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2000字
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
(“128815”);(一)
走进敦煌石窟,
我们像是读着一本书,
亲眼看到那动荡惊惧中,
机敏的北朝人,
将西域样式融进了,
魏晋风骨;
正值太平盛世的唐朝人,
雍容华贵,从容自信,
处处追求艺术的完美;
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北宋,
渐渐失去了进取的勇气,
而西夏人的朝气和蒙元的强悍,
却一次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惊喜。
(二)
不是妖艳,不是凄凉,
莫高窟的颜色是浑厚,
因为,它积淀了,
一千多年的风沙,
它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
朝代的兴衰,
岁月的轮回,
生命的存亡,
莫高窟中,有辛酸,
有甜美,有苦涩,
有辉煌,有愤恨……
这些味道,这些情感,
交织着,铺洒着,
飞扬着,诉说着,
洋洋洒洒地筑成了一个莫高窟,
一个永久的神话。
莫高窟,是一首意蕴深长的诗;
莫高窟,是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
莫高窟,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三)
一座石窟,一个世界;
一孔洞穴,一截历史。
壁画、雕塑、藏经、传说……
每一样都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的,
不,一辈子也不够。
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
千手的观音、飞天的女神;
反弹的琵琶、怀抱的胡笳,
那一样不让人沉迷。
石窟里很静,
又似乎又像在讲述,
那饲虎的王子,
救人的七色鹿;
那是谁,
割下自己的肉,
欲换取鸽子的生命。
这一切西来的文化,
都融进了中华文明之中,
这就是我们的博大与包容。
不是有人在探索、
追寻中华文明为什么,
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吗,
这里就镌刻着答案。
大漠深处,
河西走廊的尽头。
我的敦煌,
我的莫高。
丝绸之路上,
一个小小的驿站,
中华文化中,
一首壮美的史诗。
莫高窟,
是我精神的至高点;
莫高窟,
是我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说,
莫高是一杯浓酒,
那么我愿举杯,
用生命举杯;
如果说,
莫高是一轮明月,
那么我愿仰望,
以一生仰望。
莫高——挚爱——神话。
(四)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
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
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
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
置身其间,
却仍能隐隐感受到,
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
使人不得不慨叹,
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让我惊异还有,
莫高窟大小佛像,
鲜艳的色#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彩和
飞动的衣袂,
也不是让人敬仰的伟岸身躯,
而是古人对光线出神入化的妙用。
天光透过两道洞口漫射进来,
正好照在尊者的脸和胸部,
其他部位渐远渐暗,
其他人物亦渐暗渐远,
唯独至高的尊者佛光普照。
我留连到最后,
待洞中的参观者散尽,
排除了游人对光的干扰,
释迦尊者立刻光艳柔美,
色泽祥和,
令人肃然起敬。
两道洞口掌控天光,
准确散射到佛像最重要的部位,
依次过度到黑暗。
其庄严肃穆,
令人怦然心动。
莫高窟不仅有,
精妙绝伦的彩塑,
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记录佛教故事的,
有描绘神佛形象的,
有反映民间生活的,
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
就像是走进了,
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是活着的,
它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它见证着历史,
记录着历史,
聆听着历史。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倾听者,
听着历史的低吟浅唱。
莫高窟是绝美的,
但它永远不是艺术品,
因为肤浅的艺术品,
永远不及莫高窟的深度。
莫高,
意味着文化,
意味着美。
还意味着永久的信仰……
莫高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人类。
是人类文明的精粹,
是人类灵魂的凝结。
它是永恒,
是神的力量。
(五)
莫高窟,
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
就在于它是,
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
血脉畅通、呼吸匀停,
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
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
喧闹的背景,
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
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
你可以蹲下身来,
细细玩索一块碎石、
一条土埂,
在这儿完全不行,
你也被裹卷着,
身不由主,踉踉跄跄,
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在这儿,
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
那干脆就丢弃自己,
让无数双艺术巨手,
把你碎成轻尘。
作文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描写》300字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描写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描写
作者 齐悦彤 红星路小学五四班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从天而降,一只手托着蟠桃,另一只手舞动飘带,裙袂飞扬,仿佛一位仙女来人间帮助穷苦的人们;有的倒挂在天空中,手中捧着洁白美丽的莲花,从天间把幸福送给人们;有的手抚扬琴,悠扬的琴声传来,让人心旷神怡;有的轻弹竖琴,婀娜多姿;有的弹着琵琶,身姿妩媚,她们像是在开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把快乐传播到世间的每个角落;有的独奏二胡在迎来来客就连群鹤也被这优美的琴声打动,深深地陶醉其中,有的舒展双臂,漫天遨游,自由自在地漫步在花园中,曼妙飞扬;有的面目慈祥,闭目养神,似乎正酝酿着一场精美的演出。
作文三:《莫高窟的挣扎》1500字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 人民文摘 》(2013年第9期)
