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优秀作文]抗战老兵》300字
五台山的钟声
飘荡在太行山、吕梁山
还是那么清远、那么空灵
滹沱河的流水
连接着牧马河、清水河
还是那么悠长、那么宁静
15岁参军的你
早已熟悉了晋察冀二分区的
一条条河,一道道岭
你经常说,那一年
村子里,田野里,青纱帐里
到处都是喊杀声和刺刀撞击声
你忘不了,那一次
受伤了,和战友们躲进山洞
啃的是玉米棒,咬的是蔓菁
你最爱讲,那一场
百团大战,是彭老总领着
八路军砸碎了小鬼子的“囚笼”
你褶皱的额头
是当年穿越的封锁线,那里
深藏着机警,刻下的是峥嵘
你眼角的泪水
为得是尘封的战友情
因为牺牲时,他们还太年轻
你挥动的手臂
特别像砍向敌人的刀锋
还是那么有力,那么英勇
你胸前的勋章
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
为了尊严而战的见证
记忆的伤疤,还在隐隐作痛
如今的你,只能靠着
双拐和轮椅出行
倾听,在山脚下的
村落里,有一位年已90的
历史不能遗忘的老兵
作文二:《抗战老兵优秀作文》1300字
向往英雄辈出的岁月,崇拜那些纵横疆场的战士,但唯有经历过战争,方知和平的珍贵,历经了生死,才明白生命的精彩,唯有亲身访问了解才能回顾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格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慰问抗战老兵王冬生
在亲身访问中得知,老人参军那年仅仅18岁,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个需要家长呵护与关爱的孩子,但由于家境的贫寒,老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入伍参军。老人说,跨过鸭绿江时,最牵挂的是家人,但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如何使自己的队友能够更少的受伤,那时的他们甚至已经写好了遗书时刻放在自己的身上,只希望战死沙场后能够有一丝的希望让家人看到自己的遗书。在路途上他们还曾遇见了许多不满十岁的儿童,以不同的语言得知他们的父母被敌人杀害,又饿又冻,儿童的哭声总是环绕在他的耳旁,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迫切。
二、感慨红色精神永不忘!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里,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战斗,甚至可以牺牲,这在如今听起来似乎像是口号,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只有这样美好的理想,才能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从来没想过失败,一直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老人说他的精神支柱就是共-产-党、**、**思想、祖国人民和受压迫的朝鲜人民。正是由于这些红色精神的支撑与坚持,才能有与美帝国主义相抗争的信念,才最终使战争获得胜利。
三、抗战老人王冬生后语!
老人还说:战争虽然使他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但是在红色革命中所学习到的精神是永远不能够磨灭的,经历了更多也成熟了更多。不管战争多么残酷,环境多么艰苦,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而如今的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这批老战士,每个月都会有一定的抚恤金,这也不禁使我们为这位老战士与我们的国家感到自豪与骄傲。
访问目的:传承和弘扬十八大精神,通过访问抗战老兵,使我们更加了解历史,正视历史的同时树立报国之志。另外,通过慰问抗战老兵,让支部成员感悟英雄的抗战史诗。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都会成为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对自己国家历史的正视以及爱国情怀的培养为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对外交流人才奠定基矗
社会实践意义:本次寒假社会实践调查,可以对我国抗战老兵有一个新的了解。另外,慰问抗战老兵,有利于我们更加了解历史,感悟抗战时期的民族恩仇。更重要的是,本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更对以后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交流人才奠定基矗
结束语:论社会实践调查的重要性!
采访后感言:
而我们在60年后的今天,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看到,中国人民保护自己国土的决心从未动摇,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是不容抹杀的……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如**、**、罗盛教、冒岸英以及千千万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奉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战士们,正是他们在民族大义国家危难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将青春付于战火,将鲜血染满土地,才有我们如今的祖国和平与社会和-谐。
作文三:《寻访抗战老兵作文》600字
2015年2月05日,一大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踏上了寻找百岁抗战老兵的路。夜雨使乡间小路泥泞难行,经过多番打听,在仁寿县珠嘉乡的一户偏僻农家前,我们敲开了老兵的大门,今年101岁的抗战老兵梁程志正坐在院坝的屋檐下和女儿聊天。梁程志年轻时曾编入潘文华的队伍,出川抗日,任机枪班的班长。抗日战争扛机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梁程志多次参战,三度负伤,如今英雄迟暮,依然令人敬仰。确认了梁程志的身份后,我们坐在老人的身边,耐心听他讲述抗战经历。老人记忆已经模糊,但我们仍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那段硝烟与血泪并存的时光。我们拿出了私自筹集的慰问金。“非常感谢你们这样关心我的父亲。”梁程志的独生女儿今年也已经年过花甲,她看过父亲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疤,陪伴过父亲长达半生的沉默,收藏着父亲抗战时的烟盒。这一刻,她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感谢他们不辞辛苦地寻找和关怀。
