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32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
申福明
一、概述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第13课的内容,教学课时为45分钟。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到长征胜利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的内容包括: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教材首先讲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召开了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遵义会议,确立**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到达陕北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深刻体会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 的能力,
(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红军胜利的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 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 问题的方法;
(2)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 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真切地体验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 量,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切感受到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自觉 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 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的学生。
(2)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扎实等特点,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 和能力可以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答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3)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4)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十分喜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的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讲授式策略:讲解基本历史史实,使学生对事件有整体的把握。 (2)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自主探究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 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4)小组合作策略:以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
(5)情境策略: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 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2)Powerpoint 课件(相关音乐、图片、文字、音像等) (4)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5)参考网址:://xzzh.china5000./血铸中华
六、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前奏: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首歌是**的诗《七律·长征》,歌中提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取得长征的胜利?”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指导学生看课本P61页第一段内容,用教学课件出示问题 1、红军长征以前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进行长征呢?
学生回答后归纳:1933年10月,**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结果红军付出极大伤亡,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导致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离开根据地,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是什么力量使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
课件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
指导学生看课本P61—62 ,结合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四人一组讨论回答:学生结合教材和已有的知识谈长征的“艰难”。
学生活动:让学生据图说出红军前期长征路线,并说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过渡:中央红军在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后长征中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 课件展示遵义会议的视频
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请讨论:想一想:
(1)在遵义会议中,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会议的内容 (3) 会议的历史意义
归纳讲解: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是陈独秀犯了**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大革命失败,接着博古等人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是党的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
过渡: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继续长征,再次课件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 说说在遵义会议后,红军又经过哪些地方?发生什么大事?
学生回答后讲解: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终于在吴起镇和会宁胜利会师。
总结: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结束。
动脑筋: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件展示:胜利的意义。 动脑筋(分组讨论):
1、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2、红军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讨论归纳:
1、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
2、红军虽然被迫长征,但能及时调整战略,更换领导层,在**的指挥下,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终于取得长征的胜利。
思维碰撞(谈体会):
我们今天仍需要长征的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讨论归纳: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坚韧不拔、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
三、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板书形式,由学生归纳。 四、课堂练习伸展
1、 课件展示课文P65活动与探索第一题。
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2、课件展示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长征的经过
1934年10月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吴起镇和会宁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
三、长征胜利的意义
八、教学流程图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八、教学评价设计
九、帮助和总结
帮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的视野打开,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完成学习任务。
总结: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等提供了直观,更加感性的认识。师生互动,使学生对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坚韧不拔、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有更好的理解。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教学目的也能实现。
十、教学后记
作文二:《红军不怕远征难》5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
乌蒙磅礴(páng bó)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 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朗诵《悄悄话》
老师, 老师, 我的好老师,
让我和您说句悄悄话---
我盼着长大又怕长大,
长大了就要离开幼儿园这个家.
我怕长大还是长大了,
我, 就要毕业离园啦.
老师, 老师, 我的好老师, 让我轻轻叫一声老师--妈妈.
我是您搀扶着长大的" 丑小鸭" , 我是您梦中开放的" 七色花" . 您用泪花送走您淘气的娃娃,
我用小手做一个娃娃给您留下.
它和我一样的眉毛, 一样的嘴巴,
每天都陪着老师妈妈说句悄悄话.
再见了, 我的老师妈妈,
也许, 我会走得很远很远,
远在天涯,
也忘不了幼儿园的家.
放心吧, 我的老师妈妈,
将来, 我会长得很高很大,
再高再大, 也是您培育的娃娃.
每年每年的夏天, 我都要回来,
搂着老师妈妈的脖子, 说上许多许多的悄悄话 每个早晨, 我会想起你们的声声问候; 每个傍晚, 我会想起你们的每张笑脸.
今天, 你们是一只只快乐的小鸟, 要在这里起飞; 今天, 你们是一只只幸福的小船, 要在这里飞扬; 今天, 你们是一匹匹奔腾的骏马, 要在这里奋蹄. 再见了, 我最亲爱的孩子们!
