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读《论语》心得》800字
读《论语》心得
早闻古人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却一直未尝细读。今借 县工商局开展的“我爱读书” 活动之机,通读全文,对立志、 修身、为政之道有了全新认识,结合现阶段工商工作实际, 谈谈体会。
一、立志
“三军可夺师,匹夫不可夺志” 。 (《论语·子罕第九》 ) 。 志代表着方向,包涵着计划,孕育着动力,历史的洪流发展 的今天,我们新时代的工商人,路在何方?我们很多人在傍 徨,在徘徊,在苦闷,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在从收费型工商 向监管服务转型中,变得无所作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碌碌无为。如果长此下去,这样一只没有灵魂的队伍最终会 被历史淘汰的。我们只有像长一辈工商人那样,树立“一切 从头再来”的意识,重新学习,重新定位,切实肩负起监管 好市场的重任,把精力投入到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上来,我 们才能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
二、修身养性
当前社会,生存竞争,异常激烈。无论官还是商场,不 按竞争规律办事, 人性扭曲, 道德伦理丧失的现象越来越多, 于是出现了腐败、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层出不穷。几千年前 的孔子在论语里为我们这个转型期的社会早已开出一剂良
方,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仁就是要有仁爱之 心、正义之气;义就是要弘扬正气、铁肩担道义;信就是要 诚实守信。当前的工商干部,部分人对弱势个体户没有仁爱 之心。对制假售假者听之任之,或以收代罚,严重的缺乏道 德责任和良知。这样怎么符合建设和谐社会之要求,符合科 学发展之方向。
三、为政
1、为政之要,清正廉洁为首。 “政者,正也,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作为国家公务员,特 别是局所领导,理应严于律己,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正气 浩然,有利于政令畅通,提高工商执法行为。
2、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坦然面对职位问题,不必 怨天尤人,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工作上和提升能力上,一切都 会水到渠成。
3、 “言必信,行必果。 ”要不断提升工商执行力,工商 干部在执法中只有自身诚信服务,说话算数,不欺骗公众, 群众才会相信我们。
两市镇工商所 李振宇 2012年 5月 12日
作文二:《读论语心得有感》1100字
读《论语心得》有感
张文忠
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读了于丹老师所写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朴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其实,高官厚职的,生活得不一定快乐。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倡导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多能干的人,缺少他人提供的帮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于丹教授分析的《论语—心灵之道》,读过之后,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同样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心态会不同,心情也会不同。就像平时开车,同样是红灯前的第一辆车,有的人会想:真倒霉,别人都能赶在红灯前过,怎么偏偏我过不去,心情就会变得很糟糕;而有的人会想:我真幸运,下次变绿灯时,我能第一个通过,心态就会很平和。《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调整自己。
感触较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书中说到的“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朋友,特别是那些身世显赫,家境优越的人,周围更是不乏与其称兄道弟的人,但是,当他们失去了这些优越的条件,或是当他们身处困境时,又会有多少真正站在他们身边,肯为其两肋插刀的人,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也给出了答案。要想交到好朋友,一要有仁爱之心,二要有辨别能力,都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有了一个好的朋友,人生便开启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相信我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完美、强大,就会享受到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作文三:《读《论语心得》有感》1400字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作文四:《读《论语译注》心得》2000字
读《论语译注》心得
作为一个伪书香家庭的后代,我对《论语》的接触还是挺早的,我这个伪字说得还是挺考究的,虽然叔伯那一代并没有出什么读书为官的人,但阁楼上那一箱箱纸页泛黄的书是可以证明的,妈妈家那边,外公是教师,大舅舅也相当配合的当了一名优秀的人名教师。至于论语的只言片语就是从他们楼中得知的。
小时候的自己是相当顽劣的,对学习很是不上心,放学回家便出去寻找小伙伴,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还死要面子,做出一副我早就懂了的样子,当然,知子莫若父,那时候爸爸教训我的话就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不懂这么高深的句子的,什么知知之,知不知的,老爸便耐心的讲解给我听,我对论语的喜爱也是自那一次之后越来越浓厚,没想到那么简洁的几个字竟然能表达出那么多的意思,当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再后来,又慢慢知道了温故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句子,至今,这些语句都深深印刻在脑海里,让我受益良多。
寒假,学校开展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被选为必读书目,在家的一个多月里,便是他给了我一个温暖严冬。
杨伯峻老师的这本书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成为人人都可阅读可理解的日常读物,让论语的精髓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都可以去阅读。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学生们又敬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解释。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夸奖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三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拒绝,使其褪色,我们应该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志而博学,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的熟读经典,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同时孔子也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
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爱财富,但是取得财富的途径是符合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为人庄重但处事简洁。他们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对于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谨慎。”。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所启发。“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之后,在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若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作文五:《读《论语心得》感言》2300字
读《论语心得》感言
文言文对我来说是艰难晦涩的,读来半知半解,而《论语》更是不懂,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连论语都不知道,总说不过去,所以只有借智者的书,来了解一下论语,读一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也是体会论语的一个过程,其中的很多道理,可以解决我们今天的很多困惑。
(一)君子不忧不惧
孔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不仅安于贫贱,不被贫苦的生活剥夺快乐,而且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一直是内心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难免心中充满各种欲望,当我们自身的条件无法满足这些欲望时,内心就会不甘,时常抱怨,心情不好,脾气暴躁。但物质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我们只有自己确立一个平衡点,有计划,有追求,但不能陷入其中。但怎样在贫苦的生活中寻求快来却是个大学问,不是空洞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但最起码个浮躁的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很重要。
就目前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环境,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是我们心灵的一个很好的出口,不论贫富,都可以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
(二)勇
无论男女,立身处世,自信心最重要,强大的自信源自内心的勇敢,这种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内心的宽容和淡定。人不是以财富的多寡论高低,而是以内心的智慧涵养定高下。诸葛亮手无缚鸡之力,却谈笑之间,摆下空城计,一人面对数万大军,这就是真正的大勇。
对现今的我们而言, 眼中无富贵贫贱,遇老尊老,见幼爱幼,这也是一种大勇。而不是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遇到持刀抢劫的歹徒时,奋不顾身,扑上去厮打,这是小勇,往往得不偿失。不如把财物
让他抢去,记住他的相貌特征,报警让警察去处理,因为任何财物的价值都不能高过生命的价值,临危不乱,关键时刻知轻重,也是大勇。
(三)言和行都是你内心的镜子
古时曾有一个故事,讲大才子苏轼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 一天,苏轼和佛印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我象什么啊?
佛印答:我看你象尊佛。
苏轼大笑,说,你知道我看你象什么吗?当时阳光照在佛印的身上,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影子,佛印是光头。“我看你就象一堆牛粪”。
佛印微笑不语。
回家后,苏轼对他妹妹苏小妹说了这件事,苏小妹冷笑到,参禅讲究心性,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在你眼里,佛印是一堆牛粪,其实你心里的是什么?!
