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国画论文》4800字
评分,,,,,,
日期,,,,,,
湘潭大学文化自修课
课 程 名 称,,,,,,,中国画,,,,,,,,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 指 导 老 师,,,,,,,,贺双求,,,,,,,,,,
姓 名,,,,,邓希,,,,,,,
学 号,,,,2012210126,,,,,
班级名称,,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学院名称,,,旅游管理学院,,,,,
交阅时间,,,,2014.05,,,,,,,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 论文关健词: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各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中国画是其中一颗光华璀璨的珍珠。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中国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诊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英语是Culture,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
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选修中国画课堂上,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的都没法实现。
2.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四、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
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曰”。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菊花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菊花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人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
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菊花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菊花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
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六、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像林则徐先生所说的“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此外还需要“拿来主义”,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有用的、可用的,就可以借来使用,推陈出新。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保持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借鉴前人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要体现出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能够去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因为,“继承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的中国画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代。对于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来说,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应当做到把科学发展观渗透于中国画教学之中,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借用下面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回眸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古开今;面对当代,转型接轨,交流互动,全面发展;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刷新时代,彪炳寰宇。
作文二:《认识中国画》1000字
优质课教案
认识中国画
三里河乡董庄小学:张亚娟
2015年10月5日
认识中国画
三里河乡董庄小学:张亚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 2、能力目标: 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墨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可以随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四、 教具准备:
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调色盘、范画、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组织学生以找不同游戏的形式欣赏国画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欣赏的画属于什么画,画面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从中感受工笔画和写意画所带给自己的不同视觉感受。 2、引出课题----认识中国画。
(二)、向学生介绍中国画,引导学生从题材、笔墨色彩的运用等角度初步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国画颜料、墨在绢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富于传统特色。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中国画的分类:
按技法分: 1、工笔画。 2、写意画
按内容分:
花鸟画(花鸟鱼虫,飞禽走兽) 山水画(亭台楼阁,自然现象 人物画 (人物肖像,生活场景)
画材介绍: 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调色盘
(三)、初步学习简单的笔墨。 1、认识国画的笔法。(中锋、侧峰)
中锋用笔是指毛笔笔尖与纸面垂直,笔锋在墨线中间行走,用力要均匀,其效果圆浑稳重。
侧峰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变化丰富。 2、认识中国画的墨法。
泼墨法、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墨泼色、色泼墨)积墨法 。 3、认识国画的墨色。
