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南岐之见阅读答案》500字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南岐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劲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你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注】 ①瘿:(y!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耳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 哉 人 之 颈 也 焦 而 不 吾 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阅读答案:
答案:略解析:
(1)D;
(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
(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有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不正常,就嘲笑他。
作文二:《南歧之见文言文答案 南歧之见阅读答案》900字
南歧之见文言文答案 南歧之见阅读答案
南歧之见阅读答案:
阅读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 哉 人 之 颈 也 焦而 不 吾 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参考答案
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
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 “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
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原文
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 ?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阅读题
终莫知其为丑。
译文
南歧在秦蜀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味道甘甜,但水质不好,只要喝了这种水的人都生颈瘤病,所以那里的居民没有一个不患有颈瘤病。后来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一些见识浅陋的人和妇人们一起涌去围观还嘲笑外地人说:“邹人的脖子真奇怪!又细又瘦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颈瘤病,你们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认为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吗?”嘲笑(秦蜀)的人大笑道:“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啊?”他们终究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阅读题阅读怯懦阅读答案痴心石阅读答案会呼吸的建筑阅读答案大医精诚妙手仁心阅读答案祈求阅读答案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
雨夜的灯光阅读答案父亲的雨阅读答案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阅读答案
《孝心》小学阅读答案
作文三:《文言文》24400字
《劝学》 一、实词
1、学不可以已 (停止) 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草创未就 (完成) 诸侯各就国 (回到封地) 侯嬴乃谢客就车 (登上) 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受)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
4、而致千里 (达到)
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送到) 致意 (表达) 致食客三千 (招引,引来)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牵连)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 7、用心一也 (因为) 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 二、虚词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 2、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 3、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輮使之然也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后标志)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师说》
一、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 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3)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一、实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3、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二、常用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 2、是故无贵无贱 (所以,因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4、如是而已 (罢了)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四、虚词 1、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 惑而不从师 (转折) 吾从而师之 (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列) 小学而大遗 (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 (修饰) 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取独) 圣人之所以为圣 (主谓取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 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3、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 (那)
吾其还矣 (祈使,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 (反问,难道) 4、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而耻学于师 (向) 于其身也 (对于) 其皆出于此乎 (从) 不拘于时 (被) 5、乎
生乎吾前 (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 6、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7、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不通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 2、不拘于时 (被动句) 译:不受时俗的拘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赤壁赋》 一、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 (“嘱”,劝酒)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托管)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跟随) 冠盖相属 (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嘱托) 属四方多难 (适逢) 天下属安定 (适才,刚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 (类)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归属,隶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 3、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4、正襟危坐 (端正)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当/攻占) 6、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7、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到底) 8、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9、肴核既尽 (已经) 10、吾与子之所共食 (“适”,享用) 二、虚词 1、而
倚歌而和之 (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 (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 (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转折)
客喜而笑 (修饰) 2、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纵一苇之所如 (主谓取独)
凌万顷之茫然 (定后标志) 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取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 3、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寄蜉蝣于天地 (在) 4、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语气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 ( 在)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译: 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译: 3、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译: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 )译: 5、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译: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译: 7、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置)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实词
1、自余为僇人 (同“戮”,刑辱) 2、到则披草而坐 (用手分开) 3、梦亦同趣 (同“趋”,往,赴) 韩厥告赵朔趣走 (同“促”,赶快) 趣赵兵亟入关 (同,“促”,催促)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取) 4、缘染溪 (沿着) 缘木求鱼 (攀援) 5、外与天际 (交会) 二、虚词 1、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修饰) 披草而坐 (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 (承接) 穷山之高而止 (承接)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转折) 2、以
相枕以卧 (修饰) 夜则以兵围寓所 (率领)
以资政殿学士行 (凭借?的身份) 以至晋鄙军之日 (在) 3、乎
悠悠乎与颢气俱 (形容词词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形容词词尾) 三、常用词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曾)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未曾)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之后) 4、游于是乎始 (从此)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六国论》 一、实词
1、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国互丧 (交互) 3、率赂秦耶 (都,皆) 4、固不在战矣 (本来) 5、思厥先祖父 (代词) 6、子孙视之不甚惜 (对待)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比较) 起视四境 (看) 7、举以予人 (拿)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9、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 11、以地事秦 (侍奉)
1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与) 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1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15、李牧连却之 (击退) 16、洎牧以谗诛 (等到)
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
1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运数,理数) 2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判断,估计) 21、并力西向 (合) 22、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
2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成例)
24、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孤,孤立,孤单;危,危急。
25、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咽,咽喉。 26、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凭借。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借 8、后秦击赵者再. 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三、活用 1、赂秦而力亏 [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形作动,保全]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道理]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击退]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形作动,坚持到底]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名作动,侍奉] [名作动,礼待]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四、虚词 1、而
赂秦而力亏 (因果)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转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转折) 二败而三胜 (并列)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转折) 战败而亡 (因果)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接) 2、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以有尺寸之地 (“而) 举以予人 (来) 以地事秦 (用) 洎牧以谗诛 (因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 3、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两个分句间并列) 4、于
赵尝五战于秦 (和) 5、之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主谓取独)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 胜负之数 (的)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词/的) 苟以天下之大 (定后标志) 6、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五、固定结构 1、以??为?? 表示处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当作)??”。由介词“以”和动词“为”构成。“以”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为??之所?? 表示被动,相当于“为??所??”。“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六、文言句式翻译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2、洎牧以谗诛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于秦:介宾结构,古汉语用于动词后作补语,现代汉语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五战、二败、三胜:古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后作补语。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判断句). 5、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6、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省略句) 暴(于) 霜露
