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作文:《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读后感》600字
一场有两个小国引起的世界大战;一场不分黑白的混乱局势;一场将重定欧洲国界的重大战争,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充满了多少人对和平的呼唤,然而这历史的血的教训,却很少被人们所关注,如果不是我看到了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我也不会知道,永远也不会知道。
根据片中介绍,这场战争纯粹是由于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两国的纠纷而产生的,因为奥匈帝国与德国是盟友,所以德国出战了,塞尔维亚与英国、法国、俄国是盟友,所以英国、法国、俄国出战了。其理由则是现代社会所流行的“保护小弟”,为了自己国家的信誉,抛上千万人民的性命于九霄云外,为了国家的荣誉,置千万人民水火之中,这样用人民鲜血铸造的帝国之旗,永远是黑色的,因为它的黑暗大于人民。? ?小 荷 作文网
难道这就是国之荣耀?当自己国家的人民被杀害时时,不知有多少傻瓜在歌颂自己的功绩,这就是国之威严?
回归战场,杀红了眼的士兵在奋勇杀敌,他们最终下场只有死,而德国国王在度假,这极其荒谬的做法,却真实存在,这样形同虚设的国王也是导致德国战败的原因吧。不管是德国,还是英、法、俄士兵经过的地方,都已没有人家,血流成河,无辜的人数不胜数,眼神里充满恐惧。
这场血的教训却没有被人们所关注,和平鸟何时才能飞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头脑发热的战争狂何时才能冷静,领土纠纷应该和平解决,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小日本一意孤行,一味挑起事端,妄图挑起战争,我们表示极大愤怒,我们不想回到世界大战,还我们一个阳光快乐的世界!
作文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12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严重后果,萨拉热窝事件的过程,凡尔登战役,一战的灾难等基础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一战的爆发原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阅读资料,创设情景,组织讨论,等多种形式推动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了解一战的灾难是空前的,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基本人生观;
通过挖掘帝国主义的本性,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性;通过讲述和讨论萨拉热窝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主义观点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 一战的影响 难点: 一战的原因 教学方式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图示法等结合多媒体进行。
教学过程
导入:观看萨拉热窝事件的视频,欧洲的火药桶,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讲授新课:
1、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引起这次大战
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学生阅读p131页——p132页的内容,学生回答,
老师讲析一战原因:(课件辅助分析)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的资本主义国
家实力与其地位不符,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从而使矛盾
激化。(课件展示说明)
3、为了争夺世界殖民地,各国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英国与德国
在全世界范围关系紧张。还有一个矛盾――市场问题,各国为争夺市场
也时有冲突。法国和意大利之间因为突尼斯问题而交恶,法德之间也因
普法战争成为世仇。巴尔干问题、市场问题、争夺世界殖民地等使各国
关系日趋紧张,为了达到目的,各国之间形成了利益联合体。各自为了
1
获得更大的利益而结成盟约关系。英、法、俄形成了协约国;德、意、奥结成了同盟国 ,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他们疯狂扩军备战,大战一触即发。(展示课件说明)
4、老师总结:
没有萨拉热窝事件就没有世界大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萨拉热窝事件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而已。
老师板书归纳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直接原因。(展示课件说明)
5、接下来学习一战的概况:交代时间、交战双方、战线、一战的性质、重要战役,观看凡尔登战役视频、一战进程表、(课件展示说明)
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德国代表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行军列车上刚刚签字投降。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了(展示课件说明)
6、学生大讨论:结合前面讲述的材料思考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大
是什么, 影响
同学C、D、E、F等纷纷发表意见,展开讨论 老师总结一战的影响(展示课件说明)
、小结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小结
根本导火时间交战重要性质结果影响
线原因双方战役
1914非帝同正同萨空凡国盟义拉主盟前年尔7国的义热国的登月集帝政——1918窝集灾战治团国事经团难役与主件济失协义发约败掠展国夺年不11
集平战
衡团争月
8、练习(展示课件说明)
长沙市马王堆中学 王爱华
2
作文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5700字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九 年级历史上册
第 七 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第 21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授课人:西岗中学 张殿鳌
课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自学探究 当堂评价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一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2(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从历史材料中有效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的影响。
难点:一战的评价。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谈话的方式提问: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反映什么战争的视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师:课件演示导读提纲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2. 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大战的导火线如何点
燃,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怎样,它造成了哪些灾难,给人们留下
了哪些深刻的教训,
生:(快速阅读自学,建构知识体系)
一、争夺霸权——一战原因是这样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在何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推动它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原因是什么,(以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自学,寻找答案,进一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生: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怎样,请同学们看下表。(课件展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所占位次 1 2 3 4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生产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所占位次 1 2 4 5
师:此表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培养学生的读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师: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什么,
生:后起之秀美国和德国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但殖民地占有位次没变。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生:是两次科技革命。
师:很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英法俄发展成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占有了大量殖民地,相继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及“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美国、德国成为后起之秀,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师:这种实力的变化会引起什么矛盾,
生:会引起列强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师:是的,同学们的认识很到位。实力变化了,但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没有变,还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正如列宁所说:“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成‘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瓜分领土。”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师: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师:课件展示课本132页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的话及《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的漫画并引导学生思考:皮洛夫的话暴露出德国的什么野心,漫画表明德国想从哪个国家那儿实现自己的野心,漫画还告诉你那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分层提取信息的能力)
生:德国的野心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漫画表明德国想从英国那儿实现自己的野心;漫画还透露出作为新旧帝国主义的代表,英德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师:启发学生从两次科技革命的领先国为突破口,分析为什么英
德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生:??
