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爸爸妈妈,请不要这样》1100字
爸爸妈妈,请不要这样
40号
一声声叹息,一句句刺骨的话语,一副副不满的神情,刺着我那“砰砰”乱跳的心,我的心彻底碎了,碎得四分五裂。
“唉!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居然养出你这样的女儿!真是倒霉透了!”妈妈暴怒地指着我吼道。爸爸也跟着吼了起来:“你真是太不像话了!再像这样,你就别去上学了!蠢才!”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儿,又不敢顶嘴,只好闷头不语。面对着父母对我的一声声叹息和阵阵的摇头,我低着头,想了许多。
爸爸妈妈,为何您们总看不到我埋头苦读和我的闪光点呢?每次下课时,同学们都能快乐、幸福的玩,而我呢?总是日复一日地做练习题、预习下一课或查语文全解,还要背很多的重点,温习原来所学的知识??爸、妈,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你们也总是一味地责骂、一味地摇头、一味地叹息??想到这些,委屈的泪水不知不觉流淌到了脸颊上。
晚上,我在夜来香下背书,突然听到了很“热闹”的玩耍声。我闻声走过去一看,原来在客厅里——爸爸妈妈和弟弟在玩呢!听这声儿,看这行头儿,他们好开心啊!哪像我,一个人在这儿背书!我走了进去,轻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妈,小声点儿,我在背书呢!”妈妈瞪着我,爸爸马上愤怒的说:“你还好意思说,才考89分,还敢来跟我提!”我又小声的说:“爸,我在背??”还没等我说完,爸爸就怒吼起来:“背不背随便你!”我一声不吭的出去了,躲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想着当时的情景。
星期四的晚上,爸爸偏叫我去煮面:“快去煮面,我们肚子饿了!”“可??可现在已经9点了,我要睡觉了,要不然??”“要不然怎么样!是关于学习吗?少跟我提!”我只好不情愿的去煮面。等面熟了,刚要去睡时,妈妈叫住了我:“等一下,我们吃完,还等着你洗碗呢!”“我明天还要读书,怎么还要洗碗呢!况且我已经煮面了,现在都差不多快到10点了!”我迟疑了片刻。爸爸怒瞪着我:“有本事你就去睡!”我没办法,只好等着洗碗。那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静静地躺着,想起了另一件事??
老师叫买一本《语文参考》的书,要10元钱。可爸爸妈妈现在和我像减少了感情一样,越来越看不起我,那我??那我怎么跟他们说呢?
第二天上午,我放学回来,妈妈就说:“听邻居琳琳说,你们要买一本《语文参考》,你怎么不跟我们说呢?”爸爸也说:“我们对你虽然有一些吝啬,但也不至于一本书也不给你买吧!”说完,爸爸掏出10元钱递给了我:“好好读书!”妈妈亲切地对我说:“我们对你是有些不好,但我们是不想让你像我们一样,小时候就骄傲,会追悔莫及呀!”“对呀!我们也像让你成为一个虚心、孝顺、勤劳、追求进步的人!谁不愿自己的儿女好呢?”
听了这些话,我羞愧极了——我冤枉了爸爸妈妈!他们对我那样好,事事为我着想,而我呢?整天不给他们好脸色看,侮辱了父母的爱!爸妈,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想到了一句:“爸妈,对比起,我错了!”
作文二:《[爸爸妈妈我要对你说]爸爸妈妈请不要生气》5700字
[爸爸妈妈我要对你说]爸爸妈妈请不要生气 篇一 : 爸爸妈妈请不要生气
“我总是惹别人生气,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妈妈总是会跟生气地跟我叫唤“你看看你,怎么又把妹妹弄哭了,怎么还没做完作业,”在学校,老师会跟我嚷嚷:“小点儿声~你怎么又干坏事了,....”不管在哪里,我总是惹别人生气~我昨天惹别人生气了,今天也惹别人生气了,大概明天也会惹别人生气吧~可是,其实我一直很想做一个好孩子,我努力不惹人生气,我希望得到妈妈的关爱,老师的表扬,可事实总是相反,总是事与愿违,一不小心就惹别人生气,我好苦恼,每一次,无论是老师还是妈妈训斥我的时候,我想辩解,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是,如果我要说出来,她们一定会更生气,所以我干脆一言不发,把头扭到一边,默默的接受批评......”有多少家长能去理解孩子的心声,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会很轻易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跟孩子发脾气,不听解释的训斥孩子。我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内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和方式要求着孩子能以大人的方式去处理每一件事情。我们希望孩子能在大人面前懂礼貌,希望孩子能听话,懂事,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完美的完成每件事情。可是,我们从来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为什么孩子会往墙上画画,为什么孩子会把所有东西都仍在地上,为什么总是试图想要尝试在我们认
为很危险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用孩子的眼光一起去看待世界,孩子在墙上涂鸦是想尝试新鲜事物,孩子乱扔东西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想听到各种好听的声音,孩子不想和陌生人打招呼是因为父母曾经教育过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们为什么要打破孩子内心的那份对万千食物无限美好的憧憬,让他按照大人的想法行事,为什么会对孩子大吼大叫而不是自我的反省,
亲子关系大师杰米?莱瑟曾说过:“教养并不是用“方法”或者“手段”去控制子女,教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特别的关系。”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期待孩子有什么改变,先让自己成为那个改变。因为孩子的行为的改变,往往只是父母态度改变的副产品。为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行和教养。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停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时间,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而不是让孩子每天在你的愤怒与吼叫中诚惶诚恐,生怕一个小小的行为惹来的是一顿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
