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后感》1500字
诗歌这种题材的内容要是想去写好,前提就是要多阅读、多学习其他诗人的写作方式。优秀的诗歌不仅内容丰富,让人容易联想,更重要的是富含感情,让读者能够得知作者自己的情绪,也让我们读后有一番感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有关诗人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艾青的诗,总是如此的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给每一位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最近读了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有感触。诗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那时的中国如死寂一般的沉默,一切都被寒冷所埋没。也许,这寒冷并不只在存在外界,更多的是心中的寒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更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那些赶车的车夫,戴草帽的农夫,冒着大雪,将要去哪儿呢?你我又何从知晓!
1
八年的抗战,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到处都洒满了中国人不屈的热血,这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不会被打倒,在这八年中,每个人都生活在黑色阴影中,而对敌人的刺刀,我们毫无畏惧。我们坚信,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才是主人。侵略者迟早要落迫的归去。
然而,这之中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日军的猖狂屠杀,让多少中国人惨死,慰安妇事件又让多少妇女深受毒害。蓬头垢面的少妇,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失去了温暖的家园。生活在死亡的恐怖里,受尽了敌人的戏辱。中国的国土上到处弥漫着销烟,每个人都在企盼光明的到来。
中国的路,总是如此崎岖,如此泥泞。也许这道路的崎岖,正预示着中国的不平凡。道路的崎岖不平才磨励出一个全新的中国,这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国度。也许正是因为磨难,也许正是因为有那些不畏磨难的仁人志士,中国才一次存有崭新的希望。
时代的变迁,我们正处在21世纪,这个经济高速发民兵的信息时代,新中国成立至今年内六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倍感自豪。曾经被认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坚强起来了,我们举办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奥运会;曾经落后挨大的中国人,强大起来了,我们拥有世界先进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技术……
经过岁月的洗礼中国人逐渐懂得了“生存之道”,一个全新
2
的中国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与稳健。相较那寒冷,孤寂的旧中
国,新中国是繁荣富强的,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的铺路人,我
们脚下踩着的是先烈铺就的道路,心中满怀感激,他们的血泪
不白流。
坚信吧,祖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本文链接:
://.daxues./fan/duhougan/201703/18885.html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如侵犯
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window._bd_share_config={“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mshare”,”tieba”,”douban”,”tqf”,”kaixin001”,”thx”,”ty”,”isohu”,”people”,”xinhua”,”mail”,”copy”],”bdPic”:”“,”bdStyle”:”0”,”bdSize”:”24”},”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
3
(?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bdimg.share.baidu./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
4
作文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30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
1、 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 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 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 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 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 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 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 分明有一 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 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 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 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 围剿中国正义之士, 同学们试想, 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 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 简介作者
艾青(1910— 1996) ,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 的父亲非常迷信, 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 “ 大堰河 ” 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
怀里, 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 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 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
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 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
家联盟, 7月被捕入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
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 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 华北
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 1957年被错
划右派, 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 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 《他死在第二次》 《向太阳》 《旷野》 《北方》 《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 《海岬上》 《春天》 《归来的歌》 《彩色的诗》 《域外集》 《雪莲》 《艾
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
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
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 “ 中国诗坛泰斗 ” 。
三、 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絮聒 xù guō后裔 yì垢面 gòu 蓬发 p?ng暴戾 lì 蜷伏 quán啮啃 niakěn 饥馑 j ǐn 憔悴 qiáocuì 颤抖 chàn 2、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 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
宗元 《江雪》 )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李白 《行路难》 ) “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
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
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
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
点?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
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四次出现,是反复咏叹。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 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 加深了悲惋凝重
的气氛; 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 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 雪夜
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选择最令自己震撼的一幅画面说说其中有什么形象?为什么令自己震撼?
画面一 (3—— 4) 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你要到哪儿去
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 (7) 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 夫离去 (陷入“死
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
明天”如何)
画面四 (10) 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 颤抖着”两臂向天
乞援。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6、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教师点拨: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 “由北至南”, 循序渐进地呈 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画面 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 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 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7、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教师点拨:
(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写国人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 更能突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灾难。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艾青原名蒋海澄,小时侯被抱出去抚 养、有过逃难的经历、也有过被监禁的经历,是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 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文学评论家钱理群说: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 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 的主题。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 耕作于斯、 死于斯的劳动者 最深沉的爱, 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艾青最真切的诗都 d ōu 是献给中国农民 的。
五、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 呀”这样写, 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 诗人不仅是苦难 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 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 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 现诗人的赤子情怀,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
(2)同学思考:生于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的爱国?
