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花馍作文600字》800字
花馍作文600字
汉族自有史以来,民间有种非常受宠的食品——花馍,也称“面花”。乡间逢年过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馍、枣花、元宝人、元宝篮等,正月十五做面盏,做给小孩面羊、面狗、面鸡等。
制做花馍的原料以白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所需的工具为及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手法有切、柔、提、揪、挑、压、搓、拨、按等。做成鱼、鸟、鼠、蛇、花等形状。
做面花也是农村妇女“比巧巧”的形式之一,体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蒸制前先要发面,发好面后要试碱,这个步骤很关键,碱放多了,蒸出的花馍就会发黄,口感发苦;碱放少了,蒸出的花馍就会发青,口感发酸;碱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面团的软硬,揉和的时间长短都有关系.农家妇女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试验,掐一块弹球大小的小面团反复试蒸,直到认为碱的多少适宜为止.碱适宜的面团蒸出的花馍又白又松软,口感酥脆香醇.碱试好后要反复使劲揉,直到把碱揉匀为止.妇女们将揉好的面团有的搓成手指粗的长条,有的擀成碗口大的薄片,有的揉成鹌鹑蛋大小的椭圆??再经过组合和点缀,用豆子做动物的眼睛,用辣椒做动物的嘴巴,用菜叶装饰动物的身体??一个个栩栩如
生的花馍造型便做好了,做好后立刻放在开水锅上蒸,火的大小要适宜,火大了馍容易裂开,火小了容易被蒸馏水烫青。看似简单的花馍,它的制作工艺和技巧还真多呢。文火蒸四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妇女们总是围着又美观又实惠的花馍,欣赏着,评价着??互相取长补短。
每年清明节,人们来到炎黄子孙的敬祖圣地。在轩袁皇帝灵前,凭吊这位中华人民的始祖时,我们便可以欣赏到各地群众精心制做的千姿百态的面花艺术,做的讲究、丰富,寄托了皇帝后羿悠悠古情。
花馍除了可以食用外,还有很强的欣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祭祖先,在农村至今保留着制做花馍做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习俗。
作文二:《关于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3400字
关于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
一、摘要:
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普通的面团经过山西人的巧手,就能 神奇的变化出万般花样。 闻喜花馍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造型、色彩尽显民俗风情 。 “闻喜 花馍” 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起闻喜县的花馍, 那绝对可以成为山西面塑艺术的代表, 民俗文化宝库中独具艺术魅力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 2月 3日在山西闻喜县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 中,两千多种花馍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充分体现了其“弘扬民 族文化传统, 打造花馍特色产业” 的宗旨。 其中龙腾盛世大花馍、 龙王神像面塑、 神龙面塑、 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则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本人通过暑期走访闻喜县花馍协会及一 些花馍生产作坊, 以此文对非物质文喜花馍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且参与到非 物质文化的保护之中。同时也希望闻喜花馍今后的道路走的更远一些。
二、正文:
调查范围:山西闻喜县
花馍,又叫面塑、面花、礼馍、花糕等。在我国流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文 字记载。花馍至少有数千种,按性能可分为食用性花馍、观赏性花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按造型可分为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按功能分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类。表现 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闻喜花馍是人工用面做成的颜色各异、 造型各异的的馒头。 说起花馍, 早在汉代就已有 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先前祭祀活动宰杀牛羊等动物,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影响, 人们渐渐采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 而闻喜县的 花馍在人生礼仪习俗中有一些活动是独有的,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 甚至亲朋往来, 上梁和乔迁, 老白姓大都要制作各式各样的花馍相互馈赠, 一则对主人贺喜, 二则示情谊; 综上两项我们可得出, 闻喜花馍与民俗文化有紧密的联系, 对传承起到一定的 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闻喜花馍从帮助服务性进入商品市场,名声与日俱增,成 为地方名优特产。 闻喜花馍不仅销往北京、 上海、 广州、 香港等地, 还被带到海外。 