就使得其散文创作还 有《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类的 写景散文以及《阿河》这样有些"另类"的美文的出 现.
《荷塘月色》中最令人费解的是第一句:"这几天 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所引朱自清文章皆引自《朱自 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朱自清 ?给读者设了一个"谜面",但却未揭开"谜底".没有 资料表明,这种"颇不宁静"的tl,态与当时的政治环 .境和社会背景有关,以朱自清所受的传统文化和江 南士风的影响来看,说他热衷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倒 是未必,但其创作,单以《荷塘月色》来看,其中折射 出社会,政治环境的影迹也很正常.不必说鲁迅见 "城头变幻大王旗"而致内心无法宁静,即使内心冲 淡平和如周作人者,时时也会有"流氓鬼"出来诱惑 之,何况朱自清本人在众人眼中本身就是具有传统 的道德情操,民族自尊心的儒者形象,否则也就不会 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执政府大屠杀记》,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文章的出现了.退而言 之,即使忽略政治方面的因素,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由 高潮到阵营内部的分裂,2O世纪2O年代,即便竣急 激进如鲁迅者,在1926年间也有情绪相对平和的
《朝花夕始》;早年"满口柴胡","缺少温柔敦厚之气" 的周作人此时也在"强烈的求生意志与现实的不如 意的生活的挣扎"中躲进"自己的园地"和"苦茶庵" 去听苦雨喝苦茶了.所以认为朱自清以《荷塘月色》 回应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就并不牵强.当 然,前文提及,"晚明不是六朝,并没有适合隐士生存 的温床",然而晚明仍有一大批颇具隐逸气的山人形 象出现,而五四洪流的裹挟和政治化的社会环境,知 识分子(文人)才是真正失去了赖以隐逸的"温床". 事实证明,周作人的"苦雨斋"是乌托邦式的存在. 朱自清早年以诗歌创作登上五四文坛,但旋即毅然 转向散文创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哲学观,人 生观的转变他自己曾坦言信仰的这一转变: ……
我深感时日匆匆的可惜,自觉从前的错误
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 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却不曾作正经的工夫, 不免有不足之感!……所似我第一要使生活的各个 过程都有它独立之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 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它与过去,将来固有多少 的牵连.但这些牵连是绵延无尽的!……我们只需 "鸟瞰"地认明每一刹那自己的地位,极力求这一刹 那里充分的发展,便是有趣味的事,便是安定的生 活.《我们的七月》
这种情绪的滑坡,实则是江南士风的复活,"刹 那主义"就是"要活得舒服些",与儒家所谓的"兼济 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追求相悖,它是江南文 人追求情绪和生活的自适,自足的哲学化的概括. 其实这种信仰与朱自清外倾的儒者形象不相吻合,
与他晚年'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道德情操更是相 去甚远,但它却实实在在地矛盾统一在朱自清的文 化品格中.前文已经交代,因为与主流文化,政治文 化的复杂关系,江南士风本身在文化品格上就包容 着这种矛盾性.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里 面隐藏着一个信息:荷塘并非凭空产生的.它是江 南文化符号和象征之一种,可以说,"月下荷塘"作为 "心造的幻影",一直深埋在朱自清的文化心理之中.
