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读外国名著有感2》2500字
读外国名著有感 两百年前,简奥斯丁在明亮的碳白色窗台旁,用沾着
黑色墨水的羽毛笔写下了当时伦敦以北德比郡的风
光: 太阳在低低的云层里穿行,风卷着北大西洋空气
中的寒意,那些浮着落叶的溪水,湿润的草场,零落
的树木和丘陵,被雨水冲刷之后,微微泛着清新的亮
绿。
《傲慢与偏见》一开篇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
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作为镇上还算有脸面的人家,乡下小绅贝纳家的舞会
是个名副其实的交际场。单身汉和待嫁的小姐们在拥
挤的空间里交换着被苏格兰红酒加热过的暧昧眼神,
在舞池中被欢快的节奏煮的沸腾。情感是人生一门课
程,在这门课程上,有些人处理的很好,有的人却是
一塌糊涂。而伊丽莎白和达西山穷水复的爱情故事,
作为英国文化中一个经典浪漫的符号,却永远纯洁的 不染尘埃。相反的是,呼啸山庄里的希克夫和凯瑟琳的爱情,充斥的物质,仇恨,背叛。而最后的结局也是让人感叹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爱情。而这些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就有它的道理。这两部名著都是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在爱情中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也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比如《呼啸山庄》中的希克夫只是一个低等人,那个
时代,由于阶级差别,所带来的人性扭曲。 《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给我上了一课,在婚姻,爱情中究竟该怎么样做抉择,男女应该平等。即使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英国严密的等级制度,贵族的傲慢,男女的不平等,她都没有惧怕过,更何况是在几百年前的英国。
伊丽莎白在追求爱情中,有很多地方都超越了当时的
观念,看的远,想得透彻,知道自己要什么。优秀是种能力,敢于优秀是种勇气,伊丽莎白重从来没有委屈过自己的优秀,她使自己的优秀超脱了家世,超越了时代。而我也看到了伊丽莎白的一些缺点。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毛病,缺点。每一个人其实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岁驱使,就连伊丽莎白也不能避免,因此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理解。这一点我有过经历,而且很深刻。
在高中,我的同桌是一个我认为行为不检点的人,穿衣暴露之类的。就因为这个我很讨厌她,从来不跟她说话。因为印象就是这样,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真正改变的是那晚下大雨,我没有伞,她主动把伞借给我,自己和朋友撑把伞回宿舍。回到宿舍我都在想,那人是她吗?第二天,我就跟她说了我以前的一些想法,她只回了我一句,她从小就习惯了,不在乎别人
的看法。以后我们说话的次数多了,她还帮我学数学。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联系,在她身上,我学会看人第一印象真的不准,还需要慢慢了解,时间久了就会见人心。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观的一点的论点。就好像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就是因为了解才有所改变。生活需要了解和沟通,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给一个人下定论。我想这就是《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伊丽莎白这位女性的人格魅力,精神世界的开阔,做事的理智都是我所效仿的对象。另外还告诉我们,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结婚不能光顾着自己,也要考虑家庭。
另一个触动我心灵的就是《呼啸山庄》中希克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希克夫的爱让我
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人的另一面都应该是恶魔吗? 短暂的欢乐只是永恒痛苦的回光返照,人生爱恋的迷狂和仇恨的暴虐,在书里奇怪的集合,披着山林野气的凯瑟琳心于浑身黝黑,顽固不化的希刺克历夫却又听凭一点点的虚荣似的,与上流社会的林少爷定婚,招惹出几代人都无法偿还的灵魂债。希克夫一个恶魔式的英雄,一种顽强力量的象征。他全部的坚毅勇猛和不屈不挠都附诸在对凯瑟琳无望的爱,以及对阻碍爱的现实的一切有关联者的疯狂的报复上。他所有的动机和行为出于他生命本质的需要。可以说他的生命永远以自我为轴心,按照充足的个性化自由运转:就像是他得不到凯瑟琳的爱,就要付出一切来报复破坏他们爱情的人。在书上是这样描述到:“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死亡或者地狱,失去她后,生存将是地狱”!希刺克历夫生命的本能在爱的名义下被扭曲,
而死亡这种自毁力量接替而上…。我想悲剧大约是基于对灾难的反抗,希刺克历夫在辛德雷的摧残和凯瑟琳的背弃后,在不能实现爱的欲望下,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只剩下复仇。看到这里有种心寒,《呼啸山庄》至此已被他建筑成了充满阴郁 凶残气氛的非人性 给理性的世界。在他身上更深切的让我感受到的是灵魂和肉体被伤害,被凌辱后的扭曲。
尽管现象界杂器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完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宇宙的意志不容许任何事物静止不动,它要求不断毁灭,同时不断更生。凯瑟琳是一个典型忧郁的精灵,她在爱的狂喜和巨大的激动中由于而终,并保持贯穿一生充满无法挣脱的精神冲突。尽管这个冲突出自她自我的选择结果…。
这时我想,我的内心也有这样一个“我”吗?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吗?会为了一些事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吗?事实不会,欲望虽然无止境,但也不是大部分是这样。也许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把自我与他人对照来发现自己的缺点,洗却心灵的肮脏,同时也教给我们如何面对世界,如何以自己的爱来换取世界的光明。这样,我们在迈向文明生活和爱情社会的路上,看到的正式新生命的不屈再生。誰的过去没有污点,重要的是要学会改变,在以后的道路上不要在犯错。在梦魇与爱情,复仇巧妙的结合,倒出了世事的艰辛对人类情感的摧残,请求我们在逆境中把握自己,牢牢控制住自身灵魂的邪恶一面,否则一切美好都将化为泡影。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人多少人是因为欲望,背叛,物质,而是人格扭曲,家庭破碎。这些残缺的美真是那类人想要的吗?