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互文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阿房宫赋》 一、实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雨雪停止) 2、而望幸焉 (皇帝到某处)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对待) 4、奈何取之尽锱铢 (为什么)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 6、函谷举 (拔,攻占) 7、族秦者秦也 (灭)
8、使六国各爱其人 (假使) 9、秦人不暇自哀 (闲暇) 二、虚词
1、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承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转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承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转折) 谁得而族灭也 ( ) 2、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到,去) 奈何取之尽锱铢 (代词) 3、焉
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 4、于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 三、一词多义
1、 廊腰缦回(萦绕) 缦立远视(久,形容词)
2、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动词)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动词)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动词)
4、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使得,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5、 盘盘焉,囷囷焉(同“然”,??的样子)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代词,代自己) 四、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②未云何龙(云:出现云;龙:出现龙,名词作动词)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宝鼎、把美玉、把黄金、把珍珠,名词作状语;铛、石、块、砾: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石子,名词作动词)
④可怜焦土(焦土:化为焦土,名词作动词)
⑤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北、向西,名词作状语)
⑥辇来于秦(辇:乘辇车,名词作状语)
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腰、牙:像腰部、像牙齿,名词作状语)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精英:都指金玉珠宝等,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名词)
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哀伤,动词的为动用法;鉴:以??为鉴,名词用作意动) 五、文言句式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
③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五人墓碑记》
一、一词多义 1、盛:
呜呼,亦盛也哉!(盛大)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 请其矢,盛之锦囊(装ch éng) 2、发:
又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f à)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送) 3、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类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仅仅, 只有)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4、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私见张良(暗地里) 二、词类活用
为旌其所为(名词作动词, 表彰)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 修墓)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 用盒子装) 缇骑按剑而前曰(名词作动词, 上前)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 远近的地方) 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作动词, 阐明; 形容词作名词, 大义)
三、古今异义:
慷慨得志之徒(意气激昂的; 大方) 吴之民方痛心焉(哀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动作为; 动作)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 指代生命; 带头的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 副词, 表示程度) 视五人之死(比较; 看)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1、于:
士大夫请于当道(向) 且立石于其室之门(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于) 2、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代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代词)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
以旌其所为(用来, 表目的) 敛资财以送其行(来)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 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因为) 五、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有的人脱身逃跑, 不能被远近地方的人所容纳. 2、谁为哀者? 为谁悲哀呢?
《廉蔺列传》 一、一词多义 1、负:
均之二策, 宁以负秦曲(使?背负) 秦贪, 负其强(依仗)
相如度秦王虽斋, 决负约不偿城(违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廉颇闻之, 肉袒负荆(背) 2、顾:
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拜访) 莫我肯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扯)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君子引而不发(拉) 二、词类活用
1、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 向上)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 3、大王必欲急臣(使?急)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动词做名词, 规章制度) 5、卒廷见相如(名词作动词, 在朝廷上) 6、相如前曰(名词作动词, 上前)
7、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 用刀杀)
8、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名词作动词, 祝寿) 9、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作动词, 侍奉) 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先) 三、虚词整理 1、以: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因为)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表目的, 来) 2、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因拔刀前奏案(就)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使不辱于诸侯 被动, 介词结构后置;出使不被诸侯侮辱 《鸿门宴》 一、一词多义 1、举: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被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 杀人如不能举(完, 尽) 2、意: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谢
樊哙拜谢,起(道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谢罪) 二、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 称王)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 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 用眼睛示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 连夜) 我得以兄事之(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意身蔽沛公(名词作状语, 像张开翅膀那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剑项王(使?跟从, 率领) 三、古今异义
山东(崤山以东; 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婚姻(儿女亲家; 因为结婚而产生的关系) 出入(偏义词, 指入; 有偏差)
非常(不同寻常; 副词, 表示程度)
河北(黄河以北; 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四、虚词整理 1、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想) 约为婚姻(作为)
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形式) 何辞为?(语气词) 2、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承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 樊哙拜谢,立而饮之(表修饰) 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转折)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暗地里取见张良,把事情全部都告诉了他 3、客何为者
4、你失做什么的? 5、沛公安在? 6、沛公在哪儿呢? 7、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了 《烛之武退秦师》 一、一词多义: 鄙: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浅薄) 蜀之鄙有二僧(边缘地区) 二、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 越国以鄙远(见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动词,以?为边境)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受损失) 三、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主方)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出远门时带的包裹)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1、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2、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将焉取之(哪里)
五、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晋,有什么可以满足他的呢? 3、以其无礼于晋
4、因为他(曾经)对晋无礼 之:
(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 (用,介词) (3)以其无礼 (因,介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在东边。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指南录后序》 一、一词多义 1、及
战守迁皆不及施(赶上)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到达, 至, 动词) 2、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使北营(出使) 使来者读之(让) 3、辞
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 抗辞慷慨(言语)
4、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 扁鹊立有间(一会) 5、如
如扬州(去, 到) 劳苦功高如此(像) 固不如也(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恐怕) 二、词类活用
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 表面上) 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 按道理)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 在草丛, 在露水中) 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 每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 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 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 命名) 则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 上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 三、古今异义
是年夏(这; 表示判断)
以至于永嘉(到达了; 表语意上的转折)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依无靠; 表示没什么可做) 抗辞慷慨(意气激昂; 大方)
四、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为
将以有为也(做)
为巡船所物色(表示被动) 为一卷(作为)
五、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予羁縻不得还 我被软禁不能够回国
2、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 猜想元也可以用言语来打动的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多义 求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使, 让)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追求) 信
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忌不自信(相信) 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安定)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处境)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治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治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治罪)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乐盘游(以?为乐)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大, 风景)
必固其根本(树根, 最基本的) 重要词语
人君当神器之重(承担)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督促) 简能而任之(挑选) 虚词整理, 释下列虚词 以
