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枣核》500字
枣核
学习目标:
一、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二、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三、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1:回答下面问题。
要求:时间3分钟,方法:独立思考,
提问形式:个人,回答方式:抢答。
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问同学们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相关的事?
设置悬念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作者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
好处: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自学指导2:回答下面问题。
要求:时间3分钟,方法:独立思考,
提问形式:个人,回答方式:抢答。
友人除了用枣核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文中还有没有其它文字也能表达这种情感呢?
自学指导3:回答下面问题。
要求:时间3分钟,方法:独立思考,
提问形式:个人,回答方式:抢答。
1文章开头部分叙述朋友托带枣核时,哪些行为表现出她对枣核非常重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在美国生活的友人的优越条件,这是否离题了?如果不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当堂训练:
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作业:
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句子。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心灵受到洗涤。
作文二:《枣核》1000字
《枣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 “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二胡协奏曲《梁祝》,歌曲《我的中国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学生听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讨论儿歌,从而引入课题《枣核》。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多媒体展示:① “旧时同窗”为什么在分别近半个世纪之后,“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去几颗生枣核”,她想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这篇叙事散文不仅以巧妙的构思取胜,它令读者赞不绝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海外华人的恋国情浓那么,“我的旧时同窗”浓郁的思乡之情是怎样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细细呈现出来的?(停顿)比如第一段中的这句话:“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个 “再三托付”写出“旧时同窗”索要枣核时郑重其事的态度,写
出她渴望得到枣核的迫切心情,表达她渴望借助枣核排遣乡愁的美好愿望
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多媒体展示:在得知“旧时同窗”索要“枣核”的真相后,面对她的“枣核情结”,作者给予她怎样的评价?请在相关段落前画“☆”号,并尝试着去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这几粒小小的枣核太大了,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大海盛不了,一片天空同样盛不了。因为枣核里承载的是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我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让我们在熟悉的旋律中用歌声向古今中外所有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致敬,同时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祈福
(全体师生齐唱《我的中国心》)
作文三:《枣核》2300字
6 枣核
教学理念
由全文的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材分析
本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核来寄托自己思乡之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5、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乡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 ) 跷(qiao ) 掐(qia ) 嫣(yan )倘(tang )
坳(ao ) 掀(xian ) 嵌(qian )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要求:
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四、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五、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六、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灯片22)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 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作文四:《枣核》4600字
《枣核》教案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 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 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 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 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
“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2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 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作文五:《枣核》2800字
9、枣核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认识“蹊、跷、掐、殷、玛、瑙、嫣”7个字,会写“蹊、跷、掐、殷、嫣”5个字;掌握“蹊跷、掐指一算 、殷切 、嫣红,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4)帮助理解课文题目“枣核”的含义指导学生写一段话,谈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方法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蹊、跷、掐、殷、玛、瑙、嫣”7个字,会写“蹊、跷、掐、殷、嫣”5个字;掌握“蹊跷、掐指一算 、殷切 、嫣红,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3)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4)帮助理解课文题目“枣核”的含义指导学生写一段话,谈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难点:
(1)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帮助理解课文题目“枣核”的含义指导学生写一段话,谈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我会认:
蹊跷(qī qiǎo) 掐(qiā)指一算 殷 (yīn)切 玛瑙(mǎ nǎo) 嫣红(yān) ② 我会写:蹊跷(qī qiǎo) 掐(qiā)指一算 殷 (yīn)切 嫣红(yān)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内容:“我”的一位在美国生活的旧时同窗,托付访美的“我”从家乡给她带几颗枣核,准备种在自己的后花园中的事。
3、读完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出来。
我感受到海外华人怀念家乡、眷恋故土情怀。“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自主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并小组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围绕“枣核”层层深入的?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枣核”, 围绕“枣核”写了索枣核——见枣核 ——说枣核——议枣核的过程一。(参见“板书设计”)
四、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心存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 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悬念顿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既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的具体思路,今天我们要来继续研究课课文,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情怀,好吗?
