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装在套子里的人》42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樱桃园》等。(俄)契诃夫与(美)欧·亨利、(法)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三、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四、学生分组探究。
1.望其形:别里科夫平时都有哪些表现?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2.闻其言:别里科夫平时都说哪些话?
参考:合“规矩”的事: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不合“规矩”的事:当然,行是行,这固然是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思想上的套子)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3、问其事:别里科夫都做过哪些事?
参考:开除学生、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
(1)小说通过 “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2)“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
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这几处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特点?”
(3)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4、切其脉:别里科夫的病根在哪里?沙皇专制统治和国民的奴性跪从心理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5.别理科夫性格的二重性。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五、结局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2、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小结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如用柯瓦连科兄妹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的思想性格同别里科夫因循守旧、仇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丑恶灵魂形成鲜明对照,尖锐地讽刺别里科夫的“套子”。(读 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2、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套子”的分类。
合理的套子: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制度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后的套子:已经过时的违反客观实际的套子,如封建社会繁琐的礼仪。反动的套子:反动统治阶级制定的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课文中的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愚蠢的沙俄大衣,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岸然的大盖帽,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
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
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
作文二:《装在套子里的人》165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
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1(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2(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作品思路。
2(具体分析别里科夫生活上、思想上的“套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优秀人才”——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解题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分: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
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怕的又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五、课堂小结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插图。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幽默讽刺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领悟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
2(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
3(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生甲: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且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沙皇政府作后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生乙:别里科夫不是“卫道者”而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首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装在套子里的人》选作课文时,编者大约删去原文的1/3。开头部分有布尔金的一段评论:“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下面紧接着就介绍别里科夫(课文从这里开始)。显然,作者只是把别里科夫列在了“性情孤僻”的类型里,属于“极力缩进自己硬壳里的人”“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并没有把他当作“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其次,从别里科夫的身份看。他是一个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把选教希腊语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说是用教希腊语来维护沙皇统治,对抗新生事物,那就没有道理了。并且他手无寸柄,连一把蛮力气也没有。他“辖制”“降服”人们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只有厌恶和恶心,并没有什么威胁力。因此说,别里科夫没有资格做沙皇“卫道者”的代表。再次,从辖制他人的主观愿望看。别里科夫深知官府的厉害,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他实际上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声言要去“报告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更没有栽赃诬陷任何人。因此,更确切地讲,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回避者,一个十足的神经衰弱的病痛者。
学生丙:综合甲、乙二生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既可憎可恶,又可悲可怜。
四、师生研讨: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老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五、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加以点拨。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六、布置作业(选做两个)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延伸阅读
阅读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免 费
(美)雪莉?凯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10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
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
道:
怀你9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说着拿起笔在
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帐已付清。”
1(请联系现实想象一下,当面对“儿子”开列的帐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我”还能采取什么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题,对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我”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或一笑置之,或以牙还牙,或当真付给“儿子”,或大声呵斥等等。
2(“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因为“我”的“免费”,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而且还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3(具有博大胸怀、热爱孩子、善于家教。
4(《免费》的最大价值,在于警示人们:良好的家教,不仅是孩子之福,也是父母自己之福。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契诃夫及其作品
契诃夫(1860~1904年)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和剧作家。出身于罗斯托夫省一个小商人的家庭。父亲经营的杂货铺在1876年破产后,他被迫靠半工半读刻苦读书继续求学。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79年)后,在实习和行医过程中,接触了平民生活,意外地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素材。契诃夫为维持生活走上了创作道路。开始创作时,正值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三世即位,执行恢复贵族地主的全部权利、打击革命者、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政策的时候,面对现实他不得不先后采用“契洪特”“没有脾脏的人”和“卢佛”等笔名发表作品,先后曾给《闹钟》《观察》《断片》等好几个幽默杂志撰稿,出于速成,创作题材之多、数量惊人,从1883~1885年创作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有百篇之多,1885年一年内多产达129篇,其中多为适应资产阶级报纸和市民口味的笑料和趣事。契诃夫后来也直言不讳地说:“契洪特写过许多契诃夫不喜欢的作品。”但其中的优秀作品,则继承了俄国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疾苦,格调幽默而辛辣。如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1883年)、嘲笑见风转舵的奴才(《变色龙》1884年)、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19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契诃夫开始严肃地对待创作,先后写出反映劳动者疾苦的短篇(《苦恼》《万卡》均写于1886年);描绘和歌颂俄罗斯大自然的美好,思考农民命运和表达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中篇(《草原》1888年);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等习气的(《命名日》1888年,《公爵夫人》1889年)作品等。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著名的有《第六病室》(1892年)、《带阁楼的房子》(1886年)、《醋粟》《套中人》和《姚内奇》(均写于1898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与此同时,契诃夫还着手创作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著名的剧本有《海鸥》(1896年)《万尼亚舅舅》(1897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年)等。
