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法治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900字
法治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摘 要】 《马背上的法庭》 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书本上的法律与边远地区现 实生活的矛盾, 其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法官老冯 (李保田饰) 和新分配来 的受过高等法学教育的年轻法官在法律观念和实践中的冲突给笔者很大的震撼。 笔者和影片中的年轻法官情况相似, 属于书本喂起来的法科学生, 目前成功的成 为了一名法学研究者, 从未有过实践经验, 而书本与实践, 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如 此之大, 令笔者不禁产生了思考, 为什么非法治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比严格的法 治手段更有效?我们这些在法学院成长起来的未来法律人如何能够成为一名真 正的法律人, 自己的所学和研究怎么才能与社会相一致。 本文通过对影片内容的 思考对此作以分析。
【关键词】法制 理想 现实
一、法治是无奈的选择
所谓 “ 法治 ” 在英语中的表达为 “rule of law” 即 “ 规则之治 ” 、 “ 法律之治 ” , 通俗 点是 “ 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 与其对应的概念往往是 “ 人治 ” 。 法治的本质不过是治理 社会的一种方式,他是基于西方 “ 人性恶 ” 的伦理思想而来的。但是, “ 人性 ” 真的 “ 恶 ” 吗?我们不是上帝, 不可能追溯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 得知, 法治其实是在人与人无法彼此信任的条件下提出的, 它只是一种调控社会 的方式。 法学界的通说也承认法治并不是完美的制度, 它本身也有无法克服的局 限性。 那我们为什么选择法治呢?不过是因为相对于人治模式来说, 法治对人们 的权利保障和社会运作的平稳、 合理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 下, 人与人的结合不在是血缘关系而是利益的组合, 法治在调整当下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以下几点:1. 法治只是社会调控方式的一种; 2. 法治不 是万能的; 3. 法治不过是我们目前相对合理的无奈选择。
二、中国的社会是二元化的社会
当前的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腾飞的经济体, 国民生产总值近二十年来平均每 年呈两位数的增长。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同志说过 “ 我 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所以我们离现代国家的道路还很长。更不要
作文二:《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现代人》4800字
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现代人
2005年第3期
第4卷(总第18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1.4,No.3
Jun.,2005
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现代人
胡俊杰,倪云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这部小说刻画哈里?摘要:《兔子快跑》是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安斯特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碰撞与冲突下的
失意与逃避,阐释兔子消极地逃避现实来寻求幻想,寻找自我,宛如镜中花,水中月,
华而不实,一触即破.
关键词:理想;现实;碰撞
中圈分类号:IlO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27I2005)03-0026-02
《兔子快跑)(RabbitRun)是美国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作家, "纽约人"派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0ohnUpdike)"兔子四部 曲"的第一部.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刻画了 一
个不甘平庸,寻找自我与理想的现代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 公哈里?安斯特朗,绰号"兔子",因不满自己琐碎的工作和平 庸的家庭生活,企求重现当年篮球场上的荣耀而离家出走,一 次又一次地逃跑.
兔子的现在与过去,也就是兔子的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 着巨大的反差.现实中的兔子充满着失意,不满和恐惧.兔子
的生活没有生机,单调乏味.兔子已二十六岁,有了老婆孩子. ?
在廉价商店里推销厨房用具的工作乏味至极,毫无成就感可 言.在作为"避风港"的家里,他所看到的是满地的破玩具,空 酒瓶.如同一张收拢的网,粘在他的背上.自己的家毫无生机 可言.一片狼藉.现实的婚姻更令他不堪忍受,成为他的重负 压力.曾经浪漫的爱情,已经是过眼云烟了.他的妻子贾尼斯 整天无所事事,邋邋遢遢,抽烟喝酒看电视,缺乏妻子应有的 贤惠与温柔,而今又怀了孕,更显得笨拙,别扭.夫妻双方缺乏 沟通和了解,兔子"从来不知道她会干什么,连她自己也不知 道自己会干什么."
兔子的现实就像一张张网把他结结实实地罩住了,周围 的一切都在"挤压"他,使他感到窒息.
与现在相比,兔子的过去充满辉煌与成功.过去是一个理 想的完美世界.当年兔子可是全县的名人,曾是一位风头十足 的篮球明星.两次打破县记录,教练赏识他,朋友钦佩他,漂亮 女孩爱慕他.他永远忘不了过去辉煌时的感觉:"你一点一点 往上攀登,最后达到顶峰,人人为你喝彩;你满头大汗,眼睛模 糊,四周一片喧腾,简直把你捧上天.然后你就退场,仅仅是退 场,人们没有把你遗忘,这让人感到满足,爽气,自在……" 兔子的过去充满鲜花和掌声,而现实中的他是一个失败 者.然而过去已成为历史,兔子也意识到只有现实的生活才是 实实在在,唯一的东西.但兔子向往过去,一直就有一个强烈 的欲望去改变现状,重新获得失去的完美与自由.兔子自我意 识极强,这就促使他无时无刻地寻找自我,拯救自我.过去的 辉煌主宰着兔子的精神世界,使兔子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 自己的位置,使他不能面对现实的平庸,精神上饱受煎熬,充 满了失落,绝望.正如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只要你干过点第 一
流的事情,不管什么事儿,如再去干第二流的事,就会有一 种失落感."
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现实,重获昔日的风光,兔子一次又 一
次选择了逃跑.他跑了回来,回来了又跑,反复数次.理想与 现实的巨大反差最终促成了兔子从家中"出逃".但是兔子的 离家出走完全是一时的冲动,他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逃跑,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儿".他的目标是南方,但是"从地 图上看,他驶过的路与其说是朝南,不如说已经朝西偏了". "他越往前开,越觉得展现他面前的是一个巨大而混乱的体 系".他开着车子往前走,最终发现自己陷入了绝路,只能开车 回去."回家的路顺利多了".他想摆脱现实结果又被拉到现实 中去.
正如"兔子"这个绰号所暗含的,兔子的"跑"是大部分出 自本能,支配于和听命于他的直觉,"他里面动物性的东西",
没有方向的, 是不受理性约束的,所以兔子的"跑"是盲目的,
徒劳的.
