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上海中心大厦》1200字
上海中心大厦
工程名称: 上海中心大厦
开工时间 2012年4月份 工程地区: 上海 状态: 设计
详细地址: 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区Z3-2地块
工程类别: 酒店 建筑面积: 552534 平方米 投资金额: 1480000 万元 地下车库:有 幕墙:有 电梯:有
该为新建一幢580米高的精装修的综合大厦,包括五星级酒店、办公室和商场,设有地下停车库,提供2000个车位,总占地面积为20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2534平方米。其它工程及设备包括:电梯及自动扶梯供应及安装分包工程、钢结构供应、制作及加工分包工程、机电系统分包工程、酒店区域机电分包工程、消防系统分包工程(不含消防报警)、酒店区域消防分包工程(不含消防报警)、弱电系统分包工程(含消防报警)、酒店区域弱电系统分包工程(含消防报警)、塔楼外幕墙系统分包工程、塔楼内幕墙系统分包工程、裙楼幕墙系统分包工程、室内精装修分包工程、外墙泛光照明分包工程(含LED屏幕系统)、室内外景观及绿化分包工程、喷泉及水景过滤系统分包工程、标志及标识分包工程、三联供系统分包工程、架空地板分包工程、金属吊顶分包工程、防火门分包工程、交通划线分包工程、阻尼器系统分包工程、擦窗机系统分包工程、风力发电系统分包工程、视听、会议系统及音响设备系统分包工程、舞台灯光设备系统分包工程、垃圾收集设备系统分包工程、酒店网络系统分包工程、酒店语音、通讯系统及内部寻呼系统分包工程、酒店客房智能控制系统分包工程、酒店洗衣房设备系统分包工程、酒店厨房及冷藏房设备系统分包工程、酒店泳池/桑拿/水疗设备系统分包工程、卫生洁具、五金及配件供应工程、地毯供应工程、地源系统(管道)供应及安装工程、室外车行道路及排水系统、钢结构楼梯饰面。上海中心大厦 开 发 商: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梅雪 电话:13901824687
地址:上海市浦东南路500号国家开发银行大厦39楼
业主信息: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顾建平(副总经理)电话:33831088传真:33831051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500号39层(200120)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联系人:梅雪 电话:13901824687
设 计 院:
美国Gensler公司
承 建 商: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钢构有限公司,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
第7期中标单位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闫成林。手机:13311833813 第8期中标单位北京江河幕墙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姬永亮。手机:15822831456 第9期中标单位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张勤。手机:13601617109
第10期中标单位武汉凌云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祝波。手机:13631329298 负责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施工总承包裙楼幕墙系统分包工程
第11期中标单位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乔培华。手机:13301960296 负责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外墙泛光照明分包工程
作文二:《上海中心大厦》1200字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主楼为127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65.5米,这两个高度均超过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从而成为“上海第一高”。此外,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辆,于2008年11月29日动工,将于2012年封顶,2014年正式启用。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功能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所处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
作为一幢综合性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以办公为主,其他业态有会展、酒店、观光娱乐、商业等。大厦分为5大功能区域,包括大众商业娱乐区域,低、中、高、办公区域,企业会馆区域,精品酒店区域和顶部功能体验空间。其中“世界之巅”即是功能体验区,有城市展示观看台,娱乐,VIP小型酒吧、餐饮、观光会晤等功能。另外,在本项目的裙房中还设有容纳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心。设计方此前就表示大楼将采用多项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此次环评公示显示,在主楼顶层计划布置72台10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对冷却塔进行围护以降低噪音,而绿化率将达到31.1%。
环评报告认为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由于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所处区域位置的特殊性,外墙采用反射率较低的玻璃幕墙有一定可行性。但是根据审批要求,玻璃幕墙反射光的影响需要开展专项评价,并向有关部门申请许可。 “上海中心”位于浦东小陆家嘴地区,其建筑设计方案由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 米,总高度632米,是目前中国国内规划中的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与金茂大厦经典隽永的塔形和环球金融中心简洁明快的立体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从天空向下俯瞰,“上海中心”非对称的顶部卷折状造型,与金茂的点状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顶部遥相辉应,将进一步丰富上海的城市天际线。
“上海中心”总投入将达148亿元,预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地下部分封顶,2012年结构封顶且部分投入运营,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由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
“上海中心将是一座‘绿色’摩天楼。”上海中心大厦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建设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汪维说。 尽管目前世界上各大摩天楼都采用了一些绿色节能技术,但同时取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将是首开先河。
早在1993年《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中,陆家嘴Z3地块就规划了3幢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庆伟说:“随着我们的资金筹措能力、科研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上海中心’开工水到渠成。而在经济趋冷的时候,
【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地块
【开工时间】:2008年
【竣工时间】:2013年
【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未知
【建筑高度】:632米
【建筑层数】:373层
【结构形式】:框架(钢)-核心
【英文名称】:Shanghai Tower
作文三:《上海中心大厦简介》1600字
英文名称:Shanghai Tower。
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地块。
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时间:2014年。
占地面积:30368平方米。
建筑面积:574058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410139平方米。
建筑高度:632米。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层,地上部分包括124层塔楼和7层东西裙房。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
用钢量:约100000吨。
建筑造价:148亿元。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M.Arthur Gensler
Jr.&Associat -es,Inc.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管理顾问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机电咨询顾问单位: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投资监理单位及招标代理单位:利比有限公司
上海申元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监理单位:上海建科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顾问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集团)有限公司
LEED认证顾问单位:德国誉德(KOOPX)建筑设计集团
投资单位:陆家嘴集团,公司拟与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上海城投)、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建工)合作。
总承包单位: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建设用途:国际标准的二十四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观光和文化休闲娱乐、特色会议设施五大功能。
