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兰亭序》14900字
兰亭序
东晋王羲之撰文
褚遂良摹兰亭序局部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简介
原文
翻译
英译
作品分析
历史评价
历史记载
逸事趣闻
唐兰亭序五大摹本
云门记略
兰亭简介基本信息
作者简介
原文
翻译
英译
作品分析
历史评价
历史记载
逸事趣闻唐
兰亭序五大摹本云门记略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
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人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通“趋”,念第三声)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编辑本段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
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总是大同小异,(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群贤毕至 贤,本是形容词,意为贤能、贤惠,而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贤能的人,贤才”,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2:少长咸集 少、长,本义分别为“年纪轻”“年纪大”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年纪小的人”和“年纪大的人”,作名词用。 例3:死生亦大矣 大,本义为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可译为“大事”,作名词用。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本义为“顶点、尽头”,是名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穷尽”,作动词用。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齐彭殇为妄作 齐,本义为“整齐”,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等同的”,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映带左右 带,原意作“带子”讲,是名词,而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作“环绕”讲,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2:一觞一咏 觞,本义为“酒杯”,在此句中解释为“喝酒”,是动词。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原来都是作动词用,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视觉和听觉”,可以引申为“眼睛和耳朵”,是名词。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1: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本义为“流动”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漂浮”,属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2:所以游目骋怀 游、骋,本义分别为“游动”和“跑”,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舒展”和“使??开畅”,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数词的意动用法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是数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一样的”,属于数词的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
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c)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d)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趋" 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面对面
编辑本段英译
The Orchid Pavilion In the ninth year of the reign Yungho[A.D. 353] in the beginning of late spring we met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of Kweich'i for the Water Festival, to wash away the evil spirits. Here are gathered all the illustrious persons and assembled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Here are tall mountains and majestic peaks, trees with thick foliage and tall bamboos. Here are also clear streams and gurgling rapids, catching one's eye from the right and left. We group ourselves in order, sitting by the waterside, and drinking in succession from a cup floating down the curving stream; and although there is no music from 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yet with alternate singing and drinking, we are well disposed to thoroughly enjoy a quiet intimate conversation. Today the sky is clear, the air is fresh and the kind breeze is mild. Truly enjoyable it is sit to watch the immense universe above and the myriad things below, traveling over the entire landscape with our eyes and allowing our sentiments to roam about at will, thus exhausting the pleasures of the eye and the ear. Now when people gather together to surmise life itself, some sit and talk and unburden their thoughts in the intimacy of a room, and some, overe by a sentiment, soar forth into a world beyond bodily realities. Although we select our pleasures according to our inclinations—some noisy and rowdy, and others quiet and sedate—yet when we have found that which pleases us, we are all happy and contented, to the extent of forgetting that we are growing old. And then, when satiety follows satisfaction, and with the change of circumstances, change also our whims and desires, there then arises a feeling of poignant regret.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the objects of our former pleasures have bee things of the past, still pelling in us moods of regretful memory. Furthermore, although our lives may be long or short, eventually we all end in nothingness. "Great indeed are life and death", said the ancients. Ah! What sadness!
编辑本段作品分析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
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公元352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句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有趣的曲水流觞 兰亭里还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 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地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编辑本段逸事趣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
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写过: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再加上惊吓过度,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则天的陵墓)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编辑本段唐兰亭序五大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兰亭序虞世南摹本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兰亭序冯程素摹本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定武兰亭吴炳拓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
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编辑本段云门记略
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云门寺原为中书王子敬居所。传晋义熙三年(407年),有五色祥云见,安帝诏建寺,赐号云门寺。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 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得知云门是缘于《兰亭序》,王羲之在山阴兰亭写就《兰亭序》为世人知晓,却少有人知道会稽云门乃《兰亭序》失却之所。唐代演义故事中有《云门失兰亭序记》一章。故事所云:智永和尚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后裔。少年与兄孝宾(慧欣)一道在秦望山嘉祥寺舍俗入道。精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罕接俗物,以善书名。智永居永欣寺(隋炀帝重智永、智欣,赐名永欣寺,即云门寺。)阁上临书先袒遣贴三十余年,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满,取而 之,号“退笔冢”。人来求书及请题者如市,所居门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弟子中著名书法者有智果、释述、释特、辨才、虞世南等。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智永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东诸寺各一本,让人临写,后遂成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宋书法家米芾谓智永所临《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智永取名,寓“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确为我国一位杰出的僧侣大书法家。又自制铭制,遂不复作书。寿一百另二岁。智永死后将《兰亭序》传于辨才。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重二王。他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书贴,唯《兰亭序》只闻其名而未睹其迹,便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后得知《兰亭序》在辨才手中,乃下 勒令,命辨才到京入道内场侍奉,恩赐甚丰,欲诱骗辨才献出墨宝。辨才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赴太宗召》一诗中写道: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流碧障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到京后辩才一口咬定,《兰亭序》已在丧乱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无奈,只得将其放归越中。太宗不甘罢休,再次命辨才进京,重问《兰亭序》下落,如是者竟有三次。即为《志书》所载,唐太宗三召辨才,诘其《兰亭帖》下落事。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见唐太宗求宝心切,便推荐监察史萧翼赴越探明墨宝下落。萧翼本名世翼,梁元帝萧绎曾孙,富有才气,亦多权谋,接受唐太宗旨意后,随带二王杂帖三数通来到越州,假扮山东书生,径往云门。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辩才遥见翼,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谈说文史,意甚相得,当日便留夜宿。谈及翰墨,萧自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习,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之曰:明日来可把比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
