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肖复兴《超重》阅读答案》1900字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超?? 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选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5、第一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要点:内容上:①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及时间地点。②烘托紧张热闹而又温馨的气氛,便于与下文子女的冷漠形成对比。③暗示主题。强调出国航班多、出国学生多、行李箱大、送行父母多,实际上在暗示事件具有社会普遍性。
结构上:为下文写行李超重铺垫。
16、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试简单说明。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重复吗?为什么?(4分)
答案要点:①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行李超重带来麻烦而把怨气撒在家长身上,是对长辈的爱的不理解(缺乏感受),是自私的表现。
②这样写看似重复,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可以突出表明独生子女不理解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普遍意义。
17、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6分)
答案要点:
①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它将机场上的母子、父女的活动联系起来,构成情节。
②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它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期待超重、情感超重;
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它反映了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溺爱与子女对父母的冷漠、埋怨形成鲜明对比,对父母和子女有双重警示意义。
18、假如你是知心的大小伙子或麻辣女儿,你会乖巧地怎么说怎样做?有人说:做父母难,做儿女也不易。对此你怎么看?(8分)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二:《肖复兴《超重》阅读答案》2000字
肖复兴《超重》阅读答案
(“128815”);肖复兴《超重》阅读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
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
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选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5、第一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要点: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及时间地点。?烘托紧张热闹而又温馨的气氛,便于与下文子女的冷漠形成对比。?暗示主题。强调出国航班多、出国学生多、行李箱大、送行父母多,实际上在暗示事件具有社会普遍性。
结构上:为下文写行李超重铺垫。
16、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试简单说明。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重
复吗,为什么,(4分)
答案要点:?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行李超重带来麻烦而把怨气撒在家长身上,是对长辈的爱的不理解(缺乏感受),是自私的表现。
?这样写看似重复,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可以突出表明独生子女不理解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普遍意义。
17、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6分)
答案要点:
?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它将机场上的母子、父女的活动联系起来,构成情节。
?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它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期待超重、情感超重;
?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它反映了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溺爱与子女对父母的冷漠、埋怨形成鲜明对比,对父母和子女有双重警示意义。
18、假如你是知心的大小伙子或麻辣女儿,你会乖巧地怎么说怎样做,有人说:做父母难,做儿女也不易。对此你怎么看,(8分)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三:《超重肖复兴阅读答案》2300字
超重肖复兴阅读答案
(“128815”);超重肖复兴阅读答案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
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
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选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有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
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感受爱”的重要。
(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重复吗,为什么,(6分)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8分)
超重肖复兴阅读答案
(1)BD(答对一项的2分,两项的5分)B孩子朝父母发脾气的主要原因是感受不到父母“超重”的爱。D小说的选材谈不上巧妙,情节更非波澜起伏。
(2)?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通过“我”与孩子父母的问答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每点3分)
(3)答案要点:?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行李超重带来麻烦而把怨气撒在家长身上。(2分)是对长辈的爱的不理解(缺乏感受),是自私的表现。(2分)?这样写看似重复,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可以突出表明独生子女不理解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普遍意义。(2分)
