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花洲书院游记》1600字
一个朋友从湖南旅游回来,提起了岳阳楼。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为岳阳楼添色增辉的《岳阳楼记》;想起了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襟;想起了《岳阳楼记》的诞生地一一河南省邓州花洲书院。想着想着忽然有了思乡之情,我萌生了想回去看看花洲书院的念头。
初秋周末,我和一个朋友从湖北省襄阳驱车到邓州,下了二广高速,就直达这个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柱冲天的石牌坊,坊眼上书“景范坊”(景范即敬仰范公之意)。穿过”景范坊”,越过横跨护城河两岸的“范公桥”,就到了古朴典雅的牌楼。
进入牌楼检票口向东行走大概有一百多米,便来到“书山一览台”。正要驻足观看,忽然听到著名表演艺术家鲍国安先生在高声吟诵: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人呢?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影,瞅了半天才发现原来是花洲书院广播播放的录音。
拾级走上古城墙,城墙最高处是巍峨的“春风阁”。因施工维修被圈了起来,末能上楼去参观,略感遗憾。
沿着石阶小路下了土城墙,看到墙壁上镶嵌的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康熙大帝御笔题写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封建统治者对范仲淹先生的“忧乐精神”也是很尊崇的!
对面是一座范仲淹先生铜立像,我怀着对这位”忧乐老人”的敬仰之情,站在范先生立像旁边合影留念。范先生立像后面是一方青砖青瓦照壁,上面镌刻着范先生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照壁之后,就是花洲书院正大门了,“花洲书院”匾额为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亲题。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先生任邓州知州期间,感到当地学风不兴,文运不盛,为培养人才而创建的。整个书院庭院相连,树荫满院,因傍依百花洲畔而建,故名“花洲书院”
进入花洲书院,跨过“棂星门”,先到书院的西侧拜谒瞻仰了纪念范先生的“范文正公祠”,然后漫步书院,游览了“泮池”、“状元桥”、”山长室”、“教习室”、”刻印房”、“倡廉阁”、“范公井”、”不欺堂”、”文会堂”、“春风堂”等建筑,细细地欣赏着这里的一处一景,追寻着范公的遗风遗训,感悟着花洲书院独有的千年历史文化气息……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十五日这天,范仲淹先生在书院”春风堂”,凭借手上仅有的一纸草图及腾子京写给他的求记书信,胸有成竹,展纸走笔,写下了立意高远、文采飞扬、气势磅礴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记载了重修岳阳楼这一史事,又表明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迹,同时也是对遭贬谪挚友腾子京的安慰和鼓励。其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千年来为世人广为传诵。正如腾子京期待的那样,这篇绝妙美文使原来只有“肢体”的岳阳楼,有了“精神”与“灵魂”,使其跻身三大名楼而著称于世,还享有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故岳阳楼有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记心头”。花洲书院也因此而声名遐迩,与我国四大书院相媲美。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把《岳阳楼记》写得象身临其境似的这位“忧乐老人”,并没有亲自登临岳阳楼,他丰富的想象力及超人的文学才华令人肃然起敬,我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腾子京慧眼识人!
书院还增建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文学馆、医圣张仲景等邓州籍历史名人馆及后院供奉孔子及其四大弟子的大成殿。
书院的东侧就是百花洲了。百花洲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城墙,布局为南山北水,为范仲淹先生家乡的苏州园林风格。好一座江南园林:亭台楼榭错落有致,长廊萦绕小桥连亭,山湖洲林曲流潺潺,假山石洞别有洞天……风景秀丽的百花洲,宛若人间仙境。
沿城墙西行,登上了“览秀亭”,花洲书院几乎尽收眼底,极目望去,人来人往,游人如织。百花洲的南方园林风格与书院的北方建筑风格珠联璧合、相映成辉的绝胜美景,成为我国书院中一流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踏来,流连忘返……
这次花洲书院之行,游览了书院,品读了《岳阳楼记》,观赏了百花洲江南园林美景,领略了范公高尚的“忧乐精神”,不虚此行!
作文二:《花洲书院[散文欣赏]》11800字
花洲书院
郑长春
一
在世界上还没有一所真正大学的时候,书院就在中国的一些角落里,静悄悄地担当起传播知识、弘扬道义、弘扬精神的重任来。这种深厚的文化情结,应该也算中国的一大特色吧。
自唐代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至今已蔚然成风,全国书院林林总总七千多所。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对民俗风情的培育、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和知识传播,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所大学。
在河南邓州古城东南隅,就有这样一书座院,因位临百花洲,名曰:花洲书院。( 文章阅读网:.san.net )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秋。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这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览秀亭》对此地的赞美。
可惜,范仲淹被贬邓州时,洲废亭圯。东风无力百花残啊!
百花凋谢,洲亭已毁。此刻,一位曾经春风得意、名满天下的朝廷命官正忧心忡忡、伤痕累累地走来。
时间是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
经过“庆历新政”阵痛,年已五十七岁的范仲淹,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这一住就是四年,直到皇祜元年(1049)正月,赴任杭州。
在离庙堂之远的邓州,他政简刑清,化行俗美,吏畏其威,民怀其德。
他不辞劳苦,整治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并在城墙东南角建春风阁。深为学风不兴而忧心的范仲淹,当看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后,遂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
一时,邓州文运大振。
这是他到邓州工作后推出的最大“民心工程”。
这项工程的效益确实不小: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当然,范仲淹一手打造的“花洲书院”还有点“文化沙龙”的味道。平时,春风堂里以文会友,百花洲中与民同乐。在这里,还与致仕宰相张士逊、新科状元贾黯等诗酒雅会,同宰相晏殊、光化知军李简夫及名士王诛、张涛赋诗唱和。
按说,范仲淹应该知足了,完全可以把酒临风宠辱皆忘,其喜气洋洋者也。但,他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起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没有人知道,一个“流落江湖”者的真实想法。
然而,正是这种“无法理解”,却常常会爆发出惊人的行动。
就是在这“进亦忧,退亦忧”之时,光照千古的《岳阳楼记》诞生了。
二
这篇千古绝唱,洋洋洒洒,看似和风细雨,实则暴风骤雨,把一座傲然挺立的楼和一座风雨飘摇的院,有声有色地搭建起来,维系起来,从此成为一条风景线上的两处境界。
人以地灵,地以人传。邓州,为夏、商、周及秦汉之后的中州名郡,宋初为邓州南阳郡,治穰(今邓州市),领南阳、内乡、顺阳、淅川五县。宰相张永德、赵普,苏易简、寇准、陈尧咨、刘筠、谢绛等朝廷要员都曾任邓州知州。
当然,能使邓州引以为荣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代文豪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这里写出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而名动天下!
滕子京,名宗谅,北宋洛阳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一生志同道合,后滕子京用公使钱一事被人攻讦受审,范多次上表为其辩诬,终使其免去刑狱之灾,先后贬知陕西风翔府(今宝鸡)、河南虢州(今河南灵宝)、岳州巴陵郡。滕知岳州后,重修了江南名胜岳阳楼。楼成,极为壮观,遂于庆历六年(1046)六月十五日,致长信于范仲淹(嘉靖、乾隆、嘉庆《巴陵县志》之《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有详细记载),信中详述了岳阳楼重修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派人千里迢迢至邓州,求挚友抽暇为其作记。
范公接信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计三百六十多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千古传咏,不但使岳阳楼增色添辉,名扬天下,也使后人不得不赞叹滕子京求记的的远见卓识。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肺腑之言,成了中国达官学士的良知理想、责任担当和崇高情怀。然而,这种担当和理想的背后,却常常充满着伤痕累累的惆怅和疼痛。
围着别人伤痛眉开眼笑的,是一群自私自利、阴阳怪气的嘴脸!
一种忧国忧民的伤痛,与一副自私自利的丑陋,交接到一起,令人不禁一身冷汗!
翻开历史一页,我们除了为范仲淹的精神和勇气叫好,也为一个家国的命运和前途担忧。
不仅仅范仲淹在担忧,不仅仅他周围的文臣武将在担忧,而是连大宋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宋仁宗也无不在担忧……
可是,他们究竟在担忧什么呢?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苦闷而虚弱的担忧,还得从那场轰轰烈烈而来,死气沉沉而去的“庆历新政”说起。
“庆历新政”是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场大改革。
当时的改革背景,《宋史》是这样说的: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内部动荡已是山雨欲来之势。仁宗遂罢去宰相吕夷简,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纷纷上疏言事。范仲淹与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经验,于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事疏》)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赞同,并颁发全国。
朝廷都赞同拥护,不是好事吗?
对全国的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
要知道,奏折中,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政策”,都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如,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等。
宋仁宗也觉得有“利国利民”的意味,便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使人做梦都没想到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宋仁宗,却突然大变脸,一反常态,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于是,一年四个月后,庆历新政失败
随即,范仲淹被贬到邓州。
三
我们先不讨论宋仁宗皇帝的政治觉悟和个人好恶问题,但从奏折看,这场改革的内容,不外乎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这不是明摆着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吗?
连这样的好事不敢做,不能做,那你说作为这个国家的臣民,还能做什么!
有人说,《十事疏》是一个强调澄清吏治的“反腐宣言”,对官吏和商人构成威胁,守旧派朝臣习于苟安,反对新政,庆历新政肯定得以失败收场,不然会得罪很多场面上的人。
也有人认为,新政失败后,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更甚,甚至影响到后来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令熙宁变法缺少吏治的澄清。
不管怎么说,我们先睁大眼睛看看,这场改革的“绊脚石”到底有哪些?
这场改革直接触犯的是封建腐朽势力,限制的是大官僚的特权,他们对此恨之入骨,随着新政推行逐渐损害他们的利益,便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他们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结交朋党,他们并串通宦官不断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
曾作过西北统帅的夏辣,就是个首当其冲、诡计多端的家伙,宰相吕夷简告病退休时,他满心以为凭自己的资历可以接替宰相职位,没料想在石介、欧阳修的评击下,非但没有当上宰相,连枢密使的官职也丢了。他恼羞成怒,蓄意报复。
于是他让家里的一个使女天天临摹石介的手迹,等到写得到石介亲笔字一模一样了,便伪造出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密信,信里说要废掉仁宗。夏竦到处张扬,诬陷改革派阴谋另立皇帝。于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虽然宋仁宗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庆历五年初,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
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庆历新政,就这样虎头蛇尾地流产了。
怎能不使人痛心疾首?!
现在看来,这场改革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因为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等于动摇了宋仁宗的统治基础。所以,还是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局。
这里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养士大夫的国策。
我们知道,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统治者却从五代历史汲取了消极教训,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实行更戍法,人为的制造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以维护其统治。实行更戍法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仁宗罢黜范仲淹的一个原因是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党之议,仁宗也知道这是臣下在互相攻击,但范仲淹确实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个士大夫阶层比起来,一个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爱啊。
所以说,庆历新政失败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扼杀改革的是体制,而非所谓保守派。
实际上,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在我看来,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也缺乏事实根据。
我翻阅大量的宋代文史资料看到,当时的情况是,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地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三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士族阶级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封建社会的帝王是很忌讳大臣结为朋党的,宋仁宗也不例外。反对派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
所以说,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因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谁也阻挠不了的。
那么,皇帝为什么不顾反对并亲自终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
很简单,皇帝提倡改革与终止改革的理由一样,为了自己的家天下。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也正是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新政。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宋仁宗当初任命范仲淹、富弼们来改革新政,为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但为何最终又实行不下去了呢?
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封建专政的社会中,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皇帝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要知道,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那可是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啊。
三
为了弄清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回过头来,再细细看看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的那些内容吧。
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
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其中,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减徭役。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四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气候,把人的自我保护和趋利避害本能引向整人保己、损人利己的扭曲方向,“向权威靠拢,向领导表决心”都需要靠检举揭发别人来保全自己,把那些有思想、有能力、想做事的人分成整人和挨整的两类人,使得上面发动的每场运动都有积极的响应者。
而这些人的使用价值发挥完之后,很快就如旧履一样沦为被弃置,变成下一次的挨整对象。在这种“游戏规则”操作下,如果一个人有个性、有想法、愿意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并且有时会质疑上司,或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哪些不合理之处,那他和“敌人”的范畴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何时被扣上“叛徒”和“臭老九”的帽子,只是早晚的事。
这里面,既有时代局限性的问题,也有人性的弱点和体制的弊端,所以前赴后继地总有人在犯同样的错误,让我们眼睛酸痛地看到似曾相识的一幕幕,轮回上演。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1043-1044)“被迫流产”,难道王安石的熙宁变法(1069-1093)就不会“胎死腹中”?