94湛江海洋大学第26卷
"日日走过",说明它离"我"很近,"我"对它应该很熟 悉.但事实上,月下荷塘于"我"而言依然陌生."荷 塘"是典型的江南文化意象,朱自清在这里表现出的 对"荷塘"既熟悉又陌生,说近还远的矛盾中,正是江 南文化与江南士风之于朱自清的写照.因为种种原 因,朱自清的外在性格形象更多的是符合传统儒家 标准,形成了压倒一切的居于优势的外倾性格.但 一
旦环境不需要朱自清以谦谦儒者形象出现,其文 化心理自然会产生紊乱,内倾的一面就容易得到发 展,就像周作人的"流氓鬼"时时会跳出来一样.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荷塘"的位置,我所指 的当然不是那种写实意义上的坐落在清华园的"荷 塘","荷塘"作为一种江南文化意象,朱自清却偏偏 把它搁置在北京这样一个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和政治 文化的主战场中,不啻于一座江南文化的"飞来峰", 其解构意义不言自明.将江南想象置于传统主流文
化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带,颇具挑战意味.晋代张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鲈鱼莼菜,同样也是依托中 原主流文化和政治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同样具有挑 战和解构政治文化,中原主流文化的潜在意义.只 是朱自清给人的印象总是儒家温文尔雅,平和冲淡 的君子形象,读者在情感上一般不愿反视角去揣摩 朱自清及其散文.其实,朱自清的骨头是很硬的,否 则也不会有"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壮行了. 江南士风柔弱,甚至可以说是柔媚.这与江南 地域的自然景观是分不开的.江南山川秀丽,气候 温和,水系发达,得三江五湖之利,造就了江南文人 偏于多愁善感,情感细腻的气质.江南文人的创作 自六朝以来,文学创作历来钟情于山水自然,这里成 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栖息之地,其精神总以江南山水 为旨归."江南的山水佳秀,正与文人们归返自然之 '道'的精神心境和谐一致,他们尽可以在其中游心 骋怀,绸缨往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交付给一山一 水,一树一池.'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江 南文人创作一直钟情于柔美意象,"女人是水做的", 即是江南文人的发明江南之文始终不离"水"意 象,久而久之,江南文人的审美观产生性别"错位", 在生活中,在文学创作中喜爱模仿女性,以"美姿容" 来获得世人的称誉.《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记载: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 车不落则着作,体中如何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 粉施朱,驾长檐车,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 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1]l六朝文学的脂粉 气之重人所共知几经后世演绎,此风气经久不衰, 江南文人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才子佳人"的
故事模式为江南文人所乐用,善用,其实很大程度 上,"佳人"才是真正意图,至于"才子",江南文人从 来不遑多让,多是他们的自我写照."只要江南文人' 在现实环境中发生了心理和精神的郁闷,挫折和危 机,那么他们必定在个人的各种选择中,首先想到归, 投于'女性'的怀抱,他们从内心生出一种强烈的(虽 然有时候可能比较隐蔽)愿望,那就是怜爱女人和被 女人怜爱.对江南文人这是本能意愿,也是带有一 定'宿命}生质的精神抉择."]2船以此来理解《荷塘 月色》乃至朱自清的所有写景散文是恰当不过了.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始终有一条情感线索——对 女性的依恋和寻找.《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中大量 的写景的文字几乎都和女性有关,诸如"亭亭的舞 女","出浴的美人","凝妆的少妇","睡美人的脸", "初恋的处女的心","仙女的臂膊","淡妆的姑娘"等 等,且多以明喻修辞句出现.这样的文字不厌其烦 地频繁大量出现,似乎并不需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学予以解释也能说明作者的心理状态了.至于 有"意恋"乃至"意淫"的说法就不足为怪了.在《生 命的价格——七毛钱》中朱自清将自己的爱和同情 几乎毫无保留地"施"给了被贱卖的小女孩,儒家所 谓的"仁者爱人"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不 过,一旦面对被幻化为女性的"绿",什么"轻盈的舞 女","善歌的盲妹'',统统无法得到朱自清的施与. 这就是朱自清的文化性格矛盾的内外两面性 这种化景为女性的做法还显得含蓄委婉,《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写道;"我从前过南京时,曾随着 朋友去听过两次(指去秦淮河听歌妓——引者).因 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