“《请不要生气》这是一本让我特别感动的书,看完后我流泪
了。我们不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都犯过书中提到的错误,他们不需要大人过多的责备和生气,他们需要爸爸妈妈和老师的理解和拥抱表掦,这是一本亲子共读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张思莱医师
篇二 : 教养?学习:爸爸不要留下我,我要跟你走~
开学日当天,校门口犹如上演生离死别的电视剧情,三年级的浩浩怎样也不肯进教室,执意要爸爸留下来陪他上课;看着浩浩泪眼汪汪哀求的样子,爸爸心想可能是浩浩刚过完暑假,尚未收心,今天就答应陪他上课吧~不料,爸爸今日全天陪读后,隔天浩浩竟要求换妈妈来陪读,后天要奶奶陪读,大后天由堂哥陪读…,竟这样持续了一周。
家长原本以为浩浩是因为刚开学尚未适应,但渐渐发现要求陪读这件事似乎成了浩浩的习惯,也养成浩浩依赖家人的心态,才惊觉事态严重。另一方面,浩浩每天需要家长一同陪读的状况也引起学校的关注,认为非仅是尚未适应如此单纯,也请学务处及辅导处师长介入关心。
孩子在过完两个月的暑假后,开学当日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形乃属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孩子,要求其生活作息立即调整过来,对他们无非是个有难度的挑战,而大部分的孩子在学校规范及导师作息安排的要求下,都能在短时间内逐步调整适应。
但像浩浩这样每天都需要家人入班陪伴的状况堪称是特例,经
观察评估后发现,不仅仅是尚未适应学校生活如此单纯而已,应该还有其他让浩浩不愿意家人离开的理由原因。透过深入了解后,浩浩的内心其实有好多的担心与害怕:升上三年级,换了新班级,不知道老师和同学怎么样,
暑假作业没做完,老师会不会处罚我,
我不想要来上学,放假真好。
如果有家人陪我上课,老师就不会问我问题,或找我麻烦了。
爸爸和弟弟都在家,他们一定会出去玩,这样我就不能去了。
一连串的疑惑与问题让浩浩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要来上学,学校是不好的。”由於无法改变爸妈每天送他到学校上课的决定,浩浩只好要求某一位家人陪他上课,增加他的安全感,而且同时也享有和弟弟一样有家人陪伴的感觉,从这也发现原来浩浩的心思是这么细腻与需要被关注。
从浩浩的例子看来,浩浩拒绝上学比较可能的原因是「与家长的分离焦虑」以及「选择以拒学为反抗的手段」,故采取以下方式来舒缓浩浩拒学的情形:
父母的坚持与一致性:由于浩浩已经三年级,过去一、二年级也未曾有如此激烈的拒学行為,建议家长能与学校配合,将孩童送至学校后,就由师长接手,即便过程中孩子可能哭闹不休,亦要清楚告知浩浩其家长需要上班工作,而学校也有学校的规范需要遵守。
课余时间的心理建设:家长可利用课后、家庭时间,以柔性劝导方式告诉孩子自己的立场,并与孩子约法三章,建立行为规范制度。
提供孩子与家长联系的机会:由于孩子在家长离开后的情绪张力十分惊人,表现出歇斯底里的哭喊,学校提供孩子每天可拨三次电话给家长,给予孩子与父母亲联系的机会,待孩子渐渐适应班级的生活作息后,再逐步降低拨打电话的次数,以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
同伴的影响力:有部分不愿意上学的孩子都是担心学校生活不如意,若班级能营造和乐及友善的气氛,可增进孩子喜欢上学的意愿,故同伴的协助与热心的态度也能对拒学的孩子有所影响力。
将学校生活列入谈天的话题中:家长每天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形,透过谈天的方式了解孩子,孩子有委屈或是有所担心都能即时反映,一方面减少孩子负向情绪的累积,也能降低孩子拒学的情形发生。
在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接触过一个对自己很有负罪感的大学生,她跟我说:
“罗老师,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很听话、很孝顺的人,可是,我梦见杀死了我的母亲。(]”
现在犹记得的,当时坐我面前的女孩看起来安静,乖巧,眼神中却满含不安。
从心理学角度看,做过什么样的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梦包含了什么样的情绪。她明显对母亲有愤怒,愤怒里又带有恐惧。
她的第一句话:“我是一个很听话、很孝顺的人”,其实是她的意识在表达——同样也是她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如果不这样说、这样做,就意味不被父母认可,不被爱,那将是一个孩子最不能接受的。
所以,她第一句说出来的,是父母扣到她头上的一顶沉甸甸的大帽子。如果她有违抗,即是不乖、不孝。第二句,才是真相,是潜意识在说话。
随着了解深入,我得知,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一直很乖,成绩也好,因此父母对她的期望也高。为了给她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妈妈在她上小学时就辞职在家,细心地负责她的饮食起居,陪她写作业,上课外班。可以说,妈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女儿身上。于是,女儿也极力去配合妈妈,努力满足妈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按照妈妈说的做,即使妈妈的严格要求让她失去了自我。
上了大学之后,妈妈每个周末都盼着她回家,可她总推脱说自己忙,最害怕听到妈妈说:“我白养你这么大了,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陪伴你,可你长大了,却连回家陪我都不愿意……”就是这样的话,成为了女孩心里的精神枷锁。母女俩要么煎熬着不见面,要么一见面就是争吵。
孩子并非不爱妈妈。只是在爱妈妈的同时,她还想做自己。妈妈也并非不爱孩子。只是在爱孩子的同时,她失去了自己。
在这个女孩的家中,鲜少露面但其实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即她的父亲。这位父亲除了偶尔出现,并提供物质支持外,几乎没在育儿中担负过任何责任。父亲的缺位,会加重妈妈的负面情绪,并且让母女之间紧紧卷在一起,毫无自由喘息的空间可言。