师:(过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师:课件演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让学生看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是什么,它们分别由哪些国家组成,
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师:请同学们讲一讲这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各自形成的过程。
生: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加强同俄国、法国的对抗,1879年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的矛盾加剧,也加入德奥军事同盟,三国同盟形成,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的矛盾激化,英国协调了它与法、俄的关系,在1904年 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
师:说的真好,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师: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之后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在战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而局势最紧张最敏感的地区在哪里,这一地区被称为什么,
生:欧洲的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师:课件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和介绍资料。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连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欧亚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峻,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战略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长期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由于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焦点。
师:你能说说巴尔干半岛为什么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吗,
生:巴尔干半岛的战略地位特别重要,资源丰富,充满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所以被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全面。其实,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就象一只盛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其紧张、危险的形势就如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所说的那样:“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那么,引爆它的“一粒火星”是什么呢,
生:萨拉热窝事件。
师:让学生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生:略。
师:课件展示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刺客普林西普在被审判时的陈述。“我毫不后悔,因为我坚信我消灭了一个给我们带来灾难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们的人民每况愈下,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知道乡村中所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对我产生了影响。”——刺客普林西普的陈述
师:组织学生辩论“你怎样评价普林西普,”(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生1:普林西普消灭了一个给塞尔维亚带来灾难的人,是爱国青年。
生2:我认为普林西普的个人冒险行为不但解决不了民族矛盾,反而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世界大战的借口,给塞尔维亚和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这种恐怖行为是不可取的。
生3:普林西普从爱国的目的出发去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却使塞尔维亚首先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祸害,是好心办坏事,帮了帝国主义的忙。
师:三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普林西普的行为给我们每一个人上了很好的一课,它启示我们在维护民族利益的同时,还应当具备进步的现代意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又尽力避免盲目采取偏激行为,避免好心办坏事。搞个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爱国的良策,而且往往会造成灾难,铸成历史大错,我们应反对个人恐怖手段。
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态度怎样,
生: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早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立即借题发挥,。奥匈帝国皇帝说:塞尔维亚“作为一个政治因素,必须从巴尔干抹掉”。德国皇帝也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奥匈
帝国同德国协商后,蓄意挑起了战争。
师:由此可见,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借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师:有人说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生:不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即使没有这个导火索,也会因其它原因爆发战争。
师:一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生: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师: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英、法四国也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全面爆发了
二、 灾难空前——战争和平不一样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生:同盟国和协约国
师: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哪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
生: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帝国主义之间只有利益,毫无信义,也说明帝国主义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师: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哪儿:
生:在欧洲。
师:课件展示课本第132页《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让学生讨论一战中欧洲有几个战场,从图中可以看出形势对谁有利,(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分析能力)
生:一战中欧洲有三个战场;从图中看,形势对协约国有利,对同盟国不利,因为协约国对同盟国形成了包围之势。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1916年德国为了扭转不利的局势,向法国的著名要塞凡尔登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场战役异常激烈,双方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作什么,
生:被称作“凡尔登绞肉机”。
师:德国有没有实现它的战略目的,
生:没有。
师:凡尔登战役使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从此,德军开始走下坡路,因此有人将凡尔登战役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师: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一战的什么特点?
生:说明一战异常残酷和激烈。
师: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不仅如此,战争的范围和参战的国家不断扩大和增加。战争先后扩展
到哪些地区,先后有多少国家参战,
生:战场从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卷入战争。
师:当大战进行到1917年的时候哪个国家也加入了战争,
生:美国。
师:美国为什么这才参战,它早干嘛去了呢,
师:课件展示《美国的“中立”》漫画及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美国“中立”及参战的真实意图。
生:利用“中立”的身份,与交战各国做军火生意,大发战争财;利用“中立”的身份“坐山观虎斗”,最大限度地削弱竞争对手,因此不急于结束战争。美国参战的目的是分享胜利果实,坐收渔翁之利,并击败未来的竞争对手德国。
师:同学们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那。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美国的参战对战争的进程会起怎样的重大影响,
生:美国的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使战事更加有利于协约国,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何时结束的,其标志是什么,
生: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他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影响和启示呢,
(三)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三、痛定思痛——呼唤和平莫彷徨
师:课件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表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战争历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表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参战国家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战争范围
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超过15亿卷入人口
参战人员7000多万
3000多万伤亡人员
动用武器首次使用坦克、毒气、飞机、飞艇
杀伤力很强的炮弹、燃烧弹
3400多亿美元经济损失
师:从该表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哪些特点,
生:时间长,历时4年零3个月;规模大,战场由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31个国家、15多亿人口卷入战争;损失惨重,参战各国死伤3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最新科技成果用于战争,首次使用坦克、毒气、飞机等。
师:这些特点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生: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灾难。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生: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师:是的。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虽然塞尔维亚进行的是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师:和平总是美好的,战争历来是残酷的。看看今天的美好生活,想想一战带给各国人民的深重苦难,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板书设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 争夺霸权——一战原因是这样
二、 灾难空前——战争和平不一样
三、 痛定思痛——呼唤和平莫彷徨 课堂达标:
测验题目(一):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参加了同盟国集团,战争开始后又参加到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国家是( )
A. 英国 B.德国 C. 法国 D.意大利
2. 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萨拉热窝事件 D.都不对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的国家是( )
A.塞尔维亚 B.保加利亚 C.英国 D.法国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
,. 协约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 同盟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D. 塞尔维亚为民族独立而战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将课文分成了“争夺霸权——一战原因是这样”、“灾难空前——战争和平不一样”、“痛定思痛——呼唤和平莫彷徨”三部分,分别讲述了一战的原因、一战的过程和一战的影响,历史线索明确,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重视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图表和文献资料来掌握历史知识,学会从图中提取历史信息;本课通过对普林西普的辩论和总结一战的启示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本课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引领学生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英德矛盾的产生,挖掘了教材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历史课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特点。
