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400字
范文一:
曾在一部讲述大学四年生活小说中提到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近日阅读之后思绪万千。
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丽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丽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以一言以蔽之:第一遍是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第二遍,梳理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第三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第四遍,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四个人生活遭遇,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范文二: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最近在网上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部小说,也由此对本书的作者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但当我看完之后,对这部小说的名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再次看完之后,有了一点感觉,但也还是很模糊,觉得此书真的不好弄懂,深奥的如同一本哲学。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太笨的缘故吧,总之,难以看得透彻。所以,我的读后感也不一定说的正确,希望能得到了解这本书的朋友给予提示和谅解。
首先我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字,在这本书里其实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强调的是不能承受,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反过来说,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抛去本书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涩情节和细节描写,我不得不承认,它不愧为一本非常好的充满哲理性的小说。那么又怎样来看待人生中的轻与重呢?我的理解是:轻是逃避,而重是责任,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负责的一种崇高境界。而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不想对别人负责,甚至也不想对自己负责的生命之轻者,比如说托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亲情,甚至不想认自己从未尽过义务的儿子。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总是在不断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们保持着短暂的友谊。但就是这么一个放荡之人却又有着维护自己尊严的个性,他认可丢掉医生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绝不在能换回工作的一张协议书上签名,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萨比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宁一条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了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了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令人承受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生命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从新来过。所以,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曾经的生命之轻,都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以上就是我的理解。
范文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此书时,我被书名中的轻字深深吸引住了,生命十分宝贵并且有限,为什么是轻而非重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此书看了一遍,却发现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发人深省的不解之词,我的理解力很难渡过它艰难晦涩的语意之河。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前提是你必须懂得它的价值何在。曾经把这本书借给4位同学,但他们无一例外的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还给我了,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由于年龄和历练的问题对书中肉体纠缠和背叛的部分无法接受,二是书中精彩的哲理思辨无法理解,所以无法继续阅读下去。但是这本书对于我,却是真切的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魔力,书不在我身边的日子,我总会莫名的想念托马斯和萨比娜,就像想念身在远方的亲友一样,在学校里,我也会经常像着了魔似的念叨着mussessein?esmusssein!对了,这是贝多芬四重奏里的话,意思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是的,非如此不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题,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每当我为选择游戏还是学习困扰的时候,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做一次深呼吸,想象着彼岸花开的美景,然后不停地告诉自己为了梦想,非如此不可!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
中自己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