作文三:《红军不怕远征难》600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不怕困难,毫不畏惧的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距今八十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事持续的时间长达两年,这件事情经历过的地方横跨半个中国,这就是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史无前例的-----长征。
(1)长征顾名思义,就是走很长的路,这条道路到底有多长呢?长征从江西的瑞金出发,占领了遵义后,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作战计划,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继续北上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在陕甘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后,**这样说过:“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与日月同辉,当赋诗以歌之。”于是就有了这首气壮山河诗歌。带着诗人的感情,我们充满激情的再来读一读。(从你们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激情)
(3)老师在长征的前面又添加了两个字-----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指的是诗歌的形式,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长征是这首诗要写的内容,中间用间隔号分开,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应该停顿一下。我们再来读一下课题。(停顿的恰到好处)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范读
刚才大家把题目读的很精彩,老师也想读一读这首诗歌。大家可要竖起耳朵认真听,看老师读的怎么样?
(2)生自由读
你们想不想比老师读的更好呢?赶快拿起书页,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歌。读不好的词语或者句子可以多读两遍。(读书做到认真,真好。)
三理解词语,品读诗歌
1 感受千山-------“逶迤”“磅礴”
作文四:《红军不怕远征难》2600字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新庙中学 徐志红
一、教案背景:
1、面对的学生:初二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信息
预习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baidu.查找本课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动机;启发诱导,层层设问;学生协作,研究探讨。课堂结构追求局部服从整体,错落有致,韵律优美,整体协调。教学效果追求;目标实现,发人深省。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兴起的关键一课,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通过本课学习,真正认识长征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认识到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现代社会发展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2、能结合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通过阅读课文、长征示意图(地图册)和插图,能描述出红军长征的经过,正确复述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4、通过对红军长征经过的描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汲取历史智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
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在这危急关头,是**力挽狂澜,提出了正确主张,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也准备了条件。把它定为重点,有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境况,在整个革命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这也是本课知识核心。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一简单的会议,涉及的内部问题,所解决的重大问题是需要深入分析的,所以把它定为重点和难点。
五、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探究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 探究讨论 联系比较
六、教学流程
1、课堂导入:
与学生轻松谈话:《金色的鱼钩》是否学过?回忆它的时代背景?之后设问你们知道长征这事,但长征到底在做什么?随即导入新课。以语文的知识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来学习长征,从而来加深对长征本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
(1)红军长征原因
教师出示前四次围剿对比表,引导分析长征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2)红军长征过程和意义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创设问题:百度://baike.baidu./view/1329475.htm并结合地图册说出红军长征都经过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学习教材边完成所提出的问题。整体明确了长线路线。教师绘制简图,清晰明了,记忆深刻,解决重点内容中央红军的长征。
解决重难点——遵义会议
创设探究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探究讨论的形式完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明确此次会议在长征过程中
和我党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形成分析,探究问题能力的基础上突破重难点。 诗歌《七律 长征》解析 ://baike.baidu./albums/history/9608124.html#0$2f9cbdccc24c2b0401e9288f巩固知识,纹理线索,把历史与文学紧密结合起来,资源互补,增强学习的乐趣。
(3)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本节的情感目标也是本课的精华所在,此处引导学生讲述长征中的困难(结合课本插图:过雪山,越草地)及总结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红军身上表现出来什么精神?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附资源),升华情感,增强直观性。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复述故事的策略,认识长征精神并进一步拓展:今天在生活中面临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发扬长征精神?学以致用。
(4)教师小结:快板书梳理(长征快板书://tieba.baidu./f?kz=280299498一段梳理全文):长征精神是伟大的、不朽的,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3、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题,以书为主,学习长征经过的省份,并引导学生在图中标注。在些整理出记忆长征路线的口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
4、板书设计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危为安
长征开始:1934、10 瑞金
初期受挫
战略转折:遵义会议
突出重围
胜利会师:吴起镇会师1935.10
会宁会师 1936.10
在些引导学生发现本节课时间上的特点:相隔一年,且都是在10月。接着进行学法指导,寻找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七、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有如下思路:(一)目标——活动——发展,即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在展现历史中学习,在体验历史中感悟,在反思历史后评说,升华学生的人生品味与历史责任感。(二)讲出了本课的历史性,
文学性和社会性。历史性即把长征作为历史知识讲授;文学性是因为它涉及到相关许多诗词和语文知识;社会性是长征精神已成为超越国界,意识形态的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意义。
我力图 把新课程理念由理论变成实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教不代替学生的学,学不依赖老师的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教得轻松”,“学得轻松”!创设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能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如快板书的语调不够形象,不够专业,以后还要努力提高课堂的表现能力。
参赛教师信息:
姓名:徐志红
省份: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
学校:新庙中学
通讯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新庙中学
邮编:131109
电话:13614489788
作文五:《红军不怕远征难》3400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白正毅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通过长征的路线和遵义会议以及最后的会师体现本主体长征路线一目介绍了红军为何要长征,以及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而遵义会议则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大主力的顺利会师宣告了长征顺利结束。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是整册教材的重要一课,地位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长征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讲解遵义会议,学生基本能够体会此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突破方法:红军长征至今还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教学难点】
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突破方法:利用总结的方法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比较法。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故事穿插法。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
