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阿尔卑斯山的山羊人》1200字
他忘记了自己戴着沉重的假肢,像一只真正的羊那样,在山坡上漫步、嬉戏。
1
晴空如洗,阿尔卑斯山的山峦间走来一群体型相当庞大的北山羊,它们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羊群的后面跟着一个戴着头盔、装着假肢的奇怪的家伙,他像羊一样四肢着地行走,像羊一样吃草。但是,他的面容和身形暴露了他的身份――人。 他就是“山羊君”――托马斯?斯维茨。
现年34岁的托马斯是英国伦敦的一名概念设计师。他认为,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变得超级聪明,即便做个无忧无虑的动物,也十分令人向往。于是,他决定尝试利用科学技术,把自己变成一只“山羊”。
为了实现这一奇思妙想,托马斯进行了大量系统而又细致的准备工作。他分析山羊的行为,学习它们交流的方式,甚至请来斯坦福大学的格林?希斯博士为他制作了山羊的“四肢”。经过一年的探索,托马斯最终装上了特殊的假肢,让自己能像山羊一样行动。 2
2015年6月,托马斯定下了跨越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目标,并找到了一位同意让他与羊群共同生活的牧羊人。托马斯经过几天的适应期后,开始了和山羊一起爬山的旅程。
然而,托马斯很快就发现,像山羊一样生活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简单。机械四肢让他感到疼痛。崎岖的山路很不好走,他会不断撞上岩石,却没有正常用途的手来保护自己。除此之外,他同山羊并驾齐驱一公里左右,便只能追着它们的屁股吃灰。
不过,幸运的是,每次他都能找到大部队。当他找到它们时,它们多半是在悠闲地吃草。很多次,他累得瘫倒在草地上,除了睁眼看蓝天之外,身体的其余部位仿佛已不再属于自己。然而,这种忘记自己的感觉非常不错,神思遐迩间,他感觉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几乎可以与天地沟通。
托马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让羊群相信他是它们中的一员。一次,他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整个山坡的最高点,情不自禁放声歌唱,却注意到其他山羊停止咀嚼嘴里的草,都在盯着他。托马斯猛然意识到,刚才他表现出的人类行为模式引起了羊群的敌意。托马斯不知如何是好,一动也不敢动。过了一会儿,一只和他关系不错的母山羊走近他,轻轻触碰他的脸颊,由此缓和了紧张的气氛,羊群终于又低下头吃草了。
附近的一个牧羊人目睹了事情的经过,他告诉托马斯,羊群已经接纳了他。此时,托马斯终于成功地融入了山羊的群体中。他忘记了自己戴着沉重的假肢,像一只真正的羊那样,在山坡上漫步、嬉戏。
3
奇妙而又短暂的经历,让托马斯爱上了这种身心舒展的简单生活。“做一只羊的经历,让我明白该怎样做一个人。”他说。2015年7月,托马斯在伦敦展出了他在这一项目中的摄影作品,他撰写的新书《山羊人:和人类不一样的假期》也即将出版。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更是奴隶。”当作为一只山羊的托马斯在阿尔卑斯山麓向上艰难跋涉的时候,寒风中的阳光、饥渴时的水草、疲劳时的休憩,使他无时无刻不在感恩自然对生命的馈赠。也许,当我们放下对复杂生活的追逐时,才能获得最多的自由和快乐,这也是文明与进化的终极追求。
作文二:《阿尔卑斯山的“战友”》6000字
2005年6月25日是克罗地亚共和国独立日,也是我刚刚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回家的日子。临行前,我约老战友谢利诺瓦一同去位于克罗地亚境内的阿尔卑斯山,看望了我们长眠在哪里的“战友”――猎豹。 1966年,我刚出校门便来到阿尔卑斯山A号雷达站当兵。第二年9月中旬的一个周日,炊事班长谢利诺瓦对我说:“你小子明天有胆跟我下趟山吗?”面对他的挑战,我老大不高兴,于是拍着胸脯说:“你也太小瞧我了,别说是下山,就是下火海眨巴一下眼睛,都不是克罗地亚人的儿子。”谢利诺瓦这家伙与我同住在里耶卡市,是塞尔维亚族人。那时正是南斯拉夫联邦最团结的时候,雷达站百十来号官兵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吃一个锅里的饭也亲热得很。不成想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当年在一个战壕的战友成了异国居民。谢利诺瓦早我一年当兵,受过上级的通令嘉奖,雷达站上上下下都说他是个干部苗子。 第二天上午,谢利诺瓦找了两条面袋,说要带我下山采蘑菇,等到大雪封山时就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家伙别看长得粗手笨脚的,可办事却特有心计,记忆力特棒,能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背诵如流。 为防意外,他要我们各自都带上一把厨房用的剔骨刀。我说你真是小题大做,带把枪得了。谢利诺瓦说枪不经请示不能随便带出,下山还不能进入旅游区,好在下山不远就是阿尔卑斯山中麓的原始森林。出门时,谢利诺瓦特意带上了我们炊事班惟一的一条狗――猎豹。 我刚进雷达站时猎豹就是炊事班的一员了,它是一条公狗,满打满算还不到三岁。谢利诺瓦到雷达站不久在山下救过一个猎人,那猎人为答谢谢利诺瓦的救命之恩,将一只猎狗的后代作为礼物送给了谢利诺瓦。那时谢利诺瓦在雷达站当战士,学习、训练、值机本来就不轻松,抱回个小狗根本就无能力喂养,雷达站的上尉站长让他交给炊事班饲养。奇怪的是,这小家伙摇头摆尾就是只跟谢利诺瓦走。谢利诺瓦没办法,扔下小狗逃也似地回到宿舍,但半夜时不知它怎么跑出来又找到了谢利诺瓦住的房间,又是叫唤又是挠门,弄得全班战士都没睡好觉。站长一看没办法,就调谢利诺瓦去了炊事班。谢利诺瓦给狗起名叫猎豹,成了雷达站编外的一员。猎豹的一日三餐和卫生都由谢利诺瓦管理,就是在雷达站附近溜踺,猎豹也总是与他形影相随。我初来乍到时压根就没看出猎豹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它不是军犬,吃着炊事班的剩菜剩饭长大。谢利诺瓦曾对我说过,你可别小瞧了它,去年冬天一个半夜猎豹大声狂叫,炊事班几个人听叫声特殊跑出来看,发现后院羊舍的高岗上有四只灯泡似的绿光,站长说那是阿尔卑斯山上两只饥饿的狼,为此猎豹在雷达站官兵心中的地位大增。 9月份,我的老家里耶卡算是夏末,但在海拔2000多米高的阿尔卑斯山雷达站却已经是冬天了。山下尽管四周绿色苍茫,温度比山顶高出许多,但从山顶刮过来的风人们还是感觉得到寒气袭人。谢利诺瓦有过多次下山的经验,带了两件雨衣和背包带。他说温度升高脱掉大衣打成背包,穿上雨衣就可以了。越往林子里走越山高林密,谢利诺瓦估算一下走出10多公里路了,我们开始抛开小路一头向原始林海深处扎了进去。这个季节的蘑菇已经很少了,因为潮湿的雨季已过,我们采的大部分都是秋后没有腐烂的干蘑菇,两个人各拾一根木棍低头在树下寻找。那年月没有手表,也不知是几点了,在暗无天日的密林里走走停停,完全不知山外的世界。当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林中发黑时,已经天晚了,北风夹着豆粒大的雨点下了起来,打得密林里沙沙直响。谢利诺瓦说声:“不好,赶紧撤!”两人慌不择路在林中左冲右突,糟糕的是,我们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气温急剧下降,我们穿上大衣和雨衣冻得还上下牙齿发颤。谢利诺瓦领着我冒雨疾走,天竟然下起雪来。谢利诺瓦说这不足为怪,听站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一年9月初,一队身穿单衣的德国法西斯官兵误人阿尔卑斯山深处,因为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这支数百人的队伍就音讯全无,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我们胡乱走进一个山沟,沟底树木杂草密不透风,山坡上的树却稀拉了许多。没树的地方有齐腰深的茅草,抬头可见山坡上裸露的石头。眼前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很粗的枯树,不知是哪年哪月枯死的,树下好像还有一个黑乎乎的洞。我说我们先到哪避避风雪再说吧,这一阵疾走慌不择路,我有点力不从心了。谢利诺瓦像个将军一样站着没动,他说这地方好像是地图上标的北极熊沟,越往里越高深莫测,百兽出没无常……果真如此,那我们走的方向正好相反了。此时,猎豹警惕性十足地向远方瞅着瞅着,不安地狂叫起来。我们随着猎豹狂叫的方向看去。不好,一只阿尔卑斯山黑熊从树洞中钻出来后向我们猛冲过来,原来那个枯树洞是熊冬眠的巢穴。现在还不到冬眠的时候,它可能刚才闻到了我们的气味,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冲了过来。以前我只在动物园见过那种动作迟缓的黑熊,觉得它们是最笨的动物,要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想不到阿尔卑斯山上的黑瞎子追过来就如一阵风。跑是来不及了,我们都抽出了剔骨刀,准备应付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猎豹回头瞅瞅谢利诺瓦,见我们没有逃走的意思,就迎上去大声狂叫,想给黑熊来个下马威,黑熊动作有些慢了下来。我清楚地看到了黑熊锋利的牙齿,浑身不禁打个冷战。此时谢利诺瓦倒像个将军,他小声严厉地命令我:“扔下面袋,准备战斗!”此时黑熊与猎豹还在僵持着,与黑熊相比,猎豹个头显得那么渺小,我担心它根本不是黑瞎子的对手,因为它是个从未接受过训练的看家狗,在雷达站长大,没见过世面,年龄又小,对付这样凶猛的食肉类动物可以说毫无经验。来的是只母性的黑熊,当初它可能没有想到遇到猎豹,它轻敌了。与猎豹僵持了几分钟后,它认为自己从个头的优势上就能战胜猎豹,所以主动发起进攻向猎豹扑来。猎豹闪身避开后,回头咬住了黑熊的尾巴。黑熊认为机会来了,用尽全身的力量向后一坐,这是熊制服对方的杀手锏,一扑二坐三撕咬,一般的小型动物都难躲过这三招。猎豹可能知道危险,松开口向外一跳,逃出了这致命的一击。就在谢利诺瓦与我一愣的工夫,这只母熊突然转头扑向我咬来。谢利诺瓦见状拼命将我推倒,黑熊一口咬住了谢利诺瓦的雨衣。就在此时,猎豹箭一样向母熊身上扑来,一口咬住母熊的尾巴。谢利诺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身,脱掉雨衣向黑熊头上蒙去。我倒地一个翻滚,抬头见猎豹咬住熊尾巴不松口,黑熊的肛门完全暴露在外边,灵机一动半跪着举起剔骨刀向黑熊的肛门捅了进去,接着又狠狠地转了一圈抽出刀来,一股腥臭的脓血喷了出来。黑熊一阵巨痛,但它的头被谢利诺瓦包着一直没松手。他见我得手,双臂用力将熊头翻转向上,单手持刀一刀向黑熊脖子扎了下去。尽管隔着厚厚的皮毛,但那一刀十分稳准狠。要知道,谢利诺瓦在炊事班杀猪宰羊是个行家里手。母熊前后受了