近几年, 闻喜的“花馍外交”十分活跃,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将闻喜花馍送给客户,收到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闻喜花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 丰富的样式以及它背后蕴涵着深 厚的文化内涵赢得广大群众的青睐,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许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花馍工艺简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花馍是当地一种特色食品。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 头,花式各样,从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盛行于明清,传承发展到 今天, 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 从麦子的筛选、 晾晒到面 粉的加工 , 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 , 以及成形和着色等 , 无处不精益求精。要做出一个像样 的花馍 , 至少需要 4 到 5天 , 一个花馍需要 9个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 馍、蒸制、着色、插面花, 100多道小工序 , 全靠手工揉捏而成。
原料:
要想把花馍做好, 原料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闻喜花馍最主要的两种原料是小麦和水。 什么样的小麦最好呢?那我就说说闻喜花馍所选用的小麦。 闻喜花馍一般选用的小麦是闻喜 北垣产的。 就闻喜县的地理位置来说,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 是山西省小麦生 产大县和优质小麦基地,三面环山,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而闻喜
的花馍会选用闻喜北垣产的最优质的小麦磨成的面粉。 为什么要选用闻喜北垣产的小麦?主 要是因为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 小麦生长期比别处长数十天, 生长周期长, 粒大饱满, 麦质 优良。用此地小麦面做出的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不仅要用北垣 小麦,同时要用这里的水,因为北垣地势较高,水位深,水质好,无污染。人们常说, “一 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同样的,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产。所以只有用北垣面粉和北垣水制作 的闻喜花馍才是最正宗的,吃起来,才能感觉到它的香甜味。
制作工序:
闻喜花馍制作过程要经过九道工序:第一步是首先用筛子、簸箕筛小麦,簸净土杂,再 用水淘洗, 而后装进竹篮或布袋放在阴凉处凝水, 存放一日, 便于麦粒皮与麦粒分离; 第二 步是专门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再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去掉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麦皮; 第三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 用水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期 发酵;第四步是酵面发好后,按蒸馍量的多少,掺进等量面粉,用温水和匀后,进行揉制, 至少要反复揉八遍,以瓷光有筋、软硬适度为标准,软硬度很重要,硬了蒸不虚,易裂口, 软了易变形;第五步是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 巧媳妇担当, 她们凭自己的高超娴 熟的捏塑技术, 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 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 第六步就是把 捏好的闻喜花馍雏形,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 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 第七步是开水上 笼, 急火上气, 笼圈封严, 大小分蒸, 落气出笼; 第八步是花馍出笼后, 趁热用食品色点染、 描绘; 第九步是待花馍晾妥后, 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组合成一个 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发展:
秉承着走出去的理念, “闻喜花馍” 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 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 2010年 5月 20日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大放异彩。 闻喜县于 2012年 2月 3日举办了中国首次大规模花馍文化节— — “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 , 旨在“弘扬民俗文化传统,打造花馍特色产业” . 在这次花馍节上,闻喜县红红火火的办起 首届“闻喜花馍”大赛。 “花馍大赛”从参赛的几千个花馍中评选优秀之作予以重奖,最终 获胜者将被冠以 “花馍王” ,奖金 10万元。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会努力让传统与绿色有机 相结合,真正把“闻喜花馍”打造成山西名品,世界上的大品牌,从而走出国门,挣更多的 外快。
总结与建议:
做为当代一名大学生, 有责任为家乡的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些好的建议。 对 于闻喜县的花馍,我通过了解“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 ,并且进一步的深入调研以及通过 查阅资料,对闻喜花馍的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它的发展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闻喜花馍在今后的发展之中, 应该摒弃以前的那种传统的传承方式, 走新型化的传承 方式。
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全新平台,构建花馍营销网络;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龙 头企业和民间艺人大力发展花馍产业; 开设培训课程, 为花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人才支 持;举办研讨会议,聘请设计师研发新产品,制定新策略,推进闻喜花馍产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 改变以前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化产业道路,改变以前那种手工作坊,建立拥有较 为先进的基础设施的大型花馍加工厂。通过这样的改变,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开拓市场, 都对其有重大的影响,有机会的话可以在世界建立连锁机构。
再次,在技艺传承方面,不能沿用以前那种“口传心授”的方式,而是开辟新的传承方 式, 例如用影像资料,图片和文字记载等传承下去。
最后,致力研发新的样式,我们不能做“啃老”一族,完全依靠前人的样式,而是应该 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发节庆礼品花馍;结合生日寿诞、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开
发民俗礼祭花馍; 结合工薪阶层、 市场需求, 开发营养快餐花馍; 结合厅堂会所、 陈列收藏, 开发工艺展品花馍;结合食疗保健、心理需求,开发花馍宴。以此来产生更多的消费群体。 花馍技术的发展,应该走现代市场化道路,通过政府鼓励,走产业化道路,手工作坊是 可以保留,但科技在发展,我们也应该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可以试着以机器代替手工,走 新型化发展道路,打造过硬的品牌价值,实行全球连锁等。
四、调研单位及参考文献:
闻喜县花馍协会
山西省闻喜县文化馆
闻喜花馍——《中华手工》 2010 年 02 期
闻喜县民间艺术学会编印的《闻喜花馍》
作文三:《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花馍》700字
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花馍
马上就是表姐的12岁生日了,姥姥准备下厨送她一份厚礼,我好奇,便跟着来到厨房。
“到底要做什么吗?”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奶奶终于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一听名字,我就被吸引住了,以前虽然吃过,但是那么精美的艺术品却不知道是怎么做的,还是有些可惜,所以我决定今天就学一学。
只见姥姥拿出已经发好的面,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面使劲揉,就揉出一个大面团。姥姥还说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下的馒头容易裂开。面团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型,所以这就很考验和面者的功力。说着姥姥又将大面团切成了几小块,又开始揉了起来,我询问姥姥要做什么样子的,姥姥说要做一个大花馍。我缠着姥姥给我做些别的样子,她这才答应。
“做什么样子好呢?有了,就做12生肖。”姥姥在一旁嘀咕着。“12生肖?”我惊讶的问。姥姥解释说花馍虽是寄托感情的,但也可以捏成不同样子的,12生肖,成语故事都可以,技艺高的,连龙凤都能捏出来。我觉得民间艺术真是高超。姥姥拽了一点儿面,在案板上揉,越揉越细最后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贴上黑豆,一条蛇便做出来了。姥姥又取了稍大一点儿的面团,捏出上小下大的形状,捏出耳朵,用剪刀在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身子部分剪出手,在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姥姥用蛇缠住兔子,名为蛇盘兔,祝我节节高升,原来是这寓意。
我有求姥姥给我捏一个“故事”,姥姥想了想,没说什么。便动起手来,没花多少功夫,一个武松打虎的故事便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栩栩如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来传播中华文化。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叙述完整,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三年级:温建荣
