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劳动的收获作文 劳动与收获》1800字
劳动的收获作文 劳动与收获
劳动与收获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在爷爷家参加劳动的经历告诉我,劳动,收获的不仅仅是果实。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五黄六月,酷暑天气,也正是农人最忙的季节。这不,爷爷家刚刚割完小麦,紧接着就播种夏粮。赶巧是个周末,我便拥有了这次劳动的机会——种玉米,十几岁了,头一回,爸爸妈妈允许我也参加,心里觉着格外新鲜。
早饭后,大爷用三轮车拉着农具,带领着我们向目标地出发了。山村的劳动仍然是原始的——根本没有书本说的机械,我看到大爷三轮车上都是最原始的工具:镢头,锄头,??但是,阳光是明媚的,正如我多少有些兴奋的心情,远近的群山连绵起伏,如同睡卧的苍龙,安静地守护着丰收的田野,很新鲜。
到了地头上,第一次干农活的我,不知深浅,自认为身强力壮,在分工时,自告奋勇地拿起了锄头——一个像个扁头钩子的家伙。我马上遭到了大爷的反对:“你使不了它,我耪埯子,你还是拿着这个瓢子撒种吧,叫你弟弟上化肥。”尽管我这时才知道锄头的用处,但我还是不大服气,却也只好服从了安排,由大爷亲自耪埯子——在地上刨一个深浅适度的坑。
按照大爷事先交待的,他一耪好埯子,我立即就将两粒玉米种子撒进去,弟弟则随后把化肥撒进去,大爷接着用下一锄的土盖上,顺便用脚踩一下,接着是下一轮的播种。
咳,只要三个人默契配合,一棵玉米就种上了,挺简单的。
“这么简单的工作,那还不好做的,就这么点儿地,还不快吗,”我得意地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种了没几垄,我的兴趣就没了,劲儿也没了。我觉得越来越没有意思,这种机械动作太令人厌烦了,天气也越来越热,刚才还明媚可人的阳光不知何时变得毒辣辣的,黑压压的山群好像也阴沉着脸看我的热闹——我已是满头大汗。
尽管大爷汗流浃背,他却丝毫没有放慢速度的意思,仍然不停地挥舞着锄头,真正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啦~看着大爷如此带劲儿的干着,我那还好意思说累呀,我和弟弟相互鼓励着,坚持着。终于,这块地种完了,我的衬衫也彻底湿透了。
种下的玉米要到秋天才能收获,但我已经提前收获了,我知道了什么是吃苦耐劳,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我真正领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诗意。
劳动与收获相关内容:勿以貌取人 我们三年级十三班是一个由十二个快乐学习小组组成的班级。每个小组都有四名成员,而且都自主编好了组内的序号。我们组有一个同学叫孟孟,他身材矮矮的,而且有一张黝黑的脸庞。眼睛总是眯缝着,整天像没睡醒一样。...
我好想快快长大 ,这是不是很异想天开呢,我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作业,单词要背诵,诗歌要背诵,数学公式要背,历史事件的意义要背??每天重复做着这些事情,学习没有一点的新鲜感,
无聊透顶。如果我长大了,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远离我。
我好想不要长大 岁月流逝,我已经长成了一个大人。我混迹于社会,每天重复着简单却辛苦的工作。我真后悔长大,我好想不要长大。当学生,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作业,整天被别人管着,连看电视都需要父母的批准,好惨。
旅游 今天,老爸带着老妈,奶奶,我和表哥一起出去玩。目的地:怀柔。朋友告诉我:怀柔有“鬼”不能去。唔,我看都是这些“鬼”:酒鬼,懒鬼,穷鬼等等。恩,我看她是个“胆小鬼”。老爸不熟那里的路,就买了个导航仪。
我的高三我的山 我的高三我的山这是一条充满迷途的路,我该怎么走,————题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沉默: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同学都开始沉默,是啊,我们高三了。
我们一起走过 江南的水土养育了柔弱的江南女子,也滋润了我家门前那棵纤细的枣树。枣树,你可知一根红线缠绕千回,将你我紧密相连,十几个春夏秋冬,我们一起走过。初春时节,空气中还带着凛冽的寒意。
一路走来、一直有你 我的初中生活,日子过的没心没肺,什么都不去想,每次学校要的什么学费,书费,建校费,问爸爸妈妈把钱一要就完事。可是她,小小年纪却读懂了家庭的意义??那天,是她开学的日子,当看到爸爸妈妈拿着厚厚的一摞钱去交学费时,她心里就暗...
回家 回家星期五上午第四节体育课时,我在绞尽脑汁地想着
怎么溜回宿舍去整理行李,准备一下课就飞出校门。以最快的速
度和表妹一起赶往舅妈家。舅妈家虽然在乡下,但那里就像一个
温馨又快乐的小窝,可以让我这个小懒猫睡上一觉。
作文二:《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文《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问题》》3600字
论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问题
劳动合同关系到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依据之一,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规定较原则、抽象,使得有关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处理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在劳动合同立法方面不完善,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制度没有形成体系,大部分有关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在《劳动法》中没有提及,由此使得广大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应该掌握一定的劳动合同知识。本文主要就劳动合同的书面订立形式、事实劳动关系、拒绝或者拖延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要求、劳动合同订立不符合程序要求等问题进行探讨,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完善立法和实施其他一些措施,这样才能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订立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律的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就受法律保护。非依法律
规定或者征得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劳动具体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没有约定的,应当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有的情况下劳动关系已建立,但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已生效,但并没有实际用工,劳动关系尚未建立。因此,违反劳动合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违反已经履行的劳动合同。这时劳动关系已建立,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就要按照本法的规定承担违法责任。另一种就是违反已生效但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这时劳动关系尚未建立,劳动合同法没有对这种情况下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作出规定,这就需要合同双方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这时劳动合同约定了违约责任的,按约定办,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就无从承担责任。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履约责任。然而,近年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且矛盾加剧的特点,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
劳动合同订立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书面劳动合同的弊端
1、形式不够灵活、程序不够简便。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需遵循一定的步骤或环节,这样既能保障合同订立的进行,也是合同内容合法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但也正是这些步骤和环节决定了书面劳动合同订立程序上的繁杂。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劳动关系主体双方都希望高效快捷地建立或解除劳动关系,这与
书面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本身就构成了矛盾。
2、书面劳动合同不能反映劳动关系的实际内容。劳动合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只能反映双方当时的合意,而无法兼顾其后不断变化的情况。真正的双方合意是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补充的。所以,用最初签订的书面劳动合同是不能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在许多劳动争议中,如果依照书面劳动合同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反而对劳动者不利。
3、劳动者不愿意与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现在劳动市场是双选的局面,劳动者有选择劳动种类的自由,用人单位有用工的自由,劳动者在尚不了解整个用人单位的情况下,不愿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担心以后不想在此单位工作时,不好脱身,产生责任问题。更何况现今的书面劳动合同大多数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的格式合同,在现今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者大多时候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没有协商的余地,虽然法律明文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双方协商一致。况且,现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对合同中一些看似合理的条款隐藏的不合理要求全然不知,造成以后的权利受到侵害而无言以对。
二、劳动合同订立中告知义务责任的缺失
用人单位的合法性是劳动合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一个有资格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才能雇佣劳动者,而现今社会中的用人单位种类复杂,劳动者怎样去识别用人单位的合法性呢?在实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中,用人单位往往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不能平等的对待求
职者。招聘单位的信息对求职者不透明,用人单位不能对劳动者的如实告知义务,不论劳动者是否提出知悉要求,用人单位都应当主动将上述情况如实向劳动者说明。劳动者的告知义务是附条件的,只有在用人单位要求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情况时,劳动者才有如实说明的义务。但现实中用人单位往往规避告知义务,不讲公平、诚信,严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劳动者不诚信侵犯用人单位权益的现象,法律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救济程序和处罚措施。
三、劳动者弱势地位显现的问题
用人单位往往运用其在劳动关心中的绝对强势地位,将用人自主权片面理解为用人自由权,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任意加班加点且不支付劳动者加班费,拖欠工资,劳动条件恶劣,不给劳动者上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十分突出。在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本身的优势地位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形成明显的对比。用人单位为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运用其优势地位压制和侵犯劳动者的正当要求和合法权益,劳动者为了生存大多选择忍气吞声,致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劳动者的地位更加脆弱。所以,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劳动者很难有效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针对以上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的相关解决措施如下:
一、承认口头劳动合同的效力,完善权力救济程序内容何用形式。是指当事人合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载体。现实生活中劳动合同的形式主要有书面式、口头和默示形式三种。无论劳动合同采
取何种形式,都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形成合意的手段。无论劳动合同时以书面还是口头或者默示形式订立,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决定了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劳动者整体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合同的内容多体现了用人单位的预期和设定,而非双方的预期和设定。将劳动合同理想化,也必须将劳动法律关系理想化,也就会夸大劳动法律关系与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的区别。因此,我们应在承认劳动合同订立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承认口头合同的效力,细化劳动合同履行、变更、终止等方面的规定,以平衡用人单位与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口头协议要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去引导和执行,防止用人单位逃避法律义务,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出现争议时,劳动合同的内容应该以劳动者的主张为准,劳动者无须对自己的主张举证。对于用人单位的主张,除非其能够举证证明,否则不能成立。这样的法律规定可以有效防止用人单位故意签订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以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动秩序的和谐。
二、明确劳动双方违反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和举证责任。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主动履行告知义务而拒不告知,或故意隐瞒的,视其行为性质和结果的严重程度,应给予行政或刑事制裁,或令其赔偿损失,追究其民事责任。对用人单位违反告知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应实行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即除飞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在缔约中劳动者有过错或不可抗力情形,则视为用人单位应承担责任。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其未履行告知义务所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仍应规定为过错责任原则。这种归责原则一方面符合
劳动立法中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法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预先制约处于强势的用人单位,规范其在缔约阶段的行为,防止纠纷。
三、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客观要求。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力量和地位相差悬殊,仅依靠双方自主调整只能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急需多层次的法律调整机制即宏观、中观和微观机制予以规范和协调。其中宏观机制即法律制度,中观机制即集体合同制,微观机制即劳动合同制度。签订集体合同能增进劳资双方理解,防范劳资冲突,并在劳资争议出现之后能作为解决争议的有力武器。这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过一百年实践得出的人类宝贵经验和财富。因此,我们应提高工会地位,使工会能真正代表职工一方利益,具备与企业相当的判断能力,签订集体合同,使集体协商能真正发挥其能效。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进一步从实体和程序这两方面完善劳动合同订立制度,建立完备的集体合同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良好的劳动合同制度,应当有利于建立一种既有稳定性又有流动性的劳动关系。因为有了流动性,人力资源才能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稳定性,在劳动者能胜任工作且不会危害到用人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劳动者的工作就有保障,这就会促使公司雇员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文三:《我与社会实践劳动的滋味》2200字
劳动的滋味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滋味, 有幸福的、 快乐的、 伤心的、 痛苦的、 悲伤的 …… 可是, 我在生活中还尝到一种味道, 这种味道就是劳 动的滋味。
今天,家里大扫除,妈妈看见我在一边玩儿,妈妈说:“别 在那玩儿了,来帮我打扫卫生吧!”于是,我学着妈妈的样子, 那抹布擦桌子,擦了好半天,都没把桌子擦干净。 “宝贝,擦桌 子要用湿抹布擦,才能擦干净。”妈妈说。接着我拿起拖布去查 地板,擦了一半时就有些腰疼,背痛的,心想不干了。这时妈妈 看见了说:“怎么了?是不是累了?歇一会再干吧!”听了妈妈 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问:“妈妈,那你干那么多活不累 吗?你从来也没说累过呀!” “我都习惯了。”妈妈说。一句简 单的话让我想很多, 爸爸妈妈天天多么辛苦 …… 今后我一定好好 学习,在有空闲的时候多帮妈妈干一些利所能及的事。
在这一次劳动中, 我体会到了劳动的滋味, 这个滋味是开心 的,它让我收获更多 ……
从 身 边 小 事 做 起
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 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一次又一次给人类 敲响了警钟, 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 保护和改善人 类环境, 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 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俗话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保护环境, 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三尺讲台上, 时刻不忘对学生渗透环境保 护教育。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我想从以 下几方面来谈谈:
1、爱惜纸张:
纸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其基本材料是植物纤维, , 而 各类废纸竟占了每个家庭垃圾总量的 21%, 特别是孩子浪费纸张 尤为厉害。在学校里可以开展“纸是我们的好朋友”、 “书本是 怎么来的?”等专题活动,让孩子知道浪费纸张就是浪费木材, 就是破坏环境, 也等于是危害了我们的身体。 生活中, 还可以让 孩子学习一些节约纸张的方法, 如:减少使用节日卡、 减少一次 性书皮的使用、 习惯使用纸张的空白地方、 尽量少用纸巾……对 于废纸要积极回收, 不要乱扔, 这样不仅保护了环境, 也培养了 孩子从小节约纸张的良好品质。
2、节约用水:
地球作为一个蓝色的星球,虽然地球表面 70%以上被水覆 盖, 但世界上许多国家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 以我国为例, 全 国 660多个城市, 有 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 由于缺水, 我 国农村粮食产量减少, 西北沙漠化严重, 沙尘暴频繁发生。 节约 用水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说, 已是当务之急。 因此, 我们应教 育孩子节约用水。 如:一水多用 (例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 、 杜绝长流水(上厕所、洗手和洗澡要及时关水笼头)、不往河流 扔垃圾,做到人人都节约用水。
