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祥林嫂》7800字
《祝福》 教学 设计
陕西师大 文学院 张霖炜
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
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本节课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写作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
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倾听课文示范录音,积累字词(注意正音)
1、字音积累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 悚( sǒng )然 踌蹰( chóu )( chú ) 不更( gēng )事 谬( miù )种 淡( dàn )然 俨( yǎn )然 雪褥( rù ) 瑟( sa )瑟有声
尘芥( jia )堆 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 yíng )天 贺家墺( ào ) 絮絮( xù ) 呜咽( ya ) 驯( xùn )熟 桌帏( w?i )
讪讪( shàn ) 咀嚼( jǔ )(ju? )渣滓( zhā)(zǐ) 瞥( piē ) 拗( niù )不过 蹙(cù)缩 门槛( kǎn ) 窈( yǎo )陷 惴惴( zhuì )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2、字形积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别)
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形骸 (惊骇 弹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师生互动合作完成)
五、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总结明确关键词: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 倒叙的作用: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历程。
2尝试分析、归纳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 二 课 时
本节课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1先请一个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评析、补充。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谱”简表。
2.1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外貌 、 动作 、 语言 、 神态 、 心理 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师生对话、互动,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小结: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其形象特征如下:
①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②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③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三、探索、简析鲁四老爷形象。
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3.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这段书房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3.2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他的动作和语言。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保守、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①一处是: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处是:骂祥林嫂是“谬种”,为什么?(书后练习三.1) 讨论归纳: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她是“谬种”。(补充“贞节”,理学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甚至提出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灭绝人性。)
小结: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
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通过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四、小写作:请你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第 三 课 时
本课时教学要点:分析四婶、柳妈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一、鲁四婶形象分析
师生对话互动明确: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1.1提问:(P15 页)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映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师生对话互动归纳: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
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
两句话的语气很不一样,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二、柳妈形象分析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师补充解释: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则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群像:(p13页)
3.1提问:“特意”“满足”表现了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教师引导明确: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迫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和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3.2提问:作者对众人们的思想感情怎样?(p14页“大家咀嚼鉴赏”)
明确:“大家咀嚼鉴赏”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愤激之情。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4.1提问:对于祥林嫂的疑问,“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明确: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五、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问题,写一份发言稿。下节课分小组研讨交流。
第 四 课 时
本课时教学要点:
1.研讨“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2.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
教学过程:
一、祥林嫂死了,那么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1.1研讨明确:大家(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都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凶手,又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1.2根据文本,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封建礼教、思想是怎样杀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礼教与思想为何能够杀人?”) 教师补充资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封建礼教主要的内容
(一)特权思想。 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归纳,师生总结归纳明确:
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尤其是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
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他通过不许祥林嫂参加“祝福”而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虽然封建礼教并不允许这样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却还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本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
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总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二、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师生研讨总结明确: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鲁四老爷家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祥林嫂又死于祝福欢笑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言。下节课我们一块交流和分享。
作文二:《祥林嫂》2100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 作用。
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四、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 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 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 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 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 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 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 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 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 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 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 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 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 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 但再到鲁镇 时, 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 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 甚至连生命力都 已失去。
明确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 肖像, 尤其是她的眼睛。 从开始时的 “顺着眼” , 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 “眼角带着泪痕” , “没 有先前那样精神” , 捐了门槛以后 “眼光分外有神” , 可四婶一声喝, 第二天 “眼睛窈陷下去” , 到临死前的“瞪”着眼, “眼珠间或一轮” ,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 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 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
四、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 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作品中, 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 、家庭(婆婆、大伯) 、社会(鲁镇的人们) ,无不一步步把祥 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 “要做奴隶而不得” , 正是封建礼教和 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五、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 祝福有密切联系。 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同时, 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 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 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 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 思考: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 ? 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 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明确:
“反抗” 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 祥林嫂以死抗争; 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 努力清洗; 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祥林嫂的三个 问题有一个核心, 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 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 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 提出这个问题, 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 多少希求, 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 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 拼命 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 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 了怀疑。 )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 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 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 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 结果反而 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 既是他杀, 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 了绝路。 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 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 《祝 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 (《祝福》 )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 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
作文三:《祥林嫂》700字
常常想写一些愤世嫉俗的文章,总因为懒惰和害怕危及自身也就停了。
然而总不能停止这样的一种心。特别是在读完鲁迅的文章以后,真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受——一种对心的拷问(总觉得还不至于到灵魂的程度),阖书之余带来了许多思考和些许的感叹。
为什么从那时到现在经历了这样多的时候,中国人一点也没有变——变了吗?——没有吧?!我在想我自己还时常用着阿Q的法宝在安慰自己,其他的人何尝不会时时胜利呢?
鲁迅的文章确如一把手术刀一般(他学过医!)把人性的虚伪与丑陋的事实血淋淋的摆在面前,让人面红耳赤的去读,却还不敢放下。
心想着,那祥林嫂的故事不正应在感动中国上吗?把别人悲惨的故事拿来供自己感动消遣一回,抹几滴施舍似的珍贵泪水,而节日过后忙碌的争抢生活又把这种感动深深地封藏起来,直到下一年的春节才又跃跃欲试的等待着更为新鲜的故事。
又想着,或许大多数人的心都是善良的,内心都是有那么一块柔软的地带的,那是人性最为珍贵的地方,因为那是人与动物最显著的区别之处。然而为什么祥林嫂那样的悲惨痛苦在述说了无数遍之后,却只成了村里人厌烦的对象和取笑的谈资?我想,也许人类的同情是有限额的,支取多了会透支。又是有投资方向的——只有眼见得将来有可能有回报的人,人们才施以适度的同情。所谓适度的度,即是指着这人的悲惨程度和投资潜力来说的。否则,何以愿意帮助别人的人都愿意选择勤奋自强而又贫困的人去帮助呢?何以我们见到贫困但是极其懒惰的人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呢?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不正是在提前支取国人的同情心吗?马路上车翻了,第一任务不是救人而是争抢车上散落的货物,人被撞了却无人敢救——真的担心自己被讹上。真不知这竟是怎样的文化熏陶带来这样美好的结果?!
