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追求真理的事例》2500字
追求真理的事例一:
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始人。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东部的托伦。他的父亲是一位曾经当过市长的商人,母亲是一位富商的女儿。哥白尼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姊姊,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他10岁时,父亲染上瘟疫死亡。全家由舅父务卡施接济。哥白尼在文化名城沃茨瓦维克读了中学,1491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在天文学家勃鲁泽夫斯基的指导下研读天文学和数学。
1496年,为了进一步深造,哥白尼前往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留学,先后就读于波伦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法拉腊大学,继续钻研数学、天文学、医学和法学。他有幸结识了文艺复兴的杰出人物达·芬奇,并且拜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学者诺瓦拉(1454—1504)为师。正是在诺瓦拉的影响下,他开始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
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一面在里兹堡从医,一面从事天文学的研究。1512年舅舅去世,哥白尼移居弗洛恩堡,在大教堂任僧正。教堂城墙的一角有座箭楼,哥白尼用它建立了一个小天文台。他自制了各种仪器,孜孜不倦地从事天文观测和研究达30多年。
他在1510年写成的《浅说》初稿中,毫不含糊地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体,地球和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动,只有月亮才真正围绕地球旋转。1530年,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日心说的建立工作。于1543年3月用《天体运动论》书名出版,全书共有六大卷。
由于呕心沥血的辛勤劳动,从1542年起哥白尼健康日益恶化,经常出血、中风。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与世长辞,终年70岁。据说他闭目的时候,还用冰冷的双手抚摸着刚刚印好的《天体运动论》样书。
追求真理的事例二:
乔尔丹诺·布鲁诺(意大利语:Giordano Bruno,1548-1600.2.1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镇。他幼年丧失父母,家境贫寒,所以由神甫养育长大。但他自幼好学,15岁那年当了多米尼修道院的修道士。他全凭顽强自学,终于成为当时知识渊博的学者。后来他发展了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提出“宇宙无限说”,还提出了唯物主义思想。这些学说及思想极大地撼动了教会的统治地位,被教会处以火刑,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但他的思想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他捍卫真理不畏迷信的精神被人们所歌颂,直到今天。
追求真理的事例三: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因为翻译问题,所以姓众说纷纭,以伽利雷为准。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试验的说法后来被严谨的考证否定了。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纪念碑。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和《试验者》。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追求真理的事例四: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追求真理的事例五:王振义
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素有“血癌”之称的白血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媒体称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面对媒体的高度褒扬,王振义非常冷静地说,“没有解决白血病,是解决了其中一个(类型)。这一个是二十几种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仔细品味王振义的这番话,让人肃然起敬,也更发人深省。
作文二:《追求真理的简短事例 不懈的追求真理》3200字
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烈士,在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位普通的爱国知识青年。五四运动使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消极“避世”转向群众运动的洪流;由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接受唯物主义,最后转变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瞿秋白所经历的痛苦、曲折的转变过程,使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迪和教益。 爱国少年 少年的秋白处于辛亥革命爆发又被袁世凯窃夺了政权的动荡年代。辛亥前一年,秋白在常州读中学,校长是同盟会员,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革命的教育,反清爱国思想如涓涓细流注入少年秋白心田。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来,他高兴得欢呼雀跃,立刻剪掉了辫子,天真地认为皇帝倒了,这一下中国得救了。 可是第二年形势逆转,袁世凯假意拥护共和,篡夺了政权。1912年双十节,家家挂上写有“国庆”二字的红灯笼庆祝。十三岁的秋白却糊了一盏白灯笼,写上“国丧”二字,挂在侧门上。妹妹轶群怕惹事,
1
摘了下来,他又挂上去,直挂到天明。有人问他缘故,他说,孙中山已退位,袁世凯当了大总统,还抓着兵权,有什么可庆祝的呢~民国就要名存实亡了。当时袁世凯尚未完全暴露真面目,即使成年人,认识这一点也是要费一番思索的。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咒骂革命党人是“乱贼”。秋白很气愤,在作文本上驳斥他的批语。这个教员告发到学监处,秋白受到记过处分,但他坚决不认错。 少年秋白的爱国心是明澈的,他爱的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的民国,反对各色军阀的假民国。 忧国愤世 国家多难,秋白的家庭也多难。他出生于破落的官宦家庭,兄弟六人,父亲无业,后流落山东教书糊口,由母亲挑起全副生活重担。因家境困窘,秋白十六岁中学未毕业即辍学到无锡做小学教员。这年旧历年关,母亲迫于债务和族人的嘲骂,吞火柴头自杀。母亲自幼教秋白诗词文章,他十分爱母亲。母亲之死,给他很大刺激,守丧半年,凄苦万分,形成了秋白悒郁沉默的性格。此后一家离散,弟妹分送亲友家抚养。秋白遂到北京寻找继续求学的机会。先在北京大学旁听,但无力交学膳费,遂考入外交部办的免费学校——北京俄文专修馆,攻读俄文和俄国文学。 秋白在俄专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思想十分苦闷。他说:1916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这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一则是家庭变故的刺激,更重要的是看到北京城里新官僚打着民国招牌的腐败生活,心灵上受到一
2
种重大的痛苦刺激,使他对社会发生了疑问,后来曾写出“漫天痛苦谁念,倒悬待解何羊”的悲愤诗句述怀,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伤家愤世之情。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厌世人生观,思想趋于复古。他曾读过佛经,想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但是他又深感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和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国家社会的前途时时萦绕于心。因此,他也读传播新思潮的书刊,密切关注政局,他所写的评论时政的文章,常被学校选印在全校传阅。他刻苦学习的目的是想实现以文化救中国的理想。 五四运动前夕的秋白,思想是矛盾的:他既哀伤人生之不幸,又忧愤国家之沉沦。 奋起救国 五四运动的爆发,象霹雷闪电划破黑沉死寂的中国,唤醒了一代爱国知识青年,也打破了秋白枯寂的生涯。他抱着不可思议的热情参与学生运动。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被选为俄专出席北京学生代表大会的代表,领导俄专等校学生参加示威游行和爱国宣传。他曾被反动当局拘捕,扣压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扣压期间又被推举为被捕学生代表,领着在押学生进行斗争,后来在全国学生支持下被释放。 五四运动把秋白从枯寂的生活引到沸腾的群众运动中去,由消极厌世转为奋起斗争,思想上发生了一个飞跃。正如他自己所说:学生运动中所受的一番社会的教训,使我更明白社会的意义。五四后《新青年》《新潮》所表现的新思潮卷起翻天的巨浪,摇荡全中国,进步青年人人谈论社会
3
改造问题。秋白继续前进,他冷静地思索,总结过去革命运动的经验,寻找今后改造中国的道路。他从五四运动看到平民群众的力量,认为过去的民主革命所以失败,就是由于未能充分发动平民群众,因此五四运动以后要进行社会运动,面向平民群众。于是他和郑振铎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以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为宗旨,宣传民主主义和各种社会学说。组织“社会实进社”,鼓励青年走向社会,调查平民生活,办平民学校,并号召青年到边远农村去实施平民教育。这期间,秋白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也广泛研究了各种社会学说,如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美国、日本的“新村运动”等。经过分析和比较,他说,“我以为历史派的——马克思主义派的直接运动是不可少的”,是“对劳动阶级有利益的”、“较普遍的较易进步的办法。”1920年3月秋白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赴俄寻”光明的路” 接受马克思主义,是思想转变的开始。秋白通过对苏俄的实地考察和严肃的自我解剖,从而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 1920年10月的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记者,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毅然去苏维埃俄国作实地考察。他明确说明他入俄的志愿是要“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
4
路”。他说,他虽然相信社会主义,但思想上还是模糊的,好象隔着纱窗看晓雾,不十分清晰。因此,他决然想探一探险,求实际的结论。 瞿秋白到俄国后,两年中他一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研究共产主义,研究苏维埃制度和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一面又进行广泛的实际调查和访问,参加了一些实际工作,担任陈独秀和中山大学的翻译,参加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会议等,这使秋白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五四运动后,秋白只是初步意识到自己的厌世人生观是唯心的。在《新社会》被查禁后,筹办出版新杂志,有人取名为《人道》,秋白不以为然,他认为以人道主义为宗旨是要求社会问题唯心的解决。但是他自知唯心史观的意义反正当时大家都不懂得。到苏俄后,才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俄期间,他看到苏维埃国家和俄国共产党切切实实地医治战争创伤,战胜饥饿和灾荒,实施新经济政策。短短两年内,他亲眼看到严重的农民问题和知识阶级问题正在自然倾向于解决,小工业已经大大恢复,农业也有复生气象,经济出现活泼泼的气象,从而证实了马克思所谓社会关系中经济现象的现实力。通过实践验证了马克思理论的真理性。 这样,秋白看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看见了社会主义国家伟大的能力正在生长,看见了工农劳动者建设新社会的力量……这一切,引起秋白心灵中的变化,懂得了用世间唯物主义的态度观察社
5