所以然.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 了几次——却想不出什么.这次到南京,先到茶舫 上去看看,觉得颇是寂寥,令我无端的怅帐了"这种 找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臆想中而付诸实际行动了. 这种心态可以说是晚明江南士风的直接承绪和表 现.更不用说《阿河》中那种对着阿河的身影产生的' 露骨,大胆而令人发腻的文字了.当然朱自清就是 朱自清,他再大胆,也只能借助于文字想象求得补偿? 和满足,而不可能像郁达夫那样放诞.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忽然"见出无意 和偶然,似乎是心血来潮.与前面那句"忽然想起日 日走过的荷塘"中的"忽然"看似一样,其实不然,前 面的"忽然"用得自然.正好暗合了江南文化之于政 治文化,主流文化的突兀与矛盾;而在《荷塘月色》的
第5期萧玉华: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文化意蕴95 整体语境中,后一个"忽然"倒令读者觉得突然,很 硬.朱自清在这里用这个词,显然是一种掩饰,倒有 点欲盖弥彰的嫌疑.之所以如此,实是因为朱自清 '自己也深知"采莲"这一文化意象的真正所指,文中 说得很明白:"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 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先是"忽然", 再是"似乎","约略",闪烁其辞中掩饰着暖昧心态, 因为"采莲"连着脂粉六朝,连着粱武帝的《采莲赋》, 《赋》中有"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尔其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之类的媚态."莲""连""莲"谐音,寄 寓着一种期盼.作者此时想起《西洲曲》,自然也会 想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 些诗歌中的"采莲",不仅仅是"为了爱情,为了性
爱",同时"采莲"意象还传递出江南士人自怜心态和 追求一种"自由,自适"的生活理想.不过,朱自清也 只能慨叹:"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与张 翰的《思吴江歌》传递的内在情致在某种意义上是相 通的:"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 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荷塘月色》以及朱自清诸多写景散文中所表现 的种种江南文人文化形相,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 一
种"病态",不过,正如范培松先生指出的,这是一
种"时代病"[1,"大时代潮流的裹挟,西方文化的
渗透,使朱自清的性格的大树上长出了一些别一样 的色彩的枝干和叶子来,这些色彩的枝干和叶子反 过来丰富了他的散文的情致的色彩.这正是朱自清 散文的诱人之处"[I2m说到底,这些情致来自于
江南文化和江南士风的熏染,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 造","江南制造".
参考文献
[13颤之椎.觑氏家训集解[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f_H 版社.1980.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石麟."士风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EJ].中南民族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E43周政.京派文学于现代文化[M].长沙:湖南师大H=l版社. 2002.
Es]费撮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EM].长沙t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E63吴承学.李斌.臆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J].中国 文化研究,2005:春之卷.
[73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M]. 上海l学林出版社,1992.
[8][美]约瑟夫?本斯曼?伯纳德-罗森勃格.社会化:使人适应 其社会[M]//[美]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何维凌.高 佳,何红,译.杭州.浙江人民冉版社.1986.
[9]倪蚌婷.名士气传统文人气度在"五四"的投影EJ].北京;文 学评论,1999(6).
[IO7郁达夫.现代散文导论(下)[M]//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 海.良友图书公司,194ol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
[113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 版社,1981.
[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EM].南京:江苏教育H=l版社-1993.
