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白杨礼赞仿写,作文》7000字
白杨礼赞仿写,作文
篇一:白杨礼赞课例分析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实验二中李巧平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其中,上一堂活而实的课,应该是本堂课追求的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整体感知----手法运用----语言赏析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主设计法:
(1)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写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段落。
(3)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4)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还赞美了人)
赞美了那些人,(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这种通过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象征。
手法运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是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现代文 古诗词文等)
(2)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运用“ 使我想起了 ,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吗,
(3) 作者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神美而采用了预扬先抑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一段文字来赞美黑板擦吗,
语言赏析这一过程我是这样操作的:
(1)选择你认为运用的非常好的词,并作简要分析。
(2)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全班同学予以讨论。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
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
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郑莹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郑莹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教育要更重。
篇二:《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 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 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通过背景材料的介
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预习阶段
1、字词整理。
2、成语积累: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
横决荡
2、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
一、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作者介绍
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三、解题切入文本
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 ——怀着敬意的赞扬
四、品味本文的情感美
1、听读课文,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
【预设】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
2、齐读这些段落,品味文中“怀着敬意”的赞美。
3、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直抒胸臆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敬意”“赞美”。
五、品味本文的画面美
1、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美白杨树,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来
【预设】
第3小节:“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
第5小节:全部
第7小节:“??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 将这些语句按照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进行分类。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板书
白杨树 干——笔直
外在形象
极普通 枝——靠拢
叶——向上
皮——普通对抗西北风内在品质 不平凡
4、 学习作者在描写白杨树时运用的方法
——把握一定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白描,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外兼备”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白杨图》。
5、齐读“白杨图”部分
六、拓展迁移
1、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七、作业:课后修改小练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环境烘托的手法并了解其作用,并能将这种手法学以致用进行小作文练习。2、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掌握本文中“白杨树”的象征义。
一、导入
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3小节划线、第5小节、第7小节划线),男生读“白杨赞”(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
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
1、这样的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课文第2小节,男生读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
生长环境 黄绿错综(色彩) 无边无垠(幅员)
坦荡如砥(地势) 雄壮伟大
4、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5、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
(极普通)白杨树(不平凡)
烘托
雄壮伟大的生长环境
三、学以致用。
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学习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
2、师生交流并点评。
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
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 ——不是
2、知人论世: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而革命根据地军民却毫不妥协,坚持抗战。当时,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
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
他们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朗读课文第七小节
(1)、将 “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2)、按照原文来读。
(3)、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构成了排比句,其实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1)、齐读课文8、9小节。
(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
——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五、拓展迁移
1、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
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
3、师生交流。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七小节。
2、将课上的练笔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
篇三:《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 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 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
破国民党的文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通过背景材料的介
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
一、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作者介绍
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三、解题切入文本
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
做“礼赞”,
——怀着敬意的赞扬
四、品味本文的情感美
1、听读课文,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
【预设】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
2、齐读这些段落,品味文中“怀着敬意”的赞美。
3、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直抒胸臆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敬意”“赞美”。
五、品味本文的画面美
1、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美白杨树,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来
【预设】
第3小节:“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
第5小节:全部
第7小节:“??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 将这些语句按照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进行分类。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板书
白杨树 干——笔直
外在形象
极普通 枝——靠拢
叶——向上
皮——普通对抗西北风内在品质 不平凡
4、 学习作者在描写白杨树时运用的方法
——把握一定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白描,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外兼备”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白杨图》。
5、齐读“白杨图”部分
六、拓展迁移
1、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七、作业:课后修改小练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环境烘托的手法并了
解其作用,并能将这种手法学以致用进行小作文练习。2、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掌握本文中“白杨树”的象征义。
一、导入
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3小节划线、第5小节、第7小节划线),男生读“白杨赞”(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
第8小节、第9小节)
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
1、这样的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课文第2小节,男生读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
生长环境 黄绿错综(色彩) 无边无垠(幅员)
坦荡如砥(地势) 雄壮伟大
4、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5、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
(极普通)白杨树(不平凡)
烘托
雄壮伟大的生长环境
三、学以致用。
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学习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
2、师生交流并点评。
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
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 ——不是
2、知人论世: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而革命根据地军民却毫不妥协,坚持抗战。当时,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
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
他们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朗读课文第七小节
(1)、将 “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2)、按照原文来读。
(3)、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构成了排比句,其实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1)、齐读课文8、9小节。
(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
——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五、拓展迁移
1、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
3、师生交流。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七小节。
2、将课上的练笔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
作文二:《仿写白杨礼赞700字》12400字
白杨礼赞读后感
诸事繁华,如梦似幻。有时梦想跟现实,总是相去甚远。人生道路坎坷,浮华尘世心自知,世人总是难免在路途上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行走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之上,望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一排排的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缺乏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实在当不起“美”之一字。然而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使世人牢牢的记住了他的身影。
这便是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的凛冽。
透过那层层叠叠的树影枝桠,我不由的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他们像每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体一样,于困境之中,磨砺,成长,将苦难融进生命里,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生命的乐章。 古往今来,总是不乏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而辛弃疾,却是一特殊的存在,由行伍出生,以武起事,而
1
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代豪放派大家。
常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由一枝羊毫软笔写就,而是用刀和剑刻画而成,力透纸背,纵使时隔千年,读时犹闻金戈铁马之声。可掩藏在层层卷下的又是无人可识的酸辛长叹。
本是想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还,怎奈壮志难酬,空余一身力,一腔志,回首处,已是“可怜白发生”。四十年为臣,倒有二十年被闲置一旁,仅余的二十年中还被频繁的调职。“君恩重,且教种芙蓉”,恨不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终只是,临江水,登危楼,把栏杆拍遍。 命运的苦难并没有抹去他对国家,百姓的一颗赤忱之心。做不到像陶渊明一样浅尝辄止,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无法像白居易一般,亦政亦文。只能在世俗的磨砺之下,愈见坚韧,不屈不挠,不弯不折,涤去了青涩和浮躁,留下成熟的积淀。
历史的动乱,民族的仇恨,爱恨的交织,阅历的积淀,情感的浇筑,一股脑儿地注入诗词,化作诗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忙碌于无聊的琐事,像一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奔波着,逐渐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形形色色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着本性。忘却了最早的本真,放弃了童年的坚持,于苦难之中,弯曲佝偻了脊背。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漂泊在人生的旅途上。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得不这样来安慰自己,纡解尴
2
尬。窘迫的境况告诉附在枝上摇摆的我们,芳草依旧远在天涯,遥遥无期。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我们既未得道,又未成器,曾经的舍我其谁的理想鲜馅像汤圆一样在空旷的世俗中滚荡,由庸碌的尘埃一层层缠绕,渐渐变成了一个个适合社会口味的毫无个性的面团,成为祭品,鲜红地刺目。
花开不是为了花败,而是为了绚烂世界;人生不是等待死亡,而是为了实现理想和价值。我们跌倒又重新爬起,失败又再次尝试。不懈,坚持,是我们的座右铭。在生命的距离缩短的过程中,尽量把他无限丰富,赶不上它,至少,可以充实他,把单一的生命无限放大,让它在你的转身离开之后依然可以绽放光芒。
用一颗心,承载着童年的梦与期冀。满怀着对世界最炙热的爱,笃信着阳光下的善良和美好,坚持着对梦想的热情。纵使被现实推搡地困顿不堪,梦想被撕扯得支离破碎,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宠辱不惊地笑对人生的坎坷。
遥遥的,望见一片幽幽的树林,兀自屹立在西北的寒风中,不弯不折??
