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过年习俗》6600字
纳西人的过年习俗:
农历正月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 ,又叫“库市” ,意为“新年” 。纳西人的过年习俗很有意思,笔者的家乡在云南丽江古 城大研镇,春节之前一段时间,古城街市便已空前热闹,人山人海,民间有“达瓦纳西努”之说,意思是“腊月间,纳西人发 了疯” ,反映出纳西人过春节的盛况。
春节期间,丽江古城纳西人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家的花瓶里插上几束山茶花。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贴上春联和门神,还在 家里的每个花盆上贴上一个红纸上书写的“春”字。
祭天和祭祖是纳西人最典型的新年习俗,迄今在纳西族城乡还普遍保持着。
祭祖
除夕吃年夜饭前,纳西人首先要祭祖。丽江古城的年夜饭习俗,最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完整的腌制猪头,煮熟后,要在猪嘴 上插几朵野山茶花,抬到家里的神龛前,每人向祖先牌位磕头。
从大年初一到初三,丽江古城的纳西人家都要带上各种祭品去上坟祭祖。这几天,丽江古城附近的金虹山、蛇山等各家墓 地集中的地方,到处都是络绎不绝的扫墓者。各家到了墓地后,首先要祭山神,每个家庭的墓地上都竖有一个象征山神的石头, 究其实,这既是山神,也是一个管辖着一家人墓地、有些类似“土地神”的角色。在祭祀山神和扫墓时,要祭献香烛、纸钱, 还祭献野山茶花,每个坟头都要插上几枝。另外一定要祭献酒和茶水,纳西语称之为“日少类少” 。然后,大家一一向祖坟磕头 祈祷。
祭天
祭天是纳西人春节期间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内容。祭天是纳西人最大的节日,也是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祭天在纳西语中 叫“美本” , “美”是天的意思, “本”意为祭。按传统习俗,每年一般举行两次祭天仪式。第一次是在农历新年,称为大祭天; 第二次是在农历七月, 称为小祭天。 过去, 纳西族把祭天与否作为是否纳西人的重要标志, 纳西人自称 “纳西美本若” , 意为 “纳 西是祭天的人” ,以祭天作为本民族的主要特征,可见祭天在纳西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古老的东巴象形文经典《创世纪》中说,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兄弟姐妹们互相婚配,导致洪水劫难。只有崇仁利恩幸免于 难,他与下凡洗澡的天神之女衬红褒白命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崇仁利恩随衬红褒白命去天上求婚,在她的帮助下,战胜了天 神的种种刁难,终于结为夫妻。但夫妇定居人间后久不生育,他们便派蝙蝠和狗到天上求天神赐教,天神指出要举行祭天之礼 才能生儿育女。崇仁利恩夫妇照神谕祭天,生下三子,三子成为纳西、白、藏三个民族的祖先。从此,纳西人祭天的习俗便延 续不绝。
纳西每个村寨中的祭天团体都会在附近风景优美之处设有专门的祭天场,并视为神圣之所。很多村子会选择在长有大片古 老栎树丛的地方,因为栎树是纳西人象征天神的神树。
农历正月大祭天的程序是:立祭树,量神米,搬祭米箩,布置祭场,安置神石,准备祭酒,烧杜鹃叶、青松叶除秽,祭村 寨神,烧火试灶。当夜,各户留一男子在祭天场守夜。不过,在笔者参加过的玉龙县塔城乡署明村现在的祭天仪式中,已没有 了祭天场守夜的习俗。 祭天之日的早晨,参与祭天的村民在主持祭天的和贵华东巴家集合,然后女子身背神米篓,男子手 持弓箭和象征胜利之神的长矛,扛着祭天猪,一男子手持松明火把在前引导,众人列队去神圣的祭天场。
祭天既是祭自然之天,也是祭天神之子劳阿普及天神之妻衬恒阿祖。笔者在玉龙县塔城乡的署明村和玉龙县鲁甸乡阿时主 村祭天场看到,祭坛上以黄栎树象征上述二神,分植祭坛正中两边,在这两棵树下还插两根栎树枝象征崇仁利恩夫妇。此外, 还祭天之舅,用柏树象征,在祭坛上立于两棵黄栎树的中间,以示纳西族传统的“舅父为大” 。据东巴古籍的记载和民间传说, 古代祭天要用黄牛为祭牲,并有放生一头黄牛的习俗。后世则普遍用猪当祭牲,放生一只鸡。祭猪由各家轮流饲养,每年一户 一轮。
到祭天场后,人们将自制的大香竖立于神树前点燃,依长幼列队面向祭坛,由主持祭天仪式的主祭东巴领头咏诵祭天口诵 经, 其他东巴随之吟咏。 现在署明村和阿时主村主持祭祀的东巴中, 有两位村里自发组织的东巴文化传习组的学员, 也有从 “东 巴教圣地”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来的。在署明村,参加祭天的村民们一一向诸神跪拜献酒,众人按年龄辈分磕头进香,然后 进行尝酒仪式。按传统习俗,过去人们要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将一节竹管插进酒坛汲酒,现在已换成用碗和杯子喝。
在这些过程中,众人不断高吟祈吉祝福辞,之后举行杀猪大祭。先将捆绑好的猪牲供在神树前,主祭东巴以蒿枝蘸净水洒 于猪上除秽,再由当年出猪牲的男主人宰杀。随后主祭者将猪血涂抹在神树神石及其他祭木上,表示血祭。两个年轻人又按主 祭东巴的吩咐,把一些肉食放到附近的一棵树上,这一过程叫“给乌鸦和老鹰喂食” ,因为乌鸦和老鹰在纳西族文化中是两种灵 禽。继而,人人手持柏枝或青松枝向天神和祖先神求富裕、福泽,并将“福泽枝”带回,插于家中正房的“擎天柱”上。
在祭天过程中,要咏诵很多东巴经,其中最重要的是描述万物起源和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夫妇迁徙创业伟绩的《创世纪》 。 据老人讲,过去,此时是满场肃然,一片静默。这是震撼心灵的群体民族情感体验,它使所有参与的人情绪激越昂扬。用参与 过传统仪式的老人的话讲,听一次东巴经的吟咏,仿佛又与过去的先祖见了面,仿佛又回到了先祖走过的那许多地方,回顾先 祖力挫天神天舅和各种仇敌的业绩,回味始祖面对天神发出的豪言壮语,浑身的热血一阵阵沸涌。
祭生命神、门神、山神
在过节期间, 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一是祭石门神。 腊月三十, 全家祭石门神。 二是祭生命神“素” 。 大年初一,约四更时分,男子抢先起床生火,然后去提净水,用于祭祀生命神,为生命神除尘。黎明,由家长主持在生命神前 摆设各种祭品,在院内烧天香;全家跪拜迎接生命神和祖先降临,与家人一起共度新春佳节。三是求福泽,纳西话称之为“诺 哦少” 。 纳西人认为, 在新年, 要祭祀和迎接祖灵以及各种天地神灵, 向他们祈求福泽。 在院中竖 3棵松树, 称为 “含英巴达子” , 即福泽树,在神树下摆设祭品,全家向神灵敬拜求福泽。四是祭山神。全家面北跪拜,户主点滇、川、藏各地纳西人居住区域 的 13座名山(有的说是 12座)之名,祈求众山神在新的一年里,为纳西人提供放牧、狩猎的场所,并赐予更多的收获;向山 神谢罪道歉,请山神原谅纳西人在过去一年的放牧狩猎生活中的过失。五是迎灶神。在母房“吉美”的火塘灶边举行,将祭品 在火中烧化,祈求灶神赐福。
纳西人春节的祭祀,不仅给丽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增添了吉祥的气氛,也使丽江呈现出古老宗教文化独特而隽永的魅力。
仫佬族春节习俗
春节为一年诸节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与除夕的活动联为一体。除夕是前一年的节日的终结,也是另一年节日的开端— —春节的前奏。因此,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它们是同一个节日的两个部分,时间的界线把它们划为新年与旧年两半。大体说来, 春节(即过农历年)为正月初一凌晨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把年节与元宵节分开,年节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如 大银村) ;或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如大梧树) ;有的地方正月初二日为新年节,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节(四把乡) ;??年节的活动 内容丰富多彩。年节的活动还可以从十二月二十四夜送灶王上天算起。这一周内,紧锣密鼓地准备过年。除夕之夜,接灶王回 来。除夕那天,家家户户贴春联,其内容丰富多彩。中堂正面设置一个香火台,台上之中用大红纸书写“天地君亲师位”或“某 氏历代宗亲位” ;台左用红纸书写“司命灶君之位” ,两旁贴有小对联:“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 ”台右用红纸书写“财帛星 军之位” ,两旁贴小对联:“日进千金,时招万里财” 。个神位前设有宴台、香炉架。台下有一个专供烧纸钱的盒子,用以焚香、 燃烛、烧钱。 中堂的背面设有纪念台,台上贴关羽像, 书联:“秉烛达旦, 忠义双全” ; 或岳飞像,书联:“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 堂屋的两旁墙上贴有红纸书写的彩话:“诸事遂意” 、 “老少平安”等。除夕之夜,宴台上摆设素供,烛光辉煌,香烟渺渺。青年 人在宴台前守岁到天亮,子夜零点,鸣炮迎春。