中国画的五墨: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 4、组织学生赏析国画大师齐白石作品。 5、教师演示几种笔法和墨法在绘画中的运用。 6、教师小结
(四)、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1、进行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的练习。
2、要求学生随意画一张写意中国画。 (小组实践,老师随机指导,)
作文三:《中国画赏析》4900字
专业,美术教育
班级,o8级国画一班
姓名,张君霞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绘画观,到南齐谢赫的作为作画方法或品评标准的“六法”论(“气韵”、“骨法”、“应物”、“随类”、“经营”、“传移”),再到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美学原则,它表明,从公元4世纪、5世纪到8世纪,中国画坛的画学先哲们在距今最早大约1600年之前,至晚也是1200年之前,就已经能站在相当科学的或者说基本的唯物史观立场上,依托对以往长期的艺术史实践与发展的考察,在此间的四百年中,总结出了相对系统的对于绘画创作实践与批评实践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与艺术理论。对于成为历史遗产的中国传统绘画观念或画论,其价值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正是其中那些真正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绘画观念或画论,反过来切实地指导着中国传统绘画实践的成长与发展。自古至今,中国画艺术的薪火正由此而得以不断传递,绵延千年。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传统绘画及其画论,就其最优秀的部分而言,在人类文化史上从来就不落后于域外的国家与民族,同样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中国画讲究气韵,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也.”清代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
中国画从形式上区分,大致可以归纳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其中工笔画的产牛源远流长,并有过辉煌的成就。1972午春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元前206—公元25年)墓中发现的汉代帛画,就显示出工笔画的高超水平。在唐代(公元618—907午)以前,工笔画可以说足中国绘画的主体。至宋代(公元960—1279午)工笔画和写意画虽然并重,但工笔画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是到了元(公元1271—1368午)、明(公元1368—1644年)时期,某些文人画家崇尚写意手法,提倡水墨画而致使工笔画口趋衰微。然而发展到了近现代,人们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革新中国画之后, 工笔画才逐渐有了转机,不过中国工笔画艺术真正得到复兴还是在现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重视民族艺术,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
出新”的文艺创作方针, 中国画也随着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个新的发展时期。不少画家在传统中国画以及年画、连环画、壁画等领域中,广泛地采用厂工笔画技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过由于画坛积习甚深,致使工笔画这一画种尚未达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程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才真正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这时工笔画艺术才得以显现出其蓬勃的生机。当今的工笔画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古历史题材或贴近现实生活内容的人物画, 又有意境清新、别开牛面的山水画以及牛机盎然、栩栩动人的花鸟画;画家们在艺术和技法的运用上也争相展示各自的特色, 并皆有所创新。更为可贵的足,画家们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之中,越来越发现工笔画艺术及其技法有着极大的潜能,其表现力之强、适应性之广,使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必然会有无限广阔的前途。艺术反映时代, 当今的工笔画艺术足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加以创造和革新的,它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整体上真正展现出了时代的风采和面貌。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
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
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在上个世纪里,就中西艺术关系来说,无论是潘天寿的“距离说”还是林风眠的“调和说”,提出这些说法本身,就恰恰说明了中西绘画之间这种“距离”的原本存在。因为首先存在着“距离”,才谈得上通过“沟通”达到所谓“调和”。而一百多年中从“西画东渐”到“中画西渐”的发生、发展与转化,同时也分明体现了恰恰是因这种中西绘画“距离”的原本存在,直接造成了它们之间“沟通”的需要、“沟通”的可能及“沟通”存在的必然性。
“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谢赫在1500年前就已经把艺术发展的秘密向我们和盘托出,他的话说得如此到位、如此有见地,后人无法超越,也无须超越。这里借用此箴言,为的是让我们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如果传统中国画曾经在上一个千年创造并自立于了世界民族艺术之林而为世人所瞩目,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当代,它的存在、它的发展、它的繁荣与它的走向世界,更是毫无疑义的。中国画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画艺术无论从形式、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以多数中国画家的看法而论,早已经集之大成,很难再有发展的余地。当今中国画艺术是否走上穷途末路,或者认为中国画已经死亡。从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出现的现状来看,持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中国画在中