我们知道,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都是北宋王朝在开国已久之后,统治阶层试图拯救时弊,富国强兵的改良活动,虽然最终都归于失败,但对北宋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两者之间在起因、经过、内容、失败缘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的异同之处,实在是意味深长。
现在,我们撇开历史迷雾,来看看这两位“超级改革家”的真实情况。
首先,在时代背景上,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基本上格调一致。北宋王朝和此前的历代王朝一样,在开国近百年之后,虽然仍可称得上是国泰民安,但是内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正如王安石所说的:“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庆历新政前,北宋在对外关系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西夏与北宋交战不休,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 才得以解决。
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章得象、晏殊、贾昌朝、韩琦、范仲淹、富弼同时执政,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并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随后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列举了十件必须“端本澄源”的事务,其中以整顿吏治为核心。随后在范仲淹等人的主持下,所谓的“庆历新政”便开始实施,但是一年之后,便无疾而终,北宋也继续在原有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到二十年之后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北宋总体的内外局势与庆历新政时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承平更久,积弊更深而已。
其次,从变法的主持者来说,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为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一批名望卓著的官员,背后的支持者是当时已经在位达二十年的宋仁宗。主持庆历新政的这些官员中,范仲淹早已在中央担任过秘阁校理、右司谏、吏部员外郎等职,后在陕陇地区主持对西夏战事,“号令明白,爱抚士卒”,颇有威名。元昊请和以后入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富弼如前所述,担任过奉使契丹的重任,庆历三年拜为枢密副使。韩琦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等职,后与范仲淹一起参与西夏战事,“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随后召为枢密副使。以上三人可以说都是功勋卓著之士,当时北宋朝中,论声望功绩,可以说无人与这些人相提并论。
相比之下,熙宁变法的主持者王安石,虽然在嘉佑三年受命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但到嘉佑八年因母忧辞官守丧,收徒讲学,直到宋神宗即位后的熙宁元年,才重新进入中枢。虽然韩绛、韩维、吕公著“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并且有人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但是毕竟没有像韩、范、富弼那样卓越的功绩,在朝中也没有特别支持自己主张的盟友,处在宋神宗所谓的“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的状态,而在当时的朝中,富弼、韩琦、司马光等主要大臣皆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无疑是王安石变法相对于庆历新政的一个不利条件。
不过,熙宁变法的一个有利条件便是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与庆历新政时已在位20多年的宋仁宗不同,宋神宗年方弱冠,颇具雄心,对王安石也是极为信任,“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二月便拜为参知政事,负责主持变法,后来王安石屡遭攻击时也坚持任用,虽然王安石一度罢相,但宋神宗在位期间,新法总体上来说始终坚持了下去,可见宋神宗变法的决心,这便不是变法时已经人到中年的宋仁宗可比的了。
庆历新政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吏治方面,范仲淹所上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所说的十事,分别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中的五项均为和吏治相关的内容,按照邓广铭先生的看法,“大概范仲淹认为,通过这样五项措施,就可以培育和选拔出贤明能干的官吏,能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其赋敛,使百姓各获安宁,便不至再爆发反抗斗争。”其着眼点在于整顿官僚队伍,“裁削幸滥,考覆官吏”而“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变”,由此来实现减少冗官冗费。
而在王安石变法中,在吏治上的措施与此不同,王安石由于在朝中较为孤立,通过整顿已有的官僚队伍来进行变法便不太现实,因此王安石采用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样的新机构的办法来推行新法,并且改革科举来吸收新的变法人才到官僚队伍中,实际上是在增加官员数量。之所以有两者在吏治措施上有这种区别,主要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着眼点在通过合理理财增加财政收入,即“开源”,以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非庆历新政所着重的“节流”,当然还与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官僚集团内部的激烈反对有关。
庆历新政中与财政、军事等有关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其中的一些措施如“府兵”由于众人的反对也并没有付诸实施,其他措施也由于庆历新政一年后便无疾而终而未能广泛施行。而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恰恰在庆历新政没有来得及予以关注的农业、财政、军事等方面,尤其是理财方面。
其中与农业和军事有关的措施,有的在庆历新政中已经提出,在王安石变法中继续采用,例如范仲淹在“修武备”的措施中提出的如范仲淹提出的“府兵法”,为王安石的保甲法所继承,不过范仲淹还只是主张“以助正兵”,用府兵来补募兵之弊,王安石则更进一步主张“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立保甲”。
有些措施是庆历新政已经提出,但王安石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实现,例如范仲淹主张的,是“州县选官 ”治理水利,劝课农桑;而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则主张用民间分派资金的办法兴修水利,范仲淹主张的减徭役主张“不应受役者悉归之农 ”,而王安石的募役法则是主张以钱代役,两者相比,王安石的措施更偏重于增加国家收入而削弱豪强地主的收入。
还有一些措施则是庆历新政没有提出而为王安石所独创的,如市易法、青苗法是、方田均税法则是王安石针对财政问题而专门设立的,保马法则是针对北宋缺乏战马,难以建设强大的骑兵队伍的问题而提出的,将兵法则是为了解决北宋军队“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问题而实施的举措。
比较一下两者的措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措施在施行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远非庆历新政可比,其内容也远远超出庆历新政的范围。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在指导思想上也有很大差异。范仲淹等人皆为官僚集团中的一员,因此他们提出的措施,基本上都没有超出前代的改革的范畴,在很多制度上基本上修修补补,或者是像府兵制那样仿照前代的制度,其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儒学本身。而王安石则与此完全不同,他的指导原则,便是所谓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是把释道两家学说中的义理尽量吸收到儒家学说中来……从政治思想这一侧面来看,王安石则又是援法入儒,甚至可以说,他是把法家思想作为制定和推行新法的指导思想的 ”,也正因为如此,王安石才受到官僚集团内部异常强烈的抨击。
范仲淹等人,在新政失败后,无非是贬官外地,后来又往往重入中枢,身后也为士人所景仰,而王安石在死后,则几乎成为士人眼中的误国奸臣,其中恐怕与王安石离经叛道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关系。
当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失败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庆历新政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整顿吏治的做法触动了大批官吏的利益,因此谤议日甚,将范、韩等人诬为朋党,而范仲淹等人不但不加避忌,反而认之不讳,欧阳修甚至在《朋党论》中声称小人以利相结,利尽则交疏,是不会结成朋党的,只有君子才能结为朋党,这就使得朋党之论滋不可解,构成了宋朝皇帝最不能容忍的罪行,最终只能以范、韩众人离开中枢而结束;而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倾力支持,虽然攻击的声音很多,但基本上还是坚持了变法,使得新法施行了二十余年,他的失败更多地是变法的措施与实际不够吻合。
如果说,庆历新政的失败还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话,那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则更多地是一种必然性的失败,是在一个缺乏商业传统的广大国家里试图使政府财政全面商业化的失败。
在结果上,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虽然都可以称之为失败,但是失败之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庆历新政的失败,和一次普通的变法失败没有什么两样;而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来的历史发展则影响巨大,开启了北宋后期党争的序幕,徽宗时期蔡京等人假借新法之名大肆搜刮,并打击元祐党人,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腐朽灭亡,以至于后来的许多人都将王安石看成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这,恐怕是自认为“公忠体国”的王安石没有想到的吧。
这里需要说的是,王安石和当时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并不是犯下最终罪行的人,事实上,也只有那些手握权柄的人才能够造成严重的政治灾难。但是,统治者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尤其在一个向往民主的国家里,往往取决于舆论,而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掌握着舆论的风向。面对其鼓励或者默许、直接或间接推动的政治灾难,似乎鲜有知识分子事后站出来表达反思。
他们中的多数要么默默转向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要么继续以前的姿态但采用了一个温和的版本。当然,重要的不是“清算”某些个体在历史中的责任,而是那种知识自负加道德自负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尽管已经转型成一种相对温和的版本,却并没有消失。不但没有消失,很大程度仍然是知识界的主流。
中国的知识阶层,曾被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浸润过一两千年,不仅仅是掌握了特定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当、良知、使命感、“为老百姓说话”此类词汇作为对知识分子的伦理要求,经常出现在公共话语中。但知识分子单凭情绪、文人气质做事情,凭一种灵感、感悟和既定的倾向来随意下判断,这是搞政治的大忌。
尽管有人批评,知识分子存在“急于为社会负责”的先天不足,不应借助统治阶层甚至极权的力量,去实验总体性的乌托邦工程,辅佐政治家进行所谓的“顶层设计”,推行一定的政治理念,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就应该停止对社会事务发言,回归专业性的书斋,对风起云涌的时代保持缄默呢?
五
我们应该相信:在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体系,只要有真正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撑着,这个国家的精神才不会垮掉。
历史纵然无情,但时间自会公正。
世俗的尘雾永远掩盖不住良知的再现,文明的光芒总会照亮未来的天空!
与王安石不同的是,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被贬谪出京后,好在还有一个彼岸世界可以寄托,还有内在可以坚守的力量,即便无法改变外在的扭曲世界,至少可以在超越现实的精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个“彼岸世界”就是邓州。邓州是范仲淹心中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可以沉下心来给自己静静地疗伤。
在疗伤中,使他认清了社会的本质,,梳理了人生的思路,找到了精神的突破,使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生命得到了冶炼,从而把他铸造成一个更加理性、更有持久性、有更坚定的信念的一个跨时代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他给自己的“位置”就是著书立说和办院讲学,以自己的人文精神给邓州的土地注入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景观升华成美的景物。最后,修得正果,人文荟萃。
因此不妨说,是他丰富了邓州的人文,而邓州的人文又滋养了他的生命,使他走上了一个精神的高度。上帝给他关上了一道门,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所以,于是说邓州是范仲淹一生的一个“坎”,不如说是打开他灵魂枷锁的一扇“窗”。迎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走出心窗,灵魂飞扬。超越世俗价值的《岳阳楼记》一出手,举世皆惊!
《岳阳楼记》不仅宣告着邓州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范仲淹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与其说邓州改造了范仲淹,不如说是范仲淹改造了邓州,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是啊,像范仲淹这样胸怀坦荡、壮志凌云的人,岂是几个“政治流氓”就能打到屈服的,相反,花洲书院的优雅环境好像专门为他铺设的一个盛大欢迎仪式。这样的“惩罚”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中能有几人享有。在范仲淹看来,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遭贬”。
可惜的是,在泱泱中国的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范仲淹那样博大、洒脱、坚韧而高贵的人呢?
他的悲剧,包括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文化事件”,无不在演示一个这样浅显而可恶的怪圈: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再博大、坚忍、高贵的灵魂之羽,也形成不了推动社会的翅膀,构不成迎风破浪的旗帜,真正伤害的是自私、愚昧与专制,他们才是排山倒海的利刃!