联系热点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六、总结:
播放歌曲《大中国》,同学齐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七、作业布置:
1、仔细揣摩课堂所作的朗诵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课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具体人物形象 情感载体象征意
中国的农夫 压迫 雪 少妇、年老的母亲 蹂躏
(中国的妇女)
土地的垦殖者 剥夺 (寒冷) (中国的人民)
作文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23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洪湖一中高二语文组 黄希鹏
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象,把握情感。
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忧国情。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于富贵之家,却在贫寒农家里长大。从此,他与农人融在一起。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他深情地吟哦着《大堰河——我的保姆》;他曾以鸟自喻,倾诉着对土地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热爱光明和自由,高歌着“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我是大火中的一点火星”。他是谁呢?他就是诗人艾青。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艾青,通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感受诗人的赤子情怀。
二 美读,析形象。
1 艾青说:“诗没有形象就是花没有光彩水分与形状;人没有血肉,一个失去了生命的僵死的形体。”听名家配乐朗诵,找一找诗人精心塑造的形象。 明确:风雪 农夫 我 少妇 老妇 垦殖者
这些形象分为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又分为抒情主人公“我”
和诗人塑的人物形象。
2 自由诵读。选一个最能打动自己的形象作一点赏析。赏析形象,体会感情,诵读。
赏析人物形象:看外貌、观动作、察神态、抓心理、挖细节、找评价、作比
较等等;
赏析景物形象:明手法、描画面、说效果。
农夫:丛林中出现、戴着皮帽、赶着马车说明这是典型的中国北方的农民。刻
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说明他们生活艰辛,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们的脸上满是岁月风霜的痕迹。在极寒的雪天,农人还在外面奔走,为什么呢?故土沦陷,家园被毁,他们只能踏上流亡的路程。可是到处都是贫瘠的土地、沦亡的国土、苦难的人民,他们能到哪儿去呢?他们已经无路可走。 指明学生诵读,教师点评。
少妇:破烂的乌篷船可看出这是南方的人民,也说明少妇居无定所,漂泊无依。
蓬发垢面说明少妇历经艰辛,九死一生。从诗人关切的询问里,我们了解到了她的家园被毁,亲人被害,她备受侮辱,时时面对着死亡的威胁。 学生诵读,教师点评。
母亲:年老、不是自己的家、蜷伏、异邦人 、怎样的路程 ,可以知道年事已高本应
安享晚年的母亲在侵略者肆掠的中国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没有归宿感,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希望。
学生齐读,感受。
垦殖者:在沦陷的故土,他们的财物被毁或被占,他们已一无所有。他们四处
逃亡,生活绝望。在穷苦倦极的情况下,他们呼天抢地,向天乞援。 学生齐读,体会。
这四组形象,从北到南,男女老少,代表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百姓,是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这群人在《血泪吟》里,在《老妇吟》里,在《给死者里》??
补充资料
血泪吟(节选)
连声炮火震窗棂,叫喊声音不忍听。难妇逃来犹带血,声声何日可安宁?! 无边杀气起秋风,无限生灵掌握中。最是堪怜不幸者,死尸遍地血犹红! 烽烟弥漫小街村,满目凄惶不忍论!避祸人民携老幼,少年腕上有枪痕!
老妇吟
白发一老妇,徘徊街路旁。诉说日飞机,轰炸其村庄。
全家死殆尽,徒存四壁墙。长子断肩臂,次子裂胸肠。
幼孙成齑粉,两媳带创伤。三子幸免难,悲愤不可当。
剩我龙钟身,漂泊转异乡。
给死者
烈火烧毁年轻的生命,
铁蹄踏上和平的田庄,
血腥的风扫荡繁荣的城市,
留下——死,静寂和凄凉。
读了上述补充材料,用简短的语言说说你的感受。
祖国多灾多难,人民可悲可怜,侵略者可恨可憎。
3 看到祖国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艾青会如何做呢?当艾青在巴黎听到“中国人,你们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干什么”时,他依然丢掉画笔,回到多灾的祖国。他以文字为枪,参加到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去。有人说艾青是人民诗人,有人说艾青是大地的歌者。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可以感知一二。
人民诗人:与农人血脉相连,能感受农人的苦难。与农人命运相似,经历艰辛和苦难。与农人生命一样,憔悴不堪。
大地歌者:热爱祖国,希望用自己诗句温暖祖国苦寒的大地。丹心一片,赤子情怀。
4 这些形象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风雪 诗歌的一二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雪肆掠、寒风凛冽的画面,给人一种寒冷、阴森、恐怖、窒息的感觉。那么它在文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奠定全诗悲惋凄凉的感情基调,是贯串全诗的感情线索;营造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加深悲惋凝重的气氛;象征中国所处的艰难的环境。
补充资料
1928年5月——“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
1932年1月——进犯上海——中国军民死伤达1. 6万余人!!!