鲁迅的小说集刚读了一半,就着祥林嫂的事啰啰嗦嗦的叙述了无数思考中的一丝,不知何时再写,亦不知敢不敢再提笔。
作文四:《祥林嫂》4000字
祥林嫂
杂说祥林嫂
梧桐新语
题材取自鲁迅的小说《祝福》,许多剧种都移植过这出戏。
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个把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的剧种应该是越剧。那是1946年5月5日,鲁迅逝世10周年,雪声剧团在上海明星大戏院首演,编导是南薇,袁雪芬、范瑞娟(饰牛少爷)、陆锦花(饰贺老
六)、张桂凤主演。该演出本由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精髓理解不够,存在一些缺点。
十年后的改编本由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整理,洪琛导演,剔除了祥林嫂与牛少爷的情感戏,贺老六改由范瑞娟出演。经过重新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祥林嫂这个悲剧形象愈发引人深思。通过这个在封建宗法的夫权、族权、神权迫害下的妇女的一生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通过最后她对地狱和灵魂的怀疑,表现了下层民众的某种觉醒。同时,全剧再现了时代的生活风貌,富有绍兴乡土气息。
62年的演出增加了“厨房”一折戏,突出刻画是祥林嫂的内心苦楚。刘如曾对音乐做了更贴切的加工。
77年,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的方式重排,史济华扮演贺老六。
该剧情节是这样的: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逼其改嫁以为次子娶媳并应付债主的追讨,祥林嫂不从而逃,留在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帮工。不料没多久就被债主一帮人抢到山里,卖给猎户贺老六为妻。几年后,贺老六患伤寒而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噬去,无奈,祥林嫂又回到鲁家作佣人。因其两次守寡常被人厌弃,听说捐门槛可以赎罪,祥林嫂不两年的工钱都捐给了土地庙,本以为从此会平安了,但还是不被人容纳以至被赶到街头讨饭流浪。最后,除了倒毙在皑皑雪中,还能有什么更好的结果。
祥林嫂的故事除了被越剧搬上舞台之外,几乎在全国各地都以当地的剧种移植演出过,其中以评剧最为驰名,新凤霞、李忆兰、鑫艳玲、谷文月、马淑华的演出都曾轰动一时。
在笔者的印象中,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之时,到处都是祥林嫂的哀怨声。其中以新凤霞的评剧最为动人心弦,“听那人讲一遍??”让人至今难忘。
这个故事,不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白杨主演的电影,尤其是据此改编的戏曲,越剧的、评剧的、广
东粤剧的、直至不久前张火丁移植的一折《绝路问苍天》(京剧)??都是很有感染力的作品。
名声最响的当然是袁雪芬的越剧,也许是剧种与故事的发生地吻合的缘故,使人觉得祥林嫂的越剧版几乎不是在演戏,俨然活生生的生活再现。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版本是评剧,李忆兰、赵丽蓉主演。记得初次看到电视上的祥林嫂在喋喋不休地唠叨她凄惨的遭遇时,我的眼泪好象比祥林嫂还多,那时我才体悟到原来戏曲也可以让人感动,我更记住了一个伟大的演员:李忆兰。这样讲真的不是瞎捧场,如果你在看了他的祥林嫂之后,再欣赏一遍《花为媒》,有兴趣接着把电影《画中人》的光碟拿出来,不由你不感叹她的可塑性,她把握角色的能力和功力。
(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传统媒体转载请与本人联系。谢谢!)
讲读《祝福》,在分析祥林嫂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中,一般都是从情节入手,从课文的一些重要记叙中,抓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选择材料说明祥林嫂的形象。
在同学们的讨论接近尾声时,我指名分角色朗读《祝福》柳妈和祥林嫂的一段对话: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相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看来一定是自已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读完这段对话,我看到许多同学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我问:“在柳妈和祥林嫂这段对话中,你们认为最难看到的,最使人感到温馨的是什么?”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祥林嫂笑了。”
随即一名同学强调说:“这是祥林嫂唯一的笑。”接着我问:“内心充满凄苦的祥林嫂,为什么这个时候笑了?”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柳妈的盘问,勾起了祥林嫂对贺老六的那一段短暂幸福生活的回忆,所以她笑了。”同学们对她的回答报以掌声。我继续问:“你们对祥林嫂的笑是怎样领会的呢?”一名同学举手发言了:“祥林嫂这一个笑,是悲惨人生画面上的一抹暖色,(学生鼓掌)这一灿烂的笑,展示祥林嫂美好的心灵。她同所有的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劳动妇女一样,对人世的幸福,是多么珍视和留恋!”他切中肯綮的发言博得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我说:“如果说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是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这处细节描写就是祥林嫂‘悲惨人生画面上的一抹温馨暖色’。我们在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时,在我们的心里都充满了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悯。现在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个‘唯一的笑’对祥林嫂这个形象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一名同学站起来说:“祥林嫂是善良的,但在旧社会她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我趁势说:“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在注意大的方面的时候,还要注意细节。小说中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为刻画人物而精心安排的,对此进行深入的感悟,同样可以于微细处见思想,见性格。”
我”与祥林嫂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徐从根 来源:语文学习
本文探讨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一个问题。
从小说中看,祥林嫂为什么不迟不早,偏偏要在鲁镇祝福“大典”中脱离“尘芥”?为什么是在与“我”一番对话不久之后“老了”?这是否纯粹是一种巧 ?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因果联系?
被迫再嫁以后,打击便接踵而至。丧夫,尤其是失子,使祥林嫂深陷自责和思念之中,不能自拔;鲁镇人的奚落 挖苦,又是雪上加霜;而柳妈“锯成两半”的阴司之说,更是对祥林嫂的沉重一击。当捐了“门槛”而仍不能洗雪“罪过”时,祥林嫂的精神终于彻底崩 ,由此,她沦为乞丐,在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的极度痛苦中挣扎。
并且,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对祥林嫂而言,并不具有同等意义。不仅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原因,而且,正是后 催使祥林嫂加速衰老,生命力加速损耗,“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 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折磨所致。反过来,即便祥林嫂生命之火至于微弱而仍然难以刹那熄灭,也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
我们可以 像祥林嫂在精神上长期遭受的煎熬,进而也可以想象祥林嫂摆脱恐惧的强烈的内在渴求,然而,身边的鲁镇人是不愿也不能给予祥林嫂任何帮助的 “我”的出现,给祥林嫂带来一线转机,摆脱恐惧的欲望至此才可以转化为行动。魂灵有无的问题 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也许问题太紧要了,它使祥林嫂几乎是本能地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为正式对话创设了一个令“我”不得随意敷衍的氛围。“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 的话权威可信。“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将要问的“一件事”,关系重大。“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严肃、郑重。
对“我”来说,魂灵有无 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祥林嫂的一连串举动,让“我”“踌蹰”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在减轻祥林嫂“苦恼”的动机支配下,一番紧张思索,“我”最终还是“入乡随俗”地作了回答。
那么,祥林嫂从与“我”的对话中究竟得到了或证实了什么?综 起来看,有三点:一是有魂灵,二是无地狱,三是与死去的家人能见面。
如果完全拘泥于语言,上面的结论是难以立住脚的,因为“我”回答的三个问题,没有一个是断然肯定的。“也许有吧”,“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而也未必”,“见面 见面呢”,这些都有点含含糊糊。但如果设身处地想想祥林嫂的处境和心境,就容易理解了。她在鲁镇从来不曾听到怀疑灵魂地狱的言语,
她眼下极想听到的是对自己有利的声音,因此,不管“我”的回答是如何的含糊,只要留有余地,从趋利避害的心理取向上说,都不足以妨碍祥林嫂作出自己的选择:“也许有”,即是“有”;“ 必”有,即是“无”。