会问题。他说:“‘真’‘善’‘美’的社会理想,决不能象飞将军似的从天而降”,“一切真理都密切依傍于实际”,要“由客观立论”。因此,他认为中国当代青年,要注意现实生活,“先知道中国‘是什么’,然后说‘怎么样,’”就是要从研究中国社会入手,寻找中国解放的道路。1923年秋白回国后,即全力以赴进行这项工作。 树立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必须否定“旧我”。秋白转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解剖。他分析批判自己过去的厌世人生观是唯心的,是破产的“士的阶级”的社会影响。他深刻地指出:“士”的阶级是孔教徒的阶级,是治人的君子。他的家庭虽已破产,仍决心从思想上背叛“士”的阶级,实现无产阶级化。他宣告自己不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而是‘新时代’的活泼稚儿”。抛弃厌世梦,做积极的奋斗者,决心“溅血以偿社会”。 这样,秋白经过艰苦曲折的道路,完成了由一般爱国青年向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转变。1922年,经张太雷介绍,他在莫斯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缅怀秋白烈士,回顾他五四时期思想转变的轨迹,我们学习到一位真正的爱国知识青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真理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这是坚定和力量的源泉。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6
7
作文三:《追求真理的简短事例 追求真理的足迹》3400字
在《**选集》出版之际,我们向青年朋友介绍**同志青年时代的故事。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同志也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他在青年时代也经历了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这里记载的正是**同志在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留下的足迹……
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同志的青年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是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腐败的清王朝屈膝投降,中国完全被推进半殖民地的深渊。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社会上出现了革新与守旧两派思想的激烈斗争。**接受了废除旧学、提倡新学的新思想,十九岁那年离开私塾,考入南充中等学校,开始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新学问。后来又转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知识。**为救国救民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十分明确。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一面进行政治、
1
经济的侵略,一面实行文化侵略。他们办起许多旨在培养洋奴的教会学校。曾经有人问过**:“你想求学,为什么不去教会学校读书,”**回答说:“我是个爱国者~传教士在教会学校要把中国人变成轻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人,我当然不去~”
1908年,**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新思潮中,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回到仪陇县,联络了几位好友办起一所新学校。当时社会上尊孔读经的旧思想十分严重,地主豪绅、秀才举人视新学为异端,咒骂新学“野蛮”,“有损国粹”。**他们宣传动员了两个多月,只招收了十二名学生。就是这十二名,保守派也大为震惊,警告社会要小心“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有人在校门口还贴出讽刺诗:“十二学生五教员,口尽义务心要钱。究竟如何办下去,且看朱章刘李田”。“朱”,即指**同志。反动政府支持封建顽固势力,竟把学校封闭了。**他们联合了社会上一些进步人士据理斗争,迫使反动政府勉强同意开学。顽固分子还不甘心,他们造谣、告状,甚至雇用流氓把粪泼撒在校门口,搜罗打手袭击师生。**也不示弱,组织学生学武术、拳棍来对抗。后来,**在回忆仪陇办学这段生活时说:“我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义的真正斗争。”
**办学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当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在四川人民中有了影响。**也曾看过还
2
处在秘密状态下的《民报》—同盟会的机关报,他很快就接受了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且意识到“教书不是一条生路”,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赶走帝国主义,推翻清王朝。
为了救国救民,**决心弃文就武,到云南讲武堂去学军事。临行前,他和几位共同办学的热血青年秘密聚会,共同发誓:“在中国从清廷和外国压制下解放出来之前,绝对不求官,不做官,而且立志不娶~”这真是“千古英雄,爱国同怀赤子之心”。这几位青年庄严宣称:从李、刘、田、章、朱这五个人身上,可以理解什么叫献身~
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1908年底,**同志离开家乡,满怀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热忱奔赴云南。
当时,爱国青年走的路都是很艰难的。**这次出走,在家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本来,全家辛辛苦苦十多年培养一个子弟读书,就是为了免除一家人挨饿,支撑起门户。在“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社会里,一个读过书的人要去参军,这在人们眼里简直是“发疯”了。全家人都说他念书把脑筋念坏了。离别时,家中没有一个人来送行。**也很痛苦。他知道自己违背了世代相传的孝道,他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是,他自觉对家庭的忠诚应当服从对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忠诚。
3
路已选定,**义无反顾。他扛着铺盖卷,徒步翻山越岭,走了整整十一个星期,才从成都到达昆明。他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这个讲武堂本是清政府为培养军事人才办起的,里面却有不少进步人士秘密建立了同盟会。在这里,**结识了有强烈民主革命精神的教官蔡锷等人,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在讲武堂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他觉得军事技术对解救中华民族是不可少的,因此就努力从事军事学的研究。他还十分关心政治,经常在蔡锷处借书读,他读了孟德斯鸠的《法意》,介绍华盛顿的小册子,还有一些国家改革的书。**是高材生,在讲武堂青年中有很高威望。他后来回忆说:“我一心一意地投入了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拚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满腔热忱,觉得中国青年可以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了,云南起而响应,**参加了蔡锷领导的著名的云南武装起义。起义时,他被任命为连长,带领一连人率先攻入云南总督衙门,从床底下拉出吓得发抖的总督老爷,一刀砍下他的辫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震惊世界的大事,人民欢欣鼓舞。**因为作战有功,被提拔为团长,这一年他24岁。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后,**跟随
4
蔡锷将军,发动了讨袁护国起义。**作为开路先锋的团长,在川南与袁军激战45昼夜,赢得顽强善战、忠于事业的美名,被人们誉为蔡锷部的“四大金刚”之一,升为旅长。
袁世凯垮台后,段棋瑞上台,国家政权又落在一个新军阀手里。革命党内部分裂,军阀连年混战,祖国满目疮痍。**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爱国主义运动一次次都失败了,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阶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青年**被“五四”运动所吸引,他热心地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邀集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讨论新思想,讨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当时,他们虽然连一本《共产党宣言》也找不到,许多问题讨论不清楚,但是,通过中国辛亥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也得出了一些真切的结论。为什么俄国革命能够胜利,中国人民的斗争总是失败呢,**的看法是:“俄国人的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是采用了我们从未听说过的理论和方法的共产主义者。”
新的革命真理吸引着他。1922年,**决定辞退滇军旅长职务,去找党,去学习共产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对这
5
一决定许多人不理解。当时旅长薪俸很高,每月一千多元。可是,他毅然丢弃了荣华富贵,只身赶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在上海他没有找到党组织,又奔赴北京,仍未找到。无奈,又返回上海,终于找到了当时是中共**的陈独秀。**十分激动。可是,陈独秀根本看不起他,说他是“行伍出身的军人,没有资格革命”,冷冷地拒绝了他。
这真象一盆冷水浇到**头上。但是他没有灰心。既然已经看到了真理就不半途而废。他要继续寻求~当时我国许多革命者到法国、德国留学。**同志决定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德国去。到那里学习革命的真理,寻找党组织。
**先到巴黎,急切地四处打听消息,终于知道了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叫**,住在柏林康德大街。他立即搭车赶往柏林,找到了**。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自己怎样不满足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换汤不换药的民主革命,讲述了自己为什么下决心到欧洲……最后,他真诚地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郑重表示:同意介绍**同志入党。
1922年11月,**同志光荣地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位经历长期奋斗、多次失败的忠诚的爱国者,终于找到了政治上的皈依。从此,他开始以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崭新面貌,踏上了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征程。
在柏林,**同志带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种种问题,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同志亲自送他的《共产
6
党宣言》,他一读再读。他还读《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共产主义ABC》及中共理论刊物《向导》等,学起来十分认真,记了不少笔记。
共产主义的血液一经注入爱国主义者的肌体,人的思想就会出现飞跃与升华—这就是世界观的转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兴奋地说:“从此我抛弃了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革命的新生。”
**在德国还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深入地搞社会调查,组织声援国内“五卅”工人运动……他曾两次被德国反动政府逮捕,在“驱逐出境人员”名单上,**的名字赫然列在第一位。
1926年,国内革命形势出现了新的高涨。**按照党的指示回到祖国。不久,他就参与了领导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7
作文四:《回忆父亲李相符追求真理的一生》7500字
回忆父亲李相符追求真理的一生
"打倒日本鬼子"的口号.1920
年,父亲因参加反对专横的桐城
中学校长方义怀的学潮而被开
除,遂转到芜湖省立第一甲种农
业学校读书.该校的前身是安徽
公学,校长就是李光炯.在这所
学校里父亲初步接受了革命的意
识,他读到了早期中共党员高语
罕的《白话书信》等进步书籍,
书中谈到了劳工神圣,男女恋爱
自由,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社会
问题等,这对父亲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从那时起,父亲学做白话李相符先生
文,学写白话诗.在一次黄包车工人罢工运动牛,16岁的父亲 作了一首诗:
十三道门(芜湖的一个地名)的空场上,
拥挤着一大群人,
高呼着"劳工万岁!劳工万岁!"
