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家国之思 ----乡愁里的情感赏析》400字
家国之思
--------《乡愁》里的情感赏析
八(2) 冯晨
全文借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将作者处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期内的感受。
小时候,与家人书信往来。对于家的思念,全部附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外出打拼。对于自己妻子相依相思的浪漫情感寄托在“一张张窄窄的船票”上面。后来,母亲去世后,对于母亲的怀念,望着慈祥的老母亲安身于那“一方矮矮的坟墓”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伤让人同情。而到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却将我与祖国大陆母亲远远分割。这种炙热的爱国之情不言而喻。
在我之见,全文最属当还怀念母亲那些愁绪是撕心裂肺的,是让人肝肠寸断的。作者前面写到自己自幼离开家乡,这时,可以联想到作者与自己那老母亲一定是聚少离多的。在皎洁月光下的房子里,游子身居异乡,而想到自己那年迈的老母亲在家乡里孤独的样子。而在后面的第三节中,“一方矮矮的坟墓”却将自己的母亲阴阳两隔,心中又有多少的无奈和痛苦!亲情之浓郁,感人肺腑!
作文二:《论徐灿词中的家国之思》7500字
摘 要: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也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拙政园诗馀》,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在其词作中抒发的家国之思――怀乡之愁、亡国之音,均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中国论文网 ://.xzbu./4/view-14641.htm 关键词:徐灿;《拙政园诗馀》;家国之思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1)06-0101-04 The Feeling of Homesickness in the Poetry by Xu Can LI Yan-jing (Basic Courses Department,Fujian Police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man poetry,as an important pioneer of poetry style,Xu Can is placed on the same level as Li Qing Zhao.She wrote the poems with sadness but stirring passion and implicit artistic conception in a smart and expansive style.Therefore,her poetry-Zhuo Zheng Yuan Shi Yu,being implicit and meaningful,has the style that is both bold and graceful,and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delicate style of woman poetry.In the poetry,she expressed the feeling of homesickness?sadness of losing her home and country,showing a unique style and unmon luster. Key words:Xu Can;Zhuo Zheng Yuan Shi Yu;homesickness 徐灿字湘苹,号深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明末清初,为光禄丞徐子懋的次女,后嫁海宁(今属浙江)人陈子遴为继室。在中国女性词史上,徐灿可与李清照相媲美,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徐灿最为世人所称颂的乃是其笔力之雄浑。她的词作――《拙政园诗馀》绝去纤佻之习,具有北宋之遗风,超越了以婉约为本色的词风。她将忧患意识和兴亡之感注入在词作之中,发念旧伤离之思,寄寓了沧桑变革之叹,深化女性词的境界和思路,表现了徐灿的人格和词心。 一、明亡之际的家国之思 徐灿亲身经历了明朝的灭亡,清初的高压政策使得敏感的女词人感到时代赋予的丝丝凉意。作为“通书史”[1] 、有节气的女性,对故国有着深深眷念。其实,“旧家”与“故国”对徐灿而言是同一词的复指,是其记忆中永远的美梦。所以明亡后,徐灿词中充溢着对故国、对家乡的不能忘怀之情。 明亡的家国之痛和易代之悲,引发了身处闺中的徐灿强烈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少年游?有感》抒发了徐灿亡国的悲痛: 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夜来明月,依然相照,还认楚宫腰。金尊半掩琵琶恨,旧谙为谁调。翡翠楼前,胭脂井畔,魂与落花飘。 词中用“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作为明朝覆亡的比喻,并用明月反衬自己黯然的心境,明月无心,依然相照,观者有意,勾起思绪中无法抹灭的易代之悲。