无以怒而滥刑(因为)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因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来, 表示目的)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即使用严酷的刑法来督促他们, 用威风和怒气震吓他们
《秋水》《非攻》 一词多义 语
野语有言曰(谚语)
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告诉) 穷
今我睹子之无穷也(穷尽, 尽头) 日暮途穷(处境困窘)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殆
则殆矣(危险)
思而不学则殆(迷惘) 殆例送死(几乎) 见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看见) 于是入朝, 见威王(拜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 按照时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者(以?为轻)
以其亏人愈多(形容词作动词, 亏损) 而法其所以为法也(名词作动词, 效法) 有道之士, 贵以近知远(以?为贵) 使人先表壅水(名词作动词, 做标记)
以近知远(形容词作名词, 近处的和远处的) 众闻而非之(形容词作动词, 非难, 指责) 古今异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在这个时候; 表示承接) 河伯始旋其面目(面部, 脸; 脸面或者面貌) 野语有言曰(俗; 不受约束的)
从而誉之(跟从并且; 表示顺承或者引出结果) 古今一也(一致, 一样的; 数量词)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多学识的; 和小气相对)
虚词整理, 解释下列虚词 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为什么, 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哪里) 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和”而”一样, 表并列)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 如果不是到达你的门口, 那么我就危险了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的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听了很多道理, 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 季氏将伐颛臾 一、实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 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才能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为什么)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转折) 远人不服, 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转折)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2、何以伐为? 凭什么讨伐呢?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 遗憾)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道路,赈济) 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9、树之以桑(种植) 10、或百步而后止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责备) 二、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 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 3、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 音节助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 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 4、以
请以战喻(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5、而
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承接) 然而不王者(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并列) 6、其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代词)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告诉学生,头发花白的人不啊在道路上负担东西。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称王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3、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 实词
1、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哭泣) 2、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但是,始建)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 (看,正,旺盛) 4、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5、滋可痛已!(更加) 6、视清季有加(比清末)
7、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倡)
8、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发扬光大,只) 二 虚词 1、以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凭借) 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因为)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因而)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把)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来)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拿,用) 2、其
其损失可谓大矣 (那) 3、所
怨愤所积 (所字结构) 4、之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的)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取独)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的)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的)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的标志) 5、则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那么)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那么) 6、于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向)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比) 7、为
草木为之含悲(替)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被) 余为斯序(写)
三 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而我三十年前就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曾经被先烈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的,但象如今并没有实行。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滕王阁序 一 实词
1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为襟带,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象云雾,象星星) 4宾主尽东南之美(才俊) 5家君作宰 (县令) 6披绣闼 (推开) 7 舸舰迷津 (满) 8云销雨霁(停止) 9声断衡阳之浦 (止) 1 0逸兴遄飞 (急速)
11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运数) 1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厄) 13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同情) 14 一介书生(微末)
15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相当) 16盛筵难再 (第二次) 17他日趋庭(小步快走) 18恭疏短引(条陈)
1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 20所赖君子见机(预兆 二、一词多义 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副词,最。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转侧床头, 惟思自尽 动词,死、灭。 22胜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超过。
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 形容词,尽、完。 23穷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 响穷彭蠡之滨 副词,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24序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名词,次序、秩序。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25怀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26舍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二、翻译
1、 童子何知 什么
2、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在 3、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而
秋声赋 一实词
1欧阳子方夜读书 正 2街枚疾走 快速
3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只 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用来---的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结果 6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内心 7黟然黑者为星星 点点白发 8 物过盛而当杀 必然衰败 9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为何
10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怨恨 11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没有 只 二虚词 1以
初淅沥以萧飒 而 2而
悚然而听之 修饰 忽奔腾而砰拜 并列 草绿缛而争茂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承接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修饰 3之
但闻人马之行声 的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代词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的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句中助词 4为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 发出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是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听到有来到西南方向的声音 文言文必修五梳理 陈情表 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早、“悯“忧伤、不幸) 2、慈父见背 (我)
3、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 犹蒙矜育(怜悯)
愿陛下矜愍愚诚(怜悯)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顾惜)
4、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不会行走,成人自立) 5、终鲜兄弟 (又,少)
6、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福浅,儿子) 日薄西山(逼迫)
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慰问) 8、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 9、逮奉圣朝 (等到)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为,承担,推辞) 1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被授予) 12、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被授予)
13、当待东宫 (担任)
14、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捧、一天天) 15、过蒙拔擢 (提拨)
1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没有—办法)) 17、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庶几或许。终) 18、谨拜表以闻(呈上) 二、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凭) (3)臣具以表闻(用) (4)谨拜表以闻(来)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用) 2.于
(1)急于星火(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向、对) 3.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取独) 4、则
(1)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但)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但)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因此我向陛下尽忠尽职的日子还很长。
2、而刘夙婴疾病 但是刘母一直被疾病缠绕。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因为不幸,幼年遭遇不幸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的呈上表来使您知道。
项脊轩志 一、实词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环顾,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2、余稍为修葺(作)
3、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围绕,挡住)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到,分家)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向) 6、已为墙(已而)
7、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喂养) 8、大母过余曰(探望) 日过午已昏(超过) 人往,从轩前过(经过)
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整日,象) 10、比去,以手阖门(等到,合) 11、吾妻来归(出嫁) 12、或凭几学书(靠这书桌) 13、吾妻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 14、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 15、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从余问古事(跟从) 二、虚词 1、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用)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来) (3)能以足音辨人(凭) (4)以手阉门(用) 2、 而
(1)而庭阶寂寂(并列) (2)墙往往而是(修饰) (3)客逾庖而宴(修饰) (4)而母立于兹(你的) (5)呱呱而泣(修饰) 3、之
(1)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 (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 4、于
(1)室西连于中闺(和)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3)其制稍异于前(和) (4)某所,而母立于兹(在) 5、为
