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科技成就梦想》900字
科技成就梦想
袁亚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科技成就梦想》
说起科学,同学们一定会想,我们只是小学生,科学离我们也太远了。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石英钟为什么能精确显示时间?暖宝宝为什么能发热……看似简单的生活用品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妙?其实许多日常用品,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往往觉得理所当然,殊不知它的背后藏着巧妙的构思。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热爱科学,积极的学习各种科学知识。
回顾人类文明历史,可以发现我们人类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乎是一无所有,可是今天,人类却在地球上建立了如此辉煌的文明,成为地球当之无愧的主人。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一项又一项的科学发明和创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让人类步入了工业时代;贝尔发明了电话,让我们沟通更加方便;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让日行千里不再是梦想……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造就了数不清的发明创造,其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造成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因为有了科技,人类上天入地不再是美好理想,因为有了科技,呼风唤雨不再是痴心妄想。古往今来,凡在科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无不是从小接触科学,学习科学,进而产生兴趣对科学进行钻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某个领域有所创新,登上科学的高峰。**爷爷要求我们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本周是今年的科普宣传周,举办这样的活动,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科技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
同学们,当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请一定不要让它稍纵即逝。当灵光一闪时,立刻动手试一试。说不准,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呢!此外,多看一些科普书籍、报刊,积极动手做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长此下去,能够培养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并且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本领,真正成为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好少年!
作文二:《现代科技成就》3700字
天水师范学院
姓名:张鹏
班级:物理学 学号:20141040248 1
现代科技成就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 2
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 3
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纪科技发展带给21世纪的遗产将包括科学的全球化、社会化,社会的科学化,科学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结合并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世界和平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人类可以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4
作文三:《科技成就梦想》1600字
维普资讯 ://.cqvip.
匦匦 四
圈
科 技成就 梦想
文 / 时香 丽
人
它 遭 遇 科技
类 的 梦 想 总 是 走 在科 技 的 前 面 但 走 再 远 些 也 还 是 梦 想 只 有 当 才 可 以 变 梦想 为 现 实 给 人 们 的 生 活 带 来 惊 喜 和 色 彩 作 为灵 长 类 动 物 人 类 的 血 液 里 总 是 澎 湃 着 梦 想 的 渴 望 正 是 因 为
, , ,
,
。
,
,
这 种 渴 望 为科 技 的 诞 生 注 入 了 实 实 在 在 的 动 力
,
于是 人 类
一
步
一
步告 别
了茹 毛 饮 血 的 原 始 状 态
,
开 始 踏 上 文 明 的旅 途
,
。
今 天 作 为 人 类 在 认 识 自然 和 科 无 处 不 在地 渗透 到人 类 生 活 的 神 已 经 毫 无 争议 地 成 为 第 生 产 力 技 经 末梢 成 为人 们 须 臾 不 可 离开 的 物 质 依 赖 试 想 如 果 没 有 了 电 力 没 有 了现 代 化 的 交 通 设 施 没 有 了 快 捷 方 便 的 通 讯 系 统 人 们 的 生 活 该 陷 入 何 等境 地 ? El 千 里 曾 经 梦 想 中的 嫦 娥 奔 月 如 今 都 已 成 为 无 可 争议 的 现 实
当 文 明 经 历 几 千年 的进 展 和 演 变之 后
改 造 自然 的 反 复 实 践 中 积 累 起 来 的 有 关 生 产 劳 动 的 经 验 和 知 识
一
—
—
,
,
,
。
,
,
,
一
,
,
,
但 人 类 的 梦想还 远 没 有结 束
尤 其是 当 日 益 膨胀
,
人
类 对 自然 界 的 认 识 和 改 造 还 在 进 行 中
,
,
的人
口
严 酷 地 考 验 着地 球 的 承 载 力
,
当五 花八 门 的
当 防 不 胜 防 的 自然 灾 害 疯 狂 地 吞 噬 病 毒 肆 无 忌 惮 地 侵 袭 着人 类 的 健 康 以 人 类 不 得 不 以 极 快 的 速 度 来 调 整 自己 的 生 存 方 式 人 类 的幸福 时 着 谋 求 个 最适 宜人 类居 住 的 美好 家 园 从 新能 源 的 开 发 到 克 隆 动物 的 问 从 月球 的 遣 访 到 更 遥 远 太 空 的 探 秘 世 科 技 的 翅 膀 正 载 负 着人 类 的 梦 凤递 游 想乘 科 技 为人 类 的 梦 想 开 辟 了 个 更 为 广 阔 的 天 地 科 技 使 人 类 更 加 坚 定 了 认 识 自然 利 用 自然 的 信 心 不 再 为环 境 恶 也 许在不 久 的将 来 人 们 可 以 不 再 为 能 源 危 机 担 忧 安 乐祥 和 成 为生 化 焦 虑 不 再 为 交 通 拥 堵叹 息 不 再 为 疾 病 不 治 哭 泣 人 类拥 有 面 对 自然 活 常态 种 游 刃 有 余 的 驾 驭 能 力和 纵 横 捭 闺的 宏
, ,
一
。
,
,
。
一
,
。
,
,
,
,
,
一
,
,
阔气势
。
科 技 在 奇 迹 就 在 面 对 日 新 月异 的 科 学 技 术 有 谁 可 以 断 然 否 认 天 的 梦想不 是 明 天 的现 实? 今 《中 国 三 峡 》 ( 科 技 ) 立 足 能 源 科 技 为 实 现 人 类 的 绿 色 能 源 梦想 孜 自第 7 期 开 始 孜不倦
地 努 力 为 了拓 宽 受 众 范 围 提 升 刊 物 的 影 响 力 目进 行 调 整 调 整 后 的栏 目 将 以 种 更 有 冲击 我 们 鳊 辑 部 将 对 部分 栏 为 更 多关 心 能 源 的 非 力 的 视 觉 语 言 和 大 众 语 言 帮 助 读 者认 知 能 源 科 技 专 业 人 士 提 供 认 识 能 源 科技 的路 径 这 是 我 们 心 的承 诺 也 是 我 们承 担 定可 以达到 的 责任 和 使命 相 信 有您 同行 我 们 的 目 的
, 。
,
,
。
,
。
,
一
,
,
,
。
,
一
。
,
。
作文四:《科技成就未来》1900字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陈艳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大家好!
