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施枭鹂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5期
摘 要:叶圣陶先生说:“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所以,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写作指导
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得信息、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还是提升个体理解能力、感悟水平和情操素养的主要方式。阅读要有指导,对阅读的指导同时也是对写作的铺垫。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写
改写是独立作文的准备,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为学生的表达服务。在改写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整个改写过程,也让学生在各种文体形式和表达技巧的转换中体会到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魅力和作用。
在《揭开雷电之谜》这篇课文中,对富兰克林制作风筝的这段描写最能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请学生在熟读这段文字之后,按照课后的练习画出了风筝的简笔图。为了不仅仅停留于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我想到要让学生进行再表达。于是,我要求学生以富兰克林的口吻介绍试验用风筝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意图,并当堂写下。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课文了,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的情节津津乐道。由此,演一演成了学生非常热衷的活动。为了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形式的特点,我给了学生一小段剧本作范本。接着请学生挑选文中的一个情节,自己来做做小小剧作家,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再根据自己编写的剧本按小组形式来表演。学生参与得不亦乐乎。
二、续写
续写是对课文理解的再延伸,只有在透彻理解课文之后,学生的续写才能合理、生动。这样的练习不仅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还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新教材四年级的第三课《笋芽儿》是童话体裁的课文,文中事物之间的对话十分活泼,充满童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故事和转述故事等方式集中训练了学生对说话方式的理解和运用。然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笋芽儿说话时的动作并表演出来,说说从这样的
作文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700字
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
就呢?
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决不能作出许多复音的交响曲。“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有不尽然。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的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中的康德、科学中的牛顿、雕刻图画中的米开朗基罗、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这些实例已经够证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
举呢?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
力了。
杜工部尝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
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有时作品已经创造成功了,他自己才知道无意中又成了一件作品。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是灵感。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于乘兴会来时下手。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兴会来时最忌外扰。本来文思正在源源而来,外面狗叫一声,或是墨水猛然打倒了,便会把思路打断。断了之后就想尽方法也接不上来。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成
立了。
什么叫作“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拿一件浅近的事实来说明。我们在初练习写字时,天天觉得自己在进步,过几个月之后,进步就猛然停顿起来,觉得字越写越坏。但是再过些时候,自己又猛然觉得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几次,字才写得好。学别的技艺也是如此。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溜冰本来是在前一个冬天练习的,今年夏天你虽然是在做旁的事,没有想到溜冰,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却恰巧在这个不溜冰的时节暗里培养成功。一切脑的工作也是如此。
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裴?F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张旭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尝自道经验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选自《谈美》,中华书局。有删节)
作文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600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六(4)班 朱世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着杜老的这句话,我便知道读书的好处了。开始我并不懂这句话,直到那一天。
事情发生在我二年级暑假的时候。我要在爷爷家度过暑假。我很不开心。为什么呢?这不,你听一—“妈,爷爷那间老房子有什么好?”虽然我一路上像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但是妈妈始终不回应我一句。
到了爷爷家,我却惊呆了一—柔软的沙发、雪白的地板、整洁的茶几??门口还有爷爷奶奶在迎接我们。“这??这是怎么回事?”我惊讶地问爸爸,爸爸却只笑不答。
后来,爷爷替我解了心中的谜。
原来,我的爸爸和叔叔都很喜欢读书,可是当时家里的条件只够一个人读书。于是,我爸爸出了一个好主意一—叔叔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爸爸就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叔叔在放学回来帮忙做家务的时候,爸爸就借叔叔的课本读书。终于,爸爸和叔叔没辜负爷爷奶奶的期望,顺利地考进大学。叔叔出国回来后,还花了笔大价钱装修了新家。最后,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前村里条件不好,能读大学的人都被人家称为文化人,现在你们条件好了,却只知道玩,不知道读书了。孙子,希望你以后像你叔叔一样有出息。杜甫不是有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我的心一抖,回想起我每天都贪玩而不知道读书,而我爸爸却要以“凿壁偷光”式的方法来读书,我真惭愧。
从那次以后,我发奋图强地读书,终于进了校园里的光荣榜。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评语:小作者能按要求进行选材,内容真实具体,叙述有条理,能运用对比引发自己内心的感触,结构紧奏。
作文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500字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摘 要: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面对现在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贫乏,只有通过课内阅读的积累和课外阅读的延伸,同学们的习作水平才会提高。
关键词:课内;;课外 阅读 习作 能力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22-0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则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正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所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可见,要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从中吸取写作养分,激起情感,生发灵感,掌握写作文时所必需的知识、方法、语感,蓄积写作动力,以起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在此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课内阅读对提高习作的重要性——对课内知识的积累