徐灿看似写隋宫旧恨,而实际上却是感怀时事,隐含着对明末君主亡国的悲愤,其哀怨的情绪就在典故的点染中逐渐发酵,盛世的人事已随落花飘零,然而绵绵无穷的明亡遗恨,却长留不去,形成情感苍凉而又沉痛低回的词境空间。面对古代的遗迹,追寻前代的往事,今昔的巨大反差,引起词人面对家国沦亡的无尽血泪。徐灿在《青玉案?吊古》一词中写道: 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庐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从词中所写晋武帝“羊车”[2]事和齐东昏侯“凿金为莲花以帖地”[3]之事,可看出徐灿所吊者为金陵古城。此词应作于顺治初年,徐灿经金陵、扬州一带时,感叹南明的覆亡所作。其中隐含对顺治二年清兵攻陷扬州并屠城十日的暴行的批判。在荒凉的金陵古城,眼中所见的是“半月模糊霜几树”,徐灿的思绪仿佛走入历史洪流,穿越时空,进入曾所谓的“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的情境,造成视觉上和心理上强大的反差,和今日词人所见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片则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4]的诗意,思绪自由的游走古今,将历史上与今日的金陵古城相交织,将古今之事无形地作了系连。末句“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更是对女祸误国的传统观念予以强烈的批判。 徐灿时常将自身的亡国之痛,投向那似曾相识的历史身影。王清惠曾在南宋末年宫中为昭仪,她在元军攻破临安,为元军所掳。北上途中,写下了悲凉的《满江红》词[5]162,诉说家国覆亡以及流离的悲哀。徐灿觉得南宋的灭亡和王清惠的遭遇与自己的易代之悲有着某种相似,故有感而发,写下了《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一词。此词实借抒写王清惠寄托自己的亡国失根的飘零感。“双泪不知茄鼓梦,几番流到君王侧”,她将故国之思,化作一次又一次的魂牵梦萦,几番双泪横流,希望回到君王的身边。然而梦境却被狂风惊破,将自己从过去美好的记忆中拉回到了难堪的现实。下片则一步步深化自己伤痛,“身自在,心先灭。也曾向,天公说。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那种浓厚的故国之思,使自己空有此身而心如槁灰,那种无尽的愁苦,却无从诉说,最后故作平淡语,然而却弥漫着无尽的愁情和凄楚。整首词未着一“愁”字,未见一“哀”言,然哀愁之意、凄怆之情满眼。 徐灿《虞美人?感兴》是借伤春感怀国事,并兴发古今之叹。词云: 东皇也合怜芳草,不雨春先老。?弦才拨带愁来,却似当年佳月共徘徊。隋堤弱絮年年舞,谩惜今和古。长江凄咽为谁流,难道雨花春色片时休。 此词上片借伤春兴感,在春夜之中借琵琶解愁,在漫漫长夜中,只有明月相伴,但月是旧时月,而人却因岁月的流转而和故时不同。在下片中徐灿直接点出了感兴的原因,“隋堤”、“弱絮”、“长江凄咽”、“雨花春色”点染了徐灿万端的感兴,看似无端,却又指向了国事。在时光流转中,词人阅尽了世事的巨变。 秋末冬初的凄凉总是激起羁旅他乡的徐灿浓重的思乡之情,以及无边的家国之痛,《念奴娇?初冬》此词是徐灿冬日怀乡感怀之作,约作于明亡之后。上片首先铺排了秋末冬初萧瑟凄凉的景物。“回首江城,高低禾黍,凉月纷纷白。眼前梦里,不知何处乡国”,她从冬日的凄冷转入了浓重的家国之思。战后故乡残破,“毋论海滨故第,化为荒烟断草,诸所游历,皆沧桑不可问矣”[5]220,景物依旧,但是却人事全非,眼前梦中,何处重寻家乡和故国呢?下片则故以豁达之语自作排解。怀乡思国的深情和感伤,使得徐灿身心俱疲,“长吟短咏,也算千金刻。象板莺笙犹醉耳,却是酒醒今夕”,聊以解脱疲惫的身心。结尾用“有几朱颜,镜中暗减,不用尘沙逼。燕山一片,古今多少羁客”,诉说因家国之恨而衰老的容颜,并将一己的家国之思,与古今多少羁客的家国之思融合,将一己的家国之感升华为普天下之人共同的感受,家国之思以及黍离之悲贯穿全词。
徐灿词作中时常以寻常看惯的事物去感怀人事的变迁,并寄寓自己对故国山河的感怀之情,《虞美人?有感》词云: 满枕潇潇今夜雨,人共孤灯语。凤凰台畔乱香红,只道寻常烟月竟匆匆。江上莼丝秋未采,莫怨朱颜改。吴山几曲碧漫漫,还有许多风景待人看。 此词上片写月夜独坐,触景兴情,潇潇的雨声,牵动着词人孤独的心情,在雨夜之中,只有“孤灯”伴“我”,凭栏远望,所见只有凤凰台上的乱花伴随着朦胧的烟月流转匆匆。下片从“身之所容”的近景投向梦中所想的山河之景,烘托出充满于室内室外无尽的愁思和对故国的眷恋。江南的莼丝、吴山的暗碧夜色,看似怀人,实则隐含着对于故国河山无比的眷恋。 二、 陈之遴仕清时期的家国之思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因不满明朝对他的“永不叙用”,所以明亡不久,他就投靠了清朝。陈之遴的屈膝仕清,作为“识大体”[1]的大家闺秀徐灿虽感到屈辱,但恪守妇道的她却不可能与丈夫直面抗争;加之后来陈之遴宦途高危,心中忧戚;这种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徐灿只能诉诸词作。因而,这一时期的词作呈现了更深一层哽咽难言之苦。 徐灿于明亡后寄别女友之词《玉楼春?寄别四娘》隐含着对明亡的悲痛和对丈夫仕清的不满: 风波忽起催人去,肠断一朝分燕羽。无端残梦怯相逢,梦破更添愁万绪。扁舟暂栖鸳鸯渚,几度短长亭畔雨。雨声欲逐泪痕多,知道泪痕多几许。 此词作于明亡之后,陈之遴任职清廷,徐灿携子女北上京师,与丈夫团聚,于此时寄别闺中女友四娘所作。