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测试题》4900字
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时,仿佛置身于生意盎然的春天。指尖一拨弄便已是草长(yīng)飞,春意撩人。
当读到瑰丽的上古神话、优美的先秦散文、隽永的唐诗、飘逸的宋词、灵秀的元曲以及杰出
的明清小说时,你的身心能不为之舒展,你的心情能不为之愉悦吗?徜徉于诗的海洋,当你
近观“杨柳依依”,遥望“满城风絮”,观赏“大漠孤烟”,远眺“长河落日”,你能不为
之心旷神怡,浮想联(piān)吗?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恍若一坛坛陈年女儿红,自是醇酽,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发着永恒的芬芳。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
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通过阅读经典展示的珠玉般的文字,使我们的思想便不由自主地与作者的思想靠近,隐
约地想认识“生之养之”的那个人――作者,试图接近他们的心灵,这时我们就拒绝了浮光
掠影,从而进入了隽永的、优美的阅读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拥有探(lí)得珠的喜悦。
①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生意盎然 草长yīng飞 浮想联piān 探lí得珠 .
②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浮光掠影:
③请你参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语境,再续写一句。
④文中写道:“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
上不变的风景。”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⑤第二段有一处病句,请找出并改正。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奘 岛欤 蓄养 B、弋壁 蔚蓝 干燥
C、原故 魔鬼 倒映 D、吹拂 磨蹭 抽搐
3、默写。
①、《陋室铭》中写居室外环境清幽的骈句是: , 。
②、《核舟记》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最能体现王
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是 。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次成为东道主的中国在努力 着智慧。
(2)不少国有企业在注重收益的同时,利用相互支持、相互 、联络感情的名
义,在企业之间相互宴请、相互发钱、相互慰问。
(3)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民间组织一致 ,共同支援灾区,关注灾后重建。
A、挖掘 勾通 申明 B、发掘 勾通 申明
C、发掘 沟通 声明 D、挖掘 沟通 声明
5、删改下面句子中划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
6、根据提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从哪部作品中演绎出来的?
②《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是指哪一个人物?
二、阅读
(一)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选段,回答7-12题。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
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
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
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
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
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
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
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
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是近
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
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
叫做海市蜃楼。
7、结合句子解释词语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8、文中加点“那时”指 ,“那样”指
9、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10、“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为什么?
11、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 .. 。
(2)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 ..
1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19世纪初叶,法国孟奇解释了“魔鬼的海”之谜,从此这一魔鬼的幻术被戳穿,这
一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
B、“魔鬼的海”这一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因为夏天中午地面被太阳晒得
酷热,旅行其中的人们渴不可耐,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错觉,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
蓝的清水。
C、“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这两种现象都是在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上层与下层相差
很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D、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一种奇异现象的产生都能找到科学的解释,我们要破除迷
信,相信科学,努力探索宇宙的一个又一个奥秘。
(二)阅读《长河落日扁》,回答13-17题。
长河落日扁(节选)
①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
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
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③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
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差别并不大,
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
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
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④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
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
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
播,向下折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
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空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
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
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
⑤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
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
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⑥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
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3、第①段“捣鬼”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14、改正第④段划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
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改为 改为
15、作者在第②段写的“不少人的经验”的作用是
16、第③、④段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光线在空气中的变化曲折:第③段是从 变化的角度,而第④段则是从 变化的角度。
17、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请你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个能说明光
线折射现象的事例,并说说对你的启示。
三、综合性学习
18、水是万物之源,众生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为唤起公众保
护水的意识,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我国也将每年
的3月22日-28日定为“水周”,以此加强保护水资源的宣传。下面就让我们开展“认识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综合学习活动。
【积累苑】
水,晶莹剔透;水,清澈透明。
水,时而刚,能 ;水,时而柔,能被物阻隔。
水,时而 ,勇浪迭涛;水,时而涓涓细流,浩淼无垠。
水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
水是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水是李
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离愁别绪。
(1)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或者四字短语。
(2)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语境再续写一句。
【读图室】
(3)有位同学在网上搜索到节水图标,你能解说这个图标包含的意思吗?(不少于80
字)
注解:右图中国家节水标志除白色部分外,其余为绿色。
【统计坊】
下面是山东济南市各县(市)区某一年年降水量统计表(单位:毫米)
(4)请你认真阅读此表,写出你的分析结果。
【策划吧】
(5)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好的节水措施?请你写出两条。
四、写作
19、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糖醋茶。”吃饭是每天要做的一件大事。去向你
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一下某一种食品的制作方法,然后以“××(食品名)的制作”为题,
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①àng 莺 翩 骊
②此处指读书停留于表面的解读,不进行深度挖掘。
③示例: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恍若一件件穿越岁月风尘的古董,自是价值连城,随着时间的流逝,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④要点:这句话说明了人们随着阅历的不同,读经典的感受也不同。比如,读《背影》,年少时,感受到其中的父爱不一定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⑤第一句,去掉“通过”或者去掉“使”。
2、D
3、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盖大苏泛赤壁云。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嘻,技亦灵怪矣哉!
4、D
5、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6、①《三国演义》 ② 吴用
二、阅读。
(一)7、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以远望得见,但却永远接近不了。
8、古代 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
9、魔鬼的海。从现象到本质,从迷信到科学。
10、不一样。“魔鬼的海”: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海市蜃楼”: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成为空中楼阁。
11、(1)说明空中的乔木像倒栽在地面上这一景象是人们的视觉所见,不一定是事实,语气委婉,与“错觉”相照应。 (2)准确地说明了海边地区的地形特点。
12、B
(二)13、秘密
14、“州”改为“洲”;“及”改为“即”
15、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16、距离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
17、事理
示例:隔着装水的杯子看物体,物体会发生改变。
启示:①凡事要问个为什么,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探究、发现。②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发明创造。
三、18、(1)滴水穿石 汹涌澎湃
(2)示例:水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恨。
(3)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组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济南各县(市)全年的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降水量较多的县(市)是章丘;比常年偏少40%以上的有市区、长清、平阴、济阳4个县(区),其中平阴最少,比常年偏少50%,济南市区比常年偏少41%。
(5)示例:其一,洗衣时,分类洗涤。比如,颜色浅的先洗涤,颜色深的后洗,脏水还可以冲洗厕所。其二,洗手池安装一个活动的管子,将水接到一个备用桶里,可以浇花。
作文二:《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测验试卷》9300字
1、漂亮的书写,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你在答题中,能努力做到书
写的准确、工整、美观。我们将根据卷面情况给你记分。良好4分,中上3分、较差1-2分)。 2、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汉字写拼音。(9分)
狼jí( )混xiáo( )干涸( )吞噬( )媲美( ) ...
挑衅( )迁徙( )缄默( )哂笑( ) ....