这个真实故事和法国电影《钢琴教师》有些像。看过钢琴教师的应该知道。这部电影讲了一对母女相互折磨的故事,震撼之余,更
多带给人深刻的思索。
女主角已经年近40了。各方面看起来都很优秀,有修养,有才华,与身边的同事、朋友相处也都算不错。就像是一棵外在看起来非常华美的树,枝枝叶叶都被她的母亲精心修剪过。
可惜,内里却早空了。
不准穿漂亮衣服、按时回家、不准与男人接触、与母亲一直住在一起、自己的房间不能够上锁……这些都是妈妈对自己女儿的要求。除此之外,妈妈还会经常翻看女儿的包包,一旦回家晚了就是一顿狂风骤雨式的批评指责,直至最后母女俩相互厮打在一起。
这个妈妈,就像一个贞洁烈女,特别强势,似乎也并不需要男人。当她看见自己的女儿跟其他男人在一起时,她骂女儿“婊子”。
所以,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这个钢琴老师看到自己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看情色电影时,表现得活像一个道德卫道士,狠狠批评了自己的学生,恰如她妈妈所希望的,一脸的正义与严肃。
可是,事实上,她却会下班后在外头溜达,偷窥别的情侣亲热,以此释放自己被压抑、扭曲的身体欲望。
她什么都会,独独不会爱人,她甚至会对他人所表露出的亲昵动作过敏、感到不适。因此,当那个年轻而美好的男孩向她示爱的时候,她不知所措了,即使她心底也对他有好感。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自虐。看完这个电影,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电影里,对钢琴女教师来说,妈妈的绝对控制,让她压抑和愤
怒;妈妈的绝对正确,让她无法指责他人,只能把愤怒发泄到自己身上。
如何给那么强烈的愤怒情绪找出口呢,
一个被家庭严格控制的人,她的情感麻木程度很高。她本来应该自由生活,但是却被死死扣进一个模子里。她已经麻木到任何外部事物都不能轻易伤害她的地步,非要身体上的强烈刺痛,才能让她感受到:我还活着。
于是,她找到了的自虐方式是,肉体上的自我伤害,比如寻求受虐的性行为方式,甚至用刀子割自己的生殖器。刺骨的疼痛,才能让她麻木的身心有感觉。甚至自己常年被压抑的性欲望,也得到了释放。
只是,当她把自己的那些性虐工具、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完全暴露给那个向自己求爱的男孩时,男孩退却了。他实在太年轻了,读不懂她求救式的自我暴露。他只是对她说“你病了”,并最终本能地远离了这个生病的女人。
男孩的走近,点燃了女教师内心的一点希望。男孩的离开,则把她重重地推回到了万劫不复的绝望深渊。
电影最后,她揣了把刀子出门。初看到这里,会以为她是要行凶。但是稍作思考,你就能否定这个答案。她其实是很懦弱的,懦弱到只敢伤害自己的程度。
果然,最后,她把刀子刺向了自己的身体。
特别震撼人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最血腥的事实,往往就发
生在最亲密的关系当中。尤其是很容易失衡的亲子关系里,暴力横行的事实,几乎无处不在。
为此,我建议,每个父母都该避开孩子,独自看一看这部电影。
父母们常常说,我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去管教我的孩子。或者嘴上不说,但是当孩子悖逆了自己原本的设想,就很容易动怒。有多少父母,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最后结果却把彼此都逼上了绝路。
我们有句这样的话:“久负大恩反成仇”,放在亲子之间同样适用。当父母把自己的精力过度注入孩子的成长以至于“牺牲”自己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倾向和不合理期待:要求孩子予以回报,否则就对不起自己的付出。
孩子反哺父母,这原本是自然而然的美好人性,一旦被当做捆绑孩子的理由,就会变得畸形。孩子背负着父母强加的负罪感,要么痛苦地忍受、自伤,要么反抗。
很多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比如:某某父母辛苦劳作供孩子读书,孩子反成白眼狼;孩子愤怒杀父母;孩子离家出走;孩子不堪父母催逼跳楼之类……别告诉我你没听过这样的悲剧。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父母的缩小版,更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从出生起,孩子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以及独一无二的人生。所以,去引导你的孩子,但不是捆绑;去爱你的孩子,但不要伤害。
我也爱我的孩子。
可是,我却不如他爱我。
我的爱不如孩子多。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对他发脾气,甚至会避开他。
而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却阻止他对我发脾气,我会批评他,
而他不但不讨厌我,还要想方设法讨好我。
我的爱不如孩子多。
当我累了的时候,我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不允许他来打扰我。
而当他累的时候,我却还希望他不喊苦不喊累,
而他即便不情愿,也努力去做。
我的爱不如孩子多。
我总喜欢对他指手画脚,做不到就大声喊叫,还美其名曰“批评教育”,
而他不但不敢对我指手画脚, 还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恐惧来讨好我。
我的爱不如孩子多。
我总喜欢用哄骗、恐吓的手段来让他做一些事情,
而他依然对我信任有加。
多少次对他说:“我不理你了。”
而他的心从没离开过你,连视线也没脱离过。
多少次你把他推开,而他依然抱着你的大腿。
孩子更爱我们,是我们不懂得珍惜这份爱,是我们在慢慢地把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
当你要对孩子生气的时候,请你想想:或许,我们的爱,真的
不如孩子多。
作文三:《爸爸妈妈请不要再用语言伤害我!》1000字
爸爸妈妈请不要再用语言伤害我!
“你这种成绩将来怎么能找到工作?”、“你怎么能懒成这样?”对很多人来说,这些话听上去多少有些耳熟。不是从小听父母这么讲,就是已经开始对孩子, 这么说了……
语言在亲子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些我们常常不经意间冒出来的话,你知道能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吗?