契诃夫的艺术风格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早在他涉足文坛不久,就以“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和高超的“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作为自己创作的座右铭,基于此,他创作了契诃夫式的独特艺术风格:1(善于创作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无论是他初期的那些描写阴暗或灰色生活的小说,还是他晚期写的那些充满着对新生活即将来临的预感作品(包括小说和剧作)都具有这样的风格;2(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断平凡素材、平凡人物,加工成艺术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客观地描绘和刻画,于平凡中见伟大,从中表现重要的社会内容;3(尽一切力量制造浓郁的抒情气氛,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融褒、贬、哀、乐之情于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4(他的剧作除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剧本《海鸥》和《樱桃园》就是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范本。
二、课文析读
契诃夫走向俄国文坛的时候,俄国那些蜚声全球的小说家们,诸如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已将传统小说发挥到极致,似乎后来者很难有所作为了。然而,契诃夫却以自己深刻的文风,赢得了声誉。契诃夫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扎根于俄国文学的土壤,他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那里借鉴朴素,从果戈理那里学习讽刺,从屠格涅夫那里体会抒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独创。他有独立于他人的全新的东西:即叙事与描写艺术的惊人简洁,戏剧式的人物设计,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
首先看契诃夫的叙事与描写的简洁艺术。
契诃夫的小说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叙事与描写达到了惊人的简洁。他的小说遣词造句高度凝练,肖像描写惜墨如金,场景描绘朴实明快。契诃夫的小说人物少,情节简单,头绪少,不枝不蔓,充分展示了短篇小说叙述干净利落的魅力,高尔基在谈到小说的叙述时自愧不如,他告诫文学青年:“要向契诃夫学习,他才是没有多余字句的作家”(高尔基《文学书简》)。的确如此,就俄国作家而论,契诃夫写得简洁是独一无二的,俄国作家那种层层铺排、巨细无遗的“梳理式”描写法契诃夫是敬而远之的。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简洁”对于小说叙事是最重要的思想。他说:“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致阿?苏沃林》)“简练是才能的姐妹。”(《致亚?契诃夫》)这是他一生努力遵循的写作原则,也是他一生文学实践的写照。纵观契诃夫的小说,他总能做到以一当十,以简胜繁,他总能充分驾驭每一个词的丰富内涵,娴熟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意蕴,精确把握每一句对话的话外之音??所以他的小说能够立刻给读者以鲜明和强烈的印象,“在一秒钟里,印进人的脑筋”(致《马?高尔基》)。就小说叙述而言,无论是“一般描写”还是“风景描写”,契诃夫都反对“陈腔滥调”。比如在人物的肖像描写中,契诃夫反对像俄国的其他作家那样用许多形容词来详尽地描绘人的相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主要借助于对主人公的行动、言语和思想的描绘来表现人物。肖像描写总是轻描淡抹,有时甚至略去。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仅仅对别里科夫的种种“套子”着力描写,而对他的肖像只字不提。这样能让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至于在场景描绘方面,契诃夫也反对冗长,主张小说中那些与主题和人物性格关联甚少的“多余的场景”应该无情地删掉。在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契诃夫同样强调简洁与精练。他告诫高尔基:风景描写要“节制”“紧凑一点、简练一点才好,有这么两三行也就成了。”(《致玛?高尔基》)。这样,小说就不会让读者感到沉闷。契诃夫的简洁与精练完全是时时考虑到读者的欣赏,处处着眼于小说的艺术效果的。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关于套中人的故事,几乎没有一句场景描写。而小说中关于月色的精练的描绘(在中学课本里被删去),一方面是为故事的讲述者制造一种狩猎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用美好、皎洁的月色来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恶与黑暗。
其次看契诃夫小说中的戏剧式的人物设计。
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人物的安排与设计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征。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契诃夫常常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不同性格的人物,置于冲突的境地,从而将每个人物映衬得更加鲜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往往集中笔墨刻画一两个人物,有时会出现更多的人物,但是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人物。而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被契诃夫定义为“大月亮”与“小星星”的关系(《契诃夫论文学》)。作为“小星星”的次要人物必须围绕着“大月亮”转动,必须起从属与配角的作用,以便达到与主角形成对比、衬托的效果。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人物的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主要人物别里科夫的保守、顽固、反动的性格特征恰恰在与次要人物柯瓦连科姐弟性格的反衬中得以完成。契诃夫通过主人公与华连卡的恋爱把双方对立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华连卡的美丽、活泼、开朗、大方让他着迷,甚至要向她求婚;但是另一方面,华连卡的爱说爱笑,奔放的性格,古怪的思想,又处处与别里科夫“套子”格格不入,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切又不能不使他感到害怕,最后,当生活向他迫近时,他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更加警惕:“可别闹出什么乱子”,于是最终他越发地缩进他那套子里去了。而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则完全与别里科夫相对立。他是一个勇敢、进步、爱好自由思想的人,是一个“正大光明的人”,他不仅讨厌与别里科夫这样“进谗言的人”相处,而且不能忍受别里科夫习气所统治的学校空气。小说中他是以别里科夫的对立面——以一个揭露者的身份出现的。双方冲突的结果是“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别里科夫永远地躺在那个套子式的棺材里,再也没有走出来。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讲述者“我”——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对谈者兽医伊凡?伊凡尼奇,也具有戏剧效果:他们既是关于别里科夫趣闻的构成者,又是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特别是伊凡?伊凡
尼奇所发出的“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洪亮的呼声尖锐地对立出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套子式的习气的必然灭亡。
再看契诃夫小说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不是由作家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从作家高超的叙述中暗示出来的。他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种大于表面描写的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这与契诃夫在写作时主张省去许多细节有关。契诃夫决不将话说得过白,他总是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他说:“在短小的短篇小说里,最好不要说透,只要叙述就行。”(《契诃夫论文学》)。这种叙述必须是暗含着小说的主旨,流露出作家对社会与现实的主观判断与评价,以便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想象与思考。契诃夫坚决反对将小说变成作家主观思想的传声筒。他认为,主观态度是可怕的,弄不好会将小说整体艺术性破坏,“文学家应该跟化学家一样的客观,他应该丢开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态度”(《致玛?基塞列娃》),应该自然流露并由读者参与。他自己写作时就充分信赖读者,“认为小说里没有写出来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书信选》)。所以在契诃夫的小说中大多是通过对平静现实的平静揭示来反映出骇人听闻的实质。在这平静的叙述背后,读者既能听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与抗议,也能产生自己的思考。契诃夫不像果戈理那样直接描写沙皇政府的暴政,贵族地主、官吏的巧取豪夺和穷凶极恶;也不像托尔斯泰那样暴露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触目惊心的问题;他的小说甚至连情节都淡化了。但是就在这淡化的情节中,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里却深蕴着当时俄国时代风貌和复杂的危机。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堕落,小市民的庸俗与无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与警犬心理??无一不反映出来。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抨击,对反动势力的厌憎,对俄国未来新生活的向往等主观态度,都是通过对人物和对事物的描写来叙述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对待别里科夫的反动、顽固、仇视一切新事物的性格特征,作家紧扣他生活中的种种怪事加以表现。主要是三层套子:外表的、内心的,禁锢别人的。这三层套子一层比一层深入,第一层是外貌的,第二层是心理特征的,第三层是影响外界的。这样作家就从外到内,从影响到危害,全方位地展现了套子性格的可笑、可憎与可怕,表明了作家对别里科夫之流的否定。而小说中的另外几个人物对别里科夫的套子性格也存在着三种力度的否定,反映出人们对新生活不同程度上的向往。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既爱怜又恼怒,对“套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未来生活也就无所谓向往;柯瓦连科和故事的讲述者布尔金尽管“讨厌他”,认为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他们仅限于憎恨一个别里科夫,而不是别里科夫习气,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建立在消极地躲避别里科夫之流之上;真正对别里科夫习气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彻底反抗的是故事的听讲者伊凡?伊凡尼奇,听完这则故事之后,他彻夜难眠,发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到契诃夫的是非取向。
(节选自《契诃夫和他的短篇小说——兼谈〈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季星星)
三、类文荐读
法律门前
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旁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呢。”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都是些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
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嚷嚷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吗,”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阅读提示:《法律门前》(一译《在法的门前》)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年)长篇小说《审判》中神父讲的一个寓言,1915年曾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单独发表。小说写一个乡下人来到“法律门前”要求见法,“法”的大门敞开着,但他怎么也进不去。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这些人费尽周折也走不出社会为他们设置的那个魔圈。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那么“法”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而这两者,对“乡下人”来说,又都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乡下人”只能孤独痛苦地等待,直至死亡。这篇小说在实质上是悲观的,但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悲观,表达了对现存制度的失望和抗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积极的。
四、鉴赏方略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之二:小说的特征
