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论语关于为孝的句子 论语关于孝》6500字
“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调查研究
“孝” 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很早就为人们所崇尚。尊老爱老,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什么职业、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 “孝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里面“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宋朝时,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呢,《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有15次在前10章。可见这个“孝”的道德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百善孝为先。”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孔子的“孝道”虽距今两千多年了,犹值得我们思考、弘扬。因此我们本着认真科学的态度,在学生当中开展了一次有关《论语》中孝道思想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所具有的价值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1
“孝道”今天应该提倡
根据我们小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论语》对当代社会是有价值的,当问及“您认为《论语》对当代社会有作用吗,”时,66.7%的人选择了“有”,说明人们对于这部经典著作还是认可的。关于这部经典的内容,“《论语》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40%的人选择了“孝”,说明“孝”在今天仍然对于人们具有吸引力;其次是“人际交往”和“德”,分别占了25%和35%,但是这两方面事实上都跟“孝”有关,因为在儒家学说看来,“孝”是一切社会关系和道德的基础。由此看来,“孝”在今天依然是有价值的,在问及“您认为《论语》中的“孝”值得提倡吗,”时,有73.1%选择了“值得”,可见一斑。
既然孝道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提倡呢,儒家对于教育是非常强调的,而在今天,无疑学校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调查中,39.2%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开设有关《论语》的课程,而且如果开设这门课程,34.6%的人认为自己会在课余时间看《论语》方面的内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肯定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在学习兴趣上,有32.1%的人表示自己喜欢《论语》,而且有48.1%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深入学习《论语》。而在学习《论语》的难易程度方面,有46.4%的人认为“简单”,28.6%的人认为“还好”,只有25%的人表示“较
2
难”,说明与我们一般的想象相反,《论语》事实上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这些都表明开设这门课程是切实可行的。
不过这次调查中也有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当问及“您有没有按照《论语》中的孝道对长辈尽孝呢,”时,尽管有55.6%的人选择了“有”,但还是有25.9%的人选择了“偶尔”,甚至有18.5%的人选择了“几乎不”,由此可见开展“孝道”教育对于养成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迫在眉睫。这更加说明了在今天提倡“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具有紧迫性。
为了更好地提倡“孝道”,首先我们应该精读《论语》,弄清“孝道”的真正意涵。我们小组通过学习和探讨,一致认为“孝道”具有以下意涵:
什么是“孝道”,
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法则,因此当人们按照“道”来生活的时候,就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因此,所谓“孝道”,就是按照“孝”的法则,来过有道德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孝”呢,“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想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尊奉和弘扬。但是目前对于“孝”的理解,我们认为存在偏颇的地方,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晚辈尊敬、奉养长辈,但这并不是“孝”的全部意涵。
3
我们先来看看“孝”这个字的机构,它是由“老”字和“子”字所组成的上下结构,因此其本意应是泛指老一辈的人对于晚一辈的人的教育培养和养育庇护,以及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的尊敬爱戴和遵循听从,或者说它是指人类的生命、情感、信念和事业在两代人之间的良好传承和接替。
因此,“孝”具有双重意涵: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它意味着对晚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和培养,以便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晚一辈的人;而对晚一辈的人来说,“孝”即效法、学习老一辈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讲,“孝”指的是老一辈的人对晚一辈的人或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及其应尽的责任义务,而这种态度和义务显然是双方面的,而绝非是单方面的。目前我们普遍理解的“孝”仅仅局限于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尊敬和奉养,却没有强调老一辈对晚一辈所承担的教育和抚养的义务。
这两方面的意涵是相互联系的:作为父母,在儿女因年幼还无生活能力的时候,理应对儿女养育照料,悉心教导,使之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而作为回报,儿女在父母年老丧失生活能力的时候,也得悉心侍奉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人们经常把“孝”理解为晚辈对与长辈的单方面的绝对服从,这不仅完全有悖于“孝”的本意,也违背了人的天性。
这种误解对我们深入理解《论语》的精髓造成了很大的误
4
区。比如《为政》中的“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按照一般的理解是“孝心旨在深体父母之心,并尽力解除父母所担忧的。”但孔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其”指的不是父母,而是子女的话,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 但这样更加糊涂了:人家问什么是孝,夫子答非所问嘛~不过仔细斟酌这句话,做子女的不要生病,不让父母担心,这便是孝了~到底是孔圣人,惜字如金。
不过且慢,这句话还有另外的解释。“疾”指的就是病吗,如果将其引申一下,也可以理解为儿女在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各种不良风气。那么孔子这句话事实上说的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担心子女沾染上各种不良风气。
我们看到,一句话就能读出三种不同的意涵,可见《论语》这部经典的深邃。如果我们放弃目前对“孝”的偏见的误解,那么我们就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同样,“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表面上看,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给他吃。要穿,给他穿。要居住,给他居住。父母需要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他。孔子认为不是这样,你对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也得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重父母。
5
但假如孔子说的不是子女奉养父母,而是父母养育子女呢,那么就要反过来理解了:对于犬马,我们也能给它们提供食物;如果为人父母不对子女的道德品质给予深切的关注,只是以向他们提供食物为满足,那么养育子女又怎能与豢养犬马区别开来呢,
这对于今天来说也很有意义,比如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缺乏关心,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孩子买电脑、玩具,让孩子尽情玩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疏于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礼节,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是不符合“孝道”的。
