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教育家的故事》2600字
一、柏拉图甩手的故事
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有很多的故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苏格拉底布置学生每日甩手臂的故事”。
有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后来他也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 点评:古埃及有句谚语云:“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鹰凭借自己强大的飞行本领攀上金字塔的顶峰,我们自然无比羡慕;但蜗牛凭坚韧不拔的耐力攀上金字塔的顶峰,蜗牛的精神在我们心灵深处镌刻上一道印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老鹰的志向,但也要有蜗牛的奋斗精神!
或许你可以5分钟看完,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到的是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坚持!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二、苏格拉底和麦穗的故事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学生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学生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学生们埋头向前走。看
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学生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学生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学生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旧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单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点评: 对苏格拉底的这道考题,答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先在自己的心里定下一个大体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比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务远,就这样“认”了。另一种答案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毋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是万分懊悔。
在追求目标时要把握好选择度。我们在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过程中,应为自己定好坐标,通盘审视,在适宜自己发展的情况时就要当机立断,莫要迟疑,选择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
三、品格教育
卢梭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乡镇上。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所以卢梭没能进入学校读书识字。不但如此,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卢梭小小年纪就只好外出打工,被一位伯爵招到家里当小佣人。
伯爵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她还有一条非常漂亮的小丝带,很多人看到都很喜欢。有一天,卢梭经过小主人的房间时,趁附近没人,悄悄拿走了侍女放在床头上的小丝带,快速跑到院子里玩赏起来。说来也巧,有个仆人这时从卢梭身后经过,他发现卢梭手中拿着小丝带,便马上向伯爵作了报告。伯爵听后大为恼火,他怎能容忍自己的庄园里有小偷呢!于是,伯爵命人八路所教导自己的客厅,严厉地追问事情的原委。卢梭听后,非常紧张,心中暗想:如果承认自己拿了丝带,那一定会被伯爵辞退,而且还将背上小偷的名声,再想找工作可就困难多了。卢梭想了半天,也结结巴巴了大半天,最后狠下心撒了个弥天大谎:“是玛利永将这条丝带带给我的。”伯爵听了卢梭的话,半信半疑,立即派人将玛利永叫来对质。
玛丽永年龄很小,心地善良,而且非常老实,是专门在厨房帮助大人做饭的。她听到伯爵的追问,当时就吓懵了,眼泪顿时流了下来,口中为自己申辩道:“老爷,我没有拿丝带,我保证不是我拿的!”
这时的卢梭已经骑虎难下,如果此时承认自己拿了丝带,就会背上小偷和撒谎的双重罪名。为此,卢梭只能一口咬定,丝带是玛丽永交给自己的,并把事情的“经过”编得像真的一样。伯爵听着两人的辩解,一时无法分辨真伪,当即就辞退了卢梭和玛丽永。当两个孩子离开伯爵家的时候,有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肯定有一个无辜的人,而那个说谎的人将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事实正如长者所言,童年的这件事给卢梭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痛苦,以至于他在四十年后的自传《忏悔录》中坦言说:“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残酷的回忆使我苦恼,在我苦恼的时候,便看到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点评:孩子的成长,是身心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对孩子所犯的小错误漠视不管,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早期品德教育,而且要早要严,时刻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以免今天的小偷窃行为发展为明天的大偷窃行为。
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家长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偷窃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家长必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例如:当面向对方道歉;用孩子的零花钱买相同的东西赔偿对方;禁止孩子接触可能发生同类事情的环境或人。
其次,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发生偷窃行为后,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偷窃行为的起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再次,家长要适当限制孩子的行为。当看到孩子有占据他人物品的企图时,家长要及时制止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变为行动。
此外,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喜欢上某件东西时,家长要给孩子讲解喜欢与得到之间的差异和相互间的关系,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认为对你有益的东西便会给你买,你还可以自己攒零用钱自己购买。”最后,就事论事,不要涉及以往的事情。
作文二:《教育家的故事》3300字
教育家的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
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
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家的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98的,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海尔维第(瑞士)共和国。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了农民暴动,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斯坦兹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
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了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52. 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了孤儿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我没有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
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
战乱再次降临了。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关闭(被法军征为野战医院)。裴斯泰洛齐为此声泪俱下,但无济于事。他因伤心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齐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名人之时,竟不顾高官厚禄的诱惑,以其崇高的品质,把整个心灵和爱心都献给了孤儿,为贫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种无私的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教育家的故事:陶行知拜人民为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着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更多励志故事 1 2 3
本文标题:教育家的故事
本文地址:://.52./lizhigushi/5729.html