3、名句积累(5分)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2)《无题》中表现了对爱情坚贞的名句是: , 。 (3)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
子是: , 。
4、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及不可耐 精巧绝纶 前赴后继 莫忠一是 众目睽睽 震耳欲聋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敬畏自然就
是敬畏我们自己。
B.《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反映滥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
C.《旅鼠之谜》以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给人类提出警告。
D.《大雁归来》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保护野生动物的伦理观念。
E.《喂一一出来》以真实的故事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B、你会感到这胸膛里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D、人们发现了震天的响声和美丽的瀑布。
7、按要求仿写句子(2分)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 , 。如果说人生是 , 。 8、阅读下列寓言,写出其蕴含的道理。(2分)
乌龟看到老鹰在翱翔,十分羡慕,就缠着鹰教它练习飞翔的本领,鹰不同意,乌龟再
次死缠硬磨。老鹰只好把它带到高空,结果乌龟被摔得粉碎。 。 9、“如果再不珍惜水源,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公益环保广告令人深思,请以“环
保”为话题,自创一副对联。(2分)
上联: 下联: 10、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塑造的一个形象,读者往往把其形象与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对立起来,总
看到他的懒惰、贪吃、搬弄是非等不良品质,其实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好品质,请结合作品内
容谈谈猪八戒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50字左右,3分) 。
敬畏自然(14分)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
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
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竞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
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
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
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
同鲲鹏看待斥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
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
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
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
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
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
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
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
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11、课文开头,作者首先举出了人们常有的想法是什么? 。(2分) 12、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哪种观点? 。(2分) 13、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句中“这种狂妄的表现”
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窃笑的依据是什么?(4分) 。 14、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2分) 15、第一段画线句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
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分) 16、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2分)
(二) 蓝色煤海(8分)
据估计,陆地上的一次能源只够人类使用几百年,而海洋蕴藏的动力资源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因此,有人把海洋誉为地球上的“蓝色煤海”。那么海洋能都包括哪些呢?它包括潮汐、波浪、海浪和温差等。目前人类在开发利用潮汐、波浪和温差能方面,已取得一些
进展。
尽管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能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人类并没有就此满足。法国计划于
2000年前,在面积2000平方公里的水域内修建三道拦潮坝,估计发电量可达350亿度。英国投资2100万英镑,拟建造一座100万千瓦的波浪发电站。美国打算在2000年前研制出10万千瓦至100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同时在东海岸和墨西哥海岸附近,建造400座至600座海洋热能电站,总发电量约为2亿度。日本海域内的热能相当雄厚,据估计,如
果全部释放出来可相当于日本目前每年所消耗能量的20多倍。为此,日本决定2000年前,建造大型海上波浪发电装置,研制10万千瓦以上的温差发电站。
17、“有人把海洋誉为地球上的蓝色煤海”中的“誉为”能否改为“喻为”?为什么?(2分) 18、第二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 (2分) 19、这篇文章中间删去了三段内容,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中间删去的是什么内容?(2分) 20、与“人类并没有就此满足”相照应的词语分别是 、 、 、 。(2分)
(三)泪的重量(13分)
?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
?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
魂魄的泪。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泪水惊呆了。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所专有。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只
是它们因为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
才会为之感到惊愕。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原来更有一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
哀怨。
?我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那是一头老牛的泪。我们家在农村有一户远亲,每年寒假、暑假,母亲都要把我送到这家远亲那里去住。那里有我许多的小兄弟,更有一种温暖的乡情,
那里有我在城市里得不到的真诚的欢乐。而最令人为之高兴的是我们的这家远亲家里有一头
老牛,这头老牛已经在他们家里生活了许多年,而且据我的小弟兄们说,这头老牛还有灵性,
它能听懂我们的语言。当然,这只是因为我们对这头老牛过于喜爱的缘故,牛如何能听懂人
的语言呢?但是,这头老牛也许真是有点灵性,每当我们模仿牛的叫声唤它的时候,这时只
要它不是在劳作,它就一定会自己走到我们的身边,然后我们就一齐骑到它的背上,也不用
任何指挥,它就把我们带到田间去了。这时,我们就自己在地里玩耍,它在一旁吃草,谁也
不关心谁的事。而到了我们之间因为矛盾动了拳脚,那头老牛就似一个老朋友那样地走过来,
在我们之间蹭来蹭去,就是不让我们任何一方的拳头落在对方的身上。
?传统的民间习惯,总是把失去劳力的老牛卖到“汤锅”里去。而所谓的“汤锅”就是屠宰场,也就是把失去劳力的老牛杀掉卖肉。这实在也是太残忍了,但中国农民还不知应该
如何安排动物最后的终结。农家是无可责怪的,家家都是这样做的,你又让一个农民如何改
变这种做法呢?只是,这头老牛已经是对此有所准备了,它似是早就有了一种预感。每到它
回到家里之后,它就似是用心地听着什么,而门外一有了什么动静,它就紧张地抬头张望,
再不似它年轻的时候那样,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它都理也不理地,只管做着自己的事。
然而,终于这一天到来了,那正是我在这家远亲家里住的时候,只听说是“汤锅”的人来了,
我们还没有见到人影,这时我就看见那头老牛哗哗地流下了泪水。没多少时间,老牛就哭湿
了脸颊。这时,它脸上的绒毛已经全都湿成了一缕一缕的毛辫,而且泪水还从脸上流下来,
不多时就哭湿了身下的土地。老牛知道它的寿限到了,无怨无恨,它只是叫了一声,也许是
最后再向自己的主人告别吧,然后,它就被“汤锅”的人拉走了。
?很久很久,我总是不能忘记那泪水,那是一种最真诚的眼泪,是一种留恋生命,又感知到大限到来的泪水。动物不像人类,人类总是对自己存一种侥幸,他们总是希望那种对于
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会在自己身上出现奇迹,也是我们人类过于贪恋生命,
所以我们总是给爱我们的人留下痛苦。倒是动物对此有它们自己的情感,它们只给人们留下
自己的情爱,然后就含着永远的泪水向人们告别,而又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动
物的泪是圣洁的,它不向人类索求回报。
?如果说牛的泪,是告别生命的泪;那么还有一种泪则就是忍受生命的泪了。这种泪是........
骆驼的泪,也是我所见到的一种最沉重的泪 .....
?那是在大西北生活的日子。一次我们要到远方去进行一种作业,全农场许多人一起出发要穿过大戈壁,没有汽车,没有道路,把我们送到那里去的只有几十峰骆驼。于是,就在
一个阴晦的日子,我们上路,一队队长长的骆驼,几十个被社会遗弃的人,无声无息地就走
进了荒漠。没有一株树木,也没有一簇野草,整整走了一天,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就这样
默默地走着,我们吃在驼背上,喝在驼背上,摇摇晃晃,我们还就睡在驼背上。
?走啊,走啊,从早晨走到中午,又从中午走到黄昏,坐在驼背上的人们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而只有骆驼还在一步一步地走着,没有一点躁动,没有一点厌倦,就是那样走着,默
默地忍受着命运为它们安排的一切。脚下是无垠的黄沙,远处是一柱柱擎天直立的荒烟,“大
漠孤烟直”,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古人喟叹过的洪荒。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的不幸,世界又是
如此的艰难,坐在骆驼背上,我们的心情比骆驼的脚印还要沉重。也许是走得太累了,我们
当中竟有人小声地唱了起来,是唱一支曲调极其简单的歌,没有激情,也没有悲伤,就是为
了在这过于寂寞的戈壁上发出一点声音。果然,这歌声带给了人们一点儿兴奋,立时,大家
就有了一点精神,那一直在驼背上睡着的人们睁开了眼睛。但是,谁也不会相信,就是在我
们一起开始向四周巡视的时候,我们却一起发现,驮着我们前行的骆驼,也正被我们的歌声
唤醒,它们没有四处张望,也没有嘶鸣,它们还是走着走着,却又是同时流下了泪水。
?骆驼哭了,走了一天的路,没有吃一束草,没有喝一滴水,就是还在路上走着,也不
知要走到何时,也不知要走到何地,只是听到了骑在它背上的人在唱,它们竟一起哭了,没
有委屈,没有怨恨,它们还是在走着走着,然而却是含着泪水,走着,走着……
11?这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相互珍爱的泪,是一种超出了一切
世俗卑下情感的泪,这更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高尚的泪。直到此时,我才彻悟到泪水何以会在
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沟通,人的泪和动物的泪,只要是真诚的泪,那就是生命共同的泪。
12?我看到过动物的泪,那是一种比金属还要沉重的泪,那更是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辉煌
的泪;那是沉重的泪,更是发自生命深处的泪,那是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泪啊! 21、为什么作者说“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用文中语句回
答) 。(2分) 22、作者讲述老牛的泪,主要围绕的是老牛最后被卖到“汤锅”一事,为什么还要在前文中
叙述“我”与小弟兄们和老牛之间的故事? 。(2分) 23、根据文中的画线句回答问题:“告别生命”与“忍受生命”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作
者说的“最沉重的泪”是“忍受生命的泪”? (2分) 24、你怎样理解“人的泪和动物的泪,只要是真诚的泪,那就是生命共同的泪”。(2分)
。 25、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 26、你见过动物的泪吗?如果没有,在你的人生经历中 ,有没有见过这样使你心灵震撼的
泪?如果以上两种感受你都没有切身经历,那么读罢此文,你一定会有感受。以上三种情况,
请选择一个角度,将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不要超过一百字。 (3分) 2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联系生活实际,以《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古人有过一句极为深刻的话:师法自然。
A和B本是两棵无关的树,只因被情藤紧紧地缠住,便在不知不觉中长到一起。而自长
到一起,A树上也结出了一种全新的果实,外形仍然是A,但味道却酷似B。就这么一启发,园艺学家恍然大悟,一举学会了嫁接。
有人为晒衣服,在相距不远的两棵树上拴上铁丝。久而久之,铁丝形成的铁箍牢牢地勒
进了树干,可怜的树看来是必死无疑了。但那坚强的树非但没有被勒死,反而站得稳稳当当,
硬是把可怕的铁箍活活地吞了进去!这一切恰好被一位患癌症而绝望之极的老人看到,也就
得到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他战胜病痛多活了好几年,临去世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感谢
那棵树!
瞧!大自然多深刻,虽然不声不响,却能给人超常的力量和启迪: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
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
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收拢叶片,那
是在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扬……
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测验答卷纸
班级 姓名
一、书写(4分)
二、积累与运用(31分)
2、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汉字写拼音。(9分)
狼jí( )混xiáo( )干涸( )吞噬( )媲美( ) ...挑衅( )迁徙( )缄默( )哂笑( ) ....
