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学而不思则罔》8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蒋干中计》听课评课有感
梅园中学 李慧雯
一、听课感受
很荣幸在徐汇中学听了刘侠老师的一节课《蒋干中计》,听完课后的感受可能和当时在场几个被要求评课的老师一样——不知该从何说起。原因可能是对刘侠老师力图“四两拨千斤”的做法是否成功还拿不定主意。
(一)收获
事后,我静心回顾思考,总结了一些我在这堂课上的收获:1、刘侠老师上课的整体意识很强。无论是将单元目标整合,还是将上节课的作业纳入这节课,都使得这节课是有机的一节课。2、刘侠老师的语文素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她的从容不迫,她的娓娓道来都来自她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整节课的掌控和驾驭都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底。这些都是我要去学并努力在实践中去磨练自己的地方。
(二)疑惑
刘老师试图用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蒋干,你能说降成功吗,”来串起后半节课,并以此达到明确“古典小说既基于历史,又立足于现实”的目的。我想如果是借助这一个问题是很难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理解的,除非是老师在第一课时将罗贯中的介绍铺垫得很足。听完课后的感觉是这个问题和教学目标之间有点问题,但到底是什么问题,还说不到要害,后来和学员参加了讨论,听了导师们的点拨,让我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二、评课反思
带着疑惑参加了专家团的讨论活动,听了导师们的话,让我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并给我带来一些思考。
(一) 作为语文老师要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课外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拓宽自己的视野—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 如果是想引起辩论的教学问题,就一定要有争议价值,有可辩性,如果出现一边倒
的现象就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三) 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要有联系,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很重要,要使用它们撑起最后的
结果。如果撑不起,说明问题的质或者量还不够,应进行修改。 (四) 作为年轻教师,在观摩实践的过程中,借鉴学习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
思考。
总的说来,听课与评课都给我带来了冲击的感觉,相信这种冲击的力量会提醒我不要止步于前,感谢这节课,也感谢专家指导团这个舞台。
作文二:《学而不思则罔》3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
原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学习 而:但是,表转折 思:思考 罔:迷茫 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或有害。 释义: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
学习过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喜悦,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作文三:《学而不思则罔》13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八十一班的---,我是---,今天我们来解析《论语》----《为政篇》中的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大家跟我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是一味的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所拖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 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我还发现孔子的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启示。 刚升入初一后,我发现不但学习环境改变了、科目增多了、连老师们的教学方式都不同了,为了要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学习方法也不得不改变。我们更要学会学习,擅于思考。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一部分学生整天沉浸在学习中,他们埋头苦干,可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是什么所致的呢?当然是因为他们只会学习不会思考,那么如何解决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呢?
下面我们从学习语文、数学这两门学科来说说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方法。语文要多读书,要“熟读精思”、“好学深思”。 重要的书例如一些
经典文章要熟读,所谓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心领神会。我们读书还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 思之越深,析之越透。 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去其糟粕zāopò,取其精华”。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
对于数学的学习,我从听讲、阅读、探究、作业几个方面去讲解:.听讲: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阅读: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弄懂弄通每一个概念、定理和法则,对于例题应与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探究:要学会思考,在问题解决之后再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改变条件或结论去发现新问题,经过一段学习,应当将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以形成自己的思维规律; 作业:要先复习 后作业,先思考 再动笔,做会一类题 领会一大片,作业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只有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好数学。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识与记、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两者缺一不可。只学不思,那是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大家明白了吗?那好,请大家再跟我读一遍:“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谢谢大家!
作文四:《学而不思则罔》7400字
Learning is the eye of the mind.
