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蒙古族饮食文化》3000字
大学蒙古文文语语语语语语
蒙古族食文化语语语语
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
班:金属材料语语语语语语09—1班
姓名:力德语语语
学号:0868100110
蒙古族食文化语语语语
摘要:
蒙古族传传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传食肉制食品传主即.而白食和传食在制作传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传工传.每传食品在品传传,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传传礼,使蒙古族的传食传格具有传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食文化。传传传,白食~传食~传食文化。
蒙古族食品分食、白食两:以奶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称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干伊得,意
圣、的食品,即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白食,以肉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称伊得,意食,
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性。蒙古人以白尊,乳高吉祥之
物,而食先白后。再究蒙古族的食,大致分奶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食、肉食、粮食三。奶食中又分食品和料,食品有白酥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油、黄酥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能歌善舞的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情好客著称。当你一踏入蒙古包,主人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首先会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白的奶皮、奶酪。族地区多以传传传传“传”传杯酒半杯茶
敬,而蒙古族却以杯酒杯茶“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敬。奶茶,主人会将美酒斟在
碗或金杯中,托在的哈达上,唱起人的敬酒歌,款待方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的客,以表达自己的之情。,客人理随即接住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酒,然后能,不能品少,便可将酒主人。若是推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拉扯,不喝酒,就会被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相等等。
好客的主人会您准其他几道丰盛的美食来款待您: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全羊:所的全羊,就是将新的羊肉配以羊的心、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肝、肺、肚、等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上各佐料食用。味道美可口,受人的喜。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蒙古人的食品之一。是将肥嫩的羊就地宰,“”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剥皮去内洗,去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放入佐料,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行蒸煮。待水肉熟取出,置于大中上桌,色、香、味俱
佳,大家蒙古刀大大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奶酒:蒙叫奇格,是牧民夏季的最好料。把奶倒
入容器中,不断地拌,直至酵酸,提取出奶油后,的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乳清就浮在了上,味道辣就成奶酒。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奶茶:蒙古族天离不茶,几乎都有奶茶的,每每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天早上第一
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水,后倒入放有茶末的或,慢火煮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2-3分,再将奶和入,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要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
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成分的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滋料。
烤传传传传传“传”传海:在新疆牧区的蒙古人家里,几乎都会制作一生包烤,蒙古称斯克。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用面,但不放碱,和面放牛奶、酥油或奶皮子和少。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面和好后,用手成形,放在尖底里用文火烤,等一面烤成焦黄色后,再扣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来烤。烤好的便成凹形的大,形似一个尖底的大。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呈金黄色,充了奶香味,吃起来非常可口。
蒙古人尤其精于肉食品和奶食品的加工,世界上首先语语语语语语语明奶粉和肉粉的加工方法,并依靠精心加工制作的高、高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量、高的肉奶食品做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粮,征服世界建立了横跨欧大的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民族,必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有征服世界的食品,蒙古餐蒙古民族旺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达作出巨大献,也在世界食品菜系中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蒙古食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由蒙古民族的生存境、社会、文化俗和游牧征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语的需要决定,具有了很多明的特点:
,1传传传传传传,重新食: 蒙古人早已传传和特传重传传传传传传新食品传传传传传传传人体的作用,以及真正体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客人的敬重之情,所以重大典和重要客人都要宰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牛或宰羊,用新食品招待客人,因此蒙古餐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具有十分究和重新食品的特点。
,2传传传传,重品:蒙古人在蒙古高原的干燥境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中从事外游牧活,因此人体水份容易消耗而品的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需要量往往高于食品需要量,蒙餐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究制作各品,因此也就有了十分重品的基本特点。
,3传传传传,提精:蒙古人了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适期游牧和征生活的需要,特擅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提食品的精,精心提出来的食品,具有高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高量、耐食用、体小、重量、不易、便于携而完全适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了游牧生活和行菜系的加工制作的需要,因此蒙餐
有了精于提食品的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基本特点。蒙古食品以肉、乳主,又精于提加工食品的精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些食品均属于高高少食上量高食品,少食即可足人体需要,因此蒙餐具有的十分科学的传传传传传传传餐文化特点。
,4,分餐就食:蒙古人自古就有“”传分餐就食的传传传传传传传,因此蒙餐文化中十分究生和文明的分餐制特点。
,5传传传传,族化:另外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多次南下入主中原和西治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中西乃至欧当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治民族,因此蒙古食及其文化俗中至今保留着厚的族化特点,烤全羊、火系列等很多蒙菜十分大气,宴席传传“”“传”德吉礼、都有歌舞表演,敬酒和上烤全羊都有福礼、
“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察礼等的礼。蒙色、香、味、餐不向中餐一究型,而且更究菜肴人体的和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保健作用,元朝御厨忽思慧的《正要》一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中充分反映一思想。忽思慧是蒙古人,他的成中国的鼻祖,中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反映了蒙餐、中餐和中西菜肴,充分明蒙餐的博大精深和它的世界性特点。
作文二:《蒙古族的饮食文化》1100字
学 术 论 坛
2007 NO.03
科技咨询导报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
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
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蒙古族 白食 红食 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N01文献标识码:A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
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文章编号:1673-0534(2007)01(c)-0183-01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
千百年
来
逐水草而迁徙
因而被誉为在长期的历史生
活中特别
是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更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
以猎获物为食
品
野
猪
野马等
牛次之
肉
而不粒
曰鹿曰顽羊
曰野马从事畜
牧业后
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
品作食物
他们还吃一种兔子一样的小动物
这种土拨鼠遍布于整个大草
原
照吃不误
甚至于狗肉
到了十二世纪
食物便以家畜的肉和奶为主
史
料中只提到篾儿乞部舂米为食
弘吉刺部食梗稻
随着屯田的发展
行军时军营中也配置一些舂米以供兵
食肉食和乳制品
在蒙古族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白食蒙古语叫
是牛
骆驼的奶制品
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白食
饮料为
鲜奶马奶食
品有奶
豆
腐奶
皮
蒙古人不仅喜欢吃白食
认为白食能带给人们
幸福和吉祥白食
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主人都要把奶皮子
奶茶
鲜奶
马奶黑龙江蒙古族不吃驼奶
不食马奶羊
奶
蒙古语
称
在夏
秋两季
万
方数据等奶沸腾后
酒敬天
敬祖先
同时点些生奶
姑娘会一直唱
冷却后用
一根小棍将这层硬结状东西挑起
手把
肉布
含勒
即成奶皮子
秀
斯
布含
勒
阳光充足的室内
等它自然凝结而成
所用的肉食品
而且香甜可口
一般只有做供品或招待最尊贵客人时才
手把肉
上奶皮子饮膳正要
不加调料和盐
等功
讲究火候只要表面熟了
效
以奶茶泡即可食用
着
吃
蘸调料食用
一手拿
盛夏的草原牧场
蒙古刀剔着吃
这个时候
凡在肥沃草原
那么好客的主人少不了要
常吃到野韭菜
其肉鲜而不膻
用一碗醇香诱人味似甘露的马奶酒来招待客
是做手把肉的佳品
人
因地而异
即通常所说的整羊
而且历史悠久黑
制作和吃法都比较讲究
鞑事略
从脊背第七根肋骨至尾
夜则聚以涕
味微酸部截为一段
四肢
蒙
古秘
史带尾入锅
要按羊卧的姿势摆放在长盘中
就酿制马奶酒
羊头放在体首要
相
把头向着主要的客人
传
马奶酒曾是皇宫盛宴边敬酒祝辞
上不可缺少的
忽必
就设整羊席庆贺
相沿成习
烈在皇宫盛宴上而
忽必烈自己则用金碗大饮马奶酒
肉食中还有烤羊肉
炒驼峰
煮肉粥
所制马奶酒除自饮之外
勇敢强悍的蒙古族人民
风吹草
款待客人
后
地现牛羊形
来
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
他们在盛大的宴会和结婚典礼上
有的已经演化
开怀畅饮马奶酒
但从整体上看
蒙古族白食里还有奶油
成为民族
奶酪奶糕等
文化的一个绚丽奇葩
蒙古族长期的游猎
为其传统饮食文化红食提供了丰富的物
质基础乌兰伊得干
即称为红食
最常见的是羊肉
烤
全羊
朱玛
也是蒙古人用来
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
蒙古人要放歌迎曲
以
示美好的祝福
要先用
科技咨询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Herald183
作文三:《蒙古族饮食文化》3000字
蒙古族饮食文化
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管理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0808044219 姓名:胡凤元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域、半农半牧区域及纯牧区域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 的家畜肉、夏季贮备各类型的奶制品。蒙古族食物的突出特点是"肉食"和"奶食"。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蒙古语曰:,戈壁,树木稀少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 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适应,仅仅是借用了进化论中的一个名词,而它的含义已与生物学的规律无关,这种适应,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创造性的、主动的活动,是历史的进步。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在中亚一带居住的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族等游牧民族都属于这一食品类型,但是由于地域不同所带来的环境的差异,蒙古民族的饮食模式又与其他畜牧共同体略有差别。游牧民族的饮食模式与农耕民族之饮食模式相比较,食用奶食品为主与食用谷类食品为主成为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食品模式差异的基本点。在食品的制作上,农业民族的烹调技术较为繁复,有炒、爆、烹、炸、煎、贴、瓤、烧、焖、煨、扒、烩、汆、炖等几十种做法。誊满世界的"中国菜"正是农耕民族饮食文化的精萃。
