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爬山虎的脚》2200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花园小学 江红波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 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 ,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 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 具——课本, 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充 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审美能力, 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 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 ;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 ___ 和 ____? (爬 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 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 课文第 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 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茎上长叶柄 枝状 细丝 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 (投影爬山虎 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 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 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 正是因为作者 “注意” 了, 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 形状、 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 “爬山虎是怎样爬” 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 4自然段。 (板:爬)
1、 默读课文, 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 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 (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 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 巴 拉
2、理解:触 巴 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 (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 注意观察。 (指名一人做 “巴” ; 一人做 “贴” ) 谁在“巴” ,谁又在“贴” ,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 “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 (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 全班交流, (谁能说说)
4、出示 CAI :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 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 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 启发学生挖掘, 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 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 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 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 作者的观察方法、 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 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 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 (略)
作文二:《《爬山虎的脚》》1200字
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最主要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作文三:《爬山虎的脚》3300字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 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 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 叶子的 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 3到第 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 一步步往上爬的。作者通过几个动词“触、变、巴、拉、紧贴”等,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写 清楚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和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 有顺序 地写下来。
教学目标:一、认识“均”等 5个生字,会写“虎”等 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 等词语。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三、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1. 板书 爬山虎 你们见过爬山虎吗?
2. 播放爬山虎的图片。你知道爬山虎还有其他什么名字吗?(巴山虎、地锦、常青藤)
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叶圣陶老爷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 。看到了这个题, 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1)爬山虎怎么会有脚呢?
(2)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3)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
4. 既然同学们有那么多的疑问,我们就一起去书本上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朗读 指生分段朗读。
(三)再读课文,完成练习:
作者从() ()以及()来介绍爬山虎的,着重介绍了爬山虎 ()
(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是如何一步一步爬上墙的。
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以及是如何一步步爬上墙的。 )
三、重点感悟
作者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爬上墙的。那么接下去,我们先来看看 它的脚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教学第三自然段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直接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 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 是爬山虎的脚。
3. 读了这些句子,你都读懂了什么?或者从这些句子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 “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脚生长的位置)
(2)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脚的形状)
(3) “六七根”——(脚的数量)
(4) “也是嫩红的”——(脚的颜色)
小结:作者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对脚进行了有序的描述。对于爬山 虎的脚的具体特征都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所得来的。
4. 齐读
5. 比较句子 出示: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
说说这两段话的差别在哪?你觉得哪段更好?为什么呢?从这段话当中我们也能知道 爬山虎脚的基本信息啊,比如它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为什么你们觉得是课文中的好 呢?
预设:第一段好。 (1)因为把爬山虎的脚比做蜗牛的触角,更加形象生动。
(2)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说明作者把两种事物拿 起来比较过,从而可以体会出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比较。
6. 齐读第三自然段。
7. 小结。
(二)教学四、五自然段。
过渡: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那它 底是怎么利用它的脚一步步往上爬的呢?
1. 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用“——”画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并用笔圈出动词。
2. 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吗?(2— 3个学生)
提供动词:“触、巴、拉、贴”
3. 用你自己的笔画画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过渡:那些触着墙的爬山虎就这样慢慢地一步步地往上爬了。 那爬上去以后, 爬山虎的 脚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出示:
“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 那些脚巴在墙 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过渡:那并不是所有的爬山虎都是触着墙的, 那么那些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又怎样了呢 5. 出示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
6. 小结:四、五两段我们主要抓住了几个动词“触、巴、拉、贴”了解了爬山虎是怎 样一步步爬上墙的,以及它的脚的一些变化情况。
7. 齐读四、五自然段。
(三)复述“爬山虎的脚”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爬上墙的。 ”
第三段我们主要讲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第四、五段主要讲了爬 山虎是怎样一步步爬上墙的。那你能不能把这两部分连起来,复述一下呢?
四、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词语。
2. 背诵第 3到 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不但知道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还知道了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爬上去的。 同时我们要知道了作者的观察方法, 叶圣陶老爷爷告诉我们, 观察要仔细, 要善于比较。这 节课我们主要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觉得叶子很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二)交流:
1.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1)抓住“拂” ,如果把“拂”改成“吹”好不好?
