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孔孟思想的拙见》1200字
关于孔孟思想的拙见
作者:正明 2010-07-26 14:44:56 发表于:博客中国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和孟子是儒学的代表,他们分别是儒学的开创者和重要传承者,后世分别尊之为“生民未有”、“亚圣”。
孔孟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讲求“仁”、“义”、“乐生”;注重人的个人修为,所谓:正心、修身、克己复礼。而圣君治理、百姓安居乐业的等级和谐的封建的社会秩序则是孔孟政治理想。孔孟的政治理想源于当时的地理、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同时也深深受限于这三种因素。即他们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先前的圣人治理的有序的等级的社会秩序,而没有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进行颠覆性的反思和创新。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的话,确实对他们是一种奢求。
《论语》、《孟子》里面的政治主张发自于“宗法制度”而局限在君臣、宗法、封建等级的社会政治体系内,此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思想根本不同。尽管孟子也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但其思想的出发点仅是向当时的肉食者提出的善意告诫、提醒而已,而不是制度层面的创设性的思维,亦与古希腊的一些政治思想和主张大相径庭。孔子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的圣贤之治,其本质还是没超脱“人治”的思维,而没有民主法治思想的萌发。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认为其是维护和谐有序的等级社会的重要手段,但须知“周礼”的能够推行是需要很多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前置条件的。如西周初期“周礼”能够推行是由于:1、当时的人民经过纣的暴政、战乱而人心思定,渴望安宁有序的社会;2、西周初期的王朝统治者较为开明;3、当时的分权式的封建等级秩序刚刚构建而有序有效正常运转,尚未溃烂;4、当时地广人稀,治理难度相对要小等等。而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周王室羸弱、诸侯争雄,社会统治秩序紊乱而失效,所谓“礼崩乐坏”也是在情理之中。故孔子的“恢复周礼”政治主张的在当时不能说不好,但已不合时宜。孟子所提的“性善论”与西方的“原罪”等宗教理念亦不同,西方的一些宗教理念更接近和符合人在社会中生存的本性,且也更能被绝大多数的人们有效吸收和接受,这些不同的观念对于各自塑造的民族、民众的心理理念也是不同的。
此外,《论语》、《孟子》主要出发点有二:1、对当时的肉食者进行告诫和善意提醒,要爱护善待百姓;2、对当时的贵族群体(即所谓的“中人以上”)进行道德宣教。孔子的终极政治理想是追求百姓安居乐业和谐有序的社会,而非皇权专制统治(从孔子适东周见老子,而不去参拜觐见一下近在咫尺的周天子就可见一斑),他们的理想尽管受时代和环境所致而有局限性,但仍远好于皇权专制统治。后世的皇权专制王朝所奉为圭皋的儒家学说已经与孔孟思想分道扬镳了,或者说是对孔孟思想的强奸。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也已经不是原旨的“儒”,而只是一种“术”了。孔孟追求的政治理想根本就不是皇权专制制度,故人们若是把清朝以前的皇权专制统治归罪于孔孟思想,确有值得商榷之处。
作文二:《关于孔孟的几副对联》1300字
关于孔孟的几副对联
新高考新国学
2013-10-28 2307
关于孔孟的几副对联
1。创始。
孔子行孝循“天理”,用“春秋笔法”欲使乱臣贼子心发惧;
孟子举仁走“地道”,拿“民无恒产”面责独夫民贼当何罪。
———————————————————————————
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梦周公速诛少正卯。
水深火热,诸侯相侵伐,不得鱼,后必有灾,坦坦者王道曷返本,行仁政保民有恒产。
————————————————————————-----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发愤忘食致其道;
反身而诚,良知良能,乐得仁义求放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真孝子;
仁为宅,义为路,浩然正气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丘对少正卯亲自实施那‘君子之诛’,
孟轲对朱扬墨翟不遗余力去口诛笔伐。
——————————————————————————————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也算人间学术家?
消灭杨朱,消灭墨家,“尤爱真理”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丘倡导‘君子三畏’,让天下人都待罪咸伏; 孟轲实施‘君子之诛’,把为民者全赶尽杀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哲学是解毒剂,阳光般驱散宗教的妖毒鬼雾; 东方周易是笑面虎,别用心包装原始的专制统治。 ———————————————————————————— 2。表演 焚书坑儒,以吏为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始文化,只此一家。 ——————————————————————————— 法家发展“司杀者杀”,依法去屠杀劳动人民; 孔孟巧使“绝圣弃智”,用孝来诛绝知识分子。 ——————————————————————————— 秦始皇专用法家遭千古唾骂, 汉武帝独尊儒术有明清效法。 ——————————————————————————— 秦汉尊儒,火很大,烧毁了诸子百家; 明清重理,法特严,禁实学而又锁国。 ———————————————————————————
独尊儒术,以吏为师,百家学术变尘土;
今朝党争,明朝党祸,去废存留是轲丘。
———————————————————————————
3。质变。
礼云乐云,玉帛云乎哉,本立道生谨孝悌,使程朱理学皈太极;
尽心尽性,修身以俟之,明德新民止至善,启陆王心学兼禅宗。
———————————————————————————
4。终结
都以救天下为己任,然至圣与亚圣选择的立足点和道路如此不同。孟子具有浓厚的墨家色彩,让孔子看来可算作标准的樊迟式的“为小人儒”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全是具有墨家色彩的孟子之徒,而非孔子之徒。
两千年后,为了国家的崛起,有人走天道,有人走地道。
走天道者还有康有为,
走地道者仅此周树人。
作文三:《关于孔孟儒学的思考》2000字
关于孔孟儒学的评说
评论孔孟儒学,首先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根据本人理解,孔孟儒学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政治理想,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
一、政治理想方面,孔孟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以“为政以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思想和主张,如爱民、富民、教民、礼治、举贤才、正其身、民贵君轻、讲信修睦、和为贵等。在那样一个近乎洪荒的年代,能提出这些具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实属难能可贵。这些政治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现在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二、伦理道德方面,孔孟主张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应以“修身”为要,以“君子”为榜样,做到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和而不同等。仁就是爱人,是善,关键时刻甚至应该“杀身成仁”,以实现公正;“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这种义利观成为社会成员的重要准则;礼就是文明社会的规约,“克己复礼为仁”;智是明智,要“博学于文”,要人摆脱蒙昧;信是讲信用,诚实不欺,主张“无信不立”;忠即忠诚,古时候主要讲要忠于国君,孔子所谈之忠绝非愚忠,有“莫欺之,勿犯之”之论,拿到今天则要转换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孝是仁德的根本,主要是尊敬和赡养父母长辈。后人习惯于在忠和孝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个“愚”字,看来这是人为歪曲,恐非孔孟之本意。
三、教育思想方面,孔孟提出诸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教学相长、学思并重、学无常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博学而笃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等。这些思想和主张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极力倡导的吗?