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问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于是辩才说出真情,并告:可明日来看。及翼到,辨才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榻书也。辨才自将“兰亭”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自是与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一日,辨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来房前,与案上私取《兰亭序》及御府二王诸帖赴永安驿,告驿长身份,并叫其报汝都督齐善行。善行(即窦建德之妹婿)闻之,弛来拜 。萧翼宣示 旨,具告所由。善行使人召辨才,辨才及见,乃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 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辨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唐太宗见《兰亭序》大悦,以房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 ,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俄以年耄,不忍加刑,数日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 越州支给。辨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而老僧因惊悸患重,岁余乃卒。后人便将它取名为辩才塔。 而云门令我心生向往则在于《全唐诗》。云门初为王献之故宅,有王子敬山亭。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至晋以后多有诗人扣访。六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谢灵云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嘉泰会稽志》卷十)。南朝诗人王籍虽只两首诗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千古绝句。梁代时,何胤曾 “居若耶山云门寺” (《嘉泰会稽志》卷十四)。僧洪偃曾驻足于此,写下一首有名的《云门寺》诗。六朝风流可见一般。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越中唐诗风流之先河。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率浙东诗人修锲于云门王子敬山亭,有《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四到浙江,三上天台,在绍兴一带留有大量诗作,写及云门的就有“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游,在给友人画中题诗时竟发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的浩叹。孟浩然、刘长卿、王维、元微之、白天乐、杜牧等唐代大诗人都来此欣赏美景,并留下诗篇。据初略统计《全唐诗》直接咏及云门的诗作达五十余首,而唐代到过云门的诗人更不计其数。云门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余人,而到云门者必夜宿于此,如此想来云门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栈了。 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天香众壑满。”孙邈 《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 孙邈《宿云门寺阁》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阁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东院,云门寺接待院。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
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结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到了北宋云门依然为文人所重,王安石、苏东坡、苏瞬钦、范仲淹等接踵来访。南宋时更为一代诗宗陆游的少年读书处。陆游在多处诗中提及云门,撰有云门《寿圣院记》。辛弃疾曾任浙东刺史,从云门后登秦望山。写下《 》。 至宋,云门析为广孝、显圣、雍熙、普济、明觉、云门六寺。其寺之规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有描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塌重复,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相 也,”以后时有修葺,遗址今尚存。 明代刘伯温曾在云门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诗作。《游云门记》《自云峰深居过普济清远楼记》、《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深居精舍记》、《活水源记》便作于此。明代状元张元忭缉有《云门志略》五卷。现存《募修云门寺疏碑》系明末绍兴爱国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苏州范允临行书。碑下又有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三人题跋,与上面碑文浑然一体。明亡后,陈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家云门寺,结成十子社。 墨涛传略 墨涛兰亭序
解英华(墨涛)先生五十年代中期诞生与南燕赵地区,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因此墨涛先生未及弱冠养就一身洒脱豪情之气,谓之:笔走龙蛇,侠气使然,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墨涛先生故里为秦三十六郡之一——巨鹿,古郡自古便有崇文重教之民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间,中华文化便在少年时期的墨涛先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一十六岁便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八百里秦川,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西安 ,古称长安、京兆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墨涛先生在西安这块文化的沃土上,夜以继日、如饥似渴的吸收着中华文明的精髓,遍访名师,先后受教与关中书法翘楚王冠君大师和姚素之大师等,长期蛰伏于西安碑林摹写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墨迹,后又深入终南山、华山求学于高僧、隐士,为其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于后来稳健、飘逸之书风。之后曾游历于齐鲁大地,在孔圣故里曲阜和王羲之故里临沂游学。戊子年在北京筹建茗茶书画院至今。墨涛先生毕生都投入到了研究、推进中华文化上,尤其是墨涛先生几十年来醉心于“兰亭文化”,并且在学术上取得颇高成就,被业内专家高度赞扬。 墨涛版兰亭
东晋大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是为中国书法之无双之作,后世虽无原本,但后世大家多曾摹写,其中传世之作仅一十二版,且广散于海内,难觅其踪。墨涛先生穷其三十年之志遍访海内,分别于北京故宫、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日本、中国香港等地搜集齐存世版本之资料,拟重现《兰亭序》昔日光彩,当真以传承为己任,朝晖夕阴、寒暑盛夏、矢志不渝,日夜清茶孤灯伴其左右,奋笔疾书、摹写不止。刻印草稿练习之料不下万余,摹写稿纸数以吨计,最终精选出《兰亭序》所现之印章一千零八十八方,摹写长卷一百八十尺长卷,包涵所有名家版本,历朝历代名士、大家、皇帝的题跋、印章,传于后世,实书法之盛事,文化之盛事。
编辑本段兰亭简介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据《嘉泰会稽志》载:“兰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越绝书》记载: 兰亭
“句践种兰渚田”。关于兰亭的称谓,清·于敏《浙程备览》认为:“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名遂著于天下。” 兰亭地址,确切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仅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究竟在会稽山山脉何处?并不确指。郦道元(?- 527 年)《水经注·浙江水注》说:“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候,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这里讲的湖当指鉴湖,兰溪,即指兰亭溪。当时鉴湖的范围很大,曾流域兰渚山。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在晋宋章已数次迁移。文献中有关兰亭的记载有: 《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条目中引顾野王《舆地志》曰:“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可见兰亭在湖中。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地理下·陂泽门》卷三曰:“山阴县西南有三十里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羲之旧迹。”可见宋时,兰亭也在湖中。 《嘉泰会稽志》卷九曰:“兰渚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王右军《从修禊》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从《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兰亭在兰渚山一带,当时鉴湖在兰渚山一带的流域湮废,兰亭已不在湖中。 吕祖谦《东莱吕太师文集》中有《入越记》一篇,曰:“十里含晕桥亭,天章寺路口也,才穿松径至寺,晋王羲之之兰亭。”吕祖谦是以天章寺为兰亭故址的。另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七记载:“明嘉靖戊申( 1548 年)郡守沈启移兰亭曲水开天章寺前”,又记载:“康熙十二年( 1673 年),知府许宏勋重建,三十四年( 1659 年),奉敕重建,有御书《兰亭诗》,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三十七年( 1689 年)复御书‘兰亭'两大字悬之。其前疏为曲水,后为右军祠,密室四廊,清流碧沼,入门“建,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持明清格局。 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现在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 年),由郡守沈启主
持,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期间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年),知府宋骏业主持重修。到了清嘉庆三年( 1718 年),知县伍士备,偕绅士吴寿昌、茹棻等筹资重修兰亭、曲水流觞处、右军祠等。并查明旧兰亭址在东北隅土名石壁下,已垦为农田,于是将垦为农田的旧址重新纳入兰亭。 1914 年,在右军祠内建墨华亭; 1916 年,兰亭增建了文昌阁、驿马亭等建筑。
作文二:《兰亭序》2500字
兰亭序 英文介绍
(2012-10-30 12:24:23)
转载▼
标签:
杂谈
曲水
兰亭序
兰亭集序
茂林修竹
分类:杂记
兰亭序 Lantingji Xu
The Lantingji Xu (兰亭集序 ), literally
This work began as the preface to a collection of poetry seminal to the Chinese nature poetry movement, but developed somewhat of a life of its own: it describes the event during that year's Spring Purification Festival; in which, 42 literati including Xie An and Sun Chuo were present at a gathe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near Shaoxing, Zhejiang, at which they to posed poems, played music, and enjoyed the wine. The gentlemen engaged in a drinking contest: wine cups were floated down a small winding creek as the men sat along its banks; whenever a cup stopped, the man closest to the cup was required to empty it and write a poem. In the end, tty-six of the participants posed thirty-seven poems.