第一句: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你不笨
是谁给孩子贴上了“笨蛋”的标签?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为“笨蛋”
请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
翘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简单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
“独断专行”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惧怕不等于信服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会与孩子商量
听听孩子的建议
第三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没有力度的话不要说
别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停止空洞的说教
尊重是最好的办法
批评孩子时,注意不要伤着孩子
宽容孩子的“不务正业”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暂时不喜欢的事
第四句: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给孩子争辩的权利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学会与孩子说话
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
沉默会更具震撼力
第五句:你如果考一百分,我们就给你买…… 你如果……我们就……
以孩子的表现为条件作为目标与计划
决定权在家长,而不是孩子
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因什么而可爱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胆子也太小了,这有什么好怕的
恐惧其实是儿童期的正常现象
否定孩子的害怕等于否定孩子的自我
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
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
父母倒不如像孩子一样表现出胆怯
让孩子知道害怕是多么正常的感受
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无力感
第七句:你又做错了,怎么这么笨!
“哎呀,你怎么又……”
充满抱怨或无奈的话很容易脱口而出
允许孩子犯错
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失败后的孩子更需要肯定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告诉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摆正期望的天平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赏识,渴望被肯定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锻炼
驱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阴影
第九句:都是小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教育孩子不应统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告诉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
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关键在哪?
让孩子学会跟自己比赛
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 欢玩是孩子的天性
让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学习上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让孩子适当地玩一玩电子游戏
不可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
你还像个男孩儿/女孩儿吗?
听见了,别再叫我啦!
作文四:《爸爸妈妈,请不要“捧杀”孩子的自信》2200字
经常带孩子、观察孩子们玩耍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有的孩子在玩耍过程中,总是充当掌控游戏内容、过程或是人员分工的统帅,在游戏中一直占据重要角色。有的孩子却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听从调遣、受人摆布。这种现象让我联想到西游记里的大王和小喽啰,难道孩子之间也有等级之分吗?
蜗牛幼儿园里有个四岁多的男孩子凯凯是个交往能力很强、性格果断的孩子。由于他爸爸工作的性质,使得他很小就有机会经常国外国内到处走,这使得他确实比同龄的孩子懂得更多、更有胆识,也拥有超强的自信心。
凯凯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都占据主动地位,几乎每次都是他决定要玩什么游戏项目,并且对游戏过程和人员做出安排。即使有其他小伙伴提出意见,也必须得到他的认可才能开始游戏。
一次,蜗牛和几个孩子正在一起玩沙子。凯凯跑过来,掐着腰用命令的口吻说:“沙子有什么好玩的,咱们开始玩打仗的游戏吧。”
没等小伙伴们对他的建议做出赞同或反对的表示,他已经开始分工了。
“XXX你在后面做饭,负责后勤。XXX你跟着我,做我的勤务兵。XXX、XXX和XXX你们冲到那个大石头处占领高低。”
正当他振振有词地分配任务时,小男孩棒棒站起来说:“我不想玩打仗。”
凯凯瞪着棒棒毫不客气地说:“你不玩,那就别跟我们在一起。”
棒棒愤然地转身离开,站到不愿的树下生气去了。
凯凯妈妈在一旁看到这情景,上前说凯凯:“你怎么能这样不尊重小朋友呢,为什么大家都要听你的?”
凯凯自信地说:“我是老大,就得听我的。”
凯凯妈妈说:“你是谁封的老大?小朋友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玩什么游戏,大家一起商量。”
凯凯仰着脸不服气地说:“那你在家不是说我是老大吗?你们不是都听我的吗?”
凯凯妈妈忍不住笑着说:“那是在家里,爸爸妈妈都让着你,在外面可不能这样的。”
凯凯妈妈希望凯凯懂得尊重同伴的用意是好的,但她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过于宠孩子,把孩子捧得过高,使得孩子心理上一直处于极度自我状态,养成了不懂得尊重他人、蛮横霸道的性格,又怎么能期待孩子出来后变得彬彬有礼呢?
为了让棒棒也能加入游戏,我提议由我带着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我刚宣布这个游戏,凯凯马上冲到我面前喊道:“我当老鹰。”
凯凯在所有游戏中永远会第一时间抢到主角,这让幼儿园里不少家长羡慕不已。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表现欲和自信心,因为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这样的孩子长大才不会吃亏。
可是事实恰恰证明他们的观点是不对的。
与同龄人相比,凯凯的家庭给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他比别人具有优势,拥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经历。因此大人们经常赞扬他,小伙伴们也很羡慕他。但过分的自信就会变成自负,看不起他人。在一片表扬声和羡慕的眼光中成长的凯凯,对自己产生了过高的评价,出现行为偏差。由于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气势,凯凯很快就失去了玩伴。可能这也是凯凯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的......
有一次当他在读要求大家玩某个游戏时,居然没有伙伴响应。他就大喊:“我是老大,谁敢不听!”
奇奇不服气地说:“你凭什么是老大,我们凭什么都听你的?”
于是,平时就对凯凯这种霸道的行为有意见的伙伴都起哄地冲他嚷:“就是啊,凭什么听你的!”
凯凯说:“我去过很多地方,你们去过吗?我去过迪士尼,你们去过吗?”