白杨礼赞读后感600字
提起笔,在《白杨》这篇文章中搜寻着灵感。城市中,荒山里,白杨树深深地互相颂赞着,高大挺秀;生活中,平凡
3
里,那些无私无畏的祖国建设者们,也同样挑起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贡献的重担。
没错,正像那挺拔的白杨树。
在列车中,三口人正望着窗外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妹妹说像大伞,哥哥却说这只是树。但爸爸告诉兄妹俩,白杨树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发芽。可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 啊,没有大山的倚靠,没有清水的灌溉,也没有人类的呵护,有的只是茫茫的一片荒漠,但不管环境有多么恶劣,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白杨树总会坚强地在泥土里 生根发芽,扬起高傲的头,笔直的向上生长。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建设者,来为人民除去风沙雨雪;只要有了它,就有了边疆战士,来为人民无私服务。
而 文中的父亲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还毅然地把自己的家人也投身到边疆建设者的队伍中,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他希望 孩子们能理解他的心愿——像小白杨树那样,迎着风沙,坚强不屈的生长,将来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再 看看那些解放军战士们吧~哪儿爆发出战争的硝烟,他们就会即刻赶到,守卫祖国边境,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青
4
春和满腔热血;哪儿发生了灾难和危情,他们也会奋 不顾身第一时间来帮助人民,为伤员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资源。白杨树的精神不正是解放军战士的精神吗,这使温暖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摇荡。
是的,大雨可以淋湿我们的衣襟,却永远泼不灭我们心中燃烧的、为人民抛洒热血的火焰;是的,风雪可以折断柔弱的枝叶,却永远压不倒那结实、绝不动摇的树干。落下笔来细细品味着整篇文章,似乎那首小诗又萦绕耳际——“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白杨礼赞的读后感
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
5
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参!想到这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白杨礼赞》仿写:白桦礼赞
白桦树的确是很高尚的,我歌颂白桦树~
汽车穿梭于高山丛林之间。映入眼帘的,是干枯盘虬的矮植被。萧条如生锈般的针叶如同干瘪的线条,百万年前它们就不冷不热地扎根在这里,让你的心中涌入了无限的恐惧与悲哀。这里有褐色主宰着,铺天盖地,森严冷寂,如果不是偶尔有鸟鸣轻轻提醒你,你还会以为自己走在了寸草不生的沙漠中呢~这时你可能觉得这很“原始”,也许会觉得“壮观”。然而同时你的眼睛定会感到干涩,另一种味儿萦绕在你心间——“冷落孤单”。可不,有一点儿吧,
然而山回路转的一瞬间,若是你猛地望到前方有一小片超群的白桦林,委婉地施礼,神秘、热情而又娉婷,那你抑郁的心情又将如何,
那就是白桦树,东北一种蛮常见的树,然而却又是无比高
6
尚的一种树。
那是生机焕发的一种树,细直的干、端庄的枝。它的干约有丈把高,似乎是挺拔向上的拐杖,虽不笔直却稳中虬劲。它大大小小的枝丫如孔雀开屏般罗列,如同密而光洁的扇骨,决不依傍交错。它柔软细腻的叶子簇拢在枝杈周边,一层叠着一层,不留下丁点空隙,组成了一把微微张开的结实的太阳伞。它的皮尤为斑驳,有着老虎身上的冲淡的花纹,恰似一张纯白的皱纹纸上,用毛笔侧锋即兴涂抹了几道浓墨一般,还映着点生机盎然的青绿。这是一种能写字的树皮呢~哪怕这树仅细一拳,它却努力地生出蒲扇般层叠的叶子,参天耸立,在风沙中闪烁着斑斓的光。
这就是白桦树,东北一种很常见的树,然而绝对是一种无比高尚的树。
它没有壮山河的气势,没有轻软撩人的芽条。也许你要说它不够英武,也不算娇媚。如果英武专指“气壮山河”,娇媚也意味着“轻软撩人”,那么白桦则显得过于平凡。但是它坚强、素净、安稳、无私、旷达,更不用提它的默默奉献,它是善良有风骨的雅士。当你徜徉在广袤的山野中时,眼前突然出现一群独特纯洁的白桦,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没想到它竭尽所能奉献自己,至少也象征了民间的慈善家,难道你没觉得,那些固守道义、无私助学、严肃工作的感动中国人物就如同生生不息的白桦,难道你不能更长远
7
地考虑到,这样稳健质朴、一心为人的旷达的白桦树,宛然就是历经半个世纪而永垂不朽的青年同志雷锋的高尚精神吗,
让那些言行不一、软弱低趣、自私狭隘的华而不实的人去赞美那些骄傲的楠木和媚俗的垂柳吧,去藐视这极常见、极高尚的白桦树吧。我要朗声礼赞白桦树~
篇二: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导学案
渤海中学蒋晓玲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3、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4、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8
一、 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背诵古诗词当中关于树的诗句;并说出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柳树:《咏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梅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9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赏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
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
10
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
从在文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来看:
怎样理解“普通”和“不”“平凡”,
“普通”的是什么,“不”“平凡”的又是什么,矛盾吗,
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
11
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农民 哨兵 精神 【这种手法称为托物言志。】
,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落叶 荷花 蜡烛
太阳 梅花 楠木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点: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整个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征义;而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务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通常并不寄寓更深的意义。
象征和借喻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借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则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12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
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13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仿照课文,写一 篇先记叙后抒情的散文。要求运用到托物言志的手法。
内在气质
板书设计:外在形态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总的概括:
笔直,绝无旁枝
笔直,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
干:
枝:
叶:
14
皮:
力争上游
(拟人)
七、中考链接(阅读《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选段,完成下列习题)
1(《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篇三: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设计意图:
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不如九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以读为主,通过多读来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变化,进而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及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白杨树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16
2、了解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体会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白杨树是一种非常平凡的树,在我国北方及其普遍。然而,当作家茅盾途径黄土高原,看到一排排质朴、挺拔的白杨树的时候,却心旌激荡,感慨万千,并用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来礼赞白杨树。一种西北极普通的树,在文学巨匠的眼中,为何却呈现出如此的不平凡姿态呢,今天,让我们茅盾的《白杨礼赞》。(板书课题)
2、释题:课题叫做《白杨礼赞》,意思是借文字表达对白杨的崇敬赞美之情。
3、引入课文。
一种极为普通的树,茅盾先生为什么要去赞美它呢,又是如何赞美白杨树呢,
二、初读感知
1、听老师范读,找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预设: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
17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在文中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在这些句子中,有几句重复出现了多次,它们意思是相同的,赶快找出来。
(1)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3)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4)我赞美白杨树。
(5)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
4、思考:句子中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1)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18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
(3)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4)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
(5)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5、自己试着读一次,重读重点词语。请学生读。
6、齐读句子,把重读的词语读好。