首先感谢上海市奖励办给了我这份荣幸和机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科
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全体科技奖励及成果管理工作者对上海市科委、市奖励
办各位领导以及各方面专家长期以来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诚挚帮助表以衷心的
感谢!成绩和荣誉属于我们科技奖励成果管理工作的每一位,作为这个集体中的
一分子为此我感到自豪和荣耀。借此机会仅就我们在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工作方
面的体会及感想作一沟通和交流。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以人口健康为主要学术方
向的大型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1999年由中科院在沪的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经过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组建而成。她秉承了中国科学院沪区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半个多世纪的优良传统,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在我国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体
系中发挥着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在这里,每年都有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花
落“我家”;每年发表的SCI期刊论文总数居全国生物学领域科研机构第一。据
统计,2000-2007年间生科院发表第一作者单位署名SCI论文3500余篇。其中,在、及其系列、及其系列、、《、
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9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我国在上共发表论文6篇,其中生科院就占了4篇。上海生科院正在努力为提高我国疾病防控能力、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不断
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在生科院这个大家庭
中做好科技奖励和成果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以下谈二点粗略的体会:
一、
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对上海市科学技术
的发展以及我院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通过物质奖励和
精神奖励,使科技人员获得物质上的激励和精神上的荣誉,这对于激发广大研究
人员,尤其是青年科学家投身科学研究和创造热情,有着重要意义。
在每年的申奖工作中一些项目组事后感触很深地谈到,申奖过程是一个竞
争十分激烈的过程,期间将得到同行以及各学科领域专家的深刻剖析;同时也是
一个学术交流和展示的过程,这期间可能会得到一些交叉学科的新启示,同时还
可能会产生一种激流涌进的动力;另外,科学院对于获得国家各类科学技术奖的
集体和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金中20%用于奖励获奖项目组人员,80%作为科研再发展基金,这对于一些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队伍的稳固壮大,更是起到了
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所以我们认为:科技奖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我市科学技
术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上海生科院科技奖励与成果的管理,提高上海生科院的学术和社会
影响,根据国家、科学院以及地方政府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上海生科院的一级
法人二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相应的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办法(暂行) ,
明确各类奖励项目申奖的流程,院所各级管理部门职责,在制度上建立保障体系;
操作上以所为基本单元跟踪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发挥所级管理人员与项目
组、与科学家联系紧密的便利条件和优势,注意发现和挖掘申奖苗子,确定申奖
项目;生科院按国家、地方各类奖励申报要求总体部署协调,学术委员会审议把
关;进行过程跟踪,组织安排候选项目预答辩。
申报材料是报奖项目的核心,是审查该成果是否符合授奖条件的依据,申报
材料撰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获奖与否及等级,因此材料整理显得尤为重
要。我们在整理材料时,除经常提请项目组注意按推荐书要求整理材料外,还特
别引导项目组注意抓住,事实上收到较好成效。
是项目的“眼珠子”,应该准确拟定,做到两个相符,即项目名称
与成果内容相符,与报奖的奖种相符。
是整个项目的缩影,应该充分体现核心技术、重要指标和创新点;
是反映项目研究的一个亮点,应客观评价前人的研究基础,忌贬低
他人;
是项目的精华,应该注意提炼;
,应该具有代表性,图表方式表示。
在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理念指导下,通过院所二级协手服务,我们的科技
奖励与成果管理工作者为每年度的各类奖项申报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实实在
在支撑和保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2000-2007年生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科技进步奖1项,国际合作奖2项;上海市及各类省(部)级奖励48项。
成绩的取得,首先来源于科研一线科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同时也凝聚着我
们每一位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尤其是所级管理人员的
基础工作和市奖励办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我再次表以深深的谢意。随着国家和上
海市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将会源源不断产出。为使更多
的杰出研究成果申奖成功,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和上海市获奖项目的质量和影响,
我们将继续努力!
谢谢大家!
作文五:《我国科技成就》10200字
我国最新科技发展成就:
生物科技领域:
1.我国科学家在太空诱变肿瘤细胞实验取得成果 (2003年07月22日)
2. 宁鞍山:胚胎冰封两年 重在母体“复活”
3. 我国实施断指(肢)再植术40年 成活率在90%以上 (2003年09月09日)
4. 上海医院治愈重症帕金森病患者 创下世界首例 (2003年09月04日)
5.牛胰岛素
有关图片
.我国科学家在太空诱变肿瘤细胞实验取得成果
这只是人类最终战胜肿瘤迈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本报记者张卉 王海涓
“有了?太空瘤苗?,意味着作为人类第二杀手的各种肿瘤都可能通过注射疫苗的方法来
防治。”今天早晨,负责这项研究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唐劲天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迈出的只是?太空瘤苗?研制的第一步。”
上天细胞有四大变化
随着“神舟四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肿瘤细胞返回地面,中日友好医院的科研人员获得了几千株经过太空特殊环境洗礼的细胞。经过对返回地面的细胞进行认真研究后,最近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随着飞船遨游了一趟太空的肿瘤细胞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细胞生长变慢了,二是细胞增殖的周期变了,三是细胞的形态改变了,四是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变化了。”唐劲天告诉记者,这可能意味着细胞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改变。
现在科研人员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发生了变化的细胞中寻找那些有用的细胞,以制成疫苗。虽然目前还无法锁定究竟是细胞的什么基因导致了细胞的变化,但太空诱变肿瘤细胞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果表明,他们在制备新型“太空瘤苗”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据悉,“太空诱变肿瘤细胞制备瘤苗的实验研究”是由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部主任基金大力资助项目。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较大规模地进行太空肿瘤细胞的研究。
细胞生存系统已申报专利
据介绍,肿瘤疫苗是免疫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现阶段主要有细胞瘤苗、亚细胞瘤苗、分子瘤苗和基因瘤苗4种类型,但迄今为止,肿瘤疫苗还未有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免疫性不强。
唐劲天告诉记者,过去,为了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可遗传的变异,科学家们采用的都是普通方法,比如说照放射线、药物诱导等,但是一直都难以奏效。由于太空有与地球不同的特殊环境,如重粒子辐射、微重力和零磁场等容易使生物体细胞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可遗传的变异;而微重力和零磁场则可增加生物体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使变异发生概率增加。
在实现太空搭载研究之前,中日友好医院的课题组首先建立了肿瘤细胞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系统。为了减少细胞在太空环境下的代谢,同时也为今后能简便、多次地重复类似的太空搭载实验,他们最终选择了常温(18℃至22℃)、无源(电源、热源等)的简单搭载方法。