多视角、多侧面地透视生活。视角,在小说中就是指叙述角度,它是作家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透视点,它展示出作家对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评价和主观态度。视角的选择运用,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显示生活的意义和感情体验,有很大的作用。视角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它体现作家对生活的价值取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发现和创造。
小说是一种广阔自由的艺术,它的视角运用极其灵活多变。它可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自传式地加以表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方式以旁观者的身份叙事;它可以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观点来叙述,也可以从次要人物的观察点上来写;它可以灵活地转换人物的叙述角度,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揭示各自的内心活动,还可以直接观照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不同的视角,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外视角。叙述者(作家或观察者)以“全知全能”的身份、眼光进行叙述和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构造情节。外视角叙述者处于超脱的位置上,站在客观立场,不参与情节活动,具有较强的客观色彩。这是小说的传统视角。二是内视角。这是以作品中某个人物的眼光、心境观察生活、叙述事件,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内视角使小说在展示人物心灵上有极大的优越性。具有内倾性特点的现代小说,就惯用这种内心视角,展开人物潜意识活动。
从视角的特点看,外视角近于史诗、叙事诗的观察方式,内视角近于戏剧的视点艺术;外视角适于故事的叙述,内视角长于人物心理刻画,现代小说多是把内、外视角结合运用,复合交叉,相辅相成,仿佛是多面镜子,里里外外,前后左右加以映照,多侧面、立体化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女主人公安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去,在火车上与渥伦斯基邂逅,两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剧烈的震动。小说从两个人物的内心视角中,互相映照,交叉感应,渥伦斯基感受到安娜“有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而从安娜的视点中又写出了渥伦斯基的迷人的风度。两个人一见倾心,情绪互相渗透,彼此交流,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都起了重大的变化。所以,安娜回到彼得堡一下火车,看到她丈夫的面孔,第一个感觉就是惊异地发现那双撑住他的圆帽边缘的耳朵,“呵哟~他的耳朵
怎么那种样子呢,”这句内心独白正是从她的视角上对卡列宁的反应和审美评价。她对人物的观察出现了变形感受,由此表现出安娜内心的变化。这种内视角的表现与作家从外视角上,对从彼得堡到莫斯科俄国上流社会的透视互相结合,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选自《文学理论教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五、高考真题
2003年上海高考题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6(第?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___________。
7(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8(第??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9(“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10(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参考答案:
6(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7(B
8(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9(应多方面看问题
10(CG
作文三:《装在套子里的人》1500字
《套中人》导学提纲
一、结合课后注释,完成下面识记内容
注音:契诃 ()夫 削()东西 辖()制 怂恿 门闩 降服 忌讳 蜜饯 沉闷 又闷又热 一绺头发 嗽了嗽喉咙
注音并解释词语:
辖制:
怂恿() () :
撮()合:
六神不安:
战战兢() 兢:
二、文本探究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 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 2011年 11月,文登新一中高一(15)班全体同学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侦查。
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
请依据下面文档完成《 “别里科夫之死” 专案调查报告》
(一)案发背景
19世纪末沙皇俄国社会现实异常黑暗,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死亡,继位的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那时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时期,沙皇专制制度极端反动 ,无产阶级革命也逐渐兴起,工人运动逐渐展开,一场革命 风暴即将到来。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面对汹涌的革命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书 刊,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察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 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 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 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守旧,以他的思想辖制全城。在这年的五月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 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1、死时情状
2、屋内摆设
3、室内发现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生前职务:
住所:
婚配情况:
口头禅:
性格行为特征:
人际关系:
死前状况:
(四)相关人士采访
A 华连卡
1.你和别里科夫有什么关系?
2. “ 差一点结婚 ” ,为什么“差一点”?
3.为什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
B 柯瓦连科
1、别里科夫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2.那么他说了什么话让你这么生气呢?
3.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造成他死亡的原因?
C “我”——布尔金
1、您觉得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人?
2、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3、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么?
D 听契诃夫说别里科夫
1.听说别里科夫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到底有哪些套子?从这些“套子”
1
3. 听说全城的人都怕他,有什么具体表现吗?(从课本中画出相关语句)
4、人们为什么怕他?
5、既然别里科夫有这么大的威力,那么为什么他还整天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事。他怕的是 什么?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吗?
他怕的是:
具体表现:(完成表格)
7.怎样理解“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 不知道还有多少”?
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为什么?
三、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四、拓展延伸 ——为别里科夫写墓志铭
墓志铭: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这个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可以是自己写, 也可以由别人来写。
例文 :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和爱神作伴,慵懒地度过欢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 么善事,然而凭良心起誓,谢天谢地,他却是一个好人。
——普希金墓志铭
请结合你对别里科夫的理解,为别里科夫写个墓志铭。
总结: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古文压弯了你的躯壳。
?愚蠢的沙俄大衣
?裹住了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怎能遮蔽太阳的光辉,
?岸然的大盖帽
?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
?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
?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 —— 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 —— 遗憾那一抔黄土,
?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
2
作文四:《装在套子里的人》27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汉川一中 郭丽君
教材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 写于 19世纪 90年代末, 此时,俄国新的革命高潮正在酝酿。 面对日益壮大的革命力量, 沙皇当局便以强化国家机器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因此, 此时的俄 国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身处这一恐怖环境中的俄国知识分子,正如高尔基《海燕》 中所描写的,有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 “高傲地飞翔”的海燕,但 也有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 “胆怯的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的海燕和企鹅。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中的别里科夫就是一个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 苟且偷安, 甚至甘心 充当沙皇鹰犬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是一条被套子套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没有套子就没 有别里科夫, 他的所思所想、 所作所为只是对套子作用的印证。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主要价值 在于写出了套子的巨大作用,因此,认识、分析套子的内涵是把握这部作品的关键。
教学设想 :我采用“情节错乱法”进行分析切入,即抓住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问题,先从中 间入手, 然后向两边渗透。 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即突兀又新鲜的富有刺激性的问题 “别里 科夫这样的人怎么谈恋爱了?” 让学生展开讨论。 接着提出恋爱失败的原因, 使学生的思维 很自然的从中间一下子跳到第一部分, 因为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言行思想。 再深入分析别里 科夫的套子,最后拓展到对我们生活中的套子的讨论,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小说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方法 :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初中时学过契诃 夫的 《变色龙》 , 里面的警察奥楚蔑洛夫成了瞬息万变的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今天我 们一起来看看契诃夫为世界文学画廊留下的又一鲜明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 。 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长期装在套子里的人,他被套子套住了手脚和思想,是一个 可怜可悲又可恶可憎的人物。
二、 新课学习
1、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那请问:“课文里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怎么谈恋爱了?