(1)已为墙(砌成) (2)余既为此志(写) 6、乃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于是) 报任安书 复习要点 同步检测 一、实词
1、曩者辱赐书 (从前) 2、意气勤勤垦垦 (情意) 3、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你) 4、而用流俗人之言 (采用) 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
5、请略陈固陋 (请允许我) 6、幸勿为过 (责备)
7、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本来,象倡优一样) 8、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 (只是,最终走向)
草创未就 (完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遇)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取舍) 9、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平常,立身处世) 10、其次关木索 (套上)
11、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缠绕) 12、及其在槛阱之中 (等到) 13、定计于鲜也 (态度鲜明) 14、今交手足 (捆绑)
15、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何,尊敬) 16、审矣,何足怪乎 (明白)
17、顾妻子 (顾念 妻子儿女)
18、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的原因,遗憾)
1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 ) 20、故述往事,思来者 (使---思) 21、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抒发,流传) 22、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 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 (更加)
24、通邑大都 (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 (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 (抒发) 25、会遭此祸 (恰好) 二、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 ( 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以至)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因而)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来) 2、 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 (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 (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 (被) 3、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比) (2)幽于圜墙之中 (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对于) (5)无益于俗 (对)
(6)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在) 4、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才) (3)然后是非乃定 (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是) (5)乃如左丘无目 (就) 5、而
(1)摇尾而求食 (修饰)
(2)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承接)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总是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追求不同的缘故。
2、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古人对大夫施刑很慎重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古今是一样的,那些不受侮辱的在哪里呢?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至于被正义激励繁的人不这样,是有不得已的缘故啊。 5、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身仅为宫中的臣仆,难道能够引退在山中隐居。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完全相反。
渔父
要点:
① 通假字: (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②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③ 被动句 (1) 屈原既放
(2) 是以见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圣人不凝滞于物 (4) 自令放为
④ 省略句
(1) 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2) 不复与(之)言:代词省略
⑤ 后置句
(1) 游于江潭,行吟(于)泽畔:状语后置句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一、实词
1、屈原既放(放逐) 2、颜色憔悴(脸色) 3、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4、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5、是以见放(被)
6、新沐者必弹冠(刚刚) 二、虚词 1、之
(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 (2)安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前置的标志)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 2、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在) (3)何故至于斯(到) 3、而
(1)渔父见而问之(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却) (3)渔父莞尔而笑(修饰)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4、为
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 5、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用)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那里能够干净的身体,遭遇肮脏的世俗?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被外物拘泥,却能跟相应的改变。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是清醒,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所以被放逐。 逍遥游 ⑴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有——又
⑵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然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⑶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 然泠然数数然 羊角 (4)宾语前置: 而莫之夭阏者
之二虫又何知
彼且奚适也:奚适,“到哪儿”。 奚以知其然也:奚,“何、什么”;奚以,“凭什么”。 奚以??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 “哪里用得着??呢”
??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 “哪里用得着??呢” 一、实词
1、此小大之辩也((区别)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2、之二虫又何知(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智慧)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圣人无名(声名)
4、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5、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6、亦若是则已矣(而已)
7、而後乃今将图南(计划向南飞)
8、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急速,着落,时或,落下)
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往,返回,饱的样子)
10、朝菌不知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11、众人匹之(比)
1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不毛之地) 13、行比一乡(合) 14、而征一国者(信)
1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指责,更加/愈加) 二、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取独)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取独)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取独) (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这)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 2. 而
(1)怒而飞(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修饰) (3)决起而飞(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却)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却)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却) 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2)时则不至(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那么) 4.以
(1)以五百岁为春(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3)奚以知其然也(凭)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因为) 5.于
(1)彼其于世(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 (3)彼其于世(对于) 6. 其
(1)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 7、焉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语气词) (2)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2、奚以知其然也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彼且奚适也 你将到哪里呢? 4、彼且恶乎待哉 他们还等待什么呢?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深蓝,是他们真正的颜色呢,还是高远而没有到达极点呢? 兰亭集序 一、实词
1、修禊事也(举行)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年长年少的,都) 3、引以为流觞曲水(汲引) 4、列坐其次(地方) 5、所以游目骋怀(使动) 6、信可乐也(确实) 7、感慨系之矣(跟随) 8、向之所欣(以前) 9、终期于尽(注定)
10、死生亦大矣(重大事情)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二、虚词 1.为
(1)引以为流觞曲水(用作) (2)已为陈迹(成为) 2. 于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 (2)当其欣于所遇(对) (3)暂得于己(对,在) (4)终期于尽(到) 3. 以
(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 (2)亦足以畅叙幽情(来)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 4.之
(1)暮春之初(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 (4)夫人之相与(取独) (5)不知老之将至(取独) (6)及其所之既倦(到,往) (7)感慨系之矣(代词)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
(9)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5.所
(1)或因寄所托(所字结构) (2)当其欣于所遇(所字结构) (3)及其所之既倦(所字结构)
作文四:《文言文》3600字
锦囊集句① 唐·李商隐
长吉每旦日出与诸公游②,未尝得题然后为诗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④。恒从
小奚奴⑤,骑距驴⑥,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⑦,
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⑧,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⑨。
[注释] ①选自唐〃李商隐《李贺小传》。 ②长吉: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
名诗人。铸工:指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都是与李贺经常交往的人,且后来都做了高官,崔
植曾任宰相。 ③得题:依照人家出的题目作诗。 ④程限:指作诗的韵律等限制。 ⑤小奚奴:小书童。 ⑥距驴:个头大的驴。距,通“钜”,巨,大。 ⑦太夫人:对李贺母亲郑氏的尊称。⑧上灯:点灯。 ⑨
率:大都。
应 试 训 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哪一组意思相同( )
A 、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奋笔疾书 ..
B 、焚书坑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C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映雪读书累 ..
D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知书达礼 ..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B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
C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D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童趣》) ..
3、下列句中的“与”“及”,它们的意思都分别宜阳吗?请分别解释。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上灯与累食 ..
(2)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
4、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添加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所以…… B 、如果……就……
C 、即使……就…… D 、只有……才……
5、从选文看,太夫人“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这句话表明了李贺写诗为文的什么特点?
6、你认为李贺“锦囊集句”式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吗?请写出理由。你能写出几句李贺诗歌
的名句吗?
欧阳修的母教①《泷冈阡表》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②。太夫人守节自誓③,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④。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⑤。’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⑥?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注释] ①选自宋〃欧阳修《泷冈阡表》。 ②孤:年幼丧父为孤。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守节自誓:指郑氏决心守寡,不再嫁人。 ④ 俾:使。 ⑤ 毋:勿要;不可。累:牵累。 ⑥邪:通“耶”。
应 试 训 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 俾
至于成人 俾 (2)
.(3) 毋以是为我累 累 (4)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生四岁而孤(年幼丧父) B 、俾至于成人(使) ..