1937年12月13日——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 !!!!
三 自由诵读,悟情感。
诗是言志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他精心塑造的形象上。通过对上述形象的赏析,诗人的情感自然就易把握了。那么,本诗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呢?
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怜惜;对侵略者的愤怒和痛恨;对江山遭到涂炭的痛心;对自己无力保护亲人的心酸;对无力为祖国雪恨的无奈。
四 形象寄情颂艾青。
我们通过赏析形象,把握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更好地理解了诗和作者。我们说诗歌有多重境界。她可以是风花雪月,可以是英雄传奇,可以是心灵小语,但最动人的诗一定会有平民情怀百姓担当。艾青让人崇敬的地方就在这里。请同学们结合本诗和学过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及发的资料,写一首小诗送给艾青,以表我们的敬仰之情。要求:用形象传情。
教师示例:
致艾青
你是文天祥的磁针石
是林则徐的坎儿井
丹心一片
赤诚几许
世上疮痍
民间疾苦
灼烧了你的眼
灼痛了你的心
你幻化成一只小鸟
在风暴里
独立枝头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你歌唱勇敢
鼓励我扬帆起航
你赞美坚强
站成一尊礁石
给我力量
你追求光明
用心血和生命谱写了不朽的华章
人民诗人
大地之子
你的精魂已融进民族的血液
驻守在人民的胸膛
作文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41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诗歌分析
1、创作背景
1937年12月28日,艾青来到武汉,“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在这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人们一方面在寻求如何战胜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则不免面对严峻的现实而陷入深沉的思考。作为一个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深切关怀的诗人,艾青不能不在感情上有他独特的表达方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正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一个满怀正义和激愤之情的诗人所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2]
4作品赏析
2、文学赏析
诗歌感情基调
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艾青早期的感情基调的诗。他的那种赤诚炽烈、深沉执着的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使他不能不以一种急切忧虑的心绪,冷竣而真实的笔触,把当时的社会气氛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从开头到全诗中反复咏叹的两句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这两句诗,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起承转合”中的插曲,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强烈的呐喊。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所给予人的感受,只能是感官上的触觉。重要的是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切地感到了寒冷的封锁,使他不能不爆发出这强烈的呐喊。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关注于北方的“中国的农夫”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上,关注于南方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和“年老的母亲”的坎坷命运上。这一切,正是构成“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具体形象和生活画面;而诗人的一腔深情也是透过这一切而传达出来的。艾青创作伊始,便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寄托在对中国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关怀上,现在,当民族危机的阴影笼罩在祖国大地上空时,他又一次以自己的笔触抒发了这种情真意挚的忧虑和愤懑。我们从这种感情的依恋和关切中,看到了这个虽属知识分子但却与农民的命运密切联系的人,他总是怀着十分忧郁的眼光来注视着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对于三十年代的相当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不仅是看到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命运的悲惨,而且也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一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艾青在对农民关注的同时,也不禁为自己的命运而歌吟: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这种感情和气质,是早期艾青的典型的感情和气质。如果不深刻了解艾青这种个性上的特色,人们将很难认识他早期的艺术风格。同时,作者通过联系自身将自己由叙述者的角度转化为参与者,进一步的拉近了和广大人民的距离,也便于直抒胸臆。
诗歌的构思
在构思上,这首诗表现着艾青的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他虽然在此之前并未到过我国的北方,然而他笔下那“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马车的中国农夫的形象却令人感到亲切而熟悉。据他自己后来说,当有人问他是否见过这种现象时,他的回答是:我感觉应当是这样的。这个“感觉”就是想象所创造的形象。当然,达并不能证明可以脱离生活闭门造车,而只是证明了诗人应当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让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没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绝不会成为一个优秀诗人。但是艾青的这种想象又是以他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熟悉为前提的,所以他根本不同于那种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和艺术上的粗制滥造。
诗歌思想艺术价值
在诗人的想象中展开的一幅幅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活画面,构成一种摧人心碎的悲剧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那“蓬发垢面的少妇”,那“年老的母亲”,还有那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垦植者”,他们都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