兔子的"跑"有两面性.一方面,兔子逃离妻子,逃离家庭, 实际上他是在逃避责任与义务,逃离现实.他的跑给家庭和别 人带来的是伤害和痛苦:使他的家庭更加支离破碎,还给鲁思 带来了同样的灾难与不幸.兔子在贾尼丝和鲁思之间选择,实 际上就是兔子在陷阱般的现实与虚无的幻想之间的徘徊和挣 扎.不言而喻,贾尼丝代表的是黯然乏味,冗烦单调,不堪忍受 的现实,鲁思则代表了兔子的幻想或者说逃离现实的避难所. 幻想是美丽的,能使兔子轻松,能给兔子受伤的心灵以慰藉. 鲁思给兔子带来了短暂的轻松和自由,使他或多或少地体会 到了久违的成就感,自由感和征服感.然而幻想是短暂,易逝 的.兔子与妓女鲁思同居,在鲁思那里至少可以享受到性的自 由,没有什么担心和顾虑,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找到一些成
就感.然而出乎意料,鲁思怀孕了,他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鲁 思说,"你要么和她离婚,要么把我忘掉."兔子想从性爱中获 得自由的想法像肥皂泡一样进裂了.无论选择贾尼丝还是鲁 思对他来说都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义务,选择了现实,必须面 收稿日期:2005-02—12
作者简介:胡俊杰(1977一),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美
文学研究.
一
26—
对现实,承担起社会要求于他的照顾妻子,抚养孩子的责任, ,过着平庸的生活.他从一个家庭逃跑出来,结果又逃跑进另一 个家庭;从一个网中挣脱出来,又被另—个网套住.他逃避现 实去寻找自我,结果是被幻想结结实实地甩了回去,甩到了现 实当中.兔子悟出了一条道理:"生活中失去了的东西是再也
任何努力都是无济于事,跑到~IIJL都是白搭.那 找不回来的.
失去的东西就在这儿,在这小镇的下面,在这些气味中,在孩 子们的童趣声中,却永远只能是他的记忆了.……一切的完美 和满足就不复存在了."兔子以非常柔和的方式去逃避现实, 寻找幻想,结果适得其反,被牢牢地甩回到了现实,悲剧仍旧 难以避免.
兔子的逃避是怯懦的行为,而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积 极因素.他的"逃跑"是对平庸生活的不满,代表一种与现实对 立的观念,尽管只是缥缈的幻想.他在逃离挣脱现代社会里压 抑和束缚个性及精神自由的种种规范,包括婚姻和家庭的压 力,问题百结的经济生活,中产阶级社会的道德价值和时尚文 化的影响.五十年代美国政治空气沉闷,人们在经济繁荣的刺 激下普遍醉心于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追求.而且从小说题171 所含的祈使语气来看,厄普代克的态度是侧重于同情,甚至是
鼓励的.兔子摆正不了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多凭直觉来做事 情,还想重复以前那种"进攻者"的姿态.最后兔子认识到自己 在现实中的渺小,"渺小的无法抓住","现实才是唯一的东 西",但是在思想上还生活在过去的影响下,所以不管兔子怎 么努力,他都无法逃离拥挤和混沌的现实,他的努力只会给家 庭和他人带来痛苦.
兔子的悲剧与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了美国50 年代的社会.兔子生活在艾森豪威尔任总统的五十年代.二次 世界大战的硝烟虽然刚刚散去,但是规模空前的"二战"屠杀 了无数的生灵,德,意,日法西斯分子的残酷暴行,加上原子弹 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使人类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自己 的生存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怀疑.甚至科学的发展也被怀疑为 人类的敌人,对人类造成威胁.美国虽然远离战场,未受到破 坏,而且大发战争财,经济也迅速发展,但是美国人和欧洲人 一
感受到了孤独和绝望,精神领 样感受到了传统价值的解体,
域内危机四伏.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以及后来60年代的 越南战争都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又大大动摇了美国人的信 心,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使他们感到了失 望,不安定.同时在美国国内打着"**"幌子,臭名昭着的"麦 卡锡主义"肆意践踏公民权利,使得许许多多的人受到莫须有 的指控和传讯.这个时期就是美国人引以为耻的"顺从的年 代",广大人民很少或者不敢抱怨,不满和反抗,一度出现了 "万马齐暗久可哀"的局面.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觉到孤立 无援,彷徨,对世界和人生充满疑惑与恐惧,感到信仰的需要 和匮乏,感到生活的毫无意义,强烈渴望寻求自我. 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快跑》,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 历险记》和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等,都是当时美国 文学界流行的探索"自我"和追求自由的/J说.索尔?贝娄的
《奥吉?玛琪历险记》描写了一个犹太少年对外界的控制说 "不:',期望摆脱一切外界的控制,去塑造自'己的性格,寻找自 我.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不但探讨比较敏感的美国 社会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关系,而且也探索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人们所面临的"个性与自我"问题,雕刻出一个备受压迫的黑 人努力想在历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不是受到资产阶级 的控制,就是受到工会和左翼运动的利用,使他不可能实现 "自我",只能隐遁地下室成为"看不见的人".兔子一类人物希 望不受一切限制,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来实现"自我",结果 什么都不能实现,他们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兔子为了重新获得过去的成功与辉煌,不断地在现实与 理想之间徘徊.他企图登上幻想中过去的顶峰,重现过去的辉 煌;但他又一再地回到现实中失望的深渊.他的反抗挣扎,他 的"跑"是徒劳无益的.这如同哈里的绰号"兔子"所给读者的 暗示:一方面,它暗示了兔子善于奔跑,逃避的本能,即兔子逃 避现实,寻找幻想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哈里的弱小与 无能,他的反抗与挣扎是消极的,白费力气的,每次都以悲剧 而告终.然而重要的不是兔子悲剧的结果,而是兔子寻求自 救,寻找自我存在价值,苦苦挣扎与反抗的过程.在逃避中,在 "跑"中,兔子至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刺激,快感,这是现实生 活所不能赋予的.厄普代克正是通过兔子悲剧的描写来深化 作品的主题,净化读者的心灵,赋予读者一种心灵的震颤. 这也反映出与兔子同时代的美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中 间普遍存在着的精神危机.他们感到人生的荒诞,信仰的缺乏 和生活的毫无意义,现实生活的乏味使得他们拼命地寻找刺 激,寻找自我.但是面对他们的是一个被两次世界大战弄得千 疮百孔,支离破碎的世界,一个陌生,异化,敌对的世界.他们 强烈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恐惧,失落,寂寞,幻灭,感到了生 活的无意义,生存价值的消失,他们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逃
避"来寻找自我,却发现现实世界处处是网,将他们牢牢罩住.
但他们仍苦苦地寻找自我.