简要介绍
一高楼。按照发展计划,该项目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东泰路、银城南路、花园石桥路交界处,即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地块(目前为陆家嘴高尔夫练习场,乳山新村旧址)。地块东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面为金茂大厦。
上海中心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在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预期到2014年竣工。大厦的设计高度超过台北101,建成后为中国第二高楼,仅此于同一时期建成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此外,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辆。
陆家嘴集团曾安排该项目进行过三次招标,其中一次招标吸引了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英语: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英语:Kohn Pedersen
Fox)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多家国内外设计单位提交设计方案。于最后一次招标,两个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分别为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英语:Gensler)的“龙型”方案及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英语:Foster & Partners)“尖顶型”方案。经过评选,“龙型”方案中标,大厦细部深化设计将以“龙型”方案作为蓝本。
Gensler 的设计马歇尔 Strabala 的董事告诉电子上海塔将代表的建筑的新闻网站“中国的有活力的未来。” 将是中国到这个熙熙攘攘和从来更换的大都市的未来展望未来的一座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物,而且到有活力中国精神的未来。不会有其他在世界上这样独特和好地构思的塔,”
上海中心大厦于2008年11月开建,2009年7月主楼桩基完成施工,整幢大厦将于2014年竣工。建成后上海中心大厦主体高度为中国第一,建筑总高度仅次于同样在2014年建成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646米)。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进行网上公示,报告书显示大厦的主楼为127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65.5米,这两个高度均超过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从而成为“上海第一高”。此外,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辆,于2008年11月29日动工,将于2012年封顶,2014年正式启用。
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由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早在1993年《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中,陆家嘴Z3地块就规划了3幢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庆伟说:“随着我们的资金筹措能力、科研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上海中心?开工水到渠成。而在经济趋冷的时候,?上海中心?的建设也有利于拉动内需,熨平经济波动。
作文四:《上海中心大厦》1700字
上海中心大厦
工程简介
上海中心大厦由一幢632米的超高层塔楼建筑、一幢5层高的裙房建筑和一个5层地下室建筑组成。
塔楼外部幕墙呈三角形旋转上升状,内部办公平面由九个圆形建筑彼此叠加构成,共分九个区域,各区域含有一个空中花园。楼层结构平面由底部83.6米直径逐渐收进并减小到42米。上海中心大厦采用“巨型框架-核心筒-伸缩桁臂”抗侧力结构体系。巨型框架由8根钢骨混凝土主柱、4根角柱及8道位于设备层的箱型环带桁架组成。主柱截面尺寸最大为3.7X5.3米。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壁厚达到0.5-1.2米,使用C60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中央核心筒底部为30米x30米方形混凝土筒体。从第五区开始,核心筒四角被削掉,逐渐变化为十字形,直至顶部。
特色1:上海中心大厦是一个垂直的城市
上海中心大厦乃城中之城,上下共分为九个区域,每区12到15层不等。每一区的幕墙间都有大量的公共空间,而每一区本身也分为不同的功能块来迎合租客的日常需要。不同的电梯负责将人送到不同的楼层,地下停车场也和周围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联通。
所谓垂直的城市,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上海中心的容量,相当于将目前外滩长1.5公里中的第一排近60万平米建筑竖立起来。在街区中还有2 1个空中大堂,以便住户之间交流,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意设计。高度总会被超越.而上海中心作为上海乃至中国未来地标建筑,应该在高度之外,有所突破和创新。事实上,该建设一开始就没有刻意强调高度.建设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上海中心要主动承担创建绿色建筑、完善区域功能、丰富城市空间、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特色2上海中心大厦实施绿色建筑的技术策略
通过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利用、节水和雨污水回收利用、节约用材和绿色建筑材料利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并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实现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高效“绿色”运行。上海中心大厦以“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和“美国LEED”认证体系为目标,力争成为中国第一座得到双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 具体措施:
1)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成熟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它以靠近用户、梯级利用、一次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能源供应安全可靠等特点,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开发商、运营商的关注。
本工程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即是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产生热、电、冷的联产联供系统,它以城市天然气为燃料,利用小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等设备将天然气燃烧后获得的高温烟气首先用于发电,然后利用余热在冬季供暖:在夏季通过驱动吸收式制冷机供冷;同时利用排气热量提供生活热水。能源利用率从一般的40%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到80%左右,大量节省了一次能源。
2)变风量空气调节技术
变风量空调系统是利用改变进入空调区域的送风量来满足负荷变化的一种空调系统,与定风量系统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节能。空
调系统,可以灵活测定温度,计算机能根据不同季节智能控制,不需要8小时全开时会自动关闭。
3)热回收利用技术
大楼在运营过程中,酒店、办公等会产生大量的热空气,特别是上海中心大厦有24个直接对外营业的大空间的空中花园,在夏季会集聚温度较高的热空气,因此,热回收利用技术就是将这部分的热空气进行回收,采用热泵型热水加热器,为酒店提供生产生活热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成空气一一水热泵系统,采用带ECM电机的风机盘管机组。
4)其他技术:双层玻璃幕墙、涡轮式风力发电技术、雨水收集处理和回用技术。
特色3运用先进技术手段——BIM技术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国内较为一致的中文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设计阶段通过BIM技术在参数化设计、可视化设计、可持续设计、多专业协同等方面的应用,改善和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完整性和协调性。
施工阶段通过BIM技术在施工3D协调、施工深化图、旋工现场监控、4D施工模拟、机电安装模拟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施工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的有效管理和监控。运营阶段通过整合设计、施工阶段的B1M模型及其构件信息数据,应用在项目运营维护、应急预案、空间及资产管理中,
提高运营维护的管理水平。
作文五:《上海中心大厦-》4000字
上海中心大厦
中国第一高楼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三班
学 号 **********
姓 名 X X X
指导老师 X X X
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与香港、东京等金融城相比,上海目前的金融办公容量仍有差距。集24小时甲级办公、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观光和文化休闲娱乐、特色会议设施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上海中心大厦的出现,必将大大提升上海的金融办公水平,同时,作为中国的第一高楼,它建成后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组成和谐的超高层建筑群,形成陆家嘴中心区 “三足鼎立”的壮观局面!