难道就不能选择原谅吗?爱会改变一个人吗,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直到现在《呼啸山庄》还经久不衰,
因为里面刻画的人格,社会,人物,对现在的人类社会都有影响。人这一生不可能只追求一样东西,人应该有很多方面的抱负,价值观也不应该是一种的。就像当初的高考,之前我的心情是怎么样,我都知道,一没成绩,二没信心。可是坚持下去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想就是另一个我不想放弃,人生难得一回搏。另一个自己不服输。希克夫坚持的是爱情,而我坚持的是自己不服输的心。我们同样贪心,但是却有不同的结局,因为事情,时代不同。名著就是能引起人的回忆,并让人从回忆中悟出道理
文学与传媒系
学号:1210103154
姓名:石佳
作文二:《读外国名著《傅雷家书》有感1000字》1100字
精品文档
读外国名著《傅雷家书》有感1000字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视线,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
《傅雷家书》,创作于9~9经历了**初期,**前,傅聪去波兰留学。此后与父亲傅雷常常书信来往。**时傅雷家受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通,所以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不只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爽的文笔中,咱们还可以感遭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便相隔万里,网,仍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本人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美。这些功劳与他严峻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突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邪恶的毒氛。傅雷学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造就他的音乐和文明。他还十分留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气,他要求孩子生活简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
1 / 2
精品文档
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忽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本人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同样,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下来。但这次,傅雷不只没有指责傅聪,反而叫他弹本人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同钻研,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上演,傅雷的家书也不断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辛奋斗时,家书便是他惟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凶讯后,登时天摇地动,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所有。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家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吸取了信心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如同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打败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本人合理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友好的国家的约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2 / 2
作文三:《六年级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 读《悲惨世界》有感》800字
六年级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 读《悲惨世界》
有感
在寒假中~我读了不少名著~但最打动我心的要数《悲惨世界》这本书了。
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的苦难一生。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上过学~长大以后做了园艺工人~还帮助贫穷的姐姐照顾着7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辛。在一个北风呼呼 的冬天~家里的人都饥寒交迫~再加上可怜的冉阿让找不到任何工作~但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冉阿让偷走了一块面包~但正是这一块小小的面包~使他开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
他整整在监狱里呆了19年~他简直要绝望了。出狱后~他又因一张黄色通行证遭到他人的排挤~就在这个关头~卞福汝主教向黑暗之中的冉阿让伸出了光明之手~他的善良逐渐感动了冉阿让~让冉阿让开始了新生活。他不再是以前的那个黑暗罪恶的冉阿让~而是开始学会了感恩~慢慢地开始帮助他人~给他人解决了很多棘手的困难。冉阿让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冉阿让却用自己的普通造就了无限的伟大。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冉阿让~将有多少悲剧重演,将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掠去,答案在我们眼中显而易见。
1 / 2
黑暗罪恶的冉阿让、正直善良的冉阿让~机智果断的冉阿让〃〃〃〃〃当我了解了他的一生后~我感到了他用爱心和感恩带给整个世界最大的幸福~我坚信~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永恒的爱:
爱是如此伟大~卞福汝主教用他的博爱之心~深深地感化了冉阿让。而冉阿让拥有了爱~蜕变成了一个崇高无比的人。