二、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小组内说说体会。
相关板书(思乡方式):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
学生找句子,说体会、、、
老师点拨:
(一)语言描写体会思乡:
(1) 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
“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
“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3)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
“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4)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5)“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
汽车拉回来的。”
“几十里以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 “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二)心理描写体会思乡:
(1)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
(2)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3)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4)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5)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
(6)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点拨理解这句子)
点拨理解:虽然一个人的国籍改变了,但是他对自己的民族感情不会变;他依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作者看来,中华民族是最依恋自己故乡的。这句话的作用是:点明文章的中心。
三、领悟写法,深化主题。
1、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线索清晰,以小见大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枣核”寓意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真挚的怀念之情。它是本文的线索,理是感情线索;课文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四、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1、小结: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2、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五、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再向同学介绍一个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事例。
六、板书设计:
作文六:《枣核》3700字
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的年龄、经历、情感与教材的距离,学生情感的调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读课文→知识拓展→效果检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由朗读《月之故乡》导入课文;熟练课文,认字识词;理清课文线索;分析 思乡的心理活动及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由朗读《月之故乡》导入。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枣核》。〔板书:枣核 萧乾〕
2.教师:现在,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 起朗读:《月之故乡》〔教师朗读,学生跟读〕
3.教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诗的字里行 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 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现在, 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如果一个人离开 家乡很久, 又很远, 时间的流逝、 高山大河的阻隔, 他, 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有哪些同学愿意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读课文 ]
2. 教师:有更正的吗?看看这些字词该怎样读, 怎样讲? [教师出示字词卡 片,学生边读边讲,边在课文中勾画 ]
① 蹊跷 (q ī qiāo ) ②? 嫣 红(y ān )
③ 倘 若(t ǎng ) ④山 坳 (ào )
⑤ 掀 启(xi ān ) ⑥镶 嵌 (qi àn )
⑦风烛残年 ⑧故弄玄虚
⑨精致匀称 ⑩感慨良深
三、理清课文线索。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 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 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板书:带枣核 、 托在 掌心 、 种枣树 ]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 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 —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 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 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板书:年纪越大,思 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 词语?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 [板书:抒 发殷殷思乡之情 ]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 原因而离开过家的?请举手。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 离开家后, 时间稍长一点, 会有什么感受?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 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 8—— 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养了睡莲、堆叠 了北海,还想再种下枣树。 [板书:栽杨柳、养睡莲、堆北海、种枣树 ]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 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一角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 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 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 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板 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知识拓展 效果检测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知识拓展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 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 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板书:友人→民族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板书:思乡→爱国 ]古往今来, 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 思乡 爱国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 在这个方面,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 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 品?(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3.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 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 么却以“枣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 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 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 看, 以小 (枣核) 写大 (思乡之情)。
二、效果检测
教师:倘若,我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 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学生讨论、发言,反馈教学效果)
三、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设计后记