面对陈之遴失节仕清之举,徐灿深感痛苦。上片首句“风波忽起催人去”,隐含对丈夫的责备,“无端残梦怯相逢,梦破更添愁万绪”,词人的“愁”绪,一方面来自于与女友分别的痛苦,更来自于对陈之遴降清的不满和苦痛。“雨声欲逐泪痕多,知道泪痕多几许”,与友分别的离情愁绪、明朝的亡国之痛、丈夫仕清的耻辱,化成词人无尽的泪水,在绵绵细雨的衬托下,更显余情不绝。 春日美景在多情词人的眼中,总是引发她对故国眷恋的情怀及深刻的黍离之悲,徐灿《永遇乐?舟中感怀》词云: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李还销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此词是徐灿于明亡之后,赴北京时所作的感怀之词。陈邦炎先生曾分析本词上片以“无恙”、“依然”、“前度”、“重来”起始,为全词加重了悲痛和感慨。徐灿巧用刘禹锡诗句[6],抒发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而“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则化用晋书张华的典故[7],以剑化龙归去,杳然无踪,抒发英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的悲痛。在重重典故的引导下,徐灿将思绪投向古往今来英雄豪杰的黍离之悲,“千古恨、江山如许,豪杰一瞬抛撇”,“一瞬”二字,强调从北京城破、思宗自缢到南明覆亡,其时间是如此的迅速。“千古恨”诉说着徐灿复杂的情绪,也开启了下片世事如云,人生风絮的悲叹。“白玉楼”用李贺的典故[8],而“黄金台”则用燕昭王筑台,置千金其上廷揽贤士的传说,面对世事的沧桑巨变,不变的只有明月空照的白玉楼和黄金台。“世事流云,人生飞絮”,“流云”是指人生无常,“飞絮”是比喻人生的飘泊无定,徐灿将家国之痛、身家之恨付诸哀猿的啼声中。而后移情于物,拟人化的“西山”,似乎理解悲切的情绪,与其同悲切同感怀,一种无可言喻的历史感慨,加上强烈的身世之感和黍离之悲,交错于全词之中,词作频用典故,将自己的感伤与历史的事迹结合,在一提一顿中深化了“千古恨”的深度,同时将全词引向一种含蓄蕴藉而又凄婉幽约的境界中。 春日旅途的愁苦,总是勾起徐灿无尽的别离愁思,羁旅之思加上河山巨变的家国之痛,深化了徐灿苍桑和惆怅。陈之遴任职清廷后,徐灿携子女赴北京与之相聚,《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作于赴京的旅途之中。旅途的愁苦伴随国家之痛,显得无限凄凉。“满眼河山牵旧恨,茫茫何处藏舟壑。记玉箫、金管振中流,今非昨”,面对着河山依旧,但是家国易代人事全非,词人将目光投向过去,回忆昔日舟中泛游,笙箫相伴的欢乐情景,相对于今日旅途孤独的徐灿而言,“愁”是如此的深重无法消解,只有“无语把青编,愁孤酌”,只能手把史籍,聊以消解这无尽的凄凉和旅愁。 秋日秋雨总是引发徐灿怀念故国的深情,《苏幕遮?秋老》词云: 雨深深,秋自老。旧苑新花,莫问愁多少。玉爪侵弦寒料峭。才奏南音,阵阵惊风搅。袖红单,翠屏小。剪剪清霜,不许芙蓉好。故国烟芜昏复晓,尚有青山,强向江城绕。 在绵绵秋雨寒风料峭的深秋之时,徐灿将自己无限的秋愁移情于物,在有情词人的眼中,无论是秋雨、新花、阵阵的惊风或剪剪清霜,总是引起词人浓浓的乡愁。徐灿的愁思不仅来自秋季物候的节象,而深沉的原因更是由于无尽的思乡之情,故“才奏南音,阵阵惊风搅”。“故国烟芜昏复晓,尚有青山,强向江城绕”,给秋愁无可化解的词人,带来几许慰藉,然而被烟芜环绕的故国,是如此的迷茫,以此排解秋愁更显秋愁之深,而无限的故国之思也在秋愁中更显浓厚。 对于丈夫的政治立场,徐灿无法明说,只能在词作中发出深深的悔恨,徐灿《惜分钗?旅怀》是徐灿随夫宦居北京时的作品,春季原是风景明媚的时光,但是在思乡词人的眼中,美丽的春景,却染上一层黯淡的色彩,“移春槛,芳菲黯。咏絮才情浑欲减”,是因为思乡引发无尽的春愁,徐灿遥想江南,思绪移到那曾经在故乡玩赏踏青的美好生活。徐灿把对丈夫仕清的悔恨化作深深的忏悔,“西子湖头,结个花龛。参,参”,在传统妇德之下,徐灿只能将不满化成无语悔恨,表露在词作之中。 陈之遴仕清后,宦途青云直上,徐灿常以婉言发出对丈夫的规劝,徐灿《满江红?闻雁》词云: 既是随阳,何不向、东吴西越。也只在、黄尘燕市,共人凄切。几字吹残风雨夜,一声叫落关山月。正瑶琴、弹到江南,冰弦歇。悲还喜,工还拙。廿载事,心间叠。却从头唤起,满前罗列。凤沼鱼矶何处是,荷衣玉佩凭谁决。且徐飞,莫便没高云,明春别。 “闻雁”一词当作于顺治四年(1647)徐灿再度入京之时,徐灿以《闻雁》为题,词中抒发其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首伤离怨别之作。全词以徐灿对鸣雁的叩问起,由雁“既是随阳,何不向、东吴西越”,点染词人的思乡之情。拟人化的大雁,似解词人思乡情怀而伴其留守燕市黄尘,并忍受北方的凄风苦雨。“共人凄切”展开了“几字吹残风雨夜,一声叫落关山月”的离别愁绪,最后在《望江南》的思乡之曲中作结,雁的凄鸣,配上关山月落,加上《望江南》的思乡之曲,将浓厚的思乡之情,层层加乘,虽无一字及人、一字言情,而人与情却不时流露。下片则直抒其胸臆感怀,二十年的聚散离合和悲喜,往事一件件都回到了词人的心头,是如此的清晰真实。其后徐灿表明自己欲归隐的心志,“凤沼鱼矶何处是,荷衣玉佩凭谁决”,也是针对陈之遴所发的问语,最后以“且徐飞,莫便没高云”,看似是对大雁的殷殷嘱托,实际上是对陈之遴的出处婉转的提出规劝。“闻雁”一词充满着家国之思、羁旅之悲以及对丈夫的诤谏。 对于陈之遴仕清一事,徐灿是时有微词的。她不羡高官,不慕富贵,足见“其词心之难及之处,也是其品性难及之处”[9]。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吴败,陈之遴受牵连,坐重罪,免死革职,籍没家产,全家再度徙往盛京(今辽宁)。