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杨绛此文打破了17年散文刻板做作毫无个性的桎梏,用幽默、含蓄的语言关注身边的琐事和小事,充满温情的表现不仅仅是对污浊时事的绝妙讽刺更是对权力话语的全面颠覆并开创了散文创作的崭新天地。同时她的叙述平静而从容,情感内敛而澹定,充分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超越苦难的良知和独立审慎的禀性。
有人称杨绛为“大陆近几十年来出色的女散文家”,此说毫不过誉。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以《称心如意》《弄巧成拙》而享誉上海滩的她在“**”之后凭借《干校六记》中形成的幽默、含蓄而略显温馨的散文风格与钱钟书的尖刻相映成趣;另一方面,面对人生的巨大苦痛,劫后余生的人们更多的是采取了坚定的批判和毫不留情的讥讽态度,来表达对十年浩劫中扭曲、变形、冷漠的人性的控诉,与之相反的是,杨绛采用其独有的淡泊与睿智、宁静与坚韧,向世人展现了另眼看世事的另一种风格。这两点在整个80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的背景的对比映衬下更显得光芒四射,我们有理由认为,一部《干校六记》宣告了流行一时的沉闷刻板的抒情散文固定模式的消亡。
平静源自于作者情感的节制与内敛。“**”的遭遇让大多数人陷于无奈的境地,生活上一连串的重大打击足以让任何人疯狂,但是,生活的重压在活着的前提下却必须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疏导,当喧嚣与闹腾无力改变现状时,节制与内敛就成了杨绛消解重压的独门密器。毫无疑问,作者是不讨厌小趋的,当阿香满面忸怩地告诉“我”小趋在厕所里偷粪吃时,作者就不以为然,公开为小趋的偷粪行为辩护:“村子里的狗,哪一只不吃屎~”甚至把几千年来人们所熟知的狗吃屎的习惯上升到生存的高度:“小趋偷食,只不过是解决自己的活命问题罢了”,还义正词严地反问道“假如猪狗是不洁的动物,蔬菜是清洁的植物吗,蔬菜是吃了什么长大的,素食的先生们大概没有理会”。如果说这种辩护只是出于理性的分析,还不足以判断作者对小趋的态度的话,后面在确定小趋的偷粪属于正常的生物行为的基础上,通人性且善于讨好众人的小趋自然就升格为“可爱”,乃至将其与同事的宝贝孙子相提并论,就非常明显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至于小趋对自己的依恋,“我感它相念,无以为报,常攒些骨头之类的东西喂它,表示点儿意思”,就等于敞开了自己喜欢小趋的内心。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好的关照也许不是爱抚,而是食物,从不多的食物里给小趋攒下口粮,这恰恰代表着作者对小趋的最高礼遇和最炽热的情感。最后因为搬家要离开而不得不将小趋留给解放军,最终给自己留下了遗憾,并时常念叨着“小趋不知怎样了,”但就是这样一条普普通通来自穷乡僻壤、陪伴作者度过许多艰难岁月的让人牵挂的小狗,作者却并没有表露出更多的热情,这种喜爱自始至终都还带着若即若离的态度,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有人以为狗只是资产阶级夫人小姐的玩物。所以我待小趋向来只是淡淡的,从不爱抚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带来的条件反射,女婿死于非命、夫妻下放农村??这些历史造就的悲剧任谁也是无法忍受的,又怎么会让一只“资产阶级夫人小姐的玩物”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可能的不可预知的苦难呢,但我们透过文字可以发现,作者平静的行为下蕴含着的恰恰是一种极为克制内敛的情感,这是作者的过人之处。塞米利安认为“不受节制的激情只是激情而已,而有所节制的激情才是天才写作的技巧就是节制和适度”。作者的节制带来了审美的距离感,一如她永远不外露的对小趋的感情。经历过种种苦难的杨绛,在苦难中学会了把自己的情感客观化,并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位置上,将世事炎凉、生离死别用平静和澹定的笔调娓娓倾吐,这不仅仅是阅尽人世的通达,更是无力反抗现实而寻求精神解脱的知识分子的写照。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读懂文章中大家一起吃狗肉的场景——大家都在品味难得的美味的时候,小趋却“生的熟的都不吃”,当“区诗人说,小趋衔了狗肉,在泥地上扒了个坑,把那块肉埋了”,“我仍然相信那是诗人的创造”。作者的表述确实显得有些突兀,但这“不相信”恰恰说明在
大家兴致勃勃地享受狗肉的时候,她还保留着一份难得的清醒,狗是可爱的,但人尚且相互敌视、痛下杀手,狗又怎能比人还具有人性呢,这不是对狗的贬低,恰恰是对人的怀疑。独特的环境使她有理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内心对一切都保持着独立而谨慎的判断——这是读者的幸事还是作家的悲剧,
平静不是平淡。距离感让作者以平常心看待着生活中的苦痛,也让她能更好地发现苦难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温馨和暖意,即使是大家眼里的杂事琐事,也常常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这是她对艰难岁月的另一种诠释,她在努力超越苦难的不经意间也为我们开创了一片新的散文天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70年代散文充满的是颂歌式的抒情,不论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被政治的光环所笼罩,所言之处皆多夸饰、滥抒情,以至于形成了“三驾马车”式固定的抒情样本,散文与政治的结缘极大地限制了真情的表达和个性的显露,乃至走入了死胡同。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说杨绛的文学意义之一就是对70年代散文的颠覆和重塑的开始。她所关注的不是大的政治事件,也无关宏大的历史主旨,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家常生活,即使是吃喝拉撒这种生活的常态也将之纳入散文的视域,从而获得一种俗事的雅化,真正达到了雅俗相融的效果。这是对模式化散文的消解,也是对“五四”时期的幽默散文的继承与发展。
小趋不过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小狗,但在污浊的时代背景下,它的出现却显得弥足珍贵。这种认识不是个体的,而是“受难”群体的共性体现。“我们”都愿意把为数不多的口粮省下给小趋,开始是白面馒头,被“训了一顿”以后,就用白薯块,总之,条件再艰苦,食物再困难,也难不倒大家对小趋的关爱,“争把自己的饭食喂它”。连作者的夫君钱锺书也带来估计也是积攒下来的“带毛的硬肉皮或带筋的骨头”,甚至还有捡来的“臭蛋”——这在当时对一只小狗而言估计已是难得的食物美味了,“连吃带舔,蛋壳也一屑不剩”。人们的如此用心,“爱而怜之”,难道仅仅是因为小趋“见了熟人就跟随不舍”,“走路滚呀滚的动人怜爱”吗,显然不是~小趋的出现,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它其实是弥补了人们长期冰冷无情的政治斗争中缺失的温情真空,以至于人们对小趋的一切都是那么在意和上心。“我”可以和小趋共同分享不多的晚餐,“舀一匙饭和莱倒在自己嘴里,再舀一匙倒在纸上,送与小趋”;可以无惧面对两只“猛狗”;还有人特意“买了一碗面请小趋吃”,疯狂年代里的隐约闪现的这种人性之美是多么的温馨可贵,让人们在无力支配的残酷凶险的政治运动中增加了一丝丝暖意,给自己、也给周围善良的人们带来些许温情的星光。在文章中,作者甚至不厌其烦地认真叙述了保护小趋的前前后后:原本是胆小的“不敢从东屋走到西屋”的“我”,每次回“中心点”的时候都得小心面对“对小趋都有爱慕之意”的两只猛狗的伏击,除了大声的“喝退”,“我”还“蓄意结识”了这两只大狗,“见了它们总招呼”,“学着老乡的声调”,偶尔还喂些吃的给它们。即便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作者也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进行认真的叙述,“我得把饭碗一手高高擎起”“不然它就不客气要来舔我的碗匙了”、“我们这样分享了晚餐”,充满生活情趣的场面和轻松幽默的话语丝毫没有让人觉察到背后的酸楚。正是作者对这种俗事、小事的大量饶有兴趣的叙述,最大限度地疏离了政治空间和运动话语,也将单调、冰冷、艰苦的下放生活以一种温暖的方式给予展现,这是多大的反差~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现实世界中自认为“软弱可欺”的作者居然为了一只不知来源的“公家”的小狗在另外的一个场合展现了自己的刚强、坚韧甚至是机智的一面,其良苦用心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善良底色着实令人感动。当然,文章不可能完全离开时下宏大的话语背景,作者有时也会冷不丁加上一两笔,以一种调侃的口吻俯看四周,思索世事。“默存大概一辈子也没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是狗有人性呢,还是人有狗样儿,或者小娃娃不论是人是狗,都有相似处,”“我大约没让它们看透我多么软弱可欺”“‘三反’中整个人彻底变了,忽然不再怕什么鬼”,这些句子在引起人们含蓄理解、略带心酸的同时,产生出一种幽默感,可是再加上作者这样冷静的叙述,又让人体会到一种时代的荒诞感以及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刻蕴意和思考。至于文章的结尾,夫妇之间的对
话,与其说是对小趋未来生活的无奈和担忧,不如说是一对饱经风霜的老人对人世沧桑炎凉的理解与感慨。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
参考文献:
[1]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苗祎:《杨绛对散文的独特贡献》,《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3]王澄霞:《清幽独放的艺术奇葩――杨绛散文创作论》,《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智者在苦难中超越》4700字
INTELLIGENCE
教学实践与管理
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德清高级中学
姚芳
的倾向。那种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仕与隐的矛盾,儒与道的矛盾,似乎已经开始在内心世界矛盾挣扎。但苏轼在密州的这段日子是还算平静的,其中的情绪应该大体是豪迈奔放、意气风发的。这大概可以从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见一斑的。苏轼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总体来说,出任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时的苏轼,是春风得意的,而当他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后,他整日郁郁寡欢,是从云端被摔到了地狱,其间肯定是与常人一样的纠结
于是在精神上也是保留他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很多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它们着的。可他仍怀有报效朝廷的希望,
《赤壁赋》中能体现出他的词风虽无往日那种就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海水突遇兀立的礁石一样,人的生命活一贯的乐观。如在
而变得抒情写意了一些,但其中仍有昔日的豪迈。动,便会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中扬起阵阵浪花,于是人就有了焦欢畅,
由此可知,凡是智者,均能在苦难中超越自我。当他们的生虑、踟躇、惊诧、痛苦等等情绪。但,智者往往就能在焦虑、踟躇、
突遇到很多出乎意料的变化时,他们与常人一样,也会像一惊诧、痛苦、彷徨这些交织着的纠结中,迅速找到一种能使自己命,
也有了焦虑、踟躇、的情绪得以升华的途径,可能在此时此刻,他会有提笔的欲望,望无际的平静的海水突遇兀立的礁石一样,
痛苦、彷徨,但智者往往就能在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他会有要说的渴求,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自我疏导的需要,他需惊诧、
要一种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发泄的更好的方式,最后,在纠结徨这些交织着的纠结中获得昂扬的力量,在纠结中冲破重围,
最后昂首向前。他们的生命,更会因这种激烈的碰撞而昂扬,而中冲破重围,在苦难中,获得昂扬的力量,最后昂首向前。
在我们学生眼中,高中的看似单调的生活,或许是种困境,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阵阵属于他们精彩的浪花。
苏轼,也正是这样的智者,以他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如何走出困境,或许可以借鉴苏轼的达观。
用文字,用绘画,酿出了一坛又一坛的美酒,林语堂说苏轼“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但他并非如大家把其政坛的失意,
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的诗;那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事实是他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苏轼的一那一连串的广为流传的名作,