初一清早鸡刚刚啼叫,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马上点燃一束香火和一个火把,挑上桶快步出门,向平日取水食用的地方跑 去。到了水边,先把带来的香插上,然后往水里丢几枚硬币给水神爷爷,将“新水”挑回家中。家里的人早就在大门口守侯, 水一到,每人都喝上一碗,然后才取睡觉。民间认为,新水有神奇的作用,人喝了人兴旺,牛喝了牛健壮,猪喝了猪长得快, 新水染布布发亮,洗米煮饭喷喷香,熬出的米酒香又甜。第一位挑到新水的时刻一到,家家争先恐后地向河边泉边奔跑,一星 星香火,一串串火把,闪烁着,游动着,在夜色里形成一幅美丽的夜景图。
初一早上,全家吃水圆。当天均吃素食。
初二早上用香纸敬财神爷,在天未亮到放亮之间燃放鞭炮,然后才出外拜年和请客吃饭、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如在本世 纪 40年代以前,文娱活动在大罗村附近的开元寺广场上举行。 80年代转移到歌场,年节期间青年都来次出走坡,唱歌找情侣。 又如下里乡青年男女期间在村头巷口或山野岭坡唱歌作乐。尤其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青年和部分中年人在晒谷坪大开歌堂, 日唱“欢冬久” (情歌) ,夜唱“欢古” (古条歌) 。春节期间也是唱彩调戏的时节。正月十五之夜到别人家的菜园摘几片菜叶回 来,没有蔬菜,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民间认为,会给家中带来清洁平安。
出嫁的妇女年初二回娘家。娘家在女儿回家的前后,送糯米糍粑给女儿各一次,每次为二、三担,每担 20余斤。女儿回 家,带一些肉、鸡、鸭腿等礼物。在娘家住一两天之后即回夫家。
正月实物闹元宵、耍龙灯。不少地方这一天杀鸡、春糍粑聚餐。年节结束。
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 ) 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 耙” ,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苗族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的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 好好消费、享受。当然,这是以前的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 (兔 ) 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过,往往要持续 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苗族的过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饱,装饰好,牵到斗牛场。 各村寨都有传统的斗牛场,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苗族的过年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 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 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 “守岁” ,开 “财门” ,敬“年神” ,从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 , “跳场” , “跳 年” , “跳月” , “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 ,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 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 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 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 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 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 了“百狮会” 。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 12点 (即第二年初一的 0点 ) 交接之时,放鞭炮抢 年 ! 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 ; 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 到 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 。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 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 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 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 ,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 。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 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 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由于这种特殊的 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 。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
古时,北方松嫩草原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以农历为主。草原民族过 去不过春节,春节是从汉族人“过大年” 的习俗中逐步演化而来, 蒙古族的春节虽有自己的 传统特色,但总体还是与汉族节日逐步趋于一致。
松嫩草原蒙古族过春节大体分“送旧”和“迎新” 。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 家,到傍晚要“祭火” 。 “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 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 、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 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 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 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 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 “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 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 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 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贴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 。晚上,备 好饭菜后,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 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全 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围坐吃饺子,俗称“黄 馍馍” 或 “扁食” , 按常规要多吃多喝, 酒肉剩得越多越好, 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 吃喝不愁。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可以。在牧区,男人耍“嘎拉卡” ,女人、 娃娃玩“羊拐” ,蒙语叫“沙” ,一直玩到天明。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 中。