6.音像辅助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材料准备】
地图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相关音像材料、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遵义会议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长征》。
导语:边播放视频剪辑《长征》片头,教师边讲解**创作《长征》的由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重要的第一节课,从歌曲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完整地了解。通过歌曲等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课件出示课题) 第1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 红军长征原因
多媒体展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和国民党人数对比
指导学生看教材,结合图片,找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设计问题1:
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及图片得出: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长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长征图片”:并且做出图表,分析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的对比。
设计问题2:
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有哪些?
多媒体图片展示遵义会议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这就是当时看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情况,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
设计问题3: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点拨: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等负责指挥。
多媒体展示:《遵义会议》电影。
设计问题4:
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军事斗争有何变化,由此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红军丧失了主动权,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后,在**正确的军事路线指引下,掌握了主动权,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设计思路:一般的讲,会议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内容,用丰富的图片讲授新课能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视觉效果。通过两个问题的设问,使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恰当适时地在课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路线。
设计问题1:
1.通过动态长征路线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冲出重围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经过?
(预期效果:①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被称为**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有一首歌里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用兵真如神);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
设计问题2:
阅读课本内容并通过看图了解: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强调大会师时间、地点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坚持游击斗争。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设计问题3: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多次诚恳希望西藏派代表到北京谈判。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时在教材上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即1951年。) 设计问题2:
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预期效果: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设计思路:本环节旨在说明用图片表明,红军最终终于成功,培养了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同学知道了红军经历怎样的苦难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就是要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习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学好各种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但都不太难。所以在讲述新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和相关历史视频资料,感知历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图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过程较感兴趣,但课本上介绍的不够全面,因此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更多的介绍和细节展示,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时间:
2、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遵义回忆: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3、意义:
三、长征路线: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宁
作文六:《红军不怕远征难》4500字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红军长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红军长征》,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新编川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是很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心思量。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dakao8./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长征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2)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2、重难点突破
重点分析
(1)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八年级学生只需以此为点,以点带面,认识30年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体会红军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遵义会议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即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的正确主张,这就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点突破方案:
(1)让学生阅读教材、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征路线简易图。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2)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难点突破方案
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理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一定要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指导革命取得胜利。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教法与学法
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3)比较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得出结论。
(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
(5)分析法: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故事、歌曲等相关资料。
(二)新课导入
组织简短的“长征诗词朗诵”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各组代表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长征诗词。教师激情点评,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
(三)新课探究
第一环节:探究课文、感知长征
1、长征的原因
出示五次“围剿”的力量对比表:
国民党军人数 共产党
军人数 红军指挥者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 万 4万 ** ** **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 军 胜 利 第二次 20万 5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7万
第五次 10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 红军 失败
学生看表、分析,归纳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2、长征初期的路线
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此图,阅读教材P70小字材料,提炼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在这个重要时刻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①背景:会议前红军所面临怎样的局面?