工程简介
矗立在黄浦江畔的天际曲线
2008年11月29日,在有“中国曼哈顿”之称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腹地,总投资额预估达150亿元人民币的“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整个项目由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陆家嘴股份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共同出资筹建,美国Gensler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深化。 上海中心大厦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73223平方米,其中地下5层,地上121层,主体建筑结构高度580m,塔冠最高点632m。为目前已知的中国在建第一高楼,同时跻身全球超高层建筑设计“三甲”。主楼将于2013年底“结构到顶;整个工程将于2014年底竣工,届时将与小陆家嘴区域已然矗立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摩天高楼共同形成螺旋上升的天际曲线。
作为一幢综合性超高层建筑,上
海中心大厦以办公为主,其他业态有
会展、酒店、观光娱乐、商业等。大
厦分为5大功能区域,包括大众商业
娱乐区域,低、中、高、办公区域,
企业会馆区域,精品酒店区域和顶部
功能体验空间。其中“世界之巅”即是
功能体验区,有城市展示观看台,娱
乐,VIP小型酒吧、餐饮、观光会晤
等功能。另外,在本项目的裙房中还
设有容纳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
心。
为了给在此办公的人群营造一
个舒适、私密的办公空间,“上海中心”内部由九个圆柱形建筑彼此叠加构成,其间形成九个垂直空间,每一个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社区,九个社区组成了一个垂直的城市。大厦双层表皮的内层覆盖了垂直的内部建筑,而三角形外幕墙则形成第二层表皮,由此,外立面和内立面之间的空间形成了空中中庭。传统城市中,广场是人们聚集的主要场所,这九个空中中庭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这些空间也形成了独立的生物气候区,可以改善大厦内的空气质量,降低“烟囱效应”,同时可以提高室内的热性能,创造宜人的休息环境。
力争成为中国第一座“双绿”认证超高层建筑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9%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型。其中写字楼的平均耗能是欧洲国家的7至8倍,是日本的10倍。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的“上海中心”,力求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以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城市环境、营造健康室内环境的建筑目标。该项目以中国绿色建筑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为目标,力争成为中国第一座得到“双绿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 针对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特点,“上海中心”通过可持续场地规划、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利用、节水和雨污水回用、节材与材料利用和最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等绿色建筑系统解决方案的实施,实现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的高效运行,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人口密集超大城市建设超高层绿色建筑的典范。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室内环境达标率100%;综合节能率大于60%;有效利用建筑雨污水资源,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实现绿色施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据悉,目前已落实了建筑群风环境CFD模拟评价技术、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技术、简直于综合节能模拟优化技术等14项技术。
此外,“上海中心”的造型也极大程
度地满足了节能的需要。它摆脱了高层建
筑传统的外部结构框架,以旋转、不对称
的外部立面使风载降低24%,减少大楼结
构的风力负荷,节省了工程造价。同时,
与传统的直线型建筑相比,“上海中心”
的内部圆形立面使其眩光度降低了14%,
且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
上天入地皆和谐
据介绍,在选择设计方案之初,就考虑到与另两座建筑造型的协调,为此,由Gensler公司设计的螺旋型方案在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螺旋象征着和谐,大厦的造型不仅反映出中国和世界、和广阔时空的连接,在螺旋中凸现的三角形也表达了和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的和谐共处。
除了造型上的和谐,三座建筑的地下也将融为一体。“上海中心”将从地下连接相邻的大厦和地铁线路。据了解,与“上海中心”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同步,未来,金茂大厦位于花园石桥路下方、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东泰路下方的地下空间,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轨交14号线车站,都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得以连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通,从而减少地上人流,改善陆家嘴地区地面交通拥堵的状况。 作为未来上海“天际线”的巅峰,上海中心大厦正在以每7天一层的速度悄然拔起,日夜长高。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庆伟对记者说:“在楼体高度的背后,上海中心大厦在管理、施工中也在以创新为源泉,打造一个个‘无形’的新高度。”
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上首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施工方法大胆创新。
在人们看不见的地下,上海中心大厦裙房地下室的“逆作法”施工正同步展开:先建地板并留好出土口,然后像“蚂蚁搬家”那样,从0米层向地下开挖,
把地下的土一点点运出。这是迄今为止上海开挖面积最大、开挖深度最深、挖土方量最大的超高层建筑裙房地下室工程。
同样,主楼的地下空间也在挑战极限:在基坑里深31米的巨大空间里,一根水平方向的支撑都没有使用,全部采用环梁支撑,5个直径为120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箍”,牢牢地撑起主楼地下部分的“铜墙铁壁”。这种做法,不但避免了直接爆破,还挡住四周的土体滑落,保护周边建筑的地基安全。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说,采用这些创新的施工方法,主要是考虑到工地身处陆家嘴成熟商务地区,周围高楼林立,“我们要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上海中心大厦是一项在国内领先全程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管理方式的工程,它打破了建筑设计、建造、施工和运营之间的传统隔阂。
从造型上看,上海中心大厦螺旋向上并加以适当收分。如此复杂的空间关系,若是照着平面施工图纸来建造,难免因为思考盲区而出现误差。上海中心大厦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钢结构总监杨志强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上海中心已经安装使用了近4万吨钢材,没有1吨需要返工。”
这主要得益于上海中心大厦采用的先进的三维数字建筑模型系统,不但能够完整摸拟建造过程,甚至可以精确地给每一根钢结构件打上三维坐标。据悉,目前正在建设的一个半径90米的桁架层,按照传统做法,仅预拼装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现在不仅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还能检测哪些地方可能会有“结构碰撞”,提前“预警”。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是一座可容纳5万人的超级“垂直城市”,对陆家嘴地区功能建设的辐射作用将大大增强。在做好自身工程建设的同时,上海中心大厦还将为小陆家嘴地区功能的配套完善提供支撑。
借助于上海中心的建设,在地下工程中,上海中心对接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国金中心,以及地铁2号线、14号线。这样,位于小陆家嘴的3座超高层建筑以及国金中心共4幢建筑,将可在地下实现互联互通,弥补早期规划的不足。 相关阅读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上海的主要金融中心区之一,位于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面对外滩。整个金融贸易区总面积共有2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开发地区为6.8平方公里,已有约100座大厦落成,包括已经成为上海地标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在建中的上海中心大厦,还有著名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宣布加快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并在陆家嘴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金融开发区。所有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必须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设办事处,因此陆家嘴成为不少外资银行的总部所在地。目前(截止到2012年)已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陆家嘴设立办事处,当中经营人