3、珍惜能源:
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 而地球上储存的能源是有限 的。 因而我们要珍惜现有能源, 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 人们总有 一个错误的思想, 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是用之不完的, 但正因为人 类的盲目开发, 不合理利用, 地球上的资源已到了受破坏程度非 常严重的地步。 因而, 从小教育孩子善用能源是非常重要的。 在 孩子生活中, 最常用的能源是煤气、 电等, 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 如何节约能源的方法。 如:多用电风扇, 少开空调; 多用节能灯, 少用白炽灯;多用太阳能热水器,少用电热水器;多用淋浴,少 用浴缸; 多用传热快的餐具, 减少煮食时间; 少用一次性的用品 等,确保能源被合理地运用。
4、减少污染:
环境污染对孩子来说,一般有生活中的“三废”:废水、废 气、 废渣。 教师可引导孩子观察马路上汽车废气的污染程度、 观
察河流上漂浮的污染物, 还有就是噪声, 使孩子知道它们对身体 的危害, 并且明白减少污染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 使生活更美好 的道理。
5、绿化环境:
植树的意义大部分孩子都理解, 而且也是一个最直接、 最实 际的环保行动方式。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班级开展“绿色小窗 台”、在家开展“绿色小房间”等活动,或者在植树节时自己亲 自种植一棵树, 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绿化、 净化与美 化。
6、废物再用:
环保现今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孩 子形成随意浪费的坏习惯。 在美术课上, 可以让孩子利用一些废 旧材料,如小麻绳、塑料瓶、纸筒、包装纸、瓦楞纸等,学习做 成小笔筒、 相框、 分类盒、 花瓶等有用的小物品, 这样既不浪费, 又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7、垃圾分类:
垃圾的处理一般是使用填埋的方法,这样既造成土地污染, 又浪费了土地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课题。 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孩子可以将垃圾分类, 首先在 自己家里进行。 将可回收再用的废纸、 易拉罐等收集起来, 卖给 收废品的,钱款可以奖励。
总之,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 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 需要我们 共同努力, 从小抓起, 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为了我 们自身的健康, 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宁, 为了人类今后的生存 和发展,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 做起,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使每个学生知道 “我们有一个 共同的家——地球,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她。”
作文四:《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1400字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 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归私人所有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为条件。生产资料归私人 占有,决定每个生产者都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生产什 么,生产多少,怎样劳动,劳动期间多长,完全是个人 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私有制条件下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商 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商品生产者只生产某 一种产品,以至某一种产品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是互 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因此,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 有二重的社会性:一方面是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应该是 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能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是社会总 劳动的一部分,是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 劳动的社会均等性,生产者对别人有用的私人劳动能够 同任何另一种对他有用的私人劳动进行等价交换、从而 相等时,他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方面需 要。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矛盾的。生产商 品的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但它在生产过 程中却直接是私人劳动,这种劳动最后能不能转化为社 会劳动,能不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并不取决于 他本人,而取决于别的商品生产者对其劳动的需要,即 取决于社会,这就是矛盾。具体地说,社会分工是一个 自然形成的生产机体,它的纤维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交 织在一起,而且在继续不断地交织下去。他的劳动可能 继续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可能是社会分工发展所需要 的,但也可能已经全部地和部分地被另一种劳动所排挤。 然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是在竞争和无政府 状态之下进行的,商品生产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是无法 确切地知道和估计社会对各种劳动的需要的。因此,私 人劳动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 不能不带有盲目性和偶然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 也就不能不存在着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在, 但只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商品 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关系,只有通 过商品交换才证实私人劳动在事实上为社会总劳动的一
部分。所以,商品交换既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的表现过程,又是它的解决过程。如果私人生产的商品 全部都能在市场上卖出去,证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 和量上都符合社会的需要,有社会使用价值,从而私人 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就实现了;如果不仅商品全部能卖出 去,而且他所生产的商品换回了同等的价值量,那末他 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均等性也实现了。因此,商品交换的 成功意味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反之,如 果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的全部或一部分得不到社会 的承认,矛盾就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反映了私有制商品经 济的本质。同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如具体劳 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等等,都在这一个矛盾的基础上产 生出来并受它的制约。这些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决定着商 品经济的长处和短处,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所以 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又是私有制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 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 式之间的矛盾。
作文五:《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1400字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txt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
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归私人所有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为条件。生产资料归私人
占有,决定每个生产者都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生产什
么,生产多少,怎样劳动,劳动期间多长,完全是个人
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私有制条件下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商
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商品生产者只生产某
一种产品,以至某一种产品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是互
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因此,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
有二重的社会性:一方面是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应该是
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能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是社会总
劳动的一部分,是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
劳动的社会均等性,生产者对别人有用的私人劳动能够
同任何另一种对他有用的私人劳动进行等价交换、从而
相等时,他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方面需
要。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矛盾的。生产商
品的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但它在生产过
程中却直接是私人劳动,这种劳动最后能不能转化为社
会劳动,能不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并不取决于
他本人,而取决于别的商品生产者对其劳动的需要,即
取决于社会,这就是矛盾。具体地说,社会分工是一个
自然形成的生产机体,它的纤维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交
织在一起,而且在继续不断地交织下去。他的劳动可能
继续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可能是社会分工发展所需要
的,但也可能已经全部地和部分地被另一种劳动所排挤。
然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是在竞争和无政府
状态之下进行的,商品生产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是无法
确切地知道和估计社会对各种劳动的需要的。因此,私
人劳动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
不能不带有盲目性和偶然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
也就不能不存在着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在,
但只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商品
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关系,只有通 过商品交换才证实私人劳动在事实上为社会总劳动的一 部分。所以,商品交换既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的表现过程,又是它的解决过程。如果私人生产的商品 全部都能在市场上卖出去,证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 和量上都符合社会的需要,有社会使用价值,从而私人 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就实现了;如果不仅商品全部能卖出 去,而且他所生产的商品换回了同等的价值量,那末他 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均等性也实现了。因此,商品交换的 成功意味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反之,如 果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的全部或一部分得不到社会 的承认,矛盾就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反映了私有制商品经 济的本质。同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如具体劳 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等等,都在这一个矛盾的基础上产 生出来并受它的制约。这些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决定着商 品经济的长处和短处,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所以 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又是私有制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 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 式之间的矛盾。
作文六:《劳动的人类社会(自然与社会考察之一)(上)》27600字
【提要】宇宙观属于宇宙或自然之根,正负能(阴阳)则属于宇宙或自然之脉,它统领自然科学全局。而劳动或人性属于人类社会之根,劳动与寄生(,人性与动物性)则属于人类社会之脉,它也同样统领社会科学全局。人性,劳动性,这是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原理的深度结合而得出的结论,由此而产生了新的人类观,并形成了新的人类进化论。这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一次革命,它不但打碎了社会科学2000多年来“以人为本”的理论桎梏,也突破了近现代以来西方以物质和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理论束缚,从而形成了以人性或劳动为本的社会科学学。
关于宇宙本原和其性质,一般都是由“据说”(如教材)或“之乎者也”而来,而如果对自然科学进行深入考察,会发现宇宙本原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能量的[1]。
1
由此,在物质与精神持续了数百年的论争后,能量与物质又发生了冲突,并将引发另一场深刻而激烈的宇宙本原之争,也会将科学引入一个新的阶段。
宇宙本原由物质向能量的转变,意味着自然科学、哲学或思想体系的一次革命,意味着科学大厦根基的重建。而在这一重建过程中,社会科学自然也不例外。
从自然科学所反映的情况看,其问题的实质发生在最基础最简单的方面。那么,社会科学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考察的重点。
人类社会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能量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发展是否同步,是否可根据自然科学来厘清人类社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本文将根据自然科学的本质和规律对其予以初步的尝试。
1、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没能解决,致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一直各行其道,没能统一起
2
来。虽然说“社会规律的本原是自然规律”,但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内在联系,这一问题目前还没能得出具体的答案。
想要研究人类社会,必然需要研究宇宙和地球,因为它们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人类社会,它是依托于宇宙和地球而存在和运动的,若舍弃这一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将无以依托。
1.1 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
宇宙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能量的,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看法,也关系到对其具体运动和发展趋势的根本看法。
宇宙观的基本问题,在《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1]一文中已得出了明确的结论,即宇宙的本原是能量,而不是物质,物质是由能量凝聚而成的。尤其是物质的运动,只能是由能量运动所推动。所以,人类的诞生、存在和运动,都属于能量运动的结果,人类的本原也必然属于能量。
虽然人类的本原属于能量,但人类主要是以物质的形式
3
存在的,它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在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时,我们既要承认物质的存在,也要承认能量的存在,不可能离开物质而奢谈能量,也不能离开能量而空谈物质,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只有把能量运动与物质运动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运动。但究竟是能量从属于物质还是物质从属于能量,导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物质观和能量观。
1.2 社会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中,有机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实质上已包含其中,现借用《化学的能量观考察》中的图1说明问题如下:
图1 无机界与有机界统一示意图[2]
根据太阳能能够决定地表物质与能量运动的原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它们都受同一规律所支配。但有机化学[2]和图1告诉我们,有机界属于无机界的“叛逆”,它与无机界的能量运动方向完全相反,在宇宙能量扩散的普遍规律中形成了一种聚集上升的能量,从而成为自然界中分外独特
4
而又无比珍贵的一个分支,也使我们的世界五彩纷呈,演绎出诸多的历史故事和现实。而这个分支是非常客观的一种存在,它使我们再也不能随意抹杀无机与有机的界限,也为我们进行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考察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由此,社会科学的两大基本问题也就明确如下:
1.2.1 社会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宇宙诞生后,随着时空的拓展,由大爆炸能量派生的超高密度热能(即暗物质)经冷却产生了物质[3]。随着环境的进一步冷却,物质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了星体和星系,也由此产生了我们的太阳系。