六年中丈夫死于戍所,诸子相继摧折。同往塞外的徐灿,孤苦无依,可说是经历人生最痛苦的岁月。徐灿晚年羁留北地时,作《洞仙歌?梦江南》诉说自己对江南故国的思念,抒发浓重的家国之思。《洞仙歌?梦江南》词云: 霜寒夜悄,叹韶华一瞬。往日闲愁料难尽。而今无计,且凄雨怜云,江南信。知道梅花远近。残灯窥短梦,梦也无多,消得啼乌恁凌迸。展转不成眠,却怨东风,吹春到、与愁相竞。纵桃李、贪娇也须知,近日这眉儿,不堪倒晕。 此词中,徐灿诉说着自己因为长期离乡羁留北地所引发的愁思。上片描写了北地“霜寒夜悄”的初春气候,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引发了词人内心无比的伤感,感叹美好时光转瞬即逝,对于往日思念的闲愁是绵绵无尽的,希望梦入江南,得知江南的讯息,知道梅花远近开放的情形。下片徐灿写自己的江南梦被残灯窥破,埋怨东风吹送美好的春日,也将春愁一并带来。她无法舒展的心情,不仅是由于浓重的春愁,更重要的是春愁所引发的江南梦,以及梦醒后的无限怅然。徐灿将浓重的家国之思寄托在春愁及春梦之中,家国之思和羁留北地的愁绪层层相加,成为词人眼底眉间无法舒解的愁绪。 从徐灿抒发家国之思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明亡之际的作品如:《青玉案?吊古》、《满江红?和王昭仪韵》等作品,抒写家国之痛,有着慷慨悲切的特色,在词作中很明显的表达出那种亡国失根的血泪之痛。而入清之后的作品,则呈现一种深隐幽曲的特色,她将那种无法言说的悲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意象,在词作中隐隐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既含蓄又充满无比的凄凉。而在陈之遴遭贬后,这种特色更加显著,“忧愁怫郁之思”(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时时流露在词作的字里行间,令人感受到徐灿词作中那种似言而未言的深层悲哀。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附录[M].北京:中国书局,2003:216. [2]房玄龄,等.晋书?后妃上?胡贵妃[M].北京:中华书局,1974:962. [3]李延寿.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M].北京:中华书局,2003:154. [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M]//曹寅,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5]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局,2003. [6]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及金陵五题[M]//曹寅,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 [7]房玄龄,等.晋书?列传?张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75-1076. [8]傅经则.李贺传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66. [9]叶嘉莹,陈邦炎.清词名家论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19-20. (责任编辑:黄小芳) 收稿日期:2011-09-28 作者简介:李艳菁(1963―),女,文学硕士,福建警察学院基础部写作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写作。
作文三:《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历史之痛.家国之思》16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以下是考研屋.kaoyanwu.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历史之痛.家国之思》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十九世纪末,世界八大列强国家的军队入侵北京,在那一场掠夺中,圆明园大水法中的十二只铜兽首流散到世界各地。现在,其中兔首鼠首铜像被拿出来拍卖。
兔首鼠首承载了我们太深的民族情感,现在盗贼拿出当年洗劫的“赃物”来炫耀,来高调拍卖,展示其在鸦片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一事件是法国对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的最大侮辱,当一个国家在向全世界拍卖从一个国家抢掠而来的国宝的时候,被掠夺的国家要靠赎买这种方式,来实现本来属于自己物品的回归。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如何不是一种耻辱,
历史之痛,民族之伤。
此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国之受辱,如同自身受辱。蔡铭超的个人所为正是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无可奈何之举。抗议,谴责,毫无实际效用;期待国家强制收回,国之无力啊!