作文四:《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花馍_750字》70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马上就是表姐的12岁生日了,姥姥准备下厨送她一份厚礼,我好奇,便跟着来到厨房。 “到底要做什么吗?”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奶奶终于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一听名字,我就被吸引住了,以前虽然吃过,但是那么精美的艺术品却不知道是怎么做的,还是有些可惜,所以我决定今天就学一学。 只见姥姥拿出已经发好的面,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面使劲揉,就揉出一个大面团。姥姥还说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下的馒头容易裂开。面团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型,所以这就很考验和面者的功力。说着姥姥又将大面团切成了几小块,又开始揉了起来,我询问姥姥要做什么样子的,姥姥说要做一个大花馍。我缠着姥姥给我做些别的样子,她这才答应。 “做什么样子好呢?有了,就做12生肖。”姥姥在一旁嘀咕着。“12生肖?”我惊讶的问。姥姥解释说花馍虽是寄托感情的,但也可以捏成不同样子的,12生肖,成语故事都可以,技艺高的,连龙凤都能捏出来。我觉得民间艺术真是高超。姥姥拽了一点儿面,在案板上揉,越揉越细最后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贴上黑豆,一条蛇便做出来了。姥姥又取了稍大一点儿的面团,捏出上小下大的形状,捏出耳朵,用剪刀在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身子部分剪出手,在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姥姥用蛇缠住兔子,名为蛇盘兔,祝我节节高升,原来是这寓意。 我有求姥姥给我捏一个“故事”,姥姥想了想,没说什么。便动起手来,没花多少功夫,一个武松打虎的故事便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栩栩如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来传播中华文化。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叙述完整,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三年级:温建荣
作文五:《花馍的制作流程》800字
小老虎花馍
陕西也有蒸花馍的习俗,一般腊月二十九就要蒸了,城市里比较少,
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很多花馍,
这些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正是 “ 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 ” 的习俗。 陕西的花馍分的也很详细有 “ 礼馍 ” ,还有自己吃的。
家里人自己吃的馍,可以做成鱼、蝴蝶、鸟儿等形状,
在馍的顶上嵌一个红枣,意思就是吉祥。
这个小老虎花馍创意来自胶东大饽饽,
和陕西的花馍有很大区别,
蒸小老虎花馍我一共活了两次面,
第一次活的硬了一些就是比平时蒸馒头的面硬,
第二次活的面软了一些,
自己觉得还是硬面的比较容易成型,成品比较好看。
【材料】
面粉 500克,白糖 10克,发酵粉 8克,水 240克,黑豆 2粒,
瓜籽 2粒,鲜蛋黄 1
个
【做法】 1、准备面粉。
2、面粉中加入白糖,用温水泡发酵粉,用温水和面。
3、活好的面放入温暖处发酵至两倍大。
4、发酵好的面团揉匀取 540克面团搓成条,两端按扁。
5、将按扁的一端用刀切 5刀。
6、每一份再切两刀,每 3条捏一下。
7、另一端对折过来,上面用小梳子压出花纹。
8、取 35克的面团搓圆后按扁擀成片,在一侧切 8刀。
9、每条再切 2刀,每 3条捏一下。
10、取 15克重的小面团做成长锥形,在尖的一端用剪刀剪开做鼻子。 鼻子剪开的面条顶部用剪刀剪出碎边,用竹签扎出鼻孔。
11、取两块 5克的小面团搓圆按扁,按上抹了水的黑豆做眼睛。
12、再做小老虎的耳朵。
13、用 85克重的面团搓圆,用小梳子在中部向内压出嘴形。
14、将做好的鼻子、眼睛、耳朵装在老虎头上。用用牙签在两个嘴角 装上小老虎的大牙,再插上瓜籽。
15、取 10克面团,搓成长条,捏成三角条形,顶部用剪刀剪碎边。 16、取 55克面团搓成条,两端稍按,分别切 3刀切出后脚趾。 17、将所有做好的零件全部安装到老虎身上。
生坯加盖醒发 20分钟,表面刷一层蛋黄液。蒸锅内蒸 20分钟。
18、取出蒸好的小老虎,放入烤箱 185度上下火烤 10分钟至表面上 色即可。
【小爱叨叨】
1. 面一定要活的硬一些。蒸出来成品美观。
2、烤箱温度只做参考以自家烤箱为准。
3、一定要二次醒发到位才可以蒸出喧软的馒头。
作文六:《陕西花馍的做法》400字
花馍, 又称为“面花”, 不仅仅可食,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淳朴善良的 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 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 陕西等地, 其中山西闻喜的花 馍更是出名。乡间的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 等等, 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 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 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
首先像蒸普通蒸馍一样,配置合适比例的面粉、水、酵母,进行和面即可。同时 将干红枣用提前温水泡发。
然后进行发面,也是基本发面做法。
然后切出大小均等的面剂子(面团),大约有两个鸡蛋大小。
将面团揉成长条形,用筷子在中间按一下,如图所示。
菜谱第 2 步:
处理如图。
菜谱第 3 步:
取两颗红枣,将面条进行“S”缠绕,如图所示。 注意筷子夹出的小槽靠上。
菜谱第 4 步:
中间用筷子夹一下,夹紧一些。
菜谱第 5 步:
处理好即如图中所示。
菜谱第 6 步:
上蒸锅,如同蒸普通馒头一样,大约三十分钟即可。 这样,样式简单但别致的花馍就出炉了。
作文七:《面食的艺术 花馍》1900字
面食的艺术——山西花馍