在设计《枣核》这一课时,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及本课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在第一册的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 会生活。 单元提示中对本单元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 要增 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练习借助上下语言环境推 断词义,等等。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 乡之情,认识这种情感是人类崇高情感之一种;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 义, 学习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人物深沉的感情。 这样, 就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 并以此来统帅全文的教学。
二、根据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确定教学难点。
对成年人讲, 《枣核》一课不论是从语言还是从表达的感情来说,都明白易 懂、但对只有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由于经历、阅历所限,要完全理解教材 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就绝非易事了。 若忽略这一点, 教学中势必会出现学生和 作者的感情格格不入, 面对浓浓的乡情而无动于衷。 基于上述分析, 我把本课的 教学难点确定为: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经历,缩短与教材的距离,唤起学生对 文章的情感体验, 与教材所表达的乡情产生共鸣。 这样, 就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找 到了一个突破口。
三、在“文魂”上做文章,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文章如人,贵在有魂,抓住文魂,自由驰骋。在 《枣核》的设计中,我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枣》文“魂”安在?我认为其魂全在一个“情”字上——思乡爱国之情。 殷殷乡情化作满园乡景, 满园乡景寄托浓浓乡情。 这就是 《枣》 文 “魂” 之体现。 抓住这 “情” (魂) , 教学重点中所确定的一、 二点得以落实; 抓住这 “情” (魂) , 以情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 使学生在思想上与文章产生共鸣, 情发于 中,文我融为一体。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总之,抓住文魂,就有一种高屋建瓴的 气势,对教材也能驾驭自如。
四、层层铺垫,形成高潮,让学生在激奋的情感中加深对课文、对生活的认 识。
生活经历告诉我们:一幕戏能否成功, 有无高潮是其重要的因素。 与此同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必定有其高潮处, 这一高潮, 我把它称为 “亮点” 。 这一 “亮 点”,应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现、学生才能的展示、教材内容的发掘、思想认识 的深入。于是,我考虑了这样的设计:
教师:通过《枣核》这一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学生回答、 勾画末段)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尽管这位友人远离家乡、祖国,也可能 改变了国籍, 可有一样始终未改——民族感情; 由这位友人, 作者进而看到了我 们华夏民族一种最为宝贵的东西——依恋故土, 这种对故土的依恋, 正是海外游 子心中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古往今来, 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 而思 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纵观历史, 很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也正 是因此直到现在仍在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这一主 题的作品?(学生活动,举例后背诵一、二篇)
在这一“亮点”的闪现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奋的情感中,并在这种 情感中完成了 “个人→民族→依恋故土→爱国思乡→崇高情感” 的认识深化过程, 从而把“爱国思乡”之情定格在“崇高的情感”上,把学生对课文、对生活的认 识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枣》文的设计,使我对一句话有了深刻的领会:因文入景,缘景生情,情 至理达,文道通焉。
作文七:《枣核》8700字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
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文章来源
教学设计2
一、由《我的上一学期
心》导入
有一首《我的
心》, 大家还记得吗?
这首歌
人离开家
萧
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
同学应该都会唱的,
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乡很久, 又很远,
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 会磨灭他的
的。
思乡之情吗? ——这,
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
二、预习检查
1、标上拼音或写出汉字。 枣核(hé) 蹊(qi)跷(qiāo)掐(qiā)指殷(yin)切玛(mǎ)nǎo(瑙) 衣dōu(兜) 嫣(yān)红山坳(ào) 匀(yún) 称(chèn)lí(篱)b ɑ(笆) 卵(luǎn)石喏(nuò) 2、
意思写出成语:
①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掐指一算)
②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 随时会死去。(风烛残年) ③故意地玩弄花招, 使人莫测高深。(故弄玄虚) 3、填空, 积累文学常识。 萧乾:出生在
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 现代着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 曾用
《大公报》的记者, 奔波在西欧反法西
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 曾
斯战场上, 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着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 4、主题感知: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 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 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事?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
的事, 这三处分别是:
段, 带枣核;
段、托(枣核)
的
在掌心; 第七段, 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2、那么,
枣核,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
?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议枣核(11)
四、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 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 她想做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⑵那么
,
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
他思念家乡。
呢? 她为要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
词、句)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
表达了
思乡之情。
探亲、旅游等原表达
感受?
离开过家的? 离开家后,
稍长一点, 会有
2、分析思乡的表达⑴同学们有感受?
你会用(学生各抒己见)
⑵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
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
她还急切地想做?(读
8——10段后回答)
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 还想再种下枣树。 ⑶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 还有北海, 还即将种下枣树, 老人何以
不辞辛苦, 不嫌麻
烦? 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 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 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色, 满园乡情——这3、总结 (1)
故事, 作者想告诉
一点
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民族像
这么依恋故土的。
事物上, 寄托
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 真是满园景
。
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
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⑵教师小结:这
作者想要告诉
的。透过这位友人, 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
体现。
土的依恋之情。而且,
课时 一、探究写法 1、这篇文章, 作者
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
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 为
有些小题大做了?