百年前,国之无力,被欺凌,被掠夺。百年之后,看现状,达赖在到处游说,美国在干涉台湾,日本还在争夺钓鱼岛,南沙也在风雨飘摇,俄国面和心不善,印度虎视眈眈。这一切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民族依然不够强大,国力不够强盛。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抚今追昔,圆明园的残砖剩瓦至今仍不时的刺痛我们的心,那是我们难以愈合的伤口和永远的痛。历史永远存在,国耻不会随着兽首的回归或流失而消除。鲁迅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文四:《作文之思》700字
作文之思
不记得是哪个摄影家说过:“真正优秀的摄影师要隐藏在作品之后,作品的亮点在于被摄物的本身而不在于摄影者的构图、明暗、角度。”诚然,有些技巧会使作品更有感染力,但真正感染人的,必然只是作品本身。
为文之道,更是如此。前些天为了文采想破了头,苦读美文,苦酌字句,其实就是在学习怎样构图而没去学习哪些东西值得拍。真正的好文章,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其中究竟表达了什么情感或什么观点。论述清晰有据,感情真挚动人,描写细腻到位,足够了。至于什么文采,什么气势,都是细枝末节。就如甜美的糖果,美丽的文字固然让人喜爱,但如果你的目标是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就必须戒掉甜食,像霍华德一样。而文章本身,写的什么,就是为运动员提供最充足能量的牛排,营养餐。所以,文采固然好,但不必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但究竟该拍摄什么,也就是该写什么?这就取决于你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是使读者昂扬斗志,还是要使读者欣赏静水深流,不同目的,则有不同的写作载体。纯粹为了抒发自身情感,或想写下脑中闪现的某些字句,这就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这种时候最是畅快,不要任何思虑,只要把心里的东西落到笔下就行。
我倾向于,让文字给读者带来一些正面的东西,比如博爱,谦让,忠恕等。因此在行文时,便不能陷入自我陶醉的泥沼中,不能任由情绪奔驰。
这要求,文字有感染力,作者有一定的驾驭功底但不可喧宾夺主,要有清晰的逻辑条理。感情收放自如,要以情感人,又不可让个人吐槽夺去表意的作用。所以,平衡这个度,是个难题。
抓好这个度,然后条理清晰,态度鲜明或感情真挚,就是篇好文章了。写文章的人,也应该隐藏在写作技法之后。
我要尽量避免“文采”这个评语,这其实是大大的批评。在某些传达时适当用些技法,无妨,但千万别让辞藻坏了朴素的人文情怀。当然,发骚的时候,就尽情华丽些吧。
癸巳二月廿八
2013.4.8.
作文五:《中考作文写作的文体之思》2500字
摘要:中考作文淡化文体要求,是提倡文体多样化,并不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讲究文体特点,而是要引导我们学生根据写作内容,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关键词:文体写作误区对策
笔者连续参加了近几年淮安中考作文阅卷,考生在各类文体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四不象”作文的情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越来越多的考生对“常规文体”的写作极不适应 ,文体特点不明确,文章形式不规范,整体结构似议论文又像是记叙文、似记叙文又像是议论文,在形式上显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所表达的中心自然也是非此非彼、不清不楚了。因而,这一类考场作文掉价丢分是理所当然的了。
《辞源》解释 ,文体,"文章的体裁或风格",近年来,各地的中考作文都淡化了文体要求,中考作文试题一般都有“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的提示,这为考生们创造了相当宽松自由的写作条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考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 然而,从历年考场作文的情况来看,有不少考生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就是取消文体,因而,在考场作文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一、记叙文写作 ,有的作文看起来是在写人记事,应该算是记叙文,可事件单一,内容平淡,记叙无过程、无起伏,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丢三落四,记叙内容不管是否与话题有关,开头结尾都要用议论硬拽到话题上来,穿靴戴帽,喧宾夺主。
二、议论文写作,有的作文看起来是在谈看法、说道理,有论点,有论据,也有论证,应该算是议论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也像议论文的形式,可作文的主体部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记叙文――详细地记叙事例,来龙去脉一一道来,情节、细节一应俱全。而有些议论文虽然论述透彻深刻,但逻辑关系不清楚。 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也因此而不能成为优秀作文。
三、散文写作,行散神亦散,胡乱运用修辞。为言辞优美、句式整齐,无目的、无层次地胡乱比拟,把所言话题打扮得花枝招展、朦胧素美,但揭开其面纱却发现,言不及义,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四、更有一部分考生,由于受到历年中考、高考的一些优秀作文和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影响,不顾自身写作基础与写作经验的限制,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创新”,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而不顾文章的体裁规范与要求。小说体作文、戏剧体作文、诗歌体作文、寓言体作文、童话体作文等“文学作品”大行其道;协议合约、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书、数学证明题、病历诊断报告等“另类作文”也屡见不鲜。这些绝大部分的所谓“创新”的考场作文,缺乏合理想象,不讲前因后果,凭空随意编造,痴人说梦,“画虎不成反类犬”。
“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 ” 。“体”不正则思不畅。文体是构思的基本依托,作文离开了具体文体,立意、布局、选材等问题均无从谈起。中考作文倡导的创新,希望凸现个性色彩,但不应表现为写出不伦不类的文体。文无定法,但有定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不成文体。创新必须遵从写作的一般规律,而不是以"另类"炫人耳目。应试作文应是写作实力的展现而不是花哨形式的比武。那些"奇怪"的文体,如实验报告、辩论稿、病历诊断书、网络主页设计录、数学证明题等都属于缺失文体特征的范畴。这些往往想以形式取胜的文章看上去热热闹闹却内容苍白,在思想表达方面更显得浅薄无聊。因而,这类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的考场作文的归宿也就只能是――“编入”四、五类作文的“队伍”中。