(说明风是轻轻地吹,叶子很轻轻漾起的波浪一样。 )
(2)指名读(2— 3位同学) 齐读
过渡:这句话说的是叶子的动态美,有没有叶子的静态美呢?
2.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的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缝隙。
(1)作者看着这些叶子,心情怎样?(舒服)
(2)为什么这些叶子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呢?(新鲜、均匀、整齐而不重叠)
(3)你能读出那种舒服的感觉吗?(2— 3位同学) 齐读
过渡:叶圣陶老爷爷,除了观察到了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他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 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
3.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1)叶子从嫩红变成嫩绿,这个变化的过程也很美,你能美美地读一下这 个句子吗? 指名读 (2— 3位) 齐读
三、总结观察方法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中,学到了叶圣陶老爷爷怎样的观察方法?
1. 要有顺序。 先观察叶子, 再观察爬山虎的脚, 再观察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地爬上去的。
2. 要仔细。如果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作者不可能会发现爬山虎的脚。
3. 要连续。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的慢慢变化,以及观察到爬山虎是一步步爬的,可以看 出作者的观察具有连续性。
4. 要有重点。作者着重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爬上去的。
5. 还要有比较,要会联想。作者把爬山虎的脚跟比作蜗牛的触角,还把它的脚想象成蛟 龙的爪子。
四、小结
我们要学习叶圣陶老爷爷,仔细地,连续地,有重点地去观察,你就能发现别人发现 不了的许多有趣的事情。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五、学习阅读链接
六、作业布置
1. 课堂作业本
2. 仔细观察某一种事物,并记录。
七、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状
脚
数量
颜色
爬
没触着墙的——萎了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一些特点以及 他是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在讲特点的时候,学生基本能抓住一些关键词, 能主动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总结出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 形状、 数量、 位置。 这篇课文上得失败的地方就是爬山虎是如何一步步往上 爬。 虽然抓住了几个动词, 也让同学根据几个动词简单地说说它是如何爬墙 的, 但是等到用简图画一画时, 同学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从这里可以看 出, 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没有通过自己的想象, 当然可能是我的引导 没有起什么作用。
作文四:《爬山虎的脚》2100字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以及留心观察周围十五的
强烈兴趣。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生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沥青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ide 意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滕,绿绿的叶,趴在墙
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还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了
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
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有些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
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读音
注意:“茎”读j īng, 不读j ìng 。
多音字:
k 空ōng 隙 铺 铺p ū
开床铺
p ū
zh 重òng 叠 跟着zhe
空 重 着
k 空ōng 间 zh 重òng 量
字形:
注意“虎子头”的写法,很多同学都没有勾。
zh 着áo hu 火ǒ
理解词语:
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当,时间的间隔相等。
拂过:风轻轻地吹过。
叶柄:叶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引发洪水的龙。
触角:昆虫、软体动物活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
一班呈丝状。也叫触须。
四、分段读课文,读通顺、连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本文分段吗,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
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的,这样才会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按什么顺序来介
绍叶子?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刚长出来的 长大了的,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观察细,按顺序,
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练习(课文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4)练习背诵这部分。
2、学习勒沃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他/她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问题。
①请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配属虎的脚长在哪里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实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让学生同桌比划比划。
(4)学习爬山虎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
①读第1—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 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由直变弯——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有触着墙的脚。另一部分画触着墙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④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呀,为了生存,它在不断的改变着自己,是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爬的?
① 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
演。
② 学生汇报。
③ 老师出示几个词,这几个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
巴、弯曲、拉、紧贴。全班学生按词的顺序背诵这一段。
④ 读了这个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头为什么又要变成圆片?
细丝拉嫩茎是怎么样用力的?