经历了惊涛骇浪,看透了统治阶级自身的腐化堕落与伪装后,使得那些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的仁人志士们,对自己奉行的思想和价值观,开始了冷静的反思和归纳。
在邓州,他把治国好的途径总结为,“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材”(《上时相议制举书》)。所以,每到一处都大力倡办学校,培养人才。由于他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明确,要求具体,又有成熟的办学经验,所以花洲书院办起来后,成为宋代中原的六大书院之一。
“聚徒百余人,不惟讲经论旨,著撰词业,而常教以孝悌,习以礼法,人人向善,闾里叹伏”。范仲淹创建花洲书院的第二年,即公元1046年,邓州人贾黯进士及第并被皇帝点为状元,空前绝后。除贾黯外,范仲淹的儿子、一代名相范纯仁,理学奠基者、一代大儒张载等,都曾在花洲书院从学于范仲淹。
当时,范仲淹就写下“春风堂下红香满”的诗句,以赞花洲书院的盛况。
去世后,邓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花洲书院旁建了范文正公祠。元丰元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花洲书院挥笔写下:“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到了明代,花洲书院易名为“春风书院”。清代时,历任官员重视整修花洲书院,有记载的修复就达十五次之多。
一九二六年,在花洲书院成立邓县县立初级中学,后后成为邓州一高中。近百年来,从这儿走出丁声树、姚雪垠、韩作黎、二月河等杰出人物。
此刻,我轻轻地踏着厚重的石块,置身修复一新的花洲书院,想想石刻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句话,恍恍然,竟分不出是穿越在风云变幻的大宋王朝,还是徜徉在那一楼悲喜交加的的文字里……
作文三:《花洲书院与范仲淹》1200字
作者:严叶敏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1日 10版)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关系可谓妇孺皆知,但要说范仲淹与花洲书院的关系,了解的人可能就少多了。
花洲书院,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乃范仲淹所建,《岳阳楼记》诞生于此。
创建书院成就名篇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的身份赴邓州做知州。到任后,他营建了南阳绝胜百花洲,并在百花洲畔创建花洲书院。他经常到春风堂上执经讲学,在春风阁里以文会友,去百花洲上与民同乐。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受滕子京之托,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不但使岳阳楼名扬天下,也使得它的诞生地——邓州备受世人青睐。历史上梅尧臣、黄庭坚、元好问等众多名人大家都曾到此凭吊,留下许多诗文墨迹。
花洲书院的创办,使邓州文运大振,成为邓州文运昌盛的象征,莘莘学子心仪的殿堂。近千年来,邓州书香不断,孕育出了状元贾黯、贤相李贤、帝师彭始抟,还有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等大批贤达俊才。
南北兼容风格独具
历经沧桑,累圮累修,花洲书院一直是邓州的最高学府、风景胜地,明时称“花洲相迹”,清时叫“花洲霖雨”,清代建筑的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至今。
书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五进四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由讲堂、春风堂、藏书楼等建筑组成。中院里的泮池、状元桥,其小巧精致全国少见,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中院还有一口古代的三眼井——范公井。书院西侧为二进一院的范公祠,北为四进三院的姚雪垠文学馆和邓州名人馆。
花洲书院的建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中西部书院建筑群为典型的北方风格,浑厚大气;东部百花洲建筑群为江南园林风格,小巧玲珑。这种南北建筑风格的结合,是有原因的:范仲淹是苏州人,史料记载,范仲淹当年就是按照家乡建筑的风格建百花洲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范仲淹“一不留神”,还成了将南方建筑风格融入北方建筑的建筑设计大师。
传续书香重振文脉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范公忧乐精神,自2002年始,邓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修复花洲书院。历时三载,胜利告竣。此次花洲书院修复工程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占地百余亩,总投资1600余万元。
修复后的花洲书院有各类古建筑、仿古建筑66座。书院布局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假山组成。洲北湖内大小三岛,东侧百花洲,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土城墙,呈现出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庄严和恢宏。
花洲书院因其建筑规模宏伟、保存完好、建筑装饰工艺精湛、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而得到国内多位古建专家的高度赞誉。2014年,邓州市委、市政府又投资5000余万元,批地80余亩,扩建二期工程,主要用于修建孔子大殿、国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目前,花洲书院已是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所在地、北大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为邓州传续书香、重振文脉发挥着积极作用。
作文四:《邓州名胜--花洲书院》900字
邓州名胜—花洲书院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古有“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之说,是豫、鄂两省边陲中心城市和文化重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199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化名城以来,邓州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市民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邓州各类文化建设越来越快,其中花洲书院最为著名。 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走进书院,但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成趣,其建筑皆为江南园林风格。书院外的城墙上,古柏森然,春风阁、文昌阁掩映其间;书院正门前,一桥横跨城河两岸,桥上长虹卧波,桥下流水潺潺,更增加了这座千年书院的雅致景色。 当初与范仲淹一同贬官的,还有其挚友腾子京。腾子京贬官岳阳后,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新楼落成,腾子京遂派特使,千里迢迢寄信仲淹,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也不推辞,开始对照岳阳楼文图,反复揣摩,酿酝文稿。庆历六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凭着手上仅有的《洞庭秋晚图》,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扬海内外。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1905年于花洲书院设立邓州高等小学堂,1926年设立邓县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附设高中班,1952年高中班合并于南阳高中,1956年再次附设高中班,1958年过渡为高级中学,定名为邓县第一高级中学校。1998年更名为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07年农历2月2,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搬迁至北京大道。现在邓州一高大部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纪)已迁入处于邓州市东郊的新校区,只有复习班还在原来的校区。而原来的校区已经变为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的校园,并更名为花洲实验中学。
现在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有各类仿古建筑66座,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书院内处处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2007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花洲书院成功晋升3A景区。
作文五:《范仲淹与花洲书院》5100字
范仲淹与花洲书院
南阳理工学院姚景芝?
[ 摘要]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数月干旱 , 庄 稼 枯 黄 , 他 忧 心 如 焚 , 带 领 百 23 岁辞母离家, 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
院( 今商 丘)“, 五 年 未 尝 解 衣 就 枕 , 昼 夜 苦 诞生地—花洲书院, 位于河南邓州古城 —姓凿井寻泉, 还每月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 东南隅, 系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谪知邓州时 , 于宋真宗大中祥 学”。终于大通六经之旨及到普降瑞雪, 他想到来年五谷丰登, 百姓 所建, 距今 960 年, 享誉海内外。笔者查阅 安居乐业的情景, 高兴得和年轻人一样, 与 今安1015 年) 考中进士, 授光德军( 符八年( 了大量资料, 就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 : 前来贺雪的客人一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徽广德县) 司理参军, 从此踏入仕途。天禧 [ 关键词] 范仲淹 花洲书院 今年是北
元 年( 1017 年) 上 表 获 准 , 恢 复 范 姓 , 名 仲 “ 浑祛疠气发和气, 明年黍稷须盈畴。烟郊 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
酒市暖热沽人稠。“”谁言吾人 空阔猎者健, 淹 。 范 仲 淹 为 官 38 年 , 忠 君 爱 民 , 清 正 廉
洁, 刚正不阿。元好问评其“ 在布衣为名士, 青春者, 意在生民先发讴”( 范仲淹《 依韵答 知邓1016 周年, 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诞辰 贾黯监丞贺雪》) , 袒露了他忧国忧民的胸 在州县为能吏, 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 州 960 周年。为纪念这位不朽的历史人物, 怀; 他经 常 深 入 民 间 , 出 入 田 间 地 头 , 了 解 其忠, 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 则又孔子所 邓州市多方筹资, 悉心设计, 对其创建的花 百姓疾苦“, 七里河边归带月”的诗句, 为我 , 求 之 千 百 年 间 , 盖 不 一 二 见 , 非 谓大臣者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花洲书院是我国著 ; 他重教 们留下了他拜询父老的感人情景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名书院之一, 位于河南邓州市古城东南隅, , 亲自带领百姓 化、轻惩罚、废苛杂、倡农桑庆历四年( 1044 年) , 范仲淹 因 主 持 的 凿井耕田, 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在给光化军 改革夭折, 自请外放, 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 因傍百花洲故名。宋庆历五年十一月至皇 军 李 简 夫 的 诗 中 写 道“: 庭 中 无 事 吏 归 知知邠州。庆历五年( 1045 年) 十一月, 以疾 元年正月, 范公知邓, 促百业兴, 营百花洲, 早, 野外有歌民意丰。”描绘了他在邓州垂 求解边任, 请 知 邓 州 , 遂 以 给 事 中 、资 政 殿 创花洲书院, 开邓州州学之先河。千古名篇 拱而治, 民乐生平的太平景象。他在《 依韵 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 岳阳楼记》就诞生于此。范公离任后, 邓人 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 诗中写道“: 长使下 邓 州 , 夏 、商 、周 及 至 秦 汉 之 后 为 中 州 名感其功德, 遂在百花洲建祠以祀之。 情达, 穷 民 奚 不 伸 ”“, 但 愿 天 下 乐 , 一 若 樽 , 宋 代 为 武 胜 军 , 后 改 为 邓 州 南 阳 郡 , 名郡前身, 长 戴 尧 舜 主 , 尽 作 羲 黄 民 , 耕 田 与 凿 1045 年 11 月至 1049 年正月, 范仲淹 人 属京西南路, 治穰( 今邓州市) , 领穰、南阳、 , 熙 照 千 万 春 ”, 既 是 他 孜 孜 民 事 的 生 动 , 孜孜民事, 政 井任邓州知州。范公知邓三载 、淅 川 五 县 , 出 任 邓 州 者 多 为 中 内乡、顺阳春 写照, 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他希望 平讼理, 创建花洲书院, 并在邓写下了千古 央要员。宰相张永德、赵普先后任武胜军节 , 享受 篇《 岳 阳 楼 记》, 为 邓 州 的 人 文 历 史 写 下 广大劳动人民永远生活在尧舜盛世名 , 苏易简、寇 准 、陈 尧 咨 、刘 筠 、谢 绛 等 度使秋 太平之欢乐。了光辉的篇章。 都曾任邓州知州。范 仲 淹 , 字 希 文 , 苏 州 吴 县 人 , 唐 宰 相 范仲淹知邓, 政简刑清, 一年余而化行 范仲淹知邓时已 57 岁, 且患有严重肺 范履冰之后, 北宋范墉之子, 生于宋太宗端 俗美, 吏畏其威, 民怀其德。他也对邓州南 疾, 同时遭受了庆历新政失败的严重打击, , 曾赋诗“: 南阳本 佳拱二年( 989 年) 八月二日, 两岁而孤。四岁 阳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不渝。他“ 求民疾于 处, 偶得作太守。地与汝坟近, 古来风化 时, 母谢 氏 改 嫁 时 任 平 江 府( 今 江 苏 吴 县) 一方, 分国优于千里”( 范仲淹《 邓州谢上 纯”( 范仲淹《 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 , 推官的山东淄州长山人朱文翰, 仲淹随之 表》) , 孜孜民事, 政平讼理, 泽溥邓人, 佳话 改朱姓, 名说。范仲淹少有大志, 慨然以天
, 见病尸遍野, 立 志下为己任。青年时游关中
“ 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21 岁到淄
州长白山醴泉寺“, 划粥断齑”, 苦读三年。
传千载而不衰; 他关心百姓疾苦, 与民休戚 “ 卧龙乡曲多贤达, 愿与逍遥九老中”( 范仲
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 , 对邓州的民 淹《 与共。庆历 六年( 1046 年) , 邓州自秋至冬
愿留邓。因此, 朝廷准其继续留任, 直至皇 范仲淹求记书》。信中介绍了岳阳楼重修的址, 恢复各类建筑四十 余 间, 为 历 史 之 最 ,
, 派人千里迢 情况, 并附《 洞庭秋晚图》一本元年( 1049 年) 正月, 才离邓赴任杭州。 ( 1905 并复名花洲书院。三是光绪三十一年
早在北宋宝元二年( 1039 年) , 范仲淹 迢送到邓州, 恳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 年) , 知州叶济 全 面 重 修 书 院 , 并 按 朝 廷 诏 同科进士和挚友谢绛任邓州知州, 整修“ 百 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 于庆历六年的九月 令更名为“ 邓州高等小学堂”。至此, 儒学形 花洲”, 在洲畔城上建览秀亭。欧阳修是年过 十五日, 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展纸 式的花洲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学则在 走笔, 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该 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今天的邓州第
, 松蹊穿翠阴, 不 邓, 作诗赞之“: 野岸溪几曲记 360 字, 字字珠玑, 文情并茂, 气势磅礴, 一 高级中学, 就由此发展而来。近千年来, 知芳渚远, 但爱绿荷深。” 千古流传, 使岳阳楼的景色更增光辉, 名传 百 花洲上弦歌不断, 春风堂里人才辈出,
范仲淹知邓时已洲废亭圮。曾有诗云: 天下, 后人不得不赞叹滕子京千里求记的 成为 风景胜地和教育胜境。 “ 南阳有绝胜, 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 屹 远见卓识《。 岳阳楼记》写于邓州花洲书院, 时光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虽然这所千 立高城头。尽览洲中秀, 历历硝人忧。作诗 也使得它的诞生地备受世人青睐。花洲年书院曾几度繁荣与衰落, 但范文正公的 刻金石, 意垂千载休。我来亭早坏, 何以待 书 院牌楼前的一副楹联对此作了十分恰事迹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为弘扬范公英游。”范公遂谋划筹资, 整治了百花洲, 重 当的 概括: 洲孕文显圣, 合秦关月, 楚塞的 事迹, 激励当 地 更 多 的 学 子 奋 发 成 才 , 修了览秀亭, 并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春风阁, 风, 先忧 国忧民, 正气肇穰邑; 楼 因 记 益 自 在 百 花 洲 畔 建 花 洲 书 院 ( 因 百 花 洲 而 得 名 , 汇 巫 峡 云, 潇湘雨, 后乐山乐水, 浩波2002 年始, 邓州市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 名) 。范仲淹常于公余到花洲书院的春风堂 撼岳阳。 修复, 历三载而告竣。修复后的花洲书院包 上执经讲学, 在春风阁里以文会友, 到百花 花洲书院的创办, 使邓州文运大振, 范 括 春 风 阁 、春 风 堂 、藏 书 楼 、先 圣 殿 、览 秀 洲上与民同乐, 使此处成为宛南胜景。在这 仲淹曾有诗“ 春风堂下红 香 满 ”以 记 其 盛 。 亭、范文正公祠、名人 馆 、百 花 洲 等 诸 多 的 里, 范仲淹与致仕宰相张士逊、新科状元贾 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 北宋理 建筑和景点, 气势宏大, 古 朴 典 雅 , 总 投 资 黯等诗酒雅会; 同致仕宰相晏珠、光化知军 学创始人之一、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 元 1400 多万元, 共修复、重建、增建各类建筑 李简夫及当时名士王洙、张焘等赋诗唱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 均“ 从师范仲淹学于 66 座, 4000 余平方米, 辟江南园林百余亩, 和。 范仲淹《 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花洲书院”( 见《 嵩阳书院》) 。范仲淹离邓 建碑廊 430 米, 整修了城墙城河, 又以杏山 寄》一诗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的优美画后, 邓州人十分怀念他, 于花洲书院旁建祠 之石叠山构峰, 造湖理水, 为历史上规模空 卷“: 芳洲 名冠古南都, 最惜尘埃一点无。楼祀公。北宋元丰元年( 1078 年) , 当时著名 前, 更成天下奇观。 阁春深来 海燕, 池塘人静下仙凫。花情柳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 专程到花洲书院 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居中为书 意凭谁问, 月彩波光岂易图。汉上山公发新瞻仰范公遗迹, 挥毫题诗“ 范公种竹水边 院主体, 五进四院, 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 咏, 许昌何 必诧西湖。” 亭, 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 百 书院建筑的庄严和恢弘。院中既有《 岳阳楼 年草树至今青。” 邓州名扬天下, 不仅仅是因为范仲淹在 记》诞生地“ 春风堂”, 还 有 小 巧 精 致 , 全 国 邓州创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 培育了大批 从宋代到明清, 花洲书院累圮累修, 办
英才, 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 学不断, 是邓州的重要胜迹和教育中心, 居
邀, 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写了千古绝唱《 岳阳 邓州八景之首, 明时称“ 花洲相迹”, 清时谓
仅见的泮池、状元桥。西部为范文正公祠、
姚雪垠文学馆和邓州名人馆。东部是百花
洲园林, 亭台楼榭错落有致, 山湖洲林相映
生辉, 且为江南园林风格。众多名人大家挥 楼记》, 名篇、名句连同它的诞生地便长久地 “ 花洲霖雨”。 毫题匾赠诗, 更令书院增色生辉。可以毫不 印在了史书中, 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1095 年) , 出生于邓州 北宋绍圣二年( 夸张地说, 花洲书院既是书院与园林相结 滕子京, 名宗 谅 , 北 宋 洛 阳 人 , 与 范 仲 的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 子承父业知邓州, 合的典型代表, 更是南北建筑风格的完美 淹同年举进士, 一生志同道合。任泰州军事 整修了花洲遗迹, 使书院重振声威。元代, 化 融合, 她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提供了 判官时, 帮助范仲淹修筑捍海堤堰; 仁宗天 洲书院曾因战火而一度荒废。到了明代花宝贵的史料。 圣年间, 二人同朝为官, 共同劝谏刘太后还 洲 书院因全国书院的兴起再次得以恢复, 姑苏人去三千里, 宛邓惠沾百万家。花洲 政; 庆历初, 二人同任边帅, 抵御西夏。后滕 并易 名春风书院。嘉靖年间, 曾三次重修, 书院这座传范公薪火、承“ 忧乐”精神的千年 子京用公使钱的事被人攻讦受审, 范仲淹 嘉靖四 十一年( 1562 年) , 时任汝南道参学府, 于今更加光彩夺目, 风光无限。 多次上表为其辩诬, 使其免去刑狱之灾, 先 政的范仲 淹十六世孙范唯一到花洲书院参考文献: 后贬知陕西凤翔 府( 今 陕 西 宝 鸡) 、河 南 虢 瞻仰范公遗 迹时, 祭拜祖先, 并留下了祭文1《. 宋史. 范仲淹传》 州( 今灵宝) 、岳州巴陵郡。 和诗文。 2.骆立群《. 邓州古代史初探》《、邓州古今名人 传略》滕子京知岳州后, 重修了江南名胜岳 清代, 在朝廷的鼓励下, 全国书院再度 ( 责编: 阚谧丁) 阳楼。楼成, 极为壮观, 该请谁为之作记才 呈现出兴盛繁荣气象, 花洲书院也达到了
鼎盛时期。有记载的修复就有 15 次之多。
作文六:《花洲书院与诸葛书院》5700字
花洲书院与诸葛书院
国
花洲书院与诸葛书院
口黄丽峰
书院教育,是南阳教育史上的,项重要内容.从宋至清,南阳境内先后
建立过许多书院,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十大书院”.”十大书院”中,在中国文
化史上最具意义的,是花洲书院和诸葛书院.
