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重阳节是不是鬼节》1400字
重阳节是不是鬼节?
史料记载,民间在重阳节不但有登高习俗,还有祭墓习俗。那么重阳节是不是鬼节呢?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仙游旧时习俗,重阳节祭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介田”轮流种,祭祖之后若还有盈余,再按丁平分。
香港,每逢重阳当天,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交通机构便会实施一系列相应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扫墓人士。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同少量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的其它习俗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作文二:《重阳节鬼节》5600字
中元节文化知多少
中元节来历与时间
中国古代以正月、七月、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中国的“鬼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 ? 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 ? 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我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
1
佛道两教。道教是我们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
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说起地狱,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中国“鬼文化”中,人之“死”是肉体凡胎的死亡和消灭,其
2
灵魂将根据生前的修为或罪孽的不同而进入不同的境界,或进入不同的轮回。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
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七月十五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
3
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
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命各种“鬼差”把守地狱之门。传说七月初十至十五日这几天,地官赦罪,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鬼魂纷纷回到人间——俗语说“七月半,鬼乱串”也。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在七月初十设置牌位,迎请先人(对逝者老人特称“先人”)的“鬼魂”。
迎请先人一是要设置牌位或在神龛前设置供桌迎请,否则,门神可能不会让他们进家;二是要在大门处点烛、点香、焚纸,既要请门神放先人进家,也要请门神把好家门,不要让孤魂野鬼混进家来。迎请先人后,每天早中晚均要祭奠供
4
奉,直到送走先人为止。
至于中元节的具体日期,传统认为是七月十五日,但民间则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等多种类型。北方一般以十五日位中元节,南方则基本是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
南方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中元节,与古代大移民有关。古人认为,先人们在领取后人给他们的孝敬钱后,均要去赶集“扬州大会”或“酆都大会”,备办他们日后的生活所需。这些大会在七月十五日夜亥时结束前,而且,十五日亥时结束即十六日子时到来前,地狱的大门将会关闭。古人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马及马车,千里迢迢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南方普遍以七月十三日为“中元节”。正如正月元宵节(上元节)“苗十三汉十四傩十五”一样,“湖广籍”、“江西籍”分别以十三、十四为中元节,特别是贵州地区基本如此。
经过几天的供奉,到了十三或十四日,要做晚餐时,要做最后一次供奉,到天黑后就把要给先人的孝敬钱按照礼仪焚烧给先人,送他
们返回该去的地方。
但在迎请和奉送先人的时候,如果是新故不满3年的先人,则要提前一天迎请或奉送。
中元节烧纸禁忌
中元节烧纸有很多讲究,各地民俗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笔者仅以贵州贵阳地区为例简介而已:
5
1、买纸时间:如果是要迎请供奉先人的,则要在初九或初十之前被办好香蜡纸烛;即使不设置牌位等供奉的,也要尽量在烧纸奉送先人前被办好。写包的,则要提前写好包。
2、购买香蜡纸烛的要求:现在的人似乎很与时俱进,印制了很多五十元、百元、千万元的人民币、美元、欧元等仿制“冥币”,写包的封皮印制了现代化的飞机、轮船、小车等运输工具乃至各种家用电器。这些看起来很时髦,但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因此,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现代货币仿制印刷品。这些烧纸,一张就是成千上万亿的,但那钱不实,在冥界没有意义,犹如人间的空头支票。
要买黄草纸,而且要戳子眼多的,烧纸的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打上去的,一般五排或七排,至少一排七个眼,多的九个眼、十一个眼或更多,越多越好;排数和戳子数都是单数(奇数)。这样的烧纸在冥界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先人们揣在兜里才有用处。
香最好是檀香;蜡烛一般是不带文字的红烛。
香蜡纸烛的数量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迎请先人的多少等而定。
篇二:中华传统节日2015.10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简介
一:重阳节:
6
时间:重阳节,又称“踏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
由来: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民俗活动: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古诗:
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7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二、除夕:
时间:中国农历年12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叫做除夕。
由来: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迎接将要来临的新的一年。在中国,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也叫做“年三十”。
民俗活动: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古诗:
《除夜有怀》
唐朝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三、春节:
时间: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由来: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8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民俗活动: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
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
9
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古诗: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端午节: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由来: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民俗活动: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
10
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诗词:
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
篇三:中国节日表
中国农历节日表
元旦(公历1月1号)
春节(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11
元宵节(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春耕节(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清明节(节气清明当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前后)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龙舟节)
半年节(六月初一)
七夕节(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祭祖节(十月初一,也称寒衣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
冬至日(冬月的某一天,不稳定;公历较稳定,为12月22号前后。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
腊八节(腊月初八,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
正月:指农历一月
冬月:指农历十一月
腊月:指农历十二月
12
13
作文三:《重阳节是鬼节吗-》1700字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是?不是?鬼节???