随后,我们团队一行人还先后前往了龙旺乡齐心村和河口乡月亮村探访和看望了黄埔老兵秦元章和杨伯禹。“每寻到一个老兵,我都由衷地感到高兴,但看到他们身体日渐衰败,我又感到懊悔,为何早一点没有找到他们。”听说还有许多志愿者日复一日,在乐山和眉山的各个乡镇上寻找着抗战老兵,想用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他们带去荣誉,带去希望。
“这样的志愿服务是双赢的。老兵们得到了安慰,我们志愿者也一次次荡涤了心灵。”作为志愿者,今后,我们还将陆续组织开展多种多样、贴近民生的主题志愿活动,务必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作文四:《看望抗战老兵作文》2400字
摘要: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
关键词:中国、日本
前言
实践时间:2015年 1 月5日
实践地点: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城关镇
实践人员:刘俊
实践内容: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
一 调查资料
(一)历史回顾
1943 年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常德与日寇进行了一次大会战.这次会战,其规模之大,兵力之多,战线之长,仅次于台儿庄会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营和派遣军总司令部为了挽救起必然失败的命运,悍然把矛头指向湘西北常德这一军事要地,出动了第11军5个师团和四个伪军师在内的16万多兵力,与国民党第六,第九战区的16个军42个师约21万人,在以常德为核心的十几个县市进行了一场殊死的血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常德是湘西北门户,沅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川贵物资集结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图南下,开始轰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违反国际法,在常德使用细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麦,豆子,高粱等物,虽采取了紧急措施,前后仍有 600多人死亡.常德会战,又叫“常德保卫战”,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 常德会战纪念碑
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仅有80余人幸存,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常德城郊丢下了上千具尸体,其战斗力大伤元气.师长余程万率部死守常德的战斗业绩,在我国抗日民族英雄的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又一次证明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实力!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孙连仲 、王敬久、王耀武、余程万、施中诚、胡琏、池峰城、张灵甫。
(二) 亲历者回忆
1.“殉国士兵死了仍和鬼子死死地掐成一团”
82岁的李超是当年驻防常德的国民党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的机枪手。
会战亲历者
“大约是11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奉命进入碉堡阵地和散兵壕防御工事阻击敌人。只听班长冲我喊了一声‘打!’机枪喷出火舌,冲在前面的几个鬼子顿时倒下了。鬼子疯狂反扑,我握机枪的手都震麻了,后来觉得手掌黏糊糊的,一看是血——是跳动的枪身把我的手掌震裂了。”
“11月24日晨6时,日军向刘家桥进发。一营副营长李少轩带一个班,前去增援守军。弹药耗尽后,大家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李少轩在肉搏中与敌同归于尽,全班只有3人生还。我们后撤时看到那些殉国士兵,死了仍和鬼子死死地掐成一团。”
李超说:“28日中午,一股日寇从马木桥方向攻入常德城,我们在大街小巷和鬼子拼开了刺刀。师部除师长留下负责指挥和联络,其他40多人全部与敌肉搏。这次战斗,我们杀死了100多个日军……”
2.“我留下是拼命了,你快走”——少将团长誓死守城
亲历常德保卫战的57师老兵吴荣凯 血战16昼夜,全师8000官兵牺牲殆尽.死守一周后,57 师只剩两三百人。12 月3日凌晨,少将团长柴意新带着29个人留在了城里,余程万带领104人突围求援。
德山是在11 月23日失守的。188团逃跑之后,剩下的169团8连就守不住了,围攻而来的日军已增至数千人,而守军只有100多人了。此时,169团7连、9连在和日军多次的交火后,两连合在一起也不到100人了。“不能这么打,我们的任务是守城。”团长柴意新让吴荣凯传达命令,撤退到东门外的矮堡。“这也是个两得两失的阵地,柴团长带着一个预备连夺回,又丢失,又夺回。”就在来回争夺东门前的制高点时,24日,5000多日军已经拥到了169团的阵地上。6日,敌人从北门、东门进来了。“守东门的营长被炸死了,柴团长让高副团长留守东门,自己带着一部撤退到了西围墙。”吴荣凯说,鬼子虽然进来了,但每一条街道都让他们前进得那么艰难。“连续打了一个星期,子弹几乎打完了,战士们削尖竹竿当武器,有的战士被敌人围住后,就拉响了手榴弹。”老人的眼泪掉了下来,那是他不想回首的场景。
就这样,柴意新带着29个人留在了城里,此时,已经不再需要书记官传达军情了,他把吴荣凯推到第171团杜鼎全团长面前,让杜团长一定要把吴荣凯带出去。“我哭着求柴团长把我留下,他就生气地说,我留下是拼命了啊,你还年轻不能留下,走吧!”这是吴荣凯最后一次听到柴团长的指令。12月9日,吴荣凯随赶到的援军光复常德城,在打扫战场清理战友的遗体时发现了身中4弹的柴意新,他的全身军服已经被鲜血渗透。“他说我年轻,他那时也才30出头,刚刚结婚7个多月。”留在城内的29名战士也全部战死了。柴意新后被追授为中将。
3.“月光下,鬼子白晃晃的刺刀近在眼前”
79岁的刘志青,当时在七十四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迫击炮连任观测员。“当时我们在阵地坚守了7天7夜,与敌人反复展开拉锯战,鬼子就是没能攻上来。”
刘志青说,在经历多日反复的拉锯战后,大家都非常疲惫。“一天拂晓,人困马乏,大家都在阵地上睡着了。我突然听到前面20米处有一阵‘呼、呼’的声音,抬头一看,月光下,一片白晃晃的刺刀近在眼前,一群鬼子弓着腰正悄悄向我们阵地摸过来。”
“我想完了,因为我们在二线,敌人肯定已经突破第一道防线了。我便抓起身旁的手榴弹,向敌群连续扔出了好几颗,10多名鬼子被炸死。爆炸声惊醒了沉睡中的步兵,他们一跃而起,与敌展开激战,山上山下立刻枪声大作。”刘志青说,当时炮兵失去了战斗力,只能拆炮后退到二线,但由于发现敌人太晚了,炮身被日军抢走。
“第二营奋勇冲锋,日军很快被击溃。我们追过3个山头才发现第二班的炮身。”至今仍然让刘志青自豪的是,“从我们进入阵地到常德会战结束,鬼子也未能攻下我们的阵地!”