重伤,身子一软倒地不动了。 就在我们想松一口气抬起头来时,只感觉到一阵疾风接着“嗷嗷”两声大吼,比倒地的这只黑熊大得多的又一只黑熊突然出现扑了过来。显然,这是一只体重至少也在200公斤以上的公熊,它可能是倒地的这只母熊的丈夫。它来势十分凶猛,一跃越过我和猎豹,呼一下子将刚抬起头的谢利诺瓦扑倒了,那坚利的爪子将谢利诺瓦按住,张开腥臭的大嘴就向他的喉管咬去。我本能大叫一声:“班长!”声音未落,猎豹闪电般地一跃而起,一口咬住了公熊的耳朵向下一滚,看来它是想将公熊也带倒,解救出主人。可是,那公熊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加上它的体重太重,目睹了爱妻惨死,它是来拼命的了!耳朵被猎豹咬掉了,鲜血模糊了它的一只眼睛。谢利诺瓦趁机一脚蹬开公熊想站起来,但公熊咬住他的左小脚就是不松口。听得班长一声惊叫,我知道他肯定是受伤了,翻身就给了公熊一刀。可惜的是,我这一刀只刺在公熊的臀部,那地方皮厚肉多力度不够,不过还是将班长暂时解救了出来。公熊松开谢利诺瓦向后一坐,我本能地来个就地十八滚,躲过致命的一击。公熊一屁股坐空,来个四脚朝天,猎豹瞅准机会向公熊扑去,一口咬住公熊的肚子。那地方相对来说皮薄,加上猎豹是用尽生平的力气,竟将公熊的肚子撕开了一个血洞。公熊疼得用两只前掌向猎豹一拍一抓,猎豹躲避不及也受了伤,狂叫一声跳出圈外。公熊站起来反身又扑向脚受伤的谢利诺瓦,可它肚子被咬伤,黑乎乎的血直流,速度并不快。我见状大叫一声班长,谢利诺瓦站起来摇晃一下又摔倒了。公熊眼瞅着就要将200多公斤的身躯压在班长身上,我不顾一切持刀向公熊扑去。这时,我头上一阵风掠过,原来是猎豹见主人有危险,也不顾一切地冒死向公熊庞大的身躯撞过去。公熊倒地瞬间,班长谢利诺瓦拖着伤腿,又一个闪电般地骑在公熊的身上,像杀猪一样,一刀下去不偏不倚插进公熊的喉管。我也抓住时机用身子压住公熊的两条后腿,在公熊原来血窟窿般的肚子上用力又是一刀,然后向下用力一拉。猎豹急中生智,扑上去用利爪抓出公熊的一条肠子,越拉越长。公熊最终浑身抽动几下再也不动了。 我和班长谢利诺瓦还有猎豹终于倒在雪地上,浑身像散了架似地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过了一会儿,我有些发冷,抖抖索索问谢利诺瓦:“班长,你感觉怎么样?”谢利诺瓦说:“我们得赶紧走,争取在天黑前走出森林,找到回山的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没办法,我们只能爬起来,可谢利诺瓦一个趔趄摔倒了,看来他伤得不轻。我从内衣上撕下一条布,为谢利诺瓦简单地包扎一下,扶着他前行,身后留下我们歪歪斜斜的脚印。谢利诺瓦喘着粗气实在走不动了,他不但腿上有伤,双肩也被那只公熊抓伤,浑身不停地发抖。我们就这样走走歇歇,等终于找到路时,天已经黑透了。 班长让我放下他,让我上山回雷达站搬兵。我说那是下策,你会冻死,或者叫野兽吃了,我才不干呢!可是我再也背不动他了,再这样磨蹭下去,班长失血过多,后果同样不堪设想。班长有些昏迷了,我用力摇醒他,说能不能让猎豹独自回去叫人,谢利诺瓦用微弱的声音说那就试试吧。我取下班长的笔又在班长身上摸出一张纸,飞快地写上: “站长:谢利诺瓦身受重伤,快随猎豹前来救我们!地点:雷达站下山正西,五号线上。”我撕下内衣一角,将纸条包好,用鞋带绑在猎豹的腿上。看到猎豹今天出色的表现,我想这么有灵性的狗一定会完成任务。绑完后,我反复拍着猎豹的头说:“班长身受重伤,你无论如何要叫站长派人来救班长,要不你的主人没了,你也就没人管了。”猎豹像是听明白了我的话,临走前还用嘴亲了一下班长的脸。 当猎豹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之后,我心里空荡荡的,再一摸班长,他浑身滚烫滚烫的,他失血过多,又发烧。我从未见过这个阵势,不知如何是好,只有脱下自己的大衣铺在地上,连裹带盖地将班长折腾一遍,然后抱起班长的脚放进怀里…… 我抱着班长的双脚眼皮老是打架。我一个劲咬牙提醒自己说不能睡,一旦睡着了就有醒不过来的危险,那样就完了,一定要等猎豹回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忽然发现远处山上有手电的光亮,并听有人喊我和谢利诺瓦的名字,我一激灵站起来高声回答说:“我们在这呢!”然后兴奋地摇着谢利诺瓦:“班长,快醒醒,站长他们来了。”当我再次站起身来时,感觉有一团黑影向我们奔来,我一时没反过来,下意识地一躲,原来是猎豹像一阵风似地扑到班长跟前。站长带着十多个人来了,卫生员在几只大号手电筒光的照射下将谢利诺瓦受伤的腿重新处理完毕,把我也强行摁在担架上就向回撤。我挣扎着大叫猎豹的名字,可它还是一动不动地趴在原地,就像没听见一样。我挣扎着下来跑过去抱起猎豹,发现它的体温越来越凉了……我像疯了一样大叫:“猎豹,猎豹,你醒醒啊!”可是猎豹再也没有醒来,它在与黑熊搏斗时受过伤,失血过多,又玩命似地狂奔回去送信,就像一盏灯燃尽了最后的一滴油,终于熄灭了。我抱着猎豹热泪盈眶,腿一软倒在了担架上。 谢利诺瓦班长在床上躺了牛个多月,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他的猎豹,我默默地将他领到后山坡上,那里有一个土包,里边葬着猎豹,谢利诺瓦双膝一软跪了下去。 后来,谢利诺瓦没有提干,听说站长顶着上级的压力,说班长和我是为了改善站里伙食才下山的,是他站长批准的,我们这才免予处分。其实那天我俩没向站长清假,那是个星期天,心想快去快回,压根就没想到下山进森林变天迷路。 第二年秋天,我被通知提前一年结束军旅生活,与班长一道复员了。临走,我和班长用了两天工夫,为猎豹刻了一块石碑。竖碑那天,我俩没惊动任何人,可当我们竖完碑后,不知啥时候,身后站长带着雷达站没有值班的官兵齐刷刷在身后站着,面对着碑上“阿尔卑斯山A号雷达站编外烈士猎豹之墓”几个大字,哨所的人都摘下了军帽。 我与谢利诺瓦来到故地,这里已物是人非,雷达站没有了踪迹。我寻到原炊事班宿舍看看,突然一条猛犬狂叫起来,谢利诺瓦本能地叫两声“猎豹,猎豹”,可它还是狂叫不止,直到有个青年出现喝住。上前一答话,才知道他是山下的猎户,也是来为猎豹扫墓的。我们追问之下才得知,他的父亲就是被谢利诺瓦所救的那个猎人。其实猎人伤好后每年都找机会上山看望谢利诺瓦,我与谢利诺瓦离开雷达站时与猎人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老人临终前交代儿子要不忘阿尔卑斯山上一个当兵的人救过他的命。老人的儿子遵照临终嘱托每年都找机会上山看望猎豹,就像看到他父亲的救命恩人谢利诺瓦一样。老猎人的儿子带我们找到后山冈上猎豹的墓地,那块石碑依旧,墓却早已修成水泥墓了,老人儿子说是雷达站的官兵后来修的,看来猎豹烈士的头衔被认可了。我与谢利诺瓦将带来的家乡食品供在猎豹墓前,默默地悼念曾与我俩生死与共的猎豹。谢利诺瓦双手摸着墓碑,老泪直流。 晚上,我们借住在老猎人的家里。不多一会,猎人儿子从外面带回来一群客人。还在门外他就大喊问我们:“还认识吗?”我与谢利诺瓦循声望去,只见他身边一个头发花白的军人,从肩上的军衔看出是一位少将军官。将军身后有十几个老人,还有十几个年轻的战士跟随着。我们正在疑惑,就听那将军大声叫着我与谢利诺瓦的名字。我俩终于认出了,将军就是当年的少尉站长,他身后的老人都是当年我们的老战友。他一指身后战友里最年轻的一位伊里盖尔说:“他通知我们来的!”伊里盖尔在我与谢利诺瓦离开雷达站时还是个新兵蛋子,后来他调到团部干到中校转业回到地方,现在是海滨小城塞尼市有名房地产商人。他到里耶卡办事,打听到我和谢利诺尔前往阿尔卑斯山雷达站了,便打电话给了老站长,于是聚了一些能联系上的当年战友火速集结,一同上山团聚。 这一晚上,老站长的警卫班带来帐篷、食物,可我们却一点睡意都没有,都有说不完的话。38年转眼就过去了,当年在我们的雷达站里是前南斯拉夫联盟各族的战友,一个战壕的战友现在有的却成了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不同国籍的人了,有生之年,恐怕我们再也不会全部团聚到一起了,谈起往事,我们无不感慨万千。只有在老站长带来的日记档案里还能找到当年全部战友的名字。 几个月前,我因为到克罗地亚的里耶卡港接船,住在当地一个老兵的家里。他给我讲述这个亲身故事的时候十分动情,竟至让我泪流满面。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有了这篇纪实。
作文三:《阿尔卑斯山的山羊人》1000字
晴空如洗,阿尔卑斯山的山峦间走来一群体形相当庞大的北山羊,它们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羊群的后面跟着一个戴着头盔、装着假肢的奇怪的家伙,他像羊一样四肢着地行走,像羊一样吃草。但是他的面容和身形暴露了他的身份――人。