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2009年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获得散文奖。2012年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空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大多都是外国人,这场景让人有点穿越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吵着要回家。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大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4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
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
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
下来。
作文四:《莫高窟的挣扎》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莫高窟的挣扎
作者:蒋方舟
来源:《作文评点报 ·中考版》 2016年第 26期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 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 望的。 ” 乍一看,确实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 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 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 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日久天长,入口处设置 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 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 武帝:“ 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 ” 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 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 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 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 17窟中近千年。 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 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 “ 不懂 ” 。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在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 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 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 “ 过去 佛 ”“ 现在佛 ”“ 未来佛 ” 。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 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 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 —— 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 “ 不惜 ” 。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 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 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 “ 卖国贼 ” 。
作文五:《莫高窟的挣扎》1200字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日久天长,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在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选自《格言》,有删节)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哲思的游记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遗憾和担忧。在漫长的岁月中,莫高窟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作者到这里,除了触摸这座伟大的艺术宫殿的存在外,更多的是触动。“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表现出作者的独特思考,标题中的“挣扎”二字尤其触目惊心。
作文六:《莫高窟的评价》300字
评价
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
莫高窟
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作文七:《疲惫的莫高窟》1900字
2011年8月4日下午,一个还不算闷热的午后,敦煌莫高窟。我夹在朝拜的人流中匆匆前行。著名的第96窟,在35米高的大佛前,女解说员的声音显得非常疲惫,不到五分钟的解说,我早已做了功课,没有更多新鲜的信息。意想不到的是,解说中,她突然厉声:那位游客,不要去摸佛像!不要拍照!请你们自觉!
我为那些同胞感到难为情,所有的导游都会再三又再四地强调又强调地不能拍照不要摸壁画,而在进入莫高窟的许多地方,几乎都有这样的醒目提示。他们可能太想留下自己的形象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到一地,都先在标志景点前占个位置,照片拍过表示来过,而那些蕴含在照片里面的内容他们不会太关注,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太多的兴趣。
我问了一位工作人员,每天都有这么多的人吗?他说,今天来了旅游专列,解说员来不及带队,所以,开放了十五个洞窟,比平时要多一半左右,那些插着绿旗的地方你们都可以进去。
还能怎么样呢?敦煌研究院已经全力以赴了。我没有问更多,但能感觉和想象得出,人潮如涌的日子并不会少,因为当天既不是双休,也不是节日。也不容易,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应该满足一下人们眼福的。