这是什么一回事?
啊,这是车夫罢工取得了胜利.
1922年夏,父亲毕业后考入了山东农业专门学校.1924年 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政策.当时的广州革命政府和国民党吸引了许多热血青年, 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父亲加入了国民党,积极投身到革命运
动的大潮之中.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帝高
潮,父亲是济南学生总会和济南沪案后援会的负责人之一.同
年夏天,北洋军阀张宗昌为了破坏学生运动,提前放暑假,并
密令逮捕济南学生会代表.父亲逃脱敌人虎121,在堂叔李光炯
江
;
;i:
吏
蕊企,…
黑'
的支持下,东' 1926年2
生和华侨中广: 担任支部主任:
共同组: 联系,
马克思,列宁: 跃,坚定了革一 1927年蒋
行大屠杀,但: 民党支部的几 表了反对蒋介 产党留日总支 帝国大学留学 任支部书记.1 物《真面目》, 命道路的文章 流传,引起很:
消"官费"留
:z资助).为此, ;被北海道警察』 1929年春
麦市目黑林场实:
吏工作.这是中 员,参加的进 连续组织了几{ 使勾结日本政 豳,r共党员几乎无日夜的拷打审t
党领导人
体绝食,
年春,父
在上
了由潘梓
物《世界
中共陕西
时,杨虎
共党员,
传教育工
久由于出
父亲在浙
汉大学农
这就
主义走向
方面在实
下革命工
是他将成
领域中为
抗日
工作.当
遣,父亲
得豫南民
处.他以
点,组织
,
蕊赫
拘三一五事件,他和许多日本,朝鲜的同志集 示歌,表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品格.1931 岛狱,随即潜行回国到达上海.
杀到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同时担任 上海左翼文化总同盟的执行委员,并出版了刊 1932年春,父亲受中共中央军委派遣到西安 从事军事工作,发展与杨虎城部的关系.当 署的军械处处长唐哲明是父亲在日本发展的中 也在杨虎城部队的军官中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 冬,经省委决定负责组建省委宣传部机关.不 ,党组织通知父亲迅速离开西安.1933年秋, 学院森林系任教授.1934年8月,又转到武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苛年时代,它体现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由爱国 拘历程,奠定了父亲今后人生之路的方向:一 救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从事艰苦卓绝的地 盘社会准备英勇牺牲.他不是职业革命家,但 筝命者和林业教育家,在社会和科学教育两个 自己的力量.;;
;浪尖弄潮?咖国腽
支
i寸,父亲在武汉大学任教授,并从事党的地下吏
武在武汉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受**派
}戈区长官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李世璋的关系,取
等,并在河南鸡公山成立了豫南民运专员办事
兼平汉铁路农林总场场长的身份,以农场为据1'.?珞军办事处和河南竹沟新四军
彭雪枫部输送来'
江
渔
庆
吏
的干部,在豫南七八个县内广泛发动民众支援抗日,为开展抗13 武装斗争打下了基础.
1938年1O月武汉失守,父亲与钱俊瑞一起,经第五战区司 令长官李宗仁批准,建立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李范一,范文澜 和父亲等五人共同组建了豫鄂边区抗13工作委员会,父亲担任政 治部副主任.不久,**,钱瑛等也来到这里.**以共产党员 身份担任边区抗日上作委员会名誉顾问,父亲则以非党人士面 貌出现,他们相互配合共同执行党的抗13方针政策.实际上共产 党主持了豫鄂边区抗日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并在应城…带建立了 党领导的抗13武装,这为后来**领导的新四军五师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1939年4月,**同意父亲前往延安.但是在到达重庆 时,因长期的艰苦工作,积劳成疾,一种难以治愈的溶血性黄疸 病复发,只好留在四川就医,于是延安之行只得作罢.父亲抱着 "医不好的,不管它"的等闲视之的态度,抱病投身到抗13革命 工作中去,对推动成都地区抗13时期的爱国民主运动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在这个时期,他培养了一批爱国青年和林业人才.
1941年8月,父亲应聘到四川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授, 一
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离开成都.在这6年期间,他始终在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开展团结四川地方实力派和文教界进 步力量的工作,在大后方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反对国民 党独裁,推行民主运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不久,父亲受党的派 遣,参加了这个坚持民主,团结,抗战,与中共保持合作的政治 联盟.
1944年11月,父亲当选为民盟四Jl』省支部委员,负责青年 工作,并担任《青年园地》半月刊的社长.为了保持民盟正确的 政治方向,与把持了民盟内部部分权力的青年党分子斗争,他动 员介绍了一批青年先进分子入盟;另一方面,父亲和民盟主席张
怀念
澜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国民党地方派系与**的矛盾,做刘文 辉,潘文华等四川地方将领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此之前 的1941年春,成都各大学的进步教授,学者,爱国知识分子和 地方上层人士就组成了秘密政治团体唯民社,其宗旨是"全民团 结,坚持抗日,反对独裁,实行民主".刘文辉担任社长,父亲 负责组织工作,马哲民负责宣传.他们先后在成,渝两地出版发 行了《唯民周刊》,《大学月刊》,《青年园地》,《民众时报》, 《华西晚报》等刊物,有的还发行到昆明,桂林等地.1945年4 月11日,父亲与民盟四川省支部的负责人杨伯恺,田一民等人, 联合了在成都的许多全国知名学者,教授和文艺家等120多人, 在《华西晚报》上发表了《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献言》,提出立即 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尽快召开真正能代表民意的普选的国民大 会,释放一切爱国政治犯等10项政治要求.
同一时期,当时在成都的燕京,金陵,金女大,华西,齐
鲁,中央和川大等7所大学的近20名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在
父亲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青年民主救亡协会(简称民协).民协 的宗旨是"团结学校青年争取新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当时 我们的家——川大铮园3号的小阁楼教师宿舍,成了民协和成都 学生运动的地下司令部.父亲不仅是地下指挥员,而且是站在第 一
线的主将,凡重大集会和游行示威,他总是亲自参加,走在前 列.1944年10月底,大批警察冲入成都市立中学镇压学生,发 生了流血事件.受害的女学生们到各大学吁请支援,她们声泪俱 下地控诉警察特务的暴行,激起了大学生们的义愤.时值父亲等 人正在筹组民协,在民协成立大会上一致决定发动群众声援市中 同学,并谋划了集中打击军统特务方超的斗争策略.父亲还通过 民盟的关系,联系地方实力派管辖的武装力量,请他们制止警察 制造更大的流血暴行.11月11日,几千名大中学生到省政府游 行请愿,坚决要求严惩市长余中英和警察局长方超.在社会各界 j;
渔
交
吏
;暑
;
麦
吏
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四川I省主席张群被迫撤换了余中英和方超, 斗争取得完全胜利."市中事件"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潮到来 的信号,对此**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新的一二?九 运动起来了"
四川大学当时是国民党重点控制的学校,校内混有许多国民 党特务,他们把以父亲为代表的进步教授视为大敌,策划了"先
收拾李相符,再来收拾彭迪先和陶大镛"的阴谋.1946年3月 l2日,特务们在川大图书馆外贴出所谓"新民主"的特大壁报, 署名发行人"张烂"(影射张澜),主编"狸像狐"(影射李相 符),"逃到蓉"(影射陶大镛),"盆地现"(影射彭迪先), 并在这些谤名之旁写上一个红色"戒"字,以示枪决.壁报造谣 父亲等三教授"拿卢布","讲新民主","主张东北自治,新 疆,西藏独立"等等,极尽诬蔑谩骂之能事.壁报贴出后在全校 掀起轩然大波.应三教授强烈要求,川大教务长,代校长叶麟出 面查究,当日即将壁报取下.第二天特务们又在图书馆周围贴出 许多标语,狂吠"新民主"壁报"被匪徒劫掠".晚上又贴出伪 造的"李相符启事",诽谤父亲主张"苏军解放东北,应该把东 北送给苏联"等等.随后又在"启事"旁贴出他们编撰的"驳斥 启事"的大字报,企图挑起事端,蒙骗不明真相的学生.第三天 早上,特务们挑动一批不明真相的人,在图书馆门前聚众闹事, 搞现场拍照,大声I:I1-I嚣"李相符出卖祖国",气势汹汹地要父亲 出来答话,并威胁要搜查父亲的住宅.面对敌人的嚣张声势,父 亲没有退缩,他找到教务长叶麟,并到现场警告肇事者.在特务 的围攻面前,他大声疾呼:"同学们,大家看见了,一张所谓 '李相符启事'墨迹未干,批驳这张启事的大字报就同时贴了出 来,听过我讲课的同学们,只要对照一下我在黑板上写的笔迹, 不就完全可以证日月这张所谓启事是冒名捏造的吗?""我对同学 们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爱国行动是支持的,是光明磊落的,是
一;蕊箍矗罐蠢
l动摇不了的."这铿锵有力的讲话,对敌人是无
J学们"打倒特务","特务滚出川大"的怒吼声
溜走了.