几个伙伴听凯凯这么一问,都无言以对了。
奇奇仍然不甘示弱地说:“去过那儿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早晚会去的。去过那儿就能当老大吗?你跟我比比谁拍的皮球次数多,谁就是老大、”
几个伙伴一听马上支持奇奇:“好,谁的皮球拍的多,谁就是老大。”
凯凯不服气地答应了。
结果当奇奇胜出后,一贯不服输的凯凯霸道地把奇奇的皮球踢了出去,并且把心中的怨气全都撒向了他的妈妈,扭着妈妈大闹起来。
凯凯妈妈还搂着他夸奖着:“没事,没事,你是最棒的,这次是没有拍好。”
凯凯妈妈是担心凯凯因为失败而失去信心吧。对于小孩子来说,能拥有很强的自信心确实求之不得,培养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需要父母时时刻刻关注的事情。不过此时我却趁机认为凯凯妈妈与其通过夸奖孩子给予孩子信心,倒不如趁机告诉凯凯,每个小伙伴都有自己各自的强项,都有各自的优势,你可以向别人学习,努力去超过他。而不是不符合事实一味地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
没有人天生是最棒的。成功总是要付出努力。奇奇拍皮球比凯凯好,也是奇奇经常练习的结果。凯凯妈妈如果能把孩子朝着积极竞争的方向引导,不是更好吗?
凯凯的妈妈没有意识大凯凯已经拥有太多的赞扬了,他更需要适时地点出他的缺点和弱点,让他保持冷静的头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然这样发展下去,他的自信就会转变成自负和目中无人。长大以后可能会变现的霸道、不尊重他人,处处自我为中心,最终会陷入与他人关系疏离的境地。即便是现在,在小朋友中这种状况都已经出现端倪了。
很多父母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道理,就一味地对孩子采取“夸奖”的方式处理问题,却不能把握好夸孩子的尺度。挂的过度,就成了“捧”。《风俗通》中有个典故:“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蔡元培先生辞职时引用了这个典故,说“杀君马者道旁儿。”言过其实的夸奖,很多大人都是招架不住的,更何况是孩子呢?于是孩子也就生生被家长“捧杀了”。
有的父母,不仅对孩子的优点一味吹捧,对孩子的缺点,所犯下的错误,也非要从不好中找出好的地方来,颠倒黑白以宽慰做错了事情的孩子。当孩子做得不对时,家长还是应该针对具体事情给予评价,而不是一味地夸奖,只要父母讲究方式方法,用道理说服孩子,孩子同样是能接受的。像凯凯妈妈这样在家不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在外却要求孩子尊重伙伴,把家里外面分别对待,就是不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做法。
作文五:《爸爸妈妈,请不要这样要求我阅读!》2700字
据说犹太人会将蜂蜜涂在书上,给新生的宝宝去舔,让他在生命的最初,就明白阅读这件事是甜的,阅读这种感觉是快乐的。
这个说法也许未经考证,但它却道出了阅读的真谛——让心灵收获愉悦。
在英国的地铁上,总能看见把脸埋在温暖的围巾中,低头默默读小说的上班族;在法国的街头,随处都是就着一杯咖啡,在街心公园长椅上看书的老人;在日本的绘本馆,无论宝宝自由地挑到哪一本书,大人们都耐心地为他们解说甚至朗读;在美国的校园,几乎没有哪一门课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并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场景。但他们美好的今天,正是因为有着以阅读为人生第一课的昨天。越早尝到阅读甜头的人,无疑越幸福。
曾经离我们很遥远的亲子阅读,在今天的中国也越来越受重视。每一个临睡前的夜晚,越来越多的中国爸妈开始习惯将阅读的美好送进孩子的梦里。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随着中高考改革中语文的强势回归、作文的加大占比而逐渐被家长们捡回。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总理**也倡导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使阅读无处不在。
可问题是,将阅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家长们真的懂得如何让孩子天然地爱上阅读吗?在满满一层楼的童书书架面前,父母们又真的懂得挑哪一本才最合适吗?孩子觉得读起来快乐的书,大人却觉得不入流,面对“实用”与“享受”的矛盾,又该如何平衡?这真令人彷徨。
阅读从不该是为了别人,而永远只是为了和自己对话,让内心有些温暖的倚靠。
以下的场景,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
你学到了什么?给妈妈完整讲一遍
6岁的强强正站在书店的儿童书柜前饶有兴致地翻看一本拼音书,妈妈却忽然凑过来:强强,书里讲的什么呀,给妈妈完整讲一遍,告诉妈妈你学到了什么?又认识了几个字呀?
一听到带有考试和盘查意味的问话,强强纯粹的阅读快乐倏地一声逃得无影无踪。剩下的时间,乖巧的强强们也许会耐着性子背书般地生憋硬挤,或哼哼唧唧;不大乖巧的强强们怕是会哭丧着脸,抛下书赌气跑开。
这样的场景,书店每一天都在上演。
大一点的强强们甚至会被要求每看完一本书,甚至一个章节,就要写那“招人恨”的读后感。
曾看见几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强强和女强强,在书店门口犹豫和抱怨着:最讨厌写读后感了,周周都要写。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去旁边的电玩室,“晚上回去上网找一篇抄一下就行了。”
也许,强强没有硬生生去记忆完整的故事,也没有刻意琢磨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遇到不认识的字也会自动跳过去(而不是随身带本新华字典,一个个查),但他有结合前后文“脑补”的能力,一点也不影响他愉快地读完,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也许,他只是喜欢插图里那件特别神气的兵器。可这有什么不好呢?
在妈妈看来,只是想借此锻炼孩子的复述表达能力,督促孩子不“浪费”每本书的阅读,似乎只有在复述或写下读后感后,才能使花费的这点时间得到落地有声的效果,令自己满意。
殊不知,这种“任务式阅读”或许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条件反射般的阴影:我一读书,妈妈就会让我写读后感,那我不读了。如果妈妈跳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会不会也觉得大人的做法其实很扫兴?
写读后感、引导式提问并非完全不可取,但关键是家长是否照顾到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假使你在公司外出旅游时和领导闲聊一些想法,而领导忽然要求你立马把这些想法写成工作计划交给他,你会不会很不爽?会不会暗暗觉得这次旅游真是糟透了?同理,你的孩子可能正是这么想的。
你不要老看童话,多读读历史名著!