诚然,艾青笔下的这种意象,也许未免笼取着过于悲伤凄惨的气氛。可是如果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认议它的话,是不能不承认这一切都是“残酷的真实”。而且,我们还应当看到,这首诗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气氛,它所描绘的那些悲惨景象,正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和体验到的令他悲痛、令他忧虑的事情。以艺术的手段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正表明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诗歌思想艺术价值的评价
对那样的历史背景如果没有深切的了解,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调不能充分把握,势必会把这首诗看成“低沉悲观”的作品,那就会背离了作品的实际内容,从而贬低和否定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必一概否定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忧郁情绪,这在艾青早期作品中是有相当普遍的表现的。那么,应当怎样认识和理解这种忧郁呢?艾青在其后所写的《诗论》中曾经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他还说:“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古老的世界吧!”这就是我们理解他诗中的忧郁与悲哀的关键。当你把这种“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的时候,你也就同时认识了为什么艾青早期的诗虽然总有一层忧郁与悲哀的情绪,但却始终对人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鼓舞作用,而不是使人陷入悲观消沉的境地。在文艺创作、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中,区别和把握这种界限和分寸十分重要。有的人虽然也写忧郁与哀,但那只是对个人命运的卑微而渺小的咀嚼和咏叹,从中看不到时代的风云,体验不到人民的感情;这类作品是不可能具有很高价值的。艾青的忧郁与悲哀,则是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系,同人民的感情血肉相连的,所以他才能在众多的诗人中出类拔萃,别具风采。
诗歌结构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
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应当说,这充满悲愤力量的诗句,有力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了感情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鼓舞!
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可感可触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
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的情思。[3]
3、名家点评
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洪子诚:忧郁由于苦难而产生;对苦难的忧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就在于人类,中国人民为摆脱苦难所进行的斗争,将永远伴随着苦难。因而,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能体会到对力的呼唤,对暴风雨扫荡这古老的世界的执著的期望。而这首诗,也从一个具体的实例,提示了艾青诗歌创作上以“自我”感受与个性概括民族、时代悲欢的美学特征。
作文五:《《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10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的这首名作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在这种忧虑里,展现了他对祖国与民族命运的赤诚关切。
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身遭凌辱,土地受蹂躏。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语言上具有散文美,比喻奇特。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很多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本文的另一艺术特点是比喻奇特。比如第一部分中背景画面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诗人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无疑包孕了北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给人一种阴森之感。失去家园,流离颠沛的人流,就像没有了根的浮萍,就像秋天的落叶,漫无目标的浮沉、飘零。追随着他们的只剩下“风”,还在“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的絮聒。
作文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4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作文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9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上理工附中 王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四副图景中人们凄惨的生存状态(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 “寒冷” “雪夜”的象征含义(难点) 第一节在诗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难点)
2.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内心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3.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语言、想象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简介艾青的诗歌成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诗坛大师;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 诗人之一
2.学生交流初读诗歌后所体会到的感情
二. 听配乐朗诵,理解诗中四副图景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人物形象?
2.听配乐朗诵,通过想象思考:
(1) 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展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2) 哪幅画面最打动你,为什么 ?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5.问:这几副画面有哪些共同点?
三.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 “寒冷” “雪夜”的象征含义:
1.简介时代背景,理解为何广大人民陷于苦难之中?