The preface consists of 324 Chinese characters in 28 lines. The character zhī (之 ) appears 20 times, but no two look the same, whi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is work that constitute its calligraphic excellence. This celebrated work of literature also both flows rhythmically and gives rise to several Chinese idioms. That it is a piece of improvisation can be seen from the revisions in the text.
Searching for the Lantingji Xu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liked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so much that he ordered a search for the original copy of Lantingji Xu.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original copy was passed down to successive generations in the Wang family in secrecy until the monk Zhiyong, dying without an heir, left it to the care of a disciple monk, Biancai. Tang Taizong sent emissaries on three occasions to retrieve the text, but each time, Biancai responded that it had been lost. Unsatisfied, the emperor dispatched censor Xiao Yi who, disguised as a wandering scholar, gradually gained of confidence of Biancai and persuaded him to bring out the
Thereupon, Xiao Yi seized the work, revealed his identity, and rode back to the capital. The overjoyed emperor had it traced, copied, and engraved into stone for posterity. Taizong treasured the work so much that he had the original interred in his tomb after his death. The story of Tang Taizong seizing the Lantingji xu has since been the subject of numerous plays and novels.
Copies
Although Wang's original work was lost, numerous tracing copies and other forms of duplications such as rubbings exist in Chinese history. A Tang era copy by Feng Chengsu (馮承素 ), dated between 627-650, is considered the best of all the subsequent copies. This copy is located in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The text
作文三:《兰亭序》600字
《兰亭序》介绍
谭木匠的这册木简《兰亭序》 ,精选上等的新金檀材料,木质细腻,颜 色均匀 , 如同象牙。雕工非常精细,真实还原了王羲之《兰亭序》原作的章 法、结构、笔法,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是赠送他人非 常好的礼物。体积适中,便于携带,雅而不俗。既可以框裱起来悬挂在书 房、客厅、办公室,也可以稍加舒展,很自然地陈放在办公桌、书橱、多 宝格,很有文化品位的。
《兰亭序》 ,又叫《兰亭集序》 ,是书圣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也就 是公元 353年)的三月初三,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要员、社会名 流一起,在当时的第一大都市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 绍兴) ,商议国事,饮酒赋诗。大家把这些诗文集中编辑在一起,取名《兰 亭集》 ,并推举王羲之为这本《兰亭集》作序,王羲之趁着醉意撰写了这篇 《兰亭集序》 。那年他五十岁。
《兰亭序》共 28行, 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凡是重 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有 21个“之”字,各具风韵,各有特色。是王羲 之的得意之作。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遍,但都没 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
《兰亭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特 别酷爱, 请了一些书法大家临摹, 据说临摹得最好的是冯承素的 “神龙本” , 摹写得非常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就连王羲之原 作中修改涂抹的字都如实进行还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冯承素的临摹 本,临摹本的真迹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于王羲之亲笔所写的《兰亭 序》原作的真迹,据说被唐太宗带到墓中陪葬了。
作文四:《兰亭序》300字
月光低沉,洒落兰亭一隅。
石桌上散落的笔,半干的墨,
青色的镇尺下,“兰亭”未干,
墨迹仍在,如暗淡的夜色弥漫在微风中。
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夜空却映出你孤单的身影。
桌上一盏离愁相伴,而你在等待谁?
你转身轻叹,想起在风中老去的情怀,却落不成笔下的文字,就如现在。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青石板旁的灯笼在风中无助地摇晃。
那斜风撩起衣襟,无法隐藏薄衣下那伤痛的回味。
若花怨蝶,但最终还是要离开。
风中的墨香早已散尽,只剩下一滴泪水,在眼角融开,伴着沧桑,流进心里。
当枫叶染红了故事,当灯火摇曳了年华,
当菊花散落了残瓣,当爱的人远离了天涯,
只有自己还含着泪,掬起一把月,在山崖上苦苦的等待。 等她来看这里的兰亭序碑,
来看这里凄凉的风与月,
来提醒她爱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作文五:《兰亭序》4600字
作品原文
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18,亦足以畅叙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21和畅2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目骋25怀,足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将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尝不临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50,录其
[1]所述5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2。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54。 [2] [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
3.
4.
5.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50.
51.
52.
53.
54.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1][2][4]
白话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6]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4][6][8]
名家评价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
真古今第一情种也。”[4]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4]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4]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4]
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4]
作文六:《兰亭序》5900字
一、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 趣 ” 通 “ 取 ” :往,取。
【亦由今之视昔】
“ 由 ” 通 “ 犹 ” :如,像。
二、字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三、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3、既窈窕以寻壑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4、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5、恨晨光之熹微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三、多义词辨析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4、修守战之具:整治。
5、修禊事也:做
6、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表示,表达
8、《兵法》修列。编写,编纂
9、修文德以来之。施行
10、又重之以修能。善,美好
【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达到。
2、期(jī )年之后:周、满 。
3、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引】
1、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2、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3、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4、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5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6、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 “ 阅读 ” 。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 “ 迎 ” 。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
1、列其坐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3、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 “ 轮到 ” 。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驻扎地。
【以】
1、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 “ 而 ”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4、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 “ 已 ” ,已经
【何】相当于 “ 何 ” 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五、特殊句式 —— 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语文必修二??