在国内,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对社会问题的日益关注,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群众都对儒学、特别是原生态的孔孟儒学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无论是在“以德治国”、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还是在具体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层面,甚至于社会风气和家庭生活层面,孔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诚、信等思想都重新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在国外,孔孟儒学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享有较高地位,这些国家历史上都曾经受过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现在也大都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当然是有所改造和发展了),这些国家均经济发达、社会文明、国民素质较高。1988年,众多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呼吁人类要想知道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生存,需要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可见,孔孟儒学的积极意义得到了很多外国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可。随着我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孔孟儒学虽在中国历史上几遇劫难,但最终打而不倒,原因恐怕在于真理是颠扑不破的,一些后来人的歪曲和无知终将遮挡不住真理的光芒。孔孟儒学的复兴和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据:
一、孔孟儒学所倡导的的主体思想与人类渴望和平世界、和谐社会的愿望是一致的。孔孟一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暴政,主张修文德、行仁政、多施惠民之策、和而不同。孔孟儒学描绘的人人康乐、社会太平的大同世界成为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当今世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考验之后,孔孟儒学的上述主张日益显示出更强的感召力是历史的必然。
二、孔孟儒学重伦理、讲修身的君子思想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显示出其非凡的意义。建设和谐社会,除了协调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之外,还要切实提高国民素质,争取人人有仁爱之心、礼信之品、忠孝之德。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质量和品位,而且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无信无
耻的国家,人们的生存环境会败坏到何种程度。出于提升国民乃至全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之需要,确实应该大力弘扬孔孟儒学所倡导的君子之风。
三、孔孟儒学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更是弥足珍贵,而且在很多方面直到现在做得还很不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好的教育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才能培养出有用之人、有为之人、有益之人。对照有教无类解决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对照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对照诲人不倦解决师德师风问题,对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解决学风考风不实问题,如此等等。上述思想都能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
孔孟儒学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经过数次挫折的惨痛冲击,现在越发放射出真理的光芒,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所指不仅是人类普遍需要的和始终向往的,而且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这些宝贵思想在奴隶社会需要,在封建社会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同样需要甚至更加需要,在世界的东方需要,在世界的西方也是需要的。孔孟儒学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能达至近代和现代,想必也能达至将来。相信孔孟儒学必将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继续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整理于2016年6月8日
作文四:《关于孔孟之道的几个问题》3800字
关于孔孟之道的几个问题
佚名
关于孔孟之道的几个问题 1、 中华文化的三大思想渊源是: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面对一个无法预知和确知的自然界所产生的宗教情感主义。孔孟之道所代表和阐扬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与中华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文化的三大渊源:丛林法则、游牧文化和宗教极端主义,其核心源流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在社会上表现为精英主义。恩格斯根据西方社会演进过程总结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奴役方式是:奴隶制、封建制和雇佣劳动制,这就是西方在丛林法则指导建立的三种不同的精英主义制度,其共同的特点是精英阶层占有弱势阶层的劳动成果,精英阶层在社会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地位。 2、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流变的三个阶段: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值得注意的是儒学思想流变的引子在天人关系上,两汉经学对谶纬之学穷幽发微,必欲尽出微言大义而后快;宋明理学从穷治《周易》为起点,北宋周敦颐、邵雍和张载都治《周易》并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宇宙观,程朱陆王前赴后继。这是儒学思想在治学路线上的一个明显特色。这个变化过程的内在原因是中国的社会分化日益突出,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不可能不逐步意识形态化,缓慢但是却坚定不移地向精英阶层的利益倾斜。天人关系和宇宙观的逐步圆通过程,正是意识形态化的标准要求---成为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法。
孔子正是从对多数人命运深切关怀的角度出发,明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由"道"反"儒",极力主张仁义道德,以推动社会整合和整体协调的实现;后世儒学脱离对多数人命运的关怀,转而对少数人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看重,由"儒"反"道",把维护社会秩序作为中心视野,以礼教为主要手段,极言"自然"而放弃社会整合目标。
先秦儒家注重社会整合和社会教化,而且社会整合是社会教化完善的基础,在实现社会整合上精英阶层具有第一责任,所以孔孟言必称君子、王侯应该如何如何。先秦儒家关注王道。
汉武帝改正法家认识走极端所产生的错误,充分认识到建立社会认同的重要性,经学家的作用在于改正先秦法家特别是韩非在认识上的偏颇,注重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和建立社会认同的努力。两汉经学家关注治道。
宋明理学试图把儒学推演成一种包罗万有的宇宙观,不仅开始兼容丛林法则的内容,全面疏远儒学的最有价值的社会整合主张,而单纯注重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已经背离了先秦的人道关怀和现世主义很有一点天国气象,所以清人痛斥他们是"朱子道、陆子禅"。宋儒开始关注的不是君子应该如何,而是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而是弱势阶层具有第一责任,不再是社会上层精英应该如何如何了。宋明理学家关注礼教,礼教被精英阶层自私利用以后形成"吃人的礼教",成为接近于西方意识形态那样的东西。
三纲五常是礼教,着眼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主线,是儒家所主张的目标和过程的统一。道德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命题,家庭人伦是儒家反复申说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隐喻---个人生存状态是由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共同决定的。个人命运要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实现的前提下去把握。道德所要求?quot;利群"与"利他",并不是物质利益上的无谓牺牲,而是为了改善个人生存状态和在把握个人命运道路上具有更高
价值的回报,人与人的主动协调就是通往这一前景的唯一道路。道德的深刻意义在于个人在物质利益无论膨胀到何等地步,都无法真正完全改善个人的生存状态;个人无论多么能干精明,哪怕你机关算尽也是无法独立把握个人命运的。