【责任编辑张明海】
ModernPeopleLivingbeneaththeCollisionofIdealandReality
HUJun-jie,NIYun
(ForeignLanguageCollege,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RabbitRunisthefirstoneofJohnUpdike'sRabbitQuartet.ThisnovelportraysHarryAngstrom'sfrustrationandescapebeneath~sion
andconflictbetweenidealandrealityandinterpretsrabbits'seekingillusionandselfbyescapi
ngrealityinactively.Thisissuperficiallycleveranddisillu—
sionedatthefirstencounterjustlikeflowe~inamirrororthemooninthewater. Keywords:ideal;reality;collision
一
27—
作文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读《夏山学校》有感》3700字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读《夏山学校》有感
读了《夏山学校》这本书,知道了有“夏山学校”这样一所理想中的学校的存在,这是自由的国度,在这里“对于是否上课,学生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
这样一所学校,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堂,而它的创办者便是尼尔先生,一位坚持把“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理想的校长。最近,通过一位中国家长发表在网上的日志,我了解到现在的夏山学校校长是尼尔的女儿Zoe ,而且教师队伍正渐渐庞大,其中还有中国来的老师。我为夏山学校的现状越来越好而感到高兴!
走进《夏山学校》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夏山学校的学生获得极大的自由,在学习上完全实行自主,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学生对于是否上课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论缺课多久学生也不会受到责罚。虽然学校订有课程表,但那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夏山学校也有“考试”,但那也并不能称之为考试,往往是由老师以轻松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验,而目的往往只是为了好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地写出答案。
我想这些对于孩子而言,比现在的应试教育要有趣得多、自由的多,而且对孩子的发展也好得多,至少他们的自主能力肯定是很棒的!在夏山有一种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幼年即就读于夏山学校的孩子,一开始就会乐于上课,甚至如果有老师因事无法给他们上课他们会感到非常地失落。但如果是由其他学校转来的孩子,通常讨厌
上课,他们会到处游荡,这样的情况也许会持续好几个月。而要恢复这些学生重新热爱上课的时间与其对原来所在学校的怀恨程度正好成正比。我认为这一现象足以使我们现在的教育者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了,学生们一旦有机会不上课他们就不会去上课,这说明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学校的制度之于他们是一种抑制,学生对于我们给予他们的教育是憎恨的,试问,学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又怎会热爱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我们所希望的教育成果会在学生身上出现吗?
除了学习自主外,学生的生活也是相当民主的。学校不会对学生的宿舍进行统一的检查,也不指派专人进行统一整理,学生也没有统一的制服,不管在任何时间,他们都可以穿着各种衣服。但这些在我们现在的学校里是不可能出现的,甚至到了大学,大多数学校仍对学生的宿舍生活进行管制。在夏山,更重要的是学生拥有自己的自治会,学校所有的规条都在公开的大会上决定,学生拥有自己的投票权,学生可以在自治会上决定他们自己的作息时间、提出自己的不满或渴望得到的东西,也可以提出在这一周里的重要建议等等。而在自治会上做出的一些规则如果有学生违反了,学生们通常都会自愿接受大会作出的惩罚决定,如果觉得不公平,学生也可以提出申诉,大会重新决定是否执行。这样民主的自治方式对学生而言是有好处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权利,并且尼尔还发现很多学生提出的建议都很有建设性。
从以上的种种来看,夏山学校的“自由”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培
养他们自身的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等。由于在夏山,下午是一律自由活动的,因此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户外时间,学生们可以选择玩游戏、到户外去玩,也可以摆弄他们感兴趣的机器、无线电,或者到美术室去画画、剪纸、做皮影,又或者到手工房去修理自行车、做船或者手枪,还有木工室、金工室、铁工室、化学实验室等等地方都会有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很少人会因无事而感到无聊,而这些活动则充会发挥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面,除了一天到晚在课桌前听课、做练习、做作业,周末还要被迫参加各种兴趣班,而这些兴趣班又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孩子们没有时间到户外去,也没有时间去接触他们更有兴趣的事物,甚至有些孩子不会做家务,没有办法做到生活自理。就是因为在他们的父母、老师看来,“除了学了,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可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我们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吗?
我觉得社会更需要是夏山里的那些孩子,从书中尼尔所列举的事例我们也可以发现,夏山里出来的孩子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青睐,比如汤姆5岁到夏山,直到17岁才离开,这期间他没有上过一节课,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到了手工房里做手工,但他的老板很赞赏他:“汤姆是所有孩子中最棒的。他从来不是在走,而永远是在跑。”又如17岁时,杰克离开夏山去一家工厂打工,有一天,工厂人事部主管找他谈话,主管认为从夏山出来的杰克拥有绝对的自信,甚至对杰克说:“大多数人被我找来时都显得手足无措,十分紧张,而你到我这里来,
则显得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哦,你说你想调到哪个部门去?”我相信,正是因为夏山学校这种自由教育,夏山的孩子们才可以表现得如此出色,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呢?被教导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成了“机器人”、“书呆子”??
夏山学校的教育确实值得我们对现下的教育制度进行反思,也值得我们进行借鉴。但这种“自由”的教育制度要想大量地动行在各个地区的学校里,要面对的是巨大的困难,而这些困难的解决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首先是夏山学校的大量“复制”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持,尼尔在《夏山学校》里也提到过,夏山在经济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毕竟学校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以便孩子们在他们的手工室、实验室里动手操作,而这种课堂的建设支出很大。也就是说要保证收支要保证收支平衡,夏山招收的学生只能是有着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的子女。这也就意味着夏山学校没有办法普及到中等以下的家庭里面,而这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讲是不可能的,毕竟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普及教育,而如果只有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子女才能接受这种自由教育的话,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就太不公平了。
另外,家长的观念也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很多父母并不明白,在学校里书本一点也不重要,一切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影响孩子们的性格的正常发展。在夏山,孩子们也许不会学习识字,除非他们认为他需要识字,但通常他们都要到十几岁之后才会想要去做这件事,而在这之前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玩耍或者动手做各种各样他们感
兴趣的东西上。但这极有可能会引起他们家长的恐慌,家长们总会问:“如果我的子女到了12岁还不识字,他的一生能有什么指望呢?如果他到了18岁还考不上大学,他除了去为别人做小工外还会做什么呢?”即使有家长深信儿童“自由发展”的信念,认为“我想要给孩子的教育在夏山都变成了现实”,但他们还是要面对身边其他亲戚朋友的质疑所带给他们的压力:“什么?都11岁了还认不了几个字!”