却以“枣核”命题? 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
反复渲染, 是
从内容上看, 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 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 以小(枣核) 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 要由表及里, 做
的事物来
, 有时不妨就用
呢?
不马上写出原因? 两人相见后,
作者为
不写明要
的思考; 反映生活,
要
小小的物件, 以小见大)
2、本文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提示: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
为枣核的原因? 为的原因?) 作者
要在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 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
枣核多处设置悬念, 紧紧扣住读者心弦, 引人入胜, 使全文波澜起伏, 摇曳多姿。
二、品味语言, 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她托在掌心,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 是手掌或
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 显得珍惜。
2. 她一面往衣兜里揣, 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 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 意思是卖关子, 不肯直说, 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
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
了“那
3. 这里一过圣诞, 我就想旧历年。
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 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4.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字面意思是
乡,
说
发展前途或
, 也许是没出息, 怎么年纪越大, 思乡越切。
志气。我国传统的说法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同窗思念故
崇高的民族感情, 说
“没出息”,正反映了
“没出息”。其实怀念家乡是
的谦词。
同窗思乡心切, 是同窗苛责”三、联想、赏析 1
、除了文中提及的以
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 你海外游子还可
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带故乡水、故乡土, 过家乡传统节日, 保留家乡习俗等。 2、古往今来,
,
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
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
。
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请同学们联想一下:
在
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思乡爱国主题的作品?
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余光中的《乡愁》、黄沾的《我的心》等。
板书设计 枣核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
见枣核——如获至宝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 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 掐 玛瑙 山坳 嫣红 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 掐qiā 玛瑙mǎ nǎo 山坳shān’ào 嫣红yān hóng 萧乾xiāo 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 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
点明主题
《枣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理解人物“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真挚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美籍华人热爱祖国、依恋故土的神圣民族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放《月之故乡》录音。(要求:认真听录音,用原诗中的一个短语概括诗的主题)
提问。回答。(答:思故乡)
讲述:同学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中许多优秀子孙因各种原因被远离故土、飘零海外。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他们魂牵梦绕的是故乡,挥之不去的是回乡;正像一首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身在海外,眷顾的是祖国这个“家”,依恋的是乡音乡韵,醉心的是一草一木??比如一棵枣树——请读文章《枣核》。
二、整体感知
(一)、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 学生分散读课文,同桌之间隔段读,并结合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 讲述:文章叙事朴实,不加修饰,却真切的反映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思考:(1)构成文章主体部分是什么内容?(2)反映了海外赤子怎样的情怀?
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的谈话。反映了海外赤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精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解读题目。
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题目——
讲述: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同学们不免要问:“枣核”与“思乡”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枣核”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解答问题。
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讲述: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读罢全文,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过渡:作者对这种思乡之情作了高度的概括,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概括中心。
(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集体读本段两遍。
三、品读体味
过渡:这里讲的“依恋故土”、“民族之情”实际上就是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是那么真挚、浓烈,如一杯醇酒,芳香四溢,感染着我们。
1、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画出文中集中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美酒之浓烈
步骤一: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步骤二:指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读,注意语速要缓慢。
评价:(1)朗读内容的正确与否;(2)朗读中的优点缺点。
步骤三:学生同桌之间对读。
步骤四:指名朗读基础一般的学生读,并评价。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
那棵枣树。”)
2、 讲述:同学们,照理说,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生活富足,完全可以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为什么有“缺点什么的感觉”?
(提示:这种缺乏是物质上的吗?)