门巴族过年习俗:
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 ,错那门巴 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 到元月十五日结束, 与藏族人过 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而墨脱地区门巴族的新年则不同, 他们一年 中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历时 2— 3天;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富特色的年 节,从藏历的十二月一日开始,历时 10— 15天,节前,家家户户要 打扫房屋,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节日期间人们穿 着盛装,互相拜访庆贺,载歌载舞,饮酒狂欢。另外还要举行各种游 艺活动,如拔河、角力、抱石头、射箭等。
作文二:《过年习俗》1300字
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吃饺子
在北方地区, 过年吃饺子是个很普遍的习俗, 大年三十无论吃 了多少酒肉,年夜饭必需要吃饺子,无论家里多穷,过年时借钱借面 也得包顿饺子吃。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债,到 外面躲了一个冬天, 到了大年三十还得跑回家, 借上二斤面和女儿喜 儿包顿饺子吃。
饺子是一种有馅的煮而食之的面食, 发源于我国古代, 《 礼记》 载:“稻米二、肉意,合以为饵,煎之。”汉代时出现了与今相同的 饺子,当时称为“馄饨”,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 囤”。唐代饺子又称“牢丸”,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一次, 为减少肉丸子的油腻, 名厨师在丸子中加一些菜, 结果厨师加菜过多, 炸、汆均不成丸。 厨师只得用面皮将丸子包住煮,不料得到太宗的喜 爱,因面皮起牢固丸子的作用,故名“牢丸” 。到了明代, “饺子”的 称谓才得以流传。明末文人张自烈写的《正字通》上面阐述:“水饺 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人读角为矫,因呼饺饵, 伪为饺儿。 ”
饺子至今在南方还有叫做馄饨的, 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 “烫面饺”, 在我们老家平度则一直叫做“古扎”, 究竟古扎为何意,
我至今也没弄明白。 但无论是怎样的称谓, 不管历史上怎么记载怎么 传说,饺子作为中国人爱吃的食物,尤其在年夜饭里的最重要角色, 这是任何一种美味佳肴都比拟不了的。
记得小时候过年包饺子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儿,面要好面, 用供应的头等富强粉,粉白、筋道;馅要好馅,精选的精瘦肉剁成细 肉馅,平时积攒下来的白菜心,还有大个的海米,拌馅时加入的芝麻 香油都比平时多加好几滴。包饺子时,有的包成元宝型,有的捏成麦 穗状,还有些饺子馅里包上了红糖、栗子、红枣、一分钱的硬币等。 等到吃饺子的时候, 人人都盼着自己的碗里能吃到那些“暗藏玄机” 的饺子, 吃到糖饺的来年的日子更甜美, 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 子, 咬到硬币更预示着将有财源滚滚来……反正都有喜, 无非过年图 个好吉利, 不过孩子们为了吃出自己想要的吉利, 往往让饺子撑的肚 皮滚圆。
听老人讲过一个过年吃饺子的故事, 说过去的买卖家或生意铺 子, 在过年煮饺子的时候, 都要问一问煮饺子的人饺子挣了没有?就 是饺子皮煮破了没有。过去说过年话得讲究,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 得说“挣”,为的是讨个口彩,新年图个吉利。青岛有个买卖家,过 年新请来了一个厨师,煮饺子的时候老板一大家子在楼上高声喊问:“大师傅, 饺子熟了吗?”厨房里回答道:“ 熟了, 立马俺就端上去。 ” 老板又问:“挣了没有?挣了多少?”一般这样情况,即便是饺子皮
一个也没有煮破,厨师们也会说挣了,或者是挣了很多等吉利话,为 的就是讨老板的欢心, 能多得到些过年的赏钱。 谁成想那新来的厨师 是平度裴姓人,性情憨直, 不懂买卖家的规矩,听老板问话以为不放 心他的厨艺, 便高声回答老板道:“老板尽管放心, 今年有俺老裴在, 保证一个也挣不了! ”——这一句话,差一点把那老板给气成偏瘫! 雇了个姓裴(赔)的厨师不说,还喊着让俺一个子儿挣不了,这今年 的买卖还有法做吗?!老板一上火,没等到初三过完年,便把那不懂 事的厨师“爆炒鱿鱼”撵出了店门。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 已成为中国 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 /晨歌)
作文三:《过年习俗》4700字
家乡的年
就快要放寒假了, 我的内心多少是有点期待的。 寒假的到来, 一方面意味着 我可以回家了,开学三个多月,我还没有回过家,我想家了;另一方面,在寒假 中将会过新年, 我又可以好好的玩一把了, 还可以见到我好久不见的好姐妹, 真 的是很期待啊! 我的家住在山东枣庄, 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 部,历史上早有“滕国、薛国” (现辖滕州市、薛地区)之称,南临古城徐州, 北望齐鲁,与孔孟之乡的曲阜邹县,相距甚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因此枣庄过年的风俗也同样丰富多彩, 透过这些风俗, 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新年 的企盼,对新春的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腊八
我的家乡有“进了腊月都是年”和“过了腊八都是年”一说,表达了人们对 春节的企盼之情。听老师讲, “腊”是古时十二月的祭礼,始于周代。 《左传·僖 公五年》 记载 “虞不腊矣。 ” 《说文·肉部》 中还有 “腊, 冬至后三戊, 腊祭百神。 ” 之说。由于“冬至后三戊”年年日子不同,所以,汉代以后统定“十二月初八日 为腊日。 ”这天早晨,家家都要煮腊八粥。将洗净的大米、豇豆、红枣、花生、 莲子、栗子、菱米等放进锅里,用文火慢慢熬制。听奶奶说,腊八粥必须得经过 一定的时辰才能被熬得香喷可口。腊八粥熬好后,要敬老天、抹到果树上,以祈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邻里间也要互送,以示邻居间相亲相爱、友好和睦。俗话 说:“吃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 ”从这天起,人们便开始筹备过新年了。
过了腊八之后, 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家家户户会打扫卫生, 这次的卫生打扫 与之前的每一次都不同, 这一次会全家都出动, 来一次彻底大打扫, 边边角角都 不可以放过,真真是让家里焕然一新。还要洗许多东西,有以后穿不着的衣服, 还有床上的一切用品,除了不洗被子,有的家里还要洗沙发上的沙发套等东西。 所以,每年腊月查水表,每一家的用水量都会翻上好几番。从腊八到年二十三, 家里一般不购置年货, 农村没有冰箱, 怕坏了, 一般都是年二十三之后才购置年 货。 虽然不购置年货, 但是集上的年货可谓是应有尽有。 那些商家们早就备好了 从腊月到正月整整两个月的商品, 生怕以后没得卖。 进了腊月之后, 集上的年货 就会越摆越多,路都被堵住了,只允许行人通过,车辆都过不去,哪怕是自行车 都不行。 而且离年越接近, 就越挤, 年味就越浓。 人越忙, 就感觉时间过的越快, 眨眼就快到月底了。