,中共代表团和民盟总部均先后迁移南京,父亲
民,李文宜都转到南京民盟总部工作.在1945 国代表大会上父亲当选为中央委员,并由中常会 委员会副主任.他到达南京后,就指导和积极参 及众多的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 F10月2213父亲和周新民在民盟总部南京办事 '
,原中共代表团驻地)忽然被国民党特务包围, 新民一起清理中共代表团存留的资料,书籍等物 周新民实际上被特务监禁了起来,但他不顾体力 '
的威胁逮捕,力劝周新民先退到上海民盟总部, 在办事处.1O月2713,国民党政府公然宣布民 "
,并下令取缔民盟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11 会,父亲潜行上海,转避香港,积极参加了民盟 )49年1月,父亲通过共产党的关系,辗转到达 平.随后又以民盟华中特派员身份,到武汉检查 入民盟的特务分子,纯洁了组织.江
j父亲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了中华 建工作,并从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起担任了全国; }在民盟召开的一届四中扩大全会上,父亲被选友 兼组委会副主任.在会议期间,他对总结地方盟吏 盟员登记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木落知风劲同j咖I丽
嘲李相符的一生,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真理,命运时
;二
法
支
吏
而把他卷到斗争激流的浪尖峰顶上去弄潮,时而又几乎使他陷于 灭顶之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曾经受过日本帝国主义的牢狱 折磨,受过国民党特务的威胁迫害;然而在新中国的成长历程 中,在视为革命同志的队伍中,他又屡遭打击.父亲坎坷的一生 是短暂的,但是却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没曾经走过的一段艰辛之 路,今天回顾起来,仍然是令人深思的.
父亲的一生和祖国的林业息息相关,年轻时代学的是林业, 几十年从事的是林业教育,先后在多所着名大学担任教授.新中 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央林垦部副部长,北京林学院院长, 中国林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等职.刚解放时,旧 中国遗留下来的林业专家寥若晨星,而党内的林业专家几乎没 有.可以自豪地说,时父亲的确是共产党内少有的林业专家之 一
.1949年11月,在新中国刚刚诞生之际,父亲积多年林业教 育之经验编着的《小规模造林法》一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他说:"这本小册子,只希望能在新民主主义政治下为乡村工作 者及农民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有一点帮助."他是多么渴望放开手 脚,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多做奉献啊!
让我们看看他在书中说过的话吧:
在许多年以前,中国的森林是非常丰富的,每一条
河流的两岸,每一座绵山冈峦,都曾经是它们的世界. 但是现在除掉东北,川康,江西,福建等几个地方还留 下有较大的森林面积以外,几乎遍地都是"童山濯濯" 了.
照森林科学家的推算,要维持一个国家人民对于森 林的需要,至少森林面积要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到 30%,才不致感觉缺乏.中国现在森林面积有多少呢? 森林面积最高的估计也不过占到5%,这与全国人民的
实际需要差得太远了.
所以,今后怎样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木材的生产,
也是我们在新中国建设中重要的3--作之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肺腑之言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建 国后几十年的人为破坏,使我们国土上的森林植被一再被摧残. 对于父亲这样共产党内的专家,本应该得到更加的珍惜和爱护, 本应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去发挥他的所长,为祖国的林业建设更 多地贡献力量.然而在那多事的岁月中,父亲却被扣上"以党内 专家自居","以党内教授自居"的罪名,而受到多次批判. 父亲曾是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也 是北京林学院的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建校之初,地址暂定在北 京西山的千年古刹大觉寺,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为了学校的筹建 和长远发展,父亲几次打电话向**总理报告,取得了** 的支持,历经曲折,选定了永久校址,仅校园内的教学苗圃就达 380亩.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入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在一心办学的同时,父亲还要面对当时一系列的政治 运动.在政治斗争的风雨中,父亲坚持了光明磊落,不讲假话的 原则,在必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反了潮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 员应有的品质.但是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也耗竭了他本应集中到 林业教育上的精力.
1958年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至今我们仍然记忆犹 新.由于大炼钢
铁,开山造田,
我国的林业植被
受到很大的破
坏,至于城市园
林建设更是被当
做资产阶级的东
西而无人问津.
箨
今日的北京林业大学
江
渔
j=
变
l!!
??1lt
;二
;
友
爱
但是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父亲深知园林绿化对城市建设,人民 健康的重要意义.当许多人正在破坏生态环境时,父亲却带头领 导北京林学院的师牛在学校挖湖造山,植树绿化,营造起非常美 丽的教学用园林风景和植物标本园,仅校园内就种植了500多种 露地灌乔术,建筑物前绿草如茵.当时北京市卫生监测站对北京 林学院内的环境曾有这样一段评语:"北京林学院是北京市空气 最洁净,水体最清洁,环境最优美的地点之一."
**中有的地方把几十亩快成熟的水稻拔起来插到一亩地 中,号称亩产万斤,甚至10万斤.一时间全国到处"放卫星", 浮夸风刮了起来,仿佛共产主义不久就要到来.面对这种形势, 父亲的头脑很冷静,但内心很焦虑,对于党内的某些高级干部不 实事求是,说假话,大话,空话,很是反感.他在党的会议上公 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我是有保留的";"党内某些高级干部
也不客观地考虑问题,头脑发热,脱离马列主义.在中 央召开的农业现场会,有人提出亩产可以达60至7O万 斤,说每人每年可达2000斤粮食,可以敞开肚皮吃." "在怀仁堂内也说几年就可达到共产主义.生产水平没 有发展到这一步,如何能到达共产主义?""失败的经 验教训够多的了,领导上应尽量少犯错误,不能总说失 败是成功之母."
父亲多年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和林业教育,对于知识分子是十 分了解的.他深知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1958年在高等院校开展了"双反"运动,即反浪费,反保守和 反"五气"(暮气,骄气,官气,娇气,阔气).然而斗争扩大 化了,特别是把一些老教师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搞 "插红旗,拔白旗".父亲对此极为反对,他大胆申明了自己的观 点.
"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对象是不符合实际的." "知识分子有两面性,应化消极为积极.只要党领导得 好,消极一面就能逐步转化为积极.""党放弃领导, 与之(知识分子)隔绝,这对他们的积极性发挥起了阻 碍作用.""插红旗,拔白旗是把教师和学生对立起采. 要把知识分子压下去,这没有什么好处."在学术问题 上"应该是百家争鸣,而不应该拔白旗."
在形而上学思潮泛滥的当年,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当时一些地位相当高的领导提出让北京林学院搬出北京, 到山区选址办学.为保持学校的完整性和正常的教学秩序,父亲 冒着被扣上"抵制,反对下放"的罪名,在党委会上多次阐明观 点.他说:
不能因为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一定要把学
校搬到山区,沙区.学校设在每个地区均有局限性,林 学院搬到沙区也不能光学治理沙漠,还是应该结合各省 需要,到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来办学.我们不应削足适 履.
尽管父亲等人由于坚持了正确的观点而遭到批判,当时北京 林学院仍被留在了北京.
由于这些公然抵制极左思想的言行,在1959年的"反** 运动"中,父亲首当其冲受到批判,被扣上"否定教育方针", "反对教育革命","顽固地抗拒下放","疯狂反对三面红旗", "反对党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等罪名,以致停职检查.直 到1962年在中央"甄别"指示下,对他的错误批判和处理才得 到平反纠正,但他的身心已受到严重摧残.
1962年l0月10日,在北京林学院建院l0周年之际,父亲 填写了一首《渔家傲》:
秋林红染西山色,难忘大觉旧时宅(指建院初期的 ;;
;
j:
吏
j二
;
j:
吏
院址大觉寺),十载星霜无休歇.红专结,踏遍兴安黄 河泽.
红旗漫卷迎校节,桃柳成荫映秋月,一肩担荷新
林业.记《师说》,青蓝永久相和谐.
