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高考作文素材大国工匠精神》6900字
青州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之大国工匠
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就是中国工匠。所谓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人。工匠的特质是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艺,制造的产品通过双手的升华,塑造着“工匠精神”。在这里,介绍八位中国工匠。
1. 胡双钱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钳工技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整整35年。35个春夏岁月里,他加工过的数十万飞机零件,从未出现过一个次品。
在C919首架数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的,钳工胡双钱打磨着大飞机上的一个个精密零件,所有工作都靠手工完成。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有一次,在加工定位圈时,由于零件的直径小,零件定位直口的孔径更小,而孔径深度尺寸又较长,孔径的公差要求高,通常加工完孔径的内圆尺寸后,内径无法进行打表测量,也没有专用量具。胡双钱反复琢磨,找出了一种测量内壁尺寸的方法:用块规加上标准的圆柱销进行辅助测量,通过一次次打表测量,直到符合图纸的加工要求。
胡双钱不仅要按工作计划加工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厂里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在现场临时加工。胡双钱再一次临危受命。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这样的零件本来要靠先进的数控车床来完成,但当时厂里没有匹配的设备,胡双钱艺高人胆大,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用了一个多小时,打出36个孔。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
胡双钱像一个有些过时的“老古董”,他的抽屉里装满了和他同一个年代的老式工具。“只要中国制造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我愿一生做个工匠。”胡双钱仰望着蓝天这样说。 “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胡双钱,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大国工匠”。35年,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令太多人震惊。要做好一件事,不难;要做好一天的工作,也不难。但是,要在35年间,不出差错,做好每一件事,却是难上加难。人生道理归纳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领会并身体力行,却很艰难很可贵。“大国工匠”胡双钱为蓝天梦甚而为中国梦诠释了最敬业的“工匠精神。
2.高凤林 火箭总装厂的一名焊工。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极致:焊点宽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 练习十分钟不眨眼。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他的专注来自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这一切都需要从扎实的基本功开始。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对于焊接工作来说,一点小小的瑕疵可能就会导致一场灾难。因此,焊接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细致严谨。
动作不对,呼吸太重,焊缝就不均匀了。从姿势到呼吸,高凤林从学徒起就接受到最严苛的训练。带上焊接面罩,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操作动作,但是对高凤林来说,却是进入到一种状态。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3.顾秋亮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
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顾秋亮说,10厘米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厘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
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4. 宁允展,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
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
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脚踝。
每片转向架的体重有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缝隙大了,车轮可能会松脱;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
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国际标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
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宁允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
宁允展这双魔术师般的手,传承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宁允展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帮乡亲们打磨家具,也因此从小就喜欢上了学手艺。
初中毕业后,宁允展考上了铁路技校。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会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宁允展对技术的掌控和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宁允展成了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还当上了班长。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找到领导说不想当班长,还是让我干活吧。他说,自己对管理不感兴趣,感觉还是自己擅长的东西比较拿手。
宁允展说,工匠就是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想办法把手里的活干好,这是本分。他说,要把这份手艺继续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宁允展似乎与当下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宁允展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5.孟剑锋 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錾(zàn)刻是指在金、银、铜等金属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的工艺,在我国有近3000年历史。在2015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
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而它就出自錾刻工艺师孟剑锋之手。 孟剑锋手里拿的叫錾子,敲击不同的錾子,就会在金属上留下不同的花纹,因此,要錾刻一个精美的图案,第一步要开好錾子。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一个像是草藤编织,有着粗糙质感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让人不由得想去摸一下。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开好錾子仅仅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在这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图案,而这需要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下手时要稳准狠,同时又要特别留神,不能錾透了。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为了做出支撑果盘的这4个中国结,孟剑锋的右手曾经起了厚厚一层茧子。
用银丝手工编织中国结,所有的技师想都没敢想,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孟剑锋錾刻的工艺品上有四个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但孟剑锋认为,既然号称纯手工,就不能有一寸地方不是手工。即便为此要多费气力,他也依然坚持亲手打磨。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6.张冬伟 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漂洋过海,运送液化天然气。在世界民用造船领域,建造一艘LNG船的难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建造LNG船。2005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16个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张冬伟就是其中之一。LNG船的内胆是整个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将一块块薄如纸的殷瓦钢板,像做衣服一样,一块一块连接起来。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
殷瓦钢是一种耐超低温的钢材,薄如纸张,极易生锈,最薄的地方用手摸一下,24小时后就会锈穿。所以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颗汗珠,一个手印,这就要求工人在焊接时,不仅手上准,更要心里稳,焊工们的任何情绪的波动,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殷瓦)钢板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跟一张牛皮纸一样薄,后面就是一个木箱子。规范如果用得不好的话,很有可能里面的木箱子就着火了,烧这个焊缝就是像在木头上玩火一样。”张冬伟如是说。
一条LNG船,殷瓦钢焊接长度总长达130公里,虽然90%是自动焊,但还有13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缝,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为了避免焊缝出现漏点,张冬伟要求自己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
张冬伟:每当试航的时候,(LNG船)缓缓驶向这个大海的时候,感觉挺自豪的。手艺这个活,不是像电脑打字一样白纸黑字你放在这儿永远会有。手艺这个东西是掌握在手里的,是要脑筋和手并用的,你热爱它了,你喜欢它了你才会用心去学它,你才会追求它这个内在的东西。
7. 周东红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所谓“捞纸”,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要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度角,抬得齐肩那么高。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十五公分左右深度。这上下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不能超过上下一两的误差,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1克。周东红说,“这三十年来,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
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8.管延安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要避让空中航线和海面货轮,大桥两头是桥面,中间用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挖掘作业,而是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万吨,相当于八万辆小轿车的重量,这么重的东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赖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别看管延安现在这么牛,刚刚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当钳工时,满怀信心的他,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击。第一次安装设备,干过二十年钳工的他轻车熟路,半个小时完成,没想到,模拟调试时,设备漏水了。所幸只是测试,问题又很快解决,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上百名工友几天的活儿白干了,一切必须从头再来。这一次失败,让管师傅认识到,港珠澳大桥的活儿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技术必须要更加精益求精。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设备仓库附近,从早到晚地练习。
要找到最佳感觉,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安好的设备,在这里需要四五个小时。为了训练自己的手感,干活的时候,管师傅很少戴手套。
管师傅工作的隧道内不透风,闷热潮湿,他每天要在这里工作近十个小时。管延安: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这个执着,我认准的事,我需要把它完完好好地干好,必须把它圆满地干好,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会走到底。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编后语】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大国工匠们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人生追求,执著、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果把所有这些特质凝聚成一个词,那就是“匠心”。有匠心,就一定能实现心中梦想;有匠心,就一定能锻造“中国品质”;有匠心,“中国制造”就一定能飞得更高。
作文二:《大国工匠精神》15000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 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 200年的企业,日本有 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 837家,荷兰有 222家,法国有 196家。
但作为 GDP 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并没有多少百年企业。其中, 重要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现在也正在重拾工匠精神。
2016年 3月 5日的 “两会” 上,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 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 提品质、 创品牌” 。 “工匠精神” 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说明 “工匠精神” 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 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 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其实,工匠精神在每个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德国人称为“劳动精神” ,美国 人称为“职业精神” ,日本人称为“匠人精神” ,韩国人称为“达人精神” 。 经过对德国、日本等工匠精神盛行国家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古今工匠 精神的收集整理,大国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执着专注、作风严 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
执着专注
我们发现,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他们都把执着专注作为工匠精神的重 要内容。 他们的知名工匠经常是专注于一件事情, 并一直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在世界制造的舞台上, “德国制造”一直占据高位。目前,在全球机械制造
业的 31个部门中,德国有 17个占据领先地位,处于前 3位的部门共有 27个。 德国的汽车、钟表、刀具、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等,都以耐 用、 可靠、 安全、 精密等特征享誉世界。 这也构成了 “德国制造” 的核心文化。 “专注”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们中有很多百年企业,为了成 为全国以至于全球最强,他们能够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某一产品领域,以求 成就大业。 他们的 “大业” 不是指多少数量、 多少资产、 多少产品、 多少利润, 是指质量世界第一,能够受到业内尊敬 ; 他们是“小事大作,小企大业” ,不求 规模大,但求实力强。在这些全球知名的企业中,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 如 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 RUD 的工业用链, Karcher 的高压专业吸尘器。 在他们看来,追求的不是数量大,而是实力强。
眼光长远是德国中小企业的鲜明特点。他们不会在意一时的得失,更在意 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追求。因为专注,德国企业或者工匠往往终生 打造一件精品,世代相传。一旦进入,即使行业暂时不景气,他们也不会轻言 放弃。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成为行业“领头羊” 。德国除了奔驰、宝马、西门子 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 ,一旦 选定行业或者一个细分产品, 就会一门心思扎根下去, 不断探索, 直到成为 “领 头羊” 。
拜耳集团公司也因为专注而成长为全球的大企业。 拜耳成立于 1863年, 一 直专注于染料和药品,研发出了“世纪之药”——阿司匹灵,并于 1899年投放 市场。现在,已经 150多年的拜耳已经是一家在医药健康、农业生命科学领域 拥有核心能力的全球企业。直到现在,阿司匹灵还在全球畅销。
创建于 1875年的德国路德 -李格和蒂茨链条有限公司 (简称路德公司 ) ,因
为专注于链条生产而成为行业“领头羊” 。这是一个典型的专注型号家族企业。 100多年来,他们一直专注于链条及其组建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公司在德国 Aalen-Un-terkochen 的总厂被视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链条生产基地之一, “路 德” (RUD)商标是全球公认的圆环链质量标志。同时,他们在德国和全世界拥有 超过 500项专利。 “最弱的链环却体现着全部链条之品质。 ”也正是因为专注和 一直信奉的路德质量宗旨,他们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起重、吊装、输送 (包括矿 山 ) 以及轮胎保护、雪地和山地领域。
德国凯驰是全球第一台家用高压清洗机的研发者, 自 1935年成立以来, 始 终致力于清洁领域。他们专注于清洁领域,并通过坚持创新和不断研发,为全 球用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并最终成为全球清洁领军品牌。作为全球 规模巨大的清洁设备跨国集团,他们不仅拥有着数千种针对万千行业的专业清 洁机械与科技,也以每周一款新品的雄厚研发力量,在世界范围使千万合作者 不断实现着巨大的成功。
WMF(即符腾堡金属制品厂 ) 是全球厨房器具的“领头羊” 。它 1853年由 DanielStraub 在德国小镇盖斯林根创建, 100多年来专注于厨房用具,没有做 其他产品。现在,它是全球厨房用品顶级奢侈品牌,并成为不锈钢厨房及餐桌 餐具用品的代名词。
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工匠精神。工匠,在日本叫做职人,职人从事的工 作统称工芸。工芸是用创意为实用品增添艺术性,使得物品本身的机能与美巧 妙的结合的活动。正因为如此,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 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日本工匠也是非常专一和执着的,他们更加安贫乐道。冈野信雄多年来只 做一件事:旧书修复。这是一件收入不高,也没有什么前途的工作。但冈野信