其实,我本人是不太赞同这句话的,诚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的旅途中相似的选择有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决定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对下一次抉择展现出十足的信心,而对与错完全取决于你和你身边的人是否快乐。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作者米兰昆德拉在小说开头的第一章,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一个画面:十八岁的我站在岸边,和八十岁的自己说话,八十岁的我对十八岁的我说着些生命可贵,三思而后行之类的话。我之所以出现这个奇怪的念头大概是因为米兰对生命的探索让我猛然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其实,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体验。也许生命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重新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亲密接触,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我知道,当我慢慢长大,经历了所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
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作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900字
迷途漫漫 终有一归——国与民
——浅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时国家的头面人物像罪犯一样被俄国军队带走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人人都为他们的性命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如酒精醉了大家。这是一种如醉如狂的怨恨。捷克的城镇上贴满了成千上万的大宇报,有讽刺小品,格言,诗歌,以及画片,都冲着勃列日列夫和他的士兵们而来。把他们嘲弄成马戏团的无知小丑。可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就在与此同时,俄国逼迫捷克代表在莫斯科签定了妥协文件。杜布切克和代表们回到布拉格。他在电台作了演说。六天的监禁生活使他萎靡不堪,简直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不时喘气,讲一句要停老半天,有时长达三十秒钟。这个妥协使国家幸免了最糟的结果:即人人惧怕的死刑和大规模地流放西伯利亚。可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个国家不得不向征服者卑躬屈膝,来日方长,它将永远结结巴巴,苟延残喘,如亚力山大.杜布切克。狂欢完了,接下来是日复一日的耻辱”。
当祖国沦为殖民地,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就成了精神奴隶,他们是弱者,要看着异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指手画脚,背着未知的命运耻辱的生活下去。一个失陷的国家下的人民到底如何挣脱,如何自处,如何承受,且看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在写作中继承了捷克文学的散文写法,将小说写得像散文又像理论随笔。昆德拉善于用“轻捷的线条捕捉凝重的感受,用轻松的文体开掘沉重的主题”。他的作品,表现了直面人生的勇气和良知,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对人的本性和处境的深刻思考。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坦克在“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有限论”的口号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占领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党政领导人。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这是一本存在着考察人类存在的历史维度的小说,即为了解说某种历史境况,把社会、历史的编年史小说化的小说。韩少功说,本书不仅仅是政治与文学的结合、杂谈与故事的结合、虚构与纪实的结合,梦幻与现实的结合,还有很多很多没有为我们发掘的哲学精神隐含其中。
政治,是昆德拉小说中人物的基本生存背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就用历史不可永恒轮回来批判了战争、暴力的罪恶。昆德拉将其对政治的观点隐藏在主人公的性与爱之下,描绘历史与政治的冲突。
昆德拉说:“政治并不产生媚俗,但它需要媚俗。任何政治运动都以媚俗,以迷惑他人的愿望为基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美国参议院对孩子的微笑与布拉格广场检阅台上当权者面对游行者的挥手都是媚俗。“媚俗是所有政客的美学理想,也是所有政客党派和政治活动的美学理想”。但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政治不仅仅是媚俗,而是,政治影响下人民的被迫或自愿做出的改变,政治的一个轻微变化都可以颠覆一个个体。
在描写政治时,昆德拉用复调的艺术手法述说了捷克沦陷后所发生的改变,述说的方式不是从捷克被占领的时间发展来进行的,而是将俄国占领捷克的原因放在最后。从捷克沦陷十多天后开始谈及政治,期间反反复复述说了政治对捷克人民的影响。最后揭露了俄国一夜之间突袭捷克的原因——主人公托马斯的一篇
被报社编辑断章取义的不能代表他本人观点的文章,随后又被捷克某些想要逃避责任的共产党人所利用。托马斯,一个职业上远离政治的外科医生,在失去了祖国的保护后,沦为一名玻璃擦洗。这是政治迫害下的一个例子。事实上,还有千千万万个例子因国家被占领而陷入悲剧之中。
昆德拉所写的人物,是处在大的历史事件的一个小背景,是昆德拉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点而衍生的。昆德拉笔下的人物,对社会主义缺乏期待的信心和耐心。可面对入侵迫害,他们勇敢,正直,但也有惶惑、虚弱和消沉。
在书中,关于捷克的政治现状,昆德拉运用了“复调”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无法忽视政治动荡带给人们的影响。昆德拉将政治变动的发展置于主人公生活之下,主人公实际上受制于政治,让读者沿着主人公的生活去感受国家失陷所带来的变动。昆德拉写到的细节,都有隐藏的意图,这个意图有可能在你看完三分之一的书之后才逐渐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理解”。个人是需要祖国作为依靠,否则人将虚空。人一旦远离祖国,就没有安全感。而一旦祖国在铁蹄下沦陷,那么个人也便成了“孤魂野鬼”,别人会给予对弱者的同情,但同情之外,还有一种轻视。“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深重”。,别人会为你国家的破灭而同情你,通过买你的画,买你的货品,偶尔在国际会议上为你争辩几句,但是他们永远是局外人,体会不了你的痛苦。自己的儿女自己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痛。这是沦为铁蹄下人民的真实写照。
在一夜之间国家被占领之后,捷克人民与其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是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国家与个人,被影响的比重究竟有多么不可承受。
个人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捷克被突袭后的现状是“整个国家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无名之国”,“一个波西米亚温泉疗养院就这样说变就变,变成了一个虚境中的小俄罗斯国”。街道与房屋都无法找回他们原来的名字,捷克人民找不回他们的记忆。某年之后,会不会连捷克这个词也不复存在,哀乎悲哉!国家未被侵略之前,人生百态,纵有一些波澜,但人民确实是安详从容。在俄国一夜之间突袭捷克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领导人像罪犯一样被俄国军队带走了,又像死刑犯一般被赦免之后的唯唯诺诺在妥协书上签名,使国家的遭受耻辱。