国形成已经近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代画家之手创立了诸多不同形式的中国画技法。如,仅线描方法就有十八描法之说,再加上近代画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的一些线描方法,早已超过这个数量,此后又出现了大、小写意技法,兼工带写技法,以及各种皴法、点法、泼墨、泼彩,乃至后来又出现的“中西结合”方法等等。在中国画近千年的发展史中,这些中国画技法早已发展成熟,因此现今很难再创立出什么新的技法了,大量的重复古人,继承某家某派的作品、程式化的作品充斥着中国画的画界。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是中国画再发展之“理”,在此“理”中包含着千变万幻之“法”,佛学中的“一真法界”正是产生中国画万法之真谛。中国画家如果能够真正理解“理”与“术”之间的关系,并能做到“圆融”“理”和“术”,就找到了解决中国画如何再向前发展的关键。中国画并未走向穷途末路,也未走向死亡,持“穷途末路”观点的人只看到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面,可是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并未看到,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虽未全错但只说对了一半。
绘画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抽象意识,发展到集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的中国画艺术,乃至发展成为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合壁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从中国画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状况来看,无论哪个阶段的绘画形式,都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底蕴,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表现特色。所谓“书画同源”,正是
在这种特定的中国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反映出中国书画之间的用笔、用墨同出一辙相关联的比喻。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形成的密切关系,是因为中国的书法与绘画都未离开中国的毛笔与宣纸,两者虽然一书一画,但是在对待笔墨的运用上都讲究笔、墨运用的功力。在这种相得互补的情况下,出现了“书画同源”之理,既然“书画同源”概念与运用笔、墨的功力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对“书画同源”及笔墨的重视与强调,便都体现在对中国画技法的重视上。综观这些论点可以看出,提出“守住中国画底线”的画家,是将这个底线界定在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技法上。中国画运用的笔墨技法,是表现中国画艺术特性的主要形式,这个形式不能丢,中国画艺术离开了这些就失去了中国画的表现特色,因此中国画守住这条底线是没有错、是必要的。然而从对于中国画的再向前发展而论,单凭守住这条底线是不够的,这条底线的含义只能达到使中国画不会失去其艺术特色,却不能促进中国画再向前发展。这种提法只强调了工具、技法,并没有解决中国画如何再向前发展的理论问题,因此这种提法也只谈对了一半,同样是以“术”论“术”,不是以“理”论“术”,因此持这条“底线”的观点也是不全面的,依照这种思想不可能促成中国画的发展。当今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的发展,都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并且有待于出现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画家若想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能够有新的突破,必须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并且从中悟到中国画产生与发展之真
谛,才能寻求到新的艺术思想与新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新的表
现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中国画艺术实践中找到突破点
作文四:《中国画论文》1700字
论文关键词:中国画;
论文摘要:中国画,是一个由古老的传统画种逐渐变革形成的、传统的古典形态的中国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重大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具备现代理念和全新艺术形式的现代形态的中国画。深邃的意境、独特的绘画使国画在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
近年来由于商业大潮的冲击,出现了“从画中讨生活”的现象,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虽然满纸云烟,却空洞无物,不见精神内涵。更有甚者仅仅是陈陈相因,在特定的题材中绕圈子,无法表达现代生活的感受。这种种因素,使得艺术面临着违背自身创造规律的真正悲哀。今天的水墨画是满身沉疴,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而否定水墨艺术曾经有过的深刻性和意义。在于中国、在于画家,它仍有值得期待的未来,仍充满着无限魅力与神秘感。 我国著名大师宗白华曾说:“传统的包袱过于沉重,艺术的脚步就象在泥潭中跋涉,艰难而痛苦,艰难是在前进,痛苦是在变化中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画需要创新。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画具有随时代而发展的能力,问题是在于如何拓展与创新。如山水画,无论从哪个方面开拓,它必须有坚固的系统在等候着。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时代性;必须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突破传统观念,这其中的艰难尽在不言中--国画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
自中国画诞生以来,就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时代、思想、、工具和背景都间接地予以激情。画的本身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时代的变更,也引来了水墨画在各方面的创新--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的赋予新的生命,新的意境、情趣、语汇和结构;大胆地探寻新的技法与形式。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的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歌颂与热爱,说到底也即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现代水墨画从80年代开始酝酿到21世纪鲜明的发展趋向,作为一种潮流,其突破传统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而现代水墨潮流中的主将们无一例外是打破传统观念,打破一些程式化的模式,用于创新,注重吸收西方绘画技法,保留民族特色,使古老的中国画焕发青春,重塑新的水墨审美空白、韵律与意境。