总之,就孔子的本意来讲,“孝道”既包含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也包含父母对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两方面都不能偏颇。
弄清了“孝道”的真正意涵之后,我们小组接下来探讨了在今天如何将“孝道”精神内核发扬光大。这一几千年的思想遗产到了今天,一些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学习“孝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内容。
学习“孝道”应该注意什么,
有人也许会说,尽管“孝道”在历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几千年来的“孝道”与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
6
的。但事实上,“孝道”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洗礼,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只不过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应该挖掘出其中的合理内容,以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五则。
“无违”到了今天,似乎成了过时的标准。父母的命令,如果是不合理的,难道还要去遵守吗,特别是在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正在逐渐地步入“后喻时代”——就是说在过去知识是由年长的人传授给年轻的人,现在则相反,是由年轻的人传授给年长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违”一定是正确的吗,
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光光看到“无违”这两个字,孔子对这两个字进行了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无违”其实是要符合“礼”,“礼”通“理”,意思是要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对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你应该恰当的处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对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顺,你恰恰是不孝。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南宋词人陆游因为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唐婉,就忍受爱情的煎熬而和唐婉分手。虽然自己
7
痛苦,但他认为这是尽孝,但这恰恰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父子在锄草。地里面种的是瓜,曾参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给锄断了。父亲脾气特别暴躁,看到后就大怒冲过来了。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参应声而倒,一下就晕过去了。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简直是太不孝了。邻居都说曾参是个大孝子
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跟其他学生说,你们去转告曾参,说他不孝。曾参听到学生的转达之后感到很奇怪,就来见孔子了,说我错在哪呢,孔子说,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当然有可能会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给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你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错误。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被官府抓起来,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这才是真正的孝。
实际上这个故事就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哪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个东西。真正的孝是这样:满足父母的
8
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孝。
也许又会有人说,既然“孝”就是符合“礼”,各种礼节、礼数在古代是很发达的,可是现在在家里面,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有必要搞那些形式性的东西吗,这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家里有事情了,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儿女抢先去干,不让父母干。好不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有事情你自己去做,有酒食给父母吃,但是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
真正的孝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内心真诚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父母。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孔子说最高道德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够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的爱别人。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
那才是真正的孝。
也许还会有人说,或许“孝”真的值得提倡,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孝顺父母,但它也仅仅是在家庭内部才有意义,出了家庭,到社会上,“孝道”就派不上用场了。果真如此吗,
儒家讲孝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我只爱我的父母,我只
9
尊重我的父母。说我不管别人了,父母之外别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们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损人利己,损害别人家的利益来维护我们家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不是这样。儒家特别强调要把这种孝的情感扩而展之,扩而大之。
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作为“为仁之方”的行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
“孝道”同样也是应该推广的,孔子的弟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对我们家老人好,对我们家长辈好。由此我们应该带着这种爱我们家老人之心去爱别人,爱别人的老人,尊重别人的长辈。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难,我都应该想到我在家里头,我们家老人遇到危难,我应该怎么办。那对别人的老人,我也应该那样。我爱我们家的晚辈,爱我们家小孩,我也应该对人家的小孩有这种爱心。如果我们按照这样去做的话,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今天提倡《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儒家构想的大同世界里,“老有所养”,“颁白者不负载
10
于道路”,就是对老人所享受的社会权利的一种具体规定。传统孝道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但是成熟的社会养老制度必然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孝不再是个体家庭之间的伦理准则,养老,敬老,满足老人的意愿,以及抚慰老人的生理的病痛与心理的孤独,都会成为政府功能。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孝道不会真正消逝,而会升华成为一种理性的社会制度。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但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许多中华传统美德,都已经成了纸上之物,看着这些美好的东西流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有哪个不心痛呢?所以重新学习这种美德已迫在眉睫.那么就让我们从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一的>>论语>>开始品位道德之风.