3、名句积累(5分)
(1) 。(2) , 。 4、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5、( )6、( )
7、如果说人生是 , 。
如果说人生是 , 。 8、 。 9、上联: 下联: 。 10、
。 三、阅读理解(35分)
(一)敬畏自然(14分)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二)蓝色煤海(8分)
17、 。18、 。 19、 。 20、 、 、 、 。 (三)泪的重量(13分)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四、写作(30分)
27、
10
100
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测验答案 一、书写(略)(4分)
二、积累与运用(31分)
2、藉 淆 hé shì pì xìn xǐ jiàn shěn 3、(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 及 改为 急 纶 改为 伦 忠 改为 衷 振 改为 震 5、E 6、D
7、略: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自云。 8、不要做不切实际的事。
9、略。如:上联:防沙固土造福人类 下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10、要结合内容回答。如:忠勇、善良、勇猛、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三、阅读理解:(35分)
(一)
11、征服自然
12、敬畏自然
13、“狂妄的表现”是指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窃笑的依据是:(1)人类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为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14、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改后没有原句语
气强烈。
15、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一片森林:人类的智慧就是一棵小树。 16、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都是人类破坏大自然造成的,同样也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二)
17、不好;因为原句不仅有把海洋比作“蓝色煤海”之意,更有对海洋蕴藏的动
力资源的称赞之意。
18、举例子 列数字印证了人类并没有满足于在开发利用海洋能方面已取得的一
些成绩。
19、潮汐、波浪和温差等的特点以及在开发利用上所取得的成绩。 20、计划、拟建造、打算、决定。
(三)
21、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
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 22、正因为有这段真诚的交往,有了老牛对人的真诚态度,才会使作者在老牛即
将失去生命之时有如此大的心灵震撼,才会明白动物的“哀怨”。 23、“告别生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而“忍受生命”则意味着承受生命中的种种困苦与折磨,二者相比,忍受生命比告别生命其实更为不易,因而忍受生命的
泪便成为“最沉重的泪”。
24、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都能真诚相待的话,那么所有生命就是同等的。
只有所有的生命互相珍惜,才能真正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5、表达对动物的同情,呼唤人类要善待动物。
26、略(前两种情况写经历,后一种重在感受)
作文三:《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6500字
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17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连亘( ) 睥睨( ) y ì( )断 宽y òu ( )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茫无崖际 人迹罕至 随心所欲 海市蜃楼 忧柔寡断
迥然不同 光怪陆离 别出新裁 姹紫嫣红 汪洋万倾
3.下列填在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 的眼睛映照得___________。打开书,走进___________的思想丛林,我们便会顿觉异香弥 漫、__________,总能在油墨的芬芳中感悟些什么。当我们与书中那_________的人和事 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便会发觉生命曾经隐含的种种深义。
A .炯然有神 五彩缤纷 陶然自得 形色各异
B .炯然有神 五彩缤纷 沁人肺腑 形色各异
C .目光炯炯 五光十色 陶然自得 形色各异
D .目光炯炯 五光十色 陶然自得 形形色色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 .街头上,许多清仓货物成倍地降价出售。
B .遵纪守法是衡量每个公民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准。
C .只有目标明确,敢于坚持不懈,下苦工夫,就有希望取得优异的成绩。
D .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起到积极作用,对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 是十分有好处的。
5.下列语句填入横线上,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在我的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____________。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 .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 .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 .所右河流不再詈污染而清波荡漾 D .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3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6—10题。(12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瞬息可成( ) (2)火烧令坚 ( ) ..
(3)则字平如砥( ) (4)则第二板已具 ( ) ..
7.下面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
B .又为活板 则极为神速 ..
C .每韵为一帖 以纸帖之 ..
D .以草火烧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 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1一13题。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
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
言能够做到达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
11.第一句中加点的“还”能否去掉? 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伽利略为什么认为自己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形成之因是“应当受到宽有的”? 这
显示了他怎样的治学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中的划线句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19题。(6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
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14.文中引出三个例子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这三个词语,文章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原文的意思填空。
①文中用几十年工夫与亿万年作比较;用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与_________作比较;用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与________作比较,这些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语段中主要运用的是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16.第二段中加点词“更”换成“也”好不好?为什么?从词的关联作用和语意方面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一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 )
A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
B 、人工选择大大加快它的进程
C 、花儿千姿百态的原因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 、花儿这样红的原因,最后仅归功于人工选择。
18.与人工选择相比,自然选择在培育花卉中有哪些不足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照选文的写法,在下面材料前再补写一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金鱼草,它的花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专门等着一种白天躲在阴暗的地方的小蛾飞来帮它传送花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0-24题。(6分)
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
江 河
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一次性能源中,有40%是由石油提供的。科学家预测,到了21世纪中期,人类就将面临石油危机。
19 世纪以前,人们使用的燃料都是固体的燃料,一部分是天然的木材,一部分是从不深的地壳里挖掘出来的煤炭,这样的时代叫固体燃料时代。20 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挖掘技术发达起来,煤和石油更容易开采了,尤其是大型油井开采技术十分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増。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使得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厉害,石油的产量越来越高,人类进入了液体燃料时代。煤和石油虽然在地下经历了亿万年的积累,然而终将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因此科学家提出,21世纪将是燃气时代。一方面,天然气的资源暂时还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天然气也比石油和煤更环保一些。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天然气的储藏量也相当大。
然而比起氢气来,天然气的环保效果就差远了。纯净的氢气不仅发热量高,而且燃烧后一点也不污染环境,不仅不会产生有毒废气,而且不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它的惟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氢气是可再生的燃气资源,它可以通过分解水来获得,它的产物又是水,所以氢气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既然这样,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使用它呢?这是个成本问题,由于现在分解水获得氢气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故燃烧氢气的成本比石化燃料要高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氢气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德国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液体和气体氢供给基本建设项目的准备,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约3000个氢气气站。
研制环保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主攻方向。一些国际汽车集团在环保汽车产品的开发方面下了大力。利用氢气制造的氢动力燃料电池可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在底特律举办的2002年国际车展上,通用汽车公司“自主魔力”氢动力概念车首次亮相。科学家预测,从2020年开始,将在天然气中加入15﹪的氢,到21世纪后期,人类将慢慢过渡到使用纯净氢气的时代。
(摘自《今晚报》,有删改)
20.能源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代?( 3 分)
答: 21.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哪些优点?(用原句作答)( 3 分)
答: 22.划线句① “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中“这”指代什么?( 3 分)
答: 23.划线句② “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中“唯一”能删吗?为什么?(3分)
24.本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简析其效果。(4 分)
答: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25.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财富。金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信誉是财富,亲情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的经验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是财富……拥有财富,我们才可以拥有真正富有的人生。
请以“财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
1.g èn p ì 臆 宥
2.崖—涯 忧—优 新—心 倾—顷
3.B
4.D
5.B
6.(1)完成 (2)使 (3)磨刀石 (4)具备,准备好了
7.D(久靠近;完成。B 发明;算。C 标签;用标签标出。D .用)
8.(1)先准备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和着纸灰等药物覆盖住它。 (2)如果有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的字印,就
立即刻好它,用草火来烘烤,马上就可以成功。
9.示例:列数字: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打比方:薄如钱唇。 字平如砥。 作比 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0.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
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1.不能去掉。“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是我们无法设想的,我们无法用有限的知识去解释无限的物质世界的奥秘。这体现了伽利略实事求是、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
13.我们坦然面对我们的无知,更要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穷的知识。
14.例如 再如 又如 层次不清
15.①花是单瓣的 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人工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②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16.用“也“只”起到并列的关联作用,用“更”则是递进的关联作用。
17.B
18.进程缓慢;花色、形态(或品种)单一。
19.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是花儿选择昆虫的结果。
20.固体燃料时代,液体燃料时代,燃气时代。
21.发热量高,燃烧后一点也不污染环境,是可再生的燃气资源。
22.挖掘技术发达起来,煤和石油更容易开采了;新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大。
23.不能删。“唯一”突出了氢气燃烧对环境无污染的优点,充分体现了用词的准确。
24.示例:分类别。例:固本燃料时代、液体燃料时代、燃气时代的划分,使说明条理清楚。/作比较。例:把天然气与煤、石油在发热量、污染环境程度等方面作比较,突出了天然气作为燃气时代的能源的优点。/列数据.例:“从2020年开始,将在天然气中加入15 %的氢”,准确说明了氢作为新能源将逐步被利用的具体情况。
25.略
作文四:《沪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梳理》6300字
《不求甚解》相关练习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3分)
3. 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取那些读书的好方法?(3分)
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5.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6.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3分)
7.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 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2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2. (3分)举例论证。(1分)文章举了陶渊明、诸葛亮、陆象山等古代名人不求甚解读书的例子,(1分)说明读书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或“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或“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局部而放弃整体”)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3. (2分)①读书要会意;②养成“好读书”的习惯;③要虚心;④要活读;⑤要反复阅读。(每点1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
4. (3分)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1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1分);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点(1分)。
5. (4分)(1)读书的态度,是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每点2分,共4分)
6. (3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分,答出一种即可)。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2分)
7. (2分)(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书而异。(2分,言之有理即可;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得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相关练习
1. 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需的要素呢?