作文三:《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1300字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注明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98的,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海尔维第(瑞士)共和国。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了农民暴动,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斯坦兹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 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了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教育改革家》英文版第358页)?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了孤儿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我没有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证着选》第196至199页)? 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 战乱再次降临了。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关闭(被法军征为野战医院)。裴斯泰洛齐为此声泪俱下,但无济于事。他因伤心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齐在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名人之时,竟不顾高官厚禄的诱惑,以其崇高的品质,把整个心灵和爱心都献给了孤儿,为贫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种无私的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作文四:《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700字
.90house. 高中学习网
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以上内容有:久赢屋高中学习网整理(://.90house./)如想查看更多资料请访问本站。
1
本资料有高中学习网(.90house. )整理
作文五:《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500字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作文六:《教育家的教育故事》2300字
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教育话题
04-18 16:30
苏霍姆林斯基——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宽容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叶圣陶——民主的楷模
我国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年)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
有一次,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叶圣陶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罢一段,叶老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孩子们就跟着他默诵。至善、至美、至诚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说是叶老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叶老一边看孩子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张伯苓——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皮尔保罗校长——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魏书生——班主任的自述
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老师。我总觉得做教师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班级、班集体,从她们形成那天起,人们生长在其中,变化在其中,关心
她,爱护它,为她吃苦,为她的荣誉奋斗;离开她后,留恋
这怀念的感情,经过滔滔时间长河的冲刷,非但没有消失,反倒经年累月,越积越深。许多人愈到晚年,对其思之愈切,念之愈深。
班级和人个维系得这么紧,班主任这职业便具有了一定的诱惑力。班级像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条长长的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高山、平原、乡村和城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帮助.一起长大、成熟,直到离开这个家庭,走向社会。
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们走出家一定的适应大社会的能力。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管理得合理,就能人心所向,形成强人凝聚力。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潜力,集体的实力就能得到增强、事情才能做得顺利。社会如此、家庭如此,学校如此,班级亦然。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而心的领域却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
我们以神圣的态度,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无愧于我们的学生,无愧我们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作文七:《读教育家的故事》2600字
读教育家的故事演讲稿:
我心中的教育家
三十家子初中 王连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说起教育家, 大家一定都还记得近些年在大小媒体上曾经报道过 的一些名人:提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 杜郎口旋风刮起来时,曾来我县做过报告的《中国教师报》特约记者 李炳亭等等, 他们的教学理念我们各位也都努力地去树立, 他们的教 学模式我们也都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过。 这些红极一时的教育家 们的理论和经验,对我们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 我不敢对这些教育家有什么评论, 我要说的是虽然很多教育 家都在不同领域或不同时期做过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 但在我的头脑 里都比不过这样的一个伟人, 他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家——孔子, 孔老先生!人们都称其“孔圣人”。
最早知道孔子其人是在读小学的时候, 那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 大革命将中国文化搅得乌烟瘴气, 将教育界搞得乱七八槽, 英雄称不 上英雄,伟人变成庸人, “孔圣人”变成了“孔老二” 。记得那时经常 会有一些人扛着彩旗,敲锣打鼓来到学校,来到村子里,叫什么?叫 “**宣传队”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张巨大的画像,我当时觉 得就是一位老人,形象丑陋无比,那些人嘴里喊着:“打到孔家店。 ” “打到孔老二。 ” “批判学而优则仕”等口号。其实,那时候,我什么 也听不懂,也不知这位孔子犯了什么罪,只从画像中,只从口号中猜
出这个人不是好人。这是孔夫子在我心中的第一印象。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应该是在读师范的期间,再次提及孔子时, 他就成了我心中的伟人,他就成了我心中的圣人。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哲学思想提 倡“仁义”, “礼乐”, “德治教化”,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 文化领域中,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相 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 家经典《论语》 。
后来《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 等, 便成了师范生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 铭刻在心, 脱口而出。
直到我走出师范大门,迈进中学的门坎,走到学生们中间,旅行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后, 那时那地我才发现我所了解的孔子, 我所 背诵的语录只是一知半解, 只是皮毛而已。 至于运用于教学实际更谈 不上了,有时甚至与教育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想起来真有些惭愧。 记得那年我担任八年一班级班主任, 我不愿意和男同学多费唇舌, 他们有时犯了点儿错, 我就背后用手狠劲捏他们的肩部, 脸上假意微 笑,很多男生害怕我这一手。那天课间,我坐在教室里管理班级,赵 爽同学笑嘻嘻地对我说:“老班, 我给你捏捏肩吧! ” , 我说:“不行。 ”
赵爽马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一听,就想起昨天我狠劲捏 他肩膀的事, 也想起早读时全班一齐背诵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我当时还真有些不自在,忘记是怎么搪塞过去的了。
自从那次以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语录,或者说教育思 想一直在指引着我, 我要说, 孔老夫子这一言, 是可以终身行之者的。 班会上要求学生做到什么, 不能做什么, 我都把教育家的这句话作为 准则,和学生换位思考,班级管理既有制度化,又有人性化,学生非 常愿意接受,班级管理其乐融融,不再充满着硝烟味火药味,效果很 好。
自从那次以后, 我对孔圣人的敬仰又加了几分, 我更加强了对大 教育家的认识和学习,更不甘在学生面前示弱。我暗暗告诉自己,我 一定要把孔夫子这位大教育家奉为圣灵, 用儒家思想指引我的教育教 学。
现在的学生各方面条件都优越, 不懂得艰苦奋斗, 没有前进的目 标,怎么办?办法试过不少,但作用甚微。还是举孔夫子得意门生的 事例吧,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告诉学生要学古人, 要刚强要勇毅, 不要茫然前行,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自己的生命 才会有意义,要知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把古人曾子的思想运用于班级管理, 效果非常好, 班级管理一下 子好像有了理论依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我在班级管理中也要求学生 “三
省吾身”一、这一天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区帮助别人做一件事?二、这 一天在和同学相处中, 有没有不讲诚信的表现?三、 这一天学习的东 西有没有及时复习?这是每天在写日记的时候必须反思的一项内容。 我也给自己规定“三省吾身” 。一、自己有没有违背孔老夫子的教育 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地方?二、 自己有没有布置完任务不及时督促检查 的地方?三、自己有没有失信于学生的地方?