“苏辛”的词;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的散文;那生可谓几次大起大落: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丧母守孝。熙宁与辛弃疾并称
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的书法;那开二年(1069)反对王安石变法卷入党争。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轼、
“湖州竹派”的以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的山水被贬黄州。元祐元年(1086)重获启用官至礼部。绍圣元年(1094)后世
那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总之,苏轼这个奇才,在又遭贬至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渡海北返次年病逝。苏轼总画;
困境之中,超越了自我,来抒写其诗意而精彩纷呈的人生。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看苏轼是怎么在苦难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而推行
先看他写的景物: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开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中超越的。
陡壁、怒时越古今,地跨千里,作者抓住了悬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篇的即景抒情,
波浪这些雄奇壮丽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把滔滔不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涛、
让读者既看到了大江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尽的大江与历史风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又能窥见风流人物的气概,并将读者带入了历史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的汹涌奔腾,
《前赤壁赋》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写景的部分与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的沉思中,
我们可以看到此词写的是赤壁古战场,那些“大江”“故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相比,,“乱石”“惊涛”均是突出景物雄奇壮丽;后者描绘“清风徐苏轼出任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时,可以说是初出垒”
水波不兴”的赤壁山水,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突茅庐,既开始对官场有所了解,又还未经历后来的官场剧痛;才来,
华开始尽情释放,思想开始日渐成熟。试看,他的政绩斐然,譬出其自然优美。
苏轼,站在矶头,望着波涛汹涌的长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如在杭州期间,他体察民生疾苦,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苏
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感受到天地的堤,清淤治河,防治水患,挖井引水,为百姓解决了饮用咸水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
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己,故此苦。在密州,苏轼的《超然台记》中,我们可以窥见:苏轼在密州浩大与自身的渺小,
咏史抒怀。的生活,可谓是“以苦为乐”的,虽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初尝以景为依托,
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官场险恶(新旧党争),确实是使他的思想开始产生了归向老庄
《品三国》中,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那作者(下转第71页)
【摘要】智者,在苦难中,总能超越自我。当他们,突遇到很多出乎意
料的遭遇时,他们与常人一样,也有焦虑、踟躇、惊诧、痛苦、彷徨,就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海水突遇兀立的礁石一样,但,智者往往就能在这些交织着的纠结中获得昂扬的力量,在纠结中,冲破重围,最后昂首向前。他们的生命,更会因这种激烈的碰撞,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阵阵属于他们精彩的浪花。我选择苏轼的词欣赏,是想让在高中阶段读书的我们,在困境中,在纠结中,能冲出重围,能昂首微笑,在平凡之中追寻生命之绚烂。
【关键词】苦难超越昂首微笑
256
INTELLIGENCE
教
材
教
法
高中语文课文中的音韵学知识
中北大学附属中学
马冬梅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逢注而不读feng阳平。《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音为pang阳平。
“费”属敷母;而没有注成“费,音feì”。阿房宫,音e
pang
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古无舌上音,照今天理解,即普通ch、sh(来源于“知”、“彻”、“澄”)的字,上古读成d或t。话念zh、
巅以真为声旁,但这些以真为声旁的字现在却读为“填”tian阴“缜”zhen上声,“镇”zhen去声。单:音dān、shàn、chán,平,
dān保留了上古音,shàn、chán是中古以后才出现的。以“单”为声旁的字,若在普通话中不读dān却又分不清是zh、ch、sh还是z、c、s声母时,则可以断定它为卷舌音。如:“禅、蝉、婵”读chán,“阐”chǎn,“禅”shàn。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注释为“:费,音bì。”现代形声字,体现了知彻澄与端透定之间的历史联系。如:颠滇gong,秦宫名。“房”注音为pang阳平,而不读feng阳平。属奉母。平,“颠”dian阴平,“滇”dian阴平,“嗔”chen阴平,“真”zhen阴番禺的番字读pan阴平,而不读fan阴平。“古无轻唇音”这条古音韵知识是清朝钱大昕提出的。是条重要的古音韵学规律。古无v轻唇音,在上古(魏晋轻唇音,是指中古(从隋唐到北宋)以后的f、
以前)是没有的,要读成b、p、m。以上显然是“古无轻唇音”的正面例证。
“古无舌上音,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
(上接第256页)苏轼为何偏偏非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周瑜这一形象,作者苏轼是在极力地进行着浓墨重彩的描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2”
“郎”字,就能让我们联想起那个年轻应该说,是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累累伤痕的心,也绘的,仅仅一个周郎的一个
得志的帅哥。因为是“遥想”,那么肯定是在虚写,或许正因为是孕育着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或许,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虚写,作者的意图,我们就更能明确地知道,是在用烘托和映衬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他的政坛的失意,却成就了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周瑜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他的文坛的得意。,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极力在突显着一个叱咤风云屹立千古。扇纶巾”
建功立业,来衬托苏轼自苏轼超越了困境,在困境中昂扬斗志。古往今来,多少智者的儒将风采。意在以周瑜的年轻得志、
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我们说,作者对周瑜都是这样的超越着困难的,试想假如屈原没有因遭谗人离间而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是作者眼中的最佳的审美状态: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那么他的《离骚》之中何以有那份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而苏轼当年,不但无建油然而生的怨愤之情;假如司马迁没有莫大的耻辱,那么他的
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落《报任少卿书》之中何以有那烈焰般的激情;假如苏轼没有贬谪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
魄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那么他的深的生活经历,《赤壁赋》中何以有份为摆脱烦忧的旷达
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之情;假如归有光没有与亲友的其乐融融的家常事,那么他的受儒、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项脊轩志》之中何以有那么多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怀念之情。
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或许是他的生活形式,也应是他的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也许,
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生活形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无态度。词中的景与史,
的矛盾,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其实,平常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智者,我们的生命,如同那一包含着多少纠结和幽恨啊!棵棵冬青树,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尽管遭受风雨雷电,尽管
但词末的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苏轼在这一有虫子的咬啮,但我们依然向上生长,绿意盎然。
总之,当失意彷徨的时候,当忧愁烦闷的时候,请走近苏轼,细小的动作中表现着他的超脱与旷达。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
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虽然自然平淡,缺乏激烈抗争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我们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定会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积极入世的勇气和信心。所感染,我们定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
苏轼,以他的才情让历史牢牢地记住了。他的一生,想着天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让我们,学会在生活中,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生活中的下,心系苍生,这,让他豪情万丈;当其失意时,他寄情山水,在山
水之间,洒脱飘逸;在其悲观时,他又以佛家、道家思想来宽慰自观察、感受、体验、思考,一旦被碰撞所点燃时,让我们自然而然己,从而变得豁达开朗。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地把生活中的纷繁复杂的心绪,转化成语言文字并恰切顺畅地就了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表达出来。水波流过,留下了波痕;青春走过,留下了学生们成长
借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来评价此时的苏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学生们记下的文字,便是这一点一滴的见