从现代科学观点看来,煮食比较多地保留了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 质等营养成份。游牧民本身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能靠蔬菜果类供应,他们就喝大量的茶和乳酸饮料加以补充。这种调配,往往表现为独有的文化习俗。在饮食器具上,农业民族多用筷子,筷子的来源现虽无稽查考,"但毫无疑问,它同调合之事有关。由于调合把各种材料杂膘、才用得着发明一项器物从中一一挑选"。 而食用大块的肉和吃奶酪的游牧民族用得更多的是刀,如果说,筷子是对称均衡的
1
象征的话,那么刀则是单一粗犷的象征。游牧民族的饮食模式不仅造就了其强悍刚健的体魄,而且是其粗犷、豪放的民族的性格的体现。
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具有家庭的、社会的、宗教信仰的多种功能。在家庭生活中,它在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及促进家庭成员的协调合作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冒着凛冽的严寒而辛苦一天的牧人与家人围坐,捧起热腾腾的奶茶的时候,感到生理的与心理的满足与温馨,他憧憬着明日的劳作与歆享。节日婚嫁的饮食习俗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成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整羊席上的优美的祝词、热烈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在这里,物化的与心态的达到了和谐统一。游牧民族的饮食模式还有信仰功能。蒙古族的萨满教在祭敖包时有血祭,即屠杀牲畜做为祭品。在祭祀祖先时,他们也杀牲畜,《鲁不鲁乞东游记》载:"在一个最近死去的人的墓上,他们在若干高杆上悬挂着十六匹马的皮,朝向四方,每一方四张马皮,他们并且把忽迷思放在那里给他喝,把肉放在那里给他吃。"他们所供的肉食品是贡神的,通过这种方法,希冀得到神灵和祖先的赐福。自明代以来,喇嘛教祭火神时也让火神分享各类食品,可见饮食是游牧民族民俗信仰的物化。一方面人们以赖以生存的饮食而供奉宗教之神,另一方面民间对宗教的信仰又推动了饮食的发展。蒙古民族盛行一种"喇嘛茶",就是喇嘛教教规在饮食上的反映。可见游牧民族饮食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人与自然接触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之间接触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是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
蒙古民族的饮食模式与汉族饮食模式在相互交流与影响。蒙古民族在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和饮食制度,其饮食模式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受到与之相邻近的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周礼?天宫》上记载了"八珍席",蒙古族创做出"蒙古八珍"。"吃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而"全羊席"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吸取了光彩煜煜妙不可百的汉民族的烹调技艺,把蒙汉的饮食文化推向高峰。元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所记述的近百种美味中;有五分之二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其中的驼羹;牛蹄筋、马乳等佳肴早为汉、满等民族所接受。游牧民族制做酸马奶的技术早就传至中原,《汉书?礼乐志》载有桐马酒;《说文》云:"汉有桐马官,作马酒。"。
2
应劭注云:"主乳马,取其汁桐治之。味酢可饮,因以名官也。"中国的茶道传至海外;而奶与茶的调合-- "奶茶"却成为蒙古民族的专利品。游牧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超越了自然界千百万年加于其他生物机体的塑造,使自己日趋完美地适应自然界,从而确立了在生态环境中所占的位置。
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天赋与智慧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又追逐着历史赋予其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龙纹、八宝纹、祥云纹、莲瓣纹等等,这些印在器物上的符号文化无不蕴涵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济历史等这个民族所积淀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当精致美观的银碗、多用蒙古餐具与较原始粗糙的奶豆腐模、岩羊角勺并存于同一民
3
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似乎从中透视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作文四:《蒙古族饮食文化》600字
蒙古民族饮食讲究,品种多样。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现在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大为增加。牧区中奶食、肉食和粮食差不多“三分天下”。半农半牧区以粮为主,肉乳为辅,农业区中肉乳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得多。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
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等。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以白酒为主,至于啤酒,则多是牛饮了,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尤其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防的可能是姑娘们的敬酒歌,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经不住诱惑酩酊大醉。
作文五:《蒙古族饮食文化》2100字
蒙古族饮食文化
时间:2011-07-23 14:21 来源:虾米饭 点击: 175次 【打印】 查看评论
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
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传统饮品
奶茶
亦称蒙古茶。蒙古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俗话说,牧区“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奶茶的熬法,通常是将青砖茶或黑砖茶捣碎,抓一把茶装在小布袋里(也可不装袋),放入开水锅里煮,茶在锅里翻滚时,要不断用勺子搅拌,三四分钟后,即把新鲜牛奶徐徐加入。鲜奶与水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习惯。奶茶开锅后,又以勺频频翻搅,待茶乳交融、香气扑鼻时,即成。一般为浅咖啡色。有的地方加点盐,有的在喝茶时随用随加。此外,有的地方把炒米或小米先用牛油或黄油炒一下,再放进茶里煮。这样既有茶香味,又有米香味。
奶酒
蒙古人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称马奶酒。烈性奶酒的做法是,将新鲜生奶倒在木桶或瓮里,置向阳处,用木杆来回搅动,待发酵脱脂后,把剩余的奶浆倒入铁锅内蒸煮。蒸锅上罩一个80厘米高的形如蒸笼的木桶,靠桶的上端放一个双耳瓦罐,瓦罐上方把装有冷水的铁锅坐在木桶上,桶的周围和上下用布或毛观点、麻袋等物紧紧围住。蒸锅下用猛火烧,水蒸气随筒散出,酒精凝在冷水锅里,滴在瓦罐里,即成奶酒。做工精细的酒,无色透明。其工艺流程为六蒸六酿,即头次酿的奶酒称“阿尔乞如”,酒力不大,度数不高,再将“阿尔乞如”倒入锅内,加上一定数量的酸奶子酿出来的酒,称为“阿尔占”(回锅酒。三酿的称“和尔吉”(二次回锅酒),四酿的称“德善舒尔”。其酒精含量一般不超过30度。也为达斡尔族饮料,由高度发酵的酸奶分解出油后蒸馏而成。一般在夏天奶多时制作。头锅酒有少许白酒及酸奶味。度数不高。
传统食品
白食
奶豆腐也称奶干。做法一:把熬奶皮子剩下的奶,或制黄油后余下的奶渣,待其发酵后,用麻布滤去水分,放进锅里慢火煮,边煮边搅,待其稠糊时,装入布袋压榨,挤出黄水后,倒入木模,便成方块,再切成长条或小方块,晒、晾干即成。做法二:把鲜奶放置发酵后,撇取上层白油,再倒入锅里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装入刻有各种图案的木模,放通风处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为上品,发黄较硬的次之。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
奶皮子将新鲜牛奶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滚起后,用勺子不断翻扬,至泛起泡沫为止,停火后,冷却到第二天,一层奶脂凝结于表面,像蜂窝状麻面圆饼,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圆形,在通风处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黄金季节,原奶质量好,奶皮子就凝结得厚。
红食
蒙古族全羊席 全羊席是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庆祝重大节日和婚娶等喜庆之日款待尊贵客人的传统食品。“全羊”必须是绵羊,以二三岁的羯羊为上品。“全羊”只用不带蹄子的四肢(两条前腿各带四条肋骨)、腰背部和尾巴、胸腔骨和去掉下颌的头。用文火烧煮,不放作料,出锅前只放少量盐。所以煮“全羊”,也叫“清水煮全羊”。煮时要掌握好火候。出锅时,把四肢按原来的部位放在大托盘里,背部放上,胸腔骨放左,最上面放羊头,头朝前尾向后,羊头上放奶酪,以示对客人的尊重。盘子边上放蒙古刀,以备使用。羊头朝主宾,羊尾向外。放好后,开始敬酒,后由主宾拉下羊背部两边的肉,表示客人先享用了。然后来人将连着的肉切开,但肉的位置不能动。这时宾主可以尽情地吃了。最后上用肉汤煮的大米粥。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宴席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风味,是蒙古人的餐中之尊,多在隆重宴会或祭奠供献时食用。吃时,通常要配几盘热菜、牛羊肉内脏做的冷盘和奶食品。当吃、喝到了一定的兴味时,由两位厨师把一只前腿趴下、后退弯曲、蹲卧在大木盘里的完整烤羊抬上来。羊呈棕红色,油亮并不断吱吱作响香气扑鼻。在客人们赞誉声中,主人向客人介绍“烤全羊”的由来和做法,之后厨师将全羊撤回厨房。先用片刀把皮层肉切成半寸宽、二寸长的长方块,放在大盘内;再把贴骨肉切好,一同上桌,请客吃食。有的地区把刚从烤炉中抬出来的全羊,由厨师直接在客人面前切成若干大小块,放在大盘中供客人食用。一般上“烤全羊”后,还要上蒙古包子和米饭、羊肉汤等。
炒米
又称“蒙古米”。呈黄色,米粒看似坚硬,实则吃时干脆,色黄而不焦,带有特殊的香味。做法:把干净糜子浸泡,温火煮到一定程度,停火焖。炒法分为炒脆米与炒硬米两种。炒脆米时待铁锅里的沙子烧红后放入适量的泡胀的糜子,用特制的搅拌棒快速搅拌,待米迸
出花且水分蒸发完毕,火速出锅并过筛子。炒硬米可以不放沙子,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冷
却后碾去糠皮。其吃法有:用肉汤或肉丁煮沙米粥;用奶茶泡着吃时,加黄油、奶豆腐,味道则更佳;还可用酸奶或鲜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方便、快捷又特别耐饥的特点,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中不可短缺的食品。
作文六:《蒙古族饮食文化》11200字
蒙古族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天赋与智慧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又追逐着历史赋予其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龙纹、八宝纹、祥云纹、莲瓣纹等等,这些印在器物上的符号文化无不蕴涵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济历史等这个民族所积淀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当精致美观的银碗、多用蒙古餐具与较原始粗糙的奶豆腐模、岩羊角勺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似乎从中透视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节日
蒙古族在很早以前,几以动物中的鼠、牛、虎??等十二种动物名称纪年。如蒙古族最早的历史巨著《蒙古秘史》(又作《元朝秘史》)局势用鼠儿年、兔儿年等十二属相纪年的。这和汉族民间习惯纪年法相同。但在历法上则不以天干配地支,而是直接以地支纪年,土把鸡儿年直称酉年。蒙古族民间对春节很重视,作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蒙古人把一年的第一个月,即正月称“查干萨拉”,意为“白月”。对“查干萨拉”这一名称,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三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元世祖忽必烈在宫中举行新年(春节)祝祭时,所有参加者均穿白色质孙服(质孙服即特定颜色的衣服),故称“白色节日”;一种建议认为:古代蒙古人新的一年的开始在秋季,即八月后一个月的第一天过年,这个月的名称叫“奶酪月”,蒙古人管奶酪叫“查嘎”,由这个词派生出的形容词是“查干”,即“白”的意思,于是人们就把岁首这个月称为“查干萨拉”,意为“白月”。这些说法,大体可信。因为蒙古人自古就崇尚白色,把它作为纯洁与祥和的象征,所以,以此称新的 一年的开始即岁首,不是不可能的。
草原牧区的辞旧迎新活动,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其俗是先在蒙古包前立一木杆,一般人家杆上悬红布,富有之家还要把木杆用红布缠上,然后准备辞旧迎新的食品、衣着以及祭祖先用的供品。到农历十二月三日一切都必须准备齐全,除夕之夜,不灭灯火,全家人由尊长者带领,向祖先行大礼,届时焚香点烛,供以牛样肉和果品,以及祖先在前所喜之物,如烟酒之类。祭祀完祖先后,全家团圆聚餐,吃年夜饭后,随意游戏。
大年初一为元崇,整个活由崇调祖先,转为崇教长辈以及平辈人之交往。这天男男女女均穿上节日盛装,全家人先聚于最尊长者的蒙古包,向长辈敬酒拜年,长辈则备以丰盛的饮食,和大家一起共叙家常,祝福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生活美满幸福。这种活动由元旦开始,连续三天,由近亲及远亲。三天过后,人们带着节日礼品和点心,到亲友家中拜年。年轻人则策马扬鞭,熙熙攘攘地去较远的亲朋好友家中拜年,互贺“赛音希尼勒布”——新年好。
农业区和半农业区的蒙古人过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欢乐的气氛更浓。他们受汉族文化影响多一些。如除夕那天上午,几安家都忙于贴对联和门笺,在院内立杆挂灯笼。大年初一凌晨时刻一到,家家鸣放鞭炮,迎春纳喜,预祝新年吉祥,万事如意。但也保持着本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年三十这顿饭,既有丰盛的菜肴,也少不了传统的“手把肉”,只是不一定都吃羊肉就是了。这一天换要祭祖、扫墓,即在年三十傍晚,朝祖籍方向,拢火烧化祭祖的食品和布帛等祭品,谓之“土列食连”,也就是《蒙古秘史》所说的祭祀祖先的亡灵的古老遗风。除夕之夜,人们还要在在即大门外烧“烟火”,每一个房间都点灯,彻夜不眠。这点跟汉族的“守岁”是一个意思。
年三十的祭祖仪式后,室内摆上一桌食品,全家人都穿上整齐的新袍服,大家欢聚一堂,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依次请安叩头,谓之辞年。然后由受礼家长给全家孩童以压岁钱,表示在新的一年,人人生活富裕,个个不缺钱。到了初一凌晨时,在院内设坛生旺火祭天,然后按照预先卜定的方向,人们赶着牲畜走一段路返回来,谓之“踏新踪”,象征新的一年开始大吉,人畜两旺。随后大家一起向长辈敬酒、叩头。拜毕,全家同桌吃新年饺子。接着就是到同村各家各户去拜年了。至亲长辈处需由家长代表全家前往贺年,一般朋友则依据惯例,该谁去贺年则谁去。如有长辈到家里贺年,年轻媳妇们需敬烟请安。到别人家去拜年,一般不能空嘴走,至少要喝一碗茶,吃一些点心。至亲则以酒席招待。农业区蒙古人的春节,一般一直热闹到正月十六日。十六日这天,在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称为“黑灰日”,即在这天一大早人们相互追逐着往脸上抹黑灰。据说,谁要是脸上皮被抹黑灰,特别是年轻漂亮的媳妇们往往被小伙子们抹得黑乎乎的。