虽然他们主动为细胞生存条件设定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但是研究组成员经过数十次的实验摸索,终于获得了在常温下存活16天的肿瘤细胞。而这一结果不但对今后的太空细胞搭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太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成果。目前,这一常温生存系统已经申报了专利。
细胞筛选近期开始
2003年1月5日,在朔风刺骨的火箭回收场,该项目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唐劲天所长和十几名操作人员严阵以待,等待接运搭乘“神舟四号”火箭返回的肿瘤细胞。
1月7日上午10时左右,航天搭载细胞终于运抵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所马上动员了三个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鉴定细胞的活性、对细胞进行单克隆化。经过20个小时的奋战,1月8日凌晨6时,所有的航天搭载细胞都处理完毕。
随后,研究人员相继对细胞的生长、形态、细胞周期、黏附力及细胞因子表达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太空搭载的肿瘤细胞已经发生了四大变化。
近期,课题组将开始免疫原性改变的肿瘤细胞株的筛选工作,并计划对筛选出的阳性细胞进行再次搭载,以期进一步增强其免疫原性,为“太空瘤苗”的制备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将建立太空肿瘤细胞库,面向全国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太空肿瘤细胞的药敏、放射敏感性、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
再次搭载面临巨大挑战
据了解,在已经完成的工作基础上,课题组正在计划新的搭载实验:一方面对原有的搭载技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建立一个更好的太空细胞搭载技术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预实验,发现更好的搭载物,进一步拓宽太空医学的研究领域。
唐劲天所长说,目前,课题组已开始对保温材料、细胞存活系统及搭载细胞的种类进行预实验,希望能够在上次搭载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获得更多的太空诱变细胞及成果。
用于临床至少还要三五年
据了解,以前我国也进行过细胞太空搭载实验,但是目的性没有此次这样明确。而美国也在哥伦比亚号上搭载的生物细胞,也随着哥伦比亚号的陨落而丢失了,唐劲天告诉记者,国际上类似的研究还非常少,国际刊物上研究太空生物医学的文章也寥寥无几。
通过这次试验,我国已建立了第一个太空生物医学研究平台,包括建立太空细胞库,太空细胞的利用与管理机制;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太空瘤苗”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唐劲天所长认为,太空搭载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是非常有前途的探索领域,因为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因此,太空生物医学研究应该能够成为我国的研究特色。
但唐劲天一再强调目前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所谓“太空瘤苗”用于临床至少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课题组遇到的困难也很多,首先社会对这一事物的认识显示了比较急躁的情绪,希望细胞也像航天育种一样,一二年之内就会有比较大的成果,获得经济效益。其实,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不能急功近利,切勿浮躁浮夸;其次是课题组也面临着研究环境比较落后、经费少、条件差、人手不够等问题,很难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这也制约着我国太空生物医学利用的发展。
“国际资料表明,2020年全世界肿瘤发病率将达到最高峰,我们希望届时我们有出色的表现。”
牛胰岛素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
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是一种多肽。
牛胰岛素是牛胰脏中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是一种多肽。其一级结构1955年由英国桑格(S.Sanger)测定。牛胰岛素在医学上有抗炎、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骨质增生、治疗精神疾病等作用。中国是第一个合成人工牛胰岛素的国家。196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与北京大学和
力合作,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1965年9月17日我国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1953年,英国人F. SangerSanger由于测定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编辑本段化学结构
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的化学结构于1955年由英国的科学家桑格测定、阐明:牛胰岛素分子是一条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A链和另一条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B链,通过两对二硫链
连结而成的一个双链分子,而且A链本身还有一对二硫键。
以后,科学家们又陆续测定了不同生物来源的胰岛素,发现与桑格首次确定的牛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大体相同。人胰岛素也是如此,只有:A链的第8位由苏氨酸代替丙氨酸、第10位由异亮氨酸代替缬氨酸;B链的第30位由苏氨酸代替丙氨酸。
编辑本段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当美国的维格纳奥德(V. du Vigneand,1901-1974)于1953年合成了第一个天然多肽激素(他因此而获得了195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的桑格(F. Sanger,1918-)于1955完成了胰岛素的全部测序工作(他因此而获得了195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之后,人工合成胰岛素就成了一项世界性的热门课题。据媒体报道,1955-1965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共有10个研究小组在进行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
研究路线的确定 1956年,即在桑格因率先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并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第二年,另一位英国著名科学家在国际权威的《自然》杂志评论文章中预言:“人工合成胰岛素还有待于遥远的将来”。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的上半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科技人员提出研究“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一意义重大、难度很高、国际上还没有人开始研究的基础科研项目。 然而,对于一个蛋白质的合成来说,必须拿到了与天然物的生物活性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纯产物,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它的全合成。由于胰岛素分子不但化学结构复杂,而且还具有蛋白质分子的特定构象。因此,人工合成胰岛素不仅要完成肽链的合成,而且还要求使合成的肽链能够折叠成具有与天然胰岛素同样构象的活性分子。而当时的胰岛素的“家族”中,牛胰岛素是唯一被测定了化学结构的,于是便作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审慎抉择。
这一重大基础科研项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中国国家领导的重视。在王应睐所长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将已有的由钮经义领导的蛋白质人工合成组、曹天钦领导的蛋白质结构功能组和邹承鲁领导的酶组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由曹天钦任组长的“五人领导小组”,采用五路进军的方案,即1、抓住天然胰岛素A、B链拆合的关键;2、加强多肽的合成力量,发展多肽合成;3、组织生产原料氨基酸和多肽合成试剂;4、开展有关胰岛素构象的研究,并从胰岛素酶解产物中分离纯化天然肽段,以期用作化学合成或酶促合成更大肽段的原料;5、开展肽链的酶促合成和转肽反应的研究,向着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研究的成功彼岸挺进。
编辑本段研究过程
按照这个方案积极组织人员,使各项研究工作很快顺利展开。首先,在沈昭文的指导下,氨基酸的生产工艺建立起来,胰岛素B链中几个小片段人工合成完成;其后,杜雨苍、张友尚等发现:天然胰岛素A、B链经S—磺酸化后,不仅能分离纯化得到稳定产物,而且容易进行A、B链的重组,并得到有5~10%的胰岛素活性产物。1959年的这一成功,奠定了胰岛素合成可以采用化学合成A、B链的路线,至此,胰岛素的合成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此后的几年里,虽投入了“大兵团作战”,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直到1963年,邹承鲁领导研究的天然胰岛素A、B链重组生成胰岛素的产率,由原来的5~10%提高到50%左右;1964年,钮经义、龚岳亭领导的多肽合成组人工合成B链。并与天然A链重组构建胰岛素获得成功;1965年,中科院有机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合作,由汪猷和邢其毅领导的联合研究小组完成了胰岛素A链的化学合成,上海生化所化学合成
纯化得到了具有与天然胰岛素完全相同的比活性和抗原性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且其结晶形状和酶切图谱也与天然物相同。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成功,宣告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历经八年的科研攻关,夺得了这项科学竞赛的“世界冠军”。
随后,由曹天钦主持起草论文,将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成果首先以简报形式发表在1965年11月的《中国科学》杂志上,并于1966年4月全文发表。