3、 道德自觉丧失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并且无法逆转,所以社会管理实际上没有根本出路,儒家悲观底调的深刻意义。道德自觉的维持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成立:一是社区范围和群体规模要小,不能超出舆论监督的有效范围;二是利益关系不能过于复杂,不能脱离舆论监督的常识;三是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高度一致,这是道德自觉能够维持主要凭借。在部落群居时代,个体离开群体无法生存,个体高度依赖于群体,因此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监督是非常有效的。 由于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分化,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从此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因此个人命运的把握和个人生存状态的改善也将失去凭借。儒家的悲观是非常深刻和富有洞见的,直到今天,社会管理仍然没有根本出路,虽然马克思提到?quot;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路向,但是这一道路是以"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为前提的,由于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失去自然资源的有力支持,因此这一道路不再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管理的难题都在于要调和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个体去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管理的任务仍然是要没完没了地去和管理对象的松懈和懒惰情绪作斗争。庄子批评儒家说"有亲、非仁也","相濡以沫,未若相忘于江湖",非常切中要害,确实在社会上推行"道德仁义"不可能真正圆满解决问题,远远没有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分化之前的"自然状态"好(自然意思就是不用费力?quot;自己就那样"好);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就是说庄子是个大傻瓜,只知道奢谈天道,但是不知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自然"不可能了所以只能做这样的人道努力。孔孟的深刻在于对形势的"不得已"把握全面,因此坚定不移去"求其次","大同"不可能就为实现"小康"而努力。
4、 良知与知识的轻重
中华文化是"道"---基于人类理智和良知的人生道路,西方文化是意识形态---即追求一种有说服力的说法。"道"产生于阶级分化尚未完成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全民性和普适性;意识形态服从于充分分化后的统治阶级意愿。"王道"是主张社会整合基础上的社会教化,是认同建设的努力,追求的社会目标?quot;上下同欲"和"上下同乐",是在阶层利益协调基础上的社会认同,所以"道"不需要追求形式上的说服力,不需要一种形式上的科学性和精巧思辨,而基于丛林法则的精英主义意识形态则相反。这是中华文化中道德主义思想无法为西方认同的根本原因。
孔孟之道不是一种文化知识,也不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即有说服力的说法),而是"失道而后德(因为大道不行所以需要确立人们的德行)"中的"道"和"德"。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是代表人类理智和良知的人生道路,不是什么单纯的学问和文化知识。 除了梁漱溟和钱穆之外,现代新儒家基本上就是全面使用西学来改造或者注解儒学的治学方法,沿着"礼教"一直走向丛林法则和精英主义的,这大概也决定了新儒家无法走出狭小的学术圈子的处境。理解儒学必须在思想上走出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藩篱,也就是孟子所提到的"反身而诚"。
理解道德的要求并不困难,但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就不那么容易,这需要一个个人意志力量能够超越个人欲望强度的前提。这需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意志磨练过程,孟子提到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过程,就是一个砥砺意志,促使个人人
格养成的过程。孔子夸奖颜?quot;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陋巷本无可乐,但是走出了消费主义的泥坑那就完全不同了,个人受到自身欲望制约的程度就很小。"明明德"就是这样的人格养成过程,这是在传统社会中,掌握科学技术成为精细职业分工的基础之前,最重要的个人德行,也几乎是唯一重要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在今天这一方面的重要性也仍然居于首要地位,至少不比学习什么科学知识学外语更不重要。
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工作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帮助学生完成人格养成的过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职业利益出发舍难求易,现代的知识精英愿意把科学文化知识说成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是求生谋职和回馈社会的基础。实际上知识如何任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可以为善也可以用来为恶,驾御知识任用方向的只能是个人的主动选择。由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限,同时他的破坏力却要高出数倍甚至十百倍,而完全监督一个人的行动往往十个人还不一定管用,因此社会监督并没有一个在低成本上实现的方法,无论是民主还是法制都没有低成本实现方法,所以个人行为不能不主要归结于个人的自主选择,道德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5、孔孟之道适合从宏观管理和战略的角度去研究目前对孔孟之道的研究都集中在文史哲领域,而孔孟的旨趣在于治国平天下,这是非常不协调的。仅仅靠在文史哲领域援引西方的学术框框,来生搬硬套地看待中华传统思想资源,是不大可能看清楚传统思想资源的重要意义的。在儒家思想中社会整合目标占据优先地位,是整个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是中华传统积极政治理念的基础,是道德主义理想落实的关键。因为西方社会阶级分化早,柏拉图已经在主张共产共妻,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更是中世纪神学哲学的奠基人,这是与西方阶级分化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西方思想层面也因此迅速意识形态化,所以西方思想中没有实现社会整合的具有全民性思想。中华积极政治理念被这些文史哲领域的洋八股专家,宣布为官本位文化,封建忠君思想和糟粕,这些人从西方的精英主义历史经验出发,已经完全不可能理解先秦儒家的思想,最乐于做的工夫是在那里复述宋明理学极端化以后的最恶劣的社会案例。
作文五:《关于孔孟答案》1200字
孔子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孟子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A.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B.善于运用譬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C.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章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3. 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
“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作文六:《“孔孟”作文训练教案》800字
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
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孟的事迹。
2、理解孔孟对中国文化及周边文化的巨大影响。
3、试用自己的话评价孔孟。
4、学习正确传统文化的方法~学习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孟的事迹及贡献。
【教学难点】
试用自己的话评价孔孟。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孔子、孟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先哲~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荫泽后世~千古流芳。他们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他们的言论被后来奉为经典~他们的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在前面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来回顾其事迹言论~评说其功过是非~并将其整理成文。
二、认识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毕竟离我们两千多年了~认识一下孔、孟。
请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对你所见到的孔子、孟子的外貌进行描写~写完后我们对照图片~看看谁写得最传神。 三、了解孔孟: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交流你所知道的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故事、言论。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楚。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将交流重点放在可靠的事迹、重要的贡献等方面来。
小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论。 四、评价孔孟:
教师讲解引导:孔孟是圣人~但不是完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但这些作用不全是正面的~积极的~在尽量充分地了解孔孟的事迹后~我们应该在仰视其功劳贡献的同时~也敢于平视其功过是非~同时也要注意评论言之有理有据……
教师可选择适当时机找出历代评孔的内容进行引导。 五、写作练习:
以“孔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说明其思想贡献、可记叙生平事迹、可议论功过得失。题目、文体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600字。
作文七:《关于孔孟颜曾行辈辈分排轮的说明!》700字
关于社会上流传的: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所以同字的姓孟的比姓孔的小三辈之说,在此征询宗亲会顾问及相关研究学者,在此做出澄清,关于孔孟颜曾四姓家族中采用的行辈起始于明朝,是根据孔孟后人繁衍起名所用,一个行辈就代表一个辈分,不存在姓氏区别!亦不存在低几代低几辈的问题!在此特此说明考证!