步骤一: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讨论情况。
步骤二:师生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虽然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却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远离故土的缺憾。)
过渡:正因为如此,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才想办法来弥补这缺憾——
3、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划出寄托思乡之情的行动的有关短语。
举手回答,评点。
(栽垂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试种家乡的枣树)
4、 讲述:如何理解“游子的心境”?补充所给的短语
提示:分解问题----什么是游子?怎样的心境?分别用短语概括。
(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5、 品读用词的精妙。口头回答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语的好处。
(1)、他托在掌心,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使答案趋于完善。
教师提问,师生一起辨析正误。
(“托”用动作写出珍惜的态度,“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把“贵重”的程度具体化了,生动表达了美籍华人朋友的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一……就……”这个句式起强调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思乡之情表达的自然、深沉;“劈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踏访后花园,别的什么都不问,“劈头”就问“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表达出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四、感悟升华
师朗读《害怕回乡》节选
……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数的根须时,如果没有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脚下的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有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悚然心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评析:作者因“未有寸功的回报”而“悚然心惊”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深爱;“害怕回乡”更曲折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同学们,我们对祖国的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某一天,在座的同学有很多将远离故土,到异国、到他乡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祖国、故乡将离你越来越远。我相信同学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把生我养我的“家”永存心灵深处,时刻准备回报故乡的厚恩。
附:
月之故乡
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板书
枣核
萧乾
训练目标
一、理解人物“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真挚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美籍华人热爱祖国、依恋故土的神圣民族感情。
线索: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游子心境: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作文八:《枣核》1400字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 会文章中浓烈 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枣核,询问枣核的用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读课文:
要求:(1)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2)找 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3)概括文章内容
2、介绍生词:蹊 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本内容:
朋友托我带枣核, 我问同学枣核的用处, 同学带领我参观她家的布局, 并表示想 中枣核,我为同学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4、交流“枣核”相关语句,总结文章结构。
(1)索枣核 --设置悬念
(2)见枣核 --加深悬念
(3)话枣核 --解开悬念
(4)点主题 --深化主旨
5、介绍“线索”
总结:枣核载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全文线索。作者用枣核来设置悬念, 用枣核来推进悬念, 用枣核来揭示悬念, 枣核虽小, 在文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
6、思考:小小枣核对作者的旧时同窗 意味着什么?
交流:枣核代表故乡。
三、作业:1、积累生词 2、完成课后思考题
课题:______ __(第 __1_课时)
备课日期 :201_4_年 _10_月 _21_日星期 _二 _ 授课时间:第 ___周 星期 ____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 会文章中浓烈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 复习
1、 字 词
2、 本文线索
二、品读课文,深化主旨
(一)思考: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 的事,但作者通过自 己所见 所闻、 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 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 词语, 请你们跳读课文, 除了想试种枣树, 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 人的思乡情呢?
提示:分析人物, 找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这篇文章主要侧重于人物的语言和动 作描写。
例子:“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点评 :动作描写,抓动作的修饰词“再三”。“再三”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可见朋友的急切,体现了对枣核强烈的渴望之情,增强了 悬念,从而突出了对 故乡的强烈情思
(二)学生圈画交流其他语句。
预设:(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分析托、比喻德修辞手 法)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分析殷切)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找出文中有关家乡 景物的描写)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 么 ??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
树。”(分析“游子的心境”和“一??就 )
(三)质疑:第五、六段介绍了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吗?为什么?
(四)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题旨的语句呢?能否大 声地朗读出来,并点评一 下这句话呢?
(五)总结概括文章主旨
总结:本文以枣核为线索, 写一对老同窗的交谈, 虽然相互交谈的是家庭、 生 活 的琐事,可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以及故乡情思。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片段写作。
2、完成小练习
作文九:《枣核》16400字
枣 核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 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枣 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 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二、 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最后一课》
二. 重点、难点: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课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 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六)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九)品味语言。
1. 读24-29节。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五.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移写”步换景的“动点描法。
二、学习文章 多用比喻的特点。
蓝蓝的威尼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雪》一文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本单元编者带领我们游览了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如画的阿里山,以及水清境幽的小石潭,积水空明的黄州承天寺,那一山一水,一潭一溪,莫不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我们把目光伸得更远一点,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会是什么样子呢?板书课题:蓝蓝的威尼斯 马信德
二、出示目标:
(一)学习作者移写”步换景的“动点描法。
(二)学习文章 多用比喻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带问题初读课文:
(1)找出生字词
(2)找出你喜欢的段落
(3)划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或句子。
学生读课文,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四、讲读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 (二)、 找出表示行踪的词或句子
学生讨论找出这些句子,先小组交流然生班级交流。
“一到罗马”
“我们登上汽艇”
“泛舟在大运河上”
“穿过一座座桥梁”
“到威尼斯市体育馆去看球赛”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是否随意写来?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作者抓住“蓝蓝的”的特征写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呢?