也许,这一点一滴微不足道,但至少留下了他们青春的痕迹。轼,“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证。
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
71
《论苏轼在苦难中的生命超越[权威资料]》3600字
论苏轼在苦难中的生命超越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苏轼仕途屡经贬谪,这也成就了其文学上令人羡慕的成就。本文以苏轼被贬为切入口,探讨苏轼并领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苏轼 苦难 生命意识
【】I206.2 【】A 【】1674-4810(2014)02-0183-02
开启一派词风的苏轼堪称中国文人中的大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的“大江东去”被誉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被人们吟咏、喜爱。据说宋神宗看他的作品入了迷,饭也不吃,连称奇才~天下奇才~按说这么有才又受皇帝赏识的人,一辈子应该享尽荣华富贵。可他却历尽坎坷,一贬再贬,一直被贬到天涯海角。俗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仕途苦难的千锤百炼反而成就了他文学上令人羡慕的成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许多人都在探讨其中的奥妙。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到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无不探幽发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就以苏轼被贬作为切入点,谈谈苏轼于生命苦难历程中谱写出的人生华章。
一 死钻“牛角尖”,不会见风使舵
大凡钻牛角尖者,往往认死理。常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而不顾及别人的想法。他们自己有一套判断事物的标准,还轻易不会改变。只要他认为于国于民有益,就至死不
渝地坚持。一个人太“钻牛角尖”,就会被人视为敌手、视为障碍,在绕不过的前提下就会被想方设法地排除掉。
苏轼就是这样,他明知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却还多次上书表示反对。认为变法不能急躁冒进,认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轼的行为引起了变法派的强烈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尽管他对其中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的措施有所赞同,但也免不了被贬出京的命运。
后来,反对新法的人掌了权,大刀阔斧地全面废除新法。按理他该过好日子了,可不行,他老毛病又犯了。他认为,对新法应“校其利害,参用所长”,有许多地方可改,但不可尽改。为此他还和当朝宰相司马光争吵起来。旧党人物纷纷攻击他,朝廷只好让他出知杭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由此可见,他既认真又不会见风使舵。
他这种人不会见风使舵,不会看谁势力大就靠谁,甚至不会因为感恩而放弃自己的见解。他们判定事物的标准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怎么看。是否与内心的原则冲突、与大局利益冲突。他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精神国度,所以他注定要忍受奚落、忍受孤独,甚至忍受被贬迫害。因为他以事实为根据,而不是以个人荣辱为优先,因为坚守原则从而做出更客观的评价,所以他永远不会对现状完全满意,所以他总是倒霉。
如果让苏轼八面玲珑、人云亦云、落井下石,比杀了他还难受。正因为有苏轼这样的人在,我们才知道这世上还有公理、良知和正义,让许多在艰难中生存的人,不致对人世完全失去信心。这也许就是这些人生存的意义。正因为有苏轼这样的文人在,中国的文化才呈现出绚烂的光辉。
二 坦然面对苦难,豁达看待苦难
东坡被贬,不是偶然,而是性格使然。他深知,自己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必然使他多经历风雨;但他并不畏惧,而是以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坦然面对这一切风雨。正如《定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的那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生中要经历许多的坎坷与曲折;他愿意在风雨—— 一蓑烟雨之中度过一生。这是东坡对待人生风雨的豁达心态的写照,也是他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的写照。
黄州、惠州、儋州,这一路被贬,不仅没有打倒苏轼,反而成就了苏轼。苏轼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封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于被贬中创造了文学史上的辉煌灿烂,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苏轼在苦难超越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正因为有苏轼这样的文人,中国文化才有一种沧桑的厚重。
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压倒;不仅是源于他乐观的心态,更是由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永远含笑面对人生。黄州的生活对于苏轼来说变成了一种享受,他在此地交游,在此地为文,豁达的心境,使他享受着这里的月光和美景。例如《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牵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在夜晚无人时自己独自去游览东坡,那种超脱、那种乐观、那种置身事外、那种怡然自得正是源于他能坦然地面对苦难,让自己的心灵在自然景物的洗涤中归于宁静。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倚的个性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坦然地面对苦难,微笑着面对生活;由此生发的澄明心境,使苏轼即使处于苦难还能留有人生中最真、最纯、最动人的情感~
文学,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这种向往的是那首极富浪漫色彩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摇曳多姿,结句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渗透真情的文字不仅表现苏轼在苦恼人生中的真诚愿望,也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更折射出他能坦然面对苦难豁达看世界的心境。
三 勇于超越苦难,折射出深刻的生命意识
苏轼仕途坎坷不平,但他在苦难的超越中无不透出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他对生命看得越重,由此导致的痛苦便越深。越是执著于自我,便越是感到难以摆脱自我的焦虑与苦闷。他想通过现实中的努力来增加生命的厚重性;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从挫折中奋起努力抗争,以自我的顽强拼搏,为生命的发挥效用开拓出一条道路。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前途渺茫,打击沉重:然而生命却在极度被挤压、被压榨中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这是怎样的抗争过程,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的内心。时而被压抑,忧郁所困,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他的内心忍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其间留下了不少作品。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读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样的思路,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念奴娇》也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这是一首生命不屈、努力抗争的颂歌~
苏轼在苦难选择了他的时候,他能坦然处之、欣然接受,放情于山水间,豁达于明月清风中。古往今来,有此胸怀者会有几人,有此乐观豁达者会有几个,他以山水为傲骨、以风月为情怀,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为自己的人生抒写了壮丽的一笔~为此,他的人、他的文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历史穿越了心灵,一种无需声张的厚重将永远绵亘于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
[1]〔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文档资料:论苏轼在苦难中的生命超越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中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法 建水古塔人文内涵初探 网球运动中的制胜规律 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TD—SCDMA现网掉话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 对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策略的初步探索 TD网络PS域无线接通率问题分析 关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思考 以创意美术为载体,开发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幼儿园园本课程 幼儿手工制作指导方法探讨 以幼儿为本,在游戏中成长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 处处留心”,遍地开花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论苏轼在苦难中的生命超越.doc》3000字
论苏轼在苦难中的生命超越
【摘 要】苏轼仕途屡经贬谪,这也成就了其文学上令人羡慕的成就。本文以苏轼被贬为切入口,探讨苏轼并领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苏轼 苦难 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83-02
开启一派词风的苏轼堪称中国文人中的大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的“大江东去”被誉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被人们吟咏、喜爱。据说宋神宗看他的作品入了迷,饭也不吃,连称奇才~天下奇才~按说这么有才又受皇帝赏识的人,一辈子应该享尽荣华富贵。可他却历尽坎坷,一贬再贬,一直被贬到天涯海角。俗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仕途苦难的千锤百炼反而成就了他文学上令人羡慕的成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许多人都在探讨其中的奥妙。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到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无不探幽发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就以苏轼被贬作为切入点,谈谈苏轼于生命苦难历程中谱写出的人生华章。
一 死钻“牛角尖”,不会见风使舵
大凡钻牛角尖者,往往认死理。常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而不顾及别人的想法。他们自己有一套判断事物的标准,还轻易不会改变。只要他认为于国于民有益,就至死不渝地坚持。一个人太“钻牛角尖”,就会被人视
为敌手、视为障碍,在绕不过的前提下就会被想方设法地排除掉。
苏轼就是这样,他明知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却还多次上书表示反对。认为变法不能急躁冒进,认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轼的行为引起了变法派的强烈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尽管他对其中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的措施有所赞同,但也免不了被贬出京的命运。