(以下文字收集与网络)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
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
(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这30个字本是皇帝赐给孔家的,后来孟轲的后代、颜回的后代、曾参的后代,也一起跟着孔家排起来,而且国内和海外的华人也完全一样,姓名用字和排辈都如出一辙。这自然是孟子、颜子、曾子都是孔门弟子,而且是儒家学派创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时缘故。
作文八:《关于孔孟君臣关系的比较及其现代意义》2100字
摘 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至圣先师”,而孟子则是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他们的君臣思想影响深刻,对于现实社会也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从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孔子;孟子;君臣关系;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85-01 春秋末期,领主的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出身低层贵族的士,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学派开始出现。在封建社会里,孔子被大家尊为“至圣先师”,这在历史上是无人能比。在《史记?孔子世家》一书中,司马迁曾对此作出了详细的描述,上自天子下至王侯,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历史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此时,各诸侯国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重大转变。形势的发展,政治的需要,促使了文化的日益繁荣,各学派相继著书立说,阐述各学派对于形势的理解以及对治国理政的方针的看法。儒家的学说最为突出,孟子作为子思的门人,其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而且又对此作出了发展,随后又提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极大重大,是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城为“亚圣”。在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上,孔子和孟子的取向有所不同。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战国中期,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孔子、孟子君臣关系思想的比较,我们以期待对于现实社会能有所启示。 一、孔子尊君敬君的思想 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思想上,在贵族文化的熏陶下,必然摆脱不了贵族的遗留的影响。孔子认为,君主的权威应是绝对的,而臣子则只能绝对的效忠君主,为天子与臣民的关系是绝对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君臣关系上,孔子的根本原则就是“礼”。这些方面可以从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出来。(《颜渊》)孔子担心,如果“君君臣臣”的名分遭到破坏的话,社会必将动乱,因而特别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在君臣关系上则特别强调“尊君”。孔子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其思想突出了君主的权威,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因而得到了齐景公的赞同。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孔子时时刻刻都表现出作为一个臣子的尊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何时候都要按照“礼”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当听说齐国的陈恒杀了自己的国君的消息时,孔子即刻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在平时,只要一听到上司的命令,不等马车套好就赶快去了,可见孔子是多么的“忠君”。 二、孟子的尊臣敬臣思想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于是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其最终的目的,一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二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的权力。对君主不敬也会遭到孟子无情的攻击。在对待君主权力的问题上,孟子对孔子的“以道事君”理念进行了发展。“双向性”是孟子君臣关系思想的突出特点。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们,大都代表着新当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尤其是几个大国的国君们,他们野心勃勃,都想凭借武力来一统天下。因此,都把国家权力牢牢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因而影响了君臣之间关系。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孟子认为,君主不应仅凭借权力,不能对臣子随便呼来喝去。孟子认为,君主要想扩大事业,要想是建立王业和霸业,都要尊重臣下,应该虚心听取德才兼备的臣子们的意见,要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这样才利于臣子的作用的发挥。孟子要求君臣之间应有一定的平等关系,不能单方面地一味地要求臣子绝对地服从君主。孟子提出的这种所谓的对等关系,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促使君对臣推心置腹态,以维护君臣之间的良好关系。 三、孔孟君臣关系的现代意义 孔子和孟子的君臣关系的思想的共同目的是:一方面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是增益人民的福祗,但重点有所不同。孔子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考虑一切问题,不敢对上司有半点反抗,在统治者看来,当然是比较顺心合意的,因而各朝各代都对孔子推崇倍至。相反,部分统治者对孟子却另眼相看(当然仅就君臣关系来说),一方面,孟子向君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君主应该成为全天下人的表率,对乱君暴主进行了批评;另一方面,又把天下的命运推给了君主。独裁的统治者听起来是很不舒服的。但现在看来,孔子的思想对历史的进步是一种阻碍,孟子的思想倒是超前和民主的。孔孟的君臣思想都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现实的社会也有比较深刻的影响,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现实生活中,领导者们一定要思想开明,正确行使权力,虚心听取下级的建议,下属要在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及时去反映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上级和下级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领导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当然,领导也一定要让下属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形成大家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良好氛围,要让一个集体和谐,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干部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以保障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去参与经济事务、文化事务以及社会事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文九:《评孔孟关于_教育与人的发展_桑秋杰》3300字
第18卷第6期
.18 No.6Vol长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ChunTeachersCollege1999年11月Nov 1999
评孔孟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
桑秋杰
()
摘 要 ,。我国对人与,他们从理论的高度对人与教育的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而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与“充善端”。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微有歧异,但最终都认为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人性论 教育与人
中图分类号:B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1999)06-0024-03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教育家历来研究探讨的永恒主题。战国时期有一场对人生问题的论争,“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要的一派观点,而且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从此形成了论政治必先论教育,论教育必先论人性的思维习惯。因此,从孟子开始,中国古代教育家在论述教育,论及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作用这个问题时,大多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的。
那么,何谓人性?