他就是“山羊君”――托马斯?斯维茨。
现年34岁的托马斯是英国伦敦的一名概念设计师。他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变得超级聪明,即便做无忧无虑的动物,也令人十分向往。于是,他决定尝试利用科学技术,把自己变成一只“山羊”。
为了实现这一奇思妙想,托马斯进行了大量系统而又细致的准备工作。他分析山羊的行为,学习它们交流的方式,甚至请来斯坦福大学的格林?希斯博士为他制作了山羊的“四肢”。经过近一年的摸索,托马斯最终装上了特殊的假肢,让自己能像山羊一?有卸?。
2015年6月,托马斯定下了跨越阿尔卑斯山的目标,并找到了一个同意让他与羊群共同生活的牧羊人。托马斯经过几天的适应期后,开始了和山羊一起爬山的旅程。
然而,托马斯很快就发现,像山羊一样生活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简单。机械的四肢让他感到疼痛,崎岖的山路很不好走,他会不断撞上岩石,却不能用手来保护自己。除此之外,他同山羊并驾齐驱一公里左右后,便只能追着它们的屁股吃灰。
不过,幸运的是每次他都能找到“大部队”。当他找到它们时,它们多半是在悠闲地吃草。很多次他累得瘫倒在草地上,除了睁眼看蓝天之外,身体的其余部位仿佛已不再属于自己。然而,这种忘记自己的感觉非常不错,他感觉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几乎可以与天地沟通。
托马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让羊群相信他是它们中的一员。一次,他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整个山坡的最高点,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却注意到其他山羊都停止了咀嚼嘴里的草,在盯着他。托马斯猛然意识到,刚才他表现出的人类行为模式引起了羊群的敌意。托马斯不知如何是好,一动也不敢动。过了一会儿,一只和他关系不错的母山羊走近他,轻轻触碰他的脸颊,由此缓和了紧张的气氛,羊群终于又低下头吃草了。
附近的一个牧羊人目睹了事情的经过,他告诉托马斯,羊群已经接纳了他。此时,托马斯终于成功地融入了山羊群体中。他忘记了自己戴着沉重的假肢,像一只真正的羊那样,在山坡上漫步、嬉戏。
奇妙而又短暂的经历,让托马斯爱上了这种身心舒展的简单生活。“做一只羊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该怎样做一个人。”他说。2015年7月,托马斯在伦敦展出了他在这一项目中的摄影作品,他撰写的新书《山羊人:和人类不一样的假期》也已于2016年出版。
作文四:《被消费的阿尔卑斯山》2500字
朱岚清在她为期三个月的“艺术驻地项目”中,发现了与大众所看到的阿尔卑斯山不同的一面:人们对高山的征服和消费似乎从未停歇。她以此为线索,完成了名为《山上的雅努斯》的拍摄项目。
被白雪覆盖的滑雪场、峰峦层叠的山脉、穿着滑雪服的游客、拿着望远镜远眺的老人;这些在阿尔卑斯雪山景区常见的景致,伴随着充满怀旧气息的老明信片和地图,出现在了朱岚清的最新驻地拍摄项目《山上的雅努斯》(Janus on the Muntain)中。她希望以一种巧妙的结合方式来关注历史和当下的两个不同时间跨度下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次的驻地拍摄项目不仅让朱岚清第一次尝试在一个限制的时间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点,来完成一次全新的创作,同时也让她近距离地感受了被消费品及现代技术所环绕的自然环境,并从中体悟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情结。
《山上的雅努斯》这个命名非常特别,有什么来由吗?
这个名字来源于一本关于阿尔卑斯风景绘画的书,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中用“雅努斯(Janus)”来比喻绘画史中阿尔卑斯山形象的变化。“雅努斯”是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人们认为它的一面可以看到过去,另一面可以看到未来,象征着世界上矛盾的万事万物。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构筑一条通往高山的通道,既可以捕捉到来自过去的高山形象的影子,也呈现它当下的样貌。
为什么会选择去瑞士进行创作呢?
这个项目是瑞士山地可持续发展机构(FDDM)的SMArt艺术家驻地项目,每年会寻找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参与,给艺术家提供了去国外创作的帮助。并且地点是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非常吸引人。这个项目今年与三影堂艺术中心合作,我便进行了申请并最终入选。
在这次驻地的过程中,其实发生了很多戏剧化的事件,比如丢失了相机。先聊聊这次驻地的整体感受吧!
在那三个月里,我住在一个叫蒙泰的小镇,一个当地的剧院接待了我,并安排我住在一个古老的城堡里,每天可以坐在小小的窗边看着远处的雪山。让我觉得最为困难的是,我作为一个陌生人,仍然要对我所处在的环境提出一个问题,并用摄影的方式去完成对问题的回答。最初,我很担心最后我的作品是否真的能触及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我还是非常享受这样可以完全集中精力、专注地去面对一件事情的过程。至于戏剧化的事件,我很不幸地在火车上丢失了我的玛米亚7相机,于是我只好在日内瓦买了一台富士Gw690代替它。
那么在这三个月中,你是如何筹备并完成创作的呢?
刚到那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还在学习和了解这个地方。我不断地通过网络、书本以及自己的行走和探访去寻找创作的入口。在这段时间里,驻地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带我探访了一些周边的滑雪度假地和高山旅游区。另外,我一直以来就很喜欢逛旧货市场,也喜欢收集一切过去的图像类的物件。每个周末,我便会去逛那些旧货市集,或是街边的旧货店,搜集我感兴趣的与阿尔卑斯山有关的材料(老照片、旧明信片、笔记本等等),也渐渐地明确了我的创作方向。之后的一个多月里,我便开始有计划地拍摄和搜集资料;在第三个月时,我着手于准备驻地的展览,对作品进行挑选并编辑,直到进入最后的展览制作阶段。
所以可以说,是那些老材料启发了你?
那些旧明信片和旧地图启发了我对阿尔卑斯山的感受,让我得以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了阿尔卑斯山,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对历史不同视角的展现。比如旧明信片带我了解了私人生活的窗口,我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这一切都让我以一个很直观的方式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变化。
因为语言和文字的隔阂,有些物件我很难立即理解它的背景和故事,收集的很多材料也未必都能形成线索或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但是我抱着开放和愉快的心态,像寻宝一样搜集各种我感兴趣的材料。经常有一些物件在我买回去后仔细翻阅时,才发现隐藏在里面的让人兴奋的细节或故事,这时我就特别庆幸当时我买下了它。
“隐藏在里面的让人兴奋的细节或故事”,具体讲解一下吧!
我尤其喜欢那些被人为“修改”或“加工”过的明信片,比如有一张关于关于缆车的明信片上,明信片的主人在他们爬过的山峰上画上一个“x”记号(前页图2);在另一张关于比滕堡雷吉纳酒店(Beatenberg Regina Hotel,前页图3)的明信片,画面中酒店的背后是一片群山,明信片的主人用钢笔在上面画出一个记号并标注出这座山的名字――Jungfrau。
作为旅游业的衍生品,它通常以刻板的风景形象出现,通常代表了人们对某个地方的想象。它将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把曾到过这里的人的感受传递给可能未曾到过这里人。虽然只是一些写给亲人或朋友的只言片语,但很真实,从中我们仍可以窥见他们曾经对这个地方最深的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旧地图也很有趣,旧地图的绘制方式,比如它所标注地点的方式,它所显示出的路径,它与观看者的关系,都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去考察一个地方,不管从地理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关于这个作品中的旧地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关于山峰的标示图,它与通常那种俯视(类似上帝视角)的绘制方式不同,而是以一种平视的方式绘制的。山峰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并且标注出了每一座山峰的名字。另一种则是滑雪的地图,同样是关于高山的地图,但它则更具有实用性,山峰通过滑雪的路径连接起来并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些老材料,我看到了一个被旅游业和消费者征服的阿尔卑斯山。对此,你又拍摄了哪些新的内容呢?
