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从军行从军行阅读答案》500字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从军行
陈羽 王昌龄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
梧桐叶落枝梢折。 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 撩乱边愁听不尽,
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作文二:《从军行二首比较阅读(王昌龄、陈羽)》400字
从军行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③雪。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简介)琵琶起舞换新声④,总是关山⑤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推荐阅读】王昌龄送别诗简析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练习】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答: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答:【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作文三:《从军行阅读答案》60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直上”二字是动态描写,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直上”二字使整幅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从这“直上”二字中溢出。(意对即可)
(2)前两’句写行军的环境极为恶劣: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树梢也被狂风折断。这些环境描写,竭力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恶劣的环境映衬出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意对即可)
(3)后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这样写不仅是因为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为保卫国家不畏天寒路险、昂扬直上的崇高精神。(意对即可)
作文四:《从军行阅读答案》400字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唐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唐 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1)李诗的“独”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所写的战争都是败仗,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独”字,刻画出一位勇武过人,力挽狂澜的英雄,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意对即可)
(2)李诗主人公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陷入敌军重重包围,却并不丧气,而是显出豪气豪情,杀开重围,绝处逢生。刘诗主人公也是处于敌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力自守,陷于一种绝望的境地,情绪悲凉沉重。(意对即可)
作文五:《从军行阅读答案》300字
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碎”和“独”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他突营闯阵射杀匈奴将领,独领残兵杀出重围。
2.“碎”字形象地写出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独”字写其英勇无比,冲破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意思对即可)
作文六:《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300字
阅读下列两首唐诗,做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关山,系乐曲(关山月)。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这两首诗属于哪种题材?
(2)《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之妙: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是写风将“梅花落”笛子曲,吹送到关山处处。但胡地没有梅花,为何说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四处飘散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
(2)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寄托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作文七:《古从军行阅读答案》500字
阅读理解: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________,________。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写原文诗句。
2.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边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幅画面。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4.这首诗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________的主题。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叠词各用来描绘什么?有什么好处?
①雨雪纷纷连大漠
________。
②胡雁哀呜夜夜飞
________。
③胡儿眼泪双双落
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2.白日烽火,黄昏饮马,风沙行人;3.典故,好大喜功的皇帝草菅人命;4.对唐玄宗穷兵黩武、不惜多次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讽刺;5.①描绘雨雪很密的情状,衬托边陲的凄冷阴寒,反映从军生活的艰苦,②强调土生土长的胡雁尚且哀啼,何况远戍他乡之人,③用胡儿的落泪反衬出环境的恶劣
作文八:《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500字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 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2、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C、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D、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气象浑茫、含蓄丰富地展现边塞战士的豪情壮志。
阅读答案:
1、A
2、D
作文九:《从军行的阅读答案》5000字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篇一:杨炯《从军行》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从军行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百夫长:指下级军官。【阅读训练】: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
方法。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5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
炼。6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7 答: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8: 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9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1 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 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2 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 分)10答:这两句描绘了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
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2 分)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篇二:比较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从军行(其一其二)》(附答案)
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1)A(2)第一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借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先抒情后写景。(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从军行的阅读答案篇三:《从军行》《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对比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对比阅读答案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土天山雪。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庆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钥天晓。 注:?海哗:湖边 ?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惰现下预示敌人的败亡。8(两首诗都写了从军将士所处的环境的极为严酷,其严酷各有什么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答:9(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答: 8、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9、(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从军行》《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诗歌赏析: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
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武威遇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诗歌赏析: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
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
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都护行营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细细品味,这主要是由于“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
。明白这一点,末句含意自明。“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
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作文十:《古从军行①阅读答案》700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从军行①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答对三点即可)
(2)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
答案示例二:?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意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从军行从军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