“性”于孔子之前,在民间早有口传,但正式见于文献大概是在《论语》。《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字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两次,但是,由这两个“性”引起的后世经师们对孔子之“性”的解释及经师们对“性”本身含义的论争,则可以用一个“繁”字来概括。古往今来,历来的教育大师都曾对“性”有过阐释。而陶希圣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章中说:“人是动物的一种,人之所以为人,在其中有自然的理性,可以超越物欲的束缚,探求真理,完成人的目的,由肉体与理性两部分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陶先生把人性解释为“肉体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体”,笔者认为是比较科学、全面、合理的,它不仅是关于古代教育大师“人性论”的综合提炼,而且与当今社会人们对“人性”的理解相吻合,是“人性论”比较完善的解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一代传一代,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而且赋予了我们思想与智慧。但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首先取决于人的发展。人如何才能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人首先对人自身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然后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而发展自己。
收稿日期:1999-07-12
?24?
一、“性相近”与“习相远”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从而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接受教育,人人都应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论语》中子贡说夫子不谈“性”,对“性”和“天道”的见解学生们不得而知。但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话中却闪现着孔子对“性”的见解。夫子所言“性”,(即先天素质),“习”是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且强调“习染”作用造从,,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也就是说:少儿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犹如天生自然一样。他还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只有这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才不至于停顿、倒退。这个人生的学习教育的全过程,要到进入坟墓才算结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观点是孔子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人性问题,孔子还提出把人性分为三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把人分成“上智、中人、下愚”三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针对中人而言的。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中人在社会上居多数,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因此,孔子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孔子自己虽不以生而知之的天才自居,但他相信世上有不接触实际,生而知之的天才,而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唯心主义的,他甚至把妇女排除在受教育之外,也是不科学的,这是他的人性论及教育思想的一个缺憾。
孔子的这种把人性分成三等的论点为后来的董仲舒、颜之推等人所接受。
董仲舒把人也划分为三等,他所说的性,是就普通人而言的。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也就是说,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圣人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斗筲之人的感情欲望强烈,很难进行自我节制,注定要向恶的方向发展,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因此,只有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才是受教育的主要对象。梁朝的颜之推也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这种观点同孔子、董仲舒的观点可以说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但却是强调士大夫受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因此,绝大多数士族子弟都属于中庸之人,他们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否则,终为懵懂之人。
二、“性善论”与“充善端”
《孟子?告子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因此,孟子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虽然是一种先验论的“伦理绝对主义”,不符合
?25?
唯物辩证法,但“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并对后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善论”并非是说人性本初就是善的,就具备现成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端”是指事物的开头或缘由。人所具备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点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现实,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靠学习和教育。即所谓“学问无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或者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孟子以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有没有教育,在人的身上善与不善就可以表现出成倍。
我们不难看出,孟子的“性善论”,,所谓,是人类缓慢进“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性有善端,心有善质,但性非善”。他所谓的善,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循三纲五纪,通入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他强调“性待教而后善”。说明他对道德的社会性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同时也为他强调教育的作用提供了思想基础。承认“性己善”,就等于否定了教育,这与德治的原则背道而驰。“谓性己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在这里,孟、董二人都认为人性不是生而为善的,并强调了教育是扩充善端,达到善果的过程。尽管从字面上看,董仲舒的“性非善”与孟子的“性善论”是相对立的,但从上述我们对二人“人性论”的理解来看,他们可算是异曲同工的。
孟子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性理性自觉的“内发说”。这种观点为两汉经学大师郑玄所继承。郑玄承认人性有善的成份,但还需要加工与发展。人性譬如玉,“玉虽美,需雕琢而成器”。人性的发展完善需要教育。“人之心,皆有仁义,教之则进”。相反,不教则不进。郑玄在主张性善的前提下,也承认人性的差异性,而人的差异性也进一步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点可以断定是受了孔子观点的影响。
从以上论述来看,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阐述了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今天,我们再从“人性论”的基础上论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目的就在于呼吁人性善端的回归,呼吁文明与和平的张扬。
?26?