“孝”乃中国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孝道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孝”的本意为善事父母,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子代对父代,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本人认为对父母的孝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子女不要让父母担心忧虑;二,子女对父母要以真切的关怀。
11
《论语》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其实每个做父母的时时刻刻都担忧着自己的子女是否过得好,是否患病了;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只有子女过得好了,他们的心里才安心。而做子女的应该读懂父母的爱,要用自己的“孝心”去回报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要做到这个孝其实很简单,只要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出门时给父母道个别,回家给父母问个安,在外给父母打个电话或捎封信,让父母时刻都知道,你就在他们的身旁,且一切平安。这只是简单的一举一动,你就可以很好地表达你对父母的孝。就拿自己来说,上大学以后,自己也就远离父母,成了父母的担忧所在。但要减少他们的担忧,自己很容易做到,那就是每周给家里打个电话,向他们报平安,让他们知道自己过得很好,减少他们的忧虑。
《论语?里仁?》就很好地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实在现代的社会里“不远游”是不可能的,我想“远
游”是没关系,但必须“有方”,这样才可以减少父母的担心,这不也是一种孝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句可以读出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只给予物质上的关心,而更要给予精神上的关爱,如果不能这样,那孝敬父母和喂养牲畜是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认
12
为孝不仅仅是从物质上的赡养父母,使父母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尊重,善待父母,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和愉悦。然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去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现在更多的老人是在孤独中度过晚年。
也许现代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工作压力太大了。做子女的为了工作,事业和金钱根本无暇顾及父母,他们认为只要给父母钱,解决父母物质上的问题就可以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论语关于孝怀。因为老人害怕被遗忘,害怕在孤独中煎熬,害怕被人遗弃,更害怕在寂寞中离开人世。所以孝敬老年人不仅需要给他们吃穿,更要给他们快乐。哪怕是你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望一下父母也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做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吧~
不让父母担忧,给他们以真切的关怀这就是最大的孝心了。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13
作文二:《关于孝的句子或名言》4700字
有关于孝顺的诗词(精选)
有关孝顺的诗词 关于孝顺的诗词
戒不孝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 嗦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 黄口无饱期, 嘴爪虽欲弊,
心力不知疲, 须臾千往来, 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 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
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翼不回顾, 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
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 , 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 尔当反自思, 当尔为雏日,
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 今日尔应知。
孝亲
岂不深知父母恩, 世间那有铁心人?
只因看得妻儿重, 没有工夫到双亲。
不问爹娘安不安, 任他饥饿任他寒。
汝今也有儿孙在, 只恐儿孙照样看。
殷勤鞠育几多年, 报德原来等昊天。 (昊音∶浩。解∶广大的天)
打骂犹宜陪笑面, 逆来顺受不计较。
晚景衰残百不一, 要人陪伴要人依。
身边今有何人在? 行孝儿孙可得知。
父母公姑一例推, 助夫行孝是贤妻。
枕边休搅闲言语, 滴水檐前不错移。
每日三餐随时奉, 足保儿孙世代芳。
关于孝顺的经典语句(精选)
关于孝顺的经典语句
孝莫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善勿望报,回头但看你儿孙。
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亲者,公姑得一孝妇,胜如得一孝子;妇之孝不如导孙 以为孝,孙能敬亲者,祖父得一孝孙,又增一辈孝子。
父母所想做的事,我依照着去做;
父母所牵挂的人,我亲近厚待他。
令儿女们养成一种勤勉的习惯,胜于留给他们一大笔的财产。
父母之间的严重争吵,往往是造成孩子神经错乱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极力避免这种争 吵。
父母恩情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 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 鸟兽尚知哺乳恩,
父母本是亲骨肉, 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须图报, 望子成龙梦成真,
孝顺家风世世传, 绵延不绝代代兴。
醒世文
父母不亲谁是亲 不重父母重何人
你若重他有八两 后代儿孙还一斤
千两黄金万两银 有钱难买父娘身
在堂父母百年稀 生时不孝死徒悲
在生之时不敬重 死后空劳拜孤坟
在家不可言相激 一旦抛离更不回
要见面时难得见 要他归时难得归
若要父母重见面 除非三魂梦 随
劝君趁早行孝道 定保儿孙世代芳
有关孝顺的励志格言名言(经典)
孝顺的励志格言
子 女 进 孝 格 言
父母双亲恩似海深,生儿育女历尽艰辛;
年老衰迈精疲力尽,子女成人理当孝顺;
衣食住行勿使受困,健康状况经常过问;
父母所需竭力奉进,不应吝钱刻薄双亲;
夫妻情重父母恩深,不可宠妻虐-待老人;
父母教诲谨记在心,父母有过婉言谏行;
父母有病精心侍奉,求医诊治搀扶护送;
千方百计减轻病痛,久病不愈坚持始终;
媳对婆翁应与女同,婿待岳丈依照子行;
上有父母下有子孙,前车后鉴将心比心。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清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拌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觉悟的人
能吃亏的人是有福的人,
能施舍的人是富贵的人;
富贵人不占便宜,
占便宜的是穷人;
善良的人不怨人,
怨人的人是恶人;
聪明的人不生气,
爱生气的人是愚人;
富贵的人不发脾气,
爱发脾气的人是贱人;
能容忍的人是快乐的人,
能爱人的人是幸福的人;
爱骂街的人是没福的人,
爱打人的人是短命的人,
能修身立德是长寿的人。
广阔的胸怀、
渊博的知识、
精明的头脑、
机智的反应、
敏锐的行动、
幽默的语言……
孝顺父母的句子 孝顺父母的名言(精品)
孝顺父母的句子_孝顺父母的名言
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
如果母亲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如果母亲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母亲是我生长的根啊,我是母亲您理想的果。