辞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这一天为祭灶日,民间的活动是送灶神上天,向 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这种仪式称为“送灶” 、 “辞灶” ,更 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送灶老爷上天” 。枣庄地区关于“辞灶”的时间略有不同, 北部如滕州、 山亭一带为二十三, 南部一般遵循 “官三民四” 说法, 在二十四 “辞 灶” 。 “辞灶”仪式一般是傍晚在灶间举行,人们先往灶神的嘴上抹上糖,意思是 叫他上天后不要乱说话, 多替这家人美言几句。 然后在灶前摆上供果和用秫秸芯 扎的马,焚香燃炮,口中还念念有词,祈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最后揭下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秫秸芯扎的马一起焚烧,意寓灶王爷骑马升了天。 相传“辞灶”后,百神上天,百无禁忌,天天大吉。
辞了灶,年来到,闺女就要花,小子就要炮。这是在民间过年前群众口头传 唱的民谣。而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准备年货、送节礼、凑份子杀猪、蒸馍馍、烙 煎饼、炸丸子、熬糖、炒花生、炸果子、上坟等等,称为“忙年” ,果真是让人
忙的不可开交。
除夕
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 。为了第二天的春节,这一天有许 多的事情要做。民间有俗语“忙得跟没三十的样” ,说的就是“年三十”这一天 之前, 过年的事情一定都得处理好, 以免到了年根手忙脚乱。 除夕一大早起床后, 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 然后要放鞭炮。 枣庄部分乡镇还有帖过门签、 窗花 (剪纸) 、 年画、门神的,均表达了辞旧迎新,吉祥祈福的心愿。有的还在门上插松枝,在 院中放青竹,意思是“竹报平安” ,还要将家中布置的焕然一新。还要将菜刀、 剪子等 “破财” 的物件藏起来, 以免春节这天被小孩子拿到乱动, 但针线等是 “聚 财” 之物, 没有此忌讳。 另外, 据说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 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所以,一般是 大年夜扫干净, 12点之前将垃圾倒掉,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个大 桶用来盛废水, 当日不外泼。 最有意思的是这一天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棍子, 一 方面是栏财, 不让家财外流另一方面是放上棍子后, 就可以将债主挡在门外, 不 必担心有债主再来讨债,可以安心地过个好年。
除夕之夜,阖家欢聚,一家人围坐一起把盏对酌,吃一年到头最期待、也是 最丰盛的“年夜饭” ,然后一起包饺子“守岁” ,静候春节的到来。点着蜡烛或油 灯(现在都是用电灯了) ,通宵“守岁”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 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据说“守岁”有两种含义,一是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二是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 现在则流行吃罢 “年 夜饭” ,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刚过, 就开始燃放鞭炮庆祝春节。
春节
春节是从正月初一的零点开始的。 放完鞭炮后, 老人净手摆供桌, 焚纸上香, 祭神祭祖,祝愿一年发福发财。五更时,喊起睡梦中的儿童,让他(她)一声不 响的到院中搂住椿树,连念三句:“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 了解木板,我长长了穿衣裳。 ”据说,这种方式祈祷长个子很灵验,但千万要记 住可别说错了, 不然就白祈祷了。 另外, 民间还有五更天观天相, 卜丰欠的习俗。 即让孩子站在院子里,观看东方天空的颜色,如是白色,代表今年麦子丰收,如 是红色,则代表高粱丰收,若是黑色则可能欠收。
相传“年”是远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逢除夕夜,它便出来挨家挨户的残食 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 人们开门见了面, 作揖道喜, 互相祝贺未被 “年” 吃掉, 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在枣庄,春节这天,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是一道风景。天一亮,同一家族的年轻 人就结伴同行, 相互到各自家中拜年, 如果家族大, 有时会组织几十人、 上百人, 拜年时前面的已进屋跪倒了, 可后面的还没进院子, 待全部跪倒后, 院子中黑压 压一片,一起行礼磕头,颇为壮观。同一辈分的男人和女人们,也会分别结队串 门拜年。有些地方,男人行磕头礼,女人一般问声好就行了,不必跪倒磕头。但 是,在我们镇上,只要是结过婚的,无论男女,都要磕头拜年,没有结婚的,男 的也是磕头拜年,女孩就不用了,只是见面问声好就可以了。拜年后,长辈一般 会给晚辈“压岁钱” ,还有礼物糖果等,表示一下。同辈的在这一天见面都会作 揖道声“过年好” ,另一人则回应“见面发财” 。
“过年吃饺子” 是全国普遍的习俗, 枣庄人也不例外。 饺子的 “饺” 和 “交”
谐音, “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 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 含义。春节这天,枣庄人习惯于吃素馅的饺子,意思是一年素素净净,家庭和睦 平安。 在包饺子时, 会包几个带麸皮、 钱币的饺子, 谁先吃到, 表示其今后有 “福” 、 有“财” 。春节期间,枣庄人对吃食格外讲究,哪一天吃什么都有不成文的规定。 如初一吃素馅的饺子,初二才吃荤馅的;初三中午净手焚香,祭神祭祖,全家团 聚共饮,称为“圆年” ;初四吃馒头;初五再吃饺子,谓之“捏嘴” ,教导幼童不 骂人、不妄语、尊长敬老,告诫青年少说多做、勤业为先,提醒中老年不吵嘴、 不骂人;初六喝绿豆沫,煮菜为餐,尊古俗,敬火神;初八为谷日,吃豆腐,谐 音“都熟” ,祈祷丰年;初九为果日,吃鲤鱼,盼“剩余” ,山乡果农尤为重视; 初十包饺子吃;十五“小年”吃得丰盛;十六喝面条。
在民间习俗中, 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 儿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不过,大概几年前,我们镇上还时兴十六走姥姥。但是,鉴于正月十六一般是学 生开学的日子,所以后来就慢慢改成正月初二去姥姥家了。正月初五是“破五” 日, 意思就是过了初五就没有什么忌讳了。 另外初五还是财神的生日, 现在不少 商家选此日开业,以求发大财。
春节期间,各行业均放假歇业,人们欢聚一起耍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猜 灯谜,欢庆新春的到来。
元宵节
元宵节是“灯节” ,俗称“正月十五”或“小年” 。枣庄有“正月十五前都是 年”的俗语,意思是从初一到十五,没来得及拜年的,这期间还可以去。元宵节 这天晚上,人们除了燃放烟花爆竹外,还走出家门,观看花灯会,但更多的是自 己动手轧制花灯,并利用面粉、萝卜等制作形式各样的灯。我家就是挖萝卜灯, 虽然现在集上有卖的, 不过奶奶一直都是自己做, 我也会跟着挖几个, 边挖边吃, 然后插上包有棉花的火柴棒, 倒上油, 到晚上点着放在门口、 厕所等地方就可以 用了。
民间的萝卜灯别具一格,人们利用萝卜的自然颜色,雕成各种花样,十分 美观。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当天晚上,人们将萝卜灯放在大门 口, 老人举灯照遍住宅内外, 以求驱妖避邪除百病。 孩子们则拿着萝卜灯相互照, 并说道“照照眼,不害眼” ,祈祷不害眼病。另外农村的孩子还会将积攒下来的 刷锅用的废刷束头, 在麦地里点燃了或挥舞成一条火龙, 或向空中扔去, 比赛谁 耍的好看。 另外人们还会根据灯花的变化, 去判断种啥庄稼能有好的收成等。 在 民俗中, 乡村已婚妇女不能在娘家看花灯, 有 “看了娘家灯, 死她老公公” 一说, 当然这是迷信。灯节第二天,即正月十六,有家家接闺女的习俗,但必须在二月 二之前赶回娘家。 民间有 “正月十六好日子, 家家户户接妮子, 接了妮子不是客, 自己做饭自己追(吃) ”的民谣,很有意思。