我国是一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据《蒙古秘史》、《元史》记载,蒙古族以每月初一、十五为吉日的习惯,就有较久远的历史了。在元代,蒙古族把宾(即农历五月)作为节气祭典时,汉族也有五月节的传统,当然那时蒙古族过五月节时,不会有纪念屈原的含义。但从欢庆迎来一年一度春草绿,喜看大地换新装意义来说,五月节则成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同满族和汉族接触的较早,大概受他们文化的影响,也有了过八月中秋节的习惯。在清代各民族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发展,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就成了我国各民族人民迎接夏季万物生辉和庆祝秋季农牧业生产丰收的共同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和我国各民族人民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除过传统的春节、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之外,还和全国人民共同庆祝新年、“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每逢节日,蒙古族人民身穿盛装,载歌载舞,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共同欢乐庆祝。
礼仪概述
蒙古民族是重视礼仪的民族。从《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可以看到,成吉思汗肇兴于朔漠
之时,各种礼仪已经整然有序。成吉思汗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遣侍臣刘仲禄“如朕亲行”的虎头金牌去迎接邱处机。邱处机所到之处,蒙古族群众皆以稽首礼夹道欢迎。到元代,蒙古族的礼仪又有新发展。元初,衷从本俗之礼(即蒙古族礼仪,见《元史?礼乐》),至元六年,忽必烈又“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丰富了蒙古族的礼仪。
十三世纪出使蒙古草原的柏朗嘉宾说,蒙古人非常讲究礼仪,“十分尊敬别人,互相间不论谁都是友好的”。蒙古族这种尊敬别人的风尚,至今仍能到处可见。在今日草原上,蒙古人见面必互相致问候,即使邂逅相遇的陌生人也要问好。如是平辈熟人则互问:“赛音白努,”(意为你好)接着互相问全家好,草场好,牲畜好,最后互问“索宁尤白那”(意为有什么趣问,或有什么新闻)。如客人需要到家里叙谈,主人则前边引路,行至蒙古包或板升(房子)门前,主人站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前,微鞠身躯,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进。进入室内落座后,则用奶茶相待(农业区则用红茶待客)。当客人离开时,主人则送至路上,然后互致“白日太”——再见。
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萨中说,行路时经过用餐人的旁边,要下马与之共席用餐。这是蒙古族传统的礼俗之一。据《蒙古秘史》说,朵奔蔑儿干猎于脱豁察黑温都尔山林中,遇见兀良哈歹人杀三岁鹿而烧其肋脏者,朵奔蔑儿干说:“朋友,将分子肉来~许之。”兀良哈歹人自己把鹿身上象征福气的部分和皮子留下后,就把鹿肉全部分给了朵奔蔑几干。此事说明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并沿袭至今。行路热在与用餐人共席用餐时,也必须对主人特别敬重,如不是特别饥饿,略作共餐的表示即可。
古代蒙古人见面时有互赠皮条之俗。后来,哈达传入蒙古地区后,为蒙古人所吸纳并成为蒙古族最上之礼敬用品。凡遇喜庆佳节,宾客迎送,或朋友见面,首先互献哈达表示庆贺。同时也是丧葬时表示哀悼的敬谒礼品。哈达的质料分丝绸、或绢纱及用白布制成的普通品。以白色为主,也有蓝、红、黄、绿色的。蒙古族历史上则注重蓝绫哈达。其长短不等,一般礼尚往来所用者为一尺三寸至三尺,特别重大礼仪时才用三尺以上的哈达 。至今蒙古族仍把哈达作为重要礼敬用品,敬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躬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献哈达分敬献和互递,朋友相见则互递,专门拜访某人或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物则敬献哈达,其质料也上等。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而言。但哈达成为蒙古族人民日常交往礼节中的礼敬用品,当在明末及清代随着喇嘛教的盛行,广泛流行起来。据说,北京崇文门的别称“哈达(德)门”,就是因为清代蒙古人进京拜谒时多为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现象,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在清代鼻烟壶风靡一时,大约从乾隆初年开始,“料烟壶之制”兴盛(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几乎官商所必备,在蒙古地区也流行起来,朋友见面,第一件事互赠鼻烟,以示敬意。此俗在内地虽于民国以后渐衰,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特别是在伊克昭盟地区,一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鼻烟壶仍是人们见面时的必备之物。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平时都以一个精美绣花小口袋装上鼻烟壶,悬于左胁下,在会客时,彼此取出互递鼻烟壶。递鼻烟壶也分长幼,即长者向晚辈递鼻烟壶时,只上身略屈,以右手递过去就行了。但晚辈必须一腿弯曲双手接受,恭敬的嗅一下后躬身奉还。晚辈向长者递鼻烟壶,也必须一腿弯曲双手奉上,长者接过后略表笑意即可。
现在这一习俗渐衰,除在民间婚礼和喜庆之日仍有使用外,已不多见,基本上为互蒙纸烟所代替。
浓浓好客情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假如你有机会来蒙古包里作客,立即被好客的牧民拥着进入蒙古包。蒙古包里铺着毡子或地毯,大家都席
地而坐,在毡子上坐着是可以不脱鞋的,这不算失礼。但待主人让座后放可就坐,然后要顺次向主人全家致以问候。见面礼仪过后才开始说明来意谈正事。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但这些奶食品都是很饱人的,所以如你不便多吃,掰一小块奶豆腐或舀一点奶油表示品尝就行。这同样使主人高兴。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要是你表现出几分客气的样子,大家就唱起感人肺腑的敬酒歌,主人则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当你接受主任的盛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时,主任会感到极大的愉快。因为你尊敬主人并接受了主人象奶酒一样纯洁的友情。这时候,好客的主人遇到知心朋友,和你对酌,多喝几盅酒。确实也有那种“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迈气概。只有在这时你才真正置身于蒙古“酒文化”的欢乐气氛中。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美德,这种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文化娱乐
蒙古族文化娱乐内容十分丰富,尤以能歌善舞著称。
长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很多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最普及的当首推歌曲。蒙古族民歌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传统仪式歌、赞歌、婚礼歌、日常生活歌和近现代产生的长篇叙事歌等五大类。从曲调上又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族民歌一般以高吭而嘹亮者为多,也有低回转的抒情旋律,启口有韵尾声悠扬宽广的长调,在内蒙古草原最为流行。
蒙古族民歌的内容很丰富,大自然的美丽、劳动生产的欢乐、故乡的情思、慈母的恩情、男女间的爱情、婚礼的喜悦、子女的教育、坐骑的骠骏、美好生活祝愿、英雄人物的业绩等等,都有在歌声中得到反映。祝酒歌或赞歌在蒙古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种至今在民间广为流行,具有悠久艺术生命的民歌体裁。古代蒙古人以歌声赞美草原,祝愿战争的胜利,赞美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祝福畜牧业生产的丰收,向往美好的生活。现在则以歌声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祝福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讴歌草原人民的新生活和各族的团结和睦,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
在蒙古民间有句俗话说:"生活中没有了歌声,好比浓茶中没有了鲜奶。"的确是不管时间过了多么久远,歌声照样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延续下来,代代相传。因为蒙古人乐于以歌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反映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在他们当中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美好的歌声,姑娘临嫁出阁时,唱歌以别父母,佳节良辰时,唱歌以示欢乐。甚至妇女独自一人操持家务或哄孩子时,也低声歌唱不止。家里有客人来,全家人与客人围坐在一起,互相以歌声祝酒饮宴。于是歌声与美酒把美好的艺术享受和物质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时,他们那种纯
朴、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和那种十分重视"欢聚一堂"的美好的文化传统,确实会感到无限欢愉,使你久久不能忘怀。
民间说唱艺术,是蒙古族中流行很广的另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群众基础深厚的艺术形式。蒙古族的传统说唱艺术,可分为说书和好来宝两种体裁。说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已有数百年历史。许多民间说书人除参照古本说书外,外加随口诌说,评古论今,蒙古语称"乌力格尔",也就是演唱者以四胡为伴奏乐器,有说有唱的曲艺节目。它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还带有一定的表演因素。蒙古说书除了说唱《格斯尔可汗》和《大元青史演义》等蒙古族英雄史传外,还演唱民间流行的各种现代故事。汉族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东周列国》等,也是蒙古说书的传统唱本。
蒙古说书也类似汉族的评书,说书人只是利用小说的故事更概,以小说中某些典型人物为中心,再将记忆中的精彩情节加以再创造,尽情宣染铺陈,甚至在汉族故事中加进一些草原生活气息,然后绘声绘色地唱给大家听。这样使人们如有亲临其境,倍觉亲切动人。说到动情处,听者往往为之震颤;说到伤心处,听者常常热泪盈眶;说到幽默处,听者自然又捧腹不已。于是大家随着说书人的抑扬顿挫和悠悠琴声,到了"三国"、到了"西天净土"、到了"水泊梁山"??。
好来宝,蒙古语"联韵"的意思,是民间艺人自拉自唱、即兴创作的艺术形式,也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唱词多四句一小节,讲究押韵,即每四句的头一个音节谐韵。曲调淳朴无华,明快流畅,多用迭句,所以听起来似小溪流水,铮铮淙淙,连绵不断,韵味幽雅,悦耳怡心。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
在蒙古族聚居地区,除有传门说唱好来宝艺人外,农牧民当中也有很多人能自编自唱,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唱起来你来我往,逐浪推波。好来宝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传统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一个人说唱的单口好来宝,多以赞扬、讽刺、比喻等手法表达故事的内容;一种是由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好来宝,也就是以对歌形式,通过一问一答来比赛知识,以能对答如流,唱而不穷者获胜。其演唱节目的范围很广,有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天文地理和自然万物的知识。如演唱《水浒》选段时,一人问:"牛大的斑毛虎,是谁用拳头击毙的,"另一个人则答:"牛大的斑毛虎,是武松用拳头击毙~"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好来宝艺术有了很大发展。不仅传统的形式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还出现了男女重唱、合唱或以多人形式上台表演的大型好来宝联唱。它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
蒙古族是有着悠久而宝贵的舞蹈文化传统的民族。蒙古族远在氏族部落时代就以歌舞为乐。古代蒙古人的许多重大活动,如推举可汗、缔结部落联盟、庆祝胜利、喜庆丰收,都要举部跳起集体舞来庆贺。当他们为胜利而狂欢时,正如《蒙古秘史》中所说,欢快的舞步竟能把地面踏出"没肋之蹊"。这种集体舞蹈曾给后来的舞蹈以极大的影响。它那粗犷激越、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至今作为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而源远流长。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的"安代舞",就是源于萨满教,但早已超出宗教内函,成为人们都有喜欢跳的群众集体舞蹈。而它那种大家围成一圈,踏足跳跃,载歌载舞的形式,不是和古代蒙古人绕着蓬松树跳起"没肋之溪,没膝之尘"的集体舞蹈的情景一肪相承吗~
蒙古族民间娱乐活动中,单人舞和双人舞也很盛行。在内蒙古伊克昭地区,每逢喜庆佳节,青年男女常以酒盅、碗筷伴舞,人们把它们叫作《盅碗舞》和《筷子舞》。这当然是元代蒙古人《倒喇舞》和《酒盅舞》的延续了。当今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粗犷、热情、欢快的健康气质,搏行观众好评的《鄂尔多斯舞》及《盅碗舞》等,就是在解放后把过去盅碗舞之类民间舞蹈,经专业舞蹈工作者发掘整理加工,更新内容,搬上艺舞台的优秀舞蹈节目。
蒙古族在唱歌、跳舞、说唱等文化娱乐活动中,一般都有乐器伴奏,而且其历史也悠久。远在蒙古汗国时期,蒙古军队中除有由筝等乐器组成的乐队外,还有"女乐随行"。蒙古
族的传统乐器有四胡、三弦、笛子、火不思、马头琴以及各种打击乐器。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
蒙古族的饮食非常讲究,品种多样。奶茶(蒙语叫苏台柴)是蒙古民族日常饮用的一种茶,也是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做法是将砖茶放入锅内熬成紫红色,然后将鲜奶(牛、羊、驼的)以6:1的比例放人茶水中熬开,即成。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炒米(蒙语为胡日森布达)是蒙古族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加工方法是将糜子筛选后,淘去沙土,放人大锅中,加适量的开水,用慢火焖至基本熟后出锅,经炒锅炒熟,再碾去皮,即为炒米。炒米香脆味美,可口耐饥,是蒙古族农牧民的传统食品。
奶皮(蒙语为乌日沫)有两种:一种是将鲜奶、牛奶或马奶、驼奶、羊奶放入器皿里存放一两天,奶子发酸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薄皮,称图黑乌日沫,也叫“珠黑”,即生奶皮子,是做黄油的原料;另—种是将鲜奶熬开后放入器皿里放凉后表面结成薄奶皮,称宝勒森乌日沫,即熟的奶皮,是酥油的原料。奶皮味道香甜可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
马奶酒(蒙语为策戈)是牧区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饮料。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将新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扔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马奶酒。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历史悠久,常喝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酸奶于是牧区的优质饮料之一。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放在通风处晾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一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为酸奶子。酸奶子营养丰富,醇香扑鼻,夏季常饮,止渴祛火,帮助消化。
