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优秀端午节手抄报》4400字
优秀端午节手抄报 优秀端午节手抄报一、端午节介绍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
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节的食俗习惯
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
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四、端午节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
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端
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
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五、端午节诗词作品欣赏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宝山)
优秀端午节手抄报 [篇2]
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湖
南省汨罗市屈原龙王龙舟厂位于著名古镇----屈子祠(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屈子祠龙舟始建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大型龙船制造厂家,
在全国各地及欧洲、东南亚沿海造船市场有着良好信誉。“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优秀端午节手抄报 [篇3]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让广大青少年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学校决定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贯彻****视察山东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文明办“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座谈会安排部署,通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浓厚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力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步伐,努力营造出欢快、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目的
1、各班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专题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特有的民俗特色,认识端午、喜爱端午、过好端午,在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在此基础上3—5年级每班完成一份以“走进端午,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2、手抄报统一使用学校下发的纸张(A3)规格,单面设计,要求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版面美观,色彩搭配协调。使用规范字,手抄报中每发现一处不规范字扣0.5分。
3、为保证评比的公平公正,请把班级、制作人的姓名写在手抄
报背面右下角,如在手抄报版面上出现班级或作者名称,则不予参评。
4、各班手抄报上交截止日期:6月19日,过期取消参评资格。
三、奖项设置
由学校组成评委组进行评奖,根据上送作品数量及质量评出班级总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获奖班级将在期末班级量化评比中加分。
请各班班主任加强宣传,抓好对学生的传统节日的教育,增加爱国情感,认真落实好此项工作。
四、评委
五、活动要求
(一)精心组织实施。要把主题教育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二)突出教育内涵。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始终,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热情。
(三)加强组织引导。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抓手,要把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的作用,在节日期间开设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介绍传统节日。
(四)务求活动实效。要积极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不断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要把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
果。
优秀端午节手抄报 [篇4]
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
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南阳淅川西峡人[1-2],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和端午
张耒(北宋)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陨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古代先民有五月采药之传统,《夏小正》谓:“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竞采杂药”,至近代鄂东蕲黄地区,医者和大众,端午“多出城采药品蓄之”,据说端午午时,五毒深匿不出,所采药最洁净灵效; 或谓于端午捕蟾蜍,取蟾酥配药有奇效。古荆楚本潮湿瘴疫地,传染病易流行,先民利用地产之便,常采野草治病,久之成习,假端午“采制百药”予以规范化、定时化,作为节俗将辟毒养生经验强制性昭示后人。悬蒲艾、饮菖蒲酒、雄黄酒、
食熟蒜,其实都可从药用功能来理解。菖蒲能提神通窍、健骨消滞;艾性温味苦,可祛寒。二者皆于端午前后为成熟期,药性最强,均含挥发性芳香油,发出特殊气味,驱蚊蝇虫蚁、杀菌祛毒、净化空气。雄黄、大蒜之杀菌去毒亦类之。又有以雄黄水或酒遍酒床下、屋角,以防虫菌滋生。往日还有专制的“雄黄爆竹”,一头封固,一头开放,引燃后,黄烟喷出,薰杀菌虫。
端午习俗知多少,
【端午节别称】 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
【民间传说解释】 端午节是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民俗解释】 端午节是我国远古祭龙日演化而来 【端午习俗】 包粽子、涂饮雄黄酒、赛龙舟、用五彩绳
缠手足腕、挂钟旭像或辟邪符、采摘艾叶和菖蒲
作文二:《端午节手抄报优秀图片》1000字
精品文档
端午节手抄报优秀图片 端午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1 / 3
精品文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
2 / 3
精品文档
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3 / 3
作文三:《最新优秀端午节手抄报大全》2300字
最新优秀端午节手抄报大全
端午节就要来临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端午节手抄报大全~欢迎借鉴。
端午故事 太阳刚刚升起。我慵懒的穿上衣服~一转身~看见地上一盆江米~挨着一堆捋得整整齐齐的粽子叶——原来今天是端午节啊!