作文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79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缘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早在1882年5月,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意志帝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意志帝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意志帝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1917年,德意志帝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18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1893~191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1倍多。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8600万英镑。1913年法国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国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局部战争 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1911~1912年,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4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列的斗争。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时,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法国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
战争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边境之战中,德国与英法双方投入350万大军搏斗。英法军一度被迫南撤,德军侵入法国。9月5~9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马恩河战役后,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尔维亚奋起抵抗,迫使奥匈军队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1914年8月17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德军任命P.von兴登 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加强东线兵力,于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双方兵力超过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及11月对俄军发动进攻,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先后占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国拉拢下,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第二阶段(1915~1916) ①东线战场。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交战8个多月,俄军丢失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②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千米,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⑤罗马尼亚、希腊参战。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经过长时间观望后向奥匈宣战。罗军统帅部以收复被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在德奥土保联军两线夹击下,罗军溃败,伤亡25万人。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为同盟国占领。1917年6月底,希腊向同盟国宣战。
⑥海上战役和空军的出战。1914年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同德国舰队进行海战。德国3艘巡洋舰被击沉,几艘驱逐舰受重创。随后,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德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1916年5月31日,英国舰艇150多艘在日德兰海面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只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它的潜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舰船,击沉英、美等国许多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一定威胁,但未能扭转海上被动局面。大战中,空军发展迅速并用于实战。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德双方不断出动飞机空战,争夺制空权。大战结束时,德奥方面拥有3300架飞机,协约国方面拥有8000多架飞机。
第三阶段(1917) ①战场形势。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1917年初,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400万人。德国在西线仅有250万兵力。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1917年法军英军分别发动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
②俄国退出战争。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德奥联军反击,俄军全线溃退。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③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④中国参战。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其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后,也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大战结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1918年3~7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作文五:《第一次世界大战》35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测试
一、自主学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__________阶段。
2、以德、意、奥为首的 和以英、法、俄为首的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展开疯狂地扩军备战。
3、1914年6月, 事件的发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1914年7月底,__________向塞尔维亚宣战。 、 、 、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 ,其中被成为“绞肉机”的战役是___________。
6、1917年4月, 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大增。1918年11月, 无条件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_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
7、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上是一场 战争。
二、合作探究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因此有人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他们之间到底有何联系?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材料阅读:
1、运兵车涂着“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士兵高唱着歌曲,“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军事行动被当作令人振奋的旅行。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那次战争?
⑵中国发生了那些与这次战争有关的重大事件?
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迪?
达标:
(1)选择题 1、三国协约指的是那三个国家组成的同盟集团( ) A、英、法、俄 B、德、意、奥 C、英、意、奥 D、英、俄、奥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
C、欧洲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3、三国同盟的核心国是( )
A、奥匈帝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主要在( )
A、亚洲 B、欧洲 C、美洲 D、非洲
5、“一战”中有一场战役,双方损失了近100万人,巨大的伤亡使这场战役被成为“绞肉机”, 它是指(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滑铁卢战役
6、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最终以那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轴心国 D、反法西斯同盟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一支新军种是(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海军陆战队
测试: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的是( )
A、耐用电灯泡的发明 B、内燃机的设置
C、电子计算机的设置 D、飞机的出现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先行者角色的国家是( )
A、美国 B、美国和德国 C、英国和法国 D、英国和美国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 )
A、电能的应用 B、蒸汽机的应用
C、电机、内燃机的应用 D、内燃机的应用
4、人类告别油灯和蜡烛时代得益于( )
A、西门子的发明 B、爱迪生的发明
C、本茨的发明 D、莱特兄弟的发明
5、之所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是因为(
A、电能取代了蒸汽动力 B、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
C、飞机、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D、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
6、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登上历史舞台的新能源是( )
A、蒸汽动力 B、电力 C、内燃机 D、汽车、飞机
7、19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发展在生产力方面最伟大的进步是( )
A、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B、有声电影的出现
C、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电灯泡 D、石油内燃机的发明开始大派用场
8、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明时代”是指( )
A、二战后 B、一战后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取代蒸汽机而成为现代动力机的主力军的是( )
A、电机 B、电能 C、内燃机 D、汽车和飞机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的代表是(
A、电机 B、内燃机 C、电力 D、蒸汽机
1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对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是( )
A、电 B、水力 C、石油 D、太阳能
12、飞机被用于战争开始于( )
A、一战 B、二战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 )
13、“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国籍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B、整个革命进程的时间缩短 C、先进国家几乎是同时进行 D、科学与技术结合特别紧密 1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 ) A、美国对德国宣战 B、奥匈帝国投降 C、德国宣布投降 D、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 1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 A、王朝战争 B、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 C、民族解放战争 D、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7、在内燃机研制方面贡献最大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18、现代汽车工业的起步开始于( ) A、1885年 B、1903年 C、1910年 D、1913年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是( )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 C、欧洲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3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10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虽然确立了工厂制,但当时的工厂机器设备比较简单。18世纪末,一般的英国纺纱厂只需几十英镑的资金即可创办,比较大的纺纱厂固定资产也不过几百英镑。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的基本单位--股份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1901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10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德等国的大钢铁厂雇佣工人一般多达数千人乃至万余人。
⑴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其局限性是什么?