把古人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运用于当下的教学实际, 我感觉我的 课堂教学便有了分寸, 不再是盲人摸象, 我每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的时候,我都会依据孔老夫子的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就是说,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 先不要去开 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 也不要去 启发他。懂得了这一点,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思考,老师的主导作用才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先生 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摆放得是这么的科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在 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千万不要忽视了学生的思考, “学” 和 “思” 的有机结合才是有效的学习。
当今社会,人才辈出,教育家也层出不穷,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 论纷纷出现在大小媒体,我们有时应接不暇,甚至不知所措。我想, 在这种情况下, 与其说我们苦苦探寻创新, 不如说我们还是要让教育 返璞归真,回归原点,保持初心。从传统教育中汲取精华,用儒家思 想熏染学生的心灵。
最值得我们崇敬的教育家还当首推这位儒家的代表人物, 古代的
大圣人,大教育家——孔丘,孔仲尼,孔老夫子。
我想,不管历史怎么变迁,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提倡“仁、义、 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永远不会变!它始终应该是我们办教育的初 心。
作文八:《教育家的故事——钱梦龙》13400字
钱梦龙:悲壮的舞者(1)
素描早在上世纪8,年代初,他的名字就已声震教坛。他以“基本式”为教学模式的“语文导读法”在中学语文界引起极大反响。2004年,他却被个别人质疑为成功操作应试教育的“那一代”典型。他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教师资格专门培训,自称“至今仍是一名学历不合格教师”。
档案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嘉定区实验中学校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等,现任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主要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著作。
妙语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只有起点。故 事一位精神跋涉者的轨迹雷玲初见钱梦龙先生,是在他的课堂上。2005年7月,钱老应邀给参加全国第四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的老师上示范课。
2 钱梦龙:悲壮的舞者//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这个被中学语文界盛誉为“南钱北魏”之一的泰斗级大家,却又在2004年的中学语文界的“那一代”讨论中被人批判为“应试教育的成功操作者”的钱梦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一课
那天上午,钱老第一个讲课。出现在讲台上的钱老鹤发童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看上去有60多岁。
他走上讲台后,将一篇他自选的课外文章《睡美人》发给听课的学生。整堂课,钱老都是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中,提出一个个看似平实却引人入胜的问题,启发学生理解课文。时高时低、忽有忽无的话筒声音,让钱老的嗓音显得沙哑而苍老。
课后,掌声稀落。现场有不少质疑声:这堂课似乎少了听课老师们所期待的活跃、热闹的气氛。
第二天一早,会议请钱老作报告。下面是钱老的开场白:
主持人要我在今天作报告之前,先对昨天的课进行自我评价,这很难。但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件事:昨天下课后,我马上给一个好朋友发了一个短信,一句话——“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上公开课了~”这位朋友回复说,“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你的高峰期,你要以李宁为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体坛的,你不要也带着遗憾离开讲台。”是的,我今后不会再上公开课了,我认定我已经由高峰期进入了高龄期——今年已经76岁了。
此时,全场掌声如雷。
钱老含笑说:“我知道,这是送别我的掌声。”
片刻寂静后,掌声再次响起,持续良久。很多人落泪了。在前排速录钱老讲话的语文新秀魏智渊老师(网名铁皮鼓),眼角滑出大滴大滴的泪水,掉在电脑上,他没有擦去,拼命飞快地敲打着键盘??
戴着镣铐跳舞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40年代。从小学到初二,钱梦龙是个出了名的“差生”。他回忆:“我小时候笨得出奇,生性顽皮,不爱学习,记不清报告单上挂过多少‘红灯’。老师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我竟创下了累计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
谁料想这个被老师们定评为“聪明面孔笨肚肠”的笨学生,在初二之后,学习成绩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
一位叫武钟英的国语老师用一本字典改变了钱梦龙的人生轨迹。
一天放学以后,武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拿起一本《王云五小字典》,对他说:“老师们都说你笨,如果你能学会查这本四角号码字典,就能证明你不笨。”从来没有翻过字典的钱梦龙,在武老师的引导下居然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查字法。忽然之间,他真好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我”~”笨学生钱梦龙心里升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希望。
接下来,武老师交给他一项任务:每教新课之前,把课文中生字的音义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学期下来,在武老师的帮助下,钱梦龙不但学会了查字典、用字典,还养成了课前自习的习惯。在武老师的鼓励下,他的求知欲被唤醒了,自信心复苏了,学习成绩自然也如芝麻开花节节升高了。到毕业时,武老师在他成绩报告单上写的评语是:“该生天资聪颖。”
195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孩子钱梦龙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在他心底,有一杆标尺——当一个像武老师那样的对学生倾注着爱心的好老师。这一杆时时量出他差距的高高的标尺,成了当时对语文教学一窍不通、知识储备也远远不够的钱梦龙做一名好老师的原动力。
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当时我想得很简单,从武老师教会我查字典开始,是自学帮我学好了国文,因此自学也肯定能帮我的学生学好语文。”于是,“怎样教会学生读书”成了钱梦龙语文教学的一个执著的“努力方向”。
一线语文老师普遍认同这样的事实:语文难教。钱梦龙在从教几十年后曾列举了三条难教的理由:一是最容易受批评;二是考试特烦琐,刁钻古怪的题目,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使师生都有防不胜防的恐惧感;三是教学目标最难把握。对此,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
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悲叹之中,而是积极寻求突破,喊出了“戴着镣铐也要跳好舞”的响亮口号。他对这句口号的释义是:即使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也要坚守素质教育的阵地。
这一舞,就是50多年。
不安于现状的跋涉者
早在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谭惟翰教授就评价说: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是个“不安于现状”的语文教师,他不满足于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而立志做一个“语文教学的专家”。
从教一开始就有这样雄心壮志的钱梦龙,在不断的理论联系实际中悉心研究、实践、探寻着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
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学历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5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 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上世纪70年代末,钱梦龙提出了“基本式教学法”。所谓“基本式”,指的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
钱梦龙:悲壮的舞者(2)
但当时的钱梦龙也感到,自己对教学过程中认识规律的把握,还没有触及教学的深层。
“一堂课,改写了我后半生的历史。”事隔26年,钱老记忆犹新。