编辑本段科学意义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科学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开始;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在揭示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可喜的一大步。同时,它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就。
编辑本段医学功能
消炎作用
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同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重危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败血症、烧伤等,即使没患糖尿病也会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反应。国外对181例重危
患者采了静脉输注胰岛素,死亡率下降了43%。一周后,C-反应蛋白、炎症因子和一氧化氮明显下降。这说明胰岛素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减少脂质浸润,抑制血管壁炎症,防止脏器功能衰竭。
抗动脉硬化作用
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因此临床上可以使用牛胰岛素,不必担心胰岛素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有人进行了胰岛素口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试验,结果硬化块减少,硬化面积下降22%-37%,由于口服胰岛素已被胃液破坏,失去降糖作用,故而抗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抗炎和保护内皮细胞作用有关,与降糖作用无关。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般不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会激活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损伤内皮,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牛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间接起到了保护内皮细胞作用。
治疗骨质增生
牛胰岛素可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合成胶原纤维,促使骨质对氨基酸的摄取,牛胰岛素还可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和吸收,有利于骨质形成,最适合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 治疗精神疾病
牛胰岛素低血糖疗法主要用于中毒性精神病的精神错乱和震颤性谵妄,对焦虑、紧张和神经衰弱也有效。 不同类别的牛胰岛素也有不同的作用。(牛)胰岛素分为三种类型,即中长效牛胰岛素、短效牛胰岛素、专降餐后血糖的超短效牛胰岛素。
中长效牛胰岛素也称为预混胰岛素,是把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它的起效时间为1小时~2小时,持续时间为12小时左右,一天注射两次,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适合,但需要在注射后半小时之后才可吃饭。
短效牛胰岛素适合于血糖不容易控制的人群,以及餐后血糖特别高的人群。他
们在临睡前还需再加一次中长效胰岛素,以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保持夜间血糖平稳。注射后20分钟~30分钟起效,持续时间为4小时~6小时,一天需要注射3次~4次。它的特点是见效快,浓度大,单位时间内降糖效果强,可以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专降餐后血糖的牛胰岛素起效特别快,10分钟之后就开始起作用了,它是专门针对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在注射完毕后即可吃饭。它的持续时间也较其他胰岛素短,为1小时~2小时。
编辑本段作用机理
为什么牛胰岛素对患者有那么大的作用?这必须从牛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谈起。 调节糖代谢
生,因此,牛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 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牛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2)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G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3)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
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4)通过抑制PEP羧激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
(5)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调节脂肪代谢
关于胰岛素医学文献
牛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由于脂肪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调节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一方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腺垂体生长激素的促蛋白质合成作用,必须有胰岛素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生长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其它功能
牛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
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览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有关图片
(下页)
生命科技领域: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空间科技领域:
1.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信息科技领域:
1.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科技领域: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
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图片
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信息学部
...
其他科技领域
.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图片
完毕
初二三班(杨佳豪)
作文六:《科技成就梦想》3800字
科技成就梦想
就梦想创新打造品牌
本刊记者,李琪邵慧力
特约通讯员,王飞
他,是一个奇迹.
他以顽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用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带领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 话……
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
长——徐冠巨.
科技之痛触发科技创造
记者:传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有目共睹,那么, 传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建的?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又是~N.--J克服的?
徐冠巨:1986年,由于我患上了溶血性贫血.使得家里 欠了2万多元,每天都有登门讨债的人,继续增加的药费更 无法支付.在生存的压力下,父亲在和我商量之后,做出了 一
个大胆的决定——通过创办企业摆脱家庭的经济困境.也 为我继续治病筹集资金.但那时的背景是,国家NI~[J开始允 许个人开办商店,个人开办企业,可以说是"敢为天下先" 的举动.于是,2000元借款,一只大缸,几El铁锅.一个 "星期天工程师",组成了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最初始的 资源元素.当时第一锅液体皂.销售额15元.净利3元.到 了1987年,销售额就跃升至33万元,获利3万余元.至此, 我们家开始走出绝境,身患重病的我也开始乐观起来.
期去销售的.技术受制于人是阻碍着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 发展的最大障碍,父亲发誓要揭开这个秘密.专业人士称需 要2000元的"咨询费",才可说出这个秘密.尽管2000元 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父亲还是咬牙答应 了.当对方从牙缝里蹦出那个"盐"字的时候,父亲当场差 点晕过去.原来那"星期天工程师"怀里揣着的,他日日想 探究的,花了2000元换来的,竟然就是这寻常之物啊!回 到家中,父亲第一次粗声粗气地对我吼道:读书都学了些什 么,看看,2000块换来的竟是一个"盐"字.
这件事让我们真正深刻地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的道理,也因此引发了传化科技创造的动力.为了 研究一种去除油污的洗涤剂,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其中. 经过近两年,上千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901特效去 油灵".1990年,这个可以直接与染料一道进行布匹染 色,省去前道工序,极大地降低纺织印染企业生产成本的 新产品一经面世,在中国印染企业就刮起了"901"经久 不衰的风潮.几年问,该产品连续获得了国家级新产品, 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品优秀奖,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 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1项荣誉.即使到今天, 这个风潮仍然在持续.当然,今天的"901"在15年问. 已经经过了上百次的技术和工艺改良,现在已经是第五代 产品了.