2. 第5.6两段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3. 结合选文内容,对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4、作者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3分)
5、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要素?请分条概括(3分)
6、第③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⑤、⑥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8、如果把第②段划线句子改成“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好不好,为什么?(3分)
9、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本文中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试结合你的体会谈谈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 懂得吸收知识,同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运用得到的知识,才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答案。
2. 列举了两个事例,说明可以从原有的模式中发展出新的模式,为人类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知道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能有如此高地位在世界上,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
4.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5. ①要积累知识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6. 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7. 第五段讲的是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发明,第六段讲的是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发明。这两段都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8. 不好,因为原文中用设问语气更能吸引读者,形象生动地引出论点,如果改为“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就不吸引人了。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相关练习
【初学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要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回报。 )
2、概括本文的思维过程。
( 本文的思维过程是:追问生命意义→发现基本事实→产生社会意识→论证公理意义。 )
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①本文所提到的“社会意识”?? ( 着重指出。 )
②感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条人类社会公理! ( 引用。 )
【课文简析】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提出敬畏公理的做人基本准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思维训练】
1、什么叫“社会意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归纳。
( 人类的生存要依赖社会的分工合作。人们要感受社会组织的好处,要有回报社会的感恩思想。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 )
2、“这项发明帮助每个人实现他在单个生存时所无法实现的那种自由和发展”中的“这项发明”指什么?
( “这项发明”指:“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 )
3、作者认为“这条颠扑不破的前提和公理”是什么?
( “我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回报些什么”的社会意识。 )
4、作者为什么说他是“矛盾集合体”?
( 因为理性和感情、必须和愿意、崇高和渺小、孤独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矛盾的因素像一捆乱麻纠结在作者的身上,所以他才说自己是“矛盾集合体”。 ) 5、为什么作者要我们进晚餐时怀有两重感恩?
( 因为我们的食物既是自然恩赐的,也是他人辛勤劳动的结果。所以我们进晚餐时要怀有两重感恩:感谢大自然和他人的恩惠。 )
6、“从头到脚,我身上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出自我本人的双手制造出来的!”句中“居然”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 “居然”的表达作用是突出“我”对发现的事实感到非常的意外和震惊。 ) 7、“我的眼睛”一段,作者列举众多事实阐明道理是否繁琐?为什么?
( 不繁琐。 作者通过大量事实阐明人的生存时时处处都在依靠和仰仗他人的辛勤劳动,从而引出作者对于公理化的思考。 )
8、如何理解下列句子?
①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组织形式,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
( 社会,这种互助组织形式,帮助每个人实现他在单个生存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和发展,达到尽靠个人力量永远也达不到的比较高的生存质量和水平。 )
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任何人的生存都依赖别人的存在。“我为人人”的同时,其实“人人”也在“为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 )
③为着这目标,我才在稿纸上的每个格子里画窗口,让习惯多吃多占社会、掠夺地球的“田鼠”们看到公理的光芒。
( 为了让中国加快摆脱贫困,我才写文章告诉每个居民,特别是“习惯多吃多占社会、掠夺地球的”人,要树立全球意识,要感谢大自然风调雨顺,保持生态平衡;感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条人类社会公理。 )
9、如何理解作者对社会公理的敬畏?
( 自古以来,社会意识就是一种颠扑不破的公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果仅仅依靠单个人的发展,是不能达到如今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地球社会的未来,仍然依靠这种公理支撑。由此,作者自然而然对社会公理产生了敬畏和感激之情。实际上,这是作者对社会意识觉醒的呼唤,也是对漠视社会公理者的警示。 )
10、作者对“感恩”持什么态度?
( 作者认为人类要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感谢大自然和他人,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整个地球居民才能持久和平。 )
1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 从自身切入,说明身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制造的,引发“我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回报些什么”的思考,并且直接提出“社会意识”这一概念,接着阐述了公理化思想的由来和发展,并且以两个假设的提问引出最终的观点和结论。文章思路十分清晰,结构缜密。 )
《卖柑者言》相关练习
作者简介: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文家之一,有些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他的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称。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本文内容。
提示:故事源起、论辩过程及作者观点。
本文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揭露了元末腐败的统治机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情。
(买柑——卖柑者言——作者的反思 )
2、请梳理文章议论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从“买柑”过渡到针砭时政的。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卖柑者“为欺”的行径的?
具体描写卖柑者“为欺”:
外表:“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
价格和销路:“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实质:“剖之,如有烟雾扑鼻,视其中,干若败絮。”
归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遭到批评后,卖柑者反而“笑曰”,体会其“笑”的背后蕴含的心理。
卖柑者“笑曰”,说明他不以为然;“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一句说明他有些激愤,认为作者不识时务。
4、三个层次揭露了社会现象:
一、“我”做生意多年,并未因此受到任何非议,欺骗有理;
二、世间欺世盗名的人太多了,岂止“我”一个;
三、当今文臣武将哪一个不是表里不一、金玉其外,败絮期中。
5、文中哪些语句是对文臣武将“金玉其外”的描写?哪些语句是对他们“败絮其中”的描写?
金玉其外:“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败絮其中:“盗起而不知御,民因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致而不知理,坐糜粟而不知耻。”
6、小结:本文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无情揭露了元末统治者腐败弊政,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一种“托物喻理”的写作手法。
7、最后一段中,作者听了卖柑者之言,为什么“默默无以应”呢?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我”最后之所以被驳得“默默无以应”,就是因为没有看到当时社会之“大欺”,只看到卖柑者之“小|欺”,不察不思,就贸然责难人家“甚矣哉,为欺也!”
8、作者为什么要假借卖柑者的话来针砭时弊呢?
作者巧妙地借卖柑者之口来揭露政事腐败,却煞有介事地说:这个卖柑者也许是东方朔一类人,由于“愤世疾邪”而“托于柑以讽”,是由于当时言论不自由,作者欲防止因写此文遭受迫害。
9、柑“贾十倍”,为什么人们“争鬻之”?
“烨然” “玉质” “金色”
外观光泽好、 质感好、 颜色好
10、内在如何?
“如有烟扑口鼻”
“干若败絮”
11、第二部分:卖柑者的辩解和反讽
从两方面来论述:论己之欺 论世之欺
12、卖柑者是如何论述论己之欺的?
自己只不过为了糊口活命,根本谈不上过分;何况“世之为欺者不寡,而独我也乎?”
13、论世之欺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外表 质疑(内在) 武将
文官 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14、思考:“柑”和所谓的“干城之具”、“庙堂之器”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15、揭露统治者“败絮其中”的句子是?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统治者与“柑”一样,外表和内在是矛盾的! 托柑以讽 比喻说理
16、作者为什么“无以应”?
“我” 只看到卖柑者的小欺,而没看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大欺,不察不思,就贸然责备别人。
17、本文可看作一篇政治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
本文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托柑以讽,无情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18、文章主题:文章以“予”与卖柑者对话的形式,采用托物喻理的手法,通过卖柑者之口,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元代末年统治机构的腐败。
19、写作特色 1. 夹叙夹议,托物喻理 2. 比喻和对比 3. 辛辣、犀利的语言
2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解释】它的外表如金似玉,它的内部却像破败的棉絮。形容徒有其表,而实质很糟。
阅读悦美
生命的韧性
汶川震后,关于生命的故事,悲喜交合,读来令人唏嘘感叹。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那些感人肺腑的细节,让我们有一种直面鲜血和伤痛的震撼。
生与死,这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时平常得甚至让人提不起谈论的兴致。然而,汶川大地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所牵引出来的生死话题,却重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严密的逻辑,只要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泣不成声。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
灾难来临时,很多人猝不及防,死神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机会。但在乱石瓦砾的覆盖之下,生命残存的意志却从未向死神屈服。是的,千斤压顶之下,人的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不堪。然而,也正是在困难重重之中,人的生命又释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正像那个叫何翠清的13岁女孩,地震时她惊觉脱险,但她并没有因为死亡的恐怖而独自逃生,而是勇敢地冲入死神的魔爪,与之抢夺生命。即使在她与同伴被困废墟的情况下,小女孩还是顽强地坚持“活”的信念,并最终获救。在生命与死亡的对峙中,不是希望驱走恐惧,就是恐惧扼杀希望。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
在灾区现场,生命对于生命的呼唤、安慰以及拯救,才使人间许多奇迹得以发生。地震灾难的噩耗传来,各行各业的人们瞬间变成了救援者,纷纷奔赴抗灾一线。灾难的狰狞面目没有吓倒他们,路途上的千难万险没有阻遏他们,他们的善良与悲悯、无私与执著,将他们变成了无敌的斗士。夜以继日,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在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死亡的抗争中,生命的韧性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
已经消逝的数万生命,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伤痛。然而,无数人在与死亡擦肩中越挫越勇,使生命焕发出绚烂的光彩。让我们记住在汶川地震中已经远走的生命,也记住在地震中更加坚强的生命。 (选自《光明日报》08.05.28, 有删改)
1、“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一句中,两个“真实”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
2、文章第三段写小女孩何翠清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的韧性”的理解。(4分)
答案:1、(3分)第一个“真实”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主要指客观方面(1分);第二个“真实”指面对灾难时体现出的生命的韧性,它能震撼灵魂、击打心灵,主要指精神方面(2分)。
3、(2)(2分)从救援者角度:生命的韧性还需要他人的支撑,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如果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只从标题的作用角度答题,得1分
作文五:《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8300字
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学习要点
1. 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2. 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4.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 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激趣法,让学生理解本文 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修辞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 30年来人为的悲剧。引导学 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前预习,提出 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 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 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旅鼠之谜》用记叙、主要是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繁 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 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教学本文,让学生明白: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 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教学本文,让学生品读抒情的语言, 体会 浓郁的抒情色彩;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着重 体会 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 识; 理解文章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 本单元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2. 五篇科学文艺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蕴涵丰富, 因此,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而且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 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要使学生懂得,不掌握自然规律,在人 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 园。
3. 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多样的。 本单元有散文、有 报告 文学、 有科幻小说。 《敬畏自然》《旅鼠之谜》《大雁归来》三篇散文也各不相同,有侧重议论的, 有侧重说明的,有侧重抒情的。教学时,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 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4.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尽可能提供 相关背景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努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培养学生的阅读、 思考的习惯。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敬畏自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提示: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宜分解成几个问题:其一,“敬重自然”意味着 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其二,“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无所作为?其三,为什么应 该“畏惧自然”?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 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 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 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 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 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 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 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 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
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 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 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 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 己
提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 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 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 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 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3. 句意理解
⑴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 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提示: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 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酿成严重 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⑵以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 比的美。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 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 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 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 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提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 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 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 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提示: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5. 长期以来, 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 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
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 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 “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提示:本题旨在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学生不仅要发表看法,而 且应尽量说出根据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形成 自己的看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 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
提示:⑴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来品读。⑵同学们还可 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再全班交流。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 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 心灵的力量。
先看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 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 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 造成了文势的跌宕,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 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 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 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 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 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 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 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 盲目掘堤引水、 盲目建泵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 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 发聩。
再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
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 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 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力量。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 吃?