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破烂的旧书,他都能修复。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不少,他们都存对自己工作有着近乎执 着的追求,对自己要求苛刻,对事业充满骄傲。以次充好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耻 辱。
一家生产螺母、 只有 45个人的小公司, 也把日本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它就是哈德洛克 (Hard Lock) 工业株式会社。日本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 有一次在一个展示会上看到一种防止松动的螺母,但结构复杂价格高昂,效果 一般。
那段时间, 如何做出永不松动的螺母成了若林克彦的心病。 一次不行两次, 两次不行三次,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的办法,他终 于做出了永不会松动的螺母。
后来,日本最大的铁路公司以及日本新干线都开始采用了哈德洛克螺母。 面对胜利果实,若林克彦非常激动,因为,他为这一天执着追求了二十年。现 在,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这小小的螺 母。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产品虽然简单,技术含量很高,但很难被模仿。原因在 于他们的秘诀不在于技术,在于技能。
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工匠精神。
最有名的就是鲁国人鲁班,姓公输,名般。工匠出身的鲁班,对如何提高 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十分专注,喜欢小发明、小创造,正是因为这种专注,他 的发明创造很多,包括曲尺、墨斗、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这些发明大 大提高了工匠们的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
据说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当时鲁班发现,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 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一
发现, 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 同时, 他还发明过砻、 碾子等农机具。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也有贡献,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可能是 最早的石刻地图。此外,还传说他刻制过精巧绝伦的石头凤凰。
在兵器方面,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 。 楚国军队用“钩强”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 拒它。他还把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鲁班还发明了锁钥。 在周穆王时已有简单的锁钥,形状如鱼。鲁班改进的锁钥,形如蠡状,内设机 关,凭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鲁问》还记鲁班削木竹制成鹊,这种仿生机械可以飞上天。另据 《鸿书》 记载, 他还曾制木鸢以窥宋城。 《论衡·自纪·儒增》 记述了一种传言, 说他制作出备有机关的木车马和木人御者,可载其母。
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丁缓也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的就是发明 了“被中香炉” 。
东汉时代的魏伯阳,专注于炼丹。经过多年实践,终成正果,写成《周易 参同契》 , 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 魏伯阳也因此被尊称为 “万 古丹经王” 。
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戴逵从小喜欢石刻,经常在各地向名师学习,后 来技艺提升很快,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綦毋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他专注于冶炼技术,创造的“灌 钢法”或“团钢法”等炼钢方法,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 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德国、日本等外国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还是我们 古代的工匠、艺人,他们的工匠精神中,执着专注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点。为
了一个发明, 为了一个工艺的改进, 为了一件作品, 他们可以几个小时、 几天、 几年,甚至倾其一生,专注其中。这正是他们的精神之所在,也是他们闻名于 世的法宝。
作风严谨
古今中外,作风严谨也是一些知名工匠们的共同特征之一。
他们做事认真规范,态度严谨,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浮躁,不投机取 巧,不看重钱财,不看重职务。面对浮躁的社会,保持初心,不被外界繁杂的 世俗诱惑,坚持标准,认真细致,耐得寂寞。
还是先说德国。
德国人的严谨,在全世界是有名的。这可以从一个小小螺丝钉看出来。 “飞 机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 假如有 6个螺孔, 那么技师就只能拿到 6个螺丝钉 ; 如果掉了一个螺丝钉, 死活都要找出来, ” 德国海里派克直升机责任有限公司首 席执行官柳青说, “在飞机制造行业,工程人员需要非常严谨。如果一个螺丝钉 不小心丢了,很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这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折射出了 德国制造业一直传承的工匠精神:就是一名工匠要作风严谨, 即使做一颗螺丝 钉也要做到最好。
不因为追求效率而投机取巧,损害产品或者工程质量,是德国工匠精神的 一大特点。一位中国教师在德国进修时发现,学校门前一条几十米的马路在翻 修, 正在重新铺上地砖。 让他惊讶的是, 两位工人竟然干了两个多月。 要知道, 这样的工作量,在中国要不了一天就会完成。这位教师非常好奇,走近一看, 只是这两位工人非常仔细,每一块砖都按同一个程序在铺设,就像一个机器人 一样,一丝不苟,不省一个步骤。中午的时候,他们准时休息 ; 下午到点后,他 们准时下班。当时,这位教师想,这样的效率也太低了。但看着他们铺设出来
的像艺术品一样的地面时,他还是非常服气的。
不因为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损害产品或者工程质量,是德国工匠精神的 又一大特点。 无论是汽车、刀具,还是厨房用品,德国的产品经常给人厚实、 耐用的感觉。 在德国, 很多企业的研发人员和工匠不把 “性价比” 放在第一位, 他们所追求的是生产出质量最好的产品, “但求最好,不怕最贵” 。这也是为什 么一些德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据高端市场的原因。
德国人作风上的严谨,有时甚至到了有点循规蹈矩、机械、教条的地步。 一个笑话可以证明:将电话亭标上男女,结果好多人都按规矩男女分开进亭, 一打听,大部分为德国人。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说明了德国人的严谨。一位中国人被西门子公司录 用,入职一个多月后,他制作一盒名片的申请还没有被批准。原因是他们制作 名片是与一家公司合作的,中间需要多人审批,并且要很多人一起制作,以减 少成本。
有时候,德国人按程序办事的原则能让外国人干着急。德国人喜欢按计划 办事,一些德国公司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也执行得很好,很少出现不按计划 办事的事情。有的公司规定,如果不是计划内的事情,员工可以拒绝执行。 认真规范是德国人作风严谨的工匠精神的一个典型特征。网上流行的一组 照片表明,德国工人布线一切都是严格按要求进行的,无论有多少条线路,都 是像一个模子刻的一样,标标准准,整整齐齐。广东一位知名技工院校的校长 看过后评价:“看看这个,你就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看到我们一些地方像蜘蛛 网一样的布线,心里就堵得慌 !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真、细致、严谨、处处追求完美,这些典型的德国 标签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
在英国,也有这样的案例。早期,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英国航海钟发 明者约翰·哈里森 (John·Harrison , 1693– 1776) 费时 40余年,先后造出了 5台航海钟,其中以 1759年完工的“哈氏 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 64天,只慢 了 5秒。在制作过程中,哈里森不被外界的高薪诱惑,认真细致,坚持标准, 耐得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制作航海钟,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日本人也因为作风严谨而出名。在一些国家,经常把如何生产数量放在第 一位,但日本匠人首先看重的是质量。一般日本人干活比较慢,但是很少出差 错, 甚至有零差错的人。 这样的人每天工作都是高度集中, 压力也很大, 因此, 很多人日本因此出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
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人讲述了他一段亲身经历。一些日本工人工作太认真, 太仔细,可以到你想不到的程度。他在日本工作时负责成品核算,一个钣金件 在高精度数控机床上加工,加工成本要精确计算到加工一个四方孔要冲几下的 程度,虽然那个时间可能只有几秒,还要存档备案。两个机种做成本比较时, 精确到由多少个零件、标准件组成,所有的零件有多少次折弯,焊接的累计长 度是多少等。部品检查时,一个很小的零件,尺寸角度都要检查两遍,检查数 据都要记录备案。他们技术部一位叫三木的设计员,与客户的所有往来邮件都 打印成册,分类标识。并且,他每作一次设计改动都要算一下成本。
一些日本人在工作时好像暗中比赛,你工作细,我比你还细。没有什么技 术含量的工作也是一样。在一些小的温泉,抹布的干净程度可以用来擦脸。其 中,体现最多的,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也是世界各国工匠精神的一个共同特点。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具体到工匠精神,是指在技术精湛的前提下,不骄傲,不满足,不得过且 过,注重细节,精雕细琢,精雕细镂,追求完美,追求极致。
精益求精也是德国工匠的标配。据报道,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经济学家 博飞说,对于大多数德国人来说, “完美”是不存在的,无论一个产品或者一个 事物有多美好,总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德国的制造业企业目光就投射到这些 可能性上。德国制造业企业如果在某一行业取得领先优势,绝不会满足于自己 的领先地位,而会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不凑合, 做到极致, 是日本工匠精神的特点之一。 这与日本人的性格有关, 他们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有时候宁愿死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名声。正因为这 样,他们的手工制品一旦有什么瑕疵,工匠心里会非常难受,所以,他们也不 允许这样的产品从自己的手里出去,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也不可以。
这种不凑合的态度流传到了现代很多日本大企业中去,特别是丰田的精益 生产。一旦出现瑕疵,立马亮红灯示意,及时处理掉,不让有瑕疵的产品进入 市场。
关于日本的产品,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电饭锅和马桶。有段时间,很多 国人到日本抢购。
为什么有人去日本买电饭煲 ?2016年两会期间,雷军在谈供给侧改革时, 给出了答案。 他说,近年来,在日韩等国家常能看到中国的购物大军。开始时 他以为,专门买日本电饭煲的人是过分迷信外国产品。后来,发现日本电饭锅 的确做得好。一是采用了 IH 电磁加热技术,直接对金属内胆进行加热,实现了 对整个内胆的环绕加热,加热更加均匀。其中的金属内胆,导热性要求很高。 二是加压,让米粒在饭锅里面跳舞。这样,让米柔软糯香,口感和营养都有大 幅提升。这表明,他们不满足只是把米饭做熟,而是精益求精,还注重米饭口
感和营养。
为什么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呢 ?
原来,爱干净、爱厕所是日本人的习惯。早在公元 6世纪,日本人就发明 了可以冲水的厕所。到了公元 14世纪,每天必须洗澡已成为全民生活习惯。正 因为如此,对日本人而言,一个洁净舒适的马桶,就是生活品质。根据科技发 展水平,对马桶不断进行创新,是日本人的追求。为此,日本北九州有一个新 落成的“厕所博物馆” 。从 20世纪初期的陶瓷蹲式马桶,到当下最新款高科技 马桶盖,博物馆内数千件展品无异于一部马桶发展史。现在,日本最先进的马 桶盖,集自动开盖、喷水、烘干、加热、除臭、消毒等功能为一体,且喷水水 温和水压可按个人需求进行调节 ; 还有的马桶盖有特殊音响功能, 可以掩饰人们 便溺时发出的尴尬噪音 ; 有的马桶盖甚至可以对使用者刚刚排出的废物进行化 学成分分析,并自动将分析结果发送邮件给其私人医生。
这对于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国人来产,到日本抢购马桶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日本的银壶制作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一 位考察了日本新泻的银川堂、清雅堂,高冈的银荣堂、竹中斋、金寿堂,京都 的藏六家、竹影堂,东京的大渊银器、数本谦次家,拜访了几位 80岁左右的日 本知名银壶专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通过这次考察,真切接触、学习了日 本的“工匠精神” 。 “所谓的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 给你带来的钱 ; 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 80%提高到 99%,和从 99%提高到 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 己较劲。没有这种精神,怎么可能有代代相传下来享誉世界的银壶工艺 ? ” 另外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树研工业公司 1998年生产出世界第一的十万分之一克的齿轮。 照说, 他们
应该满足了。但是, 2002年,他们又批量生产出了重量为百万分之一克的超小 齿轮。这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有 5个小齿、直径 0.147毫米、宽 0.08毫米的齿 轮被称为“粉末齿轮” 。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这种粉末齿轮在任何行业都完全没有使用的机会,可 以说是 “英雄无用武之地” 。 但他们还是要投入 2亿日元去开发这种没有实际用 途的产品。其实,这就是对极致精神一种追求。
日本的一些产品,可以精益求精到什么程度呢 ? 产品精确到可以无需检验。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从 1970年到现在, 梅原胜彦始终在做一 个产品——弹簧夹头。他的公司上市时,连老板在内仅有 13个人,但公司每天 平均有 500件订货,拥有着 1.3万家国外客户,其超硬弹簧夹头在日本市场上 的占有率高达 60%。
这样的成绩来自于梅原胜彦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他的信条是:不做当不了 第一的东西。有一次,一批人来到公司参观学习,有位大企业主管问:“你们是 在哪里做成品检验的呢 ? ”回答是:“我们根本没时间做这些。 ”开始,这位主管 感觉不可能,但最后发现,很多日本公司真的没有成品检验的流程。就是说, 他们的产品可以做到无需检验的程度。
实际上,精益求精并不是国外工匠的专利,在我国,很多工匠也传承着精 益求精的精神。
在《大国工匠》电视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国时速 300公里的高铁上,有一个重要部件——转向架。每片转向架 的体重有 1.1吨, 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 每个接触面不足 10平方厘米, 当列车以时速 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缝隙大了, 车轮可能会松脱 ; 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这个转
向架,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国际标 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 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 宁允展就是负责这道工序的高铁首席研磨师。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 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
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 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宁允 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 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 “ 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 概有十几个人能干。到了 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 。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位毕业于某 铁路技校的高铁首席研磨师先后获得了 5项国家级技术专利。现在,他投入到 了更高速度列车的生产,并在工作中不断地研发新项目、新工艺。
敬业守信
之所以把敬业守信列为大国工匠精神的第四条,是因为敬业和诚信是我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敬业就是爱岗敬业。即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责,专心致力于自 己的事业 ; 不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份职业, 更重要的是当成一份事业, 干一 行,爱一行。因为, “习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只有热爱自己的行业、 专业和岗位,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干出成绩,成为“大匠” 。在实际工 作中,敬业就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 就是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常说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一 丝不苟、精益求精、呕心沥血、诲人不倦、鞠躬尽瘁、孜孜不倦、恪尽职守都 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提炼。
守信就是诚实守信。即事事遵守职业道德,讲究信誉,不弄虚作假。
还是先从德国人的敬业守信说起。
报载,家住武汉市老城区的余先生, 2010年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信。写信 人是余先生所住房子的承建商, 他告诉余先生, 这栋已经 80年的老房子的详细 资料一直保存在他们那里,按要求该进行一维修了。他们提供了维修方案,并 承诺帮助维修。
余先生被深深感动了。 80年过去了,当年修建这栋房子的承建商恐怕早已 作古,何况又相距万里,可不管怎样,人家对于产品的跟踪服务却丝毫没有受 到影响。德国人用鲜活的事实,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直观形象地告诉了我 们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守信。而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当 前最缺乏的。
再来看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我国某地消防队的消防车需要修理。由于车是 德国进口的,来维修的修理人员也是德国技术人员上门服务。一个周五的一大 早,两位德国技术人员和一位翻译就来到了现场。结果维修遇到了麻烦,一直 修理到晚上很晚了才修好。中午,饭点到了,消防战士们为他们准备了饭菜, 他们竟然拒绝了。那天天气特别热,一出门就汗流浃背,但看他们那不厌其烦 的表情,像是一种享受似的。他们这种敬业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很多人。也 许正是因为他们的服务和敬业,让他们的汽车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人是如何敬业的 ?