黄油(蒙语为夏日陶斯)、奶豆腐(蒙语为胡乳达)也是分别从奶皮和酸奶中提炼出来的食用油和把酸奶子熬开制成的奶食品。黄油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丰富,夏日祛热,冬天防寒,还有治疗烫伤、止腹泻等作用。奶豆腐味道酸甜,是蒙古族农牧民的传统食品。
全羊席(蒙语为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佳肴(又称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接待高级贵宾时摆设。将整羊加工后摆在长方形的大木盘里,像一只卧着的活羊,肉味鲜美,香飘满堂,浓郁扑鼻。宾客在进餐前,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词等。据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设过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时,也设全羊宴祭神祗、待宾客。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现在成为内蒙古各盟、旗县接待贵宾的驰名中外的名贵菜肴。烤全羊、烤羊腿是内蒙古地区特别是阿拉善盟一带蒙古族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一种菜肴。烤全羊的做法是将羊宰了后掏出内脏,煺毛留皮,加各种调料在特制的炉子里用扎嘎梭梭烤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烤羊腿在内蒙古各地具有民族风味的餐馆都能制作。
手把肉是蒙古族人民经常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在带骨牛羊肉分成若干块,放入锅内,加少量盐(有的则不加盐)煮熟为止。味道鲜美,易于消化,是招待客人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菜肴。
蒙古族--饮食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此菜羊体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烤羊方:以羊肉块裹以鸡蛋、面糊并加多种佐料放烤炉烤熟。该菜香酥可口,一般配以荷叶饼、大葱、甜面酱食用。
烤羊腿: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
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形美观、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扒驼掌:以骆驼前掌为主料,口蘑为辅料烹制的菜肴。此菜色淡白,不肥不腻,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
马奶酒: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茶: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终日饮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汤下饭,又可待客。
奶皮子:把鲜牛奶倒入锅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结一层腊状脂肪,用筷子挑起挂在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制法与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属奶食品中的精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荞面:荞麦经过加工,磨成面粉,叫荞面。一般有荞面圪坨等。熬羊肉稍子汤吃起来美味可口。
烧牛鞭:以内蒙古草原公牛鲜牛鞭,用刀做成菊花形,配以枸杞烧制而成。此菜色泽鲜艳,口味咸醇,食用、药用价值兼备,具有滋肾润肺、强筋壮骨之功效。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稍美:又称烧美,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稍美就已名扬京城了。当时,北京前门一带,稍美馆的门前悬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归化城稍美”字样。外地客人来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尝一下稍美,才算不虚此行。稍美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稍美出笼,鲜香四溢。观其形,只见皮薄蝉翼,晶莹透明,用筷提起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呼和浩特的稍美,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多由茶馆经营,如今,已成了许多饭馆的必备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手扒肉:是内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也成为内蒙古地方风味之一。制作和吃法别具一格:将羊按各关节带骨分割成数块,放入不加盐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易于消化。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内蒙古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再取备好的麻酱、腐乳、韭菜花、葱花、姜丝、虾油等作佐料,肉片鲜嫩可口,不膻不腻,边涮边吃。
酥油:又称奶油、黄色。鲜牛奶倒入桶中,发酵成酸奶,用杵杠搅和分离出白脂肪,滤去渣滓,放温火上熬,水蒸发后,待颜色逐渐由白变黄,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奶酪分离出白酥油的酸奶,经微火煮熬后装入布袋,挤出酸水,成碎块状晾干即为奶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
酸奶子: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晾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
糖醋驼峰:以驼峰为主料,鸡蛋、淀粉、面粉为辅料,加糖、醋、精盐、姜水、大油、葱花、蒜末、高汤等烹制而成。此菜香酥软嫩,酸甜不腻。
羊背子:蒙古族民众最喜欢的名贵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庆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可见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锅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羊背上,以类似羊的爬卧姿势上桌。吃时,每人先用蒙古
刀从羊尾巴上拉一条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莜面:出自莜麦(学名燕麦),其磨成的面粉称莜面。莜麦是一种成熟期短,耐寒,耐盐碱的低产作物。产量虽低,但含有高蛋白,脂肪和大量铁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莜麦。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现在仍为当地人民的上等主食。莜麦加工方法特殊。加工时先要将莜麦淘净,晾干后上锅煸炒。炒熟后再上磨加工成面。民间的吃法颇多,有压饸饹、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搅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等。多种多样的吃法。吃时可按各人的口味不同和季节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汤、盐菜汤,时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觉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炸羊尾:以羊尾膘脂、鸡蛋清、果脯、白糖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观、香甜酥脆,带水果味,多用在接待宾客宴席上。
作文七:《蒙古族饮食文化特色》1100字
蒙古族饮食文化特色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
蒙古族传统食品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而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再细究蒙古族的饮食,则大致分为奶食、肉食、粮食三种。奶食中又分为食品和饮料,食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
能歌善舞的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当你一踏入蒙古包,主人首先会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汉族地区多以“满杯酒半杯茶”为敬,而蒙古族却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饮过奶茶,主人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让拉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
好客的主人还会为您准备其他几道丰盛的美食来款待您:
全羊汤: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是将肥嫩的绵羊就地宰杀,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佐料,进行蒸煮。待水滚肉熟时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色、香、味俱佳,大家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马奶酒:蒙语叫奇格,是牧民夏季的最好饮料。把马奶倒入容器中,不断地搅拌,直至发酵变酸,提取出奶油后,纯净的乳清就浮在了上边,味道变辣时就成为马奶酒。
奶茶: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倒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烤饼:在新疆牧区的蒙古人家里,几乎都会制作一种烤饼,蒙古语称为“海生包尔斯克”。这种饼用发面,但不放碱,和面时放牛奶、酥油或奶皮子和少许盐。面和好后,用手压成圆形,放在尖底铁锅里用文火烤,等一面烤成焦黄色后,再扣过来烤。烤好的饼便成凹形的
大圆饼,形似一个尖底的大铁锅。饼呈金黄色,充满了奶香味,吃起
来非常可口。
作文八:《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3100字
万方数据
万
方数据
获得的奶糊压榨出水分,使之成型。这种奶酪味道酸甜适中,口感良好。(6)酸奶酪(aTarca):将充分发酵了的酸奶通过捣撞取出奶油,然后将脱脂酸奶蒸馏后提取乳酒,最后将剩下的酸奶加热脱水,压制成型。此物能够长久保存,通常用热茶泡软食用。
蒙古人非常注意培养奶曲(k6r6ngge)。奶曲是经过长期筛选而获得的,实际上就是乳酸菌结果下形成的高浓度酸奶。到了冬天,奶曲要装入特别的容器内加以精心保存,甚至将其存放于庙宇内,春天挤奶季来临时,举行回请仪式,隆重地迎回家里。在新鲜的奶汁中兑人一定比例的奶曲,可以很快得到酸度适中,味道很好的酸奶。蒙古人基本不喝生奶,也不喝煮熟了的鲜奶。在夏天,大量饮用酸奶,既可止渴,又可以充饥。蒙古人用此类饮料调养身体,排除身体中积存的有害物质,甚至补充大量的维生素。
蒙古人善于利用酸奶制作奶酒(sime—yinarki)享用。其制作方法是:将发酵的酸奶脱脂后,在锅中煮沸,锅上套冷却装置,中央吊上小坛子。蒸汽经过冷却后形成带有酒精的液体流入坛中,成为奶酒。这种奶酒可以再行蒸馏,变成度数很高的蒙古奶酒。蒙古人大量地饮茶,从早到晚无时不饮。通常喜饮砖茶,熬好后加牛奶和盐。饮茶可以提神,解除疲劳,又可消化油
腻食物,补充维生素。由于内蒙古地区人口成分的变
化和许多地区农耕化,现今的内蒙古蒙古人,除了享用传统的饮食外,开始大量地食用蔬菜、水果以及多种谷物,城市里的蒙古人更是如此。
三、酸马奶及其功用
据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扎木苏先生的研究,形成人体蛋白的20种氨基酸中的8种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马奶恰恰含有以上所有8种氨基酸。通常在1009马奶中含有蛋白2.29,脂肪1.69,乳糖6.89,水88.79;维他命A130个国际单位,VBl
0.095mg,VB20.06lmg,VC11.5mg,VE
0.24mg;钙
61.6mg,磷25mg,铁0.27rag,铜0.01mg,锌0.7mg,锰0.01mg,镁5.8mg,以及其他矿物质。当制成酸马奶时,其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糖分变小,乳酸、酒精和其他香料变多。在发酵过程中乳糖分解,从6%一7%的含量降到1.4%一4.4%,其他营养成分则不发生变化,只是VC和VB组的含量要比鲜马奶多一些。¨3酸马奶非常容易被人体所吸收,而且具有医疗和保健效果。酸马奶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排毒和解毒,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当一个人饮用10009酸马奶时,可以
万
方数据满足人体24小时所需的维他命c,改善血液循环,排除内脏中积蓄的各种毒物,增强人体器官的功能,尤其对排除人体内的低硝酸和铅,所以被称为“防止癌症的最佳天然药物”。
据临床研究,酸马奶对冠心病疗效明显HJ。酸马奶不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作用,而且也有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是在内蒙古牧区防治高血压、冠心病最理想的天然药物。酸马奶不饱和脂肪酸和低分子脂肪酸含量高(比牛奶高8倍),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牛奶的1/6)。不饱和脂肪酸和低分子脂肪酸有促进胆固醇分解的作用。维生素的含量丰富而种类多,也是降低胆固醇和防止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马奶中含有的有机物质以及各种金属元素,对人体生理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所含铜和铬有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镁也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马奶发酵成酸马奶时产生0.5%一1%的乳清酸,能够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乳清酸还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酸马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乙醇(1.9%),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提高,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酸马奶还对肺结核、肺气肿、慢性胃肠道疾病、坏血病、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贫血、便秘、闭经等常见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道森.出使蒙古记[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陈高华.元代饮茶习俗[J].历史研究,1994,(1).
[3]乌?扎木苏.酸马奶疗法(蒙古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1986.
[4]扎木苏.酸马奶治疗冠心病临床总结[J].蒙医药,1991.[5]元朝秘史[M].
元史[M].蒙鞑备录[M].黑鞑事略[M].
忽思慧.饮膳正要[M].刘玉书点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0。jamsu,”cege—yinjasal,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S.Ssmpi|norbu。Monggul0ndtistiten—nidegenumdaTan—u
soy—
ol,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R.Baldo毒,芒.NaInSarai,MongTolayira7,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1990.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蒙医药(季刊).