学生回答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蓝蓝的”特征。学生说第一、二两段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还有的学生说第五六两段也可看出这一点,老师接着问:
文章五六两段落主要写圣马克广场的来历、建筑、特产、游客等,似乎与蓝没有多大关系,你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蓝色不仅是指一种自然现彩,而且是一种人文景观,它是美丽和谐和幸福的象征,圣马可广场 的来历、建筑、游客等,是一种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这正是蓝蓝威尼斯的内在特征。(出示广场一角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宁静与和谐)
小结:移步换景是一种“动点描写”法,就是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进行多方面的观察,然后再描绘出一幅画卷,逐步展现它的全貌,这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运用这种写法时,要注意两点:(出示幻灯片)
(1)要把立足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帐。
明白上面的问题之后再来看课题,作者不用“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就不难理解了,你怎样理解呢?
1、“一片蓝蓝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2、不仅突出了色彩,而且写出了总体印象。
3、不仅突出了威尼斯 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
4、通篇都围绕“蓝蓝的”来写。
教师小结:我们愿世界都是蓝色的,希望我们永远住在蓝色的地球上。
(三)文章除了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踪之外,在语言的描写上也颇下功夫,看看你最喜欢文章哪几段的语言描写?
你知道怎样分析么?
教给大家一种分析文章段落的方法,层层追问法。出示幻灯片。
一、总体把握 乍读这段真好,我喜欢
二、具体分析:为什么会让我喜欢?
它优美的语言吸引了我 。
为什么优美,表现在哪里?
1、修辞方法。2、优美的修饰词。
三、应用于我的写作
先让学生读,指导朗读
然后学生说喜欢的原因
具体分析1、2段
学生具体分析,老师小结。
第一段:1、天蓝、地蓝 、城市蓝 ,突出蓝蓝的特征,起着点题的作用。
2、联想打比方“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描绘了眺望威尼斯所见到的美丽画面。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扣紧了题目,描绘出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
第二段:1、比喻(1)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 (2)就像一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3)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这几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似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2、具体的数据 118个岛屿,117条大小河道 401座多式多样的桥梁
3、对偶句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处处扣住光和水进行描写
小结:(出示幻灯片)贴切新鲜的比喻“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甚至使人能够记它一辈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形容比喻之下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了。”(秦牧语)
五、梳理、总结、扩展
把我们的学校介绍给同学们听,注意描写行踪,注意抓住特点去写。
学生讨论,先小组交流,然后班级交流。
六、作业:
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 移步换景
抓住特征 动点描写 比喻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小组交流体会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新型生物技术和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家花卉公司的广告这样说道:“你想拥有一束蓝色的月季吗?你想订购一束长开不败的鲜花吗?你想要怎样的一束鲜花,只要你描绘一下心中的形象,我们便能为你创造出你想的花卉??”大家听了或许会感到奇怪:月季怎么会有蓝色的?花儿怎可能长开不败?这是不是骗人公司?不,这是实事!这是一种运用新型的生物技术创造出来的一种转基因花。这种花不但有以上特性,还有许多奇妙的性状,如果你想了解这五彩缤纷的花,就让我《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二、背景知识: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题目是借人们相互赠送花卉以表达心意和美好的祝愿来引出要说明的对象,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情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转基因花。
播放有关转基因花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基因花卉的美丽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花卉 梦寐以求 华裔
2、勾画圈点出有关培育转基因花卉新品种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语句,组织交流,看看谁讲述的完整而且条理清楚
3、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1—3)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
(二)(4—6)说明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三)(7—8)总结全文。
总——分——总
五、再读课文,局部精读
1、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开头部分的第2、3段,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一层进一层地叙述新生物技术的优越性和一环扣一环地叙述改良花卉的方法的。
2、 特别色彩。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克隆与颜色相关的基因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应用价值。基因,已经克隆“多个”,单是矮牵牛花中已经克隆到了两个;应用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新色彩花卉,二是进行花色修饰。
3、 特别新奇。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克隆有关基因并采取其他方式促使花卉在“香味、形状”等方面发射功能变化所取得的成绩。
4、 特别长寿。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延长花卉的保鲜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六、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热烈讨论一下“你需要什么样的转基因花卉”这个问题。
2、改良花卉,可以从形态、色彩、香味、寿命等方面着手,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幽径悲剧》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学习: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
2、师: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 ]
二、情感画廊:(形象)
(一)感受这株藤萝的魅力
师1: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明确: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师2: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
明确:可以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说,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气息;可以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
师3: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读出藤萝的魅力。
1、有感情练读。(播放背景音乐 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2、全班点读、评读。3、配乐朗读。