(4)答案要点:?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它将机场上的母子、父
女的活动联系起来,构成情节。?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它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期待超重、情感超重;?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它反映了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种溺爱与子女对父母的冷漠、埋怨形成鲜明对比,对父母和子女有双重警示意义。(8分)
作文四:《苦瓜肖复兴阅读答案》1600字
山东德州(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6分)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7.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阅读答案:
14.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作文五:《母亲肖复兴阅读答案》2600字
母 亲???肖复兴(13分)
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⑾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⑿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 “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⒀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⒁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⒂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⒃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⒄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小题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这是为什么?(2分)
【小题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⑾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4】阅读第⑿自然段,联系全文,分析“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的原因。(3分)
【小题5】
本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文末说:“世上有一部书永远写不完,那便是母亲”
面对母亲这部“永远写不完的书”,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阅读答案:
【小题1】接受(好感)????怀念(思念、愧疚)
【小题1】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1分),也包含着对生母的思念(1分)。
【小题1】写继母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内蒙。
【小题1】为以前的无知而愧疚;为现在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眼前母亲的衰老而伤感。(3分)
【小题1】(1)不是生母,胜似生母,她勤劳、善良、无私、包容(宽容)(2)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天下的母亲最大多数是值得歌颂的,我们要学习母亲的优良品质,努力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2分)
解析【小题1】文章线索的作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本文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以及情感的理解。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人物、事件)。
【小题1】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根据对主要情节的把握来分析泪流的原因。
【小题1】本题一小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情节。本题二小问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情感,答出该词语的深层次的意思。
作文六:《苦瓜 肖复兴阅读答案》500字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5(答案:?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6(答案:?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7(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7(答案:?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作文七:《苦瓜 肖复兴阅读答案》600字
苦瓜 肖复兴阅读答案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苦瓜 肖复兴阅读答案”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5(答案:?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6(答案:?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7(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7(答案:?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作文八:《苦瓜肖复兴阅读答案》300字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5.答案: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6.答案: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7.文章以
17.答案: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只答出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作文九:《肖复兴《史可法的扬州》阅读答案》2700字
史可法的扬州