7、通过大家的朗读,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什么,(赞美之情,而且是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赞美。)
8、那么我们能否读出这种赞美之情呢,齐读
9、通过大家的朗读,老师发现了,到后面的句子你们的语气增强了,声音也变大了,这就说明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感情是逐步加深的,这是情感的层层递进。
10、通过这几句话,我们知道了作者礼赞白杨的目的是:白杨树虽然是普通的一种树,但它又是不平凡的。(幻灯片:不平凡)不平凡是这篇课文的抒情线索,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不平凡”展开的。
三、研读品析
1、白杨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让我们的大文豪如此高声赞美。请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19
2、齐读第五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3、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有几个词是要注意的:笔直的干(gàn)、靠拢(lǒng)、(
旁逸斜出(yì)、倒垂(dào)、晕圈(yùn)、倔强挺立(jué)、参天耸立(sǒng)、不折不挠(náo)。
4、默读课文,找出整体描写白杨树的词语。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屈不挠
力争上游、参天耸立是什么意思,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出白杨树有一种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
5、我们带着这种精神齐读,并且思考: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这种精神的,各有什么特点,圈出关键词。干:笔直、绝无旁枝(幻灯片)。枝:向上,靠拢(幻灯片)(旁逸斜出是什么意思,)。叶:向上(幻灯片)。皮:光滑、晕圈。(幻灯片)
6、分小组赛读这一自然段。
7、小结:这段开头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然后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最后总结白杨树是一种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一种树,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总分总)
8、预设:仿写:白杨树的外形正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精神,那么自然界还有其他植物,他们的外形,也体现了它们内在的精神。找出几种植物,试着用几句话写出来。
20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了解到了白杨树是一种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树,作者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外形的原因吗,(象征手法)
篇四: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导学案
科目:语文 年级:九 主备:王强 课型:新授审定:
【学习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3、 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4、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1、 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教学准备】借助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预习案】
一、 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1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茅盾是原名,字。,社会活动家。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等。补充。
2、背景:组内交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扫清障碍。
恹恹( )虬枝() 晕圈() 秀颀( ) 无边无( ) 横( )斜出 ( )暗长 坦荡如( )纵横()( )
四、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背诵古诗词当中关于树的诗句;并说出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柳树:《咏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梅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2
【探究案】
一、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1、找出课文直接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那些方面的“不平凡”,
2、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在美的段落,思考: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3、研读第7段思考: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二、赏读课文,品味美点
1、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2、《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3、【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50px” width=“450px” alt=“仿写白杨礼
23
赞700字” title=“仿写白杨礼赞700字”/>
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 从在文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来看: 普通”的是什么,“不”“平凡”的又是什么,矛盾吗,
三、 拓展: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篇五:白杨礼赞练习题
阅读第二段做题
1、解词
(1)垠:边界 (2)砥:磨刀石(3)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4
2、“黄与绿主宰着”中的“黄”指黄土高原,“绿”指田野麦浪。
3、“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高原既广阔又平坦。
4、作者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的不平凡。
?、暗写陕北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并肩”前应填宛若。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好像和宛如。
6、给文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
一层: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色
二层:写高原给人的感觉
7、找出文段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并仿照此句写一句话。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仿写:站在青石壁顶,放眼望去映入你的眼帘的是宛延如一根细长白练的清水河,还有一张张巨大的青绿相间的棋盘。
阅读第5、6自然段
1、解词
25
(1)旁逸斜出: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2)不折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2、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3、“一律”
4、文中说和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又说它“决不是平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普通”是指白杨的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是指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5、文段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答:白杨象征着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6
7、给本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 B )
A、/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8、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错)综坦荡如(砥) 妙手偶得 潜(滋)暗长
倔强挺立旁(逸)斜出 (坚)强不屈 不折不(挠)
阅读第7段做题 1
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6
由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将“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改为陈述句。
你不会觉得它只是树。
4、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5
6、本段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7、段中并未揭示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 C)
A.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B.坚强不屈的守卫家乡的哨兵
C.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精神
D.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
8、仿照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你别人。
农民好比蜜蜂,虽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清洁工好比城市和美容师,虽然弄脏了洁净了大街小巷。
27
作文三:《白杨礼赞》3400字
八年级 班 课题:《白杨礼赞》 主讲人:____ 课时:2节 【教学目标】
1. 品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 , 感受中华儿女正直 , 质朴 , 紧密团结 , 力求上进 , 坚强不屈的精神和 意志 ;
2. 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运用 ;
3. 把握课文精炼优美的特点 .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 , 感受中华儿女正直 , 质朴 , 紧密团结 , 力求上进 , 坚强不屈的精神和 意志 ;
2、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
【导学流程暨内容】 (说明:1、课前预习, 2、交流与讨论, 3、展示与纠错, 4、总结与训练。 四个环节依次展开)
课前预习 :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无边无垠 . () 坦荡如砥 . ()恹 . 恹欲睡() 虬 . 枝() 婆娑 . () 秀颀 . () 嵌 . 着() 瞥 . 见()
2、填空 .