民币业务的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
世界400米以上的著名建筑物
1、哈利法塔:又称“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麦的一栋已经建成的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
2、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厦:总高度646米,主体高度588米。将于2014年竣工完成【建设中】。
3、上海中心大厦:大厦的主楼共有127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65.6米。约在2014年竣工完成【建设中】。
4、自由之塔:“自由之塔”是纽约世贸中心遗址重建工程的重点,设计标高541.3米【建设中】。
5、台北101大楼:拥有目前已建好的“世界高楼”四项指标中的三项世界之最,即“最高建筑物”(508米)、“最高使用楼层”(438米)和“最高屋顶高度”(448米)。
6、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设计建筑高度492米,已于08年竣工。
7、吉隆坡双塔大楼: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美芝律,高451.9米,共88层。
8、紫峰大厦:位于南京市鼓楼广场,总高度450米。2008年9月28日竣工,2010年12月18日举行落成典礼。
9、西尔斯大厦:位于美国芝加哥,高443米,108层。
10、京基100中心广场:位于深圳,总高度441.8米,共98层,已于2011年2月23日主体封顶。
11、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高420.5米,88层。
12、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位于香港中环,高420米,共88层,为香港最高建筑物。
13、广州珠江新城双塔之西塔:设计高度为432米,已完成室内外装修招投标,并举行了试运营仪式【建设中】。
14、CN塔:高度553.33米,共181层。
15、莫斯科电视塔:高度540米。
16、帝国大厦:高度448.7米。
作文六:《上海中心大厦》7100字
上海中心大厦 , 中国第一高楼,高度 632米
工程投资额:148亿元
工程期限:2008年— 2014年
金茂大厦、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 将构成上海陆家嘴天际线 的塔尖。
2008年 8月 30日,高达 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宣布正式启用。与此同时,毗邻环球金融中 心, 正在准备开工建设一幢更高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 根据规划, 上海中心大厦的 主楼为 124层,总高度为 632米,结构高度为 565.5米(原公布为 580米 ) ,这两个高度均 超过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成之后,上海中心大厦将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大厦的占地面积 3.04万平方米,容积率为 12.5,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 55.88万平方米——远远超过毗邻的环球金融中心 (38万 m2) 。不过,在总建筑面积中,上 海中心大厦的地上建筑面积约为 37.9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达到约 17.92万平方米 (包 括地下停车库面积约 1万平方米, 2000个停车位 ) 。 另外, 上海中心大厦规划有 5层的裙房, 高度约 35米。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曾经公布上海中心大厦高度为 580米, 此次,报告中提及其主楼高 127层,结构高度约为 565.6米,而建筑高度将达到惊人的 632米。
上海中心大厦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由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于 2008年 11月 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 它将超过 20.5米的金茂大厦和 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成 为中国第一高楼,也将成为完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摩天大楼。
2010年 7月 19日,上海黄浦江两岸风景。
项目地块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坐落在小陆家嘴的黄浦江沿岸,地块的正式名称是 E14单元 Z3-1、 Z3-2地块,其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北对金茂大厦,东 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陆家嘴金融城最重要的标志性功能 建筑。根据制定于 1993年的《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 心所在地以及陆家嘴 Z3-2地块,将建设 3幢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形成“品”字形布局。 其中,陆家嘴 Z3-2地块是“上海中心”所在地, Z3-2地块座落在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 的东泰路、 银城南路和花园石桥路交界处。 地块北侧是金茂大厦, 东侧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南侧是滔滔黄浦江。
项目所在地块曾被称作“小陆家嘴核心区域最后一块待建地块”, 被用作陆家嘴高尔夫练习 场, 目前租期已满的土地早已被收回, 土地收回等准备工作也都完成, 只待“上海中心”方 案确定、择日动工的消息。
高达 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是首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 85万吨的绿色环保建筑。大厦 旋转、不对称的外部立面可使风载降低 24%,减少大楼结构的风力负荷;双层表皮内外立面
间的空中中庭形成了独立的生物气候区,可以改善大厦内空气质量,创造宜人的休息环境; 创新的幕墙技术与传统的直线型建筑相比眩光度降低 14%;大厦螺旋顶端可以用来收集雨 水,进行回收利用;大厦顶部将安装风力涡轮发电机,为建筑提供绿色电能。
设计方案
上海中心项目的规划方案投标始于 2005年 4月,前后历时三年多,共进行了三轮,十多家 国际及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参与了这一方案的竞标。 2006年上海市政府启动全球方案征集 计划, 当时包括国际著名的美国 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 美国 KPF 建筑师事务所等都提交了 正式的设计方案, 国内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也组织了集团内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此前 美国 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设计的方案,其建筑被称为 “Shanghai -Center” 。但这一方案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后不久就被否定。 2008年 4月 24日,在上海市十三 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中心的最后两个候选方案曝光 —— 龙型方案和尖顶型方 案。
最后中标的龙型方案, 来自美国 GENSLER 事务所, 建筑外观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 “ 龙尾 ” 在大厦顶部盘旋上翘, “ 其优势在于顶端可以借由天线,进一步攀高 ” ;而最后落选的 尖顶型方案, 来自国际顶尖级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领导的英国福斯特事务所, 建筑呈笋型结 构,下部宽阔,由三点支撑,到最高处变成一个尖顶,在交错的钢筋掩映下,犹如 “ 竹笋 ” 破土。
两个方案的建筑高度都在 580米,分别比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高出近 160米和 88米。而且,在两个方案中,上海中心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一样,都将设计 专门的 “ 上海最高观光平台 ” 。
在方案确定前,有关方面曾表示,两个方案规划总体造价相当,但建造起来各有难度, 龙型方案的优势在于顶端可以借由天线进一步 “ 长高 ” 。最终,上海中心确定了 “ 龙型 ” 外观方 案。
上海中心大厦裙楼的入口部分采用亲切透明的设计风格, 以此来迎八方客。 裙楼本身为购物 聚会的理想选择。 位于大厦前显著位置的圆形下沉式广场通向裙房的地下部分, 以及去往观 光厅的电梯。
投资方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拟与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 上海建工集 团合资组建项目公司开发 Z3-2地块,分别占股 45%、 51%和 4%,注册资本 54亿元。
随着陆家嘴金融开发区的发展, 现在对于金融企业入住供不应求。 根据整个陆家嘴地区的规 划, 小陆家嘴地区是 1.7平方公里, 总的面积也有所控制。 从黄浦江到上海中心一共是三个 层面, 靠黄浦江第一层面大致都在 100米左右, 第二个层面比如说像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包 括上海船厂, 最高一个层面就是环球金融、 上海中心和金茂。 所以对于整个陆家嘴地区的建 筑容量、高度,也是随着陆家嘴金融功能的需求发展来确定的。
上海中心大厦乃城中之城, 上下共分为九个区域, 每区 12到 15层不等。 每一区的幕墙间都 有大量的公共空间, 而每一区本身也分为不同的功能块来迎合租客的日常需要。 不同的电梯 负责将人送到不同的楼层,地下停车场也和周围的金茂,环球金融中心联通。
规划五大业态
作为一幢综合性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以办公为主, 其他业态有会展、 酒店、 观光娱乐、 商业等。大厦分为 5大功能区域,包括大众商业娱乐区域,低、中、高、办公区域,企业会 馆区域, 精品酒店区域和顶部功能体验空间。 其中“世界之巅”即是功能体验区, 有城市展 示观看台,娱乐, VIP 小型酒吧、餐饮、观光会晤等功能。另外,在本项目的裙房中还设有 容纳 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心。此外,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 2000辆。