中考作文淡化文体要求,是提倡文体多样化,并不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讲究文体特点,而是要引导我们学生根据写作内容,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对每位考生个体而言,中考作文还是“文体有限”的,因为你只能选择一种文体,选定写何种文体之后,就应强化文体意识,要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就是什么,而不能胡拉乱扯,写出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让人读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文章。
基于上述原因,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加强文体训练,倡导各种文体的定期训练,杜绝不限文体的随心所欲,必须对常见常用的几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了如指掌――记叙文,要追求动人的感性美,有具体的事件,注重典型完整的人物事件描述,情节要曲折感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感情要真挚浓郁;议论文,要追求深刻的理性美,要有鲜明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注重观点材料的统一性,论证要合乎逻辑,语言要简洁严谨;说明文,要以真实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客观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原理,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准确周密;各类应用文,格式要正确规范,语言要平实得体;写散文,注重修辞的准确性,追求耐人寻味的意境美,或夹叙夹议,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形式虽然相对自由,但必须恪守“形散神不散”的原则,做到主题集中、中心明确;写小说,篇幅虽短小,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却不可少,人物形象要个性鲜明,追求合理曲折的构思美。
当然,各种文体并非毫无共通之处,记叙文里也可以有议论和说明,议论文中也可以有记叙和说明,……但绝不能舍本逐末,喧宾夺主,文章的主体部分必须凸显鲜明的文体特征,整篇文章要让人一目了然就能确认是何文体。
作文无模式,文章有体裁;文体合规矩,高分有保障。作为我们教者,在平常的作文练习中有意识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让学生熟悉“文体规则”,积累“文体经验”,为中考作文打造几样得心应手的“文体兵器”。 不管写哪种文体,都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一般写法,或者备用几套能够合适的表达内容的“外壳”。对叙事类的文章,可以“解剖”几篇典型的文本,熟悉记叙文中几种常见的写法;对描写抒情类文章,提醒学生应多思考作者表情达意、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的思路和方法,摸出点行文规律;对议论文,可以“拆卸”几篇范文,了解了解“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样例;对小说,可以找几篇读一读,看一看别人是如何驾驭情节,使情节在“超短篇”容量中具有跳跃性的;如果我们平时再注重学生材料的积累、思想的锤炼、人格的提升、语言的修养 ,让他们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 那我们的学生在考场上写作文时自然就会应对裕如,胜券在握。
作文六:《[优秀作文]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之思》600字
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之思
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觉当中想起**的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作文七:《小学作文教学之思》2600字
作文,是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参与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目前,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我们必须对作文命题、立意、构思、方法的认知和理解及写作技巧、评判标准等加强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多年来对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思考之一:要遵循规律
1.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和年龄特征规律,确定年段习作训练内容和形式。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敏感期。教师可着重安排想象型自由体小短文(看图写话、连词串句、短文补充、游玩中作文等),培养学生有意重现表象的技能,即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敏感期。教师可着重安排观察作文(即对动植物、建筑物、人物外貌、动作、对话及事情发展变化等观察后进行作文),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即培养观察的条理性、精确性和典型性。高年级是抽象思维活动敏感期。教师可着重安排实用型作文(即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等),培养学生归纳、演绎和推理的技能,即培养思维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逻辑性。
2. 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心理学规律,抓好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众所周知,字、词、句、段、篇都是语言表达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字、词、句、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我们要从篇章着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鼓励低、中、高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主题文”,把文章写开、思路写活、笔头写顺。而作文讲评时以句、段为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看得见摸得着。具体说,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第一个要求是通顺,即句子成分指代明确、句子结构完整、句中词语搭配得当;第二个要求是连贯,即学生最低限度要掌握常用单句句型和句群结构(如递进、因果、转折、并列等)。