我们当然更应该依据对话本身来理 。首先,从部分对话的内容看,“我”对地狱的否定,其倾向就较为明显:“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然而”一词引出的是句意的重心所在。而否定地狱,恰恰是祥林嫂最为关注和最为期盼的。其次,从整个对话的逻辑看,祥林嫂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是一种链式关系,只有确认了前一个问题,才会引出紧随的后一个问题。即是说,只有肯定了魂灵存在,才会引出地狱有无的问题;只有肯定了地狱不存在,才会引出与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问题。因此,当祥林嫂提出有无地狱的问题,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灵魂的肯定;当祥林嫂发出与 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追问,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地狱的否定。再次,从具体的对话情境看,“我”的“胆怯”的情态,“说不清”的搪塞,慌张离去的行为,在还没有失却生活常识的祥林嫂 来,简直就是她自己的欲死之心被“我”识破后“我”的正常反应,因而,“我”的补 的努力,不但不能动摇祥林嫂,相反,还会使她对此坚信不疑:能与死去的家人见面。
这样,祥林嫂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的祝福大典中去世,为什么在与“我”的对话之后不久去世,便可以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
本文意在说明两点。其一,祥林嫂临终前与“我”的一次对话,应该看作是完成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最后一个情节,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其二,祥 嫂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吃人本质。当祥林嫂被迫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准则,礼教和迷信便合二为一,又迫使祥林嫂陷于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两难境 。祥林嫂终于在挣脱精神枷锁之后带着几许欣慰与希冀离开人世,这样,礼教和迷信给予祥林嫂心灵的严重毒害和摧残,在其长期艰难求生与一朝坦然赴死的前后对比中表现出来,就显得格外沉痛,格外令人警醒。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注意到鲁镇人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死时的凄凉这样显豁的外在对比。
作文五:《祥林嫂》7100字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 意义
【摘要】:《祝福》写于 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中祥林 嫂一生承受着丧夫、 被迫改嫁、 再次丧夫丧子的三重打击, 她的精神受到封建礼教的极大摧 残, 在阴冷的雪天结束了生命。 鲁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这一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有力的控 诉了封建思想制度“吃人”的本质,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黑暗现实, 从而唤醒人民大 众的思想认识。
【关键字】:祥林嫂 悲剧命运 封建礼教 反抗
《祝福》 所反映的是从辛亥革命失败后直到 1924年以前中国半封建半殖民 的农村现实。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 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残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所以中国人仍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 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的手里。 封建宗 法制度束缚着中国劳苦大众, 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农村的劳动妇女。 她们没有地位, 没有自由,成了寡妇再嫁就会备受歧视,甚至没有劳动和生存的权利。《祝福》 文中的祥林嫂就是鲁迅先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 祥林嫂却没有幸福 可言, 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压制下, 她只能苟且偷生的活着, 直到离开人世。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 作者深刻描述了黑暗统治下, 封建礼教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残 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祥林嫂嫁给了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祥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婆婆,一个十多 岁的小叔子。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立春之日,丈夫的死带给了祥林嫂莫大 的痛苦, 祥林的死似乎带走了属于她的春天。 自从丈夫死后, 祥林嫂为了躲避婆 家逃到了鲁镇做工。 在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日子里, 祥林嫂对自己的力气从不吝 惜,无论吃的好与坏,她干活的时候丝毫没有松懈过,像年底的煮福礼,全是她 一的人承担, 但是她却显得很满足,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 脸上也白胖了” 。 祥林嫂似乎觉得这份工作让她看到了以后生活的希望。 然而, 好景不长, 新年刚 过去, 她去河边淘米回家后, 说看见对岸有个男人像是祥林家的堂伯。 待到祥林 嫂再次出去淘米的时候, 船里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把她拖进了船里。 孟春之日, 她 被婆家强卖到了贺家墺, 然而祥林嫂是不想再嫁的, 她婆婆用暴力绑架的方式把 她推向了封建礼教的悬崖边。她一路上又喊又叫,即使嗓子都哑了。不仅如此, 她还以死相逼,但是最终还是屈服了。祥林嫂嫁给了贺老六可以说也是幸运的, 到了年底,还生了一个儿子阿毛,贺老六是个勤劳老实的人,“会做活 , 房子是 自家的”,让别人看来祥林嫂“真是交了好运了”。两年过后,祥林嫂的满足和 好运留给她的只剩下了悲凉和痛苦。 贺老六患上了伤寒, 就因为吃了一碗冷饭复 发了。 不过 “幸亏有儿子; 她又能做” , 可是没有人想到儿子也被狼叼走了, “她 只剩了一个光身”。暮春之时,祥林嫂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房子也被大伯收走 了,祥林嫂没有了依靠,她走投无路又一次来到了鲁镇 , 重新做起了女工。丈夫 和儿子的死再次打击了她, 她这次回来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了, 四婶开始对她 产生了不满。 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是讨厌的, 他认为寡妇就是 “不干不净” 的女人, 更不会让她再参与祭祀。 从此祥林嫂不再理会任何事, 每天直着眼睛讲她的阿毛 是怎么死的,直到后来镇上所有的人“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疼”。又到了年底,祥 林嫂听了柳妈的劝说, 用一年劳动换来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门槛, 以防死后被两
个丈夫分。她满怀希望的哀求着捐了门槛,却依旧没有人宽恕她的改嫁和守寡。 祥林嫂沦为了乞丐,在“祝福”之前,迎春之时,冻死在了雪地里。
作者不仅运用了独特的构思, 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都发生在了春天, 而且 在抓住祥林嫂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的同时, 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手法, 刻画了她精神 面貌的变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祥林嫂是死于吃人的封建礼教。
祥林嫂不是鲁镇的人,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她的样子还算 周正,又“顺着眼”。她的面容青黄,可想而知祥林死后,祥林嫂的日子过得很 艰辛,但红润的脸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活力。不过祥林嫂是个善良、安分、 温顺的劳动妇女, 四婶给了祥林嫂一个机会, 试工期祥林嫂的卖力让她顺理成章 的留在了鲁镇。 当祥林嫂第二任丈夫死后, 她无依无靠的再次来到了鲁镇, 这时 的她“仍然头上扎的白头绳”, “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 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看来贺老六和阿毛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 很大,已经没有了神采的眼睛,内心也是极度悲痛的。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 嫂的时候,她未过半百,头发却已经全白,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 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 物”。可见,长期的严重打击与折磨,让祥林嫂陷入了极度悲伤,精神已经完全 麻木, 内心的痛苦又无法倾诉。 封建礼教把一个本分勤劳的女子一步步逼成了乞 丐,却依旧无路,身陷绝境。她手中竹篮里的破碗是空的,一支比她还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很显然,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仍然得不到他人的怜悯,仿佛她真 的是个“谬种”。贯穿文章始终的就是祥林嫂头上的白头绳。祥林死后,她的头 上就一直扎着白头绳, 也就因此证明了她寡妇的身份。 在镇上的人看来, 寡妇是 “不干不净” “败坏风俗”的不祥物,同时也注定了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我 还从祥林嫂的眼中看到了她的内心世界。从“顺着眼”到“眼角带些泪痕,眼光 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不难看出祥林嫂安分耐劳, 人生路上遭受打击, 内心悲伤 无以言语。祥林嫂濒临死亡前,只有眼睛偶尔的转一下才能让人知道她还活着, 当她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这“发 光” 是她对魂灵产生了希望, 可是她这样的希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艺术大师达 芬奇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很形象的体现在了祥林嫂的身上, 祥林嫂的眼睛告 诉了我,她的一生是多么的悲惨,多么的沧桑,又多么的无可奈何!