提示: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 30多年??浑然一体”), 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 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 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 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 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 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 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 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 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 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 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 讨论: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 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然后交流各自看法。
提示:“事后诸葛亮”语带贬意,但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历史教训必须 总结 ,吸取。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 的假想,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入领会课文。
4. 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 树, 最后一滴水, 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提示:运用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抒情等表达
方式。
《旅鼠之谜》
1. 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提示:第一大奥秘是,旅鼠繁殖能力惊人;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不但 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 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2. 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的写法能不能叫做“用记叙的框架、对话 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可以这样探究,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应该具备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 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 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 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 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 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 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 这篇“记叙文”还有一个特点,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而且 丹尼斯的话大段大段的,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这样看来,说这篇文章是“用记 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是不错的。从文体上 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可见,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 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3.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 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提示:可以提供下列 材料 :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 1972年就人 口的未来写道:“目前, 世界人口正以每日 20万或每年 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 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 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 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 现在这样每过 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 2570年人口将增加 100000倍??到 公元 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 7000年,人类的
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 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 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篇末写丹尼斯说的话:“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 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 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当然不能没有 功利目的,但是功利目的不能太狭隘。对于旅鼠,自有一批动物学家和动物行为 专家怀着极大的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来到 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
第二,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的失败,说明研 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调整,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 化的新趋势。
第四,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 发展。
4.读整篇课文,真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叫人越读越起劲,本文在谋篇布局 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叙事文学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 这篇科学小品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 越读越有兴趣。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 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大奥秘、 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所以这样的总 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 对于第一大奥秘,我由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 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讲了第三 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
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 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 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通篇寓 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5.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 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提示:本题意在迁移应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自 然,研究自然。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写法,研究怎样写 出一个“奇”字,让读者真正感觉奇妙。
《大雁归来》
1. 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⑴作者为什么喜欢归来的大雁,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泽时的种种动 作,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⑵作者为什么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声, 而且他把它们的鸣声称之为辩论、 议论、 集会、发言?
⑶作者为什么对大雁对动物有这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有怎样的理 念?
提示: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 一个“爱” 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 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 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作 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作者心 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 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 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 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2. 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 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提示: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 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 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 大雁这种生灵, 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 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 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 前所未有的福利, 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 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 春天就来到了。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 落掉身上的冬天。
⑶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 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提示:
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 天的喜悦。
⑵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 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⑶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 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 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 喜欢大雁。
4. 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大雁”的诗句。
提示: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 娥娄山关》)
《喂——出来》
(一)课文内容理解
1. 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提示:是虚构 -幻想。
2. 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环保话题。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3. 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提示:表面无底,其实未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 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4. 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提示: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 和重视。
5. 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
提示:人类生存的地球。
6. 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 变的。
7. 小说中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提示: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8. 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 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二)问题探究
1. 作者怎样展开想像?可以通过画“情节链”,来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动。
2. 探究想像与现实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耳闻目睹,人们是怎样处 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再问一个“为什么”: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 垃圾与三废?由此悟出人们的幻想,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这 篇科幻小说用幻想的无底洞讽刺了人们的幻想。
(三)拓展延伸
1. 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 的做法?
2. 你身边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3. 除了垃圾以外,还有什么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4. 续写《小石头飞出之后 ------》
提示: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 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
作文六:《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综合题》3100字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幼稚(zhì) 鲲鹏(kūn) 吞噬(shì) 媲美(bì) ....
B.挑衅(xìn) 迷惘(wǎng) 滑稽(jī) 苔藓(tái) ....
C.雾霭(aǐ) 迁徙(xǐ) 蹼鹬(yù) 颈雉(zhì) ....
D.惩罚(chéng) 秤砣(tuó) 哂笑(shěn) 诺言(nuò) ....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解 jiě 解决 押解 解释 解数 ....
B.宿sù 宿舍 宿营 宿命 归宿 ....
C.恶wù 厌恶 恶心 恶习 恶劣 ....
D.差chā 差错 误差 出差 差距 ....
三、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混淆 深邃 赋予 不过尔尔
B.考察 戈壁 清澈 绵延不绝
C.郭煌 干涸 崩塌 混然一体
D.端详 焦躁 收敛 不可思议
四、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及不可耐 难以置信 误入奇途 振耳欲聋 心安里得 异口同声 错别字: ;改正:
五、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窃笑( ) .
吞噬( ) .狼藉( ) .挑衅( ) .混淆( ) .滑稽( ) .庇护( ) .媲美( ) .
六、将课内词语补充完整。
相形_________ 鼠目_________
_________睽睽 _________相成 目空_________ 胸有_________ 震耳_________ _________同仁
七、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恭敬慎重的样子) 无言以对(来) ...
B.众目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广阔无垠(边际) ...
C.为人所知(被) 精巧绝伦(同类) D.不自量力(测量) 相形见绌(笨拙) ....
八、选词填空
1.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A.深不可测 B.神秘莫测 C.高深莫测
2.在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 地歌唱着??
A.温暖;高兴 B.和煦;欢娱 C.灿烂;愉快
3.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 ,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
A.前赴后继 B.跋山涉水 C.前仆后继
4.我虽然没有对旅鼠进行过专门研究,所知道的这些只不过是 ,但我 总是觉得,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 A.鱼目混珠 B.道听途说 C.一知半解
5、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 )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 )了外衣,( )自己的肌肤筋骨。
A.露出 脱尽 裸露
C.裸露 脱下 露出 B.裸露 脱下 裸露 D.裸露 脱尽 露出
九、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B.你会感到这胸膛里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D.人们发现了震天的响声和美丽的瀑布。
十、解释词语。 1. 无论是谁都感到很棘手。 ..
2. 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 ..
3.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
3. 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 ..