这不是结局,而是开始。告密、逮捕、大批判、强制游行、农村大集中、知识分子下放、街道全部换上俄国名称,这些以捷克人民不可承受的速度蔓延。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到底能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捷克人民逃离、甚至移居他国。因为捷克在变成一个集中营。“他一半的朋友都移民走了,留下的人当中也有一般都死了”、“绝望攫住了整个国家,控制并压垮了一个个肉体,一直渗透到了灵魂”。他们失去了隐私,连闲谈也被拿出来广播。萨比娜远离祖国,漂泊他乡,扬??普罗恰兹卡在监视下死去,诗人弗朗齐歇克?赫鲁宾是为了远离政治而死的。
捷克人民在自己所爱的亲人或朋友死去都不能发泄自己的伤心。一个生物学家的葬礼,直到最后一分钟,亲属才被告知死者将在早晨六点半火化。多么可
笑,可这又真实存在。在失去国家之后,他们连流眼泪都受到怀疑、限制。
政治事件在主人公的生活穿插,并不会给人突兀的感受,而是起到一个解释的作用。在历史背景下,人物的一切行为都有迹可循。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德国人不惜牺牲生命向东方拼命扩张帝国的领土,俄国人则为向西方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丧生”,昆德拉认为,这些人都是为了愚蠢的事情而死,他们的死毫无意义,没有任何价值。但是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不幸,他们带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巨大的苦难。捷克在1896年被俄国占领,在二战又被世界作为祭奠品向纳粹求饶。从此,世界再没有捷克,只有捷克斯洛伐克。
停止无意义的侵略战争,世界不能永恒轮回,但前人关于战争的悲惨命运还不足以给后人警戒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的战争之痛。
作文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6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托马斯、特蕾莎、卡列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之作,起初老师讲的时候就对书名产生了好奇心,到底什么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难道能承受生命之重?怀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阅读。读了两遍以后心里很沉重,不禁发现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发人深思的“不解之词”,以我的理解力对这部书有深刻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你问我这本书给你留下了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那几个主要的人物(托马斯、萨宾娜、特蕾莎、弗兰茨、卡列宁(宠物))最感慨的是托马斯,最同情的是弗兰茨,最喜爱的是特蕾莎,最不能理解的是萨宾娜。是她们让我有着无尽的遐想,在这里我主要谈谈托马斯和特蕾莎,还有她们的爱犬——卡列宁。
一、 托马斯——享受生命之“轻”、承受生命之“重”的勇士
托马斯,一个多情风流又矛盾的人物,小说中处处可以看见他踪迹,他抛弃了爱他的妻子,与数不清的情人一起约会,享受着生命给他带来的快乐,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为病人看病,承受着生命带给人的重量。他喜欢与众多女人发生关系,而半夜就把女的送回她们各自的家,有女人和她共眠就睡不着,他有着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直到遇见了特蕾莎,因为对特蕾莎的爱而克服了对婚姻的惶恐,因为爱特蕾莎所以娶了她,承受着生命再次带给他的重量,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新婚不久的托马斯依然不舍与情人约会,始终不能忘怀外面的女人带给他的快感,而生活中纯粹的生命之轻,让他感到烦闷与躁动,他刚见到情人,就对情人感到厌倦,而不去见情人又是他无法想象的。尽管特蕾莎爱他,他也爱特蕾莎,但同样阻止不了他继续同情人约会维持他所谓的性友谊,每次与其他女人做了爱回到特蕾莎的身边,她总能从他头发上闻出与她发生关系的女人下体的味道,这让特蕾莎很伤心与郁闷,当特蕾莎说你又没洗头发,她的忧伤曾使托马斯有着无尽的后悔,尽管他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香皂洗澡,但仍破绽百出。我只能说他与其他女人发生关系已经成为了他的天性,他已经习惯了,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托马斯的习惯酿造了他伤害特蕾莎内心的导火索。他就是这样一个风流的人物。
生活中的纯粹生命之“轻”使托马斯厌烦,而纯粹的生命之“重”,又常常使托马斯喘不过气来。他对特蕾莎的爱有时候也让我难以理解,特蕾莎经常被他习惯性地解释为六次偶然的结果,而他只是错误的把她比喻成了摇篮里的孩子,飘到了他的身边,哪怕她们曾经有那么多美妙的瞬间。哪怕他们已经是夫妻关系。生命中他是自由惯了的人,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他对特蕾莎没有感情,虽然托马斯在外风流,行为放荡。但是他还是把特蕾莎放在心中的。当他与最了解他的情人萨宾娜做爱的时候,不停地看时间,以及找不到袜子时的心慌可以看出她是在乎特蕾莎的,我不得不说有了家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就有了对特蕾莎的责任,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更体现在:他为了她,从苏黎士回到战乱纷飞的捷克斯洛伐克,又从布拉格移居乡下,从受人尊敬的医生变成卑微的擦窗工和卡车司机,托马斯放下面子,能屈能伸,他遵从特蕾莎的想法,如影随从地跟着特蕾莎,处处为特蕾莎着想,有一种影随风动的感觉,这一刻她是幸福的,即使特蕾莎不是他改变
的唯一原因。
托马斯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生命之“轻”、承受着生命之“重”, 在面对捷克的混乱局面时,托马斯同样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生命的“轻”与“重”。他用俄狄浦斯的故事做类比,斥责执政党不能因为不知道而推卸责任,他放弃自己的医生职位的生命之轻换来了这份生命之重。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字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承受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爱他的,他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爱特蕾莎,但是无法改变自己身上的陋习,他或许不能理解女人要的是灵与肉的绝对统一,是忠诚,在他身上是不能得到回答的。
二、特蕾莎——爱情中的完美主义者、要求灵肉的统一