作文八:《浅谈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点》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浅谈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点
作者:高怡
来源:《中国 ·东盟博览》 2013年第 0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大量实例详细阐述了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一些艺术特点。第一个特点是 独具绘画美,第二个特点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往往还带着时代的色彩。第三个特点是形象 生动的语言美。
【关键词】绘画美;情景交融;语言美
朱自清是诗人,也是散文作家。他是以诗走上文坛的,但是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有成就。 他的散文以文字优美自然,风格清丽隽永而著称,至今被认为是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的散文大体可分为写景散文和记叙散文两大类。写景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最优美的 部分,成就也最高。我只谈写景散文的一些艺术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独具绘画美
读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有的文章工笔画一样细腻,如《荷塘月 色》;有的文章似写意画,意象盎然,如《春》;有的竟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荷塘月色》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月下荷塘,以荷塘为主,月为背景;一是荷塘上的月 色,以月为主,荷塘为背景。
我们看看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月下荷塘美景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 开着的又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 痕。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先描绘了荷塘全貌: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满眼看去,一大片繁茂的荷 叶相连者,沐浴着柔和的月光。这是远景。再走近些,细看: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 花,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的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在月光下近看,有叶,有花。花不多,东一朵,西一朵的,因而 “ 零星的开着 ” ; “ 袅娜 ” 写 出了它柔美轻盈的姿态;有的含苞待放,用 “ 羞涩 ” 二字写出它的风韵。因为在淡淡的月下,才 会有这样柔美的景象,才会看去像 “ 一粒粒明珠 ” 那般光洁璀璨,才会像 “ 碧天里的星星 ” 那般明 灿灿的耀眼,才会像刚出浴的美人那般柔美光艳。正因为在月下,没有描写荷叶的颜色如何 绿,而是写她的姿态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因为在朦胧的月色下,才会感受到周围的静寂,才
作文九:《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6400字
第 17 卷 第 2 期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2003 年 4 月 Vol. 17 No. 2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pr. 2003
() 文章编号 :1671 —0924 200302 —0101 —03
Ξ
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
1 2刘学明, 范义臣
()11 渝西学院 中文系 ,重庆 400000 ; 21 重庆工学院 九龙学院 ,重庆 400050
摘要 : 以朱自清写景散文为研究对象 ,从景物描绘 、层次布局 、情景融合 、语言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
析和考察 ,论述了它们的艺术特色 。
关 键 词 : 朱自清 ; 写景散文 ;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 : I056 文献标识码 : A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u Zhi2qing’s Essays of Sceneries
L IU Xue2ming , FAN Yi2chen
(11Dept . of Chinese , Yuxi Institute , Chongqing 400000 , China ; 21Jiulong
)College , Chongqing Institute if techaology , Chongqing 400050 , China
s essays of sceneries as subject ,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inspects them from the aspects of Abstract : With Zhu Zhi2qing’
scenery description , hierarchic layout , mixing of feeling and scenery , and linguistic techniques , and discusses their ar2 tis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 Zhu Zhi2qing ; essays of scenery ;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20 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 ,题材丰富 ,形式多样 ,许多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 新文学作者做过不少的探索与实践 ,推动了现代白话散文 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 的创作与发展 。在写景散文方面 ,朱自清是最为突出的作 布从上面冲下 ,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 ,不复是一幅平 家 。他能熟练运用现代白话语言 ,细致描绘景物的各种特 滑的布 。岩上更许多棱角 ,瀑流经过时 ,做急剧的撞击 ,便 色 ,并调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 ,把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融 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 ,晶莹而多芒 ; 远望 为一体 去 ,使文章具更浓郁的诗情和优美的意境 。本文试以 ,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清风起来时 ,点点随风飘散 。这