版权所有 不得转录 学问是心灵的眼睛。
初 三 化 学(第34讲)
主讲教师:冷忠芳(苏州中学)
主审教师:朱青华(苏州中学)
综合练习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 C.动植物腐败 D.山体滑坡
2.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炼油厂,引起周边地区普降酸雨,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较多的(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 氧气 D.一氧化碳
3.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科学工作者的义务,下列各项属于伪科学的是( )
A.用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 B.电解水制氧气
C.用液氢发射火箭 D.用液化剂将水变成汽油
4.下列情况下,常使铁制品锈迹斑斑的是( )
A.表面浮油 B.任其风吹雨淋 C.表面镀锌 D.保持表面干燥
5.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于在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维生素C是化合物 B.维生素C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组成的。
C.维生素C中C、H、O原子个数比为6:8:6 D.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忌偏食
6.下列有关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五氧化二磷
B. 蓝色胆矾晶体变热后,变成白色粉未
C. 充分加热碱式碳酸铜,粉未由绿变黑
D. 电解水时,产生H2是O2体积的二倍
7.下列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是( )
A.Cl2 B.HCl C.HClO3 D.KClO4
8.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A.CO2 B.CO C.NO2 D.NH3
9.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盐溶液中一定不含有H和OH B.碱不一定使酚酞试液变红
C.酸不一定都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H2 D.酸碱各具有不同的通性
10.在①KClO3 ②MnO2 ③白磷 ④浓H2SO4 ⑤液化石油气 ⑥爆竹等六种物质中,严禁旅行时带上车船的是( )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⑥ C.③⑤⑥ D.全部
11.现有下列仪器,实验室配制50g10% 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到的是( )
①试管 ②酒精灯 ③量筒 ④烧杯 ⑤滴管 ⑥药匙 ⑦托盘天平 ⑧玻璃棒等。
A.①② B.③④ C. ⑤⑥ D.⑦⑧
12.氢气和CO在性质上显著不同的是下列性质中的( )
A.可燃性 B.还原性 C.毒性 D.溶解性
13.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以增加水的导电性,若用8%的稀H2SO425g,通电一段时间后,稀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为10%,则电解水的质量为( )
A.2.5g B.5g C.8g D.10g
14.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它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为二级能源,如H2属高效,无污染二级能源,是因为自然界中现成的H2很少。由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然气属一级能源 B.一氧化碳属一级能源
C.电源性一级能源 D.风能属二级能源
15.试管内壁残留有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
A.盛过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B.CuSO4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
C.用H2还原CuO后留下的红色固体 D.盛放过生锈铁钉后留下的棕色固体
16.PH=O和PH=13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呈现(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不能断定
17.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一组是( )
A.KNO3 CuSO4 NaOH B.MgCl2 Ba(NO3)2 NaOH
C.Na2CO3 Na2SO4 KCl D.FeCl3 K2SO4 HCl
18.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必须持制关注大气污染和水源保护,下列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措施是( )
①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②将燃煤改为燃气 ③植树绿化
④限制摩托车,助动车的行驶,减少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然燃烧,反应的化学方式为:
点燃 2Mg+CO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置换反应 B.镁着火时不能用CO2扑灭
C.该反应中C是还原剂 D.反应过程中镁被氧化
20.取只含另一种金属的铁的合金2.8g,与100g9.8%的稀H2SO4反应,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降到一半时,合金尚未完全溶解,这种铁合金中不可能存在的另一种金属是( )
A.Mg B.Zn C.Al D.Cn
二、填空题:
21.用化学符号填空
(1)2个氧原子 (2)硝酸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 (3)5个硫离子
(4)n个铵根离子 (5)电解水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 (6)地壳中最多的元素
22.鲨鱼是世界上唯一不患癌症的动物。研究发现,鲨鱼体内含有的角鲨烯C30H50有抗癌作用,角鲨烯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相对分子质量为 。其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等于 。 光 2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水+二气化碳+氧气,因此可推断淀粉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4.有含氧物质①N2 ②N2H4 ③HNO3 ④N3 ⑤N5 ⑥N60 等
①其中属于单质的有(填序号,下同) ,属于化合物的有 。 ②N5的分子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通常状况下,它采取爆炸式的反应生成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5.某科技活动小组,利用右图装置来测量气体的体积,测量时先在瓶内装满水,并
将两装置连接好,待测气体从 端通入。
该方法适用于测量 (填气体的性质)
气体的体积。
26.据报道,去年2月,北京发生了一起大学生以浓H2SO4伤熊事件,致使动物园内五只黑熊被严重烧伤。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报道中“烧”的含义: 。
27.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格: ...