特蕾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有关,从小特蕾莎和自己美丽同时又鄙俗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她经常被母亲蔑视与辱骂,母亲一直希望磨灭特蕾莎对于特殊的渴望,想尽办法要让她相信——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的集中营,没有灵魂的特殊只有肉体的相同。所以母亲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着行走在房间里,并且禁止特蕾莎洗澡时锁上浴室门,这令特雷莎感到羞耻和恼怒。她渴望逃离这个赤裸裸的没有羞耻的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纯净的天空,寻找独一无二的我。直到她遇见托马斯和托马斯结婚,才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带给她的快乐,那时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和满足的微笑,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灵与肉的态度上发生了矛盾,托马斯灵与肉的分离使她倍感痛苦与压抑。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无关,在他看来,使爱从属于性是上帝赐予人的礼物。所以,他可以一边爱着特蕾莎,一边又和不同的女人约会甜蜜。托马斯的爱情观是纯洁的,他的行为是放荡不羁的。
特蕾莎的观点恰恰和托马斯的相反,她把托马斯理想化了,认为托马斯是她理想的爱的港湾,是拯救她、呵护她的爱神,他就是她的全部,她要求他在灵肉上是统一的,可托马斯却不顾她的感受,与形形色色的女人做爱还游刃有余,托马斯的行为深深伤害了特蕾莎的心,使特蕾莎善良的心里有了托马斯伤害了的痕迹,这种痕迹深深印在她心里,流淌在她的血液里,不可磨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又重重地把可怜的特蕾莎打回了她原来的那个“耻辱”的世界。这是特蕾莎最痛心的。
三、卡列宁——成就特蕾莎幸运的生命之“轻”的宠儿
尽管托马斯行为放荡,可特蕾莎还是爱着他。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最终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卡列宁是特蕾莎无聊空白的填阙,是特蕾莎的精神寄托,特蕾莎对它的爱是那么的纯粹以至于她都以为卡列宁才是她的唯一,这种爱超越了她对托马斯的爱。卡列宁对特蕾莎的爱也是令人感动的落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还强忍住疼痛,用三条腿陪特蕾东莎进行例行的散步,露出卡列宁最后的微笑。这也成就了特蕾莎幸运的生命之“轻”。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是卡列宁让他感动,让她快乐,始终如一陪伴她,它才是她的最爱,是她得到快乐的源泉。我也特别喜欢卡列宁。
夜深了,翻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久久不能释怀,这里面的人物让我留
恋,让我喜欢,我不得不说我爱托马斯,我爱特蕾莎,我爱卡列宁。
20世纪西方文学
论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托马斯、特蕾莎、卡列宁
文学院10级12班:王艳
学号:201002121244
联系方式:13628099065
作文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报告
通信2班 王高健 1210210219
这本书我看的无比缓慢,除去我对繁复的外国名字的障碍外,这本书我越看越有种飘在空中触不到实物的感觉。我看不清自己脚下有什么在支撑着,看这书的时候,起码前面几章,越看这种感觉越强烈。
相当粗糙的翻完了这本书之后。第一条感想是,没想到这故事还挺好看的。作者叙事的功力很深,往往简单的几笔就能交代出很多前因后果;结构安排也挺有趣,有人说像一个一个乐章,我同意,相互之间是贯穿的但又有其各自的主题,很精致。
在故事尚未展开之前,先谈论尼采的永恒轮回之思,跟快节奏、视觉化的现代小说比较,很令人望文生畏。可我读小说又向来不能向后跳跃,试了两次,才终于逐字逐句把这两章挨过去。到第三章,写托马斯感觉特蕾莎就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飘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这个意象又是那么神秘生动,让人急急地向后翻,迫不及待地要了解这两个人物。而也正是从这一章开始,从托马斯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该要什么开始,前面讨论的“轻”与“重”,才开始正式现形,“轮回”也才有了具体的,可被阐述、被理解的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轮回”是从否定出发的,指人的一生不能重复:“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联系第二章中尼采
“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人这不能重复、不可修正的短暂一生相对则是无比轻盈的,哪怕不断地犯错误,走冤路,这些错误也不会如西西弗斯推石块一样,在无解的死循环中被不断重复,形成时间轴上的一个恶瘤。“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故而昆德拉对人生得出的结论是个“半真的存在”,因不负重而自由,因自由而去意义。
为了体现,也为了质疑人生这无意义的轻盈,书中的三位主人公,托马斯、特蕾莎,以及托马斯的情人,画家萨比娜,每人都经历了一个可以说是残酷无情的自我审视及自我否定的过程。托马斯所经历的是爱与性的分离。他一方面炙烈地爱着妻子特蕾莎,那个被“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流而下的孩子”;一方面却不能遏制地不断与其他女人发生性关系。对外科医生的托马斯来说,每个女人都是组成世界整体的一个独特元素,他探索不同女人的肉体并非为了沉迷肉欲,而是执着于发现每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托马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解剖、征服世界,在征服世界的同时获得额外的感官享受,并与此同时不得不承受给特蕾莎带来巨大困扰而引致的毁灭性痛苦。
特蕾莎,这个“顺流而下的孩子”,对人世的理解是从“做女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大写的过错”而始的,她终期一生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自我肯定方法,来试图覆盖与生俱来的生命的自我否定。她爱托
马斯,因为托马斯是带她离开第一个否定之世界的车票,是不顾她大声唠叨、叫喊,和咕噜噜叫的肚子而全心接纳她的第一个肯定的世界。但随着特蕾莎与托马斯共同生活的开展,她不得不忍受托马斯的肉体不忠,忍受无休无止的噩梦,忍受青春热情的凋零和世事如空的变迁。换句话说,她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尝试发现肯定,却又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否定,走向生命最初形态的回溯过程。
托马斯的情人萨比娜是个成功的画家,但她的成功却基于对捷克大学教育的严格现实主义的背离,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之时,她流亡瑞士日内瓦,与当地一位已婚教授弗兰茨保持情人关系,但她与弗兰茨对世界的种种看法实际上都存在重大差异,甚至完全相悖。比如说,萨比娜在公寓里只穿内衣,头戴祖父传下来的圆礼帽,站在镜前,手牵着身着灰西服,打着领带的弗兰茨,这一动作在弗兰茨看来是个非常古怪的玩笑,甚至闹剧;对萨比娜,圆礼帽却是曾激发她与托马斯情感高潮的性爱道具,是对往昔时光的回顾,对历史记忆的赞颂。昆德拉用了很多篇幅详细陈列萨比娜与弗兰茨之间的语义之差,甚至连“爱”与“激情”都被彻底拆解,显示其中因真正理解的不可能存在而产生的千疮百孔。最为冷酷的一笔是弗兰茨死前弥留之际,不能说话,面对自己仇恨的前妻别过脸去,这却给对方造成了愧疚、感激的假象。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不沟通、不理解才是生命的长久之态,从生起始,贯穿始终,直至黄泉。