兰亭集序
原文
永和 (1)九年,岁在癸 gui(三声)丑,暮春 (2)之初,会于会 (kuài)稽 (3)山阴之兰 亭,修禊 (xì)(4)事也。群贤 (5)毕至 (6),少长 (zhǎng)(7)咸 (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9), 茂林修竹 (10), 又有清流激湍 (11), 映带 (12)左右 , 引以为流觞 (shāng)曲水 (13), 列坐其次 (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5),一觞一咏 (16),亦足以畅叙幽情 (17)。 是 日也 (18),天朗气清,惠风 (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0),所以 (21)游 目骋 (22)怀,足以极 (23)视听之娱,信 (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5)。 或取诸 (26)怀抱, 晤言 (27)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28)。 虽趣舍万殊 (29), 静躁 (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 (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32);及其所
之既倦 (33), 情随事迁 (34), 感慨系之 (35)矣。 向 (36)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37),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8), 况修短随化 (39), 终期 (40)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41),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42),未尝不临文嗟悼 (jiē dào)(43), 不能喻 (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 (shāng)为妄作 (45)。后之视今,亦犹今 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46),录其所述 (47),虽世殊事异 (48),所以兴怀,其致一 也 (49)。后之览者 (50),亦将有感于斯文 (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 345— 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
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 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 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 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 礼。 古代习俗, 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 , 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 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 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 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王徽之是少; 谢安、 王羲之是长。 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 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 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 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 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 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 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 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 间, 表示时间的短暂。 26、 取诸:从 …… 中取得。 27、 晤言:坦诚交谈。 《晋书 ·王 羲之传》、 《全晋文》均作 “ 悟言 ” (“ 悟 ” 通 “ 晤 ” ),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 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 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 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 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 ·述而》:“ 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 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 “ 向之所欣 …… 以为陈迹 ” 。兴,发 生、 引起。 39、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化, 自然。 40、 期:至、 及。 41、 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 ·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 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 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 (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 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 …… 看作一样;齐,把 …… 看作相等,都用作动 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 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
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 雅; 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① 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 (之) 以 (之) 为流觞曲水。 以 为 古义:把 …… 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 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 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 …… 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 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 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 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 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宾短语:于 +宾语 状语后置) ; 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 )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 【词类活 用】 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 …… 看 作一样。 ③ 齐彭殇为妄作。 “ 齐 ” 字形容词作动词,把 …… 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 作, 把 …… 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 映带左右 环绕 ② 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 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 …… 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 骋怀, 使 …… 纵展 使 …… 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 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 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 “ 阅读 ” 。