一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是南阳最早的书院.它创建于宋庆历六年(1046),创建者为
北宋一代宗臣范仲淹.
范仲淹,苏卅1人.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十三岁时,到南京应天
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读书.当时的应天府书院,”博延生徒,讲习甚盛”,
学风淳正.范仲淹在这里刻苦学习了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
必本于仁义”(《范文正公神道碑》).有”王佐之才”的自负和经济天下的志
愿:”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
销.”(《睢阳学舍书怀》)大中祥符八年(1o15)春,范仲淹考中进士.步入仕
途后,范仲淹除尽心职守外,还特别重视发展教育.在他历任的广德司理
参军,监泰州西溪盐仓,兴化令等官职上,都亲手建立了州学或者书院.仁
宗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因母丧去官丁忧,闲居南京(今商丘故城遗址).
时任应天府留守的晏殊,”闻仲淹名,召实府学”,范仲淹欣然接受.他”常宿
学中,训导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
刻……由是四方学者辐辏,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司
马光《涑水纪闻》).后来先后出守睦州,苏州,饶州,润州,仍然是不遗馀力
1l2
文化史知识
地”兴库序,晓教令”.并且亲自延请名师”讲贯经籍,教育人才”,为发展地
方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庆历三年(1043)]\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参与制订了史称”庆历新政”
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大力推行全国性的兴学运动,”诏诸路州军监,各令
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宋史?职官志》).
庆历五年(1045)初,新政失败.当年冬,范仲淹自请移知邓州.这时,他
已经五十八岁,还患有严重的肺疾.年老,体弱,政治的落魄,都没有影响
他”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邓州谢上表》)的责任感,依然”孜孜民
事.政平讼理,公馀营花圃(置百花洲),为台榭之胜(建春风阁),许民游乐”
(《明嘉靖邓州志?良牧传》).
“百花洲”.本为宝元二年(1039)出任邓州知州的谢绛所辟修,地处邓
州城西南隅,临城墙而建,是当时享誉南阳的”绝胜”景观,可是几年后已是
一
片荒凉.”试观荆棘繁,欲步瓦砾稠”(范仲淹《览秀亭诗》).范仲淹于是
“命良公”,求”美材”,进行重新修建.他派人从老家苏州运来了太湖石,在
经过疏浚后的水光潋滟的湖面上筑假山,架曲桥;重修了览秀亭,又在东
南角的城墙上建起了气势巍峨的春风阁,从而使百花洲的景观更具湖光
山色的雅致,和高下错落的灵动,显出汇融江南神韵的山水形胜之美.
百花洲的西边,与之比邻而建的,是以”春风堂”为主体的一组建筑,包
括春风堂,藏书楼,斋舍等,用来聚生讲学,称”花洲书院”.
“春风堂”这一名称,首先体现了范仲淹的教育理想.《诗经?大雅》有”吉
甫作诵,穆如清风”的比喻.范仲淹知饶州时,有”意君成大舜,千古闻膻香.寸
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记》)的自我表白.建立花洲书
院.范仲淹是衷心希望”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范仲淹自撰的悬挂于春
风堂前的楹联),而将书院的讲堂名之为”春风堂”,就是希望这里的讲学,能
使学生们如沐春风,受到醇和的道德熏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范仲淹常于公事之馀在春风堂执经讲学.还从各地
请来名师执教.范仲淹本来就”泛通《六经》,长于《易》”,学问深厚;又素有”执
经讲解,亡所倦”(《宋史?范仲淹传》)的诲人精神,又是当世名臣,因此,一时
间.四方学子纷纷前来就学,花洲书院出现了”春风堂下红香满”的盛况.范
仲淹的次子,后来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官至崇
文院校书的张载,元{;占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都曾”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
113
莲慧谈
院”(见《嵩阳书院》).花洲书院已然成为宋代河南的六大书院之一.
正是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范仲淹写下了他的传世名作——《岳阳
楼记》.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托而写.滕子京,河南人,与范
仲淹同年举进士,其政治节操与仕宦经历和范仲淹多有相似.”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仅仅一年时间,其”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增修岳阳楼”
(司马光《渑水燕谈录》).因为与范仲淹政治上意气相投,也因为了解范仲淹
的才学,当重修的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便将岳阳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
及唐代诗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张《洞庭湖晚秋图》,一并寄给了远在邓卅I的
范仲淹,请求范仲淹为之作”记”,时为庆历六年(1o44)六月十五日.
时隔三个月后,九月十五日夜,范仲淹挥毫走笔,写下了《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不像一般的”记”体散文那样,着重于描景述事,而是”通体
俱在谪守上着笔”(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先写一般的”迁客骚人”
面对洞庭湖”霪雨霏霏”或”春和景明”的不同景观,生发的或悲或喜的”览
物之情”,再写”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情怀,最后推出”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恢宏政论.这种写法,通篇如剥茧抽丝,
文脉井然,结论则如黄钟骤响,震撼人心,充分表现出独有的深邃思致和
文采风流.
关于范仲淹如此作《岳阳楼记》的苦心,范公琛在《过庭录》中说是有意
劝诫滕子京淡然对待逆境.说得不无道理.范仲淹在《和延安庞龙图寄越
州滕同年》诗中,就有”幻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
只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的寄意.但是这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还是
范仲淹固有的圣贤情怀.
范仲淹”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
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文
正公神道碑》)就在范仲淹知邓的第二年,邓州人贾黯状元及第.回到邓卅I
后,贾黯特意拜谒范仲淹,范仲淹嘱咐贾黯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
可终身行之.”自己已经是贬谪之臣尚且如此劝勉后进,可见范仲淹的
“忧乐”说.是他自己的由衷之言,也是他潜意识中对自己实践行为的真实
概括.
范仲淹一生重视教育,不遗馀力地发展教育,其实也本之于”先天下之
114
文化史知识
忧而忧”的经国意识.因为”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范仲
淹《上时相议制举书》).他在邓州建立的花洲书院,意义不仅在于开启了
邓州乃至南阳的书院教育模式.更是传递着一种精神:不以己悲.忧乐系
于天下.
历史走过了近千年,花洲书院屡经毁坏和修葺.最近的一次修建开始
,历时三年.重新修建后的花洲书院,已然成为一处规模庞大气 于20o2年
势恢宏的人文景观.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居中为书院主体.自南而
北依次为范仲淹全身铜像,照壁,大门,春风堂,先圣殿,万卷阁.春风堂上
,堂内东山墙 方正中悬挂着由宋代着名书法家米芾手书的”春风堂”匾额
镶嵌黑色花岗岩线刻的《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图》,西山墙镶嵌有黑色花岗
岩雕刻的范仲淹手迹《道服赞》,《程子四箴》碑和花洲书院《训士条规》.春
风堂后面,是首建于清代的先圣殿,殿内设高5米,宽3米的孔子贴金画像.
先圣殿后面,是用于书院藏书和学生阅览的万卷阁.阁前院落中.竖着一
通”咏梅园”字样的石碑.据说历代重修花洲书院者都要在此院补植梅花,
以表达对范仲淹的纪念.
二诸葛书院
诸葛书院,首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倡建者为当时的河南行省平章
政事何玮.
据元皇庆年间翰林院学士承旨程钜夫《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记载:
至大初.何玮巡视全省农林牧业到达南阳,率领南阳府,州县令和当地名
绅到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故居,”顾瞻徘徊,慨然行怀”,油然而生”建庙学而
尊祀”诸葛亮之意.当即选中武侯祠东边的一片空地,指为建庙学的地址.
时任南阳太守的史煊受命后.立即开始安排筹措钱款木石事宜.一切筹备
停当.至大二年春正式开工,重修武侯祠,增加其形势规模.祠东为孔子庙.
孑L子庙后为书院.庙,学共有房屋四十六间其格局,”凡堂序门庑,庖渭库
庾.肆业之斋,庋书之阁,官守之舍咸备”.皇庆元年(1312)秋,整个修葺与
新建工程完成.南阳府”割官之废地四十顷”作为学田.书院设置山长一
人.掌握负责书院的具体事务.
元至大年间(1308—1311),全国兴建了四所书院,诸葛书院是其中惟
一一
所凭依武侯祠而建立的书院.翰林院在”集议”命名时,充分突出了这
115
一
特色.取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材,非静无以成学”之意,
将书院的讲堂命名为”静成堂”,东序命名为”明志斋”,西序命名为”广材
斋”,藏书楼命名为”崇文阁”,整个书院命名为诸葛书院.翰林院的”集议”,
得到了元仁宗的许可.延{;占二年(1315),元仁宗亲赐”诸葛书院”匾额及印
本九经——《易经》,《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
语》,《孟子》,显示了朝廷对诸葛书院的特别重视.
诸葛书院的祠堂里,供奉诸葛亮塑像.诸葛书院的办院宗旨,是弘扬
诸葛亮精神.”庙学之设,惟侯之思.……高山景行,君子所履”;”而今而后,
学子师生……以明圣人之心为体,行圣人之道为用,正人刚,识时措,尊教
报本,可但作章句腐儒而已哉”(程钜夫《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
诸葛书院藏书楼建成后,南阳府属各州,县纷纷运送各种典籍,地方志
书,捐助院生学习研究.书院还设立了专门的刻印机构.诸葛书院一时成
为河南省九府十州书院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府办书院.
其后,随着历史的播迁,诸葛书院经历了多次修葺与重建.见于明确
文字记载的有:
元至正十五年(1355),新任南阳府尹”以新学养士为急务”,主持对武
侯祠,孔子庙和诸葛书院进行全面修葺(元张继祖《敕赐诸葛书院增修学
宫之记》).
明宣德间,知府陈正伦,陈悌相继进行修葺,并在每年的八月二十八日
诸葛亮忌辰时,对诸葛亮进行祭祀.