十一、选择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敬畏自然》——严春友——《大自然的智慧》
B.《旅鼠之谜》——位梦华——《善待家园》
c.《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D.《喂——出来》——星新一——《不速之客》
十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B.《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反映滥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
C.《旅鼠之谜》以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给人类提出警告。
D.《大雁归来》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保护野生动物的伦理观念。
E.《喂一一出来》以真实的故事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十三、文学常识填空。
(1)《喂——出来》的作者_________,是日本_________家。
(2)《大雁归来》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十四、名句积累
(1)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2)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十五、仿照下列句式,发挥想象,写出一组关于人与自然的排比句。
例句:绿色不是巫师,却能施展魔法;绿色不是药品,却能降低血压;绿色不是天使,却能使人迷途知返。
十六、文学放飞: “如果再不珍惜水源,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公益环保广告令人深思,请以“环保”为话题,自创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
十七、阅读
撒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
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一一( )一( )一(沙漠)
3.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 原因:
启示:
作文七:《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试卷》5600字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温馨提示: 1、 请他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2、 请不要使用涂改带,涂改液、胶带纸等涂改工具,保持卷面整洁。养成
良好的书写习惯,会使你终身受益。 一、书写(3分)书写要规范、清楚,卷面要保持整洁。
二、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媲美(pǐ) 干涸(gù) 挑衅(xǐn)
B、萧瑟(sè) 裸露(luǒ) 狩猎(shòu)
C、咫尺(zhǐ) 哂笑(xī) 牟取(móu)
D、吞噬(shǐ) 窥探(kuī) 缄默(xiān)
2. 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沧海桑田 莫衷一是 胸有成竹 肖遥法外
B、无与轮比 不容置疑 任劳任怨 目空一切
C、美味佳肴 深不可测 绞尽脑汁 处心积虑
D、相形见拙 相辅相成 鼠目寸光 沾沾自喜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体裁是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具有新闻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B、《旅鼠之谜》的作者梦华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作品有《南极之梦》《北极的呼唤》等。
C、《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作者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
D、《喂——出来》的体裁是说明文,作者是日本的星新一。
4. 古诗文默写(10分)
(1)但愿人长久, 。
(2) , 松柏有本性。
(3)念天地之悠悠, 。
(4) ,坐看云起时。
(5) ,草色遥看近却无。
(6)俱怀逸兴壮思飞, 。
(7)刘禹锡的诗句“ , ”蕴涵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8)《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
5、名著阅读(4分)
(1)罗曼罗兰在他的《 》中,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
(填人名)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 _______ 、 ________ 等海域后到达南极。
6、校团委会将要组织一次“保护母亲河”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5分)
请根据某志愿者出示的“母亲河”调查表的数据和说明作出结论,并提出至少两点
建议。
(1)结论:(3分)
(2)建议:(2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湿地?失地!(13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湿地。在人们眼中,湿地充满种种意象之美,引人产生无限遐想。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跟森林、海洋并行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人工湿地强调了社会和经济功能,弱化了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3)中国是世界上湿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从地理分布看,湿地分布较多的省区是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面积为17.7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湿地面积的55%。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压力。从1990年到2008年的近20年间,我国湿地呈现出
的趋势(见图1) 。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农业开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业高产量的追求,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如今被大量开发为农田,或排水后成为牧草草原,或改造为鱼塘和盐田,成在河流上建坝拦水、修建水库等。
(5)由于开发过度,我国的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也逐步减弱。201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指出:遭到破坏的湿地遍布华夏大地,破坏面积已经涉及原有湿地的40%-50%。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玛湖已干枯沦为沙漠。曾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大草原”的若尔盖,300多个湖泊中已有200多个干涸,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1053平方千米,每年还在以11.65%的速度递增。
(6)可悲的是,这些教训还不能给现代人足够的警醒。在湿地边上建别墅,在滩涂里面打野鸭促旅游等破坏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饱受洪涝灾害之苦的地区,退耕还湖刚有成效,便又有人重新开垦。
(7)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湿地的兴亡只是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为了让湿地这个大自然的天然公园,不再成为永远的“失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保护我们的“地球之肾”。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2月上,有删改)
【链接材料】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瓯海区,湿地面积13.6平方千米。据调查,区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严重超标,更可怕的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三垟湿地的现状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按照政府规划,三垟湿地将建成“桔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生态园。 (摘自“百度百科”)
7、阅读全文,结合标题概述文章主要内容。(3分)
8、阅读第(4)段,根据图1,用简明的语言补写画线句。(不超过35字)(4分)
9、第(5)段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3分)
10、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A、三垟湿地是“城市之肾”,为城市增添了灵性,凸显了温州“山水城市”的特色。
B、三垟湿地能够在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C、为了充分利用三垟湿地,我们应该把以往未能开发的湿地改造为农田、鱼塘。
D、三垟湿地水质严重受损,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由此,三垟湿地亟待保护。 瓷片开花(13分)
买回两件瓷器,钧瓷,一个玉壶春瓶,一块开运石。玉壶春纯鸭青色,瓷质细腻,晶莹透亮,如月夜晴空。开运石斑斓瑰丽,红蓝紫三色似行云流水,釉色行迹处,又分明一幅山水画,恍觉暮沉霞飞,秋山无重数。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知道钧瓷为什么名贵吗?”他端详着玉壶春,忽然抬眼,盯着我问。
我摇头。新 课标第一 网
“钧瓷没有重样的,”他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世上唯一的东西,能不珍贵吗?这可爱的东西原是山间的瓷土,成型后,入窑,窑变出各种神韵,本来已是炉火纯青,但它仍在不停地开片。”
“什么是开片?”我问。
“看到这玉壶春上的冰裂纹没有?”他指着上面细细的,像须根一样交错的纹路说,“你看着是裂纹,一摸,却是光滑的。这裂纹,使瓷‘活’起来了,是瓷的毛细血管,是鲜活的生命。它在不停地‘开片’,就是说,它的纹路,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点点细化。开片时,有很轻微的声音发出,你听!” 他把瓶放在我耳边。
“没有声音啊。”我说。
他把瓶放在自己耳边,听了听,很遗憾地说:“现在太吵了,自然是听不见。
在夜深人静,心如止水时,把钧瓷放在耳边,会有轻微的声音,如铃似琴,像一朵花开。现在的人都很浮躁,能听到这些声音的人极少,但是,它的确一刻不停地在开片—不管你知不知道。”
我讶然:“这么说,这瓷,真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了!它不停地开片,今天的它,跟昨天,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是的!”他说,“一件钧瓷,开片的生命是六十年??六十年的坚持,瓷花一片片细化,玲珑,也是它最值钱的时候。”
我抚摸着这两件瓷器,心想怎么会?怎么会呢?开片,更像是一种传说,或者说,像一种禅语。我问:“你干这行应该没有几年吧,看你很年轻?”
他说:“是的,但我家,已烧了好多年的瓷,往上追溯,我爷爷的爷爷,都是干这行的。‘**’期间,我的爷爷,曾为保护一件瓷器,差点儿被活埋。爷爷后来逃到一个偏远的山沟里,荒无人烟,有风的夜里,能听到野狼的长嚎。” 他爷爷是著名的烧瓷专家,最擅长的,是做超大的瓷器。陶瓷界有句话,叫“一寸高一寸险”,过大的瓷器,如果考虑不周全,在烧时会炸开裂釉,一下子变次品、废品。
他爷爷在山里,不停地研究他的瓷器,他的目标,是做一个三米高的净瓶。为做这个净瓶,他爷爷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挑战自己的极限。他爷爷在山里住了八年,头发眉毛都白了,腰也弯成了一张弓,谁也不知道他这些年究竟鼓捣出了什么。
有一年,省里需要做一个两米八的瓷瓶,招了半个月的标,也没有人敢应声。这时候,不知是谁,举荐了他爷爷。
他爷爷出山那年,已近八十岁高龄了,枯瘦得浆汁欲尽,脸上的皱纹,像瓷瓶上的冰裂纹。
领导问:“你有信心做这个瓶吗?”他爷爷“喀喀”地一阵猛咳,说:“还行吧,我试试,给我半年时间。”
他爷爷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那个瓶子,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被收藏在国家瓷器陈列馆,谁见了都赞不绝口,你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我问:“爷爷身体还好吧?”
“爷爷做完那件瓷器,不到两个月就过世了,那件瓷器,让爷爷所有的精力和才华,在一瞬间绽放,那是六十年的积蓄啊。”
不过,他爷爷是笑着走的,手握他的作品—一个六寸高的玉壶春瓶。他很满意自己的人生。
在我们周围,还有多少人,就像这些钧瓷一样,几十年不停地开片,开片,不懈地努力着,细化着自己的人生,不论是在最辉煌,还是在最寂寞的时候?
11、题目“瓷花开片”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2、第(17)节画线句运用了___ _描写,作用是 (3分)
13、第(6)节中,“这裂纹,使瓷‘活’起来了,是瓷的毛细血管,是鲜活的生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4、文末说,还有许多人“就像这些钧瓷一样,几十年不停地开片,开片,不懈地努力着,细化着自己的人生,不论是在最辉煌,还是在最寂寞的时候。”请列举一个事例,并做简要分析。(4分)
四、古诗文阅读 (一)(4分)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
ǎo)茸:
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5、上阕中, 和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2分)
16、“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
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
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2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2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五、写作(30分)
22、课堂上讲解情韵深长诵读激越铿锵??生活中,嘱咐温暖亲切??天地间,雨声淅淅沥沥,笛声婉转悠扬??