作文五:《作文:向抗战老兵致敬》900字
为了中华民族不受侵略,为了同胞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们放弃了温馨的家,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一去不归…。
抗战老兵是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典型承载者。他们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不绝,是因为一代代人的努力创造和忠心的保护。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人们当代的责任。当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当年的抗战老兵们勇敢地担当起了时代的重任,走向战场,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生死存亡的考验,显现出了他们的英雄本色。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忍辱偷生,但他们没有,以积贫积弱的国力对抗强敌,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他们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爱。让他们在苦难中不退缩,在生死决择时不含糊,在战斗中不畏惧。他们来源于人民群众中,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正如他们所说的“这样的祖国值得我守护,这样的人民值得我牺牲。”他们有钢铁一样坚韧的民族气节。抗战老兵们经历过生死考验,经历过失去战友,经历过征战的困难与艰辛,面对强敌,他们没有动摇信念,没有对胜利失去信心,保持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无数的战士牺牲了,留存至今的抗战老兵更加稀少,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战场上的残酷,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节操。
抗战的英雄们,我们的江山是你们用鲜血换来的,作为你们的后代我们倍感荣耀:你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们不屈服于严刑拷打,不动心于高官厚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用铮铮铁骨扞卫了一个中国人的信仰,谱写了壮丽的革命诗篇。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我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深情地缅怀你们,你们是我们的骄傲,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象征,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榜样。
这种无私的爱国精神让我们后代钦佩,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不做只为自己的自私自利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文明强大,绝不让悲剧再次上演。
和平是需要付出牺牲的,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了守卫家园,保卫和平而付出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的先辈吧!
作文六:《寻找无锡抗战老兵作文》2700字
《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是光荣的缔造者,他们是战争的幸存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战争的硝烟散去,又毅然走向乡村建设我们的新家园。今天他们在哪里,你还记得吗?
《二》
为了传承红色精神、铭记革命岁月,我们民政学院开展了一次寻找抗战英雄,回首抗战岁月的社会实践活动。经爷爷告诉我,其实湘潭县地区,再具体点就是我们当地参加当年抗战的老兵还不少。采访了多位抗美援朝老战士。2月1日-3日,我经爷爷带领,探访了几个老人。“追寻红色记忆,回首抗战岁月”我聆听着,了解他们内心的故事,和他们一起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并将这种抗战爱国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这段忠贞爱国的热血青春在岁月中长存不逝。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实践虽告一段落,但我们相信,如同我们活动所言,革命军魂会永存。这几天来,吃过苦,流过汗,经历了风霜,也体验了苦难,但是就结果而言,我的努力是值得的,我的付出是快乐的,我的探访是温暖的。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一直在路上。
《三》
这次我一共采访了2个老人。他们分别是庞春华姥爷,许永强姥爷。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我们走过泥泞不堪的小路,也穿过崎岖不平的山路。不管雨下得多大,风刮得有多强烈,就只为了寻找伟大的战士,追忆那些抗战的岁月,感受那种抗战的精神,我们相信,老战士们虽已到了晚年,但他们的革命军魂依旧永存。对于那段有着光辉的岁月的军人们,我们会永远给予尊敬和爱戴。这些老战士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全部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留下的却是累累的伤痕和病痛的身躯,以及内心对祖国永远的忠诚和热爱,这如何能不让我们尊敬?