2008年 8月 31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宣布对外开放位于 94层、 97层和 100层的三个观光 厅,其中,其中位于 474米高的 100层观光厅是一条长达 55米的悬空观光长廊,“是目前 世界上人可到达的最高的观光设施。 ”然而, 环球金融中心宣称的这个“最高”记录, 将在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之后, 随着后者“顶层功能体验区”的开放而被打破——不过到时, 真正 的“世界之巅”也不一定能属于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外层幕墙逐层收窄, 赋予了大楼优雅的锥度造型。 而幕墙上的一条 V 型沟槽则 是用来突出大楼的螺旋造型。 14万平方米柔性幕墙, 共 19317块, 要求能够抵御 13级台风, 难度系数在幕墙界堪称世界之最。 外幕墙玻璃设置了重重防护。 第一道防护是使用自爆率接 近于零的超白玻璃, 第二道防护是在玻璃中加杜邦 SGP 结构性胶, 这种胶承载力更大、 耐久 性更强,即使玻璃在剧烈的锤击试验下慢慢破裂,所有碎片也能牢牢附着在胶片上。
位于大楼顶部整合在幕墙中的风力发电机组可降低大楼能耗, 同时漏斗形的护墙能将雨水收 集入蓄水池中,处理后作为大厦中水使用。中水年利用量达 23.5吨,雨水年利用量约 2万 立方米。
从左至右:迪拜哈利法塔 (Burj Khalifa Tower ) , 设计高度 828米 (162层) ; 莫斯科 (Russia Tower )俄罗斯大厦,设计高度 612米(118层);韩国仁川双子塔(Incheon Towers), 设计高度 613米(151层);美国芝加哥螺旋塔(Chicago Spire ),设计高度 609米(150层)。
世界第一高楼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最高的商业大楼,应该是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ower )原名迪拜塔(Burj Dubai)。哈利法塔由迪拜地产巨头艾马尔地产公司(Emaar Properties )开发,总投资超过 20亿美元。美国 SOM 、比利时 Besix 、韩国三星组成的建筑 联合体负责实施,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德里安·史密斯 (Adrian Smith ) 负责设计方案 (他 也是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者)。 2004年 9月 21日正式开工。
该楼采用多管塔状结构,基座形似花瓣,主楼为 Y 型结构,外形富于太空时代风格。建造 这座巨型建筑共使用 33万立方米混凝土、 6.2万吨钢筋及 14.2万平方米玻璃。大厦内设有 56部高速升降电梯,速度最高达每秒 17.4米,由地面直达 162楼顶层,只需 2分钟。另外 还有双层的观光升降机, 每次最多可载 42人。 为了修建哈利法塔, 共调用了大约 4000名工 人和 100台起重机。 2009年 1月 17日,哈利法塔高度达到了最终的 828米,是人类历史上 首个高度超过 800米的建筑物, 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高建筑物。 此前世界最高建筑物, 是 553.3米高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建成于 1973年。 2010年 1月 4日晚,迪拜酋长谢赫穆 罕黙德 ·本 ·拉希德 ·阿勒马克图姆,揭开被称为 “ 世界第一高楼 ” 的 “ 迪拜塔 ” 纪念碑上的帷幕, 宣告这座著名建筑正式落成,并将其更名为 “ 哈利法塔 ” 。
哈利法塔地上为 162层,楼板面积达 34.4万平方米。 39层以下为乔治 ·阿玛尼设计的豪华酒 店, 43至 108楼有高达 700间豪华公寓供出售, 76楼还有一座游泳池, 111层至 154层为 办公室和会议室, 124楼为观景平台 (约 442米) , 156层以上的楼顶塔尖内包含通讯广播设 施。 哈利法塔内部设计了 4个避难所, 每 30层一个, 用于对付火灾和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
近年来,众多“在建”的超高层大楼正在迅速突破人类的超高层建筑极限。高度 609米的芝加哥“螺旋塔”, 2007年 6月开建,原定于 2011年底完工,但是由于金融危机为退 后。螺旋塔建成后将取代澳大利亚墨尔本的 Q1大厦 (323米 ) ,成为世界最高的住宅大楼。 韩国准备投资 30亿美元, 建造 613米高的松岛仁川双塔, 作为新松岛市的城市开发区中心。 2007年 9月, 612米高的俄罗斯大厦破土动工, 它是莫斯科国际商业中心的关键建筑, 由福 斯特事务所设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该大楼宣布停工,预计要到 2016年才能建成。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全球有 4个号称高于千米的“待建大楼”(计划 ) , 全部位于中东:科威特早在 2005年,策划建一座 1001米高的“丝绸城”;巴林也于 2006年提出要建 1022米高的“穆尔詹塔”; 2007年 3月,迪拜房地产公司“纳克希尔”宣布,计划在迪拜建一 座高达 1200米的“Al -Burj 塔”; 2008年 2月,有媒体披露,沙特亲王阿勒瓦利德掌控的 帝国控股公司, 计划投资建设高达 1600米的“英里塔”(MileHighTower), 预计投资百亿美 元——“英里塔”一旦建成, 将比“哈利法塔”高出近 800米。 虽然, 这些千米大厦都还停 留在图纸阶段,质疑它们的可行性,包括抵御风力、高层电梯运载等技术难题的大有人在, 但争当“世界第一”的难度可想而知。
上海中心大厦正在建设中, 其 632米的高度已无望世界第一, 但是建成之后, 其高度毋庸置 疑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排名世界前三名之内。 它将与金茂大厦、 环球金融中心等组成上海 超高层建筑群的“金三角”。
世界上 1000幢最高建筑物大部分在中国
说起世界上高楼林立的国家,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或许你不知道, 其实很多世界顶尖级的高楼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世界 1000幢最高建筑物中的多数在中
国!北京、上海、广州的高层建筑数量都超过了美国纽约。仅上海 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就 超过 4000幢,在 2010年前还要再新建 1000幢以上,而纽约的高层建筑不过才 1000多幢, 上海的高层建筑数量不但超过了纽约, 甚至比美国东海岸的高层建筑总和还要多。 在中国这 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大量修建高层建筑, 可以有效解决建筑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对 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有重要意义。
上海中心大厦大事记
2008年 11月 29日,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工程动工。
2010年 3月 28日,上海中心大厦经过连续 60多个小时的作业, 28日晚顺利完成 6.1万立 方米的大底板混凝土浇筑工作
2010年 9月 18日,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开工。
2010年 9月 28日, 上海中心主楼完成地下结构建设, 跃出地面 2层, 从 0米向 632米攀升, 据悉,年内上海中心将完成地上 10层的建设
2010年 12月 20日, 锦江酒店将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各持股 50%模式合资建 设上海中心 J 酒店,预计会在 2014年年底或 2015年初开业
2011年 6月 20日,上海中心主楼突破百米
2011年 12月 6日,上海中心主楼突破两百米
2012年 5月 16日,上海中心主楼突破三百米
2012年 7月 31日,第一块幕墙安装
2010年 3月 28日,上海中心大厦(632米,中国第一高楼)工地上, 18台三一泵车运行 60小时, 完成 61000立方米大底板混凝土的浇注任务。 这是我国民用建筑领域一次性连续浇筑 方量最大的基础底板工程。 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 121米、 厚 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 位 于深 31.4米、局部深 34.4米的深基坑底部,面积相当于 1.6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
2010年 9月 17日,从金茂大厦俯瞰上海中心大厦核心筒施工现场。大底板下面是支持整个 大厦的 955根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每根桩直径 1米,深度达到 86米,最大承载力达到 3000吨, 用来承载 80多万吨的大厦主体结构, 有助于控制沉降。 遵循绿色环保的施工宗旨。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 “ 超深、 大尺寸钻孔灌注桩工艺 ” , 避免了常规钢管桩基施工过程中,造成 的土体挤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噪声、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
2010年 9月 28日,上海中心大厦主楼完成地下结构建设,跃出地面 2层,从 0米向 632米 攀升,上海建工集团计划当年完成地上 10层的建设目标。
2011年 1月 6日,上海中心大厦核心筒施工现场。上海中心大厦采用 “ 巨型框架 -核心筒 -伸 缩桁臂 ” 抗侧力结构体系。巨型框架由 8根钢骨混凝土主柱、 4根角柱及 8道位于设备层的 箱型环带桁架组成。主柱截面尺寸最大为 3.7X5.3米。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壁厚达到 0.5-1.2米,使用 C60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
2011年 4月 4日,俯瞰上海中心大厦核心筒施工现场。使用的钢平台液压爬升技术,是上 海建工集团经过长期研究和不断完善的超高层建筑施工先进技术。 过去的机械爬升技术, 在 桁架层时必须拆卸, 现在不用拆卸, 每层桁架层施工可节约一个月, 可为整个项目施工节约 半年时间。
2011年 6月 20日,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核心筒,地上高度突破 100米。核心筒是大厦的主要 承重结构,用于布置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施工时,核心 筒内安装有 12台施工电梯, 供 1000余名施工人员乘坐。 主体建筑完工后, 将在核心筒内布 置 143台高速电梯,从地面层乘坐电梯至最高层只需要 1分钟。