时值父亲刚刚被平反,这首词表达r他那为振兴祖国林业,
坚持正确教育思想而痴心不改的夙愿.然而政治运动的风霜雪 雨,已严重地摧残了他的生命,一年以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对他的早逝,我们深怀眷恋之情.但是我们心中又有着一丝苦 涩的安慰,因为他毕竟躲过了几年后必然要遭遇的更为残酷的 "**"的迫害.
时光荏苒,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可以告慰父亲,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您所为之呕心沥血的祖国林业正在蓬勃 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的绿色万里长城正在祖国的土地上耸起. 您曾心系的北京林学院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今她已是 一
所综合性的,现代化的林业大学.您那首《渔家傲》已永远 铭刻在北京百单山森林公园的碑林之中.让苍松翠柏陪伴着您 吧,让山野的清风把您的呼唤送上蓝天吧,"誓令黄河流碧水, 敢叫秃岭变青山"的宏愿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作文五:《追求真理的道路》400字
追求真理的道路
追求真理需要怎样的精神呢?例如:坚持不懈、献身科学、用于发现、勇于探索等。 ——题记
追求真理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试验去探求真理。
伽利略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在一次做礼拜的时候,发现了摆的规律。于是,伽利略反复的实验,最终,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
约翰·古登贝尔克是德国的发明家。他经过实验,将两种毫不相关的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中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开玩笑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术和排版术。
追求真理的道路,需要怎么样的精神呢?
首先,我们要拥有伽利略坚持不懈、勇于追求、勇于实践、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也要拥有约翰·古登贝尔克勇于发现,坚持真理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勇于发现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中,那样我们会成为拥有创造力的人!
作文六:《追求真理的勇士》12600字
追求真理的勇士
——记中央党校教授、经济学家王珏先生
李功耀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经济学家,他曾是一名武工队长、一名拿枪战斗在敌后的战士,经过不懈的努力,成长 为中国马列主义最高学府的教授, 一位拿笔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鼓与呼的著名学者; 他以研究马克思的 《资本论》 闻名于世,却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从不“缺席”而且从不屈服的“老运动员” ;他的许多观点因其超前性而被人 指责为“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但最后中央采纳他的观点后,那些指责他的人也不得不与他保持一致。他只是 一位普通的学者,却提出了许多对企业改革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理论而被实业界誉为“企业王” 。这位把真理作 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传奇人物就是本文主人公——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 中共中央党校原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 所长王珏教授。
一
与大多数学院派学者不同,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是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他自己也承认:“我不 是纯粹的科班,没读过研究生,也没留过学。 ”他是在另外一条道路上成就了自己。他原名邹绍臣, 1926年 5月 4日出身于辽宁省辽中县一个普通农家。八岁那年,他进入本村的私塾就读,两年后进入国民小学。 1945年高中 毕业时,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按照父辈的意思,他应该读大学,光宗耀祖。但家境的贫寒、 “亡国奴”的屈 辱、日伪官吏和汉奸覆灭前的猖狂,不断激起这位热血男儿的深思。东北光复的事实,使王珏认识到:只有共产 党、八路军才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但真正促使王珏改变人生道路的是在他阅读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 、 《雇 佣劳动与资本》 等书之后。 他从书中感受着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浩瀚的思想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他如沐春 风,如闻惊雷,豁然开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思考,他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毅然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去,积极 参与建立了辽中地区第一个青年进步组织——“青年同盟会” 。他们团结进步青年,迎接苏联红军和地下党领导 的八路军接管辽中。
时局后来变得动荡复杂,苏联红军撤走后,国民党的“劫收大军”蜂拥而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珏进一 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他以坚定的信念,于 1945年 9月申请加入共产党, 11月转为正式党员, 并拿起武器,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开始了对真理的追求。此后,他作为一个不到 20岁的戎马书生,担任辽中县委军政干部训练班队长,后又分别担任农村工作团副团长、小北河区工委书记,在辽 南地区打游击时,又先后任武工队队长,临江县第九、第五、第一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等职。他上马领军,下 马领民,推行土地改革,组织过大大小小的战斗,并参加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曾有三次死里逃生。面对 执著采访的记者,王珏回忆,他参加革命抱的理想就是:为解放劳动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 个人安危问题。那时候,东北确有《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之类的土匪头子,好几次,他 1 / 7
被土匪包围了,非常危险;有一次差点被叛徒出卖。但在群众的掩护和帮助下,他几次都化险为夷,并亲手 处决了一个土匪头子和一个叛徒。王珏说,在残酷的斗争中,他一方面炼出了胆量,另一方面,同劳动人民建立 了深厚的感情。 在任临江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期间, 他与年轻的女干部宋志兰女士相爱并喜结连理。 革命、 战争, 以及革命与战争中的死亡和爱情, 完成了对王珏的青春教育, 使王珏对中国这块土地有了充分的体验和成熟的理 解, 也为这位日后的著名经济学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更重要的是, 这段难忘的经历培养了他深厚的现实感, 形成一种本能的感觉力和判断力,进而贯穿于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使他在经济学术、经济对策研究中,保持着 清醒的有时甚至是冷酷的现实主义态度。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王珏有机会第一次系统地阅读马克思的巨著 《资本论》 (东北版)和《干部必读》 (12本) 。这位酷爱读书的战士完全被《资本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所吸引。虽然当时有些章节还不能完全读懂, 但王珏暗下决心:一定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真谛。
二
机会终于来临。 1950年 7月,中共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 ) 招生,通化地委派王珏到北京 应试。经过严格的考试,他被录取了。他异常激动,决心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认真通读马列原著,把那些没有 读懂的、 似懂非懂的内容彻底搞明白, 以便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 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自此,王珏开始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继续他的真理探寻之路。
在马列学院,王珏尤其喜欢经济学。他深知,新中国的建设迫切需要经济学和经济学人才。由于他有扎实的 文化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天赋好,理解力强,很快便成为学员中的佼佼者。著名哲学家、马列学院教育长杨
献珍教授非常赏识这位勤奋而有悟性的年轻人。 1953年毕业后,王珏放弃了回通化任职和提升的机会,留在中 央马列学院任教员。从此,他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再到博士生导师和特级教授;从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委员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正局级) ,再到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半个世纪如一日,在中国马列主义最高 学府,潜心于教学和理论研究,在书山学海展示他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
从教后,王珏选择《资本论》作为教学与研究的重点。读过《资本论》原著的人都知道, “老祖宗”的这部 书并不好懂,思想邃密,文字深奥,不下一番苦工夫,很难深刻领会。当时,马列学院的学员大多数是党的高级 干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使高深的经济学原理变成学员能灵活运用的法宝,使严谨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 形象、具体,王珏从两个方面狠下工夫:一方面,牢牢地打好经济理论基础。他把研究《资本论》作为一个系统 工程,孜孜以求,全力以赴。整整 10年,他将《资本论》三卷通读了十几遍,许多重要的观点、章节,他几乎 倒背如流。此外,他还研读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相关经典文献、专著和论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成为我国 研究《资本论》的重要学者。在理论界,提起《资本论》研究,王珏的大名更是无人不知。他从一开始便研究这 样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直接与革命导师进行深层的“对话” ,似乎选择了一条做学问的捷径。他是出于自觉还 是无意,我们无须查考,但毫无疑问,正是这条道路把他引向了后来事业的高峰;他也正是从《资本论》出发, 对整个西方的古典经济学、 哲学以及历史、 文化有了整体的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这种扎实的功底支持了他的学术生涯。多年后,他深有感触地说:“ 《资本论》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宝库,它是 我许多观点的重要来源,也是我敢于提出许多超前观点而无所畏惧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王珏十分注意联系 实际。在从教初期,为了增加感性认识,他还到上海锅炉厂担任过党委副书记。在“**”期间,他把别人消极 对待的“下放”当作一个了解实际、磨练意志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他每年都要花费三分之二的时间到农村和 企业调研。这种求真、务实的品格,使他永葆创新的活力,也使他的理论观点永远贴近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现实, 从而一步步逼近真理。 他是一个永不落伍的思想战士。 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 是他早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便立定 的目标。
三
王珏先生说,搞理论一要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二要讲真话,进忠言。如果贪恋于一时的声誉,不敢坚 持真理,修正错误,那就不配做马克思的徒子徒孙。
在中央党校,王珏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是在不断被批判中不断被重新认识的。从 1963年批判杨 献珍的“合二为一”到“**” ,王珏每次都要遭致一些人的批评、责难甚至攻击。他本来是讲授《资本 论》的,他从马克思的经典名著中,获得了许多独到的认识,但正是这些认识,使他长期以来不得安宁。他被无 端戴上“三顶帽子” :第一顶是“用《资本论》抵制**著作的学习” ;第二顶是“宣扬修正主义观点” ;第三 顶是“走白专道路” 。在讲授有关“帝国主义”的章节时,他说如果尊重事实,就得承认“帝国主义”还有生命 力,是一只“铁老虎” ,还很强大。这个观点**主席也曾说过:帝国主义既是“纸老虎” ,又是“铁老虎” 。 而批判王珏的人硬是指责他“用**的话反对**” ,认定他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把他发配到农村(北 京郊区香山大队童峪小队和上庄小队)搞“四清” ,接受思想改造。
与一般“识时务者”不同,王珏只要认为是正确的观点,他都一贯予以坚持,决不屈从和盲从。他深信:真 理总是能说服人的。但在那样的年代,王珏越辩越糟。 “思想错误”加之态度不好,本来是学术之争,即便错了 也不过是一家之言。而由于他的固执和倔强,常常招来更猛烈的“炮火” ,直至上升为“立场问题、路线问题” 。 在“**”时期,这种思想观点和“顽劣”的禀性,把他升级为“反**思想分子” 。他被人从郊区拉回来批 判,软禁两个月之久,后又到河南西华县的黄泛区农场“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1969年 8月) 。