后来,反对新法的人掌了权,大刀阔斧地全面废除新法。按理他该过好日子了,可不行,他老毛病又犯了。他认为,对新法应“校其利害,参用所长”,有许多地方可改,但不可尽改。为此他还和当朝宰相司马光争吵起来。旧党人物纷纷攻击他,朝廷只好让他出知杭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由此可见,他既认真又不会见风使舵。
他这种人不会见风使舵,不会看谁势力大就靠谁,甚至不会因为感恩而放弃自己的见解。他们判定事物的标准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怎么看。是否与内心的原则冲突、与大局利益冲突。他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精神国度,所以他注定要忍受奚落、忍受孤独,甚至忍受被贬迫害。因为他以事实为根据,而不是以个人荣辱为优先,因为坚守原则从而做出更客观的评价,所以他永远不会对现状完全满意,所以他总是倒霉。
如果让苏轼八面玲珑、人云亦云、落井下石,比杀了他还难受。正因为有苏轼这样的人在,我们才知道这世上还有公理、良知和正义,让许多在艰难中生存的人,不致对人世完全失去信心。这也许就是这些人生存的意义。正因为有苏轼这样的文人在,中国的文化才呈现出绚烂的光辉。
二 坦然面对苦难,豁达看待苦难
东坡被贬,不是偶然,而是性格使然。他深知,自己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必然使他多经历风雨;但他并不畏惧,而是以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坦然面对这一切风雨。正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的那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生中要经历许多的坎坷与曲折;他愿意在风雨—— 一蓑烟雨之中度过一生。这是东坡对待人生风雨的豁达心态的写照,也是他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的写照。
黄州、惠州、儋州,这一路被贬,不仅没有打倒苏轼,反而成就了苏轼。苏轼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封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于被贬中创造了文学史上的辉煌灿烂,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苏轼在苦难超越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正因为有苏轼这样的文人,中国文化才有一种沧桑的厚重。
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压倒;不仅是源于他乐观的心态,更是由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永远含笑面对人生。黄州的生活对于苏轼来说变成了一种享受,他在此地交游,在此地为文,豁达的心境,使他享受着这里的月光和美景。例如《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牵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在夜晚无人时自己独自去游览东坡,那种超脱、那种乐观、那种置身事外、那种怡然自得正是源于他能坦然地面对苦难,让自己的心灵在自然景物的洗涤中归于宁静。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
倚的个性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坦然地面对苦难,微笑着面对生活;由此生发的澄明心境,使苏轼即使处于苦难还能留有人生中最真、最纯、最动人的情感~
文学,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这种向往的是那首极富浪漫色彩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摇曳多姿,结句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渗透真情的文字不仅表现苏轼在苦恼人生中的真诚愿望,也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更折射出他能坦然面对苦难豁达看世界的心境。
三 勇于超越苦难,折射出深刻的生命意识
苏轼仕途坎坷不平,但他在苦难的超越中无不透出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他对生命看得越重,由此导致的痛苦便越深。越是执著于自我,便越是感到难以摆脱自我的焦虑与苦闷。他想通过现实中的努力来增加生命的厚重性;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从挫折中奋起努力抗争,以自我的顽强拼搏,为生命的发挥效用开拓出一条道路。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前途渺茫,打击沉重:然而生命却在极度被挤压、被压榨中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这是怎样的抗争过程,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的内心。时而被压抑,忧郁所困,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他的内心忍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其间留下了不少作品。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
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读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样的思路,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念奴娇》也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这是一首生命不屈、努力抗争的颂歌~
苏轼在苦难选择了他的时候,他能坦然处之、欣然接受,放情于山水间,豁达于明月清风中。古往今来,有此胸怀者会有几人,有此乐观豁达者会有几个,他以山水为傲骨、以风月为情怀,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为自己的人生抒写了壮丽的一笔~为此,他的人、他的文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历史穿越了心灵,一种无需声张的厚重将永远绵亘于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
[1]〔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对苦难的诗性超越》10400字
责任编辑:饶翔电话:(010)65389196电子信箱:xuebu@263.net
文学评论
向发展。而对于女中学生而言,则经历了抵抗、
忍受、绝望的过程。她对于被绑架这个事实,最初是将之作为一种伤害与耻辱来面对的。但随之而来的,她却发现,在她不幸的人生中,这种对其本人的禁锢,却成了她生活中最为亲密的人际关系,小学徒给她做饭、买药、买裙子,陪着她说话、做爱,带给她的却是一种亲切的感受,比其冷酷无情的双亲、沉重的学业、破碎的家庭,这个黑暗的密室,却似乎成了她人生最为光亮的所在。可是,即便有了如此荒谬的感受,这种禁锢,毕竟是一种暴力。当她的抵抗和逃亡全部失败后,她选择了一个对她和小学徒而言,
传奇与现聚焦
张学东中篇小说
对苦难的诗性超越
□房
张学东是宁夏最有活力的青年作家之一。张学东的《艳阳》《坚硬的夏麦》是有关教育伟
“微言大义”,将之比附为乡村品格与城市的对
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工程的长篇小说《米脂婆姨》(文—兰著)以浓郁的地域风情为背景长氛围,以融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
篇
传奇于一炉的叙述,塑造了山丹
小丹、兰花花、丁香香三位形态各异
说的陕北女性形象,不仅对闻名天《
下的“米脂婆姨”这个文化积淀深米厚的地域文化品牌注入了生动可脂感的具体内涵,而且为当前展示婆地域人文优势的创作提供了可资
姨
借鉴的启示。》
他以大量优秀的长、中、短篇小说作品,引起了问题的小说,《黑白》以琴键寓意社会沉重的压文坛的广泛关注。诗意的超越和对苦难的关注,力,而以乐章来命名每个章节。小学生乐乐对钢是张学东小说创作的两极。在诗意的超越中,作琴的恐惧,最终酿成悲剧,而单亲母亲李素娥,家常常借助成长叙事来展开自己的故事,用儿被丈夫抛弃,被社会漠视鄙夷,甚至被流氓强童视角来展现对现实世界的警示作用,而对于暴,直到最后在工厂加班时倒在机器的旁边。小苦难的关注,也一直是张学东小说中现实主义说以突兀的钢琴声如滚滚的雷声传到楼下的情品格的重要因素。在《西北往事》中,张学东的思景,预示着教育问题背后深刻的社会因素。《艳考,却又在现实层面展开,关注现实人生中的生阳》与《坚硬的夏麦》,则是反映乡村与城镇教育存苦难和心灵苦难。而在《艳阳》《谁的眼泪陪我现状的小说。这两部中篇小说,都有一个超然的过夜》等一系列中篇小说中,作家更为娴熟地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张老师。通过张老师的眼这两种小说美学品格融合在了一起,创作出了睛,读者们看到了乡镇教育艰难的现状,看到了一批既有现实关怀,又有别于当前“底层写作”社会伦理价值崩溃给孩子们心灵带来的沉重的的价值立场,既有诗性的超越,又有别于当下流戕害。陆小北的焦虑,不仅来自贫寒的家庭,更行的“温情写作”的理性批判的力量。
来自势力的哥嫂,来自社会的冷漠。当陆小北因对张学东来说,“苦难”并不是主题先决论救人而死,作家不过是用一种温和的反讽来验的速胜法宝,而变成了一种对生存境遇的深刻证这个虚伪的社会对人性的不尊重和利用。而体察。这里,既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对人生深切好学生阮灵纵火焚烧自家的偏激举动、刘七一而诗性的悲悯与同情,又有着对苦难的道德权对富人的仇恨,也就因此带上了浓浓的社会批威清醒的理性怀疑与反思,这无疑是作家高人判的影子。而女教师小白,则是作家希望的寄一筹的地方。无论是《黑白》中的李素娥,《女人托,作家不惜在小说中为她赋予了太多的善良别哭》中的孙惠珍,《清水混浊》中的芹花等被侮和诗意,然而,就在小说结尾,小白老师为保护辱和被损害的女性,还是《艳阳》中的张老师,自己的学生而丧生车祸,作家再次将残忍的清中的修车小学徒等价值立醒和令人窒息的悲观,给予了纸上世界的“现场更加复杂的男性人物,作家始终从人性的角实”。
度出发,不回避他们的庸俗和丑恶,但绝不丑化与此相比,《清水浑浊》《女人别哭》《水往北或美化他们,而是力图客观再现他们的困窘和流》《挡风玻璃》则讲述的是有关“农民工进城、悲伤、弥漫于内心的希望与绝望,小心翼翼地保农村留守人员、乡村破败”等主题。《挡风玻璃》护着他们对于幸福可怜的憧憬,从而拒绝了作中,跟岳父一起开长途车的刘峰,在经历了诱惑家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救世”情结,用诗性的和背叛之后,在妻子水菊和岳母水菊妈的感召灵光和温润的语言,照亮了那些在黑暗中艰难之下,认识到了自己的恶,毅然回归了家庭。而前行的人们。由此,对于人性苦难的文学化书《水往北流》,则以青秀和王红旗的爱情悲剧为写,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本体性力量和表结局,再现了当代农村道德秩序的混乱。二流子述方式。文学,不仅仅是因为写了苦难而变得高吕学义将青虹卖到了城里的妓院,而村长一家大,更应该穿透苦难,进而穿透那些复杂而晦暗以势压人强娶青秀,都让农村婚恋自由这个老多变的人性与灵魂,无疑,这种立场和态度,以问题,又蒙上浓浓的金钱的阴影。《清水浑浊》中及由此而生成的小说形态、技法,都是非常文学的爱国和芹花,从小青梅竹马,却不能结合,结化的,他的这些小说更像是一个个迷宫的探测果,在城里两人却因为打工而相遇,芹花最后死器,作家要给我们揭示的,是在那混沌的现实生于丈夫吴鞍生和杨老板的合谋,而爱国也在城活中,一个个敏感的心灵,是如何被无处不在的市中输了一个干净,被打回了原形,从一个小包戕害所挟持的,又是如何被那无边的黑暗所吞工头又变成了农民。小说中对女性品质的赞美噬的。
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家并没有将此引申为
■新作快评晓剑
《返回三八线》,《山东文学》2010年第10期战
就某段特定历史而言,最能对社会走向与人文格局产生决定作用或重争大影响的,也许首推战争。给战争下定义并不难但也极易带有偏颇——皆因具体的某场战争与国家利益、宗教立场、民族命运、政治意涵、意识形态色彩留等太多因素发生丝丝缕缕的关联。60年前发生在朝鲜土地上的那场战争,因为具有天然的多维色彩,以致今人复述或评述起来在自觉不自觉中总会导致各说各话。晓剑的中篇近作《返回三八线》,一反传统战争题材惯有的思存维定式,没有在剖析具体战争构件时四平八稳地落入宏大叙事的套路。作家通过战争中一个局部环节,既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战争中人的特定情态与其的所蕴蓄的综合能量,也使主人公尽显由某种文化筋脉编织出来的自然秉性。至于在对岁月痂结的审视中试图滤出障眼的杂质,则显露了作家非凡的目启光和过人的表现力。
小说的故事框架可谓简约单一:以谈判为标志,朝鲜战争进入尾声,双迪方对垒的部队均停止攻击,在炮火硝烟逐渐消散的背景下,我某部英雄连连长胡解放奉命带领仅剩的16名士兵从南方撤回三八线。在撤回过程中他突尚然发现曾经救过他并为他输过血的一名朝鲜人民军女护士被美军往南边押送。于是他悄悄“玩失踪”,只身潜进敌后进行营救……而经过惊心动魄营救未出来的朝军女护士,却源于“……俘虏,在自己人眼中就等同于叛徒、奸细,□