说到这里~我联想到了现实之中的我们~我们大家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却不好好利用现实中的幸福~也不好好读书~吃饭还挑食~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可你们知道吗,有多少贫穷的家庭供不起孩子上学~那些孩子又多渴望学习知识~甚至一日三餐都吃不上~让我们向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学习~用自己的博爱来帮助他人吧:
所以~让我们人人拥有爱~让我们用无限的爱去点亮自己的美丽人生:
2 / 2
作文四:《读外国名著简爱后感》500字
读外国名著简爱后感
读一本好书让我收获不少,品一本名著让我感触万分。我品过许许多多的名著,它们都让我回味无穷,但让我口味儿最深的就要属夏洛蒂勃朗特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的一本书??《简爱》。 夏洛蒂从小家庭背景就非常平困,父母都过世了,只留下他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妹妹,和一个弟弟,为了生计,夏洛蒂不得不拾柴.捡破烂.......干一些有苦又累的活,所以她小时候身上的担子比泰山还要重。虽然她的家境凭寒,但他终究没有忘记过尝试写作,但老天爷实在太残忍了,不久夏洛蒂又遭到了巨大的打击,紧接着,一连串儿的打击向夏洛蒂袭来,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早已经精疲力尽支撑不住了,但是夏洛蒂他并没有放弃,没有失落,没有灰心,他用自己最后一点儿支撑的力量完成了他的巨著??《简爱》。正是他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服输的人生态度使夏洛蒂顺利的被送往成功的道路,不久后,他又成为了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大作家~这可是世界文坛上少有的盛世啊. 这本是很明显的出了夏洛蒂在面临打击是的心理活动她的表现不
是悲观退缩而是勇于面对,乐观向上,我就是欣赏他这一点,最值得学习的也是这一点,是他教会了我遇到困难是应该怎麽去做。 夏洛蒂通过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的把一个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令大家折服~
作文五:《读外国名著《悲惨世界》随想》3000字
读外国名著《悲惨世界》随想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外国名著《悲惨世界》随想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我开始深深的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竟然也有这样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所以说,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是永远都是那么的悲惨,悲惨的是那时候的整个世界观,就是因为有了主教这样的人,整个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个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热之中艰苦摸索前进。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这一切得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低劣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无论如何掩盖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实。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
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
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博 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
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
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高尚的灵魂
这个世上,凡是伟大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冉阿让,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 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当然我也隐约地感到一层悲剧成分: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伟大,在与命运、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总显得有点孤立、单薄。不过我认为就是这种差距悬殊的对抗,才更凸现出主人公冉阿让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话说的不错:时代造就英雄。我们从小也学过**、雷峰之类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当今社会难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吗?答案是:人类需要发展,需要下一个英雄!然而他在哪儿?他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师、家长总教导我们:我们是新世纪的人才和栋梁!而此话的言下之意则是:若干年后,世界的美好与和平就要靠我们去创造、维护了。
可在我看来,我们这代人还是相当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么青少年入室杀死八旬老太;什么骑车撞伤他人而逃之夭夭;什么看见伤者见死不救都已经屡见不鲜了。而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社会将变得更美好,世界将变得更和平!但愿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作文六:《不要读有毒的外国名著》2900字
[摘要]将别人译本里的“我一定不会输给他”,改写成“他肯定赢不了我”,意思一样,文字有区别,这种改写没什么技术含量,会说中国话基本就会改。
腾讯文化 李岩 发自北京
每年的四月都会迎来世界读书日,各类知名人士都会在此时推出自己的书单。名人荐书中,外国名著往往会占据很大的比例。但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人注意:大部分名著都有不止一个版本,而名人荐书时,往往只推荐书名,不推荐版本。这容易给人一个印象,凡是名著,都开卷有益,拿来读就好了,不必在乎译者和版本。如果真这么想,可就进了陷阱喽。
一、为什么《简爱》有上百个译本,而《哈利·波特》只有一个译本?