粉碎“四人帮”后,科学的春天来临。王珏感到经济学家大显身手的时机来到了。他开始改变教学和科研的 思路,将重点放在中国当代经济问题的研究上。 1978年,他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把搞商品经济的人批成 “走资派” 、把副业生产指责为“资本主又尾巴”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在浙江农村考察时,应邀作过一次演讲, 题目是“价值规律和它的作用” 。正巧,讲完这个题目后的第二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就发表了。他感到十分 高兴。这一公报标志着纠正了“**”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轨道上来。 他结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 结合农民卖粮的问题讲价值规律, 指出今后粮食的价格应该按照市场供 求关系来制定,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而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是我国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农民积极性长期调 动不起来的根本原因。他说,中国的农村,从历史上来说就一直在搞自然经济。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用商品 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充分重视商品经济的规律和它的作用。他到各地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以无畏的勇气, 更加深入地研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把探索的脚步迈向当时被视为禁区而经济改革又必须涉足的一些理
论领域。
1980年,王珏大胆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应该是有计划的市场调节,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彻底改革。他指出, 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封建社会后期就有了商品经济。 我们完全可以用发展商品经济的方式来推动 社会主义时代生产力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并不是一回事, “资本主义”概念讲的是社 会制度, “商品经济”概念讲的是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形式,二者不可混同。同年,他将这些观点在哈尔滨召开 的全国党校系统“经济学科理论年会”中予以宣讲,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赞成者有之,不赞成者有之,激烈反对 者也大有人在。有人批评道:王珏的观点,经典著作上没有写,中央文件上没有说,因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王 珏坚信自己没错,他从哈尔滨讲到长春,又从沈阳讲到北京,一直讲到被中央采纳。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 全会公报正式提出了我国实行的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的论断, 这位执着的真理探寻者的贡献终于成为了国策。 王珏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他始终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开拓。他深知,探索之路是充满艰辛的,但是不去 探索,人云亦云,则是平庸的、危险的。 1985年,他在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过去 我们所说的计划规律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价值规律的高级形式:按比例发展”的观点后,又将研究的 课题对准了风靡一时的、被视为改革代名词的“承包制” 。
改革开放初期, 许多企业都实行了承包制。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现行体制下解放生产力最有效的办法, 连政府 高层对之也予以肯定,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完善这种改革方式。王珏却指出,承包制并不能解决企业 运行机制的根本问题,只能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 1986年,他接受了国家体改委的一个课题,开始 着手研究中国改革的中期规划。 经过严谨的理论探索和广泛的社会调查, 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股份制而不 是承包制,应该是我国企业的改革方向。 1987年,他首先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实行“法人财产权”和“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相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当时的大环境是倾向承包制的,王珏的观点不仅不被接受,而且 还受到批评。不少人认为,建立股份制实际上就是提倡私有制。 1986年,有人专门出了一本批评股份制的书, 该书共六章,其中点名批评王珏的就占了一章。 1989年“六?四”之后,王珏甚至被列为“边缘人物”而停止讲 课半年。直到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式写入全会文件,王珏的观点又一次成为 国策时,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
与王珏同时倡导股份制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 厉以宁是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 他倡导股份制的理论依 据是西方的非均衡理论。 而王珏的思想源泉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王珏认为, 马克思公有制思想的关键在于 保证生产的社会化, 他否定私有制的经济学理由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私有制不利于生产社会化, 因而束缚了生产 力的发展。但是 20世纪以国有制形式出现的公有制,却变成了一种古老的产品经济,妨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因而也使生产的社会化成为一句空话。事实上,这种经济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同 马克思的美好设计已经相去甚远了。 改革的最佳道路就是由国有制过渡到股份制。 王珏与厉以宁殊途同归, 沿着 不同的理论线索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种契合也体现出股份制在中国势在必行。
四
1991年,王珏再一次成为新的靶子。他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应通过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形式来实 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财产劳动者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的统一。应当实行“劳者有其股” ,即劳动者应从无产者 变成有产者, 从过去单纯的劳动者变成劳动者与投资者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主体。 他系统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 的历史,深入基层,考察了广大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 “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股” ,一直是亿万民 众奋斗的目标。第一次民主革命解决了“耕者有其田”的问题;今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就应该努力 解决“劳者有其股”的问题。 “劳者有其股”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 义”这一根本论题。他在中共中央党校的省部级高干班、司局级班和后备干部班三个班上讲授了这一观点,无疑 于平地惊雷,令许多人感到惊诧:“这不就是鼓吹私有化吗?”有人责问:“中央党校这么严肃的课堂怎么能容许 ‘自由化’的思想泛滥 ? ” “中央党校的教授怎么可以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 ”幸而党校副校长苏星同志以马列原 著为他解围;更幸运的是, 1992年**同志南巡谈话,救了这位历经苦难而不屈不挠的经济学人。
20世纪末期,王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当初受到抨击的场景,描述了他所承受的压力。如今, “劳者 有其股”论已经被多数人所理解、所接受。他对原先提出的观点也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说,劳动者的“工资”是 再生产劳动力的消费基金,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工资是不能积累的,劳动者若没有财产,不能做到 “劳者有其股” ,就不能从根本上发挥积极性,推动生产力进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 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否定。靠什么形式来否定呢?就是靠股份制。因为实行股份制,财产的占有形式社会化了,
不是私人占有了, 资本家个人再也不能直接支配企业的财产。 股份制应该是实现公有制的一种过渡形式。 而实行 普遍的股份制后,大家都变成劳动者和管理者,都来参与收益分配,才能走向共同富裕。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 的分析是非常清楚的。股份制实际上就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重新 恢复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收回原来被资本家占有的个人财产权。 所以, **同志说, 什么叫社会主义?一句话, 就是共同富裕。毫无疑问,这个论断是相当英明的,科学的。
王珏指出, 恢复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 马克思有一条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不能剥 夺劳动者,只能剥夺剥削者,而且只能剥夺那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者。我们过去最大的“左”的错误,就是把劳 动者的个人财产权剥夺了。 怎么剥夺的呢?就是通过国家所有制这种形式, 把劳动力变成国家所有。 现在国有存 量资产中的很大一部分, 本来就是应该由劳动者分享的。 而事实上, 在计划经济时期, 这一大部分都归属国家了, 搞了很多国有企业。当初,我们认定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实际上,违背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让劳动者成为自己财产的主人。改革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不然就不能说是“第二次革命” 。 王珏认为,到 21世纪,劳动者都应该有五十万到一百万的投资,都应该成为百万级的投资者。那些经营者都应 该成为千万级的投资者; 那些社会精英便应该成为亿万级的投资者。 所有这些投资, 都是通过股份制而社会化的, 投资者只有一个分享利润的权力。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是财产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和它的“社会占有” 的统一。我们过去把单纯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根本不符合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也不符合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王珏进一步指出,还是马克思说得好:“股份 制是导向共产主义的最完善的组织形式” ,最后我们国家还得走上马克思所说的这条道路。
据此,王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口号:“民有民营经济万岁” 。因为社会发展到最后,社会财富都是群众的,大 家都是社会经济的主体、社会的主人。社会发展的问题,最后都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的问题。共产主义作为自 由人的联合体,必然要促使国家消亡,最后存在的只能是人民群众。国家都消亡了,哪里还有国有经济!所以民 有民营经济才是最长远的, 市场经济本来就应该是民有民营经济。 只有在特殊领域才需要国有经济, 在触及国家 经济命脉的领域才需要国家控制。王珏说,他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就是因为他研究《资本论》的时间比较长,不 然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他坦陈,没有《资本论》作为依据,这些问题怎么也说不清楚。
王珏十分关注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发展, 他长期深入改革的最前沿, 调查研究, 出谋划策, 甚至直接参与实践, 被实业界尊为“企业王” 。由于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他提出的观点既有理论的彻底性,切中时弊,又有较强 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深受企业欢迎。在国有企业问题研究上,王珏既关心典型事例、局部和个别企业集团的运 作,更注重整个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和策略。 1994年,在中央领导同志召集的讨论“十五”规划座谈会上,王 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外围后攻坚的办法。他认为,国家资本应该集中,国有企业应 该集中,要“抓大放小” 。这些观点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就如何盘活国有资产、强国富民,王珏也提出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观点。他的“国退民进”论,又 一次引起了学界激烈的论辩,一位领导同志对此明确提出了批评。但王珏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时 间是去伪存真的永恒砝码。他的观点是经得起推敲和批判的,最终必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令他倍感欣慰的是, 他的学术研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他多次参加中央领导同志召开的座谈会。 当 得知王珏常因观点超前而受到批评时,中央领导还曾专门指示:“党校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讨论,教员要保护。 ” 五