C 、毋以是为我累(疲劳) D 、以有待于汝也(期望)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而好施与 B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汝父为吏廉 孤岂欲卿治经为马博士邪(《孙权劝学》) ..B 、以长以教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
C 、其俸禄虽薄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
D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 欲得饮,饮于河、渭(《夸父之日》) ..
5、选择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自力于衣食 B 、俾至于成人 ....
C 、不可计其层次矣(《山市》)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
6、教育专家认为:“从小开始的家庭教育,父母言传身教,没有人能代替。”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反而让孩子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使孩子深受其害。请结合本文及自身体验,谈谈你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看法。
怕后生笑①《寓简》
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②,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
嗔耶③?”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注释] ①选自宋〃沈作喆《寓简》卷八。 ②尝:通“常”。 窜定:删正改定。 ③当:尚,还。嗔:怪罪:耶:通“邪”。
应 试 训 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 ) 不畏先生嗔( ) ..
2、选出下列选项中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 、止 浅尝辄止 叹为观止
B 、自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则》)
C 、畏 不畏先生嗔 望而生畏
D 、甚 用思甚苦 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3、下列各句中“为”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动词,写)
B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介词,被)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动词,做)
D 、以虫蚁为兽(《童趣》)(动词,当作)
E 、始悟为山市(《山市》)(介词,为了)
4、请你找出下列句中出现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5、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亲自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堪称大作家。他的文章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从容宽和,真率自然,人们会误以为浑然天成、一挥而就,殊不知却是认真修改的结果。你好知道哪些勤于修改的作家,请举出几个略加说明。
读书贵在牢记①《扪虱新语》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②。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③,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
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④,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余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 ①选自宋〃陈善《扪虱新话》。② 进益:长进。 ③陈晋之:陈旸,字晋之,宋代人。曾任礼部侍郎等官,著有《乐书》二白卷。 ④旋:副词,随即。
应 试 训 练
1、选择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A 、乃取一葫芦至于地(《卖油翁》) 屠乃奔倚其下(《狼》) ..
B 、初若可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
C 、余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
D 、至今每念腹中空虚 念近中无此禅院(《山市》)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方”字含义相同的两项( )
A 、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B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
C 、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童趣》) D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陌上桑》) ..
E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
3、选出与例句中的“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旋读旋忘 .
A 、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B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
C 、然数年恒不见(《山市》) D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
4、下列句中“日”字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 )
A 、则日见进益 B 、所谓日计不足 ..
C 、日将诵数千言 D 、况一日乎 ..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 、则日见进益 B 、日将诵数千言 ....
C 、至今每念腹中空虚 D 、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
6、文中提到的“今人”和“余”的读书方法存在什么问题?请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回答。
7、你如何看待博览与精读的关系?请根据你的读书经验作答。
作文五:《文言文》800字
3. 文言文实词——多义词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有多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单音词(山水火-鼻子/奇怪)较多,导致一次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这是文言文的一个难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4.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 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 ,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举例如下: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②安生,养身(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③安全,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哪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病:①疾病,重病。(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
②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也《捕蛇者说》)
③辱(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3.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5. 才:①刚刚(此印者才毕《活板》)
②只,仅仅(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③能力,才能(才美不外见《马说》)
6.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7.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8. 毕:①用尽,竭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完成,完毕(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③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作文六:《文言文》3400字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 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 :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 〕 然〔 〕 皆 〔 〕 故〔 〕遂〔 〕 子〔 〕 走〔 〕 2。翻译句子 〈 1〉天帝使我长百兽 〈 2〉子以我为不信 〈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 走 () 〈 4〉辍耕之垄上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 事启示我们: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 ”其人自护 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 山,何地不有! ”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 并 〔 〕
或〔 〕 欲 〔 〕 2。翻译句子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其人自护其短 ?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三〉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 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杨子曰: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 ②既反() ③奚亡之()
2.解释下面的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③何追者之众 () ④亡之矣 () ⑤奚亡之 () ⑥吾不知所之 ()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 ,正常语序应为()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 )问:
5。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四〉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 ②以子之矛 () ③或曰() ④何如 ()
⑤夫不可??() ⑥同世而立()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
④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意是:
〈五〉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 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 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 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②取之于蓝 () ③水为之() ④虽有槁暴 () ⑤輮使之然 () ⑥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3.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是() 。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 康乐。 ③与:参与, 即置身其中。 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古今共谈 (一起谈论 ) B.夕阳欲颓 (正要落山 )
C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D.晓雾将歇 (将要散尽 )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 描绘的是 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 ,后写 , 以 衬 ;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 层次极为分明。
(3)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5)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
〈七〉 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 自以形陋②, 不足雄远国, 使崔季圭代, 帝自捉③刀立床头。 既毕, 令间谍问曰: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B.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翻译: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
〈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 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 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 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 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 )绮丽,以饰舆服 ( )
(2)尝以 (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 ) (3)世罕其比 (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
括。 答: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
〈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 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①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②。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义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 ? 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 ?(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
3。作者在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不超过 15个字 )
〈十〉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 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 ?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十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 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 日昃⑥始食。遂大通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 zhe :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 ze :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A .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 ②去之南都 ( )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语 遂大通
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
作文七:《文言文》5500字
文言文“多元导学”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课例研究