二、 被枷锁束缚的苦命人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封建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这四条绳索重重的 压在了身上。 祥林嫂生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 她出身卑微, 她没有名 字,也不会有人关心她姓什么,人们关心的只是她是否越出雷池。
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从她嫁给祥林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被“夫权”拴 住了。每个人都叫她“祥林嫂”,即使以后再嫁丧夫。鲁镇的人依然叫她“祥林 嫂”,表明世人对他再嫁身份的否定。她成了寡妇以后,她并没有因此失去活下 去的信心,但是封建礼教的四条枷锁死死地缠着她,让她没有好好生活的机会。 她初到鲁镇时,鲁四老爷的“皱眉”就已经表现出对祥林嫂的排斥了。他会觉得 祭祀的福礼让一个寡妇做会带来晦气, 但是还是让她留了下来。 正当生活满足时, 祥林嫂在淘米的时候, 却被她婆婆和堂伯抓回去强卖给了别的男人。 她被绳子捆 着 “塞在花轿里” , 一路上又喊又叫, 拼命哭嚎, 以致于最后用头去 “撞香案角” , 这一撞不但没有得到解脱, 反而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疤。 虽然屈服的她生活上又有
了幸福的苗头。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的死亡和儿子的死亡又彻底的打击了她, 一无所有的她又被大伯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回到鲁四姥爷家,这一次, 鲁四老爷更加认为祥林嫂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谬种”了,他不让 祥林嫂在祭祀的时候沾手。 可是祥林嫂照旧去做祭祀时应当做的事情, 她换来的 却是四婶的呵斥“祥林嫂,你放着罢”,无奈之下,她“只得疑惑的走开”。她 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 这种封建礼教的歧视对他来说又是沉重的打击。 在 她疑惑的时候, 听信了柳妈说的一个再嫁的女人死后阎王要把她锯成两半, 分给 两个丈夫。祥林嫂的恐惧和担心驱使她去“捐门槛”当做自己的替身, “给千人 踩,万人跨”才得以赎罪,她感觉仿佛已经被宽恕了一样,可以说这是她最后的 希望了。又到祭祀时,祥林嫂却再次遭拒,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的 斥责如晴天霹雳般,她失神地站在那里。此时祥林嫂才明白, “捐门槛”所祈求 的希望随着四婶的斥责化为了泡影,这回她的精神完全崩溃了,
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没有过分的要求,她只想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换取 生活的机会。然而以她的丈夫祥林和贺老六为代表的夫权重重的压在她的心头, 她想“从一而终”却被以婆婆、堂伯、大伯为代表的族权当牲口一样的强卖,赶 出家门。 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政权对祥林嫂的迫害和侮辱确实致命的一击。 柳妈、 四婶以及区土地庙捐门槛使祥林嫂做了神权的奴隶。 祥林嫂是可悲的, 她只想维 持做下人的生活,可就因为她再嫁被认为是“败坏风俗”,她连做奴隶的权利也 被封建礼教剥夺了。诚如“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 奴隶” [1]。祥林嫂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下的牺牲品,夫权要她守节,族 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在这四条枷锁的非人折磨 下,祥林嫂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
三、 无味的挣扎与反抗
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一次次打击逼她走向绝境,但是在走向绝 境的过程中,祥林嫂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
祥林死后,她不甘于被婆家虐待,逃到鲁镇找了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此 时的她只想争取劳动花的生活的权利, 这是她的第一次反抗。 面对婆婆逼她改嫁, 祥林嫂进行了第二次反抗。在出嫁的路上,祥林嫂拼死拼活的叫喊、哭骂,都没 有人去理会她, 无奈之下她只有成亲时以死抗婚, 但是她的抗婚也失败了。 再次 丧夫丧子后, 众人视她为克夫克子的灾星, 祥林嫂不甘于遭受这样的歧视, 在柳 妈的劝说下, 用自己一年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一条千万人踩踏的门槛以赎罪, 而 捐完门槛的希望仍然被四婶不让她碰祭祀的器具而化为灰烬。 沦为乞丐的她又不 甘于死后被锯成两半,在遇到知识分子的“我”时,对人死后是否有灵魂提出了 质疑, “我”含糊不清的回答让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惧离开了人世。在封建社 会中, 一个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只是为了满足男人和家庭的需要, 并且一家之 长又随意支配她的权利,祥林嫂正是如此,她的一生都在为别人活着。然而“祥 林嫂‘逃婚’、‘撞香炉’、‘捐门槛’、‘问地狱之有无’,体现了劳动者的 基本生存要求和以此为动力的原始反抗, 却无法通过这种反抗达到自己所处的奴 隶地位的独立认识。 恰恰相反, 她的每次反抗都隐含着对封建伦理秩序的充满恐 惧的承认:对改嫁的反抗中包含了她对夫权和从一而终观念的承认, 对阴司的疑 问则建立在她对这种秩序的恐惧之上” [2]。祥林嫂只是个农村最低层的劳动妇 女,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没有劳动生存的权利, 她也始终不会明白她真正处于 “想 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祥林嫂是个爱思考的人,可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她的反抗却是表面的, 浅薄的。 祥林嫂只有在一次次的挣扎与抗争中, 带着对生 的留恋和对灵魂的疑惑离开人世。
四、 造成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根源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这是鲁迅先生对悲剧本身 特征的精辟概括。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 朴实,心地善良,安分守己,但生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她没有权利掌握自己 的命运, 而是一个被封建社会践踏过的悲剧人物。 下面我就从几方面的原因阐述 造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源。
鲁镇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也是旧中国整个黑 暗腐朽社会的一个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封建、保守、麻木,在这样的环境下, 祥林嫂自身的封建意识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内因。古代中国妇女在“三纲五常” 以及宋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影响下,她们所受的束缚越来越深,广大妇 女被压迫到了奴隶的份儿上, 祥林嫂就是这千千万万不幸女人中的一个。 祥林嫂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农村妇女,从她一出生,就已经被“在家从父,出家从夫, 夫死从子” 的封建礼教所束缚。 不幸的是和他在一起的两个男人都死了, 甚至是 儿子都让狼给叼去了, “克夫克子”的罪名强加到了她的头上,她反抗过,可是 她的反抗的行为一直都是在遵循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 因为封建妇女的贞节观念 和封建思想在她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人就其本质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5]。从这个角度来看,祥林 嫂的悲剧具有相当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政权、 婚姻制度以及迷信思想。 愚昧无 知的祥林嫂在强大的封建礼教的压迫下, 缺少实质的精神反抗, 只有被封建社会 的四大枷锁——政权、夫权、族权、神权无情的扼杀。首先,封建礼教对祥林嫂 的摧残最大的压力就是“夫权”,它要求对男子始终不渝。祥林嫂虽然只是个农 村妇女, 却死死地坚守 “从一而终” , 以致于婆婆逼她改嫁时, 以死相逼。 其次, 族权不让她守节。 她想从一而终的为祥林守寡, 便找了份工做, 可是婆婆凭着族 权的势力为了筹备彩礼钱, 把她抓回去, 卖给了别人。 最后就是神权和政权对祥 林嫂的束缚,它们要对祥林嫂的“不守节”进行惩罚。他们不管当初祥林嫂改嫁 是不是她自愿的,他们只认准祥林嫂改嫁了,就是不守节,就要受到惩罚。柳妈 给祥林嫂传输的迷信思想使祥林嫂的精神上受到了极大地压力。 鲁四老爷是政权 的化身,他因为祥林嫂的“不守节”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 迫精神失常, 劳动能力也丧失了, 政权的压迫让她沦为了乞丐, 死在了漫天大雪 之中。