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我所处在的地点,由此自然而然便会需要不同方面的素材,比如风景、肖像,或是其他任何东西。
是否可以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从未改变,只是现在的征服更像是一种有所限制的消费欲,而过去的征服则更具有史诗般的气质?
我?X得是这样的,人类天然有着亲近野性自然的美好愿望,但对自然的征服欲望一直没有消失。在现代交通的变革和利益的驱动下,火车、缆车伸向更多的野外之地,高山被打开和连接起来。但这种征服经常被隐藏起来,因为人们并不想看到一个屈服于人类、孱弱的高山,人们想要的是雄伟、野性但安全的高山。在我对阿尔卑斯山上的高山滑雪场的观察中,我看到的是现代旅游业如何将高山的雄伟和野性营造为一种可以被展示和消费的景观。
作文五:《阿尔卑斯山的雪》2400字
1
现在,她就坐在我的邻座。我不用转身,只拿眼角的余光扫一扫,也知道她在做什么。她在拾掇大衣斗篷一般的帽子,小脸边垂挂下来一两缕碎发,她正在调整头发垂挂的角度,好使脸看上去更妩媚一些。一张小脸,隐藏在褐色高档羊毛呢大衣斗篷里,涂抹得像广告画中的丽人一般,看上去,皮肤如玉石一般精致光洁,咖啡色的眉粉勾勒出微蹙的眉峰,玫瑰红的口红使薄而小巧的嘴唇凸显出优美的弧度……
我能看到这些,是因为,两天前,我已经仔细地观察过她了。从小我就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正常的癖好,和美女为伍。我选择她做我孤独之旅的伴侣,只是因为她打扮精致,是北京来的白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都喜欢寻找气味相投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外貌会决定你的身份,会招引你的朋友。
就这样,她现在正坐在我左边的椅子上,用左手举着自拍神器,右手轻轻点击按钮。手机轻轻地咔嚓数声,几张丽人美图就保存在手机里了。她放下神器,取了手机,开始修图上传,附上文字,传送到朋友圈……
就在这时,她若有所思地说:米雪的钱包被偷了。
这是一辆舒适型大巴士,大约可以容纳四十位旅客。汽车疾驶在平坦而清洁的柏油公路上。我们刚离开瑞士小城琉森,向着阿尔卑斯雪山少女峰的方向进发。窗外最夺人眼球的是明净如洗的天空,天空瓦蓝瓦蓝的,玻璃一般薄而脆,映照出一朵朵白云,悠闲而诗意,窗户里噗噗闯入的风,干干净净的,不含一点微尘,两岸绵延着无垠的草甸,弥散出冬日荒凉的气息。
这是寒冬季节。两日前的早上,我还待在上海徐汇区的一幢写字楼里,我是个网络编辑。这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一年,两会之前,一个著名女主持将一段关于空气污染的调查视频传播到网上,掀起了国人的巨大关注,各种腔调的热议帖子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在这样的自然与舆论空气中,我站在写字楼高高的玻璃幕墙后,感到深深的窒息。是的,这里的一切,竟使我无可留恋。我想,总得寻找到一个理由,可以让自己开心一些。譬如,在这样举国同庆的春节,偷偷地溜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到哪儿好呢,我在QQ群上自言自语,一个女人冒了上来,说,去雪山吧,阿尔卑斯雪山,那是我去过的最为纯净的地方。我想了起来,这个女人的Q名叫“台北文娘”。
我是在“台北文娘”家见识到阿尔卑斯雪山的美丽风光的。那时,我还在一家内地杂志做记者。我接到一个任务,做一组关于教育问题的专访,必须涉及区域教育的方方面面,因为9月10日教师节就快要来了。考虑到这组稿子的目的是为了展现造城运动初始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因此,在选择采访对象时,必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居民结构。这是高教区,同时也是新建的工业园区。尽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一致抵抗这种决策,但是,既无权势也无金钱,有着骨子里的软弱与幼稚病的这个庞大的言说与思想的集合体在某种格局上必然是弱势而被动的。他们纷纷从老城区恋恋不舍地撤离出来,到这一片荒郊野外开拓人生之路。隔着一段距离,就是广袤的工业园。整齐的厂房像棋子一般镶嵌在棋盘上。这种决策有个听上去非常科学的理由和依据:为了促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大学教育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因为学无所用,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城市建设的生产需要严重脱节。将工业园区设在高校园区的隔壁,能够使大学的领导者有清醒的认识,及时了解社会生产与人才需求。因此,这个崭新的城区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外来人口,既有高校知识分子精英团体,又有开各种杂货店小吃店的底层服务人员,既有高级管理者、技术精英,也有刚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娃,既有海归精英、外资企业的投资方,也有撤村建居的土著农民,还有作为管理机构的大量体制内的服务和权势群体。
我很快选择了打工者、高校教师、企业技术精英、海归四个典型代表家庭,力图反映本地教育对这四种人群教育需求的支持。我已经忘记“台北文娘”的真实姓名了,也忘了谁介绍我去找她。那是七月,正是天气炎热的季节,我跟她约定见面时间。
这样,一个双休日的早上,我敲开了她家的门。
这是一个美丽而性感的女人,头发漆黑丰茂,蓬松地垂在脑后肩膀上,套成一个松垮垮的马尾。皮肤白皙,脸颊红润,额头晶亮。五官的比例偏大,因此,轻易的小表情都能带动整张脸的神态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许是学习了西方感情表达方式吧,看上去很是夸张而妩媚。她穿着一身飘逸的黑纱裙子,裙裾拖到脚面,趿拉着一双灯心草编织的拖鞋。我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两个女孩,一大一小,在房子里追逐打闹。她一边准备一些吃的玩的对付她们,一边邀请我到她的小书房。
“今天她们要学钢琴,我一小时后还要送她们去琴房。”她抱歉地笑笑。
虽然在台北取得本科学位,又在法国取得硕士学位,可这个台北美妇并不工作。“我们家的思想比较传统,就像日本女人一样,结了婚就不工作了。”她朝我眨眼睛,微笑。我心里突然为她的丈夫担忧,因为她告诉我,丈夫是法国读书时认识的,是个湖南人,来自农村。我看着家里简单的摆设,知道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必然背负着生活的巨大压力,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一切都显得热气腾腾的今天的中国。
可是,家庭之外的一切艰难,似乎都被这个男主人阻挡在家门之外了。“台北文娘”打开了她的博客,让我看她写的一篇篇散文。她说学生时代曾得过台北文学龙虎奖。这时,她打开空间里的照片夹。我就是在这时候看到雪山的。她和那时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丈夫在滑雪。她说,她和丈夫就是在雪山上认识的,雪山见证了他俩的爱情。
照片上的雪山美丽得宁静而安详。日光投射在雪山上,反射出一连串彩色光晕。“欧洲人都会去雪山滑雪,我真怀念那时候的时光……他不用这么忙碌,不用像现在这样,一会儿在广州,一会儿在上海,一个月都见不到他两次面。”虽然看上去依然言笑晏晏,但语气中能听得出怀想和追忆,怅惘和抱怨。“我有空儿就会看看这些照片。你看,那时候,我美不美?”