1979年,上海市教育局在他当时任职的嘉定二中召开上海市重点中学校长现场会,钱梦龙执教文言文《愚公移山》。他按自己的“基本式教学法”上了这堂课。
那天来听课的人特别多,把一个大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这堂一反“串讲”常规的文言文课,令听课的重点中学校长们和市、区教育局领导耳目一新,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79年下半年,以一课打响的钱梦龙出人意料地被评为“**”后上海首批特级教师。
“‘基本式’的提出成了我命运急转弯的一个标志,对我个人来说,其意义相当于漫漫求索之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石’。”这句话道出了钱老不安于现状的跋涉情结。
经过几十年的探讨和实践,钱梦龙不仅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以“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语文导读法”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一个重要流派的领军地位。
尽管其间,“语文导读法”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质疑,但钱老对此很坦然:“我欢迎这种批评和质疑,不同的意见可以帮助我在反思中获得教益。”
“我的脚下只有起点”
2005年7月17日,网友qingyu在教育在线上发帖《我所认识的钱梦龙》,文中写道:
最初听到“钱梦龙”这个名字,还是在看《十六岁的花季》的初中时。最近,在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第八届年会上,听了钱老精彩的发言,题目是“为语文教学招魂”——
民间有一风俗:小儿患病,据说是因为丢了魂,因此只要在屋里屋外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就可以把丢失的魂招回来。从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的状况看,语文教学似乎也没了魂,也很有必要为它招一招魂。
接着,钱老将自己的新作贴在网上,名为“请向钱梦龙开炮”,文章的题目是“为语文教学招‘魂’续篇——钱梦龙答客问”。
此举,让好多年轻的语文教师有机会与钱老师对话。这位网友感慨:“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钱老那种对学术的严谨和对网友的真诚~”
在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第八届年会召开三个月后,76岁高龄的钱老在“全国第四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主办方的一再邀请下,为参会的老师们上示范课。当这堂少浮华重平实的课遭到质疑时,主办方代表、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钱老的报告后给与会者讲了一个故事:
最初,钱老接受邀请后准备上《死海不死》一课。后来,又考虑到听课的学生都是高中生而换成了《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一课。但是在参会前他又换了。他说,老用自己上过的课去讲不大好,就挑了一篇课外阅读文《睡美人》。这个内容,此前钱老从未上过。
这就是永远将脚下当成起点的钱老,敢于在76岁的高龄挑战自己50多年树起的辉煌~ 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这种精神,连去年的“那一代”讨论中将钱老批判为“方格内的圆融”的作者,也在文中叹服: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是像钱老这样靠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
钱老曾写过一首词《蝶恋花》,最后两句是:“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句中的“伊”寄托了他对所钟爱的语文教学一种不懈的追求。从1993年钱老办理退休手续,至今已整整13年了,但钱老却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语文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1998年,语文教学的圈外人发动了对语文教学的猛烈批判,说“语文教师患了集体失语症”。钱老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以正试听,他说:这场讨论一是错误地把第一线语文教师当成了批判的对象,批判者完全不理解语文教师在“应试”重压下不得不违心而教的苦衷;二是批判者没有真正看到语文教师的难处: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语文教师们心知其非,但回天无力,只能在惯性支配下沿着培养“考试机器”的旧路艰难跋涉。
当1999年制订语文“新课标”时,曾参加“语文教学大纲”的审订的钱老在认可“新课标”立足点更高,视野更开阔,更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同时,也切实地指出:要认真地寻求新课标的确切含义,尽快弄清楚它们究竟对语文教育实践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并希望“新课标”在实施中多一点理性的思考,尽可能减少一点矫枉过正的偏差。
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以至有人说他对新课程缺乏热情。2004年语文界掀起一场关于“那一代”的讨论时,有人甚至毫不留情面地将钱老批判为“应试教育的成功操作者”。
有朋友规劝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然而,对语文教学痴心不改的他却告诫自己:你的脚下没有终点,正如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改革永远不会有终点一样。
“人活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这种信念,使钱老能够在年逾古稀的高龄,依然孜孜以求,并将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传承给所有敬重他、爱戴他的人。
即使,戴着镣铐悲壮起舞。
访 谈为语文教学招魂雷玲一直以来,关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为了培养只会背诵“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呢,还是培养具有创造活力的现代人,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钱梦龙先生。
记者:据我所知,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第八届年会上,您发表了一个题目为“为语文教学招魂”的讲话,您谈到“从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的状况看,语文教学似乎也没了魂,也很有必要为它招一招魂”,在您看来,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丢了魂,
钱梦龙:悲壮的舞者(3)
钱梦龙:发生于1998年的那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实质上就是一次对于语文教育目标取向的拷问:语文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只会背诵“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呢,还是培养具有创造活力的现代人?应该说,这是一次真正触及语文教育“灵魂”的拷问。遗憾的是,这场由语文教育圈外人发难的大讨论,并没有在语文教育圈内造成应有的震撼。
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语文教师们大都仍在惯性支配下沿着培养“考试机器”的旧路艰难跋涉。
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不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很多展示课上,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倾向。执教老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正好又有“现代化武器”在手,于是语文课完全变成了“多媒体操作课”,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天马行空式的宏大叙事取代了实实在在的读写听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展示,再配以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
这种包装亮丽却华而不实的课,目前正在作为某种“范式”而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上不断展示着。为什么不少老师平时明明不这样上课,一到上公开课便要如此改头换面呢?也许他们认为,既然是公开课,便应该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不少老师的心目中,正是这样的课才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这用意是好的,殊不知这是对新课标的极大误解!
所以我认为,由于上面说的这两种倾向,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失魂落魄”的症状。
记者:您认为语文教学的“魂”应该是什么,怎样才能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
钱梦龙:说到语文教学的“魂”,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无论体制有怎样的差异,都必然把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洪堡特)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教育。
显然,汉民族语教育,正是我国的语文教学“魂”之所系!