2月1日,我整装待发,信心满满开始了征程。第一站是我们家对面的庞春华姥爷家。由于老人年迈,我们只能找到每天悉心照顾他的儿媳。她向我们讲述了庞姥爷现在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向我们表达了她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对庞姥爷深切的关怀与热爱以及她无尚的家庭责任感。2月2日,我们来到了许永强姥爷家中。听他老人家一字一句的讲述那些年发生的故事,通过姥爷慢慢地述说,我更加明白了当时战场的残酷,也更加了解了我们幸福生活和和平的来之不易。凶残的敌人,恶劣的环境,没有将我们保家卫国的将士们打-倒,那种对和平深深的渴望让他们坚持到了最后,让他们赢得了胜利。如今是和平年代,我们应该珍惜,但珍惜并不就是意味着忘记过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中,我们当代人更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面对这个特大的纪念日,我们更加明白了当今大学生的使命,我们要牢记过去的耻辱,知耻而后勇,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牢记这些重要的日子,不止是为了纪念那些逝去的先烈,也不仅仅是为了激励我们奋发图强,而更是为了我们将来的和平。
在姥爷的诉说中,我们了解到了姥爷他们大多十几岁时便参军,前往前线同敌人作战,这让我们深深的触动,想想如今年龄比当初他们还要大的我们却依旧还在父母的庇护下玩乐,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寻访老兵,姥爷们让我们知道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自立自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撑起祖国的明天,才会让国家更繁荣昌盛,更强大,拥有强大的实力处于世界前列。老战士们几乎都是在15岁左右就开始出征,为了国家的胜利,为了家人的幸福,毫不犹豫的前往前线。他们未曾害怕过,也未曾逃避过,只凭借那满腔的热血和落后的设备去攻打我们的敌人,保卫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盟友。在那个军备极其落后的时代,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做害怕,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退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艰难奋进,他们苦而不屈,他们饥而不怨,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老战士老士兵们,在前线奋勇拼搏抛头颅洒热血的士兵们。与他们相比较,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他们的伟大。在探访过程中,每每谈起当年的战争,老战士们往往激动不已,在战争中,他们与敌人奋战、亲眼目睹敌人的强大和自己的不屈。时而又悲伤不已,在战争中,他们亲眼目睹战友的死去,前一秒还一起并肩,下一秒却倒在了自己的面前,他们悲伤、他们无奈,但是更多的是愤恨和坚强。战争是残酷的,可是他们却义无反顾的投入国家事业中,毫无怨言,他们对党只有一颗忠诚的心,没有其他的词能够再去形容他们。直到现在,他们也未曾埋怨过曾经的他们将青春全部献给了国家的发展事业,相反,在交谈的过程中,看到的却是满满的骄傲和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满足。他们说:“国家一直在和平的环境中快速的发展,我们都看在眼里,看着国家的发展和日益强盛就是我们心里最大的满足,比起曾经战场上不幸牺牲的同志们来说,我们是很幸运了,只是那些战友…”谈到这,姥爷们眼泪止不住的爆发,如此热血的男儿,战场上的残酷都未能使他们掉泪,身上的伤疤和疼痛都未曾使他们掉泪,但就是那对战友和祖国的感情,让他们无法再抑制心中的感情。他们是伟大中的平凡,却比起平凡多了那么多的伟大,他们让我们敬仰,他们让我们骄傲,他们是我们新中国的先驱,是现代的奉献者!
《四》
老战士们是我们新中国崛起的奠基者,也是为我们祖国强大起来而献身的前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一代的享受和快乐,他们常常忘却自己的伟大,为的只是国家和平和安稳,不管贫穷与否,不管困苦与否,看到祖国富强,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他们教导我们青年,要为新中国的崛起而读书,要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好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忠于党忠于中国,做中国发展的奠基人,做中国奋起的无私奉献者。国大于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想在这些老战士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与阐释。他们,是我们的先驱;他们,是祖国的功臣;他们,更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抗战岁月虽逝,革命军魂永存!老战士的奉献精神们深深感动着我们,也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们可能未曾想过,作为这一代的我们,多么为他们而骄傲,多么为他们感动。他们不仅永世忠于国家,作为一名中国人,更作为一名战士,爱国家、为国家时刻奉献已成为了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伟大注定他们的一生不平凡。寒假实践虽暂时告一段落,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是多么的伟大,中国人是多么的团结,让更多的人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五》
此次以“追寻红色记忆,回收抗战岁月”为主题的寒假实践活动以湘潭抗美援朝老战士个人之家为实践基地开展。共计采访调查了3位抗战老战士,我们从中获取到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更加深了对抗战这段岁月的记忆与理解,对老战士们钦佩有加。
这一次采访结束之后,我们还各写了一封简短的文字卡片送给他们。或许能让他们知道,无论时间如何推移,社会如何变迁,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关心着,牵挂着他们。实践虽已过去,那份坚持,那份感动,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仍然还在继续,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不断前进。
作文七:《描写抗战老兵的作文》3000字
昨天在铁血上看到一个《如何给国-军抗战老兵发补贴》的帖子,里面是讨论是否给哪些国-军抗战老兵发补贴,我的回复是说了个河南抗战老兵在战后无法生活而乞讨的事情,很多网友要我说出根据和事实,我就把自己在《中国青年报》上报道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让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些抗战的国-军士>兵真实的写照。以下文章都摘自《中国青年报》。
位于卢沟桥的抗战馆也始建于87年。抗战馆开馆初期,杨老头子就把他当年在卢沟桥上使用过的大刀捐献给了抗战馆。而且,十几年来,他不断地到抗战馆来。
杨老头子来一次就被送走一次,而且,次次必须经过近在咫尺的卢沟桥。
卢沟桥是八百年前的桥,有乾隆皇帝的题字,因七七事变而名扬天下。
今天,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纪念日又向我们走来。67年前的卢沟桥事变是改变中国社会、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67年前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开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在亚洲战场上的开始。自67年前的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社会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七七事变之后,中华大地上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抗战八年,中国人民经过英勇奋战,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赔款割地连连失败,惟独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应该说: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新的一页,就是在卢沟桥上翻开的。
那么,亲历67前卢沟桥事变的抗战老战士现在都怎么样了?
我于五年前采访过的,97岁的抗战老兵杨云峰先生于6月11日,在贫困之中谢世了。之所以说他贫困,是因为多少年来,他没有任何收入。而且,他逐渐逐渐地丧失了劳动的能力,还是孤寡老人。我前思后想,和老人接触过的一幕一幕又展现在眼前,就象发生在昨天一样。为杨云峰后半生几十年生活在贫困之中,我感到万分辛酸。只是一个杨云峰吗?其实,很多抗日老兵的数十年都在默默无闻之中,在生活艰苦之中度过的。据《中国财经报》2004年5月25日报道:“2003年我国年绝对贫困标准是年人均收入在637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在637到882元之间。根据此测算,到2003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为2900万人和5716万人。”中国的贫困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所谓的贫困人口也是长期存在的,这是毋庸质疑的事实。只是随着年代的演变,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正在以自然消亡的方式退出我们社会生活中贫困人群的舞台。这里面曾经还有过很多类似的杨云峰人物吗?您说呢?