“你现在也很美。”话虽这样说,我仔细观察照片上雪山背景前穿着玫瑰红和青绿滑雪衣的她,她的笑容多么灿烂和爽朗。“那是一个诗意的地方,会让你看到和想到人世间所有的美好。”她的眼睛朝向空中,凝神许久,我想,那是她在回忆。
作文六:《我的“阿尔卑斯山”》500字
我的“阿尔卑斯山”
据我了解,大部分小孩子都喜欢爬山。小姑娘喜欢在桃花林里走山路,男孩子喜欢攀爬陡峭的山崖,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爬名不见经传的野山和“小山”。
4岁那年初冬的一天,一家人兴致勃勃来到八大处爬山,平坦的大路和周遭的风景,一点也提不起我的兴趣,这是“山”吗,我心里疑惑,嘴里就嘟囔一句:“妈妈,有野山吗,原始的?”妈妈微笑着示意我继续前进。一会儿功夫,一座似乎看来很大的“山峰”从拐弯处露出端倪,哈哈,我三步并做两步地跑到那块大“山峰”脚下,扬起我的头,哦,真够高的呀,在太阳的光晕里,还是可以看到它的顶端的。找到下脚的地方,我手脚并用就爬起来,一边爬一边往下看,好有意思呀。它很陡峭,我很费劲地爬到了一半忽然就有些害怕了,回头看妈妈时,她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突然冲妈妈喊出:“妈妈,这是我的阿尔卑斯山!”妈妈原本担心的目光变作鼓励的话语:“加油啊,征服你的阿尔卑斯山吧。”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不再犹豫,安全站到了 “山顶”,这才发现它其实是块超大的岩石斜插在了山路旁,岩石后是生长着灌木和橡树的沟谷。现在才知道,对于4岁那时的我,这块岩石确实是很高大的“小山”了。
这种征服的感觉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对困难不再畏惧,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目标。
作文七:《神秘的南阿尔卑斯山》8100字
2013年3月19号凌晨,我们飞越大洋,飞向我们心中神秘的南阿尔卑斯山。
新西兰最令人神往的是“南阿尔卑斯山”,其山势雄伟,冰雪覆盖,冰川沿着宽阔的峡谷泻下,雪水穿过绿色平原汇聚到或幽蓝或奶白的湖泊之中,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山形的高大巍峨。这山脉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同名,大概也是欧洲移民怀念故国的表现吧,为了区别,名称前被冠以“南”字。
飞越南阿尔卑斯山
南阿尔卑斯山脉绵延千米,纵贯南岛,其中有17座海拔超过3050米的山峰。有许多河流由它发源。南阿尔卑斯山脉仿佛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塔斯曼海的水汽,形成了山脉西侧湿润而东侧干燥的气候状况。很多新西兰人生活在山区,以经营牧场、农田、果园和蜂蜜为生,特别是饲养绵羊。
车过瑙鲁霍依火山
电影《魔戒》中的末日山(瑙鲁霍依火山?,图来自网络)
3月20日-21日,我们自驾车从奥克兰到怀托莫,再到罗托鲁阿,在地热公园看间歇泉喷发,看五颜六色雾气腾腾的地热仙境。接着去陶波瀑布、月球火山口,一路看到座座活火山,不仅赞叹:壮哉大自然,美兮新西兰!新西兰活火山均分布在北岛呈三角形状的陶波火山区。沿陶波火山区东边的最深断裂带,分布有5个活火山。此外还有许多休眠或灭绝了的火山。
远眺?鲁阿佩胡火山
在维多利亚山顶俯瞰惠灵顿
3月22日,我们驱车来到被《孤独星球》称为“全球最小最酷的首都”——惠灵顿。23日我们开车上到城里的维多利亚山,这里可以360度欣赏惠灵顿市容。山顶竖着一个石头纪念碑,碑下的箭头指向南极,去过南极的我们,对这块锥形石头感到格外亲切。
来,在“南级石”前留个影!
这个斜锥体的石头叫伯德纪念碑,俗称南极石。是1962年3月11日为纪念南极探险家伯德(美海军少将,1888-1957)而建。伯德当年曾把新西兰作为其驾机首次飞越南极大陆进行探险的基地。这块南极石采自南极埃文斯角和哈利特角的冰河。该石外用五颜六色的琉璃瓦保护,色彩绚丽,其一边的锥尖直指南极方向。
3月24日,我们飞到南岛漂亮的皇后镇。接下来两天,开车走九曲十八弯、有“最美公路”之誉的山路到了瓦纳卡湖区。3月26日,我们驱车沿着瓦纳卡和哈维尔湖走,青山碧水秋意渐浓。沿途景观不断吸引我們下车拍攝遍野的鹿羊、幽深的峡谷。来到著名的哈斯特山口(HAAST PASS)了。哈斯特是个重要的自然景观和人们常来徒步的地区,也是新西南西南部的世界遗产区。从这里开始,新西兰最壮观的荒野在等着我们。
哈斯特山口的公路铁桥
在哈斯特山口,人们都要停车下来观看壮美的自然景观。铁桥口左转不远,一队黑色铁骑停成一排,彪悍的骑手们掀起酷酷的头盔,露出了英气俊美的笑脸,任我们拍摄。
飞越福克斯冰川(FOX GLACIER)
3月26日下午,我们穿越原始森林等,到达西海岸的韦斯特兰国家公园。这里有名扬中外的法兰士.约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它们是这个纬度上仅有的离海这么近的冰川,距离23公里的两个冰川村常常挤满世界各地的冰川徒步者。傍晚,驱车来到福克斯冰川村,定好第二天早晨的冰川直升机,住进了简陋而价高的旅馆。晚上手机发微博:“冰川徒步~巨大考验在等着我們,为我們祝福吧!”
3月27日,离开前在冰川村的住所边留影纪念
福克斯冰川在新西兰最高峰库克山的背面,是世界上唯一还在生长的两个冰川中之一。冰川融化而来的水汇成了溪流,一往无前地流淌,它让福克斯冰川每年以1至5米的速度不停向前方蠕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其中主要的是直接登山和直升机运送的徒步。徒步冰川去探寻大自然的奇迹,是一项挑战胆量的运动,我自恃近距离接触过一些冰川,不算很紧张,但直升机运到冰川高处再徒步,却是首次,不免有点惴惴的。
3月27日早上八点多一点,十七个游客在直升机公司门口登上大巴,车朝冰川脚下开去,很快就到了直升机停车坪旁。大家进入栅栏外的小木屋,四散坐下,听英俊的探险向导讲解相关知识。他还发给每人一张注意事项,有专用中文印刷的。我们各自换上刚领到的潮湿的半统登山靴和棉质长袜,将多余的衣物存放起来。准备好后,每人称重量,再根据重量分组分批登机。我们四人加上向导和飞行员共六人,是最后一组,于是抓紧待机的时间疯狂拍摄。
蓝天白云下,两架漂亮的直升机交替来去,蓝色的飞向了冰川,红色的盘旋着准备降落。在巨大的轰鸣声和旋风中,我们的头发几乎直立地向后飞起,同行者将我们这激动的一瞬定格在了镜头里面。
轮到我们这组登机了,我坐在了帅气沉稳的飞行员身边,心中笃定许多。飞机直接拉升到高空,在山前起伏盘旋。我们顾不得紧张,一手抓紧扶手,一手举起相机摄录窗外的风光。极远处是荒凉的塔斯曼海滩,地势高一些的远处一片碧绿,飞机掠过颜色绚烂的罗汉松林,爬升到了向下延伸的冰川之上。镜头拉近点,可以看到冰川上的群峰尖尖,仿佛在攒动在奔涌;再飞近点,一道冰舌伸到了我们身下。
20分钟后,飞机降落山上,前面运来的三组人员已捂住耳朵低头蹲下在等我们。气候变冷,风不小。我拄着自带的登山杖,在又硬又滑的冰上走着,颤颤巍巍地叫道:“我在南极、加拿大和阿根廷的冰川上行走过,从来没有这么难走的啊!”心里真有点恐慌了。很快看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有个固定在地上的铁箱,旁边另有一个大铁筒,里面放着冰爪,还插着一些登山手杖。荒山冰川中预先搁置了这等设备,可真是安排周到。轮到我了,向导小伙弯下身,帮我在登山靴下牢牢地绑好冰爪。我再把自带的手杖圆头取下,露出尖头。拄着它,迈开步,脚下有了吃进冰里的钉爪,竟是一点也不感到滑溜了。
出发啦,挥挥手,踏上勇敢者的路。我们分成两队,分别由男女向导带领前行。走在最前面的是我队男向导,紧跟着的是一位妈妈和12岁的儿子,爸爸在后面为他们拍照。可巧他们也来自广州,租了辆小房车自驾周游新西兰。这孩子活泼胆大,一路为我们增加快乐。后因要发他们照片而询问地址时,才知年轻爸爸竟毕业于华南理工,且居住华工。冰川上阳光强烈,冰雪也有强烈反光。但是游客几乎都不戴墨镜,我想大概和我一样,怕看不清路吧。
冰上崎岖,常常无路可走?。向导举着冰镐在前面开路,我们踏着他的脚印小心迈进。向导会说中文“你好吗”“谢谢”,十分和蔼幽默和敬业。他一面挖冰开路,一面照顾着大家,忽而停下讲解塔斯曼海和冰川的形成,忽而带我们越冰涧钻冰洞,忽而手舞足蹈地表演一番。我们学他掬冰水喝,随他匍匐在冰水里爬过冰洞,还哈哈笑着学着他做出各种姿势?。这样一来,较为艰难的冰川攀登变得十分有趣而轻松。
我们在冰川上绕着,走着,向高处的皑皑冰河及高高峡谷攀去。冰壑巨大,沟壁闪着幽兰的光;冰坡起伏,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12点半了,冰川徒步接近尾声:前面太高,没有相当体力和技能难以攀越,到此已经不简单啦。下坡路更难走,人也感到有些疲劳,一不留意脚下一滑,迎面摔了个仰八叉。
在向导的悉心带领下,我们一步步往下走,回到了出发处。大家解下冰爪,放回手杖,呆在原地等待飞机。我们乘此机会拍摄留影,记录下今生实在难得的体验。
看看我俩,可以说是英姿飒爽吧? ? ??红色直升机飞来了,巨大的轰鸣在头上响起,疾风扑面而来,我们立即遵照要求全体塞住耳朵蹲下,直到飞机停稳。新的队伍又上来了,是一群西方老人。见他们的裤脚都敞着,我赶忙教他们把裤腿塞进长袜里,这是为了避免雪水渗透进去。在女向导的帮助下,我们重又登上了红色直升飞机,胜利结束了终生难忘的新西兰福克斯冰川健行。