如果家长和身边的环境都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的话,孩子们更会对这种教育制度产生一种疑问,他们不知道该相信学校还是该相信自己的家人,而这直接造成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在学校接受教育,因为他们内心仍在挣扎。就像尼尔在书里提到一位贵妇一样,当这位贵妇向尼尔询问了一个小时以后还是无法决定是否让她的女儿来夏山上学,因此尼尔直接拒绝了她,尼尔是这样说的:“请不用费心了,我不会收她。因为你并不相信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将玛琪送到这里,也许我得用半辈子的时间给你解释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而结果是你仍然不会相信。这样的结果对玛琪而言是灾难性的,她将因此而面对一个可怕的疑惑:谁对谁错,家还是学校?”因此只有当家长对自由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赞同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对于孩子而言才有可能实现“自由发展”。最理想的家长是到夏山后会认为“我们的孩子就该到夏山这样的地方,其它学校是不可能替代它的”。
除此之外,夏山这样的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为这里的学校对学生没有什么要求,但大多数老师所接受的观念都是——要对学生进行管制,因为学生通常没有什么自制力,而要使他们认真
学习并且通过考试就要靠老师进行教导、督促。因此老师们没有办法像夏山学校里的老师一样,放任孩子们自由地玩耍(因为在应试教育下,老师们也会认为学习和考试比一切都重要),更没有办法把学生当成跟自己一样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要实现自由教育,除了学生与家长本身需要进行观念转变以外,老师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培训,以改变他们以前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平等地对待学生。而且需要更多的夏山学校,我们也就需要更多的“尼尔”,我们通过书也可以了解到,尼尔在学校里,除了是学校的校长,是创始人,事实上他还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他会经常对学生进行“单独谈话”,特别是那些刚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学生,单独谈话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夏山的环境。另外,尼尔还会每周都有一节“心理学”谈话,对象包括老师以及满12岁的学生,尼尔通过这种集体谈话,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前就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现在的教育制度下,有多少个尼尔会存在于那么多的老师中间呢?因此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夏山学校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甚至曾有一些报刊称之为“放任学校”。在我看来,夏山学校的教育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教育方式,但现实却如此残酷:《夏山学校》确实向很多人打开了另一扇门,但却仍旧只有一所“夏山学校”存在,很少有学校去模仿、复制夏山学校,这便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它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夏山学校只能继续孤军奋战,向传统教育挑战着。只有当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解决了之后,自由教
育的普遍实现才能成为可能。
作文四:《理想与现实_理想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作文》700字
理想与现实_理想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
关系,理想与现实作文
本篇高一作文是由范文先生网收集于网络,欢迎浏览~
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是差的很离谱。心中的理想会被现实所覆盖,使我迷失自己,现实熄灭了心目中那理想之火~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吗,现实告诉我没有,可心中的理想告诉我有,办法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就要自己拯救自己~
中考失败的我选择了师范,以前听别人说从师范毕业的学生很不好,选择师范我也是迫不得已,学校离家有七百里地。第一次离开家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开始感觉很兴奋,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迷失自己,混天熬日,曾经的理想早就烟消云散了。班主任每次找我谈完话之后才想起自己的理想,这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努力,可是时间一长又忘却了。
学校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和他们相处受伤的总是我。把自己的心全掏给了朋友,换来的却是背叛与嘲笑。这时的我就再没有心思去谈理想,去为了理想而努力。随着时间的延长,不知不觉已经四年了,回想起前三年,我自己都在笑我自己,笑自己的幼稚和自己的冲动,现在的我重整自己的理想,我要学好多好多的东西,我要使自己更有内涵,因为现在的我再过不久要走入社会,自食其力与社会上的人拼搏,为自己赢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将来过上好的生活。
现在的我不像以前的我,给自己的理想很大,往往与现实差得很远。此刻我只希望自己以后的生活很快乐、很幸福。以后这个世界上也有我自己开辟出来的一个新天地,在那新天地里又将要有新的理想,现在自己的理想不会与现实差的那么离谱了。
活在现实中去实现理想。
《理想与现实》
作文五:《传统与现实的碰撞》4800字
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高学历女性择偶难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眼下年轻人婚恋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及媒体关注,其中又以高学历、高职位、高收
入的大龄女性择偶难最为突出。在市巾帼园婚介所,参加青年交友会的男女比例为3:7,高教系统组织的青年交友会上,更出现过男女比例接近1:9的尴尬场面。人口普查资料
表明,上海常住人口25-40岁人群中,根本不存在女性过剩现象。那么女性择偶难原因
何在?日前市妇联研究中心、巾帼园婚介所就此展开调查。
现状描述
一、结婚是人生的重要过程,婚姻能提高人的幸福感
2005年市妇联研究中心曾对1100名1990年至2000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目前具有本科
及以上学历者的社会参与状况展开调查,获取有效问卷996份,其中女性占49.6%,已婚有配偶者占78%,被调查者平均年龄31.7岁。
调查中将被调查者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有配偶”与“离婚丧偶”三种类型;
将满意度的分值设定为五档,其中“非常满意”为5分,“较满意”4分,“一般”和“说不清”3分,“不太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当问及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婚姻状
况”、“受教育程度”、“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文化娱乐生活”、“职业(事业)发展”和“社
会交往”等六项指标的评价时,数据统计发现,尽管被调查者学历与职业相近,但未婚者的
满意率均低于已婚者,其中又以对婚姻状况评价的差异最大,未婚者为3.05分,已婚者为4.25分,并影响到其他生活感受(见表1)。换言之,已婚者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物质与
精神生活、社会交往更为满意,他们也更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
婚姻 受教育 物质 文化 职业(事业)社会 状况 程度 生活 娱乐 发展 交往
未 婚 3.05 3.44 3.06 2.96 3.02 3.13
已婚有配偶 4.25 3.58 3.52 3.11 3.11 3.24
分年龄、分性别统计发现,对受教育程度、物质生活、文化娱乐、职业(事业)发展和
社会交往的满意度,已婚有配偶男性的满意率几乎都高于未婚者,而且还波及到职业满意度
的高与低。在对目前所从事职业的经济收入、劳动强度、工作自主性、发挥能力的程度、职
业社会地位和工作稳定性等六项指标的评价上,已婚者的满意率绝大部分均高于未婚者。相
比较而言,在31-33岁、34岁及以上年龄段中,在受教育程度、职业(事业)发展、社会
交往等项目上,女性未婚者的满意率有时会高于已婚者,这恐怕与已婚女性家务较重、影响
了婚后的个人发展有关。