其实,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有的人什么场合都是脏话连篇,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污秽不堪的。有的人稍微遇到一点指责,立刻狗急跳墙,性情大变,其实他的内心一直是浮躁虚伪的,遇到点刺激,他的面纱就挂不住了。有的女人喜欢炫耀自己的衣着和品牌,其实真正的富有者从不刻意炫耀。
如果我们可以注意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那种淡定的气质自然会从你身上发散出来,远不是高档品牌和金银首饰的包装可以相比的。心境的培养,源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善意。
(四)距离之美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是父母的子女,是孩子的父母,有兄弟姐妹,有领导,有同事,有下属,有爱人,现在多了一个网友,各种关系交错关联,要把每种关系都处理好,真的
是大学问,最起码我现在还不行。
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这句话无疑精辟地概括了父母对子女的独特的感情。独立是对孩子的一种人格尊重,对于其他社会关系而言,距离一样非常重要。
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予对方适当的空间,彼此尊重,才是相处之道。不需要把你所有的秘密都告诉对方,因为你的有些秘密是对对方的伤害,对方不属于你,不论他是你的爱人,还是你的孩子,他始终还是他自己,只有让他自己快乐,大家才能相处的快乐。这其中有个适度的原则,很难,但这世上,又有什么东西是容易的。
另外还要说的是“君子不党”,心境坦荡的人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不做小动作,这就是君子不党。人作为群居动物,渴望交流,渴望群体参与感和安全感,所有只要是人多聚集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小团体。在这些小团体内,往往都是交流小道消息,对公司或者他人的抱怨,往往容易破坏同事间的关系。君子自身坦荡,不忧不惧,自然不党。
(五)交友之道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这种朋友性格正直,说话都是本意,不会顺着你的意思敷衍你。这样的朋友才值得交往,因为他们的话才是可信的。
友谅,即友信,这种朋友讲究诚信,说话算话,答应你的事情一定会办到,这样的朋友交往起来才放心,可以真心换真心。
友多闻,这种朋友见多识广,才学渊博,和之相处可以学习很多
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这些朋友就是三人行中的师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一种朋友,只要能遇到其中的一两位,就是幸运的,千万珍惜。如果发现曾经的一些朋友,徒有真诚的外表,却有一颗自私狭隘的心,还是早早远离的好,这些人带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抱怨和不满。
还好,我交往的朋友都是比较真诚的,不求富贵,真诚才是交友第一位的。
(六)短暂人生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
这是一个人粗略的人生坐标,从字面意思也可理解其涵义,只是这“三十而立”却是有大学问,怎样才算立?这种立不是以你是否结婚,是否买房买车来评判的,主要是看你是否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人生观,摆脱了外在的其他辅助,可以独立处世,此所谓立也。
《论语》,我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上的感受只是我今天的感受而已,于昨天不同,明天可能也会不同。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多和朋友交流,多看看书籍,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很多知识和经验,用来端正我们前行的方向,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作文六:《读《论语》心得》3300字
读《论语》 心得 又一个暑假到了,学位 领导 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读《论语》,写写自己的 心得 。买到书后,起初还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有些语句让我受益非浅。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学习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四则。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则告诉我们只知道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神思疲殆;第四则告诉我们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态度呀!”这四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学习中,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年的实践证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诚恳的人,才换得了一鸣惊人、学富五车的实绩,造就了许多伟人。 除此之外,学习中还要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你所学的知识放到最大,坐在那儿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奋换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太对了,尤其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上课传授知识过程中,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知道的必定会倾囊相助,然而对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时候,就不能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解答,这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乐见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事父母,几誎,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这几句都是为人子女应如何孝敬父母的。为人子妇,必须尽孝,必须学习父辈的优点,遵从父辈的正确指导。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确,故子女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
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这就成了愚孝。孔子说“事父母”,要“几誎”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愚孝,父母有过失,子女要提出意见。但侍奉父母应该注意后辈的身份,即便有错,也切忌直言规劝。也就是说,要讲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规劝的话没被采纳,也不能生气表现在脸上,这样他们也会在你的行动上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和上司的。确实,应该孝悌第一,才学第二,为什么说德才兼备呢,因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则让我很感动,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落后还是发达,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还是相通的!无论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让其惦记挂心,让父母平安,有质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无私的爱心把子女教养成人,子女理应孝敬父母,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孝道作为一种美德是永远有会过时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为上的孝。作为人子,在感情上,随着父母的逐渐衰老,对于老人的年龄应时时记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应对父母悉心照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有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也许只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才会深深地 体会 得到。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在平时多做些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时,为他们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温馨的祝福,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父母听来,心里却是暖暖的。这点我们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做的就不够,那种“我爱你,爸爸,妈妈!”最简单的话是很难说出口的,这点我们应该向外国人学习。这样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择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亲属之外,还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没有朋友,这说明你的内心是黑暗的,是孤独的,你将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你将受到别人的鄙视。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面墙。”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经历之后给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 时事 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牵强,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跟你交朋友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哪怕一点点,取长补短是正确的。当然,交友勿烂——要有底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确实,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和理解、宽容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行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多想自己做好没有,做到最好没有,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看到、知道和感觉到,别人也自然会努力做好了。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精神。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地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出更优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文七:《读论语心得》1900字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前言 :读《论语》 ,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 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 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具有崇 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 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被称 为东方的 《圣经》 。