根据我多年的调查,参加过抗战的老兵现在占中国曾经是抗战地区人口的万分之一。“抗战地区”指的是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外,有东北三盛华北、华中、贵州、云南等地。抗日战争胜利距离今天已经59周年了,卢沟桥事变距离今天已经有67年了,918事变距离今天已经有73年了。明年,也就是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曾经“用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抗战老兵将会寥寥无几。
我们可以去博物馆会他们;我们还可以在历史书中和他们谈话吗?
97岁的杨云峰先生是个脾气暴躁的老退役军人,我第一次采访他时他92岁,那时,我还可以体验到他的“暴躁”的一面。杨云峰1926年在绥远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在29军37师当兵。杨老头儿闭着眼睛倒背如流的告诉我:“军长宋哲元、师长冯治安、旅长何基沣。”1933年的喜峰口大战,他是当时大刀队的成员之一。 我知道1933年3月,在北京密云县喜峰口罗文峪的战役,29军歼灭日寇6000余人,击毙少佐以上军官53人,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1门机枪36架。中国-军队的29军当时牺牲了多少人?我没问他。恐怕问他也说不清楚。反正他这个幸存者浑身都是伤,日军子弹从他左脸颊穿进,使他上下槽牙全掉了,我让他张大嘴看过他的伤。他左耳朵早被大-炮震聋了,身上、手上也都是伤。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前后,他所在的110旅负责防守宛平县城、丰台镇和丰台车站,以及平汉线通道及卢沟桥一带,与日军的混成旅只相距400米。按照他的说法:“连日寇的眉毛和鼻子都看得清楚”。他指手画脚的对我嚷嚷:
“那时,日本兵竟然敢在我们29军军部门口拉屎!他妈的!我们把大刀片的把儿都捏出了水、攥出了汗!不让打呀!那是命令!”他看了我一眼说:“命令就是命令,懂吧?”
我心里讲话:“还命令呢,看看你穿的破衣服吧。”
他的中山服是土布的,他的裤带是根绳子。他裤子的中缝合不上,是不是他的裤子?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进攻卢沟桥时,我军奋起反击,杨云峰和他所在的110旅官兵奋勇杀敌,在保卫宛平县城时不但刀劈数百鬼子兵,还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松游少将。后来,他参加了大名保卫战,在血战中,他所在的179师抵抗日军三天两夜围攻,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大名失守。当时的师长何基沣悲愤之极,留下了“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赵父老”的遗书而自戕{未遂}。杨云峰很清楚这件事情。他对我说,他跟着何基沣当了三次“敢死队”的队员:“一次喜峰口、一次卢沟桥、一次是大名血战。”杨云峰埋怨:“他从营长、团长当到师长,可我还是抡大刀片的兵。回家探亲前才当上少尉。”
我也认为他运气不好,如果当了官,起码可以腐-败吧?
抗战胜利后,杨云峰因为是有功老兵,经过军官批准,他身背原29军的大-片刀回河南舞阳县北辛渡大墙后乡探亲去了。
[ 转自铁血社区 .chddh./post_3820725_1.html/ ]
1948年11月8日何基沣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与张克侠将军合作,率领77军和59军起义并强渡长江天险,直取南京,为解放全中国立了大功。此时归队的杨云峰已经不知他所在部队的去向。所以,他又回到河南种地。
我有一份他证件的复印件:“《起义人员证明书》,武字13127号。杨云峰同志,原系国民党陆军军官,于1948年11月在江苏贾汪参加77军起义,特此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1985年5月。”有了这个东西,这杨老头子怎么还穷困潦倒呢?
我去采访他,村里的干部向我告状:“这老头子!90了还和别人打架呢!”
何基沣解放以后在农业部当了副部长,杨云峰就成了何基沣家的常客。有许多合影照片足以证明这件事情。杨云峰亲口对我说,何基沣将军于1980年1月20日病逝前常常资助他。
杨云峰1908年生人,1980年时已经72岁。他曾经在山西一家工厂看过大门,可是,随着社会的变迁,那家工厂早就倒闭了。因此,杨云峰没有养老金。他应该算是“五保户”,应该住进社会福利院中。可是,他为什么总是四处的投靠亲友,或者是要饭吃,我没有进一步详细调查。
不管在河南还是在北京卢沟桥,我多次见过杨云峰老先生,我在1999年7月还专程去河南舞阳县他的家中去采访这个人物,当时,他出门要饭去了。我们在他家等了几天,无果。看到他自己的家里家徒四壁,真是让我和我的同事惊呀万分。至今追思,扪心自问,我仍然对他的身世和处境充满了同情。我想,我的感怀、感叹、同情绝对不是只对杨云峰一个人物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军人们曾经挺身而出同侵华日军血战,抗战中,中国-军人阵亡380万人,我们大家都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是保家卫国的一代英雄人物呀!我常想:当我们批判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去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给在抗战中伤亡的3500万同胞献上一束鲜花呢?侵华日军老兵有天皇的恩给,每月十几万日圆。我们的地方政府为什么不能给当年欲血奋战的抗日老兵最基本的生活资助呢?