①家庭蒸馒头所用的纯碱 ;②可作为肥料施于温室中的一种气态氧化物 ;③农业生产中用于降低土壤酸性的一种碱 ;④防毒面具的滤毒罐中常用的一种单质 ;⑤农业上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蓝色晶体 。
28.煤是“工业的粮食”。煤燃烧时不仅产生我们所需的能量,同时还会生成大量的污染物。为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通过下列途径将煤转化为高热值的清洁燃料。
高温 煤(主要成分C)+水水煤气(主要成分CO、H2反应A
(1)写出反应A的化学方程式(2)反应B的生成物有毒,曾有不法分子用它来配制假酒,饮后会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写出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C的生成物中有一种最简单的有机物,另一种是常温下呈液态的氧化物,写出反应C的化学方程式 。
(4)将少量的水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没熄灭,反而“呼”地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请解释这一现象 。
29.用一种试剂除去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1)CO中含有少量CO2杂质 。
(2)ZnSO4中含有少量CuSO4杂质 。
(3)NaCl中含有少量MgSO4杂质 。
(4)H2中含有少量HCl气体 。
30.某校一研究学习小组以“海洋资源与利用”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学习小组得出下列调查结论,你认为其中可能实现的有 (填序号)
A.海水淡化 B.海水养殖 C.海洋捕捞 D.海洋运输
(2)海水晒盐最初得到的是粗盐,含有许多杂质,经①溶解②沉淀③ (填操作名称)④蒸发可得精盐。
(3)该小组建议地方政府建一化工厂,利用海水中含有氯化镁,海边盛产贝壳(主要万分是CaCO3),制取
该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填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1.已知NaOH溶液中含有水分子,Na和OH,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
断在NaOH溶液中可能是哪一种粒子使酚酞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
32.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某同学用KClO3和MnO2共热制备和收集O2,他应选用装置 (填序号下同)来制取,用装置 来收集。写出化学方程式 。
(3)通常用右图的方法来进行气密性检查,如果装置不漏气,可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
出,将手松开一段时间后(导管仍插入水中),可看到的现象是 。当室
温较高时,该方法的现象会不明显,为弥补这一缺陷,该同学改用酒精灯微热试管,当
他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认为该装置已密闭,你
(填“同意”、“不同意”)他的观点,请选出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
(4)利用该制取氧气的装置还可以进行许多实验,写出其中的一个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将该装置稍作改变(试管的倾斜度不改变),还可以做哪些实验,请举出其中的两例:① ② 。
33.为了肯定氯酸钾中是否含氯元素,请从下面给出的试剂和实验操作中,按实验过程先后次序选定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滴加AgNO3溶液 ②加水溶解 ③加热 ④加催化剂 ⑤加HNO3 ⑥过滤后取滤液
四、推断题
34.某一无色溶液是由H2SO4、HNO3、K2CO3、CuSO4、K2SO4、KNO3、NaCl七种溶液中的两种混合而成,现进行..
如下实验:
(1)若向混合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2)若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3)再向上述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现象判断,此混合溶液中存在的溶质,可能是(有几种就填几种,可不填满)
(1) 和 (2) 和 (3) 和 (4) 和 (5) 和
35.根据下列实验现象:
试推断(用化学式表示)
:
A B C D E F
36.某同学用WgBa(OH)2溶液与适量稀H2SO4完全反应,结果得到沉淀的质量恰好是0.1Wg。求原Ba(OH)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37.某石灰石与某种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石灰石所含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盐酸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
剩余
固体 质量 /g
计算:(1)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多少?
(2)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如果该石灰厂燃烧50t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含杂质的生石灰多少吨?