妈妈,不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前总有您慈祥的面容,慈爱的目光 ……
母亲啊:在悲伤时,您是慰藉;在沮丧时,您是希望;在软弱时,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容的源泉 ……
您用心点亮了我的心,以爱培育了我的爱。有您,我感到了世界的温暖。
您没有被写进一篇词章,您没有被唱入一首颂歌,但您是给我以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您。
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妈妈,我爱你。
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您的坎坷,您古铜色的脸庞标志着您的坚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动人的诗篇。
爸爸,在我心目中您是一座山,深沉而温厚。您那山一样的性格时刻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我爱红叶,摘一片送给您;您就像红叶,青春时火红,霜过后更加如火如荼。 您就像一棵绿叶如盖、摇曳多姿的大树,我一直走到很远都能回头瞧见您,在风中枝蔓一直伸到天边 …… 岁月的白发虽然爬上了您的两鬓,在我看来您却永远年轻,因为,在智慧的大海里,您始终与时代的先行者并驾齐驱。您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在您的浓阴之下成长。树上落下一枚两枚甜嫩的浆果,便使我获得丰富的营养。
妈妈,我庆幸您是我的妈妈,因为我从来没有像您这样长久的朋友。
在我困难的时候您伸出无私的手,在我痛苦的时候您奉献真诚的心,在我失望的时候您伴我同行。爸爸,您是我永远的朋友,给我希望,也给我温暖。 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您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使四野永不荒凉。
世上最崇高的名字,就是您 ──母亲。呼唤母亲就是呼唤新生;母亲就是未来世界的象征。
父母的爱是崇高的爱 ──只是给予,不求索龋不溯既往,不讨恩情。
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母爱是世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这种爱凝聚成了我的勤奋、毅力和意志,它永远闪耀在我青春的光芒之中。
在孩子的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关于孝顺经典名言(精选10句)
1、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9、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精选)
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作文三:《《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800字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1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作文四:《论语关于孝的句子赏析》1500字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赏析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论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赏析
1、父母,唯其疾之忧。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7、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赏析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9、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
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赏析]
作文五:《关于孝的作文:孝》900字
关于孝的作文: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作文六:《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600字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ku1.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1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2
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七:《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关于《论语》中“孝”的十年回顾》2200字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本来就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孝文化则是中华文化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颗闪耀的瑰宝。本文主要回顾这十年中有关“孝”的文章,具体阐述了孝的主要内涵;以及如何行孝,怎样很好的行孝。最后,让人们深刻理解孝,并从生活中进行践行。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6-01
中华民族关于孝的文化博大精深,它初具雏形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孔子所在时期,经过后代人们一点点的完善、积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体系。
一、孝的含义
1
据史料 记载,我国商代早就出现了“孝”字,距离今天已经有了很多年历史。在金文中,“孝” 字,由“老”与“子”组成,结构搭配上,可以看出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位老者。表现出一种侍奉老者的形象。作为中国有名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孝”出现了 17 次。尤其是在前十章,均都涉及到“孝”的美德。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1.孝在敬养,孝是有层次性的
古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综上所述,孝表现为:首先,要养亲,敬亲。王璐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中有有体现,例如:该文提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孝敬父母时,在敬亲的基础上,要和颜悦色,善始善终。程艳芝的《论语 》 中 “孝 ”的思想探析中提出:《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
再次,在悦色的基础上做到无怨。也是在韩高良的析《论语》中的“孝”中提出:《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
2
2.孝在不忧,孝要让父母安心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人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就是对父母孝道的开始。《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顺父母就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这种小事做起,不要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担忧。进而自己再努力学习,工作。
二、 如何行孝 1.要继承父志,父道
王璐中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提出子承父志,实现长辈未竟的遗志。例如:《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有可能是一生。这是一个自觉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毅力。”
2.要以礼祭祖先