作文八:《抗战老兵》700字
抗战老兵——龙启明
201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 70年前中 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半 个多世纪以前, 在国家和民族多分危难之际, 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 中华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展开了一场波 澜壮阔的全民族的伟大抗战, 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 光 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
70多年前,龙启明曾驾驶战机飞越“驼峰航线”,将美国援华物 资运回中国, 把中国远征军士兵送往印度, 也曾驾驶战机在中国上空 与日军浴血奋战。 70年后,这位参加美军飞虎队的中国飞行员躺在 病床上,生命垂危。 [4]
24日, 91岁高龄的龙启明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大口大口 的喘着气,已无法进食,只能靠胃管输入流食。 [5]
见记者前来探望,他颤颤巍巍地想举起手,但最终没能举起来。 身体虚弱的龙启明绝大部分时间半闭着双眼, 见有人来探望, 他才勉 强睁开眼。
龙启明于 1942年加入美国 14航空队,即中国民众俗称的美国飞 虎队。 1949年 11月,龙启明参加中国共产党策划的“两航起义”, 从香港驾机返回内地,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 [6]
1953年 10月,他转业进入重庆钢铁厂,直至 1982年退休。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参加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庆典,”一直 照顾龙启明的大儿媳告诉记者, 2005年父亲受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 堂,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周年大 会, 前不久又接到邀请, 今年去北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大会, “他渴望去参加庆典”。
作文九:《抗战老兵》1900字
抗战老兵
姓名:刘赞琼,广西桂平市人,现住桂平市江口镇银竹村 原属部队:抗战时期国际宪兵教导团独立第二营第五连 以下为老人口述记录 1、1924、8.19日出生 2、8-14岁在金田(大宣圩国民基础学校)读了六年小学,小学毕业 3、14至16岁在融县中学半工半读两年 4、17岁考入当时国民政府所创办的国际宪兵教导团受训一年半。19岁被选派去四川内江宪兵学校军士队受训(学习当宪兵班长技能技巧) 5、19岁至20岁曾随所属部队进驻缅甸,配合协助远征军抗击日寇的各种军务,但由于实力不济,中途被日军截击,不幸负伤回昆明第八重伤医院医治一年后才归队,归队后不久又奉命随部队出国印度、缅甸。 6、20岁至26岁,本人随部队出国印度缅甸,由当时的远征军总指挥部所用,做一些有关远征军工作的军务。如警卫军首长,设检查站,检查工作,配合美宪兵巡查军区,维持军队军风,帮助后勤部队发放部队给养及一些有关远征军的军务等,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在缅甸密支那进驻了一年多,1946年才接到命令回国。
95岁的薛书琼,在他18岁那年,从南京大屠杀的尸堆里爬出,挣扎着逃离后,再次参军;
98岁的练传志,是一位传达兵,仍苦练投弹、刺杀。在一次送信途中,他独自击倒2个日本兵;
85岁的李祖景,本是富足家庭的小公子,抗战爆发后家破人亡,他13岁便成为地下党员,白天上课,晚上给小伙伴宣传抗战知识??
战争到来,他们只是青少年甚至孩童,却被迫见识了杀戮、残害,亲人离散、家园崩塌。而一朝成为战士,曾经的恐惧就成为强大的力量。抗争,无论手中是枪,是笔,是药箱,是鸡毛信,还是财粮物资。
铭记历史,就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薛书琼: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练传志:穿越火线的鸡毛信
电影《鸡毛信》让我们认识了海娃这个小小“情报员”。而龙岩武平岩前镇灵岩村,有一位真正的传达兵—练传志。
练传志生于1916年,读过7年书。1939年,他随同乡来到广东,加入当时国民党62军157师,从粤北大战开始了自己的兵戎生涯。因为有点文化,他在通讯连负责传送公文。
值得一提的是,该师师长正是抗日将领、同为岩前镇人的练惕生。练惕生和**是同学,后于1949年参加闽西起义,曾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练传志的孙女婿练建安,当过记者,写成《抗日将领练惕生》一书。
练老家中,至今存着一份手写的名单,上面记录着练惕生麾下的20多名武平籍从军者。名单显示了练传志的职务:62军第157师通讯连传达班上士班长。
“有炮火下来时,就匍匐前进,有时偷偷抄近路走。”老人说,送公文的时候要看袋上的标志,“挂3个十字标记的,就表示紧急重要,要跑步前进,无论如何都要送到。两个十字的,就不那么紧张,一个十字的很少看到”。
传达兵也要练投弹、刺杀、射击。练传志扔手榴弹技术特别好,经常随身带8个手榴弹,遇敌兵就扔手榴弹再冲过去。老人六七十岁时,还曾在家演示用石头砸远处的狗,一击必中。
为更好完成任务,送信常要绕过战场,但小的遭遇战还是要打的。在衡阳作战时,练传志在送公文的路上碰到2个日本兵,“可能也是走散的,我连开数枪,击倒2人”。
李祖景:一家人变七个姓
85岁的李祖景是晋江安海人,曾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交通员,如今身体还算硬朗。
抗战开始前,李祖景原名伍伯泉。他的父亲伍长祐清末曾获得乡试的第一名,在晋江安海办私塾。李祖景排行老五,家里虽有7个孩子,但日子富足。抗战爆发,这家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虽然安海不是抗战一线,但日本的飞机天天来骚扰,不时放几个炸弹下来空袭。”一家9口开始吃了上顿没下顿。为贴补家用,9岁的伍伯泉被父亲送去当牧童,3个姐姐也早早嫁人。