答案与提示:
?2二、填空题:
21、(1)2O (2)Hg(NO3)2 (3)5s2- (4)nNH4 (5)O2 (6)O +
22、2,80,410,87.8% 23、C H; O 24、①④⑤⑥;②③;2N52
25、a,难溶于水
26、(1)浓H2SO4能按水的组成脱去皮肤中H、O元素,使皮肤炭化,并放出大量的热
(2)浓H2SO4吸收水分而溶解,并放出大量的热量。
27、Na2CO3,CO2,Ca(OH)2,C,CuSO4·5H2O
28、(1)C+H22
(2)CO+2H3OH
(3)CO+3HCH4+H2O
(4)水和红热的煤反应生成CO和H2,CO和H2都是可燃烧气体,继续燃烧蹿出火苗。
29、(1)NaOH溶液,CO2+2NaOH=Na2CO3+H2O
(2)Zn,Zn+CuSO4=ZnSO4+Cu
(3)Ba(OH)2溶液,Ba(OH)2+MgSO4=BaSO4↓+Mg(OH)2↓
(4)NaOH溶液,NaOH+HCl=NaCl+H2O
30、(1)A、B、C、D (2)过滤 (3)C
三、实验题
31.方法一:做一个对比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倒入少量NaOH溶液和NaCl溶液,分别滴入2~3滴紫
色石蕊试液,盛放NaOH溶液的试管中液体变蓝,另一支试管中液体不变蓝,证明使其变色的是OH而非其
+它粒子。(其它Na和H2O分子都不可以使其变色)
方法二:分别取少量NaOH、KOH和水放入3支试管中,各滴加2~3滴石蕊试液,2支试管中变蓝, 水的试
-管不变色,证明水分子不可以使其变色,但NaOH和KOH中OH使石蕊变蓝。
方法三:取少量NaOH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加2~3滴石蕊试液,逐滴加入稀HCl,试管中蓝色变成紫色,最
+-+后变红色,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2O分子和Na仍然存在,而OH转变成了H2O分子,说明H2O分子和Na都
-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是OH使其变蓝。
32、(1)酒精灯,铁架台 (2)A;CE;2KClO32↑
(3)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不同意,因为用酒精灯加热时,气体体积膨胀得快,如果装置的漏气量小于膨胀的体积时,导管口照样会产生气泡,所以装置不一定密闭。
(4)2↑或Cu2(OH)2CO2CuO+H2O+CO2↑
33、④③②⑥①⑤或④③②⑥⑤①
四、推断题
34、(1)H2SO4和KNO3 (2)HNO3和K2SO4 (3)H2SO4和K2SO4 (4)H2SO4和HNO3
35、A Ba(OH)2, B Cu(OH)2, C BaSO4, D AgCl, E Cu(OH)2, F BaSO4
五、计算题:
36、设Ba(OH)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Ba(OH)2+H2SO4=BaSO4↓+2H2O
171 233
x 0.1wg -
x0.1wg? x≈0.07wg 173
质量分数为:0.07wg×100%=7% wg
答(略)
37、(1)石灰石样品质量为2.0g
其中0.3g为杂质
则:纯度为:2.0g?0.3g×100%=85% 2.0g
(2)设HCl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0g-1.5g 5gx (以第一次实验数据来做)
1002.0g?1.5g? x=7.3% 735g?x
答(略)
(3)设可得纯CaO质量为y
点燃
CaCO32↑
100 56
50t×85% y
10050t?85 y=23.8t ?56y
含杂质的生石灰质量为23.8t+50t×(1-85%)=31.3t 答:(略)
作文五:《学而不思则罔》1100字
1.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2.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3. 命运自己主宰,奇迹自己创造。
4. 含泪播种,含笑收获。
5.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于重复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2,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旧金山,世界著名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 、iPod 、iPhone 、iPad 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3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5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6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生活因拼搏而精彩 学业因坚持而成功
生命因梦想而美丽,人生因追梦而绚烂。
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
拼搏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既最美的年龄为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
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天天努力,人人成功,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我们因自主而发展。
课堂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室是我们自由求知的殿堂。 拼搏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作文六:《学而不思则罔》14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出自:《论语.为政》 原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
注释:学:学习
而:但是,表转折
思:思考
罔:迷茫
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或有害。
释义: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第六》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拼音】: 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 好(去声),喜爱。乐,音“勒”。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解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兴趣者,爱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乐:以??为乐 好:爱好。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地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解释: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⑶时习:时常地去复习。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作文七:《学而不思则罔》11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江*平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意思是: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因而,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从我们上小学,学习《论语》时,我们就开始接触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那时的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它,只是听老师翻译说: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当时懵懵懂懂的,还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也这样呢?