(二)感受古藤萝被毁灭的可悲
师1:悲剧发生后,这又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
师2:(播放背景音乐《飞蛾扑火》)让生配乐朗读。
师生点评交流
师3:此刻此景,我们的作者心情怎样?划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简直悲哀至极,我就紧闭双眼,极趋而过??
师4: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采用音乐创情,运用想象设境,让学生们在读,品,悟中体验感情。在对比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藤萝的不幸遭遇,在朗读中让生表达情感,在实践中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 探究沙龙:(主题)
师1:有人认为,作者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护植物,保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生交流讨论)
(注 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又涉及到动植物的毁灭,学生们中有人会机械的认为此文主旨也是关于环保,这不能不说是对此文的误读,笔者认为此文的着力点应该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人性中恶的批判)
师2: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但我们似乎看到作者悲的太过分了,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悲愤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个悲剧的原因:1、古藤萝有外在美与内在美 2、根干被砍后,不知真相的花朵还在绿叶中微笑 3、它毁于愚氓之手 4、古藤萝隐约哭泣又投诉无门
师3: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师4:与生分享阅读体验:
我觉得作者的悲其一是美好的藤萝被毁灭,悲其二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其三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根源是人性之中的恶。
[设计说明:第一问题从反面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第二问题正面探究悲剧原因明确主旨;第三问题知文论人,明确正是因为爱之切,所以愤其愚,丰富的情感充满人性的光辉。师的阅读体验在平等交流中进一步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选做一题)
1、说说你看到过身边有哪些破坏美,毁灭美的事,并且谈谈自己看法。
2、讲一个你所读过的悲剧故事,说说你的感受。
[设计说明:紧扣悲剧来拓展,既锻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选做一题)
1、写一写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通讯地址:100871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2、读一读季羡林回忆**时期的散文集《牛棚杂忆》
3、做一做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散步》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 整体感知 (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 合作讨论 (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10=5+5) (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15)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 (如果我们写作 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紫藤萝瀑布
课程导入:
(大屏幕出示牡丹、荷花、腊梅、紫藤萝花的滚动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2、 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如下问题。(配乐范读时,用大屏幕出示如下问题) a、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补充。
老师进行简单的归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
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并板书: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2、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 抽取两位同学朗读自选片断,老师作简要评价。
(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老师提示:需结合作者的简介来感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漂亮地作答,要求他们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互动平台 交流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让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并说出感悟出了什么?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由此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首先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片断时,老师要参与学生的互评活动中,进行诵读指导。
(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研讨,重视了语文全面素养提高的措施,而不把语文当作纯粹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互动平台”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感悟后,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赏花、忆花、悟花三个部分内容赏析,让学生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谈谈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从而陶冶自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健康个性。
重点研读“手足情、生死谜”、“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两部分,让学生在“忆花”的部分中去感受时代给予人的感受;“忆花”部分重点在于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这种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又是潜移默化的自然的渗透,使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崇尚生命、珍惜生活、珍爱人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人文教育放在显著地位。富有时代气息,加强人文教育。)
3、 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写景妙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是本课的难点,再加上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特点,所以老师可先举一例子,随后同方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学生谈到花的特点时,适时板书:
花形——犹如瀑布
花色——热烈沉静
花香——懵龙长久
(此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感悟生命)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延伸了教学难点)
(六)教师总结
(七)延伸作业 写一篇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八)板书设计
错 过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观点2 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3 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一 导入1 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 2 了解刘心武 结合《初中语文作业本》预习作业
3 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感知1 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 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15)怎样看待错过:习惯 品味