我当然也是这样的心情,好不容易来一趟。十五个开放的洞窟一个不拉。拖着疲惫的脚步,总结了一下观窟的四点小感受:一是历史的印记非常鲜明。十几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建筑、绘画艺术都能很好地体现,北凉北魏的不一样,北周和隋的不一样,就是唐也可以看得出是初还是盛还是中抑或晚,两次看过龙门石窟,很想写一篇《石窟里的思想》;二是曹家人最喜欢挖洞。说是他们几百年间挖了五十多个洞,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有势力、有钱和虔诚了,节度使嘛就是土皇帝,没有钱能挖这么多的洞?没有绝对的信仰也不会持续那么久;三是西夏人最闲。吃了饭没事干,但他们要“佛图安邦”。可是,许多好地方都被占了,那怎么办,反正是我们的天下,那我们就在原有基础上重新绘画吧,把前朝能铲除的尽量铲除,能推倒的尽量推倒,特别是那些佛像周边的巨大空间,我们就画飞天吧,于是各式各样的飞天,五彩缤纷,凌空飞扬,神幻兼具。我们就画小佛像吧,这里不是千佛洞嘛,那一定要非常多的小佛像,内容单一不要紧,表情呆板又有什么关系?三个一组四个一排,横看竖看都成行,小佛像天天集中一起开大会呢,煞是热闹;四是还愿的结果。我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即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历朝历代的人们这么乐此不疲地开窟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但中国四大名窟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还愿的结果,皇帝下命令开窟,当然也是有目的的,为了母亲的生日,为了一个梦,什么样的原由都有。在敦煌,因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贸易通商历来发达,那些人出西域之前去许了愿,结果如愿以偿,于是必定还愿。因为当初他们可是和神达成协议的,神啊,保佑我吧,让我赚大钱吧,让我的彩票中大奖吧,果真如愿,这个如愿虽然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仍然笃信不疑,是神保佑的。于是这样的洞也就越挖越多。他们并没有想到,为了不糊弄神,尽力将洞窟开得大画得美,客观上也留下了当时的各种艺术。他们还没有高尚到要主动保留那些艺术,我敢断定。有的时候,客观效果往往会使主观愿望惊奇。
在著名的第十七窟,人们都要指责一下王道士,那些经卷为什么要卖给斯坦因?这不是卖国吗? 还有腐败的清政府,为什么不管管!十七窟对面,有介绍藏经洞文物的陈列室,“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我很注意地看了那一块长条形石头上的这几个字,这应该是块诫石,告诫我们要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世界,五万多卷经书只有八千多卷在中国,其余都被掠走了。我很无知地问了工作人员,王道士有没有后人呢?我的本意是,假如王道士有后人,而后人要强辞:如果不是他发现了这些经卷,那现在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会有现在的敦煌吗?会有现在的敦煌学研究吗?要想通这些问题,会让人很疲惫。骂骂王道士,那是很不费力的事情,连余秋雨都骂了,但有许多问题并不是骂了王道士就能解决的。
公元366年,那个叫乐僔的和尚,一定没有想到,他打坐发现对面的三危山上发出的万道金光而修的第一个窟,那是他用来坐禅修行的窟,他没有别的意思,此处甚好,宜修行,既修行,则安静,更需淡定,否则就有违佛意了。他绝没有想到这些窟会修了这么多,延续了一千多年。
告别莫高窟时,我特意远眺了三危山,除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什么也没有发现。凡人嘛,自然发现不了什么。环顾四野,只有不断涌进的人流,伴随着嘈杂人流的还有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和小贩高分贝的喊卖声。
陆布衣,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已出杂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等十余种。
作文八:《莫高窟的资料》1000字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东南2 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令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 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 7窟),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如今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洞窟,既保护了洞内的文物,又丰富了参观内容。
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民,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
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争子的严重破坏,大量珍贵文物被盗窃。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建国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内进行全面维修。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立敦煌研究院,1989年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作文九:《《莫高窟》的美》1000字
“ 方 艺 术 明 珠 ” ! 东 口
开篇美 。“ 煌莫高窟是祖 国西 北的一颗明珠 。” 文开门见山 , 敦 课
直 接 点 明 了题 目 , 为什 么说 莫 高 窟 是 “ 颗 明 珠 ” ?为 我 们 设 置 了 一 一 呢
个悬念 。
’
我
快
过渡美 。 课文具体介绍 了莫高窟的彩塑 、 壁画 和藏经洞 。 莫 高窟 “
保存 着两干多尊彩塑 。'莫高窟不仅 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 有四万五 ’ ‘ ‘ 还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乐
“ 我想 举事例来说勤奋 。” 咪接着说 ,东晋大 书法家王羲之 自 咪 “ 幼苦练 书法 。他每 次写完字 , 到 自家门 前的池塘里 洗毛笔 , 间长 都 时
了, 一池清水变成 了一池墨水 。后来 , 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 为 ‘ 墨池 ’ 。
王 羲之 通 过勤 学苦 练 , 终于 成 为著 名 的书 法家 , 人们 称 为 ‘ 圣 ’ 被 书
呢 。”
大眼镜老师语 重心长 地对大家说 :同学们 , “ 天才在于勤奋 。愿大 家时时勤奋 , 事事勤奋 , 目成为有 用之 才 !” 早 ★配 合苏 教 版第 7册 第 l 5课《 勤奋》 说
一
…
哂
…
一
目了 然
。
语 言美 新
呢
,
。
课 文 语 言朴 实 自 然 清
还 运 用 了 生 动 优 美 的排 比 手 法
“
。
壁 画 上 的 飞 天 有 的臂 挎 花 篮
, ,
,
采摘 鲜 花 : 有 的 怀 抱 琵 琶
弦 ;有 的 倒 悬 身 子
,
轻拨银
自 天 而 降 ;有 的
;
彩带 飘 拂
,
漫天遨游
”
… …
一
有 的舒 展 双
i学 生 ;
:
’
臂 翩翩起舞
,
连 串的排 比句
,
详 细 地描 写 了 飞 天 的种 种 姿态 栩
栩如 生
,
,
双
活灵 活现
口
,
。
这 些 句子 读起
。
谮
来 琅琅 上
品
富有韵味
文 中还 有
一
学
习
哪 些 排 比 句 呢 ? 找 出来 读
。
读 品
,
一
收尾 美
每
一
。
课 文最 后写道
,
“
:
莫高
窟是 举 世 闻 名 的艺 术 宝 库
这里 的
”
尊彩塑 每
、
一
幅壁画 都是 我 国
,
古代 劳 动 人 民 智慧 的结 晶
,
。
这
一
结
,
尾 既总 结了 全 文 又 照 应了 开头 同
时点明 了 中心
—
—
赞 美了 我 国 古代
劳 动 人 民 非 凡 的创 造 力 和 高 超 的 智
慧 歌颂 了 祖 国灿 烂 的历 史 文 化 这
。
。
样 的收 尾 可 谓
★
。
“
一
箭三 雕
”
。
配 合 苏 教 版 第 9 册 第 18 课
…
然 赢窟k
…
…
…
.
…
…
…
能
舶
0
…
…
作文十:《莫高窟的挣扎》1400字
莫高窟的挣扎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嚎,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教,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