在豆瓣的图书板块搜索“简爱”,出现了12页答案,每页15个条目,虽其中含有外文及港台版本的书,但依然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版本有何其多!而这只是外国名著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但凡大众耳熟能详,接受度比较广的名著,其简体字版本都在十几个到上百个之间。
为什么名著都有这么多版本?因为知名度大,读者认可度高,卖得好,这些都对。但《哈利·波特》系列卖得更好,为啥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简体中文版本?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公版书。
所谓公版书,字面意思是公共版权书籍,是指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之作品。说俗一点,就是版权不要钱,你也能出我也能出大家都能出。众所周知,版权转让费与版税是出版社成本的一大块,如果这块成本降为0,对出版社来讲当然是大好事,一下子就轻松多了。
下一个问题,什么书算是公版书?关于这点,中外规定有相同有不同。相同点是都需要作者去世达到一定的年头,不同在于这个年头不一样。
中国著作权法规定,一般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也就是说,所有在1965年以前去世的中国作家,他们的书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依照这个标准,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是公版书,鲁迅、萧红、闻一多、朱自清等去世较早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都是公版书。而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故去时间不足50年的作家,以及所有在世作家的作品,都不是公版书。去世于1966年的老舍和1967年的张恨水,他们的作品分别将于明年和后年成为公版书。
而国外的公版书规定则相对复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古登堡计划”,其中有详尽的美国版权法解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划分方法,即1923年之前出版的书,在1998年后都成为公版书。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量18/19世纪的外国名著,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任何一个出版社都可以自行翻译出版,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了。出版这类书,对出版社来讲是(几乎)无本万利的。
所以你能明白为什么有上百个《简爱》译本,却只有一个《哈利·波特》的译本了吧?
二、为降低成本,在校学生是名著译者的主力,翻译质量可想而知
上文稍微卖了个关子,出版公版书,对出版社是(几乎)无本万利的生意。玄机就在括号中的“几乎”二字。
理论上讲,即使不要版权费,出版外国名著也不可能是没有成本的,显而易见的成本就是翻译费。一本小说或专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肯定凝结了作者无数的心血,而把这些心血由外文转换成中文,也一定是劳神费力的。给译者以符合他/她劳动付出的酬劳,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公版书的问题恰在于此。市面上充斥着几十个版本,读者不可能清楚了解每一个版本的翻译、校对水平。而网购大潮下,读者甚至连每个版本的纸张、印刷情况都不得而知,能看到的信息只有两个:书名、定价。
不妨复原一下读者网购的操作步骤。1. 搜索书名;2. 只显示有货物品;3. 按价格从低到高排序;4. 在最便宜的几本里选个封面顺眼的。
很残酷吧?译者的辛劳,编者的用心,出版社多年积攒的口碑,这时都不会有太大作用。多数读者心中想的是:不都是一本书吗,讲的故事都一样,能有多大差别,挑本便宜的呗。
在这种情况下,指责读者不懂行,不尊重译者、编校人员,就显得过于迂腐了。最务实的办法无疑是节缩成本,降低定价。于是很多出版社就把目光瞄向了一类人:在校学生。
我们都上过学,知道学校里的苦日子。与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相比,如果能每月再多出几百元外快,那生活就宽裕多了。而翻译书恰恰能满足这个需要。
出版社给大学生译者的翻译费通常很少,税前千字50元左右,如果给到千字80元就算碰到良心出版社了。而且这里还有“千字英文”和“千字中文”的猫腻。因为中英文的叙述差异,同一本书的中文字数通常比英文字数多很多,也就是说如果出版社给你的是50元/千字英文的价格,你实际翻译出1000个中国字来,到手的能有30元就不错了。
但是,即便如此,对在校大学生仍然很有吸引力。一个月接到一个上万字的翻译活儿,就有300-500的外快,对生活费微薄的学生仍是笔不小的收入。而如果接到了一本20-30万字的名著呢?那就是上万元的巨款啊!