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这三个人,形成了一个对人生拆解的坚固三角,反应在书中,是前五部分的严格对称结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灵与肉、轻与重。昆德拉从托马斯起始,提出生命之轻重的议题,曝露每个人物的灵肉分离本质,再回至托马斯,让他彻底否认生命的轻盈之美,告别“世界的手术台”,走向一个不断重复的,枯燥而偏远的末路。
贯穿这前五部分的,除了以这三个人物为顶点的拆解三角形,还
有促使每个人物为各自的人生做出正确或错误选择的捷克历史。 对捷克历史的瓦解与否定是交织在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这三位流亡之人对各自前途与人生意义的思索之中的,昆德拉在用偶然否定人生的既定意义与归宿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思路否定了历史的沉重,抉择的艰难,变迁的要义。特蕾莎年轻时拍摄的那些记录青年人慷慨激昂抵抗苏联入侵的照片,在很多年后竟成了当局用来实施人身压迫的证据。人生没有轨道,历史也没有目标,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所谓“轻者为正,重者为负”的论断终被彻底否定。
在对生命与历史的否定之后,昆德拉还要在最后一部“卡列宁的微笑”中彻底否定人性。卡列宁是托马斯为了缓解特蕾莎的寂寞而买给她的一只小狗,在从布拉格到苏黎世,再回到布拉格,最终归老乡下的动荡中,卡列宁是特蕾莎的忠实伴侣,甚至可说是令她继续活在
人间的唯一理由。在卡列宁的生命尽头,特蕾莎终于意识到,她与卡列宁之间的爱比与托马斯之间的感情更加美好,因为它无私,不求回报。接下来昆德拉更进一步,将人性与动物性直接作比,论证幸福在本质上是对重复的一种渴望。但一个拥有重重欲望的人却不可能满足于任何一种简单的重复,不能像卡列宁那样为每天早晨一块固定不变的羊角面包而欣喜、满足。因此,《圣经》中人被逐出伊甸园,而动物得以保留。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这种线性递进的欲望,我们生活在单向的时间轴上,时间不会重复,日子不会循环,人生也不能重来。也正因为这种脱离了重复的轻盈线性特质,人无论如何挣扎、渴望、追求,也永不可能重返伊甸园,获得最终的幸福。人性与幸福在本质上是矛盾的。但人终其一生依然会不断的奔跑、追逐,寻求幸福的幻影,这便注定是场悲剧,生命的悲剧。
但奇怪的是,在这本充满一个又一个否定的冰冷刺骨的书中,卡列宁之死却是最具温情的片段。我想这是因为在卡列宁生命消失的过程中,特蕾莎对生活、历史、祖国、爱情,对人生一切一切的幻影终被全部打破,她已走到了路的尽头,终于找到了生命的真相。纵然那是一个不可遏制的悲剧的真相,却因特蕾莎与这些否定达成了妥协,竟终获释然。也只有如此,她才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自由的舞蹈中获得象征幸福的大蝴蝶,终于接受了生命这不能承受的轻盈,赢得最后的美丽。
归根结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关于真相的书。我们接近真相总是通过否定,而不是肯定的方法。但凡肯定的,迟早会被推翻。而否定是减法,甚至除法,它是一个使人生幻象不断破灭的过程。就好象灵魂必须脱离肉体的束缚,才能破茧成蝶获得最终的自由一样;人生越是破灭,便越接近世界本原的真相。这过程固然令人沮丧,甚至绝望,但我坚信这就是唯一的路径:真相不会以喜剧的形态存在,真理也绝无可能以肯定的方式获得。
这真是一本血淋淋的书,但我喜欢它。它不是虚无主义,它只是在讲真话。
作文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800字
为何能承不生受之命轻
-------读-米兰昆拉《不能德受承的命之生轻有》
感生命中
太多事,看有似轻如毛,却鸿人难以让受承。始开读这时本候,到想就的对书是的不解名,为何承不起受生这之轻命?“呢轻为何?”否人又是能承受得了命生之重呢生命?何为有量重之分?抱呢这着想法,些我开了米始兰德昆拉的《能承受不生的命之轻》程旅。
当看到“
她缩蜷在车的厢一,那角只重沉的李箱行在头放顶方,上卡列蹲宁她在的旁。脚她起跟母亲想在一起时曾住作工的那过家小店的酒厨师那。伙从家放不任过一何可次能机会,的不动动在就屁她股打一下上,还止一不地次当众人着面提的要出她睡和。觉奇怪,真她到想竟的是。对她来说,他他代着表她所恶厌的切。但一是在现她只,一有个念,头到找,然他后他说对:你“想和我说觉,好睡!来我了。””里的时候这,现的不解更出明显加。是否是东西的文方化异差?是是我的知识理解否水不够呢平?让我实对在她”的想“不法解但。我没是停下了,有继续我下去。
读当读全完的书时,是一种候心理解的压终于,从女主人公男纠结的变形的情中走出爱也,开思考始们他之的间感。情们他之的间情感,果如如者作在言中所序说“的但历代在爱情的中,女人总诗渴望承一个受男身性的体量。于重,最是重的沉担负时同也成了强最盛的命力的生像影。那么”就可以解为理他们之间,的情是爱一种奴的性、一种理上的、一种变生形又符合事实的的感情!我会吧疑怀们的情感他并非爱情,但,谁是能说又清何为楚爱情?呢对情每人间的爱情之都有,独其的特地方其他人是不。能判这感情的评。但是从个一客观的度,或角者是一个哲学从角的度说,从他来们的感情中到和得味体到的西东才是这,书本意的所在。
义
人总是常们说生命此如的好美但是我,是觉得总这其实只人们是一种的对生于的命一渴种望生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少的缺分部,对于命生的考是我思人类们永不远会改变主的,体命生实在有太多的是西东要我需去努们力只有,在激中流命挣扎才能拼活命,所以够说的人一最生重要就是的责,每任人个有个每的责人,每个人任都必面对须自的责己,任逃只避会使自变己更加的却懦,胆怯得的自是没有己法在办今这样天世的界中生下去存,的这切的一一都切需要们来承我担,要我们需用毕生精力的完来,成最后只在阳有中才能得到光暖。温
所
说,生以命意义和的重轻之在分于主—体—个。人从托马斯一生的,可中看出他不以直面自想己生的命不敢,确的对正待己
自
的感情,奴性又于这种感情。的眼他里,这感些情实在太是沉重,了他承受让起不。 生命是来感受的和用验的体,们每个我人在都这个繁纷的世界挣扎,中在数无的难困学中会了坚,同强时我们会学包容在了这的心态样中我得到们最大的了快乐,许或逆境也中一种美丽,在是这当中我得到了们洗礼。不是管怎样的题还是怎问的样困境我们将勇的敢面,直视对这问些题,在每个人的中总心那么一有净土,块是那它么的纯与善真良它,是人性中最贵的东宝在西这没有里骗欺有痛没没有一切苦切的一害,只有那美伤丽海的蔚蓝的天空,我滩们翱于自翔由的天空让风中揉得轻掠脸庞过在,里这无是论什么是这样的美都好他人们的是一个梦,为么说是什呢梦想往我梦往能让人总到看己内自心的真情感实,或可者以这说梦就是么我们心内的感。
应
德拉昆审的慎思着一个问题:考“最沉的重担压迫着负们我,我们屈让于服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诗中,情人女总望承受渴一男个身体的性重量。于,是沉重最负的同时也担了成最强盛生命力的的像影。担负重,越我们的命越贴生大近,它地就越真切存。相在,当负反担完消全失人就,会的比变气还轻,就会空起来,就飘会离大远和地地的上生,命人也就一是个真的存在,其半动运也变的自会而没由有意。那义,到么底选什么择重还?轻?”是在命的生程中进有,在的社存会因素的,人的性素,责任因欲望、理、想些情感的这缚束者情或感约束,对于的命的重量生来,就说像入加作料了加入了,好的的坏东西,生让有了命自己成的。分是但命本生应该不有何杂掺外物的东西!呀因为生本命来就一是个人自的改变与接收己在织进交的,行不改变,断至直死时亡,候回到又原本的己了自
。读本
书,不仅仅在男主女人之间公情的感纠结,中还男主在公对于人自国己家热的情上虑考一了问题。些不米管兰德昆拉说明什么,我从中都感到想自己收的获。所以谢感米昆兰拉,感谢这德一个样机会使来己自情感的丰,使自己思考富以充得实!