(1)《白杨礼赞》选自 ___ _____,本文写于 1941年 , 作者 ____ __,原名 __ __,字 __ ___.他的代 表作有 ___________(长篇小说 ), 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 ). 本文是一篇 ________散文 , 文 章借 ________ 歌颂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 中 成 语
(3)本文的线索是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把下列词语和它所形容的对象用线连接起来 .
①坦荡如砥 A. 高原的色彩
②无边无垠 B. 高原的平坦
③黄绿相间 C. 白杨树的高大
④伟岸朴质 D. 高原的辽阔
⑤参天耸立 E. 白杨树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 , 学生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 导入新课 .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 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 积极**的种种事实, 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 产党领导下, 同心同德, 团结一致,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 “扫荡” ,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 精 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
言论自由, 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 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 , 学生自查 , 互查预习情况 .
三 , 出示学习目标
四,阅读课文 , 理清全文思路 .
1. 学生自主阅读全文 , 思考全文结构 .
2. 分组讨论并在 . 班级交流 .
3、 师生共同明确全文思路 :
第一部分(第 1段) :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 2— 4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 5— 6段)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 7— 8段)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 9段) :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五 , 探究(一)题目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 ,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 行“礼赞”的?
明确:第 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第 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 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 6段: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 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 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 9段:??我要高声 赞美白杨树 !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 ? 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 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生长环境
1、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 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 ;幅员——“无边无垠” ;地势—— “坦荡如砥”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 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六、小结: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 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 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 ,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探究
(三)白杨树的形象 .
1. 自读课文 , 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的有关语段品析 .
2. 合作探究白杨树的形象 : 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从干、
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倔强挺立
分:干:丈把高?? 丫枝:向上,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四)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1. 认真研读课文第 7段 , 初步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 指出白杨树不是 “树中的好 女子” ,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挺拔” ,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 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的写法,就是借物咏 人的写法。 注意, 在文章第 7段, 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 第 8段则直接把 “白杨树” 与 “北 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 ,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
2. 合作理清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
3. 探究作者是如何用四个反问句逐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
明确: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 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 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 人的过渡,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 “难 道” ,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 、 “不联想到” 、 “不更远一点想到” 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 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 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 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 内容相近而 不断深化, 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 “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 新中国历史”的中国的抗日军民。至此, 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4、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 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 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 表明作者鲜 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三、 总结归纳全文 .
1. 探究
《白杨礼赞》 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某种概念、 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 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 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
含蓄些, 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 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因此, 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 法。
2. 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
3. 概括本文写作特色 :(注意象征手法与托物言志的运用 .)
作文四:《《白杨礼赞》》3400字
《白杨礼赞》
主讲:黄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李红梅
一、知识概述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和象征手 法。
2、理解本文托物寓义的写法。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1、导入新课
①作者简介:茅盾 (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 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 员之一。代表作有《子夜》 《林家铺子》 《风景谈》 《白杨礼赞》 等。
②《白杨礼赞》是一篇托义于物,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 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 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那么白杨树象征什 么呢?请看课文。
2、结构分析
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 ) 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 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至 4自然段 ) 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 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 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 6自然段 ) 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 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 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 7、 8自然段 ) 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
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 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 9自然段 ) 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 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 章开头相呼应。
3、课文第一部分
①全文首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
交待全文抒情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 感情基调。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 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 凡而又 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 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 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 它是不平凡的。
4、课文第二部分
①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 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 是什么?
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恹恹欲睡。
③作者在写白杨树之前,为什么先描写高原风光?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突出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华北抗日战 场,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课文第三部分
①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 词, 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 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 “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 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 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 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③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 的词语回答。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 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 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6、课文第四部分
①第 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 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 树之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 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 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②在第 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 “正直” “朴 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 中的伟丈夫”。
③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 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④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 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第一句,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第二句,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 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 乡的抗日军民。
第四句, 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 力争上游的精神, 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⑤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课文第五部分
①“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 (诸如国民党 反动派 )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 (白杨树和楠木 ) ,以 人比人 (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 ) ,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 调和完整。
②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 愤慨、鄙弃之情。
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③“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 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
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 ) 的人。
三、难点知识剖析
①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的手法揭示文章的主题?
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 文学家, 茅盾以审美的眼光、 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 发现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 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 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 体和象征义两个因 素。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而《白杨礼赞》是明示性 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 摩品味迂回曲折意 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 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 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在本文中,象征体 是白 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 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 同一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 要基础。
②本文是怎样运用抑扬的手法?
本文的另一写作特点是欲扬先抑, 波澜起伏, 跌宕生姿。 从文章的思路、章法技巧的角度再将本文疏理一下:先写白杨树 生长 的自然环境,气势宏大,情绪激昂,紧接着该是雄伟壮观 的景物“出场” ?偏不, 作者的高唱转为低调,写观看的“单调” 感;而接着“单调”感的,是突如其来的 亢奋激情的喷发,犹 如一阵锣鼓响过之后, 白杨树闪亮登场, 它的登场确实 “不平凡” , 引起作者的惊醒、振奋;再往下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 挺直和丫枝 聚拢的特点,这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下面接着 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又将文章的高潮 掀起,四个排比句的气势有如浪潮,一浪高过一 浪;最后将白 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是一反衬,或者说是延伸拓展, 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③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白杨树的
④本文的艺术风格属于阳刚、雄壮类型的。请就本文作
简要分析。
这种风格的呈现,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来就习惯于表现 这种风格,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为了写大西北的白杨树,有意地 选定了 这种风格。它具体地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大手 笔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突出西北高原壮阔、粗犷的特点,以此 为背景衬托白杨树;第二,大写意描绘白杨树 的形象,直露地 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与工笔细绘、迂曲委婉的暗示型作品 是迥然有别的; 第三, 语言大气磅礴, 长句、 短句喷泉般地写来, 提问、排比迭出, 全文一气呵成,也是这种阳刚、雄壮风格的 表现。
- -
作文五:《白杨礼赞》2100字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本文写于194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北方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尽管国民党反动派消抗日,积极**,但广大的北方军民让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统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抓住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二)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三、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融情入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的散文。因此,我确定文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运用象征手法,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之中。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运用图示、音乐或录音机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的特点。
2)在朗读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
3)指导朗读,尽量变换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如听课文录音,给学生的朗读配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声分读等。
4)唤起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象征手法的突破,可以通过分析课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由课文联系实际,给身边的景物,赋予象征意义,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为课后写作好的铺垫。
(二)学法: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因此,要抓住好诵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的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利用仿句练习帮助学生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要求学生熟读,把握关键语句借助联想,研讨白杨树“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
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之间的相似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以突破难点。
五、说学情
以前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也学过不少议论抒情的文章,但是对于如何把事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结合起来,并借之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理想和追求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不太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本文需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处理好物与情的关系,把握好文章的写法,并能写借物寓理的文章。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入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此歌曲咏的仅仅是一棵白杨树吗?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也曾高声赞美白杨树,他们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散文《白杨礼赞》。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放出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配乐朗读,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A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B 、你明白作者赞美白杨树其实为赞美什么吗?