宇宙能量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正负能的对立统一和正能向负能扩散。相对于冷能(即暗能量),宇宙中的普通物质都属于正物质[3]。但在太阳系中,相对于太阳能,地球物质则属于负物质[4]。而就地球物质而言,在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较中曾得出,地球无机物所含能量为负值,而有机物所含能量为正值,并根据能量与物质的关联性,得出无机物所含能量为无机能,而有机物所含能量为有机能(即生物能)[1]。由此,有机物诞生和运动所需的正能必然来自于太阳能。如果没有太阳能催化地表物质生成有机能,CO2还是CO2,
5
H2O还是H2O,不可能变成有机物,不可能构成有机界和人类社会。所以,人类社会只是有机能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一种反映,它必然统一于自然界的能量运动。
太阳能既是地球物质的正能,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正能,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所需的能量,最终都要归结于太阳能(现在已开启了利用核能的时代)。由此,便确定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能量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从而消除了社会科学的一些模糊性。
1.2.2 社会运动的能量从属于有机能
根据图1所示,人类归属于有机界,而有机界所运行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根据有机能诞生[2]和增生[5]的机理,是太阳能催化地球物质产生了有机能,从而诞生了有机界,所以,人类社会运动的能量必然从属于有机能运动规律,见下图:
图2 无机界与有机界关系示意图
由于人类社会运动的能量归结于太阳能或有机能,所以,
6
社会科学也就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或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从属于有机能的运动。
由于人类本身就是有机能的产物,人体所需能量也属于有机能,那么,人类社会的行为也就体现出有机能运动特征,人类在改造自然中所发挥出来的能量也就属于自然界所赋予的一种自然能量。
整个有机界都来自于太阳能,人类哪能不属于太阳能的产物,人类的本质哪能不属于能量,哪能是“唯物”能够解释得了的,
1.3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间的0值
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人们感性地认识到世界似乎普遍受这一规律所支配,人类和普通动物界似乎处于同一层次,它们因生存而竞争似乎是天经地义,都在遵循着统一的优胜劣汰规律。但这样理解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人类已经由动物性中进化产生了人性(即理性)。
关于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分界,请参见《宇宙本原与
7
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图1。其实,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0值,请看下图:
注:该图画法易被习惯思维所接受,但其反映的原理,应参考下面图7的双相运动思维。
图3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示意图
通过图3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并告诉了我们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社会来自于自然界;
2)普通动物属于自然界,而人类则属于以自然界为基础,并高于(普通)自然界的一种存在。由此,人性来自于动物性,并以动物性为基础,人类的动物性属于其自然属性;
3)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界的关键因素是劳动。正是劳动才使人脱离了普通动物界,创生了人类与社会。同时,它也说明人类并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利用和消受自然,而是会主动地改造自然。由此,劳动就属于改造自然的一种运
8
动,它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运动特征;
4)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在0值的两边,存在着正劳动(简称为劳动)与负劳动,劳动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分为劳动的正值和负值;
5)劳动具有有机性,而负劳动具有无机性,这反映出它与自然界的能量运动存在着统一性。由于有机能是逆宇宙能量扩散的普遍规律而运动的,所以,物质的有机性意味着它属于正能,而劳动的有机性也意味着其属于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正能;
6)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中劳动能量的积累,人类的人性和有机性在不断上升,而其动物性和无机性在不断下降。由此,在靠近0值处,即人类刚脱离动物界而诞生的时期,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较多的无机性和动物性;
7)随着整个有机界正能的积累上升,人类的劳动能力也在增长,其大脑会不断进化(意味着人类大脑储存的能量在上升),社会的有序性也在增强,即熵值呈负向运动(信息性增强)。这如同物质吸收有机能[2]一样,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劳动能量越多,社会会越加有序。
9
劳动的有机性与物质的有机性不同,物质的有机性源于有机能的诞生,而劳动的有机性则源于劳动的诞生,它是建立在物质有机性基础上的,其起点必然晚于物质的有机性。由于它是以劳动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划分,尽管有些非劳动物质属于有机物,它也属于劳动无机性,因为它还没有被附加劳动。同样,如果无机物被附加了劳动,它也就被赋予了劳动有机性。
由于人类具有有机性,所以,探讨人类社会的运动应主要依物质的有机化为线索,其区别是,物质的有机化是以有机能为基础,而人类的有机化则是以劳动为基础。由此,就解决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和统一性问题。
1.3.1 劳动的原始性与劳动者
本文所考查的劳动,属于纯粹抽象化的劳动,具有原始性,并不是指浮在社会运动表面的具体劳动(它被包括在抽象化劳动之中)。
在目前一些文献中,劳动的概念有时是抽象的,但有时又是具体的,产生了人格化,比如它一般被蕴含在劳动者、
10
无产者、人民或劳动人民中。这样,很容易导致理论探讨带有不可避免的笼统性或模糊性,使探索局限于“以人为本”层面而无法深入(这属于目前社会科学探索的一大瓶颈)。
透过劳动的原始性,也使劳动者概念发生了变化,并能够运用双相思维对其予以深入考察,比如一些资产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社会劳动,也属于劳动者,其对社会劳动的组织、调动和交换作用属于被肯定的范围,而他们的剥削性或寄生性才属于被否定的方面(这也属于资本的两种属性)。同样,无产者,除其劳动性以外,它也含有非劳动性的一面(尤其是马克思所称的“流氓无产者”),后者也应该属于被遏制的范畴。
1.3.2 劳动是人类的最基本属性
在人类的进化中,是劳动使人类在生存中脱离动物性,具有了人性,如果脱离了劳动,也就失去了人性,所以,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人性就是劳动性,劳动才是我们的“上帝”。而以往对于人性的多重性解释,往往会剔除劳动这一根本内容,使人性与动物性相互混淆而难于区分,甚至把一些动物性理解为人性。从根本上说,一切价值观都应建立在劳动和创造基础上,舍弃这一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11
根据人类社会诞生和运动的特征,人类观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得很清楚,它就是劳动或人性(经结合社会实际,目前中国提出了更具体的24字价值观),不允许在这一问题上偷梁换柱。在此情况下,如果脱离劳动创造而大谈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无疑会助长寄生性,等于在人类社会中助长了动物性,会导致人性和社会的退化。
1.3.3 劳动是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不但宇宙存在着“第一推动力”问题,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着“第一推动力”。按照现代语言解释,劳动属于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属于相对运动。而相对运动必然以绝对运动为基础,劳动这一绝对运动决定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要以它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运动。
通过运动来阐释自然和社会,就在思维上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一致并统一起来了。由于这一问题带有根本性,故在此先特别强调一下,下面仍会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1.3.4 劳动属于一种能量
12
在人类的生存中,她首先是利用自然,这与其它动物没有区别,只不过其利用自然的范围有所扩大,其程度也有所加深。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由于产生了劳动意识和能力,才使得人类从普通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够改造自然的一类高级动物。由此,人类的劳动意识和能量与普通自然界(主要为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是对立存在的,劳动属于一种能量。这在具体的劳动产品形成过程中可以显示出来。
注:1)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分别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称其为“时空”主要是与自然科学中的时空相对应。前者涉及的是如上面所述的太阳能和冷能,而后者涉及的则是文化、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等;
劳动能量(含科学技术)和物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劳动产品或社会存在;
“劳动”在此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并非可以货币化的“人力资本”,具有更广泛更原始的意义,它所对应的是自然界,即自然资源(劳动原料)。由此,正如该图所示,人类社会的活动就被追究到了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层面。
13
图4 劳动正能与负能运动示意图
该图可以抽象地概括为由自然资源到劳动产品的最终使用价值,包含第二、三产业,其中间产品的交换和流通环节从略。这样做可以更清楚地反映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的对立统一关系,便于体现人类劳动的运动。由此,图4说明问题如下:
1)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与劳动产品的对立,说明人类在劳动中首先是利用自然;
2)劳动产品的出现,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意识和能量(即劳动)被物化在产品中,它是自然资源和劳动的对立统一;
3)劳动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设施和工具,它们本身也是劳动的一种载体,也属于劳动;
4)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属于社会的基本运动(绝对运动),是第一性的,而阶级、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等则属于社会的特殊运动(相对运动),是第二性的,它们是劳动能量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依附于劳动而产
14
生和存在的;
5)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所指的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与劳动所对立存在的自然事物(一般为物质)。如果劳动原料属于购买或其它方式所得,意味着它本身已经含有劳动,但在新一轮劳动中,它仍然属于有待于进一步附加劳动能量并属于劳动负值的劳动原料;
6)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或发展进步,都属于劳动的结果。
由此,剔除一切辅助条件和派生现象,从最基本和原始的层面讲,是劳动把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了一起。从图4可以看出,人之所以劳动是为了获取劳动产品,是为了使无用物质变成有用物质。同时,人类把劳动物化(或固化)在了劳动产品中,使产品具有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正能,也从而产生了社会存在。如果没有人类劳动,就不会产生劳动产品,也就没有社会存在。
在劳动原料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中,劳动运动的基本情形如下:
1)A?B?C,这是人类在劳动中改造劳动原料的无用
15
性向其附加劳动能量的过程,即产生产品正能的过程;
2)C?D?A,这是人类劳动有用性经消费和损耗(如粮食过期会腐烂)回归无用性的过程,即回归负能的过程。
既然劳动能够被物化在产品中,它就属于与物质对立存在的一种能量,而不是物质。所以,人类的劳动不能简单地用物质加以论述,因为它属于一种能量,属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量。随着劳动的社会化和交换的产生,它的表现形式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在社会存在中。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积累过程中,自然会派生出相应的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等。
劳动能量与劳动原料或物质的结合形成劳动产品,也反映着可以量化的生产力。虽然生产力和劳动能量有所区别,但一般情况下,它们大同小异。
劳动能量的来源,明显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者,也包括一些进步的领袖、组织者和科技工作者等。但根据运动原理,一些资本在劳动中会转化为劳动能量参与再创价值的运动,并且其所释放的能量不可小觑。所以,对于资本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能采取单纯的否定态度。
16
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出现消极势力,它则不属于劳动能量,因为它不属于正能。由此,劳动便存在着正负之别。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能量会形成正劳动,即生产力,而阻碍或破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能量会形成负劳动,这种劳动不能称之为劳动或生产力。
由于劳动与太阳能的关系和与自然界的对立,它是人类一种有意识的能量释放,那么,人类也就从利用自然进化到改造自然,其社会存在与运动也就与动物界产生了根本性区别。
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社会运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形成社会存在与运动的共性。而社会时空虽然由劳动所派生,对劳动具有反作用,但由于不同社会会产生不同而具体的时空,它会形成不同社会存在与运动的不同个性。让我们先探讨人类社会的共性问题,而对于社会个性时空的问题,则将在下面逐步展开。
1.3.5 劳动原理
既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所以,劳动就成为社会发展
17
的原动力,其原理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根本原理。
1)人类诞生、存在和运动之根是劳动。正如对树木的观察不能只重视其地上的树干和枝叶一样,关键是要找到其地下的根,因为没有根,树干和枝叶就无法存活。通过这一比喻,也可看出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所存在的通病,即重视社会运动的基干和枝叶,而不重视其存活的根。这种情况除资本主义理论学说外,也反映在我们的一些学说中,比如它们多集中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而不是重点探讨研究社会运动之根 - 劳动。
通过研究劳动,抓住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之根,可以省却很多笔墨,不必专设章节长篇大论论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也不必专门去探讨“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因为通过人类社会之根已从根本上反映得非常清楚。
很明显,作为“资本”,它属于社会存在这个树干或枝叶的一部分,如果不从劳动“根”部吸取营养,它就无法存活。所以,吸收劳动能量,这是“资本”存活的唯一途径。
对于资本主义所推崇的“民主自由制度”,其“民主”只是幌子,“自由”才是它们想要的,因为如果不“自由”,它就无
18
法自由地从劳动这个根上吸血,其体制就无法延续。随着经济的国际化,资本主义的根系早已经覆盖全球,在从国内汲取营养的同时,它也在不断地进行殖民掠夺,从世界各国不断地汲取营养用以自肥,反复掠夺各国人民的劳动成果等。
2)劳动原理示意图。人类社会是有形的,而劳动则是无形的(因为它属于一种能量)。由此,正如物质运动受能量运动所推动一样,社会运动也是受无形的劳动能量所推动。
通过上面的图表反映得很清楚,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如果抽去劳动,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由此,一切社会存在,都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就是自然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也是自然与社会之间唯一“活”的因素,社会存在的运动有赖于劳动的运动。同时,社会存在(含资本)也可以在劳动中转化为劳动能量,进一步创造价值。
正如社会存在产生于劳动,但它又可对劳动产生反作用,并影响劳动的运动一样,虽然劳动产生于自然并可以改造自然,但自然更对劳动具有反作用,比如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等,会对劳动产生根本性影响。由此,劳动原理可以图示如下:
19
图5 劳动原理或社会基本与特殊矛盾示意图
以下的考察,将以社会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矛盾为依据,尤其集中于第一性矛盾层面,它是整个考察的基础。若不从根本上探讨社会科学,必然会出现偏差或不切实际。
1.3.6 人类劳动观及其认识论
不管是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考察,始终都遵循着一个原则,即在考察中既要考察微观和宏观,也要考察宇观,并使三者相互结合;既要考察自然科学,也要考察哲学和社会科学;考察和结论既要来自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否则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是会成为一笔流水账,也会成为一笔糊涂账。所以,本考察并不纠缠于第二性矛盾(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原有套路,而是根据第一性矛盾逐步展开。这样,既避免了与其它理论的重复,也弥补了其不足。
通过以上考察已反映得很清楚,由于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根是劳动,那么,人类观就属于劳动观,而其认识论就是劳动与负劳动。这实质上已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而人类社会的大量史实,只有从哲学层面才能看得更清楚,也
20
能使问题简单化。
由此,以劳动观及其认识论从“根”上看待人类社会,其运动与发展的基本轮廓反映得非常清晰,比如,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如果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它就属于“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而如果是建立在资本基础上,它就属于以“树干或枝叶”而不是以“根”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由此而看待社会第二性矛盾运动和发展的趋势,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劳动原理和认识论,属于考察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部分,它既是考察深入的突破口,也是考察深入的基本依据。