是偶然更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3 篇散文为对
也寻他不着 。” 象 ,分析朱自清写景散文 3 个最突出的艺术美学特色 。
在这段不足两百字的文字中 ,作者先写梅雨瀑的声 1 细腻描绘 ,层次清晰
响 “, 未见其物 ,先闻其声”,足见其气势不凡 ,接着描写朱自清善于对景物进行精细的描绘 ,从不同的方位和
梅 雨瀑的“形”,然后写道了梅雨瀑那令人欣喜 、令人陶角度加以描写 ,把景物特点细腻传神地表现出来 ,给读者
醉的 水花 ,他们飞花碎玉般乱溅着 ,在天光的照映下 ,发出留下特别真切的感受 ,在视觉 、听觉 ,甚至嗅觉上都留下深
晶莹 的光芒 。整段文字如行云流水 ,充分表现了梅雨瀑刻的记忆 ,仿佛身临其景一样 。
那奔流 的气势和轻灵飘洒的姿态 ,给人亲临其境的感受 。 在《绿》中 ,作者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先写梅雨潭四周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了自己与友人同游秦淮 的环境 ,再由远及近 ,写梅雨瀑飞溅的水花 ,最后写令人陶
河的见闻和感受 。文章上半部分主要描写秦淮河的夜景 。 醉的梅雨潭的绿色 ,既铺叙 、烘托了梅雨潭绿色的成因 ,又
他以游踪为线索 ,详尽地描写了夜游秦淮河时那种灯月交 清晰地描绘了梅雨潭景致的美丽动人 。在描写梅雨瀑和
辉 ,画舫纵横 ,笙歌彻夜的繁华景象 。水色 、天光 、月态 、灯 梅雨潭水时 ,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作精细
影 、船形 、树姿 、琴声 、歌声都是人们常见而易于忽略的东 描绘 :
Ξ 收稿日期 :2002210216
() 作者简介 :刘学明19642,男 ,重庆人 ,讲师 ,主要从事语言文学研究.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102
西 ,但作者却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作细致的描写 ,特别对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夜游秦淮河的独特感受 。 光 、月光 、河水之间关系的变化作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 , ,观赏秦淮河的夜景 ,绿绿的水 、淡淡的 夜幕中乘坐小船
逼真地描绘了秦淮河特更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 。 云 、轻轻的影 、曲曲的波 、歌声的喧器 、琴声的嘈杂 ,使他沉 醉
于秦淮河往昔的历史中 ,憧憬着当年笙歌彻夜的繁华 , 在作最能表现朱自清散文写景特点的作品是《荷塘月色》。
这篇散文在描写月光笼罩下的荷塘时 ,不是笼统地描绘其 者的眼里 ,眼前的灯光 、月光与垂柳便格外令人陶醉 : “那间的景物 ,而是以月光为背景 ,细致入微地描绘荷塘景物 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 ,盈盈的上了柳梢 头 。的种种特点与变化 ,创造出宁静淡雅 、优美动人的意境 。 天蓝得可爱 ,仿佛一汪水似的 ; 月儿便出落得,精神 了 。
岸上原更三株两株的垂杨树 ,淡淡的影子 ,在水里摇 曳着 。”先看月光下的荷塘 :
心情舒畅 ,景致也分外动人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
然而 ,当他们与歌妓相遇 ,他心中怡然自得的心境便 水很高 ,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
完全搅乱了 。作者心中十分矛盾 ,既想听歌妓唱歌 ,又受 着些白花 ,更袅娜地开着的 ,更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
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遭遇 ,便再三 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
拒绝了点歌因而受到了歌妓们的奚落 。作者的理智和感 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
情发生了冲突 ,内心不安 ,连起坐也不安宁了 。于是景因 更一丝的颤动 ,象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
情变 ,美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了 “: 我们渐渐和那些晕黄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更了一道凝碧的波
的 灯光远了 ,只更些月色冷清清随着我们的归舟 , 森森 痕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见风致了 。”
的水影 ,如黑暗张着的巨口 ,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 。”作 作者先从荷叶写起 ,首先描写了满塘荷叶的繁茂景
者通过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心中的落寞凄清的感受 。 象 ,特别写出了自然舒展的形态 ;接着写荷花 ,它们既零零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写于 1927 年 ,也是一篇借景抒 星星 ,又各更姿态 ,细长柔美 ,又洁白柔嫩 ;跟着描绘的是
情的代表作 。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经 隐隐约约的花香 ,用“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作比 ,
线 ,以景物描写为纬线来进行构思的 。大革命失败后 ,许 非常准确地写出了初开荷花那轻柔淡雅的香味 ;再写微风
多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 ,但又局守个人小圈子 ,内心充满 吹拂 ,水波摇荡 ,荷叶与荷花都更“一丝的颤动”,整个荷塘
矛盾 ,烦恼苦闷 ,难得偷来片刻逍遥 。所以作者以大段笔 形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整段文字层次清晰 ,由远及
墨 ,描述了月下荷塘的种种景致 ,这些景物描写细致 、优 近 ,动静结合 ,从视觉 、听觉 、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月