②内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
③影响:会议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问题。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我特地要求学生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进行当堂记忆,并及时抽查。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再进行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遵义会议正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dakao8.是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端,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出现了转机,由于**的正确领导,红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最后胜利。
4、长征的最后胜利
①长征路线:
学生通过“红色导游——重走长征路”这一活动,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一位同学作为红色导游,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在导游的带领下,完成填图,并逐一标注出重要地点,最后形成完整的红军长征路线:
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会师陕北——1936.10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其一,长征结束的时间不是1935年,而是1936年10月;其二,三军会师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②重要战役: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诗歌朗诵,来记住红军长征途中渡过的几条河流的先后顺序,并认识到这几次战斗的重要性。
学生讲述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雪山草地的故事,思考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
第二环节:思考总结,长征的意义:
因为这一环节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
长征的胜利,宣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将代代相转,让我们进入第三环节的探究。
第三环节:丰碑永铸,长征精神永传:
1、长征精神: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诗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认为其中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概括出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进。
2、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了,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通过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新时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四)本课小结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请学生小结本课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达标
为了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落实双基,我设计了这些题目,供学生当堂达标。 多媒体播放《七律·长征》,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单项选择题:
(1)**在革命战争年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长征途中,最能表现**军事指挥艺术的军事行动是( )
A、突破四道封锁线 B、强渡湘江 C、四渡赤水 D、领导秋收起义
(2)红军长征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长征胜利的时间是( )
A、1934年10月 B、1935年1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3)歌曲中“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 )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一、二、三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
2、填空题:
根据歌曲中提到的长征线路填空:
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 —— ——
—— ——1935.10会师陕北——1936.10三大主力会师
3、简答题:
长征过程中,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何影响?
六、课后作业
考虑到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布置作业如下:
1、完成指导丛书上本课的练习。(全班同学都必须完成)
2、写一篇历史小作文《我的长征感言》(成绩较好及有兴趣完成的同学自主完成)
3、欣赏与长征相关的文学作品,并交流心得体会。推荐**在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完成)
七、板书设计 略
作文七:《红军不怕远征难》4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电影《大渡河》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叫《大渡河》的老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说道泸定桥,我不禁想到**爷爷写的《七律.长征》里的两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从这两句诗中,我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在我看到电影演到飞夺泸定桥的那些镜头时,我有些吃惊:红军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爬上泸定桥的铁锁链,一直都在顶着敌人猛烈的枪炮努力的向前爬,不少红军被敌人打伤,纷纷坠落到大渡河里... ...大渡河,被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士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思绪还在翻滚,不禁赞叹:红军战士是多么的勇敢啊!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勇敢战斗的精神!我们能拥有这么美好的今天,就是用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这样才对得起为我们洒下鲜血的革命烈士们。我热爱我们的祖国,更热爱和缅怀那些为新中国而献身的可爱的人们!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小学 五年五班 刘汉章
指导教师:吴晓淳
作文八:《红军不怕远征难》10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八十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八十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轻歌曼舞的欢乐,鸟语花香的芳馨,相敬互爱的甜蜜,灯红酒绿的痴迷,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然而,亲
爱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随着时光流逝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有我们绚烂的向往和似锦的前程啊。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八十年前的长征,已经作为一个符号,走进了历史,铭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岁月积淀的长征精神,却像古酒一般在我们的心中酿出了感情,酿出了味道,成为我们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肴。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书写我们新的长征。
作文九:《红军不怕远征难》10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把惊涛澎湃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铁松昂首挺拔,雄鹰展翅翱翔!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程,漫长、艰辛,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历程,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更为世人讲述了长征过程中那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美好故事。
还记得13岁的小红军小兰吗?长途跋涉,她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可为了照顾伤员不慎把自己的干粮弄丢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食物,坚持没有告诉任何人,一路上她忍着饥饿,不停地捡着野菜里放进背包里,弄得紧紧的,只为了不让同志们看出来,不想让大家一起饿着肚子,不知过了多久,她终于撑不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没了干粮,这些天都只捡野菜充饥。
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和我一样正值豆蔻年华,但她却有着男孩一样的坚强意志,她知道体谅别人,在面对战士受伤时,她可以不照顾,她可以丢下他们,可是她没有,她知道有了红军战士才会有明天,她无怨无悔,悉心照顾战士;在面对丢了干粮的情况下,她尚可以告诉大家实情,可以让大家都分一些干粮给她,但她没有,她明白红军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她选择沉默,自己一个人吃苦,这一颗炽热的红军心照耀着所有人。