极度自律是日本人敬业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
《丑陋的日本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秘鲁工作的日本人,妻子 马上要临产了,还照样上班。上司知道后,要他回去照顾妻子,不料还被拒绝 了。后来上司强行让他回家。这位日本人把妻子送到医院后,又很快返回来工 作。上司非常不解,这位日本人回答 :“工作第一 ! ”
一溜小跑是很多日本职场人士的标配。中国留学生梁策在书中记叙了这样 一个情景:“在一个日本银行,每一个人工作都非常直流专注和忙碌,没有闲谈 的。 两个人的座位虽然只有几米, 但员工都是一溜小跑, 好像有什么急事一样。 事实上,是没有急事的。 ”但正是这一溜小跑,说明了日本职场人士的敬业。 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也很好地诠释了一些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一位女大学生到东京帝国饭店打工,负责洗厕所。第一天下来,就感觉非常恶 心。正在不想干的时候,她发现一位老清洁工竟然居从清洗后的马桶里舀了一 杯水喝下去。大学生非常惊讶,但老清洁工却解释说,她刷洗后的马桶干净得 连里面的水都可以喝的 !
老清洁工的举动让大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敬业,都可以做到 更好,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后来,这位大学生也从她自己清洗过的马桶里舀 了一杯水喝了下去,也同样震惊了别人。
她叫野田圣子, 后来步入政坛, 成为了日本内阁邮政大臣 ! 据说每次自我介 绍时,她总还是说:“我是最敬业的厕所清洁工,和最忠于职守的内阁大臣 ! ” 实际上,普通的日本人也非常敬业。一位到日本工作的国人讲述了这样一 个故事。 “在日本,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工作的一生 ! ”在日本,最忙的是工薪阶 层,因为忙于工作,他们不能照顾家人,很多人独身。虽然有劳动法,但是很 多企业加班不给钱 ; 经常需要工作到深夜,很少人有怨言。如果你按时下班,就 像是做了亏心事一样难堪。日本的法定休息日每年 127天,但是很少有全部休 满的。 企业对员工表扬很少。 2002年的一天, 这位国人雨天下班骑车摔倒骨折, 但他没有休息一天,但没有人表扬鼓励他,好像是应该的一样。
在日本,很多人讲究做有做相,站有站相。成田机场的地勤人员每天早上 都要齐声高呼行动四准则:说话大声点儿,行动利索点儿,见人打招呼,脸上
要微笑 ! 日本快递公司佐川急便的工作人员, 送货时总是一边跑一边喊 “我是佐 川急便,请多关照” 。其实,一人在外送货,没有人监督,但是,他通过自己的 工作作风告诉世人:佐川急便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素养就是这样的。
日本技师的敬业,从一个日本影片——《入殓师》也可以看到。一位大提 琴师失业后,到葬仪馆当了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 遗体被打扮得就像睡着了一样。对于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说:“无论你做什 么,都要跟它建立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 生命体,用心交流。 ”
其实,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才圆。在我国,敬业守信也是有传统的。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汽修店的故事。 有一天, 一位司机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 要求修车后多开发票,被店主拒绝。顾客生气地说:“你答应我的要求,我会常 来的 ! ”还是被店主拒绝,并要求他马上离开。不料,顾客反而露出微笑,十分 敬佩地对店主说:“其实,我是一家运输公司的老板,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 信得过的维修店, 现在终于找到了。 ” 这位店主面对诱惑, 坚持职业道德, 最后, 靠诚信得到了客户的信任,赢得了生意。
第二个故事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秦国人季布一向说话算数,信誉 很高,因此有不少朋友。正因如此,当时有人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 诺。 ” 这就是成语 “一诺千金” 的由来。 后来, 他因为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通缉。 结果,他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保护他。这说明, 一个人诚实守信,一定会得到帮助的。
第三个故事是现代的。王红卫是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卷烟厂卷 包车间卷烟机挡车工, 一名工龄 30年之久的老师傅。 王红卫每天都坚持提前半 小时到单位,不论朝暮、寒暑。捧起烟支,仔细地比对长度、扭转烟支、轻剥
水松纸……待确认质量百分百合格后,他才放心地将设备与包装机对接。这就 是“三检”之一的首检。然后是自检,再就是互检。 王红卫每天的工作都是这 样, 可以说是枯燥的, 乏味的, 只要认真, 也是不难的。 但难的是天天都认真。 王红卫的过人之处在于, 他是连续 14年无市场投诉记录的保持者。 按照一台中 速卷烟机每分钟生产 7000支烟支算, 在过去的十四年里, 经他手的 88亿支烟, 始终保持着支支一流的稳定品质。 “这 ' 三检’我们都在做,要做到 14年无投诉 太难了 ? ”同事来取经。 “没啥特别的,我只是不错过一次时间节点,不漏掉一 根烟支,不放过一个缺陷 ! ”王红卫认真地说。
敬业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态度。有一位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一直坚持 微笑服务, 从不带着情绪上岗, 总是以一张真诚而又亲切的笑脸迎接过往顾客。 有几次,面对在收费中故意找茬、口带脏字的驾驶员,他不急不恼,始终坚持 有理有节,耐心说服,最终用真诚打动了对方。面对委曲,他泰然处之。 古今中外的事例说明,只有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成 为行业内的专家,才能成为大国工匠。 ' 敬业 ' 在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就 以 ' 敬业乐群 ' 明确提了出来 ; 宋朝朱熹说, “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 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敬业,是不容易的。正是因为这样,有些人特别 是有些青年工人心情比较浮躁,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评价,动不动就 '跳槽 ' ,连 爱岗都谈不上,何谈敬业 !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产品,是 不容易的。
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偷懒耍滑,得过且过,终将 会被淘汰。产业工人的代表、劳动模范许振超说:“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主人翁精神。 爱岗敬业、 顽强拼搏、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这就是他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 。只有诚实守信,用心做好产品,才 能赢得客户,树立品牌,从而赢得市场。
推陈出新
社会的进步,很多是因为传承,但更多的是创新。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只能让社会原地踏步, 甚至倒退。 在传承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是工匠的责任。
推陈出新,就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德国能在战后崛起为欧洲最大经济体 , 靠的是在传承 中推陈出新。 现年 30岁的斯特凡是一个德国“农二代” ,种植了约 50公顷苹 果。记者在斯特凡的果园看到 , 一排排苹果树排列十分规整。 “苹果树排与排的 间距固定为 3米,每排相邻两棵树的间距固定为 1米。 ”斯特凡介绍说, “这样 的间距设置是 15年实践得出的经验。 我和父亲尝试过各种不同的间距, 之后发 现这个间距最理想。虽然我在学校学过农业,但很多种植方法和技巧主要来源 于长期的实践,尤其是家庭经验的传授。 ”
不过 ,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二代” ,斯特凡并不满足于父辈的经验, 而是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他告诉记者, 为应对冰雹、 干旱、 病虫害等自然风险, 他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措施,投资了一些新设备,种植了新品种。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斯特凡不仅是一个职业农民、一个创业者,也是一 个传承者。 他的择业观、 劳动致富观令人印象深刻 , 也是德国实干和传承精神的 集中体现。
有人说,在德国人的性格中,总有着或多或少的完美主义。在治愈完美主 义的道路上,他们不是一般的努力……
他们发明了闹钟。但还是不满足,还想更好玩一些,又在此基础上改进, 推出了闹钟咖啡机。 只要睡前设定时间, 时间一到咖啡机就开始煮咖啡, 同时, 瓶底的钢球也开始震动,直到把你唤醒。
喜欢推陈出新的德国人又在扫把上打起了主意, 他们对普通扫把进行改进, 发明了会发光的光纤扫把,这样,房间内阴暗的角落和床底下灰尘也会扫得一 干二净 !