史料?记载?,民?间在?重阳?节不?但有?登高?习俗?,还?有祭?墓习?俗。?那么??重阳节是?不是?鬼节?呢?? ?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
?
? ?三、七?月十?四十? ?
?五、十??月初一。? ?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
《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仙游?旧时?习俗?,重??阳节祭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介??田”轮流?种,??祭祖之后?若还?有盈?余,?再按?丁平?分。? ?
香?港,每逢?重阳?当天?,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交通?机构?便会?实施?一?系列相?应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扫墓?人士?。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同少?量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的?其它?习俗? ?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
?
作文四:《15年重阳节开业是不是吉日》6500字
篇一:关于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
1
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觉当中想起**的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篇二: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据枟易经枠“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两个阳数相重,故名“重阳”。战国时,重阳日已被视为吉日。汉代时,在重阳日过节渐成风习。重阳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登高、赏菊,因而重阳节亦称 “菊花节”,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在描写重阳登高的诗篇中,唐代诗人王维的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枠久负盛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如今,每逢重阳节,人们登山
2
远足,进行野餐。政府把重阳节定为 “老人节”。这一天,单位要开展敬老活动,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全国许多城市在重阳节前后举办菊花展。造型奇特、色彩纷呈的菊花展,吸引了无数爱菊、赏菊的市民。眼下菊花酒已不多见,但醇香爽口的菊花晶、菊花茶等,则颇受广大顾客的青睐。
篇三:2015九九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10篇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1
金黄的树叶离开了树梢,在空中如蝴蝶样飞舞,最后以柔美的弧度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黄,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点缀,渐渐的,秋天的韵味浓了起来。秋天又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节到了。我踏上了家乡的路。往日泥泞的小路。如今还十分亲切,路旁的景物依旧。只是觉得更添了一份愁绪。因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人,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欢声笑语,又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强烈。
几年前的一个重阳节。那时外公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老小孩”,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心,又有宽广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
3
都感染着身边的人。
可生老病死—这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终究让外公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回忆,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何谓亲情,明白在世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如今重阳节,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2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预祝天下的老人健康幸福快乐,长命百岁~都说家有一老赛过一宝,现在才明白其中道理,家里的老人让你想想就感觉温馨也生出对家的无限依恋,每当夜幕降临,畅游车河时,万家灯火中总有一盏灯是属于你为你而留,心中顿有暖流缓缓淌过??
4
这个重阳节快到了,想起我的奶奶和姨婆还有爷爷,希望他们在天堂里快乐安康~经常会想起他们,很少会梦到他们,相信他们在那里一定是快乐安好的在我还是个毛毛头时,奶奶把我接回来,和姨婆一起把我带大,我的童年考试吧无虑,她们对我宠爱有加,特别是姨婆对我偏心偏得来是地球人都知道最遗憾的是她们一天我的福也没享到,在我还没开始工作赚钱她们就都走了,虽然这些年我总是尽我所能为她们做佛事,总弥补不了心中的缺憾??到现在还记得姨婆看到我就说阿囡啊??放学后每天偷偷给我买奶油小方还叮嘱不能告诉表妹??过年奶奶为了劝说我去表姐家作客需要先答应我的条件---买连环画外带拷扁橄榄,我才同意去的??奶奶做的五彩圆子,青团,松糕??在我的记忆中那是空前绝后的美味随她一起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抓紧时间,多陪陪家中的老人,WwW.cSpengBo.cOm 蓬 勃范 文网:15年重阳节开业是不是吉日)陪他们多聊聊,哪怕多一个电话,以后都会少一个遗憾??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就会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今天是重阳节,我很早就起床了。我决定为奶奶做一张贺卡。于是,我找出一张粉红色的卡纸,把它对折。在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再用剪刀掏空,然后在下一层画了