近年来,枣庄城里的人们在元宵节的晚上除了到光明广场看烟花外,还可 以到人民公园、新城市政府大楼,还有奚仲广场看花灯。我去过一次奚仲广场。 奚仲广场就坐落在枣庄八中南校对面, 所以我还顺便去了一次我的母校, 有回到 家的感觉,很亲。而且,十五晚上去奚仲广场,还可以见到我许多初中和高中的 同学、老师,所以我很喜欢那儿,我今年还要去,真的很热闹。在刚刚走近永福 路和长江路的交界口处, 便可以看见每个乡镇送的龙灯、 旱船等, 一些知名企业 会送一些与自己往年的业绩和来年的规划有关的手工艺品。 路两边还有很多卖东 西的小商小贩, 他们的生意看着很好, 看的我都有点想做生意了。 顺着枣庄八中
门口的大路向南走, 会经过音乐喷泉, 烟花广场。 烟花广场就是专门用来放烟花 的, 看着一个个漂亮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 有种言语不能表达的幸福感, 是党 的政策好啊 , 带领人民奔小康!在奚仲广场的最东边,有一个枣庄八中的清华门, 那里展示了历年来考上清华北大的优等生,好羡慕他们。如果不是我发挥失常, 少考了近一百分, 我也可以在清华或者北大生活学习, 心里有种莫名的伤感。 但 是很快就被那浓浓的年味冲淡了。 既然选择了济大, 我就要把在济大的日子过的 丰富多彩,不让自己以后心存遗憾,这才是最重要的。
元宵节之后,年味就渐渐散去,该上学的上学,该工作的工作,一起又归于 平静,人们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奋斗!
姓名:胡可为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 学号:20112221059
班级:金数 1103班
作文四:《过年习俗》2800字
【辞灶日】 和其他地区一样, 济南人的“过年”, 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 “小年”,旧时济南人称之为“辞灶日”。旧时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 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旧时济南,小年这天人们除了“祭灶”,还要对居家进行一次 全面的大扫除,以便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此举谓之“扫尘”。因为“尘”与 “陈”谐音,在济南人的心目中,“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 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 这反映了济南人企盼吉祥、 福气的心愿。 现在济 南,具有迷信色彩的小年祭灶已经绝迹,但小年扫尘的良好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 贴春联、福字 】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济南也不例外。在济 南,过年贴春联、福字向来是一项重要“年事”活动。特别是过去,由于老济南人住的都是 四合院,故贴春联时不光要贴在大门上,院内屋门上也要贴。过去老济南,春节贴福字更是 必不可少, 居户人家, 过年时都要在院里迎门的影壁上贴一个大大的福字, 有些特讲究的人 家,甚至连家里的木箱、面缸等物件,也要贴上一个福字。
【炸年货】 济南人炸年货一般从腊月二十七开始, 所炸“年货”以藕盒为主。 济南北园的莲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 炸出的藕盒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 除炸藕盒外, 还要炸丸子、炸麻叶和松肉等,最后还要炸鱼。炸完鱼后,还要将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到油锅 里吸收一下腥味——— 此番炸后的豆腐叫鱼豆腐。鱼豆腐与“余都福”谐音,寓意来年家 有余财人人都有福气。 炸年货作为济南年俗的重要内容, 向来被济南人所重视。 特别是 过去济南,一到炸年货的日子,可谓家家油响,户户飘香,人人喜气洋洋,个个兴高采烈, 而那些吃得嘴角带油的孩童, 逐街奔跑, 并不时放几串鞭炮, 更是平添节日气氛。 直到现在, 济南的许多家庭, 年前还都要炸点藕盒等“年货”——— 重点不在于吃, 而在于“年味”。
【请家堂】 济南的年俗中,请家堂是一项重要的习俗。济南人家,除夕这天 大都要“请家堂”——— 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请家堂的仪式要在 腊月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 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 ) ,按辈分摆好,讲究的还要在供桌 上点燃一支红红的牛蜡 (一种可长时间燃烧的蜡烛 ) , 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 这些准备 完毕后, 家中男性长辈便携家人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 冲西南方向燃纸叩首并呼唤亲人的称 谓,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间,就要送“家堂”回归 了: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济南人过年请家堂的 习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它所表现的,实际是民众对先祖亲人深深怀念之情意。
【吃饺子】 在中华年俗中,水饺向来是除夕年夜饭的重头戏,不管菜再多、 再好,年夜饭中水饺必不可少。济南年俗,除夕水饺是有一些特别的讲究的。济南人除夕包 水饺时,一定要排满整“盖垫”,中间绝对不留空余,否则,就以为来年会“亏大财”。济 南人过年包水饺时, 还喜好包一枚硬币在其中, 据说, 吃到这枚硬币的人, 来年定会走好运。 济南人初一早晨还有吃素馅水饺的习俗。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受佛教影响, 在新年的第一顿 饭吃素积德,以示善本;再就是,素者,肃静也,初一吃素,意寓全年心静少忧。
【放鞭炮】 春节燃放鞭炮, 中华一统。 可是, 济南人有自己燃放鞭炮的规矩。 一般来说,济南人必定要在除夕夜、初一晨、初五、十五燃放鞭炮。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 分别名曰“辞旧”和“迎新”, 初五放鞭炮叫“破五”, 十五放鞭炮则是“送年”了。 但不 论何时放鞭,都要限定在自己的门前,千万不要跑到别人家的门前放。在自己门前放,再响 再多那叫气派;在别人家门前放,则有欲“崩”人家福气财气之嫌疑,属于“行为不端”, 人家是一定要和你急的。 至于济南人除夕团圆饭开吃时必放的那挂鞭炮, 意思则是在告诉邻 居人等:我们家人已团聚, 事事大顺, 开始“过年”了! 济南还有初一抢放鞭炮的习俗, 过去住大杂院时,一些人喜欢初一五更到来时抢先放鞭。据说,初一放鞭抢先,一年大吉大 利。
【过年的禁忌】 一如其他地区,济南人过除夕,也有许多禁忌:除夕和 初一这两天不能随便串门, 更不能在别人家里吃饭, 就是嫁出去的闺女也不例外, 说是怕被 吃穷了;初一扫垃圾时只能由外向里扫,否则就会把财气扫出去;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灯,否 则鬼祟入侵, 一年不顺利; 家中老人故去不足一年 (有的说三年 ) 者不能出门拜年, 以免给别 人带来晦气;年三十不能动剪子,否则来年会有血光之灾;除夕和初一不能打孩子,否则会 与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则会劳累一年;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 麻烦不断。 过年期间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 万一不小心打碎了, 要赶 紧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 另外,过年说话,有些“不吉利”的话非得说 时要用吉利话来替代。譬如,水饺下破了忌说“破”了,要说“挣”了;吃醋不能说吃醋而 要说吃“忌讳”。 “死”、 “鬼”等词语更是严禁使用, 甚至连“完了”之类的语句也要改 用别的词。譬如,问你菜切了没有?你得回答“切好了”,绝不能说“切完了”——— 试 想,新年大吉,怎么能“完了”呢?