一个好朋友曾告诉我,她那身为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教授的父亲,在她6岁那年,一把火烧掉了家里所有的童话书,郑重告诉她,真实的世界没有童话,不要再对世界抱有虚幻的想象。
这是一个时至今日仍令我不寒而栗的场景。也许这个父亲的例子是个极端,也许他只是想告诉女儿,社会是残酷的,要早点清醒才不易受骗。但是,像这样仗着自己的“年纪”、“辈分”、“阅历”、“学识”,或是秉着“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的观念就蛮横替孩子选择读什么和不读什么的家长,比比皆是。
总在书店里听到这样的对话:“你能不能多看看老师布置的名著?”“可是我想看XXX……”“老看这些没营养、不入流的东西,对写作文有什么好处?”“可是同学都在看……”“买这套没看过的历史故事!那些书你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了,不要买了”“但是我就喜欢看那一类的书……”“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我们的家长,怎么总对自己的孩子这么不放心?怕他们选“错”书,又担心他们跟不上学习进度,做不成老师满意的好学生,总逼着孩子看那些对课业有帮助的“好书”,态度强硬而专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对阅读这件事失去兴致,甚至打从心中反抗,也是必然的了。
台湾作家、译者、童书编辑、亲子阅读推广人余治莹认为,挑选适合自己的书,是一门学问。孩子如果处处要听从父母的指令买书,也就失去了自主的机会,无法学到挑书的眼光。而对书籍的态度和眼光,正是需要日积月累地从小养成的。如果全由父母掌控,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依赖行为,长大后很少会主动到书店为自己选一本书看,反而容易视看书为畏途。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家长武断地判定一些孩子爱看的书为“没营养”、“不入流”,试问你怎么知道?你看过吗?成年人往往会认为小孩选的书就必定小儿科,必定过于简单,读起来没难度才爱读,这时便会心生一股要故意调高难度,要取乎其上的决心,偏选那些经由成人的“法眼”检阅过,“大家都说好”的书,以达到不让孩子“偷懒”的鞭策性的目的。“偏向虎山行”的孩子,背后都是泪吧,这样的阅读还有什么积极意义?
你去看书呀,你怎么不去看书?
还有一种父母,不是苦于孩子只看某一类书,而是苦于孩子根本不爱看书。
很多家长会抱怨:宝宝从不主动碰书,买了很多,一眼也不瞧,就算软硬兼施甚至利诱他看,也是如坐针毡。
要么专注力差,看不了两页就东摸摸玩具,西瞅瞅楼下;要么不能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看几页,明天有点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就扔到一边了。
拿这样的孩子没办法的家长,不相信自己养出的孩子竟然“不爱学习”,深感有辱颜面,于是便跟在孩子屁股后面,隔三差五就提醒:你现在去看看书吧?今天看书了没有?明天去书店吧?你怎么这么不喜欢看书呢?……
越是这样的“唐僧”,孩子只会越反感。
可是,这是孩子的错吗?
回过头想想,在家时,家长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呢?打游戏、玩ipad、煲电话粥、看韩剧……如果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抱着手中的设备刷刷刷,进进出出迎来送往不得安宁,孩子从哪里养成阅读的习惯?在他的身边,没有模仿的对象,没有一有空就坐下来读一会儿书的人,即便书房豪华,藏书巨多,对孩子而言,也只是一个了无生趣的空间,一堆没有意义的废纸。
如果,看到以上这些场景,你会感到羞赧,抱愧,或者会心一笑,或许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这个问题,便已有解决的可能了。
作文六:《爸爸妈妈,请不要‘替’我成长》1900字
爸爸妈妈,请不要‘替’我成长
对孩子无所不管、无处不在,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帮助,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类父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这样的父母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在“帮助”
孩子在小区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欢,跑着跑着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得并不重。一旁的妈妈见状慌了神,赶紧跑过来:“我的宝贝儿呦,妈妈看看摔坏哪儿了?疼不疼呀?要不要上医院呀??”本来孩子还没哭呢,经妈妈这一番“虚呼”,便哇哇大哭起来?? 分析:有时候,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会抬头看看周围成年人的反应,如果身边没人他会自己爬起来;如果大人没理会,他也不会觉得很严重;大人越是渲染、紧张,孩子感觉越痛,哭得越厉害。孩子的哭,好像是哭给大人看的。孩子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给孩子传递的负面信息是:摔倒是件很严重的事、很痛苦的事,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对的,只有用哭来表示向大人求援。
教育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责任,但过度保护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甚至擦破点皮不值得大惊小怪。父母表现得平静些,在判断没有大碍的情况下,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再到孩子身边安抚一下,让孩子自己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孩子会在“吃一堑”中“长一智”。
小然的妈妈是个勤劳的人,孩子的事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小事千叮咛万嘱咐,能替孩子做的从不让孩子动手。然然呢,习惯了妈妈这样,很多自己的事从来不自己做,也不走脑子,上学了依然如此。有一天到了学校,然然没带语文作业本受到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跟妈妈大发脾气:“都怨你!收拾书包也不检查一下??”妈妈无言以对,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分析:一些父母习惯了事无巨细地管孩子,往往是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强、身上的毛病越多。其实,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逐渐具备了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具有独立做事的权利。收拾书包这样简单的事,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忘带作业本就要自己承担责任,没有理由埋怨妈妈,这也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教育提示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到头来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少些包办,放手交给孩子,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父母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孩子的机会多了,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事事都管才是最好的管。
明明和东东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明明拿来叔叔新买的遥控车,东东非常喜欢,玩了一次还想玩,明明不肯了,想从东东手里夺回遥控器,东东就是不撒手,两人扭在了一起。这时明明妈妈跑过来,冲着东东吼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呢,我们家的玩具你凭什么抢?!明明听我的,咱不跟他玩了??”两个孩子停止了争执,以后再也没在一起玩过。
分析:小伙伴在一起玩,彼此发生争执往往不可避免,在孩子心目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往往过去了也就忘却了。明明妈妈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孩子的不恰当的评价和干预,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给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堵墙,也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恐惧。
教育提示
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发生冲突时,父母大可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该急于干涉。要善于观察问题的症结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孩子寻找和解的办法,比如:“东东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让明明玩吗?”或许两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要切记只是给孩子必要的提示,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由孩子自己讨论、自己选择,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交往。