中午一点多钟回到旅馆,决定改变留在此处的打算,匆匆吃了午餐便上路了。此后疲劳驾驶出了车祸,只好改变去霍基蒂卡镇的原计划,在第二天搭大巴转而去西岸重镇格雷茅斯重新租车。
3月29日去了著名的薄饼岩景区,并沿着号称“世界十大观景自驾路”的塔斯曼海岸前行,来到一个崖岸观看海豹,天黑方返回格雷茅斯。30日早晨,向基督城进发,路经阿瑟山口等地。因复活节基督城到处客满,决定直接驶往离基督城80公里的阿卡洛尔法国风情城。3月31日—4月4日,我们住了两次农庄家庭旅馆,逛了阿卡洛尔、“法国农庄”酒庄、基督城,换了车,去了凯库拉海边徒步,在阿斯巴屯联系更改车祸出庭地点、在特卡波湖拍摄南十字星……,然后,向梦寐以求的库克雪山进发。
在阿瑟山口歇一歇
阿瑟山口在西海岸淘金热之后开始筑路,当时人们为了打通从基督城穿越南阿尔卑斯山的道路,先是开了马车路,1923年开通了铁路。
路边见到食肉鹦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路边休息,见到Kea在路边磨牙。这种的鹦鹉叫食肉鹦鹉,又叫啄羊鹦鹉,为新西兰南岛特有。它们很凶恶,除了吃昆虫、螃蟹、腐肉等,还经常攻击羊群,尖锐的喙可以啄穿羊的皮肉。它们还会破坏车子的橡胶部件,甚至能歪着头拧松螺母。
在这个徒步去看山洞的地方走了走
班克斯半岛的山丘(小河村—我们住的牧场旅馆)
奔向库克山(MT COOK)
4月5日一早,离开美丽的特卡波湖,向117公里外的库克山进发。草场一望无际,远处起伏的雪山在朝霞下银光熠熠。行走约三四十公里,来到普卡基湖(牛奶湖),虽是阴天,湖面依然荡漾着奶蓝色的波光。此时云遮雾罩之下的库克雪山更近更美了,我们在它的召唤下快速驶去,似乎是眨眼之间,我们已进入了冰天雪地中。
库克山是为纪念最早发现南半球新奥东海岸的英国人库克船长而命名的。毛利人叫它“欧拉奇”(AORAKI)—插云峰。在22座3000米以上的积雪山头的环绕下,库克山顶峰屹立在群峰之巅,高达3754米,终年被冰雪覆盖。库克山是新西兰的最高峰,也是大洋洲第二高峰,素有“新西兰屋脊”之称,山的西侧为胡克冰川,东侧为塔斯曼冰川。
人们说,要领略南阿尔卑斯山的壮美,没有比去库克山国家公园徒步更好的了。一般想欣赏终年积雪的雪山之景,必须攀登到很高很高处,而新西兰南岛的纬度很高,造山运动剧烈,只要在海拔700多米处就能欣赏到几乎触手可及的库克山景。我们的目标也是在这里进行户外体验。
中午时分,我们住进南岛最难订的YHK—库克村五星级国际青年旅社,这里木屋厚实,厨房宽敞,十分干净,来自世界各地的户外活动爱好者齐聚一堂。下午本欲徒步三小时,可窗外风雨大作,云遮雾障,雪山匿影,黄草萧萧。一下子仿佛到了严冬。躺着睡觉,坐看窗外,这次真正是在“魔界”发呆了。
傍晚云开雾散,太阳却未露脸,决定出外走走,看看环境和冰川。晚风寒嗖嗖的,我们在库克村、在山谷里信步闲逛。大山仿佛久历沧桑的画幅,沉寂地展开在眼前。我们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各自默默感受着大自然伟力。身后高坡上那座百年酒店,隐约有乐声传来,像风铃又像拨弦,仿佛大山之魂在脑际在耳边絮叨着久远的故事。
清晨出发前回看我们住所—金色朝阳下的YHK
胡克冰川(Hooker??Glacier)
4月6日,清晨见天已放晴,赶快给汽车除冰,整装出发。
库克山国家公园坐落在南阿尔卑斯山中段,景色壮美。公园南起阿瑟山口,西到迈因岭,长达64公里,最窄处只有20公里,占地7万公顷。公园内多湖泊,冰蚀湖呈深赭石色,雨积湖清澈翠绿。1000米(雪线)以下森林茂密,活动着大鹦鹉、鹰、羚羊和夜猫等动物。山麓地带是荒草遍布灌木丛生的荒原,生长着一簇簇山毛榉林和大片大片美丽野花。以库克村为旅游中心,周边设计了多条徒步线路,最主要的是西边的胡克峡谷步道和东边的塔斯曼冰川步道。
我们将车停在胡克峡谷(Hooker Valley)徒步道的起点,开始了壮行。在植被丰富的胡克山谷中,清晨空气清新,令人精神振奋。走了不太远,只见一幅画板固定在岩石边,原来是首位攀登库克山的女性弗蕾达夫人(Freda?Du?Faur)的照片。我们想要模仿百年前勇敢的女性留影,却怎么也拍不像。
这里是全球登山爱好者十分渴望来到的地方。我们徒步在原始丛林和著名的胡克峡谷步道之中,?不久便来到
AlpineMemorial纪念碑前。这碑为纪念1914年三名登山者遭遇雪崩丧生而建,其中两人尸体在12年后因冰雪融化而在冰瀑底部被发现。石碑四周还陆续记录了很多登山亡故者的名字,他们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将思念与痛苦留给了爱他们的人。纪念碑后高坡是眺望山谷景色的绝佳之地,我们奋力爬了上去。
AlpineMemorial纪念碑
在起伏的山路上上下下,沿途有群峰美景相伴,倒也不觉得很累。同行者为我们拍下了珍贵合影。
接近胡克河(也叫穆勒冰河?(Mueller Glacier)时,可以欣赏高山与冰瀑的壮观景象。早就知道胡克河上有三座吊桥,现在第一座已经来到我们面前。越过冰河吊桥,也是此行的乐趣之一。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看起来雪山冰川近在咫尺,却始终遥遥不可及。仿佛步行很久很久,已经是满身大汗了,但见道路越发崎岖,当然也更加充满探险的乐趣。
由于冰川内部的移动,山体的碎石被带着下滑,再加上地壳隆起时把岩石挤压碎裂,这就形成了乱石遍野的景象。在河川的乱石阵上跳跃前行,那一片片大大小小的嶙峋裸石,触目惊心,给人以狰狞和野性的挑战。但是,在艰难跋涉之中,我们还有一种别样的快乐,那就是寻找绿玉。因为书的介绍和在格雷茅斯的购玉经历,使我们对毛利人视为珍宝的新西兰绿玉情有独钟。这一路到处可见绿色石头,就像在祁连山看到的遍地“祁连玉”一样,我们常常会喜出望外地捡拾一些绿石头,互相比较谁捡的好。
经过第二座吊桥之后,拐个弯,库克山就跳出来在你面前了。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第三座吊桥被围了起来,正在维修。看到大量钢材木材堆在地上,我很诧异它们是如何运进来的。
胡克峡谷步道的尽头是终点湖(Terminal Lake),一般游客多半在到达Hooker Glacier界标处,抵达蓝色冰河后,即按原路折回。往前还有曲折的步道,但为安全起见,必须有向导的队伍才可继续向前。我们在步道终点的木牌前摄影留念,然后在冰湖边的大石头上坐下休息,拿出随身带的面包饮料等,填充一下已然扁下去的肚皮。
为我们的壮行喝彩吧!
返程啦,我们轻松上路。一路上,以雪山冰川为背景,肆意拍照恣意欢叫。弯弯的小径伸至雪山深处,路上徒步者不多,只有皑皑白雪和与黑魆魆的岩石、黄绿的荒草相伴。据说这里是电影《魔戒(指环王)》的外景地,我们就如同小哈比人,行进在原始蛮荒的峡谷中。?半途进入坡下一座供徒步者暂避风雪或黑夜的小木屋,约十来平米,除了两边固定的木榻,空空如也。仔细看,墙上随意地写着各国文字,其中也有中文。
供徒步者停歇的小屋孤零零地伫立山间
回到停车处,已过中午。开车到库克村游客中心旁边野餐休息,逛了逛游客中心的小型博物馆,里面内容丰富,没空间在这里展示了。库克山在一亿五千万年前仍沉睡海底,一亿年前地壳开始了造山活动,经过漫长岁月,地壳层不断重复着隆起和侵蚀的交替作用,再加上冰河的侵蚀,造成了今日的壮阔景观和独特地貌。因此库克山成了新西兰南岛旅游的重要地标。作为世界遗产,这里的险峻山脉和开阔峡谷呈现出彻底的原生态,没有现代文明的污染。置身黑暗魔君索伦铸造至尊魔戒的末日山脉,真的有种奇幻之感。
库克村游客中心窗外
路边的小鸟,忍不住拍下来
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先生的雕塑也站在这里。他是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就是在这里锤炼出了他高超的登山技能,为成功征服珠穆朗玛峰打下了基础。他一直被视为新西兰的英雄,5元新西兰元上就印着他的肖像。
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曾征服过库克山顶峰
塔斯曼冰川?(Tasman Glacier)
下午向库克山东侧的塔斯曼冰川进发。塔斯曼峰是南阿尔卑斯山脉中的第二高峰,被冰雪覆盖的山谷里隐藏着多条冰河。其中的塔斯曼冰河是世界上除了南北极之外仅次于喜马拉雅山冰河的第二大温带冰河,它长约29公里,宽3.2公里,深600米。塔斯曼冰川在冰河的上游,冰川的冰块不断滑落形成了这条冰河。
这条步道要攀登比较陡峭的石级,而且为了摄影还要赶太阳,这对已经有点疲劳的我来说是个考验,故心里偶会打退堂鼓,但没说什么仍坚持攀登。其实,路虽陡却不算很长,终于赶在太阳下去之前来到冰川湖边。
由高山融雪而成的塔斯曼冰河,如同一条发光的银带,环绕在南阿尔卑斯山间,四周尽是一片雪白景致,让人不禁生出恍若隔世的感觉。
攀登到一半,路过著名的“蓝湖”,可是映入我们眼帘的却是小小的一泓碧绿,在山坳处映着山影,挺可爱的。大概季节不同吧。
登上冰碛壁走近了看,还真有点失望:左边冰河源头的冰川,黑乎乎的显得较脏,眼前漂浮的冰块,碎碎的体积都不大。也许是夏季离开得还不太远的原因吧,LP书上写的那种让人有置身南极和泰坦尼克号上的感觉,我们没有。不过,行走在库克山的高山、森林、冰川、湖泊之间,我们还是穿越了时空--凡心出红尘,坠入了大自然的静寂与肃穆。
看看我们又来到一道冰川前的豪迈吧!