2.理解“雪夜”的象征含义
四.朗读四副图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1.学生交流:表达了痛苦、忧愁、悲愤
2.理解第一节在诗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五.学生交流感受,教师小结艾青诗歌的特点:
艾青诗风沉郁,在忧郁中浸透着对祖国人民深深的爱,忧郁中显示着力量; 他的诗善于通过鲜明的形象、画面来表达情感,他诗歌的中心意象便是土地。
六.布置作业:推荐艾青的其他诗歌,要求学生通过把握诗中形象,理解诗歌的 感情
教学说明:
教材基本分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是在高一新教材里的第四单元, 这一 单元都是新诗。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体会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陶冶美好情操。所以在教这首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 中的人物形象与图景,来把握诗人深沉的情感。
学情基本分析:学生初次接触新诗,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是较弱的,而且写 这首诗的时代 (1937) 距离现在较远, 学生理解这首诗中的深沉感情是有难度的。 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图景的特点,并联系时代背 景来把握诗人深沉的感情。
基于以上几点,我便把教学重点设为“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中四幅图景的特 点” ,难点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寒冷的象征含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 诗中的情感,在教学的开始,老师通过配乐朗诵,来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联系 时代背景;分析结束时,通过小结艾青诗风特点,来深入理解其诗的感情。
作文八:《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50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走近作者
艾青 男,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 3月27日,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二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品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他的诗歌风格。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课文品读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长诗。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度着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地呼号: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潜含着觉醒了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诗人写下这些颤抖的如泣如诉的语言时,不知要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的感情和创作冲动更为深广的一次涌流和升华。它是一曲悲愤的交响乐,它是一幅意境深远色彩斑斓的大幅油画。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
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在落雪的寒冷的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的创作道路尽管也是泥泞而曲折的,但他用温暖而真诚的声音,坚定的步伐,从此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了诗人自己的也是当时中国的诗歌领域的高峰。
理解·探究·鉴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在 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说说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注意本诗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雪落在中国土地上》教案
高一语文 必修( 2 )
教学指导思想:
1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强调学生自我的理解与发现;
2 、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本课学习目的:
1 、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朗诵、感知和体悟能力,
3 、练习写自由体诗。
教学方法:
电教、反复诵读、仿写展示、交流讨论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 、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学生演讲。
2 、观看一组今日松花江的美丽图片,引入九一八事件及歌曲《松花江上》: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向沈阳城和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并在不到 3 个月时间内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据统计,从 1931 年 9 月至 1945 年 8 月,死于日本关东军屠刀之下的中国抗日武装军民和爱国人士有 500 余万人,被屠杀、被奴役而死的无辜百姓则不计其数。同时,中国东北大量黄金、白银、粮食、钢铁等资源被日本掠夺。
《松花江上》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 九一八 ” , “ 九一八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 九一八 ” , “ 九一八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
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3 、 导入本文,简介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吞并了我国东三省,远远没有满足他们的野心,妄图进一步吞并中国。芦沟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爱国将士们拿起枪杆子,将一颗颗子弹射入敌人胸膛;那么爱国诗人们能做什么呢?他们拿起笔杆子,将诗篇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插向敌人的心房!
《松花江上》抒写了东北人民的痛苦,《雪落在中国土地上》抒写的是全中国人民的痛苦,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诗中所抒写的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二、反复朗诵,体验情感
1 、教师示范朗诵
2 、学生反复朗诵
3 、欣赏朗诵小组的配乐朗诵
三、诗歌分析
1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抒写残暴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蒙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 、表现方式:
( 1 )精心选用意象: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 2 )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
(学生讨论意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具体内容)
四、练习写自由体诗
1 、仿照《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任意一节,以“和平”为主题,用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节诗歌。
2 、分组交流,各推荐一篇用幻灯展示。
五、情感延伸
1 、反思: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 、观看一组图片,表达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
(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
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
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爱这土地》等。
(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
(逃难的经历)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和感受
配乐(埙)
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分别叫三个同学
给以点评
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
补充语流音变知识
四.分析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
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作文九:《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5400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整体感知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诗篇。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做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也将要度过更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
这首诗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著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
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身遭凌辱,土地受蹂躏。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当年的中国文艺界(不仅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在报刊上的诗,虽然歌颂抗战,但多半显得高亢而空洞,缺乏真情和感染人的艺术力量。这首诗有力地冲破了抗日战争初期诗歌创作领域的平庸状况,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可贵的是诗人不仅深广地体验到战争的真实、丰富的内涵,并以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情绪和鲜活的语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出自艾青的第二部诗集《北方》,这部诗集也是他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部诗集。它收
入《复活的土地》《北方》《乞丐》《手推车》《我爱这土地》《老人》《篝火》等16首诗。这些诗充满了忧郁的情调,这不仅是他个人内心悲苦的写照,更是整个民族的悲苦的投影,由于时代和国家民众的灾难太深重,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浓重深沉的悲哀,正如诗人在诗集《北方》的序言中说的:“这集子是我抗战后所写的诗作的一部分,在今日,如果能由它而激起一点儿民族的哀感,不平,愤懑,和对于土地的眷恋之情,该是我的快乐吧。”这种民族的哀感、愤懑以及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不但不是消沉的,而且能够激起一个哀伤的民族渴求解放的意志。从艾青的诗中,我们能够感到来自历史的深厚的力量,只有多年被凌辱欺压的民族才懂得哀伤,忧郁与愤懑也能成为号召和力量,能把苦难喊出来是最幸福的事。
问题探究
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反复咏叹的主旋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该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这里,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二、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等,其中蕴涵什么意味?