谈及现代水墨在摆脱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刘国松是一位重要人物,一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海外画家。他在中国馆举办的个展,在大陆十几个城市的巡回展,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刘国松“旋风”--水墨艺术的“现代旋风”。刘国松的水墨画注重肌理效果,大胆的突破传统笔墨,移植现代艺术形式,克服水墨材质的局限性,追求“理趣意韵”之美;追求新异的视觉效果等颇具特色的绘画语言,令大陆画家耳目一新,为之倾倒。在刘国松作品的震撼下,大陆画家反观自身,发现自己最缺乏的还是刘国松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没有过深沉负担的他们,遂机敏而不失时机地抓住刘国松的创新意识的根本--突破传统。在通晓了笔墨及其结构规律、艺术规律、语言法则之后,出更新更高的规律,知法守法、执法破法,由理通道,直取至高点。接受了全新观念,进而追随刘国松走上一条突破传统的艺术创新之路。
在现在水墨发展史上,刘国松功不可没,他完全站在的立场上取舍,选择、评判中国水墨画,他的意识在于标识了21世纪的水墨艺术一定得突破传统,否则将穷途末路。因此,刘国松的艺术史的意义还在于他导致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对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水墨画作为世纪艺术潮流的许多重大课题也就是有刘国松时代即定的。在这个时代,还涌现了突破传统而创新的画家,如谷文达、朱新建、贾又福等。他们将消极的旧庄禅精神改造为积极超越的新庄禅精神;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大玄”。在造型上,他们打破了时空的自然秩序,在自然符号和自由重组中构
筑了神秘博大的精神时空追求。追求具象和抽象、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情趣,在笔墨上,逆反于骨法用笔和勾皴为至,将水墨韵蕴推向了极至,创造了全新水墨观念。
水墨艺术的创新发展至今,几经更迭,已经初露锋芒,由现代水墨艺术家张羽策划编辑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及其后的《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是一套追踪、评判实验性水墨的文献的作用,它意欲记录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发展的实况,并留下供今人、后人研究的资料,及时反映现代水墨现状并体现出它的学术价值。同时,70年代中期的现代水墨大家林风眠的水墨艺术与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重振水墨艺术的创造精神和无边的艺术魅力,现代水墨已有自己的形象。
作文五:《中国画++梅花》700字
第 12 课 中国画 梅花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中国画构图的对角起结法 , 能运用此法描绘红梅的傲然姿态 .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 培养学生对形象特征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 学习梅花凌寒开 放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梅花的画法步骤。
三、教学难点
枝杆的组织。
四、教学准备
1.教具:中国画工具材料,幻灯机,幻灯片,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录音机,构图范画,胶纸等。
2.学具:宣纸,毛笔,中国画颜料,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 ) 导人。
(二 ) 欣赏与思考。
1.请同学们欣赏录像中的梅花。仔细观察梅花的枝干、花的特点,思考:我们怎样用墨才能表现出它们 的特点。
2.学生欣赏录像,思考问题。
3.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梅的枝干苍劲有力,宜用中锋画,主枝可用淡墨,侧枝可用浓墨。
梅的花有五瓣,红色,可用大红点出。
(三 ) 学习新知。
1.这里有一幅老师已完成的小国画《梅》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画的构图有什么特点 ?
指名回答,教帅小结。
这幅画中,梅的主枝起笔于画纸的右下边,行笔至画纸的左上边;侧枝从左下边起笔,行至右上边, 这样的构图使画画错落有致,生动耐看。
2.教师示范。
3.小结。画梅时,我们经常把主枝画得大或粗,而分枝则画得小,这样才有变化,画面就生动耐看了。 (四 ) 学生练习。
1.初步练习。
请大家打开书,根据课本上的步骤,练习画梅。
教师行间指导,稍作讲评。
2.独立作业。
刚才,大家临摹的梅都画得很好。现在,大家就自己设计构图,独立地创作一幅红梅图,看准画得最 大胆、生动 !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播放《红梅赞》的轻音乐,渲染气氛,激发想象。
(五 ) 作业展评。
将小部分优秀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针对有错误的作业指导、评改。
(六 ) 总结全课。
作文六:《中国画论文》4700字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 程 名 称_______中国画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__
指 导 老 师________贺双求__________
姓 名_____邓希_______
学 号____2012210126_____
班级名称__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__
学院名称___旅游管理学院_____
交阅时间____2014.05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思考
论文关健词: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各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中国画是其中一颗光华璀璨的珍珠。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中国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现实中国的精神母体,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灵魂,它孕育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意义深远。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课堂充满小组协作学习的“声音”,研究性学习得到重视??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新突破。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又该怎样结合课程改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间怎样进行文化传承? 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院校中国画教师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追根溯源,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词语,古往今来,对于“文化”的诊释很多。