长葛市二小 张艳青 从 2011年起,我们长葛市第二小学就响应市教研室的号召,开展了“多元 导学”模式的语文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打磨我已经熟悉了“多元导学”这种教 学模式的流程, 即: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拓展延伸,也可以说成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 “多元导学”模式 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 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纵然它不华丽, 也没有多少热闹的场面和让人折服的亮点, 可是它却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今年我担任了六年级的语文老师, 发现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有两小篇 文言文。我国近代的古文教学以教读、串讲、背诵为主要方式,其突出特点是注 重诵读、 注重积累,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 其弊端在 于容易造成盲诵枯记, 压抑学生的个性。 我们今天的古文教学应继承传统古文教 学中注重诵读、 注重积累的特点, 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在教学的方式上做 一些探索, 小学的古文教学尤其需要改进。 就课本中的两篇文言文来讲, 我想改 变教师串讲内容的方式,变为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这样就把古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从传授古文知识与训练古文阅读技能的层面, 拓展 为包括知识与技能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多个层面, 即通过自读自悟以及师生、 生生 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课文的意思、形象、哲理以及古文的朗读方法、阅读 体会等, 感受古文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探究和豁然开朗时的快乐, 感受古文的魅 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把古文教学由传统的“传授——训练”的模式, 变为现代的“探究——体验”的模式,即“多元导学”模式,把学生的古文学习 由用脑参与的学习,变为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还包括过程与方法,还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会拥有非常有价值的 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因此,我这次的研究主题就定为 :文言文“多元导学”模 式初探。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等几 块园地, 关于文言文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观点和论述还是比较零散的, 缺乏具 体、 系统的阐述与论著。 文言文教学改革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学习文言 文系统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多元导学”模式我班学生已经不陌生,因此,在文 言文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多元导学”模式,很值得我思考和研究。
教学过程资料:
▲ 第一次授课:——教师独立备课下的课堂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 理。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 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 并及时归纳和小结, 启发 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 请学生参考注释, 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 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 出示一组选择题, 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 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 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 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 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 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 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 完成板书。 并再次指导学生 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 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 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 ,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 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
第一次课后教研组讨论:
王慧英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学 生课前没有预习, 在疏通大意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 从而没有完成本课的第三个 学习目标。 其实, 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只要粗知文言文大意即可, 没有必要逐词逐 句地分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重点还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解疑。
廉晓丽老师:这节课没有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 除了在疏通文意上浪费了太 多的时间,我觉得导课设置也应该再简练一些。
杨志芳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有问题, 既然教学基础方法是读, 我觉得 应该有初读环节:先让学生根据注音初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 ; 老师再范读, 让学生读流利,读出节奏,而不是一开始就理解文章大意。要让学生先读再思, 疏通文意就水到渠成了。
张桂芳书记:“多元导学”模式要求教学目标一定要切合课文的课后问题, 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所以教学目标一定要简单明了, 直击文言文的重 点。
我的反思:
用“多元导学”模式上文言文,我是第一次。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 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了解古人的思想, 理解故事内容,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 所讲的道理, 并受到一些启发。 因此, 教学这篇文言文我用了基本的方法——诵 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对于读的 环节, 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根据可下注释, 疏通文意之后, 读懂读通课文; 然后由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最后“辩读” ,让学生读出感 情,由情悟理。可是,由于对学情分析失误,没有让学生课前预习,只在疏通课 文大意上就用了 25分钟,从而使整节课滞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也没有使学 生深入地诵读。
综合个位老师议课的意见,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
▲第二次授课:改进后的课堂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3、体会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 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 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 什么呢?
二、完成学习目标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一:(3分钟)
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直到读通顺为止。
2、生自读课文。
3、抽读课文,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4、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 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 二要停顿得当, 三要读出 不同句式的语气。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完成学习目标 2(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1、自学提示二:(5分钟)
(1) 、对照注释,弄懂词句,在书上批注重点词语的意思。
(2) 、小组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2、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
3、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4、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四、完成学习目标 3(体会道理,熟读成诵)
1、出示自学提示三:(时间 2分钟)
思考: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用横线画出小儿甲的观点和 依据,用波浪线画出小儿乙的观点和依据)
2、自主学习,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 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 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4、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 (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 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
(5)检测背诵情况。
5、对两小儿做出评价。
6、解释太阳的科普知识,否定两小儿的观点。
7、 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学无止 境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 、 《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第二次课后教研组讨论:
王慧英老师:整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协作能力。整节课的设计依据“读——理解,理解——读”的 关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思路清晰,古文的学习以体现品读感悟为主, 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很好地运用了“多元导学”的教学模式。
廉晓丽老师:古文教学注重读。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后,发现学 生的问题和情况相机正音, 并范读。 然后又采用个别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接着老师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品悟文句意思, 再通过想象加深理解; 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调。 古文读通后, 道理自然 显现明白,这是再现整体回顾全文,学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
杨志芳老师:本次教学围绕“多元导学”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环节,让 学生在学时有目标,读中有目的,教学环节非常紧凑,教师讲解激昂,学生满怀 激情,老师引导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我的反思:
通过第一次的试课研讨,我们六年级教研组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方法。 就本课来讲, 我想改变教师串讲内容的方式, 变为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合 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这样就把古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从传授古文知识与训练古文阅 读技能的层面, 拓展为包括知识与技能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多个层面, 即通过自读 自悟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课文的意思、形象、哲理以及古 文的朗读方法、 阅读体会等, 感受古文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探究和豁然开朗时的 快乐,感受古文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把古文教学由传统的“传授 ——训练”的模式, 变为现代的“探究——体验”的模式; 把学生的古文学习由 用脑参与的学习, 变为全身心参与的学习, 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还 包括过程与方法,还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会拥有非常有价值的学 习经历和学习经验。
依据以上理念我们教研组采用了多远导读的教学模式, 直奔课文问题设计学 习目标, 直奔学习目标设计教学, 切实做到于永正老先生所倡导的 “简简单单学 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 这节文言文的教学环节我做了如下改动:先让学生齐 读课题, 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提出问题“两 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文的学习, 先要读通、 读顺、 读熟, 再求理解、 翻译。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由于有注释的帮助, 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 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 解不到位时,我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我充分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 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弄清两小儿各自的 观点和理由, 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辩斗”这一环节能再 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 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激活思维, 发展语言, 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最后, 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 写一写自
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 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 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经过我们六年级教研组的集体议课, 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高效。 我们也在不 断的上课中摸索到了文言文的“多元导学”模式教学的一般流程“自读,读准读 通课文——合作了解文章大意——探究道理,熟读成诵” 。
作文八:《文言文》3500字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楚人贻笑①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②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④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①选自三国魏邯郸《笑林》。②鄣(zhāng)屏障。这里引申作“遮挡”。③绐(dài)欺骗。④赍(jī)携带。
(1)解释下列加点词。
A 、楚人贫居 B 、得螳螂伺蝉自鄣叶 .