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领域又出现了什么变化?
⑶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⑷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13分)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利用,不仅开动了工厂机器,还大大推动了其它领域的科技革命。几乎与此同时,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请回答:
(1)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开始了开始了第几次工业革命浪潮?从此人类从什么时代迈向了什么时代?4分
(2)这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3分
(3)在这次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中国经济是否得到迅速发展?为什么?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7分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摘自德国外长1899年12月的一次会议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任何人”“他人”所指的主要是哪些国家?4分
(2)、上面这段材料反映了德国将推行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3分
作文六:《第一次世界大战》42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表所列举的19世纪晚期的科技发明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表明人类开始进入( )
A2.(2015·辽宁沈阳)为论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你应该选择的证据是( )
A.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B.蒸汽火车的出现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C.罗盘针的应用使欧洲与美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协
D.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3.(2015·四川雅安)图2中的材料说明了( )
A.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B.电力已经进入生产领域
C.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D.英国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其他国家
4.(2015·辽宁辽阳)在中国大陆被称为“奔驰”的汽车,是用一个人名字的谐音命名的。此人是( )
A.史蒂芬孙 B.哈格里夫斯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5.(2015·湖北孝感)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
A.飞机的发明( )
B.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C.蒸汽机的发明
D.火车的问世
6.(2015·贵州黔西南)科技改变生活,以下属于第
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
①火车 ②电灯 ③轮船 ④汽车
⑤英特网 ⑥飞机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②④⑤
7.(2015·湖北荆州)19世纪中后期,机器纺织品、机器设备及金属制品、工业原料和谷物成为国际贸易的四类主要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
A. 工业革命的进行 B.新航路的开辟
C
.
“三角贸易”的开展 D.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
8.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最终引爆了“火药桶”的“火星”是( )[w#
A.三国同盟建立 B.三国协约建立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9.(2015·吉林省)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出行更加方便。下列科技成果属于交通工具的是( )
①火车 ②内燃机 ③汽车 ④飞机
1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 (2015·怀化) 2014年,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推出“一战百年纪念游”活动,以铭记历史,反思教训。回望百年前的欧洲,虽已变成一只“火药桶”,但当时引爆这个“火药桶”只是一点“火星”。它就是( )
A.涂油子弹事件 B.国会纵火事件
C.波士顿倾茶事件 D.萨拉热窝事件
11.(2015·厦门)下列简笔画能够形象反映一战爆发前世界形势的是
( )
A B C D
12.(2015·四川宜宾)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 ①近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②重工业时代的到来 ③欧美诸国同时展开 ④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5·浙江宁波)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列现象与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有关的是( )
①工厂林立 ②汽笛长鸣 ③霓虹闪烁 ④网络购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右图为世界闻名的“泰坦尼克号”,它于1912年4月首航时撞
上冰山而沉没。当年,该船在遇险以后“CQD MG”的无线电呼救信
号,这项技术的发明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计算机信息时代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5..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它的发明,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界。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
年的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
A.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B.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D.富尔顿的汽船
17..交通工具的发明和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上最早的火车和
飞机的发明者分别是( )
A.瓦特、莱特兄弟 B.史蒂芬孙、卡尔·本茨
C.哈格里夫斯、卡尔·本茨 D.史蒂芬孙、莱特兄弟
2
18..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的是( )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③欧洲工人队伍的壮大 ④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发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从火车和汽车最早出现来看,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都带动了相关产业兴起与发展
C.都带来了能源与环境相关问题 D.都体现了电力技术的运用转化
20..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是: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革命。下列内容中,属于动力方面的发明并引发生产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①蒸汽机 ②发电机 ③内燃机 ④计算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36年,瓦特生于英国造船业发达的格拉斯哥城附近的格里诺克镇,他的祖父和叔叔是机械工人,父亲是造船工人。因为家里穷,瓦特几乎没上过学,但从小就懂得不少机械制造的知识,培养了制造机械的兴趣。瓦特18岁那年进格拉斯哥城学习手艺,后来又去伦敦专门学习机械制造业。
1763年,瓦特负责修理一台苏格兰铁匠纽卡门发明制造的蒸汽机,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蒸汽机。经过认真研究,瓦特发现纽卡门蒸汽机的缺陷:燃料耗费太大、笨拙、应用的范围有限、只能用于矿井抽水和灌溉。瓦特克服经济困难,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制成了有分离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可节省75%的燃料。1782年,他又成功地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1784年,瓦特对它进行了改进,为它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使它能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从此之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了。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
(1)根据材枓,概括指出瓦特的主要贡献。(4分)
(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瓦特的哪些经历对他作出这些贡献有积极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瓦特的贡献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4分)
(4)综合材枓,瓦特的成功对你有何重要启示?(4分)
22.(2015·四川省南充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型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历史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1)材料一中提及的“新型蒸汽机”是谁改进的?这种机器首先应用于什么部门?举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4分)
3
(2)材料二展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发明成果,它们的发明者分别是谁?举出一个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o(4分)
(3)以上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2分)
23. (10分) (2015·泉州)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1)图17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影响:。(2分)
【论从史出】 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史实
(2)据表2的史实,推导得出“一战”相关的结论。
结论: (3分)
【问题探究】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3)你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九上第七单元测试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60分)
1—5.BAADA 6---10.CACDD 11---15.ADABB 16—20.CDADB
二、非选择题(40分)
21. (1)贡献:改进蒸汽机
(2)经历:出身机械制造家庭;刻苦学习机械制造;从事修理蒸汽机工作。(8分,答对2点即可)
(3)影响:推动了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4分,答对1点即可)
(4)启示:阅历对个人的成功很重要;个人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是成功的保证;贫穷不一定是个人成功的障碍。(4分,答出1点即可。其他合理的也可以酌情给分)
22.(1)瓦特;(1分)改良蒸汽机作为动力机首先应用于生产部门;(1分)汽船、火车。(2分)
(2)爱迪生、卡尔·本茨、莱特兄弟;(3分)美国或德国。(1分)
(3)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分)
是否同意: 。(1分) 理由: 。(3分)
23.(1)最重要影响: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2分)
(2)结论: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3分)
(3)本题采用分层给分:
第一层次:答不同意,分析理由完整。(5分)
4
不同意。(1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2分)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2分) 第二层次:答不同意,分析理由不够完整。(3分):同意。(1分)因为联盟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2分)
第三层次:只回答同意或不同意,没有说明理由。(1分)
5
作文七:《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156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战争简介
日期:1914—1918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协约国获胜
死亡(约数)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00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
三国协约”。 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 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 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
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 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 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
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 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 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 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 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 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 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 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 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战争的过程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 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 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 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 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