(责任编辑葛根高娃)
39
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齐木德道尔吉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社会科学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2002,23(4)12次
参考文献(13条)
1.道森 出使蒙古记 19832.陈高华 元代饮茶习俗 1994(01)3.乌·扎木苏 酸马奶疗法(蒙古文) 19864.扎木苏 酸马奶治疗冠心病临床总结 19915.元朝秘史6.元史7.蒙鞑备录8.黑鞑事略
9.忽思慧;刘玉书 饮膳正要 198610.U.jamsu,cege-yin jasal 1986
11.S Sampilnorbu Mongγul ündüsüten-ü idegen umdaγan-u soyol 199712.R Baldorji;C Namsarai;Mongγol ayiraγ 查看详情 199013.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蒙医药(季刊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刘勇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3)2. 娜日松 浅析蒙古族餐饮业[期刊论文]-北方经济2009(18)
3. 尹铎.吕华鲜.YIN Duo.LV Hua-xian 蒙古族饮食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期刊论文]-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4. 薛志刚.XUE Zhi-gang 浅析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期刊论文]-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3)5. 范娇娇 山西省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及构想[期刊论文]-经济师2009(12)6. 武国栋 蒙古族饮食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华章2011(7)7. 任国英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的饮食文化[期刊论文]-世界民族2001(2)
引证文献(8条)
1.龚雨超 利用饮食情结,开发旅游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商贸 2011(09)
2.尤莉莉,乌云高娃,吴和平,王培玉,刘爱萍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农民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11(06)
3.王美霞 具有共生作用乳酸菌与酵母菌培养基优化及促生物质的分离[学位论文]硕士 20134.徐少泽 马奶、酸马奶的食疗和医用价值[期刊论文]-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02)5.谢楠 蒙古族饮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策略探讨[期刊论文]-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09)6.谭小海,李海,朱春玲 试述马产品的开发利用[期刊论文]-草食家畜 2013(02)7.敖道夫,布日额 酸马奶酒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04)
8.倪慧娟 新疆地区和青海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酵母菌的生物多样性[学位论文]博士 2009
引用本文格式:齐木德道尔吉 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2(4)
作文九:《蒙古族的饮食文化》14800字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文/徐英
编辑/余德进
你如果问蒙古高原上的牧人们喜欢吃什么,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是羊肉!实际上,蒙古人的食物并不单一。《蒙古族风俗见间录》里说:鹿、兔、野鸡、黄羊等肉蒙古族也吃。养驼较多的地区也吃驼肉。鸡、猪多在农业区和半农牧区饲养和食用。蒙古人除了主要食用羊肉、牛肉、兔肉等家畜外,也间或吃黄羊、麋鹿等草原上的大型动物,其中以羊肉的食谱最为繁多,烹调技艺也最为讲究。因为经济文化模式的制约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蒙古人食用肉类的传统比较悠久。可以说,肉类是蒙古族传统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在蒙古族传统食谱中看不到肉食,就像在蒙古族最盛大的宴会上没有“全羊席”一样不可思议。藏传佛教之所以能长驱直入进入蒙古高原,除了其他的因素外,恐怕藏传佛教不禁止喇嘛食肉也在饮食习惯上得到蒙古民族的青睐,这是汉传佛教的戒律所不能约束的。
从历史上看,蒙古族的祖先曾经是森林中的游猎部落,当时他们的食谱以野兽肉、野果、野菜和用驯鹿奶做的奶食品以及少量的粮食为主。虽然不一定能够每天打到动物,还要用野果子、菌类植物和野草树叶充饥,但是肉类在游猎的蒙古人中是十分受欢迎的。
后来,蒙古人逐渐向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过渡。随着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猎食林中无保障的飞禽走兽,过渡到以食用自家畜养的有保障的家畜肉和牛、羊奶为主,打猎也由主要生产方式退而转变为例行的军事训练科目及食物补充手段了。另外,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也种植少量的粮食作物,如蒙古秫米等。最早的种植方法比较粗放,在插种季节下过雨后,把种子撒地上,然后驱赶牛群、马群、羊群往来其上,使粮食种子在畜群的踩踏下埋入地里,自然发芽生长。这种播种方法叫做种“漫塔斯”。除了用蒙古粟米进一步加工出炒米外,还有“纳粒目”即小米,各种面粉如芥面、麦粉等,都是草原牧民重要的补充食物。
牧民们开始杀羊? 摄影/鄂博
蒙古人将肉食品称之为“乌兰伊德”(即“红食”),也说明他们常年吃的肉食都是带着血的新鲜的肉食品。说到红食,就像上文所说,蒙古牧民食用最多的当属牛、羊肉,驼肉、马肉次之,鸡鹅肉也少量食用。鱼,吃得不多,特别是信奉喇嘛教的蒙古人不吃鱼,他们认为鱼是神仙。这大约与藏传佛教有些关系,古代的藏族人死后经喇嘛算过,有天葬的,也有水葬的,水葬就是把人的尸体放在木架上在水上漂浮,最终被鱼吃掉,所以藏族人不吃鱼,因为吃鱼就意味着吃自己的亲人。蒙古人认为鱼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灵, 他们视鱼为神灵的化身,绝对不能受到其它生物
的伤害。
羊尾和羊头要单独处理? 摄影/鄂博?????? 妇女们的任务是灌血肠? 摄影/鄂博
蒙古人的食谱传统上依季节变换,夏秋季以奶食为主,冬春季以肉食为主。每年到农历10月中下旬,当牲畜膘情好而且北方气候适合冻藏肉类的时候,牧人们开始屠宰杀牲畜准备冬储肉。这是一年当中重要的一次食物储备,因此牧人们十分重视,他们要精心挑选好牲畜后集中宰杀。除了现吃的以外,其他的肉剔骨并装在牛羊的瘤肚里冻储。为了一些节庆活动和送礼,还要保留一些不剔骨的肉,如“哈卜斯嘎”(整羊、整牛肉)整羊背、整胸骨等。把灌血肠及心肝肺等装在牛羊的肚子里冻储的叫作“寨达斯”(即“冻肚儿”),以备冬春调节食用。
牧民把冬储肉准备好后,一直到来年的夏天一般不屠宰。即便是夏天为了更好地繁殖牲畜,淘汰病弱的牲畜,也很少杀牛宰羊。只有那些有老年人或病弱者的家庭中,才为了给他们提供“舒乐”(新鲜肉),宰杀少量牲畜,称之为“卓乃伊德席”(夏天的肉食)。
另外一种传统的储肉方法,是制作“曝日查”,干肉条。冬季,用牛羊肉切成肉条,挂在阴凉通风处,肉条先冻后干,水分都蒸发掉了。到第二年春天,这种肉条可以直接煮好食用,还可砸成肉粉使用。干肉条味道十分纯正,且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据说,一个牛膀胱能装下一头牛肉做出的肉粉,这真可称为“超级方便牛肉粉”。一大锅水里只放一小汤匙肉粉就能做出美味的牛肉汤来。据史料记载,这种方便肉粉是古代蒙古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一个“重磅武器”。
蒙古牧人们晒肉干儿??? 摄影/文凯
在各种肉类中,蒙古人把羊肉视为最好的肉食品。按传统,凡遇生诞、婚嫁、丧葬、喜年节、祭祀、礼仪、集会等重大活动,都要摆羊肉席,蒙古语叫摆“秀斯”。许多人把蒙古草原上的羊肉视为健身祛病的补品,因为那里的羊平常都是“吃中草药,喝矿泉水”的纯天然动物。他们认为受风感冒之类的小毛病,喝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即可解除。
作为蒙古人,对于羊肉是再熟悉不过了,羊肉的主要吃法有手扒羊、羊背子、烤全羊和全羊宴等。《蒙古秘史》中记载,圣主成吉思汗初定天下之后,曾多次大宴功臣,设的都是全羊庆功大宴。
看见也好吃的羊背子? 摄影/鄂博
对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而言,能吃上手扒羊肉就已经十分满足了。蒙古人宰杀羊,通常采用掏心的办法,剥皮取出内脏后,把整个羊解成若干小块,不加任何调味佐料,放在白水锅里煮。水一滚沸就起锅开吃,我们认为尚未熟透,他们则认为口感正好。这是传统吃羊肉的做法,其特点是:肉香味美、鲜嫩营养,为牧民们大餐中之佳品。吃手扒羊肉,因不用筷子,用手撕刀切而得名。
吃羊背子就上讲究了,它是牧区蒙古人款待尊贵客人的佳肴。其做法、吃法都比较讲究。据《绥远通志稿》记载:食羊背子为蒙人最敬之食品。全羊由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其煮之火候,约为可食时许,即合脆嫩之度。煮过久,则肉老不堪食矣。用大铜盘盛之以奉客,客执餐刀画羊背上作十字形。礼也。然后庖人操刀,先由背上左右,各割取三条,跪而进之客。客食前,亦必割尝庖人一至三条。然后自用刀割食之。此其作法与食法也。平时遇祭祀或婚嫁喜事和为老人做寿,也有这种宴席。
给老人做寿吃羊肉? 摄影/文凯
吃全羊主要是显示出隆重来。做法是把全羊解为几段,煮熟后,在长方形或椭圓形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好,然后插上两把以上的蒙古刀,端到筵席上,再撤掉头和四肢。当开始食用时,主人站起先用蒙古刀在全羊划个“十字”,表示“请”的意思,这时宾客方可用刀食用。吃全羊,也叫第一道筵,过后,再上酒.菜.最后上饭。
还有一种是烤全羊。做法是把羊宰杀后,整治干净,将整只羊入炉微火熏烤,出炉入炉,反复多次,烤熟后,将这金黄熟透的整羊放在大漆盘里,围以彩绸,置一木架上,由二人抬着进入客厅,向宾客献礼。然后再抬回厨房,由厨师分解成大块,端上宴席,请客人食用。烤全羊是蒙古族中的餐中之尊,是具有独特草原风情的宴筵,多在隆重宴会或祭奠供献时用。
令人眼馋的烤全羊? 摄影/文凯
烤全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朴通事柳蒸羊》一书中记载得非常详细: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为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覆盖并加以土封。以熟为度。由于用覆盖并加以土封,不温(三点水换成火旁)不火,恰如其分。炭味被吸收到体内,外体焦里嫩,别具风味。
清朝时期,各地蒙古族一府,款待上宾时差不多都上烤全羊。这种风俗流传至今。在蒙古宫廷筵中,还有一种独树一帜的“全羊席”,又称“全羊大筵”。这种有独特风味的宴席是蒙古族在古代就逐渐形成的一种最丰盛的带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宴席。《青史演义》中记载说,圣主成吉思汗在他39岁那年的新年时分,就曾设九桌整羊席欢宴款待各部。元朝建立以后,以羊肉为主制席的风俗又有发展。明清以降,特别是到了清康熙年间,全羊宴就更加丰盛了。《清实录》载:清圣祖玄烨曾为外藩王公举行过“全羊席”。清乾隆年间才子袁枚所写的《隋园食单》中,也有“全羊法七十二种”的记载。
由厨师主刀剖开? 摄影/文凯
“全羊席”以一只整羊的不同部位,可烹制出70余种不同的菜肴,形色不同,口味各异,实在令人叹服。据《蒙古族风俗志》介绍,“全羊席”的菜名非常考究,全羊76菜,每菜都不露“羊”字。如以羊眼睛做的菜名为“玉珠顶”;以羊脑子做的菜名为“烩白云”;以羊骨髓做的菜名为“烩凤髓”;以羊百叶做的菜名为“素菊花”;以蹄筋、骨髓联合烹制的菜肴名为“蜜汁髓筋”;再说纯粹用羊肉烧制的菜,也是以不同部位的羊肉做成的菜有不同的名称,如“樱桃红腐”、“清炖百合”、“酥烧枇杷”、“锅烧腐竹”、“五香兰肘”等。还有“吉祥如意”、“満堂五福”等吉祥菜名。不仅菜名高雅、菜品丰盛,而且烹制技艺精湛,配料讲究。“全羊席”上菜程序也有讲究,要以羊头菜为首菜,菜肴上桌按四四编组,再加上诸色点心、主食,显得丰盛豪华。
“全羊席”先上全羊? 摄影/文凯
蒙古传统的“全羊席”兼容了各大菜系的一些烹饪特点,又形成了自己的烹饪风格,具有独特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风味。除了宫廷大宴外,全羊席也能摆上蒙古王公或殷实蒙古人家的餐桌,蒙古语称“布和勒秀斯”,比起宫廷全羊席,民间的全羊席简单实惠了很多。出整羊宴席时,一般除了内脏下水外,把一只羊的带骨肉包括羊头和四肢、羊蹄等都要上席面。先把肉肢解为羊头、前腿、后腿、羊背?、胸骨等,然后把他们又按较大的骨关节分解成10多块,煮熟后按照传统方式摆在大盘子里上席,也有胸骨、短肋、蹄子等不上席的。
一般情况下,把两个前腿摆在前面,两个后腿摆在后面,其上面摆上背肉,再把羊头摆在其上,这样摆出一只活羊的模样。羊头上涂抹白奶油或摆放其他奶食品以示吉祥如意。
全腰宴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盛宴。在羊肉的各个部位中,羊腰子是最受推崇的。如果说某人受到全腰宴的招待,那就说明那个人是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蒙古人去看望出嫁的女儿时,总是以羊腰作为首要礼物的。因为羊腰肉是肥瘦比较均匀且口感最为鲜嫩的部分,受推崇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上全腰宴时,要将煮熟后的腰脊向上,并以胸椎、肩胛、四条长肋骨、胫骨等相配,还要用奶食品加以涂抹。