大辉上小学后,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到农家院活动。早上兴致勃勃的他,傍晚回到家里却是垂头丧气的。妈妈追问其中的缘由,大辉说,同学老师都说我是“笨孩子”。原来,大辉在家里习惯了依赖妈妈,这次出门没有妈妈在身边,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吃饭时不会自己夹菜,结果让同学笑话了,大辉觉得很没面子。 分析:妈妈替代越多,孩子能力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妈妈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却不能替代孩子做人,不能替代孩子成长。孩子天生并不笨,只是妈妈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能力。有时候,父母替孩子做事,是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取得好成绩。其实当孩子将来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时候,决定他能否成才的正是从小培养的做事的能力。
教育提示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事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别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系鞋带、穿衣服、盛饭、洗碗这些小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成功喜悦的获得等,正是来源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体验。
作文七:《爸爸妈妈请不要迁怒于我》1800字
爸爸妈妈请?不要迁怒于?我
父母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后感觉?特别累,往往会因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会觉?得后悔。您是否也曾?迁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心情糟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都会有?由于心气不?顺而迁怒的?时候,当然大多数?迁怒表现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故而有?一般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
迁怒对象最?多的人,就是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亲人。丈夫事业受?挫折而迁怒?于妻子,家长遇有不?顺迁怒于孩?子。夫妻之间,不过火的迁?怒也无妨,让对方宣泄?一下,自己再安慰?两句,怒气也就消?了,某种程度还?起到了平复?心绪的心理?疗效。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家长的任何?迁
,只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的?伤害。 怒,都无助于自?己心绪的平?复
易迁怒的家?长,只要脸色不?好,孩子就会恐?惧,只想避开家?长,防止引火烧?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点小事也?会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无助的?哭泣又加重?了家长的心?烦,家长这时可?能只顾自己?发泄了,根本没有想?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觉得自己很?委屈,只能让父母?不高兴;或让孩子心?生厌恶。认为家长无?能,只会在家拿?孩子出气,家长很难让?孩子信服。如此会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在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都不轻松,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我?们无法预料?的责难或误?解,一味地抱怨?、懊悔,甚至迁怒于?他人,既不负责任?,又有失风范?。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学会自?己解决这样?问题,勇于承担,调整心态,不抱怨环境?,不怪罪别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伤及?他人。
一天班上下?来,人累得什么?都不想动,但是家里的?各种家务都?等着,这个时候任?谁都不会太?高兴。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有?点儿什么错?或者要求,大人可能就?无法接受或?满足。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家长?迁怒于孩子?的原因,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这样?迁怒于孩子?,虽然对孩子?的方式各异?,但态度是一?致的——内心有
气没?地方发作,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
其实,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自己实?在无法排泄?,可以找朋友?诉说一起分?担。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可以?跟家人诉说?一起分担。不要什么事?都积压的心?底,更不能迁怒?于孩子。
很多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习惯拿孩子?出气,不过很快就?后悔了。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立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尝”。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就得喜怒?无常。所以,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精神?垃圾,随时产生要?随时要把它?排泄掉,不能让它久?驻人心。排除这种精?神垃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不合理?,这主要看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自己只要?排泄掉就有?积极的影响?。而对他人则?不同,有些宣泄的?方式可能就?会对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迁怒于?他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带?来影响一生?的心理伤害?,更严重的甚?至要了孩子?的命。
有太多的案?例,家庭不合,父母总是把?情绪迁怒于?孩子,最后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或走上不归?路。悲痛的结局?是没有后悔?药吃的。事实告戒我?们孩子是无?辜的。
无论怎么样?,成年人应学?会克制自己?,如果在家以?外产生的不?良情绪,应在进家门?前把它全部?截留在门外?,也在学点阿?Q精神,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态的平衡,夫妻间的问?题,更是要两个?人面对面才?能解决,拿孩子撒气?,只能让两人?的关系更糟?糕。
人的情绪空?间是有一定?的量的,负面情绪侵?入正面的情?绪自然就会?被等量剔除?,删除了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又?会得以很好?的恢复,而且精神会?更加地饱满?,以这样的心?态再面对你?的孩子,孩子收获的?就不再是伤?害,而是快乐。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中成长?吧~
作文八:《爸爸妈妈,请不要‘替’我成长!》1900字
对孩子无所不管、无处不在,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帮助,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类父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这样的父母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在“帮助”
“帮助”类型:过度保护——“妈来啦”
孩子在小区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欢,跑着跑着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得并不重。一旁的妈妈见状慌了神,赶紧跑过来:“我的宝贝儿呦,妈妈看看摔坏哪儿了?疼不疼呀?要不要上医院呀……”本来孩子还没哭呢,经妈妈这一番“虚呼”,便哇哇大哭起来……
分析:有时候,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会抬头看看周围成年人的反应,如果身边没人他会自己爬起来;如果大人没理会,他也不会觉得很严重;大人越是渲染、紧张,孩子感觉越痛,哭得越厉害。孩子的哭,好像是哭给大人看的。孩子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给孩子传递的负面信息是:摔倒是件很严重的事、很痛苦的事,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对的,只有用哭来表示向大人求援。