C 、白杨树和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之间有何相似点?
3)感知白杨树外形
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以此引出第5段的分析。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这段,(配乐)边读边思考问题,熟悉白杨树的外形及特征及环境。请每个学生看着画图大声朗读。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此时安排学生听课7、8段录音,由形象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作者托物言志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朗读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熟悉四个反问句是如何逐层加深的,揭示主题。(白杨树内涵)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第7段分几层?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请找出重点词语)?这是怎样的写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如何揭示的?文章是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的?四个反问句是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3)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
4、难点重点的突破,激发学生想象力
配乐朗读第8段,要求学生指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选择一些跟白杨树较为接近的物(梅、竹等)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想象他们的象征意义。分析:1、4、6、8、9段不同抒情的作用,加以体会。
5、作业布置
1)寻找常见的景物,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段,注意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
2)选择你喜欢的句段摘抄在积累本上,试背下来。
七、说板书
白杨礼赞
环境 农民
外形 平凡而不平凡的 哨兵
内涵 精神、意志
说明:板书原则是形象、简洁、直观。力求将课文内主要内容,学习重点难点,通过简要的板书作用于学生的双眼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作文六:《白杨礼赞》4300字
白杨礼赞
[教学目的 ]
1、积累词语。
2、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 2课时
展示课题【幻灯 1】
一、预习检测【幻灯 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 (yín) 坦荡如砥 (dǐ) 恹恹欲睡 y āny ān)
虬枝 (qiú) 婆娑 (suō) 秀颀(q í)
2、解释下列词语【幻灯 3】
秀颀:美而高。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 之。
二、作者简介
茅盾 (1896— 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 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等。【幻灯 4】
他于 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 《蚀》 (《幻灭》 、 《动摇》 、 《追求》 三部曲) 。 著名的 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 冬》)、《林家铺子》。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幻灯 5】
三、导入新课【幻灯 6】
出示两幅图片, 一幅是柳树, 一幅是白杨树, 同学们对比这两张图片谈自己的感 受。
四、初读感知
1、通读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抒写白杨树的?请你找出文中直 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幻灯 7】
明确:赞美之情。
第 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第 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 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 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 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幻灯 8】
2、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 1段的“赞美”到第 9段的 “高声赞美”,说明什么?【幻灯 9】
明确: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 感情是由浅入深, 对白杨树的感情 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幻灯 10】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幻灯 11】
明确: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外部形态:参天耸立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幻灯 12】
4、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幻灯 13】
5、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 “不平凡” 的含义。【幻灯 14】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 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 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 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幻灯 15】
6、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找出 有关的语句。【幻灯 16】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幻灯 17】
7、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 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幻灯 18】
8、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 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 积极**的种种事实, 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 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 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幻灯 19】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 精神振奋, 满怀激情地写 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 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共 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幻灯 20】
9、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 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 现某种概念、 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幻灯 21】
象征手法的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 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幻灯 22】
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 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幻灯 23】
五、研读课文
1.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第 5-8段; 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 意义。【幻灯 24】
2.指名学生朗读第 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 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幻灯 25】
明确:共两层
第一层次作者先虚写一笔, 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 “没有婆娑的姿态” , “没 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 “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作者用烘托、对比,先抑后扬的手法深情的赞美了白杨树。【幻灯 26】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幻 灯 27】
明确: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 连用四个反问句, 由树及人, 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 深化,发人深思。【幻灯 28】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那么, 应该觉得它 是什么呢?后面三个 “难道” , 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 、 “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 点明白杨 “至少” 象征着 “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的北方农民。【幻灯 29】
第三句从白杨树 “傲然挺立” 的形象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 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 文章达到高 潮。【幻灯 30】
3.学生朗读第 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 1、 4、 6、 8自然段有 什么不同?【幻灯 31】
明确: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 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 “极 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 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 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幻灯 32】
4.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 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幻灯 33】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幻灯 34】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 “黄绿错综” ; 幅员—— “无边无垠” ; 地势—— “坦荡如砥” 。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
设好背景, 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 作用。【幻灯 35】
6.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幻灯 36】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 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 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幻灯 37】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 , 写一段 300字左右的文章 , 要求使用托物言志和 象征手法 . 【幻灯 38】
七、反馈练习
(一)、选出加黑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D )
A. 婆 娑 (suō) 潜 滋暗长(qián)
主 宰 (zǎi) 倔 强挺立(jua)
B.开 垦 (kěn) 无边无 垠 (yíng)
倦 怠 (dài) 虬 枝(qiú)
C.锤 炼(chuí) 秀 颀 (qí)
外 壳 (qiào) 恹 恹欲睡(yàn)
D.毡 子(zhān) 旁 逸 斜出(yì)
泛 出(fàn)出坦荡如 砥 (dǐ) 【幻灯 39】
(二)、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B )
A. 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 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 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 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幻灯 40】
(三)、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C )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 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 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 贱视民众、 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那 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 树!【幻灯 41】
A. 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 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 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 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幻灯 42】
(四)、回答问题:
1.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 与挺拔”。
2. 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好女子”,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 抑,否定了“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幻灯 43】
八、课堂小结:【幻灯 44】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九、布置作业。【幻灯 45】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作文七:《白杨礼赞》2600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骆 科 德
[设计依据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 生的一篇力作,强烈的感情,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象征、比喻、排比 等多种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 充分展示了散文的艺术魅力。 九年级学生, 有能力、 也有必要去体验这种思想美与艺术美。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学会欣赏散文。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掌握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教学策略 ]
1.重点与难点: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 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既是重点, 也是难点。 2.教法与学法:
以 “导读——品读——悟读” 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充分品读课文, 体验美感。
3.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第一步:设疑导读,体会情感。
1.本文标题简洁明快、感情强烈,因此,我充分利用标题来导入新课。 幻灯一:
多媒体课件以广阔无垠的西北高原为背景,伴随《小白杨》 的轻音乐曲逐步 推出傲然挺立的白杨雄姿及课题。
2.教师提问:同学们,读题目,你收获了哪些信息?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抓住“崇敬、赞美”之类的词进一步追问:你从什 么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4.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在 3分钟内读完课文,并在文中勾画出表达作者思 想感情的句子;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下面的句子,让学生细细品读, 体会作 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幻灯二:我会读——我读出了? ?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
... 的,我赞美
.. 白杨树!