洗了脸~坐在小凳上。看着姥姥娴熟地包着一个又一个的粽子~不禁也心痒起来。“姥姥~我想包一个粽子。”“行~但是你会包吗?”“没问题!看都看会了~”
我自信满满的拿起粽子叶~学着姥姥折成筒的样子~再放进一把江米~封上口。眼见就要成功~可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粽子叶裂开了……江米逃脱了粽子叶的束缚~纷纷滑回盆里~我还没反应过来~的~已经只剩几粒江米了。我只好重新包。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对挑选粽子叶也上了心。姥姥的粽子叶里~有去年用过的~比较软和~也有今年新买的~很硬邦。我想~大概硬的比较容易裂开吧~于是就选用了去年的粽子叶。可是由于太软~已经没有了韧劲~轻轻一碰便裂开了口子~我又一次失败了。是我判断失误?我半信半疑的拿起了新粽子叶~可是因为太硬~使劲一折——断了。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无语了。这时~姥姥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傻孩子~你不会两样搭配着用吗?”我照姥姥的话去做~果然好了许多。
1 / 5
不料~“刚出狼穴~又入虎口”~在添加江米的问题上~我又遇到了困难。粽子叶折成的筒下面有一个小洞~总是会漏出江米。我正焦头烂额~忽然瞥见姥姥总是先用一小点江米严严实实堵住那个口~再添江米~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做~果然不再漏米了。
虽然主要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些小问题~我慢慢克服~终于弄出了粽子形状的一个东西。接下来该捆马莲了。我在捆的过程中~由于太用力~粽子叶又裂开了。我赶忙又贴了一张粽子叶~当“补丁”~然后重新捆马莲。很长的马莲~我还是觉得不够~又接了一段上去~给我的小粽子来了个“五花大绑”。一个崭新的粽子诞生了!
粽子入锅了。怀着期待和忐忑的心情~我等了几个小时。说期待~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包粽子~说忐忑~就是害怕我的小粽子在几个小时的过程中熬不住~变成一锅粥。
终于~粽子出锅了。在那么多的粽子里~就属我那个带着小补丁、五花大绑着的粽子最显眼了。我不禁期待起自己的粽子来。扒开粽子叶~洁白的米粒露了出来~粽香四溢。虽然很小~可尝了一口~还是美味无穷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多好啊!
这就是我的端午故事~就让它伴着棕香结束吧。同时期待你的故事哟。
梦逍遥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
2 / 5
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庄子
你因怒而飞~你的精魂飞入湘水。
你的灵魂顺随你的信仰漂流~让人们看到你的正义与气节、你的哀丽与豪壮。
那天~五月五日~你立于江畔~刚毅的脸上写满了无畏~大风吹开了你的三千愁丝~你腾舞飞扬的衣衫宛若一面坚韧不拔的旗帜。黑色的江水狂傲地在你脚下翻滚~你握紧了手中的青铜剑~万千感慨澎湃胸头。
曾经~你在一首诗中把风、雨、雪、电、云、月作为自己的侍从~让凤凰和龙为你拉车~在太空中任意驰骋~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物非人是~所有的一切梦想全都已破灭~冥冥之中~哪里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呢?或许自己本不该踏出茅庐;或许平静稳定的生活才最适合自己~而自己也应该守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为人们、为历史创作精华~繁衍文化。
贼兵的呼喊声由远及近~是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一江乌水折射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空虚与充实、肮脏与华丽。
你的思想定格:如果真理和信念需要流血牺牲~那么我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实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却裹满了虱子。
于是~你就把自己作为一个高洁的化身呈现给世人:无
3 / 5
论遇到了怎样的状况~正义与气节是最神圣的~是最值得去维护的。
贼兵的呼喊声到了近前~你回头望了最后一眼国破下的山河~而后高呼:“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纵身跳入了为你而愤怒的江水中~瞬间~一江乌水空明澄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冤缠荇藻怎能洗涤得清清~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净你~而是你净湘水。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溅起~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
我想~你本来就是一条鱼~一条心胸宽阔、志向无边的鲲鱼~后来化为大鹏鸟~你的心胸、志向、理想依旧宏伟无边。而现在你又回到了水中~回到了原来就属于你的位置上去~成为灵台空明澄澈的真神~默默地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为人们树立高尚的信仰。
于是到了后世~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活在歌里、风里、水里——梦逍遥。
端午节的感想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了~怀着激动的心情挂起了大红葫芦~虽不会包粽子~但也在外买了些回来~
也吃了鸡蛋~以这样的纪念的方式来纪念屈死的伟人【屈原】、、、、
今早和婆家的父母哥哥妹妹等坐车去了水库和山边~一起钓鱼和爬山~在这山水一色的地方~感到大自然的清新~
4 / 5
放眼望去~都是满目的绿色~心旷神怡。空气是那样的清香;景色是那样的迷人~在离开宣泄的城里~在这里感到了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好轻松啊、、、、、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来飘去无影踪;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无尽的天地里飘荡、、、
当看到满地的蒲公英~摘下一朵~用力的一吹~白色的花像一个个小雨伞飘向天空~突然想起儿时唱起的歌谣
、、、想起儿时的情景~自己有些呆了~岁月催人老~可还催不没曾有的回忆和童心、、、、仿佛又回到了儿时、、、、、
中午~不会喝酒的我~主动的喝上了酒~虽很辣~但心里热乎乎的~环境渲染了我~暂时的忘记烦恼、、、、
其实还是掩不去内心的痛~想念过世的父母~想念远方的妹妹~想念远方的--军、、、用那无用的酒精来掩饰内心的世界、、、
在今天的节日里~祝福我的亲人、朋友、有缘的朋友们端午节快乐。
5 / 5
作文四:《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端午节饮食习俗(优秀篇)》800字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端午节饮食习俗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端午节饮食习俗
几千年来端午节已经积累了许多习俗,但是大家感觉最明显的无疑是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那就吃的方面,一起来看看饮食方面会有哪些习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 枭羹 。《史记》 武帝本纪 注引如淳言: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 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 龟 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 角黍 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 鸡冠石 ,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
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
作文五:《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端午节的习俗(优秀篇)》7200字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端午节的习俗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 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 小序》云: 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 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 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 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 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 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 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 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 玉燕钗头艾虎轻 ,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 王 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 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 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 百索 、 辟兵绍 、 五彩缕 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 佚文》: 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 礼志十五》: 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 蚌粉铃 :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
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端午的卫生习俗?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 采杂药 引《荆楚岁时记》佚文: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后魏《齐民要术 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 蟾蜍辟兵 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 采百草 ,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 云中君》亦有 浴兰汤会沭芳 之句。《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 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