⑤ 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 它是什么样子的;c 、它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主线在我们面前的?(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教师小结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想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作文五:《爬山虎的脚》3200字
《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预习任务 :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3、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4、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号同学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学生互助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拼音写汉字,形近字组词,易读错字注音等。)
A 、我会写:
J ūn yún d àng y àng k ū w ěi h én j ì y è b ǐng
( ) ( ) ( ) ( ) ( )
B 、我会记:本文要求写的字我都记住了它们的字形,还给它们组了两个词写在了书上,并且不看词语我也能给每个字组词。
虎 占 铺 均 匀 顺 叠
茎 柄 触 痕 逐
C 、词语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我都理解了,并且写在了书上。
均匀 叶柄 休想 相当 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课文叙述顺序,知道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 ,
然后写 ,以及 。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 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 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结合课件、实物, 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 、画画?发挥你的创造力吧!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用细致简洁的文笔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是重点,难点是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借助电视媒体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教学时,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本教材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电视媒体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直观导入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揭题)学生读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此时我导入电视教学光盘导入部分,(导入录像)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又引导学生找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这样,学生既更直观地认识了爬山虎,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以问题:“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由此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脉络。
(三)读文感悟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课文题目为《爬山虎的脚》,那么课文哪部分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由此自然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四)拓展延伸。
为了能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作文六:《爬山虎的脚》7600字
招远市玲珑镇冯家学校小学部教研活动材料
1
玲珑镇冯家学校小学部教研活动材料
2
《爬山虎的脚》说课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 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 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 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除了要从读到学写, 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 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生
学生对爬山虎不是很熟悉,有的没有接触过爬山虎,所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些吃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四、教学重难点
(l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五、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 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 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 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 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本教材采用讲授法, 谈话法、 练习法、 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六、教具准备:
(1)填空练习用的小黑板。
(2)教学挂图、幻灯片、爬山虎的实物。
七、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 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 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八、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3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对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探究 新知识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
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四、讲读课文。
(1)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理解句子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 人以美的享受。
2.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 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 “ 叶 ” )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句子,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五、讲读第三自然段。
1. 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题目 “ 爬山虎的脚 ” ,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 写清楚的。(板书:观 “ 脚 ” )
2. 学生自读课文第 3、 4、 5自然段。
3. 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 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能力,通过实物的观 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好了这一段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
六、讲读第四自然段。
1. 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 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第四自然段)
2. 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 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 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5. 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4
设计意图:意图:通过实物的演示,直观感受对重点词的理解,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 的,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七、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 化。
八、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 “ 爬山虎的脚 ” 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__;再讲_ ____;最后讲_____。
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 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九、课堂小结:
针对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谈体会、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 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设计意图:巩固课文重点内容, 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 读写结合, 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层次清楚。
5
爬山虎的脚
冯小 王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分“嫩”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分“嫩”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工作就是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 导语。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爬山虎呢,(板书:爬山虎)也是一 种攀爬植物, 可它不用搭架子, 也能往高处爬, 爬到墙上、 屋顶上, 岩石上, 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
3. 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的题目,也许有些同学会问爬山虎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 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 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齐读、女生读、个别读
(2)出示二类词语:重叠、爬山虎、占了、触角、痕迹、铺满、逐渐、一顺儿、枯萎、 漾起波纹
齐读、男生读、个别读
(3)去掉词读,找生读。辅导写:叠、虎、茎的写法。学生跟写。
三、初读课文。
1、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学生交流
6
(1) 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哪个自然段里讲到的?说明爬山虎的生长环境怎样? 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2)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四、讲读课文。
(1)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 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2)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 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 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 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 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板书:赏 “ 叶 ” )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五、讲读第三自然段。
1. 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题目 “ 爬山虎的脚 ” ,把爬山虎脚的特 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 “ 脚 ” )
2. 学生自读课文第 3、 4、 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 3自然段。
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师: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 色怎样?
7
3. 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 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找一找文 中哪几句话能解答这 3个问题? [
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 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脚,让人一听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叶圣陶爷爷都仔细看过 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了什么?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什 么样?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 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 “ 长在茎上 ” ,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 “ 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 :“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 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 “ 像蜗牛的触角 ” ,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 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 —— 如果学生说 “ 像细丝 ” 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 “ 脚 ” 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六、讲读第四自然段。
1. 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 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 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 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8
师:“ 这样 ” 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 “ 一脚 ” 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 的句子。
4. 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 “ 一步一步 ” 行吗?为什么?