【初二闺女回娘家】 年初二这天, 是济南地区已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这天,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则要盛情款待。是日,“姑爷”被称为“贵客”,吃 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在济南,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盛行不衰。 旧时济南, 年初二闺女回娘家, “姑爷”所带礼品是有讲究的, 必须有一刀肉 (不能少于十斤 ) 、 两条鱼 (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 (鸡蛋糕、长寿 糕、桃酥、百子糕 ) ,谓之“四色礼”。据说,“四色礼”寓含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 美好祝愿。
【破五】 和全国其他地方相同,正月初五这天济南称之“破五”。这天,济 南人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还要燃放鞭炮。正月初五谓之“破五”,据说是因为此日 一到,此前有关过年的种种禁忌皆可破除,故有此称。 另外,旧时济南人还有以正月初 五这天的天气阴晴状况来占验当年犬猪羊马牛五畜是否兴旺的习俗。 这是旧时济南地区特有 的习俗,故至今,一些老济南人仍称正月初五为“五马日”。
【正月十五 “ 石磨日 ” 】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全国性的节日,过了这 一天,整个农历年就算过完了。但是,老济南还有传说,认为正月十五是石头神的生日,即 “石磨日”,故旧时济南这天有不准搬动碾子、磨盘、石臼等石器的习俗。同时,这天还严 禁开山打石或用石头盖房, 以免惊动了石头神。 这一天, 石匠等与石头打交道的人还要备上 供品,向石头神焚香祭拜,跪求保佑。
作文五:《过年习俗》3600字
过年习俗
腊月十五,祭玉帝,祈平安
十五代表圆满,腊月十五代表一年的圆满。
腊月十五,是民间“祭玉帝,祈平安”的日子。在过去,这日要请一个有学问的 老者用毛笔撰写一份“平安文书”,其大致内容是:某县某乡某人,代表全家向 玉皇大帝祈求平安。
腊月十六,打牙祭
“牙”的本义是军中帐前的大旗,大军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确保旗开 得胜、一路平安,称之为“禡牙”。
古人把祭祀土地公公称为“牙祭”或者“做牙”,一年有 24次“牙祭”,腊月 二十六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牙祭日,称为“尾牙节”,最隆重。
过去人们平时很少能沾点荤腥,所以干脆把“尾牙节”吃肉叫“打牙祭”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相传灶王爷每年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 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所以家家要打扫 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让灶王爷多说些好话。 (有的地方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 年)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 “掸尘”。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 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 俗, 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 玉帝会下界查访, 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 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旧俗还认为灶神上天后, 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 查察人间善 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 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过年习俗 1 / 6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腊月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 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各地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 洗净禽畜屋”之说。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七,杀只鸡”的说法,“鸡”谐音“吉”,有吉利、吉祥如 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 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 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因为习俗讲究初一不能动刀, 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说法,是 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 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 前奏。
“贴花花” 就是贴年画、 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 “桃符” 。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 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这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 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 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 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 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 子。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
过年习俗 2 / 6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 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 “得元宝”。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二, 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 回娘家的女儿必 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 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 还是普通家庭, 都要举行祭财神 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 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 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 先造的六畜, 后造的人, 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
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 一大清早就开始, 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 三牲、 水果、 酒菜要齐备, 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 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 准备丰富的果品, 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过年习俗 3 / 6
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正月初五, 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 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 保佑自家新的 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 一说。 同时, 这一天又俗称 “破五” , 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正月初六 “送穷” , 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是祭送穷鬼、 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 大年初七 “人日” , 人过生日, 要以七种蔬菜, 煮成七宝羹, 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 丰收。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正月初八日为众星君聚会之期,又是“诸星下界”之日,此日人们有的到白云观 星神殿 (即元辰殿) 去烧香顺星 (祭祀星君) 。 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 这日晚间, 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 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们 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于地。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 这一天凡磨、 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 甚至要祭祀石头。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 初九夜, 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
过年习俗 4 / 6
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 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祭紫姑,请子婿
正月十一日, 俗称 “请紫姑日” (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 。 紫姑原是人家的小妾, 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 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 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 才得到女性 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同时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 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 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搭灯棚
民间俗称“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 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 十二搭灯棚, 十三人开灯, 十四灯正明, 十五行月半, 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点灶灯,扎彩灯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 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 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 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正月十四,拜临水娘娘,试花灯
正月十四是“临水娘娘”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 来成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 “顺天圣 母”。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 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 悬灯结彩, 并 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
过年习俗 5 / 6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 一个月圆夜。历代这一节日都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灯节,是男女青年 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过年习俗 6 / 6
作文六:《过年习俗》2000字
寒假作业
