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古诗的思想感情》3400字
1.《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5、《望岳》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6、《春望》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7、《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8、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
9、《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1
10、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11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13、《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4、《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16、《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17、,《饮酒》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18《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
2
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1、<己亥杂诗》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22、《望江南》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23、《渔家傲秋思?》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24《城子密州出?猎》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
25《武陵春》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26、《破 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27、《关雎》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8《蒹葭》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3
作文二:《[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4900字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 篇一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音
雁门太守行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
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篇二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音
雁门太守行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
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
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作文三:《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说起》2900字
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说起
摘 要:李贺的诗歌用语奇特,取象异常,因诗中多用“鬼”、“死”等语而被世人称为“鬼才”。因此,后世评解李贺诗歌的人大多倾向于关注他的诗歌风格,或者说他取法离骚,学承乐府,或者说他有齐梁余习,却因此淡化了诗人的情志。本文以《雁门太守行》为例,在总结前人对本诗的相关争论的同时,以李贺诗歌中的“剑”意象为出发点,探析青年诗人李贺的积极情志。
,关键词:李贺;《雁门太守行》;相关争论;诗人情志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1
,
,李贺是中唐时期一位奇特的诗人,以擅长乐府闻名,未满三十病亡。因诗中多用“鬼”、“死”等字眼,再加以诗风奇异,取象异常,世人多称他为“鬼才”。他短暂的一生是在安史之乱的余波中度过的,此时,唐室虽然有望中兴,但朝中宦官专权,党争浓烈;朝外藩镇割据,自行其权;边境也时常遭受吐蕃回纥的骚扰。作为李唐王孙的李贺,希冀报国,却受到小人排挤,以避讳父亲的名字而终生无缘科举,有志难申。在他悲剧的一生里,不仅仅给我们留下了“奇异怪诞”的诗歌,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歌中蕴含着的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心态,《雁门太守行》尤其如此。
,一、关于本诗写作缘起的争论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究竟因何而作,历来争论不休,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拜谒” 、“送将士出征” 和“激励败兵说”三类。
1) 拜谒说 ,(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张固《悠闲鼓吹》),1,
,《幽闲鼓吹》,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2,
,(2) 送将士出征说
,元和九年冬,振武军乱,诏以张煦为节度使,将夏州兵二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言宜兼程而进,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宿云崩颓,旭日初上,甲光赫耀,角声肃杀,遥望塞外,犹然夜气未开,红旗半卷,疾驰夺水上军。而谓鼓声不扬,乃晨起霜重耳。(姚文燮《昌谷集注》),3,
,(3)“激励败兵说”
,此言城将陷敌,士怀敢死之志。以望气则黑云而将摧矣,然甲光向日,犹守而未下也。势危则吹角愈急,故曰“满天”,逢秋则其声甚哀也。夜将入矣,塞土本紫而以夕照临之,则如胭脂之凝。时则红旗半卷而临易水之上,众方击鼓作气,思以御敌也,而鼓声不起,胡不利也。誓将提携玉龙,矢死以循,以报君平昔待士之厚意而已。(曾益《昌谷集》),4,
,曾益从诗歌文本出发,提到“将士陷敌” ,士兵怀有敢死的志向,为了报答“君”的往日恩情,可以说与“送军出征说”完全相对。但却清晰的点明了本诗的主题,那就是“士怀敢死之志”。
,纵观以上三种看法,我们完全可以知道,尽管这首诗歌的写作缘由有所争论,但是,他们都对诗中的主要情志没有疑问。诗歌中透露出来的不惧危难,投身以报的积极情志清晰可见,这也是李贺身上散发出来的重要气质,这种气质在诗人现存的诗歌中随处可见,而且都与剑相联系。
,二、剑――诗人的化身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出来的心志是积极进取的,尤其重要的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总以不惧危难,投身报国的情怀为主要色彩。当时,唐室正受“安史之乱”余波的影响,虽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但终究有望中兴,然而众多的人不思强国,却唯利是图,更别谈李贺这种壮志情怀了。李贺的一生,,而又短暂,但诗人终究没有退却,在诗歌创作中,一直以“剑”自我激励。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其五》,5,
,从本诗可知,李贺是有一番志向的,他认为作为一个男儿,应该带上吴钩而收取关山,封侯并图形高阁。但是,他的志向终究完成不了,在困境中,他依然是以剑自喻。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出城寄权璩、杨敬之》,6,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7,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客游》,8,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开愁歌》,9,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诗人对剑有非一般的情怀,他自喻应当飞去的“汉剑”,应当发出吼声的“古剑”,但是,这些愿望都难以实现。在客游他方,心怀满愁的时候,他依然当自己是一个弹铗击剑者。
,在《春坊正字剑子歌》中,他对一把“剑子(短剑)”产生了情怀,也可视为作者自己当时的写照: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老蒺藜刺,,鹈淬花白鹇尾。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丝团金悬簏敕,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10,
,李贺在送别秦光禄北征的时候,他对秦光禄的愿望也与剑有关。“今朝擎剑去,何日刺蛟回。”(《送秦光禄北征》)可以说,李贺的生活是离不开剑的,据此他可以时时激励自己,保持与常人不同的高远志向。“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置酒行》)他的理想总是以剑为寄托,并且时时散发出来。他在困窘的时候呐喊“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野歌》)
,自从杜牧评价李贺的诗歌“少理”之后,后人在关注李贺诗歌的时候便在“辞”与“理”上下足了功夫,而不太注重李贺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志”。他的诗歌取象与一般人相异,缀辞也不同凡响,这随着诗歌发展在诗坛中出现的奇葩,固然是极其重要的关注点。但是,不管怎样,从诗歌的“诗言志”本质来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全符合青年诗人的实际心境,它没有脱离诗歌“言情”或者“言志”的本质,而是借以抒发抑制不住的真情和志向。不管如何去阐释注解这首诗歌,无论前人对本诗有怎样的争论,一旦进入阅读状态,我们除了注意咀嚼诗歌的艺术美之外,还应当重点关注诗歌里所蕴含的情感精髓,用心体会青年诗人李贺通过诗歌留给后人的积极心态。
,
,参考文献:
,,1,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341册,商务印书馆发行,第554页.