根据以上考察,劳动原理和认识论涉及到了两大方面的内容: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而使人类从普通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与普通动物界具有严格区别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类在整个动物界的定位,属于目前的生物学及人类学范畴;2)劳动能量的运动特征具有有机性,它是以能量和物质的有机性为基础的,这是人类劳动在自然界能量运动中的定位,属于目前的化学范畴。所以,下面将对劳动的动物属性和能量属性分别予以进一步考察。
21
2 全新的人类观与进化论(社会科学学与哲学新思维)
以上所述“人类劳动观及其认识论”,事实上突破了“以人为本”的局限和瓶颈,深入到了人性的深层,并得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由此,劳动便成为人类社会之根,而劳动性与寄生性(,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便成为人类社会之脉。
就像宇宙观决定自然科学全盘一样,全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的确定,事实上它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科学的全盘,也将改写社会科学基础理论。
人性和人的本质,事实上就属于人类观的最基本问题。
人性和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虽然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将其与人性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而是将其解释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定性是很关键的,它不但没能将劳动作为立论基础,也没能突破“以人为本”的局限,而是将立论基础落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人与自然的矛盾混同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阶级”划分源出于此)。
22
但庆幸的是,恩格斯在后来的著述中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这为我们在考察中确定人性和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依据(参见《人性=劳动性》)。
人类改造自然属于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运动,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则属于基本运动基础上的相对运动,涉及的是怎样生存的问题,所以说劳动属于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
对于劳动的根本作用,马克思也是非常清楚的,但由于西方的辩证法属于一种“大箱体”结构,其思维空间属于三维时空。而不管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将定性与定量分析化为一谈),想通过辩证法解释这一切是无法做到的,由此而限制了其劳动历史筋骨的伸展。只有通过中国的太极阴阳思维才能将其挖掘出来,并在思维的四维时空中将其置于合理的位置,从而形成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所以我们说,人类劳动观和全新的人类进化论属于中国哲学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原理深度结合的产物。
基础理论属于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粗线条,偏重于定性分析,而应用理论才属于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细线条,偏重于定量分析,希望大家也对此引起注意。
23
2.1 劳动的动物属性
在人类脱离普通动物以后,她自身体内的动物性与人性便相互消长,从而产生人类社会动物性与人性的相互消长。
人属于高级动物,她来自于普通动物,所以,人类本身就属于人性与动物性的有机统一。至于人为什么能够劳动,这应该属于人脑能量积累的问题(上面已基本概括出,劳动应该是由自然界能量催生的),需进一步通过生物学慢慢解决,在此不予深入探讨。
2.1.1 中西方对于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
在中国和西方,对于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是不同的,西方侧重于动物性,而东方则侧重于人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和思维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不同,由此也导致社会意识的不同。
1)西方对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与人类进化)。关于社会科学理论,以物质观自然科学为基础,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进化论,但它与人类社会
24
的进化并不相符。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自然物种的进化规律,尤其是生物进化的客观表象(并非实质),肯定了自然选择学说,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学说的理论依据。普通动物寄生于自然,资本寄生于劳动,它们在原理上处于同一个层级。但进化论所揭示的是普通动物界的进化情况,并不属于人类的进化历史。
按照进化论逻辑,人类社会就像原始森林,在食肉动物出现后,牠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更多的森林,以便圈划和培养更多的食草动物供牠们享用 …们把森林(自然资源)据为己有,而栖息在森林中的食草动物也被它们视为己有(请对照目前的世界局势,是否与某些国家的战略或意识形态相符,)。
所以,一直以来,许多人也把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始终理解和解释为“丛林法则”,并且永远不会改变。但“丛林法则”理论家们可能忘了,根据达尔文的学说,西方理论所崇尚的并不是食草动物的动物性,而是食肉动物的动物性,而人类除食草(五谷杂粮)外,她也食肉,她属于杂食动物,因为她是建立在食草和食肉动物基础上的,她是令食肉动物
25
也要生畏的一个物种。
根据客观现实,人类是在普通动物基础上进化产生的高级动物,它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动物性而具有了人性,上升到了较丛林法则更高一级的阶段。
所以,剔除人性或劳动性看待人类社会,并把目前的资本主义制度视为“终极的自由民主制度”,其本身已说明了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浅薄性,也说明了其理论的基本属性属于动物性。
正如物质观宇宙学只能反映宇宙的单相存在一样,物质观社会科学也只能反映人类的单相存在(人性,动物性,100%,1),无法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法明确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难以准确解释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运动。
2)中国对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中国从古代就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其实,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都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它们都把人性与动物性当做一种单相存在而看待。看到人具有人性的一面,就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看到人具有动物性的一面,
26
就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正是由于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才反映出人类这种高级动物存在和运动的基本矛盾。同时,将这两种思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双相思维。
人虽然属于高级动物,但它首先属于动物。“食色性也”,凡是动物都具有这种繁衍生息的本能,任何人都脱离不了这种“性本恶”的动物属性。这是人和动物为保障生存最起码的一种本能。
但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属于高级动物,人性就是脱离动物性(中国百姓称“畜牲”)而存在的一种属性,它是与动物性对立统一的一种概念。一般来讲,我们所称的人性(老百姓也称“人味儿”),指的就是人这种“性本善”的基本属性。可见双相思维反而在民间基础较好。
在对人性的认识问题上,中西方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西方理论认为,人性就是动物性,类属于单相思维,而中国理论认为人性高于动物性,类属于双相思维(却不甚明确)。但考察的结果则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她具有着双重属性,即人性(由进化产生的属性)和动物性(人的自然或未进化属性),并且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性。
27
3)中西方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导致其文化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原理,事实上它揭示出一种与达尔文进化论完全不同的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
虽然中西方都没能正确的区分人性与动物性,但由于崇尚圣贤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导向了偏重于人性的发展方向,而西方则导向了动物性的发展方向(见《人性=劳动性》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进化》)。
由此,中国的“民主”也就以人性为主,而西方“民主”则以动物性为主。
2.1.2 劳动促使动物性向人性演化
在原始社会,人类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寄生性或攫取性经济为其主要特征,个别情况下仍存在“食人”现象。随着部落的产生,除逐渐形成部落联盟外,也为争夺领地,相互之间战争不绝,存在着残酷的掠夺、驱赶、征服和杀戮(后来才将俘虏充当奴隶)。这一时期,“生产极不发展”,人类还带有较多的动物性。而随着劳动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28
人类社会在逐渐进入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文明”时代虽然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致使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如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则是掠夺和战争慢慢地有所收敛(如目前),但人类的动物性特征仍大量存在,“攫取”的秉性仍然未眠,它仍不够文明(此含义为“进化”),所以人类会通过理性选择进入劳动或真正的文明时代。通过下面的表格可以反映出这一变化。
注:按照资本主义的自私性和自由化理论,人类社会应该返祖回到群婚时代和原始时期,但社会的进化却越来越有序,史实是逆资本主义理论而行进的。这种现象反映出,不是人类进化出了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理论解释出了问题。比如劳动时代的出现,这尤其让它无法解释,因为社会进化完全与其理论相悖而行。而劳动理论则把劳动时代以前的人类进化解释为一种量变,而把劳动时代的出现解释为一种质变或突变(目前资本主义理论就是在努力阻止这种突变的发生)。
通过表1 以及图3可以看出,人性是与动物性对立统一并距动物性越来越远的一种属性,它在渐渐的脱离掠夺和战
29
争,由较直接的动物特征(掠夺和战争频仍)转化为间接的动物特征(掠夺和战争被逐步遏止),直到理性的人性特征(和平、发展与合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规模越来越大,社会组织和生产越来越有序,人类的动物性在逐渐减少,人性在逐步增长,文明程度也越来越提升。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在“文明”和劳动社会之间,人类的文明发生了一种根本性质上的突变,由感性的人与动物性混杂特征转向纯粹理性的人性特征,标志着掠夺和战争年代将要结束,和平、发展与合作已成为社会运动的理性需求,意味着社会将要发生更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图表和事实反映出,人类的历史是人性进化的历史,是与自身的动物性不断斗争并不断克服抢掠和战争的历史,是利用并改造自然和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一句话,是不断强化劳动创造而改造自然的历史。
2.1.3 人性与动物性双相运动的量变与质变
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人性与动物性这一对基本矛盾,是以能量的属性为基础的,是顺着能量的有机性和
30
无机性演化而来的,它属于劳动的动物属性。由于人性与动物性这一对基本矛盾属于较直接体现在动物界的一种反映,能够更形象和直接地反映人类社会运动,所以,它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出人类进化的基本轨迹,也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出人类历史研究的两条主线。通过这两条主线来研究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不但符合自然界规律,也能够脉络清晰,使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虽然人性与动物性属于对立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没有动物性,也就不会产生人性,人性与动物性也是统一的。
从人类诞生到“文明”时代,可以说是人性自然进化的一个过程。而随着人类双相存在的明确和人性意识的增强,人类会理性地培植人性而抑制动物性,自觉地跨入劳动时代。在明确了人性与动物性的关系后,社会的发展运动情况,按照目前社会科学界对人类进化阶段的划分,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显示如下:
注:1)虽然将人性与动物性分别画出两条线,但实质上它们起于一点,然后再向分离的方向发展。由于人性在不断
31
增长,而动物性在不断降低,它们两者实质上在越走越远(参见下面的图7);
2)图中的“0”值,属于人类在意识到人性与动物性区别后一种自觉的选择和跨越,属于一种突变。专设此图的目的就在于突出这一突变。
图6 人类人性与动物性运动关系示意图
人性与动物性的关系及其运动,符合“0,E,,E,”公式[1]。为与宇宙的双相存在和运动相对照,根据《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图5,也可将人类社会的双相存在和运动进一步制作成示意图明确如下:
注:1)如果按图将人性和动物性反推回去,使人性降低和动物性上升,人类的人性将消失,将退回到0值,返祖回到普通动物界。由此,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是由动物性分化产生的,它是与动物性相悖而行的一种属性;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就像对立统一规律本身反映着宇宙的能量性一样,它也可显示出人类的能量性;
32
将该图置于此处的另一原因,就是即便有些人不熟悉或不习惯于下面所要阐释的有机能与无机能概念,也可以结合上面的劳动原理反映出人类社会的能量性以及基本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可以掌握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
为迎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尽量将“负劳动性”用“寄生性”予以替代,从而形成劳动与寄生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7 人类人性与动物性或正负能运动示意图
由此,如同宇宙的双相存在或对立统一规律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以双相或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其实,每个人的本性深处也都存在着一个0值,而在0值的上方为人性,0值的下方则栖息着动物性。所以,劳动与寄生(负劳动)、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和平与战争、阳谋与阴谋、统一与分裂等,这些都属于人性与动物性概念的外延,都可以归类于社会的正能与负能,基本能够把人类历史和目前的世界状况反映出来。同时,由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深处,就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运动与发展。
由此,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个人最大的敌人也
33
是自己。从一些贪官污吏和违法者的结局看,他们的失败就在于自身的动物性战胜了自身的人性。
通过这一规律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虽然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目前的资本主义理论(劳动理论除外)和社会还没有完全摆脱损人利己的动物性,还没有完全发展到真正的理性。不过,从目前全球事务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动物性对人性的压制已变得非常吃力,它们之间正在积累着一种量变,这种量变将要演变为一种质变。
由于人类的大脑较其它动物储存了更高的能量,所以,这种能量就越需要释放,劳动也就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它具有一定的外放或奉献性,也具有一定的和平性。如果人劳动的本能不能够得以释放,脱离劳动和创造,过于自私、安闲、纵乐和享受,放纵自己的动物性或寄生性(如掠夺、索取、贪腐等),也便不可能获得满足与幸福,更不可能取得进步或进化。
2.2 劳动的能量属性
(劳动的能量属性,可供专业人士参考,它事实上牵涉到整个宇宙能量的普遍运动和有机界能量的特殊运动,需要
34
专业人士的补充完善)
人类社会运动的能量属于有机能,所以,人类社会的运动也就会沿着有机能的运动方向而运动。由此,劳动的能量属性就与自然科学规律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2.2.1 有机性与无机性属于劳动的能量属性
正如人性与动物性属于劳动的动物属性一样,有机性与无机性则属于劳动的能量属性,它们分别承继着有机界和无机界的运动特征,也是人性和动物性所归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人性与动物性属于从劳动与非劳动衍生出的一对概念,那么,有机性与无机性则是从有机能与无机能衍生出的一对概念,它与自然科学的衔接性更强一些。通过对它们的考察,会有助于研究动物性向人性的演进,有助于了解劳动或社会的运动。
如果按照能量的无机性和有机性的本质含义来阐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最接近的含义,无机性体现为人的自私性,而有机性则体现为人的无私或文明性。要不人们怎么说越无知的人越自私,而越有学问的人越文明(多读几本书不见得有学问,而是能否多掌握和接受些人类真正的文明),其说明
35
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人类诞生之初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无机性,仍然留有相互掠夺和残杀的痕迹,但随着劳动能力的提高,人类会逐步减少自身的无机性。而这种演进是缓慢的,它必然经历一个由无机性占优到有机性占优的过程。
参考上面的图表,无机性的增长和有机性的减退,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并且是缓慢的。而正是以这种缓慢的量变为基础,外加人类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自觉行为,才产生了由无机性占优到有机性占优的突变,并产生了由“文明”时代向劳动时代的质变或跨越(参考图6中的0值)。
由于这种社会制度的质变目前只是发生在少数国家,所以在此主要探讨社会由无机性向有机性演进的量变问题。
2.2.2 社会无机性向有机性的转化
物质经过几个阶段的聚合后,其环境变成了相对冷却的状态。在这个相对冷却的空间中,由于太阳能和水的关系,导致地球产生了有机物。而有机物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无机物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2]。
36
无机与有机的分类,主要存在于能量层面。物质分为无机与有机是由其所含能量决定的,所以,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便看不透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本质。这一状况,其实也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物质和能量的认识,实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并不是横向比较的问题,而是纵向比较的问题。这不但是自然科学的一种进步,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进步。所以,按能量对物质进行无机与有机的划分,已将这一纵向进步包含其中。由此,一提到物质,主要指无机物质,类属于物质观科学,而一提到能量,则主要指正能或有机能,类属于能量观科学。