讨论得出:
①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克夫游说:他应当结婚。 况且, 华 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 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②别里科夫的生活并不顺利, 他的言行与周围乃至全社会格格不入, 他是孤独和苦闷的, 因而他也迫切希望有一个同路女子和他结为终身伴侣,为他分担一些烦恼。
③别里科夫也是人, 也有人的情感需求,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 他也有谈恋爱的权利。 ④从生命的本质来看, 别里科夫谈恋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难道别里科夫就不希望有一 个后代继承他的衣钵,从而使他的生命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得以延续吗?
2、 我们知道别里科夫差一点和华连卡结婚,那他到手的“天鹅肉”为什么又飞走了呢?
明确:关键是别里科夫套子式的思想和言行使然。 就是因为别里科夫套子式的思想和言 行,所以看到“促狭鬼”的那幅漫画时,他就“脸色发青” 、 “嘴唇发抖” 、并立即声明他和 华连卡不是那样的; 当看到华连卡姐弟俩骑自行车迎面而来时, 他就脸色发白, 觉得逆情悖 理, 有失体统; 当听人说柯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经常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时, 他就忍不住去教 训他; 当发现柯瓦连科并不买他的帐时, 他便警告柯瓦连科要对他及其上司放尊重点, 还威 胁要向其上司汇报。这种套子式的言行理所当然地要遭到具有新思想的华连卡姐弟的唾弃。 一边是老气横秋的别里科夫, 一边是充满活力、 富有新思想和青春气息的华连卡, 新旧思想 的冲突是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必然原因。
3、 有趣的是,提出结束这种恋爱关系的却是别里科夫自己!他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 呢?
明确:深思熟虑。理由有三:
第一, 别里科夫具有套子式的思想,他不仅拿它套自己,也套别人,他自觉地遵守沙 皇专制制度的清规戒律,同时也希望他所爱的人也要遵守。而事实恰巧相反, 华连卡不是他这样的套中人,而是充满朝气的具有新思想的人,若继续和华连 卡好下去,默认了新的思想意识对他的挑战,意味着他要做沙皇专制制度的叛 逆者,这,别里科夫当然不干。
第二,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一开始就遭到华连卡弟弟的反对。别里科夫不能不 想,如果跟华连卡生活在一起,必定要长期与柯瓦连科对抗,对别里科夫这样 一个成天想着“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的人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万一他们闹 出什么乱子来怎么办,所以不如现在就忍痛“割爱” 。
第三, 别里科夫是自视很高的人,何愁找不到漂亮的“华连卡” ,他并不在乎自己与华 连卡的婚姻成功与否。就算失去了华连卡便意味着一辈子单身,但是为了所从 事的“套子”事业,终身不娶又算得了什么?他的套子思想是那么的根深蒂固。 4、作者创设“婚姻失败”这一情节,其实是为了讽刺嘲弄像别里科夫这样的装在套子里的 人。套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 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生活圈子) ,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 怎样” 。 别里科夫的套子实质上是指的什么?
明确:俄国沙皇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
5、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缩进这样反动落后的套子里?
明确:恐惧。 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护自己, 把自己装在他们 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 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统治黑暗王国中的狗熊, 他恐惧沙皇独裁、 专制、 高压统治,于是墨守陈规、循规蹈矩,极力维护套子,想方设法地“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 他扭曲自己正常人性的同时,还危害别人。其实,和周围的人们互相关心,了解他们,也被 人了解,是不用去“恐惧”的。
三、 课外延伸
1、请问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合理的套子”?
明确:有。例如: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正确的道德规范、校 规校纪,交通规则,考试制度??这些套子,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守,因为没有规矩,不成 方圆。
2、再请同学们分析生活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要打破的套子?
例如:乡村的干部思想落后,走不出固有的“套子” ,不会领导村民用新型技术发展农 业来发家致富, 如搞生产销售一体华; 某些地方还存在着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世俗偏见, 如重 男轻女的思想等等。这些套子不解除,人们难于进步。
总结:合理的套子是必要的,能保持社会稳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不合理
的、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 。让我们改变陈旧的思维模 式,形成开放的眼光,绝不被怪套套住!
四、作业
阅读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写一篇课外练笔。
附板书设计:
作文五:《装在套子里的人》22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梅川高中高二语文组
一、整体把握
1.阅读全文,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小说是文学画廊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读课文,说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点读 别里科夫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从衣着、言行到思想都装在套子里。在生活中,他处处受着框框的约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待人接物总是显得与时代不符,说出一些令人感觉怪异的话,做出一些令人感觉怪异的事,显得落后、迂腐。他的套子可形象地表示为下图:
二、细部探微
3.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点拨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的。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4.柯瓦连科姐弟俩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样的人物?
点拨 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是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是进步力量的代表。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规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5.小说没有交待别里科夫的死因,根据文本内容,试分析一下他的死因有几种?