09
级软 学院 件信通件软
0
938838 4张 艳 红
作文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6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作文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姓名:黄卫 班级: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
轻轻的诵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几个字总觉得在告慰生命的点滴,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讯息,作者以如此真挚细腻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生命的轻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字字珠玑中总有心灵的共鸣与深切的体悟,才懂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人能够联想到的仅仅只是人生的意义,然而作者昆德拉却能另辟蹊径,妙笔生花,将文字作品中最难把握的政治与爱相互交融加以哲学的意义引人深思。
文章第一部分发出的轻与重的深问,轻者为正,重者为负,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如此飘渺,然而重便真的魅力吗?文字打开思维的窗,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其实才发现美好总是一种愿景,困难与压力等等危机才是我们生命源源不息的动力,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与简单的,包括故事主人公的爱情以及人物的人生经历,总是如此波诡云谲,波折坎坷。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在父亲的压抑与藩篱下,她极力的逃脱樊笼,于是她走向了深渊,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个中有花心浪荡的男人,坚贞痴情的女人,有对爱情的忠诚,也有歇斯底里的背叛,有家庭的冷漠倾轧,也有个人的离经叛乱,有现实的压迫,也有理想的虚幻,总之字字关情,莫过于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大地中有战争的掣肘,战机的轰鸣,它们可以摧毁大地的家园,但是却磨灭不了人的秉性,总有良知的人反抗暴政,总有坚贞的人坚守爱情,总有信仰的人可以不顾生死。爱情在伟大的进军中总是有别样的资彩,昆德拉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考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然而爱情中夹杂着颠覆性的东西,对于小说中大量的乱性描写,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写。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而在小说中,特雷莎似乎总是爱情与亲情的忍受者,成长期忍受着父母离异,母亲侮辱的没落人生,常言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她选择了终身的依靠,而义无反顾的离开生活多年的家
庭与故乡,她以为寻找到了真爱,找寻到了爱的温暖,但是事与愿违,一生相守的丈夫却总是沾花惹草,玩世不恭,但是她却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也总是无以复加,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有总是如此斩钉截铁,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作文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26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哲学思考
Ai 花冠女神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文学作品,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中加入了许多哲学 概念, “轻与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人公命运的一次次转折,正是他在轻与重之间抉 择的结果。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讲述,作者启发人们如何在轻与重之间抉择。
关键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一部作品。这是一篇 充满哲学思考的小说。
小说的一开始,米兰?昆德拉就提出了轻与重如何抉择的问题。
重是负担,是责任;轻是自由,是逃离。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与它, 把我们压到地上。但重又是强盛生命力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 真切的存在。相反, 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飘起来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 命,人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是选择重呢,还是选择轻呢?
小说描写的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更深层次上, 作者想与我们讨论关于 轻与重如何抉择的问题。
托马斯是一个年过四十的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他丧失了和女人一 同生活的信心。 离婚后, 他断绝了与妻子、儿子甚至与父母的往来,终日游荡在不计其数的 “性伴侣”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按照托马斯的说法是六次偶然的叠加) ,托马斯遇到了在 波西米亚一个小镇旅馆作女招待的特蕾莎。 爱情如此不经意的降临, 托马斯却陷入矛盾和犹 豫不决之中:是勇敢的、 像一个男人该做的那样接过爱情, 同时与先前放浪不经的生活诀别, 还是保持现状, 继续生活在没有爱情责任的生命之轻中。 最终,托马斯选择了爱情,选择了 “重” 。
“生命只有一次,一切的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 米兰?昆德拉又说, “生命是一张草图,但它却不是任何画的草图,因为生命没有雏形。 ”于是托马斯的生命草 图便在他的选择中展开了。 他的选择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对特蕾莎的爱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 选择的结果,在托马斯看来,特蕾莎是“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的” ,而他在 床塌之岸顺手捞起了她, 托马斯认为是六次碰巧的机缘把他推向特蕾莎, 而不是自己决定与 她结合,对特蕾莎的爱是由想象,比喻所渲染,同情所误解出来的。尽管托马斯并没有否定 对特蕾莎的爱,但他感到了无法言说的沉重。托马斯感受到压在他身上的生命之“重” ,他 又怀念起从前轻逸、没有责任的生活,感受到“轻”对他的召唤。
小说中关于轻与重的抉择比比皆是。
小说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结束后, 在前苏联的影响下, 当时执 政的捷克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捷克人民都认为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幸福之路, 并曾 经为之激动, 为之奋斗。 但当时的社会制度非但没有带来幸福, 反而将人民引向痛苦和灾难。 人们渐渐意识到社会制度的弊端, 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捷克的执政党, 要他们为多灾多难的祖 国负责。被指责的人说,我们不知道呀,我们也被欺骗了。
于是托马斯联想到俄狄浦斯的故事。 俄狄浦斯是被遗弃的底比斯国王的儿子, 在不知情
的情况下, 他杀了自己的父亲底比斯国王, 迎娶了自己的母亲。 知道真相后俄狄浦斯羞愤交 加,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离开了底比斯。 托马斯将此写成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以此指责执政 党用无知为自己脱罪。 文章发表后不久, 苏联的坦克就开进了布拉格的大街小巷。 托马斯成 了政府的敌人, 他被要求签署一份悔过书, 承认自己先前所做的是一个错误, 否则他会失去 自己的工作。托马斯又一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一边是“重” ,是自己的独立人格,是 对祖国的爱和责任。但选择了“重” ,自己确信将会被坠入生活的深渊。另一边是“轻” ,是 逃避。 选择了轻就意味着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 但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吗?于是托马斯 又一次选择了“重” ,这样,托马斯离开了钟爱的手术台,成了一名擦玻璃的工人。