李振坡《论语》之孝孔安国传:“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中提出孝的使用范畴,是在供奉先祖时出现的。”[6]还有《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6]这里的“无违”指不要违背礼的规范。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以后要按礼祭祀他们。”可见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3
3.要仁爱他人
亲情关系是人伦关系的核心;我们要把这种对亲子的“孝”扩张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孝”的最高体现。“忠”主要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主要指“己欲利则利人,己欲达则达人。”
4. 委婉劝谏
孔子在倡导人们要“敬爱 ”父母的同时,提出了子女可向父母谏诤的意见可作是家庭中民主思想的 一点体现,也 可说是时代的进步与升华。《论语 ?里仁》中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过错的我们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任性,语言粗鲁,即使父母做错了,也要平和自己的心态。曾子《事父母》所说:“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孔子生活的时代,家 长的权威和尊严是占统治地位 的,在 家庭中是没有“民主”可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孔 子能提出“事父母几谏 ”的建议,应 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孔子“孝”论中的又一闪光点。
三、行孝的价值
1.孝的社会政治作用
《论语―学而》中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对“孝”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坦率而明确的说。5因此,忠 君便是孝亲的扩大,可 以移“孝”为“忠”,由“孝亲 ”而“尊君 ”。冯友兰说过:
4
“战国诸子,及其成家之时,无不谈政治。”这是从另一种方式阐述了孝的政治思想渗透在各个思想角落。
2.孝是德、仁之本
杨振华的阐释孔子的“孝”论,“孝”是“仁”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还有《孝经》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里的孝,是众德之本。对老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是衡量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国语》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5
作文八:《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试析《论语》中关于“孝”的行为规范》2900字
摘 要:《论语》中孔子对孝道的阐述较多,“孝”的行为规范在其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孔子对“孝”的行为规范要求依礼而行,做到对父母“生”,事之以礼,养父母;死,葬之以礼,祭父母;此外,还应“不改父道”,学父母。《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延续和丰富了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在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得到实践。
关键词:论语;孝道;行为规范
一、引言
《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包括孝的对象、孝的作用和地位、孝的行为规范以及孝与仁、忠、义、礼的关系等。此外,孔子还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弟子们不同的品行对“孝”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虽然,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孝”,其针对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中儿女对父母的“孝”,
1
也包含了宗族甚至是国家中对三老等长辈的“孝”;既包括父母长辈生时所该尽之“孝”,也包括对故去的父母祖宗神灵之“孝”;既包括了对自己血统中祖辈神灵之“孝”,也包括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对天地山川神灵之“孝”。但其重点无疑放在了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家庭中儿女对父母的“孝”,即善事父母。为此,根据《论语》中对孝的广泛阐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对孝的行为规范。
二、《论语》中对“孝”的行为的分类
《论语》中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孔子回答孟懿子和樊迟的话中看,孔子说“孝”的表现为:父母生时事之以礼,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把“礼”作为了“孝”的行为准则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父母在世之时,养父母
《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游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孝子养老,除了在物质上要赡养好自己的双亲,更要能够敬重老人,否则就和犬马也能养人没有区别。在这里可以看出,行孝的本质在于“养”父母。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年迈的父母只能在家望穿秋水、孤单失落的等着儿女回家。甚至还发生子女在成家
2
立业后反而嫌弃父母,抛弃父母,让老人在贫穷和失望中自生自灭。每每阅读到此类的新闻都让人感到气愤填膺。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都在,子女就应该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孔子并没有泯灭年轻人上进的行为。“游必有方”就是在鼓励年轻人行之正道,是可以外出奋斗的。在《论语》中,弟子论道篇中也体现了孔子弟子对其思想的继承。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为看到有贤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首要学习的就是竭尽全力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其修养和本事。
然而,“养”父母只是孔子论述孝道的本质规范。“孝”的关键在于“色难”。正如《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有学者认为,孝曰“色难”有两种解释法:其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意为要在无声无息中,繁琐的生活细节中感受父母之意;其二,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意为孝敬父母以和颜悦色为难。虽然说以上两种说法在古汉语研究中历来争议较大,但不乏都是指导当今社会中儿女行孝的金科玉律。不要因为自己的忙碌作为父母面前牢骚的借口,或是自己的不顺成为父母面前撒气的理由。他们渴望的不是多么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是儿女用心的一个好脸色。此外,孟武伯问孝。
3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看这句话的表意似乎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孟武伯问“孝”是什么,孔子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其实不然,孔子的意思是让你能去体会当你生病时父母的那种焦急,并因此而体恤父母、感激父母,这就是“孝”。
2、父母离世之后,祭父母