2011年 9月 18日, 上海中心大厦施工现场。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自重达 74.8万吨, 每平方米 重量达到 9吨。其中巨型框架结构承担了 40.4万吨的结构自重,占 54%。核心筒承重 34.4万吨,占 46%。为达到抗震性能,在巨型柱、核心筒体和外伸缩桁臂等主结构构件节点间, 使用弹性结构,耗散地震能量。
2011年 12月 6日,上海中心大厦的主楼核心筒高度突破 200米(44层) 。上海建工集团计 划在年底达到 48层、 高 224.35米的节点目标。 上海中心大厦主体结构, 共需使用钢板 88714吨、钢筋 33502吨。其中 8根巨型柱使用钢板 33363吨、钢筋 8087吨。核心筒及翼墙结构 共需使用钢板 10612吨、钢筋 15125吨。
2012年 9月 1日,从外滩观光平台,远望上海中心大厦施工现场,大楼高度已经达到 350米,超过设计总高度的一半。
2012年 9月 23日,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达到 371米,外围幕墙施工已经开始。右图为金茂大 厦 56层餐厅角度,拍摄上海中心大厦顶部施工现场。
作文七:《上海中心大厦》2800字
上海中心大厦塔吊在“云中”上下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陆维馨
目前我国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结构顶部的4台塔吊正在逐一拆除,这预示着该大厦的整体结构施工已将接近尾声。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和云中塔吊的险度因为不久前两名外国“蜘蛛人”和两名中国小伙的攀爬,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上海中心大厦总高度632米,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580米以上的塔冠部分有风力发电、通讯等多种设施设备。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涡流式”阻尼器等相关设备安装完成,顶部塔吊也将完成使命。塔吊的高度约有650米,当塔吊拆除后,几个小伙“蜘蛛人”的攀爬记录在我国一定时期内将无人能超越。因为随着塔吊的拆除,就失去了650米高度的物质基础,除非今后国内将有更高的建筑物矗立。
塔吊在超高层建筑中,是工程施工中最主要的大型“工具”。塔吊如何安装?如何爬升?如何在“云中”起吊?如何在高空拆卸?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其技术含量,安全风险一点都不低,可谓是一幢超高层大楼建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们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塔吊的安装与拆卸也一样。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党建指导员韦岑韬告诉记者,塔吊处于600多米的高空中,其实硕大的“身躯”上去不容易下来也很难。施工伊始,上海大厦核心筒建筑四周安排有4台塔吊,随着结构高度的不断上升,操作平台越收越小。四台塔吊由于操作间距不断变小,于去年11月已开始拆去了两台塔吊。如何拆除大厦顶部最后的两台塔吊?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项目部将采用以小拆大的办法,用小一点的塔吊将现在塔吊拆除后的各种部件吊下来,再用更小的塔吊去拆较小的塔吊,直至最后用擦窗机搬运小塔吊的部件。其实这是一个安装小吊车、拆除大吊车的繁复过程。按计划,自上月开始,施工方在上海中心大厦顶部安装1台900吨/米塔吊,从3月中旬起,用这台塔吊来拆除目前在大厦顶部使用的两台1280吨/米塔吊;然后再安装1台380吨/米塔吊,用来拆除900吨/米塔吊;接着再安装1台150吨/米的塔吊,用来拆除380吨/米的塔吊;再安装1台60吨/米的塔吊,用来拆除150吨/米塔吊。最后,安装可起吊480公斤重物的擦窗机,用擦窗机加上人工搬运,通过已安装好的大楼内部电梯,将拆除的最后60吨/米塔吊各零部件运至地面,最终完成大厦施工用塔吊的全部拆除工作。此时,大厦的钢框架塔冠结构体系的安装才真正完工。
上海中心大厦南面M1280D塔吊于去年11月率先开拆,这标志着为上海中心工程服务近三年的南塔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保证核心筒和幕墙升降平台的翻运等其他各作业面的施工进度和协作单位的垂直运输需求,项目部从全局出发,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在东、西塔吊作业间隙对南塔回转平台和标准节进行拆除。经过近半个月的时间,南塔全部拆除完毕。
“外行凑热闹,内行看门道”。上海中心大厦的塔吊安装、运行、拆卸业内还是很想了解其所以然的。该工程采用了4台自重450吨,起重力矩达2450吨·米的大型动臂塔式起重机,外挂在核心筒上完成吊装任务。塔吊从由-25米一直爬升至120层552米高度,共爬升27组,合计104次爬升,每次需爬升20~23米。还要克服核心筒平面4次大的变化调整和墙厚从1200毫米缩近至500毫米这两个苛刻的约束条件,在高空进行5组共计20次平移,在国内尚属首次。
塔吊的支附系统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强度、稳定和使用要求,而且要通过支附系统本身的结构布局将力合理地传递给核心筒结构,保证核心筒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台大型塔吊集中在30米见方的核心筒上,由于没有足够的安全空间让它们自由回转,所以群塔施工时的管理非常重要。 4台大型塔吊是上海中心工程的标志性景观,更是工程的生命线,担负着大型材料的垂直运输的重任。针对工程实际,对塔吊采用外挂内爬的使用方法,这是在超高层建筑施工领域,首次将4台巨型塔吊集中外挂在核心筒上使用。经过努力,上海机施集团研发了能够适应各种超高层建筑施工所需的巨型塔吊外挂爬升装置。塔吊外挂技术、爬升技术和平移技术是上海机施集团首创的特
殊技术,这三大科技创新展示了上海机施集团在塔吊施工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
机施项目部对塔吊的爬升和群塔作业进行了严格管理。项目部对塔吊爬升制定了两项管理措施。一是全程控制:爬升前多级检查,签署爬升令;爬升时责任到人,过程监控;爬升后全面复测,签署检查表。二是定机定人:安装爬升框时起重班组固定、焊接人员固定,实施爬升时指挥固定、安全监控固定、机管人员固定。项目部对群塔作业采取分区管理、定机定人定指挥的管理措施。分区施工时严格控制回转半径,安装回转限位报警装置,防止发生碰撞,4台塔吊对讲机设立4个单独频道,避免指挥串频道;跨区施工时通知相邻塔吊的指挥员与司机,经协调同意后方可跨区作业。 塔吊的爬升是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比如,上海中心东侧M1280D塔吊在液压顶升系统的牵引下,从-25.4米缓缓爬升到-1米,共耗时近6小时,爬升了24.3米。这是上海机施公司在上海中心大厦工程顺利完成M1280D塔吊的第一组爬升,也由此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塔吊正式爬升前,项目部进行了详细技术交底和施工交底,成立了总指挥部。下设液压提升组、垂直度观察组、安全警卫组和后勤服务组,落实了顶部、中部及下部具体操作人员,明确了统一指挥、统一信号,做到了合理分工、责任到人,确保了这次爬升的顺利到位。M1280D塔吊是新购进的超大型起重设备,最大起重力矩为2450吨/米,最大起重量达100吨,自重440吨。项目部在招投标阶段就考虑到了上海中心施工实际状况,故采用外挂式安装和爬升,以保证核心筒施工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塔吊的第一次平移也是一样。上海中心大厦西、北两座塔吊沿着预定轨道缓缓向核心筒平移了200毫米,标志着上海中心4台塔吊的第一次平移圆满完成。首次塔吊平移当天分两组进行。上午11时,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自重450吨的庞然大物M1280D塔吊在85米高空借助4台液压千斤顶的推力,缓慢平稳地向核心筒墙体靠拢。中午12时,顺利平移了100毫米,完成半程节点目标。下午1时许,东、南两座塔吊几乎同时平移到位。
塔吊平移是上海机施首创的特殊技术。这是继塔吊外挂、塔吊爬升以后的第三次重大技术革新。塔吊平移的圆满完成,展示了上海机施在塔吊施工技术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此次平移连塔吊厂家也派来外国设备专家赶到现场观摩。上海中心塔吊经历5次平移,最后一次平移是在490米高空完成的。
日前一台900吨/米的塔吊已经安装完毕,为后续西塔拆除、和阻尼器、鳍状桁架等塔冠结构施工任务做好了准备。从12日至15日,M900D塔吊的相关构件已开始进行焊接和搭设脚手等准备,并对已经焊接完成的构件做了相应的施工使用测试,以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随着上海中心大厦的主体施工进入尾声,大厦将雄姿展现,塔吊也将逐台完成目前全国第一高楼的工作使命。
作文八:《上海中心大厦》400字
由金斯勒(gensler)国际公司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在建设当中,并预计2014年完工。??这一632米的超高层建筑坐落在上海陆家咀金融贸易区核心位置,毗邻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金斯勒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
由金斯勒(gensler)国际公司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在建设当中,并预计2014年完工。
这一632米的超高层建筑坐落在上海陆家咀金融贸易区核心位置,毗邻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作为上海市地标建筑,它透明螺旋上升的形式展示了尖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建立了一个绿色公共空间的标准。它的128层包含甲级写字楼,娱乐场所,零售,会议中心,豪华酒店和文化休憩空间。
9根大柱堆积之上包裹着互相封闭的玻璃幕墙。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屋顶的风力涡轮机可以利用风力发电。该建筑将坐落在一个10,000平方米约合107,600平方英尺的开放的绿色空间,它将成为当地的一个公园和塔楼的前入口。
它将是中国最高,世界第二的建筑。高度仅次于迪拜的迪拜塔(burj khalifa)。
上海中心
螺旋上升的塔楼
塔楼入口
毗邻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
建设的核心骨架和外墙
上海城市天际线一览
作文九:《上海中心大厦》4500字