成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由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忽思慧等人合著的三卷本食养专著《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羊肉的烹制方法也有不少记载。这个忽思慧是当时元宫廷任饮膳之太医,他负责宫廷中的饮膳调配工作,是当时有名的营养学家。他对各种营养性食物和滋补药品以及饮食卫生、食物中毒等,均有深入的研究。在书中对于羊肉的制作方法也有详尽的描述。如描述一种古老的烹调羊的方法时说:宰羊后,先将羊的内脏取出,并煺去羊毛,不解肢,腹腔内放食盐和调料,后用麻线缝住。把收拾好的整羊放在一内外都用泥搪好的柳条筐内封住,然后把搪泥筐放置于大炉膛内,周围堆放干牛粪用慢火烤之。等到泥筐渗出油水散发肉香味时,打破筐子取出烤好的整羊做好装点后上席。这种用封闭方式烤出的整羊是蒙古族传统烹饪中的一道名菜,蒙古人称之为“卓玛”,其民族特点浓,色香味俱佳,因而只有在重大宴会上才献 “卓玛”。当然,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烤制卓玛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今天阿拉善蒙古人烤全羊的制作方式与《饮膳正要》上描述的烤制卓玛的记载最为相近,但其烹饪的方法要比古代烤制“卓玛”的工艺更为复杂,使用的调料也更多些,为誉满海内外的名餐之一。根据专家考证,它的烹调传统最少也有200年以上的历史。
另外,在今天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蒙古人中,也有先把整羊煮熟,然后用上述方法烤制的做法。这种先煮后烤的羊肉表面酥脆,里面鲜嫩,口感极佳。
说到羊肉的烤制,还有一种蒙古人称之为“豪日呼嘎”的烤制羊肉的方法。它是一种用烧热的石块烤肉的烹调工艺。在制作“豪日呼嘎”时,首先要挑选一堆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并使之烧热,把肢解好的羊肉连同盐、调料等放在整个剥下来的羊皮里或羊肚里或铁桶里,把炽热的卵石同时放在里面,严封其口,等热石把肉烤熟后再打开封口把肉上席。因为这种石头烤肉的方法完全是用肉本身的肉汁焖蒸而成的,它既有烤肉的酥脆,又有煮肉的多汁鲜嫩,味道非常独特。
“豪日呼嘎”一词实际上是由蒙古语“胡日嘎”(羔羊)一词演变而来。从前,蒙古族牧民在初春时节里,有用这种石头烤肉祭祀天地,以祈求神祗保佑当年接羔夏收的风俗。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具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羊肉宴席之外,在蒙古高原的许多地方,制作羊肉的种类繁多,举不胜举,其相关的风俗说道也非常复杂奇特。比如,有专门招待女性宾客的羊“前胸宴”,有专门招待男性宾客的羊“前腿宴”,还有鄂尔多斯蒙古族部的各种羊肉菜,喀喇沁蒙古部的全羊12盘等等,都是蒙古族人民奉献给世人的佳肴美味。
就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深层结构而言,蒙古人吃羊肉时还有一些讲究和禁忌。比如,前胸柄不能吃要献火神,在舅家人面前不可以吃肩胛肉,肩胛肉必须要大伙儿分着吃等。对于儿童禁忌更多,有些部位的肉不许儿童吃。因为有“儿童吃脾脏会长脾子脸(窄长的青脸)”、“儿童吃尾状肝叶是欺溽孤儿”、“儿童吃短肋等于欺凌独生子或自己个子长不高”等说法。
除了牛羊肉外,蒙古人还食用骆驼肉和各种野味,烹调方法也十分的丰富多彩。收入到《蒙古食谱》一书里的野味就有32种之多。这仅仅是以羊这一种动物制作的菜肴来略加描述,如果说到蒙古族饮食文化中上乘佳肴,那要数蒙古大汗每年六月三日举行的“诈马宴”和八月的“马奶筵“上“御膳”用的“蒙古八珍宴”了。所谓“蒙古八珍”,也称“北八珍”,即:醍醐、鹿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元玉浆。
所谓醍醐,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炼乳酪时,上层凝结的为酥,酥上带油的为醍醐,味极甘美。旧时为蒙古人供佛的佳品。
鹿沆。指獐的的幼羔。獐肉是蒙古草原上的高级食品,其幼羔尤为鲜美,自古被视为佳珍。
野驼蹄。即蒙古骆驼蹄,富有营养,与熊掌齐名。
鹿唇。即犴大犴之唇。亦是名贵食品。
驼乳。不仅是养身补品,而且是良药。
麋。指麋鹿,其肉香美,曾为蒙古可汗赐给臣下的赏品。麋鹿与黄羊并列为蒙餐佳品。元代诗人杨允孚赴蒙古“诈马宴“后,即席赋诗道:
嘉鱼贡自黑龙江,西域葡萄酒更良。南土至奇夸凤髓,北陲异品是黄羊。
诗人称黄羊为“异品”,与新疆葡萄洒、黑龙江大马哈鱼、江南凤髓茶并列,可见黄羊在蒙餐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
天鹅炙。即烤天鹅肉,类似今日的北京烤鸭。
元玉浆(亦称“紫玉浆“),即是马奶酒的雅称。元代,历任大汗不忘故土,每年秋八月回返蒙古草原,都要举行盛大的马奶宴。
清代以后,“蒙古八珍”变为蒙古王公对清朝皇帝围猎、巡幸等活动的“进贡宴”,同时又为清朝皇帝对蒙古王宫每年朝觐(即蒙古各部王宫贵族,赴京在御前行走、各部门行走及朝贡的亲王、王公、台吉、呼图克图喇嘛等,按着衔名清单,颁赏荷包、果品、狍鹿(即八珍)等的“赐宴”。???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蒙古人只吃肉而不吃菜,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其实,蒙古人食用的蔬菜瓜果并不少。一首传唱日久的蒙古民歌就是很好的证明:
北坡上茂生的是美味的小白蒿,抚养我们长大的是慈祥的父亲;
戈壁滩上茂生的是美味的沙葱,拉扯我们成人的是恩爱的母亲。
广阔的蒙古高原自古以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而闻名于世。在那万里无垠望一望无边的草原上,峰峦叠嶂的群山中、跳跃其间的河流里、辽阔柔软的草场上,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千百年来蒙古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充分保护和利用了这些野生资源,特别是在对各种野菜、野果的食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蒙古秘史》记载,在成吉思汗的少年时代,由于其父也速该把土儿被塔塔尔部落人杀害,部众弃而离之,他的家境日益贫寒。其母诃额伦夫人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在鄂嫩河一带打捞鱼虾、采集野菜野果为生,终于把孩子们拉扯大,熬过了艰难的岁月。
野生资源不仅是在那种艰难困苦的年代,蒙古人赖以维持生存的食物来源,其实也是和平年代草原上的蒙古人调节食谱、改换口味和补充营养的上好材料。不然,我们不可能想像食物单一的蒙古人何以能身体强壮,战旗挥舞,所向披靡,如旋风般横扫欧亚两大陆。
野生蘑菇依然是牧人们喜欢的美味? 摄影/鄂博
蒙古人经常吃的野菜品种有硷葱(蒙古语称之为“喏那”)、蒙古葱(蒙古语称之为“酢酷菜荔”)、蝎子草(蒙古语称之为“哈拉亥”)、小根葱(蒙古语称之为“薤白”)、山丹(蒙古语称之为“萨日纳”)、野蒜(蒙古语称之为“萨日朗”)另外还有山葱、野葱、岩葱、灰菜、苦菜、黄花、狗舌草,包括各类蘑茹、野白菜、野芹菜、锁阳、地皮、发草、野生萝卜、沙萝卜、柳叶菜等几十种。
这些野菜都含有多种维生素并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利于治病健身。即便是在人工种植的蔬菜水果业已十分丰富的今天,蒙古族的农牧民们仍然喜欢食用那些纯天然的、没有污染的野菜,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如今,蒙古高原上的不少野生瓜菜品种,如草原白蘑、黄花、苦菜、苁蓉、发草、蒙古葱等,深受都市人的青睐。有的已成为高档饭店的珍稀菜肴,有的则是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
蒙古人经常食用的野生果品有:桂乐孙(山杏)、茶卜嘎(酸枣)、乌拉纳(李子)、道乐纳(山楂)、益拉木(桑果)、乌哈乃(茶簏子)、乌日李(山丁子)、麦李(臭李子),尕尔斯(橡树子)、桃来因博日(板粟)、萨木尔(松子)、野葡萄、山葡萄等四十余种。
蒙古人采集这些野生果品,有的生吃,有的加工榨油,有的用于酿酒。蒙医则用许多野生果实制作蒙药。像桑果、李子、山楂等野果均可直接食用或酿酒;野山杏核榨出的油既可食用,又可入药,其味道之鲜美、营养之丰富可谓油类之冠。
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传世经验告诉人们如何菜集、加工和食用野生果实才对人体更有好处,而且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由于蒙古人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他们菜集野菜野果有十分严格的规矩即不成文的法则。他们懂得什么时节菜集、如何菜集才不浪费自然资源而有利于再生,还要考虑靠野生果实生存的野生动物的需求,绝不会看见什么好东西就一股脑儿地摘回家吃。
这样,生物圈内万物相互依存的知识和相关的规矩代代相传,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这对于千百年来保护蒙古高原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牧人离不开奶食品,奶食品在蒙古族心目中是高贵的食品。通常款待客人先要上奶食品;逢年过节,操办喜庆宴席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时,都要首先向天泼洒奶制品,以此为祭。就连小孩穿衣服.新郎 乘马.新娘入洞房及家人出远门,也要用奶食向苍天弹祭。蒙古族格言称:“最值得称道的食物是奶食品,最值得信赖的品质是正直。”蒙古族的奶食品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奶食品的种类很多,蒙古人族把奶食品习惯的称为“查干伊德”,意为“白色的食品”。一方面表示其“纯洁”,另一方面以此区别于“红食”类(即肉类)食物。蒙古人的奶食品在制作工艺和花色品种上不但名目繁多,而且在食用习俗上也别具草原风味。
蒙古人食用牛奶、牦牛奶,绵羊、山羊奶,驼奶、马奶,古时候还食用驯鹿奶。由于蒙古人居住的地区广大,自然环境及畜牧业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加工和食用奶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由于朝代变迁,现代蒙古人加工奶食品的方式方法也与几百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内蒙古阿拉善盟骆驼多,青海省海西洲牦牛多,那里的蒙古人食用骆驼、牦牛奶较多;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阿巴嘎等旗马匹多,因而那里的蒙古族就有条件加工马奶,大部分蒙古地方都食用牛奶、羊奶。蒙古族的奶食品品种丰富,大体包括食品和饮料两种。食品和饮料的原料一般都用牛奶,牧民食用最普遍,用来加工的奶食品种类最多的也属牛奶。据科学分析,牛奶所含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比较丰富,有利于幼儿大脑发育,能预防少儿软骨症。按蒙医理论,喝加热的牛奶,具有助消化,调节气血和解除内脏沉热、恢复元气等药理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地区的蒙古人食用羊奶、骆驼奶和马奶。
牧人们最早是挤马奶? 摄影/鄂博
蒙古人用奶子制作成的食品,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和奶豆腐等。特别是用牛奶加工的奶食品种类特别多,有艾日克(酸奶子)、塔日克(奶酪)、卓海(稀奶奶油,有的地方称乌如木)、查嘎(熟酸奶),还有奶酒等饮料或酒类。另外,呼如德(奶豆腐)、比什拉克(干酪)、阿如勒(酸奶干)、额吉该(奶酪干)、阿嘎日查(酸奶渣)等奶酪类也不少,杳干陶苏(白油)、西日陶苏(黄油)、浊其该(酸黄油)、哈塔森乌如木(干奶皮)等奶油类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奶油类奶制品,蒙古人做的最多的是“稀奶油”,蒙古语称之为“卓海”,有的地方叫“乌如木”。从牛、羊、骆驼奶子里均可撮提取“卓海”。牧人通常的做法是:夏季时把鲜奶盛在瓷盆里,在20℃~25℃度的气温下放6~8个小时,使其发酵,脂肪、蛋白渐渐浮到面上,待色泽呈白色状,鲜奶发酵变稠并在表面上形成一层稀奶油。把鲜奶倒入分离器的装奶缺勤,不断搅动,奶油则由滴漏里流出。这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脂肪含量高,略带酸味,吃起来清香可口。稀奶油拌炒米吃又脆又香,十分耐饿。稀奶油还可以放在奶茶、面食、蔬菜中食用,一种叫做“陶格来”的面食草原蒙古人普遍爱吃,是用稀奶油煮的面片。煮沸过的稀奶油不会发酵,因而适合较长时间保存。“卓海”是提炼黄油的原料。把稀奶油放在锅里煮沸1个小时以上,金灿灿的黄油就会分离出来。取下黄花黄油后,剩下的油渣滓叫“浊其该”即酸黄油。
黄油也称奶油。其制法是把制作成成品的白油倒入锅中,加温火慢慢地熬炼,不时地用勺子频频翻动。使其形成白油团,用慢火加热煮沸。约1小时之后,当水汽没了,色泽呈微黄时,黄油就制成了。刚出锅的黄油是液体,待冷却后即成固体。这种食品味道鲜美、醇香。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它是鲜奶中的精华,包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增添热力、延年益寿之功能,是上等补品。所以黄油成为蒙古族妇女“坐月子”时的主要营养品。也是蒙古族人民招待宾客的佐食佳品。寒冬季节人畜受寒冻僵时,将黄油经过加热煮熟,它比起白油来更不容易变质,而且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黄油不仅是能充饥又能解渴的好食物,而且也是蒙医药引子。常用灌饮黄油茶、黄油酒来解救。黄油是奶食品里的精华。蒙医认为经常食用黄油能够安神、补气、润肺,使人容光焕发,健康长寿。