我认为,汉民族语教育的特点体现在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上,主要是凭借对范文的阅读进行的,因此,阅读教学便成了学习民族语的必由之路、主渠道。从语文课程内部的课时分配看,阅读教学占的分量最重,也足见其地位的重要;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多数是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首先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上。不言而喻,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当然首先也要从阅读教学着手。
记者:以您之见,阅读教学的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钱梦龙:当前,首先必须改变前面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两种倾向:一种多见于日常教学,其特点是死抠文本,肢解课文,进行琐碎刻板的字、词、句操练;另一种多见于展示课、观摩课,其特点是架空文本,架空语言,凭空进行所谓的“人文精神”教育。而要正确指导范文的阅读,必须处理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关系。同样的文本,同样的“紧扣文本”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效果往往大相径庭。
总之,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少一点花里胡哨,少一点食洋不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在读写听说中摸爬滚打,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一天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够从“读”和“听”中汲取丰富的信息和精神养料,能够用“写”和“说”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那么,他们的发展就有了扎实的基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也就可以欣然而笑了。
解 读“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略解关于“三主”
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这里说的训练,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听、说、写训练,不是指做习题(做习题仅仅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钱梦龙:悲壮的舞者(4)
关于“四式”
“三主”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的四种基本课式之中。钱老师把他的以“三主”为指导思想,“四式”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构思统称做“导读”。“导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在此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前提,“以教师为主导”是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必然表现为训练形式。
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四式”实际上是四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是指四种“课型”。
1 自读课
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着眼于有计划地培养自读
能力。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
(1)认读。朗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字典、词典解决。
(2)辨体。辨明文章的体裁,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自读方法。
(3)解题。解析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题眼”。
(4)发问。可就关于文章内容、关于文章表现形式、关于作者构思意图分别提出“什么”、“怎样”、“为什么”几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理解文章。
(5)质疑。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
(6)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作出评论或分析。
2 教读课
教读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阅读训练。与自读课相比,两者同样体现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教读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明显加强。
教读必须和自读结合进行。结合的方式:一是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分析学生自读所给予的信息,就学生的疑难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以启发、指导;二是先教读,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后自读,难度较大或背景复杂的课文多采用这种方式。但在学生自读以后,还需进一步教读,最后仍然落实在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上。
3 作业课
作业课是为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作业设计应以加深理解知识为主,同时还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要求,作业有的重在记忆,有的重在消化,有的重在应用。此外,还有评价性作业,包括鉴赏和批判,从品评文章词句、片段到写出有相当难度的短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逐步提高。
4 复读课
复读课是把若干篇已经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读读、想想、议议、练练,既温故,又知新。“复读单元”的重点仍在“读”,通过读找到各篇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温故”只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复读课常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颇有意义的。
简要地说,“三主”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体现这个过程的基本程式;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则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据此,钱老把他的这种方法叫作“‘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
(白雪 整理)自 白钱梦龙自画像对我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在我的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有三部书对我的影响最深:
《叶圣陶教育文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我平生最崇拜的教育大家是:
只崇敬身体力行的教育家,如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对那些“空头理论家”,无论其理论多么“伟大”,也不崇拜。
对我启发最大的教育名言是:
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我的语文教学观中的最基本点:
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互动的过程,就是训练。
“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关系的动态描述,不是三个逻辑命题的静态排列。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师是:
爱读书,善读书,多读书;敢于坚守教育理念;创新不要背离常识。
我心目中理想的学生是:
藐视分数,但有强烈的求知欲。
我上过的最满意的三堂语文课是:
基本上都不满意。以下三堂课只是差强人意而已:《愚公移山》、《故乡》、《死海不死》。
我写过的最满意的教学论文是:
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没有写过论文,写得比较满意的是一篇对话体文章《教亦多术矣——答客难》。
钱梦龙:悲壮的舞者(5)
我怎样战胜挫折和困难:
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来自1957年的那场政治劫难。不善于隐瞒自己观点的我,在劫难逃是理所当然的。1958年初,我戴着一顶“右派”的帽子被发配农村监督劳动,不得不暂时告别我为之呕心沥血的语文教学,三年半以后才得以重返讲台。那次挫折给我的最大教益,是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挫折固然不是好事,尤其是1957年那样的挫折,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但就我个人而言,那次挫折的确磨砺了我的意志,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和在逆境中格外渴求奋飞的愿望。可以肯定地说,我正是从那次挫折以后才变得稍稍成熟一点的。当然,这样的挫折希望以后不要再降临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头上。
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由于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担任语文教师之初,根本不知教育学、教学法为何物,于是只能根据自己读书自学的体验,“设计”我的语文教学。出乎意料的是,恰恰是这种无依无傍,无法无天的“设计”,反倒使我教出了一点个人的特色。现在回想,连自己都不禁啧啧称奇。
我取得优秀成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痴情,宗教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我这个人,要学历没学历,要资格没资格,要智慧没智慧,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份对事业的执著,这份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
自我评价我的性格特点:
宽容,平和,善良,坦率,乐观。做事力争上游,不甘于平庸;对人胸无城府,宁可失之天真。人际间无聊的是非恩怨,从不萦怀,只想集中心思做一点自以为重要的事。对既往的喜怒哀乐,近乎健忘;但恰恰反倒有利于看清前面的目标。这种性格,也许正是我历经磨难而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根源所在吧?
我的业余爱好:
从小爱读旧体诗词、诗话词话,偶尔手痒也写它几首,大多是遣怀寄兴之作,无关宏旨。爱读历代名帖,有时也悟出一点帖意,以此为乐;绝少临池,或应友人之嘱不得不写些条幅、对联之类,居然也能赚得外行的几声喝彩。此外就爱翻翻书,看看电视,散散步,逛逛街,上上网;不搓麻将,不嗜烟酒,人称“绿色男人”;也不刻意锻炼,一切任其自然而已。
我的人生格言:
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是;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
我想对教师说的话:
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旁 白大家风范雷玲听钱老“最后一课”那天,心有些酸。
这个时代容易让人浮躁和张狂。多元化的繁花似锦,会让人因为表象的东西失去对本质的东西的鉴别能力,这时候,人更需要的是厚重的功力与定力。
当新课程理念为课堂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评价标准时,热热闹闹的问题讨论、五花八门的小组合作等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有些眼花缭乱,于是有些老师会以此判断:谁的课堂越花样百出,谁的课就上得好。
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当钱老少了花样的课与一堂热闹非凡的课同台展示后,在场的一些年轻老师沉不住气了,质疑、抨击甚至讥讽,靶子纷纷对准了钱老。与钱老敢于客观地评价自我的大度相比,这种沉不住气显然少了冷静的思考与判断。
记者亲历了两堂课,以记者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记者今天仍然会这样去看钱老的课:钱老的课已然达到佛家所说的“见山见水”的第三重境界。
记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曾经想将写钱老这篇文章的标题改为“真正的语文大家”,遭到钱老的断然否定,他说:中小学哪来什么大家,与今天一些急于成名成家的新秀相比,钱老其实真的很有大家风范。
River implementation prehensive, through built reservoir, and built dike, and retaining dam, and anti-infiltration governance, focu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nection engineering, speed up formed layout reasonable, ecological good, and introduction row properly, and cycle smooth, and storage relief both, and Feng dry transfers, and more source
作文九:《教育家的故事——张万祥》7600字
张万祥:一个老班主任的教育情怀(1)
下午3点,首发式现场,记者见到自戏为“老追星族”的网友张万祥:高大,红光满面,风尘仆仆,随身背着一个大大的包——里面装着他的笔记本电脑。
此番,张万祥自费专程为追他的教育梦而来。这个已退了休的优秀老班主任,依然保持着少年般的追梦情怀,一如他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个人页面主题词:“追求使我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促我不断追寻教育的理想”。
15年,才真正爱上这一行
张万祥至今保存着一个学生写在日记本上“赠送”给他的一首诗:“恨只恨,你因人而异;恨只恨,你见风使舵;把不住真诚的航船,握不住公平的杠杆。我恨你,愿你在我的心底长眠,让岁月的车轮将你碾碎??”