在小说中, “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牵绊” 。与此相反, “轻”意味着绝对的自由, 意味着“背叛” 。在托马斯众多的“性伴侣”中,有一个是他最信赖的,叫做萨比娜。萨比 娜追求绝对的自由, 她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反叛累加而成的, 她反叛父亲的清教主义, 反叛学 校里的社会主义现实派的绘画, 最后她远离了祖国, 去了以自由为标榜的美利坚。 但是萨比 娜总是担心:总有一天, 这条反叛之路会走到尽头!这个念头重重的压在她的心头,使她想 找到一个稳固的依靠,想被生命中的“重”牵绊住。因此我们可以说, “轻”会带来“重” , “重”也会带来“轻” 。就像上文提到的托马斯,失去工作后,他突然感到很轻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通篇都在讲述主人公如何在轻与重之间抉择, 但作者似乎并没 有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案, 除了本书的书名——生命之轻不能承受。 人们通常认为重的东西 才不能承受, 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人崩溃, 沉重的责任使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沉重的债务使 人家破人亡 … … 但是轻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轻意味着绝对的自由,意味着游离于群体之外。 萨比娜是小说中“轻”的实践者,但她时常担心自己被卷入由“轻”带来的绝对的虚无中。 与此相反, 托马斯在轻与重的抉择中经常选择 “重” , 虽然他时常感觉到 “重” 带来的压力, 但这种压力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这何尝不是一种“甜蜜的压力” 。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托马斯和特蕾莎离开了布拉格,隐居在一个 “田园牧歌”式的农 庄里。 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政治的羁绊, 托马斯夫妇仿佛处在生命之轻构筑的天堂里。 但是 在这部分作者却把大量笔墨用在托马斯养的一条狗身上, 好像托马斯夫妇选择了生命之轻后, 世界之屋中只剩下这条叫做卡列宁的狗,它成了小说的主角。据此,我们能否猜想,米兰? 昆德拉是倾向于让人们选择“生命之重” 的。德国有句谚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就不能算 发生过。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比较,不能重来,生命了无意义,还不如随风飘荡的了无分量 的鸿毛。毋宁说,生命本来就是轻的。因此,人们才千方百计的想赋予生命以意义,把重担 强加给生命。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由生命不能重来所带来的“生命之轻” 。也许,米兰? 昆德拉是个悲悯的人, 他告诉人们, 与其在虚无中死去, 不如像酒神一样, 活在自我蒙蔽中, 活在“生命之重”中。这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参考文献: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著 许均译
作文九:《《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3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 ·昆德拉最富盛名的作品。几年前第一次读 的时候,就被这本书所深深吸引。小说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为主线, 却在看似随意、 幽默的笔调中抛出了一个个哲学问题——轻与重, 灵与肉, 媚俗等等。 托马 斯与特蕾莎, 萨比娜与弗兰茨, 两对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的代表, 他们的性格行为思想无不 表露出他们对“重”与“轻”的态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最大的两个主题:一是性 爱, 二是政治, 作者从不以长篇大论去描写和评判, 而是以其丰富的哲学思辨将日常生活中 的情感与情景提升到一个形而上学的高度, 其叙事描述的结构与张力, 以及说理辩证时的思 想的光华就像是构造了一个神秘幽深的城堡,值得我们细细探索。
虽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标注为小说,但其结构却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书中有四个主角: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叙述顺序既非顺叙也非倒叙,倒像是 作者在随性地讲所闻所想,中间掺杂一些哲学讨论与思考。娓娓道来, 却也有动人之处。托 马斯与特蕾莎, 萨比娜与弗兰茨,恰好是两对轻与重的代表。 读完全书,一个个问题萦绕在 心头,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爱吗?他们的性格行为与困惑又该怎么解释呢?轻与重是什么?灵 与肉又代表什么?媚俗又该如何解释?
托马斯
少年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心里真真觉得托马斯不过是浪子一个,他的所谓“性 友谊”理论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 是种害怕承担责任而又贪婪的表现罢了。 而如今看 来, 少年时的想法多少有些偏颇,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常常想起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存在 即为合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 自身经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 响因素。 托马斯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 他从上一段不太愉快的婚姻中脱身, 父母与妻儿的 态度让他厌倦了感情的投入, 爱情于他而言只是最沉重的负担, 他只愿在情人间徘徊, 享受 自由的生命之“轻”; 而当他遇上特蕾莎之后, 爱情的羁绊是无法承受之“重”, 同时也是 最甜蜜的负担。 他不得不为了特蕾莎而考虑, 对他习惯的生活让步。 托马斯最后选择放弃自 由的单身生活和特蕾莎回到乡村生活,这在读者眼中,或许是他最大的浪漫与温柔了。 特蕾莎
“对他而言, 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 顺着河水漂来, 好让他在 床榻之岸收留她。 ”这是文中最直观地对托马斯和特蕾莎关系的描写,也出现了好几次,十 分值得细细品味。 顺流而来的孩子, 几乎是不能拒绝并且会发自本性地去爱的, 作者这句话 近乎完美而巧妙地描述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感情。 而特蕾莎呢?她的确像一个孩子, 从粗鄙 的家庭生活中脱逃出来, 不顾一切地来到托马斯身边。 敏感而柔软的她无法承受托马斯的不 忠, 挣扎于噩梦和痛苦之中。 她的生活的一切重心都在托马斯身上, 甚至连与工程师的出轨 行为也是为了体会托马斯所说的爱与性分离。 书中对特蕾莎的描写也并不全是沉溺在感情的 痛苦中,从一个酒店女招待,到照片打印师,再到摄影师,特蕾莎也在一步一步地成长着。 她爱读书,善良,纯真,也有着其他女孩子的可爱之处。这也是我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 轻》的一个原因,作者不是在讲述一个神秘遥远的爱情故事, 而是娓娓道来,捕捉生活的影 子, 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剖析在你面前, 任由你自己去分析和感受。 每个人的身上总会有 些许影子会让你去思考,让你去对对自己、身边人或者道听途说里的故事中的陌生人。 萨比娜
萨比娜应该是书中最让人产生遐想的角色了,一个美丽叛逆很有自己想法的女艺术家, 托马斯最亲密最友好的情人, 弗兰茨的仰慕对象。 萨比娜是一个典型的“轻”的人物, 她不
断选择背叛,厌恶媚俗,恰巧正是逃避世俗之“重”的表现。对她来说,“令她反感的,远 不是世界的丑陋(城堡被改造成马厩) ,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 媚俗。 ”她享受背叛带来的快感, 对故乡最大的眷恋是波西米亚的墓地, 认为考虑他人就是 活在谎言之中, 在欣赏阿姆斯特丹讲堂时觉得美就是背弃的世界??这一个个鲜活另类的想 法总会让年少的我瞠目结舌, 在教科书式教育下循规蹈矩地生活的我们又何尝见过这样的人 物,思考过关于媚俗的问题呢。
弗兰茨
弗兰茨是个大学教授, 正直, 聪明, 善良, 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若不是拥有情妇—— 萨比娜, 弗兰茨应该称得上是一个传统正派的好好先生人物。 书中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人物 性格是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来展现, 而对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通过正面描写来剖析人的内心 深处的想法。 弗兰茨对女人的看法深受母亲的影响, 他把妻子当做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 尽 管没有爱情也始终保持台面上的相敬如宾。 弗兰茨有着漂亮的肌肉, 但他认为“爱就是放弃 力量”, 这句温柔的话恰好也是萨比娜脱离弗兰茨的原因之一。 书中有很多细节给我们展示 了这个活在“生命之重”的人物, 尽管不似托马斯和特蕾莎这两个主角令人牵挂, 却是最容 易让你联系到身边生活的一个人。 如此循规蹈矩的弗兰茨最后选择了和女学生在一起开始新 的生活,却在柬埔寨之行中丧生,无法继续他生命的轻与重的转变,多少有点令人唏嘘。 轻与重
作者开篇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来引出“轻与重”的讨论——“重便真的残酷, 而轻便真 的美丽?”那么在选择重与轻之前,最应该思考的是,何谓之重,何谓之轻?