中年级要进行构段训练。段,是介于句群和篇章之间的表现形式,是能反映某一层独立意思的句群联合体,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断(段)。高年级要进行谋篇训练。谋篇,是指掌握简单的文体结构,其核心是完整地记好一件事。《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淡化文体,这是对的,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表达。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高年级应着重进行简单记叙文(即记一件事)的谋篇训练。一件事,不外乎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写文章时还要在起因前作一些必要交待,比如交待时、地、人、事,即记叙文“四要素”,这些都必须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做法就是“从动机走向目的”,符合心理学规律。
思考之二:要落实理念
1.“先放后收”理念。放,就是放开胆量,放开手脚,放开心灵,自由写作。“只要孩子写出来就是好的”,现在关键问题是孩子还没写老师就过多约束,慢慢地磨灭了孩子的写作兴趣。收,就是从整体着眼,在老师诱导下以内容带动形式的自然转变过程。换言之,低、中年级“放”,高年级“收”,让孩子考虑写作目的是什么,怎样表达,内容和形式如何组织等等,高年级时就要有目的地训练。这样,落实了“先放后收”理念,学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属于自己的文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真实的话和心理话。
2.“多写多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数量提出要求,目的在于使教师和学生注重平时练笔,抓住日常习作机会,在多写、多交流、个性化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即自由作文,也叫“你放手,他就飞”。的确,教师不放手,学生作文“飞”不起来。教师一放手,学生作文就能“飞”?不然。要能真正“飞”起来,不仅要有“飞”的愿望,还要有“飞”的本领。教师放手只是“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飞”的充分条件。所以,小学作文教学一定要落实好“多写多练”理念,让学生掌握“飞”的技能。
思考之三:要研究学法
1. 加强训练指导。①口头训练。小学作文以书面作文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口头作文。因为口头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读书会等。②书面训练。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普偏较低,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各种练习,以提高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除了传统的看图作文、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还要有听写故事、写小片段、比较练习,等等。
2. 加强批改指导。①学生上交作文后,教师对每篇作文用总批方式对全文总体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给予修改指导,并给出基本分数,发下作文后由学生修改。修改恰当的重新给一个高分;不恰当者,老师修改后给一个略高于基本分的奖励分。这样,学生通过自我修改,逐步掌握写法,从而提高写作乐趣。②学生作文先写在草稿本上由老师过目,不批改,只口头指出其存在问题,由学生自己修改后抄在作文本上再交给老师。教师批改时只挑选一些主要问题,用旁批、总批形式给予评价,发下作文后全班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分类给出分数段。这样,既缩短完成一篇作文的周期,又腾出时间增加作文练习量,从而提高写作质量。③教师因人而异批改作文,注意保持学生原文,帮助学生完成作文,而不能用教师思想代替学生思想来作文,所给分数在每个学生自己理想分数基础上增减。这样,有效保护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写作积极性。
思考之四:要文道结合
1. 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就是把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表达出来,代表着一个人的心灵轨迹,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好人好事,写出更多思想性强的好作品,从而使学生思想在作文中潜移默化。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学生接受了环保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发出感慨:“地球是我家,我们热爱它,保护它。”在写《假如我会克隆》,学生写道:“假如我会克隆,我将克隆出茂密的森林,让地球到处都是绿色……”这类好文章,教师就得大力表扬,让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2. 弘扬诚实之风与培养诚信之人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勤观察、勤动笔、勤修改;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独立思考,多阅读有益书籍……现在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很多,但也给一些懒动脑的学生提供了抄袭的方便。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如发现抄袭现象,应及时教育其争做诚实的人。至于应付考试,学生背上几篇好文章,遇到题目有点搭得上,就改头换面抄上去的做法应该坚决杜绝。因为那样失去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诚实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在作文过程中大力弘扬诚实之文风,从而培养更多诚信之人。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作文八:《文学之思高中作文》700字
文学之思高中作文
文学之思 当我的颈部酸痛,眼睛看不清屏幕上的字时,我大概已经嗅到了“新概念”的气息。诚然,《美女诞生记》这是一篇上好的文章,是一篇我所欣赏的文章,委实,我不能去模仿,不能使自己的文章变得如此。
是应该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默哀,还是应该为文学默哀,我只是一个学生,却也为我喜欢的文学愤愤不平。
于是在开学之初,我学会了否定我自认为的“文学劣迹”。否定古人的错别字即当今的通假字,否定课下不合理的注释,否定冠冕堂皇的客套话……而我未能在否定中索取一点安慰,反而这些被我否定的文学一起否定了我。它们给了我许多红叉号,许多叹息,许多刺痛。