②那 .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
... 不平凡的一种树。
③这 .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
... 平凡的树。
④我要高声赞美
.... 白杨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
5.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自主小结。
第二步,听读课文,初识白杨
1. 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课文时勾出体现白杨树形象气质的词语, 并用下面句式告诉大家:
幻灯三:我会听
“听《白杨礼赞》 ,我看到了一棵的 ________________白杨” 。
2.教师从学生的说话中提取“力争上游、紧紧靠拢(团结) 、坚强不屈”进 行板书,初步认识白杨。
第三步,品读课文,建构形象
1.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幻灯四:我会品——品语段,请用下面句式说一句话。
第 ____段, 应该用 _________语调, ___________语速读, 因为这一段表达 (或 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有朗读基础,教师可不必示范。如个别语段没有学生准备,教师可 参与品读)
2.学生闭目回味,在心中建构起一棵完美的白杨。
此时, 教师要求学生闭上双眼,静静地回味, 让白杨树的形象在心中逐渐明 晰起来,然后与同学交流。
学生在进行课堂交流时,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形成如下板书:
环境美 ——黄土高原: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形 美 ——干、枝、叶、皮
神 美 ——伟岸、正直、坚强不屈
象征美 ——与“北方的抗日军民”相似
第二课时
第四步,研读细节,感悟白杨。
1.导入: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品读,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吗?
2.重点品析:“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 那种精神和意志?”
幻灯五:我会悟——读语段,我读出了? ?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 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 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教师提示:
①可将“反问句”变成“陈述句” ,阅读品味,比较有什么变化。
②可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细细品析。
③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地朗读、品味。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4.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多媒体播放二胡曲《江河水》 ,同时,教师 用沉重的语调告诉同学们:
(幻灯六 :组图:四大发明——圆明园——鸦片战争——卢沟桥事变——延 安宝塔——白杨雄姿。画面随教师的讲述推进)
同学们,请听老师讲诉一段历史: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曾经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等,曾推动了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个古老的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文明、追求进步的 伟大民族, 她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却从来没有发动过一次侵 略战争。可是,谁曾料想, 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我们中国 人发明的指南针、 火药, 制造了坚船利炮, 敲开了我们的国门, 践踏我们的家园, 枪杀我们的同胞。 1937年 7月 7日,日本侵略者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并 狂妄地宣称:要在三个月灭我中国!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写于 1942年,当 时, 中华亿万热血男儿, 正在进行着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战争——抗日战争。 同学们,假如你身处此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幸运的你,生活在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再学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你又会想到什么?请你想一 想,说一说。
4.一激再激,学生的情感必然会达到一定的高潮,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 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谈话中,与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
第五步:结读课文
1.教师小结:
同学们, 《白杨礼赞》是一篇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此文,我们 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收获。最后,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深情地读一读课文。 2.学生纵情诵读课文,然后自选角度,用下面句式说一句话:
幻灯七:
读《白杨礼赞》 ,我读出了文章的 _______美;如:_______。
教师示例:
读《白杨礼赞》 ,我读出了文章的语言美;如“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 奔驰,扑入你的视野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一个“扑”字,既生动地 写出了作者当时的视觉感受,也突出了当时汽车的奔驰之快。
学生说话,可从结构、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教师可做一些必要的引 导,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2.最后,在学生愉快的畅谈中结束课文。
作文八:《白杨礼赞》9900字
教学内容:白杨礼赞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学习本文,我们将 ——
1. 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 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把握散文的线索, 理解作者的思路, 读懂课文的关键, 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 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茅盾 (1896— 1981) ,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 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 、 《腐蚀》 ,中篇小说《幻灭》 、 《动摇》 、 《追求》三 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
二、作品信息
《白杨礼赞》写于 1941年 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 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 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 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 “皖南事变” , 进犯抗日根据地; 日寇也因此肆无忌 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 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 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 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 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 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 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 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相关知识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 《茅盾文集》 后记中, 作者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 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艺上有更完 整而伟大的表现。 ” 可见, 作者不仅是在赞颂, 而且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并寄予了 无限的希望。
融入文本
1.字音字形
无边无垠(y ín ) 坦荡如砥(d ǐ) 倦怠(ju ànd ài ) 恹(y ān )恹
晕(y ùn )圈 参(c ān )天 潜(qi án )滋暗长 不折不挠(n áo ) 婆娑(p ósu ō) 虬(qi ú)枝
2.词语注释
[边际 ]边缘,界限(多指地区和空间) 。
[视野 ]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错综 ]纵横交错。
[开垦 ]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精华 ](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诸如此类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姿态 ]姿势,样儿。还可指态度、气度。
[屈曲 ]弯曲、曲折的意思。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伟岸 ]魁伟,高直。
[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
[温和 ]指性情温柔平和。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宛然 ]仿佛,好像。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
[贱视 ]轻视。
[秀颀 ]美而高。
[鄙视 ]轻视,看不起。
3.同义词辨析
鄙视轻视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
主要区别:“鄙视”有鄙夷、轻视的意思。 “轻视”则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意思。比较而 言, “鄙视”所代表的轻视的程度要重一些。
本课例句:“让那些??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二、整体解读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一部分: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 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 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 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 无边无垠,坦荡如批,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 来判断, 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 ,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 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 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耸立, 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 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二部分:展示背景,突出主体。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 里的不平凡。 】
【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 、 “伟大”的感觉,后 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
真可谓一波三折。 】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 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 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 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 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支,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对抗着西北风。
【 “虽??却??” 、 “哪怕??却??” 两个句式, 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 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 垫。 】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三部分: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 “婆娑” 或 “旁 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 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 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 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 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 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连用四个“难道” ,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从 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 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 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四部分:揭示中心,点明意义。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 点明其象征意义。 】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 的) ,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 深化中心。 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 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 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 —— “黄与绿主宰着,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 这就自然令人产生 “雄壮” 或 “伟大” 的感觉, 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这里,作者为安排 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 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映入作者眼帘的,是 “一排” 、 “三五株,一株” ,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 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第 1句
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 “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 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第 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 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 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 ,突出了它“倔强挺立” 、 “不折不挠”的个性特 征。