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 “ 迎 ” 。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 一 (1) 一起。 例:若合一契 (2) 一样。 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 …… 一边 …… 。例:一觞一咏 (三) 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 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 辱身:下一等。 6、 陈胜、 吴广次当行:次序、 按次序引申为 “ 轮到 ” (四) 致 1、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 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 峻岭, 茂林修竹 高 2、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长 3、 怠者不能修, 而忌者畏人修 学 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 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 动词, 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 趣 ” 通 “ 取 ” 悟言一室之内 “ 悟 ” 通 “ 晤 ” 后之视今 , 亦由今之视昔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 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 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茂盛的树林, 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 (如同青罗带一般 ) 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 (溪水 ) 作为 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 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 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 天气晴朗, 空气清新, 和风温暖, 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 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 开阔胸怀, 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实在很快 乐 .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 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 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 感到高兴和满足, (竟然 ) 不知道 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 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随之 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 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 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 怎么能不让 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 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 总难免要在读 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把长寿和短 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 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 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 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作文七:《兰亭序》1500字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 (xi)事也。群 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tuan),映带左 右,引以为流觞(shang )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虽取舍万殊(shu ) ,静躁 (zao)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 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 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 (jie)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 会,举行禊 (xi)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 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 (huang)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 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 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 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 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
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 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 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 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 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 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 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 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 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 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 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 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 修袚 (fu)褉 (xi)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 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 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 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 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 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 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岁月本长,忙者自促;
天地本宽,卑者自隘;
风花雪月本闲,而劳忧者自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 与人方便,随遇而安
作文八:《兰亭序》9400字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及其《兰亭序》
王羲之(303-S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家族随晋室南渡,徙居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会稽内史;伯父王敦,官镇东大将军;伯
父王导,官拜丞相;叔父王虞,官辅国将军。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豪门大族和书香之家。
他初为秘书郎,而立之年,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江州刺史,最后官至右军将