回顾 20多年的改革历程,王珏觉得,改革现在是越来越难。他说,改革进行到现在,已经接触到新旧体制 矛盾中最本质的东西了。应该说,现在越来越不容易前进了。因为改革越来越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分配 的角度讲, 改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 就是政府主管部门把从企业收来的权力和利益, 还给企业的经营者和 劳动者。所以,政府体制非改不可,政府体制改了,才能把权力还给企业,企业最后才能变成没有领导、没有上 级主管部门的自主经济实体, 才能按照价值规律、 供求规律和风险规律办事。 农村改革为什么比较快?因为农村 最大的官,就是公社书记,所以上边一说改,老百姓一愿意改,他就没有办法了,非改不可。国有企业改革为何 这么难?难点就在这儿。他说,国有企业必须重新定位,不能像计划经济时候那样,所有领域都搞国有企业。国 有企业应该是一种特殊性的企业,只有在特殊的领域里存在和发展。
谈到经济全球化问题,王珏说,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参与进去,成为经济全球 化的重要成员。这一点,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的市场经济发育。我们必须把市场经济真正搞彻底,把微观经济运 行机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
王珏说, 改革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 改革需要经济学家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 深入探讨许多重大的理
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一方面,经济学家应改革的需要而生,另一方面,经济学家的沉浮又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而 起起落落。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学家才像个经济学家,才真正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应该说,我们的经济理 论确实是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主要是,经济学理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不断提出了方向性的问题以及操作的基本思路, 在解放人们思想、 推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 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济学家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王珏本人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经济学家又需要什么呢? 他说,需要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要确保理论研究没有禁区。
王珏做研究, 为自己立定了三条原则。 第一条, 理论要有超前性, 只有超前的理论, 才能指导实践; 第二条, 理论观点必须具有彻底性,要揭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第三条,理论必须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王珏强调,经济 学家的研究有了这“三性” ,才能真正提出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也才对得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人民所 寄予的厚望。
王珏告诉笔者,为了研究马克思原著,研究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搞理论,就 别当官。因为当官后就不可能真正搞成理论。他解释说,一个学者若当官了,就有了上下级关系问题,就必须考 虑上面的印象、 领导的看法, 必须按照上级的指示来说话, 这样, 理论研究就没有办法深入了。 另外, 人一当官, 就身不由己,环境逼迫他一门心思地再往上挤,从而陷入繁杂的行政事务中,很难有时间和心境从事学术研究。 倘若勉强做点学问,表示自己还是一个学者,也很难取得新的理论突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珏自留到党校 的那一天起,就专心致志地搞研究。虽然他后来也有了行政级别,成为许多人羡慕的高级干部,但那并非执掌实 际权柄的官。当初,通化地委推荐他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时,组织上就表示,他学成归来后,便可以当地委宣传 部长之职。但他在马列学院组织处长的说服和杨献珍先生的感召下,毅然放弃了仕途之路,而专事教学和研究。 到现在,他对这一选择还无怨无悔。
王珏 1998年 11月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杨林林女士采访时说:经济学家确实得“时势造英雄” ,是改 革开放这种大环境需要经济学家发挥作用, 提出一些改革方向性的问题和操作的基本路子。 就他个人来讲, 要是 没有这个大好机遇,就不会成为经济学家。 “我来自劳动人民,我要为劳动人民的解放而战斗,为劳动人民的富 裕而耕耘。 ”这是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一句话表达的人生观。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是为了劳动人民的解放而 出生入死地拼杀了几年;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又为了人民的富裕,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并在批判中成长,在跌 宕起伏的探索中发展他的研究成果。
六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理论刊物 《江汉论坛》 把王珏的治学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从留在中央党校开始到 “**” 前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在研究和传播《资本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是在党员干部《资本论》 学习方面, 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新探索, 在促进广大中高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系 统把握其基本原理等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成效;二是尝试把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关于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 产、价格机制等原理,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三 是把《资本论》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素材、讲稿以及心得体会归纳整理,写出了在我国《资本论》教学、研究、传 播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讲解性著作。
十年动乱时期是王珏治学生涯中最为坎坷的一个阶段。他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打击和迫害。在这 种混乱和恶劣的条件下,他仍然坚持研究《资本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为改革开放后卓有成效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国有企业改革、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 样化的问题,作了深厚的理论积累。
改革开放以后, 王珏的学术生涯进入了第三个时期, 也是他治学成果最丰富、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 革作出重要理论贡献的高峰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珏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问 题上不畏艰辛,深入探索,体现出可贵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热情,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成为在推进经济体制改 革方面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经济学家。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探索, 这位在真理的道路上奋进而不知疲倦的学者, 获得了累累硕果:他已出版的著作和 发表的论文达 1300万字之多。他的代表性论著有:《王珏选集》 、 《王珏经济文选》 (两卷集) 、 《重读资本论》 (三 卷本) 、 《简明政治经济学》 (获通俗读物奖)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四十年》 (获优秀出版物奖) 、 《论现代公有制》 (获第 12届国家图书奖) 、 《中国的繁荣需要现代企业制度》 (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 、 《改革攻坚论——国有经济 体制改革纵横谈》 、 《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纲要》 (1988— 1995) (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 《所有制——劳者有其 股》 、 《劳动力资本论》等。
虽然年事已高,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仍不愿坐享清福。 现在除了带博士生和讲授党校研究生部课程外, 他还 有大量的社会兼职。他是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 经济研究会会长、 中国市场经济报社社长、 深圳市等八个城市的高级顾问、 上海财经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兼职教 授、深圳三九集团等十几家企业集团的高级顾问、 《经济研究》 、 《经济学家》等十几家杂志的编委和顾问。在他 的脑海里,经常有—大堆问题在思考。例如,物价问题,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农副产品流通难、农民收入少 问题, 城市职工个人财产权问题, 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社会治安问题, 官员腐败问题, 失业面扩大问题, 等等。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出一份力,为富民强国尽一份责。
另一支笔下的王珏
在《叩问名师——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评传》即将付之际,笔者通过电话采访,从王先生老伴宋志兰老师 那儿又获得了若干资料。其中一本杂志的“导师名录”栏目,刊载了署名李书磊的长篇专访:《理性的守夜人— —关于经济学家王珏》 。从这篇充满激情的文章中,我看到了另一支笔下王珏先生的卓越风采。现摘录并整理若 干段落,算是对拙作的一个补充。
学者在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极不平坦、有时甚至是危险的职业,学者生涯的开始也就是王珏坎坷的开始。 使中国人民摆脱苦难、 获得幸福的愿望不仅成为他青年时代参加革命的动机, 而且成为他日后学术选择的决定力 量。几十年间,他承受过许多次打击,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1964年他第一次被扣上政治帽子的时候,领教了 什么是中国人的政治迫害。那一年,王珏七岁的爱子因医疗手术事故而长期卧床,最后不幸夭折。他本人地位动 摇,经济拮据,又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感情煎熬。可以想象,他需要怎样的意志才能挺立过来。眼看着人生的荒芜 和光阴的虚度, 他心头一定充满着痛苦和悲凉, 也使他对于个人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种焦急的迫切感。 面 对满目疮痍的中国经济,他的研究领域不能不从理论转到现实。这使他从 1977年便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 从 20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末的十年,是王珏最辉煌的十年。这十年中,他以一个学者的见识和勇敢参 与了历史,并作为一个有份量的人物而被人们记住。在那次时代的转折中,正是包括王珏在内的几位著名学者, 完成了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启蒙, 使我们摆脱了愚昧而荒唐的思想体系, 真正改造了我们对历史、 对社会主义的认 识。尽管后来的思想又经过了曲折的发展,但我们仍然感激那最初的唤醒。
王珏不仅对经济学本身, 对经济生活的组织以及经济组织的运行也有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而且对经济的社会 效应和文化结果具有深刻的了解。他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清醒地洞察着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命运。
不同的学问在高处是无差别的。 对于学者来说, 境界的层次差别比起学科的类型差别, 更是一种本质的差别。 这即是古代学者所谓的“通儒”和“陋儒”之别。而王珏正是一个通儒。他与那些囿于书斋玄想的学者不同,他 要为中国人设计一种合理而有效的经济结构, 让每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 并最有效地转化为财富; 让 每个人都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合理的报偿;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自由和创造性,清除一切形式的剥削、压抑和 浪费,最终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地享受生活。让人民高兴,让劳动者高兴,让人间万物都顺其时、得其所,这就是 王珏经济学思想的出发点。
尽管在灵魂深处保存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 然而在经济学术、 尤其是经济对策研究中, 他始终保持着清醒 的现实主义态度。面对现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不一厢情愿地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理想化。这大概就是他 早年在中国社会的基层实践中所获得的教益, 同时也构成了他经济学活动的显著风格:善于把深奥的经济学理论 转化为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可行方案, 使经济研究成果变为政府决策而迅速地投入实施。 这种可贵的素质并非是 学术活动之外的策略与变通, 它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术素质:因为研究中国经济, 所需要的并不是绘制多 少华而不实的蓝图,而是要对现行经济进行改造,找出一条现行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社会体制转轨的可行道路。 王珏因他那非凡的见识而成为中国改革的理论先导者之一, 中国改革的实践又深刻地刺激着王珏的思想。 读 王珏的书, 我们感受到他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论证, 感受到他对无数凌乱而复杂的经济现象所进行的推敲与把握, 以及他在众说纷纭的经济学观点中为寻找真理所作的艰难而又充满自信的努力。