请你以“那声音在耳边回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根据题目,选定文体(除诗歌外)。
2、不少于六百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不得抄袭。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试卷答案
1、B 2、C 3、D
4、千里共婵娟 岂不罹凝寒独怆然而涕下 行到水穷处 天街小雨润如酥 欲上青天揽明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1)名人传 列夫·托尔斯泰 (2)红海(阿拉伯海) 地中海 大西洋(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6、(1)示例:三十年来,“母亲河”取水量降至低点,河水污染日趋严重,周围环境日趋恶劣。
(2)示例:必须旧决心整治污染源,关停大量的排污企业,设置定点垃圾场,统一清理等。
7、(3分)我国湿地遭受严重破坏,很多湿地成为“失地”。(我国湿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若不重视,会有更多的湿地成为“失地”。)
8、(4分)自然湿地持续减少而人工湿地持续增加。
9、(3分)准确说明了我国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逐步减弱。
10、C
11、结构上:瓷花开片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内容上:象征人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懈的努力,坚持追求,细化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如瓷花般精美的辉煌成就。
12、外貌;以外表的枯瘦、干瘪、皱裂反衬他内心的执著、富有、细腻。
1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钧瓷就象人一样是富有生命力的,它在不停地开片,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产生新的裂纹。
14、.略。要点:(1)列举能甘于寂寞,努力钻研,并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人,(2)语言流畅,分析得当。
15、烟(淡烟)、柳(疏柳)
16、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17、(1)pin (2)s (2分)
1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1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2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21、《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 (2分)
作文八:《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6300字
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幼稚 . (zh ì) 鲲 . (k ūn ) 鹏 吞噬 . (sh ì) 媲 . (b ì) 美
B .挑衅 . (x ìn ) 迷惘 . (w ǎng ) 滑稽 . (j ī) 苔 . (t ái ) 藓
C .雾霭 . (a ǐ) 迁徙 . (x ǐ) 蹼鹬 . (y ù) 颈雉 . (zh ì)
D .惩 . (chéng 罚 ) 秤砣 . (tu ó) 哂 . (sh ěn ) 笑 诺 . (nu ò) 言
2. 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小心翼翼
.. (恭敬慎重的样子 ) 无言以 . 对 (来 )
B .众目睽睽
.. (睁大眼睛注视着 ) 广阔无垠 . (边际 )
C .为 . 人所知 (被 ) 精巧绝伦 . (同类 )
D .不自量 . 力 (测量 ) 相形见绌 . (笨拙 )
3. 下列词语中共有 4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分)
及不可耐 难以置信 误入奇途 振耳欲聋 心安里得 异口同声
4. 选择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 《敬畏自然》——严春友——《大自然的智慧》
B . 《旅鼠之谜》——位梦华——《善待家园》
C .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D . 《喂——出来》——星新一——《不速之客》
5.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将某一名著的内容从侧面表达出来。 (2分)
长大后我不再满足于童话带给我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 。我时而在鸟语花
香 的 花 果 山 上 嬉 戏 , 时 而 在 曲 径 通 幽 的 大 观 园 中 流 连, , 。 文学, 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6.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2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
二、阅读理解 (53分)
(一 ) 阅读下文,完成 1--5题。 (17分)
①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派出了不少“间谍” ,这是一些袖珍电子仪器,包括能自动录音 的微型窃听器,与此同时,科学家又用望远镜或录像机仔细观察巢中鸟的一举一动,把叫声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并用 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应用这些方法,弄清了不少“鸟语”的含义。
② 1977年英国巴思大学生物学家哈维博士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枚“电子鸟蛋” 。它可以测出鸟孵卵时的声音等多
③鸟类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
④“鸟语”的含义极为
.. 丰富,有寻找配偶的鸣唱,也有互相联络的歌声,还有报警、示威、恫吓敌害的叫声等等。 ⑤鸟类 “语言” 中也有 “方言” 、 “土语” 。 例如,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鸟类学家佛令博士发现, 正像美国人讲英语、 法国人讲法语一样,美国乌鸦的“语言”和法国乌鸦的“语言”也不相同。佛令斯用高质量的录音带,录下美国宾夕法 尼亚地方乌鸦的报警声,然后设法放给当地乌鸦听,它们会立刻飞走。可是。放给法国的乌鸦听,它们却无动于衷。反 过来,播放法国乌鸦的报警声,宾夕法尼亚乌鸦也没有反应。看来,它们彼此“语言”不通。除了报警,其他像求偶、 召唤、觅食等“语言” ,法国和宾夕法尼亚乌鸦的“词汇”也不相同。
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鸟类专家, 对乌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编成一本 《鸟类语言学辞典》 。 他们统计了二三千种的 “语 言” 。
⑧人类掌握了鸟语的秘密后,就有可能有目的地利用鸟语,定向地管理鸟类,使之为人类服务。在法国有人把乌鸦挣 扎时的痛苦凄叫声用录音机录下。再拿到田间播放,临近的乌鸦听到这种声音就惊慌而逃。 10天内,这群乌鸦再也不敢 飞这个地方采。若用此法驱散群集飞机场的鸟类,避免飞机和它们相撞而失事,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利用益鸟求偶或 合群的召唤叫声的录音,可引来益鸟,使它们啄食害虫,保护森林和庄稼。
1.本文可分三大部分,请在下面的序号内用“‖标出” 。 (3分)
1 2 3 4 5 6 7 8
2.第 1段中,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作答。 (6分)
3.第 6段画横线文字,说明了鸟类的什么特点 ? (2分)
4.第 8段中,运用了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 (3分)
5.请简要分析第 4段中加点“极为”这个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6--10题。 (20分)
沙尘暴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 的粗沙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土,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 送,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 的珍贵产品” 。 沙尘暴虽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 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 减缓酸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 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 旱的草原地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 造成生态巨变。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 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 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这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6. 什么是沙尘暴?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3分)
7. 为什么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请结合二、三段概括) (6分)
8. 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是什么?(6分)
9. 如何理解文末歌德所说的一句话?(2分)
10. 请举例谈谈人类“征服自然”的后果。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11--15题。 (16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我 们 不 但 是 今 天 生 活 在 这 块 土 地 上 , 而 且 过 去 生 活 在 , 并 且 还 要 永 远 生 活 在 那 里 , 在 整 体 之 中 。 ——列夫·托尔斯泰
如果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 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的大树,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 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 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 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 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
到周围静止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踞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 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 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的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 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 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 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给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 着人养的, 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 姿态优美, 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 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 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 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的肉也 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 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 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 ,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 来呢?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 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 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 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 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 四处爬伸。 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 造就成、 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 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 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 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雪积成很厚、 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桠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 露出的白生生的枝桠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它骨折的疼痛。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 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 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的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 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 ,能活到今天的,已
经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我当时就 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灵的生物了。
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11. 文章开篇为什么将“树”与“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相提并论?写出你的理解。 (3分)
12. 文中说“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难道树所经历的只是比人的寿命长而已吗?(3分)
13. 读过本文后,你认为大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14. 文中作者由一棵树联想到了许多, 因此他认为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你由树得 到哪些启示?(3分)
15. 作者认为大树是人的亲人,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关系的。 (3分)
三、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灿烂一片。地,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
一声关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一次碰撞后的微笑??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 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
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在静悄悄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
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
让我们感悟芬芳的人生,绽放生命的花朵,追求生命的芳香 !
请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 600字。 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⑦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⑧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1. A 2.D(量:估量。绌:不足。 ) 3. 错别字:及 奇 振 里 改正:急 歧 震 理 4.B5. 如:时而在义 气冲天的梁山泊里畅游,时而在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穿梭 6. 秋色人似画中游
二、 (一) 1.在 2、 3之间和 7、 8之间画。 2. (1)录取大自然的鸟巢中鸟的叫声; (2)观察巢中鸟的一举一动,把叫声 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 (3)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 3.鸟类“语言”中也有“方言” “土语” 。 4.两个 例子 人类掌握了鸟语的秘密后,就有可能有目的地利用鸟语,定向地管理鸟类,使之为人类服务。 5.准确地说明了 鸟语含义丰富的程度。
(二) 6.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天气现象。
7. ①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②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③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8. ①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②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③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生成速度。
9. 人类不要去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
10. 挖煤掘矿使地壳运动加剧。毁林造田使土壤沙化,造成沙尘暴天气。汽车增多造成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总之,人破 坏了自然,又影响了人本身。
(三) 11. 在作者的眼中树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化身,所以才将树与他们相提并论(意思对即可)
12. 一棵树要成长为大树,不仅时间上经历很长,更主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无数次灾难,经历考验,他的成长过 程就是在灾难中不断抗争。
13. (1) “知道”许多天地间的秘密,但从不炫耀; (2)大树自尊自立,它不向谁索取什么,也不向谁乞求什么,始终保 持着一种独立的精神,傲立天地间,呈现出一种不屈的尊严和勇气; (3)善良、纯洁、顽强。
14. 略〔此题为开放题,能写出树给自己的启示即可。语言要美,有层次性〕
15. 略(1能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谈即可)
作文九:《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检测》3700字
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检测
命题人成湛湘
一、 (共 32分,每题 4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挑衅 x ìn 干涸 h ?牟取 m óu 模糊 m ó
B 、蓬蒿 g āo 远眺 ti ào 窥视 ku ì吞噬 sh ì
C 、清澈 ch a凋零 di āo 哂笑 sh ěn 混淆 y áo
D 、狩猎 s òu 迷惘 wăng深邃 su ì咫尺 zh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贪婪相形见拙裸露不容置疑
B 、滑稽莫衷一是雾霭神妙莫测
C 、迁徙沾沾自喜和煦得意扬扬
D 、焦燥一视同仁萧瑟相辅相成
3、下列加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媲美(比,并)精巧绝伦(独一无二)
B 、缄默(封闭)众目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C 、凋零(凋谢)绵延不绝(断)
D 、笃信(专一)不自量力(测量)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无论是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2)它们逢山过水,遇水涉水, ,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
(3)在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A 、高深莫测前赴后继和煦
B 、深不可测前赴后继温暖
C 、神秘莫测跋山涉水灿烂
D 、高深莫测前赴后继和煦
5、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 整个大陆所萄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 有野性的诗歌。
(这句话巧妙地运用比喻,说明春回大雁归,迁徙中的大雁,叫声优美,给整个大陆,给人 们带来的诗情画意。 )
B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 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叉烧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 (这里将 “千年不死的胡杨林” 比作 “木乃伊” ,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 坏充满了痛惜之情。 )
C 、 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 然而, 谁能断言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 陷阱呢?