明成化八年(1472),知府段坚”重建堂宇,复书院旧规,择士以教”.
明弘治八年(1495),河南参政顾君福檄令南阳知府马舆修葺武侯祠及
诸葛书院.修葺工程于弘治十一年(1498)四月开始,八月完成.修葺后的诸
葛书院,有”堂庑各四楹”(明李东阳《重修诸葛祠堂记》).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河南巡抚阎兴邦与新任南阳太守朱磷共同
商议重修事宜.朱磷到达南阳后,”甫下车.即谒忠武侯祠.徘徊垣外,求书
院故址,荆榛弥望,竞不可得”.第二年春天,按《南阳府志》的相关记载,在
诸葛草庐的东边,原诸葛书院的旧址,重建诸葛书院.”中建讲堂,傍建斋
舍,后建三顾祠,中祀忠武侯,以司马德操,徐元直配之.庖渴门寝,无不具
备”(清彭始抟《重修诸葛书院碑记》).工程完成后,朱磷特别邀请阎兴邦
作”文以寿之石”(清阎兴邦《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他自己也
116
茂
文一史
n一
誓
文化史知识
赋诗一首,以志纪念.
清康熙五十年(1711),新任南阳太守罗景刚刚”抵任,即虔诣卧龙岗,
仰瞻遗像,肃致跪拜”.当时武侯祠诸建筑已是一片残破,罗景立意重修.
时任河南巡抚鹿佑表示支持,并”捐俸以首倡,而七郡僚采既各牧令,俱量
力效输”.修建钱款落实后,罗景亲自主持,”选材鸠工,经营荒度,越一年
而成”.除对武侯祠进行全面修葺外,”另建诸葛书院于祠外小虹桥之北,
以为谈经讲学之所”(清罗景《重修卧龙岗忠武祠记》).这次重建,改换了
书院旧有的地址和名称.”旧诸葛书院在武侯祠左,余欲广大之,为教育人
才之所,嗣因堪舆之说及郡之绅士所请,另建书院成,因以卧龙名焉”(清罗
景《龙岗志》).从此,诸葛书院易名为卧龙书院.
诸葛书院的历次修葺或重建过程,体现出它与一般书院的明显不同.
第一,诸葛书院的修葺或重建,都是修建武侯祠的连带行为,诸葛书院与
武侯祠浑然而为一体.第二,修葺武侯祠及诸葛书院,是每一位兴修官员
的自觉行为,主使这种行为的,是他们对诸葛亮人格精神的由衷钦敬.第
三,许多官员主动”捐俸”进行修建,其初衷,主要是希望诸葛亮精神得到生
生不息的发扬光大.民国时南阳镇守使吴庆桐说得好:”不知者,谓我修葺
庙宇是有用钱作无用事,知我者,谓我保存斯庐为保存诸葛,保存诸葛即
以崇古而励今也.”(《重修南阳诸葛庐记》)
清末,随着我国书院教育制度的衰落,南阳卧龙书院也已形同虚设,房
屋空虚破败,院落杂草丛生.后来又屡屡借为他用,其中的古建筑受到严
,南阳市博物馆对卧龙书院的残存建筑进行了重新修复. 重破坏.2003年
修复后的卧龙书院为一四合院式建筑,房舍统一为青砖灰瓦配以隔扇门
窗,正脊垂脊配以龙,凤,狮,海马,仙人骑兽等脊饰,整体格调古朴,典雅,
庄重.书院门前隆然耸起的一带高坡上,据说是当年诸葛亮隐居时读书的
地方,如今柏树森森,阒寂幽静.书院西南是碧波荡漾的卧龙潭,据说当年
诸葛亮常在此浴身濯足,洗涤乘凉.正应了唐人刘禹锡的那句名言:”山不
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今的卧龙书院虽然规模已不复
往日可比.也没有了”莪育人才”的实际功能,但是由于它曾经拥有的辉
煌.由于它六百年薪火相沿的宗尚诸葛亮精神的鲜明特色,它在南阳甚至
河南的书院教育史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l17
作文七:《花洲书院记游[散文欣赏]》1100字
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去游刚刚修复的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在其原址上扩建而成,位于(邓州)市区东南,人民路与穰城路交口北角,毗邻邓州市一高(现为邓州市花洲实险高中),占地100多亩。
9时许,我们穿过高高挺立的“景范坊”,跨过外城河石拱桥从南大门步入花洲书院景区。景区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拾级而上古城墙,沿级垒石成景,夹道翠柏成荫。蹲伏在城墙上的状公似小松鼠的室外音乐器,从通红的壳体内奏出邓州籍古筝大师曹东扶先生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筝鸣叮咚,曲声悠扬。
站上城墙,举目四望,自西而东筑有览秀亭、春风阁;折向北又有文昌阁,北至尽头则是纪念造字祖师的连廊仓颉亭。
顺级而下,迎面是黝黑的范仲淹墨玉雕像,似在照示范公劳碌奔波、治国戍边、饱经风霜不平凡的一生。范公身后的照壁上镌刻着邓州籍著名书法家张志和手书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背依古城墙东北角叠石为山,流水飞瀑。其上三层四角的春风阁尚未竣工。完工之后,登临眺望,书院全景定能一览无余。
转过照壁,自西而东,依次建有名人馆、范文公祠、花洲书院。书院之东,集水筑山,建亭筑廊,雕梁花栋,自状元苑以北春风堂、松风轩、百花洲、学海书舟、清风天籁、闲呤亭、嘉赏殿等组成了天学书海景观群。
名人馆中汇集邓州古今名人,碑壁连廊,奇山点缀,书画飘香,建有医圣张仲景展览馆、当代文学大师姚雪垠文学馆。从中可了解邓州古今灿若星汉的大家名流:霍去病、杜茂、宗炳、岑参、铁铉、**、韩作黎、张新芳、卢直夫……
范文正公祠向世人展示了范公励志苦学、报国忧民的伟大的一生。范公幼孤,就读古寺,划粥断韭。1015年进士及第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以治国,武以戍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后,于1045年谪知邓州。
范公在邓州勤政为民,息诉兴教,修建花洲书院。在此写下饱含忧乐精神的《岳阳楼记》。扩建后的花洲书院用实物图画展示了古代书院变迁史。并依制建有先圣殿、藏书楼。
走出书院,向东信步进入景区,从不欺堂向北,牡丹院内郁郁丛丛,红的、黄的、白的牡丹争奇斗艳,在和风中向游客频频含首。
山洞内溪水淙淙,游廊之侧彩鱼戏嬉。清风天籁亭中,似闻风声雨声读书声。书海亭上,若见文波诗涛。
景区尽头,自西而东,一条长廊曲折往复,拾级皆景,攀上古城墙,廊尽有亭,是为仓颉亭。
漫步花洲书院,心灵之弦为范公的精神轻拢慢拈,感慨颇多,以诗抒怀:
庆历六年
九月十五夜
皓月千里
飘渺如烟
水样流动的月华
洇润花洲书院
览秀亭上
您拈笔凝望
《洞庭晚秋图》
浩淼湖波
浮光跃金
您的神思
乘清风明月
畅游洞庭
仙临岳阳新楼
放眼
湖光山色绘就的
帧帧美图
就在这花洲书院
携神侣仙的圣贤
挥岳阳楼为妙笔
濡洞庭湖水做华章
一曲忧乐天下倡
扶倚亭阁楼台
画枋雕栏
我与大宋宰辅手搭着手
拂拾史海翻腾的浪花
如理您风中飘逸的袍服
岳阳楼擎起千古忧乐炬帜
洞庭湖波荡范公情思神理
览秀亭蕴星月风云四季画
花洲雨霖圣学春华秋实多
作文八:《花洲书院园林特征分析》7700字
花洲书院园林特征分析
1 2 3 1,,, 万营娜寇华旭郭东阁杨芳绒
( 1 ,450002; 2〃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 郑州力派企业形象设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3〃 ,,450002)郑州荣成置业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 摘要邓州花洲书院为范仲淹创办于北宋年间后经过历代修葺而完善保存至今通过对其选
,,,、、址特征空间格局艺术手法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探析其因地制宜礼乐相随因借体宜的园林
,。特征为书院园林研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花洲书院园林选址园林布局艺术手法
:: TU986 A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zhou academy gardens
1 2 3 1WAN Ying , na,KUO Hua , xu,GUO Dong , ge,YANG Fang , rong ( 1〃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nan Zhengzhou 450002,China; 2〃 Zhengzhou Lipai Corporation Visualize Desginning Ltd〃 ,He’nan Zhengzhou,450002,China; 3〃 Zhengzhou ,ongcheng House Purchasing Ltd〃 ,
He’nan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Huazhou Academy in Dengzhou,which was founde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y Fan Zhongyan〃 And it has been plete repaired and preserved by past dynastie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selection,the space pattern,the artistic technique,and the landscape features which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rites and music and the appropriate scale were dis-
〃 T ovi f of y 〃 cussedheresultscouldprdereferenceorthestudytheacademgardensKey words: Huazhou academy; garden location; garden layout; artistic technique
,《》“”,,山势可借取易经中唯变所适之说结合地 书院是我国古代培养士子交流学术和传播
,1,。 ,,形和气候进行变通相地于外城内东南隅借城墙 ,文化的地方之一是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
: “无分 ,书院园林即指具有园林性质的书院空间包括整 。《》之势形成景观的围合模式正应园冶中,2,,”,“。村郭地偏为胜的造园理念亦遵循古代风水东 花洲书院是我国著名 体书院和周边园林环境 ,,,”。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南隅现存为清 南巽地文明之地的说法
。,书院卜得佳邻百花洲此处古来名胜风景 ,,代遗构及近代扩建格局园林风格皆崇尚自然宁 ,, 秀丽人文气息浓郁文人儒士常在此处聚集游憩,,静淡雅严谨的形制中交织着飘逸奔放中透着稳 : “,野岸溪几曲松蹊穿 。翰墨颇多欧阳修有诗曰,。重体宜精致,”; 芳渚远但 爱绿荷深清时知州廖掞 ,翠阴不知1 园林选址特征 《》: “,,, 百花洲赋曰西望太和南瞰襄樊远眺龙岗
,4,。,, : 可见此处地势之优视景之阔书院建设历来重视环境的选择即重自然山 …”近俯禅观
,; 又重人文历史环境之启迪思 。,“空气之洁净书院相地热闹的邓州城内却也邻 水景观之陶冶性情,3,。 ,,想还刻意借山水命名以显环境特色,”。,虽近俗门掩无华尽收远近之景色且将传统
,,邓州地处南阳盆地中南位于河南省西南历 、、,的风水观与士风文气人脉联系在一起交通便 : “,得闲即诣随兴 、、。史上是政治军事文化交流的中心邓州古城近 、,《》利管理方便正如园冶有言”。、,携游又将书院融入社会市井和人群与封建 ,,,方型分内城与外城内城是政治中心外城承担 、,的商品经济宗族制度以及地方民俗文化融合体、。,经济生活等功能花洲书院选址于城内无自然 : 2013 , 08 , 30收稿日期
: ( 1987 , ) ,,,,。作者简介万营娜女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园林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1 : 45第 期 万营娜等花洲书院园林特征分析
,。“”。范文正公祠东约见百花洲园林庭院与讲堂共 现了书院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
, 2 m 宽道路。同形成整个书院的中心正中一条2 园林布局特征 ,,两旁对植桂花缩小空间纵横比例引导视线集中 ,。,于讲堂强调其中心地位布置半月型泮池泉水 2〃 1 礼乐相承的总体格局
,,“”,叮咚树下置景石题范公植桂处空间幽静而 : “聚精英赤子讲经史说词赋传 花洲书院园林总体布局贯穿礼乐相承的思 。活泼讲堂对联书,。, 知育文武英才进朝堂赴边疆展为民抱想外部轮廓顺应地势围合近方形内部山水山 治国真
”,,负道出书院师生勤奋共勉之志烘托讲学空间 。嵌水抱将格局规整的主体建筑群作为重心建筑
。,的治学氛围第三进院标示和宣扬儒家道统劝 ,,群由一组两路并联的院落组成西所为祭祀区东
。,戒规砺生徒庭院青砖铺地设置地形升高先贤 。所为教学区其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和遵循孚正
。,,殿先圣殿为歇山四坡屋顶殿外设回廊东通百 ,,,的空间形态使整体布局脉络清晰秩序井然奠
,。,花洲西接名人馆庭院中两行圆柏常青透漏出 。、 定庄重静谧的礼制等级思想的主旋律各分区
、。,宁静庄严的气氛第四进院居轴线尾端正北是 、、,庭院空间建筑单体休闲空间之间连通融合以
、。, 书院体量最大最精致的建筑万卷阁清代重建,“”及天然之趣的书院园林空间体现儒家乐和的
,,“硬山屋顶砖木二层结构上书楹联论古不外才 。、、,精神涵义由讲学祭祀休闲一路走来建筑意 ,2,。园林空 ,”,, 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庭院青砖铺地青石为径,,味慢慢淡化园林空间不断加强实现静动空间的 “”“”,间乐的风姿中和了建筑群的礼严谨将书院 ,,仅点花木一二空间开阔朴素典雅之中烘托出藏 ,交替满足书院宜思宜居宜游的要求,伴随着空间的演进步入尾声段在百花洲园 。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有机融合千年来书院因园 ,。书楼的庄严气概体现藏书文化风格,林中之前处于内向庭院空间被收束的视线忽然 ,,林而景胜园林因书院而成胜景两者在立意上相 ,,, 放开远可见春风阁遥指天空文昌阁静伴一旁,,、辅相成空间上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礼乐相承天 ,,,花木葱郁城墙之高逶迤优美极目之处尽为烟 。人合一的总体格局,。; 近可看水清花繁鱼游欢畅远近空间上呈现 2〃 2 景引人入胜的空间序列 ,出柳暗花明的疏朗景象放松了由礼制空间带来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 ,,的紧张感在体验山水之乐中探寻古人吟诗作赋 ,5,。花洲书院由景范坊起始按照开 ,。、 的全局性问题的故地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奏出简远雅致 、、、始引导主题尾声的单元营造出连续不断引人 。疏朗轻缓的尾声 。入胜的园林空间3 园林艺术特征 。开始段由景范坊起而止于全景照壁分隔市 ; 牌楼高大使人肃 ,井与书院提供心理上过渡空间、3〃 1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然敬照壁上刻书院全景赋范仲淹名作预示后 ,8 m 花洲书院园林因地制宜借助高约 的城 。,续的精彩引导段起于城墙脚下青石小径城墙 37 m,1: 纵横比接近 ,墙围合空间建筑群后退城墙约 远宁 ,,上春风阁引导视线护城河面古树斜出悠5,。,外部空间开敞顺应城墙之势挫山开挖百 花。,静登上书山一览台视野豁然开朗烟然园林尽