5
一些代表感激之心的金盏花,还画了一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最后,我又在上面写下了自己创作的小诗:
奶奶,你把对我的关心织进柔软的毛衣;
奶奶,你把对我的关心烩进美味的饭菜里;
奶奶,你把对我的关心藏进学习的奖赏里;
奶奶,你把对我的关心融进和蔼的笑容里。
祝奶奶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做好后,我把贺卡递到正在扫地的奶奶手中。奶奶看了后,满是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连声夸奖:“娜娜真能干,贺卡做的比买的还漂亮!奶奶喜欢。”听了奶奶的话,我心里美滋滋。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4
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6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觉当中想起**的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7
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己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非常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
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6
艳阳高照,天清气爽,又到重阳。
街头多了为老人服务的小站,报纸电台开始宣传如何敬老爱老,敬老院,颐养院趁势又多开了几家。
8
大多数为老人服务的小站都是真诚的,也有一部分是趁机销售一些所谓的治疗仪器。这边刚免费为老人做了简单的身体测量,那边就忙不叠拿出仪器向老人展示,施展浑身解数,巧舌如簧,誓必让老人买下不可。
一些单位在重阳那天,肯定会有行动,名为给老人送爱心,实际为单位赚名气,送些不靠谱的礼物,诸如视力保健仪之类的,老人用得上用不上可管不得了。
平时就经常有敬老院虐待老人的事情曝光,但是敬老院还是照样要开的,只是换个名字重整旗鼓而已。至于服务质量有没有改进,那就不得而知了。基于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小孩的,到我们年老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或孩子身处外地或工作关系,或自身原因,无暇照顾老人,很多人可能都有机会进老人院安度晚年,这样的状况怎么不让人为以后担忧呢,
真正关心老人,不要只在乎形式,不要在节日的时候才表达关怀,无需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
关心的程度。身在外地的,一条短信,一通电话,只要是流露真心的问候,老人也会很高兴。经济不太好的,平时多帮老人做些家务,和老人聊聊天,也是最好的孝道。至于单位企业的节日献爱心,真正为老人们做点实事,少些沽名钓誉的虚浮吧。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7
9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
10
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8
重阳登高你对群山喊,平安在哪里?群山回应,在你家在你家。九九踏秋你对原野喊,幸福在哪里?原野回应,在你家在你家。你到家果然都在。祝节日快乐。
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
九月九日登东山,身影孤单心自宽。亲朋好友多珍重,好友此地把你念。往事如烟笑颜在,今日他乡可安好。健康快乐合家欢,工作顺利万万年。
一叶知秋,我懂你;一片丹心,我爱你;一只鸿雁,问候你;一束菊花,祝福你。亲爱的,九九重阳节久久爱,幸福快乐和你一生不分开!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独自在外思乡愁。饮菊酒,赏菊花,登高远望念家乡。路遥远,思念浓,祝福永远在心头。祝重阳节幸福快乐!
11
菊花酒,香满溢,思念比山高;佩茱萸,与你共,友谊比海深;重阳糕,愿共尝,事业步步高;九月九,短信到,幸福久久常伴你!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你,你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你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祝你重阳节快乐!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现在正是菊花争艳的季节,我知道一个地方,可以赏菊,我带你去吧!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8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12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重阳节尊老敬老作文9
今天是重阳节,晚上我们一家要去登高。
放学回家,我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晚上,语文试卷刚写完,爸爸就来电了:”晚上十点去西樵山登高。”时间只剩下几分钟,在我们装备一些衣服时。咚、咚、咚的声音传来,我开门一看,是人口普查的叔叔、阿姨。真是的,偏要这个时候来!填完表了,我们赶紧下楼出发。
到了西樵山得开车上去,上山时我看了看下面,哇真美!真是人间啊,终于可以下车了,我们来到观音菩萨的地方,哇!好大啊!爸爸说:“去买香来拜观音菩萨。”“我跟你一起去。”我说。买香时,我听到好大的爆竹声,震耳欲聋。在插香时,香灰掉在我的裤子上,我在许愿树前,
13
作文五:《六年级作文重阳节念意义 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阳》600字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
://.docin./afeidoc81 六年级作文重阳节念意义 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阳节不但是有纪念性也是有意义性的。
接下来我就说说重阳节的起源吧~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
1
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今年的重阳节让我学会了不少的知识~今年的重阳节过得比以前的更加有意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上一页4
2
作文六:《[最新]重阳节是鬼节吗--2017年重阳节资料》1300字
[最新]重阳节是鬼节吗?-2017年重阳节资料
重阳节是不是鬼节?