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 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 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 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 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8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 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 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 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 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 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 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 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 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 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 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
高加索发生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 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 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 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 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
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 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 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 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 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 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
对同盟国宣战。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战争的结果
统计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新西兰:16,000
?南非:7,000
?联合王国:715,000
?法国:1,240,000
?法国殖民地:114,000
?希腊:5,000
?意大利:650,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罗马尼亚:336,000
?俄罗斯帝国:1,700,000
?塞尔维亚:450,000
?美国: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
?奥匈帝国:1,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意志帝国:1,770,000
?奥斯曼帝国:325,000
平民被杀:6,493,000
?奥匈帝国:300,000
?比利时:30,000
?英国:31,000
?保加利亚:275,000
?法国:40,000
?德意志帝国:760,000
?希腊:132,000
?罗马尼亚:275,000
?俄罗斯:3,100,000
?塞尔维亚:650,000
?奥斯曼帝国:1,000,000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它和约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战争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 -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 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 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 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 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 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 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
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所用的新武器
新式的重机枪,远程重炮,飞机,坦克。毒气,另外还有潜水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明(技术,武器)是怎么延长战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
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无限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作文八:《7、第一次世界大战》91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②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形成的严重后果;③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④以凡尔登战役为
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
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②通过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多动手查资料,勤用脑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③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②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
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③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
结论,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处理方法: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集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
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通过19世纪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
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有兴趣的同学也可在此基础上涉猎与之相关
的更广泛的内容。讲解时应采用启发式,注重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做出结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
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搏斗大厮杀,正确认识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
世界和平的途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因为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
大战的影响有关联。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处理方法: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讲述欧洲资本主义
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使学生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
共同归纳、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本质。通过使用多媒体电脑,演示
地图、图片、图示等,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还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通过
简明的地图语言进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归纳法。注意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强调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3、辅助教学法。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再现历史,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让学生掌握:两大军
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导火线”引发的地点等,对这些事件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4、读图法。注意分析、阅读与图示的结合。在为学生补充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和自
学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养成自学的习惯并培养其读图、释图的能力。
课前导学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2.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大战的“导火线”如何点燃?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怎么样?它造成了哪些灾难?给人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历史教训?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学渗透点
1.通过使用多媒体电脑,演示地图、图片、图示等,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培养了学生读图
的能力。渗透历史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以及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2.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历史问题。教师补充了许多资料,成为学生形成认识的有力根据。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级下册)。
②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
③自制多媒体课件。
④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斐迪南大公遇刺画面
[教师解析]1914年6月28日,一支长长的车队穿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的街道,在熙熙攘
攘的围观人群中通过。这是护送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当车队驶入市中心时,一名
青年突然向斐迪南夫妇的座车投出一枚炸弹,因为车速较快,炸弹在车子后面爆炸。斐迪南佯装镇静,命
令车队继续前进。当车队在路口减速时,早已隐蔽在路旁的一名塞尔维亚青年猛地掏出手枪,快步向前,
对准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二人当场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名
塞尔维亚青年为什么要刺杀斐迪南大公?引起这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第一次世
界大战,来共同探讨这次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讲授新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师]说到原因,我们不得不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请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生]略
[师]除此之外,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它使英法俄发展成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占有了大量
的殖民地,发展成为18世纪的“日不落帝国”。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又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生]略
[师]同学们要注意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这里有先后顺
序。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
[生]略
[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并引出下一个问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
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出示主要帝
国主义列强的国力比较表)
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比较表
项 目
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比重 英 德 法 美 32% 13% 10% 23%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3 1 2 4 4 2 1 5
(提问)结合图表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略
[师]随着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原来的序列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那么
(提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有何关系?