这首诗是他教师生涯的重要拐点:从1970年到1985年,整整15年,他不爱教师这个职业,这与他青年时代的作家梦、记者梦相距甚远。大学毕业后分配前,他的愿望是“只要不当老师,干什么都行”。
忘记了表扬这个做了好事的学生,他从交上来的日记本中读到了学生与他这个班主任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诗。
学生毫不掩饰的心里话让张万祥彻底地震惊了!“我还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我该怎样做一个好老师?”自责、苦恼、反思,他开始全心全意投身于教育工作——不仅是上班时,甚至包括所有的节假日,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他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过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被动到主动、不情愿到情愿、应付到痴迷、动摇到坚定,在漫长的过程中,张万祥不仅爱上了这一行,而且研究上了这一行。 50个写秃的笔尖,一人高的剪报本
尽管现在张万祥已经有两台电脑,尽管搬了几次家,有两样宝贝张万祥一直舍不得扔:50个写秃的笔尖,一人高的剪报本。
这是他成长的见证。当他真正爱上教育时,他开始思考怎样做研究型的教师,怎样做不满足于太平无事的班主任,怎样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有正义感、有健康心理的人。
为此,他每年都订阅大量的教育报刊和书籍,积累了上万张知识卡片,四十余本德育资料剪报,七十余本工作笔记,十几本读书笔记,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其间,磨秃了上百个蘸水笔尖。
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的书不多,个人也没有太多的资金购买图书。张万祥老师为了教好课,就将很难买到的作家简历一笔一画地抄下来,甚至文学趣闻录等也一一抄写下来。他从1986年起,甚至将学生的计分册一一积存起来,每每翻阅,看到一届届学生的名字,仿佛看见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他更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今天,他也是这样要求他带的徒弟:每年订购有关德育的报刊至少两份、每年购买有关教育的书籍不少于5本,坚持作读书笔记、写工作笔记??
“回顾艰难跋涉的历程,心中虽有辛酸,但却从心底涌出了幸福感和巨人感。我觉得自己似乎成了巨人,举臂即可摸到白云蓝天。”向记者细数这些宝贝,张万祥很动情。
被盗版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
每接手一个新班,张万祥都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新招,打好开班第一炮。接1995届高一(1)班时,他了解到不少学生在初中时都是优等生,为了很快与同学们拉近距离,他精心设计了第一次亮相、第一次对话。
当他西装革履往班里走时,正巧看到刘震、田宁一、肖东升同学并肩走过来。他上去亲切地拍了拍田宁一的肩膀说:“听说你在初中就得到‘数学王子’的外号,真不简单!”又拉着肖东升的手说:“你的文章得了全区中学生作文竞赛第一名,可不要翘尾巴啊!咱这个新班可是强手如林啊!”再接着与刘震打招呼:“你在初中当班长当得真棒,以后你可多关照!”三句话,他很快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又是一年新学期开始,张万祥老师接手一个新班。他在班会上进行了一个“你所崇拜的人物”的问卷调查。始料不及的是,有的学生崇拜的人物竟然是秦桧、希特勒。
怎样才能让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走进学生的心里?经过精心准备,张万祥老师的教育便在其后的一个班会上拉开了序幕。他首先给学生讲了一则历史轶事——
一天,秦桧的一个后人与朋友同游西湖,游到岳飞庙,看到呈跪态的秦桧夫妇塑像为千夫所指为万人唾骂的情景,不禁吟出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
张万祥老师趁机提出问题:“秦桧屈膝投降、丧权辱国、陷害忠良,是民族?罪人、历史的罪人。现在我命令你崇拜他,你干不干?”
“不干!”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张老师随后又逗趣地说:“秦桧的后代都为自己的前人感到无地自容,我们和秦桧不沾亲不带故,为什么非要继承他的衣钵,甘心代他挨骂呢?”
教室里一片笑声。
张万祥老师又把话题引到希特勒身上:“希特勒是哪位同学的海外亲属?” 学生不由得大笑起来。
“是的话,可千万别六亲不认呀!”
学生笑声更高。
“看来,我们中间没有。大家与希特勒更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要自作多情地崇拜他呢?”