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 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 饮菖蒲酒也 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 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 王 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 百阴之气 ,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 水剑 ,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 蒲剑 ,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 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 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 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 躲午 ,
亦称 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 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 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 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又,《滦州志》: 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 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 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 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 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 端阳无雨是丰年 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 湘君》中 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 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 ,学者们也认为 飞龙 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 魂舟 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 22米,挠手24 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 地理志》中有记载: 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 何在 ,斯沼屈之义。 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 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 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 图个吉利 ,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五月端午赛龙舟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 本经训》 龙舟鷁首,浮吹以娱 ,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 龙舟六只,戏于湖中 。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
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 观竞渡 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 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 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 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 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 举揖而相和之 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 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 神农尝百草 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清金廷标群婴斗草图轴趣;儿
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 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 始于汉武 。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 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年华记丽》: 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 踏百草 ,唐代称 斗草 或 斗百草 。《刘宾客嘉话》云: 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宋代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 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 十 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 武斗 。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 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 斗草除有 武斗 外,还有 文斗 。所谓 文斗 ,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 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 五黄 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其他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 礼志》: 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 连翩击鞠壤 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
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 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 喝福来迟 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作文六:《端午节手抄报》800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
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湖南省汨罗市屈原龙王龙舟厂位于著名古镇----屈子祠(著名诗人余光湖南省汨罗市屈原龙王龙舟厂位于著名古镇----屈子祠(著名诗人余光
中先生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屈子祠龙舟始建中先生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屈子祠龙舟始建
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大型龙船制造厂家,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大型龙船制造厂家,
在全国各地及欧洲、东南亚沿海造船市场有着良好信誉。“棕子香,香厨在全国各地及欧洲、东南亚沿海造船市场有着良好信誉。“棕子香,香厨
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
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洋洋。 洋洋。
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作文七:《端午节手抄报》1900字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 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 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 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 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称为 “ 团拜 ” 。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后来一些上层 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 后来的 “ 贺年片 ”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 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因为 “ 岁 ” 与 “ 祟 ” 谐音, 晚 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 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 记载见于 《燕京岁时记》 ; 另一种是最常 见的 , 即由 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 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 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 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主编:张蓉娜 出版日期:
2008年 3月 2日 年级:四年级
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 俗称 “ 过
年 ”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
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 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 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 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 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 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 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 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道路上风吹沙满天 滥喷农药,虫害有增无减 狂撒化肥,污染到处漫延 伐木垦田,绿色不再出现
看今天---- 看今天---- 水泥路蜿蜒到了乡间
生物治虫,庄稼喜笑开颜 野草作肥,生态慢慢转变 植树造林,荒山渐渐染绿 太阳能俨然成风景线 沼气池温暖着农家心田
盼 未来
乡村的天空更蓝 ......