二、“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模式造成部分青年择偶难
对2005年7-10月巾帼园婚介所“家长聊天会”上展示的131名男性、155名女性征婚人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
在巾帼园婚介所登记者中男性平均年龄大于女性(见图1),但“男大女小”择偶标准,使85%以上男性和3/4以上女性都希望男方年龄大3岁以上。而且男性年龄越大,要求与女
方之间的年龄差就越大。35岁以上男性,相当一部分人要求女方小4-9岁,甚至小10岁以上。所以35岁甚至32岁以上女性可选择范围就大大缩小。
605040男30女2010035岁及以上30-34岁25-29岁24岁及以下
登记者学历上的性别差异不大(见图2),但在择偶时,双方的要求就大相径庭:男性
要求女方学历为高中、中专的占15.3%,大专的占22.4%,只有7.6%的人可以接受本科以
上学历;女性要求男方学历为高中、中专的占0.7%,大专的占12.3%,要求硕士及以上学
历的占39.3%。而事实上登记者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在男性中占17.5%,女性中占11.6%;
高中、中专学历在男性中占4.6%,女性中占3.6%。
60
40男女20
0高中、中专 大专本科 硕士及以上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对收入的要求上。女征婚人收入水平2/3集中于5000元及以下区域,其中3000元及以下的占15.6%,超过9000元的占7.2%;而男征婚人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
16.8%和21.4%。但在择偶时,女性绝大多数希望男方收入在3000-9000元之间,能够接纳3000元以下的为零;男性则有38.2%的人愿意接纳3000元以下者,还有27.5%的人未作具体要求,无人要求女方收入超过9000元。
如此的择偶标准,已经将一部分低学历、低收入的男性和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提前淘
汰出局。
职业上,男性对女方的职业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外企员工、教师、医生、银行职员、财会
人员和公务员,女性对男方的职业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外企员工、公务员、金融从业人员以及
专业技术人员,还有22.9%的男性和11.2%的女性“职业不限”,但均要求对方有稳定工作。
住房上,“从夫居”的婚嫁习俗使得有无住房成为决定男性择偶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条
件。但从登记者看,只有69.5%的男性有房,其余的或是“与父母同住”,或是“有能力购
房”,或是希望女方有房以及“与女方共同购房”。女性中12.1%的人有房,92.1%的人希望男方有房或“有能力购房”。值得注意的是,虽有部分男性及其父母希望将来结婚后小夫妻
与公婆同住,但绝大部分女性更愿意婚后独立居住。这就意味着登记者中有三成男性仍需购
房,或者“从妻居”。
身高上,一个明显现象就是矮个子男性和高个子女性“受歧视”:仅有0.6%的女性愿意选择1.65米以下男性为伴侣,但男登记者中这一比例为4.6%;仅有1.6%的男性愿意选择1.70米以上女性为伴侣,即使加上“身高不限”,亦仅占4.8%,但女登记者中这一比例为13.4%。
三、已婚者的婚姻满意度并不与“男高女低”婚配模式划等号
对769名已婚有配偶者的数据统计发现,“男高女低”是主要的但并非唯一的婚配模式:
年龄上,有2/3左右的人倾向于按照男大女小原则选择配偶,夫妻婚龄差在3岁左右;不过有5.1%的男性和8.3%的女性其家庭是“女大男小”,平均婚龄差2岁以内。收入上,“男多女少”是普遍现象,男性有43.8%的人收入高于配偶,41.6%的人收入与配偶相等;而女性
有53.2%的人收入低于配偶,收入高于配偶者仅占5.6%。学历上,男性有54.6%的人学历高于配偶,学历低于配偶者仅占6.4%;女性中有31.7%的人学历高于配偶,学历低于配偶者占
17.1%。不过,与高学历男性在择偶时可以接受21.1%的大专学历、4.7%的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现象不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其配偶中高中、中专学历的仅占1.5%,大专学历的也只有7.1%,其余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交互分析发现,其一,婚姻满意度与传统婚配模式没有必然联系。从表2可见,在学
历上低于配偶的男性和高于配偶的女性满意度最高,在收入上与配偶相等的男性和少于配
偶的女性满意度最高,在年龄上大于配偶的男性和与配偶年龄相同的女性满意度最高。其
二,除却年龄与身高,夫妻间学历、收入及职业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一个变数。被调查者本
科毕业后有41.5%的男性和39.2%的女性通过考研、留学或在职学习,提升了学历层次;
有三成以上的人一次或多次调换过工作单位,有八成以上的人在最近5年收入水平“提高
很多”或“提高一些”,且男女比例相近。虽然由于资料所限,我们无法了解被调查者配
偶的详细情况,但上述数据至少说明,在终身教育不断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的今天,
即使在婚后,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发展机会。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看对方,是择偶
者的明智选择。
学历上与配偶相比 收入上与配偶相比 年龄与配偶相比
高于 同等 低于 多于 同等 少于 大于 同等 小于
男 4.34 4.33 4.43 4.35 4.38 4.29 4.38 4.32 4.24
女 4.20 4.19 4.08 4.05 4.16 4.27 4.09 4.24 4.15
结论与对策
一、现实呼唤着婚配模式的变革
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上述调查表明,尽管婚介所里择偶者还是墨守成规,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婚配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传统婚配模式赖以生存的根基已
经开始崩溃。
数千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使男性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
导地位,并凭借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在择偶中处于绝对优势。正是这种两性地位悬殊、女
性只有“嫁汉吃饭”才能生存的社会状况,造就了代代相传“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
然而今日女性状况已发生巨大变化。眼下正处于谈婚论嫁最佳年龄段的青年女性可以说
是上海有史以来学历、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最高的群体,也是与同龄男性差异最小的群体。
早在上世纪末,上海普通高校新录取的大学生中,女生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半数。目前全市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50.1%,在校硕士生、博士生中女生占43.8%和31.8%。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为体力上不及男性、但在智力上可
以与男性并驾齐驱的女性创造了众多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二,在高校不断扩招背景下,学历、年龄上的“男高女低”将加剧高学历男性的“供
求矛盾”。根据上海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时年方19周岁的人群中接受大专及以上
学历教育者为88109人,其中女性占50.8%。尽管只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但其规模已是
空前的:19周岁人群中接受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总人数是20周岁人群的1.30倍,21周
岁人群的1.34倍,22周岁人群的1.43倍,23周岁人群的1.57倍??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能获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仅占一成左右。眼下高校招生规
模仍在不断扩大,硕士、博士中女性比例仍在不断提高,如果女性固执地将择偶目标锁定为
年长数岁、学历高于自己的男性,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巾帼园婚介所的家长聊天会上,就出
现过一位男博士家长被众多女青年家长“围追堵截”的滑稽场面。
二、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婚姻、和谐的两性关系
在独生子女政策下,目前许多家庭对女孩的教育投入和成才期待几乎与男孩一样,就如
日前一位香港学者的调查报告所揭示的,内地大城市中,九成以上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
于男性化。但当谈婚论嫁时,父母总想为女儿找个依靠。同样,传统夫权意识也使男方父母
希望女方的学历、收入低一档次。巾帼园婚介所的工作人员常常听到男青年家长这样表白:
“女孩子太强了,将来管不住”。这就说明,第一,变革传统的婚配模式乃至社会性别意识
的艰巨性与迫切性,这需要全社会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
第二,开展对青少年的婚前教育。在陌生人中择偶,条件往往是唯一的选择标准;但在
熟识的朋友中,就未必墨守成规、锱铢必较。据此,有必要在高校增设有关择偶、恋爱、婚
姻等方面的课程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处理将要遇到的恋爱、
婚姻与家庭问题。这也有助于新型择偶模式的建立。
第三,在青春期每个人都应该以学业、职业(事业)和家庭为重心,定出近期、中期、
远期目标,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作一个全面规划,避免顾此失彼。尤其女性,要避免因追
求完美、自视过高而错失良缘。
第四,要在重视女性发展的同时重视男性素质提高。下社区调查发现,低学历、低收入、
住房困难的男性娶“外来媳”的越来越多。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目前一方面为了增加社
会生存砝码,女孩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另一方面由于“重男轻女”,被过度呵护的男孩
反而养成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习性。循规蹈矩的应试教育,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男孩敢想敢为、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在孩童期通过教育、尤其是性别教育,保持与
发挥男孩独立、坚强、豁达的性别优势和女孩温和、善解人意的性别优势,同时加强两性间
的相互学习,克服各自由性别带来的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心理和智力上的健康成长、共同发展,是个人之福、家庭之福、社
会之福。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婚姻、和谐的两性关系,为此我们需要变革传统的婚
配模式和社会性别意识——这就是本次调查的结论。
作文六:《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根源浅谈》2400字
文艺之窗
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
——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根源浅谈
江苏泰州学院 汉语言文学一班 张欣星
【内容摘要】把当代一句流行语言放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非常贴切: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他们追求人身自由和政治民主的理想,以及追求美好爱情和自由婚姻的梦想在强大的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只能以悲剧收场。而林黛玉的夭亡、贾宝玉的出家,只是把这一悲剧蒙上一层更加浓厚的血的悲色而已。【关键词】红楼梦 爱情悲剧 封建礼教 社会制度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最大的成就不在于描绘了几个显赫家族的没落,不在于叹为观止的众多人物,不在于多少诗词的呈现,而在于以一个爱情的悲剧,揭示着一种制度的必然灭亡。这个爱情悲剧,最悲剧之处在于她以生命的终结为惨痛的代价,从而为这样一份不可能修成正果的爱情划上了最悲剧的音符。探讨她的悲剧根源,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制度、人性扭曲等等的深刻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当代青年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合乎社会时代背景要求的爱情观,使我们享受健康的、快乐的、幸福的爱情之味和生活之味。
一、腐朽却力量强大的封建礼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首要杀手
在中国延绵了几千年的爱情婚姻观其中一个最为凸显的“特色”是“门当户对”。这种“门当户对”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政治地位相当。双方的家庭乃至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必须相当——王子一定必须和公主恋爱、结婚,而决不能是西方通话中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这种相等的爱情婚姻观是受封建社会残酷的政治斗争所形成的:每个家族都必须依赖于更加强大的政治地位来获得生存与发展。而贾宝玉身世乃至家族的显赫、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凉,就注定了这种政治地位的不对等必然造成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二是经济地位相当。双方的家庭乃至家族的经济地位必须相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不仅决定着两个家族能否相得益彰、互相帮衬,更决定了所有爱情和婚姻必须有经济优势的依托。贾宝玉家族经济条件的优厚、林黛玉家族的没落,一种严重不对等的经济地位,必然决定了她们之间的爱情的不可能生存。正是在这种腐朽的但力量依然无比强大的封建礼教的阴霾笼罩下,才铸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必然走向一个悲剧的结局,也使两人追求自由、幸福和民主的梦想就此成空。
二、表面温馨实质却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是悲剧的重要推手
在大观园里,我们看过太多的热热闹闹,也看过太多的温情脉脉。但其背后,我们却又近乎“毛骨悚然”地看到了太多的人心险恶与尔虞我诈:大家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强行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捆绑在一起是这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环境里,玩世不恭的贾宝玉也好,顾命相怜的林黛玉也罢,就显得那样不合时宜,也显得那样的“出人头地”。他们必然要承受无法承受的“群起而攻之”,并最终且必然地要在这种群攻下败下阵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他们没有同志,没有盟友,只有身单力薄的苍白的反抗;他们与这样的环境格格不入,也自然要遭到这种环境的摒弃。因此,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必然注定了他们的“突兀”的爱情为环境所不容,而最终走向悲剧的深渊。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任何爱情观都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所一致——不是妥协,而是一种适应。区别只在于,他们当时的那种环境是一种变态的、
病态的环境,我们此时的环境是一种宽容的、自由的环境。
三、反封建礼教力量的弱小是他们必然悲剧谢幕的重要伏笔
一如前面所言,“他们没有同志,没有盟友,只有身单力薄的苍白的反抗”。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在走向腐朽和灭亡,但其生命力不可谓不强大——社会和政治乃至思想观念的惯性力量依然强大的存在,并约束和制约着这个社会里的一切,包括爱情和婚姻。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每个人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婚姻爱情观,并沿着这条固定的道路走下去。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得不到社会乃至家族任何一个人的理解和认同,而注定了他们只能依靠自己。这种单枪匹马的“孤军作战”,就已经必然地为他们爱情的悲剧谢幕埋下了重要伏笔——与整个社会的对抗就如同唐诘诃德与大风车作战,必然劳而无功。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从来就没有盟友,有的只是“孤芳自赏”;贾宝玉从来就没有盟友,有的只是“鹤立鸡群”。他们这种自我的“突兀”,虽然是对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反叛,但这种反叛注定了他们没有同志、没有盟友,所以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爱情必然是一个悲剧的结尾。