"901"的诞生使传化具有了真正意义的当家产品.企 业销售收入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从300多万元~2000多 万元用了3年的时间.一个科技创新的传化同时得到了社会 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传化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瓶颈从一开始就激发了我 们破解的决心,也坚定了我们走科技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
的信念.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技 术才能够发展传化,壮大传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道
记者: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传化在 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创新?
徐冠巨:首先是产业创新.2000年,传化以化工为 基石,开始了多元化产业创新之路.同年,传化进入农业 产业.尽管这在当时的高层引起了强烈的激荡.但最终没 有动摇我们的信心.我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农民不富,中 国难以进入现代化;既然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就一定大有 可为.当然,还有政府寄予厚望的"点将".还有对土地 对农民解不开的"情结",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责任 感.以创新思维和创新服务理念为动力,按照工业化和产 业化方式,积极探索农业新技术和农业发展新模式,以达 到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同时推动园区自身 发展.经过不懈的探索,传化农业园创造了园区高科技农 业产业化的模式.
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造就了传化的高科技农业,也激 励着传化向其他产业拓展.2002年,传化进军物流产业. 一
个投资3亿元,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集交易中 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转运中 心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平台正式运营.这又是一 个创新型平台的典范.先进物流理念的导入,信息技术的 充分运用,独到的营销模式,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 对于物流资源的非凡整合能力.使得传化物流基地短短的3 年问成为领航长三角的"航母",并成为企业迅速成长的 利润亮点.经过5年的探索,传化公路港物流创造性地扮演 了"物流平台整合运营商"的角色,搭建了高效的物流运
营平台,建立了物流企业资源聚集区,赋予了公路运输板 块高效低耗,集成化,信息化管理的时代特征,从而在海 港,航空港之后,以全新的"公路港"物流模式.拉伸了 公路物流短板,完成了现代物流集海,陆,空于一体的完 整体系构建,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何黎明誉为 "中国最有价值的模式创新".目前,传化已经在杭州, 成都,苏州建设了物流港,并计划未来在全国将其物流港 项目扩大到10个.如果该目标实现,传化将形成覆盖全国 的物流网络,掌握数以百万计的运输车辆和数以万计的物 科技创新与品牌15
流企业,物流产值也将达到数百亿元,与化工主业持平. 正如何黎明先生所言:"中国物流行业最具价值的创新, 是行业真正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而这种多元化的构架 归功于产业的创新.
其次是观念,管理等方面创新,以及社会化与激励机 制的支撑组成了一个创新体系.伴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 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及至产业创新,作为民营企业的传 化最关键的创新在于观念的创新.这是一切创新的源头. 传化是较早打破家族化的企业:一是率先实现了用人 的社会化;二是较早地实现了管理的社会化,建立了绝大 多数非家族成员组成的企业决策机构——管委会;三是资 本社会化,除去控股传化股份,新安化工股份外,还以投 资参股,吸纳社会股份等形式,使得资本具有更广泛的社 会性.概括起来,传化的观念创新体现了如下几个特征: 一
是个体价值到群体价值的转化;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确立;三是寻求一种企业员工与员工,企业与投资者,企 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的协同与和谐;四是从物质财富到
精神,文化财富的提升.
从制度层面来说,管理,fi0新也是传化孜孜以求的. 从人情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专业化管理,达到管理的人本 化,系统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在传化管理创新的进程 中,信息化带来了管理的快捷,透明,规范和资源共享, 不仅仅因为它给企业带来了"中国企业信息化5oog~"的声 誉,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成为了一种参与市场营销的不可 或缺的工具,比如物流产业的商业创新模式,信息化建设 成为一种看得见,算得出的效率与效益,也成为传化管理 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助推器. 科技创新铸就传化品牌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技创新与品牌的关系?传化集团 又是如何打造"传化"这一中国知名品牌的?
徐冠巨:2008年6月2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 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2008年(第六届)中国品牌高峰会在北 京召开,大会揭晓了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 行榜."传化"以7019亿的品牌价值,位居排行榜第97 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随着产品同质化趋势的加 剧,没有品牌效应的企业,其产品获利空间将越来越小; 在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中,民营企业遭遇着品牌弱势 的挑战.而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年累月倾注 心血,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创新.
思想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今天,在"传化"这 个具有中国意义的强势品牌的背后,发现的恰恰是一部不 断以创新为原动力锻造自主品牌的历史.