正在做奶皮子? 摄影/文凯????????????????? 羊奶也经常用? 摄影/文凯
奶皮子的制法也很独特。奶皮子用蒙古语叫“哈塔森乌如木”(意为干奶皮)。在夏季和秋季里,蒙古人将鲜奶放入锅里用微火煨,煮开后不断地用勺子扬汤止沸,奶锅中便产生很厚的一层泡沫,待鲜奶上凝结成一层奶皮子后,经冷后却到第二天便形成蜂窝状的麻面奶饼。用筷子挑起后,放在盘或板上,对折成半圆形,在通风处晾干后,就成为奶皮子了。这种蒙古族特有的食品非常讲究,营养价值也很高,吃时放入茶或炒米中拌在一起,更是香甜可口。因为七八斤鲜奶才制一斤奶皮,所以蒙古人一般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奶豆腐也称奶干,蒙语称之为“哈如德”。是产量最多而最受欢迎的奶食品。奶豆腐是用提取卓海(稀奶油)后剩下的稠状酸奶做的。把稠酸奶煮开,并把“夏如苏”(乳清)逐渐从锅中舀出,再把剩下的固体在热锅里反复用勺背搅揉,直到凝固成一体为止,然后装入“呼如丁和布”(奶豆腐模子)成型,晾干即成奶豆腐。奶豆腐模子有正方形、长方形、正圆形、椭圆形等形状,而且模子大小和厚度各不相同,模子底部刻有各种图案,压出的奶豆腐表面十分好看。各地方做奶豆腐的方法不同,因而各有各的味道。比如克什克腾的奶豆腐做得奶味十足,一般都是厚模子压出,鲜奶味更美。巴林奶豆腐做得比较薄,晾干后能长时间保存。尤其是巴林右旗南部西拉沐沦河一带原奈曼苏木蒙古人做的薄模子呼如德味道微酸,吃起来酥脆可口,可解毒健胃助消化。巴林右旗民间有一句老话说;“常吃奈曼苏木的奶豆腐,能使人健康长寿。”有的人在加工奶豆腐进里面放一些麻黄果子、冰糖,红糖等,做出的呼如德酸中微甜,十分好吃。因为奶豆腐是鲜奶凝缩的结晶(一般5公斤鲜奶约出1公斤奶豆腐),其营养价值自然很高。
蒙古族妇女在做奶豆腐? 摄影/鄂博
奶豆腐又分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两种。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熬奶皮子剩下的奶汁或制作黄油后余下的奶渣,放置三五天,待其发酵。当凝结成块儿后,再用布过滤,留下成块的部分,放锅里慢火煮,边煮边搅,待煮成粘状时,立即装入布袋压榨,挤出黄水后,倒入木模使其成为方块状,用刀切成长条或小方块,在太阳光下尽量晾干,这就是熟奶豆腐的做法。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鲜奶放到热处,待其发酵。待有酸味时,用勺子搅拌,或倒入锅里煮熬。这样,奶汁就呈现出豆腐脑的样子,随后装入木盘或布袋挤压。待水分除去后,晾干,就制成了生奶豆腐。制作成成品的奶豆腐,以白色透明的为最佳,发黄的次之。存放时必须晒干,并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防发霉。奶豆腐有的味道微酸,有的微甜,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冬春季游牧.出远门当干粮。奶豆腐是奶制品中食用最普遍的食品。牧民在夏秋季节里储存奶豆腐,冬、春鲜奶减少时食用。因此,加工奶豆腐是和加工白油、黄油以及其他种类的奶酪一样,是很好的奶食品储存方式。
奶豆腐可以晾晒在蒙古包上? 摄影/文凯
还有一种甜味奶酪,蒙语称之为“比什拉克”,当草原上的河流湖泊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雨水逐渐多起来,候鸟从炎热的南方回到它们出生地,牛羊刚刚产下幼仔之时,是加工比什拉克(甜味奶酪)的好季节。因为这个时候的牲畜奶富有“嗷如克”(初乳)成份,特别适合作甜味奶酪。其做法也很简单,首先把鲜奶放入锅里煮开后,熟酸奶与鲜奶按1:10的比例往锅里加熟酸奶,锅里便形成绸状奶酪。把稠奶酪放进专用粗布袋子里,加在两块木板之间,并用重物压在其上,乳清便被挤压排除,袋内便形成甜味奶酪。晾干的“毕什拉克”呈淡黄色,口感甘甜柔和,与西方人吃的奶酪十分相似,只不过蒙古人的“毕什拉克”不加食盐。鲜奶或做干奶皮后剩下的熟乳均可做“毕什拉克”,味道和色择有所不同。
做奶豆腐的模子很讲究? 摄影/鄂博
蒙古语称奶酪干为“额吉该”或“阿乳乐”,呼如德(奶豆腐)和毕什拉克(甜味奶酪)是用奶子做的,而额吉该(奶酪干)则是用乳清做的。把乳清放在火上煮沸,一直到锅底出现稀奶酪,然后放入过虑布袋里过虑。把袋中稠奶酪取出用手攥成小块晒干,即成奶酪干。用同一种制作方法,将熟酸奶做成“阿乳乐”(或称阿嘎日查)。阿乳乐的酸味比额吉该强,吃起来让人感觉牙齿变软。如果在煮开的乳清或熟酸奶里加一定分量的鲜奶,做出的阿乳乐或额吉该的酸味会淡化。各地方做阿乳乐和额吉该的方法有所区别,味道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不做呼如德,而只做阿嘎日查,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青海省的海西洲蒙古族就这样,海西人称阿嘎日查为“楚日莫”。
奶酪干质较硬,味道酸里微甜,长时间存放不会发霉,携带方便,四季皆宜。
蒙古高原上的奶食品,以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奶食品为精品,其奶食品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味道醇香、享有盛名。据杨仁普、李振芬所著《蒙古族风俗见闻录》介绍,清朝年间,正蓝旗曾是大清宫廷制作御用奶食品的主要产地。此外,清廷还常在正白旗和镶黄旗选择黑色乳牛,作为进宫做奶食品的原料,并不时调拨技术高明、操作熟练的蒙古族牧民进宫制做奶食品。
用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奶子和奶酒。奶茶又叫蒙古茶。喝奶茶是蒙古牧民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可缺少的饮料。在牧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家家户户,那暖壶中铜壶内,随时都能倒出奶茶来。
牧民的早餐、午餐,多因照料和放牧畜群。所以以喝奶茶和用奶茶泡炒米为主食,并喜欢在炒米里放入少许的黄油、奶皮子、奶豆腐等奶食品。清晨,每一个蒙古包中的女主人挤完奶后,接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烧茶。熬制奶茶要用砖茶和水、鲜奶煮成。其烧制方法也十分讲究。最关健的是要适时掌握火候,火候不到茶味不足,火候太大,则破坏了茶中所含的维生素。
熬制奶茶的具体做法是:把块状的青砖茶或黑砖茶捣碎,装在小布袋里放入水锅中长时间的煮。有的也不装袋,直接把茶叶撒在锅里煮,茶在锅里翻滚时,要不断的用勺子搅扬,这样持续三四分钟,就把鲜生奶徐徐倒入。鲜奶与水的比例与每户牧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可以是1:3、1:4、1:5、6不等。当锅中的水和奶子滚热了,又以勺频频扬翻,待茶乳交融,香气扑鼻时,奶茶就制成了。奶茶呈浅咖啡色为最佳。熬奶茶时,多数蒙古人要加盐,有的在喝茶时随用随加。喝奶茶讲究慢饮,讲究喝透,身上出点微汗。关于喝奶茶后的感觉,一位曾经在蒙古高原上山下乡的老知青是这样描述的:“轻轻地呷了一口茶,香味淡淡的,再喝一口,味道就浓起来,肚里就热乎乎的,且一直往外热,热了周身,似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热呢。一碗一碗喝下去,直到全身都舒舒坦坦懒懒洋洋,舒服极了”。
蒙古族喝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茶叶,蒙古语称之为“切”,是汉语的袭用。茶叶引进蒙古草原,大概最迟也当在13世纪成吉思汗时代。到过蒙古高原的南宋人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曾提及此事,说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需要茶叶,而汉人和回回人将茶叶“贩入草地”,而蒙古人呢,则“以羊马易之”。在蒙古族民间流传甚广的《神茶缺缺罐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大规模的茶马贸易发轫于唐代,勃兴于宋代,宋朝为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还建立了提举茶马司具体管理这一事宜。有明一代为中国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茶马贸易的高潮。明初草原地区在饥荒疾疫、手工业落后的情况下急需内地的农副产品。在诸种生活用品中,最大宗的是茶叶。《明史·食货志》有多处请开茶市的记载。
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所拥有的是牲畜和畜产品,所需要的是茶。而明代中央政权所需,恰恰以马为先。因为马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于是茶马贸易屡至高潮。到今天,它已经成为蒙古高原上必不可少的日常饮料。
蒙古人最为喜爱的食品是酸奶子,这种饮料实际上还分为两种:一种是生酸奶;一种是熟酸奶。生酸奶蒙语称之为“艾日克”,蒙古族谚语说:“所有用具里火撑子最受尊崇,所有奶食品里艾日克(生酸奶)最受欢迎”。“艾日克”是把奶子积存在奶桶或奶缸里发酵而成的。将鲜奶放入奶桶或奶缸里,在25℃~30℃左右使其发酵。当奶子开始起泡沫,味变微酸之时用木制杵杆不断搅拌,搅动几千次之多,使奶脂分离出来,取下浮出表面的奶油(白油)后剩下的便是“艾日克”。据《蒙古秘史》记载,13世纪时,有专门为部落贵族提供艾日克的牧户,他们“搅动艾日克彻夜不停,其声音远处可闻”。可想而知,那时候艾日克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另外种加工艾日克的方法是,把少量的熟酸奶(做奶豆腐时产生的酸奶汁储存一段时间便成为熟酸奶)当作“呼荣格”(即酸奶麦曲),上面加鲜奶发酵而成的。当然这种酸奶是没有分离奶油的,因而喝起来没有分离过奶油的艾日克清爽。
和加工其他奶食品一样,加工艾日克也特别讲究卫生,参与者必须洗漱干净,用于肉食的用具不得接触艾日克。另外还有生人、外甥不可以接触艾日克杵杆,搬迁时艾日克桶要与佛龛、火撑子等装在一个车上等讲究。如遇到酸奶发酵不正常,就认为有不洁所染,用阿盖草(小白蒿)、呼吉草(草云香)焚香,举行古老的祛除秽污仪式。
另一种保存奶食品的形式就是做奶粉。奶粉蒙古语叫“顺塔利哈”。制作奶粉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大量的鲜奶放在锅里用文火加热,使锅里的温度不超过65度,并用搅杵不断搅动,使热奶逐渐变稠。然后加糖使其进一步固体化,等水分减少到15%时,将奶酪状的块儿奶出锅并打啐成粉状,即为奶粉。现在,许多蒙古地方都用较先进的电气化设备加奶粉。奶粉的保存时间长,营养价值高,尤其是用草原无工业污染的牛奶制作的奶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在奶食加工中,凝结着蒙古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汗水和高超的智慧、技艺。
牧区蒙古人在夏、秋两季里大量饮用艾日克,喝艾日克的人饭量减少而体力增加。艾日克具有较强的解毒功效,蒙古人很早以前就用艾日克医治人畜各种中毒。如对一些药物中毒、煤气中毒、蛇咬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制作熟酵酸奶,则是将生鲜奶放入锅中烧开后放通风处发酵,以带酸味者为佳。酸奶子可清饮,也可拌饭或拌炒米食用,夏季饮用既清凉可口,又能消暑,而且富有营养,有滋补作用。相传成吉思汗有一次征战途中路经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他胡子上的酸奶滴了下来,从此鄂尔多斯就有了福分。
奶子不仅能新鲜的时候使用,酸了以后使用,还可以制作成奶酒。蒙古人喜欢喝酒,传统的酿酒原料是就是马奶,所以称马奶酒,蒙古人称作“策格”(或“额苏克”),也有用牛奶、驼奶、羊奶制的。是用鲜马奶发酵而成的。在13世纪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鲁布鲁克东游记》等著名著作中称马奶洒为“忽米思”(突厥语)。酿造马奶酒的方法与艾日克相近,每年农历6、7月份,草原上青草茂盛,骒马下驹之际,牧民们便挤马奶,酿马奶酒。挤马奶一般都是男士们的工作。
马奶酒的洒精度一般在1.5~3度左右,味酸甘、涩,喝起来不易醉,且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极高。据蒙古文医典介绍;马奶洒的酸能开胃,助消化,祛湿行气;甘能补弱,治伤骨,舒络,解毒;涩能化淤,消肥胖,润肤,生机。据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马奶酒中含的蛋白质占2.7%~3.5%、脂肪占1.6%~2.4%、乳糖占6%、矿物质占0.3%,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对治疗结核、胃肠炎、气管炎、风湿症、妇科病具有较好疗效。现在我区锡林郭勒盟等马奶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医疗部门正在利用现代医药技术积极开发马奶酒的这种药用价值,为人们服务。如能去夏季凉爽的草原上去疗养,喝几天马奶洒,即可避暑观光,又能治病健身,的确是周游世界而难得一回。
据《蒙古族风俗见闻录》介绍,用酸奶酿烈性奶酒的工艺,蒙语称之为“套盖诺里乎”(用锅酿酒),用一种叫做“博日和乐”的梯形木制蒸屉。先把酿酒用的熟酸奶放在大锅里,锅上面放置“博日和乐”。蒸屉内挂一瓦罐用以接滴落下来的奶酒。蒸屉的上口用另一个铁锅盖住并在锅里盛凉水。等酿奶煮沸了,蒸发出的酒性气体接触到上方盛凉水的锅底便凝结成液体滴落到挂在蒸屉里的瓦罐内,便形成奶酒。这种初酿酒叫“苏博素”(酒劲儿比较小),把苏博素回锅酿出的叫回锅酒或“阿日加”,“阿日加”回锅酿出“浩日加”,“浩日加”再回锅酿就出“希日加”,“希日加”再回锅酿就出“宝日加”,这样随着回锅次数的增加,奶酒的酒劲儿也增大。四次回锅酿出的奶酒好像是清水,无色透明,能燃烧。回锅次数越多酒劲越烈,醉性越强。俗话说:“浩日加只能喝一口,希日加只能抿一抿”就是形容回锅奶酒的高、低度的。发酵酸奶中哪一种畜奶比例多,酿出的奶酒便以哪种畜奶的名来称呼。两种畜奶合酿的酒为混合奶酒。将奶酒装进酒缸,埋进羊粪里,埋藏的奶酒按年份分别称为“西部楞”(三年陈酒)、“亥加楞”(四年陈酒)、“苏天楞”(五年陈酒)等,时间越长,酒的度数越高,越纯正味美。也有把酿好的奶酒装在瓦罐里,加一些红枣或野果,封好口,埋在地下1、5米处,这样储存2-3年的奶酒叫“忽日沙姆勒阿日黑”,也就是陈酒,喝起来味道柔和甘甜,酒劲儿甚大。如果用这种酒来招待客人,那就是十分尊重的表现。