它是宏伟的,其主体建筑 结构高度580米,总高度632米,总建筑面积57.4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将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组 成和谐的超高层建筑群;它是绿色的,在建筑设计和运营阶段以绿色建筑为目标,未来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满足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高级别认证要求的超高层建筑;它是现代的, 上海中心大厦具有国际标准的24小时甲级办公环境,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以及集观光、购物、娱乐、餐饮、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文化城和特色的会议设施; 它是经典的,上海中心大厦将在优化城市规划、完善城市空间、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综合配套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将成为上海标志性建 筑和上海金融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如此庞大的体量,如此炫目的造型,如何能够顺利地得以设计和施工,这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然而,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 司总经理、董事顾建平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说,“上海中心大厦是一个特大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都非常复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把项目 做得更加完美,我们选择了
BIM这个现代化手段,把各个工种、各个阶段不同的工作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来共同完成。Autodesk Revit、Autodesk Navisworks、Autodesk Ecotect、Autodesk Inventor等一系列成熟的设计解决方案,既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又减少了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
借BIM智慧,突破经典
632米的总高度对于中国来讲的确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那么,在设计方面针对于体量和形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又该作怎样的思考?这是设计单 位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指定单位——Gensler和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更多的想从科技角度去诠释其建筑理 念,从而更好地把握经典建筑的核心。在这里,BIM的智慧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灵感溯源于历史和未来,旨在将历史与未来有机结合在一起。旋转的形式,似中国的水墨画,简单立体而一气呵成,同时也表达出对 未来的思考。旋转是一个万物形成的本源,这个形态连接了时空、超越了时空,它是未来的一种形态。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超高层建筑,最大挑战就是风阻问 题,而这样的旋转又恰恰在借力打力,与比较规则的楼体相比,可减少大约32%的风阻,同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
不难看出,这样的外形对于建筑功能与施工建造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我们利用BIM进行了突破性的处理,采用了双层表皮的概念:内层表皮是非常 规律的几何形状,外层表皮采取旋转的方式。” Gensler上海办公室的资深设计师彭武说,“BIM平台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筑的外形完全是基于数字化平台来实现的,传统的二维平台根本无法满 足异型建筑各个细部的衔接,尤其是对于这种超级体量的建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BIM在设计阶段的参数化运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复杂的几何问题。”
Gensler副总裁、亚洲区设计总监夏军作为上海中心大厦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在整个设计进程与协调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BIM解决了项目本身很 多挑战性的课题。从设计角度来看,幕墙就是其中之一。旋转的形态决定其结构与幕墙玻璃必须轻盈,悬挂在整个楼体的外侧,不直接同楼板发生关联,用直面的玻 璃做成双曲面的空间形态,在视觉效果实现的同时,考虑可建造性。BIM在这里帮助设计师完成了精确的定位,并把这种定位放到BIM平台上,让所有专业来共 享这个计算和设计带来的成果,帮助其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幕墙设计方案。
BIM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除建筑设计外,还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了很多的益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经营部副主任陈继良说:“BIM是施工图设计很好的帮助者。”
对于异型建筑来说,用通常的设计手段是无法准确定位这些异型的点的。而且,上海中心大厦这个建筑又非常复杂,尤其是设备层和避难层,由于结构的 原因,有很多杆件穿插在设备层中间,通过二维设计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设计难题的,所以就运用BIM通过三维设计完成了整个设备层的设计工作,有效地 避免了杆件之间的相互碰撞。陈继良介绍到,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是以AutoCAD为主进行出图,以Autodesk Revit软件为建模基本手段,并使用Autodesk Navisworks和Autodesk Ecotect进行碰撞检测和CFT模拟,使之互相衔接,从而实现了高效率出图、减少返工、节省材料。
BIM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高精确度运算和高灵活度适应的能力,在设计阶段,通过数字化设计的新语境完成了建筑的新范式。
驾驭BIM,重筹在握
从方案到施工需要一个深化设计的过程,以支撑施工的顺利进行。如果说在设计阶段,BIM把想象中的概念变为了可视化的形态,那么在施工方面,则看到了BIM更加实际的作用,它将可视化的理念变成了现实,可见,BIM是整个施工阶段的重要筹码。 正如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晓明所说,“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在施工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它的高度。我们在整个建造的过程中,全程都将BIM纳入其中,整个周期都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完成的,正是BIM让我们从模拟阶段轻松过渡到实际的建造上来。”
BIM在施工阶段的运用十分广泛。不论幕墙、机电还是结构,BIM在各个专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结构方面,更多的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 了建筑的形态、高度和外幕墙结构变化等的问题上。那么,BIM又是如何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呢?对此,美国宋腾汤玛沙帝结构师事务所副总裁朱毅表示,“整个 项目的结构工程都是相当复杂的。初期,我们总共做了二十多个方案,就旋转的外形而言,最终选定了矩柱与支外伸臂加上支核心筒的结构体系,正是BIM平台, 为我们理解复杂几何形态的变化提供了帮助,使结构选型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而且直接。”
在这个项目里,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和美国宋腾汤玛沙帝结构师事务所分别承担着工程设计和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任务。
事实上,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BIM应用是集建模、检测、计算、模拟、数据集成等工作为一体的三维建筑信息管理工程,这项工作覆盖了工程的设计、深化设计、制造、施工管理乃至后期运营管理的建筑全生命周期。
从整个项目来看,碰撞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初,施工技术人员采用传统方法,利用二维图纸将建筑结构图进行叠加,而 BIM技术则通过软件
对综合管线进行碰撞检测,利用Autodesk Revit系列软件进行三维管线建模,快速查找模型中的所有撞点,并出具碰撞检测报告。在深化设计过程中选用Autodesk Navisworks系列软件,实现管线碰撞检测,从而较好地解决传统二维设计下无法避免的错、漏、碰、撞等现象。根据结果,对管线进行调整,从而满足设 计施工规范、体现设计意图、符合业主要求、维护检修空间的要求,使得最终模型显示为零碰撞。同时,借由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可以直接展现各专业的 安装顺序、施工方案以及完成后的最终效果。 “有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模型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它展开运用到很多施工的管理方面,比如施工的物流配送。”于晓明说。在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中,通 过BIM实现的预制加工设计,是以深化设计阶段所拥有的BIM模型为基础,导入Autodesk Inventor软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机械设计以及归类标注、材料统计等工作,将BIM模型转换为预制加工设计图纸,指导工厂生产加工,在保证高品 质管道制作的前提下,减少现场加工的工作量。然后利用BIM模型进行工作面划分,再通过BIM的材料统计功能,对单个工作区域的材料进行归类统计,要求材 料供应商按统计结果将管道、配件分装后送到材料配送中心。BIM模型的精确归类统计大幅减少了材料发放审核的管理工作,有效控制了领用的误差,减少了不必 要的人员与材料的运输成本。