[师](讲解)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
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
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
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师]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师]在欧洲列强的激烈争斗中,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讲解)英国是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工业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欧洲商品市场竞
争上,而且主要是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
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出示)课本132页反映英德矛盾的[文
献资料]和[插图]。并进一步分析。
[师](过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
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师]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了反对俄国和法国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形
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中央集团—三国同盟。俄国和法国针对这个联盟于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
英国于1904年同法国签订了协定,1907年又与俄国签定了协定。英、法、俄集团被称为三国协约或协约
国。意大利在战争开始时宣布自己中立,后因协约国许诺满足其领土要求,于1915年加入协约国一方。两
个集团开始备战后,展开了布署兵力和争取新盟国加入本集团的外交斗争。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更加激化,引起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建立成为一战
爆发的具体原因。
[师]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活动。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
势,一场大战的爆发迫在眉睫。
[师](提问)在战前,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而局势最紧张最敏感的地区是哪里?
[生](回答)
[师]巴尔干半岛。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从这里点燃的。(用计算机出示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
半岛》)。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就像一个充满了炸药的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足以引起整个欧洲的大爆
炸。(置疑)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
[师]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分析讲解)(挂《大
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
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
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
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
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
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
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
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
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
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那么什么事件成为了大战的借口呢?
[生]回答
[生]讲述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
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
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
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
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
年接受了这个任务。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
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师]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
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师](概述)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地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奥匈帝国经过与德
国策划,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决心以此事件为借口吞并塞尔维亚。并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
亚宣战,炮击贝尔格莱德市,塞尔维亚被迫应战。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法、英四国也相继投入战
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
[师](课件演示这个英语资料和133页地图,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说:
“Europebecamea?powderkeg?,waitingforthesparkthatmakeitexplode.[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
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1.“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巴尔干半岛)
2.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
3.刺杀斐南迪大公及其妻子的刺客普林西普在被审判时陈述道:“我毫不后悔,因为我坚信我消灭了一个给
我们带来灾难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们的人民每况愈下,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知道乡村中所
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对我产生了影响。”你怎样评价这件事?(普林西普是个热爱民族的热血青年,但是
他的个人冒险行为不但解决不了民族矛盾,反而成为奥匈帝国挑起世界大战的借口,教训很深刻,后果是灾
难性的。热血青年在维护民族利益的同时,还应当具备进步的现代意识──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要尽力避
免盲目采取偏激行动,避免给世界和平造成威胁。搞个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
良策,而且往往会造成灾难,铸成历史大错。我们应反对个人恐怖手段。)
4.哪一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意大利)
[师]我们应如何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开
始讨论。
[生]讨论、回答
[师]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
的成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
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
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
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
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5月23日,对奥
匈宣战。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就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
的争夺战。
[师](多媒体显示)凡尔登战役
[师](解析)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15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16
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
法军战线的中枢。德军进攻凡尔登,要把它变成“碾碎法军的磨盘”。
开战前,法军并没有意识到凡尔登要塞的重要性,驻守凡尔登要塞的法军兵力只有4个师10万人和270门
大炮,而进攻凡尔登的德军兵力却达到10个师27万人,而且都是精锐部队,由德国皇太子亲自率领。1916
年2月21日上午10点15分到下午4点45分,德军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轰凡尔登,把凡尔登附近的战壕几乎全
部摧毁、森林烧光,甚至连山头也被削平。同时,德军的飞艇还对法国的铁路线进行轰炸。24日,法军总
参谋长到达凡尔登,传达死守命令。法军的死守,造成了德军的进攻速度缓慢。但是,由于法军的失误,
德军在25日占领了部分法军阵地,法军阵地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凡尔登危在旦夕。这
时,法军统帅部意识到凡尔登的命运同法国的命运已经连在一起,于是,法军急调援军,并任命法军第二
集团军司令贝当为凡尔登地区法军总司令。25日,贝当到达凡尔登要求士兵死守,不准后退,并在27日后
的一周内调集了27万援军和大量军事物资。这期间,每昼夜有6000辆法军汽车到达凡尔登。法军信心大
增,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三四月间,德军虽然发动了进攻,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5月,双方进入了消
耗战。从3月开始,法军向盟军求援,俄军在东线发动了进攻,英军也接替了部分法军防线,使法军第十集
团军得以调往凡尔登。6月7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占领了部分法军阵地。法军由于得到了大
量援军,最终挡住了德军的进攻。7月11日,德军进攻停止,战场主动权开始向法军转移。在此期间,4
月,贝当调走,第二集团军司令尼维尔成为凡尔登法军总司令,他在1916年的10月和12月两次发动反攻,
夺回了被德军占领的失地。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结束。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
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
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后,双方重新进入阵地战。由于德国的人
力和物力资源都远不如英国和法国,长期的消耗战明显对德军不利,德军开始走下坡路。因此,许多人认
为凡尔登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战争的范围和参战的国家不断扩大和增加。(提问)
战争扩大到哪些地区?先后有多少国家参战?