物质的本性是内敛或自私,而能量(劳动属于正能)的本性则是外放或奉献。正如自然科学从不同层面所反映的现实一样,人类历史也证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物质观念运行,而是按照能量解释而运动。
根据自然科学的结论和上面的图3,人类社会是有机的。随着劳动能量的不断积累,人类所遗留的动物性或无机性在慢慢消退,越来越体现出其人性或有机性。说得通俗一点,
37
这种无机性向有机性的转化,就是由动物性自私转向顾及他人,或由血腥利己转化为文明利己,由单纯的利己转向既利己又利人(有机性对无机性的抵抗也必然促生这种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有机性会越来越高,其与普通动物的区别也就越来越大。
在自然与社会科学中,物质与社会的无机性和有机性反映如下:
表2 物质与社会的无机性和有机性对照表
注:1)中国古代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概括,它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人类社会这种由无机性向有机性的转化;
2)根据表中所列物质和社会的属性,按老百姓的理解,“无机社会”就是无人味儿的社会,而“有机社会”就是有人味儿的社会。
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运动特征是,前者是因为缺少能量而聚合,后者是因为富含能量而聚合;前者发生聚合的原
38
因是因一方的失能产生相互吸引(或驱迫),而后者发生聚合的原因则是因吸能而产生能量共享和相互合作 [2]。
自人类诞生以来,劳动的有机性和无机性一直混合存在着。从历史角度看,随着劳动能量的增长或社会有机性的上升,推动生产关系发生了数次变革,普通劳动者由奴隶逐渐转化成了农民和工人,其生存状态逐步改善。但从横截面看,普通劳动者因丧失生产资料而不得不依附于生产资料所有者,反映着主要由生产资料(无机能)在主导着社会运动,从表面看似乎是生产资料才是社会运动的动力。但生产资料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若无“生产”,何谈“资料”,若没有劳动能量的推动,“资料”又何以运动,
随着劳动能量的进一步累积,人类生产力一旦达到或超过某种程度,促使社会进入劳动时代,则社会主要将按照能量的有机性而运动,促使劳动与劳动之间或社会各组织间(尤其是各国间)产生共享合作,人类社会也会由弱肉强食转化为合作共存。
根据表1所示,在蒙昧和野蛮时代以及“文明”时代,劳动能量的积累是缓慢的,社会有机化的进程也是缓慢的,而在“文明”时代晚期的资本主义阶段,随着生产的工业化,劳
39
动能量的积累是快速的,其累积一直呈线性上升,并且其斜率在增大,由此会促使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突变的发生。
3 人类社会的基本和特殊矛盾
全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使我们理清了人类社会演化之脉,它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通过基本矛盾,我们也就分辨出了社会的特殊矛盾,从而促使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向纵深发展。
能量的正向(即扩散)与反向(即聚合)运动,是无机界与有机界对立统一的最基本问题,它不但使无机与有机和动物性与人性界限分明,杜绝了在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问题时那种杂乱无章的弊端,也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的原始性和社会运动的原动力(第一推动力),并让我们理解和认识自然与社会具备了最基本依据。
但人类社会存在着基本和特殊矛盾,搞清它们两者的关系,有助于看清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与现代理论相互衔接。
40
3.1 劳动的根本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真正的社会科学应该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多创造财富,并合理地管理这些财富,而不仅仅是怎样争夺财富。
3.1.1 劳动的根本价值
根据上面的图表所示,劳动的原始性在于其改造自然,它是劳动的根本价值所在,由此而解决人类社会的最基本需求。这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立足点,社会科学理论也要以其为基础,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3.1.2 人类社会的基本(第一性)矛盾
以上的考察,都是基于劳动而展开的,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劳动,社会便不会诞生、存在和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因此,劳动便成为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基本内容。同时,这一基本内容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 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其反映在人的自身便是劳动与寄生(人的自然属性)。而作为劳动与寄生,其能量属性分别为有机性和无机性,分属于有机能和无机能,并合于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基本运动规律,而其动物属性,则具
41
体表现为人性与动物性,分属于人类和动物界。
3.2 人类社会的特殊(第二性)矛盾(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统一)
请参考上面的图4,既然劳动才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和其运动的基本内容,那么,阶级和生产关系等则属于第二性的了,它集中体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而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阶级关系”(虽然本人并不赞同“阶级”划分,但这已成为大家的一种认知习惯)。
就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能消灭劳动一样,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也不能消灭资本。就“阶级”来说,如果没有了资产阶级,也就没有了无产阶级。虽然它们属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在两种社会中它们两者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则会发生翻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既含有人与自然矛盾内容,也含有人与人之间矛盾内容。
3.2.1 商品交换与资本的本质
42
1)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内容。自从劳动产品产生了剩余,它就萌生了交换。而这种交换,从基本面上讲,它是劳动与劳动之间产生的交换。
交换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物物交换、货币与货币交换、物与货币交换、劳动力与货币交换等等。在交换中,虽然劳动被隐藏了其改造自然的原始性,表现为充当商品的功能,但商品隶属于劳动,这是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由此,交换的本质仍然是劳动与劳动之间产生的交换。劳动不但是社会运动的基本内容,更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内容。
2)资本的本质。资本,其广义为“价值附着物”或“创造价值的价值”,类属于社会存在。但在现代,它主要指狭义的资本,即货币或金融资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的驱使下,人们从事劳动的基本动机是在通过商品追求“利”或“剩余价值”,而通过这种追求,劳动的原始形态便被掩盖了起来,成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或程序,人类社会也就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和市场经济,并有效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在马克思著作中论述得非常透彻。
43
但“资本属于运动中的价值”,属于在交换中可运动的社会存在,其本质属于前人的劳动成果,属于一种劳动产品。
3)资本的分类。目前,资本的分类很乱,什么“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金融资本”等等,这显然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一种划分。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这些分类的上方还缺失着一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分类。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属于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对立统一,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它会产生不同的变种。而根据对立统一规律,资本也就应该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和寄生资本。
劳动资本:指能与劳动相结合创造价值的资本,基本指目前的工商业资本。
寄生资本:指不与劳动结合,只能寄生于劳动并吸取财富脂膏的资本,大体相当于目前的寄生性金融资本。
通过这一划分,事实上将劳动需要遏制或打击的对象真
44
正明确了出来。它并不是要反对一切资本,而是要反对有碍劳动运动并吞噬劳动成果的寄生资本,因为它纯属于动物性或寄生性。
但在此不得不强调一句,要想彻底遏制并消灭资本的动物性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性或劳动性本身就是依托于动物性或寄生性而存在的,消灭了动物性,也就等于消灭了人性。所以,对寄生性资本的遏制,只能是适度控制和调节。
3.2.2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说到底,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人类社会的相对运动。
说的更通俗一点,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就是劳动与钱的关系。钱来自于劳动,这是最简单明白的事情了。而钱诞生于劳动,还是劳动诞生于钱,以及它们谁支配谁的问题,这也就是目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学说的根本性问题。
资本来自于劳动,它对劳动又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既存在着斗争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吸引、促进、调动以及协作的一面。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这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5
劳动可以调动资本,而资本对劳动也具有调动和促进的一面,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转化为劳动能量(尽管所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被人攫取)。从这方面讲,资本的正面功能在社会劳动的运动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劳动和资本是一种相依为命的关系,它们是商品或市场经济的两翼,不可偏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而要实行工业化,资本的利用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承认这一阶段,不激发和调动资本的活力,社会的劳动能量或生产力便不能够有效释放,工业化就只能是镜花水月或非常遥远的一种憧憬。
既然劳动社会属于一种理性社会,那么,对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既需要一种相应的管控,也需要给予它们相应的自由,使其既能够保持自身的活力,又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运动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管控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资本为劳动服务,而市场调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并激发劳动与资本双方的活力。市场管控和调节需要适度,需要因时因地制宜,这里面存在着很深的学问。如果资本和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通过市场调节而是全部由国家管控,不但管不过来,也管不好,我们“**”期间的社会实验已经给出了答
46
案。
仅仅运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解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其实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运用劳动与寄生,以及人性与动物性来考察人类社会,是把人类与自然界放在一起来予以考察的,它既包含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包含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而劳动与资本的运动则是偏重于人类社会内部的一种运动,它是在劳动积累到一定基础上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将劳动与资本直接对立起来,似乎它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这容易忽视它们之间的合作性,会有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共、苏共历史上所犯的一些**错误,其指导思想应该源出于此。同样,如果让劳动与资本放任自流,也会产生一些弊端。而怎样正确解释或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现实比较中可以找到答案。
3.2.3 中国从消灭资本到运用资本的转变
前面曾提到,“要想彻底遏制并消灭资本的动物性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性或劳动性本身就是依托于动物性或寄生性而存在的,消灭了动物性,也就等于消灭了人性”。我想,这一问题的举例,应该当属“**”。而对于“**”,现在仍处
47
于热议中,莫衷一是。在明确了人类社会之根和人类社会之脉后,这一问题就看得更清楚一些了。
1)“阶级”划分存在着缺欠。它仍属于历史上长期以来“以人为本”的旧有套路,而没有深入到“以人性或劳动为本”,导致“阶级”问题泛用并人格化,既分不清人性或劳动性,也分不清动物性或寄生性,而是两者搅在一起,产生了错乱。
2)消灭资本等于消灭劳动。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消灭动物性就等于消灭了人性,而资本属于劳动的积累,它被私人占有属于人的动物性的产物,消灭资本既消灭了前人的劳动成果,也消灭了人的动物性,也就等于消灭了人性。劳动与资本,在社会的第二性矛盾中应该属于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种敌对关系。“**”后期越来越搞不下去越来越被动的原因,问题应该出在这里。
改革开放后,中国取消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允许资本的存在和运动。由此,中国社会不但激活了劳动,也激活了资本,利用资本获利的自私性,允许其参与劳动的运动,使劳动与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限制(而非杜绝)资本的掠夺性和血腥剥削性的同时,也使其正面功能得到了有效释放,通
48
过调动并激活劳动,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资本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它们却始终不能在政治上与劳动分庭抗礼,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始终处于劳动或社会主义政权的调控之下,从而避免了劳动与资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社会的进一步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4 劳动与资本关系的两种答案
现在我们再结合现实来考察一下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这些年通过吸纳国际资本,并鼓励劳动生产,使国际资本(尽管有些炒作成分)与中国的劳动相结合,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大量财富或价值,同时中国自己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和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中国的生产力有些过剩,尤其是低端产业的生产力,出现了严重过剩的情况。由此,中国目前正在从事经济结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并鼓励产业和资本走出去,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参与国际劳动)的同时,也在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其意图就是激活中小资本的活力,并培植高科技产业带动科技创新,促使产业升级和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一规划目前正处于如火如荼地实施中。而美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由于其偏袒资本而漠视劳动,目前其国内的产业已出现了严重的
49
“空心化”现象,其科技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其鼓励自私和私有化,目前的私有资本很充足,而国家却债台高筑。私有资本垄断与产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与劳动相分离的必然结果,它除在根本上阻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外,也已严重威胁到了美国政府的安全,曾出现过政府“休克”现象。在遭遇国会对医疗法案的阻止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羡慕过中国的体制。在劳动与资本关系这一历史的高级答卷面前,美国处于难解的困境。
很显然,将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是置于劳动的基础之上还是置于资本的基础之上,这便是意识形态和立场的基本问题。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这道历史大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是以劳动为基础,其答案是两者的统一,而美国等资本主义的立场则是以资本为基础,其答案是两者的对立。虽然资本主义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但其立场、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已经决定了这是其唯一的答案,不可能产生出其它答案。金融资本的私人垄断,尤其是寄生性资本的泛滥,已将资本主义体制推上了绝境。
3.3 人类社会基本和特殊矛盾综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都属于人类社会的自
50
然反映,都属于在社会运动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存在。根据以上考察,可将它们综合并列表显示如下:
注:1)劳动的能量属性和动物属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层次区别,其中动物属性最为狭义、直接和显著。同时,它们都在根本上体现为劳动与寄生的基本属性(请参考下面关于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类观的区分);
2)相对于正劳动,自然界和社会存在就属于负值。劳动既要以它为基础并利用它,又要改造和丰富它;而相对于寄生,自然界和社会存在就属于正值,如寄生者除直接利用自然外,也通过索取和掠夺等寄生于社会存在;
3)除直接利用自然外,自然、个人和社会始终处于劳动的改造中;
4)劳动与寄生这一对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基础上的基本矛盾,并不单指阶级社会,其它如原始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着这一基本矛盾,其阶级社会制度的变革发生在第二性矛盾层面。
51
从表3可以看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改造自身的动物性。在人类社会中,改造自然是第一性的,它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最核心问题,而改造社会则是以改造自然为基础的,是第二性的。如果没有劳动作为基础,何以生存,何以从事斗争,何以改造社会,一般情况下,一些理论基本都“以人为本”,多以人或人类社会为中心,并不把劳动放在第一位,在强调改造社会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改造自然和对个人自身的改造。所以,只有加速改造自然才能更好地改造社会。而如果只纠缠于社会的表面 - 即特殊矛盾 - 的运动,则会影响第一性矛盾的解决,在第二性矛盾中也会出现被动。