作文十:《读孔孟,学古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8400字
读 孔孟 ,学古 文一 一 关 于文 言文教 学 的思考
文 /储 名方
摘 要.情文并茂的文言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是传承中国文化 , 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 然而综观 文言文教
学的现状 , 存在着较 为普遍 的高 投入 、 低产 出 象。 现 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 的现象, 高 提 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呢? 教 学实践中,我发现挖掘文言丈 中的 “ ” 味 ” 情”可 以使文 言文教 学由平 面的解读走向深层 ,而注重学法指导 ,归 趣 、“ 、“
纳 “ 一反 三 ”的 文 言 文 阅读 方 法 ,更 是 提 高教 学效 率 的 “ 宝” 举 法 。本 文 主要 以 初 中教 材 中的 《 语 八 则 》和 ( 孟 论 学》 为 论 《 孔
例, 激发兴趣 、 开发潜 能二 、自 品味 、 学厚教三 、 主 活 注重传情 、 出智慧谈谈关于文言文教 学的一些粗浅的思考。 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实践,实效
A s r c i h b a t f h r c e s a d r c m i n C a s c l C i e e a a r e "o h n s u t r , i b t a t W t e u i ul c a a t r n i h e ot o , l s i a h n s , s a c r i l f C i e e c l u e s
81 ff . e ect ve 1 i wa of ta ti y t di oni g n an ab or ng he d s bi t esS rce e l of ati n c t e Yet o er ng h st us n o al ul ur . . bs vi t e at of r e Cl si C nes t ac n ec nt as c hi e e hi g, t e hi h n ut l W o —p i Sl i a o on h g —i p , O ut ut L S e f c mm pr obl m. I w o c n t e t o t ha ge he exi ti s ng
p o lms n a i g t e f e t f j n o h g c o l 1 s c h n s t a h n i t e o i f l s a . r b e i r i n h e f c o u i r i h s h o C s i a1C i e e e c i g h t p c o t i e s y s a s as
Ac or ng 0 y e chi g xp c di t m t a n e eri nc ̄ s ud nt will e l , t e s ha a ve bet e u ersr ndi of h
t xt t r nd a ng t e e by e r adi g not n o Y et e ch a erS but nl b we n ar ct , a1 0 or S f fe i t e lO o a d u e1 ng h eI ti n n f n. M n l ea whi e, t e haSi ng i l he mp zi Ol st dy u me o th d,
c onc usi n f l O o co e a eV magi wa t i pr e ea nt nt re en c ys o m ov t chi g n ef e . f ct
T i sa a n Yf c s 0 o o c ry O tg o l s ia hn s e c ig 《 语 八 则 》 ( 盂 论 学 》w l h e s ym i l ou e 1h w t a r H o dC a s c 1C ie e ta hn .( s S 1 论 和( 孔 il
be t e t sa h wo mpl t xt whi 1 ad he di USSi n n e e S, Ch e t C O o wa 0f S ys Sti1 1 11 ati g i er s e 11 n nt est , voki pot nti , ng e al
u d r t n n n l f n n r m e t . n e a di g a d e . i g f o t x s t r S
不愿 学 习 的文体 之一 。纵观 文言 文教 学 的现状 , 存在 情 文并 茂 的文言 文是 我 民族 文化 的一 种载 体 , 承 中国 望而 生畏 、 是传 文化 , 吸收 民族 文化 精髓 的有 效途 径 , 知何 时成 了让 许多 学生 着较 为普 遍 的 高投 入 、低 产 出现 象 。 不
往具备双重职务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 以此保证 行政管 理工作顺
3 点语气 。语气 ,即人们 讲话 时 的 口气 。它直接 表 现着讲 . 检
是语 言 的有机 组成 部分 之一 。 人交 谈时 , 与 特别 是在 利 开展 。另一 方 面要 吸引 真正 具有 管理 知识 、 理能 力 、 理激 话者 的心 态 , 管 管 更要 注意 自己 的语气 , 显得 热情 、 要 亲切 、 和蔼 、 友 情 的年 轻人 加 入到管 理 队伍 中来 , 保证 管 理队伍 后继 有 人 。 高校 面对 咨询 时 , 善、 心。 耐 在任何 情 况下 , 不要 语气 急躁 、 硬 、 都 生 狂妄 、 嘲讽 、 轻 的管理 必须 职 业化 。
五、 切实关 心 高校 行政 人员 的福 利待 遇 以提 高服务 意识
要 关心 行政 人 员的 生活 和待 遇是提 高服 务 意
识 的 内在要求 , 建 立合 理 的 分配 制 度 ,满足 管 理 人员 的 合理 需 求 ,解决 后 顾 之 忧 。马克 思说 :“ 的一 切 活 动都 和 物质 利益 有 关 。 人 ”行 政 管理
慢。
使用 语 言 ,要 文 明 当先 ,以体 现 出 自身 的 良好 的文 化修养 。 这也是提高服务 的有效手段。 当前 , 知识经 济 的迅猛 发展 、 世界 高新 科学 技术 的挑 战和 国
对 更 向管理 要 人 员 的待遇 提 高 了 , 政人 员 内心深 处 的心理 就 不会 失衡 , 行 内心 际竞 争力 的加剧 , 高等 学校 提出 了更新 、 高 的要求 。 向管 理要 质量 , 向管理 求效 益 , 已成 为高校 快速 发 展的必 然 快 乐 , 才能 够快 乐工 作 。当教师 或学 生咨 询哪 一方 面 问题 的时 人 才 , 也
候。 行政 管理 人员 也会 以愉 快 的心情 进行 解答 。 那么 怎样 关心行 要求 和趋势 。
政人 员 的生活 和待 遇 呢?要 在评 定 职称 、 贴分 配 、 津 福利 激励 等 方 面 与教 师 、 科研 人员 一视 同仁 , 他们 安心 本 职工作 , 让 使英 雄
用 武 ,尽 展 才 华 。
参考 文 献 :
【边 春丽 . 时期师 德建 设 的思考 [. 1 】 新 J 内江科技 , 06 :1. 】 20 ,1 3 I】 吴国燕 . 谈高校青 年教师 师德建设 【冻 南 大学学报( 学 2 纵 J 】 哲
社会 科学 版 ) 20 , : 2 . , 06 6 24
六 、 高高 校行 政 管理人 员 的语 言素 质力 求做 到语 言美 。 提
【孙 妍 ,陈 士俊 . 教育 服务 质量 :内涵 、特 征和 管理 【. 3 】 高等 J 】 人 ,06 l l5 l行 后 视 自己“ 如何 说”这就 是说 , 言 的具体 内容 与表达方 式这 两方 面 武汉 大学 学报 ( 文科学 版 )20 ,: . 政 管理 部 门 、 勤集 。 语
在 具 体 工作 使 用 语 言 时 ,要 重 视 自己 “ 什 么 ” 说 ,又 要重
的 问题 。
团等
1 普通 话 。作 为一个 地 域广 大 的多 民族 国家 , 们都 有使 . 讲 我
[ 辩 柏 光. 资源激 励理 论在 高校行 政人 员管理 中的运 用 4 人力
用 和发 展 自己的语 言 文字 的 自由 , 是《 但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围宪法 》 明 [ 社科纵横 0 ( ) J l 20 , . 71 2 [ 陈超. 于高 校行 政管 理 队伍建 设 的几 点思 考 [ 党 5] 关 J l 文规定 “ 国家 推广全 国通用 的普 通话 。 作为 学校 的管理 人员更应 该 使 用 普 通 话 。尽 量 不 讲方 言 、土 语 。
2用文 雅词 。在 日常性 交谈 中 , . 要努 力做 到 用 词文雅 。用 词 史文苑, 0 , 2 2 5 )
0 0 .