创业初期,我们花2000元钱买到的生产液体皂的"核 心技术"就是一勺盐.这个让人辛酸的事实,使得传化人 比其他创业者更早更切肤地体会到,科技与科技创新就是 一
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命脉.我们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命 脉.1990年,我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经过无数实验居然 研制出用于印染脱油的"901",这个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的印染助剂,结束了中国印染业长期进口脱油灵的历史. 而传化依凭这个产品掘到了第--1i~金.核心技术搭建了一 个现代化工业企业的雏型.而传化的品牌正是靠"901"打 响了.核心技术带来的巨大成功,更加坚定了传化走科技 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其后,传化更加清楚地发现科技,fi0 新是企业做强做大,品牌日隆的传化发展主线.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哪里来?自主研发与合作.传化 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日本大 金工业株式会社等多家科研院所和国外着名公司建立了稳 定的合作关系,并建起了"博士后工作站",以求集思广 益,优势互补,更精更专.由此铸就了今天的传化品牌. 记者:对于"民族自主创新",您是怎样理解的?针 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您有何建议? 徐冠巨: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 作用越来越显着.但当前随着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与全球化 竞争的加剧,广大民企正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压 力.一方面,原料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 环保支付迅速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另一方 面,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售后服务能力柜 对较低的现实还未根本改变,大量出口产品随时面临技 与贸易双重壁垒的威胁.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正凸显为发 展的瓶颈,亟需加以系统审视:第一,思维创新能力亟
作文七:《科技成就未来》400字
日新月异的科技似百花园中的奇葩,争相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以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比轮轨高速列车的300多公里还要快速。 绽放:精湛的医疗科技打破了人生不过百年的神话;越来越进步的时装科技使华服、盛装不只是为了御寒保暖;建筑科技使参天的高楼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不断完善的食品科技让人们在健康中享受珍馐美食;通讯科技里的变化更让人们惊奇:手机改变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尴尬;网络让人们感觉天涯也仿佛近在咫尺,网银、网购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斗转
星移”、“千呼万唤”;航天科技更是举世瞩目:“神七”、“神八”不但升上了太空,去探索宇
载人航天 蓝光技术 生物动力
太空基地 月球开发
医药突破及创新 人文修养
环境保护 资源利用 绿色生态 宙的奥秘,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骄傲和自豪。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作文八:《我国科技成就》8200字
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全球排名第一 华盛顿 11 月 14 日电 国际 TOP500 组织 14 日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 500 强排行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第一。 “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 部署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 其实测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 2570 万亿次。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美洲虎”超级计算机此前排名第一,在新榜单中,其排名下滑一位。“美洲虎”的实测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750 万亿次。 排名第三的是中国曙光公司研制的“星云”高性能计算机,其实测运算速度达到每秒 1270 万亿次。 TOP500 是全世界最权威的超级计算机排名榜。从 1993 年起,作为对全球已安装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排名的权威机构,国际 TOP500 组织以计算机实测速度Linpack 测试值为基准,每年两次发布世界上最快的 500 台超级计算机排名。14 日公布的是第 36 版排行榜。军事专家称中国超级计算机可用于模拟核试爆 11 月 1 日是“世界最快计算机 500 强”新一期榜单评选的截止日期,榜单评选结果也将于本周揭晓。尽管结果尚未出炉,但这个由美国田纳西大学创新计算机实验室每半年发布一次的榜单却受到了美国不少主流媒体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因为有美国专家预测称,中国研制的每秒钟能进行 2507 万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A”可能取代独占鳌头多年的美国同类产品,成为世界超级计算机领域的“新科冠军”,这让一些美国媒体惊呼:“中国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实现了一次对美国的赶超~” 10 月 28 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报道。文中称,中国已经把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头衔从美国抢了过去,“中国正在由一个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后起者转变成?超级大国?。” “中国威胁论”的新注脚 超级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计算普通 PC 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关于超级计算机的速度,业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普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人类的奔跑速度一样快的话,那么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相当于火箭的速度。 因为能解决诸如国防、能源、金融和科学等涉及重大国家利益领域内的关键问题,超级计算机一向被视作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自豪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各国间在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展开的竞争也被称作是计算机行业的“王者之争”。除了 2002 年曾短暂被日本超越,美国向来是这个领域内的霸主,其他位列“第一集团”名单的还有德、法、英等世界诸强。 正如美国媒体所言,中国确实是超级计算机行业的“后起之秀”。中国真正重视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也就是最近 10 年来的事。2008 年 6 月,美国 IBM 推出名为“走鹃”Roadrunner的超级计算机,把世界超级计算机的速度从百万亿次带入了千万亿次时代。当时,国产超级计算机的速度刚突破每秒钟 10 万亿次没多久。 但仅仅两年多之后,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专家、负责编辑超级计算机官方排行榜的杰克唐加拉近日称,根据用于测量计算机处理数学运算标准测试的测算,“天河一号 A”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是目前最快计算机的 1.4 倍。唐加拉说:“我们要到 11 月 1 日才会截止评选,但我认为我们不太可能看到比?天河一号 A?更快的计算机了。” 唐加拉的这番预测引发了美国不少主流媒体的一片惊呼声。美国《华尔街日报》随后发表的报道称,中国新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有望在全球夺魁,再次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可能给美国竞争力与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纽约时报》的评论则说,“中国拥有了挑战美国的新优势”。 《美国之音》网站上的一则评论更是将之作为“中国威胁论”的新注脚,“超级计算机上的速度优势会推动中国在尖端军
事技术上的快速提升,这对美国和世界都是个不安和危险的信号”。 战略意义非同小可 对于美国媒体发出的这种声音,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媒体有“小题大做”之嫌。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和美国难以释怀的霸主心态有关,“自己当惯了老大,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论是用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超级计算机都确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窦文华曾对媒体表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出现,为中国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某些特殊领域的现实需求,已经超出了目前已投入运行的超级计算机的能力。比如气候预报、环境控制、飞行器设计、系统生物学等领域,都需要千万亿次甚至更高性能的计算机。 “天河一号 A”在军事和国防上也具有非同小可的用途和战略功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小卓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对于信息安全、核试验等需要尖端技术来支撑的军事领域来说,都具有重要作用。 赵小卓告诉记者,以核试验为例,现在很多的核试验都是模拟核试验,而不可能完全采用试爆的方式,那样造成的破坏以及面临的国际舆
9 月 15 日在内华达州地下约 300 米的一处实验室实论压力会非常大。 比如美国
施的亚临界核试验,就是将这种实验室里得出来的数据和以前很多核试验的数据综合在一起,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得出来的参数和通过核试爆的效果基本上是相同的。而这就需要借助于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而且快速的运算能力。 超级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在国防上还可以使更为精密的作战模拟成为现实,比如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预设成千上万种作战方案,然后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最优化的方案。运算能力越强,可以预设的作战方案也就越多,计算也就能越快,分析出来的结果也就越接近于实战的参数。此外,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强,也就意味着信息安全领域的通讯加密和破译能力越强。 更激烈竞争在后头 虽然中国有可能在即将发布的最新“世界最快计算机 500 强”榜单上坐上头席,但从总体上看,美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内的霸主地位仍不可动摇。 在今年上半年世界超级计算机 10 强的排名中, 美国占 7 台、中国两台。而在 500 强的排名清单中, 美国有多达 282台上榜,这个数量相比去年 11 月排名清单中的 277 台,有增无减。而在总投入与数量方面,不仅美国依然占据着巨大的优势,欧盟的实力也在中国之上。 对于“天河一号 A”而言,其目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运算速度上。而其很多核心部件都还使用的是由美国公司制造的产品,包括使用了 7168 个由美国英伟达NVIDIA公司生产的图像处理器 GPU。英伟达公司公关部经理亨伯就曾表示,从数量和总体性能方面来看,美国依然是超级计算机领域里毫无争议的“老大”。但“天河一号 A”的意义在于,它象征着优化科学竞赛的开始。这个竞赛不仅仅是提高运算速度、提高容量和指标,而是真正满足科研的需求,这套系统是开启这种竞争的催化剂。 更激烈的竞争还在后头。美国著名计算机设计师史蒂夫沃利奇表说:“世界不会停止脚步,中国的赶超只是暂时的情况”。 目前,各国都在着手研发亿亿级超级计算机。早在 2006 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就开始致力研制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希望于 2012 年率先研制出亿亿级超级计算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亿亿级超级计算机,计划将于 2018 年研制成功。欧盟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时间表,但其研发也在悄然进行中。 编辑点评:“天河一号 A” 孤单如刘翔 关于“天河一号 A”超级计算机有望成为“世界最快计算机 500 强”新一期榜单上的“头号选手”,有人将之比喻为:这如同未受伤前的刘翔孤单地领跑在 110 米栏的跑道上。还有人说,刘翔的身后还时常