4月6日晚上,我们从库克山来到特威泽尔小镇住宿。7日早晨出发,雾很大,路边池塘上水汽氤氲如仙境。路过水坝边的水产养殖场,出售三文鱼的大牌子竖在路边:18.9/KG,真的比广州新鲜而便宜,无奈同志们决定不买。
前行,远山薄云之下,青青牧场展开在眼前,各色的牛散落草地上。很奇怪,起初它们纷纷避开远离我们,待我们反复拍照之后,它们好像特别通人性了,竟纷纷聚拢过来,最后一头接一头,排成一条直线,缓缓地跟着我们走,似乎在依依不舍地送行。我们也频频回头,挥别群牛,挥别牧场,挥别远山。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牧场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铁丝网外,我们发现了大朵大朵的鲜红蘑菇,在阳光下它们熠熠闪光,漂亮极了。可是附近有牌子标识“有毒”的字样,看来真的越是漂亮的蘑菇越是有毒。
离开牧场,继续前行。不知不觉来到一个路口,只见路边荒山上的岩石非常奇特,正要拐进去,发现有个敞开的大门,门口竖的牌子写明要收费,可怎么也找不到人,只好“逃票”开车进去了。深入里面,没有人烟,只有几座巨大的山岩横亘在蓝天下,山下遍布结满红果的矮树。来新西兰好久了,四处不见人的景象已经是司空见惯。留下几张靓照,采摘一些红果树种,我们又返回公路。
4月8日返回皇后镇,完成车祸的处理。9日到美丽小城蒂阿瑙,?10日、11日去了米尔福峡湾,12、13、14日分别驱车去了皇后镇附近的格林洛奇、阿瑟斯角和箭镇(阿罗敦)。一路山景看不完,拍不完,随便上几张照片吧。
去峡湾的路上
箭镇(阿罗敦)的秋山色彩绚烂
奥克兰(Auckland)
4月14日,我们从南岛的皇后镇飞返北岛的奥克兰,受到朋友李总和科比的盛情接待。他们开车首先带我们.去了冬季花園、登伊甸山、独树山等奥克兰的著名景点。伊甸山(Mount Eden)位于市中心以南约5公里处,是一死火山的火山口,海拔196米。站在山顶可以将市区和附近的海面一览无遗。山顶设有瞭望台,视野开阔,是眺望市区和大海的好地方。从瞭望台向下看,可见呈倒圆锥形的火山口,因为秋季,岁月给火山口铺上的绿绒毯已经萎黄。
独树山(One Tree Hill)在伊甸山的东南方肯威尔公园内,也是一个死火山公园,因山顶只有一棵松树而闻名。它占地120公顷,高183公尺,山下有绿荫荫的草地,成群的绵羊,登上山顶可远眺奥克兰市全景,是体验奥克兰乡村风情的好地方。
据说,独树山上从前是长满树木的,只因毛利人痛狠欧洲人侵占了他们的土地,所以将满腔愤怒发泄在此山上,经常晚上偷偷地去砍树,日积月累,终于把山上的树砍光,只剩下山顶的一棵参天古树了。这棵树留下可能是天意,于是成为毛利人心目中的神树。但是,该树在1852年,还是被一个白人殖民者砍掉了。
山顶上有奥克兰城市创立者(奥克兰之父)——约翰·罗根·堪培尔爵士纪念碑
伊甸山和独树山是俯瞰奥克兰的好地方。和很多欧美国家的城市一样,奥克兰只是在市中心有一组漂亮的高楼群,这组高楼成为这座城市形象的标志。除了这里,其他地方看不到什么高层建筑,只有矮矮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从眼前直到远方。我想,所谓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就应该达到这种绿化水准吧。
独树山上俯瞰奥克兰全城
小结:
新西兰的山,让我们经历了人与大自然最真切的零距离接触,感觉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从中更体会到岁月的匆匆流逝和生命的宝贵。因而常想,倘若不外出,或者仅仅参团观光,肯定会舒服好多安全好多,只是,生命的色彩恐怕就会黯淡许多了。
作文八:《阿尔卑斯山的羊铃》1300字
那年,她去瑞士旅游,和一个牧羊人不期而遇。牧羊人是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从车里钻出来,将羊群赶往阿尔卑斯山南麓。牧羊先生开的车居然是豪华奔驰,她暗自一惊,有些纳闷了,能开上奔驰车,怎么还甘愿放羊呢? 带着疑问,她问牧羊人:“这辆奔驰车是你自己的吗?” 他微微一笑,说:“对呀!” 她问:“能开这么高档的车,怎么会放羊呢?” 他说:“我喜欢呀,放羊是多美的事呀!政府也鼓励放羊,给我们发薪水。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从中获得收入,这不是很幸福的事吗?” 这就难怪了。人一旦喜欢上什么,做起事来,就会不计得失,才会有不管不顾的兴头。更何况,牧羊人不但喜欢做这事,还能从中获得相应收入和难得的幸福感。 她不停地点头,释去内心疑团。 牧羊人说:“政府要我们放羊,不为别的,是想制造一种视觉美感,你看呀,蓝天之下,青草之上,绿树丛中,一只只走动的羊多像一片片流动的白云,动感,明丽,多美啊!” 疑团散尽,敬意浮生。瑞士人放羊,不为吃羊肉和剪羊毛,已然超越形而下的物质追求,只在乎唯美的精神享受。她有些感动了,感动于眼前这个普通人的单纯可爱,还有这个国家对美的孜孜以求。 没料到,更绝妙的还在后头。 牧羊人说:“除了如此美丽的视觉效果,我们还追求听觉享受。我们在每只羊的脖子上,挂上一个铜铃铛,它每走一步,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为游客增添一丝悠然野趣。” 她发自内心地称赞:“你们想得真是太细致,太绝妙了。” 牧羊人说:“我是听着山上悠悠铃声长大的,不想让这美妙的铃声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因为清越的叮当声,阿尔卑斯山才更纯美,更有韵味。” ?完旅美女作家的讲述,我心怦然一动,仿佛醉倒在一种纯美的意境里。多么可爱的政府,多有个性的牧羊人啊!他们诗一般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没想到,放羊也可以如此浪漫。他们的追求简单却野趣天然――好看好听。铃声和着阿尔卑斯山美的旋律,在蓝天为经,大地为纬的美丽锦织上,添上一朵一朵动感的白花。 面对一只羊,只取肉和毛,是生存之需,只图看和听,那是生活之美。“生”之后,一字之差,照见我们生活的欲望和直白,也让我们看到那遥远国度唯美、可爱和自然的一面。期待有那么一天,美和诗意就像阿尔卑斯山的铃声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如水般静静地回荡。 国际笔会散了,那些日子那些人,渐渐淡出我的记忆,唯独那位开奔驰的牧羊人和阿尔卑斯山的铃声,日深一日地印刻在脑海,渐明渐亮。明灿如月华,清越如诗吟。 想念那群悠然漫步在阿尔卑斯山的羊,还有那如歌如诗般美妙的羊铃声。 (选自《可乐》) 【读而有悟】 是啊,“生存”和“生活”是两种概念,“面对一只羊,只取肉和毛,是生存之需,只图看和听,那是生活之美”。很多时候,我们匆匆奔波着,觉得生活缺少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那只是因为你没有慢下来,其实你已经足够“生存”,而应该悠闲地去享受“生活之美”。 【学以致用】 本文采用了先“她”后“我”两个人称作为叙事视角,并且前面主要是叙述旅美女作家“她”讲述的瑞士牧羊人的故事,然后“我”对此展开议论,表达感悟,有叙有议,叙事有技巧。
作文九:《阿尔卑斯山的雪崩》2500字
阿尔卑斯山的雪崩
阿尔卑斯山的雪崩,是菲利普·卢泰尔堡于1803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藏于菲利普·卢泰尔堡。这是一幅以严谨的手法描绘阿尔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风景画。
基本资料
【画作名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
【创作者】菲利普·卢泰尔堡(法国)
【创作年代】1803年
【类别】布面油画
【题材】风景
【规格】109.9cm×160cm
【材质】布 油彩
【存藏处】泰特美术馆(英国伦敦) 艺术鉴赏
这是一幅以严谨的手法描绘阿尔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风景画。画家十分注意造型与色彩的关系,近景的暖色与中、远景的冷灰形成对比,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块状的山岩造型及不同斜线的构图,造成了雪崩的动感与恐怖气氛。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雪崩的奇异与壮观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山崩地裂、气势逼人的自然威力。 存藏处
泰特美术馆
伦敦不可不去的地方,泰特现代美术馆( Tate Modern )算作一处。它为什么这样值得一看,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于它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展放方式,第二在于它的建筑特色。
15世纪迄今的英国绘画和各国现代艺术著称的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其历史要追溯到1897年亨利泰特爵士创立泰特美术馆,当时名为国立英国艺术美术馆。1917年,一向只专著于本国艺术的泰特美术馆奉命开始收藏世界现代艺术,于是,老泰特美术馆于80年代决定另行设立一座专门进行20世纪现代艺术品收藏和展览的美术馆,这就是泰特现代美术馆。
该馆现在是伦敦最受欢迎的美术馆之一,它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圣保罗大教堂隔岸相望,连接它们的是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桥。外表由褐色砖墙覆盖、内部是钢筋结构的美术馆原本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发电厂,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是它的标志。今天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由瑞士两名年轻的建筑家Jacqes Herzog和 Pierre de Meuron改建而成,他们将巨大的涡轮车间改造成既可举行小型聚会、摆放艺术品,又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功能的大厅,观众从这里乘扶梯上楼。他们在主楼顶部加盖两层高的玻璃盒子,不仅为美术馆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还为观众提供罗曼蒂克的咖啡座,人们在这里边喝咖啡边俯瞰伦敦城,欣赏泰晤士美景。在巨大烟囱的顶部,设计师Michael Crage-Martin与Herzog及de Meuron合作,加盖了一
个由半透明的薄板制成的顶,因为由瑞士政府出资,所以命名为“瑞士之光”,如今,它已成为伦敦夜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现代艺术馆(The 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已于2000年5月开幕,现址的泰特美术馆于2001年改为泰特英国艺术馆(The Tate Gallery of British Art)。最受欢迎的馆藏为拉斐尔前派和泰纳(JMW Turner)的作品。拉斐尔前派是复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合成物,3个最著名的画家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和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eti),各自有精彩的代表作。英国风景画家泰纳的水彩画作品多充满朦胧之美,专室收藏在Clore艺廊中,泰纳的风景画含括许多国家城市,今年10月起将特别展出他在法国以塞纳河为主题的作品。
泰特现代美术馆专门收藏20世纪现代艺术,毕加索、马蒂斯、安迪瓦豪、蒙德里安、达利的作品吸引全世界的观众前来观赏,美术馆并未按传统的年代编排方式陈列它的艺术品,而是把艺术品分成四大类,分别摆放在3楼和5楼的展厅内。这四大类是:历史-记忆-社会、裸体人像-行动-身体、风景-材料-环境、静物-实物-真实的生活。这种割破历史脉络的陈列方式使得观众在同一个空间与时间与不同年代围绕同一主题创作的艺术品相遇,人们在观看莫奈的大型壁画“睡莲”的同时可以瞥见身旁的Richard Long创作于1991年的石头阵。不同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段在此直接碰撞,这正是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高明之处,也是它指引人们思考艺术的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伦敦的夜晚,去一趟泰特现代美术馆。你可以见到“瑞士之光”晶莹灿烂,整座美术馆仿佛一座灯塔,伴着泰晤士河涨潮的河水。 创作背景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呈一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山势雄伟,风景幽美,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晶莹的雪峰、浓密的树林和清澈的山间流水共同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迷人的风光。欧洲许多大河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山地气候冬凉夏暖。大致每升高200米,温度下降1℃,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整个阿尔卑斯山湿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边缘地区年降水量和山脉内部年降水量差异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有焚风出现,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都发源于此。山地河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又有利于发电。 相关知识