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封建社会中“吃人”的人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 原因。 第一个就是封建礼教权力的代表鲁四老爷, 他对祥林嫂的经历不但不同情 反而感到厌恶。由于祥林嫂死在“祝福”之前,鲁四老爷就认为她会破坏好运, 大骂祥林嫂是“谬种” ,赤裸裸地表现出他凶狠的吃人本质,他就是直接残害祥 林嫂的刽子手! 第二就是没有名字在无形中杀害祥林嫂的看客。 他们聚在一起嘲 笑祥林嫂抗婚时撞在额头上的伤疤。 这些看客冷漠无情, 对于祥林嫂的不幸命运 不理解, 不同情, 反而把祥林嫂当做茶余饭后的娱乐, 直到他们从她身上得到了 厌烦感。这些看客聚在一起时就用嘲弄的方式戕害弱小者,杀人于无形中。 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封建礼教与神 权迷信的残害和虐杀决定了祥林嫂的悲剧; 当时社会群众的麻木, 冷漠导致了祥 林嫂的悲剧性,最重要的还是与祥林嫂自身缺乏反抗封建礼教的意识是分不开
的。
五、 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必然导致的结果, 她缺乏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 深刻认识,她的反抗实质的不同从而导致变现出来的典型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小说中,祥林嫂始终被政权、神权、族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束缚 着, 在这四种压力下的祥林嫂, 她所承受的要比别的妇女痛苦得多得多。 如果她 没有婆婆的强逼改嫁,也许她就会一直凭着自己的善良本分在鲁四老爷家干下 去, 可以获得自己卑微的活下去的资格, 也不至于沦为乞丐而死。 可是封建礼教 不让她有做奴隶的资格,甚至活下去的权利。她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反抗, 尽管她有顽强的生命力, 仍然冲不出封建礼教所布下的天落地网。 祥林嫂的反抗 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 力的残害下,鲁镇的人不但对祥林嫂没有怜悯之心,反而歧视她,嘲弄她,从而 把她推向恐怖的深渊。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们的冷酷自私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 运, 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时代的悲剧, 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 的人生悲剧。鲁迅先生在祥林嫂的身上预示出中国妇女的解放道路是无法阻挡 的。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悲剧。我很 难相信在 21世纪的今天,也会有很多“祥林嫂的悲剧”。在电视上,我经常看 到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的报道, 他们被卖到偏远的山村, 这一被拐就是十几年, 甚 至几十年。 当警察把他们解救出来时, 有的人竟然麻木到不愿意离开, 有的回家 后遭亲人歧视再次被抛弃。 这一切说明了 “祥林嫂的悲剧” 不管在哪个年代都在 发生。 妇女解放问题依旧是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 妇女想 要获得人性上真正的解放, 经济上要与男性同等, 政治上, 人格上必须得到法律 和社会的尊重。
注释:
[1]、《鲁迅文集?灯下漫笔》,鲁迅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第 334页。 [2]、《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汪晖著,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1年版,第 209页。
[3]、《鲁迅文集?灯下漫笔》,鲁迅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版,第 334页。 [4]、《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第 297页。
[5]、《小说美学》,吴功正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第 8 页。
参考文献:
1、《鲁迅文集?灯下漫笔》,鲁迅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 8月。
2、《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汪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8月。
3、《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4、《小说美学》,吴功正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5、《鲁迅小说综论》,杨义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 4月出版。
6、《鲁迅论》,陈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5月出版。
作文六:《祥林嫂》4400字
祥林嫂:是“反抗”还是“顺从”?——再探《祝福》的主旨
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引发了读者的诸多思考,论者往往认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逼死了祥林嫂,祥林嫂面对各种封建压迫,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她的反抗是孤独的,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作者寄予了极大的同情”①,著名电影艺术家夏衍在他改编的电影《祝福》中添加了祥林嫂捐门槛后仍不能参加祭祀,于是怒砍土地庙门槛的情节,以此表明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②祥林嫂到底是反抗还是顺从?我们不妨从“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角度,探寻祥林嫂的“反抗”表象下的“顺从”本质,追寻《祝福》深刻而独特的主旨。
一、出逃与抗婚:追求“贞洁”的“时代精神”
在鲁四老爷看来,寡妇祥林嫂是一个“不祥”之人,四婶之所以能够留下祥林嫂来“试工”,不仅在于祥林嫂“手脚都壮大”,更因为“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作者再次强调“顺着眼”,这绝非偶然。两次“顺着眼”描写,突出她的“安分”,符合那个时代对下层妇女逆来顺受的规范要求,这也是鲁四老爷默许四婶留下她的深层原因。祥林嫂初到鲁家做工“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并“满足”“有了笑影”,她要用身体的劳累换得精神上的安宁,其实质是保全名节。
从1920年《新青年》第七卷第三期上发表的周建人先生《绍兴的结婚风俗》一文可以得知:抢亲的风俗,在绍兴很盛,多在贫苦人家。寡妇的身体,极不自由,男子死后,公姑叔伯,甚至于毫不相干的人,都有管的权柄,甚至也有卖的权利,而娘家亦没有争执,因此寡妇就成了最为不幸的弱者。在鲁迅的笔下,这些弱者就是《风波》中被七斤嫂辱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③八一嫂,是《明天》里凄苦无助、饱受凌辱的寡妇单四嫂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处在像染缸一样的文化习俗中,众人的心灵不自觉地受到礼教的熏染,众生都要遵循“女子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礼教信条。“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由此可见,祥林嫂这么激烈地反抗再婚,不是贺老六的问题,也非留恋自由的生活,更不是抗议夫家卖掉她,只是为了“守节”。“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此后皇帝换过了几家,守节思想倒反发达。皇帝愈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④祥林嫂为保卫“贞节”所进行的看似强烈的反抗,其思想的凭借,仍然是封建礼教,实质是苦苦挣扎的“顺从”。抗婚成功,她就成为封建文化所标榜的“贞妇”“烈女”。“时代精神”对其毒害之深,可见一斑。
二、捐门槛:为违背“风俗概况”而赎罪
再进鲁家,祥林嫂自我感到没有参与祭祀的资格“讪讪的缩了手”,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由“讪讪”到“坦然”,我们窥探出祥林嫂内心对礼教的认同:再嫁是不节的,无权参与祭祀;捐了门槛就是赎了罪,从此可以摆脱歧视、厄运,换来了有尊严的生活。礼教观念已经融入到她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信条。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因鲁四老爷同意她准备福礼,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还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感到满足。当她再到鲁镇做工时,鲁家因她改嫁,并再次守寡,便鄙视她,不再让她插手福礼的事,尽管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仍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她不仅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更没有了尊严,对于深受“风俗概况”影响的她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由此不难理解三次失去亲人的打击以及身体的折磨都没有压垮祥林嫂,而不让她参与祝福,她就“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