奶酒同时也是重要的蒙药引子。有些传统民间秘方人们至今还沿用着。用酸马奶酿造的奶酒里加些红糖和黄油喝,对消化不良及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奶酒里掺一些黄糖、葡萄、人参等长期服用,能治一些慢性病,使人恢复元气,精神焕发。
蒙古族奶酒中,最享有盛名的是马奶酒。马的乳汁在各种牲畜的乳汁中为上乘,马奶酒也被蒙古人称之为“元玉浆”。据史料记载,蒙古人从部落联盟开始,就酿造马奶酒。《蒙古秘史》说成吉思汗第十二代始祖孛端察儿,曾在统格黎克河畔游牧的一个部落中饮过类似的马奶酒。
马奶酒的做法有精制和粗制两种:明代人肖大亨写的《北虏风俗》中说:“马乳初取者太甘不可食。越二三日,则太酸不可食。惟取之以造酒。其酒与烧酒无异。始以乳烧之,次以酒烧之,如此至三四次,则酒味最厚。”大概这即是马奶精工酒制作的情况了。粗制的马奶酒,是用发酵方法制成的,南宋人彭大雅的《黑鞑事略》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马之初乳,日则听其驹食之。夜则聚之以秭,手捻其乳,储以革器。倾桐(前有提手)数宿,始可饮,谓之马奶子。”
奶酒的制作以微带酸味者为最佳。这样制出的奶酒,酒精度极低,饮之兴奋且不易醉。从史料记载来看,用马乳酿酒为奶酒中之上品,在蒙古古代就很盛行,但制法较粗。到了元、明、清时,蒙古人制马奶酒的工艺就比较精湛了。陶宗仪在其《輟耕录》中,把上等马奶酒分为“紫玉浆”和“玄玉浆”两种。“玄玉浆”又称元玉浆。元代诗人形容它“味似融甘露,香凝酿醴泉”。清人沈涛的《瑟树丛谈》中说元玉浆“色玉清水,味甘香”。
马的乳汁在各种牲畜牟乳汁中为上乘。马奶酒也称“元宝浆”。元耶律楚材诗云:
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洒微香。长沙莫吝西江水,文举休空北海觞。
浅白痛思琼液冷,微甘酷爱琼浆凉。茂陵要洒尘心渴,愿得朝朝赐我尝。
还有一种蒙古语称为“萨林阿日黑”(又称“马林阿日黑”)的蒙古酒,是用熟酸奶酿造的。牛酸奶、羊酸奶、马酸奶、驼酸奶等均可酿造奶酒,但由于奶子产量的关系,主要还是用牛酸奶。这种奶酒比起马奶酒劲儿大一些,而且开始喝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但后劲儿比较大,不了解的人往往会被其绵软甘甜的味道所谜住,掌握不好饮量,会导致喝醉。马奶酒醇香浓烈,营养丰富,在蒙古族牧民心中,它是一种高尚圣洁的饮料,常用来招待尊贵客人。
作文十:《蒙古族的饮食文化》4100字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 白食 红食 饮食文化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子”。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更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早期曾从事狩猎,以猎获物为食品, 如兔、鹿、野猪、黄羊、黄鼠、野马等。所食家禽以羊为多,牛次之,大宴会不刑马。《黑鞑事略》载: 其食,肉而不粒。获而得者,曰鹿、曰兔、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源之鱼。从事畜牧业后,即吃猎货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马克波罗游记》曾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的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他们还吃一种兔子一样的小动物(土拨鼠)一直到夏天,这种土拨鼠遍布于整个大草原,这种动物的肉他们也不嫌弃,照吃不误,此外还吃马肉、骆驼肉,甚至于狗肉。早期蒙古人的食物并不丰富,到了十二世纪,饲养的家禽逐渐增多,食物便以家畜的肉和奶为主。蒙古地区还有一些个别的部落开始食粮,史料中只提到篾儿乞部舂米为食,临近汉地的汪古部,弘吉刺部食梗稻。蒙古国建国以后,随着屯田的发展,有更多的蒙古人以粮煮粥为食,行军时军营中也配置一些舂米以供兵食。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肉食和乳制品在蒙古族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蒙古族传统食品的鲜明特色构成了白食和红食。
(一)白食
白食,即奶制品,主要分饮料和食品两种。饮料为鲜奶、酸奶、马奶、牛奶等;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黄油等。蒙古人不仅喜欢吃白食,而且还赋予它许多美丽的传说,认为白食能带给人们幸福和吉祥,因此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是敬客食品。到蒙古牧民家里做客,主人都要把奶皮子、奶酪、奶茶、奶酒等各种白食端出来请客人品尝。蒙古人在逢年过节或孩子穿新衣时,都要用白食涂抹一下,办喜事时做洞房用的蒙古包也要用白食涂抹,以示祝福。还有过生日、满周岁、行婚礼、出远门时,老人们都要端着雪白的奶汁举行祝福仪式,以求平安、顺利。
鲜奶。包括牛奶、马奶、羊奶、驼奶。黑龙江蒙古族不吃驼奶。清末以后,不食马奶,主要吃牛奶、羊奶。
奶皮子。蒙古语称“乌日莫”。在夏秋两季,将刚挤出的鲜奶倒入锅里加热,用温水煨煮,等奶沸腾后,用勺子搅拌,使奶的生沫浮于表面,同时点些生奶,食奶之中的脂肪凝结成一层黄色的皮子,冷却后用一根小棍将这层硬结状东西挑起,放在盖帘上阴干,即成奶皮子。亦可将鲜奶放入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室内,经七、八个小时左右,等它自然凝结而成,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香甜可口,是奶食品里的佳品。一般只有做供品或招待最尊贵客人时才上奶皮子。元代《饮膳正要》一书中记载“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咳”等功效,而且可与炒米一起放在碗里,以奶茶泡着吃。
马奶酒。盛夏的草原牧场,处处都飘着诱人的马奶酒香。这个时候,如果
你到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那么好客的主人少不了要用一碗醇香诱人味似甘露的马奶酒来招待客人。
马奶酒是蒙古牧民最喜欢的一种饮料,而且历史悠久,是蒙古人最早的饮料。《黑鞑事略》载“马之初乳,曰则叫其驹之食,夜则聚以涕,贮以草囊,倾洞数,味微酸,始可饮,谓马奶子”。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十世祖布旦察尔时期,生活在通戈力河畔的蒙古部落,就酿制马奶酒,这是蒙古人饮用马奶酒最早的文字记载。相传,早在忽必烈时代,马奶酒曾是皇宫盛宴上不可缺少的。马克. 波罗来中国时,忽必烈在皇宫盛宴上,曾用马奶酒款待过他,而忽必烈自己则用金碗大饮马奶酒。元朝宫廷和蒙古诸王都掌握一批专门制作马奶酒的人,所制马奶酒除自饮之外,还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后来,马奶酒成了蒙古人经常饮用的饮料了,他们在盛大的宴会和结婚典礼上,常常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开怀畅饮马奶酒。
此外,蒙古族白食里还有奶油、黄油、奶茶、奶酪、奶渣、奶糕等。这些都是蒙古牧民长期食用并喜爱的食品。
(二)红食
红食,即鲜红的肉食品。蒙古族的红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羊肉。吃羊肉的花样也有很多。
烤全羊。蒙古语称“朱玛”。烤全羊是蒙古人的一种节日盛宴,也是蒙古人用来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在品尝全羊时,蒙古人要放歌迎曲,给客人献上哈达和美酒,以示美好的祝福。客人在接受哈达前,要先用酒敬天、敬地、敬祖先,尔后一饮而尽。倘若你不喝,姑娘会一直唱,直到你把酒喝完为止。
手把肉。蒙古语叫“布含勒”,也有叫“秀斯”的。“布含勒”就是整羊席,是蒙古族招待尊贵客人和喜庆宴会或各种祭奠摆供时所用的肉食品。其吃法颇具草原游牧民族的古风。手把肉,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将整只羊放入锅里,不加调料和盐,用原汁烹煮,讲究火候,适当控制烹煮时间,只要表面熟了即可食用,这样的手把肉鲜嫩味美。然后整羊上桌,蘸调料食用。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做手把肉的羊也很讲究, 凡在肥沃草原常吃到野韭菜、野葱的羊,其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是做手把肉的佳品。手把肉的味道,因地而异,也不尽相同。
羊背子。即通常所说的整羊,这在蒙古为上等食品,制作和吃法都比较讲究。制作方法是去皮和内脏,从脊背第七根肋骨至尾部截为一段,然后再割头、颈、四肢、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在开水中煮熟取出。盛羊背子,要按羊卧的姿势摆放在长盘中,以羊四肢做底,羊头放在体首。端上桌,要把头向着主要的客人。宴席开始要边唱赞歌,边敬酒祝辞。据说成吉思汗为庆胜利,就设整羊席庆贺。后来,相沿成习,遇喜庆的事就设整羊席宴。
肉食中还有烤羊肉、烤羊腿、炒驼峰、炒踢筋、煮肉粥、腊肉等多种食法。 此外, 蒙古人在日常饮食中还有一种传统食品———炒米。炒米是用糜子米经过煮熟、炒干后加工而成的,呈金黄色,用奶茶泡着吃,或用酸奶泡着吃。牧民们一日三餐,早上喝酸奶、奶茶,吃馍馍,或者冲炒米。午饭在外面放牧的人吃一些馍馍,在家中的人吃的也很简单。晚餐比较丰富多样,一家人在一起吃肉、吃菜,主食有小米粥、面片、酥油炸饼、馍馍等。
二、酒文化及茶酒具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洒。饮洒、骑马正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
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蒙古人喝酒十分讲究礼俗,身着整洁的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银碗,把圣洁的美酒和甜蜜的歌声同时献给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间的亲朋好友接受敬酒时,要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天弹一下;再蘸一点酒,向地弹一下;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饮酒时,蒙古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耳热心酣,言畅意激,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当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唱个够。朋友,朋友,请你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闪光的银碗高高举,请你喝一杯蒙古酒。”与此同时,蒙古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
蒙古族是酷爱生活和艺术的民族,所以他们的生活用品———饮食茶酒具, 也充满着古老美丽,而又带着浓郁的民族色彩的装饰。蒙古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的图案多种多样,尤以“八宝”图案最多。酒具也别具特色,一般是用锡料做成的抿壶和大肚圆口的锡壶,其盅子系镶油彩的瓷料。近几年经济状况好转后,家家都购置了黄铜或青铜的小壶和盅子。这种铜壶可以直接接放在火盆中热酒。茶壶多为铜料,也有铝制品,茶碗者是高级瓷料且烧冶有花纹图案。饮食用具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带有象牙筷子的蒙古刀。蒙古刀是牧民群众经常用到的家具,随身携带,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必要防身时还可以当武器用。刀身以优质钢为原料打制而成,刀刃锋利,明光锃亮,显得十分可爱。刀套鞘有用硬木料、牛角、骨头等多种材料制造而成。外边在鞘的两腰身用不锈钢、铜或银制作的精美的花纹装饰,高档的填烧珐琅,镶嵌宝石,带有象牙筷子,红缨穗等。
蒙古族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草原游牧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民族因热情好客而被其他民族的人们赞誉。蒙古人招待客人,首先摆上白食和奶茶,喝完奶茶后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在待客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规矩和习俗。至今,这一美德仍然保留在蒙古民族人民的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 陈柏霖.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
版社,1993.
[2] 蔡志纯.蒙古族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3] [英]道森编,吕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Z].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 刘勇.蒙古族的饮食文化[J].科技咨询导报,2007(3)
勇敢强悍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虽然有的陈规陋习已被淘汰,有的已经演化,有的已经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但从整体上看,蒙古族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绚丽奇葩。
参考文献
[1] 波.少布.黑龙江少数民族风俗[M].中央民族学出版,1993 年.
[2] 蔡志纯.蒙古族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