(这句话用肯定句来反问,语气十分强烈。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人类为自己的所谓 成就深感羞愧。 )
D 、 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少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渐渐地, 海洋和天空又变成美丽
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这句话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含蓄地说明了破坏环境的行为,一时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 利益,殊不知利益的背后潜伏着隐患。 )
6、用下列词语造句:
(1) 道听途说:
(2) 鼠目寸光:
7、填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弃我去者, ;乱我心者,
(2) ,举杯消愁愁更愁。
(3) ,草色遥看近却无。
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金小玲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桌杨洋看 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嘛! ” 金小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即弯腰将纸团捡了起来, 扔进了垃圾桶。
杨洋的言外之意是:
金小玲该怎么对杨洋说才算得体?
二、 (共 48分,第 14、 16、 17、 18题各 6分,其余每题 4分)
①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 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 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 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嘴来表达她自己, 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和智慧,我对 宇宙的认识即是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艰险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 即是这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她自己所有, 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 吧。
??
②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 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 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 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③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 命, 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在物质中, 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 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 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④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⑤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 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 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 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9、请简要概括第 1段的内容。
10、第①段中加点的“她”和“他”分别指什么?
“她”指:
“他”指:
11、结合上下文,回答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12、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沉默的声音”?
13、上文第②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4、 “敬畏自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 18题
①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 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②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③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 个个心情沉重。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 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 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④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⑤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⑥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 50年问湖水下降 8.8米,平均每 6年下降 l 米,陆地 已向湖中延伸了 10多公里; 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 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 下水, 水域而积从 50年代的 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 5397平方米, 水深只剩尺余, 大有干涸 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⑦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15、第①段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说明。
16、选文中三个画线的句子都直抒胸臆,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1)
(2)
(3)
17、文中“悲剧”指什么?选文第⑥段又列举了哪两个“同样的悲剧”?请你再举一个类似 的例子。
18、从昔日仙湖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三、 (共 20分)
作文: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个艾丁湖, 有一段时间近乎干涸。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重视水土保护, 艾丁湖又重现那水波涟涟、 青草盈盈、 鸟飞鱼跃的美景。 请你以此为例, 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单元检测答案
一、 1、 A ; 2、 B ; 3、 D ; 4、 A ; 5、 C ; 6、略; 7、略
8、 (1)你只讲究个人卫生,而不讲究公共卫生;
(2)谢谢你的提醒或真不好意思等(言语得体即可)
二、 9、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意思对即可)
10、 “她”指宇宙。 “他”指人。
11、人这种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而这里 所说的“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所以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 的不同阶段。
12、作者用拟人手法,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 的构成部分, 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即使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 “隐藏着生命” , 也有 “生命的萌芽” 。 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 但里面有 “生命的呐喊” , 孀那就是 “沉默的声音” 。 13、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更有力地阐明了宇宙中处处有生命的观点。
14、敬重、畏惧自然。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尽管生命形式不同,但都是 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5、拟人手法,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令人情绪激荡,也令人十分心痛。举例略。
16、 (1)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 有力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 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
(3)三个“救救” ,向我人们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境意识、忧 患意识。
17、指过去“清水盈盈”的水域正在消失或已消失。青海湖、敦煌月牙泉。举例略。
18、开放性题。略。
三、略 (220.171.188.255)
作文十:《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测试题》3100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幼稚 (zhì) 鲲鹏 (kūn) 吞噬 (shì) 媲美 (bì)
B .挑衅 (xìn) 迷惘 (wǎng) 滑稽 (jī) 苔藓 (tái)
C .雾霭 (aǐ) 迁徙 (xǐ) 蹼鹬 (yù) 颈雉 (zhì)
D .惩罚 (chéng) 秤砣 (tuó) 哂笑 (shěn) 诺言 (nuò)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解 ji ě解决 押解 解释 解数
B .宿 s ù宿舍 宿营 宿命 归宿
C .恶 w ù厌恶 恶心 恶习 恶劣
D .差 ch ā差错 误差 出差 差距
三、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混淆 深邃 赋予 不过尔尔
B .考察 戈壁 清澈 绵延不绝
C .郭煌 干涸 崩塌 混然一体
D .端详 焦躁 收敛 不可思议
四、下列词语中共有 4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及不可耐 难以置信 误入奇途
振耳欲聋 心安里得 异口同声
错别字:
改正:
五、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小心翼翼 (恭敬慎重的样子 ) 无言以对 (来 )
B .众目睽睽 (睁大眼睛注视着 ) 广阔无垠 (边际 )
C .为人所知 (被 ) 精巧绝伦 (同类 )
D .不自量力 (测量 ) 相形见绌 (笨拙 )
六、选词填空
1.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A .深不可测 B .神秘莫测 C .高深莫测 2.在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
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 地歌唱着??
A .温暖;高兴 B .和煦;欢娱 C .灿烂;愉快
3.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 ,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
A .前赴后继 B .跋山涉水 C. 前仆后继
4.我虽然没有对旅鼠进行过专门研究,所知道的这些只不过是 ,但我 总是觉得,过
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
A .鱼目混珠 B .道听途说 C .一知半解
七、解释词语
1. 无论是谁都感到很 棘手 。
2. 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 徘徊 ,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 纪念。
3.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 沧海桑田 的痕迹。
4. 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 咫尺 之间而已。
八、选择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敬畏自然》——严春友——《大自然的智慧》
B . 《旅鼠之谜》——位梦华——《善待家园》
c .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D . 《喂——出来》——星新一——《不速之客》
九、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敬畏自然》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敬 畏自 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B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反映滥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
C . 《旅鼠之谜》以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给人类提出警告。
D . 《大雁归来》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保护野生动物的伦理观念。
E . 《喂一一出来》以真实的故事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十、阅读
(一 )
撒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 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 430年。 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 “撒哈拉” 描述成一 片 人 烟 稀 少 的 大 沙 漠 , 今 天 的 情 形 与 2000多 年 前 没 多 在 改 变 :沙 海 茫 茫 , 无 路 可 寻; 。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 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 大约在公元前 5000年至公元前 2500年, 撒哈拉处于一个 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 ? 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 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 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 公元前 1万年左右, 撒哈拉 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 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 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 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 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就 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 旷草原” ,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 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 .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 .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 .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 一一 ( ) 一 ( ) 一 (沙漠 )
3. 第 4段中 “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 么 ?
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 原因:
启示:
(二 )
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派出了不少“间谍” ,这是一些袖珍电子 仪器,包括能自动录音的微型窃听器,与此同时,科学家又用望远镜或录像机仔细观察巢中鸟 的一举一动,把叫声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并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应用这些 方法,弄清了不少“鸟语”的含义。
1977年英国巴思大学生物学家哈维博士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枚“电子鸟蛋” 。它可以测 出鸟孵卵时的声音等多方面的情况。
鸟类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
“鸟语”的含义极为丰富,有寻找配偶的鸣唱,也有互相联络的歌声,还有报警、示威、恫 吓敌害的叫声等等。
鸟类“语言”中也有“方言” 、 “土语” 。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鸟类学家佛令博士 发现,正像美国人讲英语、法国人讲法语一样,美国乌鸦的“语言”和法国乌鸦的“语言”也 不相同。佛令斯用高质量的录音带,录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地方乌鸦的报警声,然后设法放给当 地乌鸦听,它们会立刻飞走。可是。放给法国的乌鸦听,它们却无动于衷。反过来,播放法国 乌鸦的报警声,宾夕法尼亚乌鸦也没有反应。看来,它们彼此“语言”不通。除了报警,其他 像求偶、召唤、觅食等“语言” ,法国和宾夕法尼亚乌鸦的“词汇”也不相同。
除乌鸦外,佛令斯在研究了海鸥以后,也发现有这种情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鸟类专家,对乌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一本《鸟类语言学辞典》 。 他们统计了二三千种的“语言” 。
人类掌握了鸟语的秘密后,就有可能有目的地利用鸟语,定向地管理鸟类,使之为人类服务。在 法国有人把乌鸦挣扎时的痛苦凄叫声用录音机录下。再拿到田间播放,临近的乌鸦听到这种声 音就惊慌而逃。 10天内,这群乌鸦再也不敢飞这个地方采。若用此法驱散群集飞机场的鸟类, 避免飞机和它们相撞而失事,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利用益鸟求偶或合群的召唤叫声的录音, 可引来益鸟,使它们啄食害虫,保护森林和庄稼。
1.本文可分三大部分,请在下面的序号内用“‖标出” 。
1 2 3 4 5 6 7 8
2.第 1段中,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作答。
3.第 6段画横线文字,说明了鸟类的什么特点 ?
4. 第 8段中,运用了一个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