伍伯泉10岁时,父亲病逝。随后,妹妹、弟弟先后被送走。12岁那年,保长要来抓哥哥壮丁。当时规定“两丁抓一丁”,留一人照顾父母,因此母亲狠了狠心,将伍伯泉送到晋江内坑宅内村。伍伯泉由此改名李祖景,伍家“一姓成了七姓”。而在当时,这并不新鲜。
李祖景的养父对他不错,让他读了小学。在那里,13岁的他认识了后任泉州中心县委领导的朱义斌,并被介绍参加地下革命,担任交通员,成为抗日“红小鬼”。他白天上学,晚上四处去和小伙伴们交流。
有一次,一名女战友差点被抓,逃到位于养正中学的地下党根据地,但一些资料却落在了房东家。房东怕日本鬼子搜家,不敢回去,李祖景便请缨,化成收破布的人潜到村里,绕了好几个圈,才溜进房东家拿到了资料,藏进竹筐。做完这些,才15岁的他,后背早就湿透了。
如今,战友一个个离世,就连爱听他叨叨的爱人也去世多年。李祖景独自住在老房,学写楹联,打发日子,只是每每碰到抗日的话题,老人就要拉着别人的手,说个不停。
抗战老兵 电气自动化3141班 06 宫琪
作文十:《抗战老兵》3600字
陈允瑞, 93岁,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头顶上扔过炸弹
人物简介
陈允瑞, 93岁,贵州人。毕业于国民党某空军学校轰炸飞 行科,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的头顶上扔过炸弹。民国 34年,陈 允瑞去美国受训。 1945年 9月, 他在一次夜航训练时遭遇发动机 故障, 被严重烧伤, 在美国治疗了 39个月。 他的脸、 手、 耳朵、 鼻子都做过整形,手留下了终身残疾。
生平经历
今年 93岁的陈允瑞住在贵阳市瑞金南路深巷里一座老旧民宅的二层。这栋 旧楼的采光不好, 于是陈允瑞给家里的客厅装了两个灯, 一个节能灯、 一个日光 灯; 平时, 他和老伴只开节能灯, 只有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他们才打开日光灯。 七·七事变后, 当时读高中的陈允瑞在贵阳报考民国空军士官学校第拾二期, 步入从军报国之途。 那时考核非常严格, 入学时合格的学生有 350余名, 经过入 伍训练、初级飞行训练后,只剩下 130名,到毕业时只有 105名,其中轰炸飞行 科 46名、驱逐飞行科 59名。飞行 50个小时完成初级合格,再经过中级、高级 飞行合格后准予毕业。 陈允瑞毕业于轰炸飞行科,
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的头顶上
扔过炸弹。
服役到民国 34年,陈允瑞去美国受训,按照当时的飞行时间记录,他飞过 1000多个小时。 当时和他同去的同学共有 23人, 在美国他们接受了 B-25轰炸机的驾 驶培训 (1942年, 美国就是使用 16架 B-25轰炸机在日本东京投下几十枚炸弹) 。 1945年 9月,在一次夜航训练时,陈允瑞驾驶的飞机左侧发动机出现故障, 迫降时起落架过低, 发动机起火, 机上的副驾驶员受伤死亡; 陈允瑞则严重烧伤, 在美国治疗了 39个月。他的脸、手、耳朵、鼻子都做过整形,手留下了终身残 疾。
回国后不久, 祖国解放。 陈允瑞到哈尔滨航校任教官, 上世纪 50年代回到贵阳, 在学校里任代课老师、之后又下过工厂。**时,因为身份问题,他受到 不小的打击,**后,他到贵阳师范学校当老师,由于记录在册的工作时间短, 他的退休工资很低,现在只有每月 1440元,他的老伴则没有收入。
退休后,他有时会在家里给邻里孩子们教英语,赚点钱补贴家用;现在,他家客 厅的墙上还挂着一块黑板, 上面用粉笔写着漂亮的英文板书。 但最近几年由于听 力衰退,他已经不能再给孩子们上课了。
何克孝, 103岁,黑石关一战全歼日军数百人
人物简介
何克孝今年已 103岁高龄。 12岁那年, 家里把他送到贵阳读 初中。 高中毕业后, 他考上了贵州省保安处军事教导队一期学习 班, 从此开了军旅生涯。 1936年, 他曾在一次缴匪战斗中惊险逃 生。
生平经历
与成年后的风雨坎坷相比, 何克孝觉得, 他的童年算是幸福的。 出生在毕节 县(今毕节市)岔河镇农家的何克孝作为家中长子,深得父母喜爱。虽然与当时 很多农村孩子一样,他长到八九岁都没有穿过鞋子,但饭还是能够吃饱。 12岁 那年, 家里把何克孝送到贵阳读初中。 高中毕业后, 他考上了贵州省保安处军事 教导队一期学习班,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1936年,何克孝在习水负责城防工 作。一次缴匪战斗中,由于力量悬殊,队伍里只剩下何克孝及一个通讯员、一个 号兵。他们蹲在土坑里,没有子弹,眼看着对方越来越近。 “对方看到了我的军 装,可能知道我算是个‘官’ ,要抓活的,否则几十个人开枪,我们早被打成马 蜂窝了。 ”何克孝说,当时他想,完了,这回被抓住了。这时号兵突然说,不能 等死啊,还是逃吧!他和通讯员提着何克孝,出了土坑,勉强跑了一小段距离。 这时,土匪也到了土坑旁,可是很奇怪,他们既不开枪,也不追击。就这样,何 克孝三人奇迹般地逃生了,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那些人为何不开枪。
1938年,何克孝调到广西柳州,守卫军械库。那年六七月份,日本飞机来 回九次轰炸,之后又投掷燃烧弹。 “那时,我正端着碗准备吃饭,见飞机轰炸, 我立即组织部下进行抵抗,并疏散老百姓。 ”老人说,阵地被夷为平地,他活了 下来。 1944年,何克孝跟随部队进驻贵州独山。在这里,发生了让老人终生难 忘的一场战斗。 他所在的部队与美军配合, 在独山黑石关阻击日军, 经过一夜奋 战, 全歼数百名日军。 68年过去了, 想起浴血奋战的那一夜, 何克孝仍然激动。 他说, 有时, 他还会想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战友, 尽管他们的样子已经有 些模糊了。
新中国成立后,何克孝因为参加国民党的身份问题,在羊艾、金华、王武农 场和监狱服刑了 15年。出狱后,他在王武瓷厂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他居住 在松花江路 18号的一座民宅中。偶而,他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到贵阳市区的各 个公园转转。 天气好时, 他也会爬爬山。 何克孝经常上街买菜, 很多菜贩认识他, 都管他叫“何老伯” ,周围人觉得,他不像 103岁的人。人生百年,虽然几经浮 沉, 但风雨坎坷安然度过, 现在儿女生活好, 也孝顺, 何克孝感到很知足。 他说, “我这辈子,够意思了。 ”