,,2,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5页.
,,3,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3页.
,,4, 转引李贺资料汇编,吴企明,中华书局,1994年10月版,第138,57页.
,,5-10,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
61,37,111,110,12,43页。
作文四:《雁门太守行教案》1800字
《雁门太守行》复习资料
一、 默写全诗
, 。 , 。
, 。 , 。
二、 作家作品、词义。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字 ,是 朝诗人。
(2)雁门:(3)摧:(4)甲光:
(5)金鳞:(6) 角:(7)声不起:
三、 划分朗读节奏。
四、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五、理解性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 的诗句:, 。
2.《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的情形 : , 。
3.诗中写出战场惨烈的诗句是:, 。
4.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决心的诗句是什么:“ , 。”
六、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1)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 )和夸张 (城欲催)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 揭示出来。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 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 黑云 ” 象征敌情, “ 甲光 ” 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 威武雄壮。
(“ 压 ” 是 “ 逼迫 ” 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 开 ” , 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守军披坚执锐 , 严阵以待 , 雄姿英发 , 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
3、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① “临易水” 引用荆轲刺秦王, 易水诀别的典故。 (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委婉含蓄地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②“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精神。 (赏析“报君 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 状态突现出来。
5、颈联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
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友军深夜驰援,驰援部队刚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号令, 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 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 (尽忠报国 ) 的决心。 7、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表现手法:示例一:首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或者答:善于用典: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 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内容: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 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8、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
这首诗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 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 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
作文五:《雁门太守行》2300字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主备:李梓慧 时间2016.11.28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诗歌特点并理解这首诗歌的句意
2理解并掌握诗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背诵课文
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预习自学
1.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2.【背景】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3【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为“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三.板块教学
(一)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1.注音 城欲摧( ) 金鳞() 燕()脂() 提携()
2.诗歌的大意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沉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我手持宝剑甘愿血战到死。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2.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任选一角度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5.李贺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感人,请简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运用的特点及作用。
6.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再读诗歌,感悟主旨
这首诗歌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四.当堂反馈
1.运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燕昭王筑台”的典故把这首诗写得慷慨激昂。
4.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突出了将士忠君报国的高昂士气和______________.
6.请从炼字或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这首诗歌表现了戍边将士们的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明确: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明确:“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5.尾联作者多次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_尽忠报国 的情感。.
6.一般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色彩的词语,而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指出诗中表现出的各种色彩,指明其作用,重点赏析第一句中表示色彩的词语。
明确:(1)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红白色,交织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换的战争风云。(2)用 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两相比较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7、诗中 “黄金台”是引用典故,请说出他的表达作用。
明确:“黄金台” 是指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作文六:《《雁门太守行》教案》1500字
《雁门太守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
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教案1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5.朗读背诵。
作文七:《雁门太守行教案》500字
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代表作品:《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自主学习: 翻译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合作探究: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2、赏析“压”字。
3、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是: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
作文八:《雁门太守行赏析》500字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主旨:这首诗写敌兵压境的情形,展示了将士们决心誓死报国的决心。 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诗描绘敌军像乌云般逼近,危城似乎要被压垮了,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般,闪耀在阳光下的画面。运用比喻 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因此,它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其中,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了敌兵来时的凶猛。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句写战斗的激烈。上句“角声满天”从声音的角度来刻画敌我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下句写战后流血牺牲之多。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诗人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3. “半卷”“霜重”句写部队黑夜行军和苦战的场面。
4. “报君”“提携”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勇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作文九:《《雁门太守行》》500字
李玲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5.朗读背诵。
作者163.net
作文十:《《雁门太守行》--》2000字
《雁门太守行》复习资料
一、 默写全诗 , 。 , 。 , 。 , 。
二、 作家作品、词义。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字 ,是 朝诗人。
(2)雁门: (3)摧: (4)甲光:
(5)金鳞: (6) 角: (7)声不起:
三、 划分朗读节奏。
四、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五、理解性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 , 。
2.《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 。
3.诗中写出战场惨烈的诗句是: , 。
4.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决心的诗句是什么:“ , 。”
六、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1)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 )和夸张(城欲催)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 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 雄姿英发, 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
3、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①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委婉含蓄地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②“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精神。(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颈联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
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友军深夜驰援,驰援部队刚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号令,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 的决心。
7、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表现手法:示例一:首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或者答:善于用典: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内容: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8、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
这首诗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