高中时的我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只停留在它自已的表面,那时的我只把这句话和我的数理化等联系起来。比如数学的学习,记公式固然重要,但我们如果只是把公式记到,而不知道怎么运用,我们也不会做题。这就好像牵牛花,虽然说花长得好看,但是它并不香,只是空有其外表,而没实在。这和我们只是看书,学习,而不加以自己的思想,一味的听信书上所说,看得再多,也只是空有其满肚诗文,因为我们无法表达。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真正的学到手!
现在的我步入了大学,终于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深刻道理了。现在让我们来打个比喻,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就像木桶里的水一样,不论是通过读书、看报纸、看杂志、上网或其它获取知识的方式,都是将知识像水一样,用木桶将其盛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脑袋里已经装满了很多桶“水”,但这些“水”彼此是隔离的,都是盛在各自的桶里。学的作用是不断地将“水”盛到大脑里的空“木桶”中,思的作用是将大脑中每一个“木桶”里的“水”激活,让激活的“水”不断地撞击“木桶”,不断地洗刷“木桶”。如果不断地坚持思考,那么“木桶”就会变薄,每一个“木桶”中的“水”,就会渗漏出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涓涓细流。这样我们就能把看到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而不是只停留在对我们看到的表面的认识,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相反,如果我们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解到其内涵,把别人的真正变为自己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学和思结合起来,我们学习起来才更有效率!
作文八:《学而不思则罔》400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句解释
“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习有害。”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解释】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了又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作文九:《吴·学而不思则罔》2600字
学而不思则同,思而不学则殆
—与青年们谈科学的研习
(1987年)
3月21日,台北市天文协会,台北市天文台(及中央日报社)举办“天文太空联展”会,应邀以“科学的研习”为题作演讲,为青年学生勉,蔡章献台长并建议若干个课题作为这个演讲的参考。
我们不妨简单的解释“基础科学”、“纯粹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常见的名词。用定义,有时不如用例子来说明更清楚。
基础科学通常是指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各学门中的“基础”部分。以这些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许多的部门,如“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都可称为“纯粹科学”。“自然科学”是指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科学。上述的各科学,除了数学外,都算是自然科学。数学的对象不是自然现象;其实“数学”的范围不限于“数目”的“数”(例如几何学,并不明显的有“数”的观念);数学严格的说,是逻辑学。“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s)乃指物理、天文、地质、化学等和由它们发展的各部门科学;这是和“生命科学”相对而言的;“生命科学”是指和生命有关的,如动物、植物、生理、遗传,和近年新起的分子生物、“遗传工程”等。以上所说的,可以统称为纯粹科学。
“应用科学”是指以上述的基础(纯粹)科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际问题的解答,例如电气工业发展的初步,是应用电磁学中的基本发现和定律——安培定律和法拉第定律——来作成马达和发电机。这是“应用科学”的最好例子。又如以原子核反应的基本发现——由铀原子核(同位素235)分裂放出能——作成原了弹和核能发电,亦是“应用科学”的一例。“应用科学”和“纯粹科学”的不同处,是在它的发展的动机;它是有一个实用性的目标,和“纯粹科学”的以探索真理,不求实用不同。
至于“技术”(Tochnology),则可视为指“应用科学”的进一阶段的发展,例如制成电马达和发电机的进一步,便是各种性能、规模的电马达和发电机,以
及各种规模的发电厂,输电系统等。又如由雏形的核能发电发展到各规模的反应炉,它们的安全设备等,可称为“技术”。
由上述的简单说明和例子,可知“技术”,应建立在“纯粹科学”之上的。“基础”或“纯粹”科学,有如一棵树的根;“技术”有如树的叶、花和果。这个比喻,是很恰当的。没有强健的根,是不会有好的花果的;没有强健的“基础科学”,是不易发展好的“技术”的。
“基础科学”真的这样重要吗?有这样的“基本性”吗?我可以说:所有人类文明上的突破性进步,都是来自“基础科学”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一)电气工业和无线电是来自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的纯粹物理研究的;(二)现代半导体、电子学,改革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是来自物理学家在实验室的晶体研究的;(三)核能是来自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原子核研究的;(四)人造纤维,解决了人类的“衣”的问题,它是化学家研究的结果;〔五)航空交通,是现代生活一重要面,它是来自物理学(流体力学)家和机械学者的研究结果;(六)最近的“绿色革命”,解决了人类粮食的问题,它是植物遗传学者研究的成就。如此的例子还可举很多出来。我要着重的是:许多后来有极大、极重要性的实用科技发展,都源自科学家们纯为求知求真理的探索!