丁 丁西武, 90岁,参加缅甸反击战,给日军毁灭性打击
人物简介
丁西武居住在水城县发耳乡新联村五组,今年 90岁。他是 原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 1军 22师 66团炮兵连瞄准手, 1943年参 加过第二次反攻缅甸的战役。
生平经历
1941年 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东南亚疯狂扩张,缅甸成为同盟国 与日本力争的战略要地, 日军在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后, 妄图切断当时国际对华援 助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应英国政府要求, 1942年 2月,为了保卫中国唯 一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赶赴缅甸作战。
当时年仅 17岁的丁西武, 在地主家放牛时被保长带人抓去当兵。 1942年初, 他被培养成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 1军 22师 66团炮兵连瞄准手, 从昆明巫家坝机 场坐飞机到了印度丁江。 在兰姆迦整训了近一年后, 他编入新一军 (后为新六军) 22师 66团炮兵连,他记得自己的师长叫廖耀湘(后为新六军军长) ,团长叫陈 荣华。
22师是远征军中装备最精良、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 1943年 10月,
第二次反攻缅甸战役打响, 22师向缅北挺进, 与新 38师密切配合, 两进野人山, 占领了胡康河谷, 攻克于邦, 下孟关, 攻占瓦鲁班, 随后攻克八莫、 南坎、 芒市, 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 22师给日军的王牌 部队 18师团以毁灭性的打击,歼灭日军 2万多人。
在缅甸的 16个月里,丁西武三次负伤,至今,他的头部、脸部和腹部都有 明显的疤痕。
抗战胜利后, 丁西武被调往江南守长江防线, 解放军胜利渡江后, 他投诚参 加解放军, 后来又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复原回乡后, 老人的所有参战证件在一 场雨中被淋湿, 他的母亲将证件拿到火上烘烤, 结果不小心将证件掉进火堆, 全 部被烧毁。
现在,丁西武居住在水城县发耳乡新联村 5组,他今年 90岁。由于没有复 退军人证明,他一直未能享受到相关抚恤,只能靠当地政府给的农村低保生活。 如今老人的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 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们把自己捐赠的 钱款委托当地干部,每月给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送去。
他们要求的,只是一个承认而已
七十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与日本侵略者的对抗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当这一页就 要彻底翻过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这些仅存的个体,来竭力去还原一个硝烟和战火的年代。 作为群体, 远征军的脚印留在了金三角, 留在了野人山, 也留在了 1945年回撤祖国的路上。 作为个体,他们如今是普通甚至孤独的老人。
据新华网 2010年 9月 3日报道,中国向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此次补助 并不包括当时国民党军队里的士兵。 而据关爱抗战老兵网的资料统计, 这些国民党抗战老兵 只享受普通老人 100元到 200元不等的最低保障金。目前他们的生活费用除了最低保障外, 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救济。
从 2005年开展活动至今, 有越来越多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心人士自愿加入了 “关注黔籍抗 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 ,这个完全依靠民间力量和志愿者良知簇拥的团队在贵州和云南两省 共发现了 126位国民党抗战老兵,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一些老兵已经离开人世。
另据其他民间志愿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能找到依然在世的抗战老兵有 2000人 左右。当年参加抗日战争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国民党老兵们如今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 老兵们浅浅地伴岁月归于尘土, 而这段历史将留给后人们回味和珍藏, 他们的历史, 将随着 这个群体的离开而永远地走进博物馆,而他们所要求的,只是一个承认而已。
李建华说, 只要还有老兵活着, 他们的寻访和帮助就不会停止。现在, 他已经放弃了写书的 念头; 他觉得, 老兵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当你向老 兵伸出大拇指,对他说你是民族英雄时,他们能重拾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2015.5.21 电气自动化 3141
薛韬 03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优秀作文]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