跟着一个史冬鹏。但这只是对于110 米栏而言,刘翔的孤单更在于,中国在田径项目上整体实力的落后。 “天河一号 A”也并非形单影只,和它一起走在世界前列的还有中国高铁,还有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一些先进技术等。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科技的竞技场上,“中国军团”的实力依然比较薄弱,他们的身影依然显得孤单。 单就“天河一号 A”而言,其目前的实力并不足以保证它在这个项目上长居首席,即便这次真的成了“世界最快计算机 500 强”的第一。美国舆论关于“中国赶超美国”的鼓噪显然另有用意,而对于中国来说,“天河一号 A”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进入了世界的“第一集团”。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不惜代价保住第一,这不现实,美国整体实力上的优势太大。我们要有平静面对第二甚至第三、第四的心态,但我们一定要努力确保,不从“第一集团”中掉出来。 别像刘翔那样遭受伤病的侵袭, 这是最起码的保障。更可靠的保障是, 让能和“天河一号 A”一样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科技军团”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放置“蓝水”系统的超级电脑室美研制功能更强超级计算机欲超越中国天河一号 今年十月下旬,中国制造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依靠每秒超过 1000 兆次、最高可达 4700 兆次的运算速度,成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电脑。但据美国网站消息称,美国目前正在打造 2 台运算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的超级电脑,欲从中国手中夺回这“世界第一”的宝座。 据美国“个人电脑”PCWorld网站 11 月 14 日文章称,全世界目前已有几台规划或建造中的超级电脑,速度或功能都将超越“天河一号”。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运算应用中心目前正在开发的一套名为“蓝水”的计算机系统。它使用 IBM 公司的 Power7 多核处理器,每秒持续运算速度能达 1000 兆次,最高可达 1 万兆次。这一功能强大的系统可被用于众多科学研究领域,如预测生物学、天文物理学的发展、模拟工程系统等。文章还表示,此外,美国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也正与 IBM 公司合作,将在 2011 年制造出每秒运行 2000 兆次的超级电脑“红杉”。到 2012 年,“红杉”系统将进一步改善,运算速度提高至每秒数千兆次。它的任务是执行武器模?獗嗦朐怂悖 叭繁,拦 宋淦鞯陌踩 肟煽俊薄,恼鲁疲 朊拦 庑? 兜缒钥购猓 泄 雌鹄葱枰 嗟氖 荽 砥魃缁崾录 ?008 年 9 月 25 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请你谈谈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参考答案: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伟大壮举再次向世人昭示,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 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为推动人类文明进 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飞天梦想, 千年夙愿。 1999 年神舟一号初样产品上天 从 到神舟二号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一样,从神舟三号装 载形体假人升空到神舟四号载人航天所涉及的各系统全面启 动,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神舟六号“两人多天”航天飞行 到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短短 9 年 间实现了 7 次重大突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 又一辉煌篇章,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壮丽凯歌。 科技事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 腾飞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在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指明了前进方
向。正是几十年来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载人航天工程启动 16 年来,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从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 97,和 99(7,的运载火箭到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飞船,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测控网,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越来越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中国航天人在世界航天史上书写下“中国式跨越”的新篇章。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实践再次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作为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 8 大系统,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已使 1800 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多个方面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进步,都把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飞天梦想的牵引下,中华民族对航天探索的热情正在持续高涨,对开发太空的无穷远景充满期待。中国人的飞天梦所蕴含的,是科技强国之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更是造福全人类的和平愿景。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不断为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贡献。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会成为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申办、筹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一样,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确立了新的坐标。透过这些坐标,我们看到了更加宽阔的世界,体认到了更加艰巨的责任,怀有了更为执着的梦想。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载人航天。”这是在实施、推进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人发出的肺腑之言。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全球视野以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意志和决心,是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实施的重要时代背景。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进一步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相信,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必将激励全国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我们相信,“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鹉芊钕住钡脑厝撕教炀 瘢 亟 だ 谢 褡宀欢洗丛斐鲂碌闹泄 婕~,粤 旁厝饲彼 魑 贫 泄 詈,嗽丶际醴?梗 泄 笱蠊 屎,鬃试吹鞑楹涂蒲а芯刻峁?匾 呒际踝氨福 蔽 泄
詈,碧健?,鬃饕笛蟹?残约际酰 泄 萍疾坑?2002 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 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 99.8。2011 年 8 月 18 日,完成 5000 米级海试回国。 技术特点一是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 7000 米,这意味着
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 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二是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四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2010 年 8 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3000 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 3500 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三大尖端技术 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号的三大技术突破 1,“蛟龙”号可稳稳“定住” 如同开车一样,驾驶员的脚总放在油门上,难免产生疲劳感。“蛟龙”号驾驶员是幸运的,它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可以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 王晓辉介绍说, “蛟龙”号现在可以完成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而不用担心跑偏;自动定高航行,这 一功能可以让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自动定深功能,可以 让“蛟龙”号保持与海面固定距离。 2,更为令人称奇的是,“蛟龙”号还能悬停定位。 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大部分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作业,而是由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 “定住”位置,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导致“蛟龙”号摇摆不定,机械手运动带动整个
“悬停”令人称道。在已公开的消息中,潜水器晃动等内外干扰下,能够做到精 确地
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 3,深海通信靠“声”不靠“电磁” 陆地通信主要靠电磁波,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这一利器到了水中却没了用武之地,电磁波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几米。“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如何与母船保持联系,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这一技术需要解决多项难题,比如水声传播速度只有每秒 1500 米左右,如果是 7000 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 10 秒,声音延迟很大;声学传输的带宽也极其有限,传输速率很低;此外,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 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上加难。潜航员蛟龙号潜航员由叶聪、唐嘉陵、付文韬、崔维成、杨波等人组成。深潜试验 从 2009 年 8 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 1000 米级和 3000 米级海试工作。2010 年 5 月 31 日-7 月 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 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 17 次下潜,其中 7 次穿越 2000 米深度,4 次突破 3000 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 3759 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 3682 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 9 小时零3 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 3000 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突破五千米 2011 年 7 月 26 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 26 日 6 时 12 分首次下潜至 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 5000 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 70的海底。 北京时间26 日 3 时 38 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 时 57 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 40 米。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 7000 米,预计 2012 年将进行 7000 米级海试。3应用领域 一方面,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
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另一方面,“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小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可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水样、沉积物样、生物样,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等;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等;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潜海意义 中国载人深潜试验完成了从零到 3700 米水深的重大跨越。专家称,这一海试成功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中国继美、.