中国权威辞书《辞海》对文化的释义是这样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德语是Kultur ,英语是Culture ,两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 ,其原义是指耕种和植物培育,后来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中国绘画是东方绘画中的奇葩。毕加索曾说: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艺术最具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国和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大多源于中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考验,而且是绵延了五千年的鲜活的生命体。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文字: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对于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画的人来说,中国绘画无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幢辉煌的艺术殿堂。我们应该带着仰视的、无比崇敬的心情去领悟、去解读、去品读、去学习,指导学生继承传统,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熟知其特点和艺术规律,使学生成为各方面都很丰富的、修养全面的最优秀的人材。
三、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中国画作为民族绘画,属于传统文化中间的精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是典型的师徒制,师父教徒弟,徒弟的数量一般较少,较之现代的学校班级授课,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很多。成语“青出于蓝”就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徒弟比师父更有成就。但在这中间是以师父的“教”为主的,徒弟只是“旁观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反驳”的机会,只是在学,在模仿师父的技艺。学习的时间一般较长,明显长于现今的学院教学。客观地说,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谈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师父带徒弟时间较长,徒弟学得较扎实; 徒弟人数少,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和师父交流,因而能够掌握更多。从其效果这方面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教师(师父) 也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教学生(徒弟) ,故“出蓝”者亦为数不算少。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类似于先前的师徒制。另外,在师徒制教学中,更注重“身教”及“意会”,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拈花一笑”式的意会、意念相通,这和中国画讲究意境、讲求写意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与其他绘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师范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资源:“生多师少”。
当前的教育情况(侧重于中国画教学) ,一般大中专院校的中国画课堂教
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的。在大学选修中国画课堂上,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国画专业课教师只有一人,由于中国画的专业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师示范演示来展开教学的都没法实现。
2. 文化修养:“营养不均”。
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面能力较弱,这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不新鲜的问题。美术距离学生有多远? 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他们在中学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据,而且是被默许的,很多学校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占用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副课”。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在升人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美术课。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表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课只能被“牺牲”。
通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如先秦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及画论等了解不多。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当然这并非主要的问题,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所学科目较多,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然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到趋利避害,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他们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规划,就完全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四、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1.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进校之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情况与课程设置情况,