在上世纪初的德国柏林, 随身携带干净的手帕是教养和品位的象征。 不过, 每天洗熨手帕这么麻烦又低效率的事实在不是德国人的作风。为此,他们发明 了 Tempo 手帕纸,并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纸巾界潮流。
再让我们来看看永不满足的 3M 公司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3M 的一支团队注意到用来修复车身凹痕的填充料的混合工艺竟然 50多年 来从未改进过,并且填充料仍是手工混合的,浪费严重,错误率高。
很多次试验后, 3M 技术团队找到了 3M 牙科产品部的科学家们。因为他们 认为,虽然牙医的工作与汽车修理看似不相干,但他们有相通之处,他们发现 3M ESPE Pentamix自动混合系统,能帮助牙医更高效地混合油灰状的牙科印模 材料,也可以解决汽车修理工所遭遇到的浪费大和质量低的相似问题。
于是, 两支 3M 团队携手合作, 开发出了实用的车身填充料混合系统。 但是, 他们很快发现,自动混合的确不错,但是批量处理的台式混合系统仍然会产生 浪费。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 3M 过滤器技术,以及专用喷头和喷嘴,以设计 解决方案。现在,混合工艺不仅动态完成,而且可以是便携式的,原材料可直 接从喷嘴向车身上喷涂:一点浪费都没有,工人也不用来来回回地走动。 3M 公司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一直追求完善, 想方设法创新。
工匠精神的传授和传承,是要注意方法的。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这是夏奈尔首席鞋匠的一个经验。这就 要求,工匠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要传承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贝希斯坦是德国享誉世界的钢琴制造商。成立 160多年,一直专注于钢琴 制造领域。为了保证高质量、不走样的传承,他们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学徒培养 制度,每年只在全球几名学徒,并且学徒们要进行 3年半的轮岗学习,由每个 部门最优秀的老技师亲自教授。在技能传承上,他们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 量。
推陈出新需要善于学习,善于钻研。茶叶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但现在 日本的茶叶却在全世界畅销。中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现在在美国市场,日本 的草药比中国的中药还畅销。抽水式马桶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日本人却加以 改进,做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马桶。这一切,都是他们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 结果。
推陈出新需要善于传承。
在以前的日本,是有徒弟制度的,十几岁就住在师父家里学习,虽然工资 很少,非常辛苦,但能学到东西,继承一门手艺才最重要。
实际上,日本很多技艺都是古时候从中国传去的,但是日本人以自己独有 的方式“改造”后,成为了日本式的,焕发着别样生命的东西。其特点在于日 本人自己的“手的技巧”以及“美的感觉” 。这从日本人一些常用语可以感觉出 来:“这个用心了” “这个没用心” 。
他们好像从来不满足。他们认为, “作为一个艺人,如果觉得自己的作品 ' 太棒了’的时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正是因为有永远不满足的精神,日本 企业才经常推陈出新。 这从一个专业生产耳机音响的 13人小企业 -----STAX(声
的诗 ) 可以得到印证。 虽然人不多, 但他们却是一家拥有数十年历史的音频工业 厂家,业务从黑胶唱臂到静电耳机无所不有,享誉全球。后来,森海塞尔推出 了耳机历史上震古烁今的一款静电耳机 +耳机放大器—— HE90+HEV90,也就是 “大奥” 或 “奥菲斯” 。 AKG 推出了耳机历史上最像音响的一款耳机, AKG K1000, 也就是 “ KK ” 。 Sony 更不知足, 先后推出了 CDP-R10, DAS-R10, TA-ER10, TA-NR10, MDR-R10, SS-R10,不断地否定自己。这款耳机的二手价格也在人民币三四万元 左右。然而,谁也没有料到, STAX 推出了耳机历史上和奥菲斯同样浓墨重彩的 一款耳机—— STAX SR OMEGA,目标就是要把技术玩到极限。
虽然他们没多少钱,没多少人,产品销量也并不好,但他们却对技术的改 进到了痴迷的程度,又推出了耳机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款静电耳机放大器—— STAX SRM T2。实际上,他们生产的这些耳机都是价格昂贵的,是小众市场,但 是,他们没有因为是小众市场就放弃追求,放弃创新,而是以一种对技术的极 致追求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攀登技术的顶峰。
其实,中国的工匠也不乏推陈出新的精神。
上海卷烟厂有个有名的 “丁师傅” , 他就是上海烟草制丝领域的首席专家丁 钺宗。
据报道, 2008年,如何对传统喂丝机进行改良,进一步提升效率,成为丁 钺宗钻研的课题。他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风力输送、各类喂丝机的资料, 访遍了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研究开发、试用、改进, 终于将“向下输送喂丝避免烟丝分层和造碎的柔性风力喂丝系统”的设计理念 变成了现实。新研制出的下吸式喂丝机,解决了原有风力送丝机存在的烟丝分 层现象。该设备在“中华专线”大量投入使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像这样的改革和创新,丁钺宗不知进行了多少。从 1976年起至今,他已经
在制丝设备维修战线上奋斗了整整 40个年头, 先后负责过上海卷烟厂 4项重大 技术改造项目的安装调试, 有 19篇论文及质量改进项目获得了各类奖项, 取得 了 5项以上的发明专利。
他的同事, 上海卷烟厂四车间包装设备首席技师钟明也跟他一样, “精于传 承,胜在创新” 。
上海卷烟厂在国内最早引进的新型 FX2包装机组,从机组的调试到运行, 钟明一直参与其中。在一次调试中, FX2包装机组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设备 高速运行, 导致十二角轮位置跑偏,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 在外国专家不在场的情况下,钟明开始对设备的刀架进行维修。他在设备上爬 上爬下,一会儿趴在地上观察设备各角落的安装情况,一会儿又爬到机腹中检 查机器零件是否安装到位。最后,通过调整设备上吸风带的轴向位置以及调换 推力轴承等方式,有效解决了问题。
在钟明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第一台 FX2包装机组顺利在计划期限内开动 生产,为“中华专线”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上海卷烟厂已有 18台 FX2包装机组,成为“中华专线”的主力机型。
在从事专业包装设备维修的 20多年里, 钟明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 不知多 少次从不懂到知晓,从知晓到专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让一台台中外高 新设备起死回生。
作文三:《大国工匠精神征文》4300字
大国工匠精神征文
大国工匠精神征文篇【一】
说起工匠精神,我就想起在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这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并且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向我们介绍了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做贡献却不求回报的工匠们,他们就具有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他们虽不都是出身名牌大学,有着耀眼的文凭,但都是在默默坚守着自己所热爱的岗位,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平凡,但是他们那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令人敬佩。
马荣,我国钞票凹版雕刻师,第五版人民币**主席肖像就是出自她的手笔。她认为只要有一个点没刻好,就是失败品,所以她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练习着。别人刻一幅作品,而她要却在和别人相同的时间内花费比别人多一倍的精力去雕刻两幅作品,再从中选出令她满意的作品,她的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品质,和不惜花费精力时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可能很多人拿到一张人民币都只是看看数字,从来没有注意到上面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这些都是工匠们用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可自从看了对马荣的采访我才知道原来一张人民币要花这么多心思。这让我开始反省,开始深思。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虽在提高,科技慢慢发展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也开始发生改变。就拿现在的学生来说吧,在做题目时,遇到比较长,字比较多的题目时,往往会放弃。
那是因为他们缺乏耐心,沉不住气;再比如说,有的同学考试时写的非常快,但是在写完之后没有检查,却趴在桌上睡觉,等到成绩出来了,才发现自己很多简单的题目都错了,内心很懊恼。那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就是不严谨。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后悔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个强盛的大国,正是需要那些向马荣一样的工匠,他们秉持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伴随着人民币传承到世界让世界更多人知道我们不只是“人口多”,我们还是个制造大国!
像马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我们新生一代的榜样。但是,还是有人之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能做到一直坚守在这样不让世人所待见的岗位已经很不容易,但是他们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社会,工匠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企业也都在为优秀的技工而烦恼。有的企业甚至花大价钱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产品质量就是上不去。而这根本原因不是设备与技术不行,而是工人技术不行。一流工匠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产品与企业的前途,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是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与积累,才让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前途充满荆棘。所以我们要重新传承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最后,我想向那些至今仍坚守岗位的劳动者致敬,工匠精神让中国梦更精彩。
大国工匠精神征文篇【二】
“制造精神”“工匠精神”这些鲜活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微信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又有何种强大的力量?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我如饥似渴的翻开了《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一书。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阐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本书从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术等方面,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告诉我们“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读到这,我陷入了一阵沉思。
腊月28,回到老家,路过大伯堂屋前,我热情的喊着大伯,走进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说“大伯,您直接去市场上买几个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干嘛还费这事,都过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干了半辈子的木匠了,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辈子了,多耐用,多结实”说完只见他拿着鲁班刨一遍又一遍刨着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脚;拿着刚尺和碳笔在凳面上比划着凳脚的开眼位置。
“孩子,就说这鲁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匀,速度要快,还要一推到头,否则刨出来的面就不平。”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必要费这么大工夫去做几个凳子。而对于做了半辈子木匠的伯伯来说,从他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他对手里木工活的热爱,还有对自己产品质量的胸有成竹的满足。他笑起来眼角隆起的皱纹告诉我,他内心是踏实的,是执着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艺品—“木凳”。
这一情景就像一束阳光,它照进了我的内心。记得,13年3——4月在底盘厂工作时,面临着人员的大量变动,复杂的底盘和轻卡的混线生产,导致我班组里的骨干们连续近1个月加班至11点过后。那时感觉,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那段时间每天回家都是筋疲力尽,但是思想上一直很执着的相信:明天会更好,明天要好好干。 14年3月,我应聘进入了营销公司,刚开始不适应这种宽松和自主,感觉再也没领导为了拉动生产节拍而逼你开线催你生产,虽时常加班再也不用熬到晚上11点了? ?这一切,就像来到了天堂。
慢慢的,被关在内心深处的的魔鬼“另一个自己”出现了。在空闲的时候我会去想“自己的工资和职位也没什么大展进,年复一年的这样干着,究竟为什么啊?同学介绍的某某公司那岗位,月薪多吸引人?”在工作中,会去想“怎样选择捷径去更快的成长啊?怎样做事会又快又省,尽快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啊?这事做了,领导会满意吗?”整个人总是无意中想到了九霄云外,又无意中被现实拉回了生活。前段时间部长让我给总经理送个报告,我送完迅速回来答复部长“领导出差了,报告放他秘书那。”真想欣喜自己办事真利索,可随后部长又问“你问过领导什么时候回来啊?报告大概什么时候签好?你打算什么时候取?”就是送文件这么一件小事,都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我不禁脸红的发烫。
这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我相信有那么多年轻人在的路上有过和我一样的幻想和惆怅。因为我们内心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我们喜欢去做一些投入一点就能立刻看到回报的事情。或者领着公司一年发的数万元薪水不愁吃不愁穿的混着,对照书中描述的打工心态,这种心态太可怕了。
都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阅读完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及到的“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这一观念如饮醍醐。所以,我呼吁:
1、年轻的小伙伴们,请戒除内心的功利心,浮躁心,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件事;不要再大费力气去寻找什么成长捷径了,立足岗位,把自己当下的做好了捷径可能就来了;
2、请那些像我这样在混日子或打算混日子的小伙伴们,赶快清醒过来。不要觉得自己在给别人打工,如果你混十年就算公司损失百万,那这点钱对公司来说又算什么呢?而这十年对我们来说,那就是生命!