在上文细致描写的基础上, 再一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作为上一段的小结, 下一段的开端。 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
本段分两层。第一层(1-4句)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为了把白杨树的形象写得更 丰满,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联想把白杨树和其他树木相比较,欲扬先抑,然后用“但 是”一转,接着连用七个褒义词,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 美之情。第二层(5-8句) :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直接表 白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这段文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
先指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这既是对上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是对下段表明作者 对群众的态度的铺垫。然后,作者再次以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感情,阐述了他赞美白杨树的 原因,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这里,作者寓意深刻地将“贵族化”的楠木和“极易生长”的白杨树进行对比,使中心更加 突出。本段结句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三、问题研讨
1.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所谓象征,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 种抽象概念的联想。它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寓情表意的方式,但它是从总体上表现主题思想 的方法,不属于具体的修辞格。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才能 体现。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要有 某种相似之处。如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与气质都与华北敌后根据地的环境、人民群众的 气质、精神有相似之处。 (2)必须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实现。联想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发表议 论,如课文中由四个反问句式组成的排比句;想象便于作者作形象的比拟,引起读者共鸣, 如课文中的白杨树的外形与气质的描绘。 (3)象征手法常常借用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方法,但 应注意二者的不同。象征是一种表达手法,多是对文章整体而言;比喻和拟人是一种修辞方 法,多用于句子的修饰。另外,象征多用于抒情作品,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
2.对具体说明本文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本文结构严谨巧妙,起笔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但下文并不马上接着写白杨树,而 是宕开一笔,描写西北高原的风光,这一笔虽然不是写白杨树,但目的是写白杨树,正所谓 “形散而神不散” 。接下来,文章从线(面)到点,由远而近,由景及树,转入对白杨树的工 笔描绘。之后,文章又从对白杨树的形神描写转入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揭示,由树及人。最 后,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有序。其中,衔接紧密,注 意呼应,过渡尤为突出,如第四段既是白杨树出场的结束处,又是下文细致描写的引起句, 词句上又与第一段呼应。 第六段用 “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为上段描写作结, 又用“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引起下文,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文章结句也与开头呼 应。这几处呼应的文字,直抒胸臆,感情越来越强烈,给人以反复的感情撞击,引起读者强 烈共鸣;结构上天衣无缝,突出了中心。
3.请写出本文的结构图。
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4.课文第七段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如何由树及人、由浅入深地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甲生:第一句由树及人,引发共鸣,铺垫下文。
乙生:第二句肯定品质,显示树与人的内在关系。
丙生:第三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抗战军民。
丁生:第四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指出它象征了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师评:同学们说得很对。四个排比反问句的组合,由浅入深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酣 畅淋漓地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的精神与意志, 展示了广阔而深远的境界。 四、语言品析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体会句 中加粗动词的表达效果。 )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 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难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体会句中 加粗动词的表达效果。 )
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 而出。
3.它的皮先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体会句中加粗动词的表达效果。 )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朗读是品味散文语言的有效手段,这道题旨在引导同学们通过朗读,从一些经过作者锤炼的 动词中,去欣赏作品生动贴切的语言。
你也能学着把这些动词准确地用到你的文章中去吗?
体验活动
深秋时节,到校园或公园仔细观察树叶的细微变化,说一说你体验和感受到了什么。
1943年,茅盾在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而创作的一幅白杨图上,题诗一首,再次 突出白杨树的形象,表明了作家的革命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练习全解
一、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略,可从景、形、神三方面进行思考。
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却又多次说它是“极普通”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略,注意从树与人的联系这个角度回答问题。
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精神的?
略,象征手法要对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所托之物必须抓住特征作细致的描 写和刻画。完成这道题,可从对白杨树外形的人格化描写引向对白杨树内在气质的理解和概 括。
二、朗读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 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人”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 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背诵课文第五段。
背诵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并加强语言感受能力。
四、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之一。象征手法在本文中指借物抒情。不仅要了解 作者是用什么来象征什么,还要懂得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体会对白杨树的描 写和对抗日军民的赞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能够写好这段托物言志的文字,也为了能比 较透彻地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辞海》中对“毛白杨”的解释,同学们 可以从写作内容、表达方式、写作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毛白杨:杨柳科,落叶乔木,高达 40米。叶三角状卵形,具不规则波状齿,下面密被白色绒 毛,老则脱落,叶柄扁,稀有腺体。早春先叶开花,雌雄异株。柔荑花序,下垂,苞片有不 规则缺裂。蒴果两裂。产于我国,以黄河中下游为分布中心。最喜光,在中性、石灰性冲积 平原生长较快。木材供制家具、火柴杆、胶合板、造纸等用。为防护林及观赏用树种。 (摘自 《辞海》 )
一、语言实践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绿波() (2)潜()滋暗长
(3)刹()那间 (4)晕()圈
(5)屈曲()
2.解释加粗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婆娑的姿态 ___________________ (2)树中的好女子 ___________________ (3)树中的传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白杨树象征了 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象征了 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杨树自身的不平凡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杨树内在的不平凡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实践
(一)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 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 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 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 来判断, 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 ,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 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
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耸立, 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 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5.加粗词“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 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
6.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线的两句话中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 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 ”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 “你看那树多高! ”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 ”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把爸爸的思路引了过来,他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 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 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 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 是下放到那儿去的;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 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 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 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 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 风沙成长起来。
9.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 , 那么, 《白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白杨礼赞》是 ___________________。
10. 《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实践
11. 《白杨礼赞》 、 《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以一种树木为 题,写写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 (1) b ō(2) qi án (3) ch à(4) y ùn (5) q ū
2. (1)指树枝盘旋。 (2)貌美。 (3)雄伟,高大。
3. (1)北方的农民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4. (1) 白杨树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典型环境是辽阔坦荡、 气象雄伟、 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 (2)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 , “绝无旁枝” , “紧紧靠拢” , “不折不挠, 对抗着西北风” (3)它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5.平坦
6. (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 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7. 第二段画线句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画线句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8.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 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 “极普通” ;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 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9.水墨画油画
10.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
11.略。
作文九:《白杨礼赞》2000字
白杨礼赞
设计意图:
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 不如九年 级的学生,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以读为主, 通过多读来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 从而体会 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不屈不 挠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训练, 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变化, 进而体会作者对白 杨树的崇敬及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白杨树力争上游、坚强不屈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了解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体会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白杨树是一种非常平凡的树,在我国北方及其普遍。然而,当作家茅盾途径黄 土高原,看到一排排质朴、挺拔的白杨树的时候,却心旌激荡,感慨万千,并用一篇 热情洋溢的文章来礼赞白杨树。 一种西北极普通的树, 在文学巨匠的眼中, 为何却呈 现出如此的不平凡姿态呢?今天,让我们茅盾的《白杨礼赞》。(板书课题)
2、释题:课题叫做《白杨礼赞》,意思是借文字表达对白杨的崇敬赞美之情。
3、引入课文。
一种极为普通的树,茅盾先生为什么要去赞美它呢?又是如何赞美白杨树呢?