点拨 因为被柯瓦连科摔到楼下,因为华连卡的纵声大笑。别里科夫从华连卡家里回来,一头倒在床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一命呜呼。他的死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因为“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
(2)、这样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
(3)、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弟弟推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对生活感到无比绝望了,最终死去。
6.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点拨 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及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新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感悟总结
1.中心主旨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小说通过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恐惧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揭示了沙皇严酷统治所造成的僵死、腐朽的可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黑暗,表达了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写作特色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2)、典范的艺术手法。
①细节描写。
作者刻画人物能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如用“穿上雨鞋??”等来描写他的肖像,显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口头禅描写他的套子式的论调,来表现他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用他从楼上跌下时的细节,揭示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
②夸张的手法。
一是夸张人物的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作者借助于夸张使人物麻木、僵化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收到了无情揭露的效果;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一个中学的普通教师居然“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别里科夫是沙皇走狗的象征,他对别人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对他自身压迫的结果。
③讽刺的手法。
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描述,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小说自始至终采用讽刺手法,一会儿是轻松的戏谑,一会儿是幽默的讽刺,有时又在含蓄对比的描写中增强了讽刺效果。
3.结构图解
作文六:《装在套子里的人》32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 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 —— 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 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 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 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 合
学生理解本文应该没有难度,但容易停于文字表面,忽略深层含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 (实验 ) 》中说:“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 阅读的促进者 ” 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提供材料,或巧妙点拨引导 学生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和开心的笑声里体会作者对别里科夫和 那个时代的嘲笑和批判
[教学目标 ]
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 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 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 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 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就让我们走进 《装在套子里的人》 , 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
师:这是谁的葬礼 ? 人们称他作什么 ?
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 “ 装在套子里的人 ”? 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
明确 (学生回答 ) :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 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 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 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
明确:“ 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 可 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
(2)他是校长吗 ? 不是 ; 他是市长吗 ? 也不是 ; 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 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 “ 足足十五年 ” 呢 ?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 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 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 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 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 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 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
明确:“ 大快人心 ” ,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 ? 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 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 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 治
3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 “ 套子 ” 给人哪些启示 ?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 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 19世纪, 他还 活在 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 地方其实,在现实中, “ 骄傲 ” 是一种套子, “ 虚荣 ” 也是一种套子, “ 嫉妒 ” 是套子, “ 自私 ” 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 “ 套子 ” 的束缚,大步向 前
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 ?(学生答:有 ) 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 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 请两个 女生分别读:“ 我们先走一步 ! 多可爱的天气 ! 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 ; 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 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 并请朗读者谈朗 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 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
别里科夫:“ 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 ”“ 一位小姐, 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 —— 这太可怕了 !”
柯瓦连科:“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 这可不干别人的事 ”“ 谁要来管我的私事, 就叫他 滚 !”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
别里科夫:“ 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 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 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 把大意说明一下 ”
柯瓦连科:“ 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 人 ”“ 报告他 ? 去,尽管报告去吧 !”
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 向旧势力斗争
3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 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 “ 套子 ” 里爬出来
“ 恋爱 ” 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 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 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五、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
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 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学生写作后在班内交流:
披套而生,何苦 ; 郁闷而终,何必
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
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
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
六、小结 (师生齐读 )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
愚蠢的沙俄大衣,
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 ?
岸然的大盖帽,
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
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
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 —— 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
你终于死去 —— 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 !
作文七:《装在套子里的人》57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张连生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装在套子里的人(二)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1: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3: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三、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重点: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士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
学法指导:1、先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词语,同时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2、由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注意“笑—思—悟”的过程。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先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
相似。他们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解题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4):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二(5-倒数第三段):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
三(最后两段):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四、研习小说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
1、别里科夫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①衣着打扮;②生活习惯。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逃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2、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结合背景知识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胆战心惊。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五、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
2、讨论划分出这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卡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3、思考问题
①作借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似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明确: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前面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对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
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一般的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六、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①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②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约束别人,“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①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②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③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④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八、板书设计
穿着方面
套己
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
用具方面
出行方面
沙皇政府黑暗
别里科夫愚昧
呼唤自由社会
住处方面
漫画事件
别里科夫的恋爱过程 骑车事件 套人
争吵交锋
揭示主题 套死
别里科夫
被吓致死
十、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明确: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3、将套中人和新派人物联系起来,构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十一、总结拓展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有变革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恨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这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讽刺使用嘲讽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的落后的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讽刺要突出描写对象所具有的逆情悖理、荒谬可笑的特征,使之无可隐蔽,以达到批评、谴责的效果。《装在套子中的人》是讽刺文学的典范。
十二、课堂阅读小说《免费》(《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42)
十三、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文八:《装在套子里的人》66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
主备人:王丹 设计理念:
(一) 深入文本。
根据新课标理念, 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 按照 “自读-→解读-→品读-→ 悟读”的环节,逐层推进,重点放在品读和悟读上,通过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 象, 理解个性化语言及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 并与现实碰撞, 体味其社会意义 和现实意义。
(二) 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
1.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然后有所得,有所疑,老师再提供帮助。
2.老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给以引导。用资料补充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用提问 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明白时代背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有重 要作用。
2.概括故事情节。了解情节的发展受人物性格影响,人物性格与环境有一定联 系。
3.分析别里科夫的艺术形象。结合课文掌握描写人物的常见方法: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4.了解作者及本文讽刺的艺术手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收获。
2.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结合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
3.生生自主探究 +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结合时代背景对文本深入研读,领悟小 说主题。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2.明白十九世纪末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以及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3.敢于打破生活中的“套子” ,乐于接受新事物。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作品思路。 2.具体 分析别里科夫生活上、思想上的?套子? 。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最晴朗的日子里,你在大街上走着,如果对面走过来这样一个人:他穿 着雨鞋,带着雨伞,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还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 目不斜视,不与任何人交流…… 你有什么感想?(生:神经病。疯人院出来的……)在现 实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见到这样奇怪的人。然而,在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笔下, 就有这样的一个人。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装在套子里的人》去看看。 (投影或板书: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自读〔课前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自读,课堂验收〕
1、学生在自主预习时,搜集有关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课堂上反馈,教师适 时进行补充。
契诃夫(1860—— 1904) 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情趣隽永、文笔 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 创作 ,共创作 470多部中 、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 ,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 为主要创作体裁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 。 他与美国欧 . 亨利、 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 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 《带阁楼的房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 《变色龙》 《苦恼》 《万卡》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 《万尼亚舅舅》 《伊万 诺夫》等。
2、预习检测
削(xi āo )铅笔 战战兢兢(j īng ) 陶冶(y ě) 吃荤(h ūn ) 讥诮(qi ào ) 谗(ch án )言 怔(zh èng )住 降(xi áng )服 憎恶(z èng ) (w ù) 祈祷(q ǐ) (d ?o ) 撮(cu ō)合 怂恿(s ǒng ) (y ǒng ) 讥 诮(qi ào ) 滑稽(j ī) 消遣(qi ?n ) 辖(xi á)制
3、预习收获 (情节回顾)
提问:这篇小说是从哪些情节来塑造别里科夫形象的?