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小时口讷,不善言辞。7岁开始学书,先拜卫夫人为师。12岁时,他从父亲王旷
的枕头中得到古人的“笔论”,倾听父亲讲解其中大意,“书法因而大进”。20岁时,他被当
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叙述了自己学书的经历,他说: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
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
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他博采前代名家之长,精研笔法体势;
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裁成新意,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
便的今体。换言之,就是继承了张草,改进了钟楷,开创了行书的崭新面貌,这是王羲之在
书法领域中的最突出的三个方面的贡献。
王羲之的楷书是师承钟繇的,但并非单纯的模仿。如果说钟书还-隶意犹存”,那么王书
则尽脱隶习了。王氏楷书的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等,均为刻帖。此二帖均为小楷,
笔势精妙自然,结体平正疏朗,寓潇洒于方正之中,现飘逸于工整之外。王羲之作为一个书
法革新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行书和草书方面。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下文详
述)、《姨母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侍中帖》、《频
有哀祸帖》(此五帖都已流入日本)、《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奉橘帖》(此三帖现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等,均为唐代摹本。在这众多的行书法帖中,反映出王羲之两种不同的风格:
一曰古质,一日流便。《姨母帖》为第一类,这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其用笔和结体还存有
较浓厚的隶书笔意;《丧乱帖》等为第二类,这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行笔流便,雍容酣畅,
与《姨母帖》书风迥然不同,特别是《快雪时晴帖》,被清代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首。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直追张芝,为“草圣”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草书家。其草书代表作有
《初月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行穰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远宦帖》(现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十七帖》等。《十七帖》是王羲之著名的传世刻帖之一,因卷首有“十
七日云”而得名。此帖内容为信札,书写草逸,颇见天趣;其笔力雄健,法度谨严,是历代
习写草字的范本。
在王羲之传世书迹中,还有由后人“集字”而成的行书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书圣
教序》(简称《圣教序》)。此碑由唐太宗撰序,其子高宗撰记,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唐咸亨
三年(672)十二月刻石,现存西安碑林。《圣教序》不仅是汇集王羲之字迹的宝库,也是历代
研习王氏行书书法的范本。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首推《兰亭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王
羲之与同道、好友及爱子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当时风度翩翩的江左名士们在
兰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书圣”王羲之更是优游自适,心手双畅,即兴挥毫,用蚕
茧纸、鼠须笔,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
散文,其主要特点是:辞采清亮,文思幽远。文章从开头到“信可乐也”,叙述了宴集的时
间、地点、缘由;人物,描绘了环境、天气,抒发了游赏景物的愉快感受。文章自“夫人之
相与”以下,情调发生转折。作者从自然中得到愉悦,又从中感受到悲哀和痛苦。最后,作
者又把这种悲哀和痛苦推延到整个人类,表现了对生命的深沉眷恋与执著,充分显示了晋人
的深情与超迈。
《兰亭序》全篇共28行,324字。作者信手写来,从容不迫。其用笔以露锋为主、藏
锋为辅,显得既内敛其气,又外耀其神。结体疏密相间,斜正互依,大小参差,极尽变化之
妙。全篇20个“之”字,7个“不”字,写得各具姿态,无一雷同。其章法上下呼应,左
右映带,和谐自然,不加雕饰。虽偶有涂改,却又能一气贯注。气韵生动,格调平和,字里
行间无不汩汩流淌着那心手双畅的特定情感,充分表现了晋人“优美的自由的心灵”和超尘
脱俗的灵秀风采,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兰亭序》写好后,王羲之十分得意,以后又写了10余遍都不及作,因为艺术是
不能重复的。《兰亭序》作为王氏的家传法书,后极其珍爱。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他专门
修造了临书之阁,贮藏《兰序》。智永死后,传弟子辨才。辨才在寝房的伏梁上凿暗槛,藏
《兰序》真迹。唐太宗酷爱书法,广搜前贤墨宝,其中王羲之墨迹3000张,唯缺《兰亭序》,
后得知在辨才手里,便派监察御史萧翼计赚获得。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命供奉拓书人
冯承素等各拓数本,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自己则宝玩真迹,临终时令子高宗将《兰亭序》
真迹殉葬昭陵。至此,“天下第一行书”遂永绝人间。
唐人《兰亭序》临摹本传世者有四:一是虞世南临本;二是褚遂良临本;三是相传欧
阳询摹勒上石的石刻本《兰亭序》,因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定武(今河北正定),而被称为
“定武本兰亭”或“兰亭定武本”;四是冯承素摹本,即响拓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
故又称“神龙本”,此本最接近原作,也是本书依据的底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唐代开始,《兰亭序》就占据了书坛的绝对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方向及后世书家的书法追求,除唐代书家外,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徵明、董其
昌、王锋、王文治、沈尹默等书法名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临摹、研究《兰亭序》,从《兰
亭序》中汲取传统营养,以丰富自身的创作。千百年来,《兰亭序》已成为成千上万书法爱
好者的必修课,至今犹然。
《兰亭序》笔法基本规律:
侧点 露锋落笔,用力向右下侧行笔,再提笔回锋,也可向左下出锋收笔,如“永、
言”两字。
长点 露锋落笔,顺势向右下行笔,逐渐用力,至末端回锋收笔,也可向左下出锋
收笔,如“外、矣”两字。
平点 露锋落笔,横向右按,再向左下回锋收笔,形如短横,如“况、妄”两字。
并列点 露锋起笔,顿笔后转锋提笔。锋不离纸,接着再作顿笔,转锋提笔,出锋
收笔,如“以、坐”两字。
呼应点 左点露锋起笔,稍顿后转锋提笔向右上出锋,且指向右点锋尖;右点逆锋
落笔,稍顿后提笔回锋或向左下出锋收笔,如“未、集”两字。
竖点 顺锋入纸,向下或左下渐行渐按,至2/3处向右下稍提行后回锋收笔,如
“字、察”两字。
长横 露锋落笔,向右行笔,笔力由重变轻,再由轻转重,顿笔回锋,左低右高,
切忌平板,如“一、不”两字。
承启横 承上一笔画转锋入笔,折笔右下轻顿后向右行笔,至末端略上扬后右下顿
笔,再反向出锋收笔,势接下一笔画。承上启下,牵丝映带,如“湍、茂”两字。
左尖横 一般都是短横,露锋横向起笔,中锋向右行笔,渐行渐按,至右端重按,
再回锋收笔,如“在、春”两字。
出锋横 露锋起笔,折笔右下轻顿,转笔右行,至末端稍驻锋或轻提折锋,再向左
上或左下出锋收笔,如“夫、长(長)”两字。
露锋竖 逆锋起笔,向下缓慢行笔,至末端提笔出锋,如“毕(睪)、带(帶)”两
字。
藏锋竖 逆锋起笔,向下缓慢行笔,至竖尾轻顿回锋收笔,如“倦、怀(懷)”两
字。
左钩竖 起笔顺逆均可,向下缓慢行笔,至竖尾轻顿,再提笔向左上钧出,势接下
一笔画,如“将、畅(場)”两字。
右钩竖 顺锋或逆锋起笔,向下缓慢行笔,至竖尾轻顿,再提笔向右上钩出,势接
下一笔画,如“俯、悟”两字。
斜撇 顺锋或逆锋起笔,折笔右下稍顿,然后转笔向左下缓行笔,最后用力撇出,
形状略带弧度,如“舍”字。其中长斜撇在向左下撇出时速度稍缓,笔锋顺着撇势力送撇尾,
如“今”字。
回锋撇 顺锋或逆锋起笔,平缓向左下行笔,末端回锋以启下笔,如“在、叙”两
字。
竖撇(曲头撇) 在本帖中,竖撇一般都带有曲头,写法为露锋起笔,折笔稍顿,
然后转笔向左下徐徐撇出,行笔略带弧度,有的撇尾还带有左上钧,如“大、夫”两字。
卷尾撇 露锋起笔,向下偏左平缓行笔,至末端回锋,旋即左上提锋出钩,以启下
笔,如“咸、风(風)”两字。