教材本身就是习作的典型范例,如果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这无疑是一笔很丰厚的财富,因为经选入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1、开启“词句百宝箱”,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新教材里面有一个很突出的地方,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那就是注重对喜欢
作文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00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写作,就像另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万卷书不是要我们真的读一万卷书,一般的书可以泛读,好书自然是要精读,像是红楼、三国、孟子。红楼就像一本百科全书,第一遍看的是热闹,看看人物、看看情感、看看结局,喜欢的也就是作者的笔风,一种小家碧玉、细腻、舒缓的描写生活。第二遍看的是诗词,全书中那么多精彩的诗句,尤其是黛玉的诗篇,凄凉但是唯美,曹雪芹似乎把所有的美丽给了这个充满灵性的女子,把她描写的及近凄美,由此成为了世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慰藉。第三遍看的就是书里隐藏的人物命运,而第四遍、第五遍你会发现你的举止与言谈都有点书中人的气质。自然这是对于红楼这种好书的看法。
爱读书就会爱上写作,你会发现这不是难事。
作文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800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镇原县南川乡崖庄小学五年级 安红妮
自从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这项活动以来,我们班的同学下课不再吵闹了,都拿起书来读。以前,同学们下课都闲着没事做,有的吵吵闹闹,有的说着不三不四的话,有的干坏事,还有的破坏卫生;通过经典诵读,同学们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懂事多了。现在刚一下课,同学们就读起书来,以前那种吵闹声变成了朗朗的读书声,人人都讲礼貌,讲卫生,争做好事,同学们对这个经典诵读很感兴趣,因为它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
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问道:“同学们,谁知道人在吃饭时,是上颚动,还是下颚动,或者是上颚和下颚一起动?”有的同学说是上颚在动,有的说是下颚在动,还有的说是上颚和下颚一起动。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下颚在动。
我以前只知道拿洗衣粉洗衣服,看了《农民识字课本》后,我才知道,用盐也可以洗衣服,这样还可以防止衣服腿色。我还得到了几个新经验:新买来的碗或玻璃瓶在盐水中煮一煮,不易破裂;油炸东西时,油里放点盐,既节省油又不会冒烟;破了壳的蛋,放在盐水里煮一煮,蛋白就不会流出来;做馒头时,放点盐可帮助发酵;盐可以擦掉铜器上的黑点;夏天适当喝些盐水,可以防止中暑;用盐水洗头,可减少头发脱落;皮肤被水烫了,
擦点盐水可以减轻疼痛;在讲话、唱歌前喝点淡盐水,可免喉干、嗓哑……经典诵读,让我收获不小,它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它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经典诵读,使我们班学风大大的转变,同学们如鱼得水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人人受益匪浅,乐趣无穷。我希望以后把这项活动开展的更好,让更多的同学从中汲取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
点评:
本文中心明确,材料真实,富有生活感,用大量的事例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在经典诵读这项活动中学到的一些知识,用生活中常见的谁也没有注意的一时无法说准的“上下颚”谁先动这个事例,说明学习是就在生活之中,要观察的细致,从而呼唤人们要刻苦勤奋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指导教师 张家华
通讯地址 镇原县南川乡崖庄小学
联系电话 (0934)7211091
作文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300字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当学生能用拼音识字时,就意味着阅读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指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几句话不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目标,概括出了阅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巨大影响,而且指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靠大量的阅读。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不难发现,阅读能力好的小学生多数对阅读有着浓厚兴趣,乐于读书;而阅读能力差的往往反之。其实,从孩子会识字开始,他们对阅读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会看《脑筋急转弯》、《十万个为什么》等内容较为轻松的书籍。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父母越来越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给孩子规定了阅读任务,久而久之,阅读不再是兴趣,而成了一项负担。其实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对于孩子的阅读,不能用高压的手段,因为到最后往往会适得其反。
鉴于孩子们出现了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也进行了反思。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看着课题,进行猜想,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抑或是课文会怎么写等等。当学生有了一种强烈的疑问以及想要解开这些疑问的愿望时,势必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对于猜想的问题课文中没有涉及到时,我会给学生寻找课外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扩展知识面,学生非常感兴趣,每次都听得意犹未尽。课后我也做了一些努力,除了学生定时去校图书馆借书之外,我在班级里还开辟了一个图书角,由我带头捐出自己的好书,并且经常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学生离开了课业的框框条条后,都能畅所欲言起来。从他们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他们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思索和探索。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
二、 要注意引导学生眼到心到
小宁是个懂事听话的学生,但是在学习语文的路上总是不太顺,原因是她的阅读不好。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个问题在我与她母亲交流过后,家长也采取了措施,在孩子的书籍阅读上做了一些调整,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也并不是因为孩子讨厌读书,相反,她的的确确在认真地读。但是孩子读完后,却是一问三不知,好像没读过似的。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原因在于她的阅读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阅读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好像就是用眼看用嘴读,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南宋的朱熹在《朱子家训》里有这么一句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小宁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做到读书的“三到”上,特别是“心到”。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有待发展,要做到像初高中生那样保持一贯地读下去,可以说是勉为其难。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以“口到”“眼到”带到“心到”,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当学生读出了情感,才是真正达到了“心到”。在我们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可以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课堂中,除了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之外,我也会进行一定的范读,给学生奠定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同时,我也会在教学或是宝贵的晨读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觉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带动情感的体验。课堂内外、晨诵夕读,点滴之时,方寸之间,无不可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天地,而有了情感,那么何愁做不到“心到”!