三 品读感悟
1 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2 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3 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4 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自由读文章第三部分,在关键词句上做上记号
失 看待错过: 暂时 驾驭 得:硕果
永久 咀嚼 厚度 亮度
5 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
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 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6 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7 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三 总结
1 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
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
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 。(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 。(只要大站不错过)
2 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 拓展延伸
1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2 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
亮。
结语: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已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错过,一切是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已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2、了解有关花卉的知识,提高调查实践、动手实践能力。
3、品味文章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
教法学法:
⑴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严密精巧的结构、准确严密的语言。 ⑵课文是一篇介绍花卉知识的说明文,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适当拓宽,让学
生收集有关花卉知识,将本文的学习与调查实践、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3、课时安排:两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或多媒体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借助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兴趣。
2、交流课前收集的描绘花儿色彩的古诗文。
㈡、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默读,可小声读),边读边思考投影上的思考题:
1、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在此基础上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巧)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并进一步领会文章结构的严谨。) 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画出结构图,然后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图形可不拘一格,只要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示文章结构即可),然后教师用投影出示自己归纳的结构图与大家一起交流. ㈢、自主质疑
人们说:“发现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有价值”,读了本文,你对课文内容还存有什么疑惑吗?
(学生自主质疑,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释疑。)
㈣、小结全课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归纳小结。
㈤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的精巧。 二、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来说明吗?
1、教师投影,出示自己赏析的例子和学生一起交流。
2、学生仿照教师的赏析,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赏析,然后教师引导大家作全班交流。 三、拓宽迁移
1、按照第一节课后的分工,六个小组的同学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花卉的知识在本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2、学生根据自己在调查实践中形成的新认识,以及同学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结构方法,另设题目,写作相关的花卉知识短文。
(教师可从中选择一些写得较好的文章,在班上举办一次花卉知识短文展览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趣。)
四、作业设计
学习本文了解了一些花的知识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种自己喜爱的花,亲自栽培,定时观察,注意花的点滴变化,并坚持写好观察笔记。
作文十:《枣核》1000字
《枣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 4、结合语境,品味饱含深情地语言。 重点难点:目标2、3、4 一、走进本课: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导入
思考:在听音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走近作者:
萧乾:(1910—1999)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1910年
1月27日出生在北京。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萧乾短篇小说选》《萧乾散文特写选》《萧乾书信
集》等。所译文学名著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培尔·金特》等。
三、学——目标学习:
(一)一读——课文整体把握(独学):
1、积累重点字词: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机械 镶嵌 玛瑙 殷切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感慨良深
2、读了一遍课文后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
做呢?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提示:找出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
(二)二读——合作研讨:
1、课文围绕这条线索是如何构思全文的?(写出框架图)
2、分析海外华人思乡的表达方式:用文中原话回答
例: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回家一次,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
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打电话、写日记、写信、找人倾诉??)
3、探究课文的写作(表现)手法: 写出写作(表现)手法:
4、揣测语言,体会浓浓乡情: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3)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5、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6、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
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四、练——能力提升:
1、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2、片段练习:借鉴本课“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片段。
要求; 写出小小物件寄托某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