由此可看出,劳动与资本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本身并不矛盾,而矛盾的是随着资本的发展,会从工商业资本中衍生出寄生性的金融资本,它的泛滥不但会有损劳动的运动,还会扼杀劳动。至于劳动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目前仍处于热烈讨论中,本文不对此过多介入。
从根本的方面说,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是以劳动为基础还是以资本为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固,也关系到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从上面的图示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以资
52
本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理论是悬空的,而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基础是扎实的,它可以行稳而致远。这从下面关于中国文化进化一节的考察中还可以更加明显地予以证实。
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同步比较
不管是社会的无机与有机运动,还是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对立统一,它们所反映问题的本质都归属于宇宙观。
宇宙观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仍然是物质与能量的关系问题。认为物质从属于能量,资本从属于劳动,劳动属于有机能量,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属于有机运动,类属于能量观;反之,认为能量从属于物质,劳动从属于资本,社会运动属于无机运动,它属于无机性质,类属于物质观。
4.1 宇宙观与社会运动
根据社会无机性与有机性的区别,以及它们的运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大体勾勒一下人类社会总的运动过程,见下表:
53
表4 宇宙观与社会运动对照表
注:1)在原始社会,人类并不是没有私心,而是没有剩余劳动可供占有,所以,按财产这种表象划分“阶级”并不能反映人类社会的实际;
2)奴隶社会,由于资本刚刚诞生,并未分类,并且这时人类的动物性较强,所以,劳动被资本完全控制,奴隶主拥有一切。而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一直处于弱化中;
3)信息属于能量范畴,它代表能量和物质运动高度的有序化,在社会运动中主要指劳动的组织和社会化;
4)宇宙观与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截然的,比如中国早就产生了能量观(蒙有尘埃),但统治者却一直在宣扬“君权神授”,并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目前也都仍然存在着宗教。但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方面看,物质观与(现代)能量观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分野则是明显的。
目前,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很难弄清楚。
54
根据自然科学考察的结果,只有将能量与物质运动相结合,才能反映自然的基本运动规律,而根据表4所列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也只有将社会的第一性矛盾与第二性矛盾相结合,即将劳动与资本相结合才能反映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与资本统治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反,实质上就是将社会的第一性矛盾与第二性矛盾相结合,劳动统治资本,并与资本有机结合的一种市场经济或体制,它介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既与它们存在着相互联系,又与它们存在着相互区别,正好处于前者向后者运动与发展的过渡阶段。它不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是允许资本在劳动主导下的运行,从而为激活并调动劳动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很显然,这种体制不但突出了劳动的根本性作用,而且还吸收了资本的长处,限制了其短处,从而在目前阶段的社会运动和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表4可以看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处于同样的发展阶段,世界基本都处于由物质观向能量观转化的前夜,而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则已经提前发生了这种转变。
4.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性
55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相通的,把它们截然分开属于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存在着误区,而这种误区的产生就在于对宇宙的根本看法。
4.2.1 物质观与能量观综合比较
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考察,物质观与能量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宇宙观。根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它们的相互比较可以列表显示如下:
表5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种宇宙观对照表
注:说物质观“目前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处于混乱期”,主要针对目前理论界认为宇宙组分一会儿为“暗能量、暗物质和普通物质”,一会儿为“星际空间、(最小亚原子粒子)、所有物质和能量”,一会儿又为“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这些认知实质上明确了5%的物质并不属于宇宙的全部,它存在着95%的巨大裂隙,已从根本上否定了物质统一性理论,我们的科学再以“物理”理论为基础已经时过境迁。
尽管对自然科学所进行的考察是肤浅的,但却非常明确
56
地反映出,物质观科学或理论仅仅运用“5%物质(甚至有人认为,1%)”去理解和解释整个宇宙,显然已难掩其短。
运用客观存在的两种观点来对照目前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制度和学说,显然资本主义学说属于以物质和资本为核心,属于静止的观点,属于一种无机或无根理论,而社会主义学说则以能量和劳动为中心,属于运动的观点,属于一种有机或有根理论。
在此,不得不强调的一点是,虽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属于一种对立存在,但它们在社会制度的实际进化中则属于近亲,也存在着一种继承性或过渡性,具有某种契合点。在社会或劳动信息化之前,必然经历一个市场化阶段,这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过程,因为没有市场化基础就不会产生信息化,这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适应的,而目前的世界就处于这一阶段。但在劳动市场化的具体运动中,在劳动与资本这一对矛盾的处理方式上,资本主义制度偏向于袒护资本,而社会主义则偏向于袒护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相通和区别。
4.2.2 能量观哲学或思想体系
57
物质运动的背后是能量的运动,而资本或人类社会表面运动的背后是劳动的运动,这在以上的考察中已明确地反映出来。由此,根据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考察,可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并对目前的科学体系得出大体的结论。
1)科学发展的三个时代。既然已经证实了宇宙的本原属于能量,由此,就确定了科学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清晰的阶段或时代:1)神创说;2)物质观;3)能量观。据此,社会管理权也就顺着这条线索而逐步向下转移:上帝(含君权神授)?资本(老爷)?劳动(人民)。很明显,我们目前的整个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除外)仍处于物质观时代。
2)科学的三大层次。虽然科学早已脱离神创说而进入物质时代,但物质观由于不能反映矛盾和矛盾的运动,从而不能明确地反映对立统一规律,所以,它在一些科学基本概念的划分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比如目前各种出版物都在说,“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在社会科学中,人类观也经常用世界观予以代替。也就是说,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类观基本是混用的。但根据有机与无机界限的明朗[1],它们的含义也随之得以明确:
58
宇宙观:研究整个宇宙的诞生、存在和运动;
世界观:在其它星球未被发现生命之前,主要研究地球能量和物质的运动,原因是地球存在着无机界和有机界,世界观是随有机能或有机界的产生而形成的,尤其是随人类而产生的,否则,如果不涉及有机能和生命的存在与运动,地球将没有特殊性,它会和其它星球一样,归属于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范畴。上面提到的劳动的有机性和无机性,就属于世界观范畴。
人类观:研究人类的诞生、存在和运动。
正如在自然科学考察中所说明的一样,目前的科学问题从哲学方面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尤其是关于哲学的三大层次,即宇宙观、认识论和万物相通(普遍联系),它们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4],并且三者都处于相互联系的运动中,反映着宇宙的原始、过去和现在。而通过这一联系我们才发现,尽管现在的物质科学仍然透着当初神学对待哥白尼那样的傲慢与霸道,但其对宇宙的认知都没能超出现实具体存在领域,对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认知也是有限的。
根据以上考察,科学三大层次(即宇宙观、世界观和人
59
类观)的哲学反映如下:
表6 科学三大层次哲学简表
注:1)只有确定了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根本属性,并区分出它们对立统一的双相存在,我们才能说“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类观决定着其各自的认识或方法论”。同样,各层次的认识论也分别决定着各层次的本质;
2)人类隶属于世界,而世界隶属于宇宙,它们三者属于隶属关系,并且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的运动中。
为动感和更加明确起见,可将科学的三大层次图示如下:
图8 科学三大层次运动示意图
科学三大层次的明确,它事实上构成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哲学或思想体系,会使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构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系统。透过这个系统可以看出,要想研究人类社会,必须要研究宇宙和世界,因为它们三者是联系在一起
60
而存在和运动的。
4.2.3 自然科学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目前的自然科学理论整个体系都处于物质第一性阶段,而社会科学,除资本主义学说仍僵化地坚持其感性的物质观及“丛林”或动物学说外,马克思主义学说已基本从这种物质观中借助中国思维跃升为理性的能量观,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认知的科学性,使社会科学的发展快于自然科学。从现实反映,目前的科技正处于由工业化或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之中,一些民族主义也正在向国际主义转变,这些也能反映出这种时代变迁。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也快于物质观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理论的解释。
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能量观的明确,使得它们在前沿方面表现出一种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不是偶然的,而是科学自然性的一种反映,它们在结束旧时代的同时,也在开创着一个新时代。同时,它们也反映出目前的物质观学说形成了一块洼地(近似于软件落后于硬件),见下图:
注:期待中国科学界努力。
61
图9 现代科学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层次示意图
请参考《能量的宇宙》[4]中的图1和上图,不管愿意承认与否,它们很形象地反映出,目前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基础理论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发现和能量观科学的发展,而现代科学发现与能量观学说正在引导并推动自然和社会科学向前迈进。
随着这块洼地的存在和出现,历史的发展要求,能量观学说和体制需要填平这块洼地。尤其是中国这样传统文化重文轻理的国家,在政治体制发生革命并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后,更需要加强对能量和物质的研究,尽快实现科学技术革命,充分调动劳动与资本的双重活力,并进一步调和它们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平衡。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和融会贯通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合作顾全大局的民族。在发展中,我们的确需要向西方学习,把他们对微观事物认知的一些长处结合到我们的科学和社会建设中来,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同样,西方文化中却存在着另一种不足。相比较而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反
62
倒是我们的不足较容易弥补,而他们的不足更为严重,弥补起来较为困难,因为在它们的文化和历史中,能量观理论基础较差,文化和思维的单相性也较难矫正,并且其现有社会制度只适用于无机理论的运行,不适宜于有机理论和人性文化的萌生与培养。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借鉴得多一些,而西方向中国学习和借鉴得则很少,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东西方文化在胸怀、兼容并蓄与合作发展问题上的差异。
综合来讲,中国已经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也吸收了资本主义理论的合理部分,目前基本消化完毕,正在尝试确立新型的中华文化。伴随自然科学革命和宇宙观的转变,新型中华文化的确立,不但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世界和人类进化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63
作文七:《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的区别》4800字
劳动社会学与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的区别
?网络财富经济纵横Network wealth?Economic aspect??????????????????????????????????????????刘美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劳动力作为劳动社会学和劳动经济份特征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劳学家对劳动者人性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种假学共同的研究对象,由于两个学科研究的动社会学中的劳动者才变得更加有研究的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视角不同,劳动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价值。现人”和“复杂人”。其中“经济人”假来研究劳动问题,而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2.劳动力是否理性设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劳动者会尽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问题,因此,劳动力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被假设为可能地逃避工作;人天生不愿承担责任,在两个学科中的内含有很大的区别,从某是有理性的,劳动力表现出的所有行为都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甘于听从他人种意义上来说,在劳动社会学中用“劳动是出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考虑,而在劳动的指挥;劳动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并不者”来代替“劳动力”更加合适,“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的行为原理则更加复一致;人们从事劳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经者”和“劳动力”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杂,有许多理论对劳动者的行为动机进行济报酬。而“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甚三个方面。分析与解释。人是有理性的,这一经济至和“经济人”的假设是恰好相反的,它1.劳动力是否同质学存在的前提假设,自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勤奋的,在正常劳动条件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被假设为是所采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行为下,劳动者不会拒绝工作;在正常情况同质的,而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则是的所有预测都是基于劳动力是追求效用最下,劳动者不但愿意承担责任,还主动寻非同质的,而是有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大化的这一假设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的,求责任;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能够自我征。在一般的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分析且这里的效用更多地强调得是经济效用。调
节、自我控制;劳动者具有相当程度的中,它隐去了劳动力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一旦这一假设被推翻,劳动经济学也就不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劳动社会学中对特征,认为劳动力相互之间没有差别,存在。而劳动社会学认为劳动者的行为是人的需求的考虑和人性的考虑与假设更加虽然在研究一些特定的问题,例如人力由动机引发的,动机是由劳动者的内在需复杂,更加全面。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歧视要唤起的,人是复杂的,一方面,人的需3.劳动力是否独立等,对劳动力同质这个假设做了更改,但要是各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人性也是因在劳动经济学中,相对而言更强调是这种更改也只是单方面的简单的更改,人而异的,因此在劳动社会学中,有关人劳动力的独立性,而在劳动社会学中,劳例如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时,劳动经济学的需要的考虑及其相关理论,以及对人性动者更强调与他人的互动。这种区别同两认为劳动力不再同质,而在后天获得劳动的考虑以及相关理论更加复杂,考虑角度个学科的任务是密切相关的,劳动经济学技能方面存在差异,而其它方面仍旧是相更加多元化。在人的需要方面,以马斯洛的重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和各个经济变同的。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绝对不会将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他把人的需要量之间的关系,如劳动力配置和流动的规劳动力看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人。在劳动社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对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会学恰恰将劳动者看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人劳动者来说,生理需要可以具体化为对就等,劳动力的行为更多地是对经济变量信来做研究。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各种业与一定工资量的需要,对各种福利待遇息的反应,这个过程不需要劳动力与他人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都被考虑进去,如年的需要,对职业卫生的需要等等;安全需的互动。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揭龄特征、性别特征、素质特征、所有制特要,即平安生存的需要,对劳动者来说,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征、产业特征、职业特征、地区特征、身它可以具体化为对职业安全感的需要;爱职业声望对劳动者择业的影响、劳动者的的需要,即友谊、爱情与归属感的需要,