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风像老妇的指爪在拉扯行人的衣襟,大地会伸出颤抖的两臂乞援,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脑际,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成为扣击人们心灵的重锤。在那样一个沉闷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悲惨的岁月,是需要这样的重锤才能震撼某些麻木的灵魂的。
三、关于反映祖国苦难以及描写劳苦大众的诗有很多,该诗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诗人言人所未言,独辟蹊径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诗人将自己作为人民的一分子,和他们患难与共:“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不仅如此,还映照出旧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二是诗人不仅怜悯人民,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些许温暖”:“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诗人爱人民爱得深沉,不愿意他的
诗给人民的只是忧郁和悲哀,而愿意给他们以温暖、力量和慰藉。
语言品味
一、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二、可感可触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
了出来。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的情思。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二、形象的产生(艾青)
一首没有形象的诗!这是说不通的话。
诗没有形象就是花没有光彩、水分与形状;人没有血与肉,一个失去了生命的僵死的形体。
诗人是以形象思考着世界,理解着世界,并且说明着世界的。形象产生于我们的对于事物的概括力的强旺和联想力与想象力的丰富。
每天洗涤自己的感觉,从感觉里摄取制造形象的
素材。
从物与物的比拟里,去分别它们间的类似和差别的程度。再把类似的东西组成一个新的程序。
努力把握物体所存在的地位和周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诗人的脑子必须有丰富的储藏:无数的鲜活的形体和它们的静止与活动;无数的光与色彩的变化;无数的坚硬与柔软;无数的温暖与寒冷;无数的愉快的与不愉快的感觉。
只有储藏丰富了之后,所产生出来的形象才是自然的、生动的。
我常常唤醒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我常常从这一物体联想到和它类似的所有的物体,从这一感觉唤醒和它类似的所有的感觉;我常常从我已
有的经验里去组织一些想象。
联想和想象应该是从感觉到形象的必经的过程。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的。
当然,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只有从丰富的生活经验里才能获得。
(选自《我怎样写诗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三、课文赏析(洪子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青离开他在杭州任教的中学,怀着投身于伟大民族战争的愿望来到当时抗战的中心武汉。在实际生活中,他看到抗战的黑暗现象,看到人民贫困的苦难,认识到通向胜利的路的艰辛。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笼罩在他的心头。年底的一个晚上,天色晦暗,像是要下雪的样子,一股深沉的感情潮水般袭上诗人心头。他披衣伏案,在阴湿的房间里写下这一著名的诗篇。
艾青的诗有着执著的现实意识和从现代派借鉴来的表现力。因而他的诗一方面具有活生生的现实画面与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诗的形象具有极宽泛的概括层面和深邃的暗示性。诗的开头两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表现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这里,整组画面既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采用“寒冷”“封锁”这样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的语言,就更加充实了诗歌形象的容量。几个有着绘画造型特征的、渗合着诗人情感的构图,组成一幅幅向四面延伸、扩展的画面,使诗人所表达的基本情绪得到具有生活实感的证实,赋予这一情绪以厚实的生活根基;同时,随着诗人心理的推移而推移的事象、画面,也带有扩展意义的象征意味。无论是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船头的少妇,还是离家的年老母亲──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在对寒夜中离家的年老母亲和失去土地、家畜的劳动者的困境的描述之后,“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饥谨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的句子,都已包含着抽象性的概括。崎岖的路与伸出的双臂等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的概括。
当然,一首诗所具有的对生活的概括力与暗示性并不仅仅意味着思想上的成功,同时也是美学上的成功。因为对生活的透视力应当同时是对生活的质的认识和对这种认识的诗的表现与呈示。例如把寒风呈现为一个用指爪拉扯行
人衣襟的形象,就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思想和艺术的力量。此外,这种思想与美学的力量也集中在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一种深沉的情感方面,这是艾青所特有的动人的忧郁,在他的20世纪30年代其他作品中也存在着。这种悲哀来自农人失去了“所饲养的家畜”和“肥沃的田地”的绝望,来自“暴戾的敌人”强加给人民的“死亡的恐怖”,来自“像这雪夜一样广阔又漫长”的“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它超越了个人遭遇的范围,而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它不只是无力的哀吟和对抗争的回避,而是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广大的土地上”(艾青《诗论》)。忧郁由于苦难而产生;对苦难的忧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就在于人类,中国人民为摆脱苦难所进行的斗争,将永远伴随着苦难。因而,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能体会到对力的呼唤,对暴风雨扫荡这古老的世界的执著的期望。而这首诗,也从一个具体的实例,提示了艾青诗歌创作上以“自我”感受与个性概括民族、时代悲欢的美学特征。
