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西江月辛弃疾遣兴 西江月辛弃疾》1000字
西江月 辛弃疾[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
-----------------------------------------------------------------------------
----------------------------------------------。
速答满意多给分
giino_o
1
采纳率:59% 10级 2013.04.25
(1)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2)“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2
不是
是互文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二:《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3200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编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全词在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六组诗海拾贝第102页可见。
作品内容编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
(注:西江月是词牌名。)
字词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1]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
2
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1]
创作背景编辑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2] 词牌格律编辑 词牌
【西江月】
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为以前诸体所无。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3]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明月别枝惊鹊,
??????(句)
清风半夜鸣蝉。
3
??????(平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
???????(协平韵)
听取蛙声一片。
??????(换协仄韵)
七八个星天外,
??????(句)
两三点雨山前。
??????(协平韵)
旧时茅店社林边,
???????(协平韵)
路转溪桥忽见。
??????(换协仄韵)
作品赏析编辑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
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
4
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
5
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6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4]
作者简介编辑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7
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5]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8
作文三:《辛弃疾:西江月·遣兴》1200字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1、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2、《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辛词此句。
翻译: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
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
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1
赏析: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
2
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 辛弃疾的词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四:《西江月 辛弃疾》2600字
西江月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的豪放风格
2、 理解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3、 体味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西江月》中的物与景是如何统一的,
2、《西江月》中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田园情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又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后来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悠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向来关心民间疾苦,他自号“稼轩居士”,稼轩即使农家收获耕种之意,更鲜明地说明了他的关心所在。在他的词中,有很多描绘乡村田园生活的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
二、 关于词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词以前,应先了解有关诗词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了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
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 “长短句”等。它兴起于隋唐民间,晚唐、五代文人使之调式逐渐固定下来,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到了两宋,词的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多种风格流派。李清照和辛弃疾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词 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如梦令”、“西江月”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词的一段叫一片或一阕。
如:有的词有上下两阕,上阕和下阕的格律要求基本相同。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 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
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 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作文五:《西江月辛弃疾课件》5700字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
西江月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西江月辛弃疾课件,内容仅供参考。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
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
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
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
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
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六、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
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七、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八、巩固练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九、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相关文章:
1.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2.英语课件ppt课件
3.《太阳》课件
4.《山雨》课件
5.《社戏》课件
6.《项链》课件
7.《公输》课件
8.《走路》的课件
9.《马说》课件
10.《画》的课件
作文六:《西江月-辛弃疾》3000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编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全词在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六组诗海拾贝第102页可见。
作品内容编辑
西江月⑴·夜行黄沙⑵道中
⑶明月别枝惊鹊⑷,清风半夜鸣蝉⑸。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⑹⑺⑻⑼⑽[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西江月是词牌名。)
字词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1]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1]
创作背景编辑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2] 词牌格律编辑 词牌
【西江月】
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为以前诸体所无。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3]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明月别枝惊鹊,
⊙●⊙○⊙●(句)
清风半夜鸣蝉。
⊙○⊙●○△(平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
⊙○⊙●●○△(协平韵)
听取蛙声一片。
⊙●⊙○⊙▲(换协仄韵)
七八个星天外,
⊙●⊙○⊙●(句)
两三点雨山前。
⊙○⊙●○△(协平韵)
旧时茅店社林边,
⊙○⊙●●○△(协平韵)
路转溪桥忽见。
⊙●⊙○⊙▲(换协仄韵)
作品赏析编辑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
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4]
作者简介编辑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5]
作文七:《西江月辛弃疾》1300字
浅析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中词人形象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们熟知的一位爱国词人。他一生戎马疆场,却屡遭坎坷。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看出。
辛弃疾年少时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因此他立志要为国家效力,恢复失地。后来在参加起义军的过程中,他屡次献策却遭拒绝,悲愤之至不免频发慨叹,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稼轩体”。这一篇小词便写于失意之时。
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首词。
醉意涌上了心头,交杯换盏中我肆意欢笑,何苦要自寻烦恼,没有时间去愁苦烦闷~最近才开始明白古人书上的话,确确实实没有半点可以信的~
昨天晚上我醉倒在松树旁,醉意朦胧间,我问那松树:“我醉倒的样子怎么样,”恍惚中看见松树仿佛动了起来,好像要来扶我,我不耐烦地用手推开松树说了声:走开~
阅览古今,酒仿佛就是文学家的好朋友,李白斗酒诗百篇;王羲之于兰亭流觞曲水;自诩为“醉翁”的欧阳修;狂放的刘伶更是离开酒活不了的“行为艺术家”。在这首词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位醉酒的狂士,在半梦半醒间借着酒吐露着自己的不快。
在辛弃疾以往的词中我们总是能感受到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词中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但在这首词中我们好像只看到了一个醉鬼流连于杯盏之中而忘形,难不成词人真的成了一个堕落的酒鬼了吗,其实不然,只因辛弃疾力主抗金的想法不受南宋朝廷所接受,词人一腔热血得不到施展,年轻时许下的宏愿眼下得不到实现的机会而不禁悲从中来却又无路可走,只得借酒浇愁,将满腔的郁闷化在苦酒里一饮而尽。词人说没有时间去管他愁不愁,只得饮酒便好。其实正说明了他的愁苦已经到了极致,是诗人宽慰自己之语,而并不是他堕落的表现。
接着词人又说古人在书上说的话都是错的。这里引用了《孟子》中“尽信书不如无书”句子,本意是讲书上的东西也不可全信,得结合实际。这里辛弃疾想要说明的确是他年轻时读的书告诉他要为国争光效力,为人民造福,但是如今他一身本事却得不到重用。方才觉得那些书上说的都是空话,现在在这个社会用不了,不如不信。也是诗人不得重用而郁闷的表
现。
下阕说了一个小故事,讲昨夜在松边醉倒,把松树当成了人,还对着松树破口大骂。看似荒诞可笑,其实正是诗人性格中倔强不屈的表现,他对着树说走开,其实是对南宋统治者所语。词人烂醉如泥间仍能爬起来对抗松树,但是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过着得过且过,纸醉金迷的日子。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辛弃疾这首小词语言通俗明了,情节生动丰富。看似是一个酒醉之人胡语,但其实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作者无尽的悲愤之感,这份悲愤既是对朝廷中的昏君佞臣的唾弃,也是对自身报国无门,实现不了愿望的遗憾。作者无从宣泄,只得借酒抒情,来畅快吐露心中不快之感。
作文八:《西江月辛弃疾》1000字
西 江 月
辛 弃 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说明】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
?别枝:旁枝。
?旧时茅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说明】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注释】
?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婵娟:月色美好。
作文九:《西江月-辛弃疾》1900字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四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别枝:旁枝。
?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四首》
?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quot;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quot;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四首》
《西江月》词牌正体
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韵)。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两竿红日上花梢, 春睡厌厌难觉。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不成雨暮与云朝, 又是韶光过了。
说明
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调始于南唐欧阳炯,前后段两起句,俱叶仄韵,自宋苏轼、辛弃疾外,填者绝少,故此词必以柳词为正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西江月》第二句平声韵,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韵,如平声押“东”字,仄声须押“董、冻”字韵,不可随意押入他韵。其说正与柳词体合。若吴词之两段各韵,欧词之添字,赵词之不叶韵,皆变体也。 前段第四句,晏几道词“晓镜心情更懒”,更字仄声;后段第三句,司马光词“笙歌散后酒微醒”,笙字平声;末句,欧阳炯词“犹占凤楼春色”,凤字仄声。
作文十:《西江月 辛弃疾》2500字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教案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
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
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西江月辛弃疾遣兴西江月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