综合作业第一项:收集过年习俗,制作资料卡。
春节习俗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 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 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一、贴春联
春联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 联。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 最初人们用以避邪, 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 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 “宜春” 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中文名贴春联外文名 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地区中国节日春节别称对联、对子 作用辟邪
二、贴窗花 Stick grilles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 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 人们一般称其为
山西民歌 ·剪窗花, 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 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开许多少愁圪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
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奶奶她喜呀妈妈夸,女儿就像画中画。啊呀哟,一扇一扇红窗花, 映出一代好年华。老辈的嘱咐女儿的爱,红红火暖暖千家,暖千家。
三、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 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 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 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中文名舞狮外文名 lion dance类 别传统民间艺术旧 称太平乐
四、看春晚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为央视春晚,或直接称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 祝新年而开办的。从 1983年开办至今,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受关注,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 艺性晚会。
五、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 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 “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 的 “ 三元 ” 时刻, 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 “ 旺火 ” ,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 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 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六、吃饺子 Eat dumplings团圆发财,亲人团圆
原汉族春节饮食风俗,现满族等民族沿用。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 的。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 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 以及百味杂陈的 “ 饺子宴 ” 。 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 饺子的形态甚多, 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七、 拜年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Pay New Year's call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 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 “ 拜年 ” 。主人家则以 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 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民间有 谚语:“ 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别称 :见节、拜节、贺正、贺年、贺岁 春节期间向别人祝贺新年
八、 守岁 Each
(中国春节除夕之夜习俗)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 农历新年的到来。
九、 挂年画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
挂年画是汉族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 神演变面来, 原为驱邪, 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旧时常挂 “ 五谷丰登 ” 、 “ 五 子登科 ” 等,现代则常挂 “ 月历牌 ” 年画,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木版年画作为地道的汉 族农民画,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汉族 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和强烈愿望。
作文七:《东北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1300字
东北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习俗了。
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房子,贴对联,购买年货,然后把买来的新花草摆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丰富的团年饭。人们吃完团年饭后,就
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红红火火一片。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习俗。
指导教师:陈勤
过年习俗相关内容: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我看过一幅漫画,
这幅看似可笑的漫画却含义深刻。“再水面上漂浮着许多垃圾,有些比较重的还不断往下沉。一条鱼儿撑着雨伞在水中游。”它的标题是“鱼儿也需要保护”。有趣的漫画,风趣的标题,组成了一幅平常的漫画。...
校园新风 自从学习“新守则”和“新规范”以来,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和校园面貌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校内,文明用语渐渐的多了,而不堪入耳的脏话、方言也渐渐的少了;在校外,同学们都十分遵守法律法规,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翻越栏跨栏。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自信是人生的要点,也是通往成功的石径。当你说出“我不行”。这三个字时,那么你可能已失败了一半。没有尝试,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我也尝试过因为没有自信而失败的经过。
错误的“爱” 我最喜欢看漫画了,看漫画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每当我看到漫画时,我总会忍不住笑起来,但今天看了考卷上的这幅漫画后,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反而感概万分,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漫画的内容: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红领巾...
好书是我的朋友 书海浩瀚,知识无穷。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中可见,古人对书可谓情有独钟。自古以来,书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早至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上至伟人**,博览群书,雄才伟略,振
兴中华;现...
书 我爱读书,一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遇上了好书,就一定要借来看。多读书,读好书,对写作文的帮助可大了。以前,我提起作文就头昏眼花。自从我读了许多书,知识就大大增长。
公德心和环境保护 你有公德心吗,你有注意保护环境吗,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为了一时痛快,把令人恶心的痰随意地吐在地上。有的人为了省走几步路,随意往整洁的街道上倒令人反胃的垃圾。
珠海一角的昨天与今天 以前的珠海是一个只有12万人口,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县,全县仅有造船厂、农机厂、渔网厂、食品厂等十几家工厂。从1953年建县到1978年,经过25年的探索和建设,珠海的经济建设比建县初期有较大发展,但只是局限在以农渔业为主,经济结构...
作文八:《老北京过年的习俗 过年习俗》1200字
老北京过年的习俗 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习俗了。
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房子,贴对联,购买年货,然后把买来的新花草摆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丰富的团年饭。人们吃完团年饭后,就
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红红火火一片。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习俗。
指导教师:陈勤过年习俗相关内容:校园新风 自从学习“新守则”和“新规范”以来,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和校园面貌都随之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校内,文明用语渐渐的多了,而不堪入耳的脏话、方言也渐渐的少了;在校外,同学们都十分遵守法律法规,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翻越栏跨栏。...
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我看过一幅漫画,这幅看似可笑的漫画却含义深刻。“再水面上漂浮着许多垃圾,有些比较重的还不断往下沉。一条鱼儿撑着雨伞在水中游。”它的标题是“鱼儿也需要保护”。有趣的漫画,风趣的标题,组成了一幅平常的漫画。
让世界充满爱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每当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心总有一种感动,一首流行多年的老歌,何以能依然感动着今天的人们,我想,是因为它诠...
假文盲 课余时间,我很喜欢看一些幽默的漫画,有时候自己看着看着还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可是今天我看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的《假文盲》后,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向往和平 和平是宁静,是财富,是幸福。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世界才会美好,国家才会发展,人民才会安全幸福,孩子才会快乐无忧。所以,我非常向往和平。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战火连绵,那里的人民正陷于战争带来的痛苦中。就像现在的伊拉克。
论三国风云人物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一时间涌现出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雄才大略的曹操、白手起家的刘备、骁勇善战
的关羽、张飞、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
100分最重要吗 看到著名漫画家丁聪画的《成绩100》,真恨不得跟他道几百声谢,因为他用一幅漫画,帮我们说出了心里一直想说的话。这幅漫画画的是在一个夜晚,一位年纪与我们相仿的小学生在写作业。他一手紧握着书,一手夹着笔。
水管流动水的体积 数学是无穷无尽的,永无极点,而当中一切不寻常都要靠我们努力探索才能了解到。记得在一次很重要的考试中,我遇到了一道从未接触的题:自来水管的直径是2厘米,水管内的水流速是每秒是8厘米,求5分钟流出水多少升,读题后的我大吃一惊:什么...