我现在略谈科学的真义,和研习科学应有的态度。
“科学”的拉丁文Scientia是“知识”之意,现在“科学”一词,是意谓有修理有组织的知识。最浅显的例子是:“物理学”是一部门科学;但一册电话簿或积了十年的一大堆报纸,虽则各包含许多“知识”,但并不构成为“科学”。为简单、清楚的说明“科学”的特色,我们不妨以“物理学”为例:
人们由自然现象的观察(田地的丈量;日、月、年的周期性;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折射;物体的冷热性质等),先构成若干观念;由观察及实验的结果,归纳成经验性的定律,更由数量化而使定律成数学形式;由经验的定律,经思维而作“理论”;由若干假定,经逻辑的推论,求新的结论(导出物理概念的新关系),更由实验观察量度,以求这些新结论的是否与观察相符;如否,则修改理论(假定),重复上述的步骤。这个过程,是所有科学部门发展的共同性质。科学时有重要的“突破性”发现或创见,但它的进展仍是连续性的;某一发现或创见,都是在某一适当的发展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明白了这些,便应知
道从事科学研究,是须致大力,不能期望侥幸而获的。
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科学的动机和原动力,是他们对求知、求真理的内在兴趣,而不是外在的名、利;他们对学术,有绝对的真诚,绝无虚伪;他们永远持着客观的态度,批判性、怀疑性的习惯。
我现在想对志趣在科学的青年们说几句话。
我前面说过的,科学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所以读一门科学课程时,我们不是背些定义、定律、方程式;我们务须明了一个“概念”的来源,一个定律的经验来源,由一个定律可以导出某些“定理”。我们读书,有如食东西,务须将食物消化了,才能由身体吸收食物的营养,变成自己身体的细胞;如食而不化,则将原装的排泄出来,是毫无用处的。读科学,每一步都要求实,自己向自己提问题;从各不同角度的观点去了解一些现象或定理;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测验自己是否已了解或已消化了某一个课题,便是都作科学书或参考书藉中的习题。这是训练思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大学阶段,是获得基础知识和训练的时期,我们宜尽可能的在若干学门作深入的了解,如上段所述;但同时亦尽可能的获得较广的基础。有愈深的了解,便可产生愈深的求知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如对某一门学识尚未入门,自然是难生很强烈的兴趣的。有愈广的根基,则将来可致力的范围亦愈广。许多学生,在大学和研究所时,只在很窄的部门学习,随着指导教授作毕业论文,此外一无所知,以后离开了教授,仍只能在同前的领域工作,发展自然有限了。 和“狭窄”相反的是“好高鹜远”、“涉猎甚广”。上两段着重“深入了解”和“获得广的基础”,这自然要求学习时“多思考”,“多参阅书藉”,但这并非谓“博览群书而不求甚解”。肤浅的“学一个课程”,“翻阅一些新颖深奥大著”而不求真正的了解,正是我们的通病;是我们自己骗自己。
论语有两句,和上文所说的有点相近,是我常对学生们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愿以这两句赠诸君。
(原载《吴大猷文选》(5),《八十述怀》,第147——150页)
作文十:《学而不思则罔》10700字
学而不思则罔
-浅议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中的“研究性”复习法
长兴金陵高级中学 周健 313100
摘要:围绕高考复习中常见问题,提出“研究性”复习的方法,从四个层面
进行高三复习的剖析,旨在提高学生在第二轮复习中的复习效果,增加课堂45钟的效益;同时对新形势下的高三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考纲 教材 反思 学生 思维
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注重宽角度,多视点地考查理性思维,突出“以能力立意命题”。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而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思维方向、有充分思维依据、有数学思想指导,和介入的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在第一轮复习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要对学生的解题思想和解题能力进一步的提高,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每次考前的总复习,不是“一本资料走天下”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题海战”,每天都是不停地讲题、做题搞的疲惫不堪,高考成绩与付出不成正比,有很多成绩中上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数学成绩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层次,往往会感觉到厌倦数学课,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探索、改革、尝试,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性”高考复习方法,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1、 研究考纲看要求
《考试大纲》是高考法规性文件,明确的指出了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要求,对于要考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要考到怎样的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超出考纲的要求复习,难免“吃力不讨好”。为次我仔细的把04和05两年的考纲作了比较,针对考纲的要求来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
并列出了对照表格如下: (1)对知识要求的变化
(2)考试要求的变化