四、反封建礼教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是他们悲剧的自身根源无论是贾宝玉还是林黛玉,他们堪称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斗士”,具有强大的反抗意识和抗争意识。但是,也如前面所说,“社会和政治乃至思想观念的惯性力量依然强大的存在”——这种存在,不仅体现在其他人身上,其实也体现在他们自己身上——或多或少,他们的意识里依然受着这些意识观念的制约和影响,这就必然决定了他们的反抗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林黛玉的反叛,更多的是自爱自怜,也更多的是通过她的一些诗词来宣泄内心的强烈不满和悲哀;贾宝玉的反叛,更多的是放荡不羁,也更多的是通过他的一些“出格”行为来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而从最有效、最有利的行为上来说,他们并不具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他们自身存在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是他们的致命弱点。也许按我们当代的观念来说,我们可以私奔、可以逃婚,去过一种可能平淡但却自由的生活——他们却谁也没想到这点,而想的更多的是依然生活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显赫家庭当中,过一种衣食无忧的幸福的生活。等林黛玉夭亡、贾宝玉离家出家——这样的反抗已经毫无意义,只能是让悲剧更加悲剧。
任何悲剧的产生一定是内外两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即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弱点和劣势的结果。在这种“内忧外困”的双重打击下,他们的爱情不以悲剧收场,只能称之为“奇迹”。可惜,这种“奇迹”不会出现,也不可能发生。等待他们的,只能是香魂遁世、枯卷青灯……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3] 李希凡.《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191
作文七:《理想与现实 作文》800字
假如人类没有了幻想,世界又会如何,
幻想是登山活动员心中的顶峰,常年坚持着不变的磁力;幻想是淘金者梦中的宝藏,永远闪灼着不朽的光辉;幻想是幼鹰眼中的天空,一直涌动着湛蓝色的生命力。幻想似乎有一种奥秘的力气,能把懦弱酿成坚强,把丑恶酿成美丽,把冰冷酿成暖和,把蒙昧酿成睿智,把微小酿成伟大。假如没有了幻想,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幻想的反面就是实际。
实际是登山活动员面前的大山,高不成攀;实际是淘金者脚下的路途,危机四伏;实际是幼鹰身旁的深渊,有去无回。实际似乎也有一种奥秘的力气,阻挠一切进步的脚步,摧毁一切不坚决的意志。实际不是幻想。
美妙的幻想,严酷的实际。
美妙的幻想老是使人憧憬,老是有些人喜好梦想,陶醉于幻想。幻想的确可以让绝望者从新找到但愿,但还也可以让充溢但愿的人感应绝望。幻想只是对将来的憧憬,而将来决不是实际,假如只是憧憬,幻想只会呈现在梦里,而永不克不及成为前史。正如登山活动员不经由艰辛练习便不克不及抵达高峰,淘金者不面临风险便不克不及找到金矿,幼鹰不打败深渊便不克不及拥抱蓝天。
幻想与实际、高兴与苦楚、简略与坚苦、强悍与微小、朴拙与虚伪、拥有与落空、昌盛与衰落,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最真实的实际世界中存在、交错、靠拢、散开、消亡。有的报酬了追求美妙的幻想而不时起劲,也有的报酬了改动严酷的实际而艰辛斗争。他们是掌握实际的人。
确实,在幻想与实际之间有一座用起劲和斗争凝成的桥,这座桥将引领着人类走向黑暗。纵观人类的前史,其实就是一部古往今来为了幻想不连续的斗争史。由于幻想,所以斗争。远古的想象在现在的世界里已成实际。幻想在斗争中一个个地被完成了。
假如人类不克不及掌握实际,世界又会如何,
://.doudouc./news/18323.html
作文八:《作文“理想与现实”》1600字
有人说:每个人都应该有 一双好鞋,因为这双好鞋 会带你到最美好的地方 去。我想,这鞋大概就是 指理想吧。从呱呱坠地的 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了 人生的旅途,不管这旅途 是坦荡还是崎岖,都要靠 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 去,那或深或浅的痕迹不 单单记载着我们一路走来 的酸甜苦辣,更印证着我 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理想总是美好的,那是一
个能让你最快也最容易实 现愿望,得到快乐的地方, 所以我们从不缺乏理想。 如果理想是一位高贵美丽 的公主,难以亲近,那么 追求就是一个纯朴实在的 小姑娘,平易近人;如果 理想是水中若缺若圆的明 月,那么追求则是空中时 刻给我们贴身光和热的娇 阳;如果理想是沙漠中转 瞬即逝的蜃景,那么追求 则是不远处真正给我们带 来希望的一林绿洲。
庄子的“无所待” 、陶渊明 的桃花源,哪一个不美好, 哪一个不令人向往,然而 越美好的理想却往往越难 以实现,而追求则是量度 理想与现实的最佳标准, 是从理想通往现实的唯一 路径。有了追求,笨小鸟 知道了它该比别人早起一 点,刻苦一点,可是它最 先实现了飞上蓝天的理 想;有了追求,毛毛虫明 白了它该再努力一些,靠 自己的力量挣脱茧的束
缚,于是它实现了变成蝴 蝶的梦想;有了追求,蒲 公英懂得了它要飞得再远 一点,让自己的种子洒向 更广阔的天地,于是它那 毛绒绒的可爱小花成为了 深色大地的鲜亮点缀。 我们驾着自己的小船在人 生之海上航行,也许每一 朵浪花都是我们的新朋 友,每一座岛屿都是我们 的新伙伴,每走的一步都 是独一无二,最初的理想
是我们最好的导航标。但 当我们的追求让我们一次 次地看到了暗礁的坚硬、 飓风的无情,我们不得不 更换新的路线,也许这一 次将通往另一个崭新的彼 岸,不管与我们最初的理 想相差多大,但都一定是 更适合我们的。
固然,一个人知道自己的 努力方向很重要,知道自 己与目标的距离远近也很
重要,他必须从现实着手, 给自己制定一切实可行的 计划,根据计划从现实出 发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高远的目标,不能掩盖 现实的需要,更不能代替 现在的努力,大事业的成 功,首先是要彻底解决好 眼前的问题。 《庄子》中曾讲过这样 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朱漫 平的人,想学一项特殊的 本领,于是便了全部的家 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
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习 杀龙技术。 转眼三年,他学成回来, 人们问他究竟学了什么, 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 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 住龙头踩住龙的尾巴,怎 样从龙脊上开刀等,指手 划脚的给大家看,
大家都 笑了,就问: “什么地方可 以杀龙呢”?朱漫平这才 恍然大悟,原来世上根本 没有龙这样的东西,他的 本领是白学了。
有理想是好,但是不切 实际,脱离现实,理想必 然成空中阁楼,现实是理 想的基础,忘记这一点注 定会失败。 下面这段话是安葬西敏 士教堂的一位英国主教的 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 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 梦想要改变世界,当我年 事稍长,阅历增多时,我 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 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 先改变我的国家。
但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 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 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 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 身上,然而天不从人愿, 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年事已高时,我终于顿 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 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 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 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 我的国家,这样我甚至可 以改造整个世界, ,谁知道
呢?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道 理: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没有理想的人生将一事无 成,永远被别人踩在脚下, 正如哲学家托富所说: “伟 大的报负造就伟大的人 物” 。 不过理想不等于幻想, 更不是空想,我们只有从 现实出发,尊重实际,才 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报负, 换言之,我们要站在地上, 登上梯了去摘我们想要的
东西,否则,我们就会面 临被摔在地上的命运。 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地安 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飘 然不定,自然无法把工作 做好,只要全力地奉献自 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每一份 工作中竭尽卢斤能,你的 薪水报酬就不可能不被提 升。
作文九:《理想与现实作文》2300字
理想与现实作文(一)
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世界又会怎样?