而这些学生往往没经过专业翻译训练,英语水平也在大学四级附近,翻译基本是靠“谷歌翻译”等互联网工具完成,对名著中的专有名词、难长句的翻译经常驴唇不对马嘴,整体质量可想而知。但在出版社想压缩成本,大学生想挣生活费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成为了名著译者的主力。
三、很多版本不是从外文翻译的,是从中文“翻译”的
看了上一段的介绍,您觉得找学生翻译已经是特别对付事的做法了吗?其实,学生翻译相对来说还算不错的,比学生翻译更恶劣的招儿还有很多,底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之所以说学生翻译还算不错,是因为人家好歹也是对着英文一字一句翻译出来的,再差也是有专业性在其中的。而有的译作,与其叫翻译,不如叫抄袭好了。
例如曾被媒体曝光的“中国最牛翻译”宋瑞芬。她一个人翻译过几十种外国文学名著,最厉害的是,这些名著的原文是用十几种语言写就的,包含英、法、俄、日、西、意等,她居然全懂!一人包办了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名著系列,该系列所有名著的译者都是她。
显然,这是不合常理的,而她是怎么做到的呢?仅举一例。200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出意外,本书的译者还是宋瑞芬。有人把该版与之前的版本做过对照,得出了明显的抄袭“谱系”——抄自1980年代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黄锦炎译本。抄法是这样的:每一章只改第一句的半句话。比如第一章的第一个半句黄锦炎译本“许多年之后”,本版改成“很多年过去了”,除此之外全部一样,包括标点。
所以你知道她是怎么“翻译”的了吧?其实你也会。将别人译本里的“我一定不会输给他”,改写成“他肯定赢不了我”,意思一样,文字有区别,这种改写没什么技术含量,会说中国话基本就会改。
这种改写中文式的“翻译”方法,在名著翻译领域非常常见,因为可“参考”的版本太多了。上述《百年孤独》的译法有点太傻了,属于“薅羊毛净搁一个薅”,薅成了“葛优”,谁都能看出来。稍微聪明点的方法是面前摆上四五种名家译著,A书改写两句,B书改写三句,C书再改写两句……打字快的话,一周左右,一本名著就翻译完了。当然,如果按上述《百年孤独》的译法,一小时就差不多了。
结语:
读名著是个好习惯,但一不留神就可能遇到粗制滥造的译本,浪费买书的钱事小,浪费了你宝贵的时间才是最可惜的。好在互联网除了给译者偷懒提供了便利之外,也给读者鉴别版本创造了条件。通过搜索,根据口碑选出信得过的出版社、靠谱译者和经典版本,应该不是难事。总之,外国名著水很深,随便摸一本来读,吃亏的很可能是你自己,一定切记!
作文七:《不要读有毒的外国名著》2800字
小嗑读书日 一本世界名著在中国一百多种版本,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和毒素。 每年的四月都会迎来世界读书日,各类知名人士都会在此时推出自己的书单。名人荐书中,外国名著往往会占据很大的比例。但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人注意:大部分名著都有不止一个版本,而名人荐书时,往往只推荐书名,不推荐版本。这容易给人一个印象,凡是名著,都开卷有益,拿来读就好了,不必在乎译者和版本。如果真这么想,可就进了陷阱喽。 一本名著有上百版本 为什么《简爱》有上百个译本,而《哈利?波特》只有一个译本?在豆瓣的图书板块搜索“简爱”,出现了12页答案,每页15个条目,虽其中含有外文及港台版本的书,但依然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版本何其多!而这只是外国名著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但凡大众耳熟能详,接受度比较广的名著,其简体字版本都在十几个到上百个之间。 为什么名著都有这么多版本?因为知名度大,读者认可度高,卖得好,这些都对。但《哈利?波特》系列卖得更好,为啥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简体中文版本?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公版书。 所谓公版书,字面意思是公共版权书籍,是指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之作品。说俗一点,就是版权不要钱,你也能出我也能出大家都能出。众所周知,版权转让费与版税是出版社成本的一大块,如果这块成本降为0,对出版社来讲当然是大好事,一下子就轻松多了。 下一个问题,什么书算是公版书?关于这点,中外规定有相同有不同。相同点是都需要作者去世达到一定的年头,不同在于这个年头不一样。 中国著作权法规定,一般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也就是说,所有在1965年以前去世的中国作家,他们的书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依照这个标准,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是公版书,鲁迅、萧红、闻一多、朱自清等去世较早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都是公版书。而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故去时间不足50年的作家,以及所有在世作家的作品,都不是公版书。去世于1966年的老舍和1967年的张恨水,他们的作品分别将于明年和后年成为公版书。 而国外的公版书规定则相对复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古登堡计划”,其中有详尽的美国版权法解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划分方法,即1923年之前出版的书,在1998年后都成为公版书。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量18/19世纪的外国名著,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任何一个出版社都可以自行翻译出版,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了。