就要接受某种惩罚和处理……”因而不愿随他返回。当她拉响手雷与围追的完廖
美军同归于尽后,只身返回三八线的主人公便面临着种种始料莫及的人生怀
遭际……当然,故事框架仅仅是流动着的主脉,其实从主人公的“失踪”开结
明
始,小说就进入了文本所特有的庞杂运作,由连环悬念与精巧细节构砌而成
的可读元素一个接一个绽放:最先是我方对主人公“失踪”性质的鉴定为“投敌”,这不但源于侦察连关于“胡解放的脚印已汇进一队从三八线以北往南撤的联合国军的脚印”的报告;还由于胡解放原是从国民党军投降过来的,于是其“劣性未改”也顺理成章成了合理的逻辑推断。
知恩必报已被绵延不绝的文化淬火浇铸成一种恒定的意识,胡解放只
身潜入敌营,演绎一幕幕英雄救美的壮举,正是这种象征性的理念在特定情态下的自然闪现。但胡解放并不让手下十几个生死弟兄跟他一起违抗撤回命令而去执行带有个人报恩色彩的额外任务,这就见出了“义”的秉性张扬,也凸显了“侠”的孤胆英勇。主人公作为由“义”和“侠”组构而成的一个浓重符号,在具有国际背景的战争里亮相,显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光泽。而在救人——被抓——逃脱——再救人——感恩——献出女性身体以作报答……等一系列紧凑情节中,孤身英雄的多维棱面得以全面展示:比如超强的搏击本领和过人的作战技巧;比如缺少文化润育的粗鄙男人做派;比如在女性甘愿献身以作报答引发的诱惑和坚持操守底线的品格在特定时空里所产生的剧烈摩擦……从形象类别来看,作品塑造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式孤胆英雄,晓剑说他“试图站在21世纪的现实立场诠释什么样的男人能够成为偶像”,但在当下强劲的物欲潮与赤裸的利益链面前,这样的偶像最终被接受还是被埋汰?不得而知。胡解放为了救人而不得不变换手法实施小范围突袭或攻击,其行动无疑有悖于双方和谈所需的氛围,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冷静地面对主流历史和宏观镜面之外的战争细部,在于它检索了历史皱褶里存在着的杂陈乱象。惟其如此,才更加客观地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战争。
伤痕累累的胡解放返回三八线,当即受到审查,审查不再拘泥于“抗命”、“延长时间”等问题,而是围绕着他是否已经投敌,是否已被敌特派来潜伏等严峻问题而展开。胡解放当然如实地叙述自己迟回两天两夜的真实经历,但因无人证明他所述的系列行动是真是伪,因而不得不被送上军事法庭。胡解放在解救金顺子的前夜曾救出三名志愿军战士,他们本来也可以为胡解放的孤身救人提供证词的,无奈这三个人中,一人牺牲,一人被叛徒袭击后倒下,一人变成叛徒后领着美军对他们围追,最后死于金顺子拉响的大号手雷……
对具体的生命个体来说,历史有时呈现太多的无奈,不再辩解的胡解放虽然无怨无悔,但主人公的结局却总使人读之感到憋屈。然而,我们同时必须承认,面对某种具有时效色彩的历史过往,今天的小说终于得以表现,既是作家直面历史存在的应有姿态,也反映着历史行进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呈现的宽容。
小说的意韵尚未戛然而止:40年后的某天,一个操着四川口音的韩国农庄老板前来中国寻找并想报答昔日的“胡连长”,几经周折,才为胡解放当年“失踪”两天两夜而实施的系列行动做了人证——原来此人正是被胡解放救出的三名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也就是被叛徒袭击后倒下的那位,他倒下而没死,后被一位韩国寡妇救活并收留,战争结束后他滞留韩国并与这位寡妇成婚生子……
晓剑的小说素来自觉朝着可读的路子迈进,因为他深省“小说不好看,对于读者和作者实在都是一件痛苦之事”,他甚至在《创作谈》中开宗明义地说“我力图写一部好看的小说”。晓剑这样说,也是这样做,而且是踏踏实实去做。峰回路转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逼真的场景、揪人心肺的细节……《返回三八线》让人读着悬念而萌生联想;使人置身其中而备受感染;更令人翻阅着发烫的文字进而顿悟:60年前的战争硝烟虽然早就尘埃落定,但战争留存的启迪似乎远未完结……
立,或者由此彰显一种道德化的批判立场,而是“看似”最好、也是惟一的解决办法——吃安眠以同情的笔触关照着每一个小说人物。即便是药自杀。这样,既解脱了自己,又让小学徒免受强奸犯杨老板,作家也在他良知的天平上加上法律制裁。可是,作家巧妙地在无主的荒坟上,了一块沉重的砝码,令其羞愧而自杀。《女人别让吃了安眠药的女中学生再次苏醒。这不仅仅哭》中,作家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颇具心计的农是希望的苏醒,更是人性的苏醒。经历过生死之村女强人孙惠珍。她用美貌和心机,笼络了自己后的中学生和小学徒发现,原来,最重要的,既的第一任丈夫大田,又在大田死后,投入了有钱不是欲望、暴力,也不是报仇与恐惧,而是对生人孙红军的怀抱。而当她怀着孙红军的孩子扁命本身的热爱。由此,作为绑架者和被绑架者,豆,无奈出走的时候,她又毫不犹豫地嫁给了老都实现了一次灵魂上出生入死的升华,如同亚光棍二麻子。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脱离开了一般当和夏娃的“再生”:“他下意识地抹了抹她脸上化的道德立场,而凸显了孙惠珍追求幸福的合的雨水,就像抹他自己的一样,然后抱紧她摇摇理性和她顽强而强悍的生命力。小说中,无论是晃晃地站了起来”。
懦弱的二麻子,还是碍于妻子、不能与惠珍结合就题材而言,《谁的眼泪陪我过夜》中的的孙红军,作家也都写出了他们情感深处善良、“禁锢之爱”,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斯德哥尔摩同情的一面,从而更为深刻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症候”,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人质对绑匪产生浮躁欲望背后那些艰难而复杂的生存境遇。
情感与依赖,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心理情中篇小说《谁的眼泪陪我过夜》更是令人印结。张学东对此题材,进行重新加工的同时,象深刻,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张学东融合“诗性的延伸了其社会学意义,将之与作家对中国社会超越”与“苦难的关注”的特点。该小说的独特之的独特国情结合起来,与对弱者的人性关怀结处在于,整篇小说不像通常小说的布局谋篇,倒合起来。于是,这部小说,也就超越了对于既像是一出舞台剧。作家刻意通过“密室拘禁”这定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的犯罪心理学阐释,因个后现代犯罪学情境,探索当代中国社会巨大而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批判意味。父母离的失语焦虑症的表现形态。社会层级化加深、贫异、家庭破碎、亲人的背叛、学校中人与人关系富差距加大、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冲击,这样一些的冷漠,让女中学生的内心也充满了“安全感”后现代社会表象,却因为政治生态的微观控制,焦虑。悖谬的是,她在被绑架的过程中,在那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具有了“怪异”的中国特个黑暗的废弃小屋里,由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色。不但贫富之间无法沟通,而且普通民众的心的作用,她居然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安全灵也日益浮躁干涸,彼此之间充满了仇恨和隔感”!这种安全感,随着绑架时间的推移和对膜。男主人公是一个修车行的小学徒,生活在无绑架者的交流而变得更为清晰与明显,竟然使望的底层,青春期欲望的萌动无处发泄,让他最得她拒绝逃跑,拒绝回家,甚至当这种禁锢状终犯下大错,强奸并劫持了女中学生。然而,小态不能得到维系的时候,进而选择“死亡”。学徒很快就发现,欲望只是短暂的事情,紧接而小学徒和女中学生,都是社会的弱者,小学徒来的是责任与爱,而缺乏责任与爱的欲望,就成对女中学生的禁锢,是“下意识”地对社会权力了他和小雪之间的那种“交易”。这种现实世界的征服方式的“再现”——以对人性的戕害为代的成人欲望法则,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既充价,而女中学生对小学徒从反抗到顺从的转满了诱惑,又是如此的残忍。他突然发现,他是变,也是一种对社会权力服从模式的“内模想“爱”女中学生的,可他找不到爱的方法与途仿”,同样也以人性的戕害为代价。而张学东径,就现实的社会阶层而言,一个小学徒工,对的立场与解决方式,无疑也是非常具有“中国于一个漂亮的女中学生,也很难存在共同生活特色”的。他不但将畸恋的犯罪学分析,引入的可能。他在杀与放、欲与爱之间反复权衡,却到了对于中国社会症候的思考,而且用宽容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放任事情向极端的方
悲悯的人性关怀,为之提供了解决的可能。
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斯是引领现代存在的语言。再往细处察看,“生存”解读“超越存在”
主义思潮的三个代表人物。然而,相形于海德格之消息的语言又被分成三个部分,此即“超越存尔、萨特所受到的礼遇,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和在的直接语言”、“在传达中变得普遍的语言”、生存美学在国内学界一直是较为落寞的。孙秀理性的“思辨语言”。所谓“超越存在的直接语昌新近出版的专著《生存·密码·超越——祈向言”,是指“超越存在”在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超越之维的雅斯贝斯生存美学》(人民出版社耶稣一类卓异生存个体那里的直接呈现。所谓2010年出版),打破了这一冷寂局面。读后我感理性的“思辨语言”,是指以既不舍范畴、逻辑又到这部著作有许多新的发现,作者对雅斯贝斯不囿于范畴、逻辑的方式叩问“超越存在”而形的生存美学进行了有效的强力探索,其措思之成的体系性的哲学语言,柏拉图、奥古斯丁、康深度,以及对生存、生命超越向度的纵深揭示,德等以其缜密的致思为这类语言作了最好的示会给我们日益显得平面化的美学研究带来有益范。所谓“在传达中变得普遍的语言”,则是指诉启示。
诸直观形象而祈向超越之维的艺术语言。在这就美学思想而言,雅斯贝斯、海德格尔、萨里,孙秀昌领略了雅斯贝斯对人所创造的建筑、特对艺术的言说都蒂结于各自的哲学运思。海雕塑、绘画、音乐、神话、史诗、悲剧等的言说智德格尔的美学观乃是一种真理自显说;萨特的慧,特别是看到了他把艺术分为“美的艺术”与美学观乃是一种艺术介入说。而雅斯贝斯的美“伟大的艺术”的良苦用心;前者是指仅在审美学观则是一种艺术密码论,具体表述为“艺术是之维上投诸理想的艺术,后者是指作为“超越存解读密码的语言”:艺术就是切己而自由的“生在”之密码而言说的艺术。孙秀昌阐释了雅斯贝存”以形象化的语言解读“超越存在”的“密码”。斯对那种拘囿于为美而美却对“生存”与“超越我以为,孙秀昌由“密码”这一此前人们较少关存在”无所承担的“美的艺术”的鄙视。他启示我注的论域来把握雅斯贝斯生存艺术形而上学的们,离开“生存”,艺术就会被抽空为无决断的韵致,可以说真正走进了雅氏生存美学大厦的“审美冷淡”,艺术的超越之维也会蜕变为空洞,并由此获致了探测雅氏生存哲学大厦的超越;离开“超越存在”,艺术就会委顿为媚俗的最有效的视角。
的狂欢,艺术的生存之源也会被风干为封闭的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大厦博大精深且充满“实存”。
玄机,它的主体部分至少由三个相互贯通的“内雅斯贝斯最为属意的只是那种既联结着室”构成,此即“生存”、“超越存在”、“密码”。那“生存”之根又瞩望于超越之维而能够成为“生些局囿于单维世俗性视野的“实存”者是难以步存”解读“超越存在”之消息的语言的“伟大入这些内室的。当然,也总有少数比如像孙秀昌的艺术”。孙秀昌由此论及,“生存”的哲学意这样的思者,因着不断自我介入、自我反省而终义就在于以不可重复的自由选择契接“超越存于超越了诸种视野边际以趋于更开阔的“生在”,以“生存”为辐辏的哲学也只有作为哲存”,最终有幸打开那扇大门。如果形象地说,我学家生存的自然外化才会在赋有历史性的创造仿佛看到,孙秀昌经由哲学思辨和生命体验的中成为携带“超越存在”消息的“密码”。他深度推开大门,走进庭院,先叩开左右虚掩着的揭示出,雅斯贝斯在将艺术家请进哲学殿堂时小门。继续觅寻之际,蓦然听到有人说“知音,请的标准是极为严格的,只有极少数因着瞩望进”,接着从正堂走出这座生存哲学大厦的主人“超越存在”而在世界中永远无法得以完成、雅斯贝斯。主人引领他先来到第一间内室领会故此最终在悲壮的失败中成为明证“超越存何谓“生存”。所谓“生存”,乃意指自作主宰、自在”之“密码”的“伟大的艺术家”才有资格由选择、自我超越、运命自承的本己之生命。人享此殊荣;与此相应,也只有那些“伟大的艺对这本己之生命的自觉,乃源于有着自我反省术家”带着必不可少的战栗所酿制的艺术品才与超越之潜能的人对在世生存的人的可能囿于称得上“伟大的艺术”。在“伟大的艺术”某种视野边际的自我反省与超越。接着,主人又中,雅斯贝斯至为称叹的显然是“生存悲引领他来到第二间内室领会何谓“超越存在”。剧”。孙秀昌指出,“他那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所谓“超越存在”,乃意指不断反省自身的局限哲学本身即因着生存在历史之中的自由抉择而以趋于无限的“生存”所自律且不断地探向的自然透出一种沉重的悲剧感,但他并未就此建。这作为“虚灵之真际”而向着“生立某种悲剧本体论或绝对悲剧论。在他那里,存”不断敞露其消息的“超越存在”绝非孤卓地悲剧既向‘生存’开放着,也向‘超越存在’悬置于“世界”之彼岸的某种境地,毋宁说,任何敞开着。对人而言,伟大的悲剧的底色并不是虚一个不断反省自身的局限以趋于无限的“生存”无,因为在‘赋有希望’的失败中,‘密码’带来了当下就有着切己而本明的超越之光。
‘超越存在’的消息。正如在世界之中突破着世最后,他们驻足于第三间“内室”门前。孙秀界,在历史之中穿透着历史,‘生存’也在悲剧之昌这时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客人”身份,径直独中超越着悲剧。”