,,。 洲内低洼之处引护城河之水入园疏浚水系外。,收沿阶而下视线渐收集中于中正严慈的范公 : “,”,, 斜飞堞雉横跨长虹的美景屏蔽喧闹丰,,。 桥静水心 绪沉静为 进入书院做好铺垫借得,像帄。,,, 富景观内部山明水秀屋孙亭台互为姿借造,,主体段始于书院大门大门建筑为硬山卷棚式阔
: “,”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之,《》景巧妙正如园冶中,,,三间前后走廊左右墙面各开有窗透出庭院深
。,。 说构图上山嵌水抱将建筑群做为构图中心为,、。, 深的意境风格清雅气质沉稳正北为棂星门
,,得帄衡又避免单调将水体分为三部分体量最 大“”。,悬挂匾额相舆有成左右各植银杏一颗透出 ; 较小的分布书院 广,的帄行于建筑群水中设三岛、。,简洁质朴的气质空间较封闭形成隔离外界与 ,,。场两边突出中轴丰富景观层次园林空间脉 络,, 讲堂的过渡空间体会书院静谧庄重的空间氛围,。清晰恰如其分的掩饰地址的缺陷浓重的建 筑
。。烘托第二进庭院跨过棂星门入第二进院春风 ,群与一派自然的百花洲嵌合的天一无缝即体
,堂与东西厢房围合半封闭的品字形庭院西可达
46 ( ) 2014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年
,,“”、“”,现了书院严谨规整的气势又不失婉约气质剪裁 明月如音天学碧海为景名此处仰观星空
。,。 ,,,。 之得宜建筑结合当地民居形式取坐北朝南向万里近俯池中明月桐影婆娑花明月暗笼轻雾
,,。、、园内新建之处栽植乡土树种旧园之处稍加改造 遥想当年范公忧国忧民的情怀题名匾额楹联
。、,则古木繁华适合书院园林质朴幽静的气质追 处处有着诗意浸染的园景领悟渲染出书院园林 ,。,“”《求和宜居读书功能需求可见造园之体宜特殊的风格特征如水月净天取自范仲淹水 : “,”,“”,千寻月脚寒湖影净于天明月知音楹 园中借景手法巧妙使书院严谨的空间与诗
》月“,”。联萬竹排霜仗千荷卷翠旗表达出诗情画意的 情画意的园林景观自然的过渡将活跃的学术思
、、。 “”,; 就园林静雅醒 的品质棂星门上匾额题相舆有成寄托对莘莘学 ,想凝固为一花一木成美景“, ; 景范亭楹联书范公思泽满邓州“”,,子的殷切期望如于泮池处看琴韵书声远约见山名水秀空间
”。景德垂范多学士表达出崇念先贤的真挚情感,,,,通透近看泮泉清澈泉声叮咚桂香淡然更显庭 ,园林中以名人典故构建景点启引游者超越 ,。“”院静雅意境悠长于琴韵书声处远可看春风 ,,。实体空间其深在意境妙在诗情画意按照范公 ,,, 阁遥指天空文昌阁相伴一旁闲吟亭静若处子“,“”勉励状元贾黯君不忧不显唯不欺二字可终身 ,皆轻藏于葱郁的林木之中假山似显似隐于回龙 。”。“”行之的故事设计景点入状元苑毛竹轻掩苑 ,,、( 1) 。“”“”,,, 图 狭小经迥廊视景渐阔四 周广植梅杜 明月如烟与天涯碧海行成 榭之后近可观水槛下鱼游水中灵石安于岸迹,门初入10 m,,, 两者一高一低互为邻借各 、,,。,繁花遍开鹃栀子等香花植物人行其间暗香随衣行至 对景相距不过
”、、 涯碧海为 一组坊廊亭 的组合建 。“显其姿天“”,,,不欺堂中浸香小憩赏字品诗仰观龙首山气 ,,( 水悦鸣俯 视水净莲秀清 幽在心 图 ,,。“筑岛上葱郁的树木作背景处于低势从明月 ,势庞大跌) 。、,、此园林空间于小中见大简中寓繁史境诗 2”,,,。如烟看过去飞檐翘脚凌空水上颇显轻盈从 “”, 明月如烟以厚重的建筑群做 、,,。境寓境皆得可谓步移景异意象深远嘉赏亭 “”天涯碧海看,,。 过景门见 庭院深深空间通透而丰富,背景透,、,位于百花洲岛上水边植修竹梧桐和杨柳亭边 “”,于不欺堂处仰可观龙首山叠水飞流直下俯可 、,,“种菊花桂花和梅花亭前设菊花台远见学海行
,,。 赏水面绿波涟漪游鱼欢畅仰俯相借自成佳景”,“”。舟欲乘风破浪近看天学碧海似熠熠生辉似
,信步书院园林间不觉距离延长而意趣横生获得 ,见当年范仲淹知邓希望殷切而创办书院修建百 。深远不尽的空间意境。花洲与民同乐的情景
、3〃 2 诗景相融史境相通 、花洲书院园林将我国古代书院的学术品格 4 结语
,、思想融入园林要素培养了诗境相融史境相通的 、花洲书院园林概括为取址的因地制宜空间 。园林佳境诗境空间的营造是在诗景启引下超越 、。的礼乐之髓技法之体宜和意境之深远设计理 、实体空间达到审美悟解境地并为追求理想而进 ,6,“”,、、 念强调有若自然的风格体现书院园林静雅。
行的发自心源文化创造“,。如以范仲淹诗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 醒的本质特征研究具有书院风格特征的园林造 。,。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西楼 ,,园手法以丰富园林历史内容为园林创作提供借 ( 57 )下转第 页 , 进行造景以 ,。”下看人世间莹然都在青玉湖来。鉴
1 : 57第 期 王玲等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draulic Engineering: Special Issues,1993( 4) : 86 , 87〃 环在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中要明确治理的思路
,6,〃 , 李 晶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实践和启示 以成都市府南 ,、、、、与理念综合考虑水的生态利用排放防洪景 ,J,〃 ,2007 ( 14) : 河滨水景观为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观文化等功能努力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提高人 152 , 154〃
,、们的生活质量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 ,7, 〃 ,J,〃 朱锡培上海苏州河综合整治的主要经验城市公
,2008 ( 04) : 9 , 12〃用事业 ,护相协调也将为西北区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提供 ,8,,,〃 雒望余赵海生王 玲西安浐灞河橡胶坝运行及养护 。借鉴和参考〃 ,2013( 02) : 59 , 61〃,J,陕西水利管理研究 : 参考文献
,9, ,,,〃 廖文华解建仓王 玲等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水土资 ,1, ,〃 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 ,J,〃 ,2013, 源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西安理工大学学报,J,〃 ,2002 ( 03) : 377 , 382〃水科学进展 29( 02) : 165 , 171〃 ,2, ,,,〃 张小华周莉妞黄 飞等浅谈河流生态治理,10, ,,〃 赵月望解建仓黄银兵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水土资 ,J,〃 ( 09) : 148〃,2011 科技资讯 ,J,〃 ,2012,26 ( 2 ) : 源复合开发效应水土保持学报,3, ,,,〃 朱记伟刘建林高双强等城市河流生态综合治理 224 , 228〃 ,J,〃 ,2010 32( 10) : 20 , 21〃规划实证研究人民黄河 ,11, ,,〃 王沛芳王 超侯 俊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研 ,4, ,,,〃 王 雪田 涛杨建英等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综述,J,〃 : ,2005,33 究及应用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 05) : 106 , 111〃,2008 ,6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01) : 68 , 71〃 ,5, MISEKI T,TAKAZAWA H〃 Project for creation of river ( )责任编辑 刘存英
rich in nature , towards a richer environment in towns and
on watersides , J , 〃 Journal of Hydroscience and Hy-
〃 ,M,〃 : ,,3,( 46 )中国文化与建筑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杨慎初上接第 页
2005〃
:参考文献 ,4, ,Z,〃 ( )乾陵邓州志艺文下 ,5, 〃 ,M,〃 :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1, 〃 ,M,〃 : 王 铎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呼和浩特远方出 ,2008〃出版社 ,2005〃版社 ,6, 〃 ,D,〃 : ,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 论重庆重庆大 学,2, ,〃 粱南南鞠建新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环 2010〃 ,J,〃 ,2009 ( 03 ) : 59境特 色 及 文 化 内 在中 国 园 林 ( )责任编辑 刘存英 , 63〃
〃 ,9, ,,( 50 )改良型氧化沟脱氮除磷正交 试李艳帄刘 强李思敏上接第 页
,J,〃 : ,2011, 验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 邓荣森徐俊义谭显春城市污水处理与一体化氧化
28( 3) : 42 , 46〃 ,J,〃 ,2002,26( 11) : 28 , 31〃沟技术给水排水
,10, TEMELLI F,KING T,LIST G〃 Conversion of oil to in- ,5, ,〃 薛 嘉黄 钧废水处理一体化生物反应器的发展
onoglycerides by glycerolysis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 ,J,〃 ( 4) : 595 , 599〃,2006,12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de media,J,〃 Journal of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 ,6, 〃 ,M,〃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北
ty,1996,73( 6) : 669 , 706〃 : ,2002〃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 SOKUDA,KITO H,KIZAKI〃 Treatment of lipid , contai- ,7, ,,〃 熊 帄梁 宏林海波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ning wastewater using bacteria which assimilate lipids ,J,〃 : ,2007,20 四川理 工 学 院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J,〃 Bacterial Treatment of Lipid , waste,1991,71 ( 5 ) : 84
( 6) : 424 , 429〃 , 87〃
,8, ,〃 MAP SB, ( )汤 琪罗固源法和 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 责任编辑 刘存英
,J,〃 ,2008,27( 5) : 639 , 643〃研究环境化学
作文九:《范仲淹与花洲书院_姚景芝》5300字
范仲淹不花洲书
院
朱文翰, 仲淹随之改朱姓, 名说。范仲淹少有大志, 慨然以天下为己仸。青年旪游兰中, 见病? 南阳理巟学院
21岁到淄州长白山醴泉寺“, 刉粥断齑”, 苦读尸遍野, 立志“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
三年。 [ 摘要]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
生地———花洲书院, 位于河南邓州古城东南隅, 姚景芝
系北宊政治家范仲淹谪知邓州旪所建, 距今960数月干旱, 庄稼枯黄, 他忧心如焚, 带领百姓凿云23岁辞母离家, 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院年, 享誉海内外。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 就其相( 今商丑)“, 亐年未尝解衣就枕, 昼夜苦学”。寻泉, 还每月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 兰内容进行了探究。 终于大通六绊之旨, 于宊真宍大中祥符八年
及到普降瑞雪, 他想到来年亐谷丰登, 百姓安居( 1015年) 考中进士, 授光德军( 今安徽广德县) [ 兰键词] 范仲淹花洲书院 乐丒的情景, 高共得和年轻人一样, 不前来贺雪司理参军, 仍此踏入仕途。天禧 今年是北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的客人一起饮酒击筹、丏舞丏歌:
元年( 1017年) 上表获准, 恢复范姓, 名仲“浑祛疠气发和气, 明年黍稷须盈畴。烟郊淹。范仲淹家和教育家范仲淹诞辰1016周年, 知邓州960周年。
为宎38年, 忠君爱民, 清正廉穸阔猎者健, 酒市暖热沽人稠。“”谁言吾人洁, 刚正不阿。元好问为纪念这位不朽的历叱人物, 邓州市多方筹资, 悉心
评其“在布衣为名士, 青昡者, 意在生民先发讴”( 范仲淹《依韵答在州县为能吏, 在边境为名将。设计, 对其创建的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花洲书
其材、其量、贾黯监丞贺雪》) , 袒露了他忧国忧民的胸其忠, 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 则又孔子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 位于河南邓州市古城东南隅,
所怀; 他绊常深入民间, 出入田间地央, 了解谓大臣者, 求之千百年间, 盖不一二见, 非百姓疾苦“, 因傍百花洲敀名。宊庆历亐年十一月至皇元年正
七里河边归带月”的诗句, 为我但为一代宍臣而已。” 们留下了他拜诟父老的感人情景; 他重教月, 范公知邓, 促百丒共, 营百花洲, 创花洲书院, 开邓
庆历四年( 1044年) , 范仲淹因主持的化、轻惩罚、废苛杂、倡农桑, 亲自带领百姓改革,折, 自州州学之先河。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诞生于此。
请外放, 仸陕西四路宣抚使兼凿云耕田, 使百姓安居乐丒。他在给光化军知邠州。庆历亐年( 1045范公离仸后, 邓人名
年) 十一月, 以疾知军李简夫的诗中写道“: 庭中无事吏归求解边仸, 请知邓州, 遂以给事中、资政感其功德, 遂在百花洲建祠以祀之。 殿早, 野外有歌民意丰。”描绘了他在邓州垂学士的身仹到邓州赴仸。拱而治, 民乐生平的太平景
人1045年11月至1049年正月, 范仲淹昡仸邓州象。他在《依韵邓州, 夏、商、周及至秦汉之后为中州答提刈张太傅尝新酝》诗中写道“: 长使下
知州。范公知邓三载, 孜孜民事, 政 名郡, 宊代为武胜军, 后改为邓州南阳郡, 情达, 穷民奚不伸”“, 但愿天下乐, 一若樽属京西南路,
治穰( 今邓州市) , 领穰、南阳、前身, 长戴尧舜主, 尽作羲黄民, 耕田不凿内乡、顺阳、淅川亐县, 平讼理, 创建花洲书院, 并在邓写下了千古秋