有根金色的鱼钩还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有个人至今还存在人们的心中。1935年的秋天,红军们进入了草地,可是陆陆续续有很多人得了肠胃病,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那些病员,老班长摸着黑找野菜,可是光吃这些怎么够呢?老班长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每天都蹲在池塘边钓鱼,几乎每天老班长都会为伤员做鱼汤,可他自己却只是吃着那些剩下的鱼骨头,喝着漂着一点菜叶的所谓的野菜汤,一天一天的过去了,老班长越来越虚弱了,可还坚持为伤员钓鱼做鱼汤,到老班长生命的尽头,他还是把食物留给了战士,就这样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一根鱼钩,一位红军老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为了战士,为了党,为了革命,性命算什么?在崇高的精神面前,性命算什么?一根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多么灿烂的金色光芒啊!
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过程中,小兰,老炊事班班长,那一位又一位的红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那充满阳光的明天啊!为了这心中这永存的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作文十:《《红军不怕远征难》》34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陵城区第五中学 唐月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征经过的旅游景点,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长征故事和精神,一方面感受真实历史的震撼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及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
二、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
四、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课前播放诗朗诵《长征》视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磅礴气势。指出**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中的一部分,“同学们,当年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
展示学习目标: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 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3、学习新课
(二)、长征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及指 挥者。
②接着找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并和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 进行对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 次截然不同,它是不计成本的硬拼硬打,结果一败涂地
③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转移
(三)长征的经过
1、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内容,划出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的地点、及人数。
教师强调: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的是红一方面军同时长征的还有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和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
②请同学们进一步说出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结论】王明“左”倾错误军事路线仍然指挥着红军,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2、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是谁力挽狂澜?在胜利与失败的面前,党、红军做出了怎样的诀择呢?
3、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请大家阅读书本60页插图下的文字、注意找出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①提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
②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请大家比较一下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处境看看有什
么变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特别是湘江之战付出的血的代价等,之后在**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度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的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境内,胜利完成长征。)
教师分析归纳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说明遵义会议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遵义会议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实也说明了它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遵义会议也成了我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红军是如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胜利的。
4、冲出重围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卢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阅读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请同学们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找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说出四渡赤水河与巧渡金沙江的意义
②请同学起来讲飞夺卢定桥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说出从夺桥红军战士的身上感受到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②当我们的红军战士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后,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③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走过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让学生齐读61页的小字部分,体会长征的艰难) 老师强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④请同学们想一想,长征结束了吗?长征是什么时间结束的?其标志是什么?
5、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让同学们试着说说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
教师归纳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了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渡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吴起镇。1936年10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和从湖南出发的红二方面军战胜了千难万
险,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实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四)、长征胜利的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师过渡:震人心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我们回顾刚才学过的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P61页的动脑筋长征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从这些红军战士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就是长征精神。(让同学们通过讲故事来体会长征精神) 教师总结: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通过长征小故事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②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五)故事小擂台
小组讲述关于长征的小故事《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向参加长征的英雄们学习什么?
不畏艰险、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六)我当评判员
某同学是这样描述长征的:
1933年10月,红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刚开始由于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损失惨重,四渡赤水之后,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重新确立了**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巧渡金沙江,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一路胜利进军,最终在1936年在陕西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七)小结
(八)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让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生活中不断实践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最后请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七律长征》。
(九)当堂达标
(十)作业: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写一篇以长征精神为题的小论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唐
月
勇
陵城区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