三、 要注意点拨学生精略相辅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的。当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也能做到读进心里时,就需要学习精读与略读。略读是对文章进行粗略地快速地阅读,简单地了解文章梗概,把握主题思想即可;精读就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升华情感。然而并不是一篇略读课文粗略地了解文章大意,一篇精读课文研读到对字、词、句的理解。
精读与略读是相互关联的。对于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分为精读与略读。整体感知课文阶段,我们就需要略读,对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从略处理,只求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认识,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可。到了重点感悟阶段,便是研读文章的“微言精义”了,如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咀嚼思想感情等。对于书本中出现的略读课文,并不是说只要完成整体感知就行的,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出现的略读课文,其实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指导学生略读后,更多的是要学生根据对精读课文的学习经验,自主地将课堂上的略读演变到课后的精读上去,同样对文章进行仔细品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课文的略读与精读,也要点拨学生对略读课文的精读,更要引导学生面对课文阅读时,选取和采用精略结合的阅读之法。只有“精略相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微言精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多读书有利于提高作文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而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孩子们就会爱上阅读!
(作者单位:昆山市新城域小学)
作文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6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远古圣贤到现代的历代伟人,无一不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当前语文教学的深入和发展,阅读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课外阅读,每学期学生的阅读量达50万字以上,学生的阅读笔记上记满了一页又一页,“大量阅读,快速作文”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仅靠课外阅读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下笔如有神”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手中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从四大名著到世界童话,各种各样的作文刊物填满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文课上,不等老师把写作要求说完,孩子们便翻箱倒柜,东拼西凑,改头换面,为应付写作而挖空心思,成就了一篇篇“超级模仿秀”。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呢? 一、会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不容忽视。在我们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孩子们自读自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自己体会情、感悟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会学。学了一篇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用课文学语文的方法,细细揣摩作者是如何选材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又是如何安排详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的。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赏析,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寻求写作的技巧。 三、会积累。雁过留声,阅读之后,可让学生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写小随笔,感兴趣的学生也可写一篇读后感。文章完成后教师可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的作品也可全班共享,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也可摘录好词好句,摘录的词语或句子注意分类,以便让积累为日后的写作服务,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窘。这样读写结合,作文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四、会实践。实践练习作,效果快又好。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今年生日该不该过”、“我给妈妈洗洗脚”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春天来了,我把孩子们带到校园,领孩子看看小草,观察一下绽放的花朵,追着蜜蜂去采蜜,玩累了的孩子躺在花坛边晒晒太阳,懒洋洋的,我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下雪了,孩子们站在操场上,扬起小脸,任雪花在脸颊上慢慢融化,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孩子们亲身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五、会写。对小学生而言,感觉作文难写、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要转化学生写作文的消极态度,除了要熟悉生活、认真观察、善于积累,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他们写作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出示相关的图片、范文,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也可以在小组内把自己想写的相互交流,共性的东西可以一起回忆,教师也可适当地提醒和点拨。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然后再对选材、立意、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欲望点燃了,写作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总之,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平日里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孩子们一定会在写作的空间里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作文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200字
摘 要:在当前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写作,原因是没有素材,无话可写。论述通过阅读让学生有所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爱上写作的三个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高段;阅读;作文 作文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但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厌恶写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量少,没有素材可写。据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在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一、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段落 在语文课本上都有一些明确的背诵要求,要求背诵全文或课文中的某些段落。这些背诵内容的立意能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立意方面的启发,比如,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等。 此外,所背诵内容中经典的语句、故事可以被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加以引用,为作文添彩。