任课老师可以制定相关的阅读书目印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读书计划,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间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让课堂文化的传承得以更顺利、更“可曰”。这是因为中国画本身就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在讲授写意梅兰竹菊等花卉时,就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古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内涵,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在讲授写意菊花时,选择了学生熟悉喜欢的周杰伦的《菊花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增加了咏菊的名诗欣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
2. 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
由于学生很多,最佳办法是采取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这样效果比较好,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这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若时间允许,教师可给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最佳办法是集中授课时间,可以借鉴美术院校的做法:每学期把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如中国画、素描、水粉、版画、油画等) 集中时间,每周的专业课皆为同一门课程,进行分时间分阶段授课(例如:素描每周安排两天半时间,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 。这样,教师的总课时并不变,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深人学习,趁热打铁。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或创作活动,
可谓一举两得。
五、如何在中国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传承
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画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具体描述如下。
1. 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比如我在给学生上《写意菊花画法》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关于菊花的相关诗词和知识,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笔墨精细地描写的一场特别的诗社活动。史湘云做东主持品蟹赏菊宴,正是蟹肥菊黄之时,这是再妙不过的创意之举了。曹雪芹花了浓笔重墨写了多首咏菊之作。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丰富了知识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了民族艺术的伟大。在讲《写意牡丹画法》内容时,介绍牡丹,给学生推荐阅读明代李汝珍的神话小说《镜花缘》。
2. 给学生安排诗词赏析,丰富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结合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诗词歌赋的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在讲授写意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相关的古代诗词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吟颂,体会诗人的乐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理解、比较,能够体会梅兰竹菊的高尚品德与节操。譬如“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为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 ,通过松来比喻刚直不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借菊抒怀,
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古人的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古典乐曲或影视片段或着歌曲,深化认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六、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像林则徐先生所说的“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此外还需要“拿来主义”,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有用的、可用的,就可以借来使用,推陈出新。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保持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借鉴前人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要体现出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能够去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因为,“继承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的中国画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代。对于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来说,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应当做到把科学发展观渗透于中国画教学之中,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借用下面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回眸传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古开今; 面对当代,转型接轨,交流互动,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再创辉煌,刷新时代,彪炳寰宇。
作文七:《中国画 桃花》1600字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上)
一、 中国国画中桃花的结构与组合绘画技巧 桃花花瓣细长,呈橄榄形。花瓣生于子房的周围,杯状构造,有许多雄蕊连同花萼。
1.单瓣花朵画法
2.复瓣花朵画法:在单瓣花的基础上勾重瓣。
3.花蕾画法
4.花蕊画法
5.不同朝向的花朵