年轻的朋友,我们对美好前景要敢大胆的去憧憬,我们也要按捺住内心的焦躁、忧郁、惶恐;我们要用一种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积极的面对工作,将工作中的任务当做工艺品去雕琢,相信工作、生活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和美丽。
大国工匠精神征文篇【三】
当前,“工匠精神”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成为各行各业追求卓越的代名词,彰显出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在文艺界,工匠精神也被关注和热议,人们都在呼唤文艺百花园中的“大国工匠”。笔者认为,在文艺创作中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须锤炼好禀性、耐性、韧性、心性这“四性”。
锤炼精益求精的禀性。文艺创作如同耕耘,容不得半分懈怠,唯有满怀敬畏之情,躬耕其中,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有好的“收成”。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精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晶。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今天有一位编剧叫高满堂,为了创作《老农民》,花了5年时间,走访6个省,采访了200多人,才成就了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离开了切磋琢磨的细功夫,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粗制滥造,只能徒增文化垃圾。
锤炼甘于寂寞的耐性。文艺创作是一场苦旅,静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就不可能有所建树。作家严歌苓说她写作是“自讨苦吃”,“一直到现在一天不吃点苦,给自己没法交代”。也许有人会不理解甚至嘲笑作家的这份痴迷、傻气,殊不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虔诚的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其间的孤独与寂寞便不再沉重,反而化作了一种云淡风轻。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下,才会有尘世喧嚣中的默默耕耘,才会有众声喧哗中的清净自守,才会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问世。
锤炼锲而不舍的韧性。艺术创作要经历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瓶颈、挫折,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没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没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就不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自媒体人罗振宇非常形象地用“死磕”二字来定义互联网
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又何尝不需要“死磕”精神呢?有了“死磕”精神,才会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深挖,才会有技艺上的日臻完美、纯熟后的推陈出新。
锤炼淡泊名利的心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艺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文艺创作视为赖以谋生的手段,更不能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期,但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的提高,真正有情怀、打动人心的作品还不多。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在相当多的剧作中,我们看不到艺术家的个人冲动,却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显痕迹,看到赚钱捞钱的强烈欲望和非审美的功利欲望冲动。”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艺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把浮躁的心静下来,认真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这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使命和担当。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艺品如人品,如果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都能够锤炼“四性”,塑工匠精神、讲责任担当,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何愁不能繁花似锦。
作文四:《大国工匠精神》700字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征文类比赛
赛项: 征文
作者:程梦瑶 辅导教师:梁建西
单位:夏邑县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工匠精神之我想
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只是一群不成熟的学生,即便如此,我们的生活中不缺乏激情与感动,只是少了一些发现感动的眼睛和没有去好好的感悟。
我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里,有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有超越自我的工匠意识,再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无数的中华民族子孙为了国家的兴旺与发达,为了社会的进步倾入了大量的心血,他们中有铁人王进喜,有掏粪工人时传祥,更有像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这样的大国工匠。他们本身的成功就是对自己梦想的坚信,坚守与坚持。
所以,人生不可无梦。对于我们学生正是学知识,学道理,追求自己梦想的青春好时光。青春,就该有梦想与坚守。因为,年轻,应该属于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去追求,去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勇于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才是最值回忆的,最有价值的。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经有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那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面对这么好的形势,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具备工匠精神,针对各行各业,推广工匠精神。做到家喻户晓。把我们的各类产品的质量做得更好,更完美,让全世界都服气。
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把文化课学好,更要把专业课学精,因为我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我知道我的未来就是工厂企业的技术工人,我要掌握好技术,用工匠精神来武装头脑,在未来的工作中大显身手。
作文五:《大国工匠精神》5400字
工匠精神之“来龙”与“去脉”
2016年04月01日 09:23:38 来源: 文汇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今年全国“两会”以后,“工匠精神”这个词语开始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尤其在教育界,业内人士纷纷呼唤,“中国制造”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来实现,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可从逻辑上来说,当我们谈及“工匠精神”,首先得先谈工匠,然后才能论及工匠精神。
工匠,在我们60后的眼中,其实已是一个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形象了。我们曾经对工匠熟悉极了,他们就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门口的雨伞修补匠,或者说住在家隔壁,供职于国营工厂的老师傅??可现在,要问年轻人,你们认识工匠吗? 少有人会肯定回答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不在于工匠是否存在,而是对工匠时代人们所从事职业的道德呼唤。要培养工匠精神,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张轮
手艺人,可以无;但是工匠精神,必须有
今年假期我去海边走走,听到一位渔民抱怨,现在年轻人会捕鱼的越来越少,后辈们都上大学、去大城市谋生了;到山间徒步,偶遇兜售小核桃的山民,他告诉我,现在会上树打小核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40岁以下会打小核桃的人没几个,原来采摘小核桃也成了一门绝技;后来陪了一位老外到成都宽窄巷子看杂耍表演,主持人说,现在会“晃板”(一个杂技节目) 的年轻人很少,已经没有家长会让小孩子从小学习这般武艺了。
不仅如此,就连我们小时候马路上巷子里敲敲打打、补盆镶碗、磨刀铲剪子的手艺人,也都成了尘封的记忆,偶尔被中年人用作回忆叙事的素材。很多儿时的能工巧匠,现在只能在旅游景点看到,成为了展示的“艺术”。
传统的手艺人,是不是会绝迹?小时候我们佩服崇拜至极的那些手艺,是否会成为历史?
答案无论是或否,大概都可接受。所谓手艺,顾名思义,就是需要靠双手完成的技艺,也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的需求之下所需要的特殊技艺。手艺随着历史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出现或者消亡,都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一门手艺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枯燥而且重复的训练、有的还需要天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现在,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批量的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机器人可以快速而且低成本地取代人类几千年以来所从事的手工劳动。有朝一日,机器人或许可以取代一切人类“手艺”类的工作。如果机器人取代工匠,也不必大惊小怪。
虽然工匠的工作可以被机器人取代,但是“工匠精神”是人类创造精美生活、推动社会
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备,这是不可能被器物的表现所超越或代替的。“工匠精神”蕴含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内涵释义,也不仅仅是追求卓越的教育和训练的外延,它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最具价值的文明财富。今天,“工匠精神”被提及,绝不是回首对传统工匠技艺的回忆,而是对未来人们所从事的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
近些年,从日用消费品到汽车、机器等大宗商品,人们越来越重视“品牌”,百年老店、名牌手袋皮包、瑞士手表、德国汽车等,一直被消费者津津乐道。就连我们厨房里煎炒烹炸的不锈钢锅,很多家庭主妇也要提及“双立人”或者“WMF”等品牌。不夸张地说,这些品牌的价值,不仅仅是功能、设计、材质这些字眼可以概括的,而是凝聚着匠人们的苦心积虑、百折不挠、世代传承、精益求精。
记得瑞士军刀曾经有一段时间放在我国一个闻名遐迩的小商品产销地区生产,后来由于一些可以预想到的原因,影响了口碑,引起瑞士政府的注意,立即被喊停。此后,瑞士军刀被规定必须在瑞士本土生产。产地的差别,不是做刀的钢材的差别,也不是气候的差别,而是做刀的“人”的区别———是训练有素、一丝不苟、一辈子专注于一项手艺,将自己手上的“活儿”看作是自己的声誉和生命的“匠人”,和草台班子、多产快销、偷工减料、片面强调产值和利润的“打工者”的区别。
实现“工业4.0”,硬件软件规范标准都可以引进,唯独“工匠精神”引进不了
谈工匠精神,不得不提如今的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培训体系闻名全球。在德国,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分流,一部分进入“工匠”系列的培养路径,即进入职业教育通道,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挑选自己所喜爱的技能进行学习。当然,职业学校和大学之间也有通道,孩子们日后想上大学还可以继续深造。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已经网络化、社会化。做红酒、做奶酪、做火腿、修水管、修汽车、修电脑,各行各业都可以在它的职业教育TAFE体系里找到。也许你会问,这不是在培养工匠吗,谈何“精神”? 确实,从个体上看,这都是在培养工匠,但从宏观上看,培养的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大学,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办学比比皆是,历史上曾经的一些行业技校、企业技校也硕果仅存,大街上遍地的硕士博士,但是找一个修电机的技师却很难。以前马路上还能看见的泥工、水工、电工的牌子,现在也面临绝迹,即使有,大部分也都是中老年的打工者。还有一例,我国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尤其上海,工人多、产量大。但是很多情况下还需要邀请来自北欧国家的高等级技师。
在我国教育界和产业界,现在一谈到“工业4.0”,很多专家会报出一连串的关键词。但是,软件、硬件、技术、规范、标准??诸如此类,我们都可以引进、都可以向德国学习,可唯独德国制造业“匠人”的那种精神、态度和工作作风是我们难以通过“引进”解决的。
所以,要把“工业4.0”从概念变为现实,就需要倡导“工匠精神”,在教育中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发展经济,除了“互联网+”,我们是不是可以谈谈“工匠精神+”,或者叫“+工匠精神”。如果说“互联网+”代表的是搭载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后者则是搭载一种精益求精的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体系性构建
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一种对卓越和完美的崇高追求。
“匠”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平庸板滞”之意,我们各行各业,需要的正是那种坚恒与执着的“板滞”。教授、教师曾自嘲自己是“教书匠”。但是现在,这已是一种敬畏,有多少教授还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教书匠”? 很多教育从业者,匠人精神已荡然无存。
从集体、企业或者行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建立。工匠精神,是所有愿意买你企业东西、愿意花钱在你企业身上的消费者的体验。同样四个轮子上面加两排沙发,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德国汽车? 难道可以用“崇洋媚外”一言以蔽之?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用“工匠精神”去提升产品的价值,而自愿贱卖产品? 事实上,价格低廉极易带来过度消费,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工匠精神,不仅仅带来优质的产品,还带来资源的节约。稍作拓展,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力资源成本也一样,给年薪三十万元的“工匠型雇员”,其价值远远大于三位年薪10万元的平庸雇员。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附加值,而且是非线性的效果提升,绝非简单地加加减减。这,就是德国汽车、瑞士军刀、法国香水价格高,但是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原因。
不追求浮华、不追求同质化、踏踏实实有针对性地做好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办企业、办教育都需要的质朴的思维模式。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对这样的图景司空见怪:全体中小学生大学生,目标只有一个:分数;大部分家长,追求的目标也无二:高考。全部大学,都喊同一个口号:争创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是,在大学的出口,我们却发现,有不少学士、硕士、博士毕业后却就业难。
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找不到人,原因无外乎,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出问题了,称之为“结构性矛盾”。目前的教育困境是:家长们和学生们不是走投无路,而是只有一条路,面临没有选择的苦恼。孩子们全部被赶到一个笼子里进行雷同的圈养。爱动手的孩子不适合做题考试,但是,他们可能是电机爱好者、是机械组装的爱好者,是电脑制作的爱好者,为什么不去做一个优秀的“工匠”呢? 很多家长想这样做,但是,遇到的困境是:这样的学校没有,这样的老师也没有。
在瑞士,连邮局里面盖邮戳等邮政服务都有专门的训练;在瑞典这样的北欧国家,有专门的训练飞机机务人员的技工学校。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航空业市场之一的国家,有几所学校有航空机务人员的训练? 发达国家,一架飞机落地,有17个人会上去忙前忙后,进行各种检查和操作。而我们国家,据说每架飞机只有9人;人口老龄化、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得保姆这个职业已经得到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全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少看到保姆这样的专业。笔者曾经在英国的小城巴斯,走访过一个保姆学校,看了以后才知道,具有“工匠精神”的保姆,不仅仅是职业培训,更是对人类生命和人类生活的尊重。
我国高等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处于囧境之中
我们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这一途径的竞争胜利者,他们进行了十几年近乎白热化的考试竞争和残酷的题海训练,他们有极高的智力和毅力,他们是时代的“宠儿”,但是,他
们知识再多,可“手不巧”,从大学的入口上说,培养具有匠人精神的工程师,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再从工程师教育上来看,如果我们希望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或者大姑娘精雕细刻成“卓越工程师”,起码,应该让他们具有“工程师气质”,而这个“工程师气质”,课堂教学是一部分,课堂之外的企业或车间里教学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孰重孰轻,不言而喻。但如今,无论是研究型或者是应用型大学,实践环节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习,几乎都不处于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举个例子,给学生上电机课程,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宁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用幻灯片去讲解,也很少把学生带到车间里去在电动机旁边拆拆装装。于是诞生了一个笑话,一个电机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连起码的三项电机的接线也接不好。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实践教学的课时能够占到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来自实践一线的工程师授课占总授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学生们在车间或者企业的时间能够占到总学制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三个三分之一”培养出的人,哪怕不是“卓越工程师”,也会是“合格工程师”。欲培养现代意义的“工匠”,大学即使做不到三个“三分之一”,工程教育的地位也亟待提升。
本来,应用型大学应该在倡导“匠人精神”的氛围上有更多作为,而现实是,很少有学校能静下心来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的大学校园很热闹,有热衷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热衷学英文出国的、有热衷做题考研改变命运的、有热衷社会活动增强能力的??掩卷深思,我们有没有营造脚踏实地做好“工匠”的教育,哪怕是营造一点氛围?“螺丝钉”精神,这个字眼距离我们很遥远。大学里,投入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们去创业、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这本没有错,但是,如果忽视根本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也许得不偿失。我们需要大学生们有“做老板”的理想和抱负,也要有“做工匠”的情怀和态度。
从师资队伍上说,我们现在大学里的教授们、或者海外引进的人才们,大多是校门到校门,有企业经验的人甚少,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以后的工科教职的晋升条款中有“企业经验”这一条呢? 哪怕是短暂的实习也可以。在我们现在大学校园中,称呼老师,有称呼“老板”的,也有称呼“老大”的,但是很少听到“师傅”的,工匠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师徒”文化的衬托,“教书匠”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拿到文凭之后就去上班,毋庸置疑,他们一下子肯定“上不了手”,而企业里招人一定要“工作经验”———这个悖论有无解决办法? 博士毕业以后有“博士后”这个过程去衔接“读书”和“工作”之间不和谐的尴尬,那么,我们能不能有“学士后”这个阶段解决大学本科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矛盾呢? 在笔者看来,可以腾出两年时间,制定特殊政策和特殊训练过程给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让他们充分接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际的同时,又能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称之为“学士后”阶段。“学士后”既能解决“本科毕业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尴尬窘境”,也能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选提供“人才库”和“蓄水池”。
最后,谈及“工匠精神”的营造,不得不提的就是目前大学的专业设置。我们大学教育的“专业”必须是在一定的“专业目录”框架下进行专业申办和学生培养,但现在很多大学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专业设置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专业与专业之间交叉少、专业从形式到内容的变更很难。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新生事物的出现犹如“雨后春笋”,社会、经济、行业的发展对用工的需求是以社会的贴合度为标准的,即企业需要的
工程师或者工匠,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需求。但现在面临的困境是企业能够挑选的对象是“专业目录”框架下培养出来的“温室花朵”。新型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快”,也是多种技术融合、多项技能的结晶,但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学院、专业之间的壁垒,所以,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是机械、电子、力学的跨学科而成就的。这个“跨”何时能变成浑然一体,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成败的关键,也是目前突出的矛盾之一。
社会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而我们的大学,哪怕是冠有工程应用型名称的大学,不用“工匠精神”去培养工匠,而是试图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和领军人物。殊不知,瑞士,既有军刀、手表的匠人,也有赫尔佐格 (北京鸟巢的设计者)这样的大师,不矛盾。
供给侧改革,先从匠人培养做起,从匠人精神的培养做起吧。(作者为同济大学教授)
作文六:《铸就【 大国 】工匠精神》1000字
?