出仸邓州者多为中云, 熙照千万昡”, 既是他孜孜民事的生劢夬要员。宰相张永德、赵普先后仸武名篇《岳阳楼记》, 为邓州的人文历叱写下了光辉的
胜军节写照, 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他希望度使, 苏易简、寇准、陈尧咨、刘筠、谢绛等广篇章。
大劳劢人民永进生活在尧舜盛丐, 享受都曾仸邓州知州。太平之欢乐。 范仲淹, 字希文, 苏州吴县人, 唐宰相范履冞
范仲淹知邓旪已57岁, 丏患有严重肺范仲淹知邓, 政简刈清, 一年余而化行疾, 同旪遭受了庆之后, 北宊范墉之子, 生于宊太宍端拱二年( 989
历新政夭败的严重打击, 俗美, 吏畏其姕, 民怀其德。他也对邓州南但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不渝。年) 八月二日, 两岁而孤。四岁旪, 母谢氏改嫁旪
他“求民疾于阳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曾赋诗“: 南阳本一方, 分国优于千里”( 范仲淹《邓州谢上仸平江府( 今江苏吴县) 推宎的山东淄州长山人
60
佳处, 偶得作太守。地不汝坟近, 古来风化表》) , 孜姓疾苦, 不民休戚“卧龙乡曲多贤达, 愿不逍遥九老中”( 范仲不兯。庆历六年( 1046年) , 邓州自
秋至冬淹《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 , 对邓州的民 孜民事, 政平讼理, 泽溥邓人, 佳话纯”( 范仲淹《依
韵答提刈张太傅尝新酝》) , 传千载而不衰; 他兰心百
了。”审判的结果是: 判处有期徒刈十年、剥他漫长的幽禁生涯。的。虽然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历叱的选择, 不可否认, **扣押张学良, 在很夺公权亐年。在宣布判决书的当天下午, 蒋介大是由各种因素兯同促成的, 两人之间的恩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南京政府的权姕, 维护怨兰系并不是石又假惺惺地向国民政府送交了为张学良请求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但也是其“领袖的人格”, 并非仅仅出于简单的报不可忽规的一个方面。仍两“特赦”的呈文, 请求“将诠员应得罪行予以人恩怨兰系的复心理。但这一做泋在结果上, 即是**发展变化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可赦免, 并责令戴罪图功, 劤力自赎, 藉瞻后敁, 而有负于张学良, 是他再次以怨报恩的行为。以明显地看出两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丐张学良不蒋示逾格之宽仁”。随后, 国民政府发布了命令介石之间的恩怨, 不是孤界观以及政治立场等许多方面的不同。通立存在的, 在他们相亏交织的恩“: 张学良所处十年有期徒刈本刈, 特予赦免, 怨兰系过分析张学良不**之间的恩怨兰系, 中, 同旪又夹杂着两人间复杂的利害兰系不仅有利仌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赦免后“仌交军于加深我们对两人的总体认识, 和政治兰系, 是伴随着两人兯同参不的许而丏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两
人之间复杂兰多重大历叱事件的发生而不断发展变化系的进一步理解。( 责编: 阚谧丁) 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意味着不放人, 张学良连
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获得。仍此, 开始了
兮台丐界
06.2 巟作版
邓, 作诗赞之“: 野岸溪几曲, 松蹊穹翠阴, 不知走笔, 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诠
芳渚进, 但爱绿荷深。” 记360 字, 字字珠玑, 文情并茂, 气势磅礴,
千古流传, 使岳阳楼的景色更增光辉, 名传天范仲淹知邓旪已洲废亭圮。曾有诗于:
“南阳有绝胜, 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 屹立下, 后人不得不赞叹滕子京千里求记的进见
高城央。尽觅洲中秀, 历历硝人忧。作诗刻卓识《。岳阳楼记》写于邓州花洲书院, 也釐石, 意垂千载休。我来亭早坏, 何以待英
使得它的诞生地备受丐人青睐。花洲书院牌游。”范公遂谋刉筹资, 整治了百花洲, 重修
了觅秀亭, 并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昡风阁, 在百楼前的一副楹联对此作了十分恰当的概括:
花洲畔建花洲书院( 因百花洲而得名) 。范洲孕文显圣, 合秦兰月, 楚塞风, 先忧国忧民, 仲淹常于公余到花洲书院的昡风埻上执绊讲
正气肇穰邑; 楼因记益名, 汇巫峡于, 潇湘雨, 学, 在昡风阁里以文会友, 到百花洲上不民同
乐, 使此处成为宛南胜景。在这里, 范仲淹不后乐山乐水, 浩波撼岳阳。
致仕宰相张士逊、新科状元贾黯等诗酒雅花洲书院的创办, 使邓州文运大振, 范仲会; 同致仕宰相晏珠、光化知军
淹曾有诗“昡风埻下红香满”以记其盛。
范仲淹的儿子、宎至宰相的范纯仁, 北宊理学
创始人之一、宎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 元
好? 滕子京想到了好友范仲淹。遂于庆历六风给予高度赞美, 希望永进和这里的百姓在
1046 年) 六月十亐日, 给范仲淹写了一年( 1048) 正月, 朝廷将他调仸一起。庆历八年( 封情真意切、文字优美的长信, 即今见于嘉
荆南府( 今湖北江陵一带) 旪, 邓州百姓遮拦靖、乾隆、嘉庆《巳陵县志》中的《滕子京
不范仲淹求记书》。信中介绉了岳阳楼重修传旨的使者, 请求朝廷收回成命。而范公亦
的情况, 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 派人千里愿留邓。因此, 朝廷准其继续留仸, 直至皇元迢迢送到邓州, 恳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
年( 1049 年) 正月, 才离邓赴仸杭州。 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 于庆历六年的九月
十亐日, 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昡风埻上展纸 早在北宊宝元二年( 1039 年) , 范仲淹
同科进士和挚友谢绛仸邓州知州, 整修“百
花洲”, 在洲畔城上建觅秀亭。欧阳修是年
过
李简夫及当旪名士王洙、张焘等赋诗唱和。旪的邓州知州韩维等, 均“仍师范仲淹学于范
仲淹《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一诗花洲书院”( 见《嵩阳书院》) 。范仲淹离邓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当旪的优美画卷“: 芳洲后, 邓州人十分怀念他, 于花洲书院旁建祠名冝古南
都, 最惜尘埃一点无。楼阁昡深来祀公。北宊元丰元年( 1078 年) , 当旪著名海燕, 池塘人静
下仙凫。花情柳意凭谁问, 的文学家、书泋家黄庭坚, 与程到花洲书院月彩波光岂易图。汉
上山公发新咏, 许昌何瞻仰范公遗迹, 挥毫题诗“范公种竹水边必诧西湖。” 亭, 漂泊来游
一客星。神理不应仍此尽, 百邓州名扬天下, 不仅仅是因为范仲淹在年草树至今青。” 邓州
创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 培育了大批仍宊代到明清, 花洲书院累圮累修, 办英才, 更重要的
是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学不断, 是邓州的重要胜迹和教育中心, 居邀, 在花洲书院昡风埻
写了千古绝唱《岳阳邓州八景之首, 明旪称“花洲相迹”, 清旪谓
楼记》, 名篇、名句连同它的诞生地便长丽地“花洲霖雨”。
印在了叱书中, 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北宊绉圣二年( 1095 年) , 出生于邓州
滕子京, 名宍谅, 北宊洛阳人, 不范仲淹的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 子承父丒知邓州, 整
同年举进士, 一生志同道合。仸泰州军事判修了花洲遗迹, 使书院重振声姕。元代, 化洲
宎旪, 帮劣范仲淹修筑捍海堤堰; 仁宍天圣书院曾因战火而一度荒废。到了明代花洲书
年间, 二人同朝为宎, 兯同劝谏刘太后还政; 院因全国书院的共起再次得以恢复, 并易名
昡风书院。嘉靖年间, 曾三次重修, 嘉靖四十庆历刜, 二人同仸边帅, 抵御西夏。后滕子京
一年( 用公使钱的事被人攻讦受审, 范仲淹多次上1562 年) , 旪仸汝南道参政的范仲淹
十六丐孙范唯一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表为其辩诬, 使其免去刈狱之灾, 先后贬知陕
旪, 祭拜祖先, 并留下了祭文和诗文。 西凤翔府( 今陕西宝鸡) 、河南虢州( 今灵
清代, 在朝廷的鼓劥下, 全国书院再度呈宝) 、岳州巳陵郡。
现出共盛繁荣气象, 花洲书院也达到了鼎盛旪滕子京知岳州后, 重修了江南名胜岳阳期。有记载的修复就有15 次之多。 楼。楼成, 极为壮观, 诠请谁为之作记才
其中有三次重大的变化。一是乾隆四十一
年( 1776 年) , 知州陈旭将书院移建于市中心
丁字口西, 仌称昡风书院。二是道光四年
( 1824 年) , 代知马应宿移书院于百花洲原址,
恢复各类建筑四十余间, 为历叱之最, 并复名
花洲书院。三是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 知
州叶济全面重修书院, 并按朝廷诏令更名为
“邓州高等小学埻”。至此, 儒学形式的花洲书院退出了历叱舞台, 新学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今天的邓州第一高级中学, 就由此发展而来。近千年来, 百花洲上弦歌不断, 昡风埻里人才辈出, 成为风景胜地和教育胜境。
旪光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虽然这所千年书院曾几度繁荣不衰落, 但范文正公的事迹永进留在人们的心间。为弘扬范公的事迹, 激劥当地更多的学子奋发成才, 自2002 年始, 邓州市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 历三载而告竣。修复后的花洲书院包括昡风阁、昡风埻、藏书楼、先圣殿、觅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等诸多的建筑和景点, 气势完大, 古朴典雅, 总投资
1400 多万元, 兯修复、重建、增建各类建筑66 座, 4000 余平方米, 辟江南园林百余亩, 建碑廊430 米, 整修了城墙城河, 又以杏山之石叠山构峰, 造湖理水, 为历叱上觃模穸前, 更成天下夻观。
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居中为书院主体, 亐进四院, 宋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庄严和恢弘。院中既有《岳阳楼记》诞生地“昡风埻”, 还有小巧精致, 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西部为范文正公祠、姚雪垠文学馆和邓州名人馆。东部是百花洲园林, 亭台楼榭错落有致, 山湖洲林相映生辉, 丏为江南园林风格。众多名人大家挥毫题匾赠诗, 更令书院增色生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花洲书院既是书院不园林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更是南北建筑风格的宋美融合, 她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叱料。
姑苏人去三千里, 宛邓惠沾百万家。花洲书院这座传范公薪火、承“忧乐”精神的千年学府, 于今更加光彩夺目, 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宊叱.范仲淹传》
2.骆立群《. 邓州古代叱刜探》《、邓州古今名人传略》
( 责编: 阚谧丁)
兮台丐界 61 06.2 巟作版
作文十:《范仲淹与花洲书院_姚景芝》5200字
范仲淹与花洲书院
□ 南阳理工学院
朱文翰, 仲淹随之改朱姓, 名说。范仲淹少有大志, 慨然以天下为己任。青年时游关中, 见病尸遍野, 立志“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21岁到淄州长白山醴泉寺“, 划粥断齑”, 苦读
[ 摘要]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 位于河南邓州古城东南隅, 系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谪知邓州时所建, 距今960年, 享誉海内外。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 就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
[ 关键词] 范仲淹花洲书院
今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三年。
姚景芝
23岁辞母离家, 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院
( 今商丘)“,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 昼夜苦学”。终于大通六经之旨, 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 考中进士, 授光德军( 今安徽广德县) 司理参军, 从此踏入仕途。天禧
数月干旱, 庄稼枯黄, 他忧心如焚, 带领百姓凿井寻泉, 还每月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
及到普降瑞雪, 他想到来年五谷丰登, 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 高兴得和年轻人一样, 与前来贺雪的客人一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
家和教育家范仲淹诞辰1016周年, 知邓州960周年。元年( 1017年) 上表获准, 恢复范姓, 名仲“浑祛疠气发和气, 明年黍稷须盈畴。烟郊淹。范仲淹为纪念这位不朽的历史人物, 邓州市多方筹资, 悉心设计, 对其创建的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花洲书
为官38年, 忠君爱民, 清正廉空阔猎者健, 酒市暖热沽人稠。“”谁言吾人洁, 刚正不阿。元好问评其“在布衣为名士, 青春者, 意在生民先发讴”( 范仲淹《依韵答在州县为能吏, 在边境为名将。
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 位于河南邓州市古城东南隅,
其材、其量、贾黯监丞贺雪》) , 袒露了他忧国忧民的胸其忠, 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 则又孔子
所怀; 他经常深入民间, 出入田间地头, 了解谓大臣者, 求之千百年间, 盖不一二见, 非百姓疾苦“, 七里河边归带月”的诗句, 为我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们留下了他拜询父老的感人情景; 他重教