自走了进去,他揭示出原来那些为“生存”所选这是一部记载着本书作者与雅斯贝斯生存择同时为“超越存在”所澄明的视野边际,就是对话之心迹的文字。著者对雅斯贝斯的生存美所谓的“密码”,它作为联系“生存”与“超越存学作了审慎的深入检讨,全书所论亲切、自然,在”的中介,成为“生存”解读“超越存在”之消息
富于理论运思深度并有鲜明的当下启示性。
处于中华大地母亲河——黄的河几字型怀抱中的陕北是一块神启奇的土地,它不仅出现过李自成示实
这样杰出的古代革命领袖,还为长征后的**、党中央提供了一块休养生息,壮大发展的蓝天厚土。党中央在延安13年,也将□李星这块土地独特的地域民间文化信息传向全国,信天游、陕北说书、闹秧歌(包括腰鼓)就是它的代表。正是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从信天游中发现了表现妇女渴望婚姻自主的《兰花花》,诗人李季借鉴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了优秀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敏感的诗人们还发现了象征忠诚和爱情的高原杜鹃山丹丹,从此它成为了红色革命的隐喻,革命的成功还将“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个由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开始的赞美陕北女子的千年俗语传向全国。长篇小说《米脂婆姨》成功地将这些出自民歌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形象、闹秧歌等形象和文化符号、民间文艺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个传奇性的新时代女性命运中,塑造了生活中坚韧顽强、爱情上无比忠贞、事业上勇于开拓的陕北女子形象,不仅讴歌了时代,也使“米脂婆姨”的形象展示了其独特的迷人风采。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可以概括为:
一是人物命运的现实性与传奇性的结合。与《格萨尔王》和《嘎达梅林》等民族英雄史诗不同,兰花花、山丹丹、李香香都是先后流传在民间、民歌、文人创作中,经过典型概括的虚构的意象化了的美丽女性形象,在长期流传中它们又成为一个地域化的人文符号,作家既不可能像为实存的历史人物一样为她们立传,也不可能以诗歌意象化的方法再去改写、重写。《米脂婆姨》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既保留了形象符号的已有传说内涵,又赋予了他们以当代社会的现实生命。如暗示性格刚烈坚强的山丹丹是闯王夫人高桂英的转世,能歌善舞的兰花花是从貂蝉到陕北女革命英烈姬延芳的转世,贤惠恋土的丁香香是李香香的转世等。与此同时她们的出生也颇不寻常,山丹丹是大风沙中孕育的,母亲李惠样曾辗转各地,用多种方法折磨自己,想把她“做掉”,但她从娘胎里就抗拒着不公命运,顽强地来到世间。兰花花是在绥德歌手父亲兰天咏和同样会唱的米脂婆姨在蓝天白云、风和日丽、鲜花怒放、羊群咩咩的山坡上孕育的。而丁香香则是在“革命功臣驴”的嘶叫声中诞生的,这条毛驴从此成为她命运的预言者和保护神。出生方式和家庭背景的不同,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性格和禀赋。是改革开放扩大了她们的视野,改变了以往传统中的不幸命运,先后走出了当时还闭塞的陕北,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人生道路,经历着时代风雨的陶冶,走向了各自生命的辉煌。兰花花阴差阳错成了当红歌星,山丹丹成为文化企业家,丁香香始终安心于家政保姆,但却因之成为全国的“十佳女杰”之一。如果没有生命的神秘和命运的传奇,她们就会因失去其历史地域文化内涵而混同于为文学作品多次描写的乡村进城女子,因而失去属于这个独特地域的文化符号的深厚和广阔;如果没有现实生活、具体的时代背景,她们就将仍然停留在民歌和传说的意象层次,缺乏形象的具体和时代生命力。
其次是与女主人公传奇命运相一致的具有隐喻意义的结构意识。《米脂婆姨》令人耳目一新的正是与其传奇性人物命运相统一的以时空顺序为线索的拼贴画式的块状结构:《刮大风》集中写三个米脂女孩非凡的出生和环境、性格形成基因;《下大雨》集中写在暴雨洪水中的家庭变故和苦难如何塑造出她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各自不同的性格;《遇大旱》写她们为生活所迫先后离开故乡,走向社会,走向城市;《遭大难》写进城以后所遭遇的人生挫折;《钻大缸》写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中她们各自不同的大辉煌和大溃败、人生大转移。辉煌证明了陕北女子的能力和特殊禀赋,个人的失败并不证明都市这个“染缸”的污秽,而是像许多成长作品一样为了告诉人们拨离了母土的他们不只要看到机遇,还应提防商业社会的陷阱,以及外面世界人际关系的复杂。山丹丹和兰花花最后都回到陕北、家乡,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必定要终老故乡,而是积蓄力量以新的方式成长起飞。丁香香母亲常灵醒扎根本土所实现的命运的辉煌,就是她们的榜样。与板块拼贴式结构相一致的是各卷(章)的结构,每章结尾都有说书艺人韩根祥总结性的精妙书词,不仅有戏曲艺术“串场”的结构作用,而且突出并加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地域文化内涵。
书讯
:成长如蜕
在校学生“我”——师师,爱上女生左堤,被外校开除而投宿他寝室的铁哥们儿凯子愿意帮忙牵线,结果我发觉凯子与左堤相恋。我与左堤、凯子反目。后左堤被凯子所伤害,寻求自杀未果,我终于有机会向左堤表达真爱,却发觉左堤爱上老师。我在痛苦中自卑,主动退缩,在毕业之夜,才知事情出乎意料……小说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活为背景,对大学生活到大学体制以及大学生心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
小说书写了这样一个孤独少年的成长故事,一个脆弱灵魂寻求温柔庇护的情感旅程。主人公寻找铁哥们儿,其实是寻找父爱;他追求女朋友,其实是寻找母爱。爱情的失落布满全篇,但结局出乎意料,让人心疼。在苦爱与背叛、疼痛与欣喜交织的茧子里孵化,能否蜕变出自由之蝶?
这是一部青春成长的清明上河图。小说呈现的心灵生活,可能正是每个大学生或年轻人所经历的,本书可称为校园成长小说的最新力作。
作者李师江,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被媒体称为“继王朔之后最具叙事魅力的小说怪才”。2007年推出长篇小说《福寿春》。
《谁的眼泪陪我过夜》“内室”“虚灵之真际”《中文系》
《对苦难的精神超越》2400字
苦难作为人类生存境遇中无可规避的本质属性,从来就与文学结有不解之缘。千百年来,文学正是因为苦难才显得深沉而伟大。 20世纪的河南充满了忧患与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河南的社会经济同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时至今日,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河南的经济水平在全国仍处于滞后状态。究其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许多当代河南小说作家大多出身于农村,甚至是落后的穷乡僻壤,饥饿、寒冷是故乡留给他们最深刻的记忆。这样,苦难就成了河南作家笔下的永恒话题。 自称是“同时代人的秘书”的张一弓的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一直被文学评论者当作伤痕文学或者反思文学。但是,如果抛开所有的政治背景,便不难发现,张一弓不过是写了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自然的苦难――灾荒;社会的苦难――**政治的重压;然后是人在苦难中的生活以及面对苦难的反应。 对苦难的反抗和挑战是如此深刻地蕴含在中原作家的灵魂之中,以至于有些作家在书写苦难和书写对苦难反抗的时候,甚至都要情不自禁地直接发表言论: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就直接对大灾荒年代里敢于领头到地主家明火执仗地滋事的毋得安予以热情肯定。面对苦难的反抗,不仅仅有如同李铜钟、毋得安那样直接的强硬的抗争,事实上,在河南作家笔下,这种反抗,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默默的反抗――承受,通过承受苦难来反抗苦难。在李佩甫的小说中,乡民们在命运的沉重压迫下生活极为艰难,而且还常常遭受着意想不到的厄运。但是,即使在最难以承受的时刻,他们身上也会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比如《红蚂蚱绿蚂蚱》中的德运舅在新婚之夜新媳妇上吊后,似乎一下子被压成“呆子一个”,一声不吭地连着躺了七天七夜,但是第八天,他又背着老镢一如既往地下地了。这种源自生命本能的承受艰辛的坚韧,成为中原民众抗击苦难的最普通的方式。 近几年享誉全国的阎连科是从河南偏远山村里走出来的作家,素有“苦难叙事之大成”的称谓。在他的小说中,苦难是弥漫小说中最浓郁的云翳。“瑶沟系列”是阎连科真正意义地描写苦难的开始。1998年以来,阎连科像许多任劳任怨的黄河流域的农民一样辛勤耕耘着他的耙耧三部曲,让《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沿着时间历史纬度一一呈现出“荒诞中国”的“荒诞地图”,这些作品都在复原这种看似荒诞的历史记忆片段:**、破四旧、**下放、揪斗反革命、**十年,并用一种适合彼时语境的狂躁文体参与“受难”。在《日光流年》中,阎连科用近乎寓言、说唱的言说方略编织了一段河南僻壤耙耧山脉里三姓村在村长司马蓝引领下为战胜喉堵绝症而进行的顽强搏斗史。阎连科在《日光流年》卷首语里寄托了他深深的忧思和写作由衷:“谨以此献给我以存活的人类、世界和土地,并以此作为我终将离开人类、世界和土地的一部遗言。”司马蓝无疑是三姓村里受难的综合代表,他经历了当代中国农村所历尽的一切苦难,蝗灾吃蝗虫,饥饿食观音土、鸦肉,为了兄弟姐妹活命,他背弃了与蓝四十的爱情而娶了家有囤粮的竹翠,为了修通渠道、引进灵隐水、消灾免病活过四十岁,他一次次地去卖躯体上的皮,他最大的梦想是让三姓村人过上世外桃源式的自由生活。小说里中国乡村饥饿、穷困、物质、金钱、情欲的受难处境逼现出作家阎连科深深的悲悯情怀,他将这种全民族受难体验浓缩嫁接在一个小小“耙耧山脉”里的三姓村,以此实现他用“血红骨白”苦难生活里满蕴象征寓意的用心。《受活》更用奇诡的想象力、隐喻反讽遍地横生的如椽之笔构设起一部中国“受难史”,在30万言的小说叙事中,“受难”成为“受活庄人”的最贴切指向,这个由197个盲、哑、聋、瘫、瘸等肢体残疾人组成的离奇村庄,地处与世隔绝的耙耧山脉深处,战争和运动的不及使他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同时,村人和村落的特殊性使他们都处在弱势和被忽略的位置,是周边三个县都遗忘的“自由”村落,即使到社会主义红旗插遍中国大江南北之日都如此。孙郁先生认为,“只有经历了灾难、幻灭的人,经历了死亡般窒息的人,才能够正视乡村社会的深层隐语。阎连科把那些痛感统统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去为一个民族背负黑色的棺椁,并踩出一道道的墓志铭。” 以小说《鞋》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刘庆邦,素有“短篇王”之称,他的小说叙事也彰显着观照苦难并作出独特性理解的努力。刘庆邦的小说《落英》、《高高的河堤》、《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提醒着人们:历史记忆的苦难行犹未远,遗忘历史无异于背叛。长篇力作《平原上的歌谣》,是“迄今为止写‘三年自然灾害’的最让人心灵震撼的作品”。它以“歌谣”的特殊形式昭示着作家探索历史――现实――苦难关系的努力。而在《种在坟上的倭瓜》中,猜小把种植并收获倭瓜当作自我成长的仪式,地点选择在父亲的坟上:《少男》中河生执拗地阻挠姐姐订亲,彰显出的是对于亲情的渴望和被保护的期待;《小呀小姐姐》中小姐姐为小罗锅子弟弟平路寻求少年的快乐甚至付出生命的举动,昭示了失去“父位”遮掩的巨大代价。对于刘庆邦而言,饥饿、贫困、疾病、失去庇护的痛苦已经成为他关于生命、世界、人类生存状态的最原始、最深刻的体验和经历,这实际上已成为他不可绕开的情结。 郁达夫在谈及自己对于创作的态度时,曾以法国作家法朗士的口气宣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虽然是20世纪20年代浪漫派的自我抒情小说的典型宣言,但对于普遍的文学创作来说,也是很有适用性的。作家都会在文学创作中不同程度地调用自己的记忆,折射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苦难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河南小说家,用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辛酸,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苦难,能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更能磨砺坚强的意志,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而人生的价值,正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与不懈抗争。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杨彩霞
《超越苦难的“精神贵族”》4900字
4
随笔
2014年10月17日
责编:时洪林Email:yqbfukan@163.