肖复兴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4.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作者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史可法祠堂里两副对联,都富有诗情画意,巧用比兴与对仗,用明月象征史可法,含蓄地赞美了史可法对扬州城的热爱。
D.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E.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5.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6.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7.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答案:
4.选A项3分,选D项2分,C项1分。选B项、E项不给分。
5.(1)①内容上,这句话是作者的自我宽慰,同时也寓含着哲理,也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未见到梅花的遗憾,自然引发下文写他人和自己对史可法这一英雄人物的无限追慕。(3分)(2)用比喻手法,把墨迹比作血迹,表现史可法的悲壮之情;用排比手法,通过描写墨迹如新,表明史可法的精神永存。整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的敬仰之情。(3分)
6.(1)史可法在扬州壮烈牺牲,从此,史可法和扬州形成密切关联。(1分)
(2)史可法让扬州城在妩媚之外,增添了男儿血性与英雄豪气。(2分)
(3)扬州人种花植木、命名街道,都体现了扬州人已经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日常生活。(2分)
7.意蕴(2分):
梅花,象征史可法的坚贞不渝的精神,象征后人对英雄的追思仰慕之情,也象征扬州城的高洁之美。(答对两点给2分)
作用(6分):
(1)“梅花”是作者结构文章的线索。
(2)表现史可法人物形象,写梅花,是为了塑造史可法形象服务。
(3)作为史可法祠堂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哀婉的氛围,表达作者凭吊时的心情。
(4)设置悬念,作者向往着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领起全文,接着写两次未见梅花,心怀遗憾,为下文设置悬念。(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作文十:《城市的雪(肖复兴)阅读答案》1800字
城市的雪 肖复兴 如今,地球普遍变暖变旱,冬天里的雪已经越来越稀罕。特别是在城里,难得飘落下来一场雪,如同难得见到一位真正清纯可人的美人一样了。 城市的雪,从入冬以来就一直在期盼中。仿佛要和春天里的沙尘暴有意做着强烈的对比,沙尘暴不请自到,而且次数频繁地光临,并不受城市的欢迎,但是,受欢迎的雪却在冬天里总是姗姗来迟,像是一位难产的高龄孕妇。以往的日子里,最耐不住性子的是渴望下雪天能够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如今,最焦灼不堪的是城边的滑雪场,总也等不来雪,只好先急不可耐地鼓动起人工造雪机,将人造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吹了出来,那只不过是冬天的赝品。 城市的雪,终于在期盼中飘洒下来,不用多久,便不再受欢迎,仿佛约会前的憧憬在见面的瞬间便顷刻扫兴地坍塌。雪落在树木上,再不会有玉树琼枝;雪落在房檐上,再不会有晶莹的曲线;雪落在院子里,再不会有茸茸的地毯和小狗跑在上面踩出的花瓣一样的脚印;雪落在马路上,很快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黑乎乎一摊摊泥泞的雪水。 也很难见到雪人,即使偶尔见到了雪人,也是脏兮兮的。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的废气,一起尽情地把雪人的脸和全身涂抹得尘垢遍体,再没有原先那种洁白可爱,如同衣衫褴褛的弃儿。前两天北京下了一场雪,我在街头见到一个雪人,上午刚刚见到时,它还高高大大,插着胡萝卜的鼻子和橘子的眼睛,格外鲜艳夺目,没到中午,它已经脏成一团,附近餐馆倒出的污水,无情地将它浇头灌顶,把它当成了污水桶。而我在天坛公园转了一圈,只看到一个雪人,小得如同一个布娃娃。公园并不能够为它遮挡污染,它一样脏兮兮的,只有头顶上盖着一个肯德基盛炸鸡块的小盒子,权且当一顶帽子,闪烁着带有油渍渍的色彩,像是故意给雪作的一个黑色幽默。 城市的雪,再不是大自然送来的冬天的礼物,而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成为了城市污浊的乞儿,成为了pH试纸一样测试城市污染的显形器。 其实,雪是无辜的,雪到了城市,没有得到娇惯和恩宠,相反被城市带坏了。雪的本色应该是洁白晶莹可爱的,却这样一次次地受到了伤害。我想起俄罗斯的作家普里什文曾经写过的《星星般的初雪》,他说:“雪花仿佛是从星星上飘下来的,它们落在地上,也像星星一般烁亮。”他又说:“今天来到莫斯科,一眼发现马路上也有星星一般的初雪,而且那样轻,麻雀落在上面,一会儿又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上便飘下一大堆星星来。” 只是,如今的城市,无论莫斯科还是北京,再不会有这样星星般的雪花了,再也不会有雪中飞起的麻雀翅膀上飘下一大堆星星的景象了。 在北大荒,我倒是见过一种叫雪雀的鸟,特别爱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出来,飞起飞落,格外活跃。它们和麻雀一样大小,浑身上下的羽毛和雪花一样的白,大概是长年洁白的雪帮助它的一种变异,环境的力量有时强大得超乎想象。心里暗想,今天这种雪雀要是飞进城市,也得随雪花一起再变异回去,羽毛重新变成褐色,甚至乌鸦一样的黑色。 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 1.文章开头所说“雪”是“一位真正清纯可爱的美人”,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是说城里的雪太难得一见了,就像真正清纯可爱的美人一样,难得见到。 表达了作者对城里的雪的喜爱与期盼之情。为下文写作者对城里的雪远非想象中的那样清纯洁白作铺垫。 2.文章第三段,作者用了“雪落在了??”的排比,请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答:回答了前文中“城里的雪”不再受欢迎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城里的雪”越来越少,偶尔下了雪,又蒙受污染的痛惜之情,也 表达了作者对洁白清纯的雪的向往之情。 排比句句式整齐、匀称,以少总多,强化了语言的表达效果。3.作者文末说:“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这句话有什么含意?(6分) 答:“城里的雪”越来越少。 “城里的雪”蒙受污染,缺少美感。 而自然、洁白、清纯的的雪只有在梦里、童话中、文学作品里,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4.文章以“城市的雪”为题目,为什么?作者引用《星星般的初雪》以及插入北大荒的雪雀有何作用?答:有双重含义:(1)制造悬念,引起读趣;(2)通读全文后,始知作者深
意:空气污染导致城市雪少,让人担忧。 作者引用《星星般的初雪》,以及插入北大荒的雪雀均为反衬,意在表明城市受到严重污染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