文学,不能否定,即使它有不公正的地方。或许文学并非孤傲,它在包容,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的远亲。
应试的作文,要写好,也需要一种智慧。特立独行的大智慧铸就的是“新概念”的骄傲,应试作文需要的只是文章某一方面的智慧,而带来的或许是一生的幸福。
又诸如一些被我否定的文学,何不是如此,文学的博大和海涵注定欣赏它的人也应有宰相的胸襟和气量。
定于是在开学半月后,我作出了最后一个关于文学的否定——否定我对文学的否。
1 / 2
文学是一面镜子,你包容它,它也接受你。
我渐渐发觉课下注释中编者对作者内心的揣摩,只是人与人的理解不同。文学是一只万花筒。无论你在哪个角度欣赏,它总有美的一面。就像诗有诗的抒情,文有文的明理。
我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而这话总会改变。我在校园里拾起黄金般的小智慧,使它们聚在一起,放出耀眼的光。
开学随笔,我写到了文学,写到了我与文学的失与得。谨为后面的文章提个醒儿,别落下文学的智慧。
2 / 2
作文九:《[优秀作文]小桥之思》700字
我一直希望香港的那一调皮,可以有一座桥,古雅、风霜,满载悲欢离合。它连接着两岸,
维系着相思,尤其当我离开这座城市如此遥远的那一刻回忆起它,会是何等的美丽迷蒙,娇媚哀伤。
我莫名其妙地深爱着桥。于我,桥是路的延续,路的升华,路的美丽版本。路的终极希望,路在无路可逃时的陡地飞扬!仔细想起来,好象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座,或者很多座的桥。
纽约有布碌桥,旧金山有金门桥,巴黎有新桥,泰国有桂河桥,英国更有剑桥‘秋霞桥,叹息桥。
即使我们中国,也有芦沟桥,肩负着欷[创伤。威尼斯所有的道路仿佛都是桥,河水荡漾,它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很多人心中最爱的城市。
保加利亚有一座玻璃桥,玲珑剔透地从此岸伸到彼岸,脆弱而美丽,十吨重怪兽般的大货车,却又可以安然通过。
莫桑比克的森林里有一种蛇桥,由千百条的巨大蟒蛇互相缠结而成,越空而过,飞渡空谷巨川,无速弗界,像我们的杨门14女般英气勃勃壮怀激壮。秘鲁的印第安人,会用绳索扭成绳桥,就此攀过险峻悬崖。
日本九州还有一座音乐桥,过渡者只要从头到尾按顺序敲打桥上的每一根桥柱,便可以听到一首完整的歌。当然,假如你懂得音律,又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又有适当的心境在桥上来回走动的话,你便可以一边过桥,一边还跳跃着创作或者演奏一首喜欢的歌,送给在你身畔或者远方的亲友。那感觉与境界,轻轻邈邈的,仿佛在音乐桥上,走着一条有情路。于是我想,所有天下过桥人,都应预先选定一首歌,送给在彼岸等候的心上人吧,比如说,interlude,又或者《爱如潮水》。
桥绳悠悠晃晃的,却又欲断难断,据说还会永恒地散发着麻绳的芳香。
作文十:《[优秀作文]中秋之思》1600字
又是一年中秋至,我在阳台上看月亮,却见乌云满天,只有那一块遮住月亮的云朵,透着月儿的光。
曾几何时,我似乎很少去注意八月十五的月亮,阴晴圆缺,本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那时家里有个圆,那时我心里也有个圆,很圆很圆的圆。那时候的我从来不懂得去担心,这个圆会有缺损的一天。就算有那一天,那也应该是许多许多年以后,我很理所当然地以为。
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和他在娘家门口吃着豆芽馅的月饼,一边抬头看天,不由地问:怎么十五了反而看不到月亮?母亲笑嘻嘻地凑过来,轻轻摸我鼓起的肚皮,说:月亮在这儿呢,多么圆!
于是,当我肚皮上的月亮瓜熟蒂落,我也成了母亲。从此我心里的月亮更圆了,我依旧不曾去注意天上的那一轮月儿。
只是三年前那个中秋前夕的夜晚,我在窗台下忙碌,抬头看见一轮圆月,心里想:看来今年十五的月亮应该会很圆的了,好多天没看到爸妈了,十五快到了,忙完手里这件事该去看看他们了。
而那个八月十五到来的时候,我却跪倒在母亲的遗照前,止不住眼里的泪,也止不住心里的血。母亲呀,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见到你的最后一面在十多天前,我听到你说的最后一句话在十多天前。那天我经过家门,匆匆进去,迎面见着你,你说:又老睡不着,睁眼到天亮。我说:药有坚持吃吗?药一定要坚持吃下去!然后我就又匆匆而出。我以为,再过些天空闲了就去看你,跟你说说话。心里虽惦记着你,却总是安慰自己:过些天就去,过些天吧!你却突然地横空离去,带走了家里的那个圆,留给我的是一辈子的愧疚。
总以为还有时间,时间却狠狠地惩罚了我。
总以为我是爱母亲的,母亲去了,我却发现自己是那么不可原谅。
空气里飘来马路边上手工饼店烤月饼的香味,打开的电脑上,QQ群里的好友也正在热烈地讨论各地月饼的特色,而在另一些网页上,各种各样的灾难新闻却依然让人心情沉重。
死亡是这样的势不可挡,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毁灭着人间一个个的圆。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生命本就不堪一击。而人类却还要自酿灾祸,用别人的健康、生命换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一己之欲。每天做着损人利己的事,却心安理得地以为死亡与自己无关,结局自然是害人亦害己。
每天接踵而至的灾难新闻已经多得让人心趋于麻木,却依然有敏感的神经被刺痛着;特别是在这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死神仿佛就跟在我们背后,一不小心就会被掳了去。
所以我们总是说:活着就好,还活着就是万幸的事情。
那年中秋节的早晨,我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边选购菜蔬,一边看着身边的人们。他们或者吆喝着买卖,或者大声地讨价还价……我在一个个小商贩脸上,一个个买菜人的脸上,仍然读到了期待,读到了希望,读到了对生活的热情。很多时候,我就喜欢在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慢慢走着,看着,空气里充杂着菜肉的气味,鱼的腥味,鸭屎鸡屎的臭味,水面店的油爆葱香味……连同忙碌的人们身上的汗味,都让我感受到最强烈的生存的气息。他们在活着,我在活着。还活着的人在活着。
迎面遇到一个熟人,他也刚失去了母亲。他正在跟一个妇人说话,那个妇人手臂上有一道至少10厘米长的褐红色的伤疤。我一边跟他打招呼,一边忍不住去看那道伤疤,心里竟有隐隐的痛。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个难圆的梦。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的伤那样的疤。这就是人生!人生苦短,人生苦痛,所以当我们看到佛说“人生一切皆苦时”,便有了深深的共鸣。然而也因为苦痛,所以我们更应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眼前人。
所以不管如何,我还是愿意努力去营造快乐的气氛,家的气氛。人生中,总有些圆已经破损,永远无法弥补。人生,总是无法圆满。也许,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老同学阿碧仔曾经教我唱的那首《水调歌头》的曲调我至今记得,从昨晚起就一直在耳边回响。就是白天走在路上,挤在市场里,我仍不断地在心里哼唱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些凄伤的调子,然而真的很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家国之思----乡愁里的情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