铸就【 大国 】工匠精神
一年中最长的假期结束了,潮水般涌出门的国人又潮水般地涌了回来,只不过轻松出行,负重归来,连从日本飞回的航班都减免了行李超重费,很人性很体贴。
被外国人誉为“会走的钱包”鼓去瘪回,游客们却喜气洋洋,前几年买奢侈品的风潮成为历史,只要反腐不停,奢侈品很难回潮。但西方不亮东方亮,轮到日用品了,中国人借春节出行之机,到日本以席卷之势土豪了一把。数据大家都看得见,惊世骇俗,凡中国人喜欢的东西都买断了货,从马桶圈到电饭煲,从保温杯到陶瓷刀,还有提不上台面的卫生巾,都让中国人解囊破费,让日本人大跌眼镜。
有记者问我,这种出境狂买有什么文化原因?我本想替大家找个借口,就说“穷家富路”,中国人只讲面子,不讲里子,在人家面前愿意摆阔;可这么说连我自己都不信。
其实没原因有道理,就是东西便宜。在日本买三双名牌鞋是北京买一双鞋的钱,我也会把脚上的扔了买双新的穿上;没原因有道理,就是质量放心。新闻说我们卫生巾许多指标不达标,引发疾病甚至癌症,那你让妇女同志们怎么办?
我们热观察冷思考,将心比心。我们极愿意生活在一个放心的社会之中,首先是安全,环境安全,产品安全,我的司机告诉我网上有电饭煲60元包邮,我说插上电还不爆了!日本电饭煲几千元一个抢断货,一定没有我这份担心。其次是没有欺骗,日本市场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而我们的市场常常拦腰一刀,价还是给高了,让人啼笑皆非。一个春节,中国人去了日本45万人,扔下人民币60个亿,我们必须反省,我们今后靠什么维持制造业第一大国的称号呢?
?
?
?美军公布军事强国排名, 印度倍感压力, 俄罗斯最尴尬!
2017-10-5
??? 第二,在美国人的眼里,有人说第二,也有的人说是第三,
? 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13.5亿人口。必要时可以为军队征召7.496亿人。每年有1950万人达到服役年龄。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人员228万人,预备役230万人。解放军陆军拥有9150辆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坦克、4788辆装甲车辆、1710门自行火炮、6246门牵引火炮,另外还有1770门多管火箭 炮。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飞行器总数为2788架,其中包括1170架歼击机,885架攻击机。执行运输任务的飞机有762架,用于培训飞行员的飞机为380 架。
?古代的造假制假:缺斤短两挨板子唐宋官府如何打击“假冒伪劣”大国工匠邱捷 | 清代前期的民间火器没有信仰,人人都得为道德沦丧买单央视《大国工匠》全集大国工匠,向劳动者致敬!大国工匠 高铁研磨师
作文七:《作文素材:大国工匠》5300字
《大国工匠》 □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 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 “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 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 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 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在一个 3000 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 中国 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 13 亿人的偌大国 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 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 有一些网友惊叹, “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 《大国工匠》讲述了 8 个工匠“8 双劳动的手”所缔 造的神话。 节目播出之后, 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 截至 5 月 7 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 3560 万次。 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
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 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 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 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 《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 说, 这样的工匠精神,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 “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 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 ‘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 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 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 本等国家的制造业, 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 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 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 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 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 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 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
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 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 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 C919 立项,对胡双钱来 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 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 需一
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 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 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 大,令人难以想象: “一个零件要 100 多万元,关键它是 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 36 个孔,大 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 0.24 毫米。 ” 0.24 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 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 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 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 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 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 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 匠精神之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大 国工匠》 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 精神的存在,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 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 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 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 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 “他 们的心态, 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 服。 ” 给火箭焊 “心脏” 的高凤林, 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 53 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 究院 211 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 多年来,他几乎都在 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 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 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 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 30 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 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 “我们的 成果打入太空, 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 回眸看看,岳群说, “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
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 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 家对待艺术品一样, 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 容。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 APEC 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 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 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
有光感,做出这样 的效果并不容易, 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 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 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 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 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 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 也不愿违 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 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 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 心。 ”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 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 4.0 来袭的时 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 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 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 人,比如 LNG 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 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 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 姜秋镝援引**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 话说: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 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 ”而在这个过程中, 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 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 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 的“中国名片” ,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 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 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 在那场交谈 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 , “并希 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 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 为了获得极致
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 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 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 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 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 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 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 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 双劳动的手” 。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 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 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
们也 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 ”岳 群说。(实习生 张慧敏 记者 邱晨辉)
“大国工匠”用双手托起“中国梦”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五.一”期间,隆重推出《大 国工匠》专题报道。 《大国工匠》选取了高风林、孟剑锋、顾秋亮、胡双 钱、张冬伟、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等 8 名奋斗在生产 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
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 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自己心中 的中国梦。 这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大国工匠们, 以默默无闻、 波澜不惊的 “技术小奉献” 和特有的 “匠心” , 书写着劳动者的品质, 用他们的丰功伟绩践行着劳动者的 精神。 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再为他们震惊,为他们叹服, 为他们激动,为他们点赞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学习他们刻 苦钻研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爱岗 敬业的品德和争创一流的勇气。 在播出的 8 名大国工匠之中,他们既没有过硬的学 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 神,在本职岗位上将职业技能追求发挥到极致和完美。哪 怕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 ;就是是再 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善于从细 微处入手,用“螺丝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 展、求突破。他们正是以这种执着、坚守、奉献和精益求 精的品质,铸就了中国的“工匠精神” 。 中国曾是一个“工匠大国” ,我们的祖先们曾用他们 精湛的技艺震撼过世界, 用他们聪明才智为世人留下了很 多叹为观止的瑰宝。今天,新一代中国工匠们又以“人无 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智慧,再一次释放出了惊
天动地、感动世人的奇迹效应和技能效应,让中华民族流 传了几千年的技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匠心铸梦。只要有“匠心”精神,就能在技工技能上 寻求新发展、寻求突破;只要有“匠心”精神就能去锻造 和擦亮“中国制造”;只要有“匠心”精神就能实现伟大 的中国梦。 工匠精神 詹纯新:唤起“工匠精神” 建设“制造强国” 今年全国两会上, “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 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 科(000157)董事长詹纯新日前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中国 装备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必须发扬“工 匠精神” 。 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已经超 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不容否认的是,中国制造行业 的整体素质和科技竞争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 “大而不强”的现状更是被业界所诟
病。 在詹纯新 看来,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 术, 而是缺少一种 “工匠精神” , 如果不唤起 “工匠精神” , 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他诠释说,从细节 上看,中国高精尖制造能力缺失明显,许多产品体系只是 解决了有无生产能力的问题,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 工艺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一个事实是,攻克制造
业质量难题,日本用了十年时间,韩国用了二十年时间, 而中国, 到目前质量仍是制造业的 “痛” 。 詹纯新表示, “工匠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 因。良好的工匠是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 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 新, 拥抱变革, 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 他 说,唤起工匠精神,需要加强培训、管理、激励及岗位流 动机制。要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职 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制造行业甚至全社会意识到工匠 精神的可贵。 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工匠精神是一个 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但在中国 制造业,企业和工人对工匠精神认识有缺失,急功近利, 缺乏对细节的追求和把控,相对追求数量、速度和效率, 产品不够扎实,不够耐用。 詹纯新称,目前由德国等 老牌工业强国发起的“工业 4.0 革命”席卷全球,如果中 国制造业在这场革命中不能守住现有优势,做出创新成 果,就很可能失去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造成严重影响。
书法中的“拙”与“巧” ,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傅山
提出“宁拙毋巧” ,主张书写要从“正”入,正极奇生,达 到变化; “宁拙毋巧”更重要的还是指书法创作的审美取 向,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风格。 书法审美意义上的 “拙” , 是“大巧” ,唯有“大巧” ,才可“若拙” 。 “拙”乃不事雕饰的朴拙、质朴; “巧”则是苦心经营的 工巧、精巧。作为两种不同的品格、风貌,各有其审美价 值, 本无所谓优劣, 也不是截然相对, 甚至可以优势互补。 唐代李华在《二字诀》中就说: “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 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可也。 ”到宋代,黄庭坚主张: “凡书要拙多于巧。 ” 而明代董其昌则坚持: “书道只在 ‘巧 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自清代傅山“宁拙毋 巧”的提出,尚“拙”的倾向不仅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 发展到了巅峰。这种书道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取向的 变化,以及对“巧” 、 “拙”认识的不断加深。在这个演变 过程中,巧与拙的内涵也
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 进而成为一个时代的书 风。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态,清代尚 朴,
作文八:《《大国工匠》作文素材》6900字
1
《大国工匠》典型素材整理
推荐语: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用劳动者的手缔造了一个个“中国制造”神话。
主要观点: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擦亮中国制造、以劳动(匠心、卓越、智慧)赢得尊严、劳动之美(神圣、伟大、尊严等)、劳动(热爱、坚守、勤勉、执着)成就梦想、舍与得、坚守、专注、小草在歌唱、小人物成就大辉煌