雪崩
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每每是从宁静的、覆盖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间,咋嚓一声,勉强能够听见的这种声音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出现一条裂缝,接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雪体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迅速获得了速度。于是,雪崩体变成一条几乎是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向山下冲去。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作文十:《阿尔卑斯山的风骨》4100字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从热那亚湾附近的图尔奇诺山口沿法国、意大利边境北上,经瑞士进入奥地利境内,绵延120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米。
“艾格尔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尔卑斯山脉。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高山滑雪场就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中心地带,是高山滑雪的胜地,曾成功举办过两届冬奥会。这里有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滑道,让你可以化身为翱翔在白色世界里的雪域雄鹰。
冬日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冰川连绵千里,银白色的山坡陡斜雄伟,是滑雪的最佳场所,也是冬季运动比赛的热门场地。除1928年和1948年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外,数届世界滑雪锦标赛均在此举办,而奥林匹克雪橇赛和克莱斯特雪橇赛也都指定这里为比赛场地。
作为世界上山岳冰川最集中的地区,阿尔卑斯山里拥有1200多条,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冰川。而长达225公里长、有17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的阿莱奇冰川规模最大。从眺望台远眺,只见它犹如一条巨大的冰雪之河,蜿蜒在少女峰南侧的伯尔尼兹山脉中,浩瀚辽阔。如果在好天气里观赏阿莱奇冰川,可以看到它周围大量的堆石,那是冰川地貌的典型特征。那些石头都是冰川在其自身缓慢的运动过程中由高山上搬运下来的。冰宫是欧洲之巅的另一处胜景。它开凿在这里冰川表层下20多米的深处,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已有70多年的历史。走进冰川腹地,只见冰洞、冰廊、冰雪大厅里各种冰雕动物造型栩栩如生,而各种色彩独特的灯光更加凸现了这个冰川内部世界的晶莹剔透和神奇多彩。它与法国霞慕尼一处著名的大冰川“冰之海”有异曲同工之妙。冰之海也是目前阿尔卑斯山消融和运动最快的冰川之一。为此,人们不得不每年在冰川上凿新的入口,那些留在冰川上的洞穴,似乎成了记录冰川运动的刻度。阿尔卑斯山里有些冰川的面积甚至超过了一些小国的领土面积。它们在调节地区气候,保存淡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阿尔卑斯山已有一半的冰川因为气温上升而消失了。根据奥地利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如果全球气温保持目前偏暖的状态,不用40年,阿尔卑斯山区的冰川就将全部消失。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欧洲的低海拔地区都将成为泽国。
阿尔卑斯山的景色十分迷人,有许多世界闻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雪线以上,景色壮观的勃朗峰、卢卡诺峰、勃都朗吉峰、杜夫尔峰等名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和旅游者。近百年来,高山已成为休假和疗养的场所。夏天,这里是避暑胜地;冬季,这里是冬季运动之乡。旅店、饭店等供旅游者享用的设施应有尽有,在阿尔卑斯山上有50多个旅游地点。山中有欧洲地势最高的希尔顿饭店,坐在饭店的旋转餐厅里,人们可以观赏阿尔卑斯山的山景。这里还有欧洲最高的火车站,乘火车可以直接到达少女峰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让游人领略雪趣。登山的游人如果遇险,有直升飞机可以提供救助,山里有专门治疗骨折、摔伤的医院。
除了滑雪,阿尔卑斯山区中不能错过的就是泡温泉了。洛伊克巴德温泉位于阿尔卑斯著名的温泉休养胜地洛伊克巴德,拥有22个露天、室内温泉池,每天有约300万升的温泉水流入私人、公共的温泉浴池中。洛伊克巴德是从罗马时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温泉城市。歌德、莫伯桑、威姆佩尔都曾经访问过这个地方。这里以大众温泉中心和现代化的阿尔卑斯温泉中心为主,并且有很多吸引人的设施。其中,阿尔卑斯温泉中心除了室内外游泳池外,还有裸体入浴的爱尔兰罗马浴堂,提供桑拿以及格拉宏的美容保健等完善的服务。
由于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也给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界生态环境带来了新问题,一些高山动物和植物种类濒临灭绝或遭到严重威胁。一些国家正在为此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避免这里的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过去,阿尔卑斯山是欧洲南北交通的极大障碍,从19世纪中叶起,许多铁路隧道相继建成,改变了过去仅依靠低矮的山口按季节通行的状况,现在已经可以南北全年通车,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The Alps is the name for the greatest mountain range system in Europe. It starts from a pass near Genoa Bay, continues north along the border of France and Italy, then enters Austria through Switzerland. The Alps are 1,200 kilometers long and the average height is 3,000 meters.
As the area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mountain glaciers, the Alps have more than 1,200 glaciers with the total area of over 4,0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largest, the Aletsch Glacier, is 225 kilometers long with the area of 170 square kilometers. It seems like a huge ice river winding through the Bernese Alps which lie to the south of the Jungfrau. In good weather, you can see large numbers of moraines around the Aletsch Glacier. That’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lacial landforms. These pieces of rock are moved along by a glacier’s slow motion. Besides the function of transportation, the glacier also has the two functions of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Year after year, all the three functions form the world famous mountain views.
The Alps has charming sceneries. There are many world famous scenic spots and resorts here. Some famous mountains such as Mount Blanc, and Mount Locarno all attract climbers and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recent hundreds of years, the high mountains have bee the place for leisure and recuperation. It is a summer resort and is also a good place for doing sport in winter. There are more than 50 tourist sites in the Alps. The highest hotel in Europe― the Hilton Hotel is in the mountains. Sitting in the revolving restaurant of the hotel, you can enjoy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Alps. Here is the highest railway station in the Europe. You can go directly to the Jungfrau to see the glaciers. If the tourists are in trouble or injured, the helicopters can offer assistance. In the mountains, there are special hospitals for treating fractures and fall injuries.
You shouldn’t miss the hot springs in the Alps. Leukerbad spring is located in Leukerbad―the famous Alpine spa resort. It has 22 spring pools and every day there are about three million
people e here for the springs. Goethe, Maupassant, and Whimper all visited Leukerbad. This area takes Burgerbad and the modern Alpine spa center as the main highlight and also has many attractive facilities. Besides the interior and outside swimming pools, The Alpine spa center also provides other plete services such as Ireland Roman Baths, sauna, beauty-care and 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