《考试大纲》强调数学命题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高考试题已形成了“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的格局。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我们重视对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基础知识的仔细梳理和全面回顾。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注重对各知识板块进行纵横联系,寻找其共同点,形成诸如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圆锥曲线、向量等知识版块,从学科整体意义上建构盘根错节的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运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运用。
《考试大纲》指出:数学科考试“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试题,那么那些知识点可以交汇呢?我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首先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数学知识而不再是一个个知识点独立讲解,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与归纳总结,寻找知识的交汇点。例如函数与不等式,几乎可以与所有内容交汇,是历来高考中解答题的热点;数列作为主干知识具有很大的交融性,常与函数、不等式、二项式定理、方程、解析几何等知识综合,是个常用的交汇点;在2004年的高考试题中,数列题与其他知识的综合,使数列问题有了新意。例如:天津卷,北京卷是数列与函数问题的综合,湖南卷,浙江卷,上海卷是点列问题,湖南卷是数列与解析几何的综合,湖北卷,重庆卷是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全国卷Ⅲ(理)是数列与导数的综合等等。除了上面列举的函数,数列的命题新视角之外,解析几何,概率、不等式等都有许多题目也是注意了拓宽题材,选材多样化,注意了知识网络的交汇,注意知识的多元联系。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复习向量时,有意识的选择了了与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函数等知识结合的向量题。
例题1、(2004年湖北卷)如图,在Rt△ABC中,已知BC=a,若长为2线段PQ以点A为中点,问PQ与BC的夹角?取何值时BP?CQ
这个最大值。
解法一:以直角顶点A为坐标原点,两直角边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AB|?c|AC|?b,则A(0,0),B(c,0),C(0,b),且|PQ|?2a,|BC|?a.
设点P的坐标为(x,y),则Q(?x,?y).?BP?(x?c,y),CQ?(?x,?y?b),BC?(?c,b),PQ?(?2x,?2y).?BP?CQ?(x?c)(?x)?y(?y?b)
??(x?y)?cx?by.
?cx?by?acos?.?BP?CQ??a?acos?.
故当cos??1,即??0(PQ与BC方向相同)时,BC?CQ最大,其最大值为0.
2
2
2
22
?cos???
cx?bya
2
.
????????????????
解法二?AB?AC,?AB?AC?0.?????????????????????????????????AP??AQ,BP?AP?AB,CQ?AQ?AC, ?????????????????????????BP?CQ?(AP?AB)?(AQ?AC)
?????????????????????????????????AP?AQ?AP?AC?AB?AQ?AB?AC
?????????????????????????????1???????222
??a?AP?AC?AB?AP??a?AP?(AB?AC)??a?PQ?BC
2
?1???????222
??a?PQ?BC??a?acos?.
2
故当cos??1,即??0(PQ与BC方向相同)时,BP?CQ最大.其最大值为0.
例题2、设函数f(x)=a·b,其中向量a=(2cosx,1),b=(cosx, 3sin2x),x∈R. (1)若f(x)=1-3且x∈[-?
3
,
?
3
],求x;
?
2
(2)若函数y=2sin2x的图象按向量c=(m,n)(|m|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吃透题目的条件与要求,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启发解题思路,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其次,处理好“会做”与“得分”的关系,将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文学语言表达,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学生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学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再则,处理好快与准的关系,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好,只有“准”学生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最后,处更好难题与容易的关系,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易的顺序,如有些压轴题第三问很难,但第1,2问不难。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消耗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 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考试是一门学问,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需要多动脑,多思考,二千年前孔子就教导我们“学而不思则罔”,同样的,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多思考,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 2003年版
2、 《新课程教材教法》钟问芳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高考命题剖析与导引》浙江省高考数学命题组 浙江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