直撇 露锋入纸,然后向左下方向疾行,顺势撇出。无论长短,均似利剑出鞘,挺
直有力,如“人、左”两字。
平撇 逆锋起笔,再扭锋向左偏下快速撇出,笔画粗短,不可细长,如“和、稽”
两字。
斜捺 顺锋起笔,顺势向右下逐渐加重笔力,捺尾提笔平收,可露锋收笔,也可回
锋收笔,如“又、是”两字。
平捺 逆锋起笔,折笔轻顿后向右稍偏下方向逐渐用力行笔,至捺尾缓慢露锋或回
锋收笔,笔势平稳,如“述、游(遊)”两字。
回锋捺 顺锋起笔,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捺尾重按,再回锋收笔,多呈波曲
状,如“人、文”两字:
启下捺 顺锋起笔,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捺尾向左出锋或顿笔后向左下钩出,
以启下笔,如“察、终”两字。
反捺、抽锋捺 写反捺顺锋起笔,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捺尾露锋收笔,如“大”
字;另有抽锋捺,是反捺的特殊表现形式,写法为顺锋起笔,由轻至重,至最重处再渐行渐
细,再快速提笔抽锋,如“人”字。
横钩 顺锋起笔,向右平缓行笔,由轻至重,至钩处重按或提笔重顿,再向左下快
速钩出,如“亭、室”两字。
横折、横折钩 写横折顺锋起笔,向右平缓行笔,至折处向右下轻顿,再向下缓慢
行笔,最后提收或回锋收笔,如“由”字。写横折钩只需在折转向下行笔至钩处时轻顿,再
向左上快速提收,如“同”字。
竖钩、弯钩 写竖钩顺锋起笔,向下缓慢行笔,至钧处轻顿,再向左上快速钩出或
向左下快速提收,如“列”字;写弯钧也是顺锋起笔,向下缓慢行笔,但稍呈弧形,至末端
向左上快速钩出,如“事”字。
竖弯钩 顺锋起笔,向下行笔写直竖或左弧竖,至竖尾圆转向右行笔,至钩处向右上
提收,或轻顿后向上快速钩出,如“地、抱”两字。
卧钩 露锋起笔,再向右下方弧行,渐行渐按,至钧处稍驻蓄势,然后向左上方用力钧
出,如“惠、悲”两字。
斜钩 顺锋起笔,向右下缓行笔,稍带弧度,至钧处轻顿向上提收,如“或、哉”两字。
横折斜(弯)钩 横折斜钩的写法为顺锋或逆锋起笔,向右行笔至折处稍顿蓄势,再向
下圆弧行笔,至钩处轻顿向上提收,如“气(氣)”字;横折弯钩的写法与横折斜钧近似,
只是折与钧之间不是圆弧,而是竖弯,如“九”字。
提、竖提 提的写法为逆锋入纸,再右下稍顿,随即向右上渐行渐提,最后露锋收笔,
如“游(迸)”字;竖提的写法为露锋入纸,再向下渐行渐提,至竖尾稍顿,然后向右上快
速提收,如“浪”字。
竖折、斜折 写竖折露锋起笔,折笔向右稍顿,转锋向下行笔,至竖尾时折向右写横
画,再回锋收笔,如“世”字。斜折的写法相类似,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行笔,至折处稍
顿后向右弧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如每”字。
横折撇、撇折 写横折撇露锋起笔,向右行笔,至折处略顿后向左下作撇或卷尾撇,
如“水”字;写撇折露锋起笔,折笔稍顿后,向左下行笔,至折处稍顿,再向右上行笔,最
后向上挑出,势接下一笔画,如“矣”字。
《兰亭序》笔法特征:
藏露兼施 行书是动态书体,用笔以露锋为主、藏锋为辅。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开创行书新面貌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用笔藏少露多、比例悬殊,露
而不浮、藏而不拙,是该帖精神外耀的重要因素。其露锋笔法的运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
尖锋入纸,再由轻至重,渐行渐按;笔势凌厉快捷,笔画灵动,精神外露,飘逸而不失沉着,
如“朗、托(託)”两字。二是方切起笔,再转锋行笔,笔画方劲爽健、厚实稳重,如“列”
字。三是尖锋曲头起笔,即露锋入纸,写出尖头,略按后转锋行笔,笔画生动多姿、精神突
显,如“惠”字。
中侧并用 中锋运笔,写出的笔画饱满、劲润、稳俺侧锋运笔,写出的笔画妍美、
飘逸、灵动。行书运笔往往中侧并用,追求动静结合、妍润互生的审美效应。 《兰亭序》
创造性地运用了中、侧笔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字纯用中锋,多体现在形态近楷
的字上,如开篇“永”字,笔笔中锋,入木三分,端稳劲健。二是单字并用中锋和侧锋,是
本帖字的主体部分,也是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部分,如“在、取”两字,笔画多侧锋起笔
或侧锋运笔,凸显稳健精神。生动多姿。三是字群并用中锋和侧锋.但比例存在差异,如开
头数行中侧并用,但中锋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侧锋;而末尾几行中侧并用,但侧锋使用次数
明显多于中锋,伴随着运笔节奏的加快,笔画映带简省也随之增多。
顿挫丰富 顿挫是行书书写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笔法。顿笔指笔毫在运行时用力向下
顿毫,力度较大;挫笔指笔毫在运行时突然停止,再换向作按势,呈欲行又止之态。王羲之
行书的顿挫笔法细腻丰富,如本帖的“契、后(後)”两字末笔使用顿笔,刚健有力; “形”
字三撇和“觞(觴)”字上部使用挫笔,笔画欲行却止,顿挫分明,笔法丰富,变化多端。
万圆默契 方笔使用顿挫和下切,给人以果敢、劲健的审美感受;圆笔使用提笔圆
转,给人以婉转含蓄的审美印象。有方有圆,配合默契,刚柔相济,是《兰亭序》笔法丰富
的重要体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方起圆收,其横、竖、撇等笔画常常右下轻顿起笔,写
出方折,再转锋行笔,快捷迅疾;而收笔则下按笔锋,提笔圆转轻收,圆润饱满,—如“所”
字的长横。二是转折中的方圆兼具,其转折的处理,时呈内方外圆或内圆外方之态,如“同”
字。三是整篇方圆交替、变化丰富,如“因寄所托(託)”、“趣舍万(萬)殊”两个字群。
提按变化 王羲之极擅长书法中的对比元素的运用,是个中圣手。如在笔画的提按、
轻重、粗细的对比处理方面,《兰亭序》有绝佳的表现。有的单字中就有提按、轻重、粗细
的多层次对比,如“视(視)”字,左偏旁粗重沉着,右部则相对轻细劲拔;而在右部之内,
由于按提变化,又再次产生轻重、粗细的变化对比,笔法丰富细腻。有的字群由于轻重、粗
细笔法的交替运用,从而形成音乐般的节奏变化,如在“所以游(遊)目骋(騁)怀(懷)
足”字群内,“以、目、足”三字以重按笔法处理,字形又小,显得粗壮有力,它们穿插在
以轻提笔法处理的笔画繁多、字形较大、笔画轻细的其他四个字中,自然形成轻重、粗细的
对比变化。
转折灵活 转折是两种不同的变向方法。转为圆转,强调渐变,柔和温婉;折为方
折,变向突显,富有个性。在本帖中,圆转清健刚劲、富有张力,如“为(爲)、已”两字;
另外,也有一些形态特殊的圆转,行笔时要注意调锋,如“抱”字。方折有横折、竖折之分,
而以横折居多,折法多样,如“朗”字折肩高凸,“曲”字折肩低沉,“世”字竖折外圆内方。
《兰亭序》结构体基本规律:
收放开合 在行书里,字的某部位收缩、合拢,其对应部位就要伸放开张,以追求
疏密、松紧、大小、宽窄对比的结体美感。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内收
外放三种,如“为(爲)”字是上收下放,“峻”字是左收右放,“齐(齊)”字是内收外放。
鼓侧取势 由于左收右放的结体特点,加上横画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得字的重心向
左偏移,字势技侧险峻,为了求得平衡,支撑点一般在右下角,让右下角笔画伸展或粗重,
险中求稳,奇趣顿生,如“也、感、叙”三字。
穿插避让 在一个字中,伸展或收缩某些笔画或部件,使字疏密、长短停匀,字势
交错穿插,避让有度,追求笔画和部件组合的和谐妥帖,如“兰(蘭)、禊(稧)、盛”三字。
参差错落 指字的部件之间的长短、高低、大小参差不齐,但显得错落有致,通过
平衡之中的不平衡处理,达到平正之中见崎岖的效果,颇有动态美感,如“期、嗟、揽(欖)”
三字。
位置挪移 为书写方便或结体需要,将合体字的部首位置作挪移处理,使字的结构
类型发生有趣的变化,以追求别具一格的结体美感,如“喻、踅(蹔)、彭”三字。
向背对比 相向,指字的笔画或部件呈相向之势;相背,指字的笔画或部件呈相背
之态。相向者,左右互揖,亲如比邻;相背者,左右互靠,背而不离。无论相向还是相背,
都要左顾右盼,气息贯通。相向的如“朗、欣”两字,相背的如“犹(猶)”字。
重并求变 同一个字中有相同的部件,上下相同为“重”,左右相同为“并”。对此,
要进行形状、大小、轻重、主次等方面的变化, 以避免形态结构的雷同和呆板,使字平稳
生动,如“品、坐、管”四字。
因字立形 汉字的形体复杂,手写时不可能将每个字写成一样大的方形,应根据每
个字的情况,如大小、宽窄、高矮等,因字立形。而行书看起来活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增大
了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宽窄、高矮等外形的变化,如“癸、观(觀)、事、水”四字。
奇正相生 “奇”指部件攲侧,“正”指部件平正,奇正相生是让原本平稳的结体
产生动感,即于平衡之中制造攲侧险绝之势,再通过相应笔画或部件的变化,最终又保持了
平衡。在动态中求平衡,往往能产生别开生面的审美奇效,如“视(視)、得、悼”三字。
中宫紧结 字的中部笔画较多,导致空间收缩,相对于疏朗的外部,形成明显的松
紧对比,开唐楷中宫收紧的先声,如“暮、亭、寄”三字。
借楷求静 行书在书写时,有时借用楷书笔法和结体,使字楷味十足,虽然局部也
有一些灵动的处理,但多半保留了楷书端庄静穆的特点。在章法布局上,能产生寓静于动的
视觉美感,如“右、形、宙”三字。
借草求动 行书在书写时有时借用草书笔法和结体,使字气息更加贯通,更显得灵动
流畅。在章法布局上,还可以与借楷求静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如“亦、
以、临(臨)”三字。
断连交替 行书最主要的特点是连贯性和流动性,主要表现手法为“笔断意连”和“牵
丝连带”,二者交替运用,不但可以保持作品的连贯性和流动性,而且可以使书法作品像音
乐作品一样具有节奏感,如“茂、地、兴(興)”三字。