[生]……
[师]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发表了“中立”声明。但是美国的中立是怎样的一种中立呢?
[师](用具体数字证明学生分析)在战争初期,美国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出售军
火和其他物资,大发战争横财。战前,美国欠欧洲近60亿美元的债务,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但还清了债
款,还借出了100亿美元给协约国。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谈认识)
[师]美国的中立是一种伪装的和平。1917年,当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时候,美国瞧准时机,加入到协
约国一方,对德宣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协约国的劝诱下,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
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中国参战给人民带来的是新灾难。战
争使各国人民深受苦难,但战争也唤醒了各国人民,引发了人民革命。
[师]美国的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战势更加有利于协约国;人民革命有力地冲击着
各国帝国主义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特别是各国革命运动的打击下,
1918年10月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接着11月德国投降,在法国贡比涅森林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熙元帅的行
军列车上,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人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时间是1918年11月。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师]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4000
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
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
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
灾难。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后果)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
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
义国家始料不及的。
[师]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
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师][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列宁选集》第732页
(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
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
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
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
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③从战胜国对战败
国的处置看。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讲。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
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
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作文九:《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8300字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1873年,德、奥、俄三国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战争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与奥匈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1893~1913年,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1倍多。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8600万英镑。1913年法国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法国全部国家预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国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局部战争
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1911~1912年,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4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列的斗争。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
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时,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法国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
刺杀费迪南大公后普林西普被捕
战争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法国进攻。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法国,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边境之战中,德国与英法双方投入350万大军搏斗。英法军一度被迫南撤,德军侵入法国。9月5~9日,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军反击,迫使德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马恩河战役后,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
马恩河战役(绘画)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尔维亚奋起抵抗,迫使奥匈军队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1914年8月17日,俄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德军任命P.von兴登 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加强东线兵力,于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双方兵力超过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及11月对俄军发动进攻,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先后占领南太平洋德属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国拉拢下,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第二阶段(1915~1916)
①东线战场。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交战8个多月,俄军丢失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
②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法国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千米,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④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在凡尔登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的坦克
⑤罗马尼亚、希腊参战。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经过长时间观望后向奥匈宣战。罗军统帅部以收复被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在德奥土保联军两线夹击下,罗军溃败,伤亡25万人。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为同盟国占领。1917年6月底,希腊向同盟国宣战。
⑥海上战役和空军的出战。1914年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同德国舰队进行海战。德国3艘巡洋舰被击沉,几艘驱逐舰受重创。随后,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德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1916年5月31日,英国舰艇150多艘在日德兰海面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只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它的潜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舰船,击沉英、美等国许多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一定威胁,但未能扭转海上被动局面。大战中,空军发展迅速并用于实战。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德双方不断出动飞机空战,争夺制空权。大战结束时,德奥方面拥有3300架飞机,协约国方面拥有8000多架飞机。
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英国邮轮鲁西塔尼亚号
第三阶段(1917)
①战场形势。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1917年初,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400万人。德国在西线仅有250万兵力。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1917年法军英军分别发动进攻,但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
②俄国退出战争。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德奥联军反击,俄军全线溃退。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③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④中国参战。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取得欧洲几个大国对其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后,也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大战结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1918年3~7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
巴黎和会的召开
由于战后帝国主义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各自的争霸计划,它们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矛盾在解决战后问题上突出地反映出来。其中,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构成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在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
《凡尔赛和约》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
《圣日耳曼条约》
1919年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1922年确定。
《讷依和约》
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确认1913年《布加勒斯特条约》(见巴尔干战争)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2万人;保同意赔款4.45亿美元,于37年内偿付。
《特里亚农条约》
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3.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
《色佛尔条约》
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一译《塞夫勒和约》。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
中国问题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巴黎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得到英、法、美的支持。虽然在五四运动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但是《凡尔赛和约》最终规定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此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又召开华盛顿会议,其中中国问题是会议的中心议题。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均由列强先行讨论决定。经中日谈判,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日本代表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中国代表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消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瓜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1922年2月6日签订的《九国公约》,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战争的结局、特点和影响