6.叶的画法:用勾线笔调中墨以中锋勾写狭长叶子。(如图1)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1)
二、中国国画中桃花的花朵绘画技巧
1.勾线填色法:用淡墨勾花瓣,趁湿用白云笔调白粉笔尖蘸曙红,填色注意浓淡变化,花瓣色不要填满,花必须留白,蕊茎用深红或白粉丝,用黄加白点花蕊。
白色花用白粉填色,花蕊处染淡红色,蕊茎用深红,蕊用桔黄或深红点成。
深红色桃花调曙红,笔尖蘸一点胭脂填色。(如图2)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2)
2.没骨画法:
①淡红色花朵画法:取白云笔调白色笔尖蘸淡曙红,由前至后点垛,以露锋侧入直接点虱花瓣,笔腹着于瓣根,花蕊需留空白,蒂用胭脂点。
②白色花朵画法:蘸白色点成,子房处点浅红或浅黄绿色,在花周围染浅黄绿色。 ③深红色花朵画法:调曙红笔尖蘸胭脂点虱。
④复瓣花朵画法:在点单瓣花的基础上用笔尖勾点深浅不同色调的花瓣。
(如图3)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3)
三、中国国画中桃花花叶绘画技法
1.勾线填色法:在勾线的基础上,先填嫩绿色后叶尖加曙红。
2.没骨点叶法:叶嫩者先调黄汁绿,笔尖蘸曙红,叶筋用胭脂勾,老叶以汁绿点写,墨绿青色勾筋。(如图4)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4)
四、中国国画中桃花枝干绘画技法
桃树枝干表皮光滑质硬,有明显横线纹理。
1.没骨画法:依画幅大小取狼毫笔蘸有变化的淡墨,侧锋画出树干,枝干以中锋写成,出枝要取势,穿插、疏密要有致,以浓墨渴笔皴横向纹理。(如图5)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5)
2.勾皴法:以行书意笔,中淡墨草勾其轮廓,侧笔淡墨横皴,表现树皮肌理,后以赭墨皴染枝干。(如图6)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6)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下)
本文介绍的基础画法,只作为临摹和掌握初步的笔墨技巧与表现方法。平时应多观察自然和写生,通过缜密细致的观察,透彻地了解对象的形态特征,有充分的认识与感受,才能“胸有成竹”,做到点染自如,形神兼备。承接上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国画中桃花的绘画技法还有那些。
一、中国国画桃花的花、叶、枝组合绘画技法
在花、叶、枝组合练习时,注意对比变化,色彩冷暖、浓淡、干湿、长短、主次等对比以及花、枝、叶的纵横交错关系。(如图1)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1)
二、中国国画《桃源得趣》绘画技法
步骤一:调赭绿色中锋写枝,深红色点写有浓淡变化桃花,同时注意花的朝向变化。
步骤二:调淡黄绿色笔尖加曙红写花叶,胭脂加墨点花蒂,勾叶脉花蕊,子房处点淡黄绿色。 步骤三:胭脂加墨勾蕊茎,黄加白点花蕊,添一只向上仰视小鸟,添画石头。
步骤四:墨写石头下部小草,同时添蜜蜂与小鸟呼应,产生情趣,最后题款、钤印完成。(如图2、图3)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2)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3)
三、中国国画《春花枝头影双飞》绘画技法
步骤一:取狼毫笔赭石加石绿加淡墨,成灰赭绿色侧锋干笔写干,中锋写枝,留出画花的位置,并用淡墨干笔勾皴树干。
步骤二:用狼毫勾线笔草勾桃花,绿色笔尖蘸曙红写叶子。
步骤三:花填白色,子房处上淡淡红色,胭脂点花蒂勾叶脉和蕊茎,黄加白点花蕊。
步骤四:补充调整画面点苔,添两只飞燕让画面富有情趣,最后题款、钤印完成。(如图4、图5)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4)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 (图5)
四、中国国画《佳人半醉》绘画技法
步骤一:取大白云,调白粉笔尖蘸曙红点出浓淡变化几组花,赭石加石绿加墨成灰赭绿写枝梗。
步骤二:调谈绿笔尖蘸曙红写嫩叶。
步骤三:胭脂色勾叶脉与花蕊茎,黄加白点花粉。
步骤四:调整画面点苔,再添两只小蜜蜂活跃画面,最后题款、钤印完成。(如图6、图7)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图6)
中国国画-桃花的绘画技法(图7)
作文八:《中国画赏析》500字
中国画赏析
闲庭
闲庭这幅作品,纵观整张作品,画面的左上方有一个亭子,其
他位置是各种鳞次栉比的石头和形态各异的树木。亭子在整个
画面中并不起眼,亭子前的两只鹤把亭子衬托的更加写意,其
中鹤眼上的一点红更是作品的唯一亮色起了点睛的作用,通过
鹤的闲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怪树和奇石生动和形象,反衬出亭子的闲。整幅画虚实结
合,远近关系明显。
本幅作品展现出悠闲的山野情景,通过描绘鹤和植物还有
石头突出了整个画面的闲。给读画的人营造了一种悠闲的氛围,使人如临其境。
通过这幅作品我知道了作品表达,要学会承托,通过对别的景物的承托来表现主体景物。这样会借此提升作品整体的意境。
云卷云舒
这幅作品叫云卷云舒,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典园林,从
近到远,描绘了流水,假山,怪石,小桥,古墙走廊,树木,
闲亭,云彩,通过静物的静和云彩的动,给人一种动静结合
的韵律感。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云,在这幅作品也描绘了各式各样的
云,作品名字写云的舒和卷给观众很深的联想空间,使人仿
佛置身于广阔的云海之中,身下的静物和四周充满动感的云
彩,给人一种舒适感。使人忘却了城市中生活的压力,使人
身心放松。
这幅作品从近到远,层次层层叠进,虚实结合,栩栩如生
通过这幅作品我知道了画画要讲究动静结合来表现主体景物。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手法才能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作文九:《中国画墨法》700字
中国画墨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6、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7、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8、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9、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作文十:《中国画》2200字
中国画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基本了解宣纸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探讨学习,运用墨迹在宣纸上的效果,启发联想、添加、创作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了解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验毛笔、将墨水点在宣纸上的性能。
教学难点:在墨迹上联想、添加,画出想画的东西。
学生用具准备:毛笔、墨、宣纸三张
教师用具准备:国画作品、毛笔、墨、宣纸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 做好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同学们,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我国最早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学生:。。。。。。