学生又大笑起来。
这时候,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时的戒备心理已经悄无声息地解除了。张万祥老师感到火候已到,严肃地指出:“偶像崇拜是一种心态,是心有所属的精神寄托。健康的偶像崇拜使人获得精神力量,受益终身;不健康的偶像崇拜,却使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精神意志的颓丧,误人一时甚至一生。同学们,我们千万不要做希特勒的信徒、秦桧的孝子贤孙;我们要以**、爱迪生、居里夫人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为榜样,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时候,学生情不自禁地点着头。
张万祥:一个老班主任的教育情怀(2)
类似这精心设计的一招一式,积淀成上百万工作笔记。张万祥决定将这些凝结了他26年班主任生涯的血汗经验写出来,他想论证,班主任工作是科学,是艺术,要善于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围追堵截为巧妙疏导,变一暴十寒为细水长流,变简单粗暴为精雕细刻,变急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耳提面命为拨动心弦,变生硬呆板为循循善诱,像能工巧匠雕琢艺术珍品精品那样雕琢青少年的心灵;他希望,这些经验能启发更多年轻的同行。 2002年12月,《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出版后,很快吿罄。一位老师读后,被书中非常贴近生活和事实的解决办法深深吸引。通过网络联系到张万祥后得知,这本书目前在书店已经脱销了。为了解老师们的燃眉之急,不得已,学校采取最原始的方法,自己“印刷”(实际上是“盗版”,他们将网上打印出来的稿件订成册,并复印100多本),尽管“书”很粗糙,但老师们学起来却非常认真。
网上招徒成“青春偶像”
2003年4月,60岁且患有严重慢性气管炎的张万祥不得不从心爱的讲台退下来。人退了,他的心却没有休。9月,张万祥开始触网,上了几次教育在线网后,深深地为网上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感动。
从此,每天至少用两小时上网成了他的必修课。
10月,他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第一招》贴出,随即,一发不可收,浩浩荡荡一百招,老师们被强烈吸引了:有复制下载的,有整理打印的,在学习和感激中,老师们由衷呼喊:“向张老师学习!”个别大胆的甚至提出要求他收徒弟。
一而再,再而三,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打动了他。2月15日,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正式宣布特大喜讯:张万祥老师来班主任论坛招募学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报名,一时间,花甲之年的张万祥成了教育在线的“青春偶像”。
2004年2月21日19时,张万祥老师在网上对数百个报名者出题考试,张老师在网络上给报名者一一发去试卷,三个小时后从网络上交回答案;随后,张老师又进行了两项考核:一是上交一篇自己最满意的论文,二是完成一篇张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经过三轮考核,于3月28日19时,在网上公布录取名单。结果,河北、山东、浙江、广东、江苏、安徽等省的13位老师榜上有名。
每月给每位学员批改一篇文章、为学员提供德育工作参考资料、指导学员撰写论文??网上免费招徒,不为名,不为利,张万祥的想法很朴实:“我只想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铺路石子,帮助青年教师登堂入室,早日成为享誉全国的名教师、名班主任。”
一位网名叫hanqijian的网友给张老师发来短信:我已经七年没做班主任了,您的激情唤起了我的激情,我决心干班主任,做一个以学生为生命的班主任。
一位退了休的老教师,就这样重新开始他的教育人生!
2004年4月,张万祥退休一年整。此时,山东省招远市教育体育局正式发文《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张万祥,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活动的意见》,拉开了“学习张万祥,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活动的帷幕。
目前,张万祥又编写了《班主任的100个难题》、《教师成长故事》等书,以期通过书籍帮助、带动更多的老师。访 谈怎样炼成“高招”班主任?雷玲经过30多年的雨露风
霜、经过30多年的摸爬滚打,尝遍苦辣酸甜,张万祥对班主任这一特殊职务有特别的感受和情感。在他看来,作为一个班主任要胸襟开阔,心中装得下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千年万载;为青少年要吃得下千辛万苦,为民族的未来经得住千磨万击;工作中不要千篇一律,而要推陈出新、别出心裁、开拓创新、千变万化。“老班”张万祥告诉记者,只有这样才能炼成一个“高招”班主任。
记者: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难教,思想工作难做,你说他一句,他要么还你十句,要么置若罔闻。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您有什么好的方法传授给老师们? 张万祥:要想成为一名让学生心服口服的班主任,我认为起码要抓住三个关键词:读书,思考,积累。
首先要比学生读得多,读得快,这样才有可能比学生懂得多,才有可能让学生对你刮目相看。目前,不少班主任忙于事务,“冷漠”甚至放弃读书。一年读不完一本书、一学期看不完一本教育杂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难免会在学生们面前陷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这种事次数多了,你作为班主任的威信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记者:那您认为老师们都应该看些什么书?该怎样在读书中思考和积累?
张万祥:重点要读专业书,学习相关的学科理论,学习当代新知识,成为知识不断更新的行家。还要博览群书,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更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报刊,特别要养成经常阅读教育报刊的好习惯。要想在教育教学中设计、运用“招”术来让学生服气,特别要学习一些教育艺术、心理学类的书籍,甚至要读“三十六计”等古代讲谋略的书籍。 在读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边读边思考边积累,以从中领会精华,将书中的黄金屋变成自己的东西。
记者:有老师说,他书看得不少,道理也明白很多,可一到关键时就不灵了,不知道该怎样去处理一些问题,控制一些局面。
张万祥: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工作模式已很难适应今天的学生。我总结出现在的学生主体具有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的“三不”特点,因此,在进行教育时,老经验、老方法、老套子就不灵了。
以“说”为例,说,是多说,还是少说;是高声大嗓地说,还是低声细语地说;是当面锣对面鼓地说,还是不露山不显水地说;是反复说,还是只说一次;是有声有色地说,还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说;是声色俱厉地说,还是和风细雨地说??“说”法不同,效果绝对不一样,这是我们在遇到不同情况“说”之前,应该反复琢磨后才可以“说”出口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记者:看来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性、艺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把握这些艺术和技巧,有没有什么窍门?
张万祥:关键在于随时认真总结、勤于思考、虚心借鉴、博采众长。面对一届届迥然不同的班级、几十几百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别人或者你是怎样对症下药而取得成效的,这些都是无比珍贵的资料,应该随时随地积累下来。平时勤于积累,到关键时刻,便可以凭借积累的材料温故而知新,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有时一闪的感悟、一瞬的火花,若不及时记下来,就会逝去。而平时随手记下的一砖一瓦,经过再学习、再思考,日后或许成为一座高楼大厦。当然,最初的积累往往可能是
幼稚的、低级的、零散的,但只要你持之以恒,积累的资料信息多了,自然就会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由零散到完整、由肤浅到深刻、由贫乏到丰富、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自觉到自觉。 这样,借助积累,你就会逐渐掌握一些规律,遇到问题时自然会茅塞顿开。
张万祥:一个老班主任的教育情怀(3)
原声愿你早日成为一头巨鲸
——致沁心荷及青年教师朋友言张万祥沁心荷老师:
你好!