社会心理状态对工资决策的影响、人际关对劳动者来说,它可以具体化为对工作单系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而这种[9]崔功豪,魏清泉,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位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成为组织一员社会变量,例如职业声望、人际关系等,出版社,1999.219-221.[10]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的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我尊会涉及到他人的评价、态度与看法,而他社,1995.137-513.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就是对自人的这种评价、态度与看法的产生过程,[11]崔功豪,魏清泉,等.区域分析与规划[J].高等教育己能力与学识持肯定态度,因此劳动者需以及劳动者获得他人的评价、态度与看法出版社,1999.234-240.[12]陈彦光,罗静.河南省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J].要有权力、名誉、地位、体面的工资、同的过程都离不开劳动者与他人的互动。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事的重视、领导的重视等;自我实现的需劳动社会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互动172-177.要,即自己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的需论,互动论认为,劳动者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行为是由他的身[13]李小建.
1999.45-50.要,对于劳动者来说,意味着他需要从事份与角色决定的,每个劳动者在劳动社会 一项有兴趣、能发挥专长的职业,接收一中都占有一个或多个社会位置,劳动者行作者简介:王玉岩(1982—),男, 华中师范大学份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过程就是他扮演一定的角色的过程,要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7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 等。在对人性的考虑方面,西方管理心理理解或预期劳动者的行为,就需
要了解劳2008.04 网络财富 119
?网络财富经济纵横Network wealth?Economic aspect????????????????????????????韩俊华(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摘要】在世界范围内,公允价值已成为普遍运用的计量属性,但其
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多种计量属性的混同,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集合性的特点。公允价值的运用受经济发展、会计目标的转变、配比原则等多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已经为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作好了铺垫。【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CF;FASB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计量属性的选择。价值计量准则。经济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影响会计计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公允价值FASB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短期目标是量属性的选择:第一,经济波动。在物在决策中的地位越重要。目前,公允价值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指导当前的会计价稳定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历史成本来会计已成为全球普遍运用的计量属性。本实务,其长期目际是,修订现行会计概念计量属性,该属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文从公允价值的历史发展、动因、特性以框架,为使用公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具有相关性。而在物价持续变动、及在我国的运用等几方面展开了对公允价1.2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时值的论述。用期,历史成本计量就不能满足决策的需1.公允价值应用的历史发展我国最初使用公允价值是在1998年,要,不具备相关性。就应采用能反映物1.1 公允价值在美国会计中的应用2001年1月又取消公允价值的使用,改用价变动的计量属性。第二,经济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的研究最早出账面价值,但当年同时发布《企业会计制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现在APB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度》,要求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按今天,新的商品模式、衍生金融工具不主要是企业的应付债务用现值摊销。此现行市价反映某些资产的价值。现行市价断出现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现行后,又发布第16、18、21、29号意见书,有现行成本、重置成本、销售净价、可变企业会计准则中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企业某些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1975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和现值,这些都是公量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年,FASB发布第一个涉及公允价值应用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后来发布的无形资2.3 会计目标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准则SFAS12。1984年,FASB发布产、固定资产、存
货等准则中也大多涉及主要是指会计信息是满足受托责任了SFAC5,规定了5种计量属性,是现在公允价值的使用。目标还是决策有用目标,前者要求会计计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基础。1990年,又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量模式能提供客观的,反映管理当局履发布了一份会计中的现值计量讨论备忘—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这在经济不发录。FASB从1990年到1999年共发布会计包括公允价值。从而确立了公允价值在达时,历史成本(可靠性)尤为必要;准则32个,其中11个涉及现值技术的使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新准后者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提供对信息使用。1996年,FASB发布以现值为基础的则中有17项运用到了公允价值。主要体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在当今资本市计量的特别报告。1997年,FASB发布了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场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知识经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济到来,相关性成为更重要会计目标,会计概念公告征求意见稿,1999年又发性交易等方面。公允价值会计应运而生。就是受托责任布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2000年,FASB2.公允价值应用的动因学派,他们也承认决策者需要相关信息发布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2.1 经济利益因素来决定是否更换受托经理。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FASB在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直接影响会计信SEC的委员Wallman建议,把相关性2002起召开会议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息,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作为财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FASB与2003年6月,FASB启动了制定公允价值计而各方相关利益主体为了自己的经济利IASB现在已这样做了,他们于2006年7量准则的计划,2004年6月发布了公允价益,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影响、干预会计准月6日发布财务会计与报告联合趋同框值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2005年10月则的制定,影响计量属性和方法的选择。架(关于目标与信息质量特征的初步意发布了准则工作草案,2006年发布公允2.2 经济环境因素见),一致认为决策有用性是财务报告动者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综上所述,
劳动考虑劳动力的自然和社会特征,对劳动参考文献[1]潘锦棠.劳动社会学[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社会学中劳动者,相对于劳动经济学中的力的需求和人性的假设不同,以及是否[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劳动力更加强调与他人的互动,而劳动经强调劳动力同他人的互动。这主要是由[3]罗纳德?G?伊兰伯格.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济学中的劳动力则显得相对独立。于他们两个学科的研究视角和主要任务公共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不同造成的,只有把握了二者的不同才作者简介:刘美君,女,山西忻州人,现就读于中动力和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劳动者有很能很好地把握两个学科主要研究思路和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学院。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是否研究内容。2008.05 网络财富 120
作文八:《武汉市中考满分作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而引发的思考》4300字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而引发的思考
社保c092 谢童舟098448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本单方面的全球化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博弈双方力量的巨大损失,劳动者只能接受资本方开出的单价,才可以寻求与资本的结合。
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与资本是一对博弈关系,而他们的之间博弈的结果会直接决定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情况。换言之,劳动与资本关系应该是平和和均衡的现象。理想的市场模式下,供给与需求的双方,必定找到一个均衡点,如果没有均衡点,需求的双方都会自己调整需求,以致最后达到市场均衡。按照这样的假设,如果劳动者收入过低,劳动方就可以减少劳动,或者罢工,以威逼资本方增加劳动报酬。如果劳动方的收入过高,资本方就会压缩投资,甚至破产,以让劳动方减低工资报酬水平。
但是市场要实现均衡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博弈双方都能自动调剂自己的力量,供给者能够自己调剂供给,需求者能够自己调剂需求。双方之中当一方不能自动调剂自己的力量的时候,都不能构成真正的博弈,更不可能达到市场的均衡。准确讲,只有在限定的系统内,市场才可以达到均衡。系统的无线开放,稳定的博弈都不允许,更不要说是均衡。
但是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在资本全球自由流动,在自由寻找更物美价廉的劳动诉求的同时,却剥夺了劳动自动调节的能力,迫使劳动方只能被迫的接受资本方的条件。或者说,正式资本的单方面全球化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双方博弈力量的巨大失衡,造就了资本方的强势地位,而劳动方开出低价寻求与资本的结合。从这个角度看,正式不平衡的全球化造成了当今劳动收入越来越低的不公平现实。 我阅读的社保方面资料是“2010海峡法学论坛——民生与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章中共主要谈及了大概四个重要方面,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基础理论研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研究,劳动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劳动法制的比较与借鉴。对于会议综述主要研究的问题我自己结合各学科书本知识总结并上网查找资料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为了适应这些改革和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整个职工队伍的稳定,国家逐步建立起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从其现状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涉及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待进一步健全。首先,从法学理论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客观需要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备,特别是在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未能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的体系,使得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配套不好,执法的力度不够,有的甚至无法可依,影响了劳动关系调整的实效。二是,有关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的法规和规章的内容不适应当前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的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有的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同一问题的规定和解释不相一致,造成调解、仲裁和诉讼中产生不必要的混乱,需要进行清理和修改。三是,有些部门规章的个别内容与劳动法的规定不相一致,因而导致在适用法律条文时,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2(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中的成员构成尚不规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主要方式,是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已经被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所接受并予以具体实施。他们的三方代表是由政府、雇主、雇员三部分的代表组成,即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劳动关系委员会)、雇主协会和雇员代表组成——工会共同组成。其中雇主组织的代表——雇主协会是各类企业主(所有者)一致认可并自愿参加的社会团体,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并具有法律效力的代表组织。而我国的雇主组织代表是由各级经贸委下属的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担任,并具有企业家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的双重职能,但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家协会与企业协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二者不可替代。目前,企业联合会的成员多数是国有、集体企业,而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成员很少,它尚不能成为各类企业的代表组织。上述情况造成了我国实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在成员构成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影响了基层调整组织作用的发挥。我国现行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础环节,也是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时最便捷的解决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劳动争议冲突不明显、不尖锐的情况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形成,特别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日趋复杂、尖锐、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基本劳动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并且侵权的程度和涉及职工的范围有增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建立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出的调解协议书不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导致在调解工作结束后,当事人都可以随意反悔或者拒绝履行协议书规定的义务,造成双方当事人不再申请劳动争议调解,而主要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加大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周期。长此以往,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影响或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对于法律的有效制定与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护上,完善劳动者相关的法律意义在于一下三点。