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大国工匠》1: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极致:焊点宽 0.16毫米 管壁厚0.33毫米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 练习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大国工匠》2:工艺美术师孟剑锋
2
推荐语: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 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 超越自我
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孟剑锋,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孟剑锋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一句话概括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大国工匠》3: “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
推荐语: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43年来,他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0.2丝,一根头发丝的1/50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
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蛟龙号”潜航员以生命相托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和他师傅级的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
3
项目上。而且凭着“两丝”的功力,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组装起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顾秋亮他们只能一点点摸索。时间长了,顾秋亮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问题。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大国工匠》4:国产大飞机的首席钳工胡双钱
推荐语: 胡双钱是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人们都称赞他为航空“手艺人”。在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令人称道的是,其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今年,国产C919大飞机将迎来立项后的第九个年头,胡双钱也将迎来人生的第55个生日。距离退休还有5年的时间,老胡觉得这个时间太短了,他最大的理想是为了中国的大飞机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C919的首架飞机正在为早日首飞作准备,在这架有着数百万个零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的时一毫米级,对此胡双钱这么描述:“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这个概念的公差。”胡双钱已经在这个车间里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在中国民用航空生产一线,很少有人能比老胡更有发言权。
胡双钱回忆:“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老胡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这36个孔,胡双钱用了一个多小时。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一段话概括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大国工匠》5:深海钳工管延安
推荐语:管延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4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
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现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对接工程已经完成近半,全部工期结束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五年深海钳工的职业生涯,也让管延安成为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说,参与国家工程,是自己抛家舍业的初衷,也是甘受寂寞的精神支撑,更是他铭记终身的荣誉。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
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一段话概括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大国工匠》6:捞纸大师——周东红
推荐语:制作宣纸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三百多天,一十八个环节,一百多道工序。但是现在做宣纸的人都已经是越来越老,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捞纸工。30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2015年,周东红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他依然每天都要长时间下水捞纸。对老周来说,他捞每一张纸都融进了情感,也从中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他把捞纸当成一种责任,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
5
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周东红现在是当地出了名的捞纸大师,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就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看着周东红捞纸如行云流水,其实在他刚进厂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这个行业。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人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竟然没完成任务,于是就打了退堂鼓。
周东红说,如果自己换一种工作,不一定能干到现在这个成绩。“中国有句古话说行行出状元,我能坚持到现在,我心里不也是一种荣誉感吗,”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一段话概括
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大国工匠》7:殷瓦焊工张冬伟
推荐语: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漂洋过海,运送液化天然气。LNG船上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殷瓦钢薄如纸张,极易生锈,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颗汗珠,一个手印,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张冬伟是我国第一批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每次看到自己焊接的LNG船缓缓驶向大海时,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变成了值得的付出和内心的自豪。
钢板薄如纸 焊接如绣花
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张冬伟说:“我烧出来的焊缝基本上能够辨认出来,都是一次成型的,像鱼鳞一样比较均匀,我个人追求就是像绣花一样,一针一针一针很均匀的。”
苦练技艺通过考核 外国考官竖起拇指
殷瓦手工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张冬伟的师父秦毅,是我国第一位掌握殷瓦焊接技术的焊工。最初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人能掌握这项技术。能够在超级LNG船上进行全位置殷瓦手工焊接的焊工,必须经过国际专利公司GTT的严格考核,取得合格证书之后,每个月都要重新考核一次,考核合格才能继续上岗工作。结果,张冬伟经过刻苦不懈的努力,不但给师傅挣了这口气,更成为了他那一批学生里第一个考取合格证书的人,令外国考官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大国工匠》8:高铁研磨师宁允展
推荐语:CRH380A型列车,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试跑京沪高铁,宁允展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
6
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宁允展坚守生产一线24年,他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CRH380A型列车,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试跑京沪高铁,它是**总理向全世界推销中国高铁携带的唯一车模,可以说是中国高铁的一张国际名片。打造这张名片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
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脚踝。
初中毕业后,宁允展考上了铁路技校。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会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宁允展对技术的掌控和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宁允展说,工匠就是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想办法把手里的活干好,这是本分。他说,要把这份手艺继续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宁允展似乎与当下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宁允展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延伸阅读
劳动之美,不仅仅有轰轰烈烈、震撼眼球的“经济大手笔”,更有默默无闻、波澜不惊的“技术小奉献”。能成为修齐治平的儒生精英,毕竟只是极少数,更多人的作为,仍具有毋庸置疑的“螺丝钉效应”。用平和的心境、任劳任怨的劳动心态,经营好小细节、小技术,这就是最为平常的劳动者的姿态,也是“微而著”、“小而实”的劳动之美。
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据史料记载,鲁班不仅发明了墨斗、曲尺、刨子、钻子、凿子、锯子等劳动工具,他还在机封、农业机具、锁钥、仿生机械等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隋朝工匠李春,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河北赵州桥。北京故宫能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建筑,集纳了当时“百工工艺”和“百工之匠”的高明智慧。正是有了这些能工巧匠的支撑,中国的工匠精神,曾达到了辉煌的世界高度。从事技术和工匠行业,一点都不丢人。我们应该将这种技术精华、技术传承,内化于心,默默做好,而不能轻易丢弃。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原子弹上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值得社会敬仰的成功劳动者。所以,我们不必把事业追求、人生发展,都定位到当“白领高级”、“高级CEO”等塔尖人才上,选择技能发展,同样能做出突出成就。就像所谓的“大国匠人”,也撑起了辉煌的“中国梦”。
作文九:《大国工匠作文素材》14000字
大国工匠作文素材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大国工匠精神
青州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之大国工匠
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就是中国工匠。所谓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人。工匠的特质是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艺,制造的产品通过双手的升华,塑造着“工匠精神”。在这里,介绍八位中国工匠。
1. 胡双钱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钳工技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整整35年。35个春夏岁月里,他加工过的数十万飞机零件,从未出现过一个次品。
在C919首架数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的,钳工胡双钱打磨着大飞机上的一个个精密零件,所有工作都靠手工完成。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有一次,在加工定位圈时,由于零件的直
径小,零件定位直口的孔径更小,而孔径深度尺寸又较长,孔径的公差要求高,通常加工完孔径的内圆尺寸后,内径无法进行打表测量,也没有专用量具。胡双钱反复琢磨,找出了一种测量内壁尺寸的方法:用块规加上标准的圆柱销进行辅助测量,通过一次次打表测量,直到符合图纸的加工要求。
胡双钱不仅要按工作计划加工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厂里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在现场临时加工。胡双钱再一次临危受命。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这样的零件本来要靠先进的数控车床来完成,但当时厂里没有匹配的设备,胡双钱艺高人胆大,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用了一个多小时,打出36个孔。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
胡双钱像一个有些过时的“老古董”,他的抽屉里装满了和他同一个年代的老式工具。“只要中国制造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我愿一生做个工匠。”胡双钱仰望着蓝天这样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精神。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胡双钱,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大国工匠”。35年,加工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这令太多人震惊。要做好一件事,不难;要做好一天的工作,也不难。但是,要在35年间,不出差错,做好每一件事,却是难上加难。人生道理归纳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领会并身体力行,却很艰
难很可贵。“大国工匠”胡双钱为蓝天梦甚而为中国梦诠释了最敬业的“工匠精神。
2.高凤林 火箭总装厂的一名焊工。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极致:焊点宽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 练习十分钟不眨眼。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他的专注来自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这一切都需要从扎实的基本功开始。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对于焊接工作来说,一点小小的瑕疵可能就会导致一场灾难。因此,焊接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细致严谨。
动作不对,呼吸太重,焊缝就不均匀了。从姿势到呼吸,高凤林从学徒起就接受到最严苛的训练。带上焊接面罩,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操作动作,但是对高凤林来说,却是进入到一种状态。 匠
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3.顾秋亮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
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
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顾秋亮说,10厘米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厘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
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4. 宁允展,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
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
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
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脚踝。
每片转向架的体重有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缝隙大了,车轮可能会松脱;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
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按照国际标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
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宁允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
宁允展这双魔术师般的手,传承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宁允展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帮乡亲们打磨家具,也因此从小就喜欢上了学手艺。
初中毕业后,宁允展考上了铁路技校。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会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宁允展对技术的掌控和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竖起了
大拇指。
宁允展成了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还当上了班长。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找到领导说不想当班长,还是让我干活吧。他说,自己对管理不感兴趣,感觉还是自己擅长的东西比较拿手。
宁允展说,工匠就是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想办法把手里的活干好,这是本分。他说,要把这份手艺继续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宁允展似乎与当下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宁允展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5.孟剑锋 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錾(zàn)刻是指在金、银、铜等金属上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的工艺,在我国有近3000年历史。在2015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
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而它就出自錾刻工艺师孟剑锋之手。 孟剑锋手里拿的叫錾子,敲击不同的錾子,就会在金属上留下不同的花纹,因此,要錾刻一个精美的图案,第一步要开好
錾子。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一个像是草藤编织,有着粗糙质感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让人不由得想去摸一下。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开好錾子仅仅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在这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图案,而这需要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下手时要稳准狠,同时又要特别留神,不能錾透了。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为了做出支撑果盘的这4个中国结,孟剑锋的右手曾经起了厚厚一层茧子。
用银丝手工编织中国结,所有的技师想都没敢想,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孟剑锋錾刻的工艺品上有四个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但孟剑锋认为,既然号称纯手工,就不能有一寸地方不是手工。即便为此要多费气力,他也依然坚持亲手打磨。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6.张冬伟 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漂洋过海,运送液化天然气。在世界民用造船领域,建造一艘LNG船的难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建造LNG船。2005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16个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张冬伟就是其中之一。LNG船的内胆是整个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将一块块薄如纸的殷瓦钢板,像做衣服一样,一块一块连接起来。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
殷瓦钢是一种耐超低温的钢材,薄如纸张,极易生锈,最薄的地方用手摸一下,24小时后就会锈穿。所以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颗汗珠,一个手印,这就要求工人在焊接时,不仅手上准,更要心里稳,焊工们的任何情绪的波动,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殷瓦)钢板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跟一张牛皮纸一样薄,后面就是一个木箱子。规范如果用得不好的话,很有可能里面的木箱子就着火了,烧这个焊缝就是像在木头上玩火一样。”张冬伟如是说。