美 ,紧紧扣住“淡淡的”韵味 ,淡雅的荷花 ,淡淡的月色 ;薄 光下荷塘所特更的风姿 ,从而描绘了一幅清晰淡雅 、柔美
薄的青雾 ,柔柔的微风 ,隐隐的远山 ,景色描写与内心渴望 静谧的月下荷塘图 。
宁静自由的生活理想交融一体 ,从而既抒写了自己对荷塘 下一段接着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
美景的淡淡的喜悦 ,也透露了自己在现实世界所积郁的淡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
淡的苦闷与哀愁 。情与景交融一体 ,自然真切 。 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象笼
着轻纱的梦 。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出丛生的灌 《绿》写于 1924 年 ,此时正是新文学革命高潮时期 ,朱
自清也正致力于白话散文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怀着对自 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
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突出地描写了梅雨潭水那醉人的绿 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更着
色 ,作者的感情是热烈的 ,在描写美丽迷人的景色时 ,也浓 和谐的旋律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月光的很多 ,大多数写得比较简 墨重彩 ,不遗余力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
“:
练 、含蓄 。朱自清在文章中,能够准确抓住月光与周围景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 这平铺着 、厚积 着绿呀
物所构成的对比关系 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 ,通过明暗色调的变化来写月光 ,从 ,象少妇拖着的裙幅 ; 而描绘出荷塘在月色照耀下那种朦胧柔美的静谧之美 。 她滑滑的明亮着 ,象涂了明油一般 ,更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 先写月光在荷叶上的总体特点 ,运用两个比喻写出其洁白 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 而又轻柔的美姿 ,一实一虚 ,再写月光浓淡适宜 ;接着写树 ———但你却看不透她 !”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描写 影 、叶影 ,侧面描写月色的皎洁 ,最后写光与影的和谐交 时便极力渲染 ,大段描写 ,甚至直抒胸臆高声赞美 ,这样的 织 “,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整段描写虚实相间 ,浓淡 描写使文章显得色彩鲜明 ,具更强烈的主观情感 。与《荷 相宜 ,正面 、侧面互相映衬 ,描绘出了一种如诗如画的荷塘 塘月色》的意境淡雅宁静相比《, 绿》的情感浓郁而热烈 ,前 月色图 。 者如画 ,后者如诗 。
3 擅用各种语言技巧 2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感染读者 ,打动读者的心 , 作为现代散文的开拓者 ,朱自清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白 ,重要的还于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能融进自己的主观感 话文对生活场景 、自然景物进行细致描绘 ,并能充分运用 受 ,恰到好处地把感情融入其中 ,运用富更情感的语言 ,使 各种语言技巧 ,把景物写得细致优美 、生动感人 。 景物描写既细致真切 ,又亲切感人 ,情景交融充满抒情情 第一 ,朱自清善于运用生动 、准确的词语 ,对事物进行 调 。 描写与修饰 ,语句绵长 ,文章的意蕴也,深沉丰富 。
刘学明 ,等 :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 103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 ,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 ,写出了梅雨潭水的美妙动人 。 手
和水波的摇拂 ,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 ,己经不单是她 除了比喻 ,朱自清还常常把笔下的景物看作更生命的
( 们的歌声 ,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 。”《桨声灯影里对象 ,喜欢通过比拟的方式表现其生命活力 荷塘月色》 的 《,
) 秦淮河》,句子绵长 ,带更明显的欧化色彩 ,大段的修饰语 ,更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其情 里的荷花“更袅娜的开着的
写出了内心的复杂感觉 。 态宛如害羞的少女 ;写梅雨潭“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真想张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弯弯的杨 开两臂抱住她”,,像在赞美初恋的情人 。可见 ,朱自清描
) 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荷塘月色》, 写精细 ,文笔优美 ,与善于运用语言的修辞技巧是分不开 (《
文中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来描写月光与树影的和谐美丽 。 的 。
在使用修饰语时 ,朱自清尤其喜欢用叠字叠词 ,造成 ,在景物描写中 ,作者还常常运用对比的方法 ,把 第三
描写对象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 ,反衬其优美和独特之处 。 一种音乐的动感和美感 :
例如 ,作者在描写秦淮河时 ,把秦淮河水的水温同西 湖“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
流着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 作了比较 “: 西湖的夏夜老是热篷篷的 ,水象沸着一般 , ( )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 。”在对比描写中写出 《绿》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 了秦淮河水的清凉宜人 。
( )水很高 ,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 在《绿》中 ,作者对梅雨潭的绿色赞叹不已 我曾见过
“:
“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 ,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 。