山西的馍类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 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 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 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 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 姥姥家都 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漠,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 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 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2月 4日,山西省万荣县五一东街云仙花馍店,解云仙一家人一上午制 作的花馍。
进入农历腊月,年味亦显得渐渐浓烈。晋城一带的农村,庄户人家 在清扫堂屋、缝制新衣、购置年货的同时,主妇们也用上好的麦面在揉 捏蒸做各种花馍。你随意来到一户农家,都能看到刚刚出笼的枣花馍、 金罐罐馍、 银罐罐馍、 老虎馍、 鲤鱼馍、 莲花馍??面前这些形形色色、 千姿百态的花馍,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晋南(山西南部)家家就开始捏制出 千姿百态花馍。晋南花馍除了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乡间 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代表平安和吉祥。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 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 子、菜刀等;制作的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为 主。就是这些原料、工具和手法,经过晋南民间艺人一双巧手,将花馍
塑造成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等形象,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制作出来的 花馍最大的直径有 60多厘米、重量达 10多公斤,最小的直径只有几厘 米, 令人惊叹。 晋南花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 高超的制作工艺,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
馍馍亦称馒头,是中国北方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之一。史料记载, 自秦汉以来, 盛产小麦的山西晋南地区的人们便注重蒸馍的技巧和捏制 花馍的艺术。星移斗转,岁月悠悠,精致的花馍文化在一代代农家主妇 的巧手捏制当中,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致。
一年冬尽春来,四季节日连连,各个节日的花馍都有新花样。
正月初一过大年,这是农家人心目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年夜要 吃枣花馍、枣山馍、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据说,吃了这种用红枣 和麦面捏制而成的花馍,在新的一年里,增长智慧,遇事心有主意,办 事事半功倍。长辈们流传:吃枣篮馍、金罐馍、银罐馍,象征能拣金进 银,来年收成好;吃了枣山馍,从此幸福如山,财定粮丰,福寿安康, 合家欢乐。
元宵节要蒸馄饨馍。吃了它,一家人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 情融融。
五月端午艳阳天,家家捏蒸老虎馍。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 盛的象征。农家人吃老虎馍时,期望着晚辈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 生气,长大成大器。
六月六农家做莲花馍。人食之后可明辨是非,不谋私利,踏入社会 能出污泥而不染,品行高洁,清白一生。
八月中秋蒸做月饼馍。吃着月饼馍遥望圆月,家乡亲人思念远方亲 人,远方亲人不忘故土亲情。
农家节日的花馍各有说法,人生从幼童到老翁,岁岁生日蒸的花馍 同样也“含糊不得”:
婴儿满月要蒸鼓鼓馍、枣长花馍,鼓鼓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 的鼓点, 枣长花馍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盼:快快成长, 早成栋梁。
周岁娃娃吃的鱼馍,寓意生活富裕。一岁食鱼,岁岁有余。
孩童十二岁时要蒸项圈馍。民间有说法:项圈就是护身符,食之后 可保佑儿女顺利度人生。
青年人结婚时蒸的是花糕馍,色彩绚丽,争奇斗艳,如“九凤朝 阳”、“九龙戏珠”等,花糕上捏制的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活 灵活现,惟妙惟肖。它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生活从此节节高。一个花 糕往往重达十多公斤,几个蒸糕高手几乎要忙碌一整天方可赶捏完工。 老人们过寿时蒸的是桃馍,外形好似一颗心,一颗儿女向长辈敬献 的孝心。昔日父母呕心沥血育儿女,如今后人长大成人,亦把自个儿的 爱心奉献给老人,愿长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当老人离别人世时,家人邻里要蒸一些包馍,用以祭奠。包即把人 一生的功过全部包揽在内,尤如一个句号,从此总结完了。
摄影爱好者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首届花馍文化节上拍摄展出的花馍
闻喜县举办首届花馍文化节,展出“敬龙祈福”“特色精品 华夏 巨龙”“民俗传统”等六大系列 2000多种各式花馍。“闻喜花馍”于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姿百态食文化,悠悠岁月花馍情。晋城的花馍在向世人描述着三 晋大地的古老食品文化, 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根祖情源。 细细品嚼这形色 各异的花馍,似乎可以感受到当地辈辈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又似乎能触摸到当代晋城人民对未来的热爱和向往??