C 、县官受辞 D 、放而不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B 、经日,乃厌倦不堪 ....
C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D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 ....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这则笑话对世人作了哪些告诫?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 〕 然〔 〕 皆 〔 〕 故〔 〕遂〔 〕子〔 〕 走〔 〕
2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⑸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走 ( ) 〈4〉辍耕之垄上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
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 并 〔 〕 或〔 〕 欲 〔 〕
2。翻译句子
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四〉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 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 )
②既反( )
③奚亡之( )
2.解释下面的" 之" 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
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
③何追者之众 ( )
④亡之矣 ( )
⑤奚亡之 ( )
⑥吾不知所之 ( )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 ),意思是( )。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 〔 〕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5。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
〈五〉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 ) ②以子之
矛 ( ) ③或曰( ) ④何如 ( ) ⑤夫不可??
( ) ⑥同世而立( )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 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④"物莫能陷也" 和" 陷子之盾" 中的" 陷" 字,均解释为" 刺,刺穿" 。
【 】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
〈六〉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 )②取之于
蓝 ( ) ③水为之( ) ④虽有槁暴 ( )⑤輮使之
然 ( ) ⑥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 )意思是( )。
〈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
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此举)
〈八〉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B .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九〉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作文九:《文言文》6900字
文言文
一.趣味语文
“万万岁”的来历
汉代以前, “ 万岁 ” 只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 “ 万岁 ” ,但这个 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 “ 万岁 ” ,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 “ 万岁 ” 据为己有,但民 间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 “ 万岁 ” 。到了宋朝,皇帝才下令真正不许称他人为 “ 万岁 ” 。
至于 “ 万万岁 ” 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 “ 名不正 ” 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 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后兴高彩烈,推为杰作。
从此, “ 万万岁 ” 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二.比一比——古诗词识记
我们一起来识记一下课本里的古诗词,看谁又对又好!
三.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易志勇同学,让我们从经历中总结,从失误中分析,从 基点上崛起!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
重点字词解释 :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 “子曰”的子, 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 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 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 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 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 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 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直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 , 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 ; 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重点字词解释 :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
重点字词解释 :
知道就是知道 ,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 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 (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孔子说 :
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
孔子说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重点篇目练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
A 、委而去之 .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 . 之(背叛)
C 、威天下不以兵革
.. 之利(兵器) D、以 . 天下之所顺(用、靠)
2、 文 中 画 线 句 “ 三 里 之 城 , 七 里 之 郭 , ? ? 是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 论 证 的 观 点 是 :。 文 中 最 能 表 达 “ 人 和 ” 意 思 的 一 句 话 是:。 ( 4 分)
3、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五.课外文言文演练:
(一) 猿 母 中 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 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
[注释 ]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二 )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已得履, 谓曰:“吾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8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4分)
①而置之其坐(同 ) ②反归取之(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 、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4分)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4分)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分)
答:
(三)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 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 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
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
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 :①“君如欲生之”中的“生”, 为动词, 解释为“活命”, 但若把整个句子理解为“您 如果想活命它们”就不通了,因为“生”在这句话中要作“使动词”用,即“使??生(活命)”,句意为“您 如果想使它们活命”就正确了。 ②“人欲死之”,应理解为“人们想要使他死。”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竞 ③然
2、翻译:①示有恩也
②恩过不相补矣
3、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四)巨 商 蓄 鹦 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 暄。 主人惜之, 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 半年方 . 得释, 到家, 就笼与语 . 曰:“鹦哥, 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 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 大感泣,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 揭笼泣放, 祝之曰:“汝却还旧巢, 好自随意。 ”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 . 得释 ()
(2)就笼与语 . 曰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 文章说 “鹦鹉甚慧” , 它的 “慧” 表现在:(1) 能诵读诗文; (2) 向客人问安; (3) ; (4) 。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张 之 万 之 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 万无奈, 遂牵而去。 未几, 马送回, 之万怪之, 询其故, 曰:“方乘, 遂为掀下。 连易数人, 皆掀坠。 此乃劣马, 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 为等到张尚书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 勃诗“天涯若比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2、翻译:①之万怪之
②方乘,遂为掀下
③连易数人
六 .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对课外文言文进行了练习,希望易志勇同学可以学会积累相关的文言常识,并 能结合文末的注释把握文章大意,快速地读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写出正确答案。
七.课后作业:
(一)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补写成完整的谚语
①晚霞行千里 ②始于足下 ③须问打柴人 ④老大徒伤悲 ⑤行万里路
⑥下笔如有神 ⑦铁杵磨成针 ⑧等于瞎胡混 ⑨台下十年功 ⑩积水成河
(1) 读万卷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早霞不出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积沙成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种地不上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千里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只要功夫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书破万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台上三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欲知山中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少壮不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找出 A 、 B 两组中对应的歇后语(用序号表示)
A 组:
⒈门缝里看人 ⒉一口吃个麻花 ⒊芝麻开花 ⒋天桥把式 ⒌飞机上放鞭炮
⒍一只筷子吃藕 ⒎小葱拌豆腐 ⒏姜太公钓鱼 ⒐外甥打灯笼 ⒑十五只吊桶打水
⒒老虎挂佛珠 ⒓擀面杖吹火 ⒔老牛追兔子 ⒕飞蛾扑火 ⒖大海捞针
B 组:
⒈一窍不通 ⒉有劲使不上 ⒊自取灭忙 ⒋假慈悲 ⒌无处寻
⒍把人看扁了 ⒎空想(响) ⒏专挑眼 ⒐节节高 ⒑七上八下
⒒光说不练 ⒓一清(青)二白 ⒔愿者上钩 ⒕照旧(舅) ⒖干脆
(三)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 (taì) 隗 (wěi) ②乎具茨③之山, 适遇牧马童子, 问涂焉, 曰:“若知具茨之山乎 ? ” 曰:“然④。 ”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 ”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 !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⑤天下。 ”小 童辞⑥。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⑦ ?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 (qǐ) 首 ⑧, 称天师而退。 (选自 《庄 子·徐无鬼》 )
【注释】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 (今河南省密县 ) 。④然:是的。表应答。 ⑤为天下:治理天下。⑥辞:谢绝。⑦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 ? 奚,何。以,因。异, 不同。乎,于,相当于“与” 、 “跟” 。 ⑧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适 . 遇牧马童子 ( ) (2)黄帝再 . 拜稽首
.. ( )()
(3)若 . 知具茨之山乎 ? ( ) (4)非徒知 . 具茨之山 (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
.... 的一项。
A .适 . 遇牧马童子(适合 ) B .问涂 . 焉(通“途” ,路 )
C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
.. 矣(罢了 ) D .黄帝再 . 拜稽首(第二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帝曰:“异哉小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 ,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成语小故事识记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 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 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 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 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 纸上谈兵 ”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纸上谈论用兵,即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的策略。后比喻与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空 谈。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 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 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 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 容了。 ”
“ 韦编三绝 ” 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 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 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 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 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 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 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 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 他一脚把刘琨踢醒, 对他说:“ 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 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 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 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 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 闻鸡起舞 ” 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 , 准备为国效力的精神。
易志勇:没有做不到,只怕自己想不到,相信自己,加油! ! !