同画异态 在同一个字里,相同的笔画,不能写成同一个样子。如“于,,字两横起
笔一逆一顺; “事”字所有的横变化多姿,绝无一笔雷同; “曲”字的左竖顺起扭锋,
第二竖横切入纸,第三竖则斜向切入,变幻多样。
同旁异写 同一幅作品中的字有相同的偏旁部首,要作不同的处理,切忌笔法单一,
手法雷同,如“湍”字和两个“清”字的三点水旁,或断或连,或轻或重,或圆或方,或柔
或刚,极尽变化。
同字异形 两个相同的字应在笔画的用笔特点、笔画轻重增省、呼应连带、部件形
态、结构布势等方面进行变通,使相同的字避免雷同和单调。同字异形不能随便而为,应取
法古代书家的写法,做到无一字无渊源和来历。在《兰亭序》里,王羲之的20个“之,,字
穷其变化,无一雷同,是王羲之功力深厚的自然流露和行书技法的娴熟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兰亭序》中其他同字异形的现象,也令人激赏,如“人、以、于(於)、所、其、仰、
感、怀(懷)、俯、事”10字。
《兰亭序》章法分析:
字组章法 字组是若干个单字的组合,是行中的自然节奏段。在字组内部,字与字之
间的联系紧密,连接方式多样,有笔势连接、体势连接、收放对比连接、穿插连接等。其中,
笔势连接有牵丝连接和呼应连接之分,体势连接有技正连接和空间连接之别,收放对比连接
包括展缩对比连接和大小对比连接。就《兰亭序》而言,运用较多的还是呼应连接、攲正连
接和大小对比连接,如上图。
行内章法 行是若干个字组的组合,它的首要目标是气息贯通。在《兰亭序》中,
行内章法主要体现为收放、攲正、轻重、大小、粗细、疏密、松紧等对比关系的微妙变化,
寓奇于正,平和简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轴线对正、轴线波动、轻重大小变化,以及疏密、
松紧变化等方面,如右图。
行与行章法 《兰亭序》的行与行之间,充分体现了技正、疏密、穿插、墨色浓淡等
多种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运用了众多高妙的技巧,使整篇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八面
玲珑、和谐流畅、自然天成的面貌特征。 同时,平头不齐脚的古代手卷行书的章法,也给
人以随意、萧散的美感,如右图。
《兰亭序》阅读理解: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 音快) 稽(j ī,音机)山阴之兰亭,修禊,
(Xi ,音西)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tuān)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 āng ,音伤)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
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晤]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 ái ,音孩)之外。虽趣[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
于所遇,暂得于己,怏(y àng ,音样)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quán 。通倦) ,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ji ē,音皆)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sh ā ng ,音伤) 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
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中括号里的字表示通用字。
【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按农历算是癸丑年。时当暮春时节的三月初三日,我们一行40
多人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也就是按照古代习俗,临水而祭,以
祈消除不祥。许多贤士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欢聚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山峻岭,有茂
盛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还有清澈湍急的流水,环绕于兰亭左右,与翠竹相映成趣。我们借助于流水,把盛酒的杯子放在水面上,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这就叫“流觞曲水”。大家都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声那样繁华热闹,但边饮酒,边咏诗,也能充分地抒发幽深高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拂面,暖意融融-仰观宇宙的高远无穷,俯瞰万物的繁杂丰富,借此纵目游观,舒展胸怀,能够尽情地享受视听所得的美感,确实感到快乐啊!人与人相处。俯仰之间一生就过去了: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各自的心事:有的人随自己的爱好。寄情山水,摆脱一切拘束-自由自在地尽情游乐: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取舍、爱好千差万别,性情或娴静,或躁动,但是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充满兴趣,心里暂时得到满足而感到十分高兴时,就不会感觉到衰老之年即将到来。等到他对所向往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时,感叹忧伤之情油然而生。从前充满兴趣的事物,瞬间就成为旧的踪迹,怎能不因为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决定,最终都要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怎能不令人感到痛苦忧伤!每当我考察古人产生感伤的原因时,发现古人的想法同自己完全一致,恰如符契那样相合无间,他们未尝不面对着自己的文章忧伤感叹,不能把忧伤的事从心里放下。所以我明白把死生看成一样的观点是荒谬的,把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与短命早死的人同等看待是胡乱造作的。以后的人看今天,也像今天的人看过去,的确令人悲伤啊!所以逐一记下当时参加集会的人,抄录他们所写的诗篇。虽然我们与古人所处的时世不同,事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但从心与物接触时会产生情感、意趣这一点而言,古今是一致的。以后的观赏者,也将对这篇文章产生思古之幽情。
作文九:《兰亭序欣赏》2500字
兰亭序欣赏(几个版本较完整大图片) (2010-03-02 14:23:31)
转载▼
标签:
杂谈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冯承素摹兰亭序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褚遂良摹兰亭序
《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原迹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为最佳;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此卷根据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定为褚摹兰亭序。同时卷中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玉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米芾诗后接纸上范仲淹、王尧臣、米芾等5家题词及钤印均伪,当是南宋末年所临。
虞世南摹兰亭序
《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定武兰亭序故宫藏本
兰亭序刻本以“定武本”最为著名定武石刻出於何人摹勒,历来众说纷纭,已不可证实,比较多数的意见,以为唐欧阳询所模拓,大宗时勒石留禁中,因此拓本很少。石晋未,契丹辇石北去,中途流落於定州,宋庆历时被李学究得到,後又为州帅所得,留於官库中。熙宁中薛向帅定州,向子薛绍彭翻刻一石,换去原石。宋大观中原石进入内府,後不知下落。定武石刻流传至今可信的有:
一,元柯九思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中“湍”、“带”、“右”、“流”、“天”五字已损。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一小“僧”字,为梁时鉴赏家徐僧权的押署。前隔水有清王文冶题字,後隔水有元康里巎巎、虞集题记,後有王黼、忠侯之系、公达、鲜于枢、赵孟頫、黄石翁、袁桷、邓文 原、王文治等跋,此本即本册所印本。
二,独孤本,原帖经火禁,仅存践片.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作文十:《兰亭序书法欣赏》1100字
兰亭序书法欣赏------王羲之真迹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大中小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
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茍,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