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 , 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 , 但是却 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 , 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 儒学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 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 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 政治哲学, 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 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就是 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 鲜活在平常 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就要 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 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 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 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 文化思想, 但整篇文章下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 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 ,提倡“不耻
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 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 ,就要“从之” ,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 戒, 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 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像我们 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学习首先要勤奋, 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 功公式:“勤奋努力 +正确方法 +讲究效率 =成功” 。 其中把勤奋看成是 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 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 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 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 自己,努力实践, 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 的关爱, 得到他人的尊重, 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 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 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 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特别是生活中诸多 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 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 行为。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 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 之一就告诉我们, 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人 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 不要纠缠在里面, 一遍遍地问天问 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 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隐含 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 。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 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 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 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所言 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 们一个普通人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 做 好自己的工作,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份内的事, 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 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总之, 《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 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 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今天 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 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 要。
作文八:《读《论语》心得 (刘丽花)》3000字
读《论语》心得体会
刘丽花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 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 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 保留着孔子生平、 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 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 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也可以说, 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一部教育书。 即使是现在, 他的很多教育观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 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1.反思是一种人生智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真正的哲学家, 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 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 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西方不同的 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 已的灵魂” ,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在儒家的 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 而美好的, 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 因而, 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 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 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在社会的 大视野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 “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 矣” ,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 智慧, 行动智慧。 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 我们得以及时学习, 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 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 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
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 我思故我在, 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 你 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 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 一对耳 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2.自信是一种坦然。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自信是我们每个 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质之一。 特别是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的学 生,更是要从我们这里学习、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这些非智力因素 的培养, 有时会从教师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响他们, 假如一个人真能 做到一日“三省吾身” ,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就 做到了约制。自信是一种内在的东西,需要由你个人来把握和证实, 要善于肯定自己、激励自己。与成功一样,强烈的自信并不是一夜之 间建立起来的, 需要有个过程, 要善于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绩 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分肯定它,适当奖励一下自己,鼓励自己再加 把劲,这样就能得到一点自信。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勇气 面对别人的讥讽和嘲笑。 自我激励的办法之一, 是运用临时性的激励 办法。学会自我激励,要给自己一个习惯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内 心经常存有失败的念头,你便已经输掉了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对 自己充满信心, 要把每一次进步都看成是一种成功, 而每一次成功都 会增加信心, 都会有助于主宰自我的意志与习惯的形成, 那么即使面 对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换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长的源泉,它能助你 与成功同步前进。让我们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学生吧,而能够反 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3.快乐是一种境界