作文九:《航天科技成就》2400字
·从东方红到嫦娥 ** : “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早在 50 年代末期,**就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从此,我国科学家们就为之辛勤工作。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建设者们历 尽千辛万苦,战胜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一个个新的试验场区和测控点站,为卫星发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卫星 临近发射前**还指示:在发射场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检查。举国努力之下,东方红一号在 1970 年顺利发射升空, 开创我国航天事业大旗。...[详细] 东方红一号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 1 号卫星重 173 千克, 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 441 千米、远地点 2368 千米、倾角 68.44 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 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直到今天,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轨道之上。 “ 长征 ” 运载火箭 航天事业,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火箭。中国自 1956 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 年 6 月 29 日,中国 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 年 4 月 24 日“长征 1 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今, “长 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神舟系列 ·神舟一号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 1.7 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 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完成了 21 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开创中国航天新一页。 ·神六宇航员返回地面 神六航天员从返回舱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活动。 ·神七开创太空行走 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 19 分 35 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起飞过了 9165 公里。 · 2003 年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实现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小时 23 分钟的太 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 年 神舟六号尝试太空生活 船,还是那艘“船” ;箭,还是那支“箭” ,从“五”到“六” ,不过一个小小的数字增加,而从神舟五号到神 舟六号,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大步:飞行人
数从一人到两人,飞行天数从一天到多天…… ·2008 年 神舟七号实现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航天员在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并按预定方案进行太空行走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轨道舱。这 标志着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取得成功。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 嫦娥 ” 奔月承载大国千年之梦 “嫦娥”奔月,不仅寄托着国人探秘月宫的渴望,更承载着国人征服苍穹、向往外太空的大国之梦。为了这个 梦想,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默默地挥汗躬耕。从楼兰敦煌的飞天壁画,到中国近代的鸟人试验;从明朝官员万 户把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椅背上的 47 支火箭,到 29 年前,中国专家欧阳自远在 0.5 克月岩石上的辛勤钻研;再从 “神五”“神六”飞天,到今天的“嫦娥”奔月……中国人一路走来,沉着而充实。...[详细] 、 ·嫦娥一号,完成既定目标 嫦娥一号, 嫦娥总师欧阳自远称, “嫦娥一号”的任务完成的都非常出色,原定的四个科学目标顺利完成。第一,获得了 月球 0 度到南北纬 70 度之间的全月面图,第二,测定了月球表面的多种元素分布以及所含的矿物。第三,完成了研 究月球内层土壤各个地方的厚度,以此估算月壤中氦-3 的资源量和分布特征。这是我们首次尝试,世界上其他国家 没有做过,我们也较好的完成了这项任务。第四,完成了月球环境探测,了解了月球表面以及空间的数据。
·载人登月尚无时间表,中国仍需努力 载人登月尚无时间表, 嫦娥一号已经完成任务,嫦娥二号也即将升空,但载人登月目前还没有时间表。总师欧阳自远表示, “嫦娥二 号”还将延续“嫦娥一号”的科学目标,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做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测。 对于我国何时能够实现载人登月的问题,欧阳自远指出,首先要完成无人探测阶段,之后才能实施载人登月,否则 就是冒险。我国会认真加快自己的速度,但没有定下具体时间。
· 2011 年我国将发射神八天宫等 20 余颗卫星 ( 船 )
2010 年 12 月 28 日 17:23 人民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人民网北京 12 月 28 日电 (记者赵竹青)2011 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迎来以神舟八号、天宫一号为 代表的二十余颗卫星(船)的高密度发射任务。这是记者在今天下午该院举行的“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获悉 的。 2010 年全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顺利完成了以嫦娥二号、北斗二号为代表的 14 颗卫星连续发射成功, 取得了卫星出场和发射“双破十”的历史最好成绩,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11 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将迎来以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为代表的二十余颗卫星(船)的高密度发射任务。 颁奖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010 年发射型号两总代表为“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颁奖,对以 他们为代表的广大研究院青年员工在全年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充分肯定。颁奖现场还举行了 2011 年发射 型号青年突击队决战宣誓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导向 2011 年发射型号青年突击队授 旗,并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表达了全院干部职工征战 2011 年的信心与决心。
作文十:《明朝科技成就》2500字
1 天文 气象: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公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2 数学 物理:
1450年吴敬撰
1584年朱载 (yu)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和中国程大位编译而成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3 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游性撰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4 农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有疑点,可能不正确)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传入中国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
5 地里学: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1425年编成
1536年黄衷著(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申坤万国全图》
1639年开始顾炎武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正式成书
6 化学、冶炼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公元1403-1424年)有的含锌高达99%。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公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
7 机械制造:
(1372年造碗口铳,口径11cm,上有铭文说明为水军装备.附图)
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附图)
14世纪著《火龙经》
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附图)
1405年郑和船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的远洋船只"宝船",船长150余米,容千余人
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附图)
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
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箭头上龙头下圆柱,柱体分层装火箭,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关于“火龙出水”,在明代后期出版的《武备志》、《火龙经》等兵书中都有记载,附图样。 )
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
1598年赵士祯呈,记载铳器制作及使用方法(附图样)
1626年王钲编成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
1637年宋应星撰成中国科技百科全书
1642年南京出现遂发火枪。
最大成就;
嘉庆年间,万户进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成为现代载人太空飞行先驱,现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