经典的背诵段落如“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这些经典的语句或可以直接引用,或可以借鉴它们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在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中,为作文添彩。 二、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 学生在写作中下不了笔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读书破万卷”,因此,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事迹、名言警句等摘抄或背诵下来,以备日后作文选材之用。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其中有些语句写得非常好,比如“兰姨娘圆圆扁扁的脸儿,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我最喜欢她左边那颗镶金的牙,笑时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便很合适地露出来。左嘴角还有一处酒窝,随着笑声打漩儿”,这段话中对人物笑容的描写非常妙,尤其是酒窝“随着笑声打漩儿”,这样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摘抄下来,在作文写作中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对其进行模仿写作。 除了文学作品外,还可给学生推荐英雄人物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历史传说、民间寓言、科普读物等。让学生记住这些故事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将之引入自己的写作中,作文就不至于无从下笔,而且作文能因为例子的增加而显得丰满,有血有肉。 三、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的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诗词语言大多简短而精练,且具有优美的特点,如果能够“熟读唐诗三百首”,那么在写作中便能信手拈来地对之加以引用,这不仅能精练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且能大大增强作文语言的美感。 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时,应以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为基础,比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所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写得极妙,很适合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引用。 在古诗词外,还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符合学生理解水平的经典的现代诗和一些外国诗歌。有了诗词作为内容填充,学生的作文必然能增添光彩。 编辑 孙玲娟
作文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300字
吕叔湘先生曾说: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小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丰富小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其未来人生都能够带来非常有益的成果。所以从小学开始培养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开阔人生视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要想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艰巨任务,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树立生活语文教学观,即我们常说的“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课堂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课堂扩展到社会,想方设法、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掌握一些阅读门径,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经验,谈几点思考: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有效开展。因为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使其产生自觉阅读的内驱力。课外阅读是一件长期的工程,而非一朝一夕之功。主要还要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阅读。文章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叶圣陶认为:倘无兴趣,迫而行之,则无异扼其心意耶。对于任何一样事物,只有对其产生了兴趣,才可能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个体精神上的主动需要。 一、听老师大声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让学生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这一目标,首先解决了书源问题。目前大部分的家庭藏书还是非常有限的,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其次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老师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自己得找本书读。 二、给孩子最好的书 所谓最好的书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阅读的优秀读物。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书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一个人童年没有读到适宜的优秀读物,后来生命里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小面对零乱荒芜的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孩子们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它们在孩子们心灵中引起的感受一个是蛮荒的,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好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呢?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绘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适合孩子的图书,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三、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有观点认为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笔者就是一名语文老师,不仅深知老师的心理,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也是言不由衷。 四、说出你喜欢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就将成为他讲述的动力,为了更多获得同伴的或其他听众的赞赏,他会想方设法地去猎奇,从书本上寻找更多更新颖的故事。而此时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是他忠实的听众,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们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的闪光点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可以要求孩子说出所讲内容的出处,这对其他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今日强调校风校纪,成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燕赵多壮士”,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孩子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孩子们看到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孩子们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果图书室的开放不方便可以组织学生组建自己的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编写好号码,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的时候,就要通过科学的读书方法遵循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逐渐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