( )影和曲曲的波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重叠着无 穷
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 ,西湖的波 太明通过叠字 、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 美 ,也表明作者深受传统文学的熏陶 ,对诗歌语言更着特 了
通过色彩与光线的对比 ,写出了梅雨潭水不浓不淡 , 殊的偏爱 。
恰到好处 。从而表现了梅雨潭掩映山中的独特的自然之 第二 ,朱自清善于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 ,从不同
的角度把事物描绘得,清晰 、,生动 。 美 ,读者也因此能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为梅雨潭的绿色而
惊诧了 。 在《荷塘月色》中 ,作者对月下荷塘作了深入细致的描
此外 写 ,运用大量比喻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满塘的荷叶如 ,朱自清在写景散文中还经常通过联想或直抒胸
臆的方式渲染气氛 ,推进感情的发展 ,表达对景物的独特 “亭亭的舞女的裙”、初开的荷花“象明珠 ,象星星”,而淡雅
感受 ,使文章在行文结构上,自由流畅 ,情与景的处理上 的花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从形状 、颜色
,自然和谐 。 和隐隐约约的感觉来表现荷花的美丽 。描写荷塘月色时 ,
,以“梵阿玲上的名曲”来比光与影相互交织的和谐气氛 , 参考文献 : 眼里看到的景色幻化为音乐的旋律 ,这样的比喻已经将五 孙水, 1 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J ]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 1 ]
官感觉完全沟通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 () 1985 , 3:1471
孟瑞君 1 谈荷塘月色的工笔技巧[J ]1 语文学习与研究 , 在《绿》中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 ,从不同角度对梅雨 [ 2 ]
() 1 1987 , 9:27潭水做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先说它象“荷叶”,又把它比作 杨昌江 1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M ]1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31 [ 3 ] “少妇的裙幅”,再说它“象涂了明油一般”“, 象鸡蛋清那样
软 ,那样嫩”,这些比喻从形状 、色彩和质感等不同角度入
()责任编辑 彭 熙
作文十:《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三美艺术追求》11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三美艺术追求
作者:黄良星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8期
内容摘要: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都有“工笔画”那样美的意境。朱自清在山水的描绘中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及情趣美,善于通过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绘,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把景物细腻传神地表现出来,使人读后有特别真切的感受,好像亲历其地,亲见其景一样。本文详细地阐述了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三美艺术追求。
关键词:朱自清 写景散文 三美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一直以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绘著称,那么这种写作特征具体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如何体现呢?本文试着做一些分析。
一
“真”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核心。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我们以《温州的踪迹》中的《绿》为例,说明作者怎样追求那“逼真”的艺术境界的。全文四个自然段,首尾各一句为一段,点题和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结构紧凑。中间两段文字是顺着第二次到仙岩时观察梅雨潭的足迹写的,层次井然,观察细腻,景物描写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听到声音,再看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是梅雨潭。到了梅雨亭上,正对着瀑布,山岩、瀑布、亭台、草丛、潭水便尽收眼底了。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薄阴天气的岩面与草丛,直冲而下的瀑布,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纷纷落下的如白梅、似杨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这都是作者实地静观之所得,没有夸张和雕琢,如同一笔笔的写生画,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它是写实之作。接着,作者写梅雨潭的绿色,这是全文最生动逼真之处。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到了潭边。望着这一碧潭水,作者展开奇思异想: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这动人的绿色,“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肌肤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说不明丽;秦淮河的水,不能说不旖旎。但是在作者的眼中,作者的笔下,它们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无法与梅雨潭那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至此作者的感情迸发而出,变为直接的呼喊:“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进而再次展开了奇异的联想:“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