二、初读感知
1、听老师范读,找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预设: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 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在文中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在这些句子中,有几句重复出现了多次,它们意思是 相同的,赶快找出来。
(1)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3)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4)我赞美白杨树。
(5)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
4、思考:句子中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1)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
...... 的,我赞美
.. 白杨树!
(2)那就是
... 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
...... 的一种树!
(3)这就是
... 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
..... 的树!
(4)白杨不是平凡的
..... 树,我赞美
.. 白杨树。
(5)我要高声赞美
.... 白杨树。
5、自己试着读一次,重读重点词语。请学生读。
6、齐读句子,把重读的词语读好。
7、通过大家的朗读, 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什么? (赞 美之情,而且是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赞美。)
8、那么我们能否读出这种赞美之情呢?齐读
9、通过大家的朗读, 老师发现了, 到后面的句子你们的语气增强了, 声音也变大了, 这就说明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感情是逐步加深的,这是情感的层层递进。
10、通过这几句话,我们知道了作者礼赞白杨的目的是:白杨树虽然是普通的一种 树,但它又是不平凡的。 (幻灯片:不平凡)不平凡是这篇课文的抒情线索,所有的 内容都是围绕“不平凡”展开的。
三、研读品析
1、白杨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让我们的大文豪如此高声赞美。请找出描写 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齐读第五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3、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有几个词是要注意的:笔直的干 . (g àn )、靠拢 (lǒng) 、 旁逸斜出 (yì) 、倒垂 (dào) 、晕圈 (yùn) 、倔强挺立 (jué) 、参天耸立 (sǒng) 、不折不 挠 (náo) 。
4、默读课文,找出整体描写白杨树的词语。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屈不挠
力争上游、 参天耸立是什么意思?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出白杨树有一种坚强不 屈、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
5、我们带着这种精神齐读,并且思考: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这种 精神的?各有什么特点?圈出关键词。干:笔直、绝无旁枝(幻灯片)。枝:向上, 靠拢(幻灯片) (旁逸斜出是什么意思?)。叶:向上(幻灯片)。皮:光滑、晕圈。 (幻灯片)
6、分小组赛读这一自然段。
7、小结:这段开头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然后从干枝叶皮四个 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最后总结白杨树是一种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一种树, 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总分总)
8、预设:仿写:白杨树的外形正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精神,那么自然界还有其他 植物, 他们的外形, 也体现了它们内在的精神。 找出几种植物, 试着用几句话写出来。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了解到了白杨树是一种坚强不屈、百折不挠、 奋发向上的树,作者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外形的原因吗?(象征手法)
作文十:《白杨礼赞》3300字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有关茅盾的文学常识。
2、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抒情的方法和特点。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白杨树的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 进、坚强不屈的内在精神,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
1、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了解本文书抒情手法和特点。
2、训练理解语言中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多媒体的电脑上播放音乐 《小白杨》 引入课题。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 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 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 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背景介绍。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 7月 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 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 全 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子夜》、 《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 赞》。
2、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 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同志之邀来到延安。 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 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 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 白杨树时, 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 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他把对中 国共产党、 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 《白杨礼赞》 应运而生。“礼赞”的意思是“崇敬的赞美”。
三、一读课文
1、让学生们默读课文一遍,圈出生字词。之后小组讨论,借助字典等工具, 标出字音,理解字义,并进行整理,掌握生字词。
2、听录音朗读
3、全班齐读
四、二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读之前提出问题:1、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将重点语句画在 书上。
明确:集中写白杨树夜店的文字在第五段。从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三 个方面写。
2、教师提问: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找出全文,全班集体讨 论。
明确:
“它在西北极普通, 不被人重视, 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 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3、教师继续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明确: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但是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我们名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三读课文
重点阅读课文第 2、 3段,分析者两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写白杨树 有什么关系?可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明确:(要点)
第 2、 3段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而且 也点明了地点是西北高原,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 地, 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 表达中心意思做了有利的铺垫。 从写作上来说, 文章一开头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接下去不接着说明理由, 二十先写黄土高原。 这样一转折,使语气舒缓起来,然后由缓到急,有疏到密,文章写得跌宕曲折有 节奏感。
六、延伸拓展
你认为“白杨”在新时代可以象征那种精神,那类人?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自由回答。
同学回答之后,老师给予评价。
七、结束语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 “ 西北极普通的 ” 白杨树的形貌和 “ 精神 气质 ” ,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是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 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1.
第二课时
一、研究本文抒情的特点。
1、教师提问:题目“白杨礼赞”改成“白杨赞”,意思是不是一样,为什 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明确:不一样。 “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它 所象征的对象的热烈赞颂的感情。 “赞”的思想感情比“礼赞”弱,也不能完全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提出要求:稳重很多语句没有用“赞美”的词,但是里面却蕴含着 作者赞美的感情。请找出这样的例子。
明确: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但它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 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3. 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 “ 伟丈夫 ” (要求学生划 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先虚写一笔, 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 “ 没有婆娑的姿态 ” , “ 没 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 “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这 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 “ 伟岸 ” 、 “ 正直 ” 、 “ 朴 质 ” 、 “ 严肃 ” 、 “ 温和 ” 、 “ 坚强不屈 ” 、 “ 挺拔 ” 热情赞美它是 “ 树中的伟丈夫 ” 。 这是 “ 扬 ” 。 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 “ 积雪初融 ” 的高原,连用 四个反问句, 由树及人, 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 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 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 “ 难道 ” , 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 不 想到 ” 、 “ 不联想到 ” 、 “ 不更远一点想到 ” 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 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 “ 至少 ” 象征着 “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 的北 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 “ 傲然挺立 ” 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 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 “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 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 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 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 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 “ 极普通,不被人重视 ” ,二是 “ 有极强的生命力 ”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 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 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5、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 散文是这样想的。 ”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 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 “ 积极反 共,消极抗日 ” 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6、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二、结束语
《白杨礼赞》 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 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 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 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 神 ” 是作者 “ 礼赞 ” 白杨的根本。 “ 形 ” 是作 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 “ 景 ”—— 黄土高原。 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 “ 神不散 ” 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
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 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三、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 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