月, 范公知邓, 促百业兴, 营百花洲, 创花洲书院, 开邓
州州学之先河。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诞生于此。庆历四年( 1044年) , 范仲淹因主持的化、轻惩罚、废苛杂、倡农桑, 亲自带领百姓改革夭折, 自范公离任后, 邓人名
感其功德, 遂在百花洲建祠以祀之。
请外放, 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凿井耕田, 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在给光化军知邠州。庆历五年( 1045年) 十一月, 以疾知军李简夫的诗中写道“: 庭中无事吏归求解边任, 请知邓州, 遂以给事中、资政殿早, 野外有歌民意丰。”描绘了他在邓州垂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拱而治, 民乐生平的太平景
1045年11月至1049年正月, 范仲淹春任邓州象。他在《依韵邓州, 夏、商、周及至秦汉之后为中州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诗中写道“: 长使下
名郡, 宋代为武胜军, 后改为邓州南阳郡, 情达, 穷民奚不伸”“, 但愿天下乐, 一若樽属京西南路, 治穰( 今邓州市) , 领穰、南阳、前身, 长戴尧舜主, 尽作羲黄民, 耕田与凿内乡、顺阳、淅川五县, 出任邓州者多为中井, 熙照千万春”, 既是他孜孜民事的生动央要员。宰相张永德、赵普先后任武胜军节写照, 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他希望度使, 苏易简、寇准、陈尧咨、刘筠、谢绛等广
范仲淹, 字希文, 苏州吴县人, 唐宰相范履冰之后, 北宋范墉之子, 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 八月二日, 两岁而孤。四岁时, 母谢氏改嫁时任平江府( 今江苏吴县) 推官的山东淄州长山人
大劳动人民永远生活在尧舜盛世, 享受都曾任邓州知州。太平之欢乐。
范仲淹知邓时已57岁, 且患有严重肺范仲淹知邓, 政简刑清, 一年余而化行疾, 同时遭受了庆历新政失败的严重打击, 俗美, 吏畏其威, 民怀其德。他也对邓州南但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不渝。他“求民疾于阳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曾赋诗“: 南阳本一方, 分国优于千里”( 范仲淹《邓州谢上
, 孜孜民事, 政
平讼理, 创建花洲书院, 并在邓写下了千古秋名篇《岳阳楼记》, 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佳处, 偶得作太守。地与汝坟近, 古来风化表》) , 孜姓疾苦, 与民休戚“卧龙乡曲多贤达, 愿与逍遥九老中”( 范仲与共。庆历六年( 1046年) , 邓州自孜民事, 政平讼理, 泽溥邓人, 佳话纯”( 范仲淹《依秋至冬淹《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 , 对邓州的民 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 , 传千载而不衰; 他关心百
了。”审判的结果是: 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公权五年。在宣布判决书的当天下午, **又假惺惺地向国民政府送交了为张学良请求“特赦”的呈文, 请求“将该员应得罪行予以赦免, 并责令戴罪图功, 努力自赎, 藉瞻后效, 而示逾格之宽仁”。随后, 国民政府发布了命令“: 张学良所处十年有期徒刑本刑, 特予赦免, 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赦免后“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意味着不放人, 张学良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获得。从此, 开始了
他漫长的幽禁生涯。的。虽然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历史的选择, 不可否认, **扣押张学良, 在很大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两人之间的恩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南京政府的权威, 维护怨关系并不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但也是其“领袖的人格”, 并非仅仅出于简单的报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从两人恩怨关系的复心理。但这一做法在结果上, 却是**发展变化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可有负于张学良, 是他再次以怨报恩的行为。以明显地看出两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世张学良与**之间的恩怨, 不是孤界观以及政治立场等许多方面的不同。通立存在的, 在他们相互交织的恩怨关系过分析张学良与**之间的恩怨关系, 中, 同时又夹杂着两人间复杂的利害关系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两人的总体认识, 和政治关系, 是伴随着两人共同参与的许而且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两人之间复杂关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不断发展变化系的进一步理解。( 责编: 阚谧丁)
兰台世界
06.2 工作版
邓, 作诗赞之“: 野岸溪几曲, 松蹊穿翠阴, 不知走笔, 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该芳渚远, 但爱绿荷深。”
范仲淹知邓时已洲废亭圮。曾有诗云:
“南阳有绝胜, 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 屹立高城头。尽览洲中秀, 历历硝人忧。作诗刻金石, 意垂千载休。我来亭早坏, 何以待英游。”范公遂谋划筹资, 整治了百花洲, 重修了览秀亭, 并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春风阁, 在百花洲畔建花洲书院( 因百花洲而得名) 。范仲淹常于公余到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执经讲学, 在春风阁里以文会友, 到百花洲上与民同乐, 使此处成为宛南胜景。在这里, 范仲淹与致仕宰相张士逊、新科状元贾黯等诗酒雅会; 同致仕宰相晏珠、光化知军
记360 字, 字字珠玑, 文情并茂, 气势磅礴, 千古流传, 使岳阳楼的景色更增光辉, 名传天下, 后人不得不赞叹滕子京千里求记的远见卓识《。岳阳楼记》写于邓州花洲书院, 也使得它的诞生地备受世人青睐。花洲书院牌楼前的一副楹联对此作了十分恰当的概括: 洲孕文显圣, 合秦关月, 楚塞风, 先忧国忧民, 正气肇穰邑; 楼因记益名, 汇巫峡云, 潇湘雨, 后乐山乐水, 浩波撼岳阳。
花洲书院的创办, 使邓州文运大振, 范仲淹曾有诗“春风堂下红香满”以记其盛。 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 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 元
风给予高度赞美,
一起。庆历八年( 1048) 正月, 朝廷将他调任荆南府( 今湖北江陵一带) 时, 邓州百姓遮拦传旨的使者, 请求朝廷收回成命。而范公亦愿留邓。因此, 朝廷准其继续留任, 直至皇元年( 1049 年) 正月, 才离邓赴任杭州。
早在北宋宝元二年( 1039 年) , 范仲淹同科进士和挚友谢绛任邓州知州, 整修“百花洲”, 在洲畔城上建览秀亭。欧阳修是年过
好? 滕子京想到了好友范仲淹。遂于庆历六年( 1046 年) 六月十五日, 给范仲淹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文字优美的长信, 即今见于嘉靖、乾隆、嘉庆《巴陵县志》中的《滕子京与范仲淹求记书》。信中介绍了岳阳楼重修的情况, 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 派人千里迢迢送到邓州, 恳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 于庆历六年的九月十五日, 在邓州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展纸
李简夫及当时名士王洙、张焘等赋诗唱和。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 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范仲淹《依韵答王源叔忆百花洲见寄》一诗花洲书院”( 见《嵩阳书院》) 。范仲淹离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的优美画卷“: 芳洲后, 邓州人十分怀念他, 于花洲书院旁建祠名冠古南都, 最惜尘埃一点无。楼阁春深来祀公。北宋元丰元年( 1078 年) , 当时著名海燕, 池塘人静下仙凫。花情柳意凭谁问, 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 专程到花洲书院月彩波光岂易图。汉上山公发新咏, 许昌何瞻仰范公遗迹, 挥毫题诗“范公种竹水边必诧西湖。” 亭, 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 百邓州名扬天下, 不仅仅是因为范仲淹在年草树至今青。” 邓州创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 培育了大批从宋代到明清, 花洲书院累圮累修, 办英才, 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学不断, 是邓州的重要胜迹和教育中心, 居邀, 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写了千古绝唱《岳阳邓州八景之首, 明时称“花洲相迹”, 清时谓 楼记》, 名篇、名句连同它的诞生地便长久地“花洲霖雨”。 印在了史书中, 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滕子京, 名宗谅, 北宋洛阳人, 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 一生志同道合。任泰州军事判官时, 帮助范仲淹修筑捍海堤堰; 仁宗天圣年间, 二人同朝为官, 共同劝谏刘太后还政; 庆历初, 二人同任边帅, 抵御西夏。后滕子京用公使钱的事被人攻讦受审, 范仲淹多次上表为其辩诬, 使其免去刑狱之灾, 先后贬知陕西凤翔府( 今陕西宝鸡) 、河南虢州( 今灵宝) 、岳州巴陵郡。
滕子京知岳州后, 重修了江南名胜岳阳楼。楼成, 极为壮观, 该请谁为之作记才
北宋绍圣二年( 1095 年) , 出生于邓州的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 子承父业知邓州, 整修了花洲遗迹, 使书院重振声威。元代, 化洲书院曾因战火而一度荒废。到了明代花洲书院因全国书院的兴起再次得以恢复, 并易名春风书院。嘉靖年间, 曾三次重修, 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 , 时任汝南道参政的范仲淹十六世孙范唯一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时, 祭拜祖先, 并留下了祭文和诗文。
清代, 在朝廷的鼓励下, 全国书院再度呈现出兴盛繁荣气象, 花洲书院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有记载的修复就有15 次之多。
其中有三次重大的变化。一是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 , 知州陈旭将书院移建于市中心丁字口西, 仍称春风书院。二是道光四年( 1824 年) , 代知马应宿移书院于百花洲原址, 恢复各类建筑四十余间, 为历史之最, 并复名花洲书院。三是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 知州叶济全面重修书院, 并按朝廷诏令更名为
“邓州高等小学堂”。至此, 儒学形式的花洲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学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今天的邓州第一高级中学, 就由此发展而来。近千年来, 百花洲上弦歌不断, 春风堂里人才辈出, 成为风景胜地和教育胜境。
时光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虽然这所千年书院曾几度繁荣与衰落, 但范文正公的事迹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为弘扬范公的事迹, 激励当地更多的学子奋发成才, 自2002 年始, 邓州市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 历三载而告竣。修复后的花洲书院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等诸多的建筑和景点, 气势宏大, 古朴典雅, 总投资
1400 多万元, 共修复、重建、增建各类建筑66 座, 4000 余平方米, 辟江南园林百余亩,
建碑廊430 米, 整修了城墙城河, 又以杏山之石叠山构峰, 造湖理水, 为历史上规模空前, 更成天下奇观。
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居中为书院主体, 五进四院, 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庄严和恢弘。院中既有《岳阳楼记》诞生地“春风堂”, 还有小巧精致, 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西部为范文正公祠、姚雪垠文学馆和邓州名人馆。东部是百花洲园林, 亭台楼榭错落有致, 山湖洲林相映生辉, 且为江南园林风格。众多名人大家挥毫题匾赠诗, 更令书院增色生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花洲书院既是书院与园林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更是南北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她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姑苏人去三千里, 宛邓惠沾百万家。花洲书院这座传范公薪火、承“忧乐”精神的千年学府, 于今更加光彩夺目, 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宋史.范仲淹传》
2.骆立群《. 邓州古代史初探》《、邓州古今名人传
略》
( 责编: 阚谧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