明确:日常生活和恋爱。
三、合作学习 解读新课
(一) 初读课文,圈点勾画。
默读课文,要求勾画:(1)与套子有关的内容。
(2)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3)不懂的句子。
(二) 抽生交流勾画内容的第(2) (3)两项。生勾画的可能会有以下内容:
1、 ?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 :屠格涅夫和谢德林是怎样的作家?(由课下谢德林 注释可以推测)
2、 ?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 :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别里科夫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个?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代表一类人,沙皇专制 的维护者)
3、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 ? ?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 :为什么 要用?可是??要说?他昏了头??难道他不该结婚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他惧怕 与人交流和相处,结婚更是要和一个本来陌生的人一起生活,这是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 特点的)
4、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 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 吗? ?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来很正常的骑自行车, 在别里科夫看来, 却是 ?不成体统? ? (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自行车是新事物;而别里科夫是反对一切新事物的, ?只有政 府……才能去做? )
5、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 科夫的人间生活。 ? :华连卡的笑声为什么能结束别里科夫的生命?(别里科夫之死的原 因是什么呢?)
6、 别里科夫死了, ?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 ,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 和谦虚的脸相? , ?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可能有生会说:人长大后就戴上了面具, 失去了童真)
7、 ……
抽生就这些有深意的或不懂的句子谈自己的感想, 言之成理即可。 老师不做正确与错误的点 评,可以适时做更深入的追问。
(三)抽生交流初读此文后的感想。 、 (有得即可,对深入不做要求。 )
(四)老师引导点拨
1、写作背景。
提示:要深入理解本文,一定要弄清楚本小说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时代环境。老 师提示看练习册紫本。也可投影以下内容。
创作背景: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 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 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 了。”
—— 摘自《契诃夫日记》
这篇小说反映了 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 世被刺身亡, 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当时担任宗教院检 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 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 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 必须禁止那种人人 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 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 (转引自 《契诃夫传》 ) 在此之前, 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 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 尤其在进步的知 识分子和贵族中间, 要求自由民主, 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 并付诸行动。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 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 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提示:环境、人物、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读小说,一定要把人物和故事放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看。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 作家要反映社会现实也不能是完全写实的手法。 那么, 这 个“套子” ,作者赋于他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 1-5自然段, 数数这部分写了多少个套子。
2、小说内容。
(1)文章为什么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题?。
(2)在别里科夫身上发生了哪些事?
(3)在上述基础上概括小说的整个思路。
四、课堂总结
五、巩固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揉皱(zh òu )默许(m ò)尽管 (jǐn) 筋疲力尽 (jǐn) B .祈祷(q ǐda ǒ)降 服(xi áng )丧葬 (sāng) 垂头丧气 (sòng)
C .陶冶 (yǐ) 讥诮(qi ào ) 游说 (shuì) 说长道短 (shuō) D . 怂恿 (sǒng) 辖制 (xi á) 瘦削(xi āo )削足适履 (xuē)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战战兢兢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下缀题名 B .哀声叹气 吃荤吃素 噩 梦连连 消遣娱乐
C .没精打采 通霄做梦 安然无恙 令人难堪 D.兴高采烈 性情孤癖 心 神不定 周济穷人
3.下列哪组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A .开口三个代表,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实在令 人讨厌。
B .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 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 .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 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D .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军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 消息。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主题】 :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意义 ;
2、掌握常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一、导入:
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同学们 读了这篇小说后,主人公别里科夫有那些怪异的行为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 给大家描述出来吗?
二、品读小说交流“套子”的意义。
1) 数出文章中有多少个套子——看得见的套子(穿着、用具、出行、住处 等)
2) 还有古代语言、 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政府的告示、 报纸上的文章?? 对他来说,都是套子; “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思想上的套子:无形的 套子。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这是用了一个暗喻, “雨鞋” “雨伞” 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 “套 子” ,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 ,借此躲避现实。
3) 由这些套子你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保守,与世隔绝,胆小,害怕一切变革,是当时政府的顺民和极力维护者。 4) 这些套子对别里科夫而言是好是坏?对旁人而言是好是坏?
在原文找出相关语句,勾画。明确:对他自己而言,身心都有害处,对旁 人而言也有极大的坏处, 从文章第三段最末一句大家不敢这样不敢那样可 以看出来, 因为这些不敢做的事恰恰是对大家身心有益的事情。 套子让别 里科夫过得很紧张, 很害怕, 不利于他的身体和思想。 对别人而言是种禁 锢,阻碍着一切新事物。
板书:
别里科夫的套子:有形的套子(穿着、用具、出行、住处)
无形的套子(思想)
于己于人——有害
5)反复品读-→指名仿读-→师生评读。体会人物心理
三、进一步品读解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的特点。 例如, 鲁迅 《药》 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手,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通过对?手?的刻画揭示他此刻的复杂心理; 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 生活及不幸命运;那么契诃夫刻画别里科夫的传神之笔又是什么?(浏览课文)
学生浏览文本思考后归结:脸色
1、小说中多次刻画别里科夫的脸,最能表现别里科夫心理变化的是哪几次? 在脸色变幻中揭示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后归结: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
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 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
冲突事件?? ??脸色苍白
2、那么能不能把对别里科夫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答案,体现多元解读。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予以肯定,然后 表达教师个人见解)
3、 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了,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你怎样 看待别里科夫的死? (揭示文章主题)
4、 在探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对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 (考点把握:掌握人物描写的五种方式)
(此处幻灯片出示板书)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外貌
逃避现实 别 语言 正
顽固保守 里 心理 面
害怕变革 科 动作 描
维护旧制度 夫 神态 写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四、悟读小说把握主旨
至此,我们回头再看文章的题目,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 ?套子? ,还仅仅是雨衣、雨鞋 以及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吗?若不是套子又是什么呢?