作文八:《花馍的历史文化》1000字
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也称 “ 面花 ” ,闻喜花馍是山 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 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 1000多年历 史, 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闻喜 花馍有 “ 花糕 ” 、 “ 花馍 ” 、 “ 吉祥物 ” 、 “ 盘顶 ” 四大系列 200多个品种。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 于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在 2012举办的 “ 中 国 ·闻喜花馍文化节 ” 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黄河 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大多有端午节、重阳 节、 春节、 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 无论是添子增寿, 还是 “ 女儿追节 ” ,都要蒸各种造型、花色的花馍送给 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则以 “ 回馍 ” 的方式表达谢意。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 奏的加快,花馍这种民间艺术渐渐销声匿迹,即使逢 年过节也很难看到。
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陕西 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 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 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 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
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主要材料是优质面粉。 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 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春 节时多做枣花馒头,象征鑫福多寿;小孩子过满月, 姥姥家会送来有龙凤或虎头造型的 “ 囫囵 ” , 意为 “ 龙凤 呈祥 ” 或 “ 猛虎驱邪 ” ; 五月端午时, 由舅家送给外甥一 种特制的大型圆面花,俗称 “ 曲连 ” ,上面捏有鱼、莲 花等造型,鱼意五谷丰登,吉庆有余;莲花象征幸福 花开,喜气盈门。单个花馍的形式多为飞禽走兽、属 相、花卉、人物和象征吉祥的用具。如虎馍、鱼馍、 鸡馍、 燕子馍、 鱼喜莲馍、 狮子馍、 寿桃馍、 佛手馍、 枣馍、石榴馍、胡桃馍、艾叶馍和钩搭馍等。组合馍 则有大谷卷、 高馍盘、 插花馍和蜗牛山等, 花样繁多, 精彩纷呈。
花馍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 有一套严格的工序, 发酵、 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捏花馍 也是妇女们一个比手巧的过程, 没有教材, 没有图样, 全凭一代代人口传心授,经过一番搓、捻、擀、剪、 切、捏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巧妇手底下 活脱脱地变出来。 而且, 花馍制作顺序也是不能乱的。
作文九:《花馍》2500字
一、花馍历史及传承
花馍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也称 “ 面花 ” 。又叫面塑、面花、礼馍、花糕等。在我国流传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 花馍至少有数千种, 按性能可分为食用性花馍、 观赏性花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可分为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按功能分 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类。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 仿效式等。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传统名点, 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 闻喜花 馍盛行于明清,已有 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传统名点, 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 花馍同样以美 味著名。 闻喜花馍有 “ 花糕 ” 、 “ 花馍 ” 、 “ 吉祥物 ” 、 “ 盘顶 ” 四大系列 200多个品种。“闻喜花 馍” 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 起闻喜县的花馍, 那绝对可以成为山西面塑艺术的代表, 民俗文化宝库中独具艺术魅力的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 2月 3日在山西闻喜县举办的 “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 中, 两千多种花馍千姿百态、 争奇斗艳, 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充分体现了其“弘扬民族文 化传统,打造花馍特色产业”的宗旨。其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塑、神龙面塑、裴 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则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 如春节蒸大馒、 枣花 、 元宝人 、 元宝篮; 正月十五做面盏、 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 巧饽饽 ) , 形 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 “ 面鱼 ” ,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 作陪嫁用的 “ 老虎头 馄饨 ; 寒食节 上坟时用 “ 蛇盘盘 ” 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 满月做 “ 囫囵 ” 谓之 “ 龙凤呈祥 ” 、 “ 猛虎驱邪 ” ;老人祝寿用 “ 大 寿桃 ” 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 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二、花馍制作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 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闻喜花 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 , 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 , 以 及成形和着色等 , 无处不精益求精。 要做出一个像样的花馍 , 至少需要 4 到 5天 , 一个花馍需要 9个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 100多道小工 序 , 全靠手工揉捏而成。
原料:要想把花馍做好,原料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闻喜花馍最主要的两种原料是 小麦和水。 什么样的小麦最好呢?那我就说说闻喜花馍所选用的小麦。 闻喜花馍一般选用的 小麦是闻喜北垣产的。就闻喜县的地理位置来说, 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运城盆地北部, 是山 西省小麦生产大县和优质小麦基地, 三面环山,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 沃。 而闻喜的花馍会选用闻喜北垣产的最优质的小麦磨成的面粉。 为什么要选用闻喜北垣产
的小麦?主要是因为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 小麦生长期比别处长数十天, 生长周期长, 粒大 饱满,麦质优良。用此地小麦面做出的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不 仅要用北垣小麦,同时要用这里的水,因为北垣地势较高,水位深,水质好,无污染。人们 常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的,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产。所以只有用北垣面粉和 北垣水制作的闻喜花馍才是最正宗的,吃起来,才能感觉到它的香甜味。
制作工序:闻喜花馍制作过程要经过九道工序:第一步是首先用筛子、簸箕筛小麦, 簸净土杂, 再用水淘洗, 而后装进竹篮或布袋放在阴凉处凝水,存放一日, 便于麦粒皮与麦 粒分离; 第二步是专门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 再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 去掉其中的粗粉 粒和碎麦皮; 第三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 用水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 地方进行初期发酵; 第四步是酵面发好后, 按蒸馍量的多少, 掺进等量面粉, 用温水和匀后, 进行揉制, 至少要反复揉八遍, 以瓷光有筋、 软硬适度为标准, 软硬度很重要, 硬了蒸不虚, 易裂口,软了易变形;第五步是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巧媳妇担当,她们凭自己 的高超娴熟的捏塑技术, 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 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 第六 步就是把捏好的闻喜花馍雏形, 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第七步 是开水上笼,急火上气,笼圈封严,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第八步是花馍出笼后,趁热用食 品色点染、描绘;第九步是待花馍晾妥后,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 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三、花馍寓意