2、归纳引题: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四大发明,还有一种非常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画种,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画。
1)? 欣赏:中国画作品 。 板书课题:《中国画》
2)? 简述:中国画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设问:看这幅画与我们以前所学、所看过的画有什么不同,用什么画的。
归纳:画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笔、墨、纸、砚。也就是我们称的“文房四宝”。
3、? 了解认识“文房四宝”
。毛笔:毛笔是采用动物的毛精制而成的,毛笔的毛有柔软的细毛,也有粗硬的毛,柔细的毛含水分多,粗硬的毛含水分少。
。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是根据墨与水相溶的效果区分的。
。纸:是一种特有的纸,叫宣纸,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熟宣不吸水
。砚:砚就是磨墨的砚盘。
4、认识了解“国画”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
1)? 导入:中国画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也是有区别的 出示两幅作品。
设问:这两幅同是一个内容,在画的形式上(用笔的方法)
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2)教师归纳:一幅画是在熟宣纸上面画的,线条清晰、流畅注重细节的描绘,显现真实,这是工笔画;另一幅是在生宣纸上画的,笔墨粗 ,简练、大气,这是写意画。写意画是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寓意深刻。 了解中国的四大发明,了解中国画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
欣赏国画艺术家的作品,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道文房四宝,了解基本用途和基本方法。
三、 观察和探究性学习
1、? 教师在生宣纸上随意画,学生观察,思考:这是生宣纸还是熟宣纸?
2、? 随形想象,这个造型象什么,在上面添画会变成什么?
3、? 学生实践活动:用笔墨在生宣纸或熟宣纸上练习,体会笔墨在宣纸上的效果 观察分析不同宣纸上的不同变化,初步了解宣纸的特点。
四、学生美术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在熟宣纸上随意点画,在点画的形上联想,想象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
1、随意点画一个形,同位相互讨论象什么?
2、随形添画。
(提示:桌子上要垫废旧报纸,讲究卫生)
3、教师巡视指导。 在随意中产生意外效果和偶然现象,体验墨色变化的乐趣
五、展评作业 1、展评方法: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 。
2、由学生推荐评选创新奖、画面整洁奖。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 六、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国画,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希望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宏扬民族文化。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反思:
美术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中国画学习更是感受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有利提高审美素质,调动潜在能力,我在教学《中国画》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大师的国画作品,并介绍他们勤学苦练的事,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去掌握中国画的水墨知识,并愿意多学、多练。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美感,又可以消除他们对学习水墨画的困惑,提高学习的兴趣,顺势利导地教给他们笔、墨、纸、砚、墨色的变化知识,让他们去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再观察墨色是怎样变化的。在学生得出墨色变化由浓到淡后,让学生给每一种墨色分别取上名字:焦墨、浓墨、淡墨、次淡墨和最淡墨。并告诉学生因此而有的“墨分五色”之说,以此来丰富他们自主性,学习得出经验。并为学习中国画,掌握水墨画的基础技能打下基础。
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美的形象,将所学的美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而通过美术教学则可将这种创造力诱发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发展。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也将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和规律去发现、组织、创造新的形象。在此次课上,学生掌握了墨色变化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后,观察示范画,分析示范画的运笔、用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墨的浓淡可以用来表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想一想怎样画才是最美的,大家到墨汁前教师出示的纸上添一添,画一画,通过大家的努力创作一幅完整,美丽的画卷。坚持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动笔,充分利用他们的视觉知觉来进行艺术的想象和创造,使他们强化“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心理意识。
美术教学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创造力,并进一步引申到评价中去。现代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立体化”,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品之间有多条渠道的信息交流。美术课上,让学生去评价美,去体会美的价值,可促进其取长补短,顺利成长。因此,我在《中国画》教学结束部分增加了评价要求,当学生完成了个体作品和整体作品后,挑选了一些有特点的学生作品:如用墨太浓的、构图不完整的,也可以是非常优秀的??
展示出来,让他们自己评价作品中体现美的效果。让其他学生来说一说,或是开展小组评价,结对评价等。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以及其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