理想是登山运动员心中的高峰,长年保持着不变的磁力;理想是淘金者梦中的宝藏,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理想是幼鹰眼中的天空,始终涌动着湛蓝色的生命力。理想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把柔弱变成刚强,把丑陋变成漂亮,把寒冷变成温暖,把无知变成睿智,把渺小变成伟大。如果没有了理想,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理想的背面便是现实。
现实是登山运动员眼前的大山,高不可攀;现实是淘金者脚下的道路,危机四伏;现实是幼鹰身旁的深渊,有去无回。现实似乎也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阻挡一切前进的脚步,摧毁一切不坚定的意志。现实不是理想。
美好的理想,残酷的现实。
美好的理想总是使人向往,总是有些人喜欢幻想,沉醉于理想。理想确实可以让绝望者重新找到希望,但同时也可以让充满希望的人感到绝望。理想只是对未来的向往,而未来决不是现实,如果只是向往,理想只会出现在梦里,而永不能成为历史。正如登山运动员不经过艰苦训练便不能到达顶峰,淘金者不面对危险便不能找到金矿,幼鹰不战胜深渊便不能拥抱蓝天。
理想与现实、快乐与痛苦、简单与困难、强悍与弱小、真诚与虚假、拥有与失去、繁荣与衰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最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存在、交织、聚拢、散开、消亡。有的人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而不断努力,也有的人为了改变残酷的现实而艰苦奋斗。他们是把握现实的人。
的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用努力和奋斗凝成的桥,这座桥将引领着人类走向光明。纵观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从古到今为了理想不间断的奋斗史。因为理想,所以奋斗。远古的想象在如今的世界里已成现实。理想在奋斗中一个个地被实现了。
如果人类不能把握现实,世界又会怎样?
理想与现实作文(二)
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的现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与现实只存在一层隔膜,而这层膜的差距是这个世界的痛苦所造成的。当梦想照进现实,首先出现是我们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吧!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一代诗仙,抱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却换来任文学侍从之职,雄心壮志无法实现。自己的一片丹心被踩在脚底下,惟有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抒发怀才不遇的忧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建功立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认为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加入了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永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雄伟诗句。但梦想始终是虚无飘渺,现实还是无法逃避的,梦想还是无法照进现实的。永王军队很快就被唐朝消灭,李白也被牵连流放他乡,而他的人生只剩下一场华丽的梦。
梦想总是给我们带来最美好的事物,而现实却总是使梦想破碎,使人生留下一场虚无飘渺的扯淡——
在那些凄美的世界里,梦想是存在,是衡量自己幸福的标志。可是梦想与现实是不能同时存在,这就构成了衡量幸福的程度和个人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远近成正比。是谁在那凄美的世界呼唤着,原来是他——渡边君。残酷的现实使他无法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唯有在梦想寻找她的踪影,与她共伴。可是寂寞的魔鬼还是找上了他,但拥有天使般的绿子从魔鬼手中救回了他并拉回到现实。他终于清醒了,在绿子的身上找到阳光,找到了生命的气息。
当身边的人举杯,我在熟睡,遇见你沉默的花蕾,花蕾的梦想好像,褪去的潮水,等着他天真的呀回答。
梦想的他睡在我身边但我却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花蕾的沉默让我知道他已经不在了。我只能祈求上帝不要把我带回现实来。但上帝好像和我唱反调,让我知道褪去的潮水是不会来的。是雨,就有停下来的时候,而雨水就有一天要流入大海的时候;是雪,就有融化的一天,化为令人唾涎的泉源。停下来不是永久的,流入不是结束的,融化更不是终结。
夜晚,躺在天台上仰望着天空的星星,黑暗和光明形成了对比。在夜空下,凸现着自己的渺少和孤独。或许这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吧。
理想与现实作文(三)
人生像激流中行驶的帆船,必定会有奋斗,为了战胜激流而奋斗,而“激流”代表的则是理想。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总会有些理想。在少年时,人们的理想是好好学习,考入一所好的大学;到了青年,人们的理想便是找一个好的工作;到了中年,人们的理想便是想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出色,更上一层楼;到了晚年,人们的理想便是想让自己能够安逸晚年。在这些理想的背后,有的是人们的奋斗,人们的努力,人们的艰苦。有了理想必然会有奋斗。
努力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而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要条件。
奋斗可以使人充实。(m.lz13.)
在我们的生命中,最多的可能只是奋斗了吧!学习时要奋斗,工作时要奋斗……生命若缺少了奋斗,那么就像是宝石失去了光彩,像萤火虫不会发光。奋斗可以使生命得到价值,可以使自己变得自信,可以使自己变得充实。
理想是人生的一个终点。
人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理想,而这些理想合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生的最顶峰。世上每个人都有理想,而这些理想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好而定立的一个目标。为了理想而奋斗,因为奋斗而产生了理想。
理想如灯,照亮了我的前程;
理想如水,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理想如路,引领我走进人生的顶峰。
奋斗如茶,理想如杯,二者不可缺一,只能互相存在。
理想为奋斗指引了方向,而奋斗为理想奠定了基础。只有努力奋斗,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变得充实,才能向理想之门出发。
奋斗与理想相辅相成。只有掌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才能向汹涌的激流中前进,努力战胜激流,激流的另一边便是理想。
只有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才能战胜人生中的激流,找到那条理想之路,跳过理想之门,找寻属于自己奋斗而得来的果实。
* 我的理想作文
* 关于理想的作文
* 关于理想的作文
作文十:《作文:现实与理想》800字
现实与理想
--读《骆驼祥子》有感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天发给我的。我看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恰巧在看老舍的《骆驼祥子》。想想祥子的变化,再看看短信,我想到了很多。
朋友近期的理想是:自己攒钱买一部平板电脑,没事的时候,上上网,查查资料什么的。但这只是理想,现实是,她刚买回电脑就被父母没收了,只能看着好不容易买的电脑被妈妈拿去。
祥子的理想是买一辆自己的洋车,但因为买车的三起三落,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因此从最初的忠厚老实、勤劳本分变得好占便宜、狡猾,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当理想没有那么‘丰满’的时候,只要肯努力,现实也不一定会那么‘骨感’!
李咏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从1998年开始主持《幸运52》,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一次网络记者会上,主持人问他:“您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呢?跟现在的差异大吗?”他说,在小学的时候,他就被老师认为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那时候我的同学的理想是想当工程师、科学家,等等,那时候我的理想是什么都不想干,按现在的话讲,就是自由人。”老师认为三岁看八岁,八岁看终生,就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没救了。老师和他的父母是这样讲的。但是,今天的李咏已经成了一个大明星,在主持人的道路上越走越红。所以,小时候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决定将来的成就,还得看每个人以后的努力。
是的,理想的实现需要辛勤的付出,而付出有时伴着泪水与汗水的,但是,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要犹豫,不要让追求之舟停留在幻想的港口,让我们氧气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的大海,让美梦成真!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法治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