忆 往 惜
主编:王桃 出版日期:
2008年 6月 9日 年级:四年级
端午节食俗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 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 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 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 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 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 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 为恐鱼吃掉, 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
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文化与原因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 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 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 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 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 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 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 统节日之一。 “端” 的意思和 “初” 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 五” ;端五的“五”字又与“午” 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 是 “午” 月。 又因午时为 “阳辰” , 所以端五也叫 “端阳” 。 五月五日, 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 重午。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 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 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 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 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 屈原说。
端 午 节 来 历
作文八:《端午节手抄报》600字
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节的各种叫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
1 / 2
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2 / 2
作文九:《端午节手抄报》3500字
主编:张蓉娜 出版日期:
2008年3月2日 年级:四年级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
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
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
1
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忆往惜
道路上风吹沙满天 滥喷农药,虫害有增无减 狂撒化肥,污染到处漫延 伐木垦田,绿色不再出现
看今天,,,,看今天,,,, 水泥路蜿蜒到了乡间
生物治虫,庄稼喜笑开颜 野草作肥,生态慢慢转变 植树造林,荒山渐渐染绿 太阳能俨然成风景线 沼气池温暖着农家心田
盼未来
乡村的天空更蓝......
主编:王桃 出版日期:
2008年6月9日 年级:四年级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
2
和“初”相同,称“端五”也(来自:WWw.Zaidian.Com 在点网:端午节手抄报)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的文化与原因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端午节来历
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
3
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食俗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
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
4
清香四溢,再
篇二:端午节手抄报
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湖
南省汨罗市屈原龙王龙舟厂位于著名古镇----屈子祠(著名诗人余光
中先生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屈子祠龙舟始建
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大型龙船制造厂家,
在全国
各地及欧洲、东南亚沿海造船市场有着良好信誉。“棕子香,香厨
5
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
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
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
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篇三:端午节手抄报
五月莺歌燕舞时,又见门畔菖蒲青。农历端午节即将来临。
端午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独特遗产。每逢端午,家家户户的门口,插菖蒲,挂艾叶;小孩子胸佩五色香袋,玩耍嬉闹;还有那软糯可口的粽子,弥漫着幽淡的清香……端午节的美好记忆,伴随着我们成长。
然而,如果记忆仅仅停留在插菖蒲、喝雄黄、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事情上,是远远不够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构成了端午节的丰富内容,但它最深邃的内涵,是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屈原。一位披发行吟河畔的思想者,一位不朽《楚辞》精魂的缔造者,一句激情昂扬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振聋发聩,沿着圣洁气息吹拂的汨罗江,把火热的爱国情怀代代相传。这,才是端午节的精髓~
今年的端午节恰逢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
6
汶川特大地震,震撼了每一位国人的心。从全国各地的踊跃献血到四面八方的赈灾捐款,从志愿者争先恐后参加救灾,到各地派人深入灾区帮助灾后重建。空前的灾难,激发起13亿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在地震灾区重建家园之时,我们很有必要以端午节为载体,进一步凝聚爱国热情,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
今年端午节是首次被国家列为法定节日。给传统节日披上假日的盛装,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给端午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进一步强壮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筋骨。亲爱的读者,要让端午节焕发活力,光有放假是不够的,如果你是一个部门或相关组织负责人,你是否搭建了营造节日气氛、吸引群众参与的平台,去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记忆;如果你是一位父母或长辈,你是否在孩子身上挂上一个香袋,给他讲讲屈原的故事,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孩子在感受节日欢乐之余,传承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果你是一位成年人,你是否主动设计、参与一些节日活动,比如包粽子、做香袋、赛龙舟,为四川灾区的同胞送去节日的问候,哪怕只是一只清香四溢的粽子、一次真情的邀请、一句亲切的问候,它都能使你的端午节过得特别有意义。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敞开心扉,捧出心意,重新记忆端午节,再一次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凝聚我们的爱国力量,让它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并且代代相传,生
7
生不息。
我们相信,特别时节的端午节必将产生特别的意义。
8
作文十:《端午节手抄报》2300字
春节寄语: 主编:张蓉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版日期: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08年?3月2日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年级:四年级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
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
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
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
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拜 年 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
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
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
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
后来的“贺年片”。 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 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
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
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
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 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
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
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忆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道路上风吹沙满天? 生物治虫,庄稼喜笑开颜?
往滥喷农药,虫害有增无减? 野草作肥,生态慢慢转变? 惜 狂撒化肥,污染到处漫延? 植树造林,荒山渐渐染绿?
因你的慰籍?而丰硕是 伐木垦田,绿色不再出现? 太阳能俨然成风景线?
沼气池温暖着农家心田? ?
看今天,,,, 盼未来 看今天,,,,
水泥路蜿蜒到了乡间? 乡村的天空更蓝?...... 水泥路蜿蜒到了乡间?
生物治虫,庄稼喜笑开颜?
野草作肥,生态慢慢转变?
植树造林,荒山渐渐染绿?
太阳能俨然成风景线?
主编:王桃
端午节的文?化与原因 出版日期: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2008年?6月9日
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年级:四年级
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
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端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 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节
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端来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历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
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
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
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
说?。 端午节食俗?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
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
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
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
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
等。 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
祥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如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意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
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
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