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获胜利,但在战争中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取暴利,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德、法矛盾尖锐。在远东,日、美矛盾加剧。这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发播下火种。
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使用,使火力空前加强。防御和突破的形式有很大改进。这次大战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电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坚固防御工事制胜论等军事理论,即是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作文十:《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52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高中历史 全国
适用年级
高二
课时时长(分钟) 45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2.交战双方
知识点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4.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起的资本 主义国家为了获得世界市场开始重新瓜分殖民地,最终导致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 爆发。
考点2.交战双方及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考点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 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
们的思想观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社会主义理想 和观念的影响。
考点4.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局 ⑵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 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进 而 影 响 整 个 世 界 。
三、例题精析 【例题 1】 【题干】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掌握。1916年,交战双方都把这一年看作是关键的 一年。战争的重心在西线,先后发生了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及索姆河战役。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 但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陷于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海军也被困于海港中,直至战争结束。战争 的主动权已由协约国掌握。故A、D错误;B正确;C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B。
【例题2】 【题干】下图所涉及的国家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D 【解析】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既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读图、识读能 力。“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图中④为意大 利这非常明显,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但却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A、B 两项中都包涵了④,③为塞 尔维亚,塞尔维亚也是参加协约国作战。故正确答案为 D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 目的是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国内局势动荡,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该政策之所以被称为 “光荣孤立” , 是因为其是主动孤立而不是被动孤立。19世纪中期,英国经过议会改革政局稳定,B项不符合史实,故 排除。“光荣孤立”的范围是在欧洲大陆,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19世纪中期英国依然是世界霸主, “无力”之说错误,排除D项。当时英国处在和平时期,不愿对于可能发生的
事件,预先同任何大国缔 结长期同盟。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持英国自身行动的自由,努力保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自己则扮 演一个制衡者的角色。A项符合题意。
2、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 点是离问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不幸的是噩梦终究成真。其“噩梦 成真”主要是指( ) A.德意结盟 C.英俄结盟 B.英法结盟 D.法俄结盟
【答案】D 【解析】法俄结盟主要是针对德国,这就使得俾斯麦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成真”。
【巩固】 1、在大战初期,美国在中立的政策下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但他与同盟国的贸易几乎等于零。这种情 况最有可能是由于 A.同盟国因物资储备比较丰富而很少购买外来物品 B.协约国的海上封锁使得同盟国集团很难与美国进行贸易 C.美国采取了倾斜向协约国的外贸政策 D.美国与德国有深刻矛盾并进而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同盟国东西两线作战且 受到严密封锁,因此同盟国因物资储备比较丰富表述有误;一战爆发后美国长期保持中立政策,因此美 国采取了倾斜向协约国的外贸政策表述有误; 美国与德国有深刻矛盾不符合史实。 在海军方面英国有着 巨大的优势, 英国一直以强大的海军封锁德国, 切断其海外联系。 因此造成美国的商船很难到达协约国, B项符合题意。
2、该图片被认为最能代表一战的主要特征,如果要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来概括一战主要特征,最恰 当的是
A.全球规模
B.阵地消耗
C.闪电突击
D
.
运
动
对
峙
【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来概括一战主要特征”,而题目中的图片反映的就是士兵在 挖好的战壕中作战,所以选B。
【拔高】 1、在 19 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 20 世纪初,世界已被基 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A、B、D 三项都是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 的角度来理解。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 性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扩张性。C 正确。故本题选 C。
2、“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
,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 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份盟约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最有可能是 A.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奥地利 D.德国和奥匈帝国
【答案】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等国家属同盟国 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根据材料“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 国的进攻...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除了意大利的同盟国是 德国、奥匈帝国。
3、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 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 1946 年 12 月 11 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 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 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 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 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 (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 宗教背景的迫害, 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 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有什么不同? (2)国际社会对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处理分别造成了怎样不同的影响?
【答案】1)战争责任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或严厉处罚了战败的德国);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处理影响: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严厉处罚,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主义 情绪恶性膨胀,为希特勒的上台营造了有力的社会条件; 二战后: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可知二战后有对战犯个人的惩罚, 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一战后的处置是在巴黎和会上按照战胜国的 意图对战败国进行的处罚和制裁。(2)影响:国际社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处理,使得德国在巴 黎和会后在军事、政治、赔款和
海外殖民地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厉制裁,饱受割地赔款之苦,但是这 也激发了德国后来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希特勒上台制造了借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英国 沙俄 2.6 1740 法国 6 1060 德国 16 290 日本 1 30 美国 38 30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殖 民 地 面 积( 万平 方 3350 米) 殖民地人口 39350
3320
5550
0
1920
970
材料二: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 而给自己留下一线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 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材料三:1902—1914 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国家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军费开支增长率
270%
110%
80%
1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 (2)材料二中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对英德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19 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殖民 地份额却远远小于英法。 (2)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导致英德矛盾日益尖锐。 (3)组建三国军事同盟集团;大幅度扩充和增加军费开支;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煽动军国主义和极 端民族主义情绪等。 【解析】(1)从材料一的图表可以看出,当时德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但是殖 民地的数量不及英法。(2)从材料“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 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可以看出德国的主张是要对外扩张,这必然会加剧英德之间的矛盾。(3)从 1902—1914 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德国迅速的增加军备并且组建了军 事集团,积极的备战。
课程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 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 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 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