更不济了”。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深刻指出,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她一直在追求“做稳”礼教的奴隶。但事与愿违,封建宗法制度的夫权不许祥林嫂改嫁;族权否定了夫权,卖掉了祥林嫂;神权又否定了族权,认为她“不贞”,捐了门槛也没有获得参与“祝福”的权利。这一重又一重相互排斥的怪诞理论,轮番对一个贫苦妇人滥施淫威,祥林嫂虽然处处表现出顺从的态度,但还是被剥夺了做人的基本权利,死后还要荒谬地丧失做一个平安鬼的希望。
三、顺从:符合“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的必然选择
小说中前有撞香案后有捐门槛,这两处细节密切关联,捐门槛是为了完成撞香案未能完成的任务:殉节不成,所以赎罪。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绝非要使其成为反封建人物,相反,是要写出她既受吃人礼教和神权的迫害,偏又麻木地顺从而未能摆脱悲剧命运。对鲁镇政权来说,她驯服、勤劳、能干,无须以孔孟之道教化就甘于其奴隶地位,不存在颠覆政权的问题;对于封建族权而言,她尽管有逃婚的举动,但其意图只是为了守节,遵从正统的贞洁观念,而且最终还是屈从族权的淫威,也不可能对它构成现实的威胁;而对于夫权,她的再醮不但未受到贺老六的责难,反倒因此“交了好运”。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她虽然处处极力顺从,无所反抗,无力反抗,但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鄙视,被愚弄,被践踏,而最终成为“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可以说,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⑤。
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⑥在鲁迅看来,人的生命的无端丧失是最大的悲剧,如《狂人日记》中的小妹,《药》中的华小栓,还有《明天》中的宝儿。通过《祝福》,鲁迅要让读者认识到旧道德的虚伪、冷酷和陈腐,要唤醒被禁锢在封建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的铁屋子中的快要被闷死而又“几乎无事”的人们,他以一个伟大文学家的艺术敏感力和一个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发现了平常中的不平常。鲁迅先生曾痛斥国人的麻木:“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⑦在封建文化的浸淫下,所有的人都难以脱离这个“染缸”而自我清白,立身、行事、说话都不自觉地带有“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的印记。
透过祥林嫂“反抗”的表象读《祝福》,我们会发现别样的深意,祥林嫂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反抗过,祥林嫂的“反抗”本质上是一种“顺从”:祥林嫂从自愿顺从儒家礼教而守节,到被迫顺从族权而改嫁,再到自愿顺从佛教而捐门槛,最终却被吞噬。《祝福》旨在通过祥林嫂不断“顺从”的故事,揭露儒、道、佛、巫鬼文化主宰下的残酷、虚伪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罪恶之源,并以此抵达对封建文化“原罪”的犀利批判与彻底否定。
祥林嫂的反抗
过去的老教参上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祥林嫂没有明显的反抗性格,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据有三。一是出逃打工,用劳动换取饭碗。尽管被奴役盘剥,却“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只是她的“不幸”,看不出有什么反抗性格来。二是被卖改嫁,哭也好,嚎也好,撞头也好,这不是对旧社会的反抗。这是她深受封建伦理贞节观念的毒害的结果。她的“反抗”恰恰是对封建礼教的维护。三是她对灵魂有无问题的疑惑,根本谈不上对鬼神的否定。“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这才是祥林嫂对鬼神疑惑的含义。希望其有是为了与亲人团聚,希望其无,是怕死后被锯分身。这种疑惑是她欲活不能、欲死不敢的心理的反映。这是封建思想对
其毒害摧残折磨的结果,谈不上反抗。第二种看法是祥林嫂是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其根据是:一、祥林嫂在神权氛围最浓郁祝福大典之际,向“我”提出三个问题。这表现其对封建礼教封建神权思想的“无视”。二是祥林嫂选择在这个时候死去,表明了她的反抗。这正好印证有些人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推断。第三种看法认为祥林嫂对封建社会所给予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曾进行了不间断的抗争,不过这种抗争是自发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实质是她倔强、不屈从的性格的反映。她对自身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带有很浓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色彩,她不但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而且还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它们身上。这样就决定其抗争的结果不是跳出苦海,而是犹如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反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最后的疑惑虽可以说是对命运的反抗,但是她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种看法是当时的主导看法。
现在的教参上说的简单。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这首先要看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她一点反抗意识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搞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
这点看法学生手头的同步训练上也有,并且比教参上还要详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念教参肯定不行,按照过去老教参上去讲,又太复杂,且没有什么的新的角度。想来想去,还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吧。正好讲到提到这个问题时,快下课了。我就把这个问题留成了课下作业,说我们下节课讨论。
说是讨论,我心里并没有底,因为我心里除了教参上的那点认识,自己的确没有什么浅见。可是明天还得给学生个交待。
想来想去,结合一些资料,我初步打算这么来讲。
第一,把祥林嫂看作是(其实她就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摧残被愚弄的封建妇女,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道锁链联合绞死的。看祥林嫂到底反抗了没有,就从她是否反抗这四条“锁链”角度谈。
对于以鲁四老爷代表的封建“政权”来说,祥林嫂是“顺着眼”,从没有反抗,即便遭受呵斥,也没有表现出反抗来。她只想做一个顺民,做一个奴隶。
对于代表族权的婆婆、堂伯,祥林嫂是有限度的反抗,对婆婆逼她改嫁是被动的源于维护自己贞节的反抗。
夫权和族权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夫权也表现为封建贞节观念。在这点上,祥林嫂在着实没有反抗。
对代表神权的鬼魂和神灵,祥林嫂也很难说反抗。
综上所述,祥林嫂的所谓反抗是极其微弱的,是被动的不自觉的反抗。这一点很难说是真正的对封建礼教封建神权的反抗。
第二,从一个普通的人的角度来看。
祥林嫂是个正常的人,有着生存的本能。从追求生存权利角度来看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谁不希望自己活的体面光彩一些,谁愿意让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在这一点上祥林嫂是主动的、自觉地,她的反抗是强烈的,那真是在和命运抗争。这一点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像这样的一个不像命运抗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女人,本应该更有资本活着,可是在那个时代却被扼杀了。还原祥林嫂生存时代,这个人物反封建的主题不也很明确吗?