明确:保守、顽固、腐朽、专制、禁锢的思想或制度。
师过度:因此契诃夫塑造这个?套中人?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吧? 明确:揭露旧制度对
人们的束缚,唤醒人们的自由意识,呼唤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这就是“别 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了。
五、联系现实拓展提升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明确:合理的套子 落后的套子 反动的套子 (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小说情节入手, 通过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解读了他存在的社会意 义。百年后我们重读本文的现实意义便是合理对待我们身边的?套子? ,勇于打破挣脱不合 理的?套子? ,做一个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创新意识的少年。****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 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中华民族创新的禀赋集中体现在在座的青少年身 上,我相信,你们必定会用创新创造呼应时代节拍,去实现你的、我的、他的,我们的中国 梦!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品味契诃夫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
2、整理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一、复习导入
二、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是怎样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明确; 漫画式夸张笔法。 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 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 “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 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 么都不敢干。 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 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 别里 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 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 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 的丑陋和可憎; 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 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他生平最怕出 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 绝妙的讽刺吗?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 穿暖和的棉大衣, 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 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
③ 含蓄的对比 (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 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 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 腐朽丑恶的灵魂。 他和华连卡姐弟的对比, 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与姐弟俩的一推 一笑,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斗争的胜利。)
三、链接高考
小说阅读解题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 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 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 (肖像、神态、服饰 ) 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 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 《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 《药》中华
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装在套子里 的人》 的结尾, 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 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 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阿 Q 正传》那叫读者笑 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 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 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 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 表述出来。
四、巩固提升
五、学有所获(整理在周记本上)
【培辅期望】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11
作文九:《装在套子里的人》66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的】
1、 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分析并理解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和典型意义。
2、 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
3、 学习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能把握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幽默与讽刺。
【学习重点】
1、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作用。
2、能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3、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球?能辖制全球的别里科夫为什么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
【学习难点】 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 最后一位杰出的 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有“ ”称号。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25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2、作品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善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⑴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又名《小公务员的死》,短篇小说,1883年)
⑵嘲笑见风使舵的奴才:《变色龙》(短篇,1884年)
⑶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苦恼》(1886年)《万卡》(又名《凡卡》,1886年)
⑷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的习气:《公爵夫人》(1889年)《命名目》(1888年)
⑸揭露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年)
⑹控诉监狱一般的沙俄阴森可怕:《第六病室》(中篇,1892年)
⑺戏剧作品:《万尼亚舅舅》(1896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
3、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4、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已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逐步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
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1898年,契诃夫根据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公务员的文章,联想到自己最近看到的一系列情景,决心要在作品中塑造出这样一个面目可憎而又可怜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物形象。
4、 理解标题含义 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具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比喻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⑵本文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削铅笔( )车篷( )惊吓( )胆怯( )祈祷( ) .....
促狭鬼( )禁闭( ) 吃荤( )憎恶( )撮合( ) .....
怂恿( )游说( )似乎( )似的( )讥诮( ) .....
谗言( )怔住( )滑稽( )纯粹( )战战兢兢(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唉声叹气:
②战战兢兢:
③没精打采:
④兴高采烈:
⑤游说:
⑥怂恿: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 梳理故事情节,想想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 朗读第一部分。
2、 作者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外表和行为?
3、 作者又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思想言论?
【合作探究】
1、速读第一部分。
2、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3、作者在文中把这个古怪的小人物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用来比喻什么呢?
4、 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5、作者说“这个老穿着雨鞋,那这雨伞的小人物”却辖制了全城,他的辖制表现
在哪些方面?
6、为什么别里科夫能把全城都“辖制”了呢?
7、教师们为什么怕他?
8、他对全城的辖制,表现了思想性格上怎样的特点?
【课堂测评】 理解下列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老是歌颂过去。 ..
2、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
【拓展延伸】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课后作业】
1、为什么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就是雨鞋和雨伞?
2、别里科夫极力维护旧制度,这样的生活是否能使他安心平静?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不平静?他怕的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联系?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二部分。
2、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1、速读第二部分。
2、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外形猥琐、思想保守的人为什么会追求华连卡?
3、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4、对这么可爱的姑娘,别里科夫的表现是什么?
5、促使别里科夫“决定结婚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为什么说别里科夫“决定结婚了”是他“昏了头”?
7、为什么作者用“差点结了婚”而不用“打算结婚了”?
8、就在别里科夫决定要结婚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别里科夫对这件事情有什么反应?对这么一个并非严重的玩笑,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觉得“难堪极了”?
9、这以后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别里科夫对这件事情有什么反应?在这件事情中,作者怎样刻画别里科夫的语言?这些语言体现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内心活动?
10、是什么原因造成别里科夫没能结婚?
11、请学生朗读第34-37段,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别里科夫婚事的告吹和最后死亡?
【课堂测评】
辨析词语:不止和不只
⑴类似情况 发生一次。
⑵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课后作业】
指出下列各句中“人家”的意思。
1、人家都不爬,就你怕。
2、人家是人,我也是人,我就学不会。
3、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4、原来是你呀,差点没把人家吓死!
5、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6、你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
7、勤俭人家。
8、她已经有了人家儿。
第四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三部分。
2、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三部分。
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3、最后两段分别用“大快人心”“高高兴兴”来写给别里科夫送葬的心情,这与文中
第1段哪个词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4、作者在幽默中蕴蓄着深沉、严肃的思考。讨厌的人死了,为什么人们还是“忧郁”“谦虚”?这里的“谦虚”是什么意思?
5、“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什么?
6、在“局面没有好一点”句中:⑴“局面”指什么?⑵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⑶“没有好一点”说明了什么?
7、“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说明了什么?
8、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9、最后两段主要写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心情。试分析这两段的作用。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文后练习三、四。
第五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文中那个人物给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合作探究】
1、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2、科瓦连科姐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3、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试结合相关情节简析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拓展延伸】
1、你能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如何理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强化作用?
3、如何理解环境与人物性格的辩证统一?
【课后作业】
根据文中最后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文中的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3、破折号后面的长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4、文段中的“旧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请用原文回答)
5、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装在套子里的人》(原名《套中人》,短篇)导学案
【学习目的】
1、 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分析并理解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和典型意义。
2、 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
3、 学习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能把握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幽默与讽刺。
【学习重点】
1、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作用。
2、能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3、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球?能辖制全球的别里科夫为什么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
【学习难点】 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称号。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25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2、作品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他
的思想和创作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善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⑴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又名《小公务员的死》,短篇小说,1883年)
⑵嘲笑见风使舵的奴才:《变色龙》(短篇,1884年)
⑶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苦恼》(1886年)《万卡》(又名《凡卡》,1886年)
⑷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的习气:《公爵夫人》(1889年)《命名目》(1888年)
⑸揭露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年)
⑹控诉监狱一般的沙俄阴森可怕:《第六病室》(中篇,1892年)
⑺戏剧作品:《万尼亚舅舅》(1896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
3、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4、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已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逐步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1898年,契诃夫根据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公务员的文章,联想到自己最近看
到的一系列情景,决心要在作品中塑造出这样一个面目可憎而又可怜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物形象。
5、理解标题含义
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具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比喻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⑵本文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削铅笔(xiāo)车篷(p?ng)惊吓(xià)胆怯(qia)祈祷(qí) .....