出版这类书,对出版社来讲是(几乎)无本万利的。 所以你能明白为什么有上百个《简爱》译本,却只有一个《哈利?波特》的译本了吧? 在校学生成名著译者的主力 上文稍微卖了个关子,出版公版书,对出版社是(几乎)无本万利的生意。玄机就在括号中的“几乎”二字。 理论上讲,即使不要版权费,出版外国名著也不可能是没有成本的,显而易见的成本就是翻译费。一本小说或专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肯定凝结了作者无数的心血,而把这些心血由外文转换成中文,也一定是劳神费力的。给译者以符合他/她劳动付出的酬劳,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公版书的问题恰在于此。市面上充斥着几十个版本,读者不可能清楚了解每一个版本的翻译、校对水平。而网购大潮下,读者甚至连每个版本的纸张、印刷情况都不得而知,能看到的信息只有两个:书名、定价。 不妨复原一下读者网购的操作步骤。1. 搜索书名;2. 只显示有货物品;3. 按价格从低到高排序;4. 在最便宜的几本里选个封面顺眼的。 很残酷吧?译者的辛劳、编者的用心、出版社多年积攒的口碑,这时都不会有太大作用。多数读者心中想的是:不都是一本书吗,讲的故事都一样,能有多大差别,挑本便宜的呗。 在这种情况下,指责读者不懂行、不尊重译者、编校人员,就显得过于迂腐了。最务实的办法无疑是节缩成本,降低定价。于是很多出版社就把目光瞄向了一类人:在校学生。 我们都上过学,知道学校里的苦日子。与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相比,如果能每月再多出几百元外快,那生活就宽裕多了。而翻译书恰恰能满足这个需要。 出版社给大学生译者的翻译费通常很少,税前千字50元左右,如果给到千字80元就算碰到良心出版社了。而且这里还有“千字英文”和“千字中文”的猫腻。因为中英文的叙述差异,同一本书的中文字数通常比英文字数多很多,也就是说如果出版社给你的是50元/千字英文的价格,你实际翻译出1000个中国字来,到手的能有30元就不错了。 但是,即便如此,对在校大学生仍然很有吸引力。一个月接到一个上万字的翻译活儿,就有300-500的外快,对生活费微薄的学生仍是笔不小的收入。而如果接到了一本20-30万字的名著呢?那就是上万元的巨款啊! 而这些学生往往没经过专业翻译训练,英语水平也在大学四级附近,翻译基本是靠“谷歌翻译”等互联网工具完成,对名著中的专有名词、难长句的翻译经常驴唇不对马嘴,整体质量可想而知。但在出版社想压缩成本,大学生想挣生活费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成为了名著译者的主力。 从中文“翻译”成中文 看了上一段的介绍,您觉得找学生翻译已经是特别对付事的做法了吗?其实,学生翻译相对来说还算不错的,比学生翻译更恶劣的招儿还有很多,底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之所以说学生翻译还算不错,是因为人家好歹也是对着英文一字一句翻译出来的,再差也是有专业性在其中的。而有的译作,与其叫翻译,不如叫抄袭好了。 例如曾被媒体曝光的“中国最牛翻译”宋瑞芬。她一个人翻译过几十种外国文学名著,最厉害的是,这些名著的原文是用十几种语言写就的,包含英、法、俄、日、西、意等,她居然全懂!一人包办了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名著系列,该系列所有名著的译者都是她。 显然,这是不合常理的,而她是怎么做到的呢?仅举一例。200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出意外,本书的译者还是宋瑞芬。有人把该版与之前的版本做过对照,得出了明显的抄袭“谱系”――抄自1980年代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黄锦炎译本。抄法是这样的:每一章只改第一句的半句话。比如第一章的第一个半句黄锦炎译本“许多年之后”,本版改成“很多年过去了”,除此之外全部一样,包括标点。 所以你知道她是怎么“翻译”的了吧?其实你也会。将别人译本里的“我一定不会输给他”,改写成“他肯定赢不了我”,意思一样,文字有区别,这种改写没什么技术含量,会说中国话基本就会改。 这种改写中文式的“翻译”方法,在名著翻译领域非常常见,因为可“参考”的版本太多了。上述《百年孤独》的译法有点太傻了,属于“薅羊毛净搁一个薅”,薅成了“葛优”,谁都能看出来。稍微聪明点的方法是面前摆上四五种名家译著,A书改写两句,B书改写三句,C书再改写两句……打字快的话,一周左右,一本名著就翻译完了。当然,如果按上述《百年孤独》的译法,一小时就差不多了。
作文八:《读外国名著心得体会【精选】》3300字
读外国名著心得体会【精选】
读《安徒生童话》心得体会
记得第一次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我只觉得故事很有趣,很生动,读完之后,只是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遭遇感到同情,为海的女儿痴情而感到伤心……然而当今天我把这本书又重温一遍后,有着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安徒生童话》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
先来说说安徒生的〈丑小鸭〉,这是一篇看似普通却是如此寓意深刻的故事,说的是一只长得又大又丑的小鸭子,打从出生就受到其他动物的岐视和欺侮,后来还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及兄弟姐妹抛弃,从此孤苦伶仃的流浪在外,饱受了风吹雨打、严寒酷暑的折磨。有一次,它发现了湖中来了一群
美丽的天鹅,无比地羡慕着天鹅的优雅和华丽,同时,也更为自己的丑陋感到自卑,它连做梦都不敢去奢望有一天能变成像它们一样。可是,又有谁会想到,后来正是这只又丑又大的鸭子,当它鼓起勇气朝天鹅们游去的时候,竟受到了它们的欢迎,因为自己竟梦想成真地变成了一只更为美丽的白天鹅~于是,它回忆起此前遭受的种种痛苦与不幸,觉得非常有益,可使它更珍惜今天的幸福,并看到了更为美好的未来。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个人,那就是张海迪,一个坚强的女性。她是一个残疾人,对于正常的人来说是不完美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但她不是克服了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障碍,顽强地与生活抗争,拼命地吸收知识,最终取得了成功吗,而且,她还成为了一个名人,其光辉的形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真正的成为了众人所崇拜的“天鹅”。所以,〈丑小鸭〉这篇童话不但让自卑的人充满信心,还告诫人们,千万不可轻易小看那些曾经比自己条件差的人,说不准哪一天他会你更优秀呢~