史料记载,民间在重阳节不但有登高习俗,还有祭墓习俗。那么重阳节是不是鬼节呢?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仙游旧时习俗,重阳节祭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介田”轮流种,祭祖之后若还有盈余,再按丁平分。
香港,每逢重阳当天,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交通机构便会实施一系列相应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扫墓人士。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同少量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的其它习俗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作文七:《重阳节是鬼节吗-(范本)》1300字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是不是?鬼节??
史料记载,民间在??重阳节不但有登高习俗,还?有祭墓习俗。?那么重阳?节是不是鬼节呢?? ?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
?三、七月十四十?
?五、十月初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仙游?旧时习俗,重?阳节祭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介?田”轮?流种,祭祖之后若还?有盈余,再按?丁平分。?
香港,每逢重阳?当天,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交通机构便会?实施一系列?
相应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扫墓人士。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同少量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的其它习俗?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
作文八:《重阳节是鬼节吗-【可编辑版】》1100字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是不是鬼节?
史料记载,民间在重阳节不但有登高习俗,还有祭墓习俗。那么重阳节是不是鬼节呢?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
三、七月十四十
五、十月初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仙游旧时习俗,重阳节祭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介田”轮流种,祭祖之后若还有盈余,再按丁平分。
香港,每逢重阳当天,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交通机构便会实施一系列
相应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扫墓人士。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同少量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的其它习俗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作文九:《重阳节》2400字
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易经》中把“六”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zhī,恭敬之意)敬必饬(chì,使其整齐)。”“是日也,大飨(xiǎng)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láo,浊酒)靡(mí)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二、 重阳节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 “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 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 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 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 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 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 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 的篁(huáng,大型竹园)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 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 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 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 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 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 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 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 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 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 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 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 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 (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 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 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 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 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
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 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 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 “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 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 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 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 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 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 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 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湖北省地方习俗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韩国习俗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习俗
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作文十:《重阳节》900字
参加“浓浓重阳节”主题联欢会有感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实验幼儿园中四班的“浓浓重阳节”联欢会。班级的会场布置的非常精致,桌上摆满了各种水果,老师们非常热情,让我们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走进教室,老师和孩子们的笑脸和掌声顿时使我们感觉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联欢会开始了,主持人伊伊老师以兴趣问答的方式讲述了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调动了孩子和家长的积极性,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伊伊老师一边提问一边讲述了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是一九八九年我们国家为了让全社会尊重老人而规定的,时间是每年阴历九月九日。伊伊老师又讲述了重阳节的传统,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老人要登高、喝菊花酒、吃桂花糕等等。伊伊老师边讲问小朋友回家应该怎么做,小朋友有的说冲茶倒水有的说给啤酒,还有的说捶背捶腿。老师说;“好的,我们现在就做!请小朋友们三五一伙为家长们捶背!”于是接下来小朋友们三五成群的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捶捶打打,我们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感动和开心。接下来,小朋友们和家长们一起表演节目的时间到了。首先是由陈爱琳小朋友的姥姥给小朋友们讲述了重阳节的故事,她精彩的讲述使小朋友们听得特别入迷。接下来由我们伴奏,我们的外孙傅湛博为小朋友们演唱了“葫芦娃”,在演唱之前随着老师带给了老人们节日的祝福,声音洪亮,落落大方。那一刻,我心中骄傲和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幼儿园的一年里,他真的成长了,这和各位老师的辛苦是分不开的。在他的演唱之后,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明月几时有”、“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最后全体小朋友一起合唱了“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在孩子的歌声和我们的掌声中,这次联欢会圆满的结束了。
这次主题联欢会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我们非常的开心和感动。孩子们也有了新的收获,懂得了尊老爱老敬老,向大家传递了正能量。这次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培养孩子的“尊老爱老”意识也是不断的给社会培养知恩图报的有用之才,使孩子们感知到其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及社会对他们的培养,长大成才后也不忘记家长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总之,这个九九重阳节过的很开心很快乐,感谢班主任陶老师和伊伊老师对孩子们成长的付出和精心的培养,感谢蒋老师对孩子们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家长们不会忘记,辛苦了!
中四班 傅湛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