作文七:《追求真理的哥白尼》2100字
!""#!$%总第&!’期
教研论坛
学子杂志
培养创造能力是求知的重要手段
!李建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世界终身
’’内在的财富(中"详教育第五届年会的报告&学习’
细阐述了新的教育观念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就是将过去的我教你"变为我要学#!&世纪的经济日益全球化"全球已是一个互通的世界"是一个共存的世界#在今后的知识经济社会里"是以新知识的不断出现"新知识不断取代旧知识为特征的#现在学到手的知识"也包括技能"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会逐步过时"而将来必将有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涌现出来"这是我们今天无法预见的"不是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能够穷尽的"更不是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的#因此"我们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被赋予新的含义"学习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又不断开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终身学习产生的促动机制"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学会求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爱因斯坦说过"我的大脑不是一个储藏罐"而是一个分析器"你问我有关的知识"我可能不能直接告诉你"但我可以告诉你在什么地方能得到#在几十年前爱因斯坦已经告诉了我们终身学习的真谛#学会学习就是掌握学习的各种工具"即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未来社会里"知识更新速度"知识$大爆炸%的程度将远远大于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学校里把今后所需要的知识全部学到手"大多数人也不可能终身只在一个岗位上"在这种情况下"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求知以适应社会的挑战就显得更加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化社会里"学会求知方法远胜于学得知识本身#
求得知识的方式方法"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是无穷的#但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学会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学习#为什么叫创造性学习呢*因为离开学校后的终身学习"是建立在一定学历)一定学识基础上的"进行组合性的学习"取舍性的学习"应用性的学习"自主性的学习#不会创造性地学习"只会像在学校那样"仿效老师的人是无法不断更新知识的#可以说创造能力是求知能力的精髓"不培养创造力"求知就无从谈起#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创新意识的塑造"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训练大脑"训练多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技巧"创造思维能力落到实处#所以"国外有的教育学家认为"未来社会是脑的社会"也不无道理#不锻炼大脑"就无法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就像过去体力劳动占主体的年代"想胜任工作"就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一样"今后就要有一个强壮的头脑+当然"这里决没有身体不重要
的意思,作为创造能力的载体#
什么是创造能力"创造能力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指导之下进行创造性实践"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的一种素质"是一种头脑类型#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模式"它需要培养"需要训练"从而养成习惯"不能把它庸俗地理解为小聪明式的机灵#创造能力的例子-我见过一个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自己把学过的课文编成场景"自己与自己进行对话"比较复杂的课文还能编出甲)乙)丙几个人物"很有创意"既能提高趣味性又能加深记忆#
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创造学作为一门学科早已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到今天已不是什么新学科"但真正去学习运用创造学原理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者却不多#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途径是系统地学习创造学理论"进而在理论的指导下掌握各种创造思维技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个人的基本素质#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从更高的意义上讲是指理论要创新"要赋予马列主义时代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要把创新意识融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要有创新意识#
从会学求知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离开学校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新知识"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拓展"也就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由此看来"创造力是学会求知的前提"不具备起码举一反三能力的人很难做到学会求知#通过某种方式的创造学教育)培训"使学生掌握初步创造理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能力"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较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能够创造性地求知"提高生存能力"拓展发展空间"也应该是职业教育中创新的一项应有内容#
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有第二种途径"即通过思维训练来全面开发智力+即思维智能,"把创造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植入学生的头脑中"这更符合创造原理#因为创造性只能培养"而教是以重复为前提的"重复不是创造#那种课堂上讲解创造学原理"再传授创造技法的机械讲授方式"从本质上讲是违反创造原理的#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教育和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来提高创造能力是最好的培养方式#至于如何实施思维训练"国内外已有教学实践#著名教育学者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描写的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的实际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例如"老师提出调查蓝鲸的生活习性"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和实地观察"写出关于蓝鲸生活习性的报告.到五年级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
()
作文八:《追求真理的名言》600字
追求真理的名言
追求真理的名言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列宁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
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 克罗齐
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 赫尔岑
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 布莱克
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 赫尔岑
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 乔治桑
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麽罕见难得,但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 贝弗里奇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它们之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 高尔基
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爱因斯坦
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布莱希特
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心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 帕斯捷尔纳克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柏拉图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 歌德
作文九:《追求真理的名言大全》1400字
精品文档
追求真理的名言大全
追求真理的名言大全:
阅读配图
1、在争论中,正义和真理也不一定永远能得到公平的裁判,黑了良心的人要招揽一些同样黑了良心的恶棍作您的反面证人。——莎士比亚
2、人需要真理,就象盲人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样。
3、宝剑不弯,真理不锈。
4、胜利就在真理之中。——爱默生
5、要使真理沉下去,除非金子浮上来。
6、如果真理是名贵的珍珠,那么实践说是产生珍珠的大海。——谚语
7、真理不怕审判。——谚语
8、真理的旅行是不用签证的。——谚语
9、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随时随地地碰见真理,并把它吸收进来。——歌德
10、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热爱真理。——谚语
11、真理不是靠喝彩造出来的,是非不是靠投票决定的。——谚语
12、友谊要用真理来巩固。——谚语
1 / 3
精品文档
13、不知道谬误,也不会懂得真理。——谚语
14、一切东西都可以仿造,唯有真理不能。
15、人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我钱,不在于爱情,而在于真理。——谚语
16、你是我的客人,但真理是我的母亲。
追求真理的名言大全:
17、真理可以打开一切门户。
18、一句真理,胜过百句谎言。——谚语
19、拳头打不倒真理。
20、谬误越大,真理取得的胜利就越大。——席勒
21、雄鹰的眼睛不怕迷雾,真理的光辉不怕笼罩。——谚语
22、和真理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
23、真理是一柄闪闪发光的利剑。
24、盐是咸的,但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对未来不可少。——谚语
25、真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不会下沉。——谚语
26、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歌德
27、真理可能被镇压,但是不能被扼杀。——谚语
28、是真金不怕火炼,是真理不怕邪恶。——谚语
2 / 3
精品文档
29、真理是用血海也扑灭不不了的。
30、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诡辩。——谚语
31、时间会流逝,年华要消失,真理永远不会被磨灭。
32、刀剑杀不死真理。——谚语
33、真理是世界的太阳。
34、真理往往从谬误中产生。——佚名
35、真理比金子更值钱。——谚语
36、钢铁可以弯曲,真理驳不倒。——谚语
3 / 3
作文十:《追求真理的历程》2500字
追求真理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课标分解: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考纲细化:1.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4.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以背诵案、教材为载体,以学生问题反馈为重点,通过学生展示落实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一般不难。
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②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③结合国际事例,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
四、主干知识梳理
五、能力提升
1. 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 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2. 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 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 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 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6. 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 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 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 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 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9.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六、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