再说说〈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这则故事虽然是发生在遥远的西方时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也可屡见不鲜。故事中的皇帝其实是一个虚荣的、自欺欺人的傻瓜。但是,他非常自命不凡,才让两个骗子可以乘虚而入,最后把皇帝骗得大出了洋相。皇帝相信了那两个骗子的话,认为他们能织出神奇美妙的布帛来,只有愚蠢至极的人才看不见它。没想到,皇帝与他的大臣们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他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行,却被一个小男孩诚实地说出他根本什么都没穿时,他才醒悟过来,这真是可悲~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有这样一些人,一些虚荣的、自以为是和唯利是图的人,他们为了眼前的小恩小利,不惜上当受骗,结果付出了更大的代价。骗子们在现今社会上仍然络绎不绝,任何人都该吸取〈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的教训,提高警惕,免得最终落得后悔不及的下场。
《安徒生童话》中,我最喜欢的故事还是〈海的女儿〉,
它不仅描写了美奂美伦的海底童话世界,还有最凄美、最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最小的海公主是一条最漂亮的美人鱼,她的皮肤像玫瑰花瓣一样柔嫩,还有一对像湖水一样湛蓝的双眸。她虽然生活在神奇而绚丽的海底宫殿,却十分向往着岸上的世界。当她从几位姐姐口中得知海面上那灯光闪烁的大城市、美丽的天空、青翠的树林时,她显得是那样的兴奋。而她浮上水面看到的却是一个英俊的王子,还是一个令她一见钟情的王子。暴风雨的袭来击毁了王子所在的船帜,是她歇尽全力救了王子的生命。可是当王子从昏迷中醒来,看到的却是一位路过的公主。美人鱼深深地爱上了王子,她不惜为了王子抛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放弃了宠爱自己的亲人,还舍弃了自己甜美的声音,忍着巨痛换到了一双人类的双腿。可是,王子并不认识她,只是把她当成一个会用眼睛说话的侍童罢了,他爱上的是那位以为是自己救命恩人的公主。美人鱼却还是这样默默无闻地爱着王子,心甘情愿地讨他欢心,最终还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变成了泡沫,消失在偌大的空气中了。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其实爱一个并不一定要占有他的身体,或者掠夺他的灵魂,只要他能够幸福,自己付出的牺牲
也是值得的。只有在美人鱼的身上,才让我们看到了真爱的光环在眩目地闪耀。
现代科技时代面临着童话故事幻灭和消亡的危险,其实童话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陶冶他们的性情,而成年人也是同样需要童话的~不是有很多成年人希望自己变成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或是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吗,这便是一种童话式的向往,有多少成年人希望回到童年时代,和鸟兽树木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用承受一些想象出来的痛苦罢了。正是这种脱离现实的向往,却能给他们带来了片刻的轻松,并缓解了生活的压力。
成年人为生计奔波劳碌,没有多少时间体味现时生活,也没有多少时间想象未来的生活,他们活得很累,他们的想象力和生活情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也许成年人还认为异想天开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却不知道其实也是他衰老的另一种表现,因为一旦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个人就老了。如果,成年人也能时不时读点童话,那么他既有成人的成熟,
又有孩子的童心,那么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丰富、多么有生气啊~童年和成年一起过,这是人生的一种极高的境界,这样的我们才能活得更年轻、更具有活力,相信童话能给我们带来这一切。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很久以前就听女性朋友介绍过,她们评论说是一本小女孩和大女人都适应的一本书,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地方。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哲学的世界。该书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哲学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地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性格?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我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一切都已经水落石出,所有的疑问都已经解开。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