文雅, 并非是 要我 们在 交谈 时咬文 嚼字 , 是重点 要求 回避使 用不 而
作者 单位 广州 市广播 电 视大学 作 者 简 介 :刘 慧 ( 9 0 ) 1 8 一 ,女 ,广州 市 广播 电视 大学 组 雅 之词 。就是 不许 在 日常性 交谈 中 , 尤其 是在 公 务性交 谈 中 讲脏 话 、讲 粗 话 ,更 不 能 讲 黑 话 、讲 黄 话 、讲 怪 话 。 织 人事处
7 8
高教论坛
其实 ,文 言文教 学 的方 法有 很 多种 ,但不 管 采用 哪种 策略 ,
都 应着 眼 于提 高文 言文 教学 效果 ,培养 学 生阅 读文 言文 的 能力 。 如何 改变初 中文言 文教学 中存 在 的现 象 , 提高文言 文教学 的实 际效
果呢?
让学 生 去 自学第 i 则 , 通过 多读 几遍 去 体会 , 现第 则 运 发 用 顶 真 的 修 辞 手 法 ,把 学 习 的 个 层 次 “ 之 ” “ 之 ” 知 、 好 、
“ 之 ”体现 出来 r,在 自 的过程 中让 学 生感 受 到如 同数 学 中 乐 学 的逻 辑 推导 一样 的快 乐 。
如 第 六 则 “ 寒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凋也 ” 岁 ,引 导学 生 换 用
教 学 实 践 中 ,我 发 现 挖 掘 文 言 文 中 的 “ ”、 “ ”、 趣 味 “ ” 情 可以使 文言 文教 学 由平 面 的解读走 向深 层 , 而注重 学法 指导 , 归纳“ 一反 i” 举 的文 言文 阅读方 法 , 是提 高教 学效率 的“ 宝 ” 更 法 。 下面 ,我 以初 中教 材 中 的 《 语 八 则 》和 《 L 论 孑 孟论 学 》为 例, 谈谈关 于文 言文教 学的 一些粗 浅的思 考 。
一
其他 的话语 来理 解 , “ 如 烈火 见 真金 ” “ 遥 知马 力 ” 还 有 “ 穷 、路 , 士 见节 义 , 世识 忠 臣” 乱 等等 。 生通 过 对字 词句 的 品味 和玩 味 , 学 不 仅懂得 字词本 身的意 思 , 而且懂 得字词 所包含 的思想 感情 和意蕴 。 这样教文 言文不仅 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掌握举一反三的学
习方 法 , 而且 可 以把 课 文教 “ ” 即增 加课 的 文化含 量 。 厚 , 三 、注 重 传 情 、读 智 慧
、
激 发 兴 趣 、开 发 潜 能
南于 文言 离学 生 生活 时代 甚远 , 词生 疏难 懂 , 字 因此 学生 大
多对文 言文 的 学 习缺乏 兴趣 。 上 文言 文 中词 量大 , 法灵 活 , 加 用 这
文 言文 是 古人 进行 交 流的 语 言 , 传递 思想 感 情 的载体 。 是 在
对 于没有 文 言基础 的初 中生来 说 , 一个很 大 的挑 战。 是 以往 文言 文 教学 , 多地停 留在字 词解 释和句 意疏 通上 , 较 即使设计 文章 内容 , 也 只是 在表 面徘徊 , 以致 在学 生 中流传着 “ 一怕 写作 文 , 怕文
言文 ” 二
的说 法。
课堂 上 , 师除 了要 善于 引导学 生找 到读 文言 文的感 觉 , 要读 出 教 还
其 中的 思想 , m其 中的文 化 , }其 中 的智 慧 。 样 才能 让学 生 读 读 { J 这 的心灵在沉 潜的同时 飞翔 起来 。 孔 子 的学 问博 大精 深 , 课文 所 选突 出 的是其 学 者 、 者 的一 智 面, 在把 握 主 旨的过 程 中 , 我在 课堂 上 常采 用一 读 、 圈 、 二 三概 括
的方法 。
俗话说 兴 趣是 最好 的 老师 , 学生 的兴趣 一旦 被激 发 , 就会 产 生无 穷 的潜能 。 初中低 年级 学生 刚接触 《 论语 》培养 他们 的 阅读 兴 , 趣, 不仅可 以减 少他 们对文 言文 的恐惧 心理 , 而且 对于增 强他 们 的
人文底 蕴十分重要 。
首先 从读 题 人手 。文言 文的题 目中包含 着许 多 信息 : 如写 作
对 古人 的介 绍不 一 定要 按部 就班 地从 生卒 年 月到 所处 朝代 , 从字、 号到 作 品集 , 时候 完全 可 以采取 灵 活 的方式 。 有 比如 像 《 论 语 》 以借 用剧 本《 可 圣人 孔 子 》 的一段 话作 为 导入 “ 千多 年 中 两 前 的~个 早 晨 , 阳光 平 和 、 详 。 师和 往 常一 样 , 安 老 到庭 院散 步 。 他 扶杖 仰 望参 天 的松柏 , 禁 叹 ‘ 山要崩 塌 了 , 术要 毁 坏 了 , 不 胃 泰 梁 哲人 要远 去 了 !’ 几天 以后 , 这位7岁 的老人 翻看 着亲 手整 理的 典 3
二; 大家 尊敬 他 , 叫他 孔子 。 才 ” 的一 开始就 能抓 住学 生的心 弦 。 是光 介绍 这些 , 能把 孑 子 复杂 但 不 L
对象 、 文章 内容 、 文章 中心 、 文体 知识 ……如《 L 孑 孟论 学 》 目中的 题 “ 论学 ” 表明本 文谈 论与 学 习有关 的 问题 。 文中 反复 出现 , 读 与中心 有关 的词 句 。 子 日: 学 而不 思则 罔 , 而不 学则殆 。借助 反复 “ 思 ”