BIM协同 绿色接力
早在项目的筹建阶段,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理念就已经形成,即垂直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其中的绿色,不仅是理念,更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未 来运营的一个标准。据顾建平介绍,上海中心大厦以体现人文关怀、强化节资高效、保障职能便捷为绿色建筑技术特色,以室内环境达标率100%、非传统水源利 用最大化、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绿色施工和智能化物业管理为建设目标,旨在建筑设计和运营阶段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满足中国绿色建 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高级别认证要求的超高层建筑。
业主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标准要求,然而这期间,项目内部还曾就是否采用BIM技术持有不同的观点。几年过去了,回过头 总结BIM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可见当初对BIM的坚持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从长远来看,更是明智的,特别是在绿色施工和低碳工程上,BIM 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针对超高层建筑体量大、系统设施复杂、运营能耗大、室内环境质量要求高、集中排放负荷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安全性约束大等先天约束条件所限, 围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把控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利用BIM,合理采用绿色建筑技术,通过本地化材料、高强材料和可循环材料的 使用,优化结构设计、可视化室内自然采光模拟、营造室内舒适热环境等,实现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接力和可持续发展,并为今后超高层建筑的环保节能提供了范 例,从而推动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科技进步。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存在挑战巨大、项目参与方众多、分支系统复杂、信息量大、有效传递困难、成本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以 BIM为手段,应
用Autodesk Revit建立模型,并在三维的环境里面完成对项目的修改和深化设计,针对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了工程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 交流,从而帮助项目的最高决策者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协调、规划和控制,意义非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BIM在项目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巨大作用。传统的运营管理要依靠很多的图纸来开展工作,一旦发生事故,查找图纸 就变得非常复杂,耗时耗力。如今,上海中心大厦通过BIM系统建立起来的完整的信息模型,可以非常便捷地进行图纸查询和检修,有利于及时解决突发事故;再 者,关于上海中心大厦日后的运营,BIM也作了科学的计划,对此,夏军指出,“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它的投资非常巨大,建筑生命周期越长,其投资回报也就 越高。”在BIM系统中,上海中心大厦整个的生命周期预计达到100年左右,未来的运营、使用、维修和更新等方面的问题,都已经通过BIM进行了充分的考 虑和论证,在正常的范围内,生命周期将一直延伸下去。 上海的又一建筑传奇——上海中心大厦,已经把BIM技术完整地引入到了项目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作为上海发展成就的重要见证,上海中心大厦正竭尽全力为世人展现一座融汇了中华文明内涵与西方建筑艺术的摩天巨作。
==
作文十:《上海中心大厦》2200字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市的一座超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辆。上海中心大厦有两个玻璃正面,一内一外,主体形状为内圆外三角。玻璃正面之间的空间在90厘米到10米之间,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降低摩天楼的能耗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让这种大型建筑项目更具有经济可行性。
上海浦东处在一个冲积层,上海中心的建造地点位于一个河流三角洲,土质松软,含有大量粘土。在竖起钢梁前,工程师打了980个基桩,深度达到86米,而后浇筑60881立方米混凝土进行加固,形成一个6米厚的基础底板。
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大底板浇筑施工的难点在于,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11200㎡的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其施工难度之大,对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筑工艺都是极大的挑战。作为632米高的摩天大楼的底板,它将和其下方的955根主楼桩基一起承载上海中心121层主楼的负载。
上海中心大厦大事记:
【2008年11月29日】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工程动工。
【2010年3月28日】上海中心大厦经过连续60多个小时的作业,28日晚顺利完成6.1万立方米的大底板混凝土浇筑工作
【2010年9月18日】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开工。
【2010年9月28日】上海中心主楼完成地下结构建设,跃出地面2层,从0米向632米攀升,据悉,年内上海中心将完成地上10层的建设
【2010年12月20日】锦江酒店将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各持股50%模式合资建设上海中心J酒店,预计会在2014年年底或2015年初开业
【2011年6月20日】上海中心主楼突破百米
【2011年12月6日】上海中心主楼突破两百米
【2012年5月16日】上海中心主楼突破三百米
【2012年7月31日】第一块幕墙安装
【2010年3月28日】上海中心大厦(632米,中国第一高楼)工地上,18台三一泵车运行60小时,完成61000立方米大底板混凝土的浇注任务。这是我国民用建筑领域一次性连续浇筑方量最大的基础底板工程。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位于深31.4米、局部深34.4米的深基坑底部,面积相当于1.6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
【2010年9月17日】从金茂大厦俯瞰上海中心大厦核心筒施工现场。大底板下面是支持整个大厦的955根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每根桩直径1米,深度达到86米,最大承载力达到3000吨,用来承载80多万吨的大厦主体结构,有助于控制沉降。遵循绿色环保的施工宗旨。上海中心大厦采用“超深、大尺寸钻孔灌注桩工艺”,避免了常规钢管桩基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土体挤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噪声、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
【2010年9月28日】上海中心大厦主楼完成地下结构建设,跃出地面2层,从0米向632米攀升,上海建工集团计划当年完成地上10层的建设目标。
【2011年1月6日】上海中心大厦核心筒施工现场。上海中心大厦采用“巨型框架-核心筒-伸缩桁臂”抗侧力结构体系。巨型框架由8根钢骨混凝土主柱、4根角柱及8道位于设备层的箱型环带桁架组成。主柱截面尺寸最大为3.7X5.3米。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壁厚达到0.5-1.2米,使用C60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2011年4月4日】俯瞰上海中心大厦核心筒施工现场。使用的钢平台液压爬升技术,是上海建工集团经过长期研究和不断完善的超高层建筑施工先进技术。过去的机械爬升技术,在桁架层时必须拆卸,现在不用拆卸,每层桁架层施工可节约一个月,可为整个项目施工节约半年时间。
【2011年6月20日】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核心筒,地上高度突破100米。核心筒是大厦的主要承重结构,用于布置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施工时,核心筒内安装有12台施工电梯,供1000余名施工人员乘坐。主体建筑完工后,将在核心筒内布置143台高速电梯,从地面层乘坐电梯至最高层只需要1分钟。
【2011年9月18日】上海中心大厦施工现场。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自重达74.8万吨,每平方米重量达到9吨。其中巨型框架结构承担了40.4万吨的结构自重,
占54%。核心筒承重34.4万吨,占46%。为达到抗震性能,在巨型柱、核心筒体和外伸缩桁臂等主结构构件节点间,使用弹性结构,耗散地震能量。
【2011年12月6日】上海中心大厦的主楼核心筒高度突破200米(44层)。上海建工集团计划在年底达到48层、高224.35米的节点目标。上海中心大厦主体结构,共需使用钢板88714吨、钢筋33502吨。其中8根巨型柱使用钢板33363吨、钢筋8087吨。核心筒及翼墙结构共需使用钢板10612吨、钢筋15125吨。
【2012年9月1日】从外滩观光平台,远望上海中心大厦施工现场,大楼高度已经达到350米,超过设计总高度的一半。
【2012年9月23日】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达到371米,外围幕墙施工已经开始。右图为金茂大厦56层餐厅角度,拍摄上海中心大厦顶部施工现场。
【2013年8月3日】随着最后一根钢梁安放到位,在建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于8月3日实现结构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