快乐是一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
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 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 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 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 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 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观现在社会, 做教师这一行, 不正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么?高尚 的职业荣誉感不能改变囊中羞涩的现实, 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又使我们 对孩子们欲罢不能。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便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清贫, 但不代表我们不能选择快乐。回头看看我们所处的世界,五光十色, 诱人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 而身处尘世不动摇, 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 又有几个?可是这以名利做曲, 以声色为水酿造的欲望之酒, 能让人 得到一时的虚名, 却能让人失去更多。 倒不如淡然平和让自己心情开 朗来的更实在。一个人的“淡泊之守,必须从浓艳场中试来” 。真正 的恬淡不是未经世事的苍白, 而是经历之后不贪浓艳之心的有内涵的 淡然。 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 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内心依然快 乐富足, 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由内而外自然流 露出自信心。现代教师不正是应该如此吗?
4.启发是一种动力。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 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 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 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 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 教学方法, 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
道科学在飞速发展, 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 因此, 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 如 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 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 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 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 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5.评价是知识的升华。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 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 是非, 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 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 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 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 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 怀和抱负, 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 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 人评事, 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 则, 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 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 即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 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 “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 还要给学生猎枪。 ”
总之,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 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 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作文九:《读论语心得》800字
读论语心得
李胜军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 先贤们说的话, 穿越沧桑, 传到今天, 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 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 于丹说:"告诉大家,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 你有什么了不起? 那个
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 工作中同事之间, 生活中夫妻之间, 朋友之间, 总会有一些遗憾事, 伤心事, 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 何必计较那么多, 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 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 知足常乐.
作文十:《读论语心得有感》1300字
读论语心得有感
初读了《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 贫乐道 , 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 其中的深意。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 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 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 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 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 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 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 但 是, 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 所谓“没有温度”, 无非是 23摄氏度。 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 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 激情 !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 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 再加长 !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 在我看来, 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 人嘛, 活着就不要憋着 ! 在 《论 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 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 假使有两个朋友, 他们平时形影
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 ? 两个人总舍不下多 年来的感情,和好 ! 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 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 ? 不,心灵的沟 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 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
有些人, 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 总是用羡慕的眼 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 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 想, 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 毕竟阳光总在风雨 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 ! 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 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 !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 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 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 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 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 哉。 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 有本事, 甭管是驴是马, 你拿出来溜溜嘛 ! 至此, 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 当我读完 《于丹论 语心得》 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 可是 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 ; 不 论人的距离, 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是无行的, 不是无固的——心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