m现 的“ ”思 ” 学 “ 可发 现孑 子 要谈 的是有 关学 习和 思考两 者的关 系。 L 对于表意 含蓄 的语 句重点指 导 , 使学生读 懂作者 的言外之 意。 其 次 罔 画 文章 的开 头 句 、结尾 句 、过 渡 句 、抒 情 议论 句 。
尤其要关 注体 现作者立 场观点 、 反映文章 深层次 内容 、 内涵 丰富 、 形 专 心致志 。 则不 得也 。这 句话不仅 高度 概括 了其 中一个 人没有学 成 ” 俗话 说 : 速 则不 达 , 些学 生走 马 观花 地看 一 遍 文章 , 欲 有 似
以我在文 言 教学 的时候 就有 意识地 提 醒 概括 一篇 文章 的主 旨时 ,
籍, 永远 地 安息 了 。 的名 字N :丘 , 他 f L 因在家 排行 老 二 , 叫子 老 象 生 动 的语
句 。 又 L 例如 《 L 孑 孟论 学 》 “ 夫 弈之 为数 , 数也 ;不 中 今 小
这段 话 通俗 易懂 , 又把孔 子 的有 关情 况说 得 一清 二楚 , 从课 下 棋 的原因 , 且意在 突 出学 习要 专心致 志 的道理 。 而
的生命历 程简要 的介绍 m来 , 下面就 可以请学 生根据 孔子 自己的语 懂非懂 , 就急于 概括 文章主 旨 , 就容 易造成 断章取义 的现象 。 这样 所 录来 介绍 。子 日: 吾 十有 五 而志 于学 , 十而立 , “ ‘ 三 四十 而不惑 , 五
十而 知天 命 , 六十 而耳 顺 , 七十 而从 心 所欲 , 不逾 矩 。 ’ 需 要通 读 文章 , 方 面的 思考 , 全 以此强 化 学生 整体 阅读 的概念 。 在 用这 句语 录来 介 绍孔 子 的一生 十分 贴切 。 介绍 这 些虽 然会 花 了解文 章 内容 、 清写 作 的思 路 的基 础上 , 整 、 理 完 准确 地概 括作 者
一
些 策略 , 是“ 刀 不误 砍 柴工 ” 当学生 对 孔 子充 满兴趣 时 , 但 磨 。 就 二 、 自主 品 味 、活 学 厚 教 在文 言文 教学 中 , 学 的重 点是 对文 章 内容 的理 解 和感 悟 , 教
的用 意 。 似的方 法可 以迁 移 到许 多文言 的阅读 中 。 类 文言文 是博 大 精深 的 中华 文化 最 丰厚 的载体 , 生学 习文 言 学 文 , 实上 也 就是对 中华 文化 最直 接 的传 承 。 事 同时 , 可 以培养 学 它 生热爱 祖 同 的语言文 字 , 承先 贤 的优 秀精 神 文化 , 炼创 造性 的 继 锻 思辨 和表 达能 力 。 以为充 分运 用教 材 中文言 文篇 目, 我 在课 内文 言
会 积 极 、 动 、 愉快 地学 习 , 主 并 自然 会取 得 良好 的学 习效 果 。
而要理解 和感 悟文 章 内容 , 首先 要理 解好 字词 句 , 受古人 的语 言 感
习惯 。 语法 知识在 文言 文教 学 中的重 要作用 是毋 庸质 疑 的 , 然而 每
一
篇 文 章都逐字 逐句 翻译 , 既是 对学 生 主体 地位 的不 尊重 、 对学 生 习中体会乐 趣 , 又没有 自学 的习惯 , 只是 被动 的接受 , 易疲劳 , 容 学
文 的学 习中 , 发m学 生对 祖 国传 统 文化 的热情 , 学生 自觉 品 激 培养 读文 言作 品的 能力 , 授学 生学 习文 言文 的方 法 , 传 使其 能在课 外文 言 文阅 渎 中举一 反 i , 触类 旁通 。 这样 既可 以 丰富 学生 思想 、 迪 启 学生 智 慧 、 又能 使他 们开 阔胸襟 、 砺 心志 , 文言 文 教学 取得 事 砥 使
半 功倍 的成效 。
参考文献 :
理解 能力 的不信任更 是对学生 自学权 力的剥夺 。 学生不能 从探索 学
习效果之差也 就可想 而知 了。
比如 《 语 》第 一 则 中 “ ” “ ”
“ ” 这 j 个 词 的 论 习 说 愠
解释 书上都 有 , 习 的 目的不是 让学 生去死 记硬 背 , 但学 而是要 真正 1 .钱 梦 龙 《 言文 教学 改革 刍 议 》 中学语 文 教学 》19 文 ,《 97 理解 。 比如 “ 字 , 以让学 生先 来 组词 , 学 生说 出 “ 习 、 习” 可 在 实 温 年 第 4 期 习 、 习、 习、 习” 练 复 演 等词 语后 , 学生 思 考在 句 中哪一 个解 释 。 请 2 周 振 甫 ,《 振 甫 讲 怎 样 学 习 古文 》 江 苏 教 育 m 版 社 . 周 比如 “ ” , 个字 存今 天 不常 用 , 生 比较 陌 生 , 以让 他们 2 0 年 1 月 愠 字 这 学 可 05 1
体会它 与这则语论 中哪一 个字是 相反 的 , 们能找 到反 义同“ ” 当他 说 恨 、 气 。 第五 则 中 “ 故而 知新 ”中也有 “ ”与 “ ”这一 生 如 温 故 新 对反 义词 。 果这 样 教的话 , 生 不必 去死 记 这里 的 “ ” 如 学 故 为什 么
不是解 释 成 “ 缘故 ” “ 、 故意 ” “ 、 因此 ” 。 等 3 .谭 轶斌 ,《 读 教学 田野 研 究 》 上 海 教育 出版社 2 0 阅 08
时 , 能体 会 出 “ ” 就 愠 是表 明 内心郁 闷 , 愉快 , 不 在文 中引 申为怨 年 0 月 3 作 者单 位 :华 东 师范 大学 中 文系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