花馍除了可食用外, 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 有时用米类、 豆类等粘贴 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 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 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花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 蔬菜杂果、 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 表达对祖 先的祭祀、 老辈的祝福、 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 时, 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 群众叫 “ 曲莲 ” , 上面捏塑着鱼、 龙、 莲花之类, 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亨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征着吉祥如意, 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 它也反映与表现着 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另外,很多民间艺人在长期的 “ 花馍 ” 习俗活动中,不断发明创造,逐渐把 “ 粮画 ” 艺术从 围仓、花馍中分离开来,充分利用粮食颗粒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把一粒粒粮食在木板、瓷 器、纸片等上面拼粘成各种书法字体、吉祥图案等,表达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 的祝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也 叫面花)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作文十:《花馍》2300字
花馍
平阳面塑,俗称花馍,是平阳一种纯朴的民间美术形式。平阳一带,凡是逢 年过节,生日满月,婚丧嫁娶,礼尚往来,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都要用最佳精 粉,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制作种种面塑,表达各自的理想和祝愿。
关于它的故事
平阳民间面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霍州一带传说,隋朝 末年, 霍州守 (中郎将 ) 宋老生坚守城池。 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 因为宋老生 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 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 使他脱离了百姓 的支持,把他杀死。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 的赵家庄。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 (因为百姓 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 ) , 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 马, 马立蹄长嘶, 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 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 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 首残缺, 没有头颅, 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 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 个人头。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 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 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宋张商英诗碑亦存。”
花馍的节日形态
1、清明节
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 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 文公贤臣介子推。
2、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 要做针线、 顶针之类的面塑, 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 灵手巧。
3、中元节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 (女 人坐在莲台上 ) 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 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 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
4、生日及结婚
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 面圈, 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 十二属相, 分别称“麒麟送子”、 “鱼儿钻莲”、 “松鼠吃葡萄”、 “猛虎驱邪”、 “凤凰戏牡丹”、 “龙凤呈祥”、 “蛾儿捕菊”、 “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 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长命富贵。到了十二岁生日 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义 之外, 又有向天地交代, 孩子已经长大, 成家立业, 祈求上苍保佑之意。 到了“知 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 糕 (高 ) 。 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 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 涂以色 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 ) 安 (鹌鹑)”、“喜鹊登梅”、 “耄耋 (猫蝶 ) 富贵 (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 (蝙蝠 ) 捧 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 上, 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 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 祝福长辈健康长 寿。
5、丧礼
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 鸟、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 然活在人间。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 类人物。 原件炸好后, 一件一件安装起来, 小型者日“卒盘”, 大型者称“牌楼”, 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有的还塑有唐僧、孙 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
6、各地分类
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 以典雅高洁赢人, 有的则以优美细腻著称。 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 构图简练,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当姑娘出嫁 的第一年, 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 之所以叫“羊羔 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 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 借机劝教。其间,他见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 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 正。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所以,又有教育后代 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
花馍的制作过程
闻喜花馍制作过程要经过九道工序:首先用筛子、簸箕筛小麦,簸净土杂, 再用水淘洗, 而后装进竹篮或布袋放在阴凉处凝水, 存放一日, 便于麦粒皮与麦 粒分离。 第二步是专门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 再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 去掉 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麦皮。 第三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 用水 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期发酵。 第四步是酵面发好后, 按蒸馍量的多 少, 掺进等量面粉, 用温水和匀后, 进行揉制, 至少要反复揉八遍, 以瓷光有筋、
软硬适度为标准,软硬度很重要,硬了蒸不虚,易裂口,软了易变形。第五步是 捏形, 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 巧媳妇担当, 她们凭自己的高超娴熟的捏塑技 术, 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 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 第六步就是把 捏好的闻喜花馍雏形,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第七 步是开水上笼,急火上气,笼圈封严,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第八步是花馍出笼 后,趁热用食品色点染、描绘。第九步是待花馍晾妥后,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 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花馍如此美味,难道你不想到我的家乡尝一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