作文七:《祥林嫂》1100字
惟妙惟肖 形神兼备
———浅析鲁迅对祥林嫂外貌的精彩描写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三中 741501 汪堆江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外貌的三次描写可谓精彩至极, 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精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三次外貌描写从纵的角度来说形成了对比,体现了祥林嫂所 受的摧残程度在一步步地加深,同时也表明她在一步步地走向精神崩 溃的边沿。
二、在三次肖像描写中着重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了描写,鲜明地 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这正印证了鲁迅曾说的一句话 “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 (《我是怎样做 起小说来》 ) 。她初到鲁镇做工时“顺着眼” ,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再到鲁镇虽然仍“顺着眼” ,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 样精神了” ,这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 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眼 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 这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 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 麻木了。及至当向“我”发问时, “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 这“发光”是在长期的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 带来的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与恐怖。
三、按情节来算的第三次外貌描写(课文第一部分处)精彩绝妙。
这表现在以下三点:
1、这次外貌描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五年前的花白的头 发,即今已经全白” ,五年前的祥林嫂“脸色青黄” ,而“今”的她“脸 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
2、在这次外貌描写中将直接描写和“我”的感受相结合。如:直接地描写有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 “我” 的感受是“全不象四十岁上下的人” , “仿佛是木刻似的” ; “还可以表 示她是一个活物”等。
3、这次外貌描写对祥林嫂所具有的“财物”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拉着一支比她更长的 竹竿,下端开了裂” 。这其中的一个“空的” “破碗”表明她已经贫穷 到连一个完好的碗都没有的地步了; “比她更长的竹竿”表明她已被封 建礼教思想压垮,直不起腰,佝偻着身子,因此,竹竿显得“比她更 长” ; “下端开了裂”表明她已不堪重负封建礼教对她的压力和自身的 体重, 而将整个身子的重量和封建礼教对她的压力全部压在了竹竿上, 故竹竿的“下端开裂” 。
这三点是作者对“我”在河边遇见的祥林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 肖像描写,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还用了调动“我”的观察力、心理感 受力和描述主人公所具有的“财物”让读者想象的写法,这真可谓尽 善尽美地画出了祥林嫂的形和神,表明她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总之,这是多么精彩而绝妙的外貌描写,细细品味和鉴赏,真可 谓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作文八:《祥林嫂人物分析》1000字
祥林嫂的性格分析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教学目标]
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及点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通过课文学习,能体会其中的某些特点。
2、小说有三要素,学习时宜牢牢把握文体特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3、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各不相同,人物的肖像描写能透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学习课文时,要细心体会这些特点。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简介红楼梦
1.《红楼梦》前五回内容简介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
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
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
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
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
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
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
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
作文九:《祥林嫂、林黛玉学案》4800字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制:吴玉玲 审核:王玉娟 审批:陈安乐
《祝福》《林黛玉进贾府》整合阅读导学案 【复习目标】
1.巩固落实基础知识。
2.学会通过分析肖像、语言等描写手法去把握人物形象。
3.学会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环境描写中认识人物形象。
【梳理?巩固】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悚然 模样 形骸 窈陷 蹙缩 炮烙 讪讪 懵懂 忖度 ((((((((((
遂心 两靥 帏幄 韶光 杜撰 宫绦 间或一轮 穿红着绿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寒xuān( ) 烟ǎi( ) 娇chēn( ) chì( )造
xuān( )哗 和ǎi( ) chēn( )视 shè( )免
三、选词填空。
1.“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A.简洁B、简捷)的说。
2.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3.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A.悲凉B.悲哀)的神色。
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军训结束,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
B(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
D(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
【探究?归纳】
一、从人物描写中把握人物形象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中有关林黛玉和祥林嫂的描写,指出描写手法,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一)林黛玉
描写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描写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
1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编号 使用时间 2014-10 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
(二)祥林嫂
肖像描写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勤劳~朴实~善良~本分~易于满足。
?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的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影。——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死前相遇: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语言描写
祥林嫂语言描写较多~根据不同场景的不同语言~我们来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思想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过程中,终于丧失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气。
二、从环境描写中认识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文段,结合文本,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
2.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
2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制:吴玉玲 审核:王玉娟 审批:陈安乐
3.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祝福》)
4.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林黛玉进贾府》)
5.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的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文后题目(2014重庆)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
3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编号 使用时间 2014-10 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1.请概括陈皮匠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文中第?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4
作文十:《论文本科祥林嫂》7500字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成因
学 号: 1143001202652
姓 名: 李 晶
分 校:株洲广播电视大学
教 学 点: 攸 县
指导教师: 罗庆云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内容摘要 …………………………………………………... 3 关 键 词 …………………………………………………... 3 内容摘要(英文翻译) …………………………………………………... 4 关 键 词(英文翻译) …………………………………………………... 4 正 文 …………………………………………………... 5
一、自然因素 …………………………………………………...5
二、社会因素 …………………………………………………... 6
1、出生环境是制造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 6
2、自觉的奴隶性格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 ………………. 7
3、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制造了祥林嫂悲剧 ………………. 7
4、集体无意识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 ………………. 8 参考文献 …………………………………………………... 11
2
内容摘要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成因既有着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又有着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多重因素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的产生。丧夫失子这些只是自然灾难,都不是社会灾难。她本身具有的自觉的奴隶性格则是造成其个人悲剧的内在的潜在原因,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的毒害则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也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 祥林嫂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封建礼教 迷信思想
3
Abstract
The causes of Xianglin's wife's tragic fate have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and wi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multiple factors leads to her tragic fate.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and son is
a natural disaster, not a social disaster. She has consciously slave
character which is the personal tragedy inherent potential cause . Feudalism and superstition of the poison is the underlying socialcause, which is also the root cause of Xianglin's wife's tragic fate.