一条LNG船,殷瓦钢焊接长度总长达130公里,虽然90%是自动焊,但还有13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缝,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为了避免焊缝出现漏点,张冬伟要求自己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
张冬伟:每当试航的时候,(LNG船)缓缓驶向这个大海的时候,
感觉挺自豪的。手艺这个活,不是像电脑打字一样白纸黑字你放在这儿永远会有。手艺这个东西是掌握在手里的,是要脑筋和手并用的,你热爱它了,你喜欢它了你才会用心去学它,你才会追求它这个内在的东西。
7. 周东红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所谓“捞纸”,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要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度角,抬得齐肩那么高。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十五公分左右深度。这上下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不能超过上下一两的误差,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1克。周东红说,“这三十年来,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
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8.管延安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要避让空中航线和海面货轮,大桥两头是桥面,中间用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挖掘作业,而是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万吨,相当于八万辆小轿车的重量,这么重的东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赖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
都成了他的徒弟。
别看管延安现在这么牛,刚刚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当钳工时,满怀信心的他,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击。第一次安装设备,干过二十年钳工的他轻车熟路,半个小时完成,没想到,模拟调试时,设备漏水了。所幸只是测试,问题又很快解决,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上百名工友几天的活儿白干了,一切必须从头再来。这一次失败,让管师傅认识到,港珠澳大桥的活儿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技术必须要更加精益求精。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设备仓库附近,从早到晚地练习。
要找到最佳感觉,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安好的设备,在这里需要四五个小时。为了训练自己的手感,干活的时候,管师傅很少戴手套。
管师傅工作的隧道内不透风,闷热潮湿,他每天要在这里工作近十个小时。管延安: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这个执着,我认准的事,我需要把它完完好好地干好,必须把它圆满地干好,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会走到底。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编后语】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大国工匠们给
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人生追求,执著、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果把所有这些特质凝聚成一个词,那就是“匠心”。有匠心,就一定能实现心中梦想;有匠心,就一定能锻造“中国品质”;有匠心,“中国制造”就一定能飞得更高。
篇二:“工匠精神”高考作文素材整理
“工匠精神”话题作文素材
一、释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二、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
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
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1]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2]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三、现实意义——“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
企业不能盲目学习和引进日本式管理。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所谓工
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
农业生产: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它是一种精致化生产的要求,它对农业生产同样适用。从农业生产来讲,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从种植开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证安全,还有就是它的品质和质量,这里也需要工匠精神。[6]
工匠精神企业发展: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第二,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有了敬业精神,企业家才会有将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的不竭动力,才能够把创新当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第三,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其他人也
许选择退出,唯有企业家不会退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但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经济发展的隐忧所在。
四、“考工记”:“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在中国,工匠古已有之。
现存成书年代(战国初期)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将社会组成概略分为六种: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已经将卓越的能工巧匠视作具有“济世”之能的“圣人”。他们能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所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对中国传统工匠给予这样的描述:“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在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修身齐家平天下主流价值之外,对能工者、善工者的勇敢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
清代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 匚部》注解中说:匠,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又曰:百工皆称工。
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被中国的工匠们视作毕生的追求。除了庖丁,《庄子》塑造了大批匠人巧者的形象。《达生》篇里的承蜩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粘蝉若拾;梓
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道法自然,合于天道。工匠的最高境界便如是。
五、关于工匠的成语:
【鸠工庀材】:庀:pǐ,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良工巧匠】: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良工心苦】:良工:手艺高明的工匠。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
【山有木工则度之】:度:图谋。山上有树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审曲面势】:指工匠做器物,要仔细察看曲直,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材料。也指察看地势。 著历史上名的工匠:
欧冶子、干将、莫邪:铁匠,铸剑师
商高: 公元前1100年前后的西周数学家。最早提出了勾股定理,比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勾股定理早500多年。
丁缓: 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曾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发明了“被中香炉”,类似于今的空调。
魏伯阳:会稽上虞(现浙江省上虞县)人。生活在距今1800年前,东汉时代的炼丹家(炼丹即冶炼),被后人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积多年实践经验写成《周易参同契》,这部不朽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
戴逵: 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为人谦和,技法高超,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裴秀魏晋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中国优秀的地图学家。曾主持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在实践中创立的“制图六体”,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綦毋怀文:(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后世称之为“灌钢法”或“团钢法”。这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刘焯: 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县)人,隋代科学家。刘焯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写进了《皇极历》这一部历书中,其中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桥梁专家)。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专家,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
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蒯祥:天安门的设计者,人称“蒯鲁班”。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1420年,承天门(即天安门)建筑完工后,他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称为“蒯鲁班”。
丁谓—— 一举三得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
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
延伸阅读:为啥中国丢了工匠精神,日本却没有,
“工匠精神”,这个带着古早味的词语,被写入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历史上,工匠延绵不绝。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往近了说,2015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也介绍了不少拥有顶尖技艺的一线技术工人。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些从事珍贵古漆器、镶嵌、织绣、木器、青铜、瓷器、书画修复的技术人员,也都有手艺人的特质——耐心,缓慢,坚持,少量。 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呼唤
的东西。
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中国游客去日本爆买,目光早已从电饭锅马桶盖等流水线产品,转向了手艺人一刀一锤一丝一线打造出的手工业品。有次的厨刀,南部铁器的急须(茶壶),甚至一把剪刀,一个便当盒也要从日本带回来。
为什么日本没有丢失工匠精神,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说:“我认为工艺之美,最终还是秩序之美。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有工艺之美的存在。美的兴衰与社会之兴衰在历史上是同
步的,对工艺的救助就是对社会的救助??丑陋的工艺是丑陋社会的反映。”
一.工匠精神就是用手到达极致
要了解日本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下面这些细节看起。
1.在NHK拍摄的纪录片《工匠达人》中,二十位工匠各怀绝技,但他们制作的器物,诸如沙漏、日式饭桶、鲤鱼旗、南部扫帚、印章、木屐、剪刀、棒球手套等,都是生活中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不是特殊的美术品。
(日本和菓子讲究“五感”艺术:以眼睛欣赏和菓子的美感及美味,和菓子的香气,舌头的触感、手拿和果子、切和果子时的手感,品尝和菓子的美味,品尝和果子时所发出的声音)
2.柳宗悦在《日本手工艺》中记载了他游历日本时,在宇都宫看到的木漏斗制作过程——木漏斗是装酒或酱油用的,用木材制作是因为木材不会像金属那样改变食物的味道,因此,正规的酒店都用木漏斗。就是这样一个廉价的木漏斗,在制出原型后需要用四年时间晾干,待木质稳定后才能做进一步加工。日本TBS电视台的“未来遗产”节目,曾介绍过南部扫帚的做法。匠人高仓德三郎自己种植扫帚草,每年收获的扫帚草在经过脱粒、干燥后,再由高仓德三郎从中甄选出合格的材料。他制作的扫帚多达60余种,其中部分高级扫帚需要花去三年的时间。
(日本国宝童子切安纲,由平安时代居住在伯奢国的著名工匠安纲打造,传说初代主人为源赖光,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3.日本刀的特点就是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凭借工匠的技艺和经验,打造出品质超乎想象的产品。在没有现代炼钢技术的情况下,锻造师锻打经过精选的“玉钢”(海绵铁)坯子调整碳的分量和分布,这个过程既决定了刀的硬度和韧性,也会形成波浪、扭结、树轮等不同的纹理,这些纹理被称为“地肌”,有独一无二的装饰效果。此外,刀身美妙的弯曲弧度并不是敲打出来的,而是来自热处理过程。
4.电影《哪啊哪啊神去村》中,神去村的伐木工通过不断修剪旁枝,才得到树干笔直,没有疤结,年轮均匀分布的苍天大树,所以神去村砍下的每颗木材在交易市场都能卖出最高的价钱。然而种树是一件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收获的事情,这一代伐木工亲手呵护的树木,往往要在百年后才能被子孙砍下,树长得好不好,到他们死后才能看出来。但没有一个伐木工因此懈怠,他们就像百年前的先辈一样,考虑的不只是此时此地此身,而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以手工方式生产实用器物,以恭敬诚恳的心态对待职业和劳动,以端正的态度严格遵守各项工艺要求,实现器物的超凡性能,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精、不辞劳苦。这就是工匠精神。
二.阶层固化的环境下,职人靠工匠精神获得人生尊严
手艺人阶层的出现使得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发展。在日本,手艺人被称为“职人”。
日本“职人”阶层形成于江户时代。战国末期,日本的城市只
有领主居住的地方才有“城”(城堡),领主住城内,武士和市民住城下(町)。人口集中于都市之后,为满足上流社会的需要,日本的手艺人阶层逐渐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与商人混居在一起,并称“町人”。现
代日本的许多都市都是由那时的“城下町”发展而来的,不少还保留了町名,如衣橱町、桶屋町、丝屋町、木工町等等。
江户时代,社会阶层相对固定下来了,“职人”成为手工艺者的一个固定称谓,这个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和风俗习惯。
在手艺人阶层中,地位最高的是刀匠。这是由日本的尚武风俗决定的。尤其在镰仓幕府依赖武士维持统治的政治体制确立以后,对刀剑的崇尚使得造刀剑的风气极为强烈。传说后鸟羽天皇曾招募名匠设立“御番锻”制度,并亲自参与打造。日本历史上都把制造刀、剑看做是工艺中最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刀匠甚至有被封为大名称号的。刀匠以下地位较高,同时数量也众多的是木匠(大工,主要做木建筑),其他还有织工、漆工、陶工、金工等。
日本手艺人阶层的出现促成了工匠精神的萌发。一种说法是,江户时代,手艺人身份都是世袭的,阶层的固化使每个阶层的人安于现状,以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此外,日本手艺人在当时并不受重视,他们暗含一股较劲心理,寄希望于以技艺震撼对方,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
日本人有很多非常适合手工业、制造业的民族性。比如他们有一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极致化的本能。日企中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如果花一个小时能够做完这件事,那么花两个小时做得更好吧。
三.一个顶尖职人背后,是技艺和态度的双重修炼
好作品的背后总是有感情、道德甚至宗教的存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对寿司的理解充满了哲学的意味——那是精确到秒的艺术,握寿司的生命有如樱花般短暂。要用最好的食材,在最佳的时间内,用最精准的技巧,做出来了,让客人最享受地吃掉,才不辜负寿司职人的心意。
日本职人善体物性,顺应自然,这也是日本工艺产品健康、自然之美的根基。日本各地盛产种类丰富的木材,有柔软的桐、杉、松、樱,也有坚硬的榉、栗、橡。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日本人发展了对木材的嗜好。直木纹、木板纹,品质被分得很细,在其他地方不会有对木材之分类如此用心的国民。据描述传统木屋匠作的文献中记载,树木应当在特定时节砍伐,并且把它的生长状态记录下来,制作房子的时候尽量按照原来的状况布置。比如山坡阳面的树木用来制作房子的阳面,背面使用背阴面的木材,具体的朝向也尽量遵从原状,这样会使整个房子的状况与树木天然的状态达到和谐。
日本职人阶层都有着崇尚苦修的传统,要求全身心投入自己的职业,日求精进。纪录片《寿司之神》描绘了日本顶尖职人的技
艺修炼之路。在成为一名寿司职人之前,学徒首先要学会为客人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但没学会拧毛巾,就不能碰鱼;然后,要学会用刀和料理鱼;再十年之后,才可以学习煎蛋。
职人在造物中的全身心投入,还包括用生命为品质负责。幸田露伴的小说《五重塔》中反映了日本职人以身殉职的极端职业责任心。五重木塔在落成仪式的前夕遇到前所未有的大风暴,负责造塔的木匠十兵卫在暴风雨中怀揣六分凿登上塔顶,打算一旦塔被损坏就自杀以身
殉塔。
四.现代化大工业中,日本职人依然大放光彩
传统工艺领域培育器物的精湛手艺和虔诚态度,在日本现代化的制造业中得到了传承。在材料、化工、精密机械、精密测量仪表仪器等行业。日本中小企业显出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些企业的员工大多只有几人到几十人,但却各自拥有身怀绝技的技术工匠,善于以无法模拟的精密技术与独特手工技术,把各类产品做精、做细、做专和做深。
作文十:《践行“工匠精神” 争做大国工匠》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践行 “ 工匠精神 ” 争做大国工匠
作者:罗世威
来源:《企业文明》 2016年第 07期
****在河南调研时提出,要 “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 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要求 “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各行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 量、打造大国工匠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中建一局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 中国建筑旗下 核心子企业,勇担 “ 央企一流、行业排头 ” 的重大责任,在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加快实现 “ 三 个转变 ” 、争做大国工匠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今年 3月,中建一局以 首创的 “5.5精品工程生产线 ” ,荣获中国政府质量领域的最高奖 —— 中国质量奖,是中国工程 建设领域唯一一家获奖企业,成为行业质量领军者和品质代言人。
建筑行业质量 “ 三个特点 ” 决定工匠精神的特质
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建筑行业的质量特点。我们认为,建筑行业的质 量有三个特点。
一是建筑产品具有隐蔽性。我们看到的建筑物,都是最后装饰的效果和外观设计。在建设 过程中,基坑挖完就要埋掉,坚固的桩基也埋在地下看不见,钢筋绑完后又打上了混凝土,钢 筋也看不到,等装修完之后混凝土也看不到了。但实际上这些构成了建筑物的骨架和寿命,是 它的核心质量。
二是建筑产品在国家和个人财产中所占的比重大。比如,对国家而言,整个基础设施建设 的经费占国家财政的比重很大;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要盖大厂房,所需经费占该企业财产 的比重也很大;对个人而言,一个人买房大多需要花半生的积蓄,或者还要贷款,分量之重更 毋庸赘言。
三是建筑产品是多学科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建筑学是集物理、化学、信息科学、人文、 艺术、环保等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是集大成者,既要传承历史的沉淀,又要面向未来。它是凝 固的艺术、流动的音乐。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看的是文字记载和历史建筑物,有历史的城 市,实际上是从建筑来看的。我们这个行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都很大。
从建筑行业质量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不能对社会负责任、不能对生命负责任、不能对财 产负责任的人,是不配做这个行业的;没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专业素养的团队,是不能做这个 行业的。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建筑行业工匠精神所应具备的品质。
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 “ 三重境界 ”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高考作文素材大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