丧葬、祭祀属于事亲、孝亲之大事,所以《论语》中讲孝与礼的关系,多与丧葬之事有关。在孔子那里,对鬼神的祭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是人们对已逝祖先“孝”的继续,是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伦理追认。在祭祀中,生者体悟到对死者承担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因此在死者的观照下产生敬畏之心,正是这种敬畏之心引导着生者的伦理行为。子贡问于孔子:“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孔子回答:“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为此,中华文明中的祭祀在延续和丰富着孝道的传承。“孝”是一种从人类的天性中所产生的至高无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转变成一种纯洁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类的神圣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对跟自己有最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尤其是“生我养我”的父母都不尊重、不孝敬,又怎么可能对与他(她)血缘关系更远、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呢,既然
4
在家就不能做个孝子,又怎么可能指望他(她)对家族、民族、人类有多大贡献呢,清明时节,我们为去已故的祖先扫坟,也是在提醒我们时刻遵守祖宗的教诲、圣贤的教导,要立志光耀门楣。
3、父母生与否,关键是学父母
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应该伺候父母享受颐养天年。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但是并不意味着父母去世之后就“完孝”或者“尽孝”了。
《论语》载:“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父亲在世之日,作为子女,行为自然受到父母的督察约束,要了解其为人,则需要察其内心;而父母过世之后,则子女继之成为一家之主,能够遂其内心而自作主张,则观察其行动,即可知其为人。这时,该如何评价其是否为孝子呢,孔子认为,应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坚持父亲的处事原则,承续父亲的志向,继承父亲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孝子,也才与礼相合。
很多人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在现代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行为不端、性情凶恶的父亲,难道也要让自己的子女去学习此种种恶习吗,那不是误人子弟吗,但是,我认为“父在观其志”中的“志”和“父没观其行”中
5
的“行”本身应该是一个褒义的、积极向上的“志”和“行”,意为学习父亲试析《论语》中关于“孝”的行为规范在世时的英明神武和正能量。此外,“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能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尊重和缅怀。而并不是让子女在三年时间内中规中矩地模仿已故父亲的“志”和“行”。
三、小结
孝道是我国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教论孝更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行为规范中可以看出,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总之依礼而行。《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延续和丰富了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在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得到实践。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M].//杨伯峻,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006.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6
作文九:《三字经有关孝的句子 有关孝的句子》3600字
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孟子?离娄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
11、长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2
2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23、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7、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28、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3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32、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3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35、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36、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
3
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37、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38、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39、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0、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41、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42、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4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44、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4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4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4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48、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4
49、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5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51、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52、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53、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5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55、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56、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57、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58、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马克?吐温
59、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5
马雅可夫斯基
60、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莎士比亚