作文十:《文言文》4500字
秦穆公亡马: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 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 之酒。杀马者皆 ...
《哀溺文序》原文及翻译
哀溺文序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 为?曰:吾腰千 ...
《崔光》原文及翻译
崔光 原文 :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 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 负绢过任,蹶倒 ...
《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及翻译
苛政猛于虎也 出处:《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 式而听之 , 使子路问之 , 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 , 吾舅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 ...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 出处:《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 ...
《范雎说秦王》原文及翻译
范雎说秦王 出处:《战国策秦策》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 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 曰:先生何以幸 ...
《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杨烈妇传 作者: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 [1]汴州;既又将盗 [2]陈州,分其兵数千 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 俘累 [3]其男女, 以会 [4]于陈州。 县令李侃, 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 ...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 出处:《宋名臣言行录》 原文 宋陈谏(jin )议家有劣 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 以不见?仆言为 ...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 作者:蒋士铨 原文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字守箴,出南昌名族, 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 客,乐施与,散 ...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 原文: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 公见之曰:嘻!夫了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 族,及国游士,皆 ...
《文章繁简》原文及翻译
文章繁简 作者: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 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 ...
《为学》原文及翻译
《为学》原文及翻译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 之昏,不逮人也 ...
袁枚《黄生借书说》原文及翻译
袁枚 《黄生借书说》 原文及翻译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 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 塞屋,富贵家 ...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
《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 刘元卿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 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 长号。久之,力 ...
《巨鹿之战》原文及翻译
《巨鹿之战》原文及翻译 出处:史记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 渡河击赵, 大破之。 当此时, 赵歇为王, 陈余为将, 张耳为相, 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 王召宋义与计 ...
《真州东园记》原文及翻译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 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 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 官。三人者,乐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翻译
1、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 这就关于知 ...
《南桔北枳》原文及翻译
《南桔北枳》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原文: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 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 请缚一人,过王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左传子鱼论战 原文:《左传 ? 僖公二十二年》 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 , 摘录如下:冬,十一月,己 巳,朔,宋公 ...
《郁离子 ·僰人舞猴》原文及翻译
《郁离子僰人舞猴》原文及翻译 刘基 原文: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 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妬②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筵张而猴出,众 ...
《宋太祖怕史官》原文及翻译
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 事耳。上恕,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口弹雀。上愈怒,以柱斧柄撞其口,堕两 齿。其人徐俯拾 ...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满井游记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 花朝节后,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 直,至满井。 ...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 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 共工与颛顼争夺 ...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 ...
《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及翻译
吴起者,卫人也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 于曾子,事鲁君。 i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 攻齐,大破之。 ...
宋濂《尝与客饮》翻译
尝与客饮 作者:【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 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 濂惟举其善者, ...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 作者:沈复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 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 己的坎坷经历,文 ...
《与顾章书》原文及翻译
与顾章书 吴均 原文:仆去月谢病, 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 有石门山者, 森壁争霞, 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 素重幽居,遂 ...
《三人成虎》原文及翻译
三人成虎 作者:韩非 原文: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 王曰:寡人信之 ...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 卷四 孟夏纪 劝学 【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 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 子人臣不得其所 ...
《饭疏食饮水》原文及翻译
饭疏食饮水 出处:《论语》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 着做枕头,乐也 ...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
苏秦以连横说秦 出处:《战国策》 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 限,东有郩、函 之固。田肥美 ...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原文及翻译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 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 王者兴,其间必有 ...
《孟子致为臣而归》原文及翻译
孟子致为臣而归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①。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 得;得 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 耳,固所愿也。 ...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原文及翻译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嬴②。 充虞③请 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5),虞不 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 若以(6)美然。 ...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原文及翻译
无官无责, 进退有余 【原文】 孟子谓蚳蛙 (1) 曰:子之辞灵丘 (2) 而请士师 (3) , 似也, 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矣, 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 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原文及翻译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原文】 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 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④,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 ... 《贤才可拜不可召》原文及翻译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②就见者也,有寒 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③,不识④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 造⑤朝。 明日,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 ...
《公孙丑章句下》原文及翻译
公孙丑章句下 本篇除第一章单纯介绍孟子言论外,其余各章兼记孟子的事迹、 行 为和言论,以立身处世的态度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文共 14章,本书选 7章。 天时不如地利 ...
推荐内容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陆机《文赋》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原文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及原文注释出处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及原文注释出处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守株待兔文言文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海市蜃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南辕北辙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热点内容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 守株待兔文言文
诸葛亮《前出师表》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 曹丕《典论 ·论文》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 林嗣环《口技》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狼 蒲松龄原文及翻译鉴赏
《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作者出处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译文 |作者 |出处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及原文注释
陆机《文赋》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魏学洢《核舟记》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