作文十:《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350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课件2-5):
请大家观看一组今日松花江的美丽图片,松花江上挂“彩虹”、课1美丽的松花江课2、松花江畔落日霞光课3、勿忘国耻——松花江上课4。由眼前的美景,大家可曾想到昔日的松花江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能很容易联想到“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向沈阳城和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并在不到 3 个月时间内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据统计,从 1931 年 9 月至 1945 年 8 月,死于日本关东军屠刀之下的中国抗日武装军民和爱国人士有 500 余万人,被屠杀、被奴役而死的无辜百姓则不计其数。同时,中国东北大量黄金、白银、粮食、钢铁等资源被日本掠夺。
有一首歌曲就记述了这段历史:
课件6:《松花江上》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 九一八 ” , “ 九一八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 九一八 ” , “ 九一八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2、 导入本文,简介写作背景:
课件7、8、9
课件内容: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吞并了我国东三省,远远没有满足他们的野心,妄图进一步吞并中国。课件7
2、芦沟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爱国将士们拿起枪杆子,将一颗颗
子弹射入敌人胸膛;那么爱国诗人们能做什么呢?他们拿起笔杆子,将诗篇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插向敌人的心房!课件8
我们可以看出:《松花江上》抒写了东北人民的痛苦,《雪落在中国土地上》抒写的是全中国人民的痛苦,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诗中所抒写的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课件9(题目)
二、教学目标:课件10
三、作者简介
课件10---13
艾青(1910.3.27—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课件10)
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 点》。(课件11) 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长诗《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课件12)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课件13)
出身于地主家庭, 但从小就被寄养在一个叫大叶荷的贫苦农妇家里。这位地主的弃儿,农民的养子,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养成了叛逆的性格。1928年艾青如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学习,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学绘画,深受印象派、象征派等现代艺术的感染。1932年回国,5月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代表的一组抒情诗。他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歌,出版有诗集 《北方》(1939)、《旷野》(1940)和长诗《向太阳》(1938)等。1941年3月,诗人从重庆到延安,思想与创作皆发生了心 ( 黎明的通知》等诗集。
四、反复朗诵,体验诗歌情感( 课件 )
1 、教师示范朗诵
2 、学生反复朗诵 (教师正音 课件 )
3 、欣赏朗诵小组的配乐朗诵 (录音机放音乐)
五、诗歌分析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课件 )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课件 )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
课件 :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他们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他们分别象征压迫、蹂躏和剥削。这些意象在加上“雪”,“土地”,就渲染了一种寒冷、衰败的意境。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件 )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课件 )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5、“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课件 )
前一句暗指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后暗指勇气和力量。
6、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
结构两个角度)(课件 )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六、鉴赏分析:课件 诗歌《沁园春.雪》表现**的雄伟壮志、宏韬伟略。
课件 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表现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鉴赏,我们会了解到,诗歌《雪落在中国土地上》表现的是诗人忧郁的爱国情。
七、情感延伸:
请大家看一组图片,结合所学诗歌,谈谈感受。
课件 1、反思: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认识:要热爱“和平”,“和平”是社会的主题,我们要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3、这首诗歌除了运用反复咏叹的表现方式以外,还大量运用描写,仿照《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任意一节,以“和平”为主题,用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节诗歌,并分组交流,各推荐一篇朗读。
由一名同学朗诵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
1、反思: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认识:要热爱祖国,要热爱和平。
3、做法: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