电话:69176222
文艺副刊
超越苦难的“精神贵族”
——悼念张贤亮先生
陇山子
政论随笔《小说中国》,自以为找
到了一些答案。里面有一篇文章就叫《呼唤“精神贵族”》,他写到:“试想,一个人身外之物都失去了,财产没有了,生活资料全丧失了,物质生活极为贫乏,却以心灵拥有‘精神’为自豪。……他穷得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精神’,却傲然独立,超凡脱俗。这样的‘精神贵族’,难道不值得人尊敬吗?”我认为,理解先生的密钥就在这“精神贵族”四字里。这里的“贵族”一词,所指并不是词典里一般解释的“统治阶级中享有特权的世袭家族”之意,而是指另一义项“品德高尚的阶层”。英国政治理论家埃德蒙·柏克称那些不靠血统,而靠知识和美德而高贵的人为自然贵族。陈独秀说“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我在本文中称先生为“贵族”,正是陈独秀和埃德蒙·柏克所称之意。
先生出生于官僚贵族家庭,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中学时广泛接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这就在先生内心植下了高贵的火种,这火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和环境的作用,燃烧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信念。这种精神信念无疑就是浸淫在知识分子血骨里的那种“贵族精神”。这种“贵族精神”滥觞于薪传了几千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襟怀和“身在江湖,心游魏阙”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情结,它经过“五·四”的洗礼以后,又因为渗入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性的新鲜支流而显得更加丰沛和充盈。《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主人公章永璘说:“人在困境和屈辱中需要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来持撑自己。”我理解,这种反讽和自嘲式的“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就是强调自尊,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个人的尊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是一种绅士风度、人文关怀、独立精神和平等意识,而非奴才相、流氓相、痞子相、暴民相,这大概就是“贵族精神”的主要特征。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先生在任何局势之下都能对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芸芸众生保持着一种支撑自己“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的、等而上之的、硬汉式的俯视眼光,都能在任何蒙昧思想专制统治的暗夜里时刻保持着烛照心灵的那团真理之火。一个人生来就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它,却不能打败他。只要他不自己打败自己,那他是无往而不胜的。
先生去世后,新华每日电讯不无“总结”意味地说,先生一生中有“六个第一”,不断突破禁忌是他的“成功之匙”。第一个写性,《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突破“性禁区”的小说,引起争鸣不已,评价文章加起来有200多万字,是小说体量的10倍多;第一个写饥饿,《绿化树》
男主人公拿废罐头盒盛稀饭,利子:“我父亲一生所扮演的身份,
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每次可以看似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但多得一些稀饭的细节举世罕见;这只是表象。他其实是一位战第一个写早恋,《早安,朋友》出版士,……他一生最大的敌人,就后很多教师强烈抗议,作品一时是平庸!他一直都在与其战斗,间被搁置而暂未发行;第一个写而现在,从结果来看,他是很荣劳改队,他人生最好的时光都在耀的胜利了。……他认为战胜劳改、管制、监禁中度过,但他却平庸最大的武器是人的精神力能把苦难变得芬芳,把伤痕变得量。父亲一直以一种贵族的精美丽;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男人神来要求自己。”而我对先生的的风格》再现了各种不同的生活评价,就是本文的标题——超越态度和道德风貌;第一个“出卖荒苦难的“精神贵族”。凉”,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拍摄带着汹涌的哀伤情绪,我再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创下了一次阅读先生,我满脑子是傅雷中国影视界的奇迹。翻译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时
如同先生一生的经历是跌的感觉。“译者序”如是说:“唯有宕起伏一样,他一生的声名也充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斥毁誉。誉之者说他是“中国当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标志性作家”、“新时期中国文学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的‘高峰’之一”、“文学思想解放‘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的旗手”;毁之者说他编造故事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攻击人民民主专政,用“低俗”的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性描写“诲盗诲淫”,夸张苦难以书时所得的教训……不经过战换取同情和崇敬,用自传体美化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和粉饰自己,说他张狂、高傲、恃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财傲物、“自虐”又“自恋”,说他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是处处留情、出手大方的风流浪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子。但不管怎样,谁也不否认他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是一个“人物”。或许,毁誉不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一、充满争议正是伟大的标志之示。……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一,许多历史人物如曹操、王阳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明、曾国藩不也“誉之为圣相,谳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之为元凶”。想想也是,一个庸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常之人谁会有兴趣关注呢!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
翻拣近来网上对先生的诸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多评价,我觉得最精炼的来自王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久辛:“张贤亮前三分之一的人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生有些磨难,中间创造了一生辉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煌的作品,晚年的三分之一又创我不知道还有甚么方法可以偿造了影视城,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生。他是了不起的人,学到老用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到老,创造到老。”最高的来自许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子东:“张贤亮是伤痕文学、寻根我也很想把这样的话说给先生文学之前最早描写**的。关听,但愿先生在天国有知。于政治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苏联先生的文字曾经给了我大写的最好的是索尔仁尼琴,中国学读书的热情,给了我青春期的可以说是张贤亮。”最深刻的来启蒙,给了我直面磨难的坚韧,自陈丹青:“张贤亮代表的伤痕给了我遵从自己内心生活的信文学一代,在**后确实给中国念,给了我用自己选择的“自由文学带来了第一批新鲜血液,但的存在”去竭力抵抗身边荒诞的他们的写作大多还是停留在诉“自在的存在”的勇气。他走了,苦的层面,中国很多作家的写作他的文字没有走,他的精神没有某种程度上配不上他们所经历走,我们的记忆也不会走。的变革。”最传神的来自他的儿先生,安息!