1(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企业结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实现契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有着其具体的、根本的利益,主要是劳动权益、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劳动权益是职工最基本的利益。劳动权益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工资报酬权、社会保险权以及与其相关的休息休假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这些合法权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代表维护职工利益的作用,使各级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与企业行政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商谈判,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2(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涉及到每个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对于及时发现、调解、处理职工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劳动争议和纠纷,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在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尖锐,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特别是在产业结构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困难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破产企业,在这类企业中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同时在一些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或者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而采取了大幅度裁减职工定员的措施,但对被裁减的职工又不能进行妥善安置,甚至把他们推向社会,使职工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工资收入等项权利受到了侵害,导致了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个别企业因此发生了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了社会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时地解决处理好职工与企业之间产生的劳动争议,才能有效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和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保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3(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在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这些利益冲突和矛盾都将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其中劳动者自身利益的维护和保障则主要通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作用的发挥加以解决。职工群众总体利益的维护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保障,是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必备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涉及职工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亟待协调解决,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才能得以顺利地维护。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作文九:《武汉市中考满分作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而引发的思考》3900字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而引发的思考
社保c092 谢童舟098448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本单方面的全球化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博弈双方力量的巨大损失,劳动者只能接受资本方开出的单价,才可以寻求与资本的结合。
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与资本是一对博弈关系,而他们的之间博弈的结果会直接决定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情况。换言之,劳动与资本关系应该是平和和均衡的现象。理想的市场模式下,供给与需求的双方,必定找到一个均衡点,如果没有均衡点,需求的双方都会自己调整需求,以致最后达到市场均衡。按照这样的假设,如果劳动者收入过低,劳动方就可以减少劳动,或者罢工,以威逼资本方增加劳动报酬。如果劳动方的收入过高,资本方就会压缩投资,甚至破产,以让劳动方减低工资报酬水平。
但是市场要实现均衡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博弈双方都能自动调剂自己的力量,供给者能够自己调剂供给,需求者能够自己调剂需求。双方之中当一方不能自动调剂自己的力量的时候,都不能构成真正的博弈,更不可能达到市场的均衡。准确讲,只有在限定的系统内,市场才可以达到均衡。系统的无线开放,稳定的博弈都不允许,更不要说是均衡。
但是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在资本全球自由流动,在自由寻找更物美价廉的劳动诉求的同时,却剥夺了劳动自动调节的能力,迫使劳动方只能被迫的接受资本方的条件。或者说,正式资本的单方面全球化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双方博弈力量的巨大失衡,造就了资本方的强势地位,而劳动方开出低价寻求与资本的结合。从这个角度看,正式不平衡的全球化造成了当今劳动收入越来越低的不公平现实。 我阅读的社保方面资料是“2010海峡法学论坛——民生与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章中共主要谈及了大概四个重要方面,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基础理论研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研究,劳动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劳动法制的比较与借鉴。对于会议综述主要研究的问题我自己结合各学科书本知识总结并上网查找资料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为了适应这些改革和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整个职工队伍的稳定,国家逐步建立起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从其现状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涉及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待进一步健全。首先,从法学理论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客观需要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备,特别是在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未能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的体系,使得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配套不好,执法的力度不够,有的甚至无法可依,影响了劳动关系调整的实效。二是,有关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的法规和规章的内容不适应当前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的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有的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同一问题的规定和解释不相一致,造成调解、仲裁和诉讼中产生不必要的混乱,需要进行清理和修改。三是,有些部门规章的个别内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容与劳动法的规定不相一致,因而导致在适用法律条文时,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
2(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中的成员构成尚不规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主要方式,是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已经被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所接受并予以具体实施。他们的三方代表是由政府、雇主、雇员三部分的代表组成,即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劳动关系委员会)、雇主协会和雇员代表组成——工会共同组成。其中雇主组织的代表——雇主协会是各类企业主(所有者)一致认可并自愿参加的社会团体,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并具有法律效力的代表组织。而我国的雇主组织代表是由各级经贸委下属的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担任,并具有企业家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的双重职能,但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家协会与企业协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二者不可替代。目前,企业联合会的成员多数是国有、集体企业,而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成员很少,它尚不能成为各类企业的代表组织。上述情况造成了我国实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在成员构成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影响了基层调整组织作用的发挥。我国现行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础环节,也是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时最便捷的解决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劳动争议冲突不明显、不尖锐的情况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形成,特别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日趋复杂、尖锐、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基本劳动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并且侵权的程度和涉及职工的范围有增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身建立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出的调解协议书不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导致在调解工作结束后,当事人都可以随意反悔或者拒绝履行协议书规定的义务,造成双方当事人不再申请劳动争议调解,而主要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加大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周期。长此以往,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影响或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对于法律的有效制定与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护上,完善劳动者相关的法律意义在于一下三点。
1(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企业结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实现契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有着其具体的、根本的利益,主要是劳动权益、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劳动权益是职工最基本的利益。劳动权益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工资报酬权、社会保险权以及与其相关的休息休假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这些合法权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代表维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
护职工利益的作用,使各级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与企业行政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商谈判,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2(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涉及到每个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对于及时发现、调解、处理职工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劳动争议和纠纷,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在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尖锐,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特别是在产业结构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困难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破产企业,在这类企业中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同时在一些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或者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而采取了大幅度裁减职工定员的措施,但对被裁减的职工又不能进行妥善安置,甚至把他们推向社会,使职工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工资收入等项权利受到了侵害,导致了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个别企业因此发生了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了社会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时地解决处理好职工与企业之间产生的劳动争议,才能有效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和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保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3(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在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这些利益冲突和矛盾都将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其中劳动者自身利益的维护和保障则主要通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作用的发挥加以解决。职工群众总体利益的维护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保障,是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必备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涉及职工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亟待协调解决,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才能得以顺利地维护。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
作文十:《关于写劳动与节俭的作文》1000字
>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可以说是万物之源。而节俭也很重要。对任何事物都得节俭,这样才能够富裕起来。劳动与节俭,结合在一起,用劳动获取了东西而又节俭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品质。 日记://.0s.nEt.
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劳动,就什么也得不到了。举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她的父亲是一位大商贾,母亲是一位明星,家里非常富裕,从小就有人侍候着她,她什么事都有人替她做,弄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了,父母要她学学家务,她也懒得做。终于有一天,她父亲为了一笔生意,赔上了一大笔钱,供不起她了,她必须自己工作挣钱,但是由于她很懒惰,没有单位要她。她只能给别人抄抄信之类的。工资很少,只能勉强糊口。一个人,不劳动,就落到了这种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呢?现在孩子都是独苗,父母倍加呵护,从来都是娇生惯养。到了学校里,每天早上的值日生都做不好,真难想象将来怎么办?但是,也有些同学很热爱劳动,家里人不惯他,他就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到学校里做值日也是又快又好。像我们班的吴晓达,他虽然学习不好,但是很勤快:一旦值日生缺了,他总是替他们干好;老师有事让他干,他也总能照办。看来,那些娇生惯养的人应该多向这些人看齐才对。
节俭,对一个人来说同样重要,它可以使你走上富裕的大道,如果不注意节俭,它也会使你倾家荡产。举个例子:有个农民,家里很穷,只有一间破屋子和几亩薄田。后来,在村上掀起一股致富热潮。这位农民也搭了一个蔬菜棚,没过几年就有了好收成。他的钱也多了起来:盖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还在银行存了款。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后,村上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赌博,他也参与了进去,一赌便上瘾,又勾上了一大帮狐朋狗友,从此挥金如土,成天赌博,不务农业。一年后,农田便荒废了,他又变成了一个穷光蛋。这个例子,足以反映刚刚那句话是对的。
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有很多零花钱,而且很会花。花完了要,要到了花。他们根本不掂掂这些钱的份量。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呀!平时又要买这买那,从头到脚都要名牌,生日还要大操大办,宴请同学……根本不体谅父母。而且有了这些还不满足,还提荒唐要求,乱花家里的钱,给父母造成负担。当然,也有注意节俭的好孩子,像我们班的杨静,她每个月有100元,得自己交午餐费、订报费之类的,剩下的钱就成了她的零花钱,她总能很合理地把它们安排好。而且有了这些钱,她就不会再向父母要钱了。
劳动、节俭,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让我们热爱劳动,注意节俭,做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小学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劳动的收获作文劳动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