促狭鬼(xiá)禁闭(jìn) 吃荤(hūn)憎恶(zēng)撮合(cuō) .....
怂恿(sǒng)游说(shuì)似乎(sì)似的(shì)讥诮(qiào) .....
谗言(chán)怔住(zhang)滑稽(jī)纯粹(cuì)战战兢兢(jīng)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②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④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神采,精神;烈:热烈。 原指文章旨趣很高,文辞犀利。现指兴致高,情绪热烈。
⑤游说: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纳、实施。
⑥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 梳理故事情节,想想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总写别里科夫的外表、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环境和性情。 第二部分(6-37):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主体)
第三部分(38-40):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心情。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 朗读第一部分。
2、 作者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外表和行为?
①穿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用棉花堵住耳眼、戴黑眼镜 ②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
③出行:一坐上马车就支起车篷
④住处: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3、 作者又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思想言论?
①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② 教古代语言以躲避现实生活。
③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④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⑤ 只求不出乱子。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
2、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性格古怪孤僻、胆小怕事、内心顽固守旧、维护旧制度、害怕变革。
3、作者在文中把这个古怪的小人物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用来比喻什么呢?
比喻制约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旧思想、旧制度。
4、 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别里科夫既震慑于沙皇专制政府,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新事物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里。
5、作者说“这个老穿着雨鞋,那这雨伞的小人物”却辖制了全城,他的辖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反对娱乐:对开俱乐部、阅览室、茶馆总要摇头。(实写,第2段) ⑵辖制学校:
①教务会上,套子式的论调压得我们透不过气。(实写)
②降服“我们”,开除了他认为不安分的学生。(实写)
③教师们都怕他。(实写)
⑶辖制全城: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8个)(虚写)
6、为什么别里科夫能把全城都“辖制”了呢?
⑴因为别里科夫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他已经是全城害怕新生事物、竭力维护旧制度,甚至是沙皇专制制度卫道士的代名词。他们依附于沙皇政府,成为制造反动舆论的得力干将。
⑵在新旧交替之际,全城处于中间状态的一般百姓对旧思想、旧事物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也使别里科夫们的思想得以传播。
7、教师们为什么怕他?
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
8、他对全城的辖制,表现了思想性格上怎样的特点?
奴役别人的天性,企图把别人的一切都装入套子里;同时,他也自觉接受沙俄统治者的一切约束,把自己装入套中。这正体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双重性——接受奴役的天性和奴役别人的天性。
【课堂测评】 理解下列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老是歌颂过去。 ..
突出了别里科夫在思想言论上一贯是一个保守落后的人。(第1段)
2、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
与前文构成并列关系,说明别里科夫的思想和行为一样,极力包裹自己。(第2段)
【拓展延伸】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合理的套子 落后的套子 反动的套子(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
【课后作业】
1、为什么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就是雨鞋和雨伞?
别里科夫老是“憎恶现实” “歌颂过去”,所以他教古代语言,既“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又保护了自己。因此说,他教的古代语言,也就跟晴天穿雨鞋,撑雨伞一样,也是一个套子,好使他与世隔绝。
2、别里科夫极力维护旧制度,这样的生活是否能使他安心平静?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不平静?他怕的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联系?
⑴不能。
⑵他的不平静表现在:
①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第1段)
②他总是心慌得很、唉声叹气、垂头丧气。(第4段)
③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第5段) ⑶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同时担心自己受到专制制度迫害。
⑷这两种“怕”有联系。因为它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作文十:《装在套子里的人》2200字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五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本单元作为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结末单元,对总结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小说的三要素等内容已分析得非常的细致。因此本课既是对中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小说学习的一个总结。
2、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根据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和单元提示中的要求,我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人物关系单纯,情节简单,因此学生对情节的概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于小说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把握,却很难做到准确深入。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 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 (2) 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二、说学情: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高一下半学期必修3(第一单元)已学过《林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了解。并且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中比较透彻而深入的学习了小说的三要素,这就为本课教学时学生自主赏析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小说的情节性比较强,学生很感兴趣,因此要借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我教授的班级是普通班的十四班,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课堂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
此虽已学过但并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本课教授时,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既要大胆放手的让学生自己去赏析,又要及时引导、补充,指出学生的思维盲区。
三、说教法
新大纲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根据学生的学情我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
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还组织了学生表演,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四、说学法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自主预习,解决基础知识;自主查阅辅助资料;自主思考。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共同完善本组的观点,解决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结构预习课
(一)温故而知新
回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等相关知识,指导学生鉴赏的方法。 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问答式教学法,重点提问中 等层次的学生,它们对上节内容已知道一部分然而并不全面,因此要通过这一环节的提问使学生掌握的更牢固。
(二)课前做好《问题导读单》,课上学生自主阅读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整理和筛选所需的信息(平时的课堂中就注重让学生动笔画出来,本节也是如此);
(三)熟读课文,完成《问题导读单》中的基础知识和文章脉络的梳理;并将预习的结果 进行展示,有疑问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展示训练课
课下准备:1、找几位班上中善于表演的同学,排练表演小说中的情节。
2、课下我也指导学生的表演,使其表演更到位,课堂效果更好。
(一)导入新课以“别里科夫”的服饰装扮的表演作为新课的让表演的学生穿着包裹的服饰从讲台上走过,肯定会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借机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己看见了一个什么样人?有什么特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从文中找答案的欲望。从而引出“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从文中第一部分找出描绘“别里科夫”的语句,并加以归类。
(二)学生表演 在学生对别里科夫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将上节内容再次引入。安排学
生情节表演,即小说中别里科夫看见华连卡骑车以及别里科夫到柯瓦连柯家中的情节。在表演之前,教师提示学生注重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正是分析人物切入点,并提出表演完后学生需解决的问题。学生的表演强有力的激发学生地兴趣,又很生动形象的印在学生的脑中,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的寻找和分析出人物形象特点。对一个学生来说完成这个任务有些难度也许会遗漏,让小组共同来做降低了难度,这样在较轻松地状态下完成本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
在热烈的表演交流之后,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别里科夫 ”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 。结婚是不 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3、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死?
时代久远,又是外国小说,主题的把握是较难的。因此这三个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狭窄到宽泛,有一定的梯度,步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尤其在分析第三个问题时,指导 学生再次结合写作背景,深入探究别里科夫的死因。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套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答案不做过多的限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敢想敢说,不人云亦云。
(四)作业练习 完成《40分钟课时练》A卷和B卷中的《小公务员之死》一个注重基础知识,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一个注重学生能力训练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