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当成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哲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真实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了,不
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产生都
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
去发掘,这样世界才会不停地发展,我们才有生命的意义。
作文九:《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范文之《乌塔》有感(十四)》700字
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范文之《乌塔》有
感(十四)
前言:读后感怎么写?小编的读后感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模板《乌塔》有感(十四),你可参考学习!
《乌塔》有感
朋友们,我相信,你们在读完《乌塔》一课后一定会很惊讶: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竟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中国的孩子说:我要自己走遍中国~我们会认为这是异想天开的事;如果中国的孩子说:我要独自游亚洲~那么,我们可能怀疑他是不是疯了。然而,在外国,这却是事实。
外国孩子能自己旅游,而中国孩子却不能,这是由于外国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在外国,一两岁大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父母就不再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就在身边,孩子得到的也只是一两句鼓励的
话,最终还是要自己勇敢地站起来。
但是,如果在中国发生类似的事,父母不管有多忙,也会跑到孩子身边,抱起孩子,至少会对孩子说几句安慰的话。
外国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而中国的父母只让孩子把学习搞好,其余的什么也不让干。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恰恰耽误了对孩子独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生活中,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现在我们可以依赖爸爸妈妈,但我们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只身一人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上闯荡。如果我们缺乏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我们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作贡献了。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育儿方式。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为孩子的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我们小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那么依赖父母。路,要自己走。
作文十:《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范文之《平凡的世界》有感(九)》700字
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范文之《平凡的世
界》有感(九)
前言:读后感怎么写?小编的读后感频道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外国名著读后感作文模板《平凡的世界》有感(九),你可参考学习!
纵观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友情、爱情。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农民的生命同伟人的生命具有同样的价值,普通人的劳动同伟人的业绩一样伟大,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亲情、友情、爱情。特别是孙少平,也是我最佩服的角色。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不卑不亢的学子,又或者说,农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少平平凡的一生,分化于农田、城市工地,还有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田晓霞的出现,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描写她的章节,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因为有她出现的时候,总会
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田晓霞是少平的一个梦,她的牺牲,让人认识到这就是生活总之,世间所有的真情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我想起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这爱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
因为有爱,有了温情,有了力量,世界变得如此美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们应该感到生活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