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 “ 一步一步 ” 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 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 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 圣陶爷爷说, “ 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 。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 中所描写的 “ 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 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七、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八、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 “ 爬山虎的脚 ” 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 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 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 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 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 引人注目, 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 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 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九、课堂小结:
针对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谈收获。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板书:
9
教后反思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 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 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上课前我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 “ 占 均 匀 漾 柄 蜗 蛟 ” ;积累词语 “ 舒服 均匀 空隙 叶柄 蜗牛 蛟龙 痕迹 ” 。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 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设计时,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的 两个部分,即 “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它是怎样爬的? ” 展开教学。
课堂上我设想让当学生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抓住 “ 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 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及 “ 颜色是嫩红色的 ” 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再和学生一 起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设计 “ 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 这一环节时,我预设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这 一自然段说说意思(学生: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向 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并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通过填空形式写出来后,把爬山虎爬墙的四 个动词进行分解,通过图文演示、解说,把它怎样爬的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 就落到了实处。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 正主人。
课堂上我通过填动词、配动作、说特点、动手画作为有效的铺垫,进而进行同伴间相互介绍,让学生 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10
玲珑镇冯家学校小学部教研活动材料
玲珑镇冯家学校小学部教研活动材料
作文七:《爬山虎的脚》3600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娄底吉星小学 刘似惠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
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 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 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馈检查
(1)开火车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相机理解“重叠 、叶柄”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学生独自读文, 提出问题
预设: 1)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
2) 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的?
3) 、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 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
4)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1)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动态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指导朗读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写感受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新鲜一般指什么?
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 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 水分很充足的; 没有灰尘, 很干净的; 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让人忍不住??
3、感情朗读, 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 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 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 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指生看黑板背诵。
六、书写练习:抄写词语, 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 嫩 红 ——嫩 绿
新 鲜、朝下、 均 匀、 无叠、无隙
漾 起
好看
( 形象、生动)
( 留心观察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理清课文脉络
二、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 看着非常( ) 。叶尖
( ) 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 ), 没有( ) 起来的, 也不留
( ) 。一阵风( ), 一墙的叶子就( ), 好看得很。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 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 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观察爬山虎的实物
4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小结: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找出爬山虎爬的动作词;(触、巴、拉、贴)
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3、“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3、了解作者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 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六、拓展练习 小练笔: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6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但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如何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 我首先抓住了“漾起波纹”的“漾起”这个词, 让学生说说词义, 并与“荡起”比较, 然后通过动作演示来体会爬山虎的动态美。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新鲜”、“舒服”这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静态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点:“新鲜一般指什么? ”在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后, 我接着追问:“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 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 ”(绿色的; 水分很充足的; 没有灰尘, 很干净的; 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 随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让人忍不住”。(学生答:想用手摸一摸; 想照张相; 回家自己也想栽种??) 。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 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在教学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 我分了以下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找到几个表
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 很快他们发现“触”是轻轻地碰, “巴”就是拼命用力了, 更接近于吸; “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 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 再加上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从中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 不能随意调换。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语言点进行训练, 努力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使学生语言积累更丰富, 表达更正确规范。
作文八:《爬山虎的脚》600字
爬山虎的脚
精读引领课
隆化完小 石晓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二、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文章,认识一种植物,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一起朗读下题目(生齐:爬山虎)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品读感悟
句子一:(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先画出有关爬山虎的脚的句子,想一想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三)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2.小组交流探讨。
(四)谈启示、说方法。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阅读:“语文丛书”《一粒种子》《小麻雀》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
2、想一想富翁、农民是怎么种种子的,找出文中的词语。
五、教师总结
作文九:《爬山虎的脚》4000字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四年级说课人 梁利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 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 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 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 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
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课件展示,师解说: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并且使学生明白这些动词不能调动,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用这个动态画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不是像人一样左右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才能铺满墙。同时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老师相机板书爬的动词)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
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 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观察细致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做 生活中的有心人。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语言生动 没触墙:枯萎
变化
触着墙:灰色牢固
质疑 释疑 深化主题
六:说远程教育设施与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亮点,因此我运用从中央电教管远程教育接收来的资源(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来教学,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时出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爬山虎的脚,从而突出重点,其次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这些动作运用动画形式让学生清眼体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以达到突破难点而解决问题,最后课件在展
示一墙墙的爬山虎并播放背景音乐,这样让画面再现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图片、动画与此同时学生注意力也集中也便于思考问题。
我相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圆满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作文十:《“爬山虎的脚”》1300字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描绘得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