教育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责任,但过度保护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甚至擦破点皮不值得大惊小怪。父母表现得平静些,在判断没有大碍的情况下,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再到孩子身边安抚一下,让孩子自己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孩子会在“吃一堑”中“长一智”。
“帮助”类型:包办——“都怨你”
小然的妈妈是个勤劳的人,孩子的事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小事千叮咛万嘱咐,能替孩子做的从不让孩子动手。然然呢,习惯了妈妈这样,很多自己的事从来不自己做,也不走脑子,上学了依然如此。有一天到了学校,然然没带语文作业本受到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跟妈妈大发脾气:“都怨你!收拾书包也不检查一下……”妈妈无言以对,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分析:一些父母习惯了事无巨细地管孩子,往往是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强、身上的毛病越多。其实,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逐渐具备了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具有独立做事的权利。收拾书包这样简单的事,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忘带作业本就要自己承担责任,没有理由埋怨妈妈,这也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教育提示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到头来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少些包办,放手交给孩子,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父母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孩子的机会多了,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事事都管才是最好的管。
“帮助”类型:干预——“听我的”
明明和东东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明明拿来叔叔新买的遥控车,东东非常喜欢,玩了一次还想玩,明明不肯了,想从东东手里夺回遥控器,东东就是不撒手,两人扭在了一起。这时明明妈妈跑过来,冲着东东吼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呢,我们家的玩具你凭什么抢?!明明听我的,咱不跟他玩了……”两个孩子停止了争执,以后再也没在一起玩过。
分析:小伙伴在一起玩,彼此发生争执往往不可避免,在孩子心目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往往过去了也就忘却了。明明妈妈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孩子的不恰当的评价和干预,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给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堵墙,也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恐惧。
教育提示
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发生冲突时,父母大可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该急于干涉。要善于观察问题的症结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孩子寻找和解的办法,比如:“东东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让明明玩吗?”或许两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要切记只是给孩子必要的提示,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由孩子自己讨论、自己选择,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交往。
“帮助”类型:替代——“笨孩子”
大辉上小学后,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到农家院活动。早上兴致勃勃的他,傍晚回到家里却是垂头丧气的。妈妈追问其中的缘由,大辉说,同学老师都说我是“笨孩子”。原来,大辉在家里习惯了依赖妈妈,这次出门没有妈妈在身边,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吃饭时不会自己夹菜,结果让同学笑话了,大辉觉得很没面子。
分析:妈妈替代越多,孩子能力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妈妈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却不能替代孩子做人,不能替代孩子成长。孩子天生并不笨,只是妈妈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能力。有时候,父母替孩子做事,是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取得好成绩。其实当孩子将来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时候,决定他能否成才的正是从小培养的做事的能力。
教育提示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事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别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系鞋带、穿衣服、盛饭、洗碗这些小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成功喜悦的获得等,正是来源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体验。
作文九:《爸爸妈妈请不要重要做》400字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爱我,但是有时,他们也是溺爱有加。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长大了,我不再是小孩了!”每次我心灵深处总会响起这一句话,我总是没有机会对你们说,那是因为溺爱我让我胆小,没有勇气而失去一次又一次的交谈机会。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溺爱我了,溺爱还是一种依赖,但是这种依赖让我们永远不懂得独立,永远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里,没有一丁点压力,虽然这让我高兴,但是我老觉得生活不充实、有趣。
我曾经想摆脱这种困境,可是我还没有迈出一步,就被你们拉了回来。我仿佛在一座喧闹的城市里,受不了这种声音,想离开这里,去一个安静的山村里,因为没有时间,不能离开。溺爱你消失吧,因为我不需要爸爸妈妈再为我盛饭、夹菜;我不需要你们为我洗衣服了;我不需要让你们帮我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只希望你们在我有困难时来帮助我,我长大了!
爸爸妈妈,给我独立的机会让我一个人完成自己该去做的事情,比如,去收拾房间,自己洗衣服,自己按时完成任务,不被你们督促。爸爸妈妈,我还向对你们说,请不要溺爱我,让我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作文十:《爸爸妈妈,请不要伤害我的心灵》600字
爸爸妈妈,请不要伤害我的心灵?? 爸爸妈妈,你们看这封信时请不要感到奇怪,这个秘密在我的心里窝藏了很久,一直以来,都想把这个秘密倾诉给你们听,但是,我实在没有勇气,请原谅我,请不要责怪我,亲爱的爸爸妈妈。。?? 也许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在同学们眼中,我是一个好同学,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在邻居的叔叔阿姨眼中,我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具有许许多多优点的好孩子,但是在你们眼中,我却不知道是算得上是好“什么”,因为在平时,我总是能听见你们一声又一声的批评声,唾沫横飞,不用说,那一定是指责我的,那一句句“你这个愚木脑袋,”“笨得像只猪……”这些话在我弱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每每听见这些话语,就感觉自己那经不起丝毫打击的心灵塌了半边,接着,一个人跑到卧室,把自己扔到床上,号啕大哭,每哭过一次,精神就不大好,疲惫不堪,上学时几乎天天迟到,挨过老师不少顿骂,可总是一往如常。老师常常请我到办公室,但老师岂能明白我的心情???? 爸妈的要求十分严厉,每次考试必须达到95分以上,我总是尽力去争取,可总是达不到。我的负担太重了,像一个机器人一般,每天除了接受爸爸妈妈的谴责还得做作业、试卷,但是那一句句责备的话语如同根根银针,刺入我的心灵,我希望得到鼓励,即使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好,我希望我能受到家长的赞扬。??? 爸爸妈妈,最后我想对你们说:“爸爸,妈妈,请不要伤害我的心灵,让我那经不器摧残的心灵轻松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爸爸妈妈,请不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