作文九:《山东过年的习俗》1400字
精品文档
山东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把春节叫“过年”、 “过大年”。春节为什么叫“年”?其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都拖家带口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年除夕,乡亲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因为乡亲们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大家再无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笑着摇摇头说:你要是让我在你家呆一晚上,我一定能把“年”兽撵走。老婆婆虽难以置信,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撇下老人,自己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年”兽如期而至,闯进村里。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怪叫不止,怒目而视,却再不敢上前,突然院里传来“砰砰啪啪”的爆炸声,“年”浑身战栗,掉头狼狈逃窜。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
1 / 3
精品文档
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但老人已不见踪影。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当然,传说只是民间的一种想象而已。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子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俗称阴历年。
最早人们过年主要是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同时祭祀鬼神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现在,人们讲究“进了腊月就是年”,年节活动从腊八忙年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都在过大年的范围。
2 / 3
精品文档
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3 / 3
作文十:《中国过年习俗》4100字
中国过年习俗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可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已经很少能真正感受到春节文化的氛围了,因此,年越过越简单了,有些风俗习惯甚至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
对我们这辈人来说还可能知道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贴年画可是现在的孩子除了知道过年会有压岁钱外,其他却知道得很少。因此,把春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习俗继续流传下去也是中国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很重要,但做起来绝不困难。
其实,每个春节传统习俗都是一个故事,而孩子最爱听的就是故事,如果父母能在春节时把春节的故事将给孩子听,必定会引起孩子的浓厚兴趣。如果,父母能让孩子参与写春联、包饺子等活动,一定能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春节,原来该这样过的感受。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时令手下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写得他不满意,便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但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的法令。
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刚实行禁放的时候,很多人还真不习惯,有的人为此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举家开车到乡下去放炮。其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有法必依,对于心中的留恋您就得从方式上想点辙。有的人就比较聪明,弄盘录音带放放--听鞭炮声,或用踩小气球声当鞭炮,有的干脆买几串工艺品鞭炮挂在厅里看不但安全又一点儿不影响情绪,还给家里另添了几分喜庆呢~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
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听起来觉得饺子怎么会是最好吃的呢,但在古代生产落后烹调原始的情况下,饺子就算是很好吃的了。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
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历史,驰誉南洋欧美不衰,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古代是贴在门上而不是贴在屋里,古籍载画虎于门、贴画鸡于户上。宋代发明了雕刻板画以后,称之为纸画。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
世界各国过年习俗
泰国泰国人多信佛教,四月一日是佛历元旦,他们就把这天定为新年元旦。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举行庆祝会,以首都曼谷最为隆重和热烈。庆祝会在一个占地数千亩的草地上举行,会场四周安装着数以万计的电灯,夜幕降临,电灯齐明,如同白昼。会场南面,设一佛坛,坛四周有念经房和音乐亭等;其他三面则设有戏台、杂技台和临时商店等等;会场中央还搭了一个彩票台,新年彩票就在元旦这天开彩发行。这种热闹场面要持续八、九天才结束。
菲律宾十二月三十日是菲律宾民族英雄何塞?黎萨尔的就义日。人民为了纪念他,便把这一天定为新年元旦。
菲律宾人民以非常热闹、隆重的形式欢度新春。他们在公路上遍搭牌楼,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群众自己组织的歌舞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沿街游行,引来万千看热闹的观众。孩子们在公路旁燃放爆竹,更增加了节日气氛。他们的爆竹是土制的,就是在一个竹筒里装上煤油,点火使它爆炸,响声比我国的鞭炮声还要大。这种欢乐气氛要持续一个星期才告平息。
英国英格兰北部的人和苏格兰人,每年除夕,各户的家长一定要到大街小巷游逛。直到午夜时分,才雇一个把脸涂得很黑的人,为他带路返回家园。元旦日,他们还举行“卜蛋”,即是取一盆清水,将蛋清放入水中,从蛋清的形状来卜吉凶。
法国法国人有一种迷信,认为除夕时家中的酒瓶里还有剩余的酒,来年就要交厄运。因此,他们在这天晚上一定要将家中的酒喝完,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
西班牙西班牙人过年时,手上一定要拿一枚金币,才算有福气。穷人没有金币,就用铜币代替。他们认为,小孩在元旦那天打架、骂人和哭啼是不祥之兆。因此,大人在这一天为了换得孩子的笑颜,几乎必须满足他们提出的一切要求。
葡萄牙葡萄牙的斗牛之风很盛。他们以斗牛来迎接新年。每年元旦前后十天,内是斗牛的高潮时期。主要市镇都有斗牛场。成千上万的葡萄牙人扶老携幼,潮水般涌向斗牛场,以一睹斗牛士的风姿为快。
意大利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降临时,人们纷纷拥向街头,燃放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爆炸之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遮天蔽日;男男女女唱歌跳舞,欢乐无比。午夜时分,家家户户都将屋里的一些可打碎的西东——坛坛罐罐,瓶子花盆,甚至洗澡盆等,扔出户外摔个粉碎。平时不小心打碎一只碗就会遭到斥责和打骂的小孩子,此时,可以任意打碎西东。这是意大利人摔摔打打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这种近乎疯狂的热闹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
毛丹蕾
澳大利亚
Australia
中文全称:澳大利亚联邦
英文全称: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首都: 堪培拉
面积: 7,682,300.00 平方公里
人口: 2071万人(2006年11月)
语言: 英语,土著语言,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货币: 澳元
民族: 英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移民后裔占95.2%,亚洲人占1.3%,土著民族占1.5%,其它民族占2%。
宗教: 没有国教,25%的国民没有宗教信仰,圣公会教徒占21%,罗马天主教教徒占27%,其它基督教教派占21%,其他宗教信仰者占6%。
风土人情
民俗风情:澳大利亚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东方人的矜持。他们兴趣广泛,喜欢体育运动,如冲浪、帆板、赛马、钓鱼、地滚球运动、澳式橄榄球及游泳等都有众多的热衷者。
无拘无束:澳大利亚人的最好概括
澳大利亚有特别浓厚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气氛。人们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称呼名,不称呼姓),老板和员工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如是。在两大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见穿笔挺西服的白领人士或白领丽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筑物门前的台阶上吃简单的午餐,如三文治或热狗,白领人士坐在街上吃便当,同样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样的场面在东京或香港这样的地方是难以想象的。
澳大利亚人文明有礼,乐于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话,人们即使互不相识也会打招呼和问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滚在地上,周围的人会马上帮忙捡起来,送还你的手上,还会有人给你找来一个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么可以救急的替代品,这就是澳大利亚。
周末的繁荣:澳大利亚的生活特色
在澳大利亚工作,工资一般是每周发一次(公务员或者大机构是每两周发一次),发工资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大利亚的餐馆、酒吧、百货公司每周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别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长营业时间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领工资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钱的人,就会有周末富贵,周初贫穷的现象。这都没有关系,因为多过几天,又是快乐的周末了。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此外,他在七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祖宗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
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