“9月27日,著名作家张贤梳理出多重意义,细致逼真地展
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示生活情境和人物复杂心理活岁。”几天前,当网络上传来这条动,在悲剧冲突中剖析灵魂发掘新闻时,我心里“咯噔”一惊,脑“伤痕美”,同时内涵丰厚的历史海中第一时间涌现的,是先生和哲学意蕴,带有浓郁的西北地(为尊重逝者,本文讳不称名,凡域文化风情,表达技巧上常常翻称“先生”处,皆指张贤亮先生)新求变。有评论说:“如果不是小说里反复出现的死亡、自杀的从创作实绩而仅就创造的天赋情节。在《绿化树》中,先生借主来说,张贤亮确可与张爱玲、沈人公之口说:“我很早就对死有从文等量齐观,其水准应在老一种莫名的迷恋,和酷爱生一样舍、茅盾这样的20世纪三、四十酷爱死。因为那是一个我活着年代的小说家之上。”(夏志清)永远不能知道,并且也是一个任先生的作品,我认为最有价何人都不知道的东西。永恒的值的是他对他本人和我们这个谜就是永恒的诱惑。”他在作品多灾多难的民族在上世纪下半中幻想了无数遍的永恒的东西,叶所遭受的炼狱似的苦难的逼终于敞开怀抱接纳了他。我相真再现与反思。他最好的小说,信先生真地进入了天堂,因为他倾诉的都是一个在劳改农场蹲了说过“超越自己就是天堂”,而他22年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是一个真正超越了自己的人。存者的苦难记忆:住在五拳头宽的
接下来几天,包括这个刚刚肮脏铺位,吃着稗子面馍馍、野菜过去的长假,我像中了魔似的,汤,每天不停歇地运土坯、间糖萝在手机上把他的作品和根据他卜、割水稻、挖渠坝,没完没了地听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看了个遍。报告、批斗、训话,扭曲的丑恶的人那曾经非常熟悉的人物、故事、性,普遍的无法忍耐的饥饿,“几乎情节,又像空气一样包裹了我,没有机会看见到妇女”的性压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无比亲时刻都会来临的死亡……这些逼切的方言土语,那空阔、粗犷、奔真得有些残酷的细节,让人不忍卒放、富有原始的裸露美的西北高读。由此而上,先生深刻反思那疯原风光,勾起了我无尽的思念,狂地肆无忌惮地摧残人性和毁灭乡愁氤氲成一片海洋……人的价值的荒唐岁月的根源,对专
先生是我喜欢的作家。我制极权、**政治、颠倒的价值观、是宁夏人,先生是宁夏最著名于盲目的斗争情绪、荒谬的浮夸风及全国的小说家,我很为他而骄狂热的个人崇拜进行了严厉的控傲,这就使他的小说不能不受到诉和声讨,对现代文明社会、对民我的一些好奇的偏爱。在大学主、对人权、对法治、对作为人道主里,我把当时能找到的先生的作义里应有之义的健全的和大写的品,差不多都读了,《绿化树》、人发出了大声的呼唤。他提醒全《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民族,在我们探索前进道路时,千这些名篇,读过好几遍,还抄了万不能忘记**、反**和文化其中的好句子在小本子上。比大革命的教训和挫折,什么路都可如“我把荆棘当做铺满鲜花的原以走,就是不能走回头路。读他野,人间便没有什么能将我折的书,你一定要喝着苦丁茶咀嚼,磨。”“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需要按住尚未愈合的伤口咀嚼,需落的时候非常清醒。”“世界给每要一颗粗粝的、沉重的、滴血的心。一个人规定的路都非常窄。只先生自言:“我的人生经历要在这条路上迈出第一步,就必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官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现僚和资本家少爷,劳改、管制、监在还不忘记。禁了22年的右派分子,享誉国
我有幸近距离亲眼见过先内外的作家,下海创业成功的亿生,那是1993年,在银川上大学万富豪,这是先生身上的四个标二年级的我与同学周末到镇北签,也是他人生的特别有传奇性堡去玩,恰巧碰上电影《老人与的四部曲。读其书,论其世,知狗》开机仪式,便挤到前面看热其人,我最感动和崇敬的,是先闹。主持人逐一介绍出席贵宾,生面对乖张命运和非人苦难,不有谢晋、谢添、斯琴高娃、高保消沉、不气馁,倔强、不屈地进行成,还有先生,只见他高个子,大抗争,顽强活了下来,走出黑暗额头,戴着黑框眼镜,脸膛有点和阴影,在文学和商业领域不懈黑但轮廓鲜明,在贵宾队列中安开拓、奋斗、创造,取得了骄人的静地站着,介绍到他时,就带着成绩。你要知道,有同先生一样微笑弯腰鞠躬致意。经常读他遭遇的地富反坏右分子,许许多的书,不想又见其人,我们都很多都过不了那道坎,不是肉体上激动。现在想起来,那一幕还历死亡了,就是精神上垮掉了,更历在目,恍惚如昨。遑论平反后还能把苦难当作养
就文坛地位和文艺水准而料酿造出芬芳的文学艺术之酒。言,先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汪洋恣肆的文学春潮之中涌起信念能够让先生的内心力量得的一支洪波巨澜,其小说三次获以如此强大?强大到以至于能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有9部小说够让他在那种人和动物几近混被搬上电影电视,作品被翻译成淆的岁月里坚守自己的理想、拒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绝被同化甚至异化的危险?强他的小说,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大到能够让他得以历尽峥嵘、痴质,想象力丰富,富有扭曲的幽心不改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的辉默感,追求意境和诗情的融合,煌超越呢?能从事件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中后来我读了先生的文学性
诗歌
大漠的落日
——怀念张贤亮
林遥
剥离了荒唐的岁月
你没有说过,什么也没有说过没有任何一缕风,可以吹散你的自大与狂妄天堂里没有流氓你可以放声歌唱你挺起了背,宛若瘦马上的堂吉诃德
迎着大漠上的落日镂刻下了金石的印痕
你唇边的微笑,不那不是微笑,而是活着的欣慰在庞大的黑暗中,忍受一种疼痛于是,你拿起了笔用来分担这种痛
文字旋转着迎击并切割欲望在灵与肉的挣扎中怦然而动又不动声色
我们和它一起看着看不见的锋刃
《关于苦难的作文:在苦难中成长_800字》800字
一个小男孩看到一只蛹挣扎成为蝴蝶过程太过艰难,就将蚕蛹剪开,蝴蝶轻易地获得了新生,可是奇怪的是这只蝴蝶身体臃肿,翅膀萎缩,再也飞不起来了,几天后就死去了。? 蝴蝶经历一番磨练才能脱蛹而出,人何尝不是这样的,苦难是人生的学校,磨练、挫折、挣扎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历史上有成就的人哪个没有经历过这种磨炼?美国前总统林肯小时家境贫寒,经常饿肚子,长大之后竞选议员,连遭失败,但他坚持下来了,以无比顽强的精神成功地担任美国总统一职,并间接地指挥了美国南北战争,取得了胜利。成为美国最受尊敬的领导人之一。由此可见,苦难对于强者来说并不是灭顶的灾难,相反它成为强者的财富,它磨练意志,激发潜力,从而促使强者走向成功。? 武元甲将军的例子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武元甲出生于越南无产阶级家庭,身份低微,而且经常受越南资产阶级及英法殖民者的残害。这些苦难没有击倒武元甲,反而磨练出了他那钢铁一般的意志,后来,他历尽千辛万苦,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进入了当时远东最好的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进行学习。学成之后,他立即回国领导人民向资产阶级和殖民者发动战争,打败了资产阶级,赶跑了殖民者,重新统一了越南。从武元甲身上,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苦难可以造就成功。? 相反,许多锦衣玉食的纨绔之徒,他们的生活安逸让人羡慕,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苦难这个词语,可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更大的命运的苦难呢?因为安逸,他们命运的羽翼是脆弱而柔软的,一旦风雨到来,他们就会在风暴中丧失方向,惶惶不安,最终一蹶不振,失败退场。隋炀帝生在天下统一的隋朝,从小养尊处优,从没经历过挫折,登基以后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丽徒劳而返,挖掘大运河,使人民不堪忍受,终于起兵反隋,使富极一时的隋朝只存在了三十四年就覆灭了,炀帝也在变故中郁郁而死。可见,温室的花朵永远经不起风雨的洗礼,也无法见到璀灿的彩虹。?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它能磨练人的意志。当你战胜它时,它必会成为你辉煌的记忆。
《超越苦难-议论文作文》700字
本文关键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与成功总是如同孪生兄弟,如影相随。苦难总是先于成功到达一步,成功总是在苦难之后到来。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证实。不信,且看: 21岁的他得了不治之症,他没有被击倒,却用一颗坚强的心,变得更成熟。他阐发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写下了《时间简史》。他——霍金,在苦难面前,使他能够在世界的高处去窥探宇宙,从而更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他,从苦难中更清醒地看清了这个世界。 尼采,一个在阳光下便睁不开眼睛,使他头晕目眩,阵阵耳鸣,痛苦难忍。他喜欢黑夜,喜欢在没有阳光的宿舍里,静悄悄地躺在床上,黑暗和孤独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为了思想,他放弃了友谊,选择了孤独。他让黑暗成为力量,让苦难伴随着他,成就了哲学上的一颗永远孤独却不可磨灭的明星。他的精神永远让人为之震撼。苦难蕴量了思想。 洪战辉,一个令人振撼的人。他用稚嫩的肩膀,背负了家庭的重担,在生活的重压下,他是那么的坚强。任何人,任何事,都未摧毁他对事物的坚定的信念。他写下:当苦难的余烟雾叹息着向我扑来时,我依然执着地张开理想的翅膀,在辽阔的天空中写下:相信自己。苦难在他面前,彻底地臣服了。在一个坚强的人面前,任何苦难都会顿时灰飞烟灭。 他们全都从苦难中过滤出了生命的黄金,在苦难中锻炼了意志,在苦难中窥探了更远的世界。 痛苦和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是一种珍贵的经历,行走于茫茫人世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强大充实自己的心灵。因为在热爱生命的心灵面前,黑暗只是一瞬。 无论如何,请像霍金一样,超越疾病,请像尼采一样,享受苦难,请像洪战辉一样,傲视不幸,因为成功总悄悄地躲藏在苦难背后。如果不信,请用毅力去证实。
《苏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7100字
苏 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
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 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 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
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 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生平与创作:
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
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二、州守时期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这一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
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沁园春》《超然台记》《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三、黄州贬谪时期
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经过130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文。如《定风波》《寒食雨》《赤壁赋》《后赤壁赋》《临江仙》《西江月》《卜算子》《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 等。
四、元佑时期
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最后,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
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从诗人转为政治家。
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党,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名的《登州海市》。
五、惠州、儋州时期
元佑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
绍圣元年(1094),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地可比。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流放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所以写了很多洒脱的诗篇。正是这些诗篇让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
元符三年(1100)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位皇帝。经过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
苏轼晚年的作品有《和陶詩(百余首) 》《桄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
◆佳作赏析
2002年高考(心灵的选择)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2005年高考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湖南卷《跑的体验》
跑
——超然台怀古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晚云似火,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尘沙扬起,喊声震天。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正要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密州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大刀阔斧,敢作敢为,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尽到了一个朝廷命官的职责。
也就是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北宋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不可理解的是,朝廷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黄犬、架着苍鹰,纵马奔驰, 弯弓射虎, 奔赴边关,杀敌立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在奔跑,那颗年轻的心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官运不济而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再坚硬的石头也耐不住流水的日夜消磨。
政局的风云多变,朋党的此消彼长,斗争的腥风血雨……苏轼仿佛一条小船,一路漂泊。御史台案、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最终客死天涯!奔跑的灵魂也有疲惫的时候。
?持节云中?的戍边报国的壮志豪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归隐之心。从密州的纵马奔驰,到黄州沙湖道中上的雨中徐行,这一跑一走虽然促成了苏轼不朽的文学成就,但是背后却有着更多令人遗憾的东西。优秀的人才在无休止的相互倾轧,相互残害中消磨着他们的锐气,永无止境的内耗将那些优异者变成再也难以拿出实绩的?精神贵族?。
青年时,我们为了理想而呐喊,冲锋,劈波斩浪。日子一天天过去,呐喊变成了彷徨;射天狼变成了买田置产;奔跑变成了徐行!老年时,我们捋着长髯,飘飘似仙的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代代相传,周而复始,两千余年!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当内耗逼着青年停下了奔跑的脚步,一个民族放慢了发展的速度。
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的苍凉。 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 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
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4、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5、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