61、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62、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63、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64、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65、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66、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6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68、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69、父母惟其疾之忧。——孟武伯
70、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71、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7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7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6
子曰
7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7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春秋)《孟子?尽心上》。
76、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清)《增广贤文》。
77、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劝报亲恩篇》。
78、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7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三国志?魏书》。
80、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清)李毓秀《弟子规》。
81、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明)《增广贤文》。
7
8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8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春秋)《孟子?离娄上》。
84、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劝报亲恩篇》。
8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清)李毓秀《弟子规》。
86、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清)李毓秀《弟子规》。
87、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名贤集》。
8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劝报亲恩篇》。
89、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清)李毓秀《弟子规》。
8
90、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孝经》。
就爱阅读.92to.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9
作文十:《关于孝的点评》1300字
不同的人文环境背景对孝顺有不同的理解,大陆更古代、更传统、更倾向于听话今天的道德讲堂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很有启发,很有感触。
出自《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还有俗语中经常说的“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经常用来说明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千万经典,孝义为先。传统经典中关于孝顺的解读阐释不胜枚举,现实生活中关于孝顺的感人故事也不绝于耳,不尽其数。
然而在一个物质繁盛、生活富足的时代,我们信仰迷失、价值紊乱、精神滑落。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耳闻目染到很多通过孝亲善举感天动地温暖人心的故事,但是我们每次也尴尬地遭遇到在花天酒地的娱乐场听到引吭高歌《常回家看看》这些动人歌曲的时候,也听到看到很多关于空巢老人在空心村的啼饥号寒和千里寻子的挣扎呼喊。媒体上诸多关于不孝顺的报道,甚至丧尽人伦事件的发生,都让我们心惊胆寒。都说养儿为防老,然而这些场景却成为我们心头一道残忍的风景。“你的良心有木有,你的良心狗叼走。”面对世界,我们不知道还能相信什么;面对“孝顺”这个善良的词,我们确实是伤不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孝顺,和谐,这些都是多么美妙的词。可现实有时却是这样的叫人无奈,它唤醒了我们对传统美德的一种自觉和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可是真正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就已经不仅是一种遗憾,而是人间的人伦悲情了。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我曾经感同身受地同朋友交流过,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耽误:一是对父母长辈的孝心,二是对子女后代的教育。事实上“孝顺”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孝顺是一个人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指标,孝顺的基础是尊重,起点是抚育之恩和情感关心的回馈,这可以说是一种责任。
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生命授之父母,十几甚至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是难以报答的。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可喜地看到,今天像影片中的孟佩杰 和叶老师这样恪守孝道的善良人士依然大有人在,他们付出的是孝心、爱心
和耐心,赢得的是尊重和敬意,让我们在感恩的心中重新发现向善的力量,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生活情味,也让我们从生活的细节中寻找到生活的理由。
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孝的精神传承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孝顺在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现今,应该被赋予与时俱进的涵义。一个更健康的孝道应该是产生于自然而然的,而不是一种被强化了的扭曲观念。孝顺本身又是感性的,不能极端,没有强求。孝顺是自然感情的流露,需灵活对待,不应该功利化。孝顺应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人世间那种完全理想化的孝顺是很少的。
不同的人文环境背景对孝顺有不同的理解,大陆更古代、更传统、更倾向于听话。看到一篇台湾小学生的写孝顺的作文,文中有云:“孝是什么呢?孝就是不使父母伤心和担心。”大陆小学生作文有云:“孝顺,就是听爸妈的话。”
我们要重新审视和理性看待传统中国的孝道关系,并从中重新检讨和重新寻找孝顺的新路径。孝是不能盲目,可是我还是感觉儿女尽孝是理所当然。一方面我们不要盲目的把自己想法强加给父母,有“顺”才有“孝”可言;另一方面为人父母生儿育女为的是让孩子能尽量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孝敬父母只能是推动力,绝不能成为“枷锁”,正如电视剧《天道》中主人公说,“如果养儿是为了防老的话,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就是平等的!”孝顺可以使父母子女之间实现双赢。
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回到传统,回到人伦,回到自身。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论语关于为孝的句子论语关于孝