读了你的文章后,我想送你几句话与你及青年教师们共勉——
其一,一生都是在路上。无论走在哪里,重要的是有好心情。真的,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再长的道路都可以一路欢歌;拥有一种愉悦的心境,漫长的路上可以是一道道灿烂的风景。
其二,当今教师的生存状况是艰难的,但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认识到,要避免色泽黯淡的“人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灵魂的充实和成长——这,就是读书、反思和写作。
其三,在干事业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追求物质,不要被外在的条件所困惑,所束缚。人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眼光瞄准前方,一心一意地奋斗,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过分的、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会妨碍人对生命乐趣的享受,使人生变为一场苦役。只有淡化物欲,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味。
其四,茫茫人海,悠悠古今,多少人的抱负在灯红酒绿中沉没,多少人的聪明才智在功名利禄的喧嚣中消隐!而适时给自己一条冷板凳,其实就是看淡名利、远离浮华,守住自己最初的梦想,守住创造的激情,守住灵魂深处的宁静。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最低也不会虚度一生。
其五,有时候,你必须知道自己是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你要卓尔不群,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才行。所以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若要自己卓然出众,那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其六,“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 其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胸中沟壑万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口中旁征博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进而促成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甚至相伴一生的过程,生命不止,学习不息。
其八,我们在赶路,一路匆匆,一路寂寞。但干渴后会发现清冽甘甜的溪流,寂寞后会发现倾心相爱的旅伴,艰辛后会发现诗情画意的享受。那个神秘莫测的风景具有不可抗拒的磁力;那个步入成功的日子散发着爱情般的芳香。让我们乘着金色理想、红色激情的翅膀飞翔。从出发中走来,再从出发中走过,让我们一次次更加喜欢出发。
其九,优秀的人不会等待时机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其实,一个人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机会。 张万祥
2005年10月3日自 白张万祥自画像对我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三句话是: 1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平生最崇拜的三位教育家是:
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和朱永新。
对我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是:
1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第斯多惠:“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 3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张万祥:一个老班主任的教育情怀(4)
第一,班主任工作必须讲求艺术性;第二,要处理优势诱导和劣势转化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强化与淡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的业余爱好:
读书买书。
买书应成为优秀班主任的一大嗜好。热衷买书是优秀班主任的一个标尺。优秀班主任买的书,成不了书房,也要有几个书柜,最起码也要有几个书箱。有志做专家学者型的班主任,每年年终之际,你应该看一看这一年又添置了几部书,屋内又飘来几缕书香。 我对教育的追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青年时期的理想。经过30多年的雨露风霜、摸爬滚打,我尝遍苦辣酸甜,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确实离不开“万”字:特殊的岗位、特殊的任务要求班主任胸襟开阔,心中装得下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千年万载;为青少年要吃得下千辛万苦,为民族的未来要经得住千磨万击;工作中不要千篇一律,而要推陈出新、别出心裁、开拓创新、千变万化。当然,“万”代表一种高度,决不会一蹴而就的,必须矢志不渝地追求。我的事业、我的职业、我的情趣、我的操守决定我把追求当作生活的主旋律。旁 白“老班”聊发少年狂雷玲“我自信自己没有衰老,没有陈腐,没有故步自封??我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脏,我拥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我拥有青年人的活力与激情。请你们相信:张老师没有才华,但是有恒心;张老师没有浮华,但是有追求;张老师没有年轻,但是有热情;张老师没有青春,但是有激情;张老师没有财富,但是有书朋;张老师没有傲气,但是知感恩;张老师没有浮躁,但是有淡泊。”2004年3月,通过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招徒,已退休的“老班”张万祥重新上岗——担任教育在线网《班主任专业成长进修班》班主任一职。 开班仪式上,“老班”张万祥慷慨激昂地通过网络“宣誓”就职。
这位已退休的、有着浓厚的班主任情结的“老班”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兴奋地告诉记者:重操旧业激活了自己少年般的追梦情怀,“网星”的感觉好极了!
如今,这位“老班”在全国各地都有一批好学的徒弟和忠实的“粉丝”,这让“老班”的脚步愈发轻快而充满活力。后记//故事里有你的梦想后记
在键盘上敲打出最后一个文字,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破茧的蛹,与这些精灵般的文字一起获得了新生。
“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眼睛。”一句诗从心底轻轻划过。
从2004年仲夏的繁星点点,到窗外飘起2006年的第一场雪,多少个昼夜,在电脑面前,我被这些伴随“嘀嗒嘀嗒”的击键声轻盈起舞的精灵打动着。
幸运于自己教育记者的身份,得以让我“原生态”地触摸他们。
每一次走近他们,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为他们曾经的青涩、成长的阵痛、失败的反思、执著的追求、成功的喜悦;每一次走进他们中的一位,我都会涌动一份感激之情:感谢你,教会了我很多。
我和我的文字在画满眼睛的大地上一起化蝶而舞。
在这里,他们不是完美的化身。他们有过苦,有过痛,有过甜,有过笑。他们很真实。
很多人只看到他们鲜花下的笑颜和荣誉,甚至,愤愤不平地非议他们所拥有的光环。也许,我们真的太狭隘、太苛求了。他们,也是平凡中的个体,自然有着常人的不足和缺陷。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我们所欠缺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我想,在这些文字间,你一定能明白一个道理:他们在做,在认真做,永不言弃。
一次,开车驶过长安街时,看见前面一辆奇瑞QQ的后视窗上贴着一排醒目的文字:“长大了就是凯迪拉克。”眼圈突然就有些潮润:哦,原来可以这样,让梦想照进现实。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用心编写这本书的原动力:用心读他们,用心做自己,你,明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雷玲
2006年月12月16日于北京
作文十:《教育家的教育故事》600字
大教育家的小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
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
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
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1元6角修理费。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要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见识。“师傅同意了。
陶先生与孩子站在一旁,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
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滴嗒声,孩子高兴的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临走又花了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