Key words
Xianglin's wife natur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feudalism superstition
4
浅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成因
祥林嫂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的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勤劳、善良、质朴的优良品质,她处于社会的下层,与迫害她的封
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对建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妇女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广阔而有力的集体无意识的力量的强大。祥林嫂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是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鲁迅的“残忍”构思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
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始终都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在她的一生中,一直以来就根本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不难从分析中得出,她丧夫、再嫁、失子、离世四个关键情节都是发生在春天,鲁迅先生的这种构思不可谓不精巧,不可谓不残忍。
1、丧夫在丽春之时,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位最为低下,然而一个寡妇的处境则更是艰难,更何况“
婆”。由于她的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也就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于是,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必然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被迫改嫁之路。但在“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传统思想作祟的封建社会里,祥林嫂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
2、再嫁在孟春之时季,是被迫的。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她最终是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着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于是,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5
3、失子在暮春之时,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却幸运地做了母亲。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便“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于是就成了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又一次不公平地从她怀里夺走了她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4、逝去在迎春之时,悄然更凄然。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都完全变了。沦为乞丐之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祥林嫂带着对生的痛苦和对死的恐怖,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在鲁镇祝福声中悄然凄然的死去。
小说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充满了无尽的灾难与痛苦。鲁迅先生把这么多的苦难都集中使用在一个女人的身上,的确残忍。试问,即便不说是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会有哪个女人能够忍受死二夫更兼丧一子之巨大悲痛,
二、社会因素:
1、出生环境是制造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祥林嫂出生在鲁镇,鲁镇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先来看看小说中的描述吧。小说开篇写到鲁镇上的人们忙于年终的大典,“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年年如此”,说明这种社会风气根本就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而是长年累月的结果,这种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家家如此”,说明这种封建思想分布的地域之广,几乎很多的老人、大人、小孩,都无时无刻不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何止是鲁镇,其实在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都是如此,鲁镇只不过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把祥林嫂置于这样的一个封
6
建思想意识如此浓厚的社会环境中,也就道明出了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祥林嫂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2、自觉的奴隶性格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来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虽然《祝福》没有叙述更多的关于祥林嫂嫁给第一个丈夫的情形,但从关于她“脸色青黄”的肖像描写中,不难推断其生活的艰辛。而第一个丈夫的亡故,更断绝了她的生计,于是就有了来到鲁家的第一次做工。然而第一次雇工生活使她在这一层次上又曾有过满足,这里所描写的满足,对祥林嫂来说,第一要义无疑是鲁四老爷给她解决了
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温饱。
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常,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色彩与成份。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原谅她的再嫁兼再寡。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3、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制造了祥林嫂悲剧。
封建夫权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中的鲁四老爷——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
7
俨然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句:“可恶~然而??”佣人被绑架,他不免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至祭祖时,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打击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到了这等地步,鬼魂和地狱的梦魇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所在。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4、集体无意识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
8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前面,我们将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祥林嫂迫害的结果,但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而更深层次的伤害便是这种集体无意识。
作为封建礼教化身的鲁四老爷,虽然也伤害了祥林嫂,但他并没有意要欺凌祥林嫂,他们倒是如数给祥林嫂工钱,而且最初也不乏同情心,先是虽然“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还是收用祥林嫂做女佣;后来祥林嫂再度守寡后,虽然很是忌讳,“起初还踌躇”,但听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就有些红了”,仍然继续收留了她;对祥林嫂后来迟滞的劳作,“已颇有些不满了”,但也并没有怎样苛待她,只是不许她插手祭祀活动。
鲁镇上的一般群众,你也很难说他们对祥林嫂有什么恶意。但只因为祥林嫂寡妇再嫁,他们和祥林嫂交往时“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其后她的不幸遭遇虽然一度使人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但最终“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之所以嘲笑她,是因为她的“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
再说柳妈吧,她与祥林嫂同为女佣,你也很难说她给祥林嫂讲阴司、阎罗大王的故事是为着折磨祥林嫂。她也许倒是真诚地为祥林嫂担心呢,还给祥林嫂想了一个捐门槛以赎罪的办法。或许可以这么说,柳妈与鲁四老爷一家对祥林嫂的态度是一致的、一样的,同为鲁镇所有的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缩影与代表。
就是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富人和穷人、好人和坏人,而是鲁镇所有的人,他们都认为祥林嫂作为寡妇再嫁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是不好的,所有的人都认为是有一个阴间的存在的,这个阴间的道德标准是与阳间一致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力量。
何以形成这样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呢,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人际连接纽带的民族,血缘关系高于一切,所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祖宗高于一切;所以,为着维护血缘的纯洁性,为着不使血缘关系的纯洁性在感应中受到破坏,贞操观念被强调到了一个比性命更重要的地位上,而寡妇再嫁无疑是对贞操观念的最大背弃。又因为祖宗高于一切,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鲁镇的人,即使对祥林嫂的不幸深表同情,但也理所应当天经地义地会认为祥林嫂是
9
一个有罪的人。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鲁四老爷为何不让祥林嫂插手祭祀活动。祖宗高于一切,怎么可能允许一个有罪的人玷污祖宗呢,不仅仅是鲁四老爷,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让祥林嫂这样做的。封建礼教已经以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被我们所有的人接受并维护着、遵守着,已经化为血肉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这就是集体无意识。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控制着所有人的头脑,也控制着祥林嫂的命运。
由此可看,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既有着自然因素,又有着社会因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多重因素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丧夫失子这些是自然灾难,均非社会灾难,而自觉的奴隶性格是造成个人悲剧的内在原因,封建礼教及其迷信思想的毒害是社会原因,这种由封建礼教转化的集体无意识才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10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修订版 2、《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 汪锡铨 曹全林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年版
3、鲁迅《坟?灯下漫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4、《小说美学》 吴功正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5、《鲁迅的小说》 巴人著 1956年版
11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
,此页由学生填写,
本人热爱文学,很是喜欢鲁迅先生的著作,拜读小说《祝福》时对其中祥林嫂选题经过 这一人物形象印象深刻,所以才选此题目予以探索。
1、到图书馆主要阅读相关图书:《鲁迅全集》、《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调研与材《坟?灯下漫笔》、《小说美学》、《鲁迅的小说》。 料准备 2、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献资料。
初稿写作 2013年2月开始材料准备,3月开始写作,4月进行修改,定稿。 第一次 修改题目,调整结构 修改内容
第二次 修改小标题和相关内容 修改内容
第三次 整理格式,定稿 修改内容
指导教师立意很好,同意开题。 意见
12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评审表
指
导
教
指导师 指导教师(签名):罗庆云 及格 成绩 评 2013年5月5日 语
初
审
意
见
初审 初审教师(签名):
成绩 年 月 日
终 审 意 见
终审
终审教师(签名): 成绩
年 月 日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