说到“重”, 第一个联想到的词是“沉重”, 继而想到“负担”。 但负担这个生而带着 强烈情感色彩的词并不是“重”的唯一解释。 重是什么?是世俗道德、 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带 给你的社会认知; 是肩上沉甸甸的无论出于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都无法推脱的责任; 是为 了迎合媚俗或者固守认知的自我约束或欺骗; 但同时也是达成共同认知后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是认清自我实现本我的满足与心安;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本分和行为约束??托马斯所逃 离的社会关系和感情投入, 这是重; 特蕾莎在坚守忠贞与忍受不忠之间的痛苦挣扎, 这是重; 萨比娜背叛的家庭、配偶、国家,这是重;弗兰茨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直而主流 的价值观,这是重。于我们自身而言呢?循规蹈矩是重,隐忍欲望是重,承担责任是重,道 德约束是重,人与人的交往,为人处世的日常,每一个细节中无不渗透着生命之重。
昆德拉说到“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这句话第一告诉我们, “轻” 即为 “重” 的对立面。 那么轻是什么?是脱离世俗生活、 蔑视成规的超然的生活态度; 是可以自我选择随性而为的自由和快乐; 是保有自己主见的熠熠生辉的思想的光华; 但同时 也是失去根本飘飘然而无所依的困扰; 是为了逃脱媚俗而陷入媚俗的矛盾??托马斯在渴望 和恐惧中的妥协——“性友谊”, 这是轻; 特蕾莎最后和托马斯如愿过上离群索居的村居生 活,这是轻;萨比娜不断背叛奔向未知,不替任何人考虑只听从本心,这是轻;弗兰茨选择 离开家庭, 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这是轻。 尽管特蕾莎和弗兰茨属于“重”的代表人 物, 他们身上亦能看到“轻”的向往与影子, 他们在重与轻中摸索中转化以达到生活的平衡。 就像我们, 沉重的责任、 负担、 约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无拘无束的生活, 遵照本心的言行, 成全自己的私心等等都是我们向往的“生命之轻”。
巴门尼德说“轻者为正, 重者为负”。 世人以正负来简单地区分事物的对与错, 主流观 念与奇门异说。 然而放在 “轻与重” 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如此简单地一概而论吗?人们通常 逃避“重”而向往“轻”,然而正如昆德拉说的,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 力的影像。负担最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 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 就会飘起来, 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 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若不是有法律道德这种“重”的约束,社会又如何
呈现和谐有序的一面; 若不是有困难挫折这种“重”的阻碍, 我们又如何提升自己获得更大 的价值; 若不是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牵挂与羁绊, 人类社会又怎么是这样一种脉脉温情的景象。 书中最追求“轻”的萨比娜, 在背叛了一切之后, 她感到的不是满足, 而是虚空。 由此可鉴, “重”与“轻”并非水火不相容的绝对对立面, 而是相互缠绕相互交织互相补充着我们的生 活。 “轻”最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由”,然而自由并非随心所欲不负责任,而是享有自由意 志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负责”恰好体现了轻与重之间的相互联系。
灵与肉
灵与肉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是轻与重的一个侧影。 灵魂栖息于肉体之中, 受肉体影响却 又指导着肉体。 特蕾莎想要保持身体和精神上的绝对忠贞, 而托马斯却认为爱与性是可以分 开互不冲突的。 性与爱永远是人类最热衷谈论的话题, 小说中最抢眼的也是四个主角之间的 情色生活。 “重”型代表特蕾莎和弗兰茨都在追求性与爱的统一, 他们对自己的伴侣交媾的 同时也付出了感情;而“轻”型代表托马斯和萨比娜却主张性爱分离,以保持他们生活的 “轻”的状态。 在这里讨论孰是孰非无疑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的本意是借此映射灵与肉的关 系。 特蕾莎总是裸体照着镜子, 想要找到那张酷似母亲的皮囊下的自己的倔强, 以抹去母亲 的影子。每当“灵魂的船员冲上肉体的甲板”,特蕾莎便心满意足。
媚俗
什么是媚俗?媚俗通常来说, 就是为了迎合大众, 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 作者给出的解 释是“媚俗的根源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托马斯和萨比娜都是反媚俗的人物, 萨比娜称托 马斯是“媚俗的对立面”, 而萨比娜自己认为她一生的敌人是媚俗。 五一节的游行队伍, 是 媚俗;参议员看到孩子就认为是幸福,是媚俗;苏联的过于纯朴的爱情影片,是媚俗;以表 演等基础而并非理性构成的政治, 是媚俗??作者所指的媚俗, 是盲目信任的价值标准, 其 忽略了个性,忽略了理性思考,也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特性。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 通往天 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 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 命。但若干时间以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 了杀人凶手。 ”作者这段话恰恰讽刺了媚俗, 倘若人们都毫无抵抗地接收被灌输的价值观而 没有自己的思考, 那么因为无知所犯的罪行应该得到严惩吗?那么是否应该为了避免无知而 逃避现实无所作为呢?“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 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 ”但愿我们都能独立思考,不要陷入媚俗之中。
作文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000字
舞动人性的双翼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另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但它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是无比真实的,而且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不得不说,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一种极大的魅力吸引着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塑造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这样的四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描写他们对于事情的选择与思考来展开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剖析与说明。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
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即使不久之后,他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